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朱子之心性论

合集下载

浅谈朱熹心性论

浅谈朱熹心性论

浅谈朱熹⼼性论2019-04-28摘要:宋代儒学家们喜欢谈⼼性,但众说纷纭。

朱熹讲⼈性问题既分别了“天命之性”和“⽓质之性”,⼜分别了“道⼼”和“⼈⼼”。

认为性⽆不善,情也应当从善。

要克服“⽓质之性”带来的不善思想和⾏为,使“⼈⼼”服从于“道⼼”。

关键词:朱熹;⼼性;理宋明理学⼜明性理之学或⼼性之学,它是⼀套理论概念,⼀套思想。

理学家所研究的都是形上学的理论,他们围绕“⽓、理、太极、⽆极、⼼”进⾏研究。

中国⾃古代以来的哲学不仅仅是推理的系统,也是⼀种修为之道。

理学家把⼼和性做成了修为的平台,作为活动的主体,⽽不是看做活动的功能。

儒家哲学极重⼼性,从孟⼦起就⼀直把“⼈性善恶”问题提到重要的位置,他建⽴的“四⼼”说把⼈的主体价值⾃觉地完全凸现出来,他的“性善”论构成了儒家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

关于性的具体内容,孟⼦和朱熹具有⼀致的解释,那就是仁义礼智。

朱熹继承了⼆程“性即理也”的性论思想。

⼆程认为,“理”体现在⼈⾝上就是“性”,朱熹采取⼆程和张载的观点把“性”区分为“天命之性”和“⽓质之性”。

他认为从⼈之⽣来讲,“理”构成⼈的性,具有“天理”的⼈性叫做“天命之性”;“⽓”构成⼈的形体,“理”与“⽓”相杂的⼈性叫做“⽓质之性”。

因此说:“天下⽆⽆性之物,盖有此物,则有此性;⽆此物,则⽆此⾏。

”(《朱⼦语类》卷四)这就是朱熹所谓的“⼈⼈有⼀太极,物物有⼀太极”的本体论在⼈性论问题上的贯彻。

“天命之性”相当于“理”,“理”是没有“形影”的,它只是⼀个清静空阔的世界,所以“性”也是没有“形影”的,因此“天命之性”必须借助于“⽓质之性”,才有它安顿停留的地⽅。

但他⼜对张程的理论给予了修正,主张天命之性是纯粹⾄善的理,⽽⽓质之性则是理与⽓相互交杂⽽⾔之。

因此,天命之性纯善⽆恶,⽽⽓质之性则有善有恶,后者是恶的根源。

朱熹把⼈性区分为“天命之性”和“⽓质之性”,以为这样就最完满地解决了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性善恶问题。

论朱子的思想研究的总结

论朱子的思想研究的总结

论朱子的思想研究的总结朱子(1130年-1200年),字子午,号石田,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儒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以其儒家思想体系和教育理论在中国哲学界的影响广泛而闻名。

朱子思想不仅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深远影响,也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朱子的思想强调了以“理”为中心。

朱子认为,人能够正常发展和完善,是因为人性中具有了“天理”。

朱子主张人类应该按照天理来生活,追求道德与理性的完美,以实现自身的修养和社会的和谐。

朱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教化”,让人们在道德、伦理和社会治理方面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其次,朱子注重勤学修身。

朱子认为,个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是决定个人成就的关键。

他提倡通过“博学而好问,力行而致知”的方式,以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

朱子注重实践,强调要根据学习的知识和理论,将其应用到实际中去,以达到更好的成效。

第三,朱子强调了“心学”。

他认为,人的内心是最重要的,人应该通过调整自己的内心状态来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境遇。

朱子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他的这一思想对后来的中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伦理和道德观念的重要基础。

第四,朱子的思想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子倡导了“格物致知”的教育理念,主张以经典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智慧和道德情操。

他主张将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教育培养出一代代优秀的人才,为社会做出贡献。

朱子的教育思想被称为“朱子教育”,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最后,朱子的学说在中国以及东亚地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朱子思想对后世的哲学、政治和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并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

朱子的学说也影响了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文化和教育,成为东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而言,朱子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发展。

他的强调理性、教育、修身和内心需要,使他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相契合。

国学经典从心性论看朱熹哲学的历史地位

国学经典从心性论看朱熹哲学的历史地位

国学经典从心性论看朱熹哲学的历史地位国学经典从心性论看朱熹哲学的历史地位朱熹的心性论,是建立在他的宇宙本体论的基础之上的。

在宇宙论上,他确立了以形而上之理为本体的理气二元论。

按照一般的解释,他在心性论上;便是以理为性,以气为心,性和心便是形上与形下、体与用的关系。

但是仅仅这样解释朱熹的心性论,那就未免太简单了。

朱熹确实说过,性是理,不是心,性是形而上者,心是气之“精爽”。

但这并不是朱熹心性论的全部内容。

朱熹心性论的基本观点是:“心有体用”、“心统性情”,并且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说明朱熹心性论的基本特征。

朱熹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要为人性确立宇宙论的根源。

使“所当然”的道德本体具有“所以然”的宇宙规律的根据,另方面又要确立道德人性的主体性,使之变成主体的道德自律。

其次,他不仅要确立人的本体存在,即超越的绝对的普遍人性,而且要面对人的个体的感性的具体存在,既要使普遍人性建立在个体存在基础之上,又要为人的自我超越、自我完善提供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

总之,朱熹的心性论是一个复杂的理论结构。

是特殊的道德形上论。

朱熹在确立性的来源和内容的前提下,对心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解释,由此提出了心性关系的基本观点;钱穆先生说:“理学家善言心者,莫过于朱子。

”他提出朱熹论心性,“亦非两体对立,仍属一体两分”,(《朱子学案·朱子学提纲》台北,1971)确有见地;但他认为,朱熹所说之心,只是“气之灵”,则恐怕很难表述朱熹思想之精髓。

牟宗三先生则认为,“朱熹的心性论是实在论的,而不是本体论的,心性关系是静涵静摄系统,而不是既存在又活动的纵贯系统”(《心体与性体》第四部)。

他们的看法虽不同,但都认为朱熹以性为形而上者之理,心为形而下者之气。

朱熹以性为形而上之理,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同样毫无疑问的是,他还以性为心之本体,而心之本体是形而上者,并不是形而下者。

这就是说,朱熹所谓心,既是形而下者,即知觉运动之心,又是形而上者,即超越的本体之心,这所谓本体之心,就是理,就是性。

朱子之理内涵解读

朱子之理内涵解读

朱子理学内涵解读1、理学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本体论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

二程建立“天即理”的理本论哲学,认为观念性的理是世界的本原。

朱熹提出理为“本”,气为“具”的学说。

二是心性论问题,即人性的来源和心、性、情的关系问题。

朱熹认为心之本体即是性,是未发之中;心之作用便是情,是已发之和;性和情是体用关系,而心是“主宰”。

三是认识论问题,即认识的来源和认识方法问题。

程朱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学说,建立了“即物穷理”的系统方法。

2、朱熹的中和新说主张先涵养后省察,而在涵养时不只是净静的涵养身心,而是同时兴明理,能明理,涵养才会有效果。

到事物来时,才可以察识。

所以持敬穷理是要互相配合的,不持敬涵养,心便不贞定,亦不能明理,不穷理,涵养亦无功效。

朱熹说:“为学要知得分晓。

”又说,“万事皆在穷理后。

理不明,无论怎样持守也是空。

”朱熹认为要先明理才能涵养,而明理的工夫在于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朱子著名的哲学思想。

朱熹认为,只有通过格物工夫,才会对太极之理、对天理能有所了解。

格,是至的意思;物,即是事物。

格物,就是穷至事物之理,把握理的极处。

必须对天下之物作仔细的格,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积累久了,才会豁然贯通,明白天理。

3、朱熹所要格物而穷究的理,不是科学性的自然物理,而是哲学性的综摄一切的根本原理。

朱熹所要格的,是大头脑,是一,是太极,这是物的所以然的理,而这所以然,是超越的所以然,而不是现实的、经验的所以然。

这个理不是事物本身形构的理,而是超越的,不能被人看到、感触到的天理、太极。

4、朱熹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一。

“太极只是一个理字”。

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

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分殊。

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位的范畴。

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

朱子对《孟子》“尽心”“知性”诠释中的心性论问题

朱子对《孟子》“尽心”“知性”诠释中的心性论问题

2019年第5期朱子对《孟子》“尽心”“知性”诠释中的心性论问题李健芸摘要:朱子对《孟子》“尽心”“知性”的解释不同于通常理解的“先尽其心而后知性”,他认为“尽心”是“知性”实现之后达到的效果,而“知性”则是在格物穷理的工夫过程中对“性”的彻底把握。

这种解释的合理性在于:首先,“性”作为心灵活动的本质应然倾向,是“尽心”要实现的具体内容;其次,“知性”的“性”在根本上是普遍的本质应然倾向在人与物身上的具体呈现,但这只有经由格物穷理的过程,才能真实而具体地由心灵所把握,而这就是“尽心”的达成;最后,对“性”(也即“理”)的真实把握必然“不容已”地带出对本质应然倾向的落实,故而“尽心”既是知得尽,又是行得尽,“尽心”的达成因而实现了知与行的真正统一。

关键词:尽心;知性;朱子;孟子朱子对《孟子·尽心上》首章“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的理解在本章的诠释史上显得尤为特别,正如朱子所说:“人往往说先尽其心而后知性,非也。

