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性肾病的中西医认识
中医药治疗膜性肾病的研究综述
内蒙古中医药第 40 卷2021 年 2 月第 2 期丨nner Mongoli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 丨.40 No.2 2021165中医药治疗膜性肾病的研究综述A李洁1杨波1杨洪涛1•高喆2(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天津300193:2.天津市河东区富民路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天津300182)摘要膜性肾病(MN)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中药在提高MN患者免疫功能、改善低蛋白状态、控制蛋白尿、缓解 水肿等方面有显著的优势_MN的病因病机以脾肾气虚为本,痰湿热瘀股着为患,大多数患者慢性久病肝郁不舒治疗以补益脾肾、调护正气为主,同时兼顾清热去瘀祛风,活血化瘀要贯穿整个疾病始终然而,中药治疗存在一些不足,可与西医分子生物 学、蛋白组学、药理学等现代研究方法结合,多靶点全方位认识MN,为中医治疗该病提供数据支持关键词膜性腎病;中医药;病因病机;综述中图分类号:R27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979(2021 )02-0165-02膜性肾病(M N)是免疫复合物沉枳后激活补体系统(旁路 途径),膜攻击复合物逐渐形成,损伤足细胞导致足突融合.足 细胞逐渐消失MN中老年发病率高于青少年,且构成比逐年 增加,我M继发性膜性肾病多于原发性膜性肾病(IM N),_2018 年梅奥诊所指出:①丨MN患者中,75%PLA2K抗体阳性,5% THSD7A抗体阳性;②PLA2R滴度水平可用于评价IMN活动 度、预后及疗效i f估,组织中较循环中抗体更敏感;③N a+通道 阻滞剂阿米洛利联合应用袢利尿剂和噻嗪类利尿剂可能是有 效控制水肿的方法;④推荐总环磷酰胺累积量<20 g;⑤促肾 上腺皮质激素可能缓解蛋白尿长期使用两药带来的感染率升高、免疫耐受、血栓拴塞等多种并发症使得激素或免疫抑制 剂为主要的治疗方案从循证医学的角度受到了质疑叫寻求一 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案成为现代肾病科医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 题.越来越多的临床实验研究证实,中药在提高MN患者免疫 功能、改善低蛋内状态、控制蛋白尿、缓解水肿等方面有显著的优势|21。
膜肾
临床特点
基本临床表现: 常见并发症 水肿 感染 大量蛋白尿 血栓、栓塞性并发症 低蛋白血症 急性肾功能衰竭 高脂血症 内分泌与代谢异常 其他:部分病出现肾炎综合征的表现。如血尿、高血压及肾功能 不全等。
水肿
主要原因是肾小球滤过的蛋白增加,血浆蛋白降低而引起血浆胶体 渗透压降低,改变了毛细血管与组织间隙液体交换的平衡,迫使液 体外渗,导致水肿。 组织间隙容量的明显增加而减少有效血容量,肾脏灌注压也减低, 促使肾素释放,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及抗利尿激素 分泌增多,利钠因子减少等导致水钠潴留。
光镜
肾小球:膜性肾病的特征性病变为肾小球周边袢弥漫、均匀一致性 增厚。 早期:肾小球基膜增厚不明显,光镜很难与微小病变相鉴别。 中期:随着病情的进展,基膜上皮侧可见“钉突”(主要成分是胶原 4、层粘蛋白及纤维连接蛋白)形成。 “钉突”逐渐融合成片,包绕 沉积物,致使基膜增厚。 晚期:基膜溶解,出现大小不等、多少不一的透光区,呈“串珠”、 “链条”样改变。
刘刚 王海燕 专家建议(中华肾脏病杂志)
Pred+AZA方案
入选病例:入选前是肾病水平蛋白尿患者,部分病人肾功能不全, 治疗组38例,对照组20例。 治疗组方案: 泼尼松1mg.kg-1.d -1 ,最大剂量为60 mg/d,逐步减量 至6个月以后的10 mg/d,12个月后的5mg/d,并以此剂量长期维持; 同时予硫唑嘌呤2mg.kg-1.d -1 ,最大剂量为150 mg/d,12个月后减至 1mg.kg-1.d -1 ,以50 mg/d长期维持。 结论:4年随访结果认为,泼尼松联合硫唑嘌呤无论在降低蛋白尿 还是保护肾功能方面都无效。
高脂血症
蛋白的丢失促进肝脏合成白蛋白和脂蛋白增加。 脂蛋白脂酶活力下降,使胆固醇排出能力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增加。
IgA肾病(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临床表现】
1.发作性肉眼血尿常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胃肠炎、泌尿道和皮 肤感染后出现,与呼吸道感染间隔时间很短(24-72小时,偶可更 短)即可出现肉眼血尿,一般持续数小时或数天。肉眼血尿消失 后,尿中红细胞可消失,或转为镜下血尿。尿中红细胞以变形红 细胞为主。肉眼血尿可反复发作。
2.镜下血尿伴或不伴无症状性蛋白尿常在体检时发现,多见于儿 童及青年人。
3.薄基底膜肾病临床表现为持续性镜下血尿,多有阳性家族史。 肾活检免疫荧光检查阴性,电镜检查可见肾小球基底膜弥漫性变 薄。
4.慢性酒精性肝硬化半数以上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肾活检可见以 IgA为主的免疫球蛋沉积,依据肝硬化存在进行鉴别。
5.其他狼疮性肾炎、强直性脊柱炎等肾脏免疫病第四节IgA肾病 理也可显示IgA沉积,可结合其各自临床特点进行鉴别。
本病与中医学中的“肾风”相似,可归属于“尿 血”“水肿”等范畴。
【病因病理】
一、西医病因病理
1.病因及发病机制
IgA肾病的病因目前尚不明了,可能与感染有关。多数患者发病前有 呼吸道或第四节IgA肾病消化道感染,之后出现血尿。IgA肾病患者血 清中IgAl较正常人显著升高,肾小球系膜区有IgA免疫复合物或多聚 IgAl的沉积,IgA免疫复合物及多聚IgAl与肾小球系膜细胞有较高亲和 力,与系膜细胞结合后,诱导其分泌炎性因子、活化补体,导致IgA 肾病的发生。另外,不同族群中IgA肾病发病率,病情进展速度和临 床表现有较大差异,提示遗传因素可能参与IgA肾病的发病。
二、中医病因病机
本病以尿血为特征,是由于感受外邪、 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因素导致邪热 入内、迫血妄行,阴虚火旺、灼伤络 脉,脾失统摄、血溢脉外,肾失封藏、 精微下泄而发病。
