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浅谈客家祠堂文化
客家文化(5篇范文)
客家文化(5篇范文)第一篇:客家文化客家文化——广东博物馆调查报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中华汉民族文化分支的客家文化,则是其中不可缺少、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为了加深对客家文化的历史了解和实践探讨,我组成员于5月30日前往广东省博物馆进行参观。
总结发现客家文化不但具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其中的农耕文明、客家节日以及婚嫁习俗最具代表性了。
在博物馆的广东历史展厅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客家的农耕图展,“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生活写照在画面上展露无疑,展示了客家先民胼手胝足开垦梯田的业绩。
为了维持生计,客家先民在岭上依山建房,开山凿田。
由于山高坡陡,聪明的客家先民依狭窄的山势开垦小田,甚至在沟边坎下石隙之中,都会奋力开凿,从山脚开到山顶,不浪费寸土块石,让它们都变成田地,长出粮食。
这一块块、一排排、一垅垅梯田犹如横在天地间的一部厚重史诗,写满了一代代客家人的智慧和汗水,成为客家农耕文明的一道奇观。
大部分客家人居住在山区,经济以农业为要,主要农产品以水稻为主。
客家地区的水田,近山用溪水,靠河用河水,皆以水车灌水入田。
农家肥料,以家禽的粪便作为粪种,掺上石灰肥田。
稻谷成熟后,收割时,不雇工;约左邻右舍的妇女,到时她们自带镰刀来田里帮助割水稻。
这些“帮工”等她们各家收割水稻时,被人“帮”过工的妇女再“帮”人家的工。
这是客家人团 1结互助、平等相待的好传统的充分表现。
展厅的场馆中还展示了客家人所独特制作的农用工具。
有传统耕种时使用的犁、耙;传统灌溉时所用的脚踏水车;施肥时用于装载肥料的灰箩、粪桶;收割时使用的稻桶、打稻机、箩筐、镰刀;加工时所使用的风车、石磨等;还有在衣食住行方面上所用的斗笠、蓑衣等生活用具。
而其中的风车是杰出代表,使用风车清选粮食时,用饧箕装上稻谷或稻米倒入风车漏斗口中,再用手摇动风车,那些糠就会被吹走了,留下的就是实粒的谷子,碾出来的米粒也就会很饱满的了。
而饧箕是用篾条或竹条编制而成,做工精细,其用处很多,有一点类似量筒。
客家祠
客家祠堂与客家文化林晓平在中国大陆的客家地区,祠堂建筑可谓是星罗棋布;在海外,客家祠堂的数量虽不及大陆,但在部分客家人聚居区,祠堂也随处可见。
客家祠堂既是历史的产物,又烙上了时代的印记。
一个祠堂犹如一个巨大的符号,其间,蕴含着许多的信息和密码,对客家祠堂进行研究,破译这些信息密码,将有助于我们解开客家历史和文化之谜,并促进我们把客家研究引向更深层次。
本文资料的来源主要是历史文献、谱谍材料和作者长期进行田野调查的采访所获。
本文拟对客家祠堂的历史、现状及其组织结构略予论述;重点探讨客家祠堂的文化内涵以及客家祠堂与客家文化的关系,以期就教于方家,并引起学者同仁对客家祠堂研究的重视。
一、客家祠堂的兴建与祠堂组织客家祠堂的建立,可追溯至宋元之际。
在中国古代,祭祀祖先虽是天经地义之事,而设立宗庙祭祖却是君主贵族的特权。
其中,允立庙数的多少又与立庙者的等级身份成正比,例如,周王朝规定:“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
诸候五庙,二昭二穆,与大祖之庙而五。
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大祖之庙而三。
士一庙。
”[1]“庶人”即平民百姓则不能立庙,只能“祭于寝”。
在有的朝代如秦王朝,甚至规定,除天子之外,任何人不得建宗庙。
到了宋代,由于庶族地主经济的发展及势力的扩大,加上张载、程颐、朱熹等理学家大力提倡祭祖敬宗收族、重建宗族制度,这就促使统治者在祭祖礼制方面出现了放宽的倾向,祭祖之宗庙——祠堂开始在民间出现。
在蒙古族统治下的元朝,礼制荒疏,相应地在礼制方面的控制也更为松懈,祠堂在民间得以进一步发展。
宋元之际,是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时期,除语言、民俗等方面外,人口的增长及达到一定的量是判断一个民系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
据《元丰九域志》,到宋神宗元丰年间,梅州的户数为12272户,福建汀州为81454户,赣南(括虔州、南安)更达133929户,三地人口加起来达二十多万户。
约百万人之众。
这个人口数字,比起前代已有相当大的增长,从绝对值来看也颇为可观。
中华客家文化专业《客家祠堂》
祠堂客家是中华民族颇具特色的汉族民系,有着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而祠堂作为物质载体,是了解客家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
这些祠堂并不是一栋栋简单的建筑,它们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可以说,不了解客家祠堂,就难以真正理解客家文化。
“客家是由于战乱、饥荒等历史原因,中原汉民渐次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特且稳定的汉族支系。
〞这是赣南师范大学客家研究中心主任林晓平对客家所作的定义。
至于客家何时形成,学界一般认为,与客家民系形成有直接渊源的历史事件是安史之乱,最迟到南宋,客家民系已经形成。
如今,客家人遍布世界各地。
估计在全球,客家人口到达8000万以上。
赣南、粤东、闽西地区作为客家人的大本营,仅广东一地,客家人就有2500万左右。
此外,大约600万客家人分布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约1500万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美国、秘鲁、毛里求斯等80余个国家和地区。
“筚路桃弧辗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
〞远来至此的客家与当地的潮汕民系、广府民系相比,在历史文化、语言风俗等方面都有着明显不同。
因此,客家学界有着“大中华,小客家〞的说法,正是为了强调客家文化和华夏文明间的传承关系。
诚如黄遵宪所吟诵的“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存三代前〞,那么客家人津津乐道的“中原遗韵〞表现在哪里?祠堂便是证明中原遗韵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客家地区,祠堂建筑可谓星罗棋布,至今仍保存完好的便达上万座,这在汉族其他民系之中极为罕见。
