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高原山地油茶采穗圃高效营建技术
思茅松采穗圃营建与管理技术
思茅松采穗圃营建与管理技术思茅松采穗圃是一种特殊的农业生产模式,主要用于生产松针和松果,是我国云南省思茅地区特有的农业经济形式。
在思茅松采穗圃的营建与管理过程中,需要运用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以确保生产的顺利进行和高效盈利。
本文将从营建和管理两个方面来详细介绍思茅松采穗圃的技术要点。
一、营建技术1. 地块选择:思茅地区的松采穗圃适宜选择海拔在1500米以上、山坡度适中的地块。
地块的选择要考虑土壤肥力、水源情况和阳光照射等因素,以确保松树的生长和产量。
2. 松树品种选择: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松树品种,如云南松、华山松等。
品种选择要考虑生长速度、抗病虫害能力和产量等因素。
3. 种植密度:根据松树的生长情况和林地的面积,合理确定松树的种植密度。
一般来说,种植密度在300-500株/亩之间。
4. 土壤改良:在种植前,对土壤进行改良,增加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可以使用有机肥和矿质肥料进行施肥,以及进行土壤翻耕和松针覆盖等措施。
5. 灌溉与排水:根据松树的生长需求,合理进行灌溉和排水。
要注意控制水分供应量,避免过度灌溉和积水导致松树根部腐烂。
二、管理技术1. 松树修剪:定期对松树进行修剪,保持松树冠层的整齐和通风透光。
修剪可以促进松树的生长和产量,同时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2. 病虫害防治:定期巡查松树的病虫害情况,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可以使用生物农药或化学农药进行喷洒,同时加强松树的养分供应,提高松树的抗病虫害能力。
3. 松针采集:定期采集松针,用于生产松针油等产品。
采集时要注意采集的时间和方法,避免对松树造成伤害。
4. 松果收获:松果成熟后,进行收获和加工。
收获时要注意避免松果破损,同时进行松果的干燥和保鲜,以确保产品的质量。
5. 市场销售:在生产过程中要注意了解市场需求和价格,合理安排销售计划。
可以通过与合作社或企业合作,开展市场营销活动,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思茅松采穗圃的营建与管理技术是保证生产效益的关键。
油茶苗木繁育—采穗圃营建与管理(油茶栽培管理课件)
油茶苗木繁育
2.2 油茶采穗圃营建与管理
品种选择
油茶采穗圃营建与管理
(1)通过国家或省级良种审(认)定的油茶优良新品种; (2)具有区域特色,适合本地区生长; (3)所选品种数量5个以上,要求花期、果期一致; (4)定植时,按品种或无性系成行或成块排列,同一种材料为一个小区。
立地选择
油茶采穗圃营建与管理
油茶采穗圃的建设方式
油茶采穗圃营建与管理
(2)嫁接苗采穗圃 用芽苗砧嫁接法培育无性系苗木,然后选用1-2年生的一级苗定植于良好的造林地上。这
种苗木在短期内无法提供大量穗条,故也不多用。
油茶采穗圃的建设方式
油茶采穗圃营建与管理
(3)换冠嫁接苗采穗圃 用大树嫁接换冠的方法,在
现有林里嫁接优良无性系建立采 穗圃。这种采穗圃建圃快,生长 快,穗量大,一般2-3年即可生 产大量穗条。比扦插苗或嫁接育 苗采穗圃快4-5年。这种方法已 被普遍采用。
油茶采穗圃的管理
油茶采穗圃营建与管理
油茶树体修剪示意图
徒长枝
过密枝
枯枝 下脚枝
油茶采穗圃的复壮
油茶采穗圃营建与管理
采穗圃随着树龄的增长,可能产生老化现象,使得穗 条萌发能力减弱,降低穗条产量,所生产穗条质量下降, 影响嫁接和扦插成活率,所以,要采取措施诱导老树复壮 返幼及阻滞幼龄个体老化。
油茶采穗圃的复壮
重度回缩:方法同上,在嫁接口以上保留5080cm。
采穗圃的复壮
油茶采穗圃营建与管理
采穗圃复壮林
采穗圃复壮完全恢复后
采穗圃复壮1年后
油茶采穗圃的复壮
油茶采穗圃营建与管理
(3)回缩复壮技术 中度回缩:在嫁接口以上1m左右锯掉树冠,
锯口选在光滑无病斑或伤残处,锯口下保留1-2根 枝条。锯时先从杆干背面锯一深口,再从正面锯, 以防树干撕裂,要求锯口平整,锯口下树皮无损 伤。锯口用托布津等杀菌剂保护,弱树回缩后, 应用石灰涂白防日灼,损伤枝干表皮。
林业工匠一线打磨绿色品牌
C H E I N F U绿色品牌丨丨..........I I文/图/云南雀林业和萆原科学运i陈福是云南省林业和 草原科学院油茶研究所所 长,从事油茶、蒜头果等 特色经济林育种及高效栽 培技术研究工作。
他在基 层一线从事科研及生产工 作达23年,其中任油茶研 究所所长达20年,现为国家油茶产业创新联盟成员、云南广南石漠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和云南省本力登(美国)院士工作站站长,云南省油茶首席专家和云南省委组织部林业精准扶贫油茶产业牵头专豕。
选育研发工作以来,陈福共主持和参与各类科研项目30项,其中,国家科技项目7项,省级科技项目12项,文山州科技项目8项,广南县级科技项目3项。
选育经济林品种22个,其中油茶9个,板栗4个,八角2个,梨1个。
他主持选育的云油茶系列良种被国家林草局确定为云南省主栽品种,在全省推广种植面积达220万亩,年实现综合产值3.04亿元,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构建了高原油茶高效苗木繁育技术体系、高原山地油茶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和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体系,在全省得到了规模化推广应用,多次得到国家和省州表彰奖励。
油茶研究所先后与云南云岭山茶油有限公司、广南天云植物油脂有限公司、建水浩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云南东昌农林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科技支撑协议,开发茶油高级食用油、洗涤用品、化妆品等新产品22个,全部通过绿色和有机认证,建立了年产能为5000吨的油茶物理压榨生产线4条,解决了 660人就业,年实 现产值近1亿元。
