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六经
李可六经辨证学
李可六经辨证学介绍李可六经辨证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结合了中国六经(《易经》、《尚书》、《礼记》、《周易》、《论语》、《孟子》)的研究和辩证思维的应用。
它旨在通过对六经文化的深入理解和研究,发展人们的辨证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六经的重要性六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哲学思想。
六经凝聚了中国古代智慧结晶,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重要材料。
通过学习六经,人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政治制度和社会风貌,对于发展现代社会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辨证思维的重要性辨证思维是一种综合分析问题、把握事物本质和发现矛盾的思维方式。
在现代社会,面临复杂多变的问题,传统的单一思维方式已经不再适用。
辨证思维强调对事物的多方面观察和全面思考,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李可六经辨证学的核心理念李可六经辨证学强调对六经文化的全面理解和深入研究。
它将六经的思想与现实问题相结合,通过对六经文本的解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六经的解读与分析李可六经辨证学通过分析六经文本,挖掘其中的思想精髓和智慧,以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通过对六经的解读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六经的核心思想,把握其对现实问题的意义和价值。
辨证思维的培养李可六经辨证学通过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帮助他们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避免刻意的二元对立思维,提高问题解决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李可六经辨证学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他们对六经文本进行个人解读和思考。
通过独立思考,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能够理智地进行分析和评估。
李可六经辨证学的应用领域李可六经辨证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它可以应用于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可以应用于管理领域,帮助管理者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制定合理的决策;可以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用于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六经辨证入门精彩讲稿(一)
六经辨证入门精彩讲稿(一)蔡长友老师:大家早上好。
今天来到会场的,我想很多都是专家,都是咱们中医界比较资深的有经验的医师。
我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交流共同学**,非常开心,我觉得一个人的一生中都要不断地学**,人的学**是终身制的,我也把我每次的讲座都当成一次历练,当成一次学**。
所以今天就把我们蔡氏经方对六经辨证一些理解、体会与大家进行分享,进行交流。
蔡氏经方近几年来被一些人关注,原因是什么呢?并不是说我们这个理论有多神奇、有多深奥。
有一些弟子跟我谈心,我收集到了他们心中怎么想的,他有什么信息,反馈到我这里我会做一个综合考虑:我们蔡氏经方学术哪些值得提倡,哪些有待进一步的发展?有些弟子跟我讲,他说蔡氏经方有三点:第一是好学;第二是好用;第三是好复制。
我觉得这个概括得比较好,我们讲中医学,它浩如烟海,源流众多,分支也众多。
那么学**中医,你要是选择不当,确实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有的初学者走了很多的弯路,但是我们讲,走弯路不一定是坏事,他也是一个积累。
就怕什么?就怕你走了弯路回不来,这就麻烦了。
因为我们中医流派异彩纷呈,怕你花了大量精力学不到有用的东西。
蔡氏经方多年来秉承了医圣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始终不改,医圣老祖先他留下的这些好东西,值得我们继承,值得我们发扬,所以我觉得六经辨证,医圣这个《伤寒论》里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和挖掘的东西。
有一些初学者找不到感觉,学中医学了很多年以后没有信心了,结果打算改行了,那他如果有幸接触到我们蔡氏经方,他如果说能学得进去,能用好,就会重新找回自信,觉得原来中医还可以这样来为人看病,觉得这些高深莫测、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可以这样简单地学,简单地用,而且又不失正道。
我们说人间正道是沧桑,但是这个中医学里面你学好六经辨证,我们讲是大病小病一样看。
我们蔡氏有一个口号:学好六经辨证,癌症就当感冒看。
