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小板凝集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介绍
![抗血小板药物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99554538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2e.png)
抗血小板药物介绍因血小板的激活与聚集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故抗血小板是治疗冠心病关键。
抗血小板药物分类介绍如下:一:血小板环氧化酶(COX)-1抑制剂:①阿司匹林:不可逆地抑制COX-1阻止血栓素A2合成及释放,抑制血小板聚集;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可达到不同效应:小剂量阿司匹林(75-300mg/日)具有抗血小板作用;最佳剂量范围为75~150mg/d(常用剂量为100mg/d),急性情况下需至少首剂150mg负荷量。
中等剂量阿司匹林(500mg-3g/d)有解热镇痛效应;大剂量超过4g/d具有消炎及抗风湿作用。
改善阿司匹林耐受性方法包括:服用肠溶剂型;清除胃幽门螺杆菌,同时服用胃黏膜保护药。
②吲哚布芬:可逆性地抑制 COX-1,对前列腺素抑制率较低,胃肠道反应较小、出血风险较低,可考虑作为出血及胃溃疡风险高等阿司匹林不耐受者的替代治疗。
用药方法:每次100-200mg ,每日两次,饭后口服。
65岁以上老年患者及肾功能不全患者每天100-200mg为宜。
二:P2Y12受体抑制剂:二磷酸腺苷(ADP)是血小板活化与聚集过程中重要激动剂。
P2Y12受体抑制剂能阻碍ADP与血小板表面受体结合,有效减弱ADP级联反应,降低血小板聚集。
常用P2Y12受体抑制剂主要为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
①氯吡格雷为前体药物,经肝脏细胞色素 P450酶代谢活化后,与P2Y12受体不可逆地结合,减少ADP介导的血小板激活和聚集。
负荷剂量需6~8h达到最大抑制效果(600mg负荷量2~6h起效),半衰期为6h。
常用维持剂量为75mg,每日1次口服。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较单独使阿司匹林显著减少急性心肌梗死者不良心血管事件,且大出血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增加。
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疗效个体差异较大,部分表现低反应或无反应(即氯吡格雷抵抗),该现象受细胞色素P450酶基因(如 CYP2C19)多态性影响。
氯吡格雷抵抗者用常规剂量氯吡格雷无法达到预期血小板抑制效果,与缺血事件风险增高相关。
6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作用特点
![6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作用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cb975a2f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49.png)
6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作用特点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是一类重要的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以及防止血栓形成和栓塞的发生。
以下是6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以及它们的作用特点。
1. 阿司匹林(aspirin):阿司匹林是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它通过抑制血小板凝聚功能,抑制血小板产生的血栓素A2,从而预防血栓形成。
阿司匹林也具有炎症抑制作用,可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然而,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可能会导致胃肠道不良反应,因此应根据个体情况合理使用。
2. 氯吡格雷(clopidogrel):氯吡格雷被广泛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脏支架植入和脑血管病等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它通过阻断血小板P2Y12受体而防止ADP介导的血小板激活和聚集。
氯吡格雷生物利用度较高,作用持久,但用药期间需要注意观察可能出现的出血和血小板功能异常。
3. 厄贝沙坦(prasugrel):厄贝沙坦与氯吡格雷相似,也是一种ADP受体拮抗剂。
它可迅速抑制血小板聚集,并具有较强的抗血小板作用。
相比之下,厄贝沙坦的生物利用度更高,但潜在的出血风险也更高,且禁忌于活动性出血和中风患者。
4. 替格瑞洛(ticagrelor):替格瑞洛是另一种ADP受体拮抗剂,通过与P2Y12受体结合而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聚集。
与氯吡格雷和厄贝沙坦相比,替格瑞洛具有更快的起效时间和更持久的作用。
它还通过增加血管内一氧化氮产生而扩张血管,改善心肌供血。
替格瑞洛可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但也需要考虑潜在的出血风险。
5. 布屈洛法(prasugrel):布屈洛法是一种新一代的ADP受体拮抗剂,与氯吡格雷和厄贝沙坦相比,具有更强的抗血小板作用。
它能减少血小板激活和聚集,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
但出血是布屈洛法的常见副作用,因此在用药期间需要密切观察。
6. 帕格列净(cilostazol):帕格列净是一种独特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属于磷酸二酯酶Ⅲ抑制剂,通过抑制血小板磷酸二酯酶Ⅲ活性,增加细胞内环磷酸腺苷浓度,阻断血小板活化和聚集。
抗血小板药物防止血小板凝聚预防血栓形成
![抗血小板药物防止血小板凝聚预防血栓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c033d6b0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73.png)
抗血小板药物防止血小板凝聚预防血栓形成血栓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为了预防血栓形成,医学界发展了许多方法和药物。
其中,抗血小板药物是一类重要的药物,在防止血小板凝聚和血栓形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抗血小板药物的定义及作用机制抗血小板药物是一类可以抑制血小板凝聚和血栓形成的药物。
在很多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抗血小板药物被广泛应用。
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选择性抑制血小板上的特定细胞表面受体或酶的活性,降低血小板聚集,从而防止血栓形成。
二、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1.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是一种经典的抗血小板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其通过抑制血小板上的一个酶——环氧化酶,从而干扰血小板合成一种化学物质,阻碍血小板的凝聚。
