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岭南舞蹈中的客家文化内涵
简论客家文化与客家舞蹈之间的关系
简论客家文化与客家舞蹈之间的关系客家文化与客家舞蹈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客家舞蹈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客家人的精神风貌和文化传承。
下面我将从客家文化的特点、客家舞蹈的形式和内涵以及客家舞蹈在客家社会中的地位等方面阐述客家文化与客家舞蹈之间的关系。
客家文化的特点可以总结为古朴、坚韧、自强和纯朴。
这一特征在客家舞蹈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客家舞蹈的动作和音乐以简洁、规整的表演形式为主,具有强烈的韵律感和节奏感,舞者通过肢体的舞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客家舞蹈中常常不以华丽的表演和技巧的展示为目的,而是强调对客家传统的坚守、对祖辈的怀念,以及对家乡的热爱。
客家舞蹈在形式上具有独特的特点。
客家舞蹈通常以男女对舞的形式呈现,舞者们通过手臂、腿部、腰部的舞动展示出舞蹈的美感和韵律。
客家舞蹈中常常有多种形式的舞蹈动作,比如前进、后退、旋转、转圈等,这些动作的结合和变化让舞蹈更富有视觉上的感染力和观赏性。
客家舞蹈的内涵中融入了许多客家文化的元素。
在乐器的使用上,客家舞蹈中常常使用传统的客家乐器,如二胡、板胡、京胡等,这些乐器的音色和旋律为舞蹈打下了独特的音乐基调。
在编排和舞蹈动作的选择上,客家舞蹈常常受到客家人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的影响,比如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民族团结的向往等。
客家舞蹈在客家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客家舞蹈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涵成为了客家人繁忙生活中的一种重要娱乐形式。
在客家社区的庆典活动和重要节日中,客家舞蹈几乎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够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也能够增进社区的凝聚力和人际交往。
客家舞蹈还对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和表演客家舞蹈,年轻一代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客家文化的魅力,传承和发扬客家舞蹈更多的是对民族魂的磨砺。
客家舞蹈与客家文化之间紧密相连,它不仅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客家人民对家乡和传统文化的情感表达和传承的重要方式。
简论客家文化与客家舞蹈之间的关系
简论客家文化与客家舞蹈之间的关系客家文化是中国久远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之一。
而客家舞蹈作为客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客家舞蹈与客家文化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客家舞蹈不仅是客家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客家人对于生活和情感的深层表达。
本文将从客家文化和客家舞蹈的概念、历史渊源、文化内涵、时代变迁等方面进行探讨,以阐述客家文化与客家舞蹈之间的关系。
一、客家文化与客家舞蹈的概念客家文化指的是客家人民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语言文字、饮食习俗、宗教信仰、建筑艺术等方面的文化风貌,是客家人对于生活和世界的一种共同认知和情感表达。
客家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历史底蕴,是中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之一。
客家舞蹈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客家人在生活和劳作中积累的一种形式美,是客家人对于生活和情感的深层表达。
客家舞蹈的舞蹈动作、音乐节奏、服饰风格等方面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客家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风貌。
客家文化与客家舞蹈的紧密联系,既在于客家舞蹈作为客家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也在于客家文化为客家舞蹈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渊源。
客家舞蹈既是客家文化的产物,也是客家文化的载体和传播者,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二、客家舞蹈的历史渊源在历史的长河中,客家舞蹈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变迁。
每一个历史时期和社会发展阶段,都为客家舞蹈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历史积淀。
客家舞蹈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时又保持了自身独特的文化特色,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艺术风格。
客家舞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的舞蹈形式和表现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传统和文化品格。
客家舞蹈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客家社会,其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
客家舞蹈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既反映了客家人民的生活和情感,也承载了客家文化的传统和精神。
客家舞蹈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究岭南舞蹈的艺术形态内涵与传承
从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究岭南舞蹈的艺术形态内涵与传承【内容摘要】不同的民族习俗、生活习惯以及风土人情等要素构成了广东岭南舞蹈的主要风格,为岭南舞蹈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文化资源和舞蹈元素。
它是不同特色的民间风俗的融合,也是一代又一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思想感情的结晶,这些素材为岭南舞蹈表达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生产过程提供了重要内容。
文章从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入手对岭南舞蹈的艺术形态、内涵及传承进行探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岭南舞蹈艺术形态内涵传承富有特色并具有民族风味的岭南舞蹈文化既是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岭南文化中主要的组成形式之一,同时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宝库中璀璨文化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的形式之一。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与非物质文化有关的保护政策和条列,同时广东省委省政府也提出了一些与非物质文化保护有关的细则。
