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态物理领域的著名人物
凝聚态物理学:邓志威人物简介
![凝聚态物理学:邓志威人物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c18b4c17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f1.png)
凝聚态物理学还涉及材料的光学、电学、
磁学等性质
• 低维材料是指厚度在纳米量级的材料
• 光学性质包括折射率、反射率、荧光
• 拓扑绝缘体是一种具有特殊电子结构
等
的新型材料
• 电学性质包括导电性、介电性、铁电
• 量子材料是指具有特殊量子效应的材
性等
料
• 磁学性质包括顺磁性、反磁性、铁磁
性等
凝聚态物理学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邓志威研究了低维材料的电子性质和光学性质
• 揭示了低维材料的特殊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
• 为低维材料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
邓志威与合作者成功制备了多种低维材料
• 通过实验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
• 为低维材料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邓志威在拓扑绝缘体研究方面的贡献
邓志威揭示了拓扑绝缘体的独特性质和潜在应用价值
• 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
⌛️
邓志威在业余时间热爱运动和旅行
• 喜欢打篮球、游泳等运动
• 喜欢探索不同的国家和文化
邓志威的学术态度与科学精神
邓志威具有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求实的科学精神
• 在科研工作中注重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敢于质疑现有理论和观点,提出新的见解
邓志威具有创新精神,勇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 分享自己的研究经验和心得
• 为新一代物理学家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05
邓志威的生平轶事与个人品质
邓志威的生平轶事与兴趣爱好
邓志威热爱科学,从小就对科学产生浓厚兴趣
• 喜欢阅读科学书籍和论文
• 喜欢参加各类科学活动
邓志威在科研工作中表现出极高的毅力和执着
• 为了解决一个难题,可以长时间投入研究和实验
杨振宁人物先进事迹
![杨振宁人物先进事迹](https://img.taocdn.com/s3/m/f91a62ff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4c.png)
杨振宁人物先进事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事迹材料、心得体会、总结报告、工作计划、合同协议、应急预案、条据书信、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deeds, experiences, summary reports, work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evidence letter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杨振宁人物先进事迹杨振宁人物先进事迹(原创4篇)你是不是也在找杨振宁人物先进事迹的资料,那就对了,本店铺精心整理这篇杨振宁人物先进事迹文章,应该可以解答你的疑惑,更多杨振宁人物先进事迹相关的资料,可以右上角搜索。
世界著名100位物理家
![世界著名100位物理家](https://img.taocdn.com/s3/m/2da56818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91.png)
世界著名100位物理家物理学是一门探究自然界基本规律的学科,影响了人类的发展与进步。
众多物理学家通过自己的研究和贡献,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世界著名100位物理家及其代表作,从不同角度分析他们的贡献。
一、理论物理学家1.Isaac Newton(伊萨克·牛顿)代表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牛顿是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通过万有引力定律等理论为后世的物理学奠定了基础。
2.Albert Einstein(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代表作:相对论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的重要理论,彻底颠覆了牛顿力学的观念,为粒子物理学、宇宙学等领域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3.Max Planck(马克斯·普朗克)代表作:普朗克常数普朗克提出了能量量子化的概念,为量子力学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4.Werner Heisenberg(维尔纳·海森堡)代表作:量子力学不确定性原理海森堡通过不确定性原理揭示了微观世界的一些规律,并对量子力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Richard Feynman(理查德·费曼)代表作:量子电动力学费曼是量子电动力学的奠基人之一,通过他提出的Feynman Diagram让复杂的粒子相互作用问题变得更加直观和容易计算。
二、实验物理学家1.Galileo Galilei(伽利略·伽利雷)代表作:地球、月球和星体的观测与研究伽利略通过望远镜观测和实验研究,提出了支持日心说的证据,对天体运动和力学有重要贡献。
2.Michael Faraday(迈克尔·法拉第)代表作:液体动力学和电磁感应法拉第通过实验研究,揭示了电磁感应现象的规律,为电磁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3.Marie Curie(玛丽·居里)代表作:放射性现象的研究居里夫妇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了钋和镭等元素的放射性,为核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Ernest Rutherford(欧内斯特·卢瑟福)代表作:原子结构的研究卢瑟福通过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核结构模型,为现代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代著名科学家及成就
![当代著名科学家及成就](https://img.taocdn.com/s3/m/883b4999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3a.png)
当代著名科学家及成就
当代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介绍如下:
1、杨振宁:杨振宁是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他的研究领域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
他在粒子物理学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与R.L.密耳斯共同提出杨-密耳斯规范场理论,这一理论为现代粒子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他还对量子相干性、玻色子多体系统等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袁隆平: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他的研究成功地提高了粮食产量,解决了人类粮食安全问题,对全球农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且也被世界各国所借鉴。