客家宗族祠堂的建立可追溯到宋元时期。
在我国古代,设立宗庙、祭祀祖先本是专属于帝王贵族的特权,直到宋代张载、程颐、朱熹等理学家大力主张祭祖敬宗收族、重建宗族制度,统治者在祭祖礼制方面出现放宽倾向,才促使宗族祭祖祠堂,即宗庙在民间出现。
客家民系形成之初,正当民间祠堂出现之时,顺应这一时代潮流,客家宗族祠堂逐步建立。
不过,在林晓平看来,受官方的影响,客家祠堂在这一时期的数量、规模都有限,制度也并不完善。
祠堂客家山歌散文
祠堂客家山歌散文摘要:1.祠堂的历史与文化背景2.客家山歌的起源与发展3.祠堂与客家山歌的联系4.客家山歌在祠堂中的重要性5.客家山歌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正文:在我国的客家地区,祠堂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建筑。
祠堂不仅是家族祭祀祖先的场所,也是族人聚会、议事和举办各种活动的地方。
在这里,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客家山歌得以传承和发展,它与祠堂紧密相连,成为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客家山歌是客家地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间歌曲,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客家人在劳动、生活中创作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歌颂生产劳动、表达爱情婚姻、抒发家国情怀等题材的山歌。
这些山歌旋律优美,歌词直接朴实,深入人心。
经过世代传承,客家山歌形成了丰富的曲调体系和独特的演唱技巧。
祠堂与客家山歌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祠堂中,人们举办祭祀活动、婚丧嫁娶、庆贺节日等场合,都会唱响客家山歌。
山歌为这些活动增色添彩,渲染了气氛,也传承了客家地区的历史文化。
同时,祠堂也为客家山歌提供了良好的传承平台。
在这里,长者教导年轻一代学唱山歌,使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得以传承和发展。
客家山歌在祠堂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既是客家文化的载体,也是客家人民的精神寄托。
山歌中蕴含的民族情感、家国情怀、道德观念等,都对客家人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客家山歌依然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它为研究客家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总的来说,祠堂与客家山歌共同构成了客家地区独特的文化景观。
客家山歌在祠堂中传承发展,成为一种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
客家山歌不仅对研究客家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对现代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祠堂文化的功能及现实意义
祠堂文化的功能及现实意义祠堂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祠堂是中国古代民间中重要的宗祠建筑,是一种融宗教、宗族、风俗、文化于一体的宗教式建筑。
祠堂文化是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代表之一,代表着中国传统家族伦理和宗族观念,体现了中国尊祖孝道和宗族文化。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祠堂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和价值观念,通过祠堂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能够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2.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祠堂作为宗族文化的象征,能够促进家族成员之间的团结和互助,增强家族凝聚力和认同感,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凝聚力。
祠堂文化注重家族的传统美德和道德规范,强调个人与家族、家族与社会之间的责任和义务,能够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家族观念,增强社会凝聚力和社会责任感。
4. 保护文化遗产和传统知识。
祠堂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通过传承和弘扬祠堂文化,能够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5. 促进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
祠堂作为传统建筑,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观光价值,在当地能够成为一种文化旅游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推动当地文化产业的繁荣。
祠堂文化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需要进行传承和弘扬。
在传承祠堂文化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加强与当代社会的对接,使祠堂文化更好地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祠堂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推动祠堂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作出贡献。