以云南 东昌农林产品开发有限公 司为例,经过3年的努力,建成年产3000吨油茶物 理压榨生产线1条,开发 了高级山茶油、山茶调和 护肤油系列产品,2019年 在16个省区建立销售办事 处,进入了北上广等4600 家家乐福、王府井等超市 销售,实现产值为6800 万元,使高原山茶油走进 了全国百姓的餐桌,为我 省绿色“三张牌”和精准 扶贫做出了贡献。
科技扶贫挂钩2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
促成油茶优质高产的技术措施
促成油茶优质高产的技术措施吴土进1何菁2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是南方山区的重要生态经济树种,茶油是最为优质的食用油。
丽水市现有油茶林面积7·57万hm2,在林业生产中比重甚大,因此提高油茶的质量和产量是林农致富、林业增收的重要途径。
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总结并推广了一整套促成油茶优质高产的技术措施,主要包括品种改良、密度调控、垦复抚育、整枝修剪、合理施肥、林粮间作、病虫害防治、果实采收处理等8项。
1品种改良采用中国林科院亚林科所选育成功的新一代优质高产无性系品种,具有投产早,产油量高的特点,平均产油量30~60 kg/667 m2,是老品种的6倍。
品种改良适用于油茶低产林改造。
其具体做法:稀的补植新品种小苗,密的间伐,劣的进行高接换种。
2密度调控新品种在新开垦地造林的初植密度为111株/667 m2,只要管理到位,2年即可开花,4年后可投产,进入盛果期后应适当调整到70~80株/667 m2。
3垦复抚育垦复抚育一般是指对成林油茶的抚育管理,包括深挖、中耕、修山,即3年1深挖,1年1浅锄。
通过垦复去除林内灌木、杂草,保持通风透光的良好生长环境,提高林地保水保肥能力,促使土壤中有机质的分化。
3·1垦复的时间和深度以冬、夏两季为好。
冬季宜深挖25~30 cm;夏季宜浅挖10~15cm,以不伤根为度。
3·2垦复的方法(1)坡度在15°以下的平坦地段,宜用全垦,先砍去杂木、杂草,而后顺水平环山而上,边挖边把泥土盖在杂草、灌木上,并做好拦水土埂。
埂高15~20 cm,埂距60 cm,以利控制水土流失,加速杂物腐烂,增加土壤肥力。
(2)对已遭受侵蚀的茶山,宜将沟填平后再行深挖垦复,作好水平排水沟或鱼鳞坑,以利水土保持。
(3)带垦(带状轮垦)适用于林相较整齐、坡度在15°以上的山地。
即从山脚至山顶,横向水平挖一带留一带,带的宽度视行距而定,逐年更替垦复。
最新 云南高原山地油茶提质增效技术-精品
云南高原山地油茶提质增效技术油茶C am ellia o]eifua,)属山茶科山茶属,与油橄榄、油棕、核桃并称为世界4大木本油料植物,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之一[1-2]。
茶油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以上,并富含维生素E、D、K、B和胡萝卜素等多种微量元素,素有液体软黄金”的美誉,还有花果同期抱子怀胎”之奇观‘3-7],深受人们喜爱。
目前,油茶在云南已有1 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在良种选育、丰产组培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由于多种因素所致,目前云南省油茶产业发展水平整体还不高,低效林普遍存在。
为此,本文在以往研究和生产实践的基础上,针对目前生产中油茶经营管理技术落后、提质增效方法混乱、措施单一和技术不到位等问题,提出分别在油茶林初果期、盛果期和衰老期,综合分类高效经营提质增效技术,以期为今后油茶林的提质增效提供一定的参考。
1油茶初果期(种植后10年内)提质增效技术油茶种植后3~5年为营养生长阶段。
种植后2年内地上部分生长缓慢,而根系生长较快,从第3年开始地上部分生长加快.5年以后结果数量逐年增加此阶段油茶树冠、根系生长最快,迅速向外伸展,到盛果期时,油茶树体的树冠基本接近或达到预定的营养面积,树体基本定型。
因此在该时期可通过以下方法提质增效:1.1松土除草,进行低劣植株的更换及补植补造每年松土除草2次以上,及时对枯死植株和林内空地进行补植补造。
对生长发育表现不良,己失去培养价值的低劣植株,可用良种壮苗及时替换;对生长旺盛,但开花结果极差的不良品种,可采用良种换冠嫁接进行改造。
1.2增施基肥和追肥油茶初果期主要以施氮肥为主,并配合磷、钾肥使用,以促进枝条的延伸和抽发,加快油茶树冠和根系的延伸及拓展。
基肥以施腐熟的农家肥为主,如厩肥、堆肥和人粪尿等。
施肥量因树龄、树体大小而定,一般每亩施用农家肥500~1000 kg。
由于油茶根系主要集中在20“40 cm的土层中,且具有明显的趋水趋肥性,因此,初果期施肥位置应在树冠外沿10~20 cm处,开挖深≥30 cm、宽30~40 cm的闭合环状沟进行施肥。
昭通市区域性核桃良种采穗圃营建技术
昭通市区域性核桃良种采穗圃营建技术1. 引言1.1 研究背景核桃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广泛的市场需求。
昭通市作为中国核桃的主要产区之一,核桃种植业发展迅速,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品种不够多样化、田间管理不够科学化等。
为了提高昭通市核桃产业的竞争力和效益,有必要加强对核桃良种采穗圃的建设和管理。
目前,昭通市的核桃良种采穗圃存在一些问题,如规模较小、技术含量不高、管理不够科学等。
通过对昭通市核桃良种采穗圃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改进和提升提供依据和方向。
研究昭通市区域性核桃良种采穗圃营建技术,有助于推动昭通市核桃产业的发展,提高核桃品质和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增长。
