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客家人
什么叫客家人?

什么叫客家人?客家人不是民族概念,也不是地域概念,而是汉民族内部的族群分支之一:目前全球约有八千万客家人。
其中约五千万人分布在中国的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海南等19个省的 180多个市县,广东省本地客家人数达到2500万左右,占到广东本地族群的三分之一,广东的三大方言就是粤语、潮汕语和客家话。
约600万人分布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约1500万人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美国、秘鲁、毛里求斯等80余个国家和地区,客家语也是当地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惠州、梅州、深圳、赣州、龙岩、河源、韶关、贺州、沙巴州、新竹是客家人重要的聚居城市,梅州、惠州、赣州、汀州被誉为“客家四州”。
客家人说白了就是“外人”的意思,是相对于原住居民而言。
严格意义上而言:广东的的几大族群都是混合同化了岭南最早的原住居民百越诸族而最终形成的客家民系并不比广东其他民系形成的时间晚。
因为客家语本是中原雅言,只是到了南方后吸收了一些土著语言,但其主体仍是中古雅韵。
最早迁徙来到广东的客家人是秦始皇南征百越时的秦军后裔,这些人和当地百越民族融合逐渐形成了广东的客家民系。
此后陆陆续续有中原百姓不断迁徙到南方,融合到客家人族群中。
西晋因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而亡:中原大地成为五胡部族角逐的战场,大量农田荒废,汉人被掳掠为奴。
长年的战乱使中原百姓生活困顿,人吃人的现象开始涌现,为了生存一些不堪压迫的中原百姓由中原经河南南阳,进入襄阳,沿汉水入长江向东迁往湖北、安徽、江苏一带;向南则由九江到鄱阳湖,或顺赣江进入赣南山区。
其前锋已抵达今梅州的大埔,并于东晋义熙九年(即公元413年)以“流民营”为基础设置了义招县。
这时东晋王朝为安置中原移民,专门设立了侨州、郡、县,予以各种优待。
这股潮流此起彼伏,持续170多年,迁移人口达一二百万之众。
唐朝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加之中原地区连年灾荒,官府敲榨盘剥,民不聊生,许多城乡烟火断绝,一片萧条,终于激起黄巢起义。
浅谈中国客家文化

浅谈中国客家文化说起客家人,我们都不陌生,他们是汉民族中一个系统分明而又很有特点的支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
客家祖先原本是生活在黄河、淮河一带的中原汉族,由于古代战争频繁,客家先民先后经历了6次南迁,伴随着辗转迁徙的脚步,客家先民创造的绚丽多姿的文化、独特的风情风貌源远流长,在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一支相对独立的"客家文化"。
客家因迁徙而产生,迁徙给了客家人坚韧的品性。
尽管所处环境位于偏僻的山区,但是勤劳的客家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历史,创造了自己的文化。
下面我将从三个领域浅谈一下中国客家的文化。
一、客家话客家话是客家人的母语,也是客家文化最显著的标志之一。
客家话也被称为唐宋中原古汉语的“活化石”,客家话中有不少唐宋时期的书面用语,并保留了大量唐宋时期的古汉语音韵。
由于客家人的先祖是中原士族,他们携带着语言优势和先进的中原文化进入赣闽粤交界山区,对当地语言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说到客家话,不得不提到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它继承了《诗经》中的传统风格,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重大影响,脱胎于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这个母体,同时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是客家人长期劳动和生活中集体创造的民间文艺奇葩。
客家人爱山歌,皆因山歌可以解乏、抒情、言志。
客家山歌中最大量最精彩的便是客家情歌,它集中了客家山歌的全部艺术成就,代表了客家山歌中最强烈的人文精神,表现了客家青年男女在爱情上的悲欢离合和忠贞不渝的优良品德。
二、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在岭南山区客家人聚居的村子里,人们随处可看到许多风格独具、古朴典雅的客家民居建筑:围龙屋、土楼、五凤楼、锁头屋、走马楼、四角楼等,最著名的是围龙屋,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最具中国民居特色的建筑物之一。
围龙屋,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或斜坡地段建造。
在建筑上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错落有序,布局规整。
浅谈客家文化和客家传统建筑

浅谈客家文化和客家传统建筑客家的由来源自一个很古老的并被客家人认可的传说,略有史料记载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
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
客家人常常以那些英才男儿为榜样,启发教育儿孙,向功勋事业有成的前辈们学习。
正是这一种善于学习及尊重当地文化的特性让客家人很快地就能融入当地居民,并用本家族累积的经验去发展农业,牧业,和建造适合客家,适合当时情况的特殊建筑种类-"客家建筑"。
一、客家人的由来说到客家人,人们马上会问:何谓"客家"?"客家"一词,在客家语与汉语广东方言中均读作"哈嘎"(Hakka),含有"客户"之意。
《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相传在4世纪初(西晋末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南迁渡江,至9世纪末(唐朝末年)和13世纪初(南宋末年)又有大批汉人南迁粤、闽、赣、川......即现在的广东、福建、广西、江西、湖南、台湾等省区以及海外。
为了与当地原居土著居民加以区别,这些外来移民自称自己是"客户",是"客家",是"客家人"。
由此可见,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
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在赣南、闽西、粤东,那里有29个县是"纯客县"。
在宋末以前,宁化是客家人南迁的集散中心;在明末清初,嘉应州(现梅州市)是客家人的集散中心。
客家人以此為轴心向中国南方逐渐扩展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民系--客家民系,成为汉民族8大民系中重要的一支。
据考证,客家人的先民,有过6次大规模的南迁:第一次南迁是在秦始皇时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派兵60万人"南征百越"。
浅谈客家传统家教的特点