3、钱学森: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的导弹之父”。
他在空气动力学、火箭技术、航天器制导等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的研究成果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4、于敏:于敏是中国核物理学家,是中国氢弹原理突破的主要贡献者之一,被誉为“中国的氢弹之父”。
他在核物理实验研究和理论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的核武器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这些科学家都是当代中国科技界的杰出代表,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在科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的精神和贡献将永载史册,为后人所敬仰。
高中物理科学家汇总
![高中物理科学家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d8fc021b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42.png)
高中物理科学家汇总高中物理科学家汇总物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有趣的科学,它是研究物质和能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在高中阶段,物理学是我们学习的一门科目,我们需要对物理学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掌握它。
下面,我们来介绍几位著名的高中物理科学家,他们为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重要的物理学家之一。
他出生于德国的乌尔姆市,1894年举家搬至意大利。
爱因斯坦的贡献在于他对物理学的革新,他提出了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等重要理论,对量子力学的发展也有很大贡献。
爱因斯坦是理论物理学的奠基者之一,他对人类的科技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2. 尤金·韦格纳尤金·韦格纳是美国物理学家,出生于俄勒冈州的波特兰市。
韦格纳在高中时代就展现出了他在物理学方面的才能,他在高中时期就曾获得全美科技竞赛的冠军。
后来,他在斯坦福大学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韦格纳是一位多产的物理学家,他对凝聚态物理学、表面科学和量子计算的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
3. 理查德·费曼理查德·费曼是20世纪最重要的物理学家之一。
他出生于1918年,曾在普林斯顿大学学习,并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
费曼是一位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提出了量子电动力学理论,在核物理领域做出了很多重要的贡献。
他还在物理学的教育和科普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费曼讲义》至今仍是物理学及其相关领域的教育经典。
4. 路易斯·德布罗意路易斯·德布罗意是一位法国物理学家,他于1929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布罗意是量子力学的先驱之一,他在1932年提出了量子力学的波粒二象性理论,为现代物理学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德布罗意的贡献在于他创立了量子力学和波动力学的重要概念,对量子力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5. 约翰·巴丁约翰·巴丁是一位德国物理学家,他是20世纪最杰出的理论和实验物理学家之一。
202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杨振宁先进事迹及颁奖词最新
![202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杨振宁先进事迹及颁奖词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324dac59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dc.png)
202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杨振宁先进事迹及颁奖词最新202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杨振宁先进事迹及颁奖词明月共同途归根清华的百岁物理学家杨振宁因核辐射早早离世的邓稼先曾给杨振宁写过一封书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隔着几十年的岁月和生死,已经百岁的杨振宁对儿时的同窗深情喊话:“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是以后50年,适合了你‘共同途’的嘱望,我相信你会满意的。
”杨振宁颁奖辞: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
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
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
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杨振宁事迹心得感动中国2023年代人物揭晓,在这个获奖名单当中,有这么一位科学家在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统计物理和场论四个领域拥有13个诺贝尔奖级别的成就,他在1957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是华人学术实力的天花板,被公认为理论物理学史上的顶级大师。
他为中国科学事业默默奉献五十余载,他说,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帮助中国人克服了自己不如别人的心理。
他就是代表着华人世界里最高科学成就的杨振宁。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些无良的媒体对他的科学成就,和对中国的贡献选择性失明,却故意去放大他的生活和隐私。
这就使得不少人不了解这位科学家的科学成就以及对国家的贡献。
实际上,杨振宁所做出的科学成就以及对于中国的贡献已经远远超乎了一般人的想象。
科学家颜宁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杨振宁先生,你是我们的‘爱豆’。
我可能毕生也无法达到您的高度,但从您可以看到华人可以达到怎样的高度,这对我也是一种激励。
杨振宁的科学成就1956年,杨振宁和另外一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共同发表了一篇名为《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质疑》的论文,正式提出了“宇称不守恒”,这是一个什么级别的科学成就呢?当时两人找到有着“东方居里夫人”之称的华人物理学家吴健雄,希望她用实验验证了这个发现。
吴健雄等物理学家还真的成功证明了“宇称不守恒”。
菲利普·安德森:凝聚态物理的一代宗师
![菲利普·安德森:凝聚态物理的一代宗师](https://img.taocdn.com/s3/m/7d59314b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c5.png)