2. 氯吡格雷氯吡格雷是另一种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被广泛用于冠心病和其他血栓形成风险较高的患者。
它通过抑制血小板上一种叫做ADP受体的结合,从而阻断凝集信号传导,达到抗血小板的目的。
3. 替格瑞洛替格瑞洛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抗血小板药物。
它通过选择性抑制血小板上的P2Y12受体,从而阻碍ADP的结合,抑制血小板的凝聚。
三、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1. 个体化用药:不同患者的血栓风险不同,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血小板药物和剂量。
2. 合理用药时间:抗血小板药物通常需要长期服用,但应注意遵循医生的指导和剂量,避免过度使用。
3. 注意副作用:抗血小板药物有一定的出血风险,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和用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应用1.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抗血小板药物是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常规的预防和治疗药物。
2. 血栓阻塞的急救:抗血小板药物也可以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危及生命的血栓性疾病的急救处理,以快速恢复血流和防止血栓扩大。
3. 术后抗凝:在一些大型手术后,为了防止血栓形成,临床常规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抗凝血药 科普
![抗凝血药 科普](https://img.taocdn.com/s3/m/3adebbbd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3d.png)
抗凝血药科普抗凝血药是一种常用的药物类别,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液凝结问题。
血液凝结是人体自然的生理反应,可防止过多出血。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血液容易过度凝结,导致血栓形成,这可能引发心肌梗塞、中风等严重疾病。
抗凝血药通过干扰血液凝结过程,减少凝块形成的可能性,从而预防或治疗相关疾病。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凝血药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和抗凝血酶药物两大类。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两类抗凝血药的分类、作用机制和使用要点。
一、抗血小板聚集抑制剂:1.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是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它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减少血栓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起到抗凝血作用。
阿司匹林主要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中风等。
2.比伐卢定:比伐卢定是一种树皮提取物,属于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它通过阻止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防止血栓形成。
比伐卢定主要用于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抗凝治疗。
3.氯吡格雷:氯吡格雷是一种ADP受体拮抗剂,通过干扰ADP和血小板表面受体的结合,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氯吡格雷在冠心病、外周动脉疾病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抗凝效果。
二、抗凝血酶药物:1.肝素: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剂,通过活化抗凝酶,抑制凝血酶的活性,防止血栓形成。
肝素常用于血栓性疾病的治疗,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
2.低分子肝素:低分子肝素是肝素的一种改良剂,具有更长的半衰期和更低的出血风险。
由于其方便使用和观察,低分子肝素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3.华法林:华法林是一种维生素K拮抗剂,可抑制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合成,从而达到抗凝效果。
它常用于长期抗凝治疗,如心瓣膜置换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和房颤等。
需要注意的是,抗凝血药的使用需要严密监控,因为过度抗凝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而抗凝不足又可能使血栓问题未得到有效控制。
因此,在使用抗凝血药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定期进行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检查,以调整剂量和监测疗效。
急性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流程及单药、双联、三联等抗血小板治疗要点
![急性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流程及单药、双联、三联等抗血小板治疗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8f1e67ba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0a.png)
急性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流程及单药、双联、三联等抗血小板治疗要点单药抗血小板聚集治疗1、建议 AIS 患者在发病后 24~48 h 内服用阿司匹林。
对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通常推迟到 24 h 后服用阿司匹林。
2、阿司匹林(50~325 mg/d)或氯吡格雷(75 mg/d)单药治疗均可以作为首选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法。
3、不建议替格瑞洛(代替阿司匹林)用于轻型 AIS 和 TIA 的急性期治疗。
4、西洛他唑可作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替代治疗用于高出血风险的 AIS 患者。
5、对于阿司匹林不耐受(有胃肠反应或过敏等)及高出血风险的 IS 患者,使用吲哚布芬作为替代治疗是可行的。
6、不推荐阿昔单抗治疗 AIS。
7、替罗非班和依替非巴肽的疗效尚未完全确定。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对于轻型 AIS 及高危 TIA 患者,在发病 24 h 内启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 100 mg/d,联合氯吡格雷 75 mg/d(首日负荷剂量为 300 mg),并持续 21 d,后改成单药氯吡格雷 75 mg/d,能显著降低 90 d 卒中复发风险。
