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四讲(读后感)
《民主四讲》书评
《民主四讲》书评这学期所看书目中,王绍光先生所写的《民主四讲》这本书可以说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这本书梳理了民主制度绵延流长的历史过程,从民主的起源和演化讲起,区分了“民主”与“共和”、“自由”、“宪政”、“代议制”、“选举”等概念的区别,逐一讨论民主发展的历史过程、西式民主出现以及巩固的条件、西式民主的机制与运作及其实效与反思,还对现代民主兴起的条件做了分析和概括。
最重要的是,王先生没有迷失在前人的成就之上,而是对民主和现代民主制度做了反思和批判。
正如王绍光先生本人所讲:“《民主四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介绍,也不仅仅是为了赞赏;在很大程度上,它的目的是要对西式民主进行批判和反思。
”《民主四讲》,从开篇就将所要描述的内容限定在西方民主上,从古希腊的雅典城邦民主制度,到古罗马的共和制度,再到之后的宪政民主、竞争性民主、代议制民主等,细细将西方民主制度的历史发展脉络梳理了一遍,对于我本人相对浅薄的政治学、社会学理论基础来讲,这不失为一本可读性非常强的民主政治入门著作。
如名所说,全书共分为四讲。
第一讲,民主的起源与演化。
一、民主从何而来?;二、古典政治理论家的民主观;三、民主的异化:“自由”和“宪制”限制了民主权威的适用范围;“代议”限制了民众直接参与决策的机会;“自由竞争性选举”限制了大多数人参政的机会;普选的实现也无法改变选举的“贵族”、“寡头”色彩。
第二讲,现代民主兴起的条件一、经济发展与民主;二、阶级结构与民主;三、文化与民主:公民文化与民主;政治容忍与民主;生活满意度与民主;解放价值与民主。
四、公民社会与民主;五、社会资本与民主;六、国家有效性与民主。
第三讲,现代民主的机制与运作一、选举制度:选举权、选区划分、投票规则;二、政党制度;三、行政与立法的关系。
第四讲,实效与反思一、民主的实效:以工具性目标来衡量;民主与经济增长;民主与社会公正;民主与幸福。
二、民主的实效:以民主原则来衡量;不平等的参与:选举、金钱与选举;不平等的参与:群体政治。
《民主四讲》读书报告
读《民主四讲》对于民主一词,一直以来我都没有一种很深入的理解,在以前的认知中,民主更多的意思是等同于自愿,完全出于自己的意愿而去做某件事、去参与某项活动等等,能够让我自愿去做一件事,对我来说可能就能称之为民主了。
但是在不断的学习中,尤其是读完王绍光先生的《民主四讲》这本书之后,对于民主一词这才有了更进一步、更深一层次的理解。
以前,民主在我看来无疑是一个好东西,但是,读完这本书之后,才知道原来所谓的民主如此复杂,并不是简单的好与坏就可以说清的,自己长期以来脑袋里固有的一些观念是错误的。
在这本书中,王绍光先生分成四个部分来对民主进行解说与分析,分别为:民主的起源与演化、现代民主兴起的条件、现代民主的机制与运作、实效与反思。
在书的第一讲中,首先是给民主下了一个定义。
作者指出:我们今天使用的“民主”一词源于希腊,其“最原始、最简单”的含义是:“由全体人民(而不是他们选出的代表)平等地、无差别地参与国家决策和进行国家管理。
”我想,这种形式的民主应该才是最公平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
而作者在全书中一直坚持的观念即是——“民主”的原意是人民主权,这也是作者立论的基础。
而熊彼特在1942年出版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一书中,批判了“古典民主观”,在熊彼特看来,把人民放在首位而把他们对代表的挑选放在第二位的民主观是不对的。
他把民主定义为“一些个人通过竞争人民选票来获得(公共)决策权的制度安排”。
这就完全颠覆了民主的原意:把选举代表放在第一位,而把人民的决定权放在第二位。
由此可见,熊彼特将民主的概念窄化成只是选举代表等,这丧失了许多政治学和经济学上的意味。
王绍光先生通过对民主概念的学术史进行考察,认为今天我们看到的所谓“民主”都是经过改头换面的民主,是异化后的民主、去势化后的民主、无害化的民主、去功能化的民主。
经过“自由”“宪政”“代议”“选举”“多元”一刀刀阉割之后,民主已从难以驾驭的烈马变成了温顺的小羊。
民主四讲读后感
民主四讲读后感《民主四讲》是一本关于民主的重要著作,作者是中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王若飞。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民主的概念、原理、实践和价值,对于我们理解民主、推动民主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民主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意义,也对民主的内涵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书中对民主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民主并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更是一种社会理念和价值观。
它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和权利,倡导平等、自由、公正和参与。
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形式,更是一种社会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对民主概念的深入理解,我意识到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国家繁荣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其次,书中对民主的原理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民主的原理主要包括政治平等、政治自由、政治参与和政治责任。
这些原理构成了民主的基本框架,是民主制度的核心要素。
在现代社会,政治平等和政治自由是民主的基本保障,政治参与和政治责任是民主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民主原理的深入了解,我认识到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更是一种政治文化和制度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再次,书中对民主的实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民主的实践主要包括政治民主、经济民主、文化民主和社会民主。
这些方面构成了民主的全面发展,是实现民主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现代社会,政治民主是民主建设的基础,经济民主是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民主是民主建设的重要保障,社会民主是民主建设的重要支撑。
通过对民主实践的深入了解,我认识到民主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现实,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最后,书中对民主的价值进行了深刻的阐释。
