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客观要件(1)
刑法关于安全生产罪名

危险物品肇事罪
重大责任事故罪
《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条 (三)量刑: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 劣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强令违章冒险作业罪
《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条 (一)基本概念:强令他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
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
强令违章冒险作业罪
(二)构成要件:
1、客体要件:公共安全。 2、客观要件:表现为强令违章冒险作业。(违章指挥) 3、主观要件:表现为过失。(违章指挥、冒险蛮干——明知故犯) 4、主体要件:为一般主体,包括负有组织、指挥或者管理职责的负 责人、管理人员。
2、客观要件:应具备以下三个相互关联的要件 (1)劳动安全设施不符合国家规定,存在事故隐患。 (2)经有关部门或者单位职工提出后对事故隐患仍不采取措施。 (3)发生了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了其他严重后果。
其他严重后果是指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或者造成了重大政治影响;或者引起单 位职工强烈不满,导致罢工、停产的等。
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
(二)构成要件:
3、主观要件:表现为过失。(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安全投入不够;工 作不负责任,疏忽怠惰;心存侥幸心理——不作为犯罪)
4、主体要件:为特殊主体。通常是指用人单位的法定代表人、经理、 主管安全的副经理,以及安全员、电工等等。
本罪的主体中不包括国家工作人员。
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
国际法期末名词解释

国际法期末名词解释1、名词解释2、国际法:在国际交往中形成的,用以调整国际关系(主要是国家间关系)的,有法律约束力的各种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3、国际条约:是国际法主体间就权利义务关系缔结的一种书面协议4、国际法基本原则:为各国公认和接受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适用于国际法各个领域的,构成国际法的基础的法律原则5、主权:国家在国际法所固有的独立自主地处理其对内对外事务的权力6、侵略:指一个国家使用武力侵犯另一个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或以本定义所宣示的与联合国宪章不符的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武力7、国际法主体:指具有直接享受国际法上权利和承担国际法上义务的能力的国际法律关系的独立参加者8、永久中立国:根据国际承认或国际条约,在对外关系中承担永久中立义务的国家9、国家主权豁免:国家及其财产不受外国法院管辖的特权。
非经一国同意,该国的行为免收所在国法院的审判,其财产免收所在国法院的扣押和强制执行10、承认:既存国家已一定方式对新国家或新政府出现这一事实的确认,并标明愿意与之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行为11、国籍:个人具有某个国家的公民或国民资格或身份,与该国保持着长久的法律联系,处于其属人优越权之下12、外国人是指在一国境内不具有居住国国籍而具有其他国籍或无国籍的人。
13、国家继承:指由于领土变更的事实而引起一国的权利和义务转移给另一国的法律关系14、政府继承;指由于革命或政变引起的政权更迭,旧政权的权利和义务为新政权所取代的法律关系15、领土指国家所拥有的土地,也就是在国家主权的支配下的地球的确定部分,隶属于国家主权之下的地球特定部分16、内水是指除群岛国的情形外领海基线向陆一面的海域。
它包括领海基线以内的海湾、海峡、海港以及其他领海基线与海岸之间的海域,也称内海水17、领海:指邻接沿海国陆地领土或内水以外受国家主权支配和管辖下的一定宽度的海水带18、领海基线:指一国的领海与海岸或内水(内海)之间的界线,即测定领海宽度的起算线19、正常基线:落潮时海水退到离海岸最远的潮位线20、直线基线:连接海岸或近海岛屿最外缘各点的线21、无害通过指外国船舶在不损害沿海国的和平、安全和良好秩序的前提下,迅速不停地穿过领海的航行。
(7)犯罪的客观要件(1)

思考题:
持有的性质是什么?
三、危害结果
1、危害结果的含义 所谓广义上的危害结果,是指由行为人的危害行为所引 起的一切对社会的损害。
所谓狭义的危害结果,是指属于犯罪构成要件内容的结 果,也就是危害行为对犯罪直接客体造成的法定的实际 损害或者现实危险状态。 所谓最狭义的危害结果,是指对于犯罪对象的有形的事 实作用。
问: 每一种犯罪都必须具备危害结果 吗?或者说,没有危害结果,犯 罪还能成立吗?
2、危害结果的特征
1)客观性 2)因果性 3)侵害性 4)多样性
3、危害结果的刑法意义
1)决定某些犯罪的性质 如刑讯逼供时是否以肉刑致人伤残即是 区分刑讯逼供罪与故意伤害罪的标准 2)标示犯罪的危害程度 3)影响刑罚量的确定 4)赔偿或者罚金刑的重要参考
案例5
被告人:王某,男,36岁,工人。 王某晚上经常做梦。1998年9月某晚, 王某晚上又作恶梦,梦见自己与一头恶狼 奋力搏斗,最后竭尽全力扼住狼颈才将其 制服。第二天清早醒来后,发现其妻已经 死亡,悲痛惊慌中急忙向公安机关报案。 经过调查验证,其妻系外力扼住脖子致机 械性窒息死亡,凶手为王某本人。 运用所学原理分析王某的行为的性质。
第三者的行为被害人的行为或特殊事实介入因素的异常性大小任何犯罪都是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空间或者地点以一定的方法或者手段进行如果不作为构成要件要素影响量刑的轻重其它客观要件要素其它客观要件要素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特定的方法共同的构成要件要素共同的构成要件要素非共同的构成要件要素非共同的构成要件要素第三百四十条违反保护水产资源法规在或者捕捞水产品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
《刑法》第六章(下)