祠堂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于促进社会和文化发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客家人的祠堂文化
客家人的祠堂文化作者:张文锋来源:《寻根》2018年第04期千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客家人远离中原故土,颠沛流离,一路跋涉往南方迁徙。
在漫漫的迁徙路上,客家先民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勇敢,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客家文化。
为了防御自保,客家人一般是按姓氏建筑围屋过聚居生活的。
每一座围屋必定有祠堂。
祠堂是赣南古建筑的标志物,也是耀眼于赣南大地的一道亮丽风景。
祠堂是客家人崇先敬祖的重要场所,是客家人居住地最显著的建筑。
一般来说,祠堂越大,显示这个家族的人口繁多,人丁兴旺,所以祠堂也是客家人姓氏地望的标志之一。
在漫长的客家履迹里,凝成了别具一格的客家祠堂文化。
有趣的堂号每一座客家祠堂都有堂号(也叫堂名)。
堂号是一个家族的源流世系,也是区分族属、支派的标志,家族兴旺繁衍的象征;是客家人寻根溯源与崇敬先贤的体现,也是客家文化中用以慎终追远、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
堂号作为家族的徽号和别称,不仅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血缘内涵,而且带有浓厚的宗亲色彩,具有很强的精神纽带作用。
从地域上说,客家人祠堂的堂号大多源于发祥地,客家人以故土的地名为祠堂的名号,以缅怀先祖,怀念故乡。
如张姓的清河堂,就是源于张姓发源地清河县。
为不忘先祖,张姓的客家先民建祠堂就以清河作堂名,有一副堂联曰:“两铭世德,百忍家声。
”赵姓的天水堂、叶姓的南阳堂、凌姓的荣阳堂等,都以发源地的地名为祠堂的堂号,其意就不言而喻了。
当然,有的祠堂也会以先祖的功业、德行、官爵、著述为根据取名,这叫纪念堂号。
设计迥异的建筑风格一个家族要保留其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必须建祠堂,因此,庄严的祠堂代表着一种文化的根脉,象征着一种规制和威严。
祠堂是维系血缘关系的圣地,是家族的荣耀,是祖先的功德。
客家人是过围屋聚居生活的,一座座围屋青砖白瓦,高墙大院,散落于古老的乡村,矗立在青山绿水之间,以其厚重的历史感与独具魅力的文化品位,磅礴雄浑,引来八方来客驻足惊叹。
像江西龙南的关西新围、定南的虎形围、广东河源的苏家围、广东梅州的围龙屋、福建龙岩的土楼,不但留有中原建筑的遗风,还独具客家地域特色。
三明客家祠堂文化的审美语境
等; 隐性 文化 则体 现 在 围绕 祠 堂所进 行 的各 种 民俗 活 动,使 得祠 堂得 以存在 和延续 的观念 意识 形态 的非物
质性 上 。“ 语境 ” cnet是 一个现 代语 言学及 艺术理 (o t ) x
第2 8卷 第 6期
20 0 9年 1 2月
武 夷 学 院 学报
J OURN UY AL OF W IUNI RS T VE I Y
Vo .8 No. 12 6
DEC 2 0 .0 9
三 明客 家祠 堂文化 的 审美 语境
黄 道 宾
( 明学 院 艺术 系 , 建 三 明 35 0 ) 三 福 6 0 4
形 式分 为显 性 文化 和 隐 性 文化 , 显性 文 化 体现 在 物 质性 上 , 隐性 文 化 则 体 现 在 围绕 祠 堂 所 进 行 的各 种 民俗 活 动 及 其 意 识 形 态 的非 物 质性 上 。祠 堂文 化 所 建构 的审 美 语境 所 包 容 的历 史 内涵 , 聚 的 乡情 亲情 以及 连 结 的多 元 文 化 门类 艺 术 , 凝 对 当代 区域 文 化 和美 术 的重 构 起 着 重要 的桥 梁 作用 。
摘 要 : 祠堂作 为客家人的情感载体 是客家文化求善精神的本质体现 , 是客家 民性与民俗意识的一个缩影 , 它承载着伦
理 观念 、 祖宗 崇 拜 、 缘 文 化 、 血 聚族 文 化 、 舆 风水 、 堪 建筑 艺 术 、 域 特 色 等 重 要 的文 化 形 式 与 教育 功 能 。祠 堂 文 化 的 建 构 地
论概 念 。近 年人文 学科 分化 , 学科相 继启 用 “ 境 ” 各 语
田村镇客家祠堂文化调查报告
田村镇客家祠堂文化调查报告学 号:************ .姓 名:谢佳玲 .班 级:广告141 . 指导教师: ** .学 年: 2015—2016 .2015年12月27日目录目录 (1)一.调查背景 (2)二.调查目的 (2)三.调查结果 (3)1.田村镇客家祠堂概况 (3)2.客家祠堂的作用 (3)3.田村镇谢氏祠堂 (4)德新堂 (4)三都堂 (6)4.客家祠堂的建筑文化和风水文化 (6)5.田村镇客家祠堂的现况 (7)6.田村镇客家祠堂文化调查感想 (8)四.附录 (8)1.谢氏宗祠实地拍摄视频网址 (8)2.参考书籍 (9)一.调查背景我的家乡位于江西省赣州市,是客家民系的聚居地之一,客家人占总人口的95%以上。
在当今时代,有这么一个说法,客家民系,形成于赣南,成长于闽西,成熟于梅州,发展于海外。
江西赣南,便是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是客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自商周以来,客家人就在在这里聚居生活,千百年来,这片红土地上凝聚了深厚的客家文化。
客家民系是一个迁移形成的汉族民系,从古至今,客家人总共经历过六次大规模的南迁,自中原向南,再向海外。
这使得客家文化既继承了古代正统汉族文化,又融合了迁徙地的土著文化,发展出独特的文化内涵,是古汉文化的活化石。
客家人有着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十分重视姓氏宗族,虽经历多次迁移,但祖宗牌位总不离身,到了新的地方,也要修建祠堂,供奉祖宗牌位。
在赣南,客家人宗族兴盛,每个村落的姓氏都有祠堂,稍有发展的姓氏还会修缮族谱。
赣县田村镇是我的祖籍所在,保留了许多明清时期的祠堂,蕴含着丰富的祠堂文化。
祠堂充分展现了赣南客家建筑的风格,文化底蕴深厚。
祠堂文化包含着客家建筑文化、宗族文化以及风水文化等众多客家文化,了解祠堂文化对客家民系的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调查目的通过实地拍摄田村谢氏祠堂,收集相关民间故事,调查家乡客家祠堂的文化底蕴,发掘家乡祠堂的历史与现在,深入了解客家祠堂文化的博大精深。
祠堂文化的传承价值
祠堂文化的传承价值祠堂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道德内涵,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
