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必修二 第二章 第一节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
目
CONTENCT
录
• 引言 • 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 自然地理要素 • 人文地理要素 • 本节总结
01
引言
主题简介
主题名称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主题内容
人口迁移、地理扩散、城市化等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
主题意义
了解人口空间变化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 响,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阐述植被与气候之间的相互影 响和关系。
04
人文地理要素
人口要素
人口数量
人口分布
人口数量是影响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 的重要因素,过多或过少的人口数量 都可能对城市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人口分布是否均衡,是否有利于城市 的发展,也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 内容。
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包括年龄结构、性别结构、 民族结构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城市的 发展产生影响。
可持续发展能力。
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产 业的发展,也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 重要内容。
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是政府引导和调控产业发 展的重要手段,包括产业组织政策、 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等。
05
本节总结
重点回顾
1. 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是指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这个 过程伴随着城市人口和地域的增长。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如水、土地、矿产等,它们的 分布和数量直接影响人类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
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形地貌决定了土地利用方式和城市发展,如平原地区适合发展农 业和城市扩张,山区则适合发展林业和旅游业。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高中地理 必修二 第二章 第一节 PPT
【答案】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
1.含义 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 (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的模式 城市功能区在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形成了不同的地域结构模式,具有
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主要有: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
3.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高中地理 必修二 第二章 第一节
一 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功能分区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政
商
工
府
业
业
机
用
用
关
地
地
用
地
住宅用地
休憩及绿化用地
交通用地
农业用地
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 是相同的,这就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 的集聚。
城市土地面积相对 有限
城市各项活动需要 占用土地
各地块交通可达 性、地价等不同
o 商业区A
B
市中心
住宅区
工业用地付租能力
C
距市中心距离(千米)
工业区
土地利用
交通通达度与城市功能用地的关系
①市中心(O处):因有多条道路穿过, 通达度最高,故地租最高,形成地租 最高峰,一般为商业用地。
②从市中心延伸出来的主要公路(如 OA、OB、OC、OD、OE、OF)两 旁、公路交会处(如图中A、B、C、 D、E、F处):通达度高,地租高, 形成地租次高峰,多为商业用地。
CBD的主要特点
CBD是城市中心商务区的简称,其特点是:它是城市经 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不但是商业活动的中心,还是城市的 服务中心。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白天人流与车流川流 不息,热闹非凡;晚上人流明显减少,到了深夜甚至空无一 人。其内部存在着明显的分区,垂直方向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高层建筑物上,低层多为商用,高层多为办公场所;水平方 向上,最中心处以零售活动为主,有大百货商场、高级专门 化商店,周围是办公室和小商店。中心商务区的建筑高大、 密集,是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方式之一,可以充分提高城市 土地的利用效率。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案例:都江堰水利工程课件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
1.C 2.B 3.C
1.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 无坝引水,自流灌溉。 如图 a 中适宜修 建引水工程的地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河水侵蚀河岸易引起崩岸决口。“遇弯裁角”是都江堰水利工程治理岷江水患的成功经验。 如图 b 中需 裁去的是 A.甲角 B.乙角 C.丙角 D.丁角 3.都江堰水利工程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自动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开发了 水利。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都江堰,保护其自身的真实性与完整性至关重要。从这一角度考虑,在背景区 内发生的下列行为对都江堰工程保护危害最大的是( ) A.上游破坏植被和湿地 B.下游随意添加辅助设施C.上游乱建水利工程 D.下游不断扩大灌区面积
在金刚堤的末端 有一段名曰“飞沙堰” 的低矮堰体,仅比河床 高出约2米,一般情况 下,它属于内江堤岸的 一部分(枯水期露出水 面的飞沙堰)
当洪水来临时 内江水位迅速抬升 高过堰体的水流 便会溢出至外江 与此同时 内江中的沙石 也会在河流弯道环流作 用下 沿着堰体排泄出去 故而得名“飞沙堰” (汛期飞沙堰溢流的场 景)
4.A 5.C
秦国蜀郡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都江堰。这个工程采取中游作堰的方法把岷江水 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供灌溉,外江供分洪,控制了岷江激流,使水势转为平缓,既免 除了水灾,还能灌溉300多万亩农田。读都江堰内外江模拟景观图,回答下列各题。 4.都江堰把岷江水分为内江和外江,关于内江和外江枯水期水流速度的分析正确的是
6.A 7.B 8.D