单选题
2.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 A.甲故意伤害乙并致其重伤,乙被送到医院救治。当晚, 医院发生火灾,乙被烧死。甲的伤害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不 存在因果关系 B.甲以杀人故意对乙实施暴力,造成乙重伤休克。甲以为 乙已经死亡,为隐匿罪迹,将乙扔人湖中,导致乙溺水而亡。 甲的杀人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C.甲因琐事与乙发生争执,向乙的胸部猛推一把,导致 乙心脏病发作,救治无效而死亡。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 存在因果关系,是否承担刑事责任则应视甲主观上有无罪 过而定 D.甲与乙都对丙有仇,甲见乙向丙的食物中投放了5毫克 毒物,且知道5毫克毒物不能致丙死亡,遂在乙不知情的情 况下又添加了5毫克毒物,丙吃下食物后死亡。甲投放的5毫 克毒物本身不足以致丙死亡,故甲的投毒行为与丙的死亡 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第六款 因果关系
(二)我国刑法理论上的学说 必然因果关系说与偶然因果关系说 (三)本书的立场 本书采取条件说,即行为与结果之间 存在着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的条件关 系时,前者就是后者的原因。同时,禁 止溯及理论;不排除特定犯罪类型提 出特别要求。
第六款 因果关系
1、基本理由 基本公式:没有前者行为就没有后者结果时,前者就是后者 的原因。这种经验上的因果关系便于司法机关认定。而且并 不一定如人们想像中那样扩大处罚范围。 2、条件关系的认定 (1)因果关系的断绝 甲以杀人故意向乙的食物中投放了足以致死的毒药,乙虽 然吃了食物,但在该毒药还没有起作用时,丙开枪杀死了乙。 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2)假定的因果关系 下午1时执行死刑,在执行人正在抠动扳机的瞬间,被害人 的父亲甲推开执行人,自己抠动扳机击毙了死刑犯乙。虽然 没有甲的行为,乙也一定会死,但是由于事实上是甲的行为 导致了乙的死亡,故应肯定二者之间的条件关系。
《柏浪涛讲刑法》笔记

《柏浪涛讲刑法》笔记【刑法总论】一、刑法论(一)刑法的功能1.保护法益﹣保障人权2.事实存疑时有利于被告(二)刑法的解释1.解释技巧:类推解释——扩大解释2.解释理由:文理解释(符合词意)、体系解释(一词多义、多词一义)、当然解释(举重以明轻、举轻以明重)、目的解释(保护法益)(三)刑法的原则1.罪刑法定原则(法无禁止皆可为):保护国民预测可能性(不溯及既往、不类推)2.罪刑相适应原则:法益侵害性(客观)、可谴责性(主观)、人身危险性(再犯可能性)(四)刑法的效力1.空间效力:属地管辖、属人管辖、保护管辖、普遍管辖2.时间效力:从轻兼从旧(适用未决犯,事发、判决时间点)(司法解释有特殊)二、犯罪构成(一)定罪标准:两阶层犯罪构成体系1.客观要件﹣客观阻却事由行为主体、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因果关系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被害人承诺2.主观要件——主观阻却事由犯罪故意、犯罪过失、无罪过事件、事实认识错误责任年龄、责任能力、违法性认识可能性、期待可能性3.共犯问题(满足客观要见即可认定为阶段性的"犯罪")(二)定罪方法:三段论1.大前提:法律规定的构成要件2.小前提:案件事实3.结论(一个行为触犯多个罪名:想象竞合犯,应当择一重罪论处)(三)客观要件一:行为主体1.个人真正身份犯(定罪身份)、不真正身份犯。
(量刑身份)、国家工作人员(公务)2.单位(1)主体资格:私营须有法人资格,其他不需要。
例:子公司(有资格)、分公司(无资格,特例:以分公司名义、为分公司谋利)(2)主观条件:成立主要目的是犯罪或主要从事活动是犯罪的只构成个人犯罪。
3.个人与单位(1)只有单位意志+单位利益才是单位犯罪。
(2)如果单位实施了只能由个人承担的罪名(故意杀人、贷款诈骗罪),则认为单位主要责任人的个人犯罪。
4.处罚(1)单位消失,追究主要责任人责任。
(2)单位合并,仍追究原单位责任。
(四)客观要件二:行为1.危害行为(1)特征:有体性、有意性、有害性。
刑法知识点总结之客观不法要件(一)