2、对发病在 24 h 内、非心源性轻型AIS(NIHSS 评分≤3 分)或高风险(ABCD2 评分≥4分)患者,有条件的医疗机构推荐进行CYP2C19 基因快速检测,明确是否为 CYP2C19 功能缺失等位基因携带者,以决定下一步的治疗决策。
3、对发病在 24 h 内、非心源性轻型AIS(NIHSS 评分≤3分)或高风险(ABCD2评分≥4分)的患者,如已完成 CYP2C19 基因检测,且为 CYP2C19 功能缺失等位基因携带者,推荐给予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治疗 21 d(替格瑞洛首日负荷剂量 180 mg,之后每次 90 mg,每日2次),此后继续使用替格瑞洛(90 mg,每日2次)单药治疗,总疗程90d。
三联抗血小板治疗不推荐三联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双嘧达莫)治疗非心源性 AIS 或 TIA 患者。
抗血小板治疗的药物有哪些
![抗血小板治疗的药物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cb79f693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0c.png)
抗血小板治疗的药物有哪些
常用的抗血小板的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叱格雷(波立维)、嘎氯匹定(抵克立得)。
阿司匹林能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的环氧化酶,使前列腺素G2和H2合成受阻,从而间接地抑制血小板合成血栓素A2,阻止血小板的功能而发挥抗血栓作用,用于防止血栓栓塞性疾病。
氯叱格雷选择性抑制二磷酸腺昔(ADP)与它的血小板受体的结合及继发的二磷酸腺甘介导的糖蛋白复合物的活化,因此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氯此格雷必须经生物转化才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但是还没有分离出产生这种作用的活性代谢产物。
氯叱格雷可用于防治心肌梗死、缺血性脑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栓塞引起的并发症。
应用于有过近期发生的脑卒中、心肌梗死或确诊外周动脉疾病的患者,治疗后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事件的发生。
嘎氯匹定为强效血小板抑制药,能抑制凝血酶和血小板活化因子等所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并对血小板聚集的各个阶段都有抑制作用。
口服吸收良好,应用24~48小时出现作用。
用于预防急性心肌再梗死、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及治疗问歇性跛行、不稳定型心绞痛。
双咯达莫早年曾是治疗冠心病的常用药物,现已少用作抗心肌缺血。
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用于心脏手术或瓣膜置换术,可减少血栓栓塞的形成;对血小板有较强抑制作用;能抑制磷酸二酯酶,阻止环腺甘酸(CAMP)的降解,使环腺甘酸升高;也能抑制腺甘摄入,使环
腺甘酸浓度升高。
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与阿司匹林合成防治血栓性疾病,与华法林合用防治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血栓形成。
特殊人群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特殊人群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49d467c2a0116c175f0e485b.png)
3、血小板减少的抗血小板治疗
血小板减少症常见有免疫性血小板减少(ITP)、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HIT)、血栓性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等。 主要病因有脓毒症、药物反应、ITP、HIT及TTP等。 血小板减少症分轻 度、中度(4×1 0^ 4~ 1×10^5/mm^3)和重度(<4×10^4/mm^3),
临床应用
1、ACS高龄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
对于年龄≥75岁的ACS患者,建议在阿司匹林基础上选择氯吡格雷作为首选的 P2Y12抑制剂。用法:75 mg、1次/d,如此次发病前未用此药,建议予负荷量 300 mg。建议DAPT疗程为12个月,可根据患者缺血与出血风险适当延长或缩短。
2、缺血性卒中和TIA的抗血小板治疗
特殊人群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目录 Nhomakorabea临床应用
药物简介 小结
参考文献
药物简介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分类
序号
作用机制
药品
1
环氧化酶 - 1 抑制剂
阿司匹林
2
ADP 受体拮抗剂
氯吡格雷、奥扎格雷、替格瑞洛、普拉
格雷、氢氯匹啶、
3 血小板 GPⅡb /Ⅲa 受体拮抗药
4
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5
新型抗血小板药物
阿昔单抗、依 替 巴肽、替罗非班 双嘧达莫 坎格雷洛
[3] 谭宝慧,杨宏,徐忠信,等. 降纤联合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疗效和安全 [J].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 23) : 2134 - 2136.
[4] 俞月萍,徐秋琴,魏尔清.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保护药物研究进展[J]. 中国临床药理学 与治疗学,2005,10( 8)
阿司匹林 (Aspirin)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阿司匹林 (Aspirin)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https://img.taocdn.com/s3/m/1dd7554f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47.png)
阿司匹林 (Aspirin)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 (Aspirin)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Aspirin)是一种常见的药物,也被称为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 acid)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它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疼痛、发热和炎症等症状。
阿司匹林还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功效,能够预防心脏病和中风等血液循环系统的疾病。
本文将详细介绍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适应症、用法用量以及常见副作用等内容。
一、药理作用阿司匹林的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简称COX)的活性,从而抑制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的生成。
