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阅读感知文章大意理清行文线索资料PPT课件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知识 PPT课件 图文
A.类型:记叙文中的议论,有先 叙后议、先议后叙之分。
B.作用:议论的目的在于揭示记 叙事物所蕴涵的思想意义,起“画 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文中的抒情
分类:
一种是作者直接抒 发自己对事物的 思想感情,叫直接抒情;
一种是寓情于景或托物抒情,叫间接 抒情。
作用:抒发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
九、题目的含义及作用
• 写景状物: 通过描写什么景或什么物,来抒发作者 什么感情。
七、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八、 分析文中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
描写是记叙文最常见的表达方 式之一,运用描写手法,能栩栩如 生地再现人物、事件和景物。描写 主要有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
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 A、人物描写及其作用 • 类型: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 • 人物描写方法作用:描写+对象+特征(性格)
一、记叙的要素 :
• 1、 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二 记叙线索:
•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落, 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 联结成一个有机体。
线索大致分六类:
•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 •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三、常见的叙述顺序
• 顺叙:按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 • 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
顺序进行叙述,也就是在记叙的时间上与事 情的实际是相反的。 • 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 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和内容有关的情节 和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B.作用:议论的目的在于揭示记 叙事物所蕴涵的思想意义,起“画 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文中的抒情
分类:
一种是作者直接抒 发自己对事物的 思想感情,叫直接抒情;
一种是寓情于景或托物抒情,叫间接 抒情。
作用:抒发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
九、题目的含义及作用
• 写景状物: 通过描写什么景或什么物,来抒发作者 什么感情。
七、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八、 分析文中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
描写是记叙文最常见的表达方 式之一,运用描写手法,能栩栩如 生地再现人物、事件和景物。描写 主要有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
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 A、人物描写及其作用 • 类型: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 • 人物描写方法作用:描写+对象+特征(性格)
一、记叙的要素 :
• 1、 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二 记叙线索:
•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落, 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 联结成一个有机体。
线索大致分六类:
•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 •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三、常见的叙述顺序
• 顺叙:按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 • 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
顺序进行叙述,也就是在记叙的时间上与事 情的实际是相反的。 • 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 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和内容有关的情节 和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中考记叙文阅读指导ppt课件
描写是记叙文最常见的表达方 式之一,运用描写手法,能栩栩如 生地再现人物、事件和景物。描写 主要有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
完整版ppt课件
29
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 A、人物描写及其作用 ▪ 类型: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 ▪ 人物描写方法作用:描写+对象+特征(性格)
▪ B、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 1、暗示时代背景。 ▪ 2、渲染气氛。 ▪ 3、烘托人物性格、心理。 ▪ 4、推动情节发展、预示结局。
象……的情况(程度、限制、时间、范围),
换了之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完整版ppt课件
15
(二) 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
▪ 首先要从本句入手,注意修饰限制成 分;
▪ 其次要看句子所在的语段,注意与这 相邻的上下句和与之对应的解说句;
▪ 第三,结合段意理解句子,准确性更 高。
▪ 总之,要注意句子所处的具体语言环
10
记叙顺序作用:
▪ 顺叙:按时间发展,有条有理。
▪ 倒叙:1、强调。 2、制造悬念。 3、情节富于变化,吸引读者。
▪ 插叙:1、补充内容,丰富情节。 2、照应上文,或为下文铺垫。
完整版ppt课件
11
▪ 四、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会
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
▪ 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不同的分开来。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 归纳段意: 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 么”(或“什么——怎么样”)
完整版ppt课件
23
3、 段意、层意的概括
▪ 归纳大意是在分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的,或者是同 步进行的,一般说来在分层次合并同类项的同时, 大脑也就在归纳各层的大致意思,再进而形诸文 字而已。归纳层次大意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用 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二是用表明作 者观点的话来概括;三是选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 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
(精品课件)中考记叙文阅读指导(56张ppt)
1、简述文章讲了什么事? 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 原因、经过和结果。 即:什么时间?什么地 点?谁?为什么?干什么?结果怎么样?
“线索”是连贯文章始终的脉络,是文章
的纲。
①文章的标题 ②反复出现的词或事物 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记叙文的写作特色:
表现手法: 对比、拟人、夸张、衬托、渲染、烘托、 象征、讽刺、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 先抑后扬(欲扬先抑)、伏笔、铺垫、留白、 泛叙、渲染、铺排、突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点面结合、借景抒情、卒章显志 语言风格: 亲切自然口语化、幽默讽刺、热情奔放、冷 峻辛辣等
十四、分析人物形象
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 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 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 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学会阅读文章和掌握审题技巧 阅读题的解题步骤和诀窍:
一是要整体感知,读懂文章。明白文章写什么、 怎么写、为何写?