祠堂作为家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象征,不仅是血脉相传的载体,更是凝聚家族情感、传承家族文化的重要场所。
本文将从历史和文化两个方面,探讨祠堂文化的传承价值。
一、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祠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承载着家族的历史记忆和传统价值观。
祠堂中的祖宗牌位和家族族谱记录了家族的世系和家族成员的姓名、生平事迹等,是研究家族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
通过研究祠堂中的族谱和家族文化,可以深入了解家族的起源、发展和变迁,探寻家族的历史轨迹和文化内涵。
这对于研究中国传统家族制度、社会结构和文化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祠堂还是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
祠堂中举行的祭祀仪式、家族会议等活动,是家族成员之间传承家族文化、加强家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祠堂中的祭祀仪式不仅是对祖先的尊崇和纪念,更是传承家族的价值观和社会道德的重要教育载体。
在这些仪式中,家族成员可以感受到家族的庄严、凝聚力和归属感,进一步加深对家族文化的认同和传承。
二、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祠堂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人伦关系和礼仪制度。
祠堂中的祖训、家训和家族口头传统,是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后代子孙的行为规范和道德约束。
通过祠堂文化的传承,可以使后代子孙明白家族的传统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家族道德风尚。
祠堂文化还是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
在祠堂中,举行的文化活动和教育培训,可以向后代子孙传授传统文化知识和技艺,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让后代子孙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可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三、祠堂文化的现代价值祠堂文化不仅在历史和文化传承方面具有价值,还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祠堂作为家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象征,不仅可以促进家族凝聚力和传承家族文化,也可以承载着社会和谐、家庭和睦的理念,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传承家庭美德具有重要作用。
祠堂与祠堂文化【精选文档】
祠堂与祠堂文化祠堂,旧时又称为“祠庙”或“家庙”,多建于墓所,故把祠堂称为“祠室”。
按《礼记》规定,只有帝王、诸侯、大夫才能自设宗庙祭祖.直到明朝,朝廷才开始允许老百姓建“家庙”。
后来,祠堂多建于家族的聚居地或其附近。
最早由于发族尚不多,便先置祠于宅中,随着族丁的繁衍,便开始专门建起宗祠乃至支祠。
祠堂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和民俗文化的代表。
从民俗学家的角度看,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诠释时代文明”。
作为中国民间保存最好的一种古建筑群体,祠堂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千秋功过,于祠堂可见一斑;华夏祖先,从祠堂可知谱序流传。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其传统文化不仅独特,而且渊源流长。
祠堂文化作为地方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远在几千年前的夏商周便开始萌芽,到宋代形成较完备的体系,明、清时发展到了高峰。
从某种意义上说,祠堂文化的繁荣侧面反映了这个历史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具体体现。
祠堂及祠堂文化过去当我们游惠山,走到五里街,经过锡山旁的绣嶂街。
就到达惠山头山门“九峰叠翠”的拱圈山门,这一带,都是名门钜族的祠堂和先贤功臣的专祠,沿街开满了惠山泥人店。
一、祠堂的由来祠堂起源于氏族社会逐步解体之后,是由同一个祖先所生、自成系统的血缘亲属集团与地缘组织统一而成的宗族组织,在居室外独立建造的祭祖、尊贤、求神的场所。
汉代正式出现祠堂的名称。
宗族通过祠堂尊祖敬宗的功能来体现封建宗法的根本原则,显示宗族至尊的族权.祠堂也就成为宗族祭祀的圣地,它象征着宗族的团结.当然,也有些人通常把祠堂简单理解为死去祖先的家,神灵所聚之地,祭祀祖神阴灵的场所。
惠山古镇一座座高低错落、依山而建的祠堂建筑,就是千百年来以无锡的世家望族为主的各宗族,长期在这里进行宗祠文化建设所留下的历史遗迹。
按照古代的礼仪.凡祀帝王先师的祠称为宗庙.而祀公候、先贤的称为祠,这些宗祠均为官庙公祠。
只有宗族为先祖所建的祠庙,才是通常真正意义上的祠堂.在河南殷墟巳发现目前最早的宗庙祭坛遗址.历史上早在商周时的青铜器时代,就开始有祠庙祭祀之制,大量遗留至今的青铜器中,许多就是属于祭器之类。
浅谈中国客家文化研究论文范文
浅谈中国客家文化研究论文范文我国文化习俗多种多样,起着客家风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块瑰宝。
今天店铺要与大家分享的是中国客家文化的论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中国客家文化篇1:《浅谈赣南客家文化艺术》赣南,有着约占江西四分之一的国土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的沃土蕴藏着丰富的客家文化。