HISTORY 科学史菲利普•安德森:凝聚态物理的一代宗师编译 王晓涛这位理论物理学家因在无序性和磁性材料方面的工作获得了诺贝尔奖,但这远不足以表彰他在凝聚态物理学界无与伦比的贡献。
菲利普•沃伦•安德森(Philip Warren Anderson ,1923—2020)是20世纪下半叶最富有成就也是最重要的物理学家之一。
在贝尔实验室、剑桥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的五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他凭借超凡的品味、深刻的洞察力和非凡的创造力,一直在努力探索大自然的规律。
安德森将多体物理学融入了固体物理的理论中,从而推动了如今的凝聚态物理学的诞生,他在这方面的贡献远超他人。
他在1984年所著的《凝聚态物理学的基本概念》(BasicNotions of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中指出,要想对含有1023个粒子的系统进行描述,应当构建并使用模型哈密顿量,而不是求解多体系统的薛定谔方程。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一观点已经成为各种凝聚态物理教材中的主流思想。
另一位诺贝尔奖得主皮埃尔-吉勒•德热纳(Pierre-Gillesde Gennes )非常钦佩安德森,曾经形容他为“固体物理学界的教皇”。
这个绰号颇为贴切,因为安德森确实就像是建立起了这个领域的一系列信条。
忠实的追随者们时刻关注着他的每一句话,许多人还会努力揣测并尝试证明他的观点。
但在安德森自己看来,他是一个不受规矩束缚的反叛者,总是对自然规律背后的原因有着永远无法满足的好奇心。
本文将具体介绍安德森的生活和科研工作,阐述他给物理世界带来的巨大影响。
来自中西部的少年安德森双亲的祖先分别是来自苏格兰和爱尔兰的移民,他们都参加过美国独立战争,子孙后代在印第安纳州西部肥沃的土地上定居,经营农庄。
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干农活,比如安德森的外公和舅舅,他们在克劳福德斯维尔的沃巴什学院从事拉丁文、数学和英文的长期教学工作。
安德森的父亲和叔叔都是植物病理学家。
安德森在厄巴纳-香槟长大,因为他的父亲是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教授。
中国著名物理学家名单
![中国著名物理学家名单](https://img.taocdn.com/s3/m/fee41232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6e.png)
中国著名物理学家名单
以下是一些中国著名物理学家的名单:
1.杨振宁-获得过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誉为“中国现代物理学之父”。
2.李政道-家喻户晓的物理学家,擅长凝聚态物理学和量子场论等领域。
3.吴健雄-与杨振宁共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发现了弱作用力的违反对称性。
4.朱熹敏-国际著名的粒子物理学家,主要从事超新星、宇宙线和暗物质等研究。
5.周培源-也被称为“通才大师”,对高能物理、量子场论和相对论等有深刻研究。
6.郭永怀-被誉为“中国磁学之父”,在磁性材料、非线性物理学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7.翟羽佳-现代计算机科学和图像处理领域的著名学者,获得过多个国际奖项。
8.周光召-中国工程院院士,涉足半导体物理学、量子电子学等科学领域。
9.杨小凯-曾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主任,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和标准模型等领域的研究。
以上只是部分著名物理学家名单,中国还有许多优秀的物理学家在国内外创造了卓越的业绩和贡献。
马桂君物理简介
![马桂君物理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aa9875ba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0f.png)
马桂君物理简介
马桂君是一位物理学家,专攻凝聚态物理领域。
他在中国著名的
大学攻读物理学学士学位,并获得硕士学位后继续深造。
他的研究兴
趣包括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和纳米科学等领域。
马桂君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纳米结构材料的性质和应用方面。
他对金属纳米颗粒、二维材料和半导体纳米结构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并在该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发现。
他的研究成果涉及到材料的晶
体结构、电子能带结构、声子性质以及磁性等方面。
马桂君的工作对于纳米科技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研究成果
为纳米器件的设计和制造提供了理论支持,为新能源材料、光电子器
件和生物医学应用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他在领域内的贡献
得到了同行的广泛认可,他的研究论文发表在许多重要的国际期刊上。
马桂君还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经常受邀在国内外的学术会议
上做报告。
他的研究成果也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关注,多次获得
科研项目的资助和奖励。
总之,马桂君是一位在凝聚态物理领域有着重要研究成果的物理
学家。
他的研究对纳米科技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受到了学术
界和工业界的高度认可。
华南师范大学凝聚态物理专业导师简介
![华南师范大学凝聚态物理专业导师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9e2a708884868762caaed551.png)
凝聚态物理专业导师简介(以姓氏拼音为序)艾保全,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研方向是分子马达运动机制、低维材料(纳米)的能量和热的传输、生物非线性噪声效应。
200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获博士学位。
随后在香港大学及香港浸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5年9月起华南师范大学教师。
主要从事理论生物物理的研究,包括生物非线性系统中的噪声效应,肌肉运动微观机制,分子马达的运动机制(线性和旋转马达)以及低维材料的热传导等领域的研究。
他以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Physical Review E等 SCI收录国际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32篇。
论文被引用200多次,其中关于肿瘤生长过程中噪声控制的论文被它引50次,关于微管中粒子定向输运的论文被著名综述期刊Reviews Modern of physics引用并介绍我们的相关工作。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各一项,并和澳门科技大学,日本产业科技大学以及香港浸会大学等研究组从事合作研究。
主要荣誉:2006年华南师范大学科研优秀工作者.2006年入选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培养对象.2005年获得广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称号.研究兴趣:1.分子马达的研究: 研究分子马达的运动机制,线性分子马达,旋转分子马达,以及分子马达运动方向的控制,效率及其最大值研究,考虑量子效应的分子马达的运动。