浅谈客家传统家教的特点:智慧的传承,品德的培养在教育的广阔天地中,客家传统家教就像是一条流淌的河流,它承载着客家人的智慧、品德和价值观,代代相传,润物无声。
本文将探讨客家传统家教的特点,以期为我国家庭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考和启示。
首先,让我们以形象的比喻来形容客家传统家教的作用。
它就像是一位智慧的导师,用祖辈的经验和教训,为孩子们指引着前行的道路。
这位导师不仅关注孩子们知识的积累,更注重他们品德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塑造。
同时,客家传统家教也像是一盏明灯,用温暖的光芒,为孩子们指引着前行的方向,让他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一份宁静和从容。
然而,客家传统家教并非易事。
它需要我们具备高超的家庭教育艺术,如同驾驶一艘航船,需要精准地掌握方向和速度。
这就要求我们在家教过程中,既要注重宏观的规划,又要关注微观的落实;既要强调原则性,又要注重灵活性;既要突出政治导向,又要尊重教育规律。
在探讨客家传统家教的特点时,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问题。
首先,什么是客家传统家教?答案是客家人通过家庭教育传承智慧和品德的一种方式。
我们要像一位智慧的导师,用祖辈的经验和教训,为孩子们指引人生的方向。
其次,客家传统家教的特点是什么?答案是注重品德培养、强调家庭教育、传承客家文化等。
我们要像一位设计师,用教育的工具,为孩子们绘制出美好的未来蓝图。
最后,如何传承客家传统家教?答案是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多种方式,传承客家文化和价值观。
我们要像一位社会工作者,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为客家传统家教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
在探讨客家传统家教的特点时,我们需要创新思维和方法。
传统的家教模式如课堂讲授、实践操作、考核评估等仍然重要,但我们需要在此基础上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
比如,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家教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家教过程的精准控制;我们可以推动家教改革与课程改革相结合,打破传统的教育壁垒,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我们还可以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我国客家传统家教的整体竞争力。
关于客家人的介绍

关于客家人的介绍客家人是中国广东、福建、江西等地的一支华南民系,大量分布于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区和内陆山区。
根据不同统计,中国客家人口数量约在6000万以上。
客家人的生活习惯、文化传承、节日风俗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具有较强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语言特色客家人的主要语言是客家话,也称“梅州话”、“莆田话”等。
客家话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江西等地的客家地区,共有七个方言支系,多数客家人都能说流利的客家话。
客家话是汉语的一个分支,和普通话以及粤语和闽南语等方言有不同之处。
客家话有着独特的声调,发音和口音上多带有些山区土腔,但是也因为客家话的普及,使得许多客家人都能使用多种文字(如汉字、拉丁字母、注音等)进行交流。
食俗文化客家人的饮食文化极其丰富,主要以南方特有的粗粮、野菜、水产为基础。
其特点是为了适应山区缺水、多石、土壤贫瘠等特殊的地理环境,在饮食上制定了一套独特的食谱。
客家人崇尚“清、淡、鲜、香”的食品口味,尤其擅长腌制、卤制和烧制的技法,晾晒肉干,红烧鲤鱼,芋头扣肉,荔浦芋头等都是经典的客家菜品。
客家人传承了丰富多样的节日、习俗,其中有豪迈、喜庆、淳朴而有意趣的“三月三”、清明节等传统节日,还有象征着团圆、吉祥的中秋节、春节等喜庆日。
客家人重视家庭以及家族,尤其在传宗接代、婚嫁仪式、祭祖祭神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传统礼仪和习俗,注重婚事、礼尚往来、道义观念等值得探讨和借鉴的文化内涵。
服装特色客家人的传统服装以黑色系为主,是因为客家人长期在山区土地上劳作,需要穿戴结实耐用的衣物以适应环境。
客家女子穿着的小襟长袍、宽袖单衣、对襟褙子等服装整体感强,线条流畅,勾勒出慈祥、温婉、机智、坚毅等客家女性的形象;而客家男子则喜欢穿一些直筒、宽松的衣服,尤其穿短衣、长裤的“四阳衣”,并配上带有个性的帽子、鞋子等,展现出客家男儿的果敢豪爽。
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客家文化仍然保持着生动的姿态和鲜明的特色。
客家人的由来以及相关文化根源

正所谓“凡海水所到之处,就有华侨,有华侨的地方就有客人”。
经过1600多年的发展,因内外客家人总数已达6560多万︰分布在国内大陆17个省、180多个县市的约有5512万人;分布在港澳台地区的有595万人;散居在海外84个国家和地区的约有454万人。
因此客家人被誉为“日不落”民系。
河洛文化与客家人“河洛文化”这一提法是近年才出现的。
近年来,汉族南方支系的福佬人、客家人、广府人等都把自身的文化渊源追溯到中原,认为自己根在中原,而以洛阳为中心的黄河中游又是中原的核心区域,所以常常提到河洛,“河洛文化”的概念也就因之而起。
明乎此,“河洛文化”这一概念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的代名词,是华夏正统文化的泛指,而并非是指黄河、洛水交汇处的一个小小区域的文化。
汉族南方各支系都追根于中原,而以客家人的中原情结最为深厚牢固。
其原因大致有如下两端:一是在汉族南方诸系中,客家是最后形成的,其先民离开中原最迟,对中原和中原文化的记忆也最为深刻鲜明;二是客家人常常处于弱势族群的地位,在与相邻民族的竞争中,唯有中原文化是他们用以增强自身凝聚力、激励自己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力量源泉。
正因为有此特点,因而在漫长而艰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客家人就相对自觉地不断强化着自身崇尚华夏正统和崇尚正义的“崇正”精神。
客家人崇尚华夏正统文化,有很多具体的表现,而讲究郡望、崇文重教、尊崇礼教诸端则是其中荦荦大者。
翻开客家人的族谱,或者观赏客家民居的门联,你会发现各家各户都有着中原的郡望。
如陈姓出于颍川,李姓出于陇西,王姓出于太原或琅邪,谢姓出于陈郡或陈留,何姓出于庐江,黄姓出于江夏,杨姓出于弘农等等。
如果细细推考起来,这样的标榜可能并不符合史实,但从文化学的观点看,则说明在客家人心目中,只有来自中原才是光荣的、有地位有面子的,这是他们长期养成的中原正统观念的一种表现形式。
客家人崇文重教的具体表现是特别看重读书人,往往集中全家族、全宗族的力量培养子弟读书,因而就有“讨饭也要供子弟读书”的佳话。
客家文化特质探析

