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

合集下载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一周的过程,公转周期约为365.25天,也就是一年的长短。

地球公转产生了丰富多样的地理现象和具有重要地理意义的现象。

首先,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交替的现象。

由于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因此地球离太阳的距离会有所变化。

当地球距太阳较远时,太阳直射点偏离赤道,形成季节交替。

这就是为什么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候会有所差异,而且季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原因。

季节交替对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和人类活动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地球公转影响了地球上的温度分布。

由于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的直射光线会有所变化,所以地球不同纬度的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量也会有所不同。

赤道地区由于靠近太阳直射点,所以接受的太阳辐射量最大,温度较高,而两极地区则接受的太阳辐射量最小,温度较低。

这种温度差异导致了性质迥异的气候带的形成,例如赤道附近的热带、中纬度地区的温带和两极地区的寒带。

这种温度分布对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除此之外,地球公转还影响了地球上的气候变化。

地球公转会引起地球在太阳周围偏离其平面的倾斜,即地球的轴向倾斜。

这个倾斜角度使得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两侧来回移动,导致地球的季节消长和气候变化。

这也是为什么地球会有冬季和夏季的原因。

地球公转以及轴向倾斜还导致了极地地区长时间的白夜现象和三至极夜现象。

这些气候现象对于极地地区的生态系统、植物生长和动物迁徙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外,地球公转还影响了地球上的海洋运动和气候型态。

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两侧移动,导致了地球上大规模的海洋水流系统形成,包括大洋洋流和近海洋流。

这些水流系统对地球上的气候型态和海洋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地球公转还导致了大规模的风系统形成,包括赤道附近的副热带高压和两极地区的极地低压。

这些风系统对于地球上的气候型态和气候事件(如风暴和台风)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最后,地球公转也对地球上的地形和水文环境产生了影响。

1.3.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3.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H
90°
90°N 66°34´N
A
23°26´N
B
0° 23°26´S
C
D
66°34´S 90°S
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 大值;其他地区介于最大值和最 小值之间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节气 夏至
冬至 春分日 秋分日
正午太阳高度达一 年中最大值的范围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 地区
正午太阳高度达一 年中最小值的范围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季节变化规律 纬度分布规律
赵亮家要装太阳能,为了使太阳能发挥 最大的作用,其采光面的倾角应满足什么 要求?北京与上海太阳能的倾角一样吗?
探究问题2
读图回答: 1、太阳直射哪个纬度? 太阳直射 0°
2、此时是什么节气? 日期是多少? 北半球的春分日或秋分日, 日期为3月21日或9月23日 前后
3、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 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 赤道昼夜长短情况? 北半球昼夜等长,南半球昼夜等长 ,赤道昼夜等长 4、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状况的关系 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昼夜长短 反映了 日照时间 的长短 昼半球:h>0° 晨昏圈:h=0° 夜半球:h<0°
夜长: 昼长: 昼弧所跨的 经度范围
夜弧所跨的 经度范围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要学会从昼弧和夜弧长短看
夜弧
晨 昏 线
昼长夜短
昼弧
太 阳 光 线
A
B
C
D
H
90°
90°N 66°34´N
A
23°26´N
B
0° 23°26´S

高中地理 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鲁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鲁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鲁教版必修1背景情境导入除自转外,地球的公转也不是匀速运动。

因为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最近点和最远点相差约500万千米。

当地球从远日点向近日点运动时,离太阳越来越近,受到的太阳引力逐渐增大,速度加快。

从近日点到远日点运动时,速度则减慢。

地球自转轴和公转轨道并不垂直;地轴也不稳定,而是在地球轨道面上像陀螺般圆锥形的旋转。

地轴的两端并非始终指向天空某一个方向,如北极点,而是绕这个点不规则地画圆圈。

这种地轴指向的不规则,是地球运动造成的。

另外,地球运动时,地轴在天空划的圆圈并不规整,说明地轴在天空的轨迹根本就不在圆周上移动,而是在圆周内作周期性摆动,摆幅是9″。

所以说,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并不是简单的线速或角速运动,而是许多复杂运动的组合。