2.低维材料(纳米)的能量和热的传输:一维纳米系统中热传导性质的研究及其应用的研究;热二极管,三级管及热(声子)操纵和控制的研究.3.生物非线性系统中的噪声效应: 基因选择过程中的噪声效应; 噪声对肿瘤生长的影响; 细菌生长过程中的噪声效应。
主持科研项目: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7.1-2009.12,分子马达运动机制的理论研究(旋转).2.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07.1-2008.12,线性分子马达运动机制的基础研究.发表代表性论文(if>2.0)1.Bao-quan Ai and Liang-Gang Liu, Brownian pump in nonlinear diffusive media,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 112(2008)95402.Bao-quan Ai and Liang-Gang Liu, Phase shift induces currents in a periodictub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126(2007) 2047063.Bao-quan Ai and Liang-Gang Liu, A channel Brownian pump powered by anunbiased external forc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 128 (2008)0247064.Bao-quan Ai and Liang-Gang Liu, The tube wall fluctuation can induce a netcurrent in a periodic tube, Chemical Physics, 344 (2008)185-188.5.Bao-quan Ai and Liang-Gang Liu, Thermal noise can facilitate energytransform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entropic barriers, Phys. Rev.E 75(2007)061126.6.Bao-quan Ai and Liang-Gang Liu, Reply to comment on correlated noise in alogistic growth model, Phys. Rev. E 77(2008)013902.7.Bao-quan Ai and Liang-Gang Liu, Facilitated movement of inertial Brownianmotors driven by a load under an asymmetric potential, Phys. Rev.E 76(2007)042103.8.Bao-quan Ai and Liang-Gang Liu, Current in a three-dimensional periodictube with unbiased forces, Phys. Rev. E 74(2006) 051114.9.Bao-quan Ai, Liqiu Wang and Liang-Gang Liu, Transport reversal in a thermalratchet, Phys. Rev. E 72, (2005) 031101.10.Bao-quan Ai, Xian-ju Wang, Guo-tao Liu and Liang-Gang Liu, Correlatednoise in a logistic growth model, Phys. Rev. E 67 (2003)022903.11.Bao-quan Ai, Xian-Ju Wang, Guo-Tao Liu, and Liang-Gang Liu, Efficiencyoptimization in a correlation ratchet with asymmetric unbiased fluctuations, Phys.Rev. E 68 (2003)061105.12.Xian-Ju Wang, Bao-quan Ai, Liang-Gang Liu, Modeling translocation ofparticles on one-dimensional polymer lattices,Phys. Rev. E 64, (2001)906-910.13.Bao-quan Ai and Liang-Gang Liu, Stochastic resonance in a stochastic bistablesystem,Journal of Statistical Mechanics: theory and experiment (2007)P02019.14.Bao-quan Ai and Liang-gang Liu,Efficiency in a temporally asymmetricBrownian motor with stochastic potentials, Journal of Statistical Mechanics: Theory and Experiment (2006)P09016.15.Bao-quan Ai, Guo-Tao Liu, Hui-zhang Xie and Liang-Gang Liu, Efficiency andCurrent in a correlated ratchet, Chaos 14(4)(2004)95716.Bao-quan Ai, Liqiu Wang and Liang-Gang Liu, Flashing motor at hightransition rate, Chaos, solitons & fractals 34( 2007 ) 1265-1271.17.Bao-quan Ai, and Liang-gang Liu, Transport driven by a spatially modulatednoise in a periodic tube, Journal of Physics: Condensed Matter 19(2007) 266215.Email:aibq@陈浩,男,教授,硕士生导师。
归有光研究
![归有光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faaa289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e7.png)
归有光研究导言归有光(1965年-),中国的一位著名物理学家,现任清华大学教授。
归有光教授的研究领域包括凝聚态物理、材料物理和纳米科技等。
他在纳米材料与器件领域的研究取得了突出成果,并且在光伏能源和绿色发展方面有着广泛的研究经验。
本文将对归有光教授的研究工作进行详细介绍,包括他的研究背景、主要成就和影响力。
一、研究背景归有光教授于1983年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攻读硕士学位。
随后,他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攻读博士学位,并于1994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在他的博士期间,归有光教授主要研究了纳米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这些研究为他后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主要研究成果1. 纳米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归有光教授的研究重点是纳米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他主持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探索了不同方法制备纳米材料以及其在材料学、物理学等方面的应用。
他的研究成果包括石墨烯纳米带的合成、金属纳米颗粒的制备以及氧化物纳米材料的表征等方面。
2. 光伏能源的研究与应用归有光教授在光伏能源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他致力于开发高效的太阳能电池技术,探索新型材料的应用和改进传统太阳能电池的性能。
