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与卫生检测实训指导手册

合集下载

食品安全检测操作手册

食品安全检测操作手册

食品安全检测操作手册食品安全检测操作手册——保障健康,守护生命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对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而食品安全检测操作手册作为一种规范化的指导文件,对食品安全检测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对食品安全检测操作手册的内容、应用和必要性进行详细分析说明。

首先,食品安全检测操作手册内容主要包括食品安全检测的流程、方法、标准以及相关技术要求等。

操作手册应该涵盖从样品采集、样品处理、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到结果评定等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其次,食品安全检测操作手册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食品生产企业、食品经营者、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等。

对于食品生产企业而言,操作手册可以为其提供科学、规范的实验指导,帮助排查食品安全隐患,提高食品质量控制水平。

对于食品经营者而言,操作手册可以作为进货、销售等环节的依据,确保所销售的食品符合安全标准。

对于食品检验检测机构而言,操作手册则是保证检测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的重要工具。

进一步地,食品安全检测操作手册的必要性不容忽视。

首先,操作手册的制定与使用可以提高食品安全检测的效率和一致性,减少人为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操作手册中规定的流程、方法、标准等都是经过科学验证和实践检验的,能够确保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其次,操作手册的使用可以为食品安全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检测结果的收集和分析,政府可及时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保障公众的食品安全权益。

为了更好地落实食品安全检测操作手册,我们还需要加强相关培训和宣传工作。

相关机构应定期组织食品安全检测操作手册的培训,提高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同时,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广泛宣传操作手册的重要性和正确使用方法,加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认知,形成大家共同关注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食品安全检测操作手册是保障食品安全、守护人民健康的重要工具。

操作手册的内容、应用范围和必要性都需要得到深入理解和实践。

食品检验作业安全操作手册

食品检验作业安全操作手册

食品检验作业安全操作手册一、前言食品检验工作对于保障食品安全至关重要,但在进行检验作业时,安全操作是不容忽视的。

本手册旨在为从事食品检验工作的人员提供全面、详细且易于理解的安全操作指南,以降低潜在的安全风险,确保检验工作的顺利进行和人员的健康安全。

二、实验室安全规定(一)个人防护装备1、进入实验室必须穿戴合适的工作服、防护手套、护目镜等防护装备。

工作服应整洁、合身,避免穿着过于宽松或容易吸附化学物质的衣物。

2、手套应根据所接触的化学试剂和样品选择合适的材质,如乳胶手套、丁腈手套等。

在操作可能飞溅、腐蚀或有毒物质时,必须佩戴护目镜,防止眼睛受到伤害。

(二)实验室清洁与卫生1、保持实验室的清洁和卫生,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工作。

实验台面、仪器设备表面应及时清理污渍和残留物。

2、垃圾应分类存放,有害废弃物应按照规定进行处理,不得随意丢弃。

(三)化学品管理1、化学品应分类存放,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化学品应存放在专门的储存柜中,并贴上明确的标签。

2、化学品的使用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定期检查化学品的有效期和状态,过期或变质的化学品应及时处理。

三、仪器设备安全操作(一)天平1、天平应放置在平稳、无振动的台面上,使用前应进行校准。

2、称量时应避免过载,严禁用手直接接触称量物。

3、天平使用完毕后,应关闭电源,清理台面,将砝码放回砝码盒中。

(二)烘箱1、烘箱应放置在通风良好的地方,周围不得堆放易燃、易爆物品。

2、设定烘箱温度时,应根据样品的性质和要求进行合理设置,不得超过烘箱的最高允许温度。

3、放入和取出样品时,应佩戴隔热手套,防止烫伤。

(三)离心机1、离心机应平衡放置,离心管应对称放置,以保证离心机的平衡运转。

2、离心前应检查离心管是否密封良好,避免样品泄漏。

3、离心机运转过程中,不得打开离心机盖,待离心机完全停止运转后,方可取出样品。

(四)高压灭菌锅1、高压灭菌锅使用前应检查安全阀、压力表等部件是否正常。

2、加水时应注意水位,不得低于最低水位线,也不得超过最高水位线。

食品安全检验综合实验指导书

食品安全检验综合实验指导书

年级:系部及班级:姓名及学号:实验一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食品中菌落总数的测定方法。

适用于食品中菌落总数的测定。

2 菌落总数食品检样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如培养基、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等)培养后,所得每g(mL)检样中形成的微生物菌落总数。

3 设备和材料3.1 恒温培养箱:36 ℃±1 ℃,30 ℃±1 ℃。

3.2 冰箱:2 ℃~5 ℃。

3.3 恒温水浴箱:46 ℃±1 ℃。

3.4 天平:感量为0.1 g。

3.5 均质器。

3.6 振荡器。

3.7 无菌吸管:1 mL(具0.01 mL 刻度)、10 mL(具0.1 mL 刻度)或微量移液器及吸头。

3.8 无菌锥形瓶:容量250 mL、500 mL。

3.9 无菌培养皿:直径90 mm。

3.10 pH 计。

3.11 放大镜或/和菌落计数器。

4 培养基和试剂4.1 平板计数琼脂培养基:见附录A 中A.1。

4.2 磷酸盐缓冲液:见附录A 中A.2。

4.3 无菌生理盐水:见附录A 中A.3。

5 操作步骤5.1 样品的稀释5.1.1 固体和半固体样品称取25 g 样品置盛有225 mL 磷酸盐缓冲液或生理盐水的无菌均质杯内,8000r/min~10000 r/min 均质1 min~2 min,制成1:10 的样品匀液。

5.1.2 液体样品以无菌吸管吸取25 mL 样品置盛有225 mL 磷酸盐缓冲液或生理盐水的无菌锥形瓶(瓶内预置适当数量的无菌玻璃珠)中,充分混匀,制成1:10 的样品匀液。

5.1.3 用1 mL 无菌吸管或微量移液器吸取1:10 样品匀液1 mL,沿管壁缓慢注于盛有9 mL 稀释液的无菌试管中(注意吸管或吸头尖端不要触及稀释液面),振摇试管或换用1 支无菌吸管反复吹打使其混合均匀,制成1:100 的样品匀液。