民主的价值主要包括自由、平等、公正和和谐。
这些价值构成了民主的核心精神,是民主的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自由是民主的基本要求,平等是民主的重要内容,公正是民主的重要保障,和谐是民主的重要目标。
通过对民主价值的深入理解,我认识到民主不仅仅是一种制度,更是一种理念,是人类社会追求幸福和进步的重要途径。
民主四讲读书笔记
民主四讲读书笔记最近读了这本书,哎呀,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心里就像打开了一扇新窗户似的。
在我以前的印象里,民主就像是个闪闪发光的大招牌,感觉只要提到这个词,那就是好得不得了。
可这本书就像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把民主这件事啊,一点一点地给剖析开了。
书里提到民主的起源,那可不像我以前想的那样简单。
不是说一下子就从某个天才的脑袋里蹦出来一个完美的民主概念。
就好比盖房子,它不是一天建成的。
最初的民主在古希腊的时候,那也是有自己的小圈子的。
那时候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游戏,就像一场只属于贵族和公民的特殊聚会,而大量的奴隶、妇女啥的,根本就没资格参与。
这哪是我原本想象中那种大家都能平等参与的民主呀,简直就是个残缺的花瓶。
我当时就想,这和我心中的民主差别也太大了吧?难道这就是民主的真面目吗?再看看现在的一些国家,口口声声说自己是民主国家。
我有个朋友在国外留学,他就跟我讲了不少那边所谓“民主选举”的事儿。
他说,那些选举啊,有时候就像一场闹剧。
竞选的人到处拉票,就像小商贩在叫卖自己的商品一样,可是他们真正关心选民的需求吗?有些选民呢,也不是真的去了解候选人的政策主张,只是看谁的广告打得响,谁的演讲更煽情。
这就好比选一个厨师,不看他做菜的手艺,只看他的衣服穿得好不好看,你说这合理吗?这样选出来的人能真正为大众谋福利吗?我就和朋友说,这简直就是乱弹琴嘛。
我又想起书里讲的民主制度的运作。
民主不只是投票这么简单的一回事儿。
比如说一个决策过程,它需要各种力量的平衡,还需要大众的理性参与。
我跟我爸讨论这个事儿的时候,我爸就说:“你看咱们小区要建个新的休闲区,这事儿就得大家商量着来。
不是说少数几个人决定就完了,得听听大多数人的想法。
”我爸说得对啊,这就有点民主决策的味道。
可要是在一个大的国家层面呢,那就复杂得多了。
得有完善的制度保证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声音都能被听到。
如果只是一部分人说了算,那这民主不就走样了吗?这就像一群人要一起走一条路,结果只有几个人能决定方向,其他人只能跟着,那肯定会出问题的呀。
民主四讲读书笔记
民主四讲读书笔记理想到现实的差距:民主的异化——读《民主四讲》有感我们今天使用的“民主”一词是源自于西方的政治概念,在理解上不免也受到当今西方世界价值观念的影响,认为西式民主就是民主本身。
但王绍光认为,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已经背离了民主的精神,它们通过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立法-行政关系给民主施加层层限制,使民主进行了从“人民统治”向“人民选择统治者”的转变:“人民”变成了“选民”;“民主”变成了“选主”。
这一转变过程也是民主从知识、经济精英们恐惧、蔑视的“坏东西”转变成人人赞美、推崇的“好东西”的过程。
虽然这一过程某种意义上实现了作为理想精神的民主与作为现实政治的民主的契合,但民主也因此异化,失去了它本来的含义。
王绍光的立场是反对西式民主的立场,本书的主要目的也是批判和反思西方的民主制度。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过去几百年间,世界的政治秩序和主流价值观都是由西方国家所主导,我们必须承认西式民主有其可取之处,这不是一句“披着民主外衣的金钱政治”所能概括的。
不过世界发展到今天,西方民主制度的确出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号称民主“灯塔”的美国,西方的政治家和学者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政治制度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如何将价值理念贯彻到现实政治中,进行合乎价值理念的制度设计?在本书中,王绍光对此有些思考。
对于第一个问题,政治制度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或者说应该秉承怎样的价值理念去构建政治制度?结合王绍光的观点,我略有思考。
首先,社会发展到今天,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观念深入人心的情况下,专制制度无疑是没有市场,没有政治家和学者敢公开实践和提倡。
其次,人民大众的受教育程度大大增加,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对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这使人们在关注自己衣食住行之余,有精力和能力考虑政治参与的问题。
参与政治不仅是对自身权利的保障,也是一种追求自我价值的方式。
最后,目前普遍接受的民主含义是人民当家做主,主权在民。
翻看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历史,你会发现民主的含义与现代民族国家建立的初衷十分契合,秉承民主的理念进行制度设计是不言而喻的。
观魏书生《班级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有感
观魏书生《班级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有感这次的培训,老师组织我们观看了魏书生老师的《班级管理科学化、民主化》讲座,让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这其中令我收获最多的是只要班级建设好了,学生的精神面貌就好。
只有科学灵活、民主的管理,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养成好的习惯。
魏书生老师的班级管理的成功主要秘诀在:“科学+民主”的管理模式。
民主化包括了:1、班主任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
2、班主任要与学生有互助的关系。
3、努力发展学生的人性和个性。
4、决策过程要民主,多商量。
科学化包括了1、计划系统。
2、监督检查系统3、总结反馈系统。
魏书生老师通过亲身的经历,向我们讲述了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实施民主化和科学化。
我感触最深的是一下两点:一、改变师生角色,建立平等互助的关系。
班主任应该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学生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
在平时,学生进行早读,个别孩子总是在那玩,作为老师看住这个,看不住那个,这样下去,肯定不是办法,我就找学生来帮忙,我告诉他,咱们是为了让他不浪费时间,你就悄悄提醒他,让他不要浪费时间。