他的研究团队在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和稳定性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3. 绿色发展的推动与实践作为一位热心环保的科学家,归有光教授一直致力于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他关注环境问题,并通过自己的研究工作来解决能源和环境方面的挑战。
他提出并倡导了一系列绿色技术和创新,为推动低碳经济和环境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影响力与荣誉归有光教授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赏,并获得了多项奖励和荣誉。
他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国科学院院士等称号,被誉为中国在纳米科技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研究成果广泛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并多次受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演讲。
结论归有光教授在纳米材料与器件领域的研究成果令人瞩目。
杨振宁简介及其主要作品
![杨振宁简介及其主要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35e5ed10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1c.png)
杨振宁简介及其主要作品杨振宁是当代华人科学家当中成就比较高的一位。
接下来店铺为你推荐杨振宁简介及其主要作品,一起看看吧!杨振宁简介杨振宁(1922.10.1~ ),出生于安徽合肥,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45年,获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留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1955年,任美国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教授;1966年,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长;1986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8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
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等。
此外,杨振宁推动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
杨振宁主要论文著作论文:大约300篇发表于《物理评论》《物理评论通讯》等著作:《论文选集与后记1945-1980》(英文),(佛里门公司,1983)《杨振宁文集》(中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曙光集》(中文),(简体版,北京三联书店;繁体版,八方文化创作室,2008)此外,还有《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基本粒子发现简史》《读书教学四十年》《科学、教育和中国现代化》《科学的品格》《新世纪的科技》《20世纪的物理学》《对称与物理》等。
杨振宁人物素材摘抄
![杨振宁人物素材摘抄](https://img.taocdn.com/s3/m/c5b86e79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d0.png)
杨振宁人物素材摘抄杨振宁,著名物理学家,因其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一些关于杨振宁人物素材的摘抄:1.他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但凭借着不懈的努力和才华,最终成为了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
2.他曾经在芝加哥大学接受研究生教育,并在此期间与费米教授一起从事核物理研究。
这段经历对他后来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3.他于1956年与李政道教授一起提出了宇称不守恒定律,这一发现彻底改变了物理学界对基本粒子的认识。
4.他于1957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继李政道之后第二位获得该奖项的华人学者。
5.他曾经在香港中文大学担任教授职务,并在此期间为推动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6.他提出了“杨-米尔斯场”理论,这一理论为粒子物理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并成为了弦理论和量子引力研究的重要基础。
7.他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并多次强调科学与教育的关系。
他曾表示,科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而教育则是培养人才、提高科学水平的关键。
8.他不仅在物理学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还积极推动跨学科的研究和交流。
他曾多次表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9.他一直保持着对年轻人的关注和支持,鼓励他们追求科学梦想并为此付出努力。
他曾多次表示,年轻人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10.他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兴趣和了解,曾多次访问中国并参与文化交流活动。
他曾表示,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悠久、最博大的文化之一,应该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卞景明简介
![卞景明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b630c709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84.png)
卞景明简介
卞景明,中国著名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是中国科学院首位女院士。
她于1959
年出生在江苏省苏州市,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
在她的职业生涯中,她广泛涉猎于凝聚态物理、光学和材料科学,并在这些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卞景明对凝聚态物理的研究是在1990年代开始的,她在纳米结构材料的研究
方面做出了突破性的贡献。
她的工作在纳米光电子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实现更小型、更高效的电子器件铺平了道路。
她提出了一种名为“量子点”的新型纳米材料,这种材料具有优异的光学和电学性能,被广泛应用于LED显示器、光电器
件和太阳能电池等领域。
除了在科学研究中的卓越成就,卞景明也致力于推动科学教育和培养年轻科学家。
她在中国科学院任教多年,曾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主任和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等职务。
她经常参与各类科学普及活动,为公众讲解科学知识,激发年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卞景明的杰出贡献得到了广泛认可,她荣获了许多奖项和荣誉,包括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