刑法知识点总结之客观不法要件(一)导语:笔者对国家统一法律资格考试的八大部门法的重要知识点和经典例题进行了汇总,希望能够给小伙伴们提供一点帮助。
由于内容太多,所以每篇文章只有一两个知识点,如有需要可以关注笔者系列文章。
不作为行为与不作为(一)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来源(形式义务四分法、实质义务三分法)1.关于不作为犯罪,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2015/2/52)(ACD)A.儿童在公共游泳池溺水时,其父甲、救生员乙均故意不救助。
甲、乙均成立不作为犯罪B.在离婚诉讼期间,丈夫误认为自己无义务救助落水的妻子,致妻子溺水身亡的,成立过失的不作为犯罪C.甲在火灾之际,能救出母亲,但为救出女友而未救出母亲。
如无排除犯罪的事由,甲构成不作为犯罪D.甲向乙的咖啡投毒,看到乙喝了几口后将咖啡递给丙,因担心罪行败露,甲未阻止丙喝咖啡,导致乙、丙均死亡。
甲对乙是作为犯罪,对丙是不作为犯罪【解析】本题考查不作为犯罪,主要考查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
A选项,父亲对儿童有法律上的救助义务,救生员对落水者有职务上的救助义务,只有二人均不救,才致死亡,对于死亡结果均具有因果关系(重叠因果),故均成立不作为犯罪。
B选项,在客观不法层面,离婚尚未生效,夫妻关系尚未解除,丈夫对于妻子有法律上的救助义务。
不救助导致死亡,系不作为致死行为。
在主观责任层面上,明知不救会导致死亡结果,对于死亡结果具有故意。
对于构成要件要素均有认识,对于事实认识没有错误;误认为没有救助义务,系对行为法律性质的认识错误,属违法性认识错误,不阻却故意成立;一般公众均可认识到不救有错,属于具有认识可能性的违法性认识错误,不阻却责任。
客观不法+主观故意责任=故意的不作为犯罪。
C选项,(1)在不作为义务上,只对母亲有救助义务,不救母亲系不作为行为;对于女友没有救助义务,如不救女友不构成不作为行为;(2)因为只有一项法律义务,不属义务冲突的违法阻却情况,故而不救母亲仍属不法;(3)一般可认为可能具有期待不可能等责任阻却事由,但选项已叙明“如无排除犯罪的事由”,故而甲构成不作为犯罪。
刑法分论思考题答案

1、何谓法条竞合?法条竞合的适用原则是什么?所谓法条竞合,是指一个行为同时触犯两个以上存在交叉或包容关系的法条,而只能适用其中一个法条而排除适用其他法条的情形。
使用原则:(一)、特别法条优于普通法条(二)、重法条优于轻法条2、如何认定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地实施危及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
(一)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既然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罪,在认定这种犯罪时,就必须严格掌握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特定要件,不能盲目扩大解释,也不能任意缩小其范围,混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导致定罪不准,量刑不当。
(二)区分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以及故意毁坏财物罪的界限。
区别两者的标准是看使用危险方法实施犯罪,是否足以危害公共安全。
如果犯罪分子使用的危险方法,杀人、伤人或毁坏公私财物,其行为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就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如果其行为不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应当依照本法第232条、234条、275条的规定,分别以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故意毁坏财物罪论处。
3、如何认定危险驾驶罪?危险驾驶罪是指“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1)客体要件,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
(2)客观要件,客观上表现为行为人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
即所谓的在道路上“飙车”和“醉驾”。
(3)主体要件,一般主体。
(4)主观要件,主观上表现为故意。
4、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概念和构成什么?如何处理本罪的法条竞合问题?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指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的行为。
1、犯罪的主体要件本罪的犯罪主体是个人和单位,表现为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两类人。
2、犯罪的主观方面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一般具有非法牟利的目的。
法考与司法考试民事法律行为重点知识点

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可撤销与无效的区别」1.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大多属于意思表示瑕疵;而无效民事法律行为既有意思瑕疵的,也有主体不合格的,还有违法的。
2.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之撤销,须以诉为之;无效民事法律行为是当然确定的无效,无须宣告。
3.效力不同。
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属于自始、当然和绝对无效行为。
法院或仲裁庭发现民事法律行为属无效时,可以不经当事人请求,径行认定无效。
而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却只有经过审判或者仲裁程序确定之后,才属无效,在当事人不申请撤销,或者虽然申请,但审判或者仲裁机关尚未作出撤销判决时,则还具有其效力。
因此,它不是当然和绝对无效,而是相对无效行为。
4.无效民事法律行为自始就当然确定的无效,不会因为时间的经过,而变为有效;而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因须行使撤销权才会归于无效,法律对于当事人主张撤销,是有时间限制的,即过了法律规定的期限,撤销权即归于消灭,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就变为完全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
「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重大误解」1.概念基于错误认识的行为,行为人的表意看似是自愿的,但却是违背本意的,所以该行为属于可撤销行为。
2.构成要件(1)法律要件①须有错误认识。
所谓错误认识,既包括表意人方面的错误,也包括受意人的误解。
如,把租货当成借用;把18K金当成赤金;把100元1斤当成100元1公斤;把履行时间、地点,甚至把当事人搞错的,等等。
②须当事人不了解其错误。
即当事人主观上属于过失,如果是故意搞错,那就属于欺诈或虚假行为,而不再是误解行为。
③须错误性质严重。
对民事交往中公认为是重要事项的误解;虽非针对重要事项,但足以造成误解方重要损失的误解;足以导致行为后果重大不公平的误解。
(2)客体重大误解限缩为对行为的类型、相对人、标的等重要因素产生错误认识。
①行为性质的错误。
②对方当事人的错误。
某人本来想和甲作成表意行为,却和乙作成表意行为。
如,甲登山时因为踩空,整点跌入悬崖,幸得张三救助。
7第七章 犯罪客观方面(一)