其实这个话听起来可能有一些同仁会觉得,看感冒和看癌证的思路能一样吗?实践中它会告诉你,它会给你答案。
《伤寒论》六经辩证诸多探讨
桂枝汤证 大青龙汤证 麻黄汤证 小青龙汤证 桂枝加附子汤证 葛根汤证 桂枝加葛根汤证 桂枝去芍药汤证 3.症(状) ① 病、证的诊断标准,多是由“症”组 成。如“中风”。 ② 症的辨析,为准确辨病、辨证提供了 基础。如四诊。 ③ 辨症多蕴含在辨病、证之中。
(三)《伤寒论》以症为主要目标的论治法 阳明 1. 三急下证:252、253、254;320、 少阴 321、 322。 2.四逆汤证:323 (四)结论 以上辩证、辨症的诸多标准,均为网目,病(纲领) 与证、症(网目)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疾病诊断和 论治的有机整体。这些经典标准若能掌握、领会、 贯通,临床当可思过半点,我们应继承发扬。
病性 阳
病势 初起
阳
极期 (盛阳+热邪) 后期
阳
阴
初期
阴
危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肝、心包。
复杂 (寒热)
复杂
三、六经传经学说 (一)六经的含义
(二)三阴三阳的含义
(三)三阴三阳在《内经》中的含义
(四)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含义 含义非生理而是病理。
病名 太阳 (病) 阳明 (病) 少阳 (病) 太阴 (病) 少阴 (病) 厥阴 (病)
病经 足太阳经、腑。体表。 根于膀胱、肾。 手、足阳明经。肠胃。涉及症状广。 主要突出足经。 胆经、胆腑、三焦。 (在经恶寒,入腑化热) 脾经、脾脏。 太阴肺的病变见于太阳变证。 心、肾、肾经。
病:病程全过程的根本性 矛盾。 (四)病、证、症 之间 证:疾病某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的关系
症:是病和证的表象,是确诊疾 病、分析证候的依据;也是 判断疗效的依据。
<二>《伤寒论》辨病、辨症、辨证论治相 二 《伤寒论》辨病、辨症、 结合的体系 六经辩证:辨病、辨症、辨证论治相结合 的有机体系 (一)从篇名看: 1.理论论述、操作方法等命名:辨脉法、 平脉法、伤寒例等——非以辨病、证、命名。 2.涉及治疗的均以“辨××病脉证并治”命 名。
六经提纲证范文
六经提纲证范文六经提纲证是指以《易经》、《诗经》、《书经》、《礼记》、《周易·易传》、《春秋公羊传》为基础,通过详细解读和分析这六部经典著作的内容,揭示其中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的一种方法和理论。
下面是一个六经提纲证的文章,共1200字:导言:六经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的总称,其中包括《易经》、《诗经》、《书经》、《礼记》、《周易·易传》和《春秋公羊传》。
这六部经典著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通过对六经的详细解读和分析,探讨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
一、《易经》的哲学思想《易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哲学著作之一,它讲述了一种宇宙观和人生观。
其中最重要的概念是“易”和“太极”。
《易经》通过解读卦象的变化,表达了宇宙万物不断变化的规律,认为“易”是永恒不变的天道。
同时,《易经》强调了“太极”的重要性,认为太极具有无限创造力,是世界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源头。
二、《诗经》的文化内涵《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被誉为“中国文学的起点”。
《诗经》中的诗歌内容丰富多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民生状况,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和感情。
《诗经》强调了美德、孝道和忠诚的重要性,成为后世儒家教育的重要基础。
三、《书经》的政治思想《书经》是中国古代的历史书籍,主要记载了周朝至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法律制度。
《书经》中的各类制度和规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
其中最重要的是尊王攘夷的思想,主张尊奉君主,反对外族侵略,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
四、《礼记》的道德观念《礼记》是中国古代的一本典籍,记载了古代礼仪制度和道德规范。
《礼记》中的各种礼仪规范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社会礼节和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
《礼记》强调了孝道、友谊和忠诚的重要性,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互助互爱的精神。
五、《周易·易传》的卜筮哲学《周易·易传》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卜筮方法,通过分析卜筮结果,预测未来的发展和变化。
祝味菊对《伤寒论》六经概念的现代认识
[ 2 ] 国家 技 术 监 督 局 . 中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 中 医临 床 诊 疗 术 语 - 证候部分 [ S ] . 北 京 :中 国标 准 出版 社 ,1 9 9 7 .