客家文化特质探析客家文化特质探析客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独特的特质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客家人的背景、家庭观念、民间艺术和传统节日等方面对客家文化特质进行探析。
一、客家人的背景客家人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如广东、福建、江西、湖南、江苏、海南、台湾等省份和地区,以及东南亚等国家。
他们追溯到宋朝时期,当时南方地区战乱频繁,大量人口迁徙。
客家人凭借着勤劳、善良、坚忍不拔的品质在新的生活环境中逐渐繁衍壮大。
二、家庭观念客家人非常重视家庭观念,传统的家庭结构一般以父母为主导,崇尚"三从四德"。
"三从"即妇女要顺从父亲、丈夫和儿子,而"四德"则是妇女要德行良好、言行端庄、勤俭节约和服服帖帖。
这一观念在客家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体现了对家庭和社会秩序的关注。
三、民间艺术客家文化中的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如山歌、弦子曲、刻字、刺绣等。
其中,山歌是客家文化中的代表性艺术形式之一,它以自由朴实的曲调和深情颂唱家乡、家人、祖国等内容,表达了客家人对生活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此外,客家人的刻字和刺绣技艺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们传承了几百年的历史,是客家文化的瑰宝。
四、传统节日客家文化中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其中最知名的是春节、中秋节和重阳节。
在这些节日里,客家人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舞狮、放鞭炮、贴年画、赏月等。
春节是客家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他们会合家团圆,共同享受美食和亲情;中秋节则以月饼和赏月为主要活动;而重阳节则以登高、插茱萸为主,表达对长寿的祝福。
五、宗族文化客家人信仰宗族文化,十分注重家族的渊源和互助合作。
在客家文化中,家族系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
家族成员之间相互尊敬、互助互励,形成了一个强大而紧密的群体。
家族祭祀是客家文化中的重要仪式,每当过年或祭祀活动,家族成员会聚集在一起,共同祭祀祖先、交流感情、增强凝聚力。
综上所述,客家文化具有独特的特质和价值观念。
涯系客家人

涯系客家人——浅谈客家文化习俗客家人,又称为河洛郎。
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
客家人的历史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从秦始皇时代开始,客家人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
因为身在异乡,对于故乡河洛(以洛阳为中心的洛河流域)地区的眷恋,自称“河洛郎”。
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
客家先祖原本居住在北方,后来搬迁到江南,分住赣、粤、闽、湘、台、琼诸省,并逐渐散及国外,漫布全球。
赣南是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也是客家人数最多居住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客家”这一称谓的来历是与客家先民的迁徙相关联的。
对其居住地而言,这些人是从别处搬迁过来的“客”,可以说,离开了迁徙就不会有“客家”这一称谓。
据统计,现在生活在中国大陆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海南、广东、江西、福建、四川、湖南、湖北、贵州、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总人口达5000万以上,占汉族人口的5%。
在国外,客家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东亚的日本、朝鲜,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巴西,欧洲的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德国和奥地利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1000万之众。
客家民居迁徙的最后一道程序是建房造屋安下家来。
说到客家最著名的就是客家的土楼了。
由于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匮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像土楼似的“抵御性”城堡式建筑住宅。
在福建叫土楼,在梅州叫围拢屋,呈三种形状分方形和圆形,半月形。
关于土楼的一个笑话估计大家还有印象:据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间谍卫星对中国进行拍照侦察,惊讶地发现在我国福建省的山区里分布着很多的不明大型建筑,或圆或方,经过分析认为是“导弹发射基地”,中国的军事实力不可小觑。
直到中美建交后,美国人才知道那些所谓的“导弹发射基地”实际上是客家典型的民居——土楼。
“客”从何处来?探寻客家人的由来,浅谈客家文化的起源和魅力!