如同一个年老体弱的病人,地球一边摇摇摆摆、时快时慢地绕日运动,一边又颤颤巍巍地自己旋转。

地球还随太阳系一起围绕银河系运动,并随银河系在宇宙中飞驰,永不停息。

问题:地球公转的特点及地理意义?教材内容详析知识点一地球的公转1.地球公转的特点方向自东向西周期1个恒星年,即365天6时9分10秒速度角速度平均角速度为1°/天近日点(1月初)较快,远日点(7月初)较慢线速度平均线速度为30千米/秒【走出误区】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其公转轨道近似一个椭圆,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会不断变化着。

把距离太阳最近的点称为近日点,由于距离太阳近,太阳对地球引力大,公转速度大;把距离太阳最远的点称为远日点,由于距离太阳远,太阳对地球引力小,公转速度小。

要注意判断“北半球1月份是冬季,地球距离太阳最远;7月份是盛夏,地球距离太阳最近”这个错误观点。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P15页图1—3—3 黄赤交角)①黄赤交角的概念: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叫黄道平面,通过地心与地转垂直的平面叫赤道平面,它们之间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

②黄赤交角的数值:在一定时期内可以视为定值。

山东省临清市骨干教师联合制作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1课时教案鲁教版

山东省临清市骨干教师联合制作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1课时教案鲁教版

学校:临清一中学科:地理编写人:梁文霞审稿人:胡玉芹第一单元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一课时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1)教材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分三课时进行,主要内容有:1.认识地球公转的规律,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2.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产生的地理现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等自然地理现象。

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通过课本阅读了解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2.通过分析图“黄赤交角”和“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掌握节气的判断以及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

2.教学重点:黄赤交角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图分析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3.教学难点: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图分析五、教学方法:图表分析六、学生分析:知识比较抽象,要求学生具备空间思维能力,对于难于想象的地理空间,适当的运用多媒体辅助,变抽象为具体,并且结合实际分析这些地理现象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意义。

七、课前准备: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等,给学生发学案。

八、课时安排:1课时九、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地球的运动是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的叠加,通过学习上节课的内容,我们了解了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本节课,我们继续公转的的相关知识,基本思路和自转类似:基础知识、公转的地理意义,分三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第二课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第三课时:昼夜长短与四季的更替。

一、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flash动画演示:】地球的公转【课件提示:地球公转的轨道为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

随着地球公转,日地距离不断变化着】结合着(图1-3-2)。

学生通过观看动画:总结⑴地球公转的运动方向⑵地球近日点(1月初)与远日点(7月初)⑶地球的公转速度的差异【教师讲解】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由近日点到远日点越来越慢,由远日点到近日点越来越快【开普勒第三定律: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归纳:】方向:自西向东;速度:近日点(1月初)公转速度较快,远日点(7月初)公转速度较慢;周期:一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一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通常所用的年的计算为一回归年——四年一个闰年】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可以用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关系来表示。

(三).4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一轮复习)

(三).4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一轮复习)

下图所示是地球公转的轨道图,图中甲、乙、丙、 丁四点将轨道均分成四等份,读图回答12~13题。
1.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动所用时间最少的一段是( A )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丁→甲 2.2011年2月3日,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时,地球在公转 轨道的位置距甲、乙、丙、丁四点最近的是( ) B A.甲点 B.乙点 C.丙点 D.丁点
恒星年:以恒星为参照物, 地球公转一周所用的时间, 为365日6时9分10秒。 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回归年)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
夏至
23.5º N
北回归线 秋分 春分 赤道 冬至 南回归线
春分 0º
23.5º S