他们做的很好,还很认真。
将原本属于学生的主导地位,交还给学生他们,他们才会做好。
二、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事事有时间干,时时有事干每个学生在魏书生眼中都是“班主任”,“班主任”是快乐的,有作为的。
这样使得班级: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事事有时间干,时时有事干,从小事、平凡事做起。
魏老师说:“我带班最要紧的一个思维就是凡是老百姓能干的事,班委不干,凡是普通班委能干的事,班长不干,班长能干的事,谁不干哪?我就不干。
越是这样,一级一级往下落实事情,那么当班主任这个活儿呢,才真的能变成什么?一种脑力劳动,而不是体力劳动”。
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
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班级工作,这样,不但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压力,而且提升了学生做事的能力,这是锻炼学生能力的一个好方法。
魏老师培养学生的主人意识,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面对“后进生”不言放弃,而是应该灵活采用各种育人方法,宽容学生的过失、反复,坚持让每个学生得到发展;同时,开展丰富的班级活动,让学生生活在一个快乐、幸福的家庭中,才会健康成长。
民主四讲读后感
民主四讲读后感《民主四讲》是一本由习近平总书记所著的重要著作,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本书中,习近平总书记系统地阐述了民主的本质、发展、实践和保障,为我们提供了一部深入理解民主的重要著作。
通过阅读《民主四讲》,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成就和重要意义,也对如何更好地发挥民主制度的优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习近平总书记在《民主四讲》中强调了民主的本质。
他指出,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是一种政治权利的实现方式,是一种社会制度和文明进步的需要。
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
通过对民主的本质进行深入剖析,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揭示了民主的深刻内涵,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民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其次,习近平总书记在《民主四讲》中系统地阐述了民主的发展历程和实践路径。
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在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充分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述,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历史渊源和实践路径,也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成就和重要意义。
再次,习近平总书记在《民主四讲》中强调了民主的实践和保障。
他指出,民主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不断推进民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要不断提高人民的参与和民主决策的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述,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民主的实践和保障的重要性,也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如何更好地发挥民主制度的优势。
通过阅读《民主四讲》,我深刻认识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成就和重要意义,也对如何更好地发挥民主制度的优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定能够不断发展和壮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评王绍光的《民主四讲》
尽管本文提出了一些不同看法,我毫不否认王绍光《民主四讲》一书
中存在的大量真知灼见,以及该书在中国出版的里程碑意义。让我们响
应王绍光的号召——“以开放的心态来探索实现民主的新途径”。
(责任编辑
①Juan J.Lim.Alfre1.1 No.2
政治思想史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总第2期
Sum No.2
书
评
评王绍光的《民主四讲》
赵鼎新
就我个人来说,如果这个世界中存在一个没有“修饰词”的民主国 家,并且如果我有选择的话,我是绝对不会去那个国家生活的。
作者简介:赵鼎新,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182
万方数据
赵鼎新:评王绍光的《民主四讲》
进行评价,对代议制民主的得失进行反思和批判,并针对各种问题提出 自己的看法。《民主四讲》展现了王绍光深厚的西学造诣及他对西方代 议制民主的深入了解,书中多处到位的点评也凸显了作者的多年积累和 思考。《民主四讲》为中国读书阶层提供了一部了解西方民主的高质量入 门教材,它走出了20世纪80年代来盛行的“民主是个好东西”式的思维方 式,表明了中国知识分子正在走出急功近利的启蒙而趋子成熟,这对今后 中国政治的良性发展是一件好事情。我为王绍光《民主四讲》的出版叫好。 《民主四讲》在学术上质量上乘,但书中的一些观点我却不尽赞同。为了 深化对于民主和民主转型的认识,笔者在此抛砖引玉,提出以下分析供参考。 王绍光对古典和近代政治哲学家的“反民主政治观”的分析十分精 彩,但他忽略了西方近代政治理论家的反民主政治观对西方民主发展的 正面意义。近代西方的大多数政治哲学家是进步保守主义者,他们中不 少人认识到民主政治是现代政治发展的一个主要潮流,但同时也非常惧 怕社会发展出一种谁人多谁说了算的“多数暴政”局面。正是基于这种 思考,托克维尔才富有远见地提出(而不是王绍光所言的“莫名其妙”地 提出):“民主政府的最终目的应当是对少数个人利益的保护”(第31页)。 正如王绍光所言,在当时的西方,“自由”、“宪政”等思想及相应制度的提 出和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旨在对民主加以限制,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贵 族和资产阶级的立场。但是,这些思想和制度框架也为在西方居于少数 派地位的左派知识分子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空间,为西方工人阶级的抗 争提供了思想和法律保障,并为西方民主和社会的渐进发展提供了可 能。18世纪末至19世纪的西方经历了世俗化和去贵族化、工业化和工 人阶级的兴起,以及民族主义思潮和现代国家的形成及发展,其社会变 动以及这些社会变动所带来的利益和阶层重组,带来的思想混乱不可谓 不大。但民主政治在很大程度上为英国、美国甚至是法国的社会矛盾提供 了一个缓冲,为这些国家以及最后整个西方政治的渐进发展提供了可能。 王绍光对西方民主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其中许多观点我深有同感。中 国今后如果发展民主的话,《民主四讲》中指出的西方选举制度和政党制度 的种种弊端都是应当努力克服的。王绍光同时提出,“自由民主”、“宪政民 主”、“代议民主”、“程序民主”中的每一个修饰词都是对民主的限制。对于 这一论点我也同意。但是,王绍光认为这些修饰词都是在对民主进行“无 害化处理”,并认为真正的民主应当“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而不是被阉 割,经过无害化处理的民主”(第242页)。言下之意就是那些有修饰词的民主
