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与文言文阅读唐宋诗词研究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文字与文言文阅读/唐宋诗词研究
考试试卷
古代文学试题
一、填空(1×10=10分)
1.《诗经》的“六义”是风、雅、颂、赋、比、兴。
2.司马迁称《史记》的写作宗旨是“究天人之际,史家之绝唱,成一家之言。
”
3.“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慷慨而多气也。
”这几句话评论的对象是建安文学。
4.鲍照诗歌的代表作是《拟行路难》。
5.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6.《二十四诗品》的作者是司空图。
7.宋初西昆体的主要代表诗人有三位,他们是杨亿、刘筠、钱惟演。
8.宋代被誉为“集大成”的词人是周邦彦。
9.“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帅首,捻杂剧班头。
”评论的是关汉卿。
10.“陈叙百年,该括万事。
”评论的是《三国演义》。
二、解释名词术语(5×4=20分)
1.赋、比。
兴
答:《诗经》的三种写作手法。
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比是譬喻;兴是寄托,即先说他物以引起诗歌所要吟咏的事物。
比兴的手法在《诗经》中有大量的运用,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有重大影响。
2.永明体
答:永明是南朝齐武帝的年号,“永明体”亦称“新体诗”,这种诗体要求严格四声八病之说,强调声韵格律。
这种诗体的出现,对于纠正晋宋以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艰涩的弊病,使创作转向清新通畅起了一定的作用。
对“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3.变文
答:变文是将佛经所述演绎为说唱的底本,即“经变文”的简称;同理,变相则是“经变相”之意,是把深奥难懂的佛经改用直截了当、浅显易懂的图画形式展示出来。
4.桐城派
答:清代散文流派。
其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皆安徽桐城人,故名。
桐城派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及唐宋八大家散文。
讲究"义法",主张"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
要求语言雅洁,文以载道,其作品一般内容贫弱,往往流于空洞。
是清代极有影响的散文流派。
三、简答题(10×2=20分)
1.李商隐的无题诗在内容与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
答:无题诗的创作是李商隐在唐诗发展中最大的贡献之一,李商隐无题诗中,思想内容是多方面的,有"确有寄托"者、有"戏为艳体"者、有"实属狎狎邪"者……,有自慨生平的诗篇,有脍炙人口的政治讽刺诗,有描写真诚纯洁的爱情、描写唐代一般男女关系的艳情诗,还有写景咏物的诗篇.无题诗是李商隐艺术成就的结晶,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无题诗的佛道意趣在于对生命、感性的执着,在于对有求皆苦、无常幻
灭的表达。
(1)、生命无常、命运难宰是义山对佛法的深切感悟,是无题诗反复吟咏的对象。
李商隐对于生命的关注是基于其个人的人生际遇之上的。
(2)、有求皆苦、超越痛苦的禅学观照升华了诗人对佛道的感悟。
李商隐的无题诗多以爱情为表象,通过爱情的悲剧气氛来烘托诗人一生苦苦追求但所落空空的人生巨痛。
(3)、至死不渝的执著是诗人在佛道相融之下心灵的一种整合。
李商隐善于营造幻境,却认幻成真,执迷不悟。
(4)、从其个人的人生经历来看,与佛道的交往必然带来诗人情感上与佛道的沟通。
李商隐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也是我国古代第一位朦胧诗大师。
李商隐身处唐朝濒于衰落的时代,统治阶级内部党争激烈。
他身不由己地陷入到朋党倾轧的漩涡中,屡遭排挤,郁郁不得志,长期当幕僚,寄人篱下,巨大的精神压抑和心灵创伤使他获得了刻骨铭心的哀怨悲凉的情感体验。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他惨淡经营,将郁积的情感浓缩到独树一帜的诗歌创作之中,突破了盛唐和中唐作家多方开拓而难以为继的局面,开辟了新的境界,对唐诗的发展,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最为人称诵的是他的无题诗。
无题诗指的就是那些由于不便或难于标题,于是就以“无题”二字为题,或以篇首二字为题的诗。
由于这类诗主题的多义和朦胧,很难分辨清楚它究竟是政治诗还是爱情诗,是咏物诗还是咏史诗。
因此,无题诗可称为古代的朦胧诗,它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商隐的无题诗具有以下的艺术特色:主题多义,旨意渺远,深刻宽广,含蓄迷离,意境朦胧,具有朦胧美;情感复杂,哀怨