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 结果。 人称:常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一人称亲切 自然、真实可信;可不便于广泛展开事件 。第三人称自由灵活,不受时空限制。文 章叙述人称应始终一致,即使改换,也应 有必要交待。人称变换利于抒情。 线索:贯穿全部材料的脉络,使零散材料有序地 组成文章整体。
五、如何赏析课文中所喜欢的句子:
1、从修辞手法上分析;(修辞的作用) 2、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角度 3、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 4、从该句在文中的作用;(文首、文中、文末。点明 中心、深化主题、前后照应、画龙点睛……) 5、从用语、遣词准确传神巧妙 6、表达了人物……的感情(文章主旨) 7、从蕴含的哲理,给人的启示。
中考复习:记叙文主要内容和主旨的概括ppt课件
(含散文、小说)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 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他的中 心思想通过写人、叙事表达。
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小说三要素: 人物、 环境、 情节(开端、
发展、高潮、结局 )。
一、概括文章情节 答题技巧:
概括文章情节(复述本文的故事、概括 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些语句往往就是文章的主旨。 2.把握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3.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要把中心思想概括得准
确、完整。
4.从分析人物和事件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去分
析文章,迅捷、准确地把握主旨。
5、能利用原文时,尽可能使用;没有原文词 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 层次性,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往事依依》:写了作者对几件十分留恋的往事的回 忆。
二、重点突出法
具体的操作:可以先简单地读读课文,了解大致 内容。然后找出文章的重点段,弄清作者在重点 段中要表达的意思,再联系其余各段作适当补充 如《落花生》一文,重点部分是第二大段:一家 人尝花生,谈论花生的好处,并以花生喻做人要 做务实有用的人。以此为核心,联系文中其他内 容,就不难概括出全文的主要内容:作者一家人 在后园过花生节,他们边品尝花生,边谈论花生 的好处,父亲以花生来比喻,告诉我们要做有用 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现代文阅读的步骤
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二、读问题,弄清问题导向; 三、回扣原文,上下联系; 四、检索、提取与问题有关的信息; 五、整合信息,概括表达。
知识归纳
叙事为主的文章:叙述事情的经过 写人为主的文章: 人物做了什么 写景状物的文章: 从几个方面描写事物的特点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 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他的中 心思想通过写人、叙事表达。
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小说三要素: 人物、 环境、 情节(开端、
发展、高潮、结局 )。
一、概括文章情节 答题技巧:
概括文章情节(复述本文的故事、概括 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些语句往往就是文章的主旨。 2.把握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3.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要把中心思想概括得准
确、完整。
4.从分析人物和事件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去分
析文章,迅捷、准确地把握主旨。
5、能利用原文时,尽可能使用;没有原文词 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 层次性,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往事依依》:写了作者对几件十分留恋的往事的回 忆。
二、重点突出法
具体的操作:可以先简单地读读课文,了解大致 内容。然后找出文章的重点段,弄清作者在重点 段中要表达的意思,再联系其余各段作适当补充 如《落花生》一文,重点部分是第二大段:一家 人尝花生,谈论花生的好处,并以花生喻做人要 做务实有用的人。以此为核心,联系文中其他内 容,就不难概括出全文的主要内容:作者一家人 在后园过花生节,他们边品尝花生,边谈论花生 的好处,父亲以花生来比喻,告诉我们要做有用 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现代文阅读的步骤
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二、读问题,弄清问题导向; 三、回扣原文,上下联系; 四、检索、提取与问题有关的信息; 五、整合信息,概括表达。
知识归纳
叙事为主的文章:叙述事情的经过 写人为主的文章: 人物做了什么 写景状物的文章: 从几个方面描写事物的特点
(精品课件)中考记叙文阅读指导(56张ppt)
▪ ①平时一方面要关注生活,注意勤观察、勤思考;另 一方面要广泛阅读,开阔视听,不断吸取知识营养。 积累较丰富的材料,“谈”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 ②“谈”时要针对话题,选取适当的角度,具体阐 述,避免空泛,“谈”的内容应从原文生发,要中
心明确,要表现正确的思想和健康的情感。 ▪ ③“谈”时要根据题意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议论记
(8) 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 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第29页,共43页。
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渲染、烘托、设置悬念、伏笔、铺垫、
▪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 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第7页,共43页。
“线索”是连贯文章始终的脉络,是文章的纲。
▪ ①文章的标题
▪ ②反复出现的词或事物 ▪ 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 ⑤“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2页,共43页。
第3页,共43页。
记叙文的阅读步骤
1、阅读全文:运用“六要素”知识,对文章内容、作者 思路等有一个全面感知。
2、浏览考题:粗略了解考察内容。 3、再读文章:与题目相关的内容仔细阅读。 4、解决问题:找准答题区域,注意关键句、主旨句、
抒情议论段。 5、认定补充对考题做进一步审视,并对所做答案进
第一人称使人感到亲切自然,与读者没有 距离; 第二人称最贴近读者,使人感到特别亲切, 但用得不多; 第三人称,是以“他”叙事。运用第三人 称叙事,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叙 述的角度比较灵活、自如
▪ ②“谈”时要针对话题,选取适当的角度,具体阐 述,避免空泛,“谈”的内容应从原文生发,要中
心明确,要表现正确的思想和健康的情感。 ▪ ③“谈”时要根据题意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议论记
(8) 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 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第29页,共43页。