对昭通市核桃良种采穗圃的建设与管理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昭通市区域性核桃良种采穗圃营建技术,提高核桃种植业的生产效益和质量,推动昭通市核桃良种产业的发展。
通过对现有核桃良种采穗圃的现状分析,确定设计方案、建设关键技术、管理策略和效益评价的基础,为昭通市核桃良种采穗圃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其他地区的核桃良种采穗圃营建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全国核桃产业的发展。
研究核桃良种采穗圃的营建技术,还可以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昭通市核桃产业的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提升农民收入,推动昭通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1.3 研究意义研究昭通市核桃良种采穗圃营建技术,可以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核桃种植的效益和质量,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对昭通市核桃良种采穗圃营建技术的研究,还可以为其他核桃产区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全国核桃产业的发展。
开展昭通市区域性核桃良种采穗圃营建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推动作用。
云南省高原山地油茶采穗圃高效营建技术
2 0 1 3年 第 7期
林 业科 学
云南省 高原 山地油茶采穗 圃高效 营建技术
赵侦 华 t 陈 福 z 杨 华斌 张林 涛 z 徐德 兵 陶鹏 云
( - 云南省文山州林木种苗工作站 , 云南文山 6 6 3 0 0 0; 云 南省 林 业 科 学 院 油 茶 研 究 所 )
油茶 ( C a m e l l i a o l e i r e mA b e 1 ) 是 良好 的 生态 、 经济 兼用 树
种, 又名 茶果 树 、 茶 油树 、 白花 油 茶 , 属 山茶 科 茶属 的常 绿 灌 木 或小 乔 木 。 油 茶寿 命长 达 几十 年 甚至 数百 年 。 茶 油 属高 级
表 1 云 南 省 主 要 油 茶 良 种
文 山州 广 南县 云 油 茶 3号 、 云 油茶 4号 、 云油茶 9 号、 云油茶 1 3号 、 云油 茶 l 4号 文 山外} 广 南县 云 油茶 1号 、 云 油茶 2号 、 云油茶 5 号、 云 油 茶 6号 文 山州 富 宁县 富 林 油 茶 1号 、 富 林 油 茶 2号 、 富 林 油 茶 3号 、 富 林 油 茶 4号 、 富林油茶 5 号、 富 林 油 茶 6号 、 富 林 油 茶 7号 、 富 林 油 茶 8号 、 富 林 油 茶 9号 、 富 林 油 茶 1 0号 、 富林油茶 l l号 红 河 州 蒙 自县 红 河 云 油 茶 1号 、 红 河 云 油 茶 2号 、 红 河 云 油 茶 3号 、 红 河 云 油 茶 4号 、 红 河 云 油 茶 5号 、 红河 云 油茶 6号 德 宏州 德 林 B1 、 德林 B 2 、 德 林 H1 保 山 市腾 冲 县 红 花 油 茶
2 0 1 2年 底 , 全 国已发 展 油茶 3 6 6 . 6 7万 h m 。 云 南省利 用得 天
科技推动宜良县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发展
科技推动宜良县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作者:代玉玲王智勇来源:《云南农业》 2019年第6期代玉玲王智勇宜良县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过程中,突出科技在农业中的支撑作用。
通过不断强化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推广,职业农民培育,农产品农药和重金属残留检测,农药兽药GSP追踪管理等技术措施,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农村生产力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优质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
一、加强实施农业科技试验项目、成果示范推广通过粮食、蔬菜、花卉、水果等优良品种选育,良好耕作,养殖系统的试验示范推广,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
2018年以来,开展了35个彩色水稻新品种(系)引种观察试验;不同施氮量和氮肥运筹方式对旱直播稻产量的影响试验;完成了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面积2000 hm2,示范带动全县25 800 hm2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实现平均每亩粮食产量增加20 kg以上,产值亩增45元,化肥用量(折纯)亩减2 kg左右;开展了10个特色优质稻新品系引种示范,通过试验发现2个特色稻新品系较适宜九乡等高海拔地区种植;完成辣椒、甘蓝、大白菜等11个新品种引种试验;组织推广宜良县多年探索总结的蔬菜生物多样性高效种植技术2666.67 hm2;引进黄金草鱼、南美白对虾、滇池金线鲃、滇池高背鲫、大理弓鱼、江川大头鲤等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养殖;向150户养殖户推广微生物制剂水质调控高效健康养殖技术;开展20 hm2稻田养鱼试验;3.33 hm2鱼菜共生实验示范项目。
二、推行“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技术推行节本增效、优质安全、绿色环保种养殖技术。