愁苦,悲伤凄冷,孤寂忧郁,具有凄冷美;语言清丽,脱俗新颖,词藻华美,色彩绚丽,具有瑰丽美;用典精工,细巧自然,贴切恰当,富有创意,具有形式美。
2.《儒林外史》一书的讽刺特点。
答:《儒林外史》的讽刺总体特点是“戚而能谐”、“婉而多讽”。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正是体现了鲁迅所说的“讽刺的生命是真实”、“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的精神。
小说中许多人物原型、许多人情世态,都是当时社会上司空见惯的。
作者加以典型的概括,从而显露出幽默的讽刺锋芒。
正如鲁迅在《什么是“讽刺”》中所说的,“它所写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常见的,平时是谁都不以为奇的,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
不过事情在那时却已经是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
但这么行下来了,习惯了,虽在大庭广众之间,谁也不觉得奇怪;现在给它特别一提,就动人”。
取得强烈的讽刺艺术效果,从而更真实地暴露了问题的本质,起着深刻的批判作用。
同时,针对不同人物作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讽刺。
总之,《儒林外史》运用把相互矛盾的事物放在一起,突出它的不合理的讽刺手法,其讽刺艺术不仅分寸掌握恰当,而且能将矛头直接指向罪恶的社会制度,而不是人身攻击。
它体现了现实主义讽刺艺术的高度成就。
“古文字与文言文阅读”考试题(共50分)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小题2分,共10分)
1、小篆——.秦代通行的一种字体﹐省改大篆而成。
亦称秦篆﹐后世通称篆书。
今尚有《琅邪台刻石》﹑《泰山刻石》等残石存世。
2、隶书——汉字字体,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汉朝的隶书笔画比较简单,
是汉朝通行的字体。
3、形训——就是以形说义,用分析文字形体的方法来解释字义。
是基于汉字的形体特征而形成的一种训诂方法。
4、战国文字五系说——1959年,李学勤先生在《文物》第7、8、9期上连载《战国题铭概述》,分为“齐国题铭”、“燕国题铭”、“三晋题铭”、“两周题铭”、“楚国题铭”、“秦国题铭”六部分。
除“两周题铭”外,其他的五部分后来被文字学者发展为战国文字“五系”,产生了很大影响。
5、右文说——右文说:训诂学上一种主张从声符推求字义的学说。
宋人王圣美首倡。
这种学说认为,声符相同的一组形声字具有共同的意义,这一意义由声符赋予,义符只决定该字所表示的一般事类范围。
因为声符大多居于字的右侧,所以人们称这一学说为右文说。
二、说一说“隶变”发生的时代及其在汉字发展史上的意义。
(10分)答:字由篆书演变为隶书的过程。
字型变圆形为方形,线条变弧线为直线,笔画变繁杂为简省。
隶变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是汉字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变革。
隶变,无论是在文字史上或是在书法史上却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从字形上说,隶书摆脱了早期篆书体系中的象形为主的“随体诘屈”的文字构成方式的桎梏,以完全抽象的线来组合字形。
中国文字外形的发展至此告一段落。
由于“线”特别是提按顿挫、起伏有致的线条,郑重地走上了历史舞台,它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隶变”纯化了线条,也解放了线的空间结构,这对书法艺术来说正是决定性的一步,由此,汉字笔画和结构单位所组成的单个形体内部、字与字之间、行与列之间所蕴含的诸
种对立统一的形式因子,在书家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之前提下,便可有各种各样的变化,于此,文字的空间构造便转入了书法的空间构造。
在书法观赏的四个层次的空间中,只有走向第四层次的“书法空间”时,我们才会理解为什么书法对空.间有如此大的敏感。
是隶变,使汉字充分具备了艺术性的素质和本质。
隶书的确立还意味着空间造型的由长方走向扁方,意味着笔势的运动可以向横向开张。
意味着“形”不再仅仅服从于文字可读性的需要而可以在笔画上增强书写技法的美饰。
它相对于稳定平正的金文大篆结构和封闭内敛的小篆结构,都是一次重大的变革,相对于烂漫多姿但仍要“随体诘屈”的早期金文,是一次更高层次的空间构筑方式。
“随体诘屈”的空间构造受制于象形,它使作者主体性的发挥受到了自然外形的限制,而隶书完全以抽象的线条走进空间构筑。
尽管它还受到正体字的在形式空间主要是字与字之间,行与列之间上的限制,但是字的内部空间构筑中如笔画的长短、主次、斜正、曲直、向背、粘合、增减、呼应、揖让等名种对立的形式因子便可因书家主体性的发挥而产生各种丰富的变化。
中国书法中空间构筑的形式美因子在隶书中得到了空前的重视。