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渲染、烘托、设置悬念、伏笔、铺垫、
▪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 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第7页,共43页。
“线索”是连贯文章始终的脉络,是文章的纲。
▪ ①文章的标题
▪ ②反复出现的词或事物 ▪ 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 ⑤“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2页,共43页。
第3页,共43页。
记叙文的阅读步骤
1、阅读全文:运用“六要素”知识,对文章内容、作者 思路等有一个全面感知。
2、浏览考题:粗略了解考察内容。 3、再读文章:与题目相关的内容仔细阅读。 4、解决问题:找准答题区域,注意关键句、主旨句、
抒情议论段。 5、认定补充对考题做进一步审视,并对所做答案进
第一人称使人感到亲切自然,与读者没有 距离; 第二人称最贴近读者,使人感到特别亲切, 但用得不多; 第三人称,是以“他”叙事。运用第三人 称叙事,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叙 述的角度比较灵活、自如
记叙文阅读理解技巧ppt课件精选全文
3
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
弄清文章结构的方法
找出文章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 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 明确文章的顺序。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 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阅读时,注意倒叙、 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 构将有所帮助。 理清文章的层次。 把握文章的详略。文章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有主 有次,有详有略。
4
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
文章结构的分析方法
1、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 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对比式。 2、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3、文章的顺序。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 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4、分析结构层次,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1.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2.按事 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3.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1.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2.按人物所在的 不同地点分析;3.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4.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1.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 空间变化分析;2.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5、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A、能否 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 习惯,内在的顺序) D、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 式)
13
第三步:理清要点,认真答题
10
第三步:理清要点,认真答题
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
⑴抓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 《白杨礼赞》 ⑵抓住文中材料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句子。例如《一面》 ⑶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的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一般都是抒情、 议论句。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驿路梨花》 ⑷通过结构分析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 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例如《荔枝蜜》 ⑸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时代的烙印,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例如《风筝》
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
弄清文章结构的方法
找出文章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 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 明确文章的顺序。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 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阅读时,注意倒叙、 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 构将有所帮助。 理清文章的层次。 把握文章的详略。文章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有主 有次,有详有略。
4
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
文章结构的分析方法
1、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 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对比式。 2、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3、文章的顺序。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 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4、分析结构层次,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1.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2.按事 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3.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1.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2.按人物所在的 不同地点分析;3.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4.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1.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 空间变化分析;2.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5、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A、能否 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 习惯,内在的顺序) D、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 式)