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都江堰是一项伟大的古代科技水利工程,被称为古代水利的灿烂明殊。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3、人口增长模式特点4、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1、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2、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水、森林、矿产资源3、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对外开放程度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4、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第三节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长期性2、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分类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动行为;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①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②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而,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3、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对人口迁出地: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4、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①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②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还包括交通通讯发展;③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政治中心变更等④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根本原因:人口的发展常常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处于互不适应的状态,这种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导致了人口的迁移;5、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①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家到富裕国家;从人口稠密国家到人口稀少的国家;②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总体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和工矿区、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主要人口流出省区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主要流入省区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原因: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1、城市区位分析与区位选择①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气候恶劣荒漠区、高寒区、湿热区的城市少降水或气温条件不适宜我国西北干旱区城市少河流供水城市常沿河分布城市需大量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长江沿岸城市运输河运起点和终点处易形成城市货物在此集聚、转运赣州干支流汇合处易形成城市大量人流、物流集聚、中转宜宾、重庆、武汉河口处易形成大城市河运、海运的转换处、人流、物流集散上海、广州军事防卫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处建城利用天然河面进行防卫伯尔尼、巴黎②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交通运输如株洲、矿产资源大庆、旅游资源桂林、商业贸易等③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国家政策深圳、外交、宗教拉萨、军事、科技教育班加罗尔等;2、城市土地利用①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及城市的功能分区②地租高低主要取决于距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高低市空间布局特点城市主要分布在:①人口稠密、交通发达地区②沿江、沿湖、沿海及河流交汇、河流入海口③交通运输枢纽④历史文化胜地、着名旅游地、商品集散地、边境口岸4、中心地理论: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功能布局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提出了关于中心地、服务范围、门槛人口等概念;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2、城市化的标志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3、城市化的新特点: 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 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农业发展服务业发剩余劳动工业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提城市社会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大量土地被占用,大致耕地面积减少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资源短缺,地面下沉、海水入侵、水质恶化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2、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3、如何建设“生态城市”:①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②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区域联系1、生产协作联系:①多道工序之间的联系投入—产出联系、纵向联系工业聚集②零部件工厂之间的生产联系横向联系工业分散③复杂生产联系生产链工业聚集2、商贸联系:区域贸易、国际贸易现代物流业3、科技与信息联系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1、农业区位因素:①自然条件:热量、光照、地形、土地土质、肥力、水分降水、水源②科学技术因素:劳动力、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③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市场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生产规模和类型;交通运输——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市场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大;国家政策——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农产品消费状况2、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第三节工业区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1、五种工业指向类型①原料指向型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②市场指向型工业: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③动力指向型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④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⑤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2、工业联系和工业区域①生产上的投人一产出联系,例如:棉布厂就是经过多道工序生产出来的,纺纱厂、织布厂、印染厂等各工厂间存在投人一产出联系;形成全球生产系统和地方生产系统;②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有些工厂间并没有生产上的联系,却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这种工厂之间的联系是多方面的,如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共同利用廉价的劳动力等;③非物质的信息联系,如信息网络联系;3、工业集聚和分散①集聚1有利意义: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2不利意义:工业集聚导致企业之间争地、争水、争公共设施;加剧地区的环境污染;交通拥挤,资源紧张;②分散区位因素:产品“轻、薄、短、小”,便于航空运输;接近市场;接近劳动力丰富地区;接近原料地;接近土地租金较低的地区;减少环境污染; 