隶书的出现,除了在空间构筑上的重大贡献外,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它对笔法的创新上。
首先是笔势由曲转变为直折,在圆笔的基础上产生了方笔,因多用提按,而使用笔出现了节奏感,即所谓的“一波三折”,从而出现了“逆人平出”的铺毫用笔方法,露锋跟着出现。
在起笔与转换运动方向时,因速度、力度的不同变化从而产生了侧锋,书法的用笔及其变化在这里得到了空前丰富,奠定了后来的书法向着完全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三、从记载文字的材料看,战国文字可以分为哪些种类?(10分)
答: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前,就是秦国的文字也是有很多种写法的,比如春秋中期,秦国的“秦”字,有的写作从舂省从双禾,有的写作从舂从三禾。
到了春秋晚期,各国文字的差异越来越大,晋国侯马盟书上的草写大篆,要看到它和西周金文之间的传承关系已经很吃力了,但是不管怎么说,六国文字和秦文字,都是来源于西周金文的,因此他们还是同源的,只是西周金文毕竟还是一种象形意味很强的文字,偏旁部首的位置不统一,形状不统一,这就是后来诸侯文字变异的根源所在,只是秦国在立国之初,自身文化很不发达,所以一笔一划的拿来了西周文明,在秦文化拿来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双重作用下,秦国文字却变成了最规范的文字,而六国文字则随意简省,所以很难辨认。
你要看这方面的形象一点的东西的话,我可以给你介绍几种,楚国文字,墨书的,你可以看看郭店楚简,“正体”的楚国金文,可以看看王子午鼎铭文,三晋文字,可以看看侯马盟书,还有郑左库戈铭文,秦国文字资料最全,金石文字有石鼓文,秦景公簋,墨书文字以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最有代表性
四、“六书”中的“造字之法”和“用字之法”是怎样提出来的?(10
分)
答:先秦时期的古书上就已记载有“六书”的说法。
《周礼·地官·保氏》说:“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艺……五曰六书。
”“保氏”是周代掌管教育的官名,他以六艺教育国子(公卿大夫的子弟),“六书”是所教的六艺之一,可见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有了分析汉字结构的六书理论。
但是《周礼》上没有讲“六
书”的内容是什么,现在我们看到的对“六书”内容进行阐发的,都是汉代人。
古人分析汉字形体的构造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六书中前四书是造字方法,后两书是用字方法,因为转注和假借没有造出新字,它们的形体构造都不能超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形体构造的范围。
“六书”中的每一种以八个字为定义,并举二字为例,精炼、工整,但有些方面表述并不是很明确。
后代学者关于“六书”有很多的解释,其中争论最多的是“转注”,众说纷纭,至今未有定论。
但是,有一点学者们达成了共识。
从宋元到清代,文字学家们对“六书”进行研究,逐渐认识到,“六书”中前四书的运用产生新的字形,被称为“造字法”,后二书的运用不产生新的字形,被称为“用字之法”,这就是所谓的“四体二用”说。
五、形声字有两个怎样的不同来源?(10分)
答:形声字从结构上来看都是一形一声,仔细考察起来,却有两个不同的来源。
(1)同音假借字附加形旁形成的形声字
这里说的假借,是指在早期的文字使用中,语言中有了这个词,而文字中没有这个字,就借用同音的字来写这个词,这就是“六书”中的假借。
假借在古代的某个时期十分盛行。
但假借虽然解决了有词无字的问题,用得多了,却容易造成表达上的混淆。
假借字附加形旁以后,使这些字的表义性更加明朗化,保证了书面语言交流的准确,从而产生了一大批形声字。
(2)记录同源词的字附加形旁形成的形声字
词汇在语言中不断地使用,为了适应语言表达的需要,便造成了词义的引申,一个词的词义不断引申,发展,便形成了一词多义的现象。
同一词兼有的词义太多,在表达时不能确指哪一词义,也存在不清晰的问题。
为了克服这个弱点,人们也采取了在原有的字上附加形旁分化的方法,由同音假借字附加形旁构成的形声字,和由记录同源词的字附加形旁构成的形声字,二者在表面上看起来虽然相同,实际上却有着本质的差别:前者是语言中的同音词在书面上的区别、分离,后者是同族词在书面形式上的各自独立;前一形式产生的一组形声字,彼此间没有血缘关系,即没有意义上的关联,后一种形式产生的一组形声字,彼此间有着血缘关系,因此,意义上也能看出互相派生的痕迹。
形声字的出现,向人们展示了它巨大的优越性。
它有声符,通过语音和语言中的词的语音形式直接联系起来,比象形、会意等字直截;又有义符,区别了同音词、同族词之间的界限,表义比假借字鲜明、准确。
因此,形声字出现后,很快就得到了迅速地发展。
甲骨文中,形声字只有10—2 0 ﹪,到了《说文解字》的时代,形声字已占了80﹪多,现在占90﹪多。
在这个趋势的影响下,历史上曾出现过“形声化”的倾向,即有些象形、会意字,或者使自己的一部分变成表音的声符,或者整个替换成形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