制定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作物种植规范,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引进农业绿色防控“三品一标”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鼓励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申报“三品一标”农产品。
目前,全县制定了鸭子、生猪、水产、蔬菜、花卉等10来套种养殖标准。
建设14 933.33 hm2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推广了甜椒、洋葱、茭白、甘蓝等无公害标准化技术2666.67 hm2。
高原核桃采穗圃营建技术试验
高原核桃采穗圃营建技术试验廖东;刘小利;乔维范;耶芳芳【摘要】为满足核桃良种推广需求,解决高原地区穗条成熟时间晚于嫁接时间的供需矛盾,以辽宁1号核桃良种建立采穗圃,研究了采穗母株截顶定干、短截促萌和肥水管理对穗条促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稳母树定植后截顶定干,萌芽率和成枝率分别可达83.45%和85.14%.第二年春季萌动时对主枝进行留桩15 cm短截,可作接穗枝的长度和比率分别达54.47 cm和89.43%.采穗前追施复合肥和氮肥2~3次以上,枝条长度可达121.67 cm,粗度达1.21 cm,可作接穗枝的长度达77.40 cm,每公顷产量达12 510条,穗条促成效果明显.对采稳圃中采穗母株产穗能力和穗条质量进行比较,明确了高原核桃采穗圃穗条促成条件.【期刊名称】《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9(037)003【总页数】7页(P34-40)【关键词】高原;辽宁1号核桃;采穗圃;营建【作者】廖东;刘小利;乔维范;耶芳芳【作者单位】西宁市西山林场,青海西宁810008;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青海西宁810016;西宁市西山林场,青海西宁810008;西宁市西山林场,青海西宁8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64.1采穗圃是专门提供规模化优质无性系种条的繁殖圃,是由选育出来的良种栽植营建而成[1]。
采穗圃营建是为生产提供大量优良穗条的良种基地,是衔接良种和壮苗的重要中间环节[2],是实现核桃品种化和苗木标准化的关键[3]。
因此,以最经济的方法获得最多的优良穗条是营建采穗圃的重要目标和经营目的,其营建技术直接影响良种穗条的产量和质量[4-5]。
我国核桃主产区依次为云南、新疆、四川、陕西、山西、甘肃、河北、山东、河南,共9个省(自治区),占全国核桃产量的91.09%[6]。
这些地区气候温暖,采穗圃穗条形成快,成熟时间与嫁接时间吻合,为规模化生产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而青海高原地区,春季气温回升慢,温度低,采穗圃穗条形成慢,成熟时间晚于嫁接时间,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种苗的规模化生产。
采穗圃的营建方案
六、采穗圃的档案管理
从项目立项开始形成的图、文、表和照片等资料均建立电子文档和纸 质文档,并落实专人负责管理。
1、核桃产果量树冠表面样圆固定方位调查法; 2、优树选择小区调查表; 3、优树登记表; 4、优树接穗采集登记表; 5、采穗圃定植统计表。
Thank You
放映结束 感谢各位的批评指导!
5、补植:定植下去的树苗不一定全部成活,这时我们就要采取补植。 当年定植死亡的和因接穗不够定植实生苗的,次年用同一单株的接穗 嫁接补植和补接(高植嫁接)。
五、优树的管理
定植好的优树应采相应的管理措施。 1、加强水肥管理,每年冬季沿树冠开挖50cmX40cm壕沟,每株施农
家肥100kg;每年3月、5月分别灌溉水1次;每年5月、7月各施追肥1 次,每株施复合肥5kg+尿素2kg。 2、加强病虫防治。发现有病虫危害及时报告县林业局森防站,根据 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3、每年冬季结合采穗进行修剪。
(三)定植
1、回填、施肥:先回填20—30cm厚的土,每个种植穴施30kg左右的 有机肥,拌匀,在回填熟土至高出地表5-10cm,定值环施0.3kg复合肥 作为追肥,并用土覆盖。
2、嫁接、定植:选一个嫁接技术较熟练的师傅,采取嫁接即定植的 方式,选用一年生以上的铁核桃苗作为砧木,按编号依次嫁接,嫁接 后用50ml/m3的3号ABT生根粉浸泡2小时以上,按接穗圃定植示意图 依次定植,定植时将苗定植于种植穴中央,应做到一埋二踩三提苗。
四、采穗圃的营建
(一)接穗的采集:采穗的时间大概在12月下旬到1月上旬,组织专 人分别采集400株优树穗条,当天采集当天蜡封,并分别包装,以免 干枯。采穗时选择健壮、髓心较小、芽体饱满、无病虫害的一年生发 育枝、徒长枝或果枝,接穗长25cm左右、有2个以上的饱满芽。
油茶采穗圃及苗圃营造技术
【附注】油茶采穗圃和油茶良种繁育圃的生产单位,应向所在地林木种苗管理机构提出书面申请,并出具油茶种苗生产质量承诺书,经县市(州)林业主管部门审查,省林业厅组织考察与公示,审核通过予以授牌。
申报省林业厅授牌的油茶种苗生产单位,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1.土地经营权属清楚,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2.具有培养油茶种苗的技术工人和相对稳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3.油茶种苗生产规模:原则上油茶良种采穗圃具有一定生产规模,面积一般不少于20亩,或油茶良种繁育圃面积不少于30亩;4.建圃使用的材料(无性系品种)来源和田间配置清楚,建立定植图和其他技术档案;5.具有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核发的《技术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油茶采穗圃的营建技术(草案)油茶产业的发展必须有充足的良种壮苗作物质基础,才能实现油茶的规模化、良种化、基地化、产业化发展。