1.风热扰络
陈以平教授治疗膜性肾病的经验
・# -・
陈以平教授治疗膜性肾病的经验
刘玉宁! 杜兰屏! 邓跃毅! 膜性肾病 ($%) 是成人肾病综合征常见的病 理类型之一, 其病理特征是免疫复合物 ( ) 沿肾小 & ’ 球基底膜上皮侧沉积, 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临床 呈肾病综合征 (约占 ( 或无症状性蛋白 " ) "* + )) 尿, 是成人肾病综合征的主要原因, 男女之比约为 , 最常见于中年男性。国外报道膜性肾病占成 ! , 人肾病综合征的 # 国内报道为 " ) "+ " ), " )" + )。 中医古籍无膜性肾病之记载, 根据本病以水 肿、 蛋白尿为主要临床表现, 可归于中医 “水肿” 、 “尿浊” 等辨治范畴。业师陈以平教授多年来从事 膜性肾病的临床与研究, 率先在国内运用益气活血 化湿法为主治疗膜性肾病, 其研制的纯中药制剂膜 肾冲剂系列, 经临床验证, 总有效率达 * )。余等 随师学习, 受益匪浅, 兹将陈师治疗膜性肾病经验 简介如下。 对正常肾小球上皮细胞膜上的抗原成分而产生的 自身抗体介导的肾小球损害, 免疫复合物由上皮细 胞膜上脱落到 . 的上皮细胞侧形成典型的免 / $ 疫复合物沉积。沉积的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 形成 病变过程 ’ 0 " 1补体膜攻击复合物引起蛋白尿, + 中激活的细胞因子 (如 2 ) 导致 . . 34 / $ 细胞外 # 基质成分改变, 引起基底膜增厚。近年来的研究发 现遗传因素在本病的发病中起着一定作用。上述 免疫复合物在上皮下沉积, 基底膜增厚之病理变化 可归于中医微观辨证之 “瘀血” 证; 而补体活化, 膜 攻击复合物形成则属微观辨证之湿热或热毒之候。 故陈师从虚、 水、 瘀、 热四大方面探求本病发病机 制, 实为宏、 微观结合, 中、 西医互参之举。 ! 辨证论治
周恩超教授治疗膜性肾病经验撷要
名医经验 周恩超教授治疗膜性肾病经验撷要赵令富,周恩超(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29) [摘要] 周恩超教授认为膜性肾病的病机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是脾肾不足,标实主要为风、湿、瘀等方面。
在运用中医中药辨证治疗上强调健脾益肾扶正气,宣提开肺通水道,疏肝和络调气机,淡渗清利畅三焦,祛风通络贯始终,活血化瘀生新血,临床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本文总结了周恩超教授治疗膜性肾病的临证经验,并附验案2则,以资参考。
[关键词] 膜性肾病;中医药;健脾益肾;周恩超;名医经验doi :10.3969/j.issn.1008-8849.2023.10.018[中图分类号] R69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8849(2023)10-1407-05[通信作者] 周恩超,E -mail :snk110@ [基金项目] 江苏省中医院院内人才高峰项目(y2021rc26) 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以肾小球基底膜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伴基底膜弥漫增厚为主要病理特征的一组疾病,临床表现则以大量蛋白尿、水肿等为主,是我国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1]。
MN 分为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和继发性膜性肾病(secondary membranous nephropathy,SMN)。
SMN 多由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肿瘤、药物等病因或疾病继发引起,而病因不明者称之为IMN [2]。
MN 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对于IMN 患者临床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但疗效欠佳,且长期应用不良反应较多[3-4];而SMN 患者主要是对因治疗。
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MN 方面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且中医药不良反应小,疗效显著,具有较大的优势及潜力[5]。
膜性肾病的中医治疗-中医课件
水肿古代文献
• 水肿发病的机理通常被总结为肺失通调、 脾失健运、肾失开阖、三焦气化失司四 个方面
专家经验之病机研究
专家经验
• 陈以平教授认为脾肾气虚是MN 发病的基本病机,脉络瘀滞、 湿热内蕴是MN 病情缠绵难愈的病理基础;
• 吴康衡则主张痰瘀互结、水毒相攻而至膜性肾病的发生; • 王永钧教授提出风湿内扰于肾是肾病综合征(NS)的关键病机 ①“风性开泄”则干扰肾之封藏,白蛋白等精微物质从尿中大 量丢失 , ②“风善行而数变”导致本病出现不稳定因素增多, 如困乏、眩 晕等症状的出现, ③风邪多与湿邪相合为病, 故肾病综合征具有“缠绵难愈”的特 点。
水肿的经方治疗
. 闫军堂.刘渡舟教授经方辨治水肿八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4):104-107
水肿的经方
1.疏风清热,宣肺利水法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而渴,续自汗出,无
大热,越婢汤主之 宣肺以利小便,清热以散风水之邪。 组成:生麻黄12 g,生石膏30 g,炙甘草10
g,生姜10 g,大枣4枚。方中麻黄宣肺以利水, 石膏清解郁热以肃肺气下降;甘草补脾以扶 正;姜、枣调和荣卫以行阴阳
水肿的经方
2.疏风益卫,健脾利水法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疏风益卫,健脾利水 组成:黄芪30 g,防己15 g,白术20 g,炙
甘草10 g,生姜3 片。脾虚湿盛者,加茯苓;水湿 犯肺作喘,加麻黄;水气上冲者,加桂枝,大枣4 枚。
水肿的经方