优:寻找各地的最优区位,充分利用不同地区区位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减少环境问题劣:加大运输成本,难以形成规模效益4、①产业转移的原因---选择最佳区位资源原料供给、劳动力素质、工资水平、市场需求、环境容量、国家政策,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发达国家工资水平不断提高、传统工业区环境压力日益沉重,发展中国家工资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②产业转移的方向:英国—德国—美国—日本—东南亚、拉丁美洲、我国沿海进一步内地5、工业集聚集中垄断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质量高、迅速创新的产品和高度专业化的服务,因其产品性质特异、利润丰厚、经济效益好,不仅具有广泛的品牌效应,有些产品还涉及到国家机密和安全问题,因此,发达国家一直维持着高端产品的垄断地位;6、工业与地理环境①污染物排放量与单位产量的污染控制费用之间关系成反比②考虑工业对环境的影响,部分工业企业微观布局原则:居民区和工业区之间最好用绿化带或水面隔离;A、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应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地带,盛行风主导风、最大风频下风向地带,在季风区应设置在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B、有水体污染的工厂,污水排放口应该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C、有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工厂,应远离居民区和农田;污染越严重,越应远离居民区;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大城市都与主要交通干线相连;在南方,河流干、支流汇合处,河流入海口,因拥有发达的水运条件和频繁的商贸活动,更有利于形成较大的城市;2、交通运输的发展与区域城市、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便利的交通促进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城市的分布和发展也刺激了交通的发展和交通网络的形成;3、交通运输影响着聚落的空间形态北方因地形平坦开阔,道路呈棋盘式网状分布,聚落布局多呈团块状,规模较大;南方河网密度大,地形破碎,平地狭小,道路呈带状分散分布,聚落多沿河道、铁路或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多呈带状,规模较小;4、河流中下游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便于农耕,且交通便利,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展的理想环境;5、沿河设城的类型:①河运的起点或终点:赣州②河流的交汇处:宜宾、重庆、武汉③河口:上海、广州、天津、纽约④陆上交通的过河点:南京、伦敦6、铁路的修建,能够带动沿线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的崛起和繁荣如石家庄、郑州、株洲和怀化的兴起;京九线主要经过落后地区,是为了带动这些地区的城市、经济的发展;7、一个地区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会给这个地区城市的布局和发展带来很大影响兴旺或衰落;8、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分布的关系:沿江、沿海以及铁路、公路沿线,水陆交通便利的枢纽地带或地理位置适中的边境线附近地区,既有利于货物集散,也为其他社会活动提供了便利的场所,为商品流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从而发展成为商业中心;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沿岸地区和京广、京沪、陇海等铁路沿线,集中了许多全国性和地区性商业中心城市;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①部分资源短缺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②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③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2、主要人地关系观点古代: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天人相关论、因地制宜思想现代: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生态和和谐论→可持续发展论20世纪80年代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1、可持续发展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图表分析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结构和基本内涵①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复合系统;②核心思想: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③追求的目标: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④四个基本观念:发展的观念;公平的观念;环境的观念;权利的观念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1、人口、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图解2 Array、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①控制人口规模②转变发展模式③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④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 知识点整合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1、乡村的定义?乡村土地利用类型?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农业用地、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2、乡村内部空间结构(发展阶段、空间结构特点、原因)(课本P25)乡村以农业用地为主。
当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村落出现了一些满足居民社会需求的公共设施,以提供祭祀、聚会、娱乐、商业、医疗、教育等多种服务。
这样村落内部土地利用出现了简单的分化,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再往外是农业用地。
3、城镇定义?(课本P25)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城镇包括城和镇,是以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4、城镇功能分区特点(课本P25)①城镇不同的功能区之间一般没有明确的界线②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用地。
5、城镇主要功能区及其特点、区位选择原因(课本P26)功能区分布特征原因居住区城镇中广泛分布,面积最大;商业区位于城镇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交通、市场工业区多分布在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通常距离城镇中心较远;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延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减轻市区污染和交通拥堵;土地充足且租金低;方便原料输入和产品输出;为城市发展预留空间;交通便捷,降低运输成本6、高级居住区与普通居住区差异(课本P26)收入建筑质量位置公共设施环境发展方向中高级住宅区高收入面积大,有些有独立庭院①主导风向上风向;②河流上游;③环境优美;④交通便利;⑤城市外缘;⑥与文化区相连完善,生活方便优美背向发展低级住宅区低收入面积小,拥挤密集多在内城,多于低地、工业地相联系缺乏,生活不便较差【方法技巧】“六看法”判断城市三大功能区(1)看面积:居住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2)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
高中地理 必修二 第二章 第一节
工业区
住宅区
占地面积 大,工业 化后出现 分化
城市空间结构图的判读
(1)读图名和图例 图名或图例中会明确告诉我们是哪几 种功能区 (2)辨析位置关系
一般商业区分布在中心位置,从里向 外依次是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
新加坡2008年该国公共住房的空间分布图
(3)抓住典型特征 住宅区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 所占面积最大;工业区集聚成片, 多位于城市外围,沿主要交通干 线分布;商业区是城市的核心区, 土地利用集约,占地面积最小。 新加坡2008年该国公共住房的空间分布图 (4)分析布局合理性 ①工业区的布局:为减少污染,工业区一般选择城市外围,布局在盛行风下风向( 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或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城区河流的下游。高新技术产业区 多和科教文化区、环境优美的地区邻近。 ②高级住宅区多与高地、文化区、风景区联系在一起;低级住宅区多与低地、工 业区相联系。
) ) ) ) )
(1)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住宅区是城市最 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图中①②③④所示哪 一个是住宅区?其位置有何特点?布局原因 是什么?