”[1]1422常见的解释将“尽心”理解为“知性”的前提,而朱子则强调“知性却在先”[1]1422,即“尽心”以“知性”为前提。

朱子的理解不仅异于他的前辈,也遭到了后世黄宗羲、早年的王夫之等人的批评,今人牟宗三对朱子此说更是不遗余力地加以批判。

但是,笔者认为,朱子对“尽心”“知性”的理解实有其内在的合理性。

这种合理性体现在朱子对《孟子》这句话固有文脉的考察、对心性关系的细密辨析,而如果我们更进一步将朱子的诠释置于其自身哲学脉络中加以理解,通过引入朱子哲学中心与性、格物穷理、知与行等相关范畴,将能够发掘出朱子诠释所具有的更为深广的内涵。

一、问题的提出朱子的解读其实有其对文段固有脉络的考察作为依据:“‘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者’字不可不子细看。

人能尽其心者,只为知其性。

”[1]1422在朱子看来,“者”字提示读者这句话是一个解释句,即后半句构成对前半句的解释,“知其性”构成对“尽其心”的解释。

浅谈朱熹的心性论

浅谈朱熹的心性论

浅谈朱子性情论[摘要]本文试图沿着历史的脉络,从孔孟至“二程”,追寻朱熹理学中的性情论的源头,并试图探究朱子的性情论与先人性情论之间的联系。

朱熹的性情论是正统儒家观念的继承和发展,即他一方面继承了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人性本善的观念,同时,他又增加了对人类如何认识非伦理道德的行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发生、如何解决的问题的回答。

[关键词]性情论心统性情道心人心探究朱熹的性情论必须要对朱熹之前的思想家作一个大概的认识,这包括了先秦时期的孔孟,秦汉及隋唐董仲舒、韩愈、李翱,北宋时期周敦颐、张载、二程,下面分别介绍诸位。

一、朱熹的性情论源头1、先秦时期孔子(前551—前479),孔子把性这个范畴提了出来,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这是说,人生而具有相近的本性,只是由于后天不同环境和习染才有品德上的差异。

但是他并没有具体说明人性如何相近,也没有涉及到人性的根源及其善恶问题1。

孟子(约前372—前289),在《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里,徐复观先生说“孟子在中国文化中最大的贡献,是性善说的提出”2。

在我们来看,孟子的性善论主要内容有三点。

第一、人的本性具有先天的善性,是成为道德性的先天根据。

第二、发挥不了人的善性的原因或者发生恶的缘故,是由于无节制的追求欲望。

第三、人的本性具有四端。

在这一点上人是与动物根本上区别的。

人与动物是在生物学上类似,但在仁义礼智上人与动物是明确区别的。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孟子》告子上11-6)2、秦汉及隋唐的理气性情论1葛荣晋:《中国哲学范畴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0页2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39页汉代的董仲舒(公元前约179—约104),他吸收阴阳观念而把性情看成犹天之阴阳。

朱熹心性论是什么

朱熹心性论是什么

朱熹心性论是什么宋朝时期,朱熹的心性论在当时和其他人的思想是不同的,尽管后来有一部分人对于朱熹的心性论提出了质疑和不同的看法,但是朱熹心性论在当时还是产生了深远影响,甚至可以说对儒家思想的发展都起到了作用,那么朱熹心性论到底是什么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朱熹心性论是什么朱熹心性论分别向人们诠释了天命和气质的不同,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之上又分别讲述了道心和人心。

在他看来人的性开始的时候没有不善良的,那么人们的感情也应当跟随本性同时从善,这也就是天命的说法,在按照天命做事情的同时也要抵抗住后期气质所带来的不良思想和行为,从而让人心可以向道心靠拢乃至重合在一起。

这是一套复杂的理论,同时也是一种思想,可以说在朱熹眼中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从儒家的角度来说一直都是十分重视心性论的,这个问题也从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研究和讨论,在孟子时期人们就将这个问题放到了非常重要的高度之上,而朱熹心性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孟子相同的,而且在关于心性这个问题上,二者之间也有着相同的诠释,朱熹和孟子一样都认为仁义礼智才是最重要的核心。

总之在朱熹的心性论中认为心是十分纯粹至善的,同时心也是他所有思想的核心部分。

朱熹家训是什么朱熹家训虽然是教育自己孩子,但恐怕是我们所有为人父母都需要自己子女做的地方。

家训是这么说的:君王之所以高贵,是因为他有一颗仁爱的心;臣子之所以高贵,是因为他有一颗忠义的心;父亲之所以高贵,是因为他慈祥;儿子之所以高贵,是因为他有一颗孝顺的心;兄长之所以高贵,是因为他一颗友爱的心;弟弟之所以高贵,是因为他他对自己的兄长怀着恭敬的心。

身为丈夫之所以高贵,是因为他和睦家庭;身为妻子之所以高贵,是因为她怀着柔和的心态周旋于家庭之中;对待长辈最可贵的是尊敬长辈;交朋友最可贵的地方是讲信义。

朱熹家训说见到年迈的老人一定要尊敬他;要爱护小孩;尊敬有品德的人;品德有问题的人一定要远离;不要说别人坏话更不要夸自己;能化解与别人之间的仇恨、也能以怨报德;做人要随遇而安;对待人小的过失能报以容忍的心;对待别人大的错误要跟他讲道理;不要因为善事小而不去做、更不要去做很小的坏事;别人做了坏事不要到处宣扬、要赞扬别人做的好事。

浅谈朱熹的心性论

浅谈朱熹的心性论

浅谈朱子性‎情论[摘要]本文试图沿‎着历史的脉‎络,从孔孟至“二程”,追寻朱熹理‎学中的性情‎论的源头,并试图探究‎朱子的性情‎论与先人性‎情论之间的‎联系。

朱熹的性情‎论是正统儒‎家观念的继‎承和发展,即他一方面‎继承了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人性本善‎的观念,同时,他又增加了‎对人类如何‎认识非伦理‎道德的行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发生‎、如何解决的‎问题的回答‎。

[关键词]性情论心统性情道心人心探究朱熹的‎性情论必须‎要对朱熹之‎前的思想家‎作一个大概‎的认识,这包括了先‎秦时期的孔‎孟,秦汉及隋唐‎董仲舒、韩愈、李翱,北宋时期周‎敦颐、张载、二程,下面分别介‎绍诸位。

一、朱熹的性情‎论源头1、先秦时期孔子(前551—前479),孔子把性这‎个范畴提了‎出来,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这是说,人生而具有‎相近的本性‎,只是由于后‎天不同环境‎和习染才有‎品德上的差‎异。

但是他并没‎有具体说明‎人性如何相‎近,也没有涉及‎到人性的根‎源及其善恶‎问题1。

孟子(约前372‎—前289),在《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里,徐复观先生‎说“孟子在中国‎文化中最大‎的贡献,是性善说的‎提出”2。

在我们来看‎,孟子的性善‎论主要内容‎有三点。

第一、人的本性具‎有先天的善‎性,是成为道德‎性的先天根‎据。

第二、发挥不了人‎的善性的原‎因或者发生‎恶的缘故,是由于无节‎制的追求欲‎望。

第三、人的本性具‎有四端。

在这一点上‎人是与动物‎根本上区别‎的。

人与动物是‎在生物学上‎类似,但在仁义礼‎智上人与动‎物是明确区‎别的。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孟子》告子上11‎-6)2、秦汉及隋唐‎的理气性情‎论1葛荣晋:《中国哲学范‎畴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0页2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39页‎汉代的董仲‎舒(公元前约1‎79—约104),他吸收阴阳‎观念而把性‎情看成犹天‎之阴阳。

朱熹对儒家传统心性论的诠释与创新

朱熹对儒家传统心性论的诠释与创新

朱熹对儒家传统心性论的诠释与创新
朱熹对儒家传统心性论的诠释与创新
儒家传统心性之学是朱熹心性理论的基本来源,朱熹在继承的基础上,重新诠释了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原始儒家中有关心、性、仁的思想,并通过对"情"的张扬与性情对举补充了汉唐儒学心性论的不足,通过<易>、<学>、<庸>等传统经典的心性启示,建构起"性与天道"的圆融体系,为儒家的道德人性论寻找到了形上的根据.
作者:孙利SUN Li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81 刊名:玉溪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XI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04 20(11) 分类号:B244.7 关键词:仁心性情天命。

朱熹心性论

朱熹心性论

朱熹心性论
朱熹心性论
朱熹曾认真地研究了《中庸》关于“已发”、“未发”的思想,以及二程以来诸儒对此问题的讨论,其观点在四十岁前后有所不同,前期认为“心为已发,性为未发”,这个思想是受到胡宏的影响;后期则修正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已发”、“未发”提心理活动的不同阶段或状态,并以“未女”为性,“已发”为情。

在心性论方面,朱熹提出了重要的“心统性情”的理论,这是他对张载思想的发展,认为性是心之体,情是心之用,心是包括体用的总体。

对“性”的概念,朱熹又区分了“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两个层面,前者指人禀理而生、专以理而言、纯粹至善的性;后者指人禀气而有形的、有清浊偏正善恶的性,这是他对程颐思想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朱熹又提出了“道心”、“人心”的范畴,认为道心即“天理”,恶的人心就是“人欲”。