前列腺素是一种介质,参与炎症反应,并促使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效应来自于抑制前列腺素TXA2的生成,能够减少血小板粘附和聚集,从而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血栓形成。
二、适应症阿司匹林广泛应用于多种症状的治疗中。
其常见的适应症包括治疗轻、中度疼痛(如头痛、关节痛、牙痛等)、退烧、抗炎以及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特别是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方面,阿司匹林已被广泛运用。
三、用法用量阿司匹林的用法用量需根据具体病情和医生建议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轻、中度疼痛及退烧的用量为成人每次325-650毫克,每4-6小时一次,但不得超过24小时内4000毫克。
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建议成人每日口服75-150毫克阿司匹林。
四、常见副作用尽管阿司匹林在许多常见症状的治疗中表现出良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常见的副作用。
最常见的副作用包括胃肠道不适,如胃痛、溃疡和消化不良等。
此外,长期使用大剂量的阿司匹林还可能导致出血倾向。
少数患者可能对阿司匹林过敏,表现为皮疹、呼吸困难和过敏性休克等严重过敏反应。
在应用阿司匹林过程中,如遇到任何不适或过敏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咨询医生。
五、注意事项在使用阿司匹林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阿司匹林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例如抗凝药物、降压药物等。
6 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作用特点
![6 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作用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d938c5dd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58.png)
6 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作用特点01. 阿司匹林1)机制:作为最经典的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可以不可逆的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COX-1),导致TXA2 生成减少,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2)起效时间:阿司匹林的达峰时间约为 0.3~2 小时,清除半衰期与剂量相关;肠溶片较普通片吸收时间可延长3~6 小时。
因此,快速起效时可选择嚼服。
3)功能恢复时间:由于阿司匹林不可逆的抑制环氧化酶活性,因此,血小板功能的恢复需要等待血小板的再生,即完全停药后 7~10 天。
4)代谢途径:阿司匹林经由肾脏代谢,因此,使用时需考虑肾功能情况。
禁用于合并氨甲蝶呤时,可能会减少其肾清除。
5)合并用药:同样作用于水杨酸的NSAID,如布洛芬等,合并时也需要谨慎。
此外,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如苯磺唑酮等,也可能需要谨慎。
6)注意事项:阿司匹林还可能导致支气管痉挛并引起哮喘发作,因此,也需要考虑患者是否合并哮喘。
7)服用时间:普通剂型的阿司匹林通常用于退热止痛,肠溶型的阿司匹林不会在酸性的胃肠道环境下溶解,而会进入碱性的环境,以尽量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因此,多建议餐前服用。
同时由于阿司匹林可以直接破坏消化道黏膜,其患者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远高于氯吡格雷。
02. 氯吡格雷1)机制:氯吡格雷经过CYP450 酶代谢后,生成的活性代谢产物可以不可逆抑制ADP 与血小板P2Y12 受体的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2)起效时间:氯吡格雷的起效时间为 2~8 小时,由肝脏代谢,半衰期为8 小时。
3)功能恢复时间:同阿司匹林类似,血小板正常功能的恢复速度与血小板的更新一致,约 7~10 天。
4)代谢途径:氯吡格雷部分经由肝脏代谢,经CYP2C19 代谢为活性产物。
根据已经鉴定的基因型,CYP2C19 基因通常被归类为超强代谢(*1/*17,*17/*17),快代谢(*1/*1),中等代谢(*1/*2,*1/*3)及弱代谢(*2/*2,*2/*3)。
常用抗血小板药物区别与用法详解
![常用抗血小板药物区别与用法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e377728f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66.png)
常用抗血小板药物区别与用法详解抗血小板药物是心血管科常用药,是预防动脉血栓事件及其复发的基石。
临床抗血小板药物众多,有什么区别?该怎么用?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
常用抗血小板药物药理机制:01、阿司匹林通过不可逆地抑制 COX-1 从而阻止血栓素 A2 的合成及释放,抑制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口服后吸收迅速、完全,服用后 1 h 达峰值血药浓度。
在胃内开始吸收,在小肠上段吸收大部分。
阿司匹林的肠溶制剂为临床常用制剂,根据肠溶制剂的设计原则,理想的服用时间是进餐前。
用法用量:口服,一日 1 次,预防用量一般一日50~150 mg,治疗用量一般一日300 mg。
注意事项:(1)阿司匹林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不适和消化道出血,出血危险与剂量相关。
少数还可发生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哮喘、荨麻疹。
(2)阿司匹林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合用可引起胃肠道出血风险增加。
(3)考来烯胺类与阿司匹林合用会形成复合物而妨碍药物吸收。
02、吲哚布芬可逆性地抑制 COX-1,对前列腺素抑制率较低,胃肠道反应较小、出血风险较低,可考虑作为出血及胃溃疡风险高等阿司匹林不耐受患者的替代治疗。
用于动脉硬化所致的缺血性心、脑血管和周围血管疾病,静脉血栓形成,血脂或血糖代谢障碍等;也可用于体外循环手术时防止血栓形成。
用法用量:每日剂量为200~400 mg,分 2 次口服。
老年人及肾功能不全者宜减半。
注意事项:(1)不良反应常见恶心、呕吐、消化不良、上腹部不适、腹痛、腹胀、便秘、头痛、头晕、皮肤过敏反应、齿龈出血及鼻出血等。
如出现荨麻疹样皮肤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
(2)治疗期间必要时需进行出血时间测定。
03、氯吡格雷P2Y12 受体拮抗剂,为无活性前体药物,需经肝脏活化后通过选择性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 ADP 受体而阻断 P2Y12 依赖激活的血小板膜糖蛋白(GP)IIb/IIIa 复合物,有效减少 ADP 介导的血小板激活和聚集。
半衰期为 6 h,常规剂量起效时间为 2~8 h。
抗血小板聚集都有哪些用药?