作词:刘德华 作曲:Giorgio Moroden、刘德华、陈德建 演唱:刘德华 地球自转一次是一天 那是代表多想你一天 真善美的爱恋 没有极限 也没有缺陷 地球公转一次是一年 那是代表多爱你一年 恒久的地平线 和我的心 永不改变 爱你一万年 爱你经得起考验 飞越了时间的局限 拉近地域的平面 紧紧的相连
30.3 ㎞/S 29.3 ㎞/S
1.471亿 61′/d ㎞ 1.521亿 57′/d ㎞
由于公转速度的变化,使冬夏半年并不 等长。以北半球为例,夏半年 (186天)长于 冬半年(179天)。
(2009年重庆文综)图1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B 1.地球从甲运行到乙期间,重庆的正午太阳高度( ) A.逐渐减小 B.逐渐增大 C.先减小后增大 D.先增大后减小 2.当地球在甲位置时( ) A.黄河流域进入汛期 B.南极昆仑站正值极夜 C C.三峡水库处于蓄清期 D.潘帕斯草原处于枯黄期
若黄赤交角变大,则热带、寒带范围变大, 温带范围变小,极昼极夜范围扩大。

地球公转的四个意义

地球公转的四个意义

地球公转的四个意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主要有四个,分别是正午太阳⾼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即春、夏、秋、冬);五带的形成(即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1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详解(1)引起正午太阳⾼度的变化①太阳光线对于地平⾯的交⾓,叫做太阳⾼度⾓,简称太阳⾼度(⽤H表⽰)。

同⼀时刻正午太阳⾼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着⼀个地⽅的正午太阳⾼度的⼤⼩。

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度为90°,在晨昏线上,太阳⾼度是0°。

②正午太阳⾼度变化的原因:由于黄⾚交⾓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正午太阳⾼度的变化。

③正午太阳⾼度的纬度变化规律:正午太阳⾼度就是⼀⽇内最⼤的太阳⾼度,它的⼤⼩随纬度不同和季节变化⽽有规律地变化。

例:极昼的南北极为何冰雪不融呢?(太阳⾼度⾓⼩,冰雪反射率⼤,冰层厚海拔⾼)。

(2)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地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由于黄⾚交⾓的存在,除⼆分⽇时晨昏线通过两极并平分所有纬线圈外,其它时间,每⼀纬线圈都被分割成不等长的昼弧和夜弧两部分(⾚道除外)。

地球⾃转⼀周,如果所经历的昼弧长,则⽩天长;夜弧长,则⽩昼短。

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

(3)四季更替①从天⽂四季:夏季就是⼀年中⽩昼最长、正午太阳⾼度最⾼的季节。

以24节⽓中的⽴春、⽴夏、⽴秋、⽴冬为起点。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会产⽣天⽓和季节的有规律变化,传统农业中农民依此进⾏农业⽣产,有如:“⾕⾬前后种⽠点⾖”的谚语。

黄⾚交⾓是影响天⽂四季的直接原因。

这是因为:正午太阳⾼度随纬度分布是:低纬⼤⽽⾼纬⼩,春秋⼆分,从⾚道向两极递减;夏⾄⽇,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随季节变化是:北回归线以北,夏⾄⽇前后正午太阳⾼度达最⼤值,冬⾄⽇前后达最⼩值。