唐君毅的朱子学--以“心”概念的理解为核心

唐君毅的朱子学--以“心”概念的理解为核心

第19卷第11期Vol.19ꎬɴ11宜宾学院学报JournalofYibinUniversity2019年11月Novemberꎬ2019㊀收稿日期:2018-11-15作者简介:王雪卿(1967-)ꎬ女ꎬ台湾嘉义人ꎬ副教授ꎬ博士ꎬ主要从事儒家思想研究ꎮ唐君毅的朱子学以 心 概念的理解为核心王雪卿(台湾吴凤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ꎬ台湾嘉义62153)摘要:牟宗三将朱子的 心 理解为只是经验实然的 形下之气 ꎬ非 道德本心 ꎬ然而朱子曾说: 心比性微有迹ꎬ比气自然又灵 吾以心与理为一ꎬ彼(佛)以心与理为二耳ꎮ 此一 气之灵 的 本心 和 理 关系ꎬ虽不像陆王 心即理 那样近ꎬ但也可能不像牟宗三所说的那样远ꎮ唐君毅对此提供了不同看法ꎬ他对朱子 心 的诠释有前后期的变化ꎬ前期认为心属气ꎬ后期更重视心具理ꎬ从而提出朱子亦有 本心 涵义ꎬ并对 心为气之灵 说再诠释ꎮ关键词:唐君毅ꎻ朱子ꎻ气之灵ꎻ心具理ꎻ心体中图分类号:B262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671-5365(2019)11-0010-08㊀㊀牟宗三㊁钱穆㊁陈荣捷㊁唐君毅被视为 战后台湾朱子学研究的四大家 ꎮ[1]其中尤以牟先生的诠释最为经典㊁影响最大ꎮ牟先生以 理气二分 心性情三分 性即理 心为气之灵 理只存有而不活动 等ꎬ为朱子核心理论ꎬ提出朱子属静态横摄系统ꎬ非纵贯创造系统ꎬ只能是 别子为宗 等ꎬ此为当代儒学知名的理学判教说ꎮ港台新儒家唐㊁牟并称ꎬ唐先生朱子学相形之下较少受到关注ꎮ2000年杨儒宾在«战后台湾的朱子学研究»提及: 唐先生的论点没有引起足够的回响ꎬ这是相当不幸的事ꎮ [1]2016年郑宗义仍说:相较之下ꎬ唐君毅(1909-1978)虽亦有«中国哲学原论 原教篇»(1975年出版)专论宋明理学的发展ꎬ与较早前的«原性篇»(1968年出版)中第十一至第十七章及附编«原德性工夫 朱陆异同探源»等文字ꎬ但却甚少受到注意ꎮ[2]73-74陈振昆也说:早在几乎与牟宗三先生同时的唐君毅先生ꎬ就对于朱子的心性论与德性工夫论ꎬ展开了另一番不同义理型态的诠释ꎮ可惜的是ꎬ唐君毅的这一番诠释却被学者们所忽视ꎮ如果我们把唐君毅的诠释分析阐发出来ꎬ就很自然地可以解决一些现在争议中的关键问题ꎮ[3]由此可知唐先生朱子学虽然蕴含重要的哲学价值ꎬ却被忽略的情形ꎮ唐先生朱子诠释散见«中国哲学原论»ꎬ如:«原道篇»卷三收录早期的«由朱子之言理先气后论当然之理与存在之理»①ꎬ«导论篇»有«原太极»上㊁中㊁下三章②ꎬ«原性篇»有«原德性工夫 朱陆异同探源»«朱子之理气心性论»ꎬ«原教篇»有«朱陆之学圣之道与王阳明之致良知之道»ꎮ整体而言ꎬ唐先生秉持工夫论一系说立场ꎬ与重视圆融调会的理路ꎬ评价朱子时表现了和牟先生不同的看法ꎮ尤其是其后期的朱子学ꎬ更可看出驳辩牟说的痕迹ꎮ如1965年10月14日提到他 阅宗三兄论朱子文 ꎬ即开始 夜阅朱子书 ꎬ不断的 改作论朱子文 ꎮ[4]731965年作«原德性工夫 朱陆异同探源»时ꎬ唐先生委婉表示:近因读吾友牟宗三先生辩胡子知言疑义及论朱陆之辩二文 因牟先生文之触发ꎬ更查考文集ꎬ写为此文ꎮ吾文所言ꎬ较为平易ꎬ学者可循序契入ꎮ又吾于朱子所以疑于五峰象山之言之故ꎬ亦更顺朱子之心而代为说明ꎮ[5]555-5561969年6月21日ꎬ唐先生写下:上午阅宗三心体与性体书完ꎬ此书为一大创作ꎬ有极精新处ꎬ但其论宋明理学与我意尚多有所出入耳ꎮ[4]195-196同年10月30日ꎬ唐先生更直白批评:阅宗三兄书第三册完ꎬ此册问题颇多ꎬ不如第一㊁二册ꎮ[4]206因此ꎬ学者甚至以 巨大的分歧 形容唐㊁牟朱子学的紧张性ꎮ[2]105相较于牟先生的严厉批评ꎬ唐先生则颇有代朱子说明ꎬ为朱子心性论争地位之意图ꎮ他主张朱陆异同不在 尊德性 与 道问学 ꎬ二者同主 尊德性 ꎮ他说:朱子故重温故知新㊁博学多闻ꎬ然观其书札语录ꎬ大皆以心性工夫与友生相勉ꎬ其所尊在尊德性ꎬ志在为圣贤ꎬ又复何疑ꎮ[5]549为了响应«心体与性体»ꎬ唐先生诠释朱子呈现出前后期的变化ꎬ笔者认为这是值得注意的ꎮ本文以 心 为切入点ꎬ是因朱子之心兼理气而统性情ꎬ上承理气论ꎬ下启工夫论ꎬ实为枢纽ꎮ众所周知ꎬ 心为气之灵 是最著名之说ꎬ但除此之外ꎬ朱子亦有 本心 之义ꎮ牟先生将朱子的 心 理解为只是经验实然的 形下之气 ꎬ非 道德本心 ꎻ认为朱子 心 与 理 割截为二ꎬ 性 只是 理 而与 心 为敌体ꎮ[6]20他往往以 虚说 来解消 本心 心体 义ꎬ认为朱子并没有深刻地体会ꎮ唐先生对朱子之 心 也一再斟酌致思ꎬ但他认为朱子的心贯通理气ꎬ 气之灵 之外ꎬ亦有 心内具理以为性 的面向ꎬ两面合观ꎬ才能呈现其完整面貌ꎮ因此ꎬ他重视朱子心与气关系的殊异性与超越性ꎬ主张朱子未尝不以 心与理为一 ꎮ唐君毅说:朱子固亦尝以佛为以心与理为二ꎬ吾儒以心与理为一 实则求心之合乎理ꎬ以使心与理一ꎬ亦程朱陆王共许之义ꎮ[7]552最后他甚至主张朱子之 心 亦同有 本心 心体 之义涵ꎮ一㊁㊀ 心为气之灵 与 心者理之所会之地 :唐君毅论朱子的 心 应两面合观义透过三段文字ꎬ初步呈现唐先生论朱子之 心 的重点ꎮ唐先生说:朱子之言心ꎬ实以心为贯通理气之概念ꎮ心乃一方面属于气ꎬ而为气之灵ꎮ而具理于其内ꎬ以为性者ꎮ心之具理以为性ꎬ即心之体之寂然不动者ꎮ心之为气之灵ꎬ即心之所赖以成用ꎬ心之所以能感而遂通ꎬ性之所以得见乎情者ꎮ[8]501朱子之言心为气之灵㊁气之精爽ꎬ则是就心11㊀11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王雪卿:唐君毅的朱子学 以 心 概念的理解为核心之连于气ꎬ而附心于气以说者ꎮ自客观的宇宙论之观点看ꎬ人之心固必连于其自身之表现于气者以言ꎬ则此语亦可说ꎮ然如纯自心性论之观点言ꎬ此语亦不须说ꎻ如要说此语ꎬ则至少须与心者 理之所会之地 («语类»卷五)合说方备ꎮ[9]399-400朱子在宇宙论上ꎬ固以心属于气ꎬ气依理而动静ꎬ并以心为有动有静ꎬ有存有亡者ꎻ在工夫论上亦谓合此道之心ꎬ可由存而亡ꎬ亦可由亡而存ꎬ其存亡全系在工夫上ꎮ然在纯粹之心性论ꎬ与直接相应于其心性论之工夫论中ꎬ则又初不重依气以言心ꎬ亦未尝不言 超乎一般之动静存亡之概念之上 之本心或心体 而与其在宇宙论上或泛论工夫时看心之观点ꎬ明有不一致处ꎮ[7]638-639在 心贯通理气 的总纲之下ꎬ唐先生主张朱子之 心 ꎬ主宰 气 ㊁运用 理 ꎬ为一 兼寂感 统性情 贯幽冥 通有无 之枢纽ꎮ 心 既是 气之灵 ꎬ亦 具理于其内ꎬ以为性 ꎬ因此ꎬ朱子的 心 可上下其讲ꎬ他主张 心为气之灵 义与 心者理之所会之地 义两面合观ꎬ才能完整把握其义ꎮ然而由此衍伸的问题是:理气二分的架构下ꎬ 心 属于气ꎬ也属于理ꎻ是 气之灵 ꎬ亦是 理之所会之地 ꎬ如何可能?唐先生于此做了分解式的说明ꎬ他认为分而言之ꎬ 心为气之灵 是从宇宙论与工夫论观点看 心 ꎻ而 心者理之所会之地 则是从心性论观点来看 心 ꎮ宇宙论观点(心是气)与心性论观点(心与理一)ꎬ如何衔接?它们平行并重?亦或有所侧重于其一?1964年唐先生作«原太极»上㊁中㊁下三章时ꎬ他对朱子 心 的理解仍偏重 气之灵 义ꎬ并不认为宇宙论观点(心是气)与心性论观点(心具理)二者应平视ꎮ他主张从纯粹心性论看 心 ꎬ才是朱子论 心 的核心义ꎬ此心性论观点之 心 ꎬ未尝无 本心 涵义ꎻ但另一方面ꎬ他又似乎被朱子屡屡以 气之灵 论心的言论所困扰ꎮ唐先生表示:朱子之重以气之灵言心ꎬ其证在其言 性犹太极 心犹阴阳 心之理是太极ꎬ心之动静是阴阳 ꎬ及重言心之 动静不同时ꎬ寂感不同位 ꎬ而谓心有往来出入之说ꎮ此皆其书中屡见之言ꎬ不须一一引ꎮ谓心犹阴阳ꎬ亦即气之灵以言心ꎮ[8]509-510由此不免批评朱子之论堕入 以身观心之失 不识心与理合一 ꎮ[8]508-509他因此表示:朱子宇宙论观点与心性论观点之 心 概念ꎬ二者并不一致ꎮ如何解释此不一致?