![抗血小板聚集都有哪些用药?](https://img.taocdn.com/s3/m/56d6f75fa417866fb94a8e23.png)
抗血小板聚集都有哪些用药?人的身体中都是有血小板的,血小板控制着我们身体的血液凝聚,使细胞的生长,可是现在的一些药物用的不对,会导致血小板的凝聚出现问题,抗血小板聚集的常见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嘧氯匹定,其中还包括很多种类,不过这些药物有的时候因为身体需要必须服用,少量的使用是不会有问题的,具体的可以咨询医生。
★阿司匹林本品能不可逆的抑制血小板的环氧化酶,使前列腺素G2和H2合成受阻,从而间接地抑制血小板合成血栓素A2,阻止血小板的功能而发挥抗血栓作用,用于防止血栓栓塞性疾病。
★双嘧达莫对血小板有较强抑制作用。
能抑制磷酸二酯酶,阻止cAMP 的降解,使cAMP增高,也能抑制腺苷摄入,使cAMP浓度增高。
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与阿司匹林合成防治血栓性疾病,与华法林合用防治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血栓形成。
★嘧氯匹定强效血小板抑制剂,能抑制ADP,AA,胶囊,凝血酶和血小板活化因子等所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并对血小板聚集的各个阶段都有抑制作用。
口服吸收良好,应用24--48小时后出现作用。
用于预防急性心肌再梗死.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及治疗间歇行跛行.不稳定型心绞痛。
★基本简介血小板(blood platelet)是只存在于哺乳动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也是最小的血细胞。
形状不规则,有质膜,没有细胞核,一般呈圆形,体积小于红细胞和白细胞。
成年人血液中血小板数量为(1~3)×10^11个/L,一般呈圆形,体积小于红细胞和白细胞。
血小板在长期内被看作是血液中的无功能的细胞碎片。
血小板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化组成,在正常血液中有较恒定的数量(如人的血小板数为每立方毫米10~30万),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但是血小板过多会形成血栓,不易于血液流动。
★概念直到1882年意大利医师J.B.比佐泽罗发现它们在血管损伤后的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才首次提出血小板的命名。
抗血小板药物使用说明书
![抗血小板药物使用说明书](https://img.taocdn.com/s3/m/54b6184f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bb.png)
抗血小板药物使用说明书一、药物名称:抗血小板药物二、适应症:抗血小板药物适用于以下情况:1. 心肌梗死2. 非受限复发性心绞痛3. 口服某些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三、用法用量:1. 抗血小板药物仅供口服使用,每日一次。
2. 成人用量为:一次50毫克,如果需要更高剂量,请咨询医生。
3. 药物可随饭前或空腹服用。
四、不良反应:1. 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头痛、胃肠道不适等。
2. 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胃溃疡、出血和脑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
3. 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五、注意事项:1. 对该药物过敏者禁用。
2. 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 长期使用药物需定期监测血小板数量和出血时间。
4. 联合使用其他抗凝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5. 对药物成分或相关说明书有疑问,请咨询医生或药师。
六、储藏条件:1. 请将抗血小板药物存放在阴凉干燥的位置,避免阳光直射。
2. 请将药物放在儿童无法触及的地方。
七、药物相互作用:1. 请告知医生您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和草药产品。
2. 抗血小板药物与抗凝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抗菌药物等可能发生相互作用。
八、药物效果:1. 抗血小板药物可以减少血小板聚集和减轻血栓形成,以预防心肌梗死和心绞痛等疾病的发生。
2. 请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按量使用药物。
九、不良反应处理:1. 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如头痛、胃肠道不适等,请终止药物使用并就医。
2. 如出现严重不适症状,如胃溃疡、出血或脑出血,请立即就医治疗。
十、生产厂家:请认准正规药店购买,生产厂家如下:- XXX药业有限公司- XXX制药有限公司十一、有效期:请查看药物包装上的有效期,过期药物禁止使用。
十二、其他:如有任何疑问,请咨询医生或药师。
十三、咨询电话:如需进一步咨询,请拨打以下电话:- 客服电话:XXX-XXXXXXX- 紧急联系电话:XXXXXXXXXXXXXX重要提示:请务必依照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使用本药,并注意阅读本说明书。
冠心病患者常用的4种一线抗血小板药物,你知道几个
![冠心病患者常用的4种一线抗血小板药物,你知道几个](https://img.taocdn.com/s3/m/661a234e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f8.png)
脑梗死患者常用的4种抗血小板药物,优缺点一文讲清提起来抗板药物,想必大家并不陌生。
抗板药物,顾名思义,就是抗血小板药物。
血小板具有凝血、止血和修补破损血管的作用。
而抗血小板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阻止血栓的形成过程,进而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那么,临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都有哪些呢?有什么特点?该如何使用?今天一文说清。
一、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最初是作为一种解热镇痛消炎药在临床使用,后来发现小剂量的阿司匹林能够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的作用,阻止血栓素A2的形成,进而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临床上,具有血小板抑制作用的推荐剂量为75-100mg/d。