5.1.4 按6.1.3 操作程序,制备10 倍系列稀释样品匀液。

食品安全检测作业指导书

食品安全检测作业指导书

食品安全检测作业指导书第1章食品安全检测概述 (4)1.1 食品安全检测的意义 (4)1.2 食品安全检测标准与法规 (4)第2章食品安全检测样品处理 (5)2.1 样品采集与保存 (5)2.1.1 采样原则 (5)2.1.2 采样方法 (5)2.1.3 样品保存 (5)2.2 样品预处理方法 (5)2.2.1 样品切割与研磨 (5)2.2.2 样品混匀 (5)2.2.3 样品稀释 (5)2.3 样品提取与净化 (6)2.3.1 提取方法 (6)2.3.2 提取溶剂 (6)2.3.3 净化方法 (6)2.3.4 净化溶剂 (6)2.3.5 浓缩与定容 (6)第3章食品微生物检测 (6)3.1 微生物检测基础知识 (6)3.1.1 微生物概述 (6)3.1.2 微生物检测意义 (6)3.1.3 微生物检测原理 (6)3.2 常见食品微生物检测方法 (6)3.2.1 菌落总数测定 (6)3.2.2 大肠菌群测定 (7)3.2.3 致病菌检测 (7)3.2.4 霉菌和酵母菌检测 (7)3.3 微生物检测质量保证与控制 (7)3.3.1 实验室环境与设施要求 (7)3.3.2 人员培训与操作规范 (7)3.3.3 培养基与试剂质量控制 (7)3.3.4 检测方法验证与质量控制 (7)3.3.5 检测结果记录与分析 (7)第4章食品中有害物质检测 (7)4.1 有害物质类别及来源 (7)4.1.1 农药残留 (7)4.1.2 重金属 (8)4.1.3 兽药残留 (8)4.1.4 有毒有害元素 (8)4.1.5 食品添加剂 (8)4.2.1 色谱法 (8)4.2.2 原子光谱法 (8)4.2.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8)4.2.4 酶联免疫吸附法 (8)4.3 有害物质限量标准 (8)4.3.1 农药残留限量 (9)4.3.2 重金属限量 (9)4.3.3 兽药残留限量 (9)4.3.4 有毒有害元素限量 (9)4.3.5 食品添加剂限量 (9)第5章食品添加剂检测 (9)5.1 食品添加剂种类与作用 (9)5.1.1 防腐剂:用于防止食品变质、延长保质期,如苯甲酸钠、山梨酸钾等。

食品安全监测工作手册

食品安全监测工作手册

食品安全监测工作手册第一章绪论。

一、背景和意义。

食品安全是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

食品安全监测工作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是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加强食品安全监测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特编制本手册,以指导食品安全监测工作的开展。

二、目的和任务。

本手册的目的是为了规范食品安全监测工作,提高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保障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

本手册的任务是为了指导监测人员开展食品安全监测工作,提高监测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第二章监测工作组织与管理。

一、监测工作组织。

1.1 监测工作机构组织。

监测工作机构应当是依法设立的专门从事食品安全监测工作的机构,具有相应的实验室和技术设备,拥有一支专业的监测人员队伍。

监测工作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2 监测工作人员队伍组织。

监测工作人员队伍应当是专业的监测人员队伍,具有相应的监测技术和操作能力。

监测工作人员队伍应当定期接受相关培训,提高监测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二、监测工作管理。

2.1 监测工作计划管理。

监测工作机构应当根据国家食品安全监测规划和食品安全监测需求,制定监测工作计划,明确监测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合理安排监测工作的时间和资源。

2.2 监测工作过程管理。

监测工作机构应当建立监测工作的标准操作程序,规范监测工作的操作流程,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3 监测工作结果管理。

监测工作机构应当建立监测结果的管理制度,对监测结果进行及时、准确的记录和归档,确保监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可追溯性。

第三章监测对象与内容。

一、监测对象。

监测对象包括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原料、辅料和中间产品,以及最终的成品食品。

监测对象还包括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环境、设备和人员。

二、监测内容。

食品卫生安全操作手册

食品卫生安全操作手册

食品卫生安全操作手册第一章:引言食品卫生安全是保障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为了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和卫生性,本手册旨在提供一套操作规范和指导原则,以帮助食品从业者确保食品生产、储存、运输和销售过程中的卫生安全。

第二章:食品生产卫生操作1. 原料采购与检验- 确保采购的食品原料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

- 对每批次进货的原料进行检验,包括外观、气味、质量等方面的评估。

2. 食品加工操作- 严格遵守食品加工工艺流程,确保每一道工序的卫生安全。

- 操作人员应穿戴干净整洁的工作服,并佩戴适当的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等。

- 加工设备和器具应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以防止交叉污染。

3. 食品储存与保鲜- 食品储存区域应保持干燥、通风,并定期清洁和消毒。

- 使用合适的储存容器和包装材料,确保食品的保鲜性和卫生安全。

- 严格控制食品储存的温度和湿度,以防止食品变质和细菌滋生。

第三章:食品运输与配送卫生操作1. 运输工具清洁与消毒- 运输工具应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包括车辆、容器、货架等。

- 避免食品与非食品物品混装混运,防止交叉污染。

2. 食品运输温度控制- 根据不同食品的特性,控制运输温度,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 监测运输过程中的温度,及时采取措施修正温度异常。

3. 配送过程卫生管理- 配送员应穿戴整洁的工作服,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 食品配送过程中,应避免与其他有害物质接触,如化学品、有毒物质等。

第四章:食品销售与服务卫生操作1. 销售场所清洁与消毒- 销售场所应保持清洁整洁,包括地面、墙壁、桌面等。

- 定期对销售场所进行消毒,特别是与食品直接接触的区域。

2. 食品陈列与保鲜- 合理陈列食品,确保食品的新鲜度和卫生安全。

- 定期检查食品的保质期,及时清理过期或变质的食品。

3. 服务过程卫生管理- 服务员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包括洗手、穿戴干净的工作服等。

- 避免直接用手接触食品,使用适当的工具和器具提供服务。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作业指导书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作业指导书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作业指导书一、背景介绍食品安全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确保食品的安全和质量对保障人们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作业是对食品样品进行检测和分析的关键环节,以保障食品的合格与否。

二、检测目标与方法1. 目标食品安全质量检测的目标是确保食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法规,包括但不限于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微生物、营养成分等方面的检测。

2. 方法食品安全质量检测的方法应根据不同的检测项目和要求进行选择。

常见的检测方法包括:物理检测、化学检测、微生物学检测和传感器检测等。

三、检测项目及要求1. 有害物质检测有害物质检测主要包括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等方面的检测。

检测要求严格,应根据食品类别以及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进行检测。

2. 微生物学检测微生物学检测主要包括总菌落数、大肠菌群、致病微生物等方面的检测。

通过微生物学的方法,可以判断食品的卫生质量和是否存在致病菌。

3. 营养成分检测营养成分检测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等方面的检测。

通过营养成分的检测,可以确定食品的营养价值,判断其是否符合营养需求。

四、检测流程和步骤1. 样品采集样品采集是食品安全质量检测的第一步,应选择代表性的样品,并按照相关要求进行采样。

采样过程中应注意卫生与安全,并尽量避免样品受到外界污染。

2. 样品制备样品制备是将采集到的样品进行处理和准备,以便于后续的检测。

样品制备的步骤应根据检测要求进行,包括样品的筛选、研磨、溶解等处理。

3. 检测操作检测操作是对样品进行检测的具体过程,根据不同的检测方法和要求进行操作。

在进行检测操作时,应严格控制操作流程和条件,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数据分析与报告在完成检测后,对检测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生成相应的检测报告。