C.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 如合同行为,自愿接受行为 D.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 a.先行行为的含义 行为人先前所实施的导致法律所保护的某种利益 处于危险状态的行为 b.先行行为的性质: 问题1:如何评判下列行为? 1、夫妻争吵后丈夫见妻子自杀、拒不救助 2、见恋人自杀,拒不救助 3、与恋人相约自杀后悔,见恋人自杀不救 问题2: 能否不限于违法行为,也包括合法行为? 合法行为中的正当行为如何评判?
范跑跑与新疆克拉玛依大火
1994年12月8日,新疆克拉玛依市教育局官僚为欢迎上级派来走 走样子的“义务教育与扫盲评估验收团”的25位官员,组织全市 最漂亮的能歌善舞的中小学生796人在友谊馆剧场举办“专场文 艺演出”。 因舞台纱幕太靠近光柱灯被烤燃而引起火灾。当燃烧的火团不断 地从舞台上空掉下时,克拉玛依市教育局的官员出来叫住学生们: “大家都坐下,不要动!让领导先走!” 学生们很听话,都坐在自己的位子上不动;等上级政府与教育局 所有在场的26个官员都从第—排撤退到最后一排的出口处“先走” 了之后,教师才开始组织学生撤离,但此时电灯已全灭,大火已 蔓延到剧场四周,唯一的逃生之路已被熊熊火焰堵住。(当时剧 场只开放一个安全门,其余安全门均锁着) 于是,学生们撤离火灾现场的最佳时机最关键时刻已被错过了! 796名来自全市15所中小学的师生(每所学校组织最漂亮的40多 名学生歌舞队)全部陷入火海之中,323人死亡,132人烧伤致残 (注,另有一说:死325人,伤136人;此处采用法院判决书的数 字);死者中有288人是天真美丽可爱的中小学生。
吵架了,就可以不管妻子吗?
2000年4月25日,天津市西青区王稳庄居民王春全与妻 子王玉洁因家务事发 生争吵,王玉洁气愤地跳进污水 河中寻短见。王春全见状也跳进河中进行劝说,王玉 洁 不从,王春全随即独自回到岸上扬长而去。随后, 王春全先到亲戚家中讲了王玉洁跳河 的事,又给派出 所打了电话。当公安民警和他的亲戚赶到河边时,时 间已经过了近一个 小时,王玉洁已经死去。2001年, 天津市西青区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被告人王春全与 王玉洁是夫妻关系,负有特定义务,王玉洁在河中, 被告人王春全明知可能发生的危害 结果,却采取漠不 关心的态度,放任结果发生,其行为已经构成(间接)故 意杀人罪,鉴 于其犯罪后有自首情节,遂判处王春全 有期徒刑6年。
主观构成要件要素和客观构成要件要素区别

主观构成要件要素和客观构成要件要素区别在法律领域中,对于刑事犯罪及其他法律责任的构成通常会涉及到主观构成要件要素和客观构成要件要素两个方面。
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主观构成要件要素主观构成要件要素指的是犯罪主体的主观方面,即犯罪行为中携带的个人主观意图和精神过错。
主观构成要件要素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主观故意:犯罪主体明知故意地实施犯罪行为。
这意味着犯罪主体是有意识并且故意执行了违法行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构成犯罪。
2.过失:犯罪主体由于疏忽、疏忽大意或者疏忽不小心而未能尽到必要的注意义务,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过失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轻微的过错,但在某些情况下也会被视为构成犯罪。
3.故意犯罪:犯罪主体在进行犯罪行为时明知故意地以实现犯罪目的为目的。
这种类型的犯罪行为通常是根据犯罪主体的主观意图来确定的。
客观构成要件要素相对于主观构成要件要素,客观构成要件要素更加侧重于犯罪行为本身的客观事实和外部表现。
客观构成要件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行为:犯罪行为是客观构成要件要素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即实施违法行为的事实,包括犯罪主体的行为是否违反了法律规定。
2.结果:某些犯罪行为的构成需要满足特定的结果要求,即行为所导致的具体后果是否与犯罪事实相符合。
3.客观条件:有些犯罪需要特定的客观条件,比如特定的环境、时间等条件或背景,只有满足这些条件犯罪行为才能构成。
区别与联系主观构成要件要素和客观构成要件要素虽然有着明显的区别,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相互联系。
主观构成要件要素作为犯罪主体内在的思想和动机,往往会驱使犯罪主体去实施客观构成要件要素中的违法行为。
即主观构成要件要素决定了客观构成要件要素的实现。
综上所述,主观构成要件要素和客观构成要件要素在法律领域中扮演着不同但相互联系的角色,二者的深入理解对于正确理解和判断犯罪行为至关重要。
模块六 犯罪客观方面