油茶采穗圃是为生产提供大量优质良种穗条的繁殖基地,是促进油茶良种苗木产业化培育,实现油茶优势产业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
油茶良种采穗圃营建方法有三种,都是用无性繁殖方法建立的:1.扦插苗采穗圃:采用扦插育苗方法培育无性系苗木,然后选两年生一级苗造林。
由于扦插苗生长缓慢,短期内无法大量采穗而不多用。
2.嫁接苗采穗圃:采用芽苗嫁接法培育无性系苗木,然后选用1—2年生的一级苗定植于良好的造林地上,这种苗木在短期内业无法提供大量穗条,所以也不多采用。
3.成林嫁接采穗圃:用大树嫁接换冠法,在现有林内嫁接优良无性系芽苗,建立采穗圃。
此采穗圃建圃块、生长快、穗量大,一般2—3年便可生产大量穗条。
其繁殖速度在第1—4年里,每年以10-20倍增加,到第五年进入结果期后,仍有3—5倍的速度增加,因此被普遍采用。
一.成林嫁接采穗圃营建技术:(一)圃地选择油茶采穗圃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是土地权属清楚,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圃地应选择在交通方便,道路畅通,便于采穗运输;林地土壤要求深厚肥沃,光照充足,背风向阳,排水良好,通透性强的沙质黄壤、黄红壤和红壤,PH为4.5-6.5,海拔高度800米以下的东南坡或南坡。
油茶良种采穗圃营建技术
油茶良种采穗圃营建技术(来源:梅州油茶产业网/)一、油茶良种采穗圃种类依据采穗圃营建方式不同分为两种:用油茶林的主枝作砧木、油茶良种母株当年生春梢作接穗,采用嫁接换冠方法建立的,称油茶林换冠采穗圃;用油茶良种无性苗定植方法建立的,称油茶植苗采穗圃。
二、油茶品种配置方法采穗圃的品种配置应视其生产经营方向确定,单一生产穗条的,品种间以块状排列,每个品种设置一个小区;以采穗为主、兼顾生产油茶果实的,品种间则以带状或块状交错排列,且相邻品种的花期基本一致,每个品种设置若干个小区。
品种田间设置应注明品种数量及位置等标记,绘制品种配置分布图。
三、油茶林换冠采穗圃1.精选砧木林与砧木砧木林应选择林地平缓、土壤深厚、光照充足、集中连片、林相整齐、分布均匀、密度适中、无病虫害、生长旺盛的油茶壮龄林,每株砧木选择3~5个分枝角度适当、干直光滑、距地高度40~80㎝、干径3~4㎝、生长健壮的主枝。
2.砧木林地处理建圃前一年秋冬或来年早春,采取清除杂灌、科学修枝、合理垦复、施农家肥等措施,对油茶砧木林进行一次全面的抚育管理,促进砧木生长旺盛。
3.穗条采集选择油茶良种母株树冠中上部发育健全、枝径0.2~0.32㎝、无病虫害、腋芽(顶芽)饱满、可截制3个以上接穗的当年生半木质化枝条,采穗期应与嫁接期同步进行,阴天或晴天上午10时之前、下午17时之后采穗为宜;采集后应分品种捆扎,挂上标签装入容器中保湿。
穗条一般随采随用,如需调运,应进行保鲜处理。
4.嫁接方法依据油茶品种配置分品种进行嫁接,一般长江以南栽培区可从5月上旬开始、最迟6个月上旬结束,长江以北栽培区则从5月中旬开始、最迟6月中旬结束;采用“改良拉皮切接法”或“撕皮嵌接法”,每株选择3~5个主干枝进行嫁接,接位距地面40~80㎝,每个主干枝可嫁接3~4个接穗,嫁接后应立即用塑料带包扎,加塑料薄膜罩密封保湿;如用“改良拉皮切接法”的,应视阳光照射情况进行遮荫。
此后,应根据接穗生长情况,适时解罩、除萌、剪砧或拆荫棚,当接穗腋芽或顶芽抽长到3~5㎝时即可解罩,解罩后应适时除萌,做到除早、除小、除了;用“撕皮嵌接法”的,第一次截砧与解罩同时进行,在嫁接口上方15~20㎝处截砧,并保留部分弱枝,来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在接口上方1~2㎝处进行第二次截砧;用“改良拉皮切接法”的,可在9月中上旬揭去遮荫物。
云南省高原山地油茶采穗圃高效营建技术
云南省高原山地油茶采穗圃高效营建技术摘要从品种选择、采穗圃营建、穗条采集与建档等方面总结了云南省高原山地油茶采穗圃高效营建技术,以供气候相似区参考。
关键词油茶采穗圃;新建;改造型;营建技术;云南省;高原山地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是良好的生态、经济兼用树种,又名茶果树、茶油树、白花油茶,属山茶科茶属的常绿灌木或小乔木。
油茶寿命长达几十年甚至数百年。
茶油属高级药、食两用油。
我国历代药典记载山茶油有“明目亮发、润肺通便、清热化湿、杀虫解毒”,“抗暑、抗癌、降脂、降压、抗菌、抗病毒、增强人体免疫、预防中风”的作用,对抵抗紫外线,防止晒斑及减少皱纹、黄褐斑、晒斑均有效果。
《本草纲目》记载“茶籽,苦寒香毒,主治喘急咳嗽,去疾垢”等。
为充分利用荒山资源,实现我国食用植物油木本化,解决我国因长期食用植物油而出现的草本化、粮争地、每年需大量进口食用油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结合油茶分布广、适应性强、品质好、营养价值高等特点,在全国18个省区,利用荒山荒地,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发展油茶500万hm2,至2012年底,全国已发展油茶366.67万hm2。
云南省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生物资源优势,省委、省政府提出发展66.67万hm2油茶,打造“绿色经济强省”的目标。
良种是油茶产业发展的关键和重要因素,只有解决良种问题,才能实现油茶的高标准、高效益栽培,才能使油茶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1-5]。
云南省要发展66.67万hm2油茶,良种必须要优先得到解决。
油茶采穗圃是油茶产业发展优先建设内容。
针对云南省山高坡陡的实际,为使油茶采穗圃实现高效经营,由文山州林木种苗工作站与云南省林业科学院油茶研究所组成了“油茶采穗圃高效营建技术”课题组,以解决文山州发展20万hm2油茶的良种问题。
课题组从2008年开始从事相关工作研究,经过5年努力,总结了一套成熟实用的油茶采穗圃高效营建技术,实现采穗圃3年投产,5年产量达45万条/hm2的目标,有效解决了当前油茶产业发展中亟需解决的良种问题。