岭南舞蹈作为广州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和发展。
多民族大聚居的岭南使该地区的文化具有多元与融合的特色。
在谈及岭南民间的舞蹈发展过程时,不仅要把眼光放在汉族及与汉族紧密联系的客家人那里,也要从根本上去挖掘该地区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味,从实质上把握岭南民族舞蹈的特色。
作为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岭南民族舞蹈其方向主要有两个方面:1.传统舞蹈;2.新编写舞蹈。
本文主要针对岭南民间传统的民族舞蹈的传承和发展展开讨论和分析。
一、岭南舞蹈的艺术形态作为受到外界影响较大并且依山傍水的岭南地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物质和文化形式,并有其特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舞蹈是一种能够从实质上反映当地生活特色的艺术形式,能够从本质上体现出当地的风味。
法国文艺批评家丹纳指出:“一个时代的精神以及周围的风俗人情决定了该作品的生命力。
”具有悠久历史的岭南传统舞蹈,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过程中形成了多元化的特点和形态。
组成其民间舞蹈艺术的除了有汉族人民编的“龙舞”“春牛舞”等之外,还有壮族舞蹈的典型代表“师公舞”“采茶舞”,黎族舞蹈“打柴舞”(即“跳竹竿”)“钱铃双刀舞”,畲族舞蹈“猎步舞”“栽竹舞”,瑶族的“长鼓舞”等,通过这些舞蹈的表演和演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岭南的舞蹈特色,并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底蕴。
简论客家文化与客家舞蹈之间的关系
简论客家文化与客家舞蹈之间的关系客家文化是中国独特的地方文化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客家文化不仅包含着丰富多彩的语言、音乐、饮食等方面,也融入了丰富多样的舞蹈元素。
客家舞蹈作为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客家人的情感和历史,反映了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围绕客家文化与客家舞蹈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探讨客家文化对客家舞蹈的影响和塑造。
一、客家文化的特点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
客家文化是中国独特的地方文化之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风格。
客家文化具有浓厚的乡土情怀和乡土意识,强调家族、乡土、血缘、传统等概念。
客家文化在宗教信仰、饮食习俗、传统节日、婚丧嫁娶等方面都有独特的习俗和风格。
客家文化在语言、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上也有着独特的表现和传承方式。
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动人之处。
客家舞蹈作为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
客家舞蹈的舞姿优美、动作多样、舞曲激昂,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
客家舞蹈在表现方式上,常常以生活、劳作、婚嫁等为主题,反映了客家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乡的眷恋。
客家舞蹈的服饰和道具也具有独特的风格,如客家梅花鼓舞所使用的梅花鼓、客家花灯舞所使用的花灯等,都展现出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
客家舞蹈在表演形式上,常常以集体舞、对舞、独舞等形式呈现,充分展示了客家舞蹈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三、客家文化对客家舞蹈的影响客家文化对客家舞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尤为显著。
在舞蹈题材上,客家文化赋予了客家舞蹈独特的意义和精神内涵,使其成为了客家人对家乡、对生活、对传统的情感和眷恋的艺术表达。
客家舞蹈常以客家人的生活场景、劳作情景、家庭生活为主题,如客家桂冠舞、客家梅花鼓舞、客家花灯舞等,都是以客家人的生活为题材,反映了客家文化的独特精神和魅力。
在舞蹈形式上,客家文化赋予了客家舞蹈多样的舞蹈形式和表现方式,使其成为了一种多样性和丰富性并存的艺术形式。
简论客家文化与客家舞蹈之间的关系
简论客家文化与客家舞蹈之间的关系客家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中国广大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客家文化包括客家方言、客家书法、客家音乐、客家戏曲、客家民间文化等各个方面。
而客家舞蹈则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客家文化的精髓和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
客家舞蹈是客家文化的一种艺术形式,表现了客家人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生活情感。
客家舞蹈以其多元性而著称,其中又以花炮舞、竹楼舞、硬闯舞等代表性舞蹈最具特色。
这些舞蹈在形态、音乐、服饰等方面都与客家文化紧密相连。
例如,花炮舞取其名,便是因为表演时需要燃放花炮(一种爆炸性的东西),与客家地区的传统习俗相关。
随着时代的变迁,舞蹈的技巧、曲调都在演变,但对客家文化的传承和表达却没有改变。
另外,客家舞蹈也是客家文化的代表之一。
客家文化历史上具有“好客山峦”的称号,也体现了客家人民的热情好客和勤劳智慧。
在客家舞蹈中,这些品质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例如,竹楼舞就表达了客家人民勤劳、坚韧的性格,舞蹈中舞者穿着传统的客家花棉褣(一种棉质布料),舞动时的果断刚劲让人们不禁想到客家人的勇毅。
这种独特的文化特质通过客家舞蹈得以保存、传承,也是客家文化表现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客家文化与客家舞蹈的关系是多层次的、相互影响的。
客家舞蹈是客家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客家文化又为客家舞蹈提供了创意、情感和历史底蕴。
因此,理解客家文化是理解客家舞蹈的基础,学习客家舞蹈则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客家文化的内涵。
在今天,客家舞蹈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认定并保护,它对于保护客家文化、维护民族团结、繁荣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究岭南舞蹈的艺术形态内涵与传承
从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究岭南舞蹈的艺术形态内涵与传承广东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其中岭南舞蹈作为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形态和丰富的内涵,通过世代传承,成为岭南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本文将对岭南舞蹈的艺术形态、内涵以及传承等方面进行探究,以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岭南舞蹈,是指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区的传统舞蹈形式,其中以广东地区的岭南舞蹈最为著名。
岭南舞蹈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舞蹈动作而闻名,它集南方温柔和细腻的特色,同时又融合了北方的刚健和豪放,形成了独特的舞蹈韵味。