(2)商业区是城市核心区,人员流动大,图中①② ③④所示哪一个是商业区?其位置有何特点,布 局原因是什么? (3)工业区是城市最基本的生产功能区,图中①② ③④所示哪一个是工业区?其位置有何特点,布 局原因是什么?
(2)社会因素
比弗利山庄
收入
知名度
种族或宗教
(3)历史因素
新教材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课件第二章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 解析:(1)城市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各种功能 区以某种功能为主,可能兼有其他功能。
• (2)从城市发展的历史来看,在城市规模较小时,城区狭 小,各功能区往往混杂布局,没有形成明显(míngxiǎn)的 功能分异。
• (3)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区,为各 类城市所共有。
• (4)现代城市主要是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下而发展 起来的,因此经济因素对其城市功能区分化影响显著。
• 散漫型乡村,房屋和院落零星分布,其间距大小因地而 异。
第十八页,共50页。
必修第二册·人教地理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 我国不同地区受地形(dìxíng)影响的聚落分布特点
地区
分布特点
西北干旱地区
多分布在沙漠边缘的山麓绿洲地带
青藏高原
多分布在地势低平的河谷地带
云贵高原
多分布在山间盆地(坝子)
北方平原地区 一般规模较大,呈团块型、棋盘式,人口较多
• 城镇(chéngzhèn)主要功能分区
功能区
形态
特征
区位选择及原因
呈点状或条 商业区
状
占地面积小,人员 流量大,地价高, 土地利用集约,是 城镇的核心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 口 原因:①人口稠密,市场广阔; ②交通便捷,便于商品流通
第二十四页,共50页。
必修第二册·人教地理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功能区 形态
特征
区位选择及原因
专业化程度高,竞争协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集聚性强,作强,导致集聚,又因
工业区
原因:①减轻对市区污染;②交通便
成片分布 环保、地租、交通等因
利,降低运输成本
2-1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教学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
利。 • 保护地方和民族传统特色,使人类历史和文化
遗产得以永续相传。
四、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乡村和城镇 空间结构
乡村的土地利用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小结
农业用地
居住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
土地利用方式 集聚 效应 主要功能区 分布 组合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2.城镇主要功能区
(3)工业区
多分布在靠近河流、铁路、公路 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通常距 离城镇中心较远
降低成本、保护环境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3.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每一种功能区,都有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各种功能区在空间的组合,就形 成了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居住区
城镇土地 集聚 城镇功能 利用方式 效应 分区
城镇空间结构
合理利用城乡空间 的意义
形成 影响因素
变化
经济因素 政策因素 文化因素 历史因素
读图,如果由各类用地的付租能力来决定土地 的用途,画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的范围。
高
①定距离(距市中心距离OM)
②看租金高低
低
③OM段商业用地付租能力较高,为商
业区
以此类推,画出商业区、住宅区、工
M
业区的范围
三、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
经济因素——地租水平 ①距市中心远近
三、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三、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
经济因素——地租水平
经济因素是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的主要因素。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 捷程度和距离城镇中心远近
(2019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
对地表进行破坏、把物质从高处搬 运到低处堆积起来,使起伏的地表趋于 平缓
(1)两者共同作用,塑造了多样的地表形态
(2)在一定时间一定的地点往往是某一种作用占据优势
(3)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三、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城市:区位选择、发展方向等 交通线路:布局、方式选择、线路走向等 人口分布:密度等 农业生产:类型、生产规模、机械化水平等 ……
地表形态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特大城市分布图
分析地形与城市分布之间的关系。
兰州地形与城市
山区河谷城市因水源、水运而形成,但其进一步发展也受地表形态的制约。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①影响交通运输网的密度
中国主要公路分布图
结合中国地形图,分析我国公路、 铁路密度与地形的关系。
中国主要铁路分布图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②影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二、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外力作用: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和生物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能量来自地球外 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表现形式有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四种。
受物理风化作用后的岩石
物理风化作用过程示意
说出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及风化作用的分类。
风化作用指地表岩石和矿物在太阳辐射、大 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物理性状和化学性质发生变 化的过程。
背斜顶部受张力 作用而破碎,物质疏 松,易被侵蚀而形成 谷地;而向斜槽部受 到挤压,岩层坚实不 易被侵蚀,反而可能 成为山岭。
思考:分析华山、渭河谷地的形成原因。
断层形成示意
地垒、地堑形成示意
断层中间岩块相对 上升叫地垒,常形成块 状山地,如我国的华山 等。中间岩块相对下降 叫地堑,常形成狭长的 凹陷地带,如我国的渭 河谷地等。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ppt课件
后期阶段 60%-70%
中期阶段
拉伸的 “S”形
初期阶段
25%-30%
完整编辑ppt
24
城市化 水平 发展 地域扩 常见的问
阶段
速度 展趋势 题
初期阶 段
25%-30% 以下,低
缓慢
缓慢
各功能用地混杂, 功能区不明确
中期加 速阶段
从25%-30% 增长到
60%-70%, 较高
迅速
郊区城市化
快
(环境恶化、
交通拥挤、
住房紧张等)
后期阶 段
70%以上, 高
缓慢, 甚至 停滞
继续增大、 速度变慢
逆城市化
(大城市的中 心空洞化等)
完整编辑ppt
25
英国是世界城市化发展最早的国家
1、英国城市化过程中显现的特点?