油茶采穗圃建设与管理
种
无
也
良种种 条 。在 当前林业 中 , 和种子 良采穗圃或高级采穗圃。 它 后者的改 良水
平及遗传品质均高于前者。 采穗 圃的优点在于 : 种条产量高 , 传改 良的水平 分类 ,如果是 选择优树 能长期大量地供应建立无性 系生产所 后, 为尽快满足生产所需穗条而营建 了 需种条 ; 由于采取修 剪 、 肥 等措施 , 施 采穗 圃, 因为这些优 良尚未通过遗传鉴 使得种 条生长健 壮 、 充实 、 细适 中 , 粗
好, 材质好 , 价格高等因素 , 其林分经 营 系间嫁接成活率差异很大 , 约为 1. 6% 7 的实际增益可达2 %,而经营种子园的 10 ( ) 0 0 %。3 组织培养 。 以芽繁芽较 为实
~
造林总体投入产出比为 1 0 :。 2
用, 增殖倍数达4 倍以上 。
置在苗 圃附近 , 劳力安排更 容易 , 采条 8 厘米 , 年应按氮1 、 、 觫 的比 0 第2 5磷8钾8
个 品种所在的位置和数量 ,最好 挂上 的增长 , 可能产生过早老化 , 得穗条 使
影响嫁接和扦插成活率 。所 以 , 通常要 采穗 圃的管理工作 , 包括深 翻 、 施 采用一些技术措施诱导老树 复壮 及阻 肥、 中耕 、 除草 、 排水 、 灌溉及病虫 害防 滞幼龄个体老化 的方法。 油茶采穗 圃最
治等 , 主要 包 括 以下 几 个 关 键 环节 。 常用 的 方 法 是 定 干修 条 , . 发 利用壮龄油茶树具有萌生不定芽的 枝期前 , 为促进采穗树发育 , 栽植穴直径 能力 , 通过断干的方式促使油茶树从树 至 少要 4~ 0 0 5 厘米 , 0 4厘米 , 底施 干基 部萌生不定芽 ,重新形成新 的树 深3  ̄0 穴 堆肥 1 千克。 植苗后再按氮肥1克、 0 磷肥6 冠 。其他如用篱笆式修剪法 、 幼砧连续 克、 钾肥6 克觫 的比例施肥 , 施用量随地 嫁接复壮 、 用组培法诱导复壮和利用生 力而异。如定植时扦插苗高3 ̄0 0 4厘米 , 物活性物质处理复壮等 , 可酌情选用。 嫁接苗高5- 喱 米 , 年生长量约5 06 - 第1 0 云 南省 林 业厅 造 林绿 化 处供稿
营建油茶采穗圃的探讨
营建油茶采穗圃的探讨作者:黄成文曾凯钟荣吴向荣来源:《绿色科技》2016年第17期摘要:阐述了油茶采穗圃的立地条件和圃区的设置,探讨了油茶嫁接时期需要注意的问题与具体操作,分析了采穗圃的保管理事项,最后对其进行了研究展望。
关键词:油茶;采穗圃;探讨中图分类号:S79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70104021 引言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之一,由于它是异花授粉植物,种子实生苗造林的性状分化变异大、结实迟、大小年明显。
近年来,开始用嫁接良种或扦插苗造林取得较好效果,为今后用无性繁殖方法发展油茶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油茶采穗圃的营建方法有无性系扦插苗、小苗嫁接和大砧嫁接等多种途径,而利用成林进行大砧嫁接营建则具有成本低、产穗快、产穗量高等优点。
利用“高州油茶”的成林,营建优良无性系采穗圃,嫁接后2年恢复树冠,平均单株年产有效穗150条,年亩产有效穗10050条,有效穗芽达30150个,可供扦插苗造林300亩。
现将用油茶成林大砧营建采穗圃的做法简介如下。
2 立地条件和圃区的设置油茶采穗圃是选择在海拔200 m以下的丘陵低山,坡度10~15°的南坡或东南坡,四周开旷,阳光充足,土层深厚,微酸性土壤,湿度适中,排水良好的山地。
圃地分区设置,格状排列,区数视规模大小和无性系多少而定,每区面积0.5~1亩,每个无性系安排多区,每区只限一个无性系,区与区间以天梯、林道标界,建立永久档案。
区内横行走向,开成水平梯带,株行距2.5 m×4 m,对原有成林疏密不均的植株,进行适当调整,就地取材,移密补疏。
3 嫁接时期和操作3.1 嫁接季节在5~7月,当春梢木质化、芽眼饱满时嫁接,成活率最高;其次是开花完毕,未抽春梢之前的1~2月也可嫁接。
3.2 嫁接砧木选10~15年生的成林,生势旺盛,病虫害少的林分作建圃用的砧木,过小过老砧木,嫁接后恢复树冠慢,嫁接成活率低,生长不良。
油茶种质资源收集圃的营建管理技术
油茶种质资源收集圃的营建管理技术作者:周全发谢柯香郭莹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20年第11期摘要; ; 本文总结了油茶资源收集圃营建管理技术,包括选址、整地、圃地区域划分、油茶资源收集、播种与定植、林地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和建立信息管理系统等,以期为油茶的科学栽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 ; 油茶;种质资源;收集圃;营建;管理技术中图分类号; ; S72; ; ; ; 文献标识码; ; B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11-0153-02; ; ; ; ; ; ; ; ; ; ;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Establishment; and; Management; Technology; of; Camellia; oleifera; Germplasm; Resources; Collecting; NurseryZHOU Quan-fa; ; XIE Ke-xiang; ; GUO Ying(You County Forestry Bureau of Zhuzhou City,Hunan Province,Youxian Hunan 412300)Abstract; ;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technology of Camellia oleifera germplasm resources collection nursery,including site selection,land preparation,area division of