她还是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和中国物理学会的会士。
卞景明以她的卓越科学贡献和教育意识成为了中国乃至全球科学界的重要人物。
她的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物质的微观世界,以及开发创新的科技产物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同时,她不遗余力地培养和激励年轻科学家,为科学事业的长远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TOP20 物理学家简介
![TOP20 物理学家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ef32a987d4d8d15abe234e32.png)
物理学家简介1 伽利略伽利略·伽利莱(Galileo Galilei,1564年2月15日-1642年1月8日),意大利物理学家。
其成就包括改进望远镜和其所带来的天文观测,以及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
史蒂芬·霍金说,“自然科学的诞生要归功于伽利略。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称他为现代科学之父。
伽利略的所有试验中,最著名的该算是“质量相异者同时落地”,这个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关于落体速度与其质量成正比的理论。
2 牛顿艾萨克·牛顿(Sir Isaac Newton,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英格兰物理学家。
他在1687年发表的论文《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
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
一则著名的故事称,牛顿在受到一颗从树上掉落的苹果启发后,阐示出了他的万有引力定律。
漫画作品更认为,掉落的苹果正好砸中了牛顿的脑门,它的碰撞让他不知何故地明白了引力。
3 托马斯·杨托马斯·杨(Thomas Young,1773年6月14日-1829年5月29日),英国医生、物理学家,光的波动说的奠基人之一。
托马斯·杨在物理学上作出的最大贡献是关于光学,特别是光的波动性质的研究。
1801年他进行了著名的杨氏双缝实验,证明光以波动形式存在,而不是牛顿所想象的光粒子(Corpuscles)。
二十世纪初物理学家将杨的双缝实验结果和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说结合起来,提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后来又被德布罗意利用量子力学引申到所有粒子上。
奥古斯丁·菲涅耳(Augustin Fresnel,1788年5月10日-1827年7月14日),法国物理学者,是波动光学理论的主要创建者之一。
菲涅耳专门对光的属性做理论与实验研究。
他的发现与数学演绎,发扬光大托马斯·杨的实验工作,将光的波动学扩展至更多的光学现象。
物理学中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
![物理学中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https://img.taocdn.com/s3/m/7c515ac4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bd.png)
物理学中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Bose-Einstein Condensate,简称BEC)是20世纪90年代物理学界的一项重大发现。
其意义重大,既推动了基础物理、凝聚态物理等领域的发展,也创造出了一系列的应用,如大功率激光器、量子计算器等等。
本文尝试为大家介绍BEC的相关背景及其物理本质。
1.背景BEC得名自两位物理学家印度的萨提琳德拉·玛萨杜和奥地利的阿尔贝特·爱因斯坦。
经过研究发现,如果把气体冷却到足够低的温度,仅有一个能级能够容纳超过其中一半的原子。
原子的所有空间统计分布现象出现了与此不同的行为,它不再是独立的粒子,而是趋于在相同的能级聚集成一个相干的超原子,也就是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
2.物理本质在正常的体系中,相互作用的粒子形成了无序的系统,粒子间间距不太相同。
而在低温条件下,粒子间间距小,粒子密度高,由于粒子间相互作用,粒子间的波动也耗费更为复杂、更为巨大的能量。
当温度到达绝对零度以下后,所有粒子全部入同一量子态,并受到同一波动方程的影响,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就形成了。
这个状态的粒子可以被描述成一个巨型波函数,因此它有不同的行为和特性,相对与普通状态的粒子,更易于控制和操纵。
BEC已经成为凝聚态物理中的一个热点,因为这种状态的物理特性与相互作用问题有关,能够在特定材料和设备中进行有效的应用。
3.应用虽然BEC在物理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它同样能够应用于其他领域。
由于BEC可以实现混合物,利用不同的材料来制造化学反应。
而且,BEC在量子计算器方面也是一个无可替代的重要因素之一,提供实现量子算法的最初条件,因此在一项大型科技研究中具有无穷的前景。
总之,BEC是自然界中一个极其神奇和重要的现象,对凝聚态物理学领域以及其他领域具有无限潜力。
BEC的研究已经突破了物理学的范畴,成为了多个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更多的研究还在继续深入。
相信今后,BEC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爱因斯坦凝聚态”以及“凝聚态物质性质早期基础性研究”
![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爱因斯坦凝聚态”以及“凝聚态物质性质早期基础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78850f04693daef5ef73d20.png)
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爱因斯坦凝聚态”以及“凝聚态物质性质早期基础性研究”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分别授予美国科学家艾里克A.科纳尔、德国科学家沃尔夫冈.凯特纳以及美国科学家卡尔E.威依迈,以表彰他们对“碱性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以及“凝聚态物质性质早期基础性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三位科学家获得2001年诺贝尔物理奖的理由是取得了在淡气中实现碱性原子的博斯-爱因斯坦冷凝,揭示了一种新的物质状态:博斯-爱因斯坦冷凝物。
人们都知道激光与普通灯光不同,在激光中所有光粒都具有相同的能量与振荡,因此如何控制其它光束达到同样的状态一直就是对物理科学家的一种挑战。
德美三位科学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在实验中证实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200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他们使得原子能够“合谐地歌唱”,这样就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状态:博斯-爱因斯坦冷凝。
1924年印度物理学家博斯提出了一个关于光粒计算的重要理论,并将结果发给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将这一理论扩展扩展到了特定类型的原子。