《民主是个好东西》读后感
《民主是个好东西》读后感这篇文章不是泛泛的谈论民主的好坏,也不是在夜郎自大的夸耀我们国家的民主政治,相反的是这篇文章从民主的主要缺点与局限和实施条件与注意事项这几方面来论述民主,切中要害。
这篇文章主旨在于几方面:一、民主不会自动实现、自发运行,而是需要人民自己和代表人民利益的人去推动和实践;二、民主是人类迄今发明和推行的所有政治制度中弊端最少的一种,但仍然有许多缺点,例如引发政局动荡、增大政治和行政成本、降低行政效率、容易成为政治骗子蒙蔽人民的工具;三、民主不是万能的,有其内在的局限性,是人类众多制度中的一种,同时它的实现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要具备相应的经济、文化、政治条件,民主不代表可以强制人民。
这篇文章对民主的评述让我很有感触,也让我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一个是民主的无法自动运转性,民主需要被推动,实现民主还必须有相应的基础条件,特别是需要公民意识和民主思想的实现;一个是民主的不可强制性,无论国内还是国际。
关于民主政治的实现问题,我首先想到了在基层十分常见的一个现象——贿选。
特别是农村村民自治的选举,当被选举人承诺村民投他的票就会给村民更多好处时,大部分人会毫不犹豫的把手中的选票给他。
即便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又如何呢?上个月在一门课上我们提到了公民意识,老师问:“如果选班长,一个人说选他就给每个人买只冰激凌,另一个人说选他会为大家好好服务,你会选谁?”当时就有一半同学选了给冰激凌的那个人,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我们这些所谓的高材生照样没有多少公民意识,意味着我们实际上成了接受贿选的一员!这是一种悲哀!是中国当今民主教育的失败。
当年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早已看到了民主的不可自行运转性,因此在1923年他就提出了民主政治路线图“军政、训政、宪政”,即中国要经历“以党建国”的暴力革命期、“以党治国”的民主培育期、“还政于民”的民主政治期三个阶段才可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民主政治的实现要靠培育公民的公民意识、民主精神,要靠一个代表人民的政党、政府的全力推动,在公民意识诞生并成熟之后,就要由人民和代表人民的人主动去推动民主的实现。
《民主四讲》读后感
《民主四讲》读后感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民主四讲》读后感星火二班王丹阳《民主四讲》之作者为王绍光,全书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前言、民主的起源于演化、现代民主兴起的条件、现代民主的机制与运作、实效余反思。
《民主四讲》这本书属于“文化:中国与世界”新论丛书。
在缘起部分,有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注意:“近百年来我们过于迫切地想把自己纳入这样那样的普遍性模式,实际忽视了中国文明的独特性。
同时,我们以过于急功近利的实用心态去了解学习西方文明,也往往妨碍了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西方文明内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1世纪的中国人应该已经有条件以更为从容不迫的心态、更为雍容大气的胸襟去重新认识中国与世界。
”这一观点可以很好地体现在《民主四讲》这本书中,通过批判和反思,我们能更好地发展适合我国的民主模式。
民主其含义是“统治归于人民”或人民主权。
更准确地说,由全体人民平等地、无差别地参与国家决策和进行国家管理,这是民主最原始、最简单的含义。
卢梭自己说,“就民主制这个名词的严格意义而言,真正的民主制从来就不曾有过,而且永远也不会有”,因为“多数人统治而少数人被统治那是违反自然的秩序的”。
在古罗马,由于公民对民主的重视,开始最先诞生了民主政体的雏形。
然而,彻底的“民主”精神,使选举罗马最高执政者的最初的选举成为了一场规矩特别繁复的抽签仪式。
是的,是“抽签”,这就是现在西方媒体所宣扬的民主政治的真正历史由来。
因为只有“抽签”,才能保证选举过程和效果符合“民主精神”:针对每一位公民在政治权利上,完全能保证机会和程序上的公平。
随后,众所周知,在古罗马建立初期,由于周边蛮族入侵和国内贵族政治的双重压力,低效的政治几乎让国家机器运转崩溃,这样的民主制度还未曾持续两三代人,就被选取贵族和元老院代表们的共和制所取代。
这样的民主政治其可持续性是极端值得怀疑的,并且在其施行期间,罗马本身并未有受到民主政治带来的好处,反而由于缓慢的决策反应速度,使罗马军队在蛮族面前吃了几次败仗。
评王绍光的《民主四讲》
不 同。《 民主 四讲 》 中虽 然也 有 不少 “ 方” 但 其核 心 则是 描述 和分 析 。 处 ,
《 民主四讲 》 的第 一章 讲 述希 腊 古典 民主 的起源 与 消亡 , 拉 图 、 里士 柏 亚
多德 以降的古典 哲人 和大量近代哲 人对 民主 政体 的厌 恶 , 国建 国初期 美
议制 民主的深入 了解 , 中多处 到位 的点 评也 凸显 了作 者 的多 年积 累和 书
思考 。《 民主四讲 》 为中国读 书阶层提供 了一部 了解 西方 民主 的高质量 入
门教材 , 它走 出 了 2 O世纪 8 O年代 来盛行 的“ 民主是个好 东西” 的思 维方 式
式, 表明了中国知识分子正在 走 出急功 近利 的启 蒙而趋 于成熟 , 这对今 后 中国政治的 良性发展是一件好事情 。我为 王绍 光《 民主四讲》 的出版 叫好 。
作者 简 介 : 赵鼎 新 , 芝加 哥 大 学 社会 学 系 教授 。
12 8
赵 鼎新 : 王绍 光 的《 主 四讲 》 评 民
进 行评 价 , 对代 议制 民主 的得 失 进行 反思 和批 判 , 针 对各 种 问题 提 出 并 自己的看 法 。《 民主 四讲 》 现 了王绍 光 深厚 的西 学造 诣 及 他对 西 方代 展
人 阶级的兴起 , 以及 民族 主义 思潮 和 现代 国家 的 形成 及 发展 , 社 会 变 其
