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齐山登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江涵秋影 • 携壶登高 • 菊插满头 • 酩酊入醉
诗情深探
有人认为这首诗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 之”,结合诗中具体词语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注意诗中 “须插”、 “但将”、“不用”、“何必” 等词语)
明确: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 诗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 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 种情绪。诗人主观上未尝不想用节日登高的 快慰来排遣抑郁。篇中“须插”、“但将”、 “不用”以及“何必”等词语的运用,都可 以清楚地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挣扎。
诗味初品
齐景公游于牛山之上,而北望齐曰:美哉国乎! 郁郁蓁蓁,使古而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 俯而泣下沾襟。
古人登高,看到山川秀美,云烟满眼,往往 会触景生情,感叹不已。景公游牛山,面对壮美 的山河,忽然有感自己一旦离开人世,美好的江 山能否永保,因而独自伤感流泪。
诗人用什么方式来驱散积压在心头的郁结的呢? 请围绕这一问题对诗歌进行分析。
自 主 研 讨
寄扬州韩绰判官
例Baidu Nhomakorabea参考
扬州之盛,唐世艳称,历代诗人为它留下了多少脍 炙人口的诗篇。这首诗风调悠扬,意境优美,千百年来 为人们传诵不衰。这首诗作于杜牧离开江南以后。
首句从大处落墨,化出远景:青山逶迤,隐于天际, 绿水如带,迢递不断。“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 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 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 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 “离 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青山, 行人更在青山外”,正道出了杜牧这句诗的言外之意。 此时虽然时令已过了深秋,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风 光依旧旖旎秀媚。正由于诗人不堪晚秋的萧条冷落,因 而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越发怀念远在热闹繁花之 乡的故人了。
相关链接:诗人的愁闷何以那样深、那样难
以驱遣呢?(诗人的经历)
除了因为杜牧自己怀有很高的抱负而在晚唐的政 治环境中难以得到施展外,还与这次和他同游的人,
也就是诗中所称的“客”有关。这位“客”不是别人, 正是诗人张祜,他比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穆宗 时令狐楚赏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元 稹的排抑,未能见用。这次张祜从江苏丹阳特地赶来 拜望杜牧。杜牧对他的被遗弃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
“杜樊川”。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
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杜牧善文工诗,人
称“小杜”。亦工书画,传世书迹《张好好诗》
最为著名。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
屡受 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九日齐山登高》
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
深沉的悲慨。
齐山位于池州市城南1.5公里。齐山得名,旧 说有二:一说齐山十余峰等齐,故名齐山;一说 唐贞元间齐映任池州刺史,“惠及于池”,“因 以名其山”。该山周围5华里,形似伏虎。坐西向 东。因其地质基础为石灰石,经长期风化、侵蚀, 山上怪石磷峋,有华盖等12名洞,有醒翁等13名 岩,有二峡峪等11名泉。山上自唐至清建有庙宇、 书院。
九 日 齐 山 登
杜牧 高
学习目标:
• 1.了解杜牧 及其创作。
• 2.理解本诗 爽快健拔而 又含思凄恻 的特点。
书迹《张好好诗》

杜牧(803~852)
唐代诗人。字牧之。京
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高门士族,祖父杜
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牧晚年任中
书舍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
杜牧于唐会昌四年(844)九月刺池州,次年 其友张祜前来拜望,两人一个怀有很高的抱负而 在晚唐的政治环境中难以得到施展,一个遭人排 挤,怀才不遇,于是登齐山共度重阳,有名篇 《九日齐山登高》,其友张祜以诗和之。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平。因此诗中的抑郁,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人怀才不遇、 同病相怜之感。这才是诗人无论怎样力求旷达,而精
神始终不佳的深刻原因。
风格特点:
诗人的旷达,在语言情调上表现 为爽利豪宕;诗人的抑郁,表现为思 想感情上“尘世难逢开口笑”、“不
用登临恨落晖”、“牛山何必独沾衣” 的凄恻低回,这种愁情拂去了又来, 愈排遣愈无能为力。这两方面的结合, 使诗显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恻。
江南佳景无数,诗人记忆中最美的印象则是在扬州“月明 桥上看神仙” 的景致。岂不闻“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
扬州”。更何况当地名胜二十四桥上还有神仙般的美人可看呢? 二十四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而得名。“玉人”, 既可借以形容美丽洁白的女子,又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从寄 赠诗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来,此处玉人当指韩绰。诗人 本是问候友人近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当此 秋尽之时,每夜在何处教别人歌吹取乐。这样,韩绰风流倜傥的 才貌依稀可见,两人亲昵深厚的友情也得以重温。这首诗巧妙地 把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桥上的美丽传说与“月明桥上看神仙”的现 实生活融合在一起,因而在客观上造成了“玉人”又是指歌妓舞 女的恍惚印象,读之令人如见月光笼罩的二十四桥上,吹箫的美 人披着银辉,宛若洁白光润的玉人,仿佛听到呜咽悠扬的箫声飘 散在已凉未寒的江南秋夜,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这样优美的境 界唤起的是对江南风光的无限向往:秋尽之后尚且如此美丽,当 其春意方浓之时又将如何迷人?这种内蕴的情趣,微妙的思绪, “可言不可言之间”的寄托,“可解不可解之会”的指归,正是 这首诗成功的奥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