中 国 医药 科 技 出 版 社 ,1 9 9 7 .
[ 4 ] 冷方南. 中医 证 候 辨 治 轨 范 [ M] . 北京 : 人 民卫 生 出版 社 , 1 9 8 9 . [ 5 ] 马 宝 璋 ,欧 阳 惠卿 , 吴高嫒 , 等. 中医 妇 科 学 [ M] . 上海 : 上 海 科 学
光 明中医 2 0 1 3年 9月 第 2 8卷 第 9期
C J G MC M S e p t e m b e r 2 0 1 3 . V o l 2 8 . 9
・1 7 8 1・
【 经 典 温课 】
祝 味菊对《 伤寒论 》 六经概念 的现代认 识
李金 明 傅 文录
述, 更是 其对 《 伤寒论》 六 辨 证 提 纲 学 术 观 点 的发 挥 , 而《 伤寒 新义 》 与《 伤寒 方 解 》 更 能 体 现 出 他 对 伤寒 辨
证 之理 解 。就此 问题 , 笔 者 认 为 有必 要 进 行 深 入 学 习 与体 会 。 调肝 或扶 脾 或 活 血 或 化 痰 湿 。常 用 柴 胡 疏 肝 解 郁 调
参 考 文献
[ 1 ] 李美 芝. 多 囊 卵 巢 综 合 征 的诊 断 与 治 疗 [ J ] .中华 妇 产 科 杂 志 ,
2 0 0 2 , 3 7( 7 )i 4 4 4 .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辨证与六经辨证关系的认识
结合原文,请谈谈对脏腑经络辨证与六经辨证关系的认识。
答:东汉年间,伤寒大疫流行,医家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流传后世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
《伤寒论》书中张仲景运用了三阴三阳的辨证方法,创立了理法方药兼备的辨证论治体系,即后世所称的“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体系是张仲景在五脏阴阳理论基础上,结合伤寒病临床实践而创造的辨证论治典范。
《黄帝内经》所构建的以五脏系统为中心的脏腑经络理论,是中医学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的基础,五脏是人体功能活动的中心,脏腑与脏腑之间,脏腑与全身各部分之间,是通过经络相互联系的,人体之气血津液通过经络得以敷布全身,循环周流,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金匮要略》首篇名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相当于全书杂病部分的总论,即确立了杂病的治疗以脏腑经络辨证为主的辨证方法,而《伤寒论》主要为外感病的辨证论治,以六经为纲,这是因为伤寒病具有特殊的发病及传变规律,在脏腑经络辨证的认识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创立六经辨证。
由此可见,六经辨证是建立于对脏腑经络辨证的认识基础上,不能随意摒弃脏腑经络辨证而空谈六经辨证,它们不是互相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
11-论六经与八纲(胡希恕)
论六经与八纲《伤寒论》以六经分篇,后世注家因有六经之辨只限于伤寒的说法。
其实六经即来自于八纲,乃万病的总纲,为便于说明,以下先从八纲谈起。
一、八纲八纲,是指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而言。
其实表、里之中还应有半表半里,按数来论本应是九纲,由于言表、里,即涵有半表半里在内的意思,故习惯常简称之为八纲,今依次说明于下。
表、里和半表半里:是病情反应的病危。
表,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等所组成的机体外在躯壳,则谓为表。
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位时,即称之为表证;里,是人体的极里,即由食管、胃、小肠、大肠等所组成的消化管道,则谓为里。
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位时,即称之为里证;半表半里,是指表之里、里之外,即胸腹两大腔间,为人体诸脏器所在之地,则谓为半表半里。
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位时,即称之为半表半里证。
需要说明的是,表、里、半表半里三者,为固定的病位反应,即是说,不论什么病,就其病位反应来说,或为表,或为里,或为半表半里,虽亦有时其中二者或三者同时出现,但绝不出三者之外。
这里必须强调:这里所说的病位,是指病邪反应的病位,不要误认为是病变所在的部位。
就是说,即使是病变在里,但病邪集中反应于体表,即称之为表证亦或称之为邪在表或病在表。
同理,虽病变、病灶在表,但病邪集中反应于人体里位,即称之为里证,抑或称之为邪在里或病在里。
余则同此,不再赘述。
阴和阳:指病变的性质。
阴即阴性,阳即阳性的意思。