人口增加;用地规模扩大;比重增加
2、图2.20,大伦敦和英格兰城市带的形成?
-----郊区城市化 (中期阶段)
(1)住宅区 •分布特点:比重最大、分布最广泛 •分化类型:中高级/低级住宅区 (2)商业区 •位置: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 •形状:点状或条状 •中心商务区:CBD (3)工业区:分布特点
完整编辑ppt
3
常州市工业区
往往在靠近河流、铁 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 捷的地带,来布置其厂 房、仓库等设施。
高
慢 后期阶段
(逆城市化)
低
快 初期和
中期阶段
(郊区城市化)
完整编辑ppt
28
巴西—畸形的城市化
巴西
中国
完整编辑ppt
29
四、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 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改造最强烈的地区, 几乎将自然环境完全改变为人工环境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1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课件(共28张PPT)
世界城市化
• 世界城市化进程 •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 世界城市化的特点
世界城市化进程
城市出现 18世纪中叶 二战结束 现在
缓慢发展
加速发展 空前发展
1990 41%
19 70% 340%
1750 1%——2%
呈城然受 低市经自 年水人济给 前平口的自 ,的和限足 。比缓人制的 重慢口。农 只增比世村 有长重界自
• 注意:城市化过程包括两个紧密联系且不可分割 的方面。①人口城市化: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
②区域城市化:变农村地区为城市地区
人口 乡村地区
集聚 转变
城市 城市地区
城市化的主要标志
• 1、城市人口增加 • 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 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 口的百分比。
城市产生的前提
• 农业生产的发展,剩余农产品的出现 ,使一部分 人能够从事非农业劳动。
城市的发展史
• 18世纪产业革命以前,农业是社会经济的 基础,城市居于社会经济的从属地位。那 时城市数量少,规模较小,功能较单一, 多以政治职能为主,城市和乡村相对独立。
城市的发展史
• 产业革命以后,大机器工业逐步取代手工业,生 产力谁拼空前提高。工业发展促使人口和产业在 城市集中,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扩展。 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城乡差距逐渐扩大。
②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逆城市化
(1)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衰退,而是城市化扩展的 一种新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于消失,形成一 体化基础上。乡村、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再加上优 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在城市中心面对混浊空气、 噪音的大城市居民,从而导致了逆城市化现象。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
1、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
(3)水源与城市
(4)河流水运的起点 或终点易形成大的城市。
分析: 图中A、B、C三个聚落中, 哪个更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为什么?