岭南舞蹈通常分为民间舞蹈和宫廷舞蹈两大类,每种舞蹈都有着不同的表演方式和舞蹈动作,但都表现出岭南舞蹈的独特魅力。
岭南舞蹈的艺术形态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舞蹈的动作。
岭南舞蹈动作细腻多变,表现出了舞者的高超技艺和优美身姿。
其次是音乐伴奏。
岭南舞蹈通常伴随着传统的音乐,这些音乐多以民间传统音乐为基础,以其独特的旋律和节奏为舞蹈增添了韵味。
舞蹈服饰和道具也是岭南舞蹈的重要艺术形态。
岭南舞蹈的服饰多为古代传统服饰,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而舞蹈中所使用的道具也是丰富多彩,如绸扇、绸带、花篮等,它们赋予了舞蹈更为生动的表现形式。
岭南舞蹈内涵丰富,既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又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传承。
在岭南舞蹈中,每个舞蹈作品都有着特定的主题和寓意,例如《广东侬好》表现出广东人民的热情好客和乐观豁达,而《啊哟喂》则展现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岭南人民精神。
岭南舞蹈也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中一些舞蹈作品可以追溯到古代,如《岭南探梦》、《粤女十娘》等,这些舞蹈作品不仅是当地人民生活方式的真实反映,更是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的载体。
岭南舞蹈的传承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不断传承和发扬,岭南舞蹈才能得以保存和发展。
在传承方面,首先是要加强对舞蹈技艺的传授。
舞蹈技艺是岭南舞蹈的核心,只有不断培养和传承优秀的舞蹈技艺,才能使岭南舞蹈焕发出新的活力。
论岭南文化中舞蹈的文化价值与人文精神
175文化纵横论岭南文化中舞蹈的文化价值与人文精神在2018年的八月份,广东省第六届岭南舞蹈大赛在深圳大剧院隆重开赛,这次舞蹈大赛由广东省文联、广东省舞蹈家协会主办,深圳市舞蹈家协会承办,表现形式多样,参与人数众多,逐渐成为广东省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专业性最高、权威性最强的一个舞蹈赛事平台。
岭南舞蹈比赛的成功举办吸引了一大批人对于岭南舞蹈的关注,人们不仅关注其舞蹈表现形式的本身,也慢慢将目光转移到舞蹈背后的文化价值与人文精神。
岭南文化熏陶下的岭南舞蹈随着“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口号的提出,最近的这几年来,研究区域文化特征对于不同地方不同民族舞蹈创作而言,是一个研究的重要方向,对于全国任何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而言,如何保护传统的地域文化和促进地域文化的发展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在岭南文化独特的人文气息之下,岭南舞蹈也深深留下了岭南文化的痕迹。
舞蹈创作必须走进生活,融入生活,古今中外,任何悠久的民族舞蹈都必须与当地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紧密相关,真正优秀的民间舞蹈和民间舞蹈需要对生活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中国大部分地区在其发展过程中拥有着有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因此各个地方都会有其独特的地方舞蹈。
岭南舞蹈是特定地域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在浓厚的岭南文化之中,孕育出其独特的岭南舞蹈。
岭南舞蹈的文化价值现如今世界上很多国家开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延续和发展。
岭南舞蹈是民间生活的体现,表现出很浓厚的民族特色。
它与人民的日常生活,宗教文化以及节日庆典都息息相关。
正因为它浓郁的感情色彩以及独具特色的民族气息,具备了很好的艺术感染力,是地域文化特色的艺术结晶,得到了大众的关注。
陈翘曾说过:“有个性的舞蹈才能受大众的喜爱”,在这个经济发展迅速的时代,我们很多舞蹈都没有具体的特色,没有自己的核心表达,没有自己的感情和风貌。
岭南是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地广人多,民族也众多,而一个新的岭南舞蹈作品,必须渗透岭南悠久的历史文化,特色的地方习俗以及历史涵义。
简论客家文化与客家舞蹈之间的关系
风情建筑围龙屋,围龙屋呈圆形,房顶是瓦,墙是砖和木。 第二篇章是《天足》!表达客家女人不裹脚的生活习俗,女子
外地游客都慕名而来,集“住、吃、娱、游、行”一体,客天下还是梅 州最大的茶树种植基地,每到茶花盛开的季节,客天下的舞蹈演
光脚在田间劳作,在河边嬉戏,呈现出一幅淳朴的画面。 第三篇章是酿酒!在歌舞《酿》中,利用道具酒坛子来呈现酿
第四篇章是耕读,表达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忙完家
在传承中创新发扬客家文化,弘扬客家精神,通过具有民间
98
《序幕》是《南迁》!讲述的是客家人迁移的过程!五次南迁,从第一 次东晋怀帝妥朝时到第五次 "# 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从服装
的繁荣兴旺。 再者我们梅州地区政府的重视,近几年来,梅州政府在发展
上体现时代的变迁,从音乐上表达每次重大迁移时的心情,加上 梅州地区旅游业来推广我们客家舞蹈。另一方面舞蹈的创新可以
员会在客家小镇上表演采茶舞和擂茶舞,这些应情应景的采茶舞 蹈怎能少了杯花舞呢?采茶、擂茶当然也要有茶具才能喝茶了,把
酒时的情景,在客家习俗里,酿酒是专门给女人坐月子喝的酒,为 客家文化和客家舞蹈相结合,慕名而来的游客更是络绎不绝。“世
此,音乐也是欢快愉悦的方言山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界客商大会”在“客天下”举办,更是推动了地区发展。
背景灯光,都反映出当时南迁时的艰苦、无奈和不屈的精神,舞蹈 增加地区的文化吸引力,提高当地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教育素质,
步伐沉重,手挡在头上阻挡风雪,艰难的前进。 第一篇章《家园》中一是打石、筑屋!表现出具有浓郁的客家
有利于带动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更快的实现经济的 良性循环。梅州“客天下”,作为梅州标志性的旅游景点之一,许多
岭南客家“杯花舞”的形成与发展探讨
岭南客家“杯花舞”的形成与发展探讨岭南客家“杯花舞”是一种特色舞蹈形式,起源于中国岭南地区的客家人民群体。
这一舞蹈形式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并且在近几十年也逐渐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欣赏。
本文将结合相关资料和调研,探讨岭南客家“杯花舞”的形成与发展。
一、形成背景岭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其中客家人是其中的独特群体。
客家人对于传统文化和舞蹈有着独特的情感与关注。
在日常生活中,客家人通过各种文化活动来表达对祖先和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而“杯花舞”正是其中一种最典型的表达方式。
“杯花舞”起源于客家人的生活习俗。
据相关史料记载,在客家地区的一些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中,人们经常会表演一种用装满鲜花的杯子起舞的舞蹈,据说这是一种为祈求丰收和幸福而进行的习俗舞蹈。
渐渐地,这种舞蹈成为了客家人群体的传统文化,被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来,并形成了今天所见的“杯花舞”。
二、发展历程20世纪初期,客家“杯花舞”逐渐形成并开始在岭南地区传承和发展。