动 以及这些社 会变 动所带来 的利 益和 阶层 重组 , 带来 的思 想混 乱 不可 谓 不大 。但 民主政治在很大程度上为英 国、 国甚 至是法国的社会矛 盾提供 美 了一个缓 冲, 为这些 国家 以及最后整个西方政 治的渐进发展提供 了可能 。 王绍光对西方 民主进行 了深刻的批判 , 中许 多观点我深有 同感 。中 其 国今后如果发展 民主的话 ,民主四讲 》 《 中指 出 的西 方选 举制度 和政 党制度 的种种 弊端都是应 当努 力克服的 。王绍光 同时提 出, 自由民主” “ “ 、宪政 民
读民主与教育有感500字五篇
A man is not old as long as he is seeking something. A man is not old until regrets take the place of dreams. 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读民主与教育有感500字五篇读民主与教育有感一有幸阅读了毛主席的《新民主主义论》,尽管里面的某些名词在现在读来似乎味同嚼蜡,没有优美的词藻,没有引经据典,但里面那种步步为营的推理议论,不得不让人深深折服。
《新民主主义论》这篇着作,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它科学总结了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深刻论述了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
纵观《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背景。
当时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军在无法继续保持原有的进攻势头地情况下,把重点转向巩固已有的占领区,并对国民党进行政治诱降。
而汪精卫公开主张停止抗日,对日求和,蒋介石虽然主张继续抗日,但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战争的迅速发展却使他忧心忡忡。
于此此时,国际形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动:1939年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在国内外的严峻形势下,毛泽东先后发表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
在《新民主主义论》上,毛泽东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并对其作了系统的阐述。
毛主席首先表明了表明立场和主张的需要,即在全国人民面前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区别于其他政治力量的主张,中共要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
其次便是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需要,把“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尖锐地提了出来,要求中共必须对此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最后是统一全党思想的需要,从理论上阐述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澄清党内的错误思想,统一全党的认识。
十五个部分,十五条阐述,将新民主主义明晰的呈现在大家面前。
民主四讲读后感
民主四讲:引言:(1)梁启超: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
(2)全球化加速的时候,文明冲突论和文明对话论的主张,一个大国的崛起必然是文化的崛起,要重新认识,深入研究中国文明,尽量了解世界史,了解诶西方人文科学理论,要拒斥简单的“拿来主义”第一讲:民主起源与演化早期西方对民主的认识,反对全民民主,财产与权力,民主不是好东西近代西方对民主的认识,选举的民主,不是完全大众的民主,是精英或贵族的民主第二讲:现代民主兴起的条件现代民主有四个含义:民主的法律条件,多元竞争(不局限在精英之间),大众参与(参与程度),政府对人民的回应性(政府回应需求,要求和偏好)民主兴起谈及到:民主化(一种通往民主的过程);民主的巩固(建立在真正民主,而不是贴上民主标签);民主的质量(民主程度的量化指标不一样,讨论民主质量高低的因素可能包括经济发展,阶级结构,文化影响,市民社会,社会资本,添加国家能力)指标--经济发展:人均GDP与自由之家民主系数(中国7-8之间),经济越发展,越实行民主,越巩固民主(李普塞特)。
但是,为什么经济发展会促进民主?二者是非线性关系,不是相关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原因可能包括经济增长改变政治文化,阶级结构,国家与社会关系,中间组织和中介产生。
但也可能带来社会秩序混乱,革命和骚乱(101页);罗布特达尔认为经济发展与民主程度是非线性关系;亨廷顿也在民主转型区间中提到当人均GDP 达到5000美元以上民主程度非常高,以往统治方式难以维持要求新的利益整合机制,经济与民主不是非线性,而是N形曲线。
;戴蒙认为经济与民主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
总之,有些国家转向专制时候人均GDP也很高(如阿根廷,秘鲁),有些转向民主制度时候却很低(如巴西,巴拿马)。
指标---阶级结构∶转型的利益群体要求不一样,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在富裕情况下容易走向民主,不会走向极端,大众理性参加政治生活。
论民主读书笔记
论民主读书笔记【篇一:《民主四讲》读书笔记】《民主四讲》读书笔记中山大学公共政策学廖远《民主四讲》这本书属于“文化:中国与世界”新论丛书。
在缘起部分,有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注意:“近百年来我们过于迫切地想把自己纳入这样那样的普遍性模式,实际忽视了中国文明的独特性。
同时,我们以过于急功近利的实用心态去了解学习西方文明,也往往妨碍了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西方文明内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1世纪的中国人应该已经有条件以更为从容不迫的心态、更为雍容大气的胸襟去重新认识中国与世界。
[1]”这一观点可以很好地体现在《民主四讲》这本书中,作者是带着一种批判的态度来分析西方民主的,正如他所说:“这本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介绍,也不仅仅是为了赞赏;在很大程度上,它的目的是要对西式民主进行批判和反思。
[2]”通过批判和反思,我们能更好地发展适合我国的民主模式。
一、民主模式应体现时代性民主是好东西,但其模式却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该如何对待各个时期和各个地区的各种模式的民主?在作者看来,民主的实效是区别什么模式的民主是好民主的关键因素。
同时,作者认为民主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以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它:“正确的态度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同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下,应该不断探索实现民主的新方式。