安全性方面,由于阿司匹林对胃肠道黏膜具有直接的损伤作用。
因此,胃肠道毒性反应是其最常见的副作用,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出血、溃疡、甚至是穿孔。
二、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不同的是,氯吡格雷为P2Y12受体拮抗剂,减少与ADP结合位点,进而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进而发挥抗板作用。
用于血小板抑制作用时,常用推荐剂量为每天75mg,每天一次。
安全性方面,由于氯吡格雷为前体药物,需要经过肝脏CYP2C19的代谢后,方可成为具有活性的代谢产物。
因此,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与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如质子泵抑制剂,如果不得不同时服用,可选用泮托拉唑或者雷贝拉唑。
三、西洛他唑西洛他唑是磷酸二酯酶的抑制剂,主要通过激活血小板腺苷环化酶的活性,进而发挥抗血小板的作用。
使用方法上,推荐剂量为一天服用两次,每次0.1g,使用剂量可以根据患者年龄和症状调节。
安全性方面,应当注意出血的发生风险。
如果使用过程中出现大便潜血,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应当及时就医。
四、吲哚布芬与阿司匹林相同的是,吲哚布芬也是一种可逆的选择性的COX-1的抑制剂。
因其对COX-1具有较高的选择性。
因此,使用过程中,其对胃肠道的副作用较小,出现风险发生率低。
临床上可作为阿司匹林不耐受患者的替代治疗。
抗凝药物分类
![抗凝药物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67440117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47.png)
抗凝药物分类抗凝药物是一类能够防止血液凝固的药物,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根据其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的不同,抗凝药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抗血小板药物抗血小板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
它们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作用,从而防止血管内膜受损后形成血栓。
这类药物常用于预防心肌梗死、脑卒中等疾病。
2. 直接抗凝药物直接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利伐沙班、达比加群等。
它们通过干扰凝血因子的活性或合成来达到抑制血液凝固的作用。
这类药物常用于治疗深静脉血栓、肺动脉栓塞等疾病。
3. 抑制凝血酶原激活剂的药物这类药物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等,它们通过与凝血酶原激活剂结合,抑制血液凝固的过程。
这类药物常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脏手术、血管手术等疾病。
4. 抑制纤维蛋白溶解的药物这类药物包括氨甲环酸、替布普罗林等,它们通过抑制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活性,从而增强血栓形成的能力。
这类药物常用于治疗出血性疾病。
在使用抗凝药物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抗凝药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疾病类型进行选择和调整剂量。
2. 在使用抗凝药物期间,患者需要定期检查血液指标,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有效。
3. 抗凝药物存在一定的副作用风险,如出血等。
在使用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
4. 患者在使用抗凝药物期间需避免剧烈运动、外伤等行为,以免增加出血风险。
总之,抗凝药物是一类重要的药物,对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并严格遵守医嘱进行用药。
抗血小板药的适应症及使用说明
![抗血小板药的适应症及使用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131a6e6f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af.png)
抗血小板药的适应症及使用说明抗血小板药物是一类常用于预防和治疗血管系统疾病的药物,其作用是抑制血小板聚集及凝血过程。
正确地选择和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对于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抗血小板药物的适应症以及使用说明,帮助读者合理使用这类药物。
以下是具体内容:一、抗血小板药物的适应症1. 无症状的血小板聚集异常:某些人体内的血小板聚集异常,尽管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可能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对于此类患者,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可以降低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
2. 心肌梗死及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药物对于已经发生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的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这些药物可以预防或减轻再次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的发生。
3. 控制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和外周动脉疾病:抗血小板药物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外周动脉疾病。
这些药物可以保持血管的通畅,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二、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及使用说明1. 阿司匹林:是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之一。
适应症包括预防心肌梗死、脑卒中、冠心病以及外周动脉疾病。
