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认识周长》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反思:一、成功之处1.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在导入环节,我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图形,如树叶、花朵、五角星等,让学生用彩笔沿着图形边缘画一圈,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种情境导入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了学习状态。
2.动手操作,加深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图形,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用手指沿着图形的边缘摸一摸,感受图形的周长。
这种动手操作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了周长的概念。
对于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测量,我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用绳子绕树叶一周,然后测量绳子的长度。
通过这种实际操作,学生不仅掌握了测量方法,还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3.循序渐进,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认识规则图形的周长,引导学生用尺子测量边长,然后计算出周长。
接着,再让学生探索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测量方法。
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逐步理解了周长的概念,突破了教学难点。
4. 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在巩固练习环节,我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有周长,并测量它们的周长。
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练习,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应用能力。
二、不足之处1. 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环节的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导致最后的练习时间有些紧张,没有充分地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2. 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在教学中,我虽然关注了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但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
部分学生在理解周长概念和掌握测量方法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我没有及时给予个别指导。
3. 教学语言不够简洁明了在教学中,我的教学语言有时不够简洁明了,存在重复啰嗦的情况。
这可能会让学生感到困惑,影响教学效果。
三、改进措施1. 加强时间管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把握好教学节奏。
在备课过程中,要对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进行预估,确保教学过程的紧凑性和高效性。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认识周长9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认识周长9篇认识周长 1教学内容: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2、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并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并理解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一些几何图形的图片。
)学具(图片:长方形,三角形,硬币、五角星,细线,软尺,40厘米刻度尺。
)教学过程:课前游戏,渗透一周的概念。
老师先组织一个游戏:孩子们,很多同学都想了解老师是谁,来自哪里?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我的名片,我每个小组发一张,大家传递一周,相互看一看,了解一下。
现在你知道老师来自哪里了吧?那么就在我们刚才传递的过程中,你有没有注意到名片的运动过程。
是呀,名片在小组里正好转了一周。
一.尝试探究,认识周长。
(一)创设情景,感知周长。
1.小朋友们,老师首先要带大家到森林里去走一走,看看那里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演示动画)2.公正的小裁判们,你们觉得谁才是真正的冠军呢?(请两个学生说,重点分析规则。
强调两点:1、沿着树叶的边线;2、要爬一周。
虽然红蚂蚁先爬到,但是它犯规了,冠军还是应该属于黑蚂蚁。
)是呀,黑蚂蚁遵守比赛的规则:沿着树叶的边线爬,正好爬了整整一周的长度,这个冠军当之无愧。
3.(点击课件,出现表示树叶周长的边框。
)小朋友们,黑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周,我们给这一周的长度起个名称好吗,就叫树叶的周长,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认识周长。
(板书:认识周长)(二)尝试操作,理解周长。
1. 摸一摸:其实物体表面都有它的边线。
生活中物体的表面都有它的边线,你能仔细地摸一摸课本封面一周的边线。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的认识》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的认识》教学反思1、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的认识》教学反思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
所以,学好这部分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何让学生在第一学段明明白白地掌握“周长”这一概念呢?这节课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反复的实践中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理解了周长的实际含义:一、在实践中感知周长含义对于“周长”的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体会周长的实际含义,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从而真正理解周长,形成表象。
对此,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1、指周长:指一指手中不同图形的周长;2、说周长:说说在通过指周长后你对周长的'理解;3、画周长:用彩笔画一画手中树叶图形的周长;4、找周长:找一找我们身边不同物品平面的周长。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逐步建立“周长”这一概念的表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空间观念。
二、在体验中解决周长问题在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环节上,我组织学生充分运用手中工具采用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寻找不同图形的测量方法,可以独立操作,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
操作过程中,学生出现了不同的测量方法,有的用直尺量(规则图形),有的用绳子围一围,再量出绳子的长度(不规则图形),有的直接在直尺上滚动(圆形).体现了从多种角度去解决问题的策略。