• 以上两方为治疗风水之方,有虚实之辨,审 其汗出脉软者,则用防己黄芪汤补卫健脾以 行水湿;审其人体实,而脉浮、恶风、身肿、 小便不利者,则用越婢汤宣肺利水以畅三焦。
中医药治疗膜性肾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膜性肾病的研究进展
盘贝芬;康佳莉;郑容镡;支勇
【期刊名称】《医学综述》
【年(卷),期】2024(30)7
【摘要】膜性肾病(MN)是成人肾病综合征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病情迁延难愈。
传统医学认为,MN的主要病位在肾,与肺脾相关,病性为本虚标实,病机多为脾肾亏虚、邪实内阻。
现代医学认为,MN的发病机制与足细胞损伤和抗原沉积有关,具体机制仍在探究。
近年来临床上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MN,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中医药可通过调控相关信号通路修复受损足细胞、延缓肾纤维化,进而延缓
MN进展,并减轻免疫抑制剂和激素等引发的不良反应。
因此,未来仍应进一步探索中医药治疗MN的机制,以为MN的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
【总页数】8页(P856-863)
【作者】盘贝芬;康佳莉;郑容镡;支勇
【作者单位】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天津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92
【相关文献】
1.中医药通过增强自噬通路活性治疗膜性肾病的研究进展
2.基于足细胞的保护作用探讨中医药治疗膜性肾病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进展
3.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
研究进展4.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研究进展5.中医药治疗膜性肾病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研究李艳君【摘要】目的探究在特发性膜性肾病治疗的过程中,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方便选取80例该病患者,针对40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方法治疗,并归为对照组,针对另外40例患者则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并归为观察组;治疗后,观察患者的24 h尿蛋白定量和肾功能等指标,并评价比较,两组患者均为该院2014年7月—2016年12月间收治.结果在治疗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分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改善更为明显;就治疗有效率而言,观察组患者90.0%明显较高(对照组为67.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研究发现,其对于患者临床情况改善作用明显,抑制患者病情进展,同时对于患者用药相对安全,因此值得临床借鉴使用.【期刊名称】《中外医疗》【年(卷),期】2017(036)018【总页数】3页(P170-172)【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临床效果【作者】李艳君【作者单位】厦门大学附属福州市第二医院肾内科,福建福州 35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92特发性膜性肾病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其病情发生后病理特点为,肾小球基底膜上皮细胞下弥漫的免疫复合物沉着,同时基底膜弥漫增厚。
该病发生后对于患者的健康会产生较大程度的影响,同时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综合征,因此需要对其及时进行治疗。
该次选择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80例分组对患者(2014年7月—2016年12月间收治)进行干预,目的在于帮助患者及时得到有效恢复,现将其详细情况进行整理,现报道如下。
该次研究方便选取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80例;入选患者均为充分知情,同时患者同意参加该次研究;同时患者需要符合相关的诊断标准,并符合该次研究纳入的条件。
对照组患者患者年龄区间为18.5~63.5岁,年龄均值为(46.12±3.24)岁,包括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观察组患者年龄区间为19.0~63.5岁,患者年龄均值为(46.42±3.12)岁,男性患者20例,包括女性患者20例;将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可比。
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严 重 氮质 血症 禁用 神经 钙 蛋 白抑 制 剂 时可 以考 虑使 用
MMF 。利 妥昔单 抗 ( 美 罗 华 )是 一 种新 型生 物 制 剂 。 2 0 0 9年 S e g a r r a等 L 5 报 道 了美 罗 华 成 功 用 于 I MN 患
湿热 蕴结 , 脾失 健运 , 属 邪 实正 虚 , 以清 热利 湿 、 益 气 活
减 。王琳 等 妇 运用 益气 活血 化湿法 治疗 膜性 肾病 患 者
案 ,但 该方 案 的毒 副作 用 却不 能 不 被 重视 。他 克莫 司
( F K5 O 6 ) 在缓 解 蛋 白尿 和 保 护 肾功 能 方 面 有 一 定 效
果 ,其 治 疗 方 案 仍 待 经 验 积 累 后 方 可 确 定 。近 年 来
F K5 0 6主要 应 用 于 移 植 排斥 与狼 疮 性 肾炎 的 治 疗 中, 对 于 肾小球 疾病 的治 疗 亦有 报道 ,且单 独 应 用 F K5 0 6