似乎曾困扰过唐先生ꎮ杨祖汉从唐先生较早的朱子哲学诠释③ꎬ提出他的观察:唐先生此文(笔者案:«原太极»)并检讨朱子之心ꎬ性与太极之关系之理论ꎬ朱子有明文说心是气之灵ꎬ心是阴阳ꎬ而性才是理ꎬ才是太极ꎮ如是则朱子并不能有心即理之本心义ꎮ唐先生认为朱子以心为气之灵ꎬ是以身观心ꎬ而不是以心观心 从唐先生此文ꎬ可知他对朱子和陆象山思想义理的分别ꎬ是区分的很清楚的ꎮ唐先生此时对朱子哲学的理解ꎬ与牟先生后来在«心体与性体»中对朱子理论的诠释ꎬ是很相似的ꎮ[10]77杨祖汉认为从唐先生早期的理解来看ꎬ唐㊁牟很相似ꎬ他们同样主张 心是气之灵 ꎬ也应该同样认同朱子不能有 心即理之本心义 ꎮ如果是这样ꎬ那么唐㊁牟朱子学差异可能不大ꎮ但是ꎬ唐先生最终没有像牟先生一样ꎬ否定朱子之 心 也可以是具有心体义的道德 本心 ꎮ杨祖汉注意到唐先生的诠释有前后期的变化:不必将朱子所说之 心 理解为心体ꎬ而亦可以回答牟先生对朱子学之质疑ꎮ即唐先生后期费大力论证朱子所说的心有心体义ꎬ很可能是不必要的ꎮ心与理为二ꎬ是传统对朱子的心性论的共识ꎬ要突破此一传统的看法是很不容易21宜宾学院学报第19卷㊀的ꎮ[10]81杨祖汉肯定唐先生早期朱子诠释的价值ꎻ而对其晚期诠释持保留态度ꎮ游腾达说:朱子使用 心之本体 与 心体 两词语是可以相通的ꎬ而 心体之本然 说的就是 心 之当体自身的本然样貌ꎬ也非一超越乎动静存亡的形上实体ꎮ总而言之ꎬ唐先生所主张的 心 为贯通理气之概念与超越意义的 心体 (本心)一观点ꎬ虽颇令人惊奇ꎬ却不无可议之处ꎮ[11]游腾达也对 心体 义表示存疑ꎬ主张应将 心之本体 看成 心的本然状态 ꎬ而不承认朱子 心之本体 是一个超越动静存亡的形上实体ꎮ④可以说唐先生晚期朱子学重点论述ꎬ乃是大力论证朱子之 心 具有心体义ꎮ此并成为唐㊁牟朱子学的重大歧异点所在ꎬ也可能是学者争辩的焦点所在ꎮ二㊁㊀唐先生论朱子 心 之 本心 心体 义牟先生如何看待朱子 本心 义?他将朱子之 心 判为经验实然层次的 形下之气 ꎬ而非 道德本心 ꎮ主张对于天命流行之体 如体会成实体性的心ꎬ体会成是理㊁是心㊁亦是神的心ꎬ则是纵贯系统ꎮ如体会成只是理ꎬ而天地生物之心只成虚说ꎬ则即向朱子本人之静涵静摄系统走ꎮ [6]99在纵贯系统与静摄系统的判准下ꎬ梳理朱子文本时ꎬ面对朱子的 本心 心体 义文字ꎬ牟先生一律使用 虚说 口耳之辞语 无相应之体悟 来解读ꎮ这样的说法在«心体与性体»多见ꎬ如: 至于此心理为一综起来而为吾人之性ꎬ就此性而说理 此理之一是虚说ꎮ [6]86又如: 天命流行之体 ㊁中体㊁本心等等竟是白费ꎬ好像全是些口耳之辞语ꎬ丝毫未进入意识中者ꎮ [6]96牟先生的诠释中ꎬ朱子的 本心 心体 义都是可以消解的ꎮ唐先生则是肯定朱子的确有 本心 义存在ꎬ并不视之为 虚说 ꎮ在探讨唐先生的说法之前ꎬ笔者先来呈现一些朱子论 本心 心体的文字ꎮ朱子说:圣贤千言万语ꎬ只要人不失其本心ꎮ[12]358人之本心不明ꎬ一如睡ꎮ人都昏了ꎬ不知有一身ꎮ须是唤醒方知ꎮ[12]359人须将那不错底心去验它那错底心ꎮ不错底心是本心ꎬ错底心是失其本心ꎮ[12]366问: «大学注»言: 其体虚灵而不昧ꎬ其用鉴照而不遗ꎮ 此二句是说心ꎬ说德? 曰: 心㊁德皆在其中ꎬ更子细看ꎮ 又问: 德是心中之理否? 曰: 便是心中许多道理ꎬ光明鉴照ꎬ毫发不差ꎮ [12]438-439天大无外ꎬ而性禀其全ꎮ故人之本心ꎬ其体廓然ꎬ亦无限量ꎬ惟其梏于形器之私ꎬ滞于闻见之小ꎬ是以有所蔽而不尽ꎮ人能即事即物ꎬ穷究其理ꎬ至于一日会贯通彻而无所遗焉ꎬ则有以全其本心廓然之体ꎬ而吾之所以为性与天之所以为天者ꎬ皆不外乎此ꎬ而一以贯之矣ꎮ[13]3273以上是朱子论 本心 心体 的文献ꎮ如去其出处ꎬ而将这些话语放入象山㊁阳明语录ꎬ将会发现其实二者的思路颇为一致ꎬ并没有那么容易察觉说这些话的人其实是朱子ꎮ经由这些为数并不少的朱子论 本心 心体 的文字ꎬ或许有助于理解唐先生何以坚持朱子与象山㊁阳明论 心 的差距ꎬ并没有牟先生所说的那么大ꎮ⑤以及他何以而要大费周章的去论证朱子之 心 确实有 心体 义ꎮ1965年唐先生在«原德性工夫»开始论述朱子之 本心 义ꎬ其论点如下:朱子与象山之言本心ꎬ皆有本体论上的自存义ꎬ朱子之涵养主静工夫ꎬ不外此本心之自明自现者ꎬ因朱子在心性论中ꎬ明常用本心㊁心体之一名ꎮ[7]642朱子以提撕㊁省察㊁警觉㊁极致知格物穷理之工夫ꎬ皆不外去其本心之昏蔽㊁物欲及梏于形器之私ꎬ而复其心体ꎮ凡此等等ꎬ言人有此未发而31㊀11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王雪卿:唐君毅的朱子学 以 心 概念的理解为核心现成之心体ꎬ本自光明㊁广大㊁高明㊁无限量ꎬ此朱子学之所归宗ꎮ[7]646此本心之全体ꎬ即一真正之心与理合一之形而上的本体义的本心 此本体义的本心之存在ꎬ则又为学者立志之始ꎬ即当先加以自信者 此即全同于象山之学ꎬ而此亦正为循朱子之学之原有之趋向而发展ꎬ所必至之义也ꎮ[7]649不同于牟先生以 只是虚说 切割㊁解消朱子 本心 心体 义ꎬ从而维持自身理论体系的一致性ꎮ唐先生最终肯定朱子论 心 确实有一 真正之心与理合一之形而上的本体义的本心 存在ꎬ朱子学与象山学在此并无不同ꎮ如此一来ꎬ仍须要回到宇宙论观点论 心 (气心)与心性论观点论 心 (本心) 不一致 如何解释的问题ꎮ杨祖汉说: 如果如此解ꎬ则朱子在宇宙论及心性论上的说法并不一致ꎬ对朱子以心为气之灵㊁心是阴阳㊁性理方是太极之言ꎬ亦不好解释ꎮ故此说虽可和会朱陆之异同ꎬ但会造成朱子自身理论的不一致ꎬ及将面对许多朱子文献解释上的困难ꎮ [10]79在朱子理气二分的架构下ꎬ 心 同时是 气之灵 ꎬ又是 理之所会之地 ꎬ这一个 气之灵 的 心体 如何可能?宇宙论观点(心是气)与心性论观点(心具理㊁道德本心)ꎬ二种谈法如何衔接?唐先生态度上的调整与变化如下:第一ꎬ1964年«原太极»唐先生对朱子 气之灵 说提出批判反思ꎮ在较早的«原太极»唐先生的论点如下:朱子以心为气之灵ꎬ无形中即显出一重心与气之关系ꎬ而轻心与理之关系之色彩ꎮ[8]502然其以心为气之灵ꎬ而此气又尽可视为身之气ꎬ则无意间已使心属于身ꎬ而堕入于以身观心之失ꎮ[8]509唯朱子以心为气之灵ꎬ而未能知本心之同具此超越义ꎬ实与天理合一而不二ꎻ则其言心ꎬ尚未能调适而上遂ꎬ其言理乃不免于超越而虚悬ꎮ而象山则进此一步ꎬ以心与理一ꎬ以心之灵与理之明并举ꎮ[8]515简而言之ꎬ在«原太极»阶段ꎬ唐先生认为朱子论 心 重点是放在 心为气之灵 义ꎬ此乃是朱子延续北宋诸儒如张载重 气 的本体宇宙论传统而来ꎮ唐先生说: 原朱子之所以未能真肯定心与理之合一ꎬ盖由其言心不免承横渠之说ꎬ而即 气之灵 ㊁或 气之精爽 或 气中之灵的事物 而言心ꎬ乃或未能即心之知理而践理处以言心ꎮ [8]498朱子因此并不像象山㊁阳明之 心 能够谈 心与理一 ꎬ也没有具有能够与天理合一不二的形而上本体义㊁超越而内在的 心体 存在ꎮ第二ꎬ1965年«原德性工夫»唐先生提出可先将宇宙论观点 暂置一旁 ꎮ唐先生认为朱子虽然重视 心为气之灵 义ꎬ但也可以谈 心与理一 ꎮ朱子确实有 心体 义存在ꎬ此说在唐先生的诠释中逐渐的显题化ꎮ他在«原德性工夫»开始大力论述朱子之 心 有形而上本体义涵的 本心 心体 义ꎬ并进一步提出此心体才是 朱子之学之所归宗 ꎮ他说:朱子之学ꎬ亦未尝不归在见心之即理ꎬ己之心即圣人之心ꎬ则亦即未尝不与象山同旨ꎮ然以朱子观象山之言ꎬ 说心与理一ꎬ不察乎气禀物欲之私ꎬ是见得不真ꎮ 此即谓必须先见及此气禀物欲之杂ꎬ足使心与理宛然成二ꎬ然后吾人方能实有去此杂之工夫ꎬ以实见心与理之一ꎮ[7]660-661而朱子又原可由其宇宙论上之此观点ꎬ以言其工夫与本体之关系ꎻ则其对所言之工夫ꎬ是否皆视为即此本心之自明自立之表现之一问题ꎬ即必不能做决定说矣 