主讲 徐微
任务一 认识犯罪的客观方面 • 犯罪客观方面是指《刑法》规定的,说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客观事实特征。 • 它包括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手 段)也是少数犯罪的必备条件。 • 犯罪客观条件分为两类: • 一类是必要条件,即任何犯罪都必须必备的条件,如危害行 为。 • 另一类是选择条件,即某些犯罪所必须必备的条件或者是对 行为构成因素的特别要求。前者指危害结果,后者指包括时 间,地点,方法(手段)。
•
• 犯罪的其他客观要件 • 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手段)是犯罪客观要件中的选择要件。 • 一、犯罪的时间和地点:只有刑法把一定的时间或地点作为构成某种 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时,时间对于犯罪的构成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 刑法第340条、341条,“禁渔期”、“禁猎期” • 刑法第340条、341条,“禁渔期”、“禁猎期”291条:“聚众扰乱 公共场所秩序或交通秩序罪” • 三、犯罪的方法(手段):只有刑法把一定的方法规定为构成某种犯 罪的必要要件时,犯罪的方法对犯罪的成立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 例:刑法第263条,抢劫罪
2.偶然因果关系的表现形式 • 第一,某人的行为直接引起一种危害结果,在其继续发展过程 中,偶然地介入了他人的行为,产生了另一严重结果。 • 第二,某人的行为引起了被害人的行为,又由于被害人的疏忽, 造成了严重的结果。例如某甲拦路抢劫某乙,乙逃避,由于慌不择 路,跌进没有盖的阴沟洞里,造成死亡,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 存在着偶然因果关系。甲的追赶行为固然是乙逃避的原因,但甲的 行为并不包含乙跌进阴沟的必然性,是由于受害人自己惊惶失措, 疏忽造成的。 • 第三,某人的行为直接造成了某种危害结果,偶然地介入了自 然力的作用,造成 了被害人更加严重的结果。例如,甲不慎把乙 的胳膊划破,乙当时也没有在意,但几天后乙的伤口感染成破伤风, 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乙的死亡不是由于伤势严重,而是伤口感染, 而伤口感染同甲的伤害又无必然联系,因此。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 偶然因果关系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刑法学(1)》2026期末试题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刑法学(1)》2026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107)盗传必究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目括号内。
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3分-共24分)1.犯罪既遂是指()A.犯罪结果已经发生B.犯罪人的目的已经达到C.犯罪行为已经完成D.犯罪行为已经具备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2.我国刑法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处罚。
A.从轻B.从轻或者减轻C.减轻D.免除3.缓刑适用于被判处()的犯罪分子。
A.管制B.拘役C.三年以下有期徒刑D.五年以下有期徒刑4.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以后,可以假释。
A.十年B.十三年C.十五年D.十八年5.某甲并不具有刑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但是根据案件的特殊情况,对其判处法定最低刑还是过重,经(),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
A.高级人民法院判决B.高级人民法院核准C.最高人民法院判决D.最高人民法院核准6.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它是()oA.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B.违反法律的行为C.触犯刑律的行为D.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7.各国刑法解决刑法空间效力的原则有()oA.属地原则B.属人原则C.保护原则D.普遍原则8.构成犯罪的不作为应以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为前提a这种特定义务来源于()oA.社会公德的要求B.职务上或者业务上的要求C.法律的明文规定D.行为人先行的行为导致的危险状态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9.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包括犯罪客体、犯罪主体、犯罪客观方面和犯罪主观方而。
10.我国刑法条文中的“但书"表示的情况有三种,即对前段的补充、对前段限制或者是前段的例外。
11.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辩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12.犯罪对象是指犯罪行为所直接作用的具体人或者具体物。
13.我国刑法规定的相对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为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14.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刑法学第六章

第一编 刑法总论 目犯录罪论之犯罪客观要件
二、犯罪客观要件的内容
(一) 犯罪客观要件与犯罪客观要件要素。
前者与犯罪主体要件、犯罪客体要件、犯罪主观要件并列。 而犯罪客观要件要素是前者的组成部分,是下位概念。
(二)犯罪客观要件要素:危害行为、危害结果,行为时间、行 为地点、行为方法(手段)、行为对象。
问题:合同是否包括口头合同?合同无效或届 满时,是否产生作为义务?
(4)先正当的行为? 先行行为是否包括犯罪行为?
5.不作为犯罪的分类
纯正(真正)的不作为犯:只能由不作为形式实现的 犯罪;如遗弃罪
不纯正(不真正)的不作为犯:既可以由不作为形式 实现也可以由作为形式实现的犯罪。如故意杀人罪。
第341条第2款 非法狩猎罪
第一编 刑法总论 目犯录罪论之犯罪客观要件
第三节 危害结果
一、危害结果的含义与特征 1.概念:危害结果是行为人的危害行为对刑 法所保护的法益所造成的具体损害事实。 2.特征:
客观性 因果性 侵害性 多样性
第一编 刑法总论 目犯录罪论之犯罪客观要件
危
害
二、
结 果
的
种
类
以危害结果 是否是犯罪 构成要件要 素为标准
以危害结果 的现象形态 为标准
以危害结果 距离危害行 为的远近为 标准
作为构成要件要素的结果 非构成要件要素的结果 物质性危害结果 非物质性危害结果
直接危害结果 间接危害结果
第一编 刑法总论 目犯录罪论之犯罪客观要件
但上述要素中,除危害行为是一切犯罪必须具备的以外,其 他要素只是某些犯罪的客观要件要素。
三、犯罪客观要件的意义
(一)有助于区分罪与非罪 (二)有助于区分此罪与彼罪
串通投标3000万判多久?

The way to grow is to know how to shut up and work hard, to be low-key and humble, to learn to be strong, and to be the person you want to be in every cherished day.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串通投标3000万判多久?导读:串通投标3000万会判处三到七年的有期徒刑。
对于触犯串通投标罪的一般会判处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还会处罚金,而且如果是单位进行犯罪的,会对单位出发,并由主管人员承担责任。
一、串通投标3000万判多久?1、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三条规定,触犯串通投标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第二百三十一条规定,单位犯本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上述规定处罚。
2、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七条规定,投标者串通投标,抬高标价或者压低标价;投标者和招标者相互勾结,以排挤竞争对手的公平竞争的,其中标无效。
监督检查部门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串通投标罪的犯罪构成是什么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复杂客体,既侵犯其他投标人或国家、集体的合法权益,又侵犯社会市场经济的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的秩序。
2、客观要件(1)具有串通投标的行为。
(2)本罪属情节犯、只有情节严重的串通投标报价,损害招标人或者其他投标人利益的行为才能构成本罪,情节不属严重,即使实施了串通投标,损害招标人或者其他投标人利益的行为,也不能以本罪论处。
所谓情节严重,主要是指采用卑劣手段串通投标的;多次实施串通投标行为的;给招标人或者其他投标人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造成恶劣的影响甚至国际影响的;等等。
3、主体要件(1)本罪的主体就招标人而言,是特殊主体,就投标人而言,是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强奸罪案件法律解说(3篇)