[3]” 在看这本书的同时,我在思考着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民主模式是适合中国的?书的第一讲是民主的起源和演化,主要讨论民主发展的历史过程,探究为什么它会从“坏东西”变成了“好东西”。
[4]书中说道,民主最原始最简单的含义是“统治归于人民”或人民主权。
更准确地说,由全体人民(而不是他们选出来的代表)平等地、无差别地参与国家决策和进行国家管理。
[5]很显然,这种形式的民主是最公平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最好的民主。
古希腊的雅典民主可以说最接近于这种模式,虽然雅典的公民只占总人口(包括奴隶)中的少数,但是在公民中,雅典人真正实现了民主。
民主读后感总结
民主读后感总结民主读后感篇一:民主的细节读后感3篇民主的细节读后感3篇民主的细节>读后感(一)有的作家,你是先听说这个人,再喜欢上他的书;有的,则是你先读了他的书,才慢慢喜欢上这个人,而刘瑜属于前者。
读研期间在图书馆偶然瞟到这本书,续借了两次总算断断续续地读完了第一遍,借这次机会又重读一遍,依然收获满满。
本书是作者过去几年在《南方人物周刊》专栏文章的集结,以讲>故事、找数据的方式,把“美国的民主”这样一个概念性的东西拆解成点点滴滴的事件、政策和人物,故而书名为《民主的细节》。
作为一名理科生,一直以来都觉得“政治”离我很远,“民主”也只是教科书中模糊的概念。
而刘瑜,这位在美国哥大政治系和哈佛东亚研究中心留学七年的女博士,在书中帮我们卸掉了“民主”的浓妆,让它以素颜示人,使它变得更加丰富生动了起来。
这让我发现其实政治离我们每个人并不远,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就在我们身边的地铁票价、食品安全和退休金中。
这也激起了我从细节出发,把政治作为柴米油盐、衣食住行来观察的兴趣。
回想起来,研一那会儿收到学校行政部门群发的邮件,内容是对学生会抗议清洁女工时薪过低问题的相关说明,我看完后一头雾水;后来学校引进麦当劳餐厅,因为学生会抗议快餐店付给雇员的时薪低于最低标准,麦当劳最终被赶出校园,当时觉得不可思议,但也默默记在了心上。
如果说这两件事都只是听说不是经历,那么研二在食堂吃饭时收到书院学生会发的问卷调查就是亲身经历了,说是问卷调查,其实仍然是抗议书,是学生会征求对食堂擅自引入某咖啡店的反馈意见,希望大家携手共同抵制消费,或要求食堂换成另一家支持公平贸易的咖啡店。
难道是这些学生都很闲吗?跟他们沟通后了解到并非如此,对于公民意识和公民责任的提升才是他们所关注的重点。
可以说,不是政府、不是大学、不是媒体、不是网民,而是学生会这个独立的组织,有力地行使了其结社、集会与自由言论的民主权利,最终用普通人的“四两”拨动了学校、麦当劳以及食堂的“千斤”。
民主与教育读书心得
《民主与教育》读书心得(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民主与教育》读书心得时代是发展的,教育是变化的,思想是流动的。
一成不变的教育和布寺变革的教育是缺乏生命活力的。
根据时代的特点不断调整我们的思想,改变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发展我们的观点,我们才能真正成为教育变革的主动着。
现在,新型教师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是市场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与冲击。
只要看看本书各章节的标题——“为学生做教师”、“为家长做教师”、“为学校做教师”、“为国家做教师”、“为生命做教师”,我们就能看到一种态度:教师无可避免地要融入市场经济,但又时刻不忘生命与国家的需要。
虽然作者也没有解决市场经济背景下教育本身或者说书中“各种需要”之间的悖论所带来的困惑,但给身处各种困境中的教师指出了一种思考方向。
更为重要的是,放眼社会、不忘责任、积极思考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人生姿态。
因为“任何好思的教育者,都能够成为一位大众的教育哲学家。
这样的教育者,也许不能名垂青史,但他一定是他自己教育实践的真正主人,一定是他自己时代中深刻的教育者”。
结合这一学期的教学情况,第一章“为学生做教师”给我的感触是最深刻的。
本书让我认识到,教师的本质是为学生发展服务。
教育本来就是谋求幸福之学、引领高尚之学。
因此,学校本来就应该是“首善之区”,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在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过程中教会孩子为别人服务。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对许多细节进行反思,需要转换我们惯有的思维方式。
比如说,当学生没有完成作业时,我们不能理解为学生偷懒,不用心,而应该理解为教室布置的作业不合适或者工作没有到位。
实际上也确实有学生是偷懒或者不用心,但是如果我们这样来理解,把问题归因于教师,教师就要不断地了解学生、鼓励学生、唤醒学生、帮助学生,这样的爱,学生更能真切地感受到,这样的教育过程才更具有德育性,更有品位。
与此同时,教师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教师才能获得真正的专业幸福。
论人民民主专政5000字读后感
论人民民主专政的5000字读后感毛泽东的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之中,其内涵博大精深,思想深度无人能及,所站的角度非常高。
本文只是从《论人民民主专政》中管窥蠡测其中一部分思想,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主体“人民”的内涵和外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
提纲:无产阶级政党存在的价值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的命运之联系人民民主专政的主体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读完《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一篇《论人民民主专政》之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深深地被毛泽东深邃的思想、崇高的境界所吸引。
一边读,一边思考,得到很多启发和感想。
这篇文章是毛泽东在1949年6月30日,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28周年而写。
一九四九年七月一日,在中国即将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前三个月,毛泽东选择在这一时刻表明共产党的执政方向。
整片文章思路清晰已不用多说了。
文章在开头把中国共产党,这个成立了28年的党派称为一个大人。
同为大人,是一个有能力担起肩上责任的人;在此也谕示了共产党有能力通过人民民主专政这个方法来使中国进步起来。
接着将中国与同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前苏联做了比较,又写了苏联在二战中的战绩来表达春产主义国家的强势。
