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性肾病28994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田昕. 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及流行病学分析[J]. 中国卫生标准 管理,2015,10:10-11.
4
肾脏病理的构成谱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膜性肾病在原发性肾小球 病中的比率逐年上升,成为继IgA 肾病后又一高发的肾脏疾病。国外Pan 等报道IMN 在原发性肾小球病中的比率由1997 ~ 1999 年段的3.18% 升 高到2009 - 2011 年段的22.79%。Zhang等比较1987 ~ 1992 和 2008 ~ 2012 年段肾脏病理谱也发现,IMN 的比率有显著上升。我院研 究也发现IMN在肾脏病理谱中所占的比率逐年上升。我院IMN 占原发性肾 小球病的19%,和以上的研究结果接近。IMN是60 岁以上人群PGD 中最主 要的病理类型,占该年龄组PGD 的57.9%,和国内报道一致。
孙燕,许志鹏,高妍婷. 不同年龄段患者原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病理 分析[J]. 临床和实验医学志,2015,14:1161-1163
5
6
7
8
病理特征
光镜:肾小球毛细血管伴基底膜病变是膜性肾病的特征性
改变。肾小球无增生性和炎症渗出性病变;晚期可出现系膜区增 宽、节段性系膜增生;也可表现为肾小球毛细血管伴节段塌陷、 废弃甚至整个肾小球毁损。
将IMN及继发性MN区分非常重要,因为后者的治 疗主要针对潜在病因,而IMN的一些治疗对患者及肾 脏都有一定的损害。
31
鉴别要点
微小病变
膜性肾病(IMN)
光镜 免疫 电镜
肾小球基本正常,常见 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脂 肪或空泡变性,肾小管 内可见大量蛋白管型。
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基底膜 病变是膜性肾病的特征性 改变
3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多数都是男性患者,约有54.5%,患者多 数都是青壮年,年龄介于21 ~ 60 岁。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最常见 的病理类型:膜性肾病218 例(41.1%),其次为肾小球轻微病变 122 例(23.0%),IgA 肾病84 例(15.8%),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 炎45 例(8.5%),这与王明军等相关报道一致[3]。膜性肾病患者 的数量越来越多,发病率越来越高,该情况的具体因素还不是非常清 楚。也许是因为膜性肾病的症状比较明显,患者就诊率高,所以发现 率高。
11
12
13
免疫病理:
IgA呈颗粒状沿肾小球毛细血管伴分布,多数患 者可伴有C3沉积,少数病例尚可见IgM和IgA沉积。
14
15
电镜:
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基底膜上皮侧见电子致密物沉积。 I期:上皮侧电子致密物较小,呈散在性分布,基底膜机构完整。 II期:上皮侧致密物增多,基底膜样物质增生,向上皮侧突起形 成钉突。 III期:基底膜样物质进一步包绕电子致密物至膜内,基底膜明 显增厚,出现不规则分层。 IV期:基底膜内电子致密物开始吸收,出现电子透亮区,基底 膜呈虫蚀样改变。
26
诊断标准
本病确诊依赖于肾脏病理活检,病理确诊为MN 后,必须排除各种继发性MN的可能性。
27
1.Leabharlann Baidu床诊断标准
① 年龄以40岁以上多见,起病往往较隐匿。
② 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或无症状蛋白尿。 ③ 可伴有少量镜下血尿。 ④ 部分患者伴高血压和(或)肾功能损伤。
28
2.病理诊断要点:
毛细血管壁增厚,正常细胞构成,免疫荧光见IgG 和C3沿毛细血管壁分布以及电镜下见上皮下致密物沉 积。
膜性肾病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齐殿伟
1
膜性肾病
为一病理诊断名词,因其病理表现为 弥漫性肾小球基底膜上皮细胞下免疫 复合物沉积伴基底膜增厚而得名,曾 称膜性肾小球肾炎、上皮膜性肾小球 肾炎、膜周肾病等。
2
流行病学特点:
膜性肾病是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病因, 此病占成人肾病综合征的25 %左右,好发 年龄为40-60岁,男性多余女性(约2∶1), 儿童少见,发病率不足5 %。
肾小球内特异性的 IgG/IgA/IgM或C3、 C4、C1q免疫荧光沉 积通常呈阴性
IgG呈颗粒状沿肾小球毛 细血管袢分布,多数患者 可伴有C3沉积
9
10
1.早期光镜下肾小球体积正常或增大,毛细血管伴开放好、 轻度扩张,PASM-Masson和Masson三色染色上皮侧可见颗 粒状的嗜复红物沉积,沉积物间可见基底膜反应性增值, 向外延伸形成“钉突”。随疾病的发展,肾小球毛细血管 伴基底膜增厚,伴僵硬。GBM“钉突”与“钉突”融合, 将嗜复红物包饶,致GBM增厚不规则。 2.晚期GBM内嗜复红物溶解、吸收,基底膜呈“链条样” 改变。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发病机制:
徐明中. 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J].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 志,2001,05:473-477.
关于膜性肾病的确切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近几十年来广大研究 学者通过不懈努力使我们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逐步丰富起来。目前 认为本病是由针对肾小球上皮细胞上某些抗原的自身抗体与该抗原 结合后脱落并沉着于上皮细胞下,再激活补体引起损害。
24
临床表现
1.发病年龄多见于40岁以上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大多数患者 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约20 %的患者表现为无症状性蛋白尿。
2.最早症状通常是下肢水肿,蛋白尿常为非选择性,蛋白尿定 量很少超过15g/d。每天尿蛋白定量波动很大,可能与患者蛋白摄入、 体位和活动量有关。
3.约有一半患者有镜下血尿,但大量镜下血尿不是膜性肾病的 特征,临床上要注意寻找继发性病因。
29
3.辅助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① 尿液检查:尿蛋白定性常阳性;24h尿蛋白定量>3.5g/d。 ② 血液检查:大多数患者有血浆白蛋白下降,血脂异常,部分
患者有肾功能损害。可检查血清补体、血清免疫球蛋白、抗 核抗体、抗体十五项、乙肝两对半、肿瘤标志物等。 ③ 超声检查:双肾增大或正常。
30
鉴别诊断
25
4.随着疾病的发展,约半数患者发生高血压。若起病时就有高血压 和肾功能损害,预后通常较差。 5.膜性肾病起病往往较隐匿,有些患者是在常规体检时发现有蛋白 尿。突然起病,尤其是伴明显肾小管功能损害者,要警惕继发性膜 性肾病的存在。 6.膜性肾病的患者,特别是肾病综合征临床表现持续存在的情况, 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可以高达,40%,明显高于其它肾小球疾病的患 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