治疗 I MN 时疗 效 显 著 _ 3 ] ,但 其 复 发 率 较 高 ,且 有 一
定 的 肾 毒 性 。霉 酚 酸 酯 ( MMF)对 短 期 减少 蛋 白尿
浙 江 中医 杂 志 2 0 1 4 年 8 月第 4 9卷 第 8期
【 文献 综 述 】
特 发性 膜 性 肾病 的 中西 医治 疗 进 展
吴 菲 高祥 福 瞿 中洁
1 浙江 中医药大 学 浙江 杭 州 3 1 0 0 5 3
2 浙江 中医药大 学 附属 第 三 医院 杭州 3 1 0 0 0 5
7 O例 ,有 效率 为 8 2 . 2 8 。李秋 芬l _ 】 。 ] 以补 阳还 五汤 为 主治 疗该 病 3 2例 ,其 中完 全 缓 解 2 O例 ,基 本 缓 解 6 例, 好 转 2例 , 无 效 4例 , 总有 效 率 为 8 7 . 5 O 9 / 6 。陈 以 平口 根 据 膜性 肾病 的不 同阶 段 分期 治 疗 。早 期 : 多 为
膜性肾病的中西医诊治进展
Talar-Willisms C. Ann Intern Med 1996;124:477-484 Travis LB J Natl Cancer Inst1995;87:524-530
Perna荟萃分析
• 迄今为止样本量最大,含18个随机对照临床研究,1025例患 者 • 随访时间均>6个月 • 较全面比较了单独使用激素、烷化剂单用或与激素联用、CsA 单用或与激素联用及单用硫唑嘌呤的疗效 • 结果: • 单用激素未发现明确疗效 • 烷化剂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蛋白尿的缓解率 • CTX的副作用少于苯丁酸氮芥 • CsAj及硫唑嘌呤均未发现明确疗效
Perna A, etal. Am J Kidney Dis. 2004;44(3):385-401.
其它免疫抑制剂在IMN中的应用研究
• 环孢素A(CsA) • 普乐可复(FK506) • 霉酚酸酯(MMF) • 抗B细胞表面CD20单克隆抗体(Rituximab)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 24(2003)442-461
支持治疗6个月 限制饮食蛋白 控制BP ACEI/ARB降低UP 他汀类控制高脂血症
支持治疗 限制饮食蛋白 控制BP ACEI/ARB降低UP 他汀类控制高脂血症 +激素/细胞毒药物
Lai KN. Kidney Int. 2007 May;71(9):841-3
MMF
• 对IMN患者治疗的经验有限,且尚无确定结论 • 一般认为,若类固醇/细胞毒药物治疗失败,可考虑应用MMF • 单独应用MMF,对提高尿蛋白缓解率作用不大,与激素联用可 能会提高蛋白尿缓解率、改善肾功能 • 副作用明显少于FK506或CsA
TANG S.Q J Med1999 宦红娣.临床内科杂志,2001 徐耀文.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1
中医药治疗膜性肾病研究进展
萸、金樱 子、地 龙、僵 蚕、蝉 蜕 等 )治 疗,临 证 中 以 脘 腹胀满,大便黏滞,小便黄,脉滑数等湿热之象为主 要表现者,酌 加 半 边 莲、半 枝 莲 以 清 热 湿。 张 大 宁[18]认为本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肾亏虚 为主,标实 以 血 瘀 风 扰 为 要,治 疗 以 益 肾 活 血 为 大 法,以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川芎、赤芍、地龙、桃 仁、红花)作为基础方,体虚易外感者加防风、白术; 湿重者重用 茯 苓、麸 炒 白 术;肾 虚 见 腰 痛 者 加 桑 寄 生、续断、杜仲;阴虚明显者加山茱萸、金樱子、五味 子;水肿者加猪苓、冬瓜皮、泽泻;水饮犯肺,咳嗽者 加杏仁、桑 白 皮;阳 虚 明 显 者 加 菟 丝 子、补 骨 脂、覆 盆子。
2 辨证论治
膜性肾 病 的 中 医 证 候 以 本 虚 标 实 证 为 主。 叶 传蕙[11]认为膜性肾病多由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后天 调摄失养 所 致,病 位 在 脾、肾,病 机 主 要 是 脾 肾 气 虚,加之外 邪 侵 袭,结 合 其 临 床 经 验 将 本 病 分 为 外 邪犯肺、湿 热 蕴 结、脾 肾 两 虚、阴 虚 火 旺、气 阴 两 虚 五大证型,分别选用叶氏疏散解表方、叶氏消白 I号 方、叶氏消白Ⅱ号方、叶氏消白Ⅲ号方、叶氏消白Ⅳ 号方加减治 疗。 吕 宏 生 [12]认 为 膜 性 肾 病 的 病 机 主 要表现为本 虚 标 实,本 虚 以 脾 肾 两 虚 为 主,标 实 则 多见水湿、湿 热 和 瘀 血,并 在 其 长 期 的 临 床 实 践 中 总结出脾 肾 气 虚 和 脾 肾 阳 虚 两 大 证 型,常 用 真 武 汤、干姜附子汤加减。李颖霞[7]将膜性肾病分为早 期、中期、后期、缓解期四期,早期以肺脾两虚为主, 选方防己黄 芪 汤 加 减;中 期 以 脾 肾 气 虚 为 主,选 方
膜性肾病的中医治疗进展
l 1『Pactricia A.Extended- Spectum B —lactamases in the 2 1 st
century characterization,epidem iology,and detection of this impor—
tant resistance thcatl J i.Clin Microbiol Rev,200l,14(4):933. I 2『Bush K,Jacoby GA.MedeimsAA Af lmctional classification,
中 图分 类 号 :R277.5
文 献 标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6—0979(2014)04—0120—02
膜性 肾病 (m embranousnephropathy,MN )是一个病理诊 断 名词 ,包括临床和病理表现相 似的疾病 。MN特征性 的病理改 变为 肾小球上皮下免疫复 合物的沉积致基底膜 的弥 漫性 增厚 , 可形 成 “钉 突 ”,临床 上 主 要 表 现 为 大 量 蛋 白 尿 。MN是 肾 病 综 合征 (NS)常 见 的病 理 类 型之 一,约 占我 国 原 发性 Ns的 20% 。MN病 因可分为特 发性 (idiopathy MN )和继 发性膜 性 肾病 (seeondaryMN)两大类。特发性系指无明确病 因 ,而继 发性系指有 明确 的系统 性疾病 ,累及 肾脏 、病 理改变 为 MN 的 肾小球疾病 。在 MN中原发性 者约 占 2/3,继 发性约 占 1/3。 儿童和 中老年 (>60岁 )随着年龄增加继发性 MN的比例增加 。 特发性膜性肾病 的治疗 主要包括对 症治疗 和对 因治疗。对症 治疗主要包括利尿 、降脂 、抗凝 、降压 和 ACEI或 ARB降低蛋 白 尿等。对因治疗主要包括糖皮质激 素 、MMF、环孢 素 A、硫唑嘌 呤 、环磷酰胺 和雷公藤多甙等免疫抑制治疗 。本病病情 缠绵难 愈 ,使用免疫抑制剂和细胞毒性药物治疗毒 副反应 较多。 中西 医结 合治疗 ,不仅减轻 了西药不 良反应 ,而且改 善了症状 ,提高 了疗 效。本文 电子检索 1992-2012年研究文献 ,对膜性 肾病的 中医治疗进展进行总结 ,现综述 如下 : 1 中医 病 因 病 机 认 识