主席将中国不再走西方的发展道路“归功”于帝国主义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作了一个先生老是侵略学生的比喻。
这个比喻着实形象生动。
而内容,我更赞同。
中国人一开始是不服西方的,大清的统治者认为自己强盛于天下,但慢慢地,我们被战争打醒了。
被打醒了的中国人真心实意想向西方列强学,可是效果一直不佳,以致二战中遭遇小日本的侵略。
在说出西方发展之路不适应中国后,毛泽东再次提出了消灭阶级,消灭国家权力,消灭党的最终目标,而到达目标的路恰恰又是人民民主专政。
在反驳掉每一种质疑后,一条光明的道路最终展现在我面前,它是导致我们现在较好生活的基础,使我不得不从心里去赞同它。
其它,任何个人或党派的赞同也不能说明问题,只有时间有这个资格。
人民民主专政,它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是一条现在仍可以走下去的真理毛泽东认为,总有一天,阶级、国家权力、党会被消灭。
老舍《民主世界》读后感
老舍《民主世界》读后感老舍《民主世界》读后感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老舍《民主世界》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民主世界》淳朴的语言,口语化的言辞,赤裸裸的讽刺了金光镇的“民主世界”,轻松诙谐,可谓妙笔生花。
故事虽短,却折射出发人深省的官僚主义现象。
故事发生在金光镇,这是作者虚拟出来的一个乡镇,但作者详细交代了镇子里的情况和时代背景,这些都是外来户,看上去都是有钱有势的'主。
这样的描写,让我们在感受到真实性的同时,也为下文他们反映出来的民主世界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民主世界里,不是人人事事一律平等的么?”这是耐人寻味的一句反问句。
小小的金光镇民主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外面的世界了。
对于金光镇的民主,作者单单描写水仙馆的原因就是这是一个比其他机关都要民主的机关。
“其形如蒜,定非水仙,应再加意搜集鉴别。
”简单一句对话便刻画出馆长装腔作势的形象,这是社会“民主”现象的根源所在。
官场充斥着尊卑有别的封建思想,老舍给与了幽默的讽刺。
不仅仅不尊重底层人民,而且官架子大的可怕,虚荣心极强,心里想的就是官威。
“本馆长出入大门,警察须碰两次鞋跟,遮两次眉毛。
副馆长出入呢,就只碰一次,遮一次,以便有个区别。
”夸张的描写,无情的批判,将这个水仙馆弥漫的官僚主义刻画的淋漓尽致。
作者的幽默讽刺穿透力极强,而且让人印象深刻,揭示了社会的这种现象,体现出作者对这种现象的憎恶。
馆长议案、“体恤”下属,同意增加工友人手表面上是民主,实则是自私自利,一切为了官威的体现,是官僚作风的体现。
所谓民主在那个时代是不存在的,而且社会上官僚作风相当严重。
老舍通过《民主世界》揭示这样的社会现象,也体现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民主四四讲之感悟民主四讲之作者为王绍光,全书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前言、民主的起源于演化、现代民主兴起的条件、现代民主的机制与运作、实效余反思。
前言:论证“民主是个好东西”就不那么简单了。
首先,人们对“民主”的理解未必一致,而“名不正则言不顺”。
其次,作为一种政治体制,“民主”已经有2500 年的历史;而在头2300 多年,它一直被看作是个“坏东西”;直到最近100 来年,它才时来运转,被当作“好东西”。
再次,如果“民主是个好东西”,为什么“民主”出现在某个历史阶段,而不是其他历史阶段?为什么“民主”出现在某些国家或地区,而不是其他国家和地区?这个“东西”的出现是否需要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条件才会变成“好东西”?第四,“民主”概念是抽象的,民主政体是具体的,其存在方式(如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立法—行政关系、中央—地方关系)千差万别,也不可能与特定的经济社会体制相分离。
第五,我们都知道,自称“民主”的体制未必民主;其实,形式上看似“民主”的体制(如有定期选举和多党竞争)运作起来也未必符合民主的原则。
最后,即使是民主最衷心的拥戴者也会承认,他们捍卫的“民主”未必完美;但其中不少人满足于用丘吉尔那句“民主是最坏的政体,只不过其他政体更糟糕”。
第一讲民主的起源与演化民主其含义是“统治归于人民”或人民主权。
更准确地说,由全体人民(而不是他们选出的代表)平等地、无差别地参与国家决策和进行国家管理,这是民主最原始、最简单的含义。
但是今天讲民主时往往都背离了“民主”的原意,后面会谈到今天的“民主”在哪些方面背离了人民主权的原旨。
共和原意是“人民的公共事务”。
作为一个描述政治体制的名词,说清它的确切含义并不容易。
比较容易的是回答,共和制不是什么?君主制不属于共和制。
这一点在清末立志推翻帝制的义士仁人那里是很清楚的。
卢梭自己说,“就民主制这个名词的严格意义而言,真正的民主制从来就不曾有过,而且永远也不会有”,因为“多数人统治而少数人被统治那是违反自然的秩序的”。
现在,人们一般把法国革命看作现代民主的起源,但“民主”这个词在当时并不常用。
写在法国革命旗帜上的是“自由、平等、博爱”。
在今天的人看来,“民主”与“共和”似乎是同义词。
而在18、19 世纪,这两个词的意思仍有天壤之别。
前者是指人民参与治理国家;而后者只是禁止最高权力的世袭制。
有产者和他们的代言人对民主最大的恐惧是所谓“多数暴政”。
那么,人民当家作主为什么这么可怕呢?因为它可能侵害少数人的财产权。
精英一方面害怕民主,一方面认识到民众的民主要求难以逆转。
我们常常看到“自由民主”、“宪政民主”、“代议民主”、“程序民主”之类的提法,实际上这些修饰词都不是随便加上去的,而是一些人刻意加上去的。
每个修饰词都是对民主的限制。
有意思的是,在典籍充斥着对民主诅咒的时候,“民主”一词前面很少出现修饰词。
一旦有产者和他们的代言人开始拥抱民主时,民主的本质没人谈了,大家谈的都是带修饰词的民主,而且修饰词比“民主”来得更重要。
托克维尔并不反对权力的合法性来源于多数的意志,但他极为憎恶“无限权威”。
现代学者哈耶克也参与了对民主的声讨,他断言,“普遍盛行的民主制度所具有的致命缺陷:无限权力”。
民主需不需要刚性宪法限制是个老问题。
换句话说,“自由民主”、“宪政民主”就是“鸟笼民主”。
“自由”听起来是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实际上是给民主划了个圈,在一个小圈圈里,你可以民主;在圈圈以外,对不起,民主靠边站,那是“自由”和“宪政”的领地。
这是一种非常有限的民主。
从逻辑上讲,直接民主必须要满足至少五个前提条件才能行得通。
那么,代议制民主在多大程度转换了民主的实质呢?现代人往往不假思索地认为,代议制民主的实现形式只有一种,即自由的、周期性的和竞争性的选举。
前面已经提到,在古雅典,抽签被当作最民主的挑选代表方式。
随机分配公职显然有风险,它可能让一些完全不合适的人进入政府。
雅典政制中因此有一些特殊的设计,以避免这种状况出现。
虽然以抽签为主,雅典人在某些领域也采取选举制,如将军和司库这类需要专门技能的官员。
罗马共和国时期,大多数行政官已不再是由抽签产生的,而是人民选举产生的。
不管他们对抽签的态度如何,不管他们对民主的态度如何,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都认为抽签是民主的象征,选举是贵族制、寡头制的标志。