2、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苏教版数学第五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以及认识周长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也为以后学习其它图形的周长奠定了基础,因而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
2、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3、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认识周长》教案含教学反思
《认识周长》教案含教学反思
一、教学内容
《认识周长》教案含教学反思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章《图形的周长》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周长的定义: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知道周长是指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2.认识周长: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掌握如何求解平面图形的周长。
(3)运用周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所学周长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如计算操场跑道的长度、围成一定面积的图形的边界长度等。
举例:在讲解矩形周长计算时,强调矩形周长=(长+宽)×2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巩固这一概念。
2.教学难点
(1)周长概念的内化:学生对周长的理解可能停留在表面,难以形成抽象的认识。教师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如让学生动手画出图形、测量周长等,促进概念的内化。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他们围绕周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一些很有创意的想法。这让我感到很欣慰,说明学生们已经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但同时,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较为被动,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不够自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提高自信心。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周长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周长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认识周长》这一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首先,我觉得在引入周长概念时,通过提问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能够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这种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认识周长》教后反思
《认识周长》教后反思《《认识周长》教后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不少学生对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这两个概念混淆不清,常常出现张冠李戴现象。
我觉得新教材认识“周长”概念这部分安排非常合理,用了整整一课时,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深刻理解周长的概念。
上课的时候,首先利用一只小甲虫沿树叶爬行一圈的动态课件让学生直观感知“周长”概念。
然后让学生在教室里找一找、摸一摸物体平面的边线。
在这个环节中,我注重规范学生对“周长”概念的语言表述,比如:数学书封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是周长。
然后,要求学生操作,量一量硬币的周长。
在动手操作前,我先请学生思考并交流准备怎么测量硬币的周长。
因为学生事先准备了棉线,所以不少学生一下子想到了先用棉线绕硬币一圈,再量出棉线的长度即硬币的周长。
我鼓励学生认真思考,想出更多的方法,比如用硬币在尺上滚一圈,比如说将硬币在纸上滚一圈,再测量纸上距离。
但非常明显,学生不愿意思考,所以我后来只是示范了一下,没有强调。
学生在用棉线测量硬币的周长时,兴趣盎然,非常投入。
接着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学生都知道平面图形的周长就是所有边的长度和。
完成想想做做第四题时,我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比如平形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是2cm、5cm,学生说出了不少解决办法:2+2+5+5=14,2*2=4、5*2=10、4+10=14、2+5=7、7*2=14,我有意识地表扬学生的第三种解法,促进对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迁移。
最后,我充分利用想想做做第5题的素材,(在格子图中有三个图形: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这个正方形和长方形组合成的新图形)拓展学生思路,比较有效地解决了本单元学习中的一个难点问题。
这一道题目我分两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个层次我旨在让学生理解将两个图形拼成一个大图形,大图形的周长不能简单地用两个小图形的周长相加。
然后拓展练习,要求学生先后在格子图空的地方画出两个、四个边长1cm的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数一数拼成的图形的周长,让学生有了比较鲜明的认识。
教学反思《周长的认识》(通用13篇)
教学反思《周长的认识》〔通用13篇〕教学反思《周长的认识》〔通用13篇〕教学反思《周长的认识》篇1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根底上展开的,我结合详细的实物,通过观察、学生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详细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
我先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蚂蚁爬过树叶的边线一周动画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课堂学习。
让学生观察蚂蚁在什么位置做什么,从而认识树叶的边线,从而认识树叶的一周,再把树叶的边线拉直从而引出“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在初步认识周长的环节中,虽然通过多媒体可以让学生形象直观的感受什么是周长,也很好的认识了边线。
但是在“认识图形的一周时”只是请了少数几名学生上台展示或在下面说,导致后面有些同学不会描绘图形的周长。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树叶模型,大家边摸树叶边描绘“从树叶边线上的一点出发,沿着树叶的边线,最后又回到这一点就叫树叶的一周”。
在“量一量”的活动中,我发现有同学带的量角器,这是没有方法量长度的;再有一些的同学测量长度时没有对准0刻度线,测量得不太准确。
大家很久没有用直尺测量长度,很有可能忘记。
作为老师,我应该先提醒学生,当然很多学生在计算方面是没有问题的,关键还是要会测量。
并且要求学生在记录测量数据时要标准,为学生后面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根底,这样学生就能顺利的完成图形周长的计算。
作为新老师,我应该在以后的教学理论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会说的我们少说或不说,学会引导学生学习。
让学生在详细情境中感知、经历、获得新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教学反思《周长的认识》篇2我讲的这一课是冀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周长的第一课时,课题是周长的认识。