人若患了病,正邪相争,未有不影响人体功能的改变,尤其首先是代谢功能的改变,而其改变,不是较正常为太过,便是较正常为不及。
如其不及,则患病人体亦必相应要有衰退的、消沉的、抑制的等等一系列不及的病症反应出来,即称之为阴证。
如其太过,则患病人体亦必有相应亢进的、发扬的、兴奋的等等一系列太过的病症反应出来,即称之为阳症。
故疾病虽复杂多变,但概言其为证,不为阳,便为阴。
寒和热:疾病从症状的性状来分类则有寒热两种,寒即寒性,热即热性的意思。
“六经”的价值论理中国文化贡献给人类的共同价值
“六经”的价值论理中国文化贡献给人类的共同价值“六经”是指儒家经典《易经》、《书经》、《诗经》、《礼经》、《春秋》和《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六经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对人类的共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贡献。
《易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本哲学著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变易的方式阐述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提出了“天人合一”、“阴阳相互依存”、“德行为本”等重要观念,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使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有了更加系统化和深入的理解。
《书经》和《诗经》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源头,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书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正史,它以简洁明晰的叙述方式,记录了商、周两代的政治、军事、礼仪等方面的重要事件,对于我国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诗经》是一部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它含有丰富的感情和深刻的思想,以其优美的文字和丰富的内涵感染了几代中国人,也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文学创作。
《礼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礼制文化总结,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强调“人人有礼”的价值观念,提倡人们要懂得尊重他人、顾及他人感受,注重社会秩序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这种注重礼仪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不仅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也对其他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国际交往中起到了重要的沟通和协调作用。
《春秋》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历史著作,它记录了齐、晋、秦、楚等国的兴衰变迁,强调“君子无贰心”的道德观念,强调人应该为天下谋福祉、忠于正义。
这种强调人的责任和道德的思想也影响了中国古代历代君王的治理观念,同时也对后来的国家统一和社会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
《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瑰宝,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以言简意赅的问答形式,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和道德伦理。
《论语》强调“仁者爱人”、“自强不息”、“学无止境”等重要观念,提出了人们应该提升自己道德修养的重要观点,强调品德的重要性,对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经新释
d i1 . 9 9 j i n 1 0 -9 4 2 1 . 8 0 6 o :0 3 6 / . s. 0 38 1 . 0 1 0 . 0 s 文 章编 号 :0 38 1 ( 0 1 -81 3 - 1 0 —9 4 2 1 )0 — 40 5 4 .