检测报告应清晰、准确地呈现检测结果,并根据需要提供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五、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1. 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食品安全质量检测的重要环节,包括样品的质量控制、试剂的质量控制以及仪器设备的质量控制等方面。

食品安全检测作业指导书

食品安全检测作业指导书

食品安全检测作业指导书一、引言食品安全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而食品安全检测则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

为了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制定了一系列的食品安全检测作业指导书,旨在规范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流程、要求和标准。

本文将以“食品安全检测作业指导书”为题,详细介绍该指导书的写作要求、内容格式和作用。

二、食品安全检测作业指导书的写作要求食品安全检测作业指导书的写作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准确性和科学性:食品安全检测作业指导书需要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以及行业实践经验编写,确保内容准确、科学可靠。

2.全面性和系统性:指导书应涵盖食品安全检测的各个环节和关键内容,包括样品采集、样品处理、检测方法、检测仪器设备、结果判定和报告编写等。

3.易读性和操作性:指导书应用简明易懂的语言描述检测流程和要求,方便操作人员理解和执行。

4.更新和修订性:指导书应具有可更新和修订的特性,以适应食品安全监管的最新要求和技术进展。

三、食品安全检测作业指导书的内容格式食品安全检测作业指导书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制定该指导书的目的和意义,以及食品安全检测的背景和重要性。

2.适用范围:明确指导书适用的食品种类、检测对象和适用性限制。

3.检测流程:详细描述食品安全检测的整体流程,包括样品采集、样品处理、检测方法选择和结果判定等。

4.样品采集和处理:介绍食品样品采集的方法、原则和注意事项,以及样品处理的步骤和要求。

5.检测方法:列举适用于食品安全检测的常用检测方法,包括物理检测、化学检测和微生物检测等,同时注明方法的选择原则和操作要点。

6.仪器设备和设施要求:介绍适用于各个检测环节的主要仪器设备和设施要求,例如实验室设备、温度控制和洁净环境要求等。

7.结果判定和评价:说明检测结果的判定标准和评价方法,以及异常结果的处理措施和报告要求。

8.报告编写要求:列出检测报告的主要内容和格式,包括样品信息、检测结果、检测方法和负责人签名等。

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作业指导书

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作业指导书

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作业指导书第1章引言 (3)1.1 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的重要性 (3)1.2 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的基本原则 (4)第2章食品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 (4)2.1 样品采集 (4)2.1.1 采样原则 (4)2.1.2 采样方法 (4)2.1.3 采样容器及器材 (5)2.2 样品预处理 (5)2.2.1 样品预处理方法 (5)2.2.2 样品预处理注意事项 (5)2.3 样品保存 (5)2.3.1 样品保存条件 (5)2.3.2 样品保存期限 (5)2.3.3 样品保存注意事项 (5)第3章食品微生物检测 (6)3.1 微生物检测基本方法 (6)3.1.1 样品制备 (6)3.1.2 微生物分离与纯化 (6)3.1.3 微生物计数 (6)3.1.4 微生物鉴定 (6)3.2 常见食源性病原体检测 (6)3.2.1 沙门氏菌检测 (6)3.2.2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 (6)3.2.3 大肠杆菌O157:H7检测 (6)3.2.4 李斯特菌检测 (6)3.3 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 (7)3.3.1 免疫学检测技术 (7)3.3.2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7)3.3.3 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 (7)3.3.4 拉曼光谱检测技术 (7)第四章食品化学污染物检测 (7)4.1 金属污染物检测 (7)4.1.1 检测方法 (7)4.1.2 检测项目 (7)4.1.3 检测步骤 (7)4.2 有机污染物检测 (8)4.2.1 检测方法 (8)4.2.2 检测项目 (8)4.2.3 检测步骤 (8)4.3 农药残留检测 (8)4.3.2 检测项目 (8)4.3.3 检测步骤 (8)第5章食品添加剂检测 (9)5.1 食品添加剂概述 (9)5.2 常见食品添加剂检测 (9)5.2.1 着色剂检测 (9)5.2.2 防腐剂检测 (9)5.2.3 甜味剂检测 (9)5.2.4 酸度调节剂检测 (9)5.3 食品添加剂滥用与控制 (9)第6章食品营养素检测 (10)6.1 常见食品营养素检测 (10)6.1.1 检测范围与方法 (10)6.1.2 检测原理 (10)6.1.3 检测步骤 (10)6.1.4 质量控制与保障 (10)6.2 营养素功能及评价 (10)6.2.1 营养素功能概述 (10)6.2.2 营养素评价方法 (10)6.2.3 营养素缺乏与过量 (11)6.3 营养素检测新技术 (11)6.3.1 高效液相色谱法 (11)6.3.2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11)6.3.3 原子吸收光谱法 (11)6.3.4 近红外光谱技术 (11)6.3.5 生物传感器技术 (11)6.3.6 免疫学检测技术 (11)第7章食品物理性质检测 (11)7.1 食品物理性质概述 (11)7.2 食品感官评价 (11)7.2.1 感官评价概述 (11)7.2.2 感官评价方法 (12)7.2.3 感官评价要求 (12)7.3 食品质地检测 (12)7.3.1 质地检测概述 (12)7.3.2 质地检测方法 (12)7.3.3 质地检测要求 (13)第8章食品包装材料与容器检测 (13)8.1 食品包装材料概述 (13)8.2 食品包装材料安全性检测 (13)8.2.1 检测目的 (13)8.2.2 检测项目 (13)8.2.3 检测方法 (13)8.3.1 检测目的 (13)8.3.2 检测项目 (14)8.3.3 检测方法 (14)第9章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 (14)9.1 快速检测技术概述 (14)9.2 免疫学检测技术 (14)9.2.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14)9.2.2 免疫层析技术 (15)9.3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15)9.3.1 聚合酶链反应(PCR) (15)9.3.2 实时荧光定量PCR (15)9.3.3 基因芯片技术 (15)第10章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 (15)10.1 食品质量管理体系 (15)10.1.1 概述 (15)10.1.2 食品质量管理体系的构成 (15)10.1.3 食品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 (16)10.1.4 食品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16)10.2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16)10.2.1 概述 (16)10.2.2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构成 (16)10.2.3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 (17)10.2.4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17)10.3 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与监管 (17)10.3.1 认证 (17)10.3.2 监管 (17)10.3.3 认证与监管的协同 (17)第1章引言1.1 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的重要性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食品质量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满意度与信任度。

食品安全检验指导书

食品安全检验指导书

食品安全检验指导书一、引言食品安全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为了确保民众的食品安全,各国都建立了相应的食品安全检验制度。