吾人今之解决此一问题之道ꎬ盖唯有将朱子之宇宙论之观点ꎬ暂置一旁ꎬ而直循朱子在心性论上原尝谓主敬之工夫ꎬ不外此心体之惺惺在此ꎬ而见其自存自在之义ꎮ[7]648此阶段唐先生开始肯定朱子 本心 义ꎬ但仍未解决 心为气之灵 说所带来的 本心 与 气心 之间的紧张性ꎮ他认为心性论义应统摄宇宙41宜宾学院学报第19卷㊀论义ꎬ才能 心与理一 ꎻ但也认为由于朱子喜从宇宙论观点论心ꎬ再加上在朱子工夫论上重视气质之性㊁气禀之杂ꎬ此两个角度ꎬ使得朱子过于重视心㊁气关系ꎬ朱子之 心 在宇宙论(也包括工夫论)与心性论之间呈现出不一致ꎮ因此ꎬ其 心与 理 仍有距离ꎬ未能真正圆成 心与理一 的本有义ꎬ此仍有待于象山阳明[7]661ꎮ此阶段ꎬ唐先生开始主张朱子确实有 心体 义ꎬ但要见 心体 之自存自在ꎬ需先将宇宙论观点 暂置一旁 ꎮ第三ꎬ1969年«原教篇 综述宋明理学中心性论之发展»ꎬ唐先生主张透过 心为气之灵的另一种诠释以衔接二者ꎮ从 心为气之灵 说ꎬ到朱子之 心 未尝不归于 心即理 说ꎬ肯定 心体 义后ꎬ如何返回处理 气心 与 本心 之间的不一致?1969年ꎬ唐先生在«原教篇»尝试对 心为气之灵 说提出另一种诠释ꎮ他说:然此气之灵之一语ꎬ可重在 气 上ꎬ亦可重在 灵 上ꎮ重在 灵 上ꎬ则心即气之灵化ꎬ亦即气之超化ꎬ而心亦有超于气之义ꎮ心之所以有超于气之义者ꎬ固非以其是气ꎬ而实因其具理以为性ꎮ则吾人固可谓朱子之言ꎬ乃意在由气之灵以上指 而非意在说心之不过 气 之灵也ꎮ[14]497此阶段ꎬ唐先生发现解读朱子 心为气之灵 义ꎬ不能只看成 心为气 ꎬ而忽略 灵 字ꎮ他对 心为气之灵 诠释的重点从 心为 气 之灵 转到 心为气之 灵 ꎮ由重 气 到重 灵 ꎬ说明 心 作为一种特殊之 气 应该要往上讲ꎬ此 气 具有超越性ꎮ 心 只是 气 形而下之气ꎬ与 具理以为性 之间会有断裂ꎬ但如果朱子之 心 是超越性的气之 灵 ꎬ断裂就不存在ꎬ它同时即是 具理以为性 者ꎮ三㊁㊀从 心为 气 之灵 到 心为气之 灵 :唐君毅论朱子 心 与 气 关系的超越性晚期唐先生解读朱子 心为气之灵 义时ꎬ其诠释重心有从 心为 气 之灵 ꎬ转而强调 心为气之 灵 的变化ꎮ不宜忘记唐先生一向并不将中国哲学中的 气 ꎬ仅看作形而下的物质ꎬ而主张应视之为 存在的流行 ㊁ 流行的存在 ꎬ此正是唐先生论 气 的知名理论ꎮ[15]97 气 本来就具有贯通形上与形下的性格ꎬ而可以上下其讲ꎮ因此ꎬ由重 气 到重 灵 ꎬ即是将 气心往上提ꎬ承认此 心为气之灵 的 气心 是一种具有超越性的特殊之气ꎮ唐先生说:将心与理气三者比观ꎬ则心不如性理之纯是无形ꎬ亦不如气之纯是形ꎮ故又谓 心比性微有迹ꎬ比气自然又灵 ꎮ[9]399心比性微有迹ꎬ比气自然又灵 此语ꎬ正是朱子在回答问者 心 与 性 ( 理 )是一还是二时的答案ꎮ朱子说:问: 如此ꎬ则心之里乃是形而上否? 曰: 心比性ꎬ则微有迹ꎻ比气ꎬ则自然又灵ꎮ [16]221或问心性之别ꎮ曰: 这个极难说ꎬ且是难为譬喻 心虽是一物ꎬ却虚ꎬ故能包含万理ꎮ这个要人自体察始得ꎮ [16]223心㊁性㊁理ꎬ拈着一个ꎬ则都贯穿ꎬ唯观其所指处轻重如何ꎮ[16]223大抵心与性ꎬ似一而二ꎬ似二而一ꎮ此处最当体认ꎮ[16]224对于朱子来说ꎬ这个问题确实不好说ꎮ不好说是因为朱子之 心 作为一种性格极为特殊的 气 ꎬ它同时也和 性 理 极为接近ꎮ因此ꎬ不同于牟先生认为朱子是 心与理为二 基本格局下的巨大差异ꎬ唐先生认为朱子也可以是 心与理一 ꎬ从而肯定朱子之 心 有形上本体论意义下的 本心 心体 义涵ꎮ印证朱子本人的说法ꎬ朱子确实曾说过:儒释之异ꎬ正为吾以心与理一ꎬ而彼以心理为二耳ꎮ然近世一种学问虽说心与理一ꎬ而不察乎气禀物欲之私ꎬ故其发亦不合理ꎬ却与释氏同病ꎬ不可不察ꎮ⑥他既然认为 心与理为二 是佛教异端之所51㊀11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王雪卿:唐君毅的朱子学 以 心 概念的理解为核心为ꎬ 心与理为一 才是儒学正宗ꎬ那么说 心与理为二ꎬ是传统对朱子的心性论的共识ꎮ [10]81似乎也可以再斟酌ꎮ心与理是一?是二?当中也牵涉到理解朱子哲学的方法论问题ꎮ朱子说:性犹太极也ꎬ心犹阴阳也ꎮ太极只在阴阳之中ꎬ非能离阴阳也ꎮ然至论太极ꎬ自是太极ꎻ阴阳自是阴阳ꎮ惟性与心亦然ꎮ所谓一而二ꎬ二而一也ꎮ[16]222如何理解 心 与 性 理 之间的 二而一㊁一而二 ꎬ乃至于解释 心 与 气 关系ꎬ或许可以借助于陈荣灼和陈振昆两位学者的说法ꎮ陈荣灼指出朱子方法论同时具有 一分为二 (析)与 合二为一 (统)的向度ꎮ[17]255陈振昆则指出朱子对 一 与 二 的理解ꎬ乃是延续北宋儒学周㊁张㊁程的易学方法论ꎮ陈振昆说:若是能了解朱子论心具理气㊁兼性情ꎬ乃至主张 理一分殊 的理学思想ꎬ都建立在其源自于程伊川和张横渠以来的易学理论基础ꎬ以及周濂溪的太极阴阳思想 所谓 体用一元㊁显微无间 太极是理之极致 心性是二而一㊁一而二 就不会为此 心 生困惑质疑ꎮ[3]在方法论上以易学的辩证逻辑去处理朱子之论 心与性ꎬ似一而二ꎬ似二而一 ꎬ或许有助于补充唐先生所提出的 心为气之灵 与 心为理之所会之地 ꎬ两个面向的 不一致 ꎬ它们实则未尝相离而同为一体ꎮ心属于气ꎬ也是一种 未发 的 道德本心 ꎮ朱子之 心 是 理 ?还是 气 ? 心 是 气心 ?还是 本心 ?从唐先生对 心为气之灵 说的诠释看来ꎬ或许可以暂时称之为 气之灵的心体 ꎮ这个 心比性微有迹ꎬ比气自然又灵 的 气之灵的心体 和 理 关系ꎬ或许不像陆王 心即理 那样近ꎬ但也可能不像牟先生所说的那样远ꎮ结语唐先生对朱子 心 的界说是有变化的ꎮ前期认同朱子的心属气ꎬ后期更重视心具理ꎻ从而提出朱子有 本心 之义ꎮ唐先生主张朱陆异同不在 心与理一 ꎬ而在 心与理一 之工夫进路不同ꎮ朱子有时也说 心与理为二 ꎬ是因其关切处在气禀之杂ꎮ不言直下察识心体ꎬ不等于否定道德本心ꎮ因此ꎬ朱子的心并非仅是形而下经验的认知心ꎮ唐先生肯定朱子 本心 义ꎬ如何处理 气之灵 说?从 心为 气 之灵 到 心为气之 灵 ꎬ其诠释重心由重 气 ꎬ转而重 灵 ꎮ唐先生一向主张 气 可上下其讲ꎬ此心气为超越性的特殊之气ꎮ因此ꎬ 本心 与 气心 是否截然二元对立ꎬ可以重新反思ꎮ心属于气ꎬ也是道德本心ꎬ朱子 心比性微有迹ꎬ比气自然又灵 之 心 ꎬ或许可称之为 气之灵的心体 ꎮ朱子的 心与性ꎬ似一而二ꎬ似二而一 ꎬ在方法论上以易学的辩证逻辑去处理 本心 与 气之灵 间的紧张性ꎬ或许有助于补充两个面向的 不一致 ꎬ它们实则未尝相离而同为一体ꎮ注释:①此文后收入1973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原论 原道篇»卷三ꎬ台湾:台湾学生书局ꎬ1986年版440-512页ꎬ附录二ꎮ②1964年9月ꎬ唐先生作«太极问题疏决»ꎬ即«中国哲学原论 导论篇»第13㊁14㊁15章之«原太极»ꎬ见«年谱»ꎬ49页ꎮ③所谓较早诠释ꎬ主要是指1947年«朱子理先气后论疏释 朱子道德形上学之进路»(即«原道篇»之«由朱子之言理先气后论当然之理与存在之理»)ꎮ④游腾达因此采用陈来的观点: 朱熹反对在本体(Nou ̄menon)的意义上使用心之本体(心体)的概念ꎬ因而他所说的心体与心之本体实际上是作为静的意识状态来理解的ꎮ 游腾达«唐君毅先生的朱子学诠释之省察»ꎬ63页ꎮ陈来之说见«朱子哲学思想研究»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ꎬ2000年版249页ꎮ⑤此差距在牟先生«心体与性体»不时表现出对朱子的不满与严厉批评ꎬ甚至斥为: 朱子于此不澈ꎬ后来对于凡自纵贯系统立言者ꎬ彼皆斥之为禅ꎬ亦可谓不幸之甚矣 然彼体上不透ꎬ于心性之实了解有差ꎬ故61宜宾学院学报第19卷㊀。