在当时的客家社区中,“杯花舞”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节日表演项目,成为了当时社区文化活动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客家“杯花舞”开始吸收了一些其他舞蹈元素,使其舞蹈形式更加多样化和富有变化。
20世纪中期,客家“杯花舞”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在这一时期,一些著名的舞蹈家和研究者开始对“杯花舞”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整理。
他们将舞蹈动作和节奏进行了系统化的梳理和整合,创新了一些新的舞蹈形式,并且进行了一些创作和演出。
这些努力使得客家“杯花舞”得到了更多人民的喜爱和认可,也为其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1世纪至今,客家“杯花舞”逐渐开始走向国际舞台,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
在一些重要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杯花舞”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被许多国家和地区所认可和欣赏。
一些相关机构和个人也开始进行一些现代演绎,“杯花舞”不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舞蹈形式,它在当代文化生活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表演。
岭南客家“杯花舞”的形成与发展探讨
岭南客家“杯花舞”的形成与发展探讨【摘要】岭南客家“杯花舞”是一种独特的舞蹈形式,起源于岭南地区客家民间。
本文通过对“杯花舞”的起源、发展历程、表演形式以及在岭南客家地区的传承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揭示了这一舞蹈形式在当地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研究发现,“杯花舞”融合了客家文化的特色,传承了客家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对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对岭南客家“杯花舞”的形成与发展进行总结,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为进一步探讨和传承这一独特舞蹈形式提供了参考。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将进一步了解岭南客家“杯花舞”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促进对当地文化传统的认识和传承。
【关键词】岭南客家, 杯花舞, 形成, 发展, 探讨, 起源, 历程, 表演形式, 传承, 文化影响, 结论, 未来发展, 研究。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岭南客家“杯花舞”的形成与发展探讨引言岭南客家地区是中国南方著名的客家聚居地,这里的客家人民世世代代延续着悠久的文化传统。
杯花舞作为岭南客家地区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
在客家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杯花舞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一种娱乐形式,也是一种表达情感和祝福的方式。
杯花舞起源于岭南客家地区的乡村民间,最初是作为某些民俗节日或庆典活动的一种表演项目而产生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杯花舞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具有独特风格和形式的舞蹈艺术,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和传承。
通过对杯花舞的形成与发展进行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了解岭南客家地区的民俗文化内涵,以及这一特殊艺术形式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1.2 研究意义岭南客家“杯花舞”的形成与发展探讨对于“杯花舞”这一传统舞蹈形式的研究,还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通过对“杯花舞”的起源、发展历程、表演形式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可以为我们解析舞蹈形式与当地文化、风俗以及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研究“杯花舞”也有利于丰富舞蹈学理论研究,拓展舞蹈形式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关联性,为舞蹈研究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简论客家文化与客家舞蹈之间的关系
简论客家文化与客家舞蹈之间的关系
客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客家舞蹈则是客家文化中的精华之一。
客家舞蹈是客家族群的传统舞蹈,其与客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客家舞蹈是客家文化的一部分。
客家人民具有逐水草而居的传统,在迁徙、开荒、建房等过程中,民俗文化形成了独有的特色,而文化中的舞蹈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客家舞蹈经过历史的沉淀和传播,形成了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音乐风格,既有热情奔放,又有温情柔美,是客家民俗文化的代表。
其次,客家舞蹈是客家人民自我认同和文化自豪感的表现。
客家民族是我国重要的少
数民族之一,具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
在客家舞蹈中,舞者们舞姿优美,展现了他们的骨
子里的豁达和自信,表现了客家人民乐观向上、积极拼搏、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也体现了
客家民族的形象和文化特色。
此外,客家舞蹈在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各个历史时期,客家人民都秉持着
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客家舞蹈也是客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歌舞表演是客家民族
文化传统的精髓,传承至今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凭借着丰富的精神内涵而在社会文化中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过舞蹈的形式来表现客家文化,使得这种传统文化得以保留
和弘扬,是对客家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综上所述,客家文化和客家舞蹈之间密不可分,客家舞蹈不仅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还是客家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
通过客家舞蹈的表演和传承,可
以更好地宣传和推广客家文化,提升人们对客家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从而更好地传承和保
护客家文化。
从传统舞蹈“打莲池”看客家民俗文化
从传统舞蹈“打莲池”看客家民俗文化一、神秘的传统舞蹈“打莲池”在粤东北山区梅州,有这样一个舞蹈:为追思和超度女性亡灵,用特殊的方式为逝去的母亲祈福,这种客家特有的人生礼仪传统舞蹈称为“打莲池”。
打莲池是客家民间举办丧礼“香花佛事”的项目之一,源于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后由明末客籍高僧何南凤整理改编,才有流传至今集佛曲、唱词、仪式、舞蹈于一体的“打莲池”。