“客”从何处来?探寻客家人的由来,浅谈客家文化的起源和魅力!引言客家人,又被称为客家民系,他们分布广泛,足迹遍布海内外诸地,一次次迁徙与远行使得他们被称为“东方的犹太人”。
作为华夏民族中的一个独特体系,“时时为客,处处为家”的客家人也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成为了构筑中华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一、何谓“客家”?在今天,客家人主要生活在赣、闽、粤的交界地区,他们有着自己的方言和文化体系。
“客家”指的不是某个民族,也不是某一地域,而是一个群体。
它更像是文化层面,而非种群层面的划分。
“客家”二字,似乎有着一种外来者的意味。
所谓的“客家”,是相对世世代代生活在当地的“土著”而言的,是从其他地方而来,寄居于当地的人。
那么,他们从何而来呢?关于客家人的来源,可谓是众说纷纭。
有研究认为,客家人是纯粹的中原人,他们在来到南方前,就已经有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客家文化,并通过迁徙将此带到了南方延续至今。
但也有人认为,客家人主要是以南方土著为主,后融合了从中原南迁而来的汉人形成的。
在这两种观点之间,还有另一种说法,认为客家人以中原汉人为主,再兼容南方不同民族而成。
但无论是哪种观点,要追寻客家人的根源,都离不开中原汉人南迁这一背景。
从秦汉至今,客家人大约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迁徙,每一次都有着相似而又特殊的历史背景。
二、客家人的南迁路古代人的大规模迁徙,不外乎政治举措、气候的变化及战争影响几大因素。
而对于客家人来说,政权的变革和纷飞的战火也成为了他们南迁中无法忽视的背景。
客家人的第一次大规模南迁,发生在西晋末年。
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原大地上便战争不断,先是经历了三国鼎立的时段,又迎来了晋王朝的统一。
但此次的统一,并没有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一个强盛的国家。
各个世家大族间,不同的民族间的矛盾不断,最终迎来了“八王之乱”的政治内乱和“五胡乱华”外族混战。
加之当时不断恶化的环境,饥荒瘟疫不断,中原的民众开始向政治、生态环境更为平和的南方迁徙。
客家人的名词解释

客家人的名词解释客家人,是指具有客家族群血统背景以及共同文化特征的人群。
他们主要分布在中国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湖南等地区,以及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
客家人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传统习俗都为客家人群体带来了独特的特征。
一、客家人的起源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早在公元前3世纪,客家人就已经形成。
大约在那个时候,由于中原的动荡战乱,很多汉族人便迁居到岭南地区,并定居在山区。
而这些汉族人就是客家人的先祖。
由于居住在山区,他们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与外界形成了一定的隔离。
二、客家人的文化特征1. 语言:客家话,即广义的客家语系,属于汉藏语系汉语分支。
客家话拥有浓郁的方言特点,其发音和词汇与普通话有所不同。
客家人作为一个独立的族群,通过使用客家话,使他们能够互相识别和交流。
2. 客家饮食:客家菜以清淡、鲜美而闻名。
受到南北方饮食文化的影响,客家菜以烧、煮、炒的烹饪方式为主,注重保留食材的原味。
蒸、炖、烘焙等独特的烹饪方法也是客家菜的一大特色。
3. 建筑:客家人的建筑多以土楼为代表。
土楼是客家人居住的典型建筑,它巍峨壮观,拥有防御功能和多层楼共同居住的特点。
土楼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价值,成为了国内外游客瞩目的景点之一。
4. 传统习俗:客家人重视家族观念和族群意识。
传统的客家婚嫁习俗、祭祀仪式和节日庆典等,都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
三、客家人的历史发展客家人的形成是一个历经千年的过程。
在古代,由于各种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客家人一直处于相对边缘的地位。
然而,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奋斗,逐渐融入当地社会,发展壮大了自己的族群。
尤其是在明清时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客家人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
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尤其以经商为主,逐渐形成了客家人的商业文化。
当前,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客家人的地位和作用也逐渐得到认可和重视。
客家文化逐渐走向世界,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一束独特的光芒。
古代中国的客家人与民族移民

古代中国的客家人与民族移民在历史长河中,中国的土地上曾经留下了许多不同的民族。
其中,客家人与民族移民是两个有着深刻历史背景的群体。
他们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影响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多元化,而且也展示了人类群体关系誉棋与合梁的多样性。
一、客家人客家人是中国境内的一个民族,他们最代表性的特征是“客家话”,也叫“客家话”,它是与中文有着极大差异的方言。
客家人自称“家定”或“户定”,家定的意思是“家园的定居者”,已经成为客家人的特殊称谓。
历史上,客家人的形成过程很有趣。
约在唐朝时期,他们从珠江三角洲周边迁入福建、江西和湖南等地。
由于他们来自较偏远的山区,为了生存,他们必须克服地理、气候、交通等诸多困难。
在安家立业的过程中,客家人发展了许多自己的独特文化和传统,如“三合院”、“三桂花”、“饺子”等等,这些都是具有深厚文化血脉的代表性符号。
作为一个比较科学的社会学术语言,客家人的生存方式和地域跨度广泛。
他们有着许多共性。
如乐观、勤劳、持家、爱养生等优良品质,但也有一些特别的被称为“客家事儿”的文化习俗,在某些特定环境下一些行为则被视为是一种良好的礼仪和美德。
二、民族移民民族移民是指不同生活背景、文化和语言的人士,按照自己的意愿或技能需求,到不同的区域和国家进行定居并发展。
在中国的历史上,民族移民也是一个非常受到关注的话题。
相对于客家人,这个群体的流动性更强,时间和数量上产生了更多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并致使他们对于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产生了更高的影响。
早期的民族移民主要分为三大群体:游牧民族、希腊罗马、波斯人和印度人。
这些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着许多独特的文化传承和习惯,如习惯斗兽、骑马战斗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他们的文化和心态,也激发了中国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创新与进步。
民族移民在中国历史上的具体影响不少。
首先,他们对于地域文化的丰富性起了重要的作用,如西域的文化遗产、南岭的风土人情等。
其次,他们对于社会进步和民族交融的影响也必须被认真对待,这在国际性统一的时候,起着帮助中国迅速融入世界的重要作用。
客家人的由来