(十五)朱子之道心人心论

(十五)朱子之道心人心论

(十五)朱子之道心人心论人心道心,与天理人欲,几乎是异名而同指。

上章略述朱子之天理人欲论,本章继述朱子之道心人心论。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十六字见于伪《古文尚书·大禹谟》,亦见于荀子书中所称引之道经。

宋代理学家极重视此十六字,下及明代,则称之为十六字传心诀。

此如天理人欲两语,亦仅见于《小戴礼记》中之《乐记》篇。

此篇或尚出伪古文尚书与《荀子》之后。

今专为研讨宋儒理学思想,当探问理学家如何解释与运用此诸语,却不必过重在此诸语上辩论其出处。

朱子论人心道心,畅发其义于《中庸章句·序》,其言曰: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矣,而以为有人心道心之异者,则以其或生于形气之私,或原于性命之正,而所以为知觉者不同。

是以或危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难见耳。

人莫不有是形,故虽上智不能无人心。

亦莫不有是性,故虽下愚不能无道心。

二者杂于方寸之间,而不知所以治之,则危者愈危,微者愈微,而天理之公,卒无以胜夫人欲之私矣。

一则守其本心之正而不离,从事于斯,无少间断,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则危者安,微者著,而动静之为,自无过不及之差夹。

序中又涉及传心传道之语,谓所以传圣人之道者,贵在传圣人之心。

此心虽有人心道心之别,却同是一心,非有两心。

故曰虽上智不能无人心,虽下愚不能无道心。

惟一则原于性命之正,一则生于形气之私,此则犹是理气分言之意。

朱子又言:凡学须要先明得一个心,然后方可学。

人之所以为学者,以吾之心未若圣人之心故也。

若吾之心即与天地圣人之心无异,则尚何学之为。

尧舜禹之相传授,虽曰传道,实亦只是传心,主要乃在传此心之道心。

或人问所谓形气,如口耳鼻目四肢之属,皆是人人共有,岂得便谓之私?朱子说:但此属自家私有底,不比道,便公共。

故上面有个私底根本。

且如危,亦未便是不好,只是有个不好底根本。

人生界有许多私,许多危而不安,则都从私上来。

此私字有一根本,即在各自底形气上。

如饥饱寒暖之类,皆生于吾身血气形体,而他人无与,所谓私也。

心性论

心性论

儒家
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时代 孟子的发展
孟子的理论 荀子的集成
作为儒学的开山始祖,孔子还没有确立完整的心性论。孔子没有论及心,论性也只有一句:“性相近也,习 相远也。”(《论语 ·阳货》)孔子一生讲得最多的是仁。然而孔子论仁,主要局限于仁本身,即仁是什么,为 什么行仁的层面上。至于如何行仁,在孔子那里,还不是问题的重点。孔子只是简单地说:“为仁由己。” (《论语·颜渊》)“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在孔子看来,行仁完全是人的自觉的行为。至 于为什么是人的自觉的行为,孔子并没有展开具体的论证。虽然孔子也讲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 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人之方也已。”(《论语·雍也》)然而推己及 人一般只具有操作上的意义,并不具有理论根据方面的因素。
余英时先生说:“新儒家 (程朱理学)和南北朝隋唐以来旧儒家的最大不同之处则在于心性论的出现。
谢谢观看
佛家
佛教传入中国后,其佛学思想主题逐渐由对性空佛理的讨论发展为对佛性本体的探讨。经过汉魏两晋时期的 初期“格义”,中国佛教思想界开始以玄学思维的“有无之辩”及本体思维的“本末之辩”理解“缘起性空”和 般若实相,而伴随着北凉昙无谶《涅槃经》的译传流布,佛教思想界逐渐将重点转向对佛性及涅槃境界等理论问 题的探讨。公元5-6世纪的长安佛教界也是如此,不仅当时西魏北周的佛教高僧昙延、道安据《续高僧传》记载, 昙延“每云佛性妙理为涅槃宗极”(《释昙延传》),北周道安“崇尚《涅槃》,以为遗诀之教”(《释道安 传》),见[唐]道宣:《续高僧传》,《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0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第488、628 页。及奉佛士大夫苏绰对此,史载“绰又著佛性论,七经论,并行于世”,见[唐]令狐德棻:《周书》卷23《苏 绰传》,中华书局,1971年,第395页。等上层佛教徒将《涅槃经》及佛性问题视为重要的理论主题,长安地区 的普通奉佛民众也接受了佛性观念及成佛思想(这在现存的长安地区北朝佛教造像记中有较多的反映如北魏武泰 元年(公元528年)《杜和容造像记》中有“六道众□,等成正觉”(陕西省社科院、省文物局编:《陕西碑石 精华》,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13页),西魏大统四年(公元538年)《僧演造像记》中有“上为国主百僚师 徒,所生法界之类咸同正觉”(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石刻文献全编》,北京图书馆 出版社,2003年,第176页),从这些祈愿“成佛”“成正觉”的铭文所反映的思想来看,当时长安地区佛性观 念及“众生兼可成佛”的思想已相当流行,并普遍为信徒所接受。),可知佛性问题在当时已经成为整个长安佛 学界的思想主题。

3.2第二节 朱熹的 心统性情 论

3.2第二节 朱熹的 心统性情 论

第二节朱熹的“心统性情”论 >一、心论朱熹哲学的心是一个认识论的范畴,兼有善恶的伦理学意义,心作为认知主体,具有认识万物及万物之理的功能和属性。

朱熹心为主宰的思想把心的主宰作用限于认识论和心对性、情的关系范围内,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朱熹虽有夸大心的主观能动性的一面,但尚未把心直接作为宇宙本体,这是他与陆九渊心学相互区别的关键。

朱熹所论及的知觉思虑之心、虚灵无限之心、主宰之心、道心与人心相分合一的心,都是在认识论及伦理学的意义上论心,心并不具有宇宙本体的意义,这不仅是他心论的特点,亦是他整个心性之学的特点。