数百年,乃至近千年的历史沉淀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时隐时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们还在继续沉淀或正在消失。
因而发掘研究这些文化成为我们这代赣南人不可忽视的历史责任。
一、赣南的戏剧、民歌和曲艺明清以来,赣南流行着不少土生土长丰富多彩的戏剧曲艺等艺术。
有赣南采茶戏、宁都采茶戏、东河戏、赣州南北词、兴国南北词、于都道情等,其中以赣南采茶戏影响最大。
赣南采茶戏形成于明末清初安运县九龙山一带的茶区,艺人在演艺中将粤东传入的采茶灯融于赣南的灯彩艺术之中。
经过长期锤炼,到清初时就从唱茶歌、舞茶灯的原始形态衍变、创造形成了有简单情节,以大姐、二姐、茶童三个人物角色表演的最早赣南采茶戏--三角班。
由于采茶戏源于劳动人民,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所以发展很快,迅速传入到信丰、于都、石城、赣县等地。
清乾隆年间,赣南采茶戏向外传播成为赣中、赣东、湘中、闽西、闽北、粤东、粤北及广西一带的流行戏剧。
赣南采茶戏的舞蹈形态组合有三大部分。
一是丑中见美的矮子步;二是风韵独特的单袖简;三是优美动人的扇子花。
这些舞蹈动作皆来源于山区的生活,她的传统剧目有82种,分灯戏和杂套戏二大类?quot;灯戏"即茶灯戏,代表剧目是《九龙山摘茶》;杂套戏的代表剧目是以《反情》、《卖杂货》、《上广东》、《大劝夫》组成的"四大金刚"和以《肖妹子》、《补皮鞋》、《钓拐》、《老少配》组成的"四小金刚"。
赣南采茶戏到清代中期,开始受到地方官府的歧视和打击逐渐衰退。
1949年以后发掘民间优秀传统文化,赣采茶戏又重新得到光大成为江西的两大地方剧种之一。
1979年传统剧目《茶童戏主》由上海人民制片厂摄制搬上银屏,蜚声全国?卤嗑缒俊对趺刺覆宦!贰ⅰ斗缬杲忝没ā芬蚕群蟊话嵘弦?弧!缎っ米印贰ⅰ恫蛊? 鞋》、《钓拐》先后获省、地、国家奖还灌成唱片。
客家祠堂堂号的文化意义阐释
客家祠堂堂号的文化意义阐释安春燕【摘要】堂号是家族的标志,是反映家族历史与荣耀的微型族谱.客家祠堂的堂号,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它记录了各姓氏祖先的发祥之地,表彰了先祖的德望、功业、科第、文学等,反映了客家人耕田读史的重要文化特质,从中可以领略到客家人浓重的寻根意识和乡土情怀,也可以感受到不同宗族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取向.【期刊名称】《龙岩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5)003【总页数】5页(P13-16,28)【关键词】客家祠堂;堂号;文化意义【作者】安春燕【作者单位】三明学院福建三明 365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92.98堂号,本是厅堂的名称,后衍生出祠堂名号之义,是一个家族祭祀祖先、清源正本、敦宗睦族的文化印记。
考堂号之名,或取义于望出之所、或取义于先祖之德、或取义于规训后人,或取义于美好祝愿……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堂号可视作每个家族的代称,其作用在于揭示族人的血脉源流,启迪后人秉承先祖遗德、弘扬优良家风,是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客家祠堂林立,是客家聚集地最显著的特色之一。
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必然有祠堂,而客家祠堂的厅堂上无一例外悬挂着书有自家堂号的匾额,如李姓“陇西堂”、刘姓“彭城堂”、郑姓“荥阳堂”、张姓“清河堂”、黄姓“江夏堂”、蔡姓“济阳堂”等等。
陇西、彭城、荥阳、清河、江夏、济阳等皆为各姓郡望,可见客家祠堂的堂号多以祖先的发祥地为名,是客家人出于寻根念祖、追恋故土的精神诉求,在主动或被动的迁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形式。
堂号不全属郡望,亦有后人自立者,自立堂号多与先祖的德望、功业、科第、文学等相关,藉以光大前业、遗惠后代。
客家祠堂的堂号,一方面反映出民间姓氏祠堂堂号的共性,是凝聚宗族向心力和强化身份认同、维系宗族团结的文化符号;另一方面,又彰显出独有的客家文化精神,反映了客家人的德操懿行和耕田读史的重要文化特质。
客家祠堂的堂号一般是镌刻在祠堂的厅堂中央、门楼或门楣等比较醒目的位置。
祠堂内文化内容
祠堂内文化内容
祠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祭祀祖先、弘扬家族文化的场所。
祠堂内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包括祖先的家谱、祖先的事迹、家族的历史、家族的传统文化等等。
这些文化内容不仅是家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祠堂内的家谱是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谱是记录家族世系的书籍,它记录了家族的祖先、后代、婚姻关系等信息。
家谱的编纂需要严谨的态度和精湛的技艺,因此家谱往往是家族中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在祠堂内,家谱往往被放置在祖先的牌位旁边,以示对祖先的尊重和纪念。
祠堂内还会展示祖先的事迹。
祖先的事迹是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祖先的生平、事迹、成就等信息。
祠堂内的祖先事迹展示通常采用文字、图片、雕塑等形式,以便后人了解祖先的生平和事迹,从而更好地传承家族文化。
家族的历史也是祠堂内文化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族历史是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家族的起源、发展、兴衰等信息。
在祠堂内,家族历史往往被展示在墙壁上,以便后人了解家族的历史和传统文化。
祠堂内还会展示家族的传统文化。
家族的传统文化是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家族的信仰、习俗、礼仪等。
在祠堂内,家族
的传统文化往往被展示在墙壁上或者书籍中,以便后人了解家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祠堂内文化内容丰富多彩,是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了解祠堂内的文化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家族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连城芷溪村 “客家大宅门”的祠堂文化