在古梅州,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及恶劣的山区环境,客家妇女被迫挑起家庭的重担,与男人一起山间砍柴、田头耕种,还要灶头锅尾地料理家务。
清朝海禁大开,男人为谋生计,只身远渡重洋,留下女人刀耕火种、敬老养儿,独立支撑家计。
女人年老逝世后,她们的子孙为谢娘恩,会请香花僧尼来做法事,用“打莲池”来追思、超渡母亲,祈望以此来减轻她生前所承受的苦难,祈求菩萨保佑她们顺利到达天堂安享幸福。
这种感念和超渡母亲的仪式,饱含传统儒家“孝悌”思想,在客家民俗中流传已久、根深蒂固,在客家民众中占有重要位置。
二、“打莲池”与目莲救母的故事打莲池源于民间,兴于民间,由佛教僧人创造,也由“香花”佛教僧人表演传播。
由于其兼容唱、念、做等表演,极具特色,因此颇受客家民众欢迎。
“打莲池”舞时,由僧人在佛场中央设置一个直径约60至90公分宽的篾扎纸糊,外沿有2至8枝不同颜色的纸制莲花,状似池塘种植莲花盛开的莲池道具,表演规格有单莲、双莲至八角莲,由2至8位僧人对应上场表演。
和尚内穿戒衣身披大红袈裟,右手执锡制禅杖,杖环上穿有数枚铜钱,持系白布锡杖者为正莲、系红布锡杖者为副莲。
左手持着红布包着的铜珠环,杯内放一铁珠。
“斋姐”(客家香花尼姑的俗称)则身穿黑色大衾长袖衫及八褶长裙,手持相同法器;其余僧人手执大钹、铜铦、铜锣等禅器参与表演。
内容有“告佛、引亡、游狱寻母、打莲池、驱魔、散香水、救母出地狱”等10多个环节。
首先,僧人排成一行,整齐恭敬地站在菩萨佛像面前,禅器伴奏,口颂佛号、诵佛经叩请菩萨即为告佛、引亡环节;然后,僧人口唱佛曲、手舞禅杖,在佛堂四周行走游动,对着“莲池”边舞边变队形,时而相对顿杖摇铃,时而禅杖背靠火把交错,禅杖‘哗啦’,珠杯‘叮当’。
从舞蹈作品品读对客家文化的认知——以《月照围楼》为例
5 1 0 0 0 0 )
3 作 品 分析
3 . 1 元 素
《 月照 围楼》 是一部融音 、 舞、 诗、 画等要素为一体 的客家风 情歌舞剧 , 该剧以“ 月亮” 与“ 围楼 ” 为意象 , 以“ 立异原生态 ” 的 艺术形式 , 由主人公阿楼和月儿的情感线为线索 , 串起客家文化 的颗颗珍珠 , 表现了客家 民系作为 中国汉族 一个庞大 的民系共 同体 , 在前年的迁徙变化 中创造出一支 以汉文化为主导 、 与周边 文 化 相 区 别 的地 域 文 化 — — 客 家 文 化 , 也 揭 示 出 客 家 人 平 易 近 人、 朴素热情的风气 , 不惧患难 、 坚韧拼搏 的精 神 , 以及 “ 情 系华 夏, 根在华夏” 的血缘记忆 。全剧共分为月下劝学 、 竹林相约 、 喜 悦丰收 、 拜月迎亲 、 正 月上 灯 、 送 郎过 番 、 海峡望月 、 中元祭祖 、 月 迎旭 日九个篇章 , 遵循 “ 客家元 素与现 代审美 相结合 ” 的原 则 , 在 表 现 形 式 与结 构 方 面 , 不 追 求戏 剧 冲突 的传 统 方式 , 而 是 以主 人 公 追 忆 往 事为 导 引 , 以老 年 的 阿楼 与 月 儿 的叙 述贯 穿 始 终 , 在 艺术形式上突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客 家山歌” 为 主要 元素 , 吸纳 了客家不同风格 的、 典型 的舞蹈 精华。以此倾情演 绎新老 客家人“ 崇 文重 教 、 开拓进 取 、 不忘祖 根 、 渴望 和谐 ” 的 人 文 精 神, 力求把全世界客家 人乃至华人构建共 同的精神家 园这一崇
高 的理 想 体 现 出来 。 2 作 品描 述
Hale Waihona Puke ( 1 ) 序: 主人公“ 阿楼” 与“ 月儿” 相拥而坐 , 以 自白的形式简 短 精 炼 的 讲 述 客 家 文 化 史 。“ 情 系 中原 , 根在 河洛 ” , 客 家 人 在 围楼 的见 证 下 努 力 着 , 拼搏 着 , 生 生不 息…… ( 2 ) 月下劝 学 : 作 品 以头 戴 凉 帽 , 围成“ 圆” 形, 起伏错落 , 中 间是 身怀 六 甲的 客 家 妇女开场 , 形象的将客家人 的生 活习性展现 出来 。随着 一声婴 儿 的啼哭 , 一个新 的生命 诞生 了, 孩子 在 围屋 的包 围下渐 渐长 大。“ 蟾蜍罗 , 咯咯咯 , 唔读 书 , 无 老 婆” , 这首 童谣 充分 反映客 家人 从 小 就 被灌 输 了 崇 文 尚学 的观 念 。随 后 , 在 学 堂 的 读 书 的 片段里 , 青年男女反复吟唱着 “ 月光光 , 秀 才郎 ; 骑 白马, 过莲塘 ” 节奏欢快明艳 , 舞蹈 动作也多为举 手, 翻书、 思考等学 习状 态, 更是将客家人崇尚文化 的风 尚展露无遗 。( 3 ) 竹林 相约 : 本 段主要讲述主人公 “ 阿楼” 与“ 月儿 ” 在 竹林 中相约的生活场景 0 此时 , “ 月儿” 手 中 的凉 帽 , 不 仅 是 客 家 人 生 活 的必 需 品 , 同时也 是二位主人公之 间的定情信 物。( 4 ) 喜悦 丰收 : 金黄 的稻谷满 满 的洒满梯 田, 勤劳的客家人欢 天喜 地的忙丰 收。本段 作 品主 要借助金黄的稻谷 ( 道具 ) 展现 丰收的状态 。男 子用扁 担担稻 谷, 女子用竹筐抬稻谷 , 好不热闹。( 5 ) 拜 月迎亲 : 本段讲 述“ 阿 楼” 即将迎娶“ 月儿 ” , “ 月 儿” 与母亲依 依不舍 的闺房密话 。舞 台上一顶红色的婚轿 , 影射 出母亲 为出嫁女儿梳妆 时的疼爱与 不舍 , 通 过 舞 群 拉 动 大红 色 的绸 带 交叉 铺 满 全 场 , 是 对 本 段 气 氛 的渲染 。突然 , 音乐由悲到喜 , 迎亲的队伍来 了 , 双方打闹嬉戏 , 片欢 乐 祥 和 。 ( 6 ) 正 月 上灯 : 按 照客 家人 的 习俗 , 上灯 就是 “ 添丁” 的 意思 , 凡 添新 丁 ( 上 一 年 春 节 后 的 一 年 内 出生 的 男 孩 为“ 新 丁” ) 的家 庭 , 要 在 第 一 个元 宵 节 悬 挂 灯 笼 , 以贺添丁。 客 家人 用 这 种 方 式 企 盼 家 宅 平 安 , 人 丁 兴 旺 。本 段 中舞 群 手 执 花 灯, 通过 队形 调 度 , 喜剧表演 等形式表 现 出“ 上灯 ” 时 人 们 的欢 喜之 情 。 ( 7 ) 送郎过 番: 为 了生计 , “ 阿楼” 不得 不背井 离乡 , 离 开“ 月儿 ” 出海 过 番 。幻 化为 海 浪 的 舞 群 将 主 人 公 渐 渐 分 离 , 渐 行渐远 。后段用激 昂的音乐和舞蹈动作体现主人 公离别时 的悲 痛心情 。( 8 ) 海峡望月 : 一 轮 明月 照 映 着 平 静 的海 面 , 两 位 主人 公 隔海 相 望 , 互 诉 相 思 之情 。 ( 9 ) 中元 祭 祖 : 漂泊 多年的“ 阿楼 ” 终于落叶归根了 , 不忘祖训 , 不 忘信仰 , 不 忘客家先 民艰 辛创业 历程 。本段用单一 的肢体语言 ( 双手抱拳 , 单膝半跪 ) 体现祭祖 时 的庄 严 。( 1 O ) 月迎 旭 日( 尾声) : 苦 难 的 日子 已经 过 去 , 新 的 旭 日又将升起 , 在一簇 簇鲜艳 欲滴 的梅 花丛 中, 和谐 、 勇敢、 勤 劳、 质朴 的客 家 人 终 于 团 圆 了 , 客家 人必定 向着更 美好 的明天
岭南客家“杯花舞”的形成与发展探讨
岭南客家“杯花舞”的形成与发展探讨岭南地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在岭南地区,客家人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民族群体,他们的文化特色与其他地区的文化有所不同,其中“杯花舞”就是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杯花舞”起源于岭南地区的客家人中,在客家地区,无论是庆祝节日还是喜庆纪念日,人们都会表演这一独特的舞蹈形式。
这种舞蹈形式的名称来源于其中使用的器具——一种特殊的杯子,这种杯子具有扁平、小巧、外沿略显弧度的特点,特别适合在舞蹈中使用。
舞蹈者手持杯子,随着音乐的节奏,摆动身体,舞动手中的杯子,整个舞蹈动作轻盈优美,给人一种灵动的感觉。
“杯花舞”的形成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千百年前。
客家人原本是一个游牧民族,他们生活在山区和丘陵地带,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客家人发展出了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在古代,客家人在生活中总是需要不断搬迁,因此他们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舞蹈方式,这就是“杯花舞”的前身。