为什么后世的思想家、政治家青睐带有贵族制、寡头制色彩的选举,而不是民主性更强的抽签呢?由于偏好选举的人没有或不便清楚说明其动机和理由,我们只能做一些理论推断。
首先可以排除的是,国家大小不是决定因素。
抽签与选举一样都是挑选人民“代表”的机制;两者都服务于代议制,而不是直接民主。
不管国家的人口规模有多大,从技术上讲,用抽签的方式都可以挑选出人民的代表。
因此,就可行性而言,抽签完全没有问题。
最可能的原因恐怕是,选举比抽签更有利于维护社会精英阶层的利益。
对比这两种挑选当政者的方式,它们至少在三方面不一样。
第一,当政者的候选范围不一样。
在抽签制下,所有公民都是候选人,都有可能当选;在选举制下,只有正式候选人才有机会当选,而正式候选人的数目无论多大都只是公民的极小一部分。
第二,影响当选的因素不一样。
在抽签制下,任何人用任何方式都无法改变选举结果,结果是随机决定的。
当选与否取决于是否享有公民权,而不是取决于个人的其他特征(如能耐、声誉等)。
在这个意义上,抽签制是完全公平的,可以彻底消除选举中买票、做票的危险。
在选举制下,能影响当选结果的因素则举不胜举,既取决于普选的程度、选举制度的设计、选区的划分,也取决于参选人数及各自的支持度,还取决于国内外势力对各候选人的支持度与影响,更取决于候选人占用的资源(如暴力、金钱、知名度、长相、口才、演技)与竞选谋略(暗杀、舆论控制、抹黑对手、造谣惑众、苦肉计、离间计,及其他各种损招)。
总之,在选举制下,选举结果不再是随机的。
富人、名人、巧舌如簧者有天然的优势。
第三,当选人的性质不一样。
在抽签制下,什么人都可能当选,无论她/他是否有钱、是否受过良好教育、是否属于社会精英阶层。
抽签制让所有人都有平等的从政机会,都能像亚里士多德说的那样“轮流执政”,都可以亲身享有“民主”的经验。
而拼资源、拼形象、拼口才、拼演技的选举制有利于经济和知识精英分子入围,把穷人、“笨人”排除在外。
选举把人民大众的作用局限于几年一次的“选主”,将政治变为少数人的游戏。
长此以往,无论选举多么开放、多么自由、竞争多么激烈,都不可避免地会形成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两个阶层,使政体带上亚里士多德、孟德斯鸠、卢梭所说的“贵族”、“寡头”的色彩。
普选的实现也无法改变选举的“贵族”、“寡头”色彩有选举的地方不一定有平等的、无差别的、一人一票的普选。
第二讲现代民主兴起的条件当民主是个“坏东西”时,大概没人会关心在什么条件下它最可能出现。
一旦民主被确定为是个“好东西”以后,就会有人希望知道在什么条件下它最可能出现,其目的也许是纯粹出于学术上的好奇,也许是出于政治上或外交上的需要——推动或阻碍民主的兴起。
首先,“民主的兴起”里的“民主”虽然是个时髦的话题,它的含义并不清晰。
在我看来,人们今天往往在四个不同的意义上使用“民主”这个词。
民主的法律条件、多元竞争、大众参与、政府对人民的回应性。
其次,讨论“民主的兴起”还要区分“民主化”与“民主的巩固”。
再次,谈“民主的兴起”还不应回避民主的质量问题。
与其笼统地谈“民主的兴起”,不如分别讨论在什么条件下“好民主”会兴起、在什么条件下只会产生“坏民主”。
最后,讨论“民主的兴起”还需注意民主程度的量化问题。
不少人倾向把民主看成非白即黑、非此即彼的问题,似乎一个国家只能被定义“民主”或“非民主”。
明白了因变量的准确含义后,我们才能清晰地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一个国家最可能从不民主的体制转向民主的制度?为什么有些国家的民主制度能够逐步巩固起来,而另外一些国家的民主体制却如昙花一现?为什么有些国家的民主质量比较高,而另外一些国家虽然发生了所谓民主化,民主体制也得以巩固,但民主质量不太高甚至很差?1、经济发展与民主从人均GDP 和自由之家民主指数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两者之间存在比较显著的相关性,即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就越倾向于采用民主制度。
如果我们换另一种民主的衡量指标,使用自由之家的民主指数,我们可以观察到相同的现象,即经济越发达的地方,民主程度越高。
现代化理论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经济发展有利于实现民主。
第一,经济增长会改变政治文化。
第二,经济增长会改变阶级结构。
第三,经济增长会改变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最后,经济增长会导致大量中间组织或中介机构的出现。
经济增长影响政治文化,影响阶级结构,影响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导致市民社会的出现。
亨廷顿在1991 年的《民主第三波》一书中也讲到民主的转型区间问题,他指出,这个区间大体是在人均GDP1000 美元到5000 美元之间(1980 年美元价格计算)。
人均GDP 低于1000 美元不可能实现民主;但当达到5000 美元以后,再高也不会增加实现民主的几率;只有在这个转型区间内,以往的统治方式最难于维持,社会要求新的利益整合机制的呼声最高。
亨廷顿也提出,经济增长与政治民主之间的关系不是线性的,而是N 形曲线关系,即当经济发展达到中低水平左右时,经济增长会提高向民主转型的可能性;之后的发展区间中实现民主的可能性会有所降低(人均GNP 在2346 美元到5000 美元之间);但是在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上,民主巩固的概率会提高。
总之,关于经济发展与政治民主的关系问题,现在几乎已经没有学者还愚蠢地坚持认为经济增长与政治民主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更多的人倾向于相信,经济发展与政体转型的关系,随着经济逐步发展,走向专制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而走向民主的可能性更像一个“M”字形曲线。
这显然与简单的现代化理论有很大的不同。
2、阶级结构与民主简单地说,现代民主的兴起是从有限的选举权转向普选的过程。
在民主出现以前的前现代国家,它的社会结构主要由以下几个阶级构成:在农村,主要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在城市,主要有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在中间可能还有一个中产阶级。
当时的社会大体上就是这样一个结构。
就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小农阶级像一堆土豆一样互相不能团结起来;由于其固有的分散性,他们当然没有能力来推进民主。
在某些历史阶段,资产阶级会扮演民主推动者的角色;一旦占据社会的统治地位,他们会害怕工人阶级政治力量的成长有朝一日可能变为潜在威胁;因此,他们会反过来阻止将普选权扩大到工人阶级。
3、文化与民主公民文化与民主、政治容忍与民主(伏尔泰的那句名言说:“我完全不赞成你的观点,但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从跨国实证比较研究中他发现,如果一个国家的国民对生活的满意度高、人民之间的互信程度高、对异己的容忍度高,该国更可能采取和维持民主政体;反之,在那些满意度低、互信度低、容忍度低的社会,民主政体难以形成和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