南回归线以南则相反。

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带,太阳每年直射两次。

高考地理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第1课时)公转特征和正午太阳高变化规律_1

高考地理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第1课时)公转特征和正午太阳高变化规律_1

读某地一年内某时段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图(其中A对应的日期为6月
22日),回答(1)~(2)题。
(1)该地的纬度可能是( )
A.0°
B.10°N
C.10°S
D.23.5° N
(2)在AB区间内( )
A.该地一直昼长夜短
B.地球的公转速度一直在变快
C.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D.太阳直射点正在向北移动
12/10/2021
[核 心 知 识 再 现]
1.公转规律 (1)轨道:近似正圆的 椭圆 ,太阳位 于它的一个 焦点 上。 (2)方向: 自西向东 。 (3)周期:365 日 6 时 9分10秒。 (4)速度17月月初初,,地地球球公公转转至至AB近远日日点点,,公公转转速速度度较较快慢
12/10/2021
夏至日与远日点重合,冬至日与近日点重 合这种说法对吗? 提示 不对,从时间上看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 日前后;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从在公 转轨道的位置上看,近日点比冬至日靠东,远日点比夏至 日靠东。
考点二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核 心 知 识 再 现]
1.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区别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 高度(如图甲所示)。一天中太阳高度_最__大__值出现在正午,称 为正午太阳高度(如图乙所示)。
12/10/2021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纬度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_直__射__点__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12/10/2021
考向二 正午太阳高度大小的判断
2.(2015·天津文综,10~11)2015年某
日出现了日食现象。在四幅日照图
中,深色阴影为夜半球,浅色阴影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众所周知,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方式,公转一周就是一年,那么你知道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是什么吗?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及相关资料,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随纬度变化(1)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2)东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3)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2.随季节变化(1)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最小(2)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夏至日最小(3)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当太阳直射时,太阳高度最大,为90°,太阳每年直射两次二、昼夜长短的变化1.夏半年(春分至秋分)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2.冬半年(秋分至次年春分)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3.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三、四季的划分1.天文四季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2)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3)春、秋:冬、夏两季的过度季节2.气候四季北半球: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四、五带的划分1.依据:太阳辐射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2.划分:(1)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2)南、北温带:回归线到极圈之间(3)南、北寒带:极圈到极点之间●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昼夜更替1.产生原因:(1)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亮的球体(2)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2.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1)昼半球:太阳高度大于0°(2)夜半球:太阳高度小宇0°(3)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3.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二、地方时1.概念因为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叫做地方时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1.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2.规律:地表沿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纬度越高,偏转越大3.对河流的影响(1)北半球,右岸冲刷,左岸淤积(2)南半球,左岸冲刷,右岸淤积●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区别首先地球表面的点都在围绕着一根通过地心的轴(自转轴,也叫地轴)做圆周运动,这种圆周运动称为地球自转。

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分不清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分不清他们代表着什么,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此处需要注意,学生容易理解为自转产生了昼夜现象,但地球不自转仍有昼夜现象,在一年中地球公转也会使某一地有一次昼夜变化,只有地球不停地自转,才会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①在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②太阳直射光线与晨昏线成90?;③直射点A与晨昏线和最小纬线圈切点B的纬度之和等于90?;如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23?26?N)时,切点B的纬度为66?34?N或66?34?S。

当太阳直射在20?S时,切点B的纬度为70??N或70?S。

2.地方时与区时:随地球自转,一天中太阳东升西落,太阳经过某地天空的最高点时为此地的地方时12点,因此,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相邻15度经线内所用的同一时间是区时(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全世界所用的同一时间是世界时(0度经线的地方时)。

区时经度每隔15度差一小时,地方时经度每隔1度差4分钟。

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E的地方时。

离北京所在的东八区较远的地区,作息时间与北京不同。

例如,新疆的乌鲁木齐市,人们一般10点钟上班,14点吃午饭。

因为乌鲁木齐在东6区,与北京时差为2小时,如果乌鲁木齐的人们使用东6区的区时,作息时间会与北京相同,但乌鲁木齐使用的是东8区的区时“北京时间”,所以他们的作息就在“北京时间”的基础上延迟了2小时。

(图解)3、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

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无论朝哪个方向运动,都会发生偏向,在北半球偏右,在南北半球偏左。

赤道上经线是互相平行的,无偏向。

4、自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地球在自转过程中,球上各质点都在绕着地轴作圆周运动。

因此,就会产生惯性离心力。

这种离心力随着物体距离地轴半径的增大而增大,也就是说,从赤道向两极,惯性离心力逐渐减小。

使得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长期作用使地球变成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形状。

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是什么

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是什么

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是什么首先,地球的公转是造成四季变化的重要原因。

由于地球公转轨道呈椭圆形状,使得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会发生变化,这就导致了地球不同季节的出现。

当地球远离太阳时,阳光的照射面积较大,而且太阳光经过大气层的路径较长,导致辐射能量的衰减,此时出现寒冷的冬季;而当地球靠近太阳时,阳光的照射面积较小,太阳光经过大气层的路径较短,辐射能量较强,此时出现温暖的夏季。