13
第三步:理清要点,认真答题
10
第三步:理清要点,认真答题
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
⑴抓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 《白杨礼赞》 ⑵抓住文中材料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句子。例如《一面》 ⑶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的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一般都是抒情、 议论句。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驿路梨花》 ⑷通过结构分析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 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例如《荔枝蜜》 ⑸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时代的烙印,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例如《风筝》
推荐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记叙文阅读 感知文章大意,理清行文线索课件
司务长 说:“‘川’字牌,当然是四川的。”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
•8
京考解读
真题例析
册
方法总结
知识链接
随堂演练
第13课时┃感知文章大意,
理清行文线索
⑤从此,我与这砖茶朝夕相伴,它温暖了我的胃,安慰 了我的心,清醒了我的脑,成为我无声的知己。
⑥11年后,我离开高原回到北京,寻遍北京的茶庄,却 再也找不到我那有三道痕标记的朋友。失望之余,觉得它好 像变成了我在高原缺氧时的一个幻影,与我悄然永诀。
“感知文章大意,理清行文线索”就是要考查学生整体把 握文章内容的能力,重点放在记叙文阅读的考查中,包括小说 和散文,以散文为重点,2009年—2013年, 只有2011年用小 说设题。考查内容主要从事件概括、思路结构、情节展开、情 感变化等着眼,以文章的局部和整体为对应,考查记叙文阅读 的整体把握能力。
⑦此后三十余年,我品过各种各样的天下名茶,用过林 林总总的精美茶具,见过繁复古雅的饮茶仪礼,却总充满迷 惘困惑。茶不能大口喝吗?茶不能放在铁皮缸子里煮吗?茶 不能放盐巴吗?茶不能仰天长啸后一饮而尽吗?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
•9
京考解读
真题例析
册
方法总结
知识链接
随堂演练
第13课时┃感知文章大意,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
•7
京考解读
真题例析
册
方法总结
知识链接
随堂演练
第13课时┃感知文章大意,
理清行文线索
④慢慢喝茶上瘾,便很计较每月发放砖茶的数量。有一次 领完营养品,我端详着分到手的砖茶,委屈地说:“司务长,
有 人抠走了我的茶,你看,还留下两道深痕。”司务长说:“哈! 应该是三道痕。那不是被人抠走的,是厂子用机器压下的商 标,这茶叫‘川’字牌。”我追问:“这茶是哪儿出的啊?”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
•8
京考解读
真题例析
册
方法总结
知识链接
随堂演练
第13课时┃感知文章大意,
理清行文线索
⑤从此,我与这砖茶朝夕相伴,它温暖了我的胃,安慰 了我的心,清醒了我的脑,成为我无声的知己。
⑥11年后,我离开高原回到北京,寻遍北京的茶庄,却 再也找不到我那有三道痕标记的朋友。失望之余,觉得它好 像变成了我在高原缺氧时的一个幻影,与我悄然永诀。
“感知文章大意,理清行文线索”就是要考查学生整体把 握文章内容的能力,重点放在记叙文阅读的考查中,包括小说 和散文,以散文为重点,2009年—2013年, 只有2011年用小 说设题。考查内容主要从事件概括、思路结构、情节展开、情 感变化等着眼,以文章的局部和整体为对应,考查记叙文阅读 的整体把握能力。
⑦此后三十余年,我品过各种各样的天下名茶,用过林 林总总的精美茶具,见过繁复古雅的饮茶仪礼,却总充满迷 惘困惑。茶不能大口喝吗?茶不能放在铁皮缸子里煮吗?茶 不能放盐巴吗?茶不能仰天长啸后一饮而尽吗?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
•9
京考解读
真题例析
册
方法总结
知识链接
随堂演练
第13课时┃感知文章大意,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
•7
京考解读
真题例析
册
方法总结
知识链接
随堂演练
第13课时┃感知文章大意,
理清行文线索
④慢慢喝茶上瘾,便很计较每月发放砖茶的数量。有一次 领完营养品,我端详着分到手的砖茶,委屈地说:“司务长,
有 人抠走了我的茶,你看,还留下两道深痕。”司务长说:“哈! 应该是三道痕。那不是被人抠走的,是厂子用机器压下的商 标,这茶叫‘川’字牌。”我追问:“这茶是哪儿出的啊?”
中考语文感知文章大意,理清行文线索复习课件
• 下来关注心灵、环境和传统,是多么的重要 与必要。是的,停一停看看身边的风景,读读 手边的书,哪怕是安静地听完一首优美的曲子, 也会让单调的生活充满暖暖阳光,使精神舒缓、 愉悦、充实。 • ⑦眼前,无意中留在窗台上的书,让我知道, 阅读,其实一直是我心里最深切的渴求与向往。 留几本书在窗台,以便随时翻阅,在忙碌中休 闲一回,给心灵放个假,重新体验读书的乐趣, 并且也将改变以往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
• 考向3 找出行文线索 • 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脉络。它是作者组织材 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文章中所用的各种 材料,犹如一粒粒散珠,只有用线索把它们串 起来,才能成为光彩照人的珠链。 • 解题方法 • 1.明确几种常见的线索:常见的线索有: ①以核心人物为线索;②以核心事物为线索; ③以核心事件为线索;④以时间为线索;⑤以 地点为线索;⑥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 3.分析文章的标题:标题常常能作某些交 代或暗示,或提示文章体裁,或揭示文章的主 要内容,或暗示作者的写作思路与意图,对解 题有一定的帮助。 • 4.分析文章的抒情、议论成分:记叙文特 别是散文,作者往往卒章显志,通过议论句或 抒情句来表明自己的观点与态度,抓住了这个 观点态度,就能够把握文章的中心。 • 5.从反复出现的词句或暗示主题的关键词 语入手,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 ⑥坐在窗台,伸直腿,书搁在腿上,慢慢翻 看。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笼在书页上,文字构 建的美妙意象和感觉瞬间渗入全身,心在字里 行间跳跃飞翔,喜悦漫溢开来。窗外,天蓝如 洗,云作奇峰。这景被窗户框成了画,清新至 极。身边的书故人一般围拢着,久违的亲切感 油然而生。捧着书坐着,直到最后一缕阳光从 书页里消失,暮色在身边聚集,尤不忍释卷。 因为阅读,匆忙枯燥的时间被文字的墨细细研 磨了,书香适意怡人。这个下午也变得安静美 好,有了回味。其实,日出日落,每天的时间
2022年中考专项复习-记叙文阅读ppt课件(共25页)
➢ 概括主要内容 ➢ 人物性格分析
1、考文意
通读全文,把握事件六要素
概括工主作要回内顾容 人物形象
答题格式:人+事+结果(表述简洁、准确) 阅读例文(一),回答问题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分)
答:安全工程师游绍峰在黑暗的废墟下经历了69小时被困后艰 难脱险。
1、考文意
概工括作主回要顾内容