OLd TOwN古镇书Zhixi Village 连城芷溪村“客家大宅门”的祠堂文化文+阿福 图+李玉祥Liancheng左右页图:芷溪村位于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是一个以客家人为主的古村落。
村里规模宏大的明清古宗祠建筑群是芷溪客家人慎终追远、敬祖睦宗的体现。
村中有“千斤门楼四两屋”之说,门楼代表一幢房屋的“门面”,也是古宗祠的精华所在。
芷溪村隶属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距县城51公里,厦蓉高速公路与319国道在此相交。
村子西面有一条小溪由南向北平静流淌,旧时溪边生长着白芷,故名“芷溪”。
清乾隆年间,曾任广东惠州府河源知县的芷溪杨氏十八世杨登璐,解职归田后拟作了一首描绘芷溪的竹枝词:“悠悠芷水势环回,清浅涟漪净碧苔。
薄暮西溪人钓罢,藤枝串得小鱼来。
”深得其妙。
芷溪村是一座被客家人视为祖地的古村落,村中以黄、杨、邱、华四姓客家人为主,人口达1.1万余人。
村中的明清古宗祠建筑群保存完好,工艺精湛,规模恢宏,体现了芷溪人对美的追求。
因此,芷溪村又有“客家大宅门”的美称。
芷溪门楼:“千斤门楼四两屋”芷溪村位于闽西的一个“葫芦形”的狭长盆地里,四面环山,风景秀丽。
明清以来,村中先后修建了68座祠堂、138座民居,构成了庞大而华美的客家乡土建筑群。
芷溪客家人一直秉承慎终追远、敬祖睦宗的传统,有“求神不如拜祖”的观念,所以其祠堂文化深厚而广博,祠堂也建造得格外讲究,集建筑、雕塑、壁画、书法等艺术于一体,且大多数为祠居合一的复合型结构。
芷溪的古民居多以“九厅十八井”的结构建造,其房屋、天井错落有致,同支家族共同居住。
厅室呈前后、上下、左右布局,讲究“先后有序、主次有别”的儒家观念,而门户间又彼此相隔,形成各个家庭相对独立,又依然保持聚族而居的独特局面。
村民在闽西的崇山峻岭中,有一处竹林掩映的盆地,历史悠久的芷溪村便隐藏于此。
芷溪村是一个万人客家古村落,村内聚居的客家人主要以黄、杨、邱、华四姓为主,其中黄、杨两姓居多。
祠堂文化的传承价值
祠堂文化的传承价值祠堂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传承价值。
祠堂文化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家族祭祀的一种形式,是家族的象征和家族成员之间亲情、友情、互助关系的重要载体。
祠堂文化的传承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祠堂文化具有历史价值。
祠堂作为家族的重要场所,承载着家族的历史记忆和传统习俗。
在祠堂中,家族成员可以了解祖先的事迹和家族的历史渊源,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家族的优秀传统。
祠堂文化的传承不仅有助于保护家族的历史遗产,也有助于培养后代对历史的尊重和热爱,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祠堂文化具有道德价值。
祠堂中的祭祀活动强调家族成员之间的亲情和友情,强调家族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和互助。
在祠堂中,家族成员可以通过举行祭祀仪式,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同时也可以加强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和凝聚力。
祠堂文化的传承有助于培养后代的家族观念和家庭价值观,使他们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家风家训。
祠堂文化具有教育价值。
祠堂作为家族的学堂,不仅可以传承家族的文化传统,还可以进行家族成员的教育和培养。
在祠堂中,家族成员可以通过举行座谈会、讲座等形式,传授家族的知识和技艺,培养后代的才华和能力。
祠堂文化的传承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后代的全面发展和提升。
祠堂文化具有社会价值。
祠堂作为家族的象征,不仅可以凝聚家族成员,还可以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在祠堂中,家族成员可以共同商讨家族事务,协商解决家族纠纷,维护家族的利益和声誉。
祠堂文化的传承有助于培养后代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
祠堂文化的传承价值体现在历史、道德、教育和社会等多个方面。
祠堂文化的传承不仅有助于保护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助于培养后代的家族观念、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祠堂文化的传承,传承好祠堂文化,让其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和作用,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泉州的客家文化特色建筑有哪些
泉州的客家文化特色建筑有哪些泉州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多元的城市,虽然以闽南文化为主导,但也有着丰富的客家文化元素。
在泉州的建筑领域,客家文化特色建筑独具魅力,为这座城市增添了别样的风情。
首先要提到的是土楼。
土楼是客家民居的典型代表,在泉州的一些地区也能看到其身影。
土楼通常呈圆形或方形,外墙厚实,用生土、石灰、细砂等材料混合夯筑而成。
这种坚固的结构不仅能够抵御外敌入侵,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自然灾害。
土楼内部往往有多层,房间众多,中间通常是一个开阔的庭院。
居住在土楼中的人们相互照应,形成了一个紧密的社区。
在泉州的土楼中,我们可以看到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装饰。
比如,土楼的大门通常会有精美的木雕,展现出客家人民的精湛工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围龙屋也是泉州客家文化特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围龙屋整体呈半圆形,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