地球公转导致了不同季节的交替出现,为生物提供了不同的生活环境。

其次,地球的公转还影响了地球的气候。

由于地球公转轨道的倾角,使得太阳光直射的位置在赤道附近,赤道附近的地区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较大,故气温较高;而在地球的两极地区,由于太阳光以较小的角度照射,故气温较低。

这种温度差异导致了地球不同地区的季节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形成。

此外,地球的公转还影响了地球上的昼夜变化。

地球的自转使得地面上的一部分始终处于太阳照射之下,而另一部分则处于太阳照射之外。

随着地球的公转,地球上各地的昼夜交替出现。

在地球公转一周的过程中,北半球的太阳高度角发生变化,导致昼长夜短的变化,从而形成了日照时间的差异,影响了生物的生长与繁衍。

此外,地球的公转还对地球上一些自然现象的发生产生了影响。

例如,地球公转轨道的倾角导致了地球上的地理带的出现。

这些地理带因温度与降水变化而有所不同,从而对动植物的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影响。

此外,由于地球的公转,地球上的地理特征,如山脉、河流、湖泊等的分布也受到地球公转轨道的影响。

总结起来,地球的公转对地球上的生物、气候、昼夜变化以及自然现象等有着重要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公转给地球带来了四季变化、不同地理带的形成、昼夜交替等自然现象,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了丰富的生存环境。

地球的公转还对地球上的气候产生影响,影响动植物的分布和生态系统的运行。

地球的公转是地理研究中重要的基础知识,对于理解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现象以及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高中必修一

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高中必修一


无太阳直射 无 极昼极夜现象
北温带
23°26N ′
北 回 归线
有太阳直 射现象
热带
终年严寒 四季分明
终年炎热
23°26′S 南 回 归 线
南 温 带 无太阳直射 无
极昼极夜现象
有极昼极夜6现6象°34′S
南极圈
南寒带
四季分明 终年严寒
极地科考时间
北极
问题1:北极地区的最佳考察时间?原因?
北极圈
夏至日前后:6.7.8
(5)图中A、C、D三点中,与B
点时刻相同的是 D 点,
与B点太阳高度相同的是
点。C
(6)此时北京时间是 10:00

18:00
昏线
60W
24:00 (0:00)
N
12:00
晨线
赤道
6:00方法技巧:参照点地方时的确定 (1)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是6时,昏
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是18时。
2、黄赤交角
一轴两面三角度”
“一轴”指地轴 “两面”指黄道平面和赤道 平面; “三角度”指黄道平面和赤
66°34 ′ 23°26 ′
道平面的交角为2326 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34 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90
2.影响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 365天5时48分46秒(一回归年)
夏至 6.22
春分 3.21
秋分 9.23
(23.5° N) 北回归线
春分 3.21
赤道
南回归线 (23.5°
冬至 12.22 S) 问题2:南地区的最佳考察时间?原因?
北极圈
冬至日前后,12.1.2月份前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PPT演示文稿(1)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PPT演示文稿(1)

C、劳动节
D、教师节
4、“十·一”国庆节时,太阳直射点 A.在北半球,向北移动 B.在北半球,向南移动 C.在南半球,向北移动 D.在南半球,向南移动
课堂练习:
5、有关黄赤交角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夹角 B、度数永远不变
C、随公转有规律的增大或减少 D、地球自转和 公转共同形成的
6、在地球表面,决定太阳直射最北最南界线的条 件是 A、地球的自转运动 B、地球的球体形状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地球公转的概况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测试要求: 1、知道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 速度 2、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黄赤交角、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知道地球公转的方向、 一、地球的公转 周期和速度 1、概念: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2、轨道: 接近正圆的椭圆
3、方向:
4、周期: 5、速度:
小结:
公转
斜 方 身 向 绕 不 日 变 自转 黄道面 黄赤交角 23026/ 赤道面 太阳直射点 在南北回归 线间周年移 动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高度角的概念:
太阳光线与地平线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 简称太阳高度
2、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和季节作有 规律的变化
复习旧课: 1、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 速度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第二课时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二)
三、昼夜长短变化 四、四季五带的划分 测试要求: 1、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昼夜长短的变化) 2、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并理 解其成因
三、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夜长短的判断方法: 昼弧长则昼长,夜弧长则夜长, 昼弧与夜弧相等则昼夜等长。 注意: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分析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分析