本节课是让学生以小组活动动手操作的形式初步感知物体的边线的长度就是物体的周长。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我的教学设计是相符的,到达了教学效果。
2023年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周长教学反思(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周长教学反思(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周长教学反思第【1】篇〗《周长》是学生学会了测量长度;了解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边线”“轮廓”“一周”这些词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都有利学生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建立周长的概念.《数学课和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周长》这一课,正是基于三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有待发展,力求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让学生仔细观察、亲身体验、动手操作、分析判断等一系列教学活动,理解、建立周长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空间思维能力.1、联系生活,让学生感悟数学理解周长的含义,建立周长的概念,体验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乐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维,是本节课应该达到的主要教学目标.为此教师在课的一开始为了突出学生学习与真实情境之间的联系,以学生非常熟悉的学校情景入手,从具体实物中逐步抽象并呈现出已经认识的5个平面图形,并且依托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在数学与生活之间建立联系,为学生建立、理解周长的概念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大树有多粗、腰围有多长,这些都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问题,学生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仅仅停留于表面,基于生活经验一样画瓢的学着做,但为什么这样做,其真正的原因并不清楚.本节课,教师借助媒体演示,让学生感悟大树的横切面就是一个平面图形,只要测量出大树树桩一周的长度,就能知道大树有多粗,同样道理也可以用在测量腰围上,在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中加强了对周长的认识和理解,用周长的概念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2、加强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在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点一点、描一描、说一说”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把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自己的实践经验联系起来,从而对周长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如:学生在点上起点,又回到起点,这一过程中体会到一周的概念;在描图形周长的时候,感受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的边线是直的,而圆形的边线是弯的;在与同伴说的过程中,把自己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的体验上升为理论,实践与理论自然而然的相结合,初步体验、理解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感受数学思维的抽象与严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合作过程中也让每一个学生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获取知识的愉悦.3、彰显个性,让学生创造数学基于对“周长”概念的理解与体验,在测量并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这一环节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从多角度去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争相发表意见,尝试采用不同的策略求出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有的用直尺量(规则图形),有的用绳子围一围(圆),有的则只需量一条边长度就可以求出图形的周长,还有的用方格纸来测量四条边的长度……学生呈现出的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显示了对图形特征的理解与运用,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合理性,同时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展现,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强,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而在求圆的周长过程中,学生尝试用绳子绕圆一周,然后做一个记号,把绳子拉直,并在尺子上一量,这样就可以大概的得到圆的周长,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初步感受“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思维.就是在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中,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开放状态,从而得出不同的测量和计算方法,不但使本节课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升华,而且为后继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创设情境,让学生思考数学为了让学生加深对“周长”这一概念的真正理解,教师创设现实问题情境:学校操场要进行改建,出示两幅改建前后的按比例缩小的平面图形,引发学生思考:对你们上体育课有没有影响?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上体育课的地方小了,也就是面积缩小了.对于周长,学生有的猜测变长了、有的猜测变短了、也有的认为不变.于是我鼓励学生借助方格纸数一数,也可以移一移,最终验证得出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通过辨析“周长”与“面积”,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感悟,同时学生在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概念与数学学习的严谨性.〖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周长教学反思第【2】篇〗认识周长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
《认识周长》的教学反思(通用7篇)
《认识周长》的教学反思(通用7篇)《认识周长》的教学反思(通用7篇)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认识周长》的教学反思(通用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认识周长》的教学反思篇1《认识周长》这节课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
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