➢ 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 ➢ 自然环境描写作用
2、考描写
工人作物回描顾写 环境描写
动作
语言
描写
描写
心理 描写
描绘情态 揭示身份 反映心理 刻画性格
推动情节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神态 描写
阅读例文(一),回答问题3:
肖像 描写
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⑤ 段中要横线的句子。(2分)
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地描写了他清除压住双脚的石块的过程, 表现了他的理智与顽强。
2、考描写
工人作物回描顾写 环境描写
1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2 渲染环境气氛 3 烘托人物心情 4 烘托人物形象 5 揭示主题 6 结构上,为后文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考顺序
➢ 插叙作用
4、考顺序
插叙作用
1 对主要情节起补充作用
2 突出文章主题 3 突出人物性格(形象) 4 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伏笔 5 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分析人物形象
找出文中与人物相关的典型事例 根据典型事例把握人物性格
文中的××做了……+表现了他……的性格特点。
概括人物形象
性格+思想品质+其他(外貌特征、地位等)
阅读例文(二),回答问题1:
你认为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答: “我”是一个敬业负责、有慈爱之心、平等对人、尊重学生的人。
1、考文意
通读全文,把握事件六要素
概括工主作要回内顾容 人物形象
答题格式:人+事+结果(表述简洁、准确) 阅读例文(一),回答问题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分)
答:安全工程师游绍峰在黑暗的废墟下经历了69小时被困后艰 难脱险。
1、考文意
概工括作主回要顾内容
➢ 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 ➢ 自然环境描写作用
2、考描写
工人作物回描顾写 环境描写
动作
语言
描写
描写
心理 描写
描绘情态 揭示身份 反映心理 刻画性格
推动情节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神态 描写
阅读例文(一),回答问题3:
肖像 描写
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⑤ 段中要横线的句子。(2分)
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地描写了他清除压住双脚的石块的过程, 表现了他的理智与顽强。
2、考描写
工人作物回描顾写 环境描写
1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2 渲染环境气氛 3 烘托人物心情 4 烘托人物形象 5 揭示主题 6 结构上,为后文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考顺序
➢ 插叙作用
4、考顺序
插叙作用
1 对主要情节起补充作用
2 突出文章主题 3 突出人物性格(形象) 4 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伏笔 5 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分析人物形象
找出文中与人物相关的典型事例 根据典型事例把握人物性格
文中的××做了……+表现了他……的性格特点。
概括人物形象
性格+思想品质+其他(外貌特征、地位等)
阅读例文(二),回答问题1:
你认为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答: “我”是一个敬业负责、有慈爱之心、平等对人、尊重学生的人。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课件:记叙文阅读——线索(共28张PPT)
③初冬的太阳,余威尚猛,不几日,垡子都干脆了。霜,一场场下过了,田里的垡子, 便冷硬如铁。冬,一天天深了。天上,太阳惨白如纸,河岸,树木赤身裸体伫立在滚滚寒 流中,大地空疏而枯槁,像贫病交加的孤苦老人。白天看上去,每一个火土堆都像沤着一 堆只会冒烟的湿草,很少能看到明火,但晚上就不同了。我们从位于邻村的学校上晚自习 回村,远远地就会看到晃桥河两岸,数不清的火土堆鲜亮如夏花,大朵大朵开在寒冬的最 深处,令人忘却彻骨的寒冷。大人们见土里的火燃烧得正常,就头也不回地走了,而我们 这些孩子,每天下午一放学,背着书包直接跑到烧火土的田里玩耍。麻雀也爱呆在这里, 或蹲在田埂上望天,或站在火土堆前烤火,它们眯着眼睛,羽毛蓬松,头缩进厚厚的脖颈 里,像极了冬天村里靠着老墙晒太阳的老人。它们叽叽喳喳,老人们也都爱说长道短。
⑭我在他们的作文评语中斩钉截铁地写:“跟你们的约定是认 真的。”
⑮有一天,课代表也忐忑不安地问我:“老师,这是真的 吗?”“当然是真的!”我爽然答道,“没见人家美国总统还引咎 辞职嘛!”“可总得有倒数第一啊!万一……”课代表无奈地欲言又 止。我却笑着不睬。
“石榴”在文中有着 极为重要的作用, 请简要分析。
小试牛刀
小试牛刀
相约石榴红 秦湄毳
①石榴花开了,一册书讲授完了。赏析过附录的十首古诗,望着学生们石榴 花一样热切的眼睛,我有些意犹未尽,拈起白白的粉笔,在黑板上写道:“附录 的十首诗,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首,哪一句,哪个词,哪个字?请以此为题目或 话题写一篇600字的文章。”
②孩子们开始喳喳,又新奇又惊讶的样子,有张小脸仰着:“老师,不会定 题目怎么办?”我于是举例:“比如‘云从窗里出’‘云’‘窗’‘落花时 节’‘落花’,‘花’……这分别是吴均的《山中杂诗》和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 中的字句。”然后,我又说:“也可以学学赵师秀,以他的‘约客’为题目,写 一篇现代少年版的‘约客’……”
⑭我在他们的作文评语中斩钉截铁地写:“跟你们的约定是认 真的。”
⑮有一天,课代表也忐忑不安地问我:“老师,这是真的 吗?”“当然是真的!”我爽然答道,“没见人家美国总统还引咎 辞职嘛!”“可总得有倒数第一啊!万一……”课代表无奈地欲言又 止。我却笑着不睬。
“石榴”在文中有着 极为重要的作用, 请简要分析。
小试牛刀
小试牛刀
相约石榴红 秦湄毳
①石榴花开了,一册书讲授完了。赏析过附录的十首古诗,望着学生们石榴 花一样热切的眼睛,我有些意犹未尽,拈起白白的粉笔,在黑板上写道:“附录 的十首诗,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首,哪一句,哪个词,哪个字?请以此为题目或 话题写一篇600字的文章。”
②孩子们开始喳喳,又新奇又惊讶的样子,有张小脸仰着:“老师,不会定 题目怎么办?”我于是举例:“比如‘云从窗里出’‘云’‘窗’‘落花时 节’‘落花’,‘花’……这分别是吴均的《山中杂诗》和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 中的字句。”然后,我又说:“也可以学学赵师秀,以他的‘约客’为题目,写 一篇现代少年版的‘约客’……”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件:记叙文阅读指导 (共24张PPT)
乌海四中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 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即借助叙述、描 写、抒情等手段记叙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 情态及其发展过程,用以表现作者思想、抒发作者感 情的文章。
理清思路,概括内容
筛选信息,归纳中心 赏析语言
理解关键语句含义
2)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方法:①交代写作对象②交代文章主要内容③交代故事发生环 境④作为线索贯穿全文⑤揭示文章主旨⑥有的引用古诗,增添文章的诗意或文学性⑦ 富有哲理,引人深思⑧制造悬念,吸引读者
1)谈阅读感受、启示
2)推理和想象
3)材料探究