1、自然地理区位
地形 ①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 交通联系,节省建筑投资,是发育城市的理想区位 ②热带地区的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③山区城市多分布在河谷和较开阔的低地 ①世界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降水较多的中低 纬度地带 ②沿海地区气候优于内陆,城市众多 ①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吸引沿河设城 ②在干支流汇合处、大河入海处容易形成大的城市 在水源条件较好的山前平原,在荒漠地区的绿洲, 有利于形成城市
• 2.特点:
*建筑物高大密集 *经济活动最为繁忙 *内部分区明显
*交通通达度很高
CBD内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分区明显
5.西方城市结构学说
比较三种城市地域 结构模式的异同点
同心圆学说
扇 形 多 学 核 说 心 学 说
6. 中 国 古 代 城 市 结 构
以皇 权为 中心, 体现 严格 的等 级制 度
(2)交通与城市
临近港口或边境,形成口岸城市, 如满洲里,二连浩特,大连等。
3、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
(1)科技与城市
(3) 科技—新的城市区位因素,如日本的筑波、
牛津、剑桥、硅谷等城市的形成。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University of Oxford
2、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
交通
科技
旅游
3、城市的政治文化地理区位
(1)宗教城市—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和麦地
那、梵蒂冈等。
三教圣地: 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篇一: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
矿产资源。
森林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
相对性。
警戒性。
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对人口迁出地: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人口增加,人才的流入,有利于经济发展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政治:政策。
战争,政治中心变更,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区位因素自然:地形平原,高原,山谷气候:中低纬(温度)。
沿海(降水)河流,供水,运输,军事人文:矿产。
交通。
旅游。
政治。
宗教。
科技。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城市等级越大,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级别越高。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近期速度慢,开始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尚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发展快,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区域联系生产协作联系:工序—协作(布)工业聚集部件—生产(车)工业分散商贸联系:区域贸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docx
地理必修二人文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1999. 10. 12,世界60亿人口日:2005. 1. 6,中国13亿人口;至2008年,世界总人口已达67亿。
2.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3.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4.人口数量变化原因:①生产力水平;②医疗水平;③政策;④传统观念;⑤社会保障体系;⑥婚姻制度;⑦教育水平;⑧宗教信仰。
5.人口增长的时空差异:①时间差异:②空间差异:6.趋势: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
发达国家人口总数将较为稳定,有的国家将出现负增长;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相对缓慢。
7.中国人口问题:①人口老龄化严重(因为医疗、计划生育);②人口性别比例失调;③人口素质较低。
应对措施: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②弘扬尊老爱老的传统,关心照顾老年人。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3.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乏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新加坡、韩国、古巴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1.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机械增长)。
【辨识:人口流动,范围更大,包括人口迁移;短期。
如出差、上学、度假、探亲】2. 人口迁移: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最小单位为县市);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 常为一年)3. 在世界六大洲中,那些始终是人口迁入区:北美洲、大洋洲;哪些时候总是人口迁出区:亚洲、非洲;二战前迁出,二 战后迁入:欧洲;二战前迁入,二战后迁出:拉丁美洲。
4. 分类:⑴、国际人口迁移 ① 概念: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与地区分布一、世界人口增长(课本P4~5)1、人口发展趋势:人口不断增长2、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⑴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原因是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
⑵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
二、人口增长模式(课本P5~7):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1、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取决于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正负值均可)、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 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死亡率概指某地在一个时期(通常一年)出生人数与该时期平均总人口之比,指某地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一年)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平均总人口之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动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人口变化的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主要靠采集和狩猎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获取食物、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科学技术发展快,改造自然的能力变强,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2、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类型及特点年,人口减少人口政策等典型分布地区少数生产方式落后的原始群体,如热带原始森林的土著居民。
非洲东部的坦桑尼亚、肯尼亚等经济发展缓慢的发展中国家,目前仍处于这个阶段。
经济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处于这个阶段德、英、法等发达国家中国---计划生育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世界人口增长95%来自发展中国家,世界人口增长处于增长下降阶段。
非洲:高增长阶段---过度模式亚洲、拉丁美洲:增长下降阶段---过度模式欧洲、北美、大洋洲:低增长阶段---三低模式发达国家的人口现状发展中国家在二战后人口增长的特点时间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步入现代型20世纪70年代以前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速度缓慢快趋于缓慢原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完善,生育观念的转变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人口死亡率下降很多国家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问题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课件: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共52张PPT)
招商 引资
北票工业园区
四、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
(一)要有便捷的交通
原因:1、工业生产本身需要多种设 备和原材料,运费在生产成本中占 很大比重,就近沿公器、铁路、河 流等交通便捷的地方可降低成本。2、 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也要有方便的 联系。
(二)合理安排工业用地,减少 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
原则:
1、基本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 密集型行业如小型食品、轻纺、 服
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有着 各自的特点,而同一种土地利用方 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的需求往往是 相同的,这就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 城市空间上的集聚.把一些同类活 动集中在一个区域可以扩大影响、 提高知名度、获得规模效益 .
2、功能区
概念:城市中经济活动之间发生空间 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 高度聚集,就形成了功能区。
特点:没有明显界限、以某种功能 为主的多个实体,兼有其它 功能 。它是相对的而不是绝 对的.
提问:城市中一般常见 的功能区有那些?
住宅区、商业区、工 业区、行政区和文化 区等
1)住宅区 城市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
用方式,占40%-60%。
从住宅区的建筑质量上和位置上,分析 住宅区的分化特点?