在课堂上,首先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呈现一只蚂蚁围树叶边线爬一周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再利用桌布及树桩面,让学生观察感知“一周”,进一步直观地感知周长;接着让学生触摸感知课本封面的周长,以及找身边的例子来说一说、描一描,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深化概念,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后,抽象出图形周长的概念;最后学生动手测量物体面及平面图形的周长,让学生经历探索图形周长测量策略的过程,体验知识形成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
这节课虽说重视知识的形成与获取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但其中也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是教学评价欠缺。
当学生回答后不能及时准确地进行评价,或者是当学生出现问题时,不能够抓住机会及时地引导学生,并进行评价,这是今后要注意和努力的地方。
其次,教师没有真正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方法、总结概念。
所以,我想在我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思考、交流、实践、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周围丰富多彩的世界,发现、提升数学的美,使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让课堂成为学生精神享受的家。
《认识周长》的教学反思篇2《认识周长》是孩子们以后计算图形周长的重要基础。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1. 引言周长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通过计算物体边界上的长度总和,可以衡量其大小。
周长的教学在学生数学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经过我近期的教学实践,我对自己在教学周长这一概念上的方法和策略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想法。
本文将对教学周长的方法进行反思和总结,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问题描述在教学周长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2.1 理解不深入学生在学习周长时,往往只停留在计算周长的公式上,对周长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
他们往往忽略了周长背后的数学原理,无法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2.2 缺乏实践经验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他们在解决周长问题时缺乏思考,往往只机械地运用公式,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
2.3 缺乏合作意识学生在学习周长时缺乏合作意识,往往只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团队协作和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这导致他们在解决复杂周长问题时遇到困难。
3. 解决方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策略:3.1 深化概念理解在教学周长时,我将更加注重对概念的引导和培养,而非只关注计算公式。
我会通过实例和故事,引导学生对周长的概念进行深入理解。
例如,我会让学生观察实际物体的形状,并引导他们理解周长是边界上的长度总和。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周长的意义。
3.2 强调实践应用除了理论知识的讲解,我还将加强实践应用的环节。
我会设计一系列与周长相关的实际问题,并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解决方法,并进行讨论。
通过实践应用,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周长的实际应用,并培养灵活性和创造性思维。
3.3 培养合作学习意识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我将引入合作学习的活动。
例如,我会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解决复杂的周长问题。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可以相互讨论,分享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周长问题,并从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认识周长》教学反思1这节课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合理设计活动,创设主动探索交流的学习氛围,精心搭建求知的舞台,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为中心,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中完成知识的形成过程!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通过学校新操场的一周的边线等活动引入新课,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有效利用了学生的认知经验。
三年级的学生要建立周长的概念,就要创设有效而有趣的活动使其有所体验。
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索图形周长测量策略的过程,体验知识形成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
在让学生自主体验周长意义的这个环节中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测量活动,其中有规则图形周长的测量,如名片的周长等;有不规则图形周长的测量,如树叶、硬币周长等的测量活动。
整个活动中,我完全放手,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较大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对周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水平,这样,努力把学生的现实生活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________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本节课我感觉最遗憾还是小组合作,让学生运用手中的工具求出三种图形的周长,虽然我让学生进行了一些分工,但仍是优等生控制着整个局面,中差生就只有看和做做助手的份,怎样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2《认识周长》这节课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
它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它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
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
所以,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
《认识周长》课后反思
---------------------------------------------------------------最新资料推荐------------------------------------------------------《认识周长》课后反思《认识周长》课后反思《认识周长》课后反思《认识周长》是第五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学习这一课的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并探索测量不同形状的图形的周长方法,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希望让学生经历现实的活动情景,在具体情境中,联系身边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学,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这节课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情境创设,趣味性和实效性的结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在教学中,教师注意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空间,引导学生从现实世界中去发现有空间与图形的问题,为解决本课难点做好铺垫。