膜性肾病的中西医联合治疗进展
有较大的不 良反应 。中西医结合治疗 , 不 仅减轻 了西药不 良反 因 、 病机 、 发病部位 、 疾病 性质 、 邪 正双方 力量 对 比等方面 状况
也体现 了中西 医结合 治疗 的特点 与优 势 , 大大提 高 临 应, 而且改 善了症状 , 提 高 了疗 效 。本文 就近年 来 中西医结 的概 括 ;
加制首乌 、 桑椹子等药。罗勤 记 载吴康衡 教授在西 医基 础治
疗 的基础上加服金水宝胶囊 , 并药用三棱 1 2 g , 莪术 1 2 g , 白芥 子 1 2 g , 瓦楞子 1 2 g , 椒 目1 5 g , 仙鹤草 1 5 g , 泽泻 1 5 g , 黄药子 1 2 g 为 主治疗难 治性膜性 肾病 的经验。 宏 观辨证 与微观 辨证 相结 合 、 祛邪与扶正相结合 ” 的治疗思 路 ,
斌②
( 1 ) 外邪犯肺 ; ( 2 ) 湿热蕴结 ; ( 3 ) 脾肾两虚 , 水湿瘀 阻; ( 4 ) 阴虚
膜( G B M) 上皮细胞 下免 疫复 合物 沉积 伴 G B M 弥漫 增厚 为特 火 旺 ; ( 5 ) 气阴两虚 , 湿热 瘀阻 五型 。曹 恩泽 则将 膜性 肾病 征… , 是成年 肾病综合征 的常见病 因之一 , 其 占成 年人原 发性 分为 : ( 1 ) 脾气虚弱 、 瘀水互结 证 ; ( 2 ) 脾 肾亏虚 、 湿 瘀 阻络 证两
表 明益气 并认为虚 、 湿、 瘀、 热 四大 病机 常贯穿 于膜 性 肾病 之始 终 , 并 将 化湿法治疗膜性 肾病取 得一定 成就 。临床研究 ’
・
8第 1 6卷第 9期
C J I T WN, S e p t e m b e r 2 0 1 5 Vo 1 . 1 6. No . 9
膜性肾病的中医干预
界 中 西 医结 合 杂 志 ,2015,10(2):236-239. (本 文 校 对 :曹 海 鲲 收 稿 日期 :20l8—03—23)
膜性 肾病 的 中医干 预
朱 荣 宽
摘要:近年来,随着各级医院肾穿刺活检术开展,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的发现和发病率逐 年增加;同时,作为 i起成人肾病综合征的主要病理类型之一,IMN被 肾病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也不断取得突破。 在治疗方面,现代医学主要以非免疫治疗与免疫治疗为主;然而,其病情变化缓慢且 自发性波动、预后差别较大,同时,受不 良反应、 费用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尚没有一种公认的治疗方案取得十分满意的临床效果。在此背景下,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优势 得以体现。现对其发生机制研究现状及中医干预现状的综述如下,并附验案报道 1例。
善 患者 生活 质量 ,提高 患者放 化疗 信心 ,帮 助患者 顺利 完 成抗 肿瘤 治疗 ,值 得 推 广 学 习 。此 外 ,姚 嫱 主 任 认
为 ,给 予患者 正确 的 心理 疏 导 、心 理 建 设 、饮食 起 居 等 在 患者 抗癌 治疗 的道路 上起 到很 大 的作 用 ,例如 :正确
GARDEN AS. MU COSTTIS : Current manage ment and investi-
gations[J].Semin Radiat Oncol,2003,13(3):267·273. 袁 选 举 ,邓 守 恒 .扶 正 固 本 汤 联 合 同 步放 化 疗 治 疗 中晚 期 宫 颈 癌 疗 效 观察 [J].时 珍 国医 国 药 2017,28(8):1937.1939. 薛 美 平 ,王 唏 星 ,李 宜 放 ,等 .放 射 性 直 肠 炎 中 医 临 证 思 路 探 讨 [J].光 明 中 医 ,2015,30(2):221.223. 张延 祯 ,王福 让 ,曹 新 广 ,等 .结 肠 镜 对放 射 性 直 肠 炎 的诊 断 价 值 分 析 [J].医药 论 坛 杂 志 ,2016,37(8):28-29. 李 荣 富 ,孙 涛 .放 射 性 肠 炎 发 生 机 制 的 研 究 进 展 [J]. 医 学 综 述 ,2011,17(2):257 259. 李 小 军 ,冯 春 兰 ,罗 海 亮 ,等 .八 珍 汤辅 助 放 化 疗 治 疗 中晚 期 食 管 癌 45例 l临床 观 察 [J].中医 杂 志 ,2016,57(5):4164l9. 宋 晓婕 ,周 艳 艳 ,赵 莉 娜 .加 味 八 珍 汤 联 合 放 化 疗 对 中 晚 期 宫 颈
占永立教授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经验
占永立教授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经验作者:汤文丽马放占永立来源:《世界中医药》2020年第18期摘要占永立教授认为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中医病机以肺脾肾亏虚为本,血瘀、水停为标,确立了以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基本思路,主要分为三型论治:肺气亏虚,血瘀水停证,治宜益肺固表,活血利水,方以防己黄芪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减;脾阳不足,血瘀水停者,宜健脾溫阳,活血利水,方以实脾饮合补阳还五汤加减;肾阳虚衰,血瘀水停,当温肾助阳,活血利水,方以真武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关键词益气温阳;活血利水;病机;特发性膜性肾病;临证思路;经验传承;学术思想; @ 占永立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athogenesis