客家人的由来
客家人是中国的一个民族群体,其由来有几种常见的说法和传说:
1.祖先迁徙说:这是最为广泛接受的观点之一。
根据历史记
载和民间传说,客家人的祖先在古代中国南方地区(如今的广东、福建等地)生活,由于战乱、灾难或其他原因,他们迁徙至山区和边缘地带,形成了今天的客家人。
2.祖先抗击外敌说:根据传说,在古代时期,中国南方地区
常受到外敌侵略。
据说,客家人的祖先因为崇尚自由和勇敢抵抗外敌,因此被称为“客家”,意为“客家里的人”或“外来者”。
3.祖先聚居说:有人认为,客家人是由于社会、经济和政治
因素而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
根据这种说法,客家人聚居在山区和边缘地带,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社会制度。
需要明确的是,以上说法都无法确定客家人由来的确切历史,尚存在争议。
客家人的历史由来复杂且悠久,他们在文化、语言、传统和习俗等方面拥有独特的特点。
客家文化以其深厚的家族观念、优秀的经济实践和传统文化艺术而闻名,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浅谈客家饮食文化

浅谈客家饮食文化客家族人,吃苦耐劳、热情大方、名扬海内外。
自东汉末年以来,客家人在不断南下迁徙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文化。
民居有闻名世界的客家土楼;饮食有自成一系的客家菜,以清淡滋补养生闻名。
经过几代勤劳的客家人的努力,丰富多彩的客家菜成为中华饮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客家饮食文化是中原汉人迁徙南方定居下来后,根据南方的气候条件和当地人民的生活、生产的风俗习惯,将原来的风俗习惯与南方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相结合而创造出一种新的饮食文化。
饮食是一种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等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对客家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研究。
能够更准确地了解客家文化的历史和内涵,同时对今后客家地区餐饮事业、旅游事业乃至经济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一、客家饮食文化的特色客家人是中原南下的移民,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迁至岭南山区后,完整地保留了中原的语言与饮食习惯;而且,由于客家人居住地区大都是远离海洋,客家菜便以内陆型的油重味浓、咸香软糯为特色。
客家菜的用料大都以家禽和野味为主,追求原汁原味,即“饭有饭香,肉有肉味”。
有所谓“无鸡不清,无肉不鲜,无鸭不香,无鹅不浓”的讲法。
注重火功,以蒸、焗、煲、酿见长,尤以砂锅菜闻名。
客家菜讲求四时节气,有“冬羊、夏狗、春鸡、秋鸭”之说。
客家聚居地以闽粤赣边区的大三角为主,这里不但有跨越赣南、闽西的武夷山脉,有横贯赣南的五岭之一的大庾岭和罗霄山脉,还有闽西境内的玳瑁山脉、彩眉山脉、博平岭山脉、松毛山脉以及五岭余脉。
粤东境内的尚有项山山脉、阴那山脉、凤凰山脉、释迦山脉等。
高峻延绵的山脉和低矮起伏的丘陵地带交结,形成了大小不等的盆地。
总体来说,客家聚居地以山地为主,夹以河床谷地。
客家先民从北方迁到南方,吸取了土著居民长期形成的与当地地理环境相适应的饮食经验,逐渐形成了自己新的饮食理念和烹制技法:1、烹调方法注重炖煮,以原昧香鲜为主,刀功朴实无华客家饮食的烹调方法以炖、煮为主,较少的炸烤。
让我们聊聊“客家”

让我们聊聊“客家”一、从地北到天南的“客家”客家是我国南方的一个重要民系,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台湾等地,以及海外的东南亚等地,其中以广东的梅州与惠州、江西的赣州、福建的汀州合称为“客家四州”,而梅州是主要聚居区,因此也被称为“世界客都”。
知道吗,客家人的祖先主要来自北方。
客家民系是中原汉族南迁与南方百越族融合后形成的一个独特民系,其起源可追溯至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治理的需要,派兵60万人“南征百越”。
南下的秦军从闽粤赣边入抵揭岭(即揭阳山,今揭阳县北150里),直抵兴宁、海丰二县界。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万兵丁“南戍五岭”(今两广地区)。
这些兵丁长期“戍五岭,与越杂处”。
秦亡后,两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家人。
魏晋南北朝、唐宋等历史时期,由于战乱等原因,客家人逐渐往江南、再往闽、粤、赣边迁移。
至宋朝逐渐南迁的汉人在赣江、汀江、梅江冲击而成的三江平原上形成了客家民系,发展成了赣州、汀州(今分属龙岩和三明)、梅州、河源、惠州、韶关、深圳等客家主要聚居地。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来自北方的客家人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迁徙和融合,最终形成了南方地区的一个重要族群。
他们在南方扎根后,与当地土著进行了融合,形成了多元文化的特征,这种多元文化在客家人的语言、习俗、信仰等方面都有所体现,但他们的语言保留了许多古代汉语的发音和词汇,习俗、生活方式等方面仍然保留着北方中原地区的传统特点和文化传承。
二、“客家”的文化风貌如上所言,客家人是中原汉族南迁的后裔,南方客家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移民潮。
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分别迁徙到南方地区,成为南方的一个重要民系。
传统习俗南方客家人的传统习俗丰富多彩,包括婚丧嫁娶、节庆活动、饮食文化等方面。
客家人的婚礼习俗比较独特,新娘婚前要“哭嫁”,新郎新娘要“拜堂”,这些仪式都体现了客家人的传统文化和家庭观念。
此外,客家人还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都有着特殊的仪式和习俗。
客家人十六字