常见的剂量为75-100mg/天,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2. 氯吡格雷:适应症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肌梗死、脑卒中以及外周动脉疾病。
剂量为75mg/天,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3. 替格瑞洛:适应症主要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常见的剂量为90mg/天,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4. 布洛芬:适应症主要是用于短期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剂量为300-600mg/天,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5. 依克格列酮:适应症为口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一部分,常见的剂量为75-150mg/天,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三、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注意事项1. 服药时间和剂量:根据医生的指导,按照规定的时间和剂量服药,切勿擅自调整。
2. 注意副作用:某些抗血小板药物可能会引起胃溃疡、出血等副作用,特别是在使用其他药物时需特别注意。
抗凝血药的分类及代表药
![抗凝血药的分类及代表药](https://img.taocdn.com/s3/m/f83f7c65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46.png)
抗凝血药的分类及代表药
抗凝血药是一类药物,常用于预防及治疗血液凝固过程中的病变性血栓,其分为几大类:
1、抗血小板药物:此类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减少
血液凝固过程中血小板引起的血栓形成。
常见的代表药有阿司匹林、氨加
多沙坦、非阿司匹林、拓扑洛尔、磺胺甲噁唑、鱼肝油、咖酰半胱氨酸等。
2、凝血酶原抑制剂:此类药物可以抑制血液中凝血酶原的活性,从
而阻止凝血酶原形成凝血因子,从而降低血液凝固过程中血栓形成。
常见
的代表药有肝素(度令肝素、泰诺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令、普拉格利、德华拉格、新福莫多)等。
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此类药物可以抑制血液中血管紧张素
转换酶的活性,从而阻止血管紧张素的合成,从而降低血液凝固过程中血
栓形成。
该类药物的代表药有德替塞、达哌替嗪等。
4、酶联凝血时间缩短剂:此类药物可以明显缩短血液凝固过程中的
时间,从而阻止血小板聚集、凝血酶原活化、血管紧张素合成,从而降低
血液凝固过程中血栓形成。
常见的代表药有肝素类及酰胺类药物,如氯磺
丙肝素铵、苯磺酰肝素钾、卡地平、哌拉西林及其他一些有限的抗血小板药。
抗凝药物
![抗凝药物](https://img.taocdn.com/s3/m/ab988aa5c5da50e2534d7f8f.png)
抗凝药物一、抗血小板药物1、阿司匹林肠溶片:药理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环氧酶,减少前列腺素的生成而起作用。
药物代谢动力学:口服后吸收迅速、完全。
在胃内已开始吸收,在小肠上部可吸收大部分。
吸收率和溶解度与胃肠道pH值有关。
食物可降低吸收速率,但不影响吸收量。
肠溶片剂吸收慢。
本品与碳酸氢钠同服吸收较快。
吸收后分布于各组织,也能渗入关节腔和脑脊液中。
阿司匹林的蛋白结合率低,但水解后的水杨酸盐蛋白结合率为65%-90%血药浓度高时结合率相应地降低。
肾功能不全及妊娠时结合率也低。
T1/2为15〜20分钟;水杨酸盐的T1/2长短取决于剂量的大小和尿pH值,一次服小剂量时约为2〜3小时;大剂量时可20小时以上,反复用药时可达5〜18小时。
一次口服阿司匹林0.65g后,在乳汁中的水杨酸盐T1/2为3.8〜12.5 小时。
本品在胃肠道、肝及血液内大部分很快水解为水杨酸盐,然后在肝脏代谢。
代谢物主要为水杨尿酸(salicyluric acid) 及葡萄醛酸结合物,小部分氧化为龙胆酸 ( gentisic acid )。
一次服药后1〜2小时达血药峰值。
镇痛、解热时血药浓度为25〜50卩g/ml ;抗风湿、抗炎时为150〜300卩g/ml。
血药浓度达稳定状态所需的时间随每日剂量而增加,在大剂量用药(如抗风湿)时一般需7天,但需2〜3周或更长时间以达到最佳疗效。
长期大剂量用药的患者,因药物主要代谢途径已经饱和,剂量微增即可导致血药浓度较大的改变。
本品以结合的代谢物和游离的水杨酸从肾脏排泄。
服用量较大时,未经代谢的水杨酸的排泄增多。
个体间可有很大的判别。
尿的pH值对排泄速度有影响,在碱性尿中排泄速度加快,而且游离的水杨酸量增多,在酸性尿中则相反。
适应症:抗血栓:本品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可防止血栓形成,临床用于预防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动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
也可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洛赛克的功效与作用
![洛赛克的功效与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8d99cf8d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b6.png)
洛赛克的功效与作用
洛赛克是一种常用的药物,其主要成分是氯吡格雷。
它属于一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减少血栓形成的作用。
洛赛克的主要功效之一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在冠心病患者中常用于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它能够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如心肌梗死、中风或心脏性猝死等。
洛赛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血栓的形成,从而起到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此外,洛赛克还可以用于下肢血栓的预防。
对于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的患者,尤其是手术后或严重外伤后,易发生下肢血栓形成。
洛赛克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来降低血栓的形成,并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
在使用洛赛克时,需要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剂量调整。
过量服用洛赛克可能会出现出血的风险,尤其是胃肠道出血和颅内出血。