characteristics of 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 (IMN),which lied in deficiency of lung,spleen and kidney as the root,and blood stasis and water retention as the branch,professor ZHAN Yongli established the basic treating ideas by supplementing qi for warming yang and 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 for promoting diuresis,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3 types:for patients with deficiency of lung qi,and blood stasis and water retention syndrome,the suitable treatment should be benefiting lung to consolidate superficies,promoting the circulation of blood and increasing water excretion,and the combination prescription of Fangji Huangqi Decoction and Danggui Shaoyao Powder can be used; as for deficiency of spleen yang,and blood stasis and water retention syndrome,treatment of strengthening spleen to warm spleen yang,and promoting the circulation of blood and increasing water excretion can be used.The suitable prescription can be the combination of modified Shipi Drink and Buyang Huanwu Decoction; the combination of Zhenwu Decoction and Taohong Siwu Decoction can be used for patients with kidney yang deficiency,and blood stasis and water retention syndrome in order to warm kidney and tonify kidney Yang.Keywords Supplementing qi for warming Yang; Activating blood for diuresis; Pathogenesis; 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 Clinical thinking; Experience inheritance; Academic thought; @ ZHAN Yongli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673-7202.2020.18.023特发性膜性肾病是成人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病理类型。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的研究进展
戴爱丽;王陈
【期刊名称】《临床医学进展》
【年(卷),期】2024(14)2
【摘要】原发性膜性肾病(primary membranous nephropathy, PMN)是成人肾病综合征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主要临床特征是不同程度的蛋白尿,多数伴水肿及继发性静脉血栓形成。
西医治疗主要以免疫抑制剂为主,但长期使用会引发诸多不良反应且难以改善临床症状。
目前中西医结合越来越成为临床治疗PMN的热点。
该文就PMN发病机制研究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总页数】5页(P2502-2506)
【作者】戴爱丽;王陈
【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心血管科哈尔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9
【相关文献】
1.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疗效观察
2.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25例临床观察
3.中西医结合个体化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
4.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脾肾阳虚证20例临床研究
5.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合并FSGS一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临床观察
张铎;黄九香
【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年(卷),期】2002(003)003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临床疗效.方法:对68例特发性膜性肾病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治疗组36例;对照组单纯用强的松和环磷酰胺、潘生丁、洛丁新,治疗组在用上述西药同时辨证加用中药治疗,观察3年~6年.结果:对照组完全缓解率为28.1%,总缓解率为65.6%;治疗组完全缓解率为55.6%,总缓解率为86.2%.治疗组完全缓解率和总缓解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膜性肾病的有效方法.