反问:增强语言气势,可以使确定的意思得到增强,不容置疑, 语感强,富有感染力。 答题模式: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意思是 说……(改成陈述句),强烈的表达了……之情 设问:突出文章的重点,增强语言气势,引起读者的注意,发 人深省,有助于更好的抒情说理,同时可使行文有波澜,达到 活泼、不呆板的效果。 答题模式: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 发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很自然的引出下文。
分析语段作用 把握作品中的形象 分析表现手法 分析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谈阅读感受和情感体验
1.概括文章内容:具体指将现代文阅读 中的整体内容或其中一部分用几句话简 明扼要的表达出来
方法:1)标题拓展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方法:
2)要素串联法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 经过、结果 《走一步,再走一步》
1)分析环境描写,了解人物命运成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分析写作手法,把握人物性格特点。(肖像描写、行为描写、语 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 写) 3)理清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特征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 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即借助叙述、描 写、抒情等手段记叙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 情态及其发展过程,用以表现作者思想、抒发作者感 情的文章。
理清思路,概括内容
筛选信息,归纳中心 赏析语言
理解关键语句含义
2)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方法:①交代写作对象②交代文章主要内容③交代故事发生环 境④作为线索贯穿全文⑤揭示文章主旨⑥有的引用古诗,增添文章的诗意或文学性⑦ 富有哲理,引人深思⑧制造悬念,吸引读者
1)谈阅读感受、启示
2)推理和想象
3)材料探究
反问:增强语言气势,可以使确定的意思得到增强,不容置疑, 语感强,富有感染力。 答题模式: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意思是 说……(改成陈述句),强烈的表达了……之情 设问:突出文章的重点,增强语言气势,引起读者的注意,发 人深省,有助于更好的抒情说理,同时可使行文有波澜,达到 活泼、不呆板的效果。 答题模式: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 发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很自然的引出下文。
分析语段作用 把握作品中的形象 分析表现手法 分析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谈阅读感受和情感体验
1.概括文章内容:具体指将现代文阅读 中的整体内容或其中一部分用几句话简 明扼要的表达出来
方法:1)标题拓展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方法:
2)要素串联法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 经过、结果 《走一步,再走一步》
1)分析环境描写,了解人物命运成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分析写作手法,把握人物性格特点。(肖像描写、行为描写、语 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 写) 3)理清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特征
(最新整理)初中记叙文阅读指导ppt课件
2021/7/26
16
如何赏析诗文中所喜欢的句子:
1、从修辞手法上分析;(修辞的作用) 2、从该句在文中的作用;(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前后照应、画龙点睛 3、从语言风格上(豪放、婉约……); 4、从用语、遣词准确传神巧妙; 5、从蕴含的哲理,给你的启示。 6、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
作用
1、能烘托气氛 2、表现人物的心情 3、表现人物的品质 4、突出人物身份地位 5、推动情节的发展起 衬 托中心意思的作用。
24
记叙文的写作特色:
表现手法: 对比、拟人、夸张、衬托、渲染、烘托、 象征、讽刺、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 先抑后扬(欲扬先抑)、伏笔、铺垫、留白、 渲染、铺排、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点面结合、借景抒情、卒章显志
述,学会思考和质疑。
关键句子主要包括:
1、点明题旨的句子 2、抒情、议论、描写的句子 3、总结全文的句子 4、引用的句子 5、起承转合的句子2021/7/26 Nhomakorabea6
(一)重点语句和关键词 语的含义
(二)重点语句和关键词 语的作用
1、联系 具体语言环境,借 助上下文推测,判断词语的 特殊意义。
海燕在高傲的飞翔
22
2021/7/26
社会环境 描写指对人
物活动的场所、风土人 情、社会背景、
历史背景的描写。
作用
能揭示人物思想产生和导致 事件结局的社会根源。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时, 要先找出描写的句子, 再联系文章的内容、时 代背景综合考虑。
23
2021/7/26
自然环境 描写指对日、
月、星辰、天气、自然 风光等的描写。
语言风格: 亲切自然口语化、幽默讽刺、热情奔放、冷 峻辛辣等
初中语文中考记叙文阅读课件课件PPT
2.理解题目的含义及作用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 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分析题 目的含义应从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即与 中心相联系)两方面来考虑。具体、形象 的题目,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含蓄隽 永、意味深长的题目,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也有的题目直接揭示中心、点明主旨。
3. 分析词语、句子的作用。
a.记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必要交代和说明。 b.描写: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 声绘色的、细致的描绘与刻画。按内容分,主要有外貌 描写(也称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 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等。从角度分,有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以及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 c.议论:是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的态度及 对问题的看法等。主要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d.抒情:指作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抒情 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一是间接抒情。其 作用是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铺垫;与下文什么对比,突出什么的________ 的特点;
揭示了____________的中心;语言上运用________