言《 伤寒 论》 三 阴三 阳? 以“ 经 ” 言 三 阴三 阳其 之 六 代 根据 、 由是 否充 足?能否 忠实 表达 仲景原 旨? 理 我 们知道 , 伤 寒 论 》 理 论 渊 源 , 《 之 主要 来 自《内
经》 。这 一点 是历 代 《 寒 论 》 伤 之学 者 所 公 认 的 , 是 就
《 枢 ・终 始 》: 上 下 相 应 , 往 来 也 , 经 脉 不 结 灵 “ 俱 六 代 ” 灵枢 ・口问》: 余 之 闻 , 。《 “ 九针 之 经 , 阴 阳 , 论 六
经 已毕 ”。
当代 《 伤寒论 》 者对 “ 学 六经 ” 的不 同认识 有 :
( ) 同经络 说 : 1赞 强调 六 经就 是 十二 经 络 , 如程 门 雪 、 渡丹 氏等 。 刘 ( ) 同脏腑 说 : 为 六 经脏 腑 是功 能 的概 据 , 2赞 认 如 鲁福 安 氏等 。 () 3 脏腑 经 络 气 化 说 : 为 三 阴三 阳是 经 络 脏 腑 认 物质基 础上 的气化 活动 , 万友生 氏等 。 如
等 、 种概念 的综 合体 , 多 如姜 春华 等 。
( 1 病理 层次说 : 为 六经 是 阴 阳量 大 小划 分 六 1) 认
辨证, 统领 百病 , 六经 尤 六 个 区域 , 每个 区域 有各 自的
病症 , 他在 《 论翼 自序 》 中说 : 原夫 仲景 之 ‘ 经 ’ “ 六 为百 病立 法 , 专为伤 寒一 种 , 寒宗病 , 为一理 ” 不 伤 治 。 ( ) 六经 ” 5“ 是六 个证 候群 , 如清代 的 陆渊雷 的《 今
六经辨证的感悟心得
六经辨证的感悟心得引言六经辨证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种重要理论体系,它包括《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六部经典著作。
这些经书凝结了古代医家们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和治疗方法的总结与归纳,对于现代中医学的发展和应用有着重要意义。
在学习和研究这些经典著作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并从中汲取到了许多启示。
以下是我对六经辨证的一些感悟心得。
一、继承与创新六经辨证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古代医家们多年来对人体健康与疾病认识的智慧结晶。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了这些古籍对中医理论发展的巨大贡献。
然而,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经典的研究和传承上,更要注重创新与发展。
只有将古代智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健康的需求。
二、整体观念六经辨证强调人体是一个整体,强调内外环境相互作用对健康的影响。
这种整体观念深深地影响了我对身体健康的认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保持内外环境的平衡,合理安排饮食、作息等生活习惯,以维持身体的健康。
同时,在治疗疾病时也要注重综合分析病情,不仅仅关注局部症状,而是从整体上进行辨证施治。
三、辨证论治六经辨证强调辨证论治的重要性。
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各种相关检查结果,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和知识储备,分析归纳出患者所属的证候类型,并根据不同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这种辨证论治的方法使得治疗更加个体化和针对性,提高了治疗效果。
同时,辨证论治也要求医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这对于我们医学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四、预防为主六经辨证强调预防为主,即在疾病发生之前采取相应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
这与现代医学中的健康管理理念相契合。
在学习过程中,我意识到预防疾病远比治疗疾病更重要。
我们应该从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锻炼身体,定期体检等,以降低患某些常见疾病的风险。