爱因斯坦预计,如果这种类型的原子气体被降低到极低的温度,那么所有的原子就会突然聚集在一种尽可能低的能量状态。
这种过程与从气体中滴下一滴液体相似,因此称为博斯-爱因斯坦冷凝,上述三位物理学家的成就在于成功证实了这一理论。
康奈尔和维曼合作研究并于1995年证实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实验成功的首要条件是把温度降低到几乎绝对零度,这非常困难,而这两位科学家把温度降低到了与零下273.16摄氏度的绝对零度相差不足1700亿分之一摄氏度的水平上,刷新了当时全球低温纪录。
获得物理学奖的三位科学家的发现犹如是找到了让原子“齐声歌唱”的途径,为当今物理学家研究爱因斯坦理论提供了一个平台,其在芯片技术、精密测量和纳米技术等领域有非常美好的应用前景。
以芯片技术为例,传统的芯片技术目前已经接近发展极限。
冯端 凝聚态物理中的综览
![冯端 凝聚态物理中的综览](https://img.taocdn.com/s3/m/e22bad97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cc.png)
冯端凝聚态物理中的综览冯端,是现代中国凝聚态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贡献在于提出并发展了一系列关于凝聚态物理的重要理论和方法,深刻地影响了凝聚态物理学的发展。
冯端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从事凝聚态物理研究,他是中国第一个在这一领域取得博士学位的人。
他的博士论文研究了金属电子结构和电子磁场相互作用的关系,并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框架,用于描述这种相互作用的量子力学效应。
这个理论被后来的研究者广泛引用,并成为了凝聚态物理学中的基础。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冯端继续研究凝聚态物理的各个领域。
他关注于表面物理、低维物理和纳米材料等新兴领域,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结果和实验检验的方法。
他的研究成果涵盖了许多不同的领域,包括金属和半导体的电子结构、量子输运现象、磁学和超导等。
冯端的工作不仅在中国有着重大的影响,还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研究成果被刊登在许多著名的国际学术期刊上,并被引用和讨论。
他还积极参与国际学术活动,担任过许多国际物理学会的职务,并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进行报告和交流。
冯端不仅在科学研究上有杰出的成就,还在教育和学术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创办人之一,为培养和培训有才华的青年科学家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他还发起并组织了多次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为中国的物理学界与国际接轨提供了机会。
总之,冯端是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领域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工作对于凝聚态物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的贡献不仅是理论上的,还包括实验和教育方面的成就。
他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并为凝聚态物理学在国际上的地位树立了声誉。
黄大年的人物事迹
![黄大年的人物事迹](https://img.taocdn.com/s3/m/e1fa7a91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3a.png)
黄大年的人物事迹黄大年是一位杰出的中国科学家,他在科研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和重要的贡献。
以下是他的人物事迹:1. 早年经历黄大年生于195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
在读取学位期间,他就对凝聚态物理和固态物理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进行相关的研究。
2. 科学贡献在研究领域中,黄大年主要关注半导体纳米结构、杂质、掺杂和无定形半导体等领域。
他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成果非常丰硕,尤其是在纳米技术领域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贡献。
黄大年发表了大量优秀的论文,其中一些不仅在国内外有着重要的影响,还被广泛引用。
他还10余次在国际会议上作研究报告,在国际科学界具有很高的声誉。
3. 荣誉奖项黄大年的杰出贡献和成就得到了国内外科学界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他先后获得了许多荣誉和奖项,其中包括2004年获得美国物理学会费米奖,2009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共同颁发的本尼迪克特契约奖,2010年获得韩国科学技术院长颁发的金禾奖等。
4. 教育事业黄大年除了在研究领域有着杰出的成就,同时也投身于教育事业。
他曾任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指导研究生和博士后,传授学生有关凝聚态物理和固态物理的知识和技能。
5. 社会活动除了教育和科研领域的工作,黄大年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公益事业。
他曾多次在国内外进行科普演讲,努力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
此外,他还参与筹建了中国纳米科学技术协会,并担任了该协会的顾问。
总之,黄大年是一位具有杰出的科研成就和贡献的科学家,他的研究对于纳米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的人生经历和事迹令人敬佩,是一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科学家和社会名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u/4ae56600010005ooMITMIT的凝聚态理论组里面做高温超导的教授有Patrick Lee, 文小刚(Xiao-Gang Wen ),和刚刚加盟的Todadri Senthil,前两位在本版介绍过无数次了,这里就不说了。
Senthil是Sachdev的PhD,他在Santa Barbara做Postdoc的时候跟Matthew Fishe r (UCSB)合作的一系列关于Z2规范场论、电荷分数化和拓扑序的工作使他很快成名,他现在的研究重点是寻找各种强关联体系中的分数化和拓扑序。
除这三位教授之外,MIT凝聚态组里还有两个postdoc从事高温超导的研究,Motrunich和Vishwanat h,都是Senthil小组的,后者是MIT的Pappalardo Fellow。
StanfordStanford只有张守晟(Shou-Cheng Zhang)和Rob Laughlin从事高温超导的研究,前者的SO(5)模型名气很大,后者的任意子超导名气很大,但基本上已经被实验排除了。
SO(5)倒是还在坚挺,因为张守晟会不断修改他的理论,以适应实验。
Laughlin在三年前跟别人合作提出来所谓的DDW模型,去年又独自抛出了一个Gossamer超导体的概念,不过没有引起太多注意。
Laughlin一直关注高温超导,也有不少想法,但写paper很少。
90年代超导实验的引用次数最多的文章可能是丁洪、Norman、Randeria发现赝能隙的那篇, 是发表在1996年的Nature上的,我去年查的时候这篇文章已经被引了600多次了。
沈志勋(Stanford)的发现赝能隙的那篇,也就473次而已。
沈志勋在高温超导国际会议上获得了昂纳斯奖,以表彰他在用photoemission研究高温超导电性质方面的工作,其实丁洪也不差。
可能是因为这个,据说俩人关系不睦,很可惜。