本指导书旨在提供一份详细的食品安全检验指南,以协助相关从业人员进行有效的食品安全检验工作。

二、食品安全检验概述食品安全检验是指通过对食品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方面进行检测和分析,判断食品是否符合安全标准的过程。

食品安全检验的目的是保障食品的安全性和卫生质量,减少食品中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危害。

三、食品安全检验的重要性食品安全检验在保障民众健康和生命安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包括重金属、农药残留、生物毒素等,如果不及时进行检验和筛查,就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危害。

四、食品安全检验的方法与步骤1.采样采样是食品安全检验的第一步,合理的采样方法和采样点选择对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2.样品制备样品制备是将采样得到的食品样品进行处理和准备,以适应后续的检验方法和要求。

样品制备应注意避免样品污染和损失,并确保样品的各项指标能够得到准确和可靠的检测。

3.物理检验物理检验是通过对食品的外观、颜色、气味等进行观察和检测,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情况,如变质、霉变等。

4.化学检验化学检验是通过对食品中的化学成分进行检测和分析,包括有害物质的检测、营养成分的测定等。

化学检验需要运用各种仪器设备和化学试剂,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微生物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是通过对食品中的微生物进行培养和检测,包括细菌、霉菌、病毒等。

微生物学检验可以判断食品是否存在致病微生物,对食品的卫生质量进行评价。

6.辐射检验辐射检验是对食品辐射状况进行检测和评估,确保食品辐射水平在安全范围内。

7.结果分析与判定通过对检验结果的分析和对比,判断食品是否符合安全标准。

若食品不符合要求,则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召回、销毁等。

五、食品安全检验的注意事项1.严格遵守检验标准和方法,确保检验过程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食品安全检测方法手册

食品安全检测方法手册

食品安全检测方法手册第一章食品安全检测基础 (3)1.1 食品安全检测概述 (3)1.2 食品安全检测的目的和意义 (3)1.2.1 目的 (3)1.2.2 意义 (4)1.3 食品安全检测的基本原则 (4)1.3.1 科学性原则 (4)1.3.2 客观性原则 (4)1.3.3 完整性原则 (4)1.3.4 时效性原则 (4)1.3.5 经济性原则 (4)1.3.6 法律法规原则 (4)第二章样品采集与制备 (5)2.1 样品采集方法 (5)2.2 样品制备技术 (5)2.3 样品保存与运输 (5)第三章食品微生物检测 (6)3.1 微生物检测概述 (6)3.2 常见微生物检测方法 (6)3.2.1 传统培养法 (6)3.2.2 分子生物学方法 (6)3.2.3 免疫学方法 (6)3.2.4 生物传感器方法 (6)3.3 微生物检测标准及操作规范 (7)3.3.1 微生物检测标准 (7)3.3.2 微生物检测操作规范 (7)第四章食品添加剂检测 (7)4.1 食品添加剂概述 (7)4.2 常见食品添加剂检测方法 (8)4.2.1 光谱法 (8)4.2.2 色谱法 (8)4.2.3 电化学法 (8)4.2.4 免疫学法 (8)4.3 食品添加剂检测标准及操作规范 (8)4.3.1 检测标准 (8)4.3.2 操作规范 (8)第五章食品中有害物质检测 (9)5.1 有害物质概述 (9)5.2 常见有害物质检测方法 (9)5.2.1 气相色谱法 (9)5.2.2 液相色谱法 (9)5.2.3 原子吸收光谱法 (9)5.2.4 荧光光谱法 (9)5.3 有害物质检测标准及操作规范 (10)5.3.1 检测标准 (10)5.3.2 操作规范 (10)5.3.3 质量控制 (10)第六章食品营养成分检测 (10)6.1 营养成分概述 (10)6.2 常见营养成分检测方法 (10)6.2.1 蛋白质检测方法 (10)6.2.2 脂肪检测方法 (11)6.2.3 碳水化合物检测方法 (11)6.2.4 矿物质检测方法 (11)6.2.5 维生素检测方法 (11)6.3 营养成分检测标准及操作规范 (11)6.3.1 蛋白质检测标准及操作规范 (11)6.3.2 脂肪检测标准及操作规范 (12)6.3.3 碳水化合物检测标准及操作规范 (12)6.3.4 矿物质检测标准及操作规范 (12)6.3.5 维生素检测标准及操作规范 (12)第七章食品品质检测 (12)7.1 食品品质概述 (12)7.2 常见食品品质检测方法 (12)7.2.1 感官检测法 (12)7.2.2 物理检测法 (12)7.2.3 化学检测法 (12)7.2.4 生物检测法 (13)7.2.5 仪器检测法 (13)7.3 食品品质检测标准及操作规范 (13)7.3.1 食品品质检测标准 (13)7.3.2 食品品质检测操作规范 (13)第八章食品包装材料检测 (13)8.1 包装材料概述 (13)8.2 常见包装材料检测方法 (14)8.2.1 塑料包装材料检测 (14)8.2.2 纸及纸板包装材料检测 (14)8.2.3 玻璃包装材料检测 (14)8.2.4 金属包装材料检测 (14)8.2.5 复合材料包装材料检测 (14)8.3 包装材料检测标准及操作规范 (14)8.3.1 GB/T 1040.12006 塑料拉伸功能的测定 (14)8.3.2 GB/T 2679.51995 纸和纸板耐破度的测定 (14)8.3.3 GB/T 65432008 瓦楞纸箱抗压力试验方法 (15)8.3.4 GB/T 69942008 金属容器抗拉强度试验方法 (15)8.3.5 GB/T 27921995 胶粘剂粘合强度试验方法 (15)第九章食品安全检测仪器设备 (15)9.1 常见检测仪器设备简介 (15)9.2 仪器设备的操作与维护 (16)9.3 仪器设备的校准与验证 (16)第十章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室管理 (16)10.1 实验室管理体系 (16)10.1.1 管理体系构成 (17)10.1.2 管理体系实施 (17)10.2 实验室安全管理 (17)10.2.1 安全管理制度 (17)10.2.2 安全设施与设备 (18)10.3 实验室质量保证 (18)10.3.1 质量控制措施 (18)10.3.2 质量改进与提升 (18)第十一章食品安全检测数据分析与处理 (18)11.1 数据分析方法 (18)11.2 数据处理技术 (19)11.3 数据报告撰写 (19)第十二章食品安全检测发展趋势与展望 (20)12.1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发展趋势 (20)12.2 食品安全检测行业展望 (20)12.3 食品安全检测策略与建议 (21)第一章食品安全检测基础1.1 食品安全检测概述食品安全检测是指通过对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微生物、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指标进行检测,以保证食品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和相关法规的要求。