第1篇一、强奸罪的定义与特征强奸罪,是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违背妇女意志,强行与其发生性交的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第236条的规定,强奸罪具有以下特征:1. 侵犯的客体:强奸罪侵犯的是妇女的性自主权和身心健康。
2. 客观方面:表现为违背妇女意志,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行与妇女发生性交的行为。
3. 实体方面:行为人必须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已满十四周岁),具备刑事责任能力。
4. 犯罪主体:一般是指男性,但女性也可以成为强奸罪的犯罪主体。
5. 犯罪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侵犯妇女的性自主权和身心健康,仍故意为之。
二、强奸罪的构成要件1. 客体要件:侵犯的客体是妇女的性自主权和身心健康。
2. 客观要件:表现为违背妇女意志,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行与妇女发生性交的行为。
3. 实体要件:行为人必须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
4. 主体要件:一般是指男性,但女性也可以成为强奸罪的犯罪主体。
5. 主观要件:表现为故意,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侵犯妇女的性自主权和身心健康,仍故意为之。
三、强奸罪的认定1. 暴力手段:指使用殴打、捆绑、伤害、威胁等手段,使妇女不能反抗、不敢反抗或不知反抗。
2. 胁迫手段: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使妇女不敢反抗、不敢告发。
3. 其他手段:指使用暴力、胁迫以外的手段,如利用职权、从属关系、教养关系、孤立无援的处境等,使妇女不能反抗、不敢反抗或不知反抗。
4. 强奸行为:指行为人强行与妇女发生性交的行为。
5. 情节严重:指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情节严重:(1)强奸妇女、奸淫幼女多人或者多次的;(2)强奸妇女、奸淫幼女手段恶劣的;(3)致人重伤、死亡的;(4)致使被害人精神失常或者自杀的;(5)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
四、强奸罪的刑事责任1. 刑事责任年龄:已满十四周岁的人犯强奸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2. 刑罚种类:根据犯罪情节,可以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法官枉法裁判可以向监察机关控告吗