课始,通过在操作中感知、理解周长的三个步骤:1.由小蚂蚁爬树叶引出认识边线;2.学生自己尝试描一描,感知一周边线;3.通过树叶一周边线的长度叫做树叶的周长因而认识周长。
而在认识周长的过程中,再次分层,由具体事物的周长,抽象到图形的周长,使学生能逐层了解,清晰概念。
1 / 4当然,这部分也稍有遗憾,周长是封闭图形特有的一个概念,教师可以再揭示周长概念之后,仍然利用蚂蚁跑步的情景,显示出其他两只蚂蚁,分别走过的路线是没有完整的走一周及走了超过一周,让学生来判断,它们走的路线是不是树叶的周长呢?这样,三个蚂蚁的路线作出明显对比后,封闭与不封闭的概念就更加突出,学生会深度的了解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这样的引入,为学生学习周长提供了一个亲切熟悉的环境,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为周长概念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3.2认识周长丨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3.2 认识周长丨苏教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3.2 认识周长丨苏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具体章节为第 3.2节——认识周长。
在这一章节中,学生将学习周长的概念,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物体的周长,并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周长的概念,知道周长的意义。
2. 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物体的周长。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学会计算物体的周长。
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1. 教具:PPT、黑板、粉笔、直尺、圆规等。
2. 学具:练习本、直尺、圆规、剪刀、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让学生观察教室的墙围,提问他们是否能计算出墙围的周长。
2. 概念讲解:接着,我会通过PPT展示不同物体的周长,引导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
3. 方法讲解:然后,我会讲解如何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物体的周长,如直接测量、绕线测量等。
5. 随堂练习:然后,我会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巩固他们对于周长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6. 小组活动:接着,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互相合作,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 周长的概念2. 计算周长的方法3. 实例讲解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a. 正方形,边长为4厘米b. 圆形,直径为10厘米c. 长方形,长为8厘米,宽为5厘米答案:a. 16厘米b. 31.4厘米c. 26厘米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我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对周长有了直观的认识。
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学生掌握了计算周长的方法。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教学设计及反思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材分析《认识周长》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课时内容,课程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操作等实践活动,理解周长的概念,学会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周长的概念,知道周长是指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掌握测量和计算简单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周长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观察、操作、比较、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形成对周长概念的直观感知。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增强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概念。
-掌握测量和计算简单图形周长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周长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
四、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对形状和大小有一定的感知。
然而,对于周长的概念,学生可能还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形成对周长概念的直观感知。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
-结合直观教具和现代教学手段,如PPT、实物展示等,增强教学效果。
2.教学策略:-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合作解决问题。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物,如树叶、书本封面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的边缘,从而引出周长的概念。
提问学生:“你们注意到这些物体的边缘了吗?我们怎么描述这个边缘的长度呢?”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自然过渡到新课内容。
2.新课讲解(1)定义周长:让学生明确周长的概念,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5篇
二、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
(1)你认为周长是什么意思?能举例说明吗?
(2)如果花坛是圆形,你知道它的周长吗?
(3)(出示树叶)谁能指出这片树叶的周长?(课件演示蚂蚁运行图)
2、视觉再次感知(课件演示):
(1)多个图形的周长。
(2)辨析:蚂蚁图
纵观本课,从周长概念的归纳,到圆形、三角形、月牙形、五角星形、长方形等图形的周长的测量、探究、归纳,再到课末的汇报小结,每个环节都是学生个体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新知、理解运用的过程,而教师自始至终只是充当着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们去探究知识。这样的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
3、操作感知
(1)描一描:学生用彩笔描44页和45页题1图形边线,教师巡视,指学生操作。
(2)摸一摸:你能指出桌面、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吗?你还知道那些物体的周长,和同桌说一说。
(3)量一量:用卷尺测量自己的头围和腰围,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小组交流。
4、周长的概念: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树叶、长方形纸一张。
学具准备:卷尺、小棒、彩笔、直尺、长方形纸一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图片)问:
(!)这些花坛是什么形状?