五、个体化治疗六经辨证强调个体化治疗,在对待每一个患者时都要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六经辨证最简单解释
六经辨证最简单解释1. 六经辨证啊,简单来说就是把疾病分成六种类型!就好比你去超市买东西,把商品分成不同区域一样。
比如说感冒了,它可能属于太阳病这一类型。
哎呀,这样是不是一下子就好理解啦?2. 六经辨证呀,其实就是给疾病贴上不同的标签!像给不同的人起不同的外号似的。
比如有人发烧还怕冷,那可能就是太阳病的表现啦!你说神奇不神奇?3. 嘿,六经辨证其实就是一套分析疾病的方法呀!就像你玩游戏有不同的关卡一样。
像有的人肠胃不舒服,可能就和太阴病有关呢!是不是挺有意思的?4. 六经辨证啊,不就是把人体生病的情况做个分类嘛!好比把水果分成不同种类。
比如有人头痛厉害,说不定就是六经辨证里的某个类型导致的哟!想想看是不是这样?5. 六经辨证呀,其实就是给疾病分个类呀!跟给不同的动物归类差不多。
像有人一会儿热一会儿冷的,这可能就对应着六经辨证里的某种情况呢!明白了吧?6. 哇塞,六经辨证就是一种很特别的认识疾病的方式呢!就如同你区分不同的颜色一样。
比如有人身体疼痛,这也许能从六经辨证里找到答案呢!很厉害吧?7. 六经辨证呀,就是把疾病划分清楚呀!好像把混乱的房间整理整齐一样。
像有人咳嗽很久,说不定就和六经辨证有关系呢!是不是恍然大悟啦?8. 六经辨证啊,简单讲就是给疾病做个标记呀!类似给不同的花命名。
比如有人心情烦躁还便秘,可能就是六经辨证中的某种表现呢!你懂了没?9. 六经辨证其实就是一种有条理的分析疾病的办法哟!跟整理书架一样。
像有人身体虚弱没力气,也许就能从六经辨证里找到原因呢!是不是很有用?10. 哎呀,六经辨证不就是把疾病弄得明明白白的嘛!就像给不同的路标上方向。
比如有人失眠多梦,说不定就是六经辨证在起作用呢!厉害吧!我的观点结论:六经辨证就是一套非常实用且有趣的分析疾病的方法,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各种疾病表现。
中医诊断学中的六经辨证法
THANKS
感谢观看
阳明病证辨识与治疗原则
阳明病证辨识
阳明病是外感病的里热实证阶段,表 现为高热、汗出、口渴、脉洪大等症 状。
治疗原则
清热生津,通腑泄热。选用白虎汤、 承气汤等方剂进行治疗。
少阳病证辨识与治疗原则
少阳病证辨识
少阳病是外感病的半表半里证阶段,表现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等症 状。
治疗原则
和解少阳,扶正祛邪。选用小柴胡汤等方剂进行治疗。
消化系统疾病的六经辨证施治
太阴病辨证
腹满时痛、自利不渴,舌 淡苔白腻,脉沉缓而弱。 治疗以温中散寒、健脾燥 湿为主,如理中丸等。
少阴病辨证
脉微细,但欲寐。治疗以 回阳救逆、滋阴降火为主 ,如四逆汤、黄连阿胶汤 等。
厥阴病辨证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 热、饥而不欲食,脉弦细 。治疗以寒热并用、攻补 兼施为主,如乌梅丸等。
提高中医诊断水平
01
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六经辨证法,提高中医诊断的准确性和
一致性,提升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促进中医现代化发展
02
将现代医学检查手段与科技手段引入六经辨证中,推动中医诊
断学的现代化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医疗需求。
弘扬中医文化
03
六经辨证作为中医经典理论之一,其发展和创新有助于弘扬中
医文化,提升中医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太阴病辨证
带下病、妊娠呕吐等,治疗以温中散 寒、健脾燥湿为主,如理中丸、香砂 六君子汤等加减应用。
少阴病辨证
闭经、不孕症等,治疗以滋阴降火 、温补肾阳为主,如黄连阿胶汤、 右归丸等加减应用。
厥阴病辨证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等,治疗以 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为主,如乌梅 丸、温经汤等加减应用。
蔡长福六经辨证文字稿
蔡长福六经辨证文字稿最近蔡长福老师想把自己的一生的思想,做一些概括性的报告,奉献给各位。
以《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为载体,结合实际医案,讲解了蔡老师对于六经辨证的个人理解。
以后再有录音,还会继续补充。
仓促整理,未加润饰。
以后继续完善补充。
希望有缘者,珍惜。
广州中医药大学徐风瑞写于蔡长福门诊老店自然界有两个人,一男一女,谓之两合,两合成为夫妇,生下六个儿女,三男三女,此为六合,合成八个数,谓之八卦。