据传说,“杯花舞”的起源可追溯到早期客家人在山野间的生活,当时客家人经常使用瓷杯来盛放酒水,而为了庆祝丰收或者其他喜庆活动,他们会手持这些小杯子,围成一圈,跳起一种类似舞蹈的动作,以庆祝喜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客家人不断改进和发展这种舞蹈形式,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杯花舞”。
在漫长的岁月中,客家人在舞蹈形式、动作手法、音乐节奏等方面进行了多次改良,最终形成了如今的“杯花舞”形式。
在不同的客家村落,这种舞蹈形式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和风格,比如在广东省的客家地区,有“四县八乡”之称,每个地方都有着不同的“杯花舞”表演形式,但都能体现出浓厚的客家地域文化特色。
“杯花舞”在客家地区有着深远的文化内涵,不仅在民间生活中广为人知,更是成为了客家人重要的文化传承方式。
客家人将“杯花舞”融入到了自己的生活之中,无论是庆祝婚礼、迎接客人还是庆祝节日,都会有“杯花舞”的表演。
在这种表演形式中,人们可以充分感受到客家人的热情和喜庆,也能体会到客家文化的丰富内涵。
简论客家文化与客家舞蹈之间的关系
简论客家文化与客家舞蹈之间的关系
客家文化与客家舞蹈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深厚的关系。
客家文化是客家人民长期形成并传承下来的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它是客家人民的精神家园和思想内核,而客家舞蹈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客家人民的情感表达和精神追求。
客家舞蹈是客家文化的重要体现和载体。
客家舞蹈以其独特的形式和风格,展现了客家人民的特点、思想和情感。
客家舞蹈注重展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舞蹈动作以舞姿秀丽、柔美而著称,寓意着客家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客家舞蹈也表现了客家人民的团结、勤劳和坚韧精神,让人们能够更加清晰地感受到客家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客家舞蹈也是客家人民身份认同和集体记忆的一种方式。
客家人民通过学习和表演客家舞蹈,意味着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肯定和认同,也是对祖先和历史的敬意和回忆。
客家舞蹈在客家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载着许多历史和经验的积淀,它是客家人民集体记忆的象征和宣言。
客家舞蹈也是客家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一种方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客家人民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环境也在不断变化,这促使了客家舞蹈的创新和多样化。
客家舞蹈通过在舞台上的演绎和展示,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客家文化,从而为客家文化的推广和传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客家文化与客家舞蹈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深厚的关系。
客家文化是客家舞蹈的温床和滋养,客家舞蹈是客家文化的重要体现和载体,同时也是客家人民身份认同和集体记忆的一种方式,以及客家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一种方式。
客家舞蹈的存在和发展使得客家文化能够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同时也为广大民众带来了美的享受和文化的启迪。
谈客家民间文化元素在舞蹈创作中的应用与创新
谈客家民间文化元素在舞蹈创作中的应用与创新作者:曹德祺来源:《艺术评鉴》2021年第14期摘要:客家舞蹈的创作在本质上是对客家民间文化元素进行艺术提炼、加工、升华的过程,是基于新时代背景下给予传统文化崭新的审美认知和审美视角。
客家舞蹈创作就是在寻找客家文化符号的过程,并且在实践过程寻找客家舞蹈更独特的形式美。
“打莲池”源于粤东地区梅州市蕉岭县,是客家地区香花佛事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至今约有300多年历史,获批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群舞作品《莲池》以客家民间文化“打莲池”为创作元素,本文基于此论述其在舞蹈创作中的应用与创新,为客家舞蹈创作空间展开更多想象!关键词:客家文化客家舞蹈打莲池舞蹈创作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4-0059-03客家作为南岭以南汉族的一支民系,主要居住在赣闽粤交界地区,自然环境以山地丘陵为主,林菁深阻,闭塞的环境为客家文化提供了一个天然的温室,减少了外来文化的冲击与杂糅,更多保留了当地文化的纯性与特性。
经过世代迁徙,客家族群文化经过不断承传和演变,儿孙们从长辈身上学习母语方言、接受宗教信仰、生命礼俗、生活禁忌、民间故事等民俗文化,传承至今,客家文化已形成其独特的典型风格。
一、客家民间舞蹈文化因子客家舞蹈依托于客家民间文化,来源于客家族群的生活世界。
客家舞蹈吸收了中原舞蹈精髓,在其基础之上发展起来,既有中原舞蹈的风俗之美,也有南粤土著文化的婀娜多姿。
①经过世代迁徙之路,客家族群保留了独具特点的民俗文化,也促进了客家族群凝聚力和族群认同感。
以此客家舞蹈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以“超自然信仰寄托”为特性的祭祀舞蹈、民俗舞蹈,以在岁时节庆、民俗活动中“模拟动物”为特性的拟态舞蹈,以“历史人文”为题材元素的当代创作舞蹈。
如今,客家文化成为岭南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其舞蹈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岭南文化的多元繁荣。
(一)信仰世界中精神寄托《汉书》说江南“信巫鬼,重淫祀”②。
岭南客家“杯花舞”的形成与发展探讨
岭南客家“杯花舞”的形成与发展探讨“杯花舞”是岭南地区客家人独有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在客家社区活动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本文对“杯花舞”的起源、演变和发展进行探讨。
一、起源和发展“杯花舞”,原名“杯花坭”,又称“杯花戏”,是客家人在农闲时节,在表达民间乐趣和增进交往互动的背景下创造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它起源于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新田镇鹤棠村。
相传远古时期猴子在山洞中跳舞时发现了这个舞蹈形式,后来经过无数代人的不断发展,形成了现在的“杯花舞”。
“杯花舞”是以杯为用具,表现出舞者各种灵活多样的技艺和动感。
据说当时的客家人在喝酒的过程中,灵机一动取起了手中的酒杯,在玩弄中逐渐发展出了这种富有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
最初的“杯花坭”并不像现在这么精致,杯子也不是用来放酒的,而是当时客家人们饮用茶水的工具。
其发展历经了相当漫长的时间,从简单的手脚配合,到加入拍打、盘旋、单手、双手等各种技巧,最终形成了现在大家所熟悉的“杯花舞”。
二、舞蹈形式及表现形式“杯花舞”是一种形式独特的舞蹈,从名称上就可以看出,它是以杯为基础的。
这种舞蹈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基础阶段,舞者手持两只杯子,在地上跳,配以明快的音乐,舞者的跳跃随着乐曲的节奏而变化,有时女舞者跳跃自如,有时男舞者手脚齐劲。
然后是技巧阶段,舞者会将杯子游走在身前、身后、两侧、左右等不同位置,展现出他们的灵活多样的技巧和动感。
最后是高潮阶段,舞者手持两只杯子开始跑上台,接着跑下台,同时幽雅的曲调响起,舞者的舞步和动作跟着音乐的节奏变换,十分精彩。
三、文化内涵“杯花舞”的文化内涵深厚,既是客家文化的传承,也是粤东地区文化的代表。
在“杯花舞”表演中,舞者可以感受到时间和空间的交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它承载着客家人对于生命的热爱,对于生活的阳光、自由的追求。