食品卫生与安全作业指导书

食品卫生与安全作业指导书

食品卫生与安全作业指导书第1章食品卫生与安全基础概念 (4)1.1 食品卫生定义与重要性 (4)1.1.1 保障人体健康:食品是人体获取营养、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来源。

食品卫生不良会导致食品中存在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4)1.1.2 维护社会稳定:食品卫生问题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疫情传播等公共卫生事件,影响社会稳定。

(4)1.1.3 促进经济发展:保障食品卫生有助于提高我国食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农业、食品加工业、餐饮业等产业的发展。

(4)1.2 食品安全内涵与意义 (4)1.2.1 无毒害:食品中不含有对人体有毒、有害的物质。

(4)1.2.2 营养均衡:食品应富含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满足人体生长发育、维持生命活动的需要。

(4)1.2.3 无污染:食品在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避免受到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污染。

(5)1.2.3.1 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5)1.2.3.2 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5)1.2.3.3 促进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5)1.3 食品卫生与安全的关系 (5)第2章食品污染与预防 (5)2.1 生物性污染及其预防 (5)2.1.1 生物性污染来源 (5)2.1.2 生物性污染的预防措施 (5)2.2 化学性污染及其预防 (5)2.2.1 化学性污染来源 (5)2.2.2 化学性污染的预防措施 (6)2.3 物理性污染及其预防 (6)2.3.1 物理性污染来源 (6)2.3.2 物理性污染的预防措施 (6)第3章食品卫生管理 (6)3.1 食品卫生管理制度 (6)3.1.1 建立健全食品卫生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保证食品卫生工作落实到位。

(6)3.1.2 制定食品卫生管理规章,包括食品采购、储存、加工、运输、销售、废弃物处理等各个环节的操作规程。

(6)3.1.3 定期对食品卫生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以适应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要求和实际工作需要。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实验实训手册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实验实训手册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实验实训手册实验(实训)学生情况表学习与讨论一微生物引起食品变质的讨论学习目的:通过本次学习掌握微生物是如何使其食品的品质发生变化的,对食品的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的影响因素有一定的认识了。

学习内容:一、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条件:1、水分不同类群的微生物生长对Aw值要求不同。

大多数细菌生长所需的Aw值在0.9以上;酵母菌需要的Aw值比细菌要低一些,且多数酵母比霉菌要高一些,只有耐渗酵母比霉菌低;霉菌与酵母菌和细菌相比,其Aw值要求较低。

2、pH值根据食品pH值的不同,把食品分为酸性和非酸性食品酸性食品:pH<4.5,例如:水果类非酸性食品:pH>4.5,例如:肉类、鱼类、乳、蔬菜等。

①在非酸性食品中,最适宜细菌的生长,因为绝大多数细菌生长的最适pH值在7.0左右;②在酸性食品中,细菌在过低的pH值环境中受到抑制,能够生长的仅是酵母菌或霉菌,食品的pH值在5.5以下时,除少数细菌,例如:大肠杆菌、乳酸杆菌、乳链球菌仍能生长外,大多数腐败菌的生长基本上被抑制。

3、食品的渗透压(1)高度嗜盐细菌:适宜在20—30%食盐浓度的食品中生长,例如:盐杆菌、小球菌属。

(2)中等嗜盐细菌:适宜在5—10%食盐浓度的食品中生长,例如:假单胞杆菌属、弧菌属等。

(3)低等嗜盐细菌:适宜在2—5%食盐浓度的食品中生长,例如:无色杆菌属和黄杆菌属的一些菌种。

(4)耐糖细菌:能在高度含糖的食品中生长的细菌。

如肠膜明串珠菌。

(5)引起高渗透压食品变质的酵母菌:耐高糖的酵母,例如:鲁氏酵母、蜜蜂酵母等。

常常引起高糖食品糖浆、果酱、浓缩果汁等的变质。

(6)引起高渗透压食品变质的霉菌:例如:灰绿曲霉、等能引起高渗透压食品的变质。

二、食品的环境条件:(一)温度(二) 气体状况(1)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M与氧的关系:有O2时,各种霉菌、酵母菌和细菌都可以生长;缺O2时,厌氧菌、酵母菌;兼性厌氧性M 在有氧时较缺氧长的快。

食品安全培训指导手册

食品安全培训指导手册

食品安全培训指导手册目的本手册旨在提供食品安全培训的指导,以确保食品从生产到消费环节的安全性。

通过培训,员工将了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并研究相关的卫生操作规程和食品安全管理知识,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和卫生安全。

培训内容1. 食品安全意识培训- 引导员工了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和对公众健康的影响。

- 介绍食品相关法规和准则,确保员工遵守相关的法律要求。

- 强调个人责任,提醒员工在工作中始终保持食品安全意识。

2. 卫生操作规程培训- 详细介绍食品加工、包装、储存和运输等环节的卫生操作规程。

- 强调清洁卫生的重要性,以及正确的手部卫生和个人卫生惯。

- 教授正确的食品存放和处理方法,避免交叉污染。

3. 食品安全管理知识培训- 介绍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如HACCP等,以及相关的流程和要求。

- 解释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控制措施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应对食品安全事故。

- 强调员工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及时上报和处理。

培训方法1. 理论培训- 通过面对面的讲解和演示,向员工传授相关知识和操作技巧。

- 使用图表、图片和视频等辅助材料,使培训内容更加生动易懂。

- 运用实例和案例分析,帮助员工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2. 实践培训- 安排实际场景下的模拟操作,让员工亲自实践操作规程和安全措施。

- 提供实践指导和反馈,纠正员工操作中的不规范行为。

- 演练应急处理和故障排除,培养员工处理食品安全问题的能力。

培训评估1. 考试评估- 设计食品安全知识测试题目,评估员工对培训内容的掌握情况。

- 设置合格标准,对不合格员工进行补和再次测试。

2. 绩效评估- 监测员工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规程遵守情况,评估其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

- 对符合安全要求和卫生标准的员工予以奖励,鼓励其保持良好的食品安全惯。

总结食品安全培训是确保食品安全的基础,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非常重要。

通过本指导手册,能够帮助组织制定有效的食品安全培训计划,并确保员工掌握相关的卫生操作规程和食品安全管理知识。

食品安全与卫生培训手册

食品安全与卫生培训手册

食品安全与卫生培训手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与卫生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为了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食品安全与卫生培训手册的编写和使用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食品安全与卫生培训手册的必要性、内容及其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说明。

首先,食品安全与卫生培训手册的编写是必要的。

在食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中,存在着许多食品安全隐患和卫生问题。

例如,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加工环节的不规范操作、储存过程中的温度管理不当等,都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而经过系统的培训,员工将能够了解并遵守相关的食品安全与卫生规定,减少风险并有效防范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其次,食品安全与卫生培训手册的内容应包括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解读、食品卫生与安全知识的普及、操作规程的规范等。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解读能够使员工了解各项法规的要求和惩罚措施,增强法律意识,从而更加重视和遵守食品安全与卫生规定。