中间为长方形的“禾坪”和“天井”。
围龙屋多依山而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融。
其建筑布局讲究对称,主次分明。
房间的功能划分明确,有卧室、厨房、仓库等。
围龙屋的屋顶多为硬山顶,屋脊上常常装饰有精美的陶塑和灰塑。
墙壁上的壁画和书法作品,也体现了客家人民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除了土楼和围龙屋,泉州的客家祠堂也具有显著的文化特色。
祠堂是家族祭祀祖先和举行重要活动的场所,在客家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客家祠堂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其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原文化和闽南建筑的特点,采用了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的木构架结构。
祠堂的大门通常高大宽阔,门槛较高,以示庄严。
门楣上悬挂着写有家族堂号的牌匾,两旁的石柱上刻有对联,彰显家族的荣耀和历史。
进入祠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敞的天井,用于采光和排水。
正厅供奉着祖先的牌位,周围的墙壁上挂满了家族先辈的画像和功绩介绍。
祠堂的装饰十分精美,木雕、石雕、砖雕、彩画等工艺无所不用其极,展现了客家人民对祖先的敬仰和对家族传承的重视。
在泉州的客家特色建筑中,还可以看到独特的防御性建筑。
客家人的祠堂文化
千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客家人远离中原故土,颠沛流离,一路跋涉往南方迁徙。
在漫漫的迁徙路上,客家先民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勇敢,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客家文化。
为了防御自保,客家人一般是按姓氏建筑围屋过聚居生活的。
每一座围屋必定有祠堂。
祠堂是赣南古建筑的标志物,也是耀眼于赣南大地的一道亮丽风景。
祠堂是客家人崇先敬祖的重要场所,是客家人居住地最显著的建筑。
一般来说,祠堂越大,显示这个家族的人口繁多,人丁兴旺,所以祠堂也是客家人姓氏地望的标志之一。
在漫长的客家履迹里,凝成了别具一格的客家祠堂文化。
有趣的堂号每一座客家祠堂都有堂号(也叫堂名)。
堂号是一个家族的源流世系,也是区分族属、支派的标志,家族兴旺繁衍的象征;是客家人寻根溯源与崇敬先贤的体现,也是客家文化中用以慎终追远、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
堂号作为家族的徽号和别称,不仅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血缘内涵,而且带客家人的祠堂文化□张文锋广州陈家祠聚贤堂◇◇有浓厚的宗亲色彩,具有很强的精神纽带作用。
从地域上说,客家人祠堂的堂号大多源于发祥地,客家人以故土的地名为祠堂的名号,以缅怀先祖,怀念故乡。
如张姓的清河堂,就是源于张姓发源地清河县。
为不忘先祖,张姓的客家先民建祠堂就以清河作堂名,有一副堂联曰:“两铭世德,百忍家声。
”赵姓的天水堂、叶姓的南阳堂、凌姓的荥阳堂等,都以发源地的地名为祠堂的堂号,其意就不言而喻了。
当然,有的祠堂也会以先祖的功业、德行、官爵、著述为根据取名,这叫纪念堂号。
设计迥异的建筑风格一个家族要保留其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必须建祠堂,因此,庄严的祠堂代表着一种文化的根脉,象征着一种规制和威严。
祠堂是维系血缘关系的圣地,是家族的荣耀,是祖先的功德。
客家人是过围屋聚居生活的,一座座围屋青砖白瓦,高墙大院,散落于古老的乡村,矗立在青山绿水之间,以其厚重的历史感与独具魅力的文化品位,磅礴雄浑,引来八方来客驻足惊叹。
像江西龙南的关西新围、定南的虎形围、广东河源的苏家围、广东梅州的围龙屋、客家祠堂大门◇◇祠堂里精美的雕刻◇◇精美的砖雕◇◇福建龙岩的土楼,不但留有中原建筑的遗风,还独具客家地域特色。
祠堂内文化内容
祠堂内文化内容
祠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祠堂内的文化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历史、地理、人文、哲学、宗教等多个方面。
首先,祠堂是一个展示历史文化的场所。
在祠堂中,通常会陈列祖先的牌位和祭品,展示家族的历史和传统。
同时,还会展示家族的族谱和家训,让后人了解家族的起源和传承。
此外,祠堂中还可能展示一些历史文物或文献,如古籍、字画等,让人们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
其次,祠堂也是一个体现地方特色的场所。
不同地区的祠堂文化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比如,福建的土楼祠堂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之一,它既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又融合了多元文化,体现了家族和地区的历史文化。
而一些地方的祠堂还会在建筑、装饰、祭祀仪式等方面呈现出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
另外,祠堂也是一个传承文化智慧的场所。
在祠堂中,家族长辈会讲述祖先的故事和家族历史,传递家族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引导后人传承和发扬家族文化。
同时,祠堂中的祭祀仪式也是一种传承文化智慧的方式,通过祭祀祖先、感恩天地,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承诺。
最后,祠堂也是一个促进社会和谐的场所。
在祠堂中,人们不仅可以传承文化智慧,还可以交流互动,增进感情,促进家族和社会的和谐。
在一些地方,祠堂还会举办文化活动,如表演、讲座等,为当地社区带来更多文化交流和创新的机会。