(2)如果有3只甲虫以同样的速度分别绕花坛走一周,你们猜哪一只先到?
2、学生观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3、看多媒体演示,思考:为什么(3)号先到?
2、 量周长
师提出合作要求:每个小组长的信封里有这些图形,每人选一种图形,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绳子,你们可以选择喜欢的方法测量。量的过程中有不满整厘米的可以选择接近的整厘米,最后组长把每个同学的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周长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5篇)
周长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5篇)周长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5篇)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周长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周长的认识教学反思1在《周长的认识》课堂教学中,我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从揭示周长概念到引导归纳不同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每个环节都创设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情境,促使学生自觉地应用已有的经验理解周长的概念,选择理解的方法求规则或不规则图形的周长。
一、合理灵活地组织和利用教材在教学时,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合理灵活地利用教材,注意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设计三个层次的活动,使学生真正理解周长的含义。
先设计让学生理解“图形一周”的活动(让学生观察3只小动物沿不同图形爬行一周);再设计理解“一周长度”的活动(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境提出问题的方法,理解一周的长度);最后设计理解“封闭图形”的活动(在对比中理解什么是封闭图形)。
通过这3个活动,学生对“周长”的含义理解就比较透彻了。
将不同图形周长的测量计算方法作为重点来教学。
求长方形的周长可用直接测量、计算的方法,而求叶片的周长却先要用绳子围出一周,再来测绳长,求圆的周长更可以用滚的方法,使学生体会由线段和由曲线围成的图形测量的方法是不一样的。
在设计练习时,我设计的有梯度的练习,并以“闯三关”来激起学生的积极性。
第一关是求不同形状图形的周长,是基础练习。
第二关是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小明沿着跑道跑一圈,跑了多少,要求学生能想到求小明跑了多少米,也就是求跑道的周长。
第三关是一个图形的变换,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后的周长是多少?让学生明白图形变换后,周长的变化。
二、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学习数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改的一个焦点。
本节课,我刻意设计了几个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怎样求3只小动物所走的路程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在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得出求长方形周长的不同方法。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认识周长》教学反思1本课让同学通过观测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约图形的周长,并能利用对图形周长的认识测量和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从而让同学通过观测、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阅历的同时进展空间观念。
本课我作出以下几点反思:一、让同学去发觉——在开放的例证中认识本质。
发觉学习就是让同学利用老师所提供的材料,亲自去发觉应得出的结论或规律。
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减削同学对老师和教材的依靠性。
在这个认知学习过程中,同学能够同时体验到“发觉”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
这种兴奋感和自信心可激发同学学习的内在动机。
教材采纳举例的方法,让同学了解“游泳池池口边线的长是游泳池的周长”。
因此,让同学找到较多的例证是认识周长的前提。
教学中,我让同学指一指生活中物风光上的边线,如:数学书、三角尺和课桌等。
同学学会了自己在生活中查找、发觉,不断地充盈概念的外延。
通过充分地感知,周长的意义在他们的脑海中越来越清楚。
二、让同学去探究——在多样的方法中深化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盼望自己是一个发觉者、讨论者、探究者。
”让同学主动的发觉问题、探究问题无疑可以提高同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真实有效。
测量平面图形的周长,以促进同学对周长意义的理解,是本课又一教学目标,也是本课的难点。
同学主要要学会测量两种图形:一种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一种是由线段围成的图形。
在探究测量曲线图形的方法时,我让同学量一量树叶的周长,同学通过争论沟通得出可以用线来测量的方法,而后同桌合作用线围一围树叶的周长,最末用尺量一量。
在这个过程中,我力求充分表达老师的引导作用,但由于三班级的同学动手操作技能有限,这一环节操作起来总显得有点困难。
由线段围成的图形周长的测量,同学在探究测量方法时,积极动脑,通过比较沟通,发觉先用直尺量每条线段,然后计算得出周长这种方法比较简便。
《认识周长》微课教案、设计思路和教学反思
《认识周长》微课教案、设计思路和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知道周长是指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2. 学生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如直接计算、画格子等)计算封闭图形的周长。