只有当朱熹把心的内涵和外延扩大,将心上升为天地之心时,此天地之心便是宇宙的本原而生生不息,但此天地之心已与有知觉思虑的人心不同。

此外,朱熹对心与理、心与气关系的论述,充分体现了其心论的性质和特点。

(一)心为知觉思虑以心为知觉思虑,这是朱熹哲学心范畴的基本内涵,表明其心是主体认知之心,具有认识的功能。

他说:“有知觉谓之心。

”所谓知觉,指人的感官与外物发生接触而产生的感觉认识。

他说:“聪明视听,作为运用,皆是有这知觉。

”认为知觉产生于耳目对外物的视听,此种感觉是心能够感知事物的功能。

“物至而知,知之者心之感也。

”指出知觉是心的属性,它是人的身体各部与外界事物接触的产物。

他说:“心者人之知觉,主于身而应事物者也。

”从而把知觉视为对外物的反映。

朱熹对知觉又细加区分,指出:“知是知此一事,觉是忽然自理会得。

”知者因事因物皆可以知,觉则是自心中有所觉悟。

“认为知是与事物接触,而获得对此一事物的了解;觉是在知的基础上,心中有所觉悟,对事物进一步理会,并形成一定的见解。

可见知、觉虽同是人的感官与外物接触产生的认识,但二者有层次的深浅。

此外,朱熹所说的知、有广、狭两种意义。

狭义的知如上所述,是指对一事一物的了解;广义的知,是指人的整个认识能力。

他说:“知者,吾自有此知。

此心虚明广大,无所不知,要当极其至耳。

朱子的思想的总结

朱子的思想的总结

朱子的思想的总结朱子(1130-1200)是中国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在哲学、认识论、伦理学、教育学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他提出了“理学”的学术体系,并以其“心学”的理念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

朱子的思想核心是对人性的理解和探索。

他认为,人性“本善”,人具有与生俱来的道德本能。

然而,人性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变得恶劣,因此,朱子强调了修养和修身的重要性,以实现人性的正本清源。

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学习和修养自己的心灵,追求道德的完善,实现自我超越和成全他人。

朱子的“理学”强调了对于事物本质的认知。

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反思和思考,通达事物的本质和道理,以此来指导和解决实际问题。

朱子强调了“格物致知”,即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对于事物背后的原理和道理进行思考和探究,以达到对真理的把握。

朱子主张的教育理念也给后世影响深远。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德育和智育,培养人格完善的人才。

朱子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念,这是一种全面的、有机的教育方式。

朱子主张通过学习经典文化,培养人们的道德和智力,使之能够明辨是非、提高自身修养,成为有责任感和社会担当的人。

朱子的思想还强调了天人合一的观念。

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人作为天地的一部分,同样也应该与天地万物保持和谐与联系。

他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倡导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并以此来修养心灵,提高道德境界。

朱子的思想对于后世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他的思想不仅在道德伦理方面有重要贡献,也对科学、艺术、政治等领域产生了积极影响。

朱子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他的“心学”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影响了中国近代的儒家思想发展。

并且,朱子的思想在东亚地区也有一定的传播和影响,对于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论朱熹的“心统性情”说

论朱熹的“心统性情”说



何 谓 心 统 性 情
道 的关 系 .并 未 提 出 “ ”字 .朱 子 以 “ ”为道 情 情
之用 ,将 《 中庸 》 的义 涵解 释得 更加 清楚 了 ,其情 人们 都 注意 到 .朱 子 重视 知觉 ,以知觉 为心 的 主 要 功 能 .因 而 多从 知 觉 上 说 心 。但 是 ,知 觉 有
也 者 。天 下 之 达 道 也 。 朱 子 解 释 说 : “ 本 者 . ” 大
天命 之 性 ,天下 之 理 皆 由此 出 .道 之 体 也 达 道
者 ,循 性之 谓 .天 下古今 之所 共 由 .道 之用 也 。此 言 性情 之 德 .以 明不 可离 之 意 ”[8 2 未发 已发 是 心 1 1
表 现 了理 性 主 义 特 征 :后 者 从 心 之 体 用 关 系说 性 情 .表 现其情 感 特征 。实 际上 .这 两点 真正 体现 了
朱子 心说 的 主要特 征 .即情 感理 性 特征 。
出道 之体 用说 ,以道之 体 为性 ,以道之用 为情 ,也
是从 心 上 说 的 . “ 性情 之 德 ” 就是 “ 心德 ”其 中 . 性 与 情 是 不 可 分 离 的 “ ” 者 通 达 之 意 ,就 是 达 说 ,情 感才 是通 行天 下 的大道 。 《 中庸 》只讲 性 与
系 .这 是他 在 解 释上 的一种 “ 破 ” 突 .但 是 他所 谓 体 用关 系 ,是 由用 以显体 ,即 由情 以显性 ,性 虽然 是 “ ” 有 .但情 才是 真心 的存 在 。 因此 ,其 所 谓性 ,
第 3卷 第 3 l 期
V0 _ 1 l No 3 3 .
论朱熹 的 “ 心统性情 ”说
蒙培 元

朱子的思想研究总结

朱子的思想研究总结

朱子的思想研究总结朱子(1130-1200),字子晚,号也斋,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哲学家,是中国古代儒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朱子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思想家所推崇,也加深了儒家学派的影响力。

下面是对朱子思想的研究总结。

朱子思想的核心理念是“格物致知(觉悟世间事物并通过探索事物来增加知识)”和“诚意(真诚心意,道德诚信)”。

朱子强调通过实践和体验来获得知识,提倡人们用诚意追求真理。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自然界的思考和观察,以及对人性真正深入的理解,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智慧,才能领悟道德的真谛。

朱子强调的“格物致知”和“诚意”成为了后来儒家学派的重要基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子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心学”(通过对心灵的探索和修炼来实现人的自我完善)。

朱子认为,心灵是人类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人类能够获得智慧和道德的源泉。

他强调,只有通过对心灵的反思和调整,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完善和提高。

朱子提出了“形而上,格物致知;形而下,致思考”这一观点,意味着通过对心灵的修炼和思考来实现自身的提升。

在教育方面,朱子强调培养合格的人才和德才兼备的领导者。

他将教育视为国家建设的核心,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朱子主张以儒学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品德为主要目标。

在他的教育理念中,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强调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和了解。

他提出了“先由实著书以诱之,谙事理以养之”这一在教育实践中相当重要的原理。

朱子思想对于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

他的学说承袭了以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前儒,又吸取了其他儒家学派的精华,并进行了深入的整理和发展。

他的学说于宋代儒家学派盛行,成为后来的儒家学派的主流,对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而言之,朱子是中国古代儒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强调实践与观察,注重人的自我完善和道德修养,以及教育的重要性。

他的学说被后世儒家学派广泛接受并传承,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朱子《四书章句集注》的解释与建构

朱子《四书章句集注》的解释与建构

朱子《四书章句集注》的解释与建构《四书章句集注》是朱熹(朱子)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儒家经典的注释和解读,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术的重要著作之一。

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不仅是对原典的注解,更是对儒家思想的系统阐述和深化,其解释与建构体现了朱子的学术思想和儒家精神。

一、解释方法朱子的解释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经解经:朱子注重经典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引用其他经典来解释当前经典,形成了经典的互文性解释。

2.章句分解:朱子将原文分解为章、句,逐句逐章进行解释,使得解释更为细致入微。

3.义理阐发:朱子在解释经典时,注重挖掘其中的义理,阐述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

二、思想建构1.理学思想: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体现了其理学思想,如“理气论”、“格物致知”等。

他认为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通过修养身心,可以体悟天理。

2.心性论:朱子在心性论上主张“性即理”,认为人的本性是天理的体现,但需要通过修养才能回归本性。

3.道德观:朱子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强调了儒家的道德观,如仁、义、礼、智、信等五常,以及忠、孝、节、义等德行。

三、学术影响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在学术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1.确立了四书的地位:《四书章句集注》使得《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经典在儒家学术中的地位得以确立,成为儒家学子必读的经典。

2.影响了后世儒学:朱子的学术思想通过《四书章句集注》得以传承和发扬,对后世儒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朱子学派,成为中国儒学史上的重要一支。

3.深化了儒家思想: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不仅对原典进行了注解,更在注解中阐述了其学术思想,从而深化了儒家思想,丰富了儒家学说。

综上所述,《四书章句集注》是朱子解释与建构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通过其解释方法,我们可以看到朱子的严谨学风和对经典的尊重;通过其思想建构,我们可以看到朱子的理学思想、心性论和道德观;通过其学术影响,我们可以看到朱子在儒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子之心性论性属理,心属气,必先明白了朱子之理气论,始能探究朱子之心性论。