综上所述,祠堂内的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多彩,既有历史文化的展示,也有地方特色的体现,更是传承文化智慧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场所。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祠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深入了解客家文化:我的总结与感悟
深入了解客家文化:我的总结与感悟深入了解客家文化:我的总结与感悟2023年,我有幸能够来到客家地区,深入了解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在此,我想分享我的总结与感悟。
一、客家人的精神面貌客家人向来以勤劳、自强、敬业、勇毅为特点,他们纯朴、淳厚、自律、敬祖、尊老、重义、团结和奉献的精神,从历史到现实,都是值得铭记的。
客家地区几乎所有的村庄都有自己的祖屋、家谱和族谱,每个人都清楚自己家族的历史和文化。
客家人普遍信奉祖先,祖神庙和祖坟都是他们心中的圣地,他们认为只有在家族的延续和弘扬中,才能实现祖先的传承和发扬。
当我游览客家村庄时,深刻感受到客家人的勤劳和克勤克俭的品质,以及对家庭、家族、社会的责任和奉献精神。
在他们的生活中,稳定和幸福的家庭生活非常重要,家族的荣誉和形象也是他们的重要关注焦点,社会责任和义务是他们奉献的理念和行动。
二、客家文化的特色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深沉、神秘、独特的特色。
客家文化的精髓集中体现在语言、音乐、舞蹈、建筑、文学等方面。
客家人擅长运用音乐和歌曲来表达情感、传递信息和弘扬文化。
客家音乐多以笛子、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为主,其旋律优美委婉,韵律宛转抒情,充分反映了客家文化的感性和博大。
客家舞蹈属于民间舞蹈,以柔美、优雅为特色,展现了客家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豁达开朗的心灵境界。
在舞蹈表演中,艺术家们把个人的情感和精神融入到舞蹈中,将习俗、传说、历史等融入到舞蹈艺术中,抒发出强烈的荣誉感、团结感和爱国情怀。
客家建筑是客家文化的代表之一,客家土楼是客家建筑中的经典之作。
客家土楼是一种圆形或方形形状的四五层高的建筑,个别的土楼还有六至七层,墙壁用土、石等材料糅合而成,具有优美的线条和巨大的空间。
土楼既能抵御自然灾害,又能提供舒适的居住生活,体现出了客家人的聪明才智和生活智慧。
三、客家文化的未来深入了解客家文化,能深刻领略到这个历史悠久的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认识到客家文化的生命力仍旧在发展、蓬勃舞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化——浅谈客家祠堂文化
中国古代六次南迁造就了今天的客家人,客家人因迁徙而产生,也因迁徙产生了客家人坚忍不拔的品性,因此朴实勤劳的客家人创造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客家人作为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
因为客家先祖原本居住在北方,后来搬迁到江南,所以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形成独特的客家文化。
客家人分住在赣、粤、闽、湘、台、琼等各省,并逐渐括散到国外,漫布全球。
而赣南是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也是客家人数最多居住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因此现在称呼的“客家人”指的是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人。
在多彩的客家文化中,客家祠堂文化是客家文化的代表之一,占据着重要分量。
祠堂是每个客家宗族大事的见证地与聚居地。
客家祠堂的一般结构主要有为迁始祖而立的总祠、各“房”所建的分祠和支“房”和小“房”所建的支祠。
客家祠堂的建立最初可以一直追溯到宋元时期。
在中国的古代,祭祀祖先虽然是天经地义的事,但设立宗庙祭祖只能是君王贵族的特权,一般的庶民是没有资格建宗庙的。
到了宋朝,因为庶族地主经济的发展和势利的扩大,再加上张载、陈颐和朱熹等理学家大力提倡祭祖敬宗收族、重建宗族制度等封建家族的建设,所以祭祖的宗庙——祠堂开始在民间出现,而到了元朝,祠堂在民间得到进一步发展。
同时宋元时期又是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时期,客家人口大量增加,搬迁到客家地区的宗族开始建立早期的祠堂,但这一时期的祠堂数量比较少。
到了明朝,统治者对祭祖礼制有所放松,同时客家民系无论从数量、规模和财力都有了较大的增长,因此客家人修建祠堂的积极性更高,客家祠堂进入到了大发展时期。
而在清朝时期更是达到了鼎盛,几乎“族必有祠”。
在民国时期,因为受战乱的影响,有一些客家祠堂被战火烧毁,也有少量祠堂在新建,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客家祠堂被毁了不少,部分祠堂因为作为生产队、学校和民居被保存下来,进入到八十年代,许多客家地区的祠堂被修复、重建,尤其是在闽粤赣地区,有不少保存比较完整的祠堂存在。
作为迁徙的民系,客家人更重视传统、崇尚祖制观念,尤其是对先祖中显赫的人感到骄傲,同时其成为家族传承发展的精神支柱,生活条件的艰难更需要祖制观念来团结族人来克服困难,从客家祠堂的神牌、对联和祭祀祖先的活动,都能集中体现客家人的崇祖文化。
在一定程度上,客家祠堂文化也是崇祖文化。
客家祠堂不仅是安放祖先牌位的地方,也是客家人的教育场所,客家人重视本族子弟的教育,希望通过提高后代的文化素质,培养出光宗耀祖的人才,来提高本族的声望和地位,
因此客家祠堂尤其是总祠大都高大、宽敞、采光好、肃静,并且门厅和柱子上镌刻着许多文采飞扬的对联,这些对联大都是颂扬祖先功德、追溯家世渊源、叙述本家杰出人物的事迹或者是劝诫后代子孙的箴言,形成激励上进的文化氛围。
客家祠堂也是举行客家民俗的重要场所,客家人无论是举办婚礼、丧事、年节的娱乐等都是在祠堂举办,并且摆上贡品,祭祀敬告祖先,这些活动在祠堂有特定的民俗规定,客家祠堂作为一个家族的标志,与客家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从源远流长的客家文化中,客家祠堂是不仅体现客家人对宗族的重视,从它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看到千姿百态的客家文化,更是我们了解客家观念和客家精神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