3. 学生能够运用周长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周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课件:周长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的图片。
2. 学具: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
3. 练习题:不同形状的封闭图形的周长计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出示不同的封闭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的共同特点。
2. 探究: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算一算等方法,探究周长的计算方法。
3.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周长的计算方法。
4. 应用:出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周长的知识解决问题。
五、设计思路1. 从生活中引入周长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周长的重要性。
2. 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总结出计算周长的方法。
3.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
4. 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周长的意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周长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周长的重要性。
在探究环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总结出计算周长的方法,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练习环节,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仍存在困难,说明对周长的理解不够深入。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周长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周长计算方法的掌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练习题解答、实际问题解决等情况进行评价。
3. 评价标准:能正确理解周长概念,熟练运用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计算周长,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来表示封闭图形的周长?2. 介绍其他表示周长的方法,如长度单位线段、圆形等。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引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认识周长是一个关键的概念。
正确理解和掌握周长的概念对学生在学习几何和解决实际问题时都至关重要。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周长概念的深入讲解和实际应用。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周长的概念,知道如何计算周长,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策略为了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策略: 1. 概念解释:首先,教师向学生解释了周长的概念,明确了周长是指封闭曲线的长度。
通过多个例子,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周长的概念。
2. 实例计算:教师给出一些几何图形的尺寸,引导学生按照周长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通过这种实例计算的方式,学生能够掌握如何计算周长。
3. 应用练习:作为巩固和拓展,教师设计了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这些问题既有几何问题,也有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发现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改进和解决: 1. 教学内容的安排:由于时间有限,我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没有进行很好的筛选和平衡。
导致有些内容讲解得比较仓促,不够深入。
未来,我会更加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合理安排每个环节的时长,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2. 实例计算的引导:在实例计算环节,我发现学生有些迷失和困惑,一些学生对如何应用周长的计算公式还不够熟练。
下次我会更加注意给出更多的示范和引导,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计算公式。
3. 应用问题的设计:在设计应用问题时,我发现有些问题难度不够平衡,导致一些学生觉得难以应对。
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下次我会更加注重问题的难度平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和解决问题。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算满意,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周长的概念,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但是,我也意识到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和提高。
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相信我会成为一名更好的教师,并能够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进步。
周长教学反思(共8篇)(精简篇)
周长教学反思(共8篇)周长教学反思(共8篇)篇一:认识周长教学反思认识周长教学反思认识周长一课,是一节概念课。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初次接触比较正式的概念课,“周长”虽然学生的生活中也有所听说,但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还是第一次。