nursery,resource collection of C. oleifera,sowing and planting,forest tending and management,disease and insect pest control,the establish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and so on,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cientific cultivation of C. oleifera.Key words; ; Camellia oleifera;germplasm resource;collectingnursery;establishment;management technology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别名茶子树、茶油树,属山茶科山茶属的常绿小乔木,是山茶属中以油料生产为主的一类植物的统称[1]。
油茶优良无性系采穗圃新建技术初探
油茶优良无性系采穗圃新建技术初探杨文嵘;张志海【摘要】以湖南省林业科学院提供的湘林1号、28号、36号、39号、47号、51号、53号、63号、65号、89号共10个无性系为材料,2009年采用高接换冠的方法,于株洲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新建2.7 hm2油茶优良无性系采穗圃.通过对初接和补接的成活率及高、径、冠幅生长量的调查发现:10个无性系中湘林1号、36号、39号、47号、51号表现突出,2年高生长和冠径达到1 m以上,是理想的优良建圃材料;接穗材料最好选择健壮饱满的芽,且嫁接时间不要拉得过长;嫁接砧木以幼、壮龄树为佳,老龄树较差,新建采穗圃宜选择幼、壮龄油茶林.【期刊名称】《湖南林业科技》【年(卷),期】2011(038)003【总页数】3页(P39-41)【关键词】优良无性系;采穗圃;高接换冠【作者】杨文嵘;张志海【作者单位】株洲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湖南株洲,412002;株洲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湖南株洲,412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94.405油茶(Camellia oleifera)是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中种子含油率高、具有生产价值的油用树种,为我国南方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植物,它与油橄榄、油棕、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树种。
其主要产品茶油风味独特,营养丰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不含人体难以吸收的芥酸和山俞酸,也不含会引起人体血压增高而导致血管硬化的胆固醇,是理想的食用油。
茶油及油茶的副产品在工业、农业、医药等方面用途广泛[1-9]。
我们对油茶优良无性系采穗圃新建技术进行了初探,旨在为油茶良种生产提供参考。
试验地位于株洲市天元区、马家河镇金龙村,总面积2.7hm2。
该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热量充足,雨量充沛,春季湿润多雨,夏、秋季多旱。
年平均气温17.6℃,极端低温-8℃,极端高温40.5℃,年平均降雨量1389.5mm,年日照时数1627.9h,全年无霜期281d,海拔50~100m;丘陵地形,土壤为板页岩发育的红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高原山地油茶采穗圃高效营建技术摘要从品种选择、采穗圃营建、穗条采集与建档等方面总结了云南省高原山地油茶采穗圃高效营建技术,以供气候相似区参考。
关键词油茶采穗圃;新建;改造型;营建技术;云南省;高原山地
中图分类号 s79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7-0193-01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是良好的生态、经济兼用树种,又名茶果树、茶油树、白花油茶,属山茶科茶属的常绿灌木或小乔木。
油茶寿命长达几十年甚至数百年。
茶油属高级药、食两用油。
我国历代药典记载山茶油有“明目亮发、润肺通便、清热化湿、杀虫解毒”,“抗暑、抗癌、降脂、降压、抗菌、抗病毒、增强人体免疫、预防中风”的作用,对抵抗紫外线,防止晒斑及减少皱纹、黄褐斑、晒斑均有效果。
《本草纲目》记载“茶籽,苦寒香毒,主治喘急咳嗽,去疾垢”等。
为充分利用荒山资源,实现我国食用植物油木本化,解决我国因长期食用植物油而出现的草本化、粮争地、每年需大量进口食用油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结合油茶分布广、适应性强、品质好、营养价值高等特点,在全国18个省区,利用荒山荒地,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发展油茶500万hm2,至2012年底,全国已发展油茶366.67万hm2。
云南省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生物资源
优势,省委、省政府提出发展66.67万hm2油茶,打造“绿色经济强省”的目标。
良种是油茶产业发展的关键和重要因素,只有解决良种问题,才能实现油茶的高标准、高效益栽培,才能使油茶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1-5]。
云南省要发展66.67万hm2油茶,良种必须要优先得到解决。
油茶采穗圃是油茶产业发展优先建设内容。
针对云南省山高坡陡的实际,为使油茶采穗圃实现高效经营,由文山州林木种苗工作站与云南省林业科学院油茶研究所组成了“油茶采穗圃高效营建技术”课题组,以解决文山州发展20万hm2油茶的良种问题。