最短;北半球昼最
昼现象;北极圈及其以
北两侧递减
短,夜最长
北出现极夜现象
南极圈及其以 北半球昼最
南出现极夜现 图 北回归线 长,夜最短; 自北回归线向南
象;北极圈及其 C (或 23°26′N) 南 半 球 昼 最 北两侧递减
以北出现极昼 短,夜最长
现象
智能提升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2014·浙江)地球上某点,每天该点经过昏线的地方 时不断前移,则该点所在地与时间段匹配正确的是( )
【答案】 (1)D (2)C
太阳高度及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1)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又叫太阳高度角,是太阳光 线和地面(水平面)的夹角。如图。正午太 阳高度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即地方 时 12 时的太阳高度。
全球范围看: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 度角为 90°;从直射点开始,太阳高度向 四周降低,呈同心圆分布(即等太阳高度 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 0°。例如太阳 直射在(15°S、60°W)时,太阳高度的分 布如图所示,图中 a、b、c、d 四点都位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 线,都是正午太阳高度。
东 南 ( 纬 度 越 高 越 偏 西 南 ( 纬 度 越 高 越 偏 北半球昼短夜长; 南半球
南);晚于 6 时日出 南);早于 18 时日落 南半球昼长夜短
注:当极圈内有地区出现极昼时,若是北极圈,则出现极昼 的地区正北日出,正北日落(0 时日出,24 时日落);若是南极圈, 则出现极昼的地区正南日出,正南日落(0 时日出,24 时日落)。
【说明】 a.上述时间均为地方时。b.此方法适用于昼夜 长度或者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
③根据分布特点进行计算: a.昼(夜)长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同纬度各地的昼长相等,夜长相等。 南北半球相同纬度地区:北半球各地的昼长(夜长)与南半球 同纬度数的夜长(昼长)相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过程,一个公转周期为365.25天。

1.四季变化:地球公转导致了四季的变化。

由于地球公转时,不同季节地球离太阳的距离不同,所以季节的变化是由地球公转产生的。

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地球在轨道上不同位置上的日照时间和太阳高度角发生变化,导致不同季节的气候和温度变化。

例如,在地球公转到南半球最远离太阳的时候,即南半球的冬至,南半球将面临较长的黑夜和冷天气。

2.时区的形成:地球公转产生了全球范围的不同时区。

由于地球公转,不同经度的地区在不同时刻处于太阳直射的角度,因此每个经度都有其自己的时间。

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地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相差大约一小时。

这种时区的设立使得全球范围内的时间统一起来,方便了人们的交流和合作。

3.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地球公转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地球公转过程中,接收到太阳辐射的地区温度较高,而背离太阳的地区温度较低。

这种温度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例如,靠近赤道的地区温暖湿润,适宜热带雨林的生长,而靠近两极的地区寒冷干燥,适宜极地植被和动物的生存。

4.季风气候的形成:地球公转是季风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地球公转过程中,由于太阳辐射的不均匀,不同地区的温度差异也不同,从而形成了季风气候现象。

例如,印度尼西亚和印度的地区在地球公转过程中会经历季风的变化,夏季受到海洋上水汽的影响而产生大量降水;冬季则因为同等的纬度上缺乏海洋的蒸发而干燥。

5.海洋洋流的影响:地球公转对海洋洋流产生重要影响。

由于地球公转过程中地球轴倾斜的关系,不同季节太阳直射区域的位置会发生变化,导致热量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匀。