朱子极称伊川性即理也一语。

谓:伊川性即理也,自孔孟后无人见得到此,亦是从古无人敢如此道。

又曰:如性即理也一语,直自孔子后惟是伊川说得尽。

其实孔孟书中并不见有性即理也之语,只因宋代理学家敢于说从古未有人说的话。

但就论其实,伊川说此话,也与朱子之说有不同。

伊川云:性即理也,所谓理性是也。

天下之理,原其所自,未有不善。

喜怒哀乐之未发,何尝不善。

发而中节,则无往而不善。

发不中节,然后为不善。

可见伊川性即理也之语,主要在发挥孟子性善义,只就人生界立论,而朱子则用来上通之于宇宙界。

亦可谓朱子乃就其自所创立有关宇宙界之理气论而来阐申伊川此语之义。

要之伊川言性理,偏重在人生界,朱子言性理,则直从宇宙界来,此乃两人之所异。

伊川又曰:道孰为大,性为大。

人之性则亦大矣,人之自小者,亦可哀也。

人之性一也,世人皆曰吾何能为圣人,是不自信也。

动物有知,植物有知,其性自异。

但赋形于天地,其理则一。

此仍在阐发孟子性善义,仍偏囿在人生界。

虽亦兼及物性,但只从人生界推出,非从宇宙界落下。

朱子则曰:性只是理,万理之总名。

此理亦只是天地间公共之理,禀得来,便为我所有。

此是说天理禀赋在人物者为性,如此则宇宙界人生界一贯直下,形上形下,交融无间。

今说天即是理,则在人物身上各自占有了一分天。

此把庄老道家精义已尽量接受,而确然转成其为儒家义。

此见朱子思想组织力之伟大,消化力之细腻,而在朱子,则只似依据伊川一语加以引申,不见有自己用力处。

此乃朱子思想之邃密不可及处,亦是朱子思想之骤难把捉处。

伊川又言: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

此处把性与气分言。

朱子说之曰:大抵人有此形气,则是此理始具于形气之中而谓之性。

才是说性,便已涉乎有生,而兼乎气质,不得为性之本体。

然性之本体亦未尝杂。

要人就此上面见得其本体元未尝离,亦未尝杂耳。

此处朱子阐说伊川性即理也一语,更入深微。

理是天地公共底,性则是人物各别底。

理属先天,性属后天。

由理降落为性,已是移了一层次。

朱子说理气合一,故说性气不离。

朱子又主理气分言,故说性气不杂。

但万物之性,各为其形气所拘,回不到天地公共底理上去。

人性则可不为形气所拘,由己性直通于天理。

此处要有一番工夫,此一番工夫则全在心上用。

此乃全从人生界立说,若言宇宙界,则无工夫可用。

惟在人生界用工夫,仍必以上通宇宙界为归极。

若只囿在人生界,而至于违背了宇宙界,则一切工夫皆属错用。

宇宙界之与人生界,自朱子理想言,仍当是一体两分,非两体对立。

其贯通处则正在性。

性是体,其发而为工夫则在心,心属用。

朱子言性即理,又说性气不相离,亦不相杂,此处又把张程所言天地之性义理之性气质之性之分别全都融化了。

此等分别,至是乃似无必要。

思想递转而益进,愈演而愈密,但在朱子文章与说话中,又像并不显著,此贵读者之细心体玩。

又朱子说理只是个净洁空阔底世界,无形迹,不会造作,有人疑此等说法从佛家来,但释氏禅宗主张性空理空,朱子则说理必附气性必附心。

若说理不是一个净洁空阔底世界,又如何能附在气上,遍及气中。

理如此,性亦然。

正因其必附在气上,遍及气中,故理实非虚。

一虚一实,为朱子分别儒释疆界一大鸿沟,此层俟下再述。

以上略说朱子论性,以下当再略述朱子之论心。

朱子论宇宙界,似说理之重要性更过于气。

但论人生界,则似心之重要性尤过于性。

因论宇宙界,只在说明此实体而落到人生界。

要由人返天,仍使人生界与宇宙界合一,则更重在工夫,工夫则全在心上用,故说心字尤更重要。

但却不能说朱子重要说心,便接近了所谓唯心论。

因心只属于气,朱子既不主唯气,自亦不主唯心。

后人又多说,程朱主性即理,陆王主心即理,因此分别程朱为理学,陆王为心学。

此一区别,实亦不甚恰当。

理学家中善言心者莫过于朱子。

此下再略举其说。

或人问朱子:先生说心者,天理在人之全体,又说性者天理之全体,此何以别?曰分说时,且恁地。

若将心与性合作一处说,须有别。

说心性,犹如其说理气,可以分说,可以合说。

心性亦非两体对立,仍属一体两分。

故又说:性便是心之所有之理。

心便是理之所会之地。

性是理,心是包含该载敷施发用底。

就宇宙界言,理则包含该载在气。

就人生界言,性则包含该载在心。

理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无作用,性亦然。

心则有情意,有计度,有造作,有作用。

故理之敷施发用在气,而性之敷施发用则在心。

气之敷施发用只是一自然,而心之敷施发用则在人为。

应从自然中发出人为,又应从人为中回归自然。

并应从人为中发展出自然中之一切可能与其最高可能。

此始谓之道义,始是人生界最高理想与最大责任所在,亦始是人心之最大功用所在。

故说:心性理,拈着一个,则都贯穿。

后人又称理学曰性理之学,依照上引语,可见性理之学正即是心学。

一切对性与理之认识与工夫,将全靠心。

若抹去了心,将无性理学可言。

故又说:所知觉者是理,理不离知觉,知觉不离理。

就宇宙界论,则理不离气。

就人生界论,则曰理不离知觉。

理不离知觉,即是理不离心。

故又曰:理无心,则无着处。

所觉者心之理,能觉者气之灵。

就宇宙界论,则理在气。

就人生界论,则理在心。

心是气之灵,惟人类独得此气之灵,故能有此心,能觉此理。

然既曰气非即是理,则亦必曰心非即是理。

心只是觉。

须待此心所觉全是理,满心皆理,始是到了心即理境界。

此心所觉之理,不仅是宇宙自然方面者,亦复涉及人生文化方面。

人生文化方面之理,亦即在宇宙自然之理之中,此在性即理之一论题中已有交代。

人心能明觉到此理,一面可自尽己性,一面可上达天理,则既可宏扬文化,亦可宣赞自然。

儒家精义之所异于老释异端者在此,而理学家之终极目标亦在此。

心非即是理,只是一虚灵。

惟其是一虚灵,故能明觉此理。

《大学章句》有云: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

《孟子集注》亦云: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

人类有心,即能具此神明。

但须到圣人,始能全此体而尽其用。

此处则有一套方法,即是一套工夫,理学家所讨究之最精邃处,即在此一套方法与工夫上。

故理学决非仅是一套纯思辨之学,更贵在能有以证成此一套思辨之方法与工夫。

故理学家既有一套本体论,尤必有一套方法论与工夫论。

若仅认有此本体,而无与此相应之一套方法与工夫,则所知不实,所觉仍虚,非真本体,将如画饼之不足以充饥。

朱子又谓释氏禅宗乃是主心即理之说者,故曰:释氏擎拳竖拂,运水搬柴之说,岂不见此心,岂不识此心,而卒不可与入尧舜之道。

正为不见天理,而专认此心为主宰,故不免流于自私。

前辈有言,圣人本天,释氏本心,盖谓此。

本天,即是本理,理必具于心,而心非即是理,此辨已详理气论。

朱子又曰:横渠说,心能检其性,人能弘道也。

性不知检其心,非道弘人也。

此意却好。

此亦上引理弱气强说一实证。

理不能有造作,拗不转气,但气亦管不得理。

就宇宙界言,理气两行,一体浑成,谁也主宰不得谁,所以道家谓之为自然。

在自然中有人类,人则有心,心能检性,即是说心能检点理。

从宇宙界言,似乎理乃是一主宰。

但此一主宰,乃是消极性的,只能使气之一切活动不能越出理之范畴,却不能主宰气使作某等活动。

否则此宇宙早成为一理想的,而非是一自然的。

今就人生界言,则心能主宰理,即是能检点此理,配合于人生理想,而使其尽量获得发挥,由理想的人生界来达到一理想之宇宙界。

如是言之,则转成为气能主宰理。

此气则专指心言,故又曰心者气之精爽。

朱子又说:性者道之形体,心者性之郛郭,康节这数句极好。

道即是理,理无形体,性便是其形体。

物各具性,即是物各有理。

但此只就宇宙自然界言。

落实到人生界,则具此性者为心,心便能收拾得这性,检点这性,使之发生作用。

谓之郛廓者,人性只在心之内,不在心之外。

故又说:心将性做馅子模样。

馒头有了馅子始有味,心之内存得有性,此心始有意义可言。

但朱子又说:若是指性来做心说则不可。

今人往往以心来说性,须是先认得方可说。

指性做心说,则性将不成其为理。

若以心来说性则可,但须先识得心与性之区别所在与其会通所在。

以上是朱子杂引了横渠康节所说,以见心能检性,性却不能检心。

心能包性,性却不能包心。

故朱子又说:自古圣贤相传,只是理会一个心。

即此可见朱子对心之重视。

所谓理会,则本体认识与方法运用都已兼举在内。

朱子又极称横渠心统性情之说,谓:心统性情,二程却无一句似此切。

又曰:孟子说心许多,皆未有此语端的。

其他诸子等书,皆无依稀似此。

朱子称赞横渠此一语,不仅谓其胜过了二程,抑且谓其胜过了孟子。

此处即可见宋代理学家精神,一面极具传统性,另一面又极具开创性,而朱子尤为其代表。

朱子阐说横渠此语,谓:性者,心之理。

情者,性之动。

心者,性情之主。

性对情言,心时性情言。

合如此是性,动处是情,主宰是心。

又曰:性以理言,情乃发用处,心即管摄性情。

又曰:心统性情,该动静,而为之主宰。

朱子又说:天命之谓性,命便是告箚之类。

性便是合当做底职事,如主簿销注,县尉巡捕。

心便是官人。

气质便是官人所习尚,或宽或猛。

情便是当厅处断事。

知县尉捉捕得贼,情便是发用处。

此处把性命心情气质等字,解释得一一清楚明白。

人生一切职事,还是由天所派。

但人在此等职事上,还得自作主宰。

天派了你职事,不能代你作主宰。

各人在自作主宰时,还有气质不同,感情不同,这些亦都受于天,但要主宰得当。

却不是要你全没有了气质之异,感情之动,始来作主宰。

朱子又说:虚明应物,知得这事合恁地,那事合恁地,这便是心。

当这事感,则这理应,那事感,则那理应,这便是性。

出头露面来底便是情。

其实只是一个物事。

心是能觉,性是所觉,情是性之出头露面处。

由宇宙自然界言,此三者似统一在性。

由人生文化界言,此三者须统一在心。

若只认得性情是自然,却不认得主宰在心,此是错了。

但若只认得主宰在心,却不认得性情乃本之自然,亦同样是错。

上面已说到宋代理学家共同主要精神之所在。

横渠又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一套绝学,其实也只是一套心学,根据上所引述,自可循之推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