法官枉法裁判可以向监察机关控告吗作为法官,要严格依法办事,作出公正公平的判决,以理服⼈,不能枉法裁判,那么诺成合同是怎么样规定的,关于法官枉法裁判构成要件的法律规定有哪些呢?下⾯,为店铺⼩编整理了关于法官枉法裁判构成要件的法律知识,供⼤家学习参考。
⼀、法官枉法裁判可以向监察机关控告吗如果发现法官枉法裁判,可以向监察机关进⾏举报。
⼆、法官枉法裁判构成要件(⼀)客体要件本罪所侵害的客体是国家审判机关的正常活动。
(⼆)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表现为在民事、⾏政审判活动中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情节严重的⾏为。
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的⾏为的具体⽅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故意伪造、搜集证据材料;有的是引诱、贿买甚⾄胁迫他⼈提供伪证;有的是篡改、毁灭证据材料;有的是故意歪曲理解法律甚⾄⽆视法律规定;有的是违反诉讼程序,压制甚或剥夺当事⼈的诉讼权利;等等。
枉法裁判们必须发⽣在民事、⾏政审判活动中。
这⾥是⼴义的概念。
凡依据《民事诉讼法》进⾏的审判,均为民事审判。
枉法裁判的⾏为必须达到情节严重才能构成本罪。
虽有枉法裁判的⾏为,但尚未达到情节严重,仅属违法违纪⾏为,应以⾏政纪律⼿段处理。
根据1999年9⽉16⽇最⾼⼈民检察院发布施⾏的《关于⼈民检察院直接受理⽴案侦查案件⽴案标准的规定》(试⾏)的规定,涉嫌下列情形之⼀的,应予⽴案:(1)枉法裁判,致使公民财产损失或者法⼈或者其他组织财产损失重⼤的;(2)枉法裁判,引起当事⼈及其亲属⾃杀、伤残、精神失常的;(3)伪造有关材料、证据,制造假案枉法裁判的;(4)串通当事⼈制造伪证,毁灭证据或者篡改庭审笔录⽽枉法裁判的;(5)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2006年7⽉26⽇最⾼⼈民检察院发布施⾏的《关于⼈民检察院直接受理⽴案侦查案件⽴案标准的规定》进⼀步明确,涉嫌下列情形之⼀的,应予⽴案:1、枉法裁判,致使当事⼈或者其近亲属⾃杀、⾃残造成重伤、死亡,或者精神失常的;2、枉法裁判,造成个⼈财产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不满10万元,但间接经济损失50万元以上的;3、枉法裁判,造成法⼈或者其他组织财产直接经济损失20万元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不满20万元,但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的;4、伪造、变造有关材料、证据,制造假案枉法裁判的;5、串通当事⼈制造伪证,毁灭证据或者篡改庭审笔录⽽枉法裁判的;6、徇私情、私利,明知是伪造、变造的证据予以采信,或者故意对应当采信的证据不予采信,或者故意违反法定程序,或者故意错误适⽤法律⽽枉法裁判的;7、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C.丙诱骗5岁的孤儿离开福利院后,将其作 为养子,使之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丙 的行为造成了危害后果 • D.丁恶意透支3万元,但经发卡银行催收后 立即归还。丁的行为没有造成危害后果
第五节 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 的因果关系
• 一、刑法上因果关系的研究范围 • 案例一: 案例一 被告人某甲,男,27岁,工人。 • 被害人某乙,男,22岁,工人。一日某甲、某 乙因故互相推打,某甲把某乙推倒在地,引起某 乙的严重心脏病发作,经抢救无效死亡。 • 案例二:被告人王某,男,29岁,工人。 案例二 • 王某欲杀刘某,造成刘某重伤。刘在去医院途 中,被宁某过失开车撞死。 •
• • 其次,危害行为是基于人的意识实施的, 或者说是意识的外在表现,这是危害行为 的主观要素--有意性。 有意性。 有意性 •
• • • • •
以下几种无意识的身体外部表现不是刑 法上的危害行为: (1)人在睡梦中的举动或在精神错乱时的行 为; (2)人在不可抗力影响下的行为。 (3)人在身体被强制下的动作。 注意:与精神受强制的行为的区别
• 案例 案例: • 邹某是某县幼儿教师,某日带领四名幼儿外 出游玩,走在最后面的一个幼儿李某(男,5岁半) 失足掉入路旁粪池,邹见状惊慌失措,但不肯跳 入粪池救人,只向路人大声呼救,此时,有一中 学生田某(男,16岁)路过此处,闻声后立即跑 到粪池边观看,并同邹在附近找到一根小竹竿, 探测粪池深浅,测得粪水深约75cm (半人高), 但邹、田二人均不肯跳下粪池抢救,只是一起高 声求救,最后,农民范某闻声赶来抢救,但幼儿 救上来时已停止呼吸。 • 试分析邹某、田某、范某是否构成犯罪。
法益)的关系 三、行为对象与犯罪客体(法益 的关系 行为对象与犯罪客体 法益
• 联系 联系:行为对象反映犯罪客体,常常是犯 罪客体的载体; 犯罪客体制约行为对象。
• 区别: 区别: • 首先,行为对象所呈现的是事物的外部特征;而 犯罪客体所表现的是行为的内在本质。 • 其次,根据通说的观点,特定的行为对象是某些 犯罪的构成要件要素,但犯罪客体是犯罪构成要 件。 • 再次,行为对象并非在任何犯罪中都受到侵害; 而犯罪客体在一切犯罪中都受到了侵犯。 • 最后,犯罪客体是犯罪分类的依据,而行为对象 不是。
• • •
问题二:不作为犯罪的类型 问题二 不作为犯罪的类型 刑法理论将不作为犯罪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刑法明文规定只能由不作为构成的 犯罪,此即纯正不作为犯或真正不作为犯; 纯正不作为犯或真正不作为犯; 纯正不作为犯或真正不作为犯
•
二是行为人以不作为形式实施的通常为 作为形式的犯罪,这便是不纯正不作为犯 不纯正不作为犯 或不真正不作为犯。 或不真正不作为犯。
(一)区分罪与非罪 (二)区分此罪与彼罪 (三)区分犯罪形态 (四)影响量刑轻重
第三节 危害结果
• 关于危害结果的相关说法,下列哪一选项 是错误的?(08司考单选) • A.甲男(25岁)明知孙某(女)只有 13岁而追求她,在征得孙某同意后,与其 发生性行为。甲的行为没有造成危害后果 • B.警察乙丢失枪支后未及时报告,清洁 工王某捡拾该枪支后立即上交。乙的行为 没有造成严重后果 •
• • • • •
思考: 1.先前行为是否包括犯罪行为? 参见张明楷《刑法学》(第三版)第145页 区分两种情况: (1)刑法就某种犯罪行为规定了结果加重 犯或者因发生严重结果而成立重罪时,先 前的犯罪行为不产生作为的义务。 • (2)刑法没有就某种犯罪行为规定结果加 重犯或者因发生严重结果而成立重罪时, 先前的犯罪行为导致另一合法权益处于危 险状态,则产生作为的义务。
第一编 刑法总论
犯罪论之犯罪客观要件
第四节 危害结果
一、危害结果的含义与特征 1.概念: 1.概念:危害结果是行为人的危害行为对刑 概念 法所保护的法益所造成的现实侵害事实与现 实危险状态。 实危险状态。 2.特征 特征: 2.性