这种热量分布不均匀影响了海洋的温度和盐度分布,进而影响了海洋洋流的形成。

例如,赤道附近的洋流会对全球气候产生重要的影响,其强度和方向与地球公转有关。

总之,地球公转产生了许多地理意义,包括四季变化、时区的形成、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季风气候的形成以及海洋洋流的影响等。

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学案1

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学案1

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
[学习目标]
1、掌握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速度。

2、理解黄赤交角及其地理意义。

3、绘制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示意图,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自学质疑]
一、地球的公转
1、用地球仪或乒乓球演示地球的公转,并说明地球的公转有特点。

2、怎样理解地球公转方向?
3、读课本图1-3-2,说明地球的公转轨道有什么特点?
4、地球的公转周期是多少?试着想一个好办法轻易记住它。

5、开普勒关于行星公转的第三定律告诉我们: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球与太阳的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是相等的。

请你据此分析地球公转的速度有什么变化规律?
6、读图1-3-3,说明什么是黄赤交角?目前的度数是多少?试用地球仪演示观察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周年移动情况。

7、什么叫回归年?什么叫回归线?什么叫极圈?
8、试将课本图1-3-4改画成一个更简单的示意图。

[活动探究]
小组讨论完成课本P16“活动”,思考还能画成什么样的示意图。

第三课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第三课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③正午前后: 根据正午太阳位置定方向
3. 应用 ①昼夜长短的比较 ②定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 ③求昼长、夜长
④极昼、极夜的范围、时间、天数
⑤求日出、日落的时刻 例1:已知某地日出的地方时是5点,求日落、昼长、夜长、正午、子夜?
日落:19时 昼长:14小时 夜长:10小时 正午:12时 子夜:0时 例2:已知某地日出时北京时间是5点,求日落、昼长、夜长、正午、子夜?
二年 ②冬半年 ③春秋分 ④赤道
2. 太阳视运动 ①日出、日落: 根据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定方向 春分、秋分:正东升、正西落 春分——秋分:东北升、西北落 秋分——春分:东南升、西南落
②正午: 根据太阳直射点与所求纬度关系定南北
D
C
A
B
一年中ABCD四处,何处昼夜长短变化最大? 何处H变化最大?
5. 应用 ①根据一年中H的变化定纬度
②根据一天中h的变化定纬度
5. 应用 ①根据一年中H的变化定纬度 ②根据一天中h的变化定纬度 ③太阳能电池板的安置 ④计算楼房间距
2. H的空间分布规律
D
C
A
B
3. H的时间分布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H)时间分布规律 ①北回归线以北,6月22日最大 ②南回归线以南,12月22日最大 ③ 回归线之间两次最大值 ④ 北半球12月22日最小 ⑤ 南半球6月22日最小
4. H的计算 例1 当φ=15°N、δ=10°N,求H 例2 当H=70°、δ=10°N,求φ 例3 当H=50°、φ=30°S,求δ
例3:已知某地日出时北京时间是6点,且昼长10小时,求日落、昼长、夜长、正午、 子夜?
日落:16时 正午:11时 夜长:14小时 子夜:23 时
135°E
3. 应用 ①昼夜长短的比较 ②定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 ③求昼长、夜长 ④极昼、极夜的范围、时间、天数 ⑤求日出、日落的时刻 ⑥定南北方向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笔记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笔记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笔记
1.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地球公转使四季交替出现:地球公转的运动使南半球朝着太阳持续地接受太阳光,而北半球则朝着太阳持续地避开太阳光,从而导致南半球和北半球在一年之中交替出现春夏秋冬;
(2)地球公转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地球公转后,南北半球交替接受太阳光,太阳照射时间、光照强度距离会改变,从而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使气候温和,而不是南热北冷的极端现象;
(3)地球公转使白昼和夜晚交替出现:地球公转后,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使得白昼和夜晚交替出现,从而使生物们可以有规律地睡眠、进行活动等;
(4)地球公转使地球上海洋的流向发生变化:由于地球的自转,使得海洋的流向也会随着地球的自转而改变,从而带动自然界的海洋化学反应,从而可以形成丰富多彩的生物体群。