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的)、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 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 (小说作铺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 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 (议论文、 记叙文)
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这些要素在文中既可以直接交代,也 可以间接交代。间接交代的要素,读 者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悟出。掌握记 叙的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 理清事情发生、发展的脉络。
5、记叙文的结构
记叙文选材广泛,形式多样,结构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
中考记叙文阅读指导ppt课件
•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 夫处理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 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 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 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 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 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3. 理解重点段落、关键语句含义及作用。
4. 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表 达方式的作用。
5、 欣赏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形象、语
言、表现手法等。
2
1、 记叙的要素
• 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 因、经过和结果
• 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三个要素,是记叙 文的主体部分,内容的展现,人物的塑造,中 心的表达,就是通过这些来实现的。
3
2.记叙文的线索
•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落, 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 联结成一个有机体。
4
• 可以作线索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分六类:
•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白杨礼赞》 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
•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 背影为线索
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
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
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
是太聪明了!
朱自清《背影》
8
•① A.时间
南京后第二日上午到下午。
• B.地点
南京(或旅馆到车站);
• C.主要人物 父亲和“我”
•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 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 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 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 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 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3. 理解重点段落、关键语句含义及作用。
4. 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表 达方式的作用。
5、 欣赏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形象、语
言、表现手法等。
2
1、 记叙的要素
• 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 因、经过和结果
• 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三个要素,是记叙 文的主体部分,内容的展现,人物的塑造,中 心的表达,就是通过这些来实现的。
3
2.记叙文的线索
•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落, 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 联结成一个有机体。
4
• 可以作线索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分六类:
•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白杨礼赞》 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
•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 背影为线索
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
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
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
是太聪明了!
朱自清《背影》
8
•① A.时间
南京后第二日上午到下午。
• B.地点
南京(或旅馆到车站);
• C.主要人物 父亲和“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考解读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知识链接
随堂演练
第13课时┃感知文章大意,
理清行文线索
③没到过藏北高原的人,难以想象砖茶对于边防军的意义。高 原上的水,不到70℃就开锅了,无法泡出茶中的有效成分。我们只 有把茶饼掰碎,放在搪瓷缸里,灌上用雪化成的水,煨在炉火边久 久地熬煮。渐渐地,一抹米白色的蒸汽袅袅升起,缸子中的水慢慢 红了,又慢慢黑了……平原青翠植物的精魂,在这冰冷的高原,以 另外一种形式复活了。
___①__“_洞_茶__”__是__“__我_”__在__藏__北__高__原_戍__边__时__的__营_养__品__、__救__命_茶__,__给_ _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我__”__许_多__温__暖__和__力_量__。__②__“__洞_茶__”__承__载__着_“__我__”__对__藏_北__高__原__那__ 段青春 年华、军旅生活的记忆,也寄托着“我”对战友的怀念之情。
为将要和老友重逢,喝下却全无当年的韵味。我绝望了——
舌头老了,甘凛的砖茶味道和那段难忘的岁月搅缠在一起,
永远留在了藏北高原重重的冰雪之下。
⑨今年,我在湖北赤壁终于见到了老朋友。赤壁有个老
镇遍植茶树,因地名叫羊楼洞,所产砖茶被称为“洞茶”。那
里有三条清澈的天然泉水,三水合一,即为一个“川”字,成
了砖茶的商标。
⑩有了上次的教训,我不敢贸然相认。洞茶沏好,我轻
浅地抿了一口。
京考解读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知识链接
随堂演练
第13课时┃感知文章大意,
理清行文线索
⑪晴天霹雳,地动山摇!所有的味蕾,像听到了军号, 怦然怒放!
⑫天啊,离散了几十年啊,我终于再次和你相逢!你甘 暖依然啊,你温润如旧!