Princeton一提起Princeton大家就会想到Anderson,不过我不想说他。
我想说的是年轻的Shi vaji Sondhi,这个印度人和法国人Moessner合作在寻找Anderson提出的RVB和spin liquid方面做出了很值得重视的工作,最近三年里很多研究小组在各种Heisenberg模型上寻找spin liquid和分数化,其中Sondhi贡献很大。
单纯地通过看他们的paper来了解他们的工作,是不现实的,因为你目前并无研究经验,无法判断某篇paper是否重要以及对错。
paper多不代表牛,因为可能都是无价值的;paper被引用多也不代表牛,因为可能这篇paper是在一个错误的方向上的;曾经做出了不错的工作也不代表牛,因为他可能是在该项研究中处于次要地位,等他自己做了professor,反而表现不出强的独立科研能力。
Princeton的教授中,我个人认为理论的应该跟F. D. M. Haldane,他最近几年paper很少,他的研究高峰是在80年代。
虽然他不够活跃了,但是他的open,insight和experience是数一数二的。
Anderson已经80岁了,Sonhdi则能力欠缺,至今没有做出过特别值得一提的工作,估计以后也够戗。
实验的首推N. P. Ong,他在高温超导的输运性质测量方面基本上是世界第一,物理直觉极好,而且很喜欢中国学生。
崔祺当然比他名声更大,但是他只做量子Hall效应,这个领域的基本问题已经搞清楚了,论前途远不能和高温超导相比。
Ong是有可能在高温超导领域做出获得Nobel奖的工作的。
Boris Altshuler获得了去年的Olive Buckley奖,也是非常出色的, 但我没有认真的读过他的paper,所以无法判断.Altshuler最近几年仍然活跃,主要是无序体系方面。
你去跟他的话,有一个重要的题目可以做,就是二维体系的metal-insulator转变.1979年,Abrahams和Anderson等四人用标度理论,预言二维不可能存在MI转变,随后Altshuler就把这个结论推广到存在相互作用情况,这也是他的得意工作之一。
但是1995年,几个苏联人发现了二维体系的metal态,与上述理论不符。
这是一个重要发现,随后人们提出了十几种理论机制去解释,但都不正确。
Altshuler也提出了一个机制去解释。
你去了可以做这个题目,呵呵。
如果有人做出了这个题目,那他就可以和发现这个现象的Kravochenko一起获得Buc kley奖了,嗯。
UIUCUIUC物理系做理论凝聚态的人很多,而且搭配合理。
如果想做理论强关联,有刚刚获得Nobel prize的Leggett,还有Fradkin、Phillips、Stone,想做计算物理;也有Ceperley这样的计算物理大牛和Goldbart;想做统计物理和重整化群,则有Gold enfeld;如果你喜欢怀旧,可以去找Pines和Baym,他们会告诉你五十年前物理学里发生了什么事件。
Fradkin一直从事高温超导和分数量子Hall效应的工作,Phillips最近几年在做二维的金属绝缘体转变和超导-金属-绝缘体转变,是活跃又有思想的人。
相对来说,Stone就不太活跃了。
去UIUC,可以有很多选择,而且UIUC有非常出色的实验学家,比如因确定了高温超导能隙对称性而获得Buckley奖的van Harlingen,还有最近刚刚窜红的Yazdani,跟这些实验学家们接触可以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如果是 UIUC 和 Princeton 呢?这个不好比较了,Princeton似乎喜欢养老,UIUC则有不少正当年的活跃分子。
Pri nceton的一个突出优点是高能物理特别强,如果对高能和凝聚态均有兴趣,Princeton显然强于UIUC。
单纯看凝聚态,UIUC是全美排名第一,不过有人多致胜的嫌疑,顶级人物不及Prin ceton。
HarvardHarvard物理系的Bertrand Halperin和新近加入的Eugene Demler都研究高温超导,前者早在高温超导发现之前就凭借KT相变和FQHE获得很大的名气,他在高温超导领域里面做的唯一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前面提到的反铁磁体的低能有效理论,其合作者里面有另一位Harvard教授David Nelson。
Nelson最近已经不做高温超导了,但他对超导的贡献却非常大,在5月份的巴西国际超导大会上,他因为对超导涡旋动力学的巨大贡献获得了John Bardeen奖。
Demler是张守晟的博士,和张合作研究过SO(5)理论,他现在是Harvard的Assisstant Prof.,为了获得终身职位还需要继续努力,所以这几年他一直疯狂地跟不同的人合作发paper,什么都研究,呵呵。
ChicagoChicago理论凝聚态有几个很老的牛人,比如Kadanoff,Wiegmann,他们两个都处于半退休状态吧,已经没什么创造力了。
女物理学家Levine最近活跃在高温超导前沿,写过几篇有一定影响力的文章,但是她的文章看不到比较原创的思想,多数是在已有模型基础上的适当改进。
BerkeleyBerkeley的李东海(Dung-Hai Lee)最近五年一直研究高温超导,他的研究覆盖的面很广,基本上每篇paper都很有想法,但特别受重视的文章还没有。
Santa BarbaraUCSB的教授中,Matthew P. A. Fisher现在是在研究高温超导机制,他以前在UIUC 读PhD的时候,名义导师是Tony Leggett,但他一直跟Fradkin做研究。
他在80年代末花了很多时间去研究从Mott绝缘体到超流或者超导的量子相变,2001年初Max-Pl anck的一个实验室在实验上成功地实现了从Mott绝缘体到超流体的量子相变,其理论依据之一就是Fisher等人的研究成果。
他最近五年突然发飚,写了无穷多的文章,在电荷分数化、拓扑序、规范场理论以及相涨落、准粒子局域化方面都做了很多很有价值的尝试。
他的长期合作者包括Senthil、Leon Balents、Chetan Nayak。
另外,老一辈的Doug Scalapino也一直研究高温超导,他在高温超导配对对称性和超导态的准粒子输运性质方面都有很大的贡献,他和White在stripe的研究中也做了一些有意义的工作。
他也做过一些RVB和规范场理论的研究。
UCLAUCLA有三位教授一直从事高温超导的研究,Steven Kivelson、Chetan Nayak和Sudip Chakravarty,都名气颇大。
Kevinson的相涨落机制是高温超导赝能隙的最重要的解释之一,他在stripe、分数化和一些唯象模型方面都做了很多研究,他去年和李东海合作对Mott绝缘体进行分类,算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Chakravarty和Halperin、Nelson在1989年做的关于反铁磁体低能有效理论即非线性\sigma模型的工作是高温超导领域中最有名的工作之一;他和Anderson在十年前合作研究过由层间耦合形成高温超导的可能性,不过被随后的实验否定了;2000年他和Laughlin、Nayak以及Morr合作提出DDW模型,从那个时候到今天,Chakravarty一直在和他的学生研究DDW模型。
Nayak很少独立做研究工作,他基本上都是和别人合作写paper,比如Frank Wilczek、Fisher、Chakravarty等等。
UPennUPenn物理系做理论强关联的只有Kane和Mele,他们以前做的还是不错的,但最近几年基本都在做偏应用和技术的领域,不再做基础研究了。
The Johns HopkinsJHU只有南斯拉夫人Zlatko Tesanovic研究高温超导,他和他的博士后Franz合作,在高温超导体的涡旋电子能谱方面有很突出的贡献。
这个人的工作我太熟悉了,有千言万语要说,不过时间有限就干脆不说了,呵呵。
Los Alamos National LabAlexander Balatsky早年研究反铁磁涨落机制,90年代中期研究高温超导体的杂质周围的电子态,他所做的一些预言被后来潘庶亨等人的STM实验所证实,是高温超导领域的重要进展。
Brookhaven Natinal LabVictor Emery跟Kivelson合作对高温超导贡献很大,老爷子去年7月因病去世了。
美国各大学里面做高温超导理论的太多了,名气很大的还有Cincinnati的Fu-Chun Zhang(张富春),他最著名当然就是和T. Maurince Rice合作提出的t-J模型了。
UIUC的老物理学家David Pines在反铁磁涨落方面做了很多研究。
Wisconsin-Madison的Chubukov是他的合作者之一,也是反铁磁涨落模型的坚定拥护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