地球公转地理意义1正午太阳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地球公转地理意义1正午太阳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60

30

0 90°N 66°34´N
23°26´N
0
90 60 30 0 23°26´S 66°34´S 90°S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南地区一年中 最大值,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最小 值
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分布规律
90

60

30

0 90°N 66°34´N
23°26´N
0
90 60 30 0 23°26´S 66°34´S 90°S
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昼夜长短的变化 3、四季的更替与五带的划分
一、认识太阳高度(角)
1、太阳高度角

h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
太阳高度分布规律
N N
B
90°
A
60 ° 30 °
赤道

900W
S
S
以直射点为中心呈同心圆状呈同
心圆式向四周递减。 直射点的太阳高度为90 ° ,最
90°
45°

90°N
66°34´N
23°26´N 0° 23°26´S 66°34´S 90°´S
二春分分日日
从赤道0°向南北两侧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分布规律
90°
45°

90°N
66°34´N 23°26´N 0°
夏至日
23°26´S 66°34´S 90°´S
从23°26′N向南北两侧递减(南极圈内极夜,小于
大圆圈(晨昏圈)——的太阳高 度是0 ° 。
日太阳高度 (角) 的变化:
太阳高度角( h )
地面

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更替 (二)、地方时、区时与日界线 (三)、地转偏向力
亚洲
亚洲
(一)、昼夜更替






1、晨昏线
昏线






2、晨昏线的特点
①、晨昏线所在平面
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晨昏线平分赤道。
③、晨昏线上太阳高

半 球
度为0°,晨线上日出, 半
一些特殊的地方时的判读:
①.O点所在地区的时间: 12时 ②.P点所在地区的时间: 24时/0时 ③.Q点所在地区的时间: 6时 ④.R点所在地区的时间: 18时 ⑤.S点所在地区的时间: 12时
P
Q
O
S
O
R
P
总结:
① .太阳直射的经线(昼半球中央经线)时间为正午12:00; ②.夜半球中央经线时间为午夜0:00(24:00) ③.晨线与赤道交点为6:00;昏线与赤道交点为18:00。
昏线上日落。

④、春秋分时晨昏线
与经线圈重合;夏至
和冬至日,晨昏线与
经线圈相交且与极圈
相切。
3、晨昏线的判读
图中的白线是晨线还是昏线?
昏线






N
N
S
图一
S
图二 侧视图
S
图三
P

0

30

Q
N
R
观察判断:在6月22日北极上 空俯视图中晨线与昏线的区别。
P

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1`/d
30.3km/s
7月初(远日点) 1.52亿km 57`/d 29.3km/s
4.公转的周期
角度:公转一周360º, 时间: 365日6时9分10秒(恒星年)
5.黄赤交角—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1)定义: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 (2)大小:23°26′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二分二至”图
北回归线 B
D

A
C
南回归线
D
地球绕日公转过程中,从春分到秋分用189天, 从秋分到次年春分只用176天。这是为什么?
从春分到秋分地球公转经过远日点,速度 较慢,所需时间长;从秋分到次年春分地球 公转经过近日点,速度快,所需时间短。
活动
• 请同学们思考并完成活动练习
23º26´N
夏至
北回归线
0º 春分
秋分
春分
23º26´S
南回归线
冬至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两次太阳直射
南、北回归线之上:一年一次太阳直射
南、北回归线之外:没有太阳直射
赤道平面 黄道平面
黄赤交角——23°26′
6.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地球公转运动演示
在下图中标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注明二分二 至点的名称和时间,标出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和时间。 冬至日时地球位于近日点吗?
春分 3月21日前后
近日点
夏至
6月22 日前后
远日点
冬至 12月22日前后
秋分 9月23日前后
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地球的公转概况
1. 方向
方向:自西向东
2. 轨道
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
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远日点 (7月初)
太阳
近日点 (1月初)
3.公转速度
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 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
时间
日地距离 角速度 线速度
1月初(近日 点)
1.471亿k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