客家人十六字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客家人的来源与分布
2.客家文化的特点
3.客家人的十六字特点
4.客家人十六字特点的意义和影响
正文
一、客家人的来源与分布
客家人,是我国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等地省本地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南方古代汉族移民群体,客家人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
客家人的祖先大多来自中原地区,历史上曾多次迁徙,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和语言。
二、客家文化的特点
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独特的民族性。
客家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客家语言:客家话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独特的声韵调系统和丰富的词汇表达。
2.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建筑风格独特,典型的代表是围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福建土楼。
3.客家饮食:客家菜以口感浓郁、色香味俱佳而著称,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4.客家习俗:客家人保留了许多传统的习俗,如婚俗、丧葬、节庆等,体现了客家人对传统礼仪的尊重。
三、客家人的十六字特点
客家人的十六字特点,是对客家人性格和精神的高度概括,这十六字是:“勤劳朴实、团结协作、开拓进取、爱国爱乡、敬祖尊宗、崇文尚武”。
四、客家人十六字特点的意义和影响
客家人的十六字特点,不仅是客家人性格和精神的写照,也是客家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基石。
这十六字特点,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在客家人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深远。
浅谈客家风俗

浅谈客家风俗“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各个地方有各个地方的风俗特点,客家人有客家人的风俗,潮汕人有潮汕人的风俗······客家人多数居住在山区,素有“无客不往山,有山必有客”的说法。
广东客家人分布范围广,人口多,其中以梅州为中心,辐射范围到河源、惠州、茂名、韶关、湛江、深圳、东莞,甚至于香港和澳门。
这些客家人分布地的区别,往往造成了不同的生活习俗和文化。
现在,我就简单讲讲我所知道的客家风俗中的一个代表---我的家乡河源市连平县的一些风土习俗。
我们那在在过年前20多天时,每家每户都会聚在一起做年品,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这年品包括糖环、油果、角子、散子、“蛋”卷、“栆”、炸肉丸等等。
在年28、29时,家家都要贴春联,贴门神。
在年三十的时候,是统一祭祖的时间。
家家户户挑着竹装的祭品去祭祖先和神明,以祈求它们保佑家人平安、万事顺利。
在祭祀期间,小孩要在的人的后面,不能打闹。
祭品主要有鸡、鱼、猪肉、豆干、油果、米酒等。
从这天开始到年初三或年初五晚上家家电灯照明到天亮,俗称“点年光”。
我们那的客家人素有年初一、初二不动扫帚的和初三“送穷鬼”的习俗和传说。
年初一、初二不动扫帚的这个习俗由来已久。
传说庐陵欧明过彭泽湖,被湖神青洪君请去作客,有个随行小官吏偷偷提醒欧明,如果青洪君问及需要什么时你只回答“如愿”。
果然青洪君欧明“何所需”,欧依照官吏所嘱答“如愿”,青洪君不得已,只好将自己一个叫“如愿”的婢女送给欧明。
欧明把如愿带回家后,凡是有所求时,都能很快地得到满足,“数年后大富”。
后来有一年的正月初一,如愿起床晚了,欧明就用扫帚打如愿,把如愿气跑了,从此,欧家逐渐衰落了。
以后,民间就有了初一藏扫帚的习惯,地上的爆竹屑、花生壳等杂物再多,也不动扫帚,生怕扫掉家中的财气。
年初三“送穷鬼”:传说远古颛顼帝时,宫中生下一子,喜欢穿破衣,给他新衣就撕破才穿。
宫中人都叫他“穷鬼”。
深入了解客家文化:我的总结与感悟