因此,使用洛赛克的患者需要警惕任何出血的症状,如黑便、呕血、鼻出血或易出血等。
总之,洛赛克是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可以用于心血管疾病和下肢血栓的预防。
然而,在使用时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用药,并监测出血的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
6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分类
1、血栓素A2抑制剂:阿司匹林。 2、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双嘧达莫、西洛他唑。
3、二磷酸腺苷(ADP)P2Y12受体拮抗剂:
噻吩吡啶类药物:噻氯匹定、氯吡格雷、普拉格雷。
非噻吩吡啶类药物:替格瑞洛。
4、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
非特异性结合的嵌合单克隆抗体:阿昔单抗。
精品文档
13
替格瑞洛
主要代谢产物能可逆地与血小板P2Y12ADP受体相互作用,阻断信 号传导和血小板活化。 可饭前或饭后服用。起始剂量为单次负荷量180mg,此后每次1片, 每日2次。 主要是出血风险
精品文档
14
替格瑞洛的优势及临床意义
• 抗血小板凝集力强,用药时起效快;停药共同通路
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 X
外源途径
凝血因子
Xa
凝血酶原II
凝血酶IIa
血小板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血栓
血管壁
精品文档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
短暂性脑缺血 缺血性脑卒中
• ACS中血栓形 成是全身动脉 粥样硬化血栓 形成在心血管 系统的体现。
ACS:UA、MI
Drouet L. Cerebrovasc Dis 2002;13(suppl 1):1–6
特异性结合的低分子多肽:依替巴肽。
非肽类拮抗剂药物:替罗非班、拉米非班。
精品文档
7
口服抗血小板药的历史
氯吡格雷 西洛他唑 普拉格雷
1997
1991
噻氯匹定
1988
阿司匹林
2009
替格瑞洛
2011
药物获SFDA 批准的时间
1961 双嘧达莫
沃拉帕沙 FDA批准
2014
精品文档
阿司匹林
负荷量:300mg嚼服,或250~500mg快速iv,维持量: 75~100m g终生口服 禁忌:活动性消化道出血、阿司匹林过敏、曾服阿司匹林不能耐受, 严重肝病 没必要强调最佳服药时间:夜间血液粘度高,血小板易于聚集,理论 上晚上服用最佳,但无循证医学证据;阿司匹林的作用为持续性。
精品文档
普拉格雷
不可逆 强
升高 是
30min 5-10天
7天
替格瑞洛
可逆 强
升高 非
30min 3-4天
1天
药物的分类比较
分类 作用机制
可逆性 激活
半衰期
起效时间 作用持续时间
阿司匹林 乙酰水杨酸类 抑制COX-1酶
不可逆
3-5小时
氯吡格雷
替格瑞洛
噻吩并吡啶类 三唑嘧啶类
抑制ADPP2Y12 抑制
精品文档
外周动脉疾病: 间歇性跛行 静息痛 坏疽 坏死
动脉血栓性疾病主要采用抗血小板治疗
动脉血栓:血流速度快,富含血小板,纤维蛋白相对较少。抗血小 板治疗用于动脉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静脉血栓:血流速度慢,富含纤维蛋白和红细胞,血小板减少。抗 凝治疗主要用于静脉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附壁血栓:(心房心室中)血栓较大,比较复杂,未形成血栓 时 危险度低,以预防为主,治疗以抗血小板为主;已形成血栓时危险 度高,治疗以抗凝为主。
精品文档
9
双嘧达莫
机制:抑制血小板粘附(1)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增加 cAMP(2)增强内源性PGI2,抑制腺苷再摄取。
应用:(1)人工心脏瓣膜,与阿司匹林或华法林联用 (2)周围血管病 (3)不能耐受阿司匹林患者
不良反应:头痛,潮红,眩晕
精品文档
10
西洛他唑
(1) 可逆性血小板抑制剂,吸收后6小时内发挥抗血小板作用,停药后 48h内血小板凝集恢复到用药前水平。肝脏代谢。肾脏排泄。该药耐 受性好,不良反应少,危险性低。
• 抑制血小板聚集是可逆的,直接活性药物,受干扰的因素小,效果稳 定。
• 上述特性对于外伤止血,急诊手术至关重要。
精品文档
15
药物的分类比较
项目
药物
抗血小板的作用方式
抗血小板的作用强度
出血风险
是否前体药物
起效时间
作用持续时间
急诊CABG停药时间
氯吡格雷
不可逆 中等
有 是 2-4h 3-10天 5天
(2)100mg,每日1-2次。用药过程中可出现头晕、头痛、心悸等现 象,可能和西洛他唑的扩张血管作用有关,大多为一过性。
精品文档
11
硫酸氢氯吡格雷
氯吡格雷是一种前体药,经肠道吸收后约85-90%直接被酯化为无活 性产物,仅10-15%通过肝细胞CYP代谢成为活性产物,因此特别是 CYP2C19对氯吡格雷活化的作用至关重要。
75mg至少1个月,可持续9个月。
女性作用弱于男性,肾功能障碍病
人作用减弱。
精品文档
12
普拉格雷
第三代ADP受体拮抗剂,在肝脏代谢时几乎不产生非活性代谢物,故 疗效优于氯吡格雷,但出血风险亦有所增加。此外,氯吡格雷抵抗患 者不会发生普拉格雷抵抗。在我国尚未上市。多项临床试验显示首剂 给与60mg负荷剂量,随后天天给与10mg维持剂量的普拉格雷可比 首剂300mg负荷剂量,随后天天给与75mg维持剂量的氯吡格雷产 生更快、更强、更持久的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精品文档
主要内容
1 概述 2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3 前沿进展
精品文档
2
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是一个进行性过程
正常
脂纹
纤维斑块
粥样硬 化斑块
斑块破裂/ 裂纹和血栓形成
心肌梗死
无临床特征
心绞痛
TIA 间歇性跛行
年龄增长
精品文档
中风 严重下肢缺血 心血管死亡
胶原
组织因子
血栓形成瀑布-2种成分:细胞(血小板)和血浆(凝血因子)
血浆消除半衰期为6-8h,活性代谢物半衰期为30分钟,活性代谢物 与血小板P2Y12受体不可逆结合,使血小板永久失活。
口服2小时或起效,健康人服用50-100mg氯吡格雷后第2天产生2530%抑制率,第3-7天达到稳态( 40-60% )抑制率,停药5天恢复 。
负荷量300mg快速起效,3小时内达到全面抑制血小板聚集,一般先 采用300mg负荷剂量,然后每日
受体
ADPP32Y12受
体
不可逆
可逆
前体药物,受代 活性产物 谢限制
6h,活性代谢产 7.2h,活性代谢
物为30min
产物为8.5h
2-4h
30min
3-10天
3-4天
精品文档
17
• 阿司匹林导致消化道损伤的机制包括局部作用和全身作用,而ADP 受体拮抗剂可阻碍已受损消化道黏膜的愈合。
• 阿司匹林所致消化道损伤的初期症状易被忽视,故一旦出血危险较高 ,对于有用药史的患者,不应忽视任何症状及体征变化。阿司匹林导 致的消化道损伤风险随患者年龄和药物剂量增加而明显增加,合并 Hp感染和联合用药也增加其危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