课题组从2008年开始从事相关工作研究,经过5年努力,总结了一套成熟实用的油茶采穗圃高效营建技术,实现采穗圃3年投产,5年产量达45万条/hm2的目标,有效解决了当前油茶产业发展中亟需解决的良种问题。
1 品种选择
选择经过云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的云南省油茶品种、优良无性系。
或从其他省区引种,经过云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的油茶品种和优良无性系。
良种必须高度适宜区域栽培,最好选择区域良种。
云南省主要油茶良种见表1。
2 采穗圃营建
2.1 新植型采穗圃
(1)地块选择。
应选择交通方便、水源充足、坡度15°以下、
阳坡或半阳坡、红壤、黄壤和砂壤,ph值4.0~6.5,海拔500~1 600 m的地块。
(2)林地清理。
清除林地内杂灌木、草,有条件的地方在秋、冬季可采取计划烧除。
(3)种植密度、整地。
采用高度密植,株行距1 m×3 m,栽3 330株/hm2。
采用机械水平带状整地。
沿等高线进行,带宽2.0~2.2 m。
为避免表土流失,造成土壤肥力下降,从下到上进行开挖。
第1带开挖完后,按株距在带上挖塘,塘规格60 cm×60 cm×60 cm,然后开挖第2带,将第2带表土(肥土)填第1带塘,如此依次进行。
地块全部开挖完后,用挖机对带整理平整。
(4)基肥、种植。
每塘施腐熟农家肥10 kg,与塘土拌匀回塘。
油茶是常绿树种,由于云南省春旱,一般雨季造林,6—8月进行。
采用15 cm以上的品种一级袋苗种植[6],如多个品种要分区种植,不能混栽,以保证品种纯度。
种植苗木采用“五个一”标准,即:一个标准塘,一棵合格苗,一桶定根水,一块保湿膜。
(5)种植后的管理。
种植后要经常检查,及时浇水、除草,做到土松草净。
每年施2次含氮量15%的氮磷钾三元复合肥,一至五年生树每次施100 g/株,五年生以上树每次施250 g/株。
结合施肥每年春季进行塘抚1次,半径50 cm,深度20 cm。
修剪以控制顶端优势为主,促进多发枝,发强枝。
病虫害主要防炭疽病及蚜虫。
2.2 改造型采穗圃
就是利用老油茶林,通过大树高接换冠的方法,2年迅速营建成采穗圃。
优点为见效快。
(1)林分选择及清理。
选择树龄在15~30年以内、病虫害少、生长健壮的优良林分。
清除林内杂灌木、草、枯枝、病虫枝,疏除过密油茶株,保证密度在1 335~1 590株/hm2。
(2)嫁接。
云南省由于冬无严寒,四季温和,油茶除3—4月外都可嫁接,但以1月、2月、5月、6月、12月为好。
按3.0 m
×(2.5~3.0)m密度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作嫁接目标树。
嫁接方法:主要采用“三刀法”切接。
一是穗条选择、采集与处理。
选择2—5月生半木质化枝条,基径0.5 cm以上,中部以上饱满芽为好。
穗条早晚或阴天采集,如不是随采随接,需保鲜运输贮藏,时间不超过6 d。
嫁接前穗条用清水浸泡10~20 min。
二是锯砧。
在嫁接目标树树干40~80 cm处,选择通直、光滑部位锯断,要求锯口平整,不拉伤树皮。
三是切砧。
选择砧木断面3点作为嫁接点,点与点之间呈三角形排列,分别在3点由上往下切出宽0.3~0.4 cm、长1.5 cm、深稍带木质部的嫁接口。
四是削穗(3刀)。
在芽正面距芽2 cm处斜削1刀,使砧木削断,削面呈马耳形,与芽背面相交成45°;在距芽下0.5 cm处向下削1刀,长1.2 cm左右,深达木质部;在芽背面距芽0.5 cm处向下削1刀,长1.5 cm 左右[6]。
五是嵌合、绑扎与套袋。
将削好的插穗单边形成层对准插入砧木,用普通厚0.006 mm农用地膜条密封绑扎,套上厚0.015
mm的聚乙烯(pe)保鲜袋。
六是遮荫。
用棕壳、竹笋壳或玉米壳等,制作成倒“u”形,绑扎在嫁接好的砧木上遮荫。
(3)嫁接后的管理。
及时除掉砧木萌芽。
嫁接35 d后检查成活率,当接穗成活长到10 cm左右时,在阴雨天,去除遮荫物及保鲜袋。
在砧木上捆绑长25 cm左右的小木棍,把成活的接穗绑在小木棍上防风折。
当接穗长到20 cm时摘除顶芽,促进侧芽萌发。
(4)圃地管理。
一是土壤管理。
每年冬季全圃垦复1次,深度20 cm。
夏季根据草生长情况铲2~3次,保持土松草净[7]。
二是水肥管理。
由于云南省冬、春季干旱,需及时给圃地浇水。
为使树体大量萌发穗条,追肥以氮肥为主,年施肥2次,每次施三元复合肥(15-15-15)0.5 kg/株。
3 穗条采集与建档
采穗圃建成3年后,即可开始采集穗条,采集量为整株树枝条量的30%。
采穗要早晚或阴天进行。
采集时每100条绑成1捆,贴上品种标签,装入保鲜袋。
穗条应用要有“四证一签”,即良种证、检疫证、良种生产许可证和良种经营许可证。
达到“四定三清楚”:定点采穗、定点育苗、定点生产、定向供应;品种清楚、种源清楚、销售去向清楚。
从采穗圃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建立完整档案。
4 参考文献
[1] 杨华斌,陈福,贾代顺,等.云南省便捷的油茶芽苗砧嫁接技术[j].中国果菜,2011(3):6-7.
[2] 张婷,刘双青,董妍玲.湖北省油茶种质资源的遗传基础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1(11):53-56.
[3] 王晶.河南油茶品种资源选育现状[j].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652-17653.
[4] 翟吉东.凤阳县油茶良种引种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22):174.
[5] 杨伟波,付登强,陈良秋,等.海南地区引种试种亚热带油茶优良品种初报[j].江西农业学报,2012(4):63-65.
[6] 李基平,陈剑英.油茶育苗技术规程[m].昆明: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1.
[7] 陈福.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9):2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