食品卫生与安全知识的普及能够提高员工的卫生意识和卫生常识,防止疏漏和错误操作。

操作规程的规范能够告诉员工正确的操作方法和程序,确保食品从生产到最终消费者的过程中,都符合卫生标准,保障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此外,食品安全与卫生培训手册的使用对于个体和组织都具有重要影响。

对于个体而言,通过学习和掌握食品安全与卫生知识,个体在饮食生活中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对于组织而言,通过对员工进行食品安全与卫生培训,能够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和责任心,减少食品事故可能带来的损失和法律风险。

同时,食品安全与卫生培训手册的使用也能够增强消费者对于品牌的信任感,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食品安全与卫生培训手册的编写和使用具有重要性。

通过培训手册,能够让人们了解食品安全与卫生方面的知识,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程序,从而保证食品供应链的安全和卫生。

食品安全与卫生培训手册的使用对于个体和组织都能够带来积极的影响,提高食品行业的整体水平,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食品卫生安全实践操作指南

食品卫生安全实践操作指南

食品卫生安全实践操作指南1. 引言食品卫生安全是关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为了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操作指南。

2. 食品安全基本要求2.1 食品原料采购- 应选择具有合法资质的供应商,确保食品原料来源可靠。

- 采购的食品原料应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

- 应建立食品原料采购记录,记录内容包括供应商名称、地址、采购日期、产品名称、数量、保质期等信息。

2.2 食品储存- 食品应按照分类、分区、分层的原则进行储存。

- 应定期检查食品储存条件,确保食品在适宜的温度、湿度下储存。

- 应定期清理食品储存场所,防止食品受到污染。

2.3 食品加工- 食品加工工具应保持清洁、完好,避免交叉使用。

- 食品加工过程中应遵循先洗后切的原则,确保食品清洗彻底。

- 应严格控制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温度和时间,防止食品变质。

2.4 食品销售- 食品销售场所应保持整洁,具备良好的卫生条件。

- 食品应放置在防尘、防蝇、防鼠、防虫的设施中。

- 应定期对食品进行质量检查,确保食品在保质期内。

3. 食品安全管理3.1 食品安全培训- 应对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素质。

- 培训内容包括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食品卫生操作规范、食品安全事故处理等。

3.2 食品安全检查- 应定期对食品安全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 检查内容包括食品原料、食品储存、食品加工、食品销售等环节。

3.3 食品安全事故处理-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扩大。

- 应按照相关规定及时报告食品安全事故,配合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处理。

4. 附则本操作指南适用于各类食品生产经营单位。

各单位应根据本指南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食品安全管理措施,确保食品安全。

{content}。

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与检验检测作业指导书

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与检验检测作业指导书

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与检验检测作业指导书第1章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概述 (4)1.1 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性 (4)1.2 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 (4)1.3 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 (4)第2章食品安全监管 (5)2.1 食品生产环节监管 (5)2.1.1 生产许可管理 (5)2.1.2 生产过程监管 (5)2.1.3 食品原料及辅料监管 (5)2.1.4 食品添加剂监管 (5)2.2 食品流通环节监管 (5)2.2.1 流通许可管理 (5)2.2.2 食品运输和储存监管 (5)2.2.3 食品销售监管 (5)2.2.4 食品进出口监管 (5)2.3 食品消费环节监管 (5)2.3.1 餐饮服务监管 (5)2.3.2 学校食堂和集体用餐监管 (6)2.3.3 家庭食品安全指导 (6)2.3.4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预警 (6)第3章药品安全监管 (6)3.1 药品生产环节监管 (6)3.1.1 生产许可管理 (6)3.1.2 生产质量管理 (6)3.1.3 原料药与辅料监管 (6)3.2 药品流通环节监管 (6)3.2.1 药品经营许可管理 (6)3.2.2 药品采购与储存管理 (6)3.2.3 药品配送与运输监管 (7)3.3 药品使用环节监管 (7)3.3.1 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管理 (7)3.3.2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7)3.3.3 药品广告与宣传监管 (7)第4章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概述 (7)4.1 检验检测的目的与意义 (7)4.1.1 保证食品药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保障消费者权益; (7)4.1.2 发觉并防范食品药品潜在的安全风险,预防食品安全的发生; (7)4.1.3 强化对食品药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监管,规范市场秩序; (7)4.1.4 为政策制定、风险评估、科学研究等提供数据支持。

(7)4.2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 (7)4.2.1 依法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8)4.2.2 拥有与检验检测工作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场地、设备等资源; (8)4.2.3 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并保证其有效运行; (8)4.2.4 通过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或者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的资质认定评审。

食品卫生学实验报告指导

食品卫生学实验报告指导

食品卫生学实验报告指导1. 引言在食品卫生学实验中,我们对食品的安全性和卫生状况进行了研究与评估。

本文档将为你提供实验报告的指导,以确保你能够全面、清晰地呈现实验结果和结论。

2.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食品在不同条件下的卫生状况,以便评估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食品样品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食品的微生物污染情况以及可能的食品安全隐患。

3. 实验方法3.1 样品采集选择代表性的食品样品,例如肉类、蔬菜、水果等。

确保样品来源正规,易于分析。

3.2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所需的设备和试剂。

2. 对样品进行适当的处理,如清洗、切割等。

3. 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微生物菌落计数。

4. 对样品进行化学指标的测定,如pH值、酸碱度等。

5. 根据需要,进行其他的实验步骤。

4. 实验结果和分析实验结果应该准确地呈现所得到的数据和观察结果。

可以使用表格、图表和描述性文字来解释实验结果。

对于微生物菌落计数,可以使用平均值和标准差来表示数据的统计特征。

对于化学指标的测定结果,可以使用均值和范围来表示。

在实验结果的分析中,应该着重指出发现的问题和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

比较不同食品样品之间的差异,并提出可能的原因和改进措施。

在结论中,给出对食品卫生状况的总体评价。

5. 实验结论在实验结论中,应该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

强调实验结果的重要性和对食品卫生学的贡献。

同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改进措施进行展望。

6. 参考文献提供实验报告中引用的参考文献列表。

确保引用的文献可靠、可查,避免引用无法确认来源的内容。

以上是《食品卫生学实验报告指导》的内容,希望对你的实验报告写作有所帮助。

如果你有其他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指导,请随时提问。

食品卫生学实验指导

食品卫生学实验指导

食品卫生学实验指导实习学时:18学时实习项目:1、主要食源性传染病的鉴定2、寄生虫病的鉴定(成虫标本)3、肉中囊尾蚴、旋毛虫的检验技术4、宰前宰后卫生检验技术5、罐头食品的卫生检验6、再制蛋的卫生评价实习指导老师:杨蓉生授课老师:刘鲁蜀实验一、二主要食源性传染病、寄生虫病的鉴定一、目的与要求:了解主要食源性传染病、寄生虫病的鉴定要点二、器材:病理标本、图片、幻灯片、寄生虫标本三、方法与内容通过病理标本、图片、幻灯片等了解痢疾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霍乱弧菌、炭疽杆菌、鼻疽杆菌,结核分枝杆菌、布氏杆菌、猪丹毒杆、猪链球菌、口蹄疫病毒、猪水疱病毒、猪瘟病毒、甲肝病毒、疯牛病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鉴定。