多样性
第一编 刑法总论
犯罪论之犯罪客观要件
• •
案例三: 案例三 被告人李某,男,30岁,工人。 李某投毒杀赵某,因药力不足,赵食后未死, 紧接着芮某(与李某无共谋)又下毒杀赵,其药力 单独亦不会毒死赵,但因李某、芮某所投毒药的 协同作用,终于致使赵某死亡。 • 案例四:被告人孙某,男,29岁,工人。 被 案例四 告人姚某,女,24岁,工人。 24 • 孙某与有夫之妇姚某勾搭成奸,深恐姚某之夫 辜某发觉,于是定下毒计,在某日夜里趁辜某睡 着之机,两人合力用绳索勒住辜某的脖子,辜某 昏死过去。孙、姚二人以为辜某已死,于是罢手, 由孙某一人将辜某投入附近池塘中。事后验尸查 明辜某实际上是因溺水而死。
• • 行为对象与组成犯罪行为之物有别 • 行为对象与行为孳生之物有别 • 行为对象与供犯罪行为使用之物有别 • 行为对象与作为犯罪行为的报酬取得之物 有别。 有别。
• 争议的问题: 争议的问题: • 1.是否任何犯罪都有行为对象 ? • 2.难以确定犯罪对象的犯罪?
二、行为对象的意义
• 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之一。 • 影响此罪与彼罪的区分。 • 影响量刑。
• 四、危害行为的时间、地点、状况及方法 危害行为的时间、地点、 • 五、危害行为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 • 处于核心的地位: 处于核心的地位: • 1.无行为就无犯罪 无行为就无犯罪 • 2.是一切犯罪都必须具备的共同构成要 是一切犯罪都必须具备的共同构成要 件要素 • 3.不存在“思想犯” 不存在“ 不存在 思想犯”
第三节 行为对象
• • 一、行为对象的概念 行为对象也叫犯罪对象(大陆法系国家刑法理论 称之为行为客体),是指危害行为所作用的法益的 主体(人)或物质表现(物)。 它有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行为对象是物与人。 其次,行为对象体现刑法所保护的法益。 最后,行为对象必须被危害行为作用 作用。 作用
• • • • •
• 1.行为人负有实施特定积极行为的法律性质 的义务。(有义务) • 2.行为人能够履行特定义务,即作为可能 性--结合行为人的主观能力与客观条件 结合行为人的主观能力与客观条件 进行判断。(有能力) 。(有能力 进行判断。(有能力) • 3.行为人不履行特定义务,造成或可能造成 危害结果,即结果回避可能性。(有因果 关系)
• 2.重大道义上的义务应否成为不作为的义务 来源?
德国刑法第323条C规定:“在发生意外事 条 规定 规定: 德国刑法第 公共危险或紧急危难时, 故、公共危险或紧急危难时,根据当时的 情况要求或能够期待行为人救助, 情况要求或能够期待行为人救助,尤其对 自己并无显著危险而且不违反其他重要义 而不救助的, 务,而不救助的,处1年以下自由刑或罚 年以下自由刑或罚 金。” • 法国、意大利刑法也有类似规定 法国、 • 问题:我国刑法是否宜增设见危不救罪? 问题:我国刑法是否宜增设见危不救罪? 值得研究
(二)不作为 二 不作为 问题一:概念与成立条件 问题一 概念与成立条件 不作为,是指行为人在能够履行自己应 尽义务的情况下不履行该义务。 • 表现形式:消极的身体动作 表现形式 • 违反法律规范的性质:不仅违反了禁止 违反法律规范的性质 性罪刑规范,而且直接违反了某种命令性 规范 。 • 应为而不为
• •
三、持有的性质 持有是以行为人对物的实力支配关系为 内容的行为。 • 关于持有的性质,我国刑法理论上主要有 三种观点:(1)作为说; • (2)不作为说; • (3)独立行为说。 •
• 下列与不作为犯罪相关的表述,哪一选项 是正确的? (06司考单选) • A.甲警察接到报案:有歹徒正在杀害 其妻。甲立即前往现场,但只是站在现场 观看,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此时,县卫生 局副局长刘某路过现场,也未救助被害妇 女。结果,歹徒杀害了其妻。甲和刘某都 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都没有履行救助义 务,均应成立渎职罪 •
选择要件
第一节 犯罪客观要件概述
• • • • • 三、犯罪客观要件的意义 其一,是区分罪与非罪的客观依据。 其二,是正确区分此罪与彼罪的标准之一。 其三,是区分重罪与轻罪的标准之一。 其四,是正确分析和认定犯罪主观罪过的 客观基础。
第二节 危害行为
• 一、危害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
危害行为是指人在其意志的支配下实施 危害行为 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 • 危害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危害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 首先, 首先,危害行为是人的身体活动或举动, 包括消极活动和积极活动。这是危害行为 的客观要素----有体性。
• B.甲非常讨厌其侄子乙(6岁)。某日, 甲携乙外出时,张三酒后驾车撞伤了乙并 迅速逃逸。乙躺在血泊中。甲心想,反正 事故不是自己造成的,于是离开了现场。 乙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由于张三负有救 助义务,所以甲不构成不作为犯罪 •
• C.甲下班回家后,发现自家门前放着一包 来历不明、类似面粉的东西。甲第二天上 班时拿到实验室化验,发现是海洛因,于 是立即倒入厕所马桶冲入下水道。甲虽然 没有将毒品上交公安部门,但不构成非法 持有毒品罪 • D.《消防法》规定,任何人发现火灾都必 须立即报警。过路人甲发现火灾后没有及 时报警,导致火灾蔓延。甲的行为成立不 作为的放火罪
第一编 刑法总论
犯罪论之犯罪客观要件
三、危害结果在犯罪构成的地位
即:危害结果是否是一切犯罪的共同构成要件要素? 危害结果是否是一切犯罪的共同构成要件要素? 侵害结果并非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要素, 侵害结果并非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要素,但危险结果是犯 罪构成的共同要件要素。 罪构成的共同要件要素。
四、危害结果的作用
• 注意: 注意: 1.行为符合了成立不作为的客观条件, 1.行为符合了成立不作为的客观条件, 行为符合了成立不作为的客观条件 不等于行为就成立了不作为犯罪。 不等于行为就成立了不作为犯罪。是否 构成不作为犯罪,构成何种犯罪, 构成不作为犯罪,构成何种犯罪,还需 要进一步的犯罪构成判断。 要进一步的犯罪构成判断。 2.作为不等于故意犯罪; 2.作为不等于故意犯罪;不作为不等于 作为不等于故意犯罪 过失犯罪。 过失犯罪。 3.不作为犯罪危害性不一定小于作为犯 3.不作为犯罪危害性不一定小于作为犯 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