【总页数】4页(P141-144)
【作者】张铎;黄九香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院肾病科,呼和浩特,010020;内蒙古自治区医院肾内科,呼和浩特,01001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9
【相关文献】
1.中西医结合治疗气阴两虚型特发性膜性肾病临床观察 [J], 赵凯;张晓凤;刘建红;赵亚峰;延佩;鲁小庆;程小红
2.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30例临床观察 [J], 王冬燕;王梅;米杰;苏珊珊
3.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研究 [J], 朱晓婷; 方敬; 陈志强; 张亚楠; 延小丽; 赵卓; 李婷
4.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Meta分析 [J], 刘鹏;刘璐;申正日;邱新萍;李平
5.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特发性膜性肾病个案报道 [J], 梁小雨;米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膜性肾病的中医治疗进展
膜性肾病的中医治疗进展
万荣君;李月红
【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
【年(卷),期】2014(033)004
【摘要】膜性肾病是肾病综合征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病情缠绵难愈,使用免疫抑制剂和细胞毒性药物治疗毒副反应较多.中西医结合治疗,不仅减轻了西药的不良反应,而且改善了临床症状,提高了治疗效果.电子检索1992-2012年研究文献,对膜性肾病的中医治疗进展进行总结.文献归纳显示运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同时辨证运用中药,可以加强疗效及减少激素的副作用.中药对膜性肾病的并发症如感染、血栓栓塞、低蛋白血症和高脂血症具有防治作用.结果表明中西医治疗膜性肾病,不仅减轻了西药的不良反应,而且改善了临床症状,提高了治疗效果,显示出很好的前景,值得临床推广.
【总页数】2页(P120-121)
【作者】万荣君;李月红
【作者单位】天津市南开医院 300100;天津市南开医院 300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7.5
【相关文献】
1.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药治疗进展
2.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3.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4.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现代医学治疗进展及中医辨证论治现状
5.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药治疗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膜性肾病的中西医认识
发表时间:2014-03-20T11:07:28.797Z 来源:《中医学报》2013年8月第23卷供稿作者:刘学永李静华陈峰郭术莲
[导读] 近几十年来,通过众多学者的深入讨论,对此病的发病机制认识逐渐丰富,在靶抗原、免疫介导、分子生物学、遗传基因等方面的研究上,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形成了如体液免疫、炎症介导和遗传因素等学说。
刘学永李静华陈峰郭术莲
京东誉美中西医结合肾病医院肾内科河北廊坊065000
【中图分类号】R256 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999(2013)08-0036-01
膜性肾病(MN)是以肾小球基底膜(GBM)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伴GBM弥漫增厚为特征的一组疾病[1]。
约20~25%膜性肾病是有继发因素引起,无继发因素引起的称为特发性膜性肾病(IMN)。
临床上发病率较高,好发于中老年人,常以肾病综合征为主要表现,是成人肾病综合征中属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约占其三分之一[2]。
病变呈慢性进行性发展,40~60%的患者在5~20年内发展为终末期肾衰竭[3]。
近几十年来,通过众多学者的深入讨论,对此病的发病机制认识逐渐丰富,在靶抗原、免疫介导、分子生物学、遗传基因等方面的研究上,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形成了如体液免疫、炎症介导和遗传因素等学说。
目前,普遍认为IMN是原位免疫复合物所致的肾小球疾病[4]。
认为IMN是Th2介导的体液免疫所致,导致以IgG4为主的原位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基底膜(GBM)上皮细胞侧形成,并激活补体,导致膜攻击复合物(C5b-9)刺激足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引起蛋白尿和GBM损伤[5]。
在治疗上西医对于本病目前主要是以免疫抑制为主。
大量循证医学研究结果显示,糖皮质激素对诱导MN患者临床缓解、延缓肾功能不全进展或是降低患者病死率等方面均无明显益处,都不主张单用,临床上常激素联合细胞毒类药物应用。
但大量国内外文献均表明,激素联合环磷酰胺等细胞毒类药物虽对本病有一定疗效,但是无法避免诸如感染、复发、库兴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出现,同时由于个体差异和医疗条件的限制,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对免疫抑制剂不敏感,或是治疗不规范,易复发;加之并发症治疗不及时等使IMN的治疗成为肾脏病领域的一个的难题。
在中医学中并无“膜性肾病”之病名,就其水肿、大量蛋白尿等临床特征而言,一般归属为中医“水肿”“尿浊”“虚劳”等病范畴。