四、实习报告:简述主要传染病的鉴定要点。

主要传染病寄、生虫病鉴别要点实习三肉中囊尾蚴、旋毛虫的检验一、目的要求掌握旋毛虫病肉检验的采样要求,检验方法及操作技术,认识肌旋毛虫、猪囊尾蚴和住肉孢子虫。

二、器材与试剂光学显微镜(100倍)弯头剪旋毛虫压定器或夹压玻片膈肌角(三斤新鲜,三斤冷冻)10%甘油水溶液5%美兰溶液10%盐酸溶液三、方法与内容(1)鲜肉旋毛虫的检验:1、采样2、目检3、制片4、镜检5、判定(2)冻肉旋毛虫的检验:1、美兰染色法2、盐酸透明法1、鲜肉旋毛虫目检法和压片镜检法(1) 采样自胴体左、右膈肌脚各采检样一小块(30~50g),并与胴体编同一号码。

如果是部分胴体受检,可从肋间肌、腰肌等处采样。

(2) 目检先将检样的肌膜撕去,纵向拉平检样,在充足的自然光下,不断晃动,观察肉表面有无针尖大半透明稍隆起的乳白色或灰白色小点,然后再撕开或剪开检样深部进行观察。

发现可疑便剪下、制成压片镜检。

(3) 制片将夹压玻片器(或载玻片)放检验台边侧,靠近检验者。

一手持目检检过的肉检样,用大拇指和中指握住检样两端,用食指顶住,使检样肌纤维崩直,在充足光线下,由检样两面的不同部位、顺肌纤维方向剪下麦粒大小的小肉片12粒(两块检样24粒),其中目检到的小白点必须剪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安全与卫生检测实训教学指导书(食品加工技术专业、食品安全监测专业)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6月《食品安全与卫生检测》实训指导书依据《食品安全与卫生检测》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编写本指导书,作这《食品安全与卫生检测》任课教师教学参考和食品工程专业教学用书。

全书共分10个实训专题,建议教学学时为30~50学时。

《食品安全与卫生检测》是在学过分析化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与《食品营养与检测》构成了一个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是高职高专院校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是能够把基础课与专业课紧密联结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

该课程主要讲授食品的安全卫生、食品卫生检测有关知识、食品卫生检测技术、食品安全管理、食品卫生监督、国家食品卫生法与世界卫生组织、典型食品安全卫生案例分析等。

通过本课程各教学环节,要求学生掌握从事食品生产与加工、食品营销及检测等职业岗位群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能合理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食品品质,保证食品的安全性。

使学生在食品加工实践中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国内外食品安全与检测的科学技术动向。

因此,本课程承担着培养食品专业高级实用型专门人才和提高食品安全、卫生检测技术的双重任务。

在具体实施中,既可以采取理论与实训结合的教学形式,也可单独组织实训教学。

要强调所有实际操作必须符合食品行业卫生规范、职场卫生健康、操作规程等的要求。

要强调紧密结合生产实践,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具有高职高专食品专业特色的“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专业综合训练、毕业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

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系2004年6月实训一花生中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一、目的1、熟练掌握薄层层析法原理。

2、掌握薄层层析操作作方法。

二、原理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1经有机溶剂提取,浓缩、净化以及薄层分离前处理后,在波长365nm紫外光下产生兰紫色荧光,根据其在薄层板上显示荧光的最低检出量来测定含量。

三、试剂1.三氯甲烷、甲醇、苯、乙腈、丙酮2.正己烷(沸程30~60℃)或石油醚(沸程60~90℃).3.无水乙醚或乙醚经无水硫酸钠脱水4.苯――乙腈(98:2)混合溶液:量取98ml苯,加2ml乙腈,混匀。

5.甲醇――水(55:45)溶液:配制方法同上。

6.三氟乙酸、无水硫酸钠、氯化钠7.硅胶G,薄层色谱用。

8.AFTB1标准溶液的制备:用百万分之一的微量分析天平精密称取1~1.2mgAFTB1标准品,先加入2ml乙腈溶解后,再用苯稀释至100ml。

然后避光置于4℃冰箱中保存。

最后进行AFTB1标准溶液浓度的测定。

(此标准溶液浓度为10μg/ml)。

9.AFTB1标准使用液Ⅰ:精密吸取1ml10μg/ml标准溶液于10ml容量瓶中,加苯-乙腈混合液至刻度,混匀。

此溶液浓度为1μg/ml。

10.AFTB1标准使用液Ⅱ:精密吸取1.0ml1μg/mlAFTB1标准使用液Ⅰ于5ml容量瓶中,加苯-乙腈混合液稀释至刻度,摇匀。

此溶液浓度为0.2μg/ml。

11.AFTB1标准使用液Ⅲ:精密吸取1.0mlAFTB1标准使用液Ⅱ于5ml容量瓶中,加苯-乙腈混合液稀释至刻度,摇匀。

此溶液浓度为0.04μg/ml。

12.50/L次氯酸钠溶液:取100g漂白精,加入500ml水,搅拌均匀。

另将160g工业用碳酸钠(Na2CO3·10H2O)溶于500ml温水中,再将两液混合,搅拌,澄清后,再过滤即可。

四、仪器和用具1.小型粉碎机、样筛、电动振荡器2.全玻璃浓缩器、电子恒温水浴锅、薄层板涂布器3.玻璃板:5cm×20cm。

4.展开槽:内长25cm,宽6cm,高4cm。

5.紫外光灯:100~125W,带有波长365nm滤光片6.微量进样器、蒸发器:50ml五、操作步骤1.样品提取、净化样品去壳去皮粉碎后,称取20g粉碎过筛样品,置于250ml具塞锥形瓶中,加30ml正乙烷或石油醚和100ml甲醇水溶液,在瓶塞上涂上一层水,盖严防漏。

振荡30min,静置片刻,以叠成折叠式的快速定性滤纸过滤于分液漏斗中,等下层甲醇水溶液分清后,放出甲醇水溶液于另一具塞锥形瓶中。

取20.0ml甲醇水溶液提取液(相当于4g样品)置于另一个125ml分液漏斗中,加20mlCHCl3,振摇2min,静置分层(如出现乳化则可滴加甲醇使其分层),放出CHCl3层,经盛有约10g先用CHCl3湿润的无水硫酸钠的慢速定量滤纸过滤于50ml蒸发皿中,分液漏斗中再加5mlCHCl3重复振摇提取,CHCl3层一并滤于蒸发皿中,最后用少量CHCl3洗滤器,洗液并于蒸发皿中。