深入了解客家文化:我的总结与感悟深入了解客家文化:我的总结与感悟2023年,我有幸能够来到客家地区,深入了解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在此,我想分享我的总结与感悟。
一、客家人的精神面貌客家人向来以勤劳、自强、敬业、勇毅为特点,他们纯朴、淳厚、自律、敬祖、尊老、重义、团结和奉献的精神,从历史到现实,都是值得铭记的。
客家地区几乎所有的村庄都有自己的祖屋、家谱和族谱,每个人都清楚自己家族的历史和文化。
客家人普遍信奉祖先,祖神庙和祖坟都是他们心中的圣地,他们认为只有在家族的延续和弘扬中,才能实现祖先的传承和发扬。
当我游览客家村庄时,深刻感受到客家人的勤劳和克勤克俭的品质,以及对家庭、家族、社会的责任和奉献精神。
在他们的生活中,稳定和幸福的家庭生活非常重要,家族的荣誉和形象也是他们的重要关注焦点,社会责任和义务是他们奉献的理念和行动。
二、客家文化的特色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深沉、神秘、独特的特色。
客家文化的精髓集中体现在语言、音乐、舞蹈、建筑、文学等方面。
客家人擅长运用音乐和歌曲来表达情感、传递信息和弘扬文化。
客家音乐多以笛子、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为主,其旋律优美委婉,韵律宛转抒情,充分反映了客家文化的感性和博大。
客家舞蹈属于民间舞蹈,以柔美、优雅为特色,展现了客家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豁达开朗的心灵境界。
在舞蹈表演中,艺术家们把个人的情感和精神融入到舞蹈中,将习俗、传说、历史等融入到舞蹈艺术中,抒发出强烈的荣誉感、团结感和爱国情怀。
客家建筑是客家文化的代表之一,客家土楼是客家建筑中的经典之作。
客家土楼是一种圆形或方形形状的四五层高的建筑,个别的土楼还有六至七层,墙壁用土、石等材料糅合而成,具有优美的线条和巨大的空间。
土楼既能抵御自然灾害,又能提供舒适的居住生活,体现出了客家人的聪明才智和生活智慧。
三、客家文化的未来深入了解客家文化,能深刻领略到这个历史悠久的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认识到客家文化的生命力仍旧在发展、蓬勃舞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客家人客家人,可追溯自东晋时的中原人。
西晋末年,中原地区的战乱和天灾,使客家的先民逐渐南迁至两湖一带;后来又经唐末五代十国的离乱,继而南迁移居到江西、福建一带;到南宋末年,宋元交兵,天下大乱,这是客家先民大量移人广东的时代。
这些先民流落到南方,由于平坦地区已有人居住,只好迁到山区或丘陵地带,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分别称之为"客人"、"客户",这就是"客家人"称谓的由来。
这些客家人来到岭南,他们带来了中原文化,又因他们多居住在山区,相对封闭的环境,使客家文化既保留了许多中原文化的传统习俗,又吸收融合了沿途及当地土著的各种文化,由此创造出许多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
围龙屋、客家山歌、客家妇女和别具风味的客家美食交织出一种绚丽多姿的客家风情。
客家人迁徙的原因多种多样。
早期则主要是源于灾害的胁迫。
诸如残酷的战争、水、旱、虫等特大自然灾害的打击及瘟疫的流行。
中国历史上每次大规模的战乱,几乎都造成了客家人的大迁徙。
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期就有过客家先民的大迁徙。
试想,在漫长的岁月里,“五胡十六国”,战火不断,哀鸿遍野,不逃离能活命吗?据说我们陈氏先祖就是在那个时期离开豫西故土辗转来到江西最后定居赣县的。
“月是故乡明”啊,开始,先民们也许只想暂时客住一段时间,但慢慢地也就习惯了。
于是建造房舍,开垦田地,畜养猪牛,长久地居住下去。
由暂时的客住到长久的家居。
就这样,也就永远的“客家”了!客家人,又称客家民系,是中国广东、福建、江西等地的汉族民系,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
[1] 客家源流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2] ,历魏晋南北朝、唐宋,由于战乱等原因,他们逐步往江南、再往闽、粤、赣边,最迟在南宋已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族群——客家人[3] ,然后又往南方各省乃至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迁徙,并最终成为汉民族中一支遍布全球且人文特异的重要民系族群。
据有关学者估计,全世界约有八千万客家人。
其中约五千万人分布在中国的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湖南、海南、浙江等19个省(市、自治区)的180多个县(市),广东省本地客家人数达到2500万左右,占到广东本地族群的三分之一。
约600万人分布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约1500万人分布在除中国外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美国、秘鲁、毛里求斯等80余个国家和地区(起源于几百年前客家人的下南洋运动)[4-5] ,客家语也是当地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惠州、梅州、赣州、龙岩、河源、韶关、贺州、玉林、防城港、沙巴州、新竹是客家人重要的聚居城市,梅州、惠州、赣州、汀州被誉为“客家四州”。
客家人在各个领域表现突出,如李光耀、李显龙、何子渊、叶剑英、陈寅恪、叶挺、胡耀邦、陈宝箴、张弼士、薛岳、他信·西那瓦、英拉·西那瓦、李河君、张国荣、胡文虎、林丹、范文芳、何雯娜、邓丽欣、刘惜君、王心凌等。
历史编辑客家人(9张) 客家人自秦朝至今在南方地区居住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一个重要群体,是广东本地的主要族群(广府、客家、潮汕、粤西高凉、四邑、海陆丰、粤北少民等)之一,也是江西和福建本地的重要族群之一。
广东的几大族群,都是混合同化了岭南最早的原住居民百越诸族而最终形成的。
客家民系并不比广东其他民系形成的时间晚,因为客家语本是中原雅言,只是到了南方后吸收了一些土著语言,但其主体仍是中古雅韵。
客家人也并不比其他族群晚来于广东,在广东的梅州、河源、惠州等地最早定居的就是糅合了原古越诸族的客家先民。
客家人有五次大迁移,客家先民第一次大迁徙西晋永康元年,发生了“八王之乱”,继而又爆发了人民反晋王朝的斗争,大大动摇了西晋王朝的统治。
这时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等少数民族趁虚而入,各自据地为王,相互争战不休,使中原陷入“五胡乱华”的动荡局面。
西晋王朝覆亡后,中原成了胡人的天下,他们废农田,牧牛羊,虏汉人做奴隶。
不堪奴役的汉人大举南迁,他们由中原经河南南阳,进入襄樊,沿汉水入长江迁向湖北、安徽、江苏一带;朝东则由九江到鄱阳湖,或顺赣江进入赣南山区。
其前锋已抵达今之梅州大埔,并于东晋义熙九年(即公元413年)以“流民营”为基础设置了义招县。
这时,东晋王朝为安置中原移民,专门设立了侨州、郡、县,予以各种优待。
这股潮流此起彼伏,持续170多年,迁移人口达一二百万之众。
第二次大迁徙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势由盛而衰,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加之中原灾荒连年,官府敲榨盘剥,民不聊生,许多城乡烟火断绝,一片萧条。
不久,爆发了先后由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
起义军弛骋中原,辗转大江南北十数省。
这些地方正是第一次南迁汉民分布的地域。