“杯花舞”代表了客家人的勤劳、聪明、朴素与真诚,这些质朴的品质被体现在了舞者的动作中。
在跳舞的过程中,他们用身体语言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岭南客家“杯花舞”的形成与发展探讨
岭南客家“杯花舞”的形成与发展探讨
“杯花舞”是岭南客家地区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起源于明代至清初时期,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随着时间的推移,杯花舞不断发展,形成了完整的舞蹈系统,成为了重要的文化遗产。
“杯花舞”最初是由一些具有舞蹈天赋的姑娘自发地形成的。
她们带着小小的酒杯,在合适的音乐节奏下起舞。
这种舞蹈形式被视为是一种献酒和娱乐的方式。
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和发展,杯花舞逐渐成为了一种寄托深情和表达感情的舞蹈艺术形式。
在舞蹈形式上,“杯花舞”主要有单人、双人和多人舞蹈。
不同的舞蹈形式中,演员的表现形式和动作有所不同。
单人表演通常是指一个人手持酒杯在舞台上单独表演。
双人舞蹈则是指两人一起跳舞,表现出团结、协作和默契的精神。
在多人舞蹈中,通常有三人或三人以上合作表演,形成合作与集体的力量。
在舞蹈动作和音乐方面,“杯花舞”和其他岭南客家舞蹈形式有相似之处。
舞蹈动作主要包括轻舞步、轻松的手臂动作、以及跳跃和旋转等动作。
音乐方面,通常使用的是金钩舞乐器演奏的音乐。
“杯花舞”在岭南客家地区有着广泛的传播和流传。
在广东省的惠州、梅州、清远、韶关、河源等地,杯花舞成为了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
许多民间节日和文化活动中都有杯花舞的表演。
总的来说,岭南客家“杯花舞”是一种独特而优美的文化艺术形式。
它通过音乐和舞蹈传达着人们的情感和精神追求。
随着时代的变迁,杯花舞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遗产,展现了客家人的智慧和文化魅力。
浅谈将客家文化融入中职院校舞蹈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将客家文化融入中职院校舞蹈教学中的作用客家文化是我国优秀的民间文化之一,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赋予了其深厚的历史内涵和文化特色。
随着中国不断现代化发展,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挑战。
因此,将客家文化融入中职院校舞蹈教学中,不仅是对客家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有助于中职院校舞蹈教学的提高,以下就其作用展开讨论。
首先,将客家文化融入中职院校舞蹈教学中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客家文化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
向学生介绍客家文化,就是在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在舞蹈教学中,可以选取客家传统服饰、传统音乐、传统乐器等元素融入到教学中。
让学生在舞蹈中感受客家文化,增加他们的文化体验和文化认知,提高他们面对未来艺术创作和表演的能力。
其次,将客家文化融入中职院校舞蹈教学中可以拓展舞蹈形式。
客家文化与舞蹈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多元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拓展了舞蹈形式。
例如,“花灯”、“皮影”等客家文化元素可以融入到舞蹈中,使舞蹈具有更多的创意和特色。
学生可以深入领略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舞蹈中体会客家文化的特点,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提高创作和表演的水平。
最后,将客家文化融入中职院校舞蹈教学中可以增强学生的认同感。
客家文化作为我国优秀的民间文化之一,在客家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和较高的认可度。
将客家文化融入中职院校舞蹈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接受更多的文化信息,也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文化背景和民族特征。
这种认同感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更可以激发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推动我国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总之,将客家文化融入中职院校舞蹈教学中,不仅是种文化传承和保护,更是提高中职院校舞蹈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通过融合客家文化元素、拓展舞蹈形式、增加学生的文化认知和自信心,中职院校舞蹈教学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出更加具备才华和个性的艺术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星海音乐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浅谈岭南舞蹈中的客家文化内涵
毕业生姓名
系别舞蹈系
专业(方向)舞蹈表演与理论
学号200911057
入学年份2009
毕业年份2013
论文指导教师
星海音乐学院教务处印制
星海音乐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开题)报告
星海音乐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评语及评分
浅谈岭南舞蹈中的客家文化内涵
【摘要】我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岭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宝库的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中担任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于文化的开发与研究也越来越重视。
广东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代表,主要包含了“客家文化”、“广府文化”和“潮汕文化”等等在内的文化组成部分,岭南舞蹈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发展方向在一定层面上受文化的影响。
因此,了解一个地域的文化背景,把握一个民间舞蹈的发展趋势和走向,对于怎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有着重大的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岭南文化中客家文化的简要阐述,以及对相关客家舞蹈剧目的举例分析,来进一步探讨岭南舞蹈中的客家文化内涵。
【关键词】岭南;舞蹈;客家文化;内涵
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发展史的文明古国,其优秀文化琳琅满目、异彩纷呈,岭南舞蹈这一以肢体语言为载体,创造于广大劳动人民生产生活中的艺术形式,在舞蹈艺术中逐渐闪耀出与众不同的光芒。
岭南舞蹈文化底蕴浓厚,表现内容丰富纯朴,它作为最贴近劳动人民生活真实,最能反映百姓精神活动的舞蹈形式,是民间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客家文化作为岭南文化体系中的支流,在岭南舞蹈艺术的开发中存在巨大的潜在价值,通过对客家舞蹈的发掘研究,对于岭南舞蹈艺术的丰富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