在建筑质量上出现了高级住 宅区和低级住宅区之分。高 级住宅区好一些,空间分布 合理一些、大一些,配套设 施完善一些。 在位置上,高级住宅区与低 级住宅区出现背向发展的状
(二)模式:
模式
同心圆 扇形
多核心
特点
成因
举例
城市形态集中紧 凑,功能区围绕市 中心呈同心圆状
功能区呈扇形或 楔形向外扩展
平原地形,经过不断 的侵入与迁移,呈同 心圆自核心向外扩展 而成。
交通,各功能区沿 交通线延伸。
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2章第1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教 案1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教案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乡村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分布。
2.运用实例和资料,说明城镇内部主要功能区主要特点和分布。
3.通过实地调查,分析学校所在地区某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和变化。
4.结合实例,理解合理规划乡村与城镇的空间结构的重要性,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结合实例,分析城镇的内部空间结构。
【教学难点】1.理解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
2.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第1课时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出示材料:诸葛村视频、诸葛村内外平面示意图此处引用平台上的资源【知识解析】诸葛村空间结构师:诸葛村位于浙江省兰溪市,其村落布局宛如八卦图。
村落的中心为钟池,一半水塘一半陆地,两面各设一口水井,形成极具象征意义的鱼形太极图。
钟池周围分布有八条巷道,多数民居沿着巷道分布。
诸葛村是聚落的一种表现形式,村中民居和祠堂等建筑如何分布?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讲授新课】(板书)乡村和城镇的空间结构师: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它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
聚落有哪两种形式?生:(可能的答案)乡村、城镇。
出示视频:乡村和城镇聚落师:对比不同类型的聚落景观图,思考二者的差异。
出示表格:乡村与城镇的区别师:请从聚落规模、交通特点、人口分布、建筑特点、生产方式的角度比较乡村和城镇的特点。
生:(可能的答案)乡村是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规模较小,交通不便,人口稀疏,建筑多为低层建筑;城镇以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规模较大,交通便利,人口密集,建筑密集且高……出示图片:诸葛村鸟瞰图和平面示意图师:诸葛村属于乡村聚落,请大家观察诸葛村鸟瞰图和平面示意图,思考1.诸葛村的土地利用形式有哪些?生:(可能的答案)农业用地、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
(板书)乡村的土地利用2.不同利用形式的土地分布在哪里?生:(可能的答案)农业用地分布在村落的外围;居住用地分布在农业用地之内,公共设施用地之外;公共设施用地分布在乡村中部……师:农业用地按照农业生产特点大致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不同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BD的主要特点 CBD是城市中心商务区的简称,其特点是:它是城市经 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不但是商业活动的中心,还是城市的 服务中心。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白天人流与车流川流 不息,热闹非凡;晚上人流明显减少,到了深夜甚至空无一 人。其内部存在着明显的分区,垂直方向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高层建筑物上,低层多为商用,高层多为办公场所;水平方 向上,最中心处以零售活动为主,有大百货商场、高级专门 化商店,周围是办公室和小商店。中心商务区的建筑高大、 密集,是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方式之一,可以充分提高城市 土地的利用效率。
工业区
住宅区
占地面积 大,工业 化后出现 分化
建筑质量上高级与 低级住宅区分化; 位置上高级与低级 住宅区背向发展
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 工业区相联系原因:①便于工 人上下班;②收入低,文化教 育程度低
纽约的CBD——曼哈顿
提示:CBD是指城市的中心商务区,又称中心商业区。其功能和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内容:
A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B
住宅区 工业区
C
距市中心距离(千米)
土地利用
交通通达度与城市功能用地的关系
①市中心(O处):因有多条道路穿过, 通达度最高,故地租最高,形成地租 最高峰,一般为商业用地。 ②从市中心延伸出来的主要公路(如 OA、OB、OC、OD、OE、OF)两 旁、公路交会处(如图中A、B、C、 D、E、F处):通达度高,地租高, 形成地租次高峰,多为商业用地。 ③城市外环路及公路干线两侧(如图中 G点):通达度较高,地租较高,一般 为住宅用地。 ④远离公路区或城市外缘(如图中M处):通达度较低,地租较低。
位置 入住阶层
判断正误 (1)城市内部各功能区之间都有明确的界线。 (2)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工业用地。 (3)高级住宅区位于城市中心,低级住宅区位于城市边缘。 (4)中心商务区是城市商业的核心地区,土地利用集约程度高。 (5)降低成本、保护环境是市区工厂外迁的重要原因。
( ( ( ( (
功能区 商业区
(中心商务区)
形态
特征
区位选择及原因