战乱所及,惟有赣南、闽西南和广东东北“堪称乐土”,于是上述各省客家先民的大部分,由江州溯赣江而上,来到今天的赣南、闽西、广东东北的三角地带定居。
根据客家族谱记载,这时期的移民,避居福建宁化石壁洞者也不少。
这就是中原汉人历史上第二次大举迁徙。
这次南迁,延续到唐后的五代时期,历时90余年。
[6] 第三次即客家民系形成中的大迁徙北宋都城开封,于公元112年被金兵攻占后,宋高宗南渡,在临安(今杭州)称帝,建立南宋王朝。
随高宗渡江南迁的臣民达百万之众。
元人入侵中原后,强占民田,推行奴隶制。
处于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为躲避战乱,又一次渡江南迁。
随后由于元兵向南进逼,赣闽粤交界处,成为宋、元双方攻守的战场。
文天祥起兵抗元,率义军进抵梅州,客家儿女纷纷从军,转战于闽粤各地,仅松口卓姓家族,就有800多人,“男执干,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
早先迁入此地的客家人,为寻求安宁的环境,又继续南迁,进入粤东的梅州、惠州一带。
因为这时户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者皆编入“客籍”。
而“客籍人”遂自称为“客家人”。
第四次客家大迁徙客家第四次迁徙原因有二:一是受满族入主中原的影响。
清兵进至福建和广东时,客家节义之士,出面号召群众举义反清,失败后被迫散居各地。
有随郑成功到台湾的;有向粤北、粤中、粤西搬迁的;有的到了广西、湖南、四川。
二是客家人口膨胀。
赣闽粤边区的客家人,经过200多年的发展,人口大增,而当地山多田少,耕殖所获,不足供应,乃思向外发展。
适逢清政府于康熙年间发起“移湖广、填四川”和移民运动。
于是,由中原移居两湖两广的汉民,又大量入川。
朱德、郭沫若、韩素音的祖先,都是当时由广东、福建迁到四川的客家人。
第五次客家大迁徙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客家人为基本队伍,辗转征战十余年。
天京陷落后,起义军受到剿杀,百姓纷纷逃匿。
在此期间,粤中地区发生了持续12年的土客械斗。
清政府为解决土客之争,特划出台山赤溪地区以安置客家人。
动乱使得客家人开始了又一次的大迁徙,分别迁到海南、广西,甚至飘洋过海去谋生。
客家人向海外迁徙自南宋末年以来,客家人在向南方各省搬迁的同时,又陆续通过海路和陆路向海外迁徙。
海路由厦门、汕头、广州、海口、虎门、香港和台山赤溪的凼家冲等港口出发,乘船冒险到达南洋各地。
陆路通过广西、云南边境进入缅甸、越南等地。
其中包括宋末抗元、清初“反清复明”、清末太平天国运动和孙中山早期领导的各次武装起义失败后,逃亡海外的志士,以及相当数量的破产农民和城市贫民,他们或自驾帆船,或被掳掠、诱骗、招雇为“契约华工”到南洋等地从事苦役。
20世纪中叶以来,又有部分人由原住国向欧美等国乃至世界各地再行迁移。
现在客家后裔已遍布五大洲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
正所谓“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7] 客家人起源诸说有关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种说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说和客家土著说。
[8] 客家中原说认为客家主体构成为来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说则认为,客家是南迁汉人与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后产生的共同体,其主体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数流落于这一地区的中原人。
[8] 但历史学家似乎更赞成“中原说”,认为客家人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因为身在异乡,对于故乡河洛(以洛阳为中心的洛河流域)地区的眷恋,自称“河洛郎”。
[8] 客家人的南迁,最早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时代,彼时中原汉民大举南迁,经赣南、闽西到达梅州,最终形成相对成熟的、具有很强稳定性的客家民系。
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8] 如此,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
[8] 客家先祖源于中原和南方百越地区,经长期相互融合,聚居于赣、粤、闽、湘、台、琼诸省,并逐渐散及国外,漫布全球。
赣南是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也是客家人数最多居住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客家”这一称谓的来历是与客家先民的迁徙相关联的。
对其居住地而言,这些人是从别处搬迁过来的“客”,可以说,离开了迁徙就不会有“客家”这一称谓。
[8] 客家人迁徙的原因多种多样。
早期则主要是源于灾害的胁迫。
诸如残酷的战争、水、旱、虫等特大自然灾害的打击及瘟疫的流行。
中国历史上每次大规模的战乱,几乎都造成了客家人的大迁徙。
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期就有过客家先民的大迁徙。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种特殊方式的迁徙。
据说秦始皇为了建造阿房宫,驱赶数万中原百姓“木客”往赣南兴国伐木,没累死的后来就留在了当地,这大概便是赣南客家最早的先民。
[1]多次迁移有史可考的记载显示,客家人的第一次南迁是在秦始皇时代。
[8]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派兵60万人“南征百越”。
南下的秦军,从闽粤赣边入抵揭岭(即揭阳山,今揭阳县北150里),直抵兴宁、海丰二县界。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万兵丁“南戍五岭”(今两广地区)。
这些兵丁长期“戍五岭,与越杂处”。
秦亡后,两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家人。
[1] 第二次大规模南迁是在西晋末期“永嘉之难”、东晋“五胡乱华”时期。
当时,为了避难,一部分中原居民辗转迁入闽粤赣边区。
稍后,由于南北对峙,又有大约96万中原人民南迁至长江中游两岸。
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赣南,一部分经宁都、石城进入闽粤地区。
[1] 第三次大规模南迁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
先是唐朝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巨大灾难,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迁。
唐末黄巢起义,又有大批中原汉人南下迁入闽粤赣区。
如宗室李孟,由长安迁汴梁,继迁福建宁化石壁乡。
固始人王绪、王潮响应黄巢起义,率光、寿二州农民起义军五千下江西,致使闽赣边一带人口激增。
[1] 第四次大规模南迁是宋室南渡及宋末时期。
金人入侵中原,攻破汴京(东京,今河南开封)。
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带。
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庾岭,入南雄、始兴、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后由虔州入汀州;或滞留赣南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