将蒸发皿放在通风橱内于65℃水浴上通风挥干,然后放在冰箱内冰却2-3min后,准确加入1ml苯-乙腈混合液(或将CHCl3用浓缩蒸馏器减压吹干蒸干,然后再准确加入1ml苯-乙腈混合液)。

用带橡皮头的滴管的管尖将残渣充分混合,如果有苯的结晶析出,则将蒸发皿取下,继续溶解、混合,晶体则立即消失,再用此滴管吸取上清液转移于2ml 具塞试管中。

2.样品的测定(单向展开法)(1)薄层板的制备:称取约3g硅胶G,加入相当于硅胶量2-3倍左右的水,用力研磨1-2min至成糊状后立即倒入涂布器内,推成5×20cm,厚度约0.25mm的簿层板三块。

在空气中干燥大约15min后,放入100℃烘箱内活化2h,取出在干燥器中保存。

一般可保存2-3d,若放置时间较长,可再进行干燥活化后使用。

(2)点样:将簿层板边缘附着的吸附剂刮净,在距薄层板下端3cm处做一个基线,然后在基线上用微量注射器滴加样液。

一块板可滴加4个点,点距边缘和点间距约为1cm,点直径约为3mm。

要求在同一块板上滴加点的大小应一致,可用吹风机冷风边吹边加。

滴加的样点如下:第一点:10μl、0.04μg/mlAFTB1标准使用液。

第二点:20μl样品溶液。

第三点:20μl样液+10μl 0.04μg/mlAFTB1标准使用液。

第四点:20μl样液+10μl 0.2μg/mlAFTB1标准使用液。

(3)展开与观察:加入10ml无水乙醚于展开槽内,预展12cm,取出挥干。

再于另一展开槽内加入10ml丙酮:三氯甲烷(8:92)溶剂,展开10-12cm,取出在紫外光下观察结果,方法如下:①第一点滴加10μlAFTB1标准使用液,其中含AFTB10.04μg/ml(最低检出量5μg/kg)。

可作为检验薄层板好坏及色谱是否合适,能检出最低检出量。

如果展开后此点无荧光,则说明薄层板或色谱条件存在问题。

②第三点和第四点上滴加了样液和AFTB1标准液,可使样液中的AFTB1荧光点和标液AFTB1荧光点重叠。

加以认证。

第三点是用来检验最低检出量在样液中是否能正常呈现,如果第一点呈阳性,第三点呈阴性则说明样品的提取存在问题,可能存在荧光猝灭剂,应重新提取。

第四点主要是起定位作用。

AFTB 1的Rf 值约0.6。

③第二点起判断作用。

如果第二点(样液)在AFTB 1标准点的相应位置(Rf≈0.6)处呈阴性,而其它各点均呈阳性,则说明样品中AFBT 1的含量在5μg/kg(最低检出量)以下,如果第二点在其相应位置上呈阳性,则需进行确证试验。

(4)确证试验:为了证明在薄层板上样液呈现的荧光确系由AFTB 1产生的,则在样点上滴加三氟乙酸,产生AFTB 1的衍生物,继续展开后,此衍生物的Rf值约为0.1左右。

方法如下:依次在薄层板左边滴加两个点:第一点:10μl 0.04μg/mlAFTB 1标准使用液。

第二点:20μl 样液。

在以上两点处各加一小滴三氟乙酸盖于其上,经反应5min 后,用电吹风机吹热风2min ,热风吹到薄层板上的温度不得高于40℃,再于薄板右边滴加以下两点。

第三点:10μl 0.04μg/mlAFTB 1标准使用液。

第四点:20μl 样液。

同前展开后,在紫外光下观察样液是否产生与AFTB 1标准点相同的衍生物。

第三点和第四点,可作为样液与标准衍生物的空白对照。

(5)稀释定量:样液中的AFTB 1荧光点的荧光强度与AFTB 1标准点(最低检出量)的荧光强度一致,则表示样品AFTB1含量在5μg/kg ;如样液中荧光强度比最低检出量强,则根据其强度估计减少点样量或将样液稀释后再点样,直至样液点的荧光强调与最低检出量的荧光强度一致为止,滴加样式如下:第一点:10μg/ml AFTB 1标使液。

第二点:根据具体情况点10μl 样液。

第三点:根据具体情况点15μl 样液。

第四点:根据具体情况点20μl 样液。

(6)计算:X=0.0004×mV D V ⨯⨯21 (3-1) 式中:X —— 样品中AFTB 1的含量,μg/kg ;V 1 —— 稀释前样液的体积,ml ;V 2 —— 出现同样最低荧光强度时滴加样液的点样量,μl ;D —— 样液的总稀释倍数;m —— 稀释前相当样品的质量,g ;0.0004 —— AFTB 1的最低检出量,μg 。

注意事项1.本法的灵敏度较高,容易产生误差。

如薄层板制作不平整、不均匀,点样的间距太小等都会产生误差。

2.AFTB1标准储备液应密封于具塞试管中,在4o c冰箱中避光保存。

如果在保存期间体积明显减少,应及时补充溶剂。

使用前,应对其测定标准液的浓度。

3.AFT是一种剧毒和强致癌性物质,因此,在使用时特别注意其安全保护。

如实验时应佩戴口罩,配标液时应戴乳胶手套。

如被标液污染时应及时用50g/L 次氯酸钠溶液浸泡消毒。

实验结束后应做好清洗消毒工作,对于剩余的AFT标液以及呈阳性样液,应先用50g/L次氯酸钠处理后方可倒在指定的地方。

实验所用玻璃器皿消毒后再进行清洗(用50g/L次氯酸那浸泡5min)。

实训二、食品中N-亚硝胺化合物的检测一、目的1、熟练掌握食品中N-亚硝胺化合物的测定原理。

2、掌握食品中N-亚硝胺化合物的测定方法。

二、测定原理本法是测定食品中挥发性N-亚硝胺总量的方法。

食品中挥发性亚硝胺经水蒸气蒸馏纯化后,经过紫外光照射,分解释放为亚硝酸根。

然后利用强碱性离子交换树脂浓缩,在酸性条件下与对位氨基苯磺酸形成重氮盐,最后与N-萘乙烯二胺二盐酸盐形成红色偶氮染料。

颜色的深浅与N-亚硝胺的含量成正比。

三、试剂1.0.1mol/L磷酸缓冲溶液(PH7):分别吸取0.1mol/L磷酸氢二钠(Na2HPO4)61.9ml和0.1mol/L磷酸氢二钠(NaH2PO4)39.0ml,将两者混合而成缓冲溶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