占地面积 商业活动繁忙,昼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原 小,呈点 夜人口数量变化大, 因:①人口稠密、市场广阔;②交通 状或条状 建筑物高大稠密 便捷、便于商品流通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 集聚成片 动,并趋向于沿主 要交通干线分布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原因:①减 轻对市区污染;②交通便利,降低运 输成本(大气 河流) 高级 住宅 区 低级 住宅 区 城市的外缘,与高坡、文化区 联系原因:①环境优良;②文 化氛围浓,人口素质高
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的区别
住宅区分 化
建筑质量 高级住宅区 房屋面积大,有些是独 立庭院 低级住宅区 面积狭小,拥挤密集
配套设施 配有相应的学校、医院、 破旧拥挤,卫生设施 与环境质 商店和绿地等公共设施, 缺乏,环境状况较差 量 生活方便,环境优美 多建在城市的外缘,且 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 高收入阶层 与低地、工业区相联 系,拥挤在内城和工 业区附近 低收入阶层
距市中 心远近 交通通 达度
经 济 功能区分化 因 主要原因 素
社 城市功能 影响住宅区 会 分区成因 分化 因 素
收入 知名度 种族、 宗教
干预城市社会 经济的发展
行政因素
引导或划定不同 的功能区
(1)经济因素
影响地租的因素
地 租 水 平
交通便捷程度 距离市中心远近
工业用地付租能力
市中心
o
商业区
城市空间结构图的判读
(1)读图名和图例 图名或图例中会明确告诉我们是哪几 种功能区 (2)辨析位置关系
一般商业区分布在中心位置,从里向 外依次是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
新加坡2008年该国公共住房的空间分布图
(3)抓住典型特征 住宅区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 所占面积最大;工业区集聚成片, 多位于城市外围,沿主要交通干 线分布;商业区是城市的核心区, 土地利用集约,占地面积最小。 新加坡2008年该国公共住房的空间分布图 (4)分析布局合理性 ①工业区的布局:为减少污染,工业区一般选择城市外围,布局在盛行风下风向( 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或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城区河流的下游。高新技术产业区 多和科教文化区、环境优美的地区邻近。 ②高级住宅区多与高地、文化区、风景区联系在一起;低级住宅区多与低地、工 业区相联系。
城市各项活动需要 占用土地 各地块交通可达 性、地价等不同
城市活 动发生 空间竞 争
商业区 工业区
行政区 文教区
同类活动 空间上高 度聚集
2.城市功能区
(1)形成:不同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2)主要类型
住宅区
商业区
工业区
(3)特点: 无明确界线,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
三大功能区的形态、特征及位置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
1.含义
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 (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的模式 城市功能区在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形成了不同的地域结构模式,具有 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主要有: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
3.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历史背景影响 城市功能分区 历史因素 城市土地利用随 历史而变化
【答案】
功能区
住宅区 ②
位置
布局原因
位于城市中心的商业 接近工作场所;方 区与外围的工业区之 便购物;环境适宜 间 居住 市中心、交通干线的 便利的交通条件, 两侧或街角路口 有利于居民消费
商业区 ①
工业区 ④
能够减轻对城市的 一般位于市区外缘, 污染;降低成本, 主要交通干线的两侧 提高经济效益
(2)社会因素
比弗利山庄
收入
知名度
种族或宗教
(3)历史因素
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
3.变化: 随着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
问题思考 (1)城市的中心一定是商业区吗? (2)距市中心越远,土地租金就一定越低,这 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1)不一定。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除经济因素外还有很多 其他因素,如北京的市中心天安门广场就与历史因素和行政 因素有关。 (2)不对。因为影响土地租金高低的主要因素有两个:距市中 心的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虽然有些地方距市中心较远,但 由于交通通达度较好(尤其是干道与环路的交会处),会形成 地租的次高峰。
) ) ) ) )
(1)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住宅区是城市最 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图中①②③④所示哪 一个是住宅区?其位置有何特点?布局原因 是什么?
(2)商业区是城市核心区,人员流动大,图中①② ③④所示哪一个是商业区?其位置有何特点,布 局原因是什么? (3)工业区是城市最基本的生产功能区,图中①② ③④所示哪一个是工业区?其位置有何特点,布 局原因是什么?
第二章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 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功能分区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政 府 机 关 用 地 农业用地
商 业 用 地
工 业 用 地
住宅用地
休憩及绿化用地
交通用地
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 是相同的,这就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 的集聚。
城市土地面积相对 有限 城 市 地 域 功 能 分 区 住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