对于此病的病因病机,目前各家说法不一,认识不一。
沈丕安认为,此病多责之于肾气亏虚、痰瘀热毒交阻。
脾气虚,肾气虚,水湿津液代谢障碍,并进一步转化为致病的代谢产物-痰浊。
故痰瘀互结是引起本病的重要原因[6]。
张铎等认为,膜性肾病病因有内因和外感两类,脾肾两虚,脾虚不能运化则水湿潴留,肾虚不能气化则水湿内停,加之外感热毒之邪和激素热化,终致湿热毒邪互结伤肾,是该病基本病机,且贯穿于疾病的始终[7]。
陈以平教授认为此病早期多为湿热蕴结,脾失健运,属邪实正虚,中后期多湿热已去,脾肾阳虚,属邪去正衰[8]同时总结出此病存在着“虚”“湿”“瘀”“热”四大病机[3][8],陈以平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基础上,率先提出“膜性肾病肾小球基膜上皮细胞下弥漫的免疫复合物沉着当属中医理论中湿热胶着成瘀”的理论。
张佩青认为此病脾肾虚损是主要病理基础,水湿是膜性肾病的主要病理产物,湿热是病情加重的重要病理因素,血瘀贯穿膜性肾病的始终[9]。
在治疗上,吴康衡[10]将特发性膜性肾病分湿热内蕴、痰瘀互结、肾阳虚衰、精血匮竭4个证型辨证论治,治疗上以清热解毒、利湿益肾,消痰软坚、散结祛瘀,温补肾阳、利水消肿,益气养血、填精补髓为法。
刘玉宁[11]则将本病分为瘀水交阻、湿热内蕴、脾虚气虚3个证型论治,治疗上以化痰利水、活血化瘀,清利湿热、疏通三焦,补脾益肾、利水消瘀为法。
刘宏伟等[12]将本病分为:①脾气虚弱、水湿逗留型,治以健脾益气、利水渗湿,参苓白术散加减。
②脾肾阳虚、水湿泛滥型,治以温肾健脾、通阳利水,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或五苓散加减。
③气阴两虚、湿瘀阻络型,治以益气养阴、活血清利,参芪地黄汤加减。
④肝肾阴虚、湿热留恋型,治以滋补肝肾、清利湿热,知柏地黄汤加减。
胡燕[13]认为,本病应以健脾补肾、扶正治本,化瘀解毒、祛邪治标为治疗大法,沈丕安[6]认为,治疗本病当以燥湿化痰、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为大法,陈以平[8]认为早期,以清热利湿、益气活血为主,中后期以健脾补肾、益气活血为主。
综上所述,虽然中、西医对于IMN研究在病因认识、临床治疗方面均取得了相当进展。
但到目前为止,均无统一的说法和一个有效的治疗方药,虽各家使用中药单复方治疗IMN,均有改善临床症状,保护肾脏的报道,但具体机制尚缺乏大范围临床验证,中医治疗现今仍停留在临床观察阶段,对中草药及其复方在临床治疗的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开展的不够,且存在疗效判断欠科学,实验设计缺乏大规模的随机对照研究、且重复性低,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可信性。
我们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观察到,从膜性肾病当属中医“脾肾阳虚,痰凝血瘀”之证的角度着手,给予温肾健脾,化痰祛瘀法治疗IMN,每能取得较好的疗效,据此我们推断,“脾肾阳虚,痰凝血瘀”当为本病的根本症候,而现代医学中的IMN的免疫复合物实为中医理论中的“痰瘀”。
通过对IMN系统的临床研究,我们将进一步认识“痰瘀”在此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机理,同时通过现代医学中的免疫复合物与中医理论中的“痰瘀”理论的相结合,将为肾脏病理学引入中医微观辩证临床思维之中成为可能,这将促使中医理论更好的与现代的诊查设施相融合,让中医的辩证体系能与时俱进,增加更多中医微观辩证的内容,大大促进“现代中医体系”的完善与飞跃。
参考文献
[1]王海燕.肾脏病学(第3版)[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32.
[2]陈以平,邓跃毅.特发性膜性肾病[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7,8(8):435 437.
[3]陈以平.益气活血化湿方案治疗膜性肾病之研究[J].上海医药大学学报,2009,23(1):1 3.
[4]Ronco P,Debiec H.Antigen identification in membraous nephropathy moves toward targeted monitoring and new therapy.J Am Soc Neph-rol,2010,21(4):564 569.
[5]章友康.特发性膜性肾病的诊断治疗进展[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2,18(2):118
[6]夏海岩,周家俊,龚学忠,等.沈丕安运用金雀根汤治疗膜性肾病1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1):819 820 [7]张铎,黄九香.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2,3(3):141 144.[8]高志卿,邓跃毅,王琳.陈以平教授分期论治膜性肾病[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38(2):35 36
[9]李莲花,于卓,张佩青.张佩青治疗膜性肾病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2,13(1):6 7
[10]罗勤.吴康衡教授治疗膜性肾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实践[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0,11(8):667 668 [11]刘玉宁.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6(1):1 3
[12]刘宏伟,张国强,时振声.中医辨证治疗膜性肾病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1998,25(7):306 [13]胡燕.膜性肾病的中医治疗经验[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17(6):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