⑬一时间,熟悉的感觉如烟霞般升腾,那青春年华的神 采风貌,如老式照片在水盆中逐渐显影,越发清晰。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知识链接
随堂演练
第13课时┃感知文章大意,
理清行文线索
真题例析
[2013·北京]阅读《洞茶》,完成问题。 洞茶 毕淑敏
①16岁时,我在海拔5 000米的藏北高原上当兵。司 务长分发营养品,从一大块黑糊糊的粗糙物件上掰下一块给 我,说,这是砖茶。
京考解读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知识链接
随堂演练
京考解读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知识链接
随堂演练
(有删改)
第13课时┃感知文章大意,
理清行文线索
⑮青山绿水中的赤壁茶林啊,你可知道你曾传递给边防战 士多少温暖,你曾给予边防战士多少力量!你可知道你对我有 着怎样的意义!_
⑯我用当年的方法熬煮洞茶水,把它洒向大地,对天而 祭。司务长和老医生都因高原病早逝,他们在天堂一定闻得到 这质朴的香气,沉吟片刻后会说,是这个味道,好茶!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情节的概括,有一定难度
2012年题型一致,但降低了难度,因为本文划分层次较简单。
在划准层次的基础上,每空由事件加上情感构成。
京考解读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知识链接
随堂演练
第13课时┃感知文章大意,
理清行文线索
2. 品读第⑮段画线句,联系全文,说说“洞茶”对于“我”有 哪些意义。(4分)
京考解读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知识链接
随堂演练
第13课时┃感知文章大意,
理清行文线索
④慢慢喝茶上瘾,便很计较每月发放砖茶的数量。有一次 领完营养品,我端详着分到手的砖茶,委屈地说:“司务长,
有 人抠走了我的茶,你看,还留下两道深痕。”司务长说:“哈! 应该是三道痕。那不是被人抠走的,是厂子用机器压下的商 标,这茶叫‘川’字牌。”我追问:“这茶是哪儿出的啊?”
第13课时┃感知文章大意,
理清行文线索
②拿东西时砖茶一不小心掉到雪地上,我没有捡,弯腰太费体 力。一旁的老医生心疼地说:“关键时刻砖茶能救你命呢。”我不
以 为意。老医生告诉我,它叫青砖茶,用茶树的老叶子压制而成,发 酵后颜色黢黑,茶碱含量很高,茶碱可以兴奋呼吸系统,如果出现 强烈的高原反应,喝一杯砖茶,可缓解症状。它是高原之宝。
司务长 说:“‘川’字牌,当然是四川的。”
京考解读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知识链接
随堂演练
第13课时┃感知文章大意,
理清行文线索
⑤从此,我与这砖茶朝夕相伴,它温暖了我的胃,安慰 了我的心,清醒了我的脑,成为我无声的知己。
⑥11年后,我离开高原回到北京,寻遍北京的茶庄,却 再也找不到我那有三道痕标记的朋友。失望之余,觉得它好 像变成了我在高原缺氧时的一个幻影,与我悄然永诀。
京考解读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知识链接
随堂演练
第13课时┃感知,呷一口洞茶徐徐咽下,强大而涩 香的热流注满口颊,旋即携带奔涌的力量滑入将士的肺腑,让 戍边的人忆起遥远的平原、缤纷的花草,还有挚爱的亲人。他 们疲惫的腰杆重新挺直,成为国境线上笔直的界桩;他们疲乏 的双脚重新矫健,巡逻在千万里庄严的国土之上。
⑦此后三十余年,我品过各种各样的天下名茶,用过林 林总总的精美茶具,见过繁复古雅的饮茶仪礼,却总充满迷 惘困惑。茶不能大口喝吗?茶不能放在铁皮缸子里煮吗?茶 不能放盐巴吗?茶不能仰天长啸后一饮而尽吗?
京考解读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知识链接
随堂演练
第13课时┃感知文章大意,
理清行文线索
⑧一次出差到了四川,我满怀希望地买了一块砖茶,以
京考解读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知识链接
随堂演练
第13课时┃感知文章大意,理清行文线索
北京中考整体把握记叙文内容的题型一般分为单一填空题 型和综合填表题型。2012年、2013年为了降低难度都采用了单 一填空题型。
2009年—2013年北京中考均涉及此考点,分值分别为4 分、3分、4分、4分、4分。
京考解读
板块一 记叙文阅读 第13课时
第13课时┃感知文章大意,理清行文线索
“感知文章大意,理清行文线索”是记叙文阅读首要的 考查点,2013年北京《中考说明》现代文阅读要求:整体感知 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理解文章段落之间的关系, 理清文章思路。两条要求,明确了这一考点的考查范围。
“感知文章大意,理清行文线索”就是要考查学生整体把 握文章内容的能力,重点放在记叙文阅读的考查中,包括小说 和散文,以散文为重点,2009年—2013年, 只有2011年用小 说设题。考查内容主要从事件概括、思路结构、情节展开、情 感变化等着眼,以文章的局部和整体为对应,考查记叙文阅读 的整体把握能力。
京考解读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知识链接
随堂演练
(有删改)
第13课时┃感知文章大意,
理清行文线索
1.本文写了作者与“洞茶”几十年一波三折的情缘。请参照所给 语句,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每空用8个字回答)(4分)(★) ①初见砖茶,不以为意 →② 砖茶相伴,温暖安慰 →寻找砖茶,失
望困惑→③再喝砖茶,绝望黯然 →④找到洞茶,无限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