更何况这帮学生只是二年级,整整跨越了一个学年段,因此,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我分为五个环节来授课,一是创设情境,感受周长,充分利用学生的感性认识;二是提供实例,进一步认识周长;三是引导探究,测量周长;四是应用周长,解决问题;五是课堂总结,让学生对知识有整体印象。
在讲授这节课之前我认真思考这节课的重难点,还是放在对周长的含义的理解上。
虽然学生很容易知道周长就是物体一周的边线的长度,但要对它形成一个清晰地表象还需要分开、一步步来进行。
所以我在让学生理解周长时从描边线入手,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描一描、说一说等感性认识来充分感知周长。
初次接触概念课,为了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我允许学生自由说一说自己对周长的了解。
从授课的效果来看,学生对边线和一周的理解比较到位,但周长的定义到底是学生在感知后自己总结出来还是老师直接说出来,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但是我个人觉得在这节课上还是有老师总结出来比较好,学生都明白都理解,但是学生肯定会表述不当,在表述上造成很多障碍,浪费了不必要浪费的时间。
在感知周长这个环节,更应该再让学生有更多感知的具体情境、具体事例可能认识更深刻。
在练习时,我设计了比较两不同图形的周长,对于一个不规则的图形如何得出它的周长来,我让学生观察、充分思考,不少学生能想到“数点子法”、“平移法”真不错。
但对于一些不规则图形,有些学生还是容易受到面积的影响。
本节课不管是在设计上还是在演绎上,肯定还存在很多问题,希望大家能不吝赐教,多提意见和建议,谢谢大家!篇二: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图形的周长》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我采用了以学生实际操作为主是教学方式,通过理解封闭、指一指、描一描、摸一摸、说一说等环节让学生来体会什么是图形的周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认识周长》这节课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
它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它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
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
所以,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
在课堂上,首先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呈现一只蚂蚁爬树叶边线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再让学生用彩笔描出自己喜欢的树叶及课本上习题上的图形,进一步直观地感知周长,从而使学生得到图形的周长就是一周的长度;接着让学生找身边的例子来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并且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长,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最后让学生通过量一量、算一算,让学生运用周长的知识,计算规则图形的周长及知识的拓展延伸。
这节课虽说重视知识的形成与获取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我觉得有就一处的设计对教材内容挖掘得太过深彻了。
我一共设计了六个图形让学生判断那些图形有周长,那些图形没有周长,为什么?在学生作答后我引出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还有两个是不封闭的图形,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感受图形边线具有封闭的特性,从而使他们知道在指物体表面周长的时候一定要指完整,不能断。
其实后来的几个环节都是叫学生指周长,都在暗示着让学生体会周长的这一特征,所以前面强调边线的首尾相接是没有必要的,而且效果也不太好。
其次,是细节的处理上还有待精细化。
例如:在“试一试”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树叶的周长时,我发现学生对测量方法的选择很随意,而且整个测量过程用时比较多,细细想来是在进行测量之前缺少对学生方法选择的引导。
如果在测量之前加上个“你打算怎样来测量?”问题的探讨,也许会避免上述的问题。
有学生说用绳子围着树叶一圈之后,把绳子拉直,用尺子量一量就可以知道树叶的周长是多少,这时我却没有抓住机会适时给学生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又如:在实践联系计算图形周长时,我出示的是课本“想想做做”第4题,其中第一个图形是等腰三角形,第二个是等边三角形,第三个是平行四边形。
其中就体现了一个从一般到特殊的过渡,有很多同学就选择使用比较简便的乘法来计算,而
我却没有抓住机会,让他们体会文本的意图。
如若能让学生就图形的实际情况来说说为什么能用乘法的话,相信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一定会更深。
另外,教学评价欠缺。
当学生回答后不能及时准确的进行评价,或者是当学生出现不同的意见时,不能够抓住机会及时的引导学生,并进行评价,这是今后要注意和努力的地方。
通过这次讲课使我感触很深,我觉得一节好课它是有生命活力的,而这种生命活力来自于学生对事件或事实的感受、体验,来自于对问题的敏感、好奇,来自于丰富活跃的猜想、假设,来自于不同观点的碰撞、争辩、启迪、认同。
而恰恰这点就是我的课堂所缺少的。
通过这次讲课结合年会的学习让我真正明白,在数学课中一个有效的数学问题,一个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其实它就是学生思维的碰撞,思想的升华,数学方法的渗透。
所以,我想在我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思考、交流、实践、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周围丰富多彩的世界,发现、提升数学的美,使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让课堂成为学生精神享受的家园。
因此,我觉得要能在文本间自由地穿梭,挖掘出其中蕴藏着的奥秘,还要将自己领悟到的东西深入浅出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是教师用来塑造一节好课最灵魂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