一、对岭南舞蹈发展现状的分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国家对文化艺术事业的重视和一些优秀舞蹈艺术家的辛勤努力,舞台上呈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岭南舞蹈作品,如:早些年的《草笠舞》、《胶林晨曲》和《雨打芭蕉》等经典作品,以及近年来的《岭南行走》、《风雨红棉》和《广州往事》等优秀舞剧。
经过多年的发展,岭南舞蹈逐渐活跃在人们的视野之中,许多反映岭南特色的舞蹈创编作品都得到了各界很高的赞誉和肯定。
但是,由于文化、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全球化的因素,当今人类文化正面临着深刻的转型时期,因此,关于探讨岭南舞蹈的文化内涵,对于提升岭南舞蹈的文化竞争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已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文化需要,而是好奇于从外国引入的文化思想,从而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关注。
因而,对于岭南舞蹈的继承和发扬在当前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思想上都有着较大的领先优势,岭南舞蹈需要创新发展,加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是一个良好的契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就在于它的兼包并蓄的品格,因此,在当今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的时代,取长补短是不断自我提高、与时俱进的最佳方式。
岭南舞蹈的发展还需紧跟时代的步伐,创作出多形式、多题材和贴合群众的舞蹈作品,只有如此,才能使岭南舞蹈这一优秀的舞蹈艺术形式在世界文化竞争潮流中获得优势地位。
目前,我国许多民间的优秀舞蹈濒临失传的局面,对于民间的舞蹈保护和传承已迫在眉睫,为此,相关的文化部门也提高了警惕,采取了一系列保护行动,颁布一系列法律措施,将濒危的民间舞种列入非物质文化遗
产项目加以保护,并申请专项资金进行鼓励、扶持,组织专家开展采风和创作活动,提炼出一大批民间舞蹈元素,以及举办多种舞蹈赛事,将民间舞蹈搬上舞台呈现出来。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关键时期,岭南舞蹈作为民间舞蹈在于传承发展上,还有着相当长的路要走,对此,一方面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保护工作的艰巨性,另一方面又要持之以恒、迎难而上地进行这项工作。
二、岭南舞蹈与客家文化体系
客家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支流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客家先民从中原地区向南迁徙的过程中将汉文化与南粤土著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客家人勤劳朴实、坚韧耐劳和敢于开拓的精神,深刻地影响着客家文化的发展和成型。
自古以来客家人多居住在山区(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客家人逐渐融入城镇,并在各个领域开始崭露头角),因此,客家艺术也大多都是反映生产劳动的生活画面,例如,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因曲调的结构类似古诗体,再者客家口语保留一些古语的发音习惯,所以,客家山歌又有《诗经》遗风的美誉。
客家山歌以客家方言吟唱,旋律优美、委婉动听、生动朴素、善用比兴,有反映农家生活的生活歌、劳动歌、情歌、小调、仪式歌、儿歌等等。
近年来,由于社会越来越重视文化的发展,客家山歌文化也从“山林野鹤”逐渐登上了“高雅之堂”,成为一门雅俗共赏的歌唱艺术。
客家舞蹈作为岭南舞蹈的组成部分,是客家文化的艺术延伸,对它的开发挖掘必须回归到客家文化这一本体上。
客家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庞大
民系,在文化上有着别具一格的风格特征,客家文化在千百年来的传承中也创造了丰硕的文化艺术成果。
然而,人们对于客家艺术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客家山歌、客家彩灯和客家喜剧等艺术门类,而对于客家舞蹈的认识则停留在空白层面,的确看客家舞蹈是否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关键要看它是否具备相对完备舞蹈形态和审美特征,事实上,客家舞蹈有着非常丰富的可开发资源。
三、对客家舞蹈艺术的分析探讨
客家舞蹈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艺术源于生活,因此,客家舞蹈也如同其它舞蹈艺术一样,起源自民间,发扬于群众,一个舞蹈种类在形成的过程中,不可能脱离与之相适应的环境因素,客家人勤劳俭朴,长期居于山区从事渔猎耕作的生产劳动,所以,客家舞蹈的题材多与生产劳作的场景相关,其表现内容也具有浓郁的岭南客家的风土人情和生活气息。
例如,客家春牛舞。
舞春牛中所用到的“牛”,牛身以竹片编织而成,用黑布做套,加以点缀修饰,制成牛的模样,两人一头一尾钻进牛身中在乐器的伴奏下载歌载舞,春牛舞是客家人传统的文化活动,一般在春节和开耕时节举行,客家人通过舞春牛来祈盼来年庄稼丰收、寄托祥和的祝愿,反映了客家人热爱生活、辛勤劳作的精神。
客家舞蹈具有较强的娱乐功能,艺术具有教化和娱乐两大功能,这里所指的娱乐功能是指劳动人民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通过艺术欣赏享受精神的满足和获得身心的愉悦,使其在充分的休息娱乐中积蓄精力投入到新的劳动生产中。
客家舞蹈的题材除大多反映生产劳作之外,还有许多表现爱情生活和客家人风趣幽默的作品。
由于长期居住在偏远地区的生活环
境造就了客家人勤劳朴实、乐观向上的个性特点,使客家艺术也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诙谐幽默的表现形式。
以大型岭南舞蹈晚会《风起岭之南》中的《杯花生生》(客家杯花)剧目为例,剧目为女子群舞形式,服装为大襟衫、大裆裤、帕包头的具有客家女性特征的装饰,演员单手各执两个茶杯,双手绕花配合脚下步伐摆出各种舞蹈姿态,音乐伴奏为客家山歌,舞者双手轻轻叩击茶杯发出清脆的声响,通过载歌载舞的形式将客家风情演绎的恰到好处,动作节奏明朗、欢快活泼、诙谐逗趣,将观众的情绪充分调动起来,使人达到赏心悦目、心情愉悦的效果。
客家舞蹈具有完备的舞蹈特征,一旦身体的动作形态具有一套完整的舞蹈语汇和具备独特的审美特征,就可以形成一套完整的舞蹈体系,而客家舞蹈就具备了构成完整舞蹈体系的基本条件。
例如:客家采茶戏。
采茶戏有“三奇三绝”的艺术审美特征,其中“三奇”为:一是传统采茶戏没有反映宫廷富贵、才子佳人的生活题材;二是采茶戏舞蹈身段中有许多模仿动物的动作;三是采茶戏的采用歌、舞、戏相结合的表演形式。
采茶戏的“三绝”即矮子步、扇子花、单袖筒,其中延伸出来的舞蹈动作语汇就达数百种之多,这“三奇三绝”的舞蹈艺术风格及动作形态构成了客家舞蹈的基本审美特征,经过众多戏剧家和舞蹈家的创作改编,采茶戏成为一种新的舞蹈表现形式,近年来有许多优秀的采茶戏作品呈现在舞台上,如《长长的红背带》、《莲妹子》、《山歌情》等等。
四、总结
岭南舞蹈经过多年的开发挖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与其他舞蹈艺术相比,难免不暴露出它的不足之处,如岭南舞蹈的开
发和传承的力度不够,在表现形式和理论体系上发展薄弱,以及在知名度和新品创作上处于下风。
客家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和审美风格,客家文化作为一座尚未开发的艺术宝库,还有着巨大开发潜力,在当今越来越重视文化艺术的社会环境中,相信未来在国家的重视和众多舞蹈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之下,岭南舞蹈的发展前景会越来越宽广。
参考文献
[1]付媛媛.我所认识的岭南舞蹈[J].南国红豆.2008
[2]赖丹.赣南客家舞蹈艺术中的三绝的审美意蕴[J].江西社会科
学.200511
[3]英子.赣南采茶戏:客家艺术一枝花[Z].客家天下网.
[4]百度百科.客家文化[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