又叫天地人。
八卦推演成六十四卦。
这是六十四卦的起源,也就是易经。
人有两脉六气,两脉是父母之精气,精气走于里,六气走于外,合为一体,为一个人,这叫做活,这叫做脉气人气先天气,动之有形很正常。
何谓脉气?脉是什么?脉是人活着的信号,是人生死的信号,病与不病的信号,生命长短的信号,脉在人体上起这个作用,他是周而复始,生生不息,数不够而病,停则死,达不到四个数,不够数,就叫做病,停则死,所以叫做生生不息。
六气是什么?三阳气走外,三阴气走里,后边为太阳气,前面为阳明气,左右为少阳气,三气合为一体,加上内源三阴之气,人才有造型,两脉不足,六气就病,两脉不病,六气不病,人体动之有形,站如青松,坐如泰山,精神豪爽,气质昂扬,一身正气不败,这叫做动之有形。
动之无形,若要太阳经病了,人体型不正,人向后栽,向后仰,比如仲景杂病“痉病”有汗为柔,无汗为刚,发病时候就后仰,反张,咬牙啮齿,瞪眼。
这就是太阳经病了。
阳明经有病,人走路向前栽,跑得快,停不住,稳不下,站不稳,这就是动之无形。
少阳经病了,人左右摇摆,不是左歪就是右歪,不是左瘫就是右痪。
这也是动之无形。
六气之中,三阳气在外,三阳气好比千斤柱,支撑人体气血,人体骨架,人体不晃不倒,走路正常,一旦三阳经衰败,人体走路姿势就异常。
内三阴气衰败,人之肚腹五脏就病,人就失去原来的形状,人体脸色变,面色无光,动之无形,气不接续。
六气是什么?来源于黄帝内经,就是六经,六经就是六气,六气在解剖看不到,针灸刺激试验就看到了,太阳经走于后,针刺太阳经络就会上下传感,到头到脚,太阳之气,这是肉眼看不到的,肌肉解剖也看不到。
《伤寒论》六经辨证之我见
《伤寒论》六经辨证之我见《伤寒论》以三阴三阳表示伤寒病证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
后世医家总结出六经辨证,对六经的本质研究形成各种学说,有经络说、脏腑说、气化说、部位说、阶段说、症候群说、综合说等。
六经辨证包含了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气病机,并蕴含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
历代研究《伤寒论》者众多,迄今有医家逾700人,产生专著1700多部,发表论文逾3万篇。
从源到流,从本到末,从内涵到外延,有以文解论、以经解论、以论解论、以注解论、有以心解论等。
历代医家多重视六经实质的研究并形成了多种学说,但解释六经离不开其所属脏腑、经络及气化功能。
本研究以六经为纲,脏腑经络气血为目,用八纲作为纽带,对伤寒六经病证进行重新疏理,以揭示六经病证及其方系的变化规律,同时以各经的特性和组合分析六经变证。
此外,就少阴心肾进行中西医理论汇通的探讨,以期为临床上急危重病症的中医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 六经辨证是最经典和最根本的辨证体系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卢》、《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
《伤寒论》本无“六经”之说,六经之名源自《内经》。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六经为川”。
《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六经波荡,五气推移。
”《灵枢·刺节真邪》曰:“六经调者,谓之不病” 等。
后世论《伤寒论》者,对六经演绎有经络说、脏腑说、气化说、部位说、阶段说、症候群说、综合说等。
《伤寒论》以六经分病、论证、辨治并断转归,其三阴三阳论证,清楚地表达了疾病的病性、病位、病势和转归,实际上后来提炼出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已在其中得到表达,后世温病的“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也是以六经辨证为框架进行发挥和充实。
既然三阴三阳已表达了整个有机体的各个层面和状态,其自然具有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基础。
六经辩证体系
六经辩证体系六经辩证体系是中国传统经典中的经典文献分为六部,通过对这六部经典的研读和辩证分析,可以形成一种综合性的认识和理解体系。
这六部经典包括:1. 《易经》(Yì Jīng):也称《周易》,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典籍之一,涵盖了哲学、卜筮、天文等领域的内容。
通过对八卦和六十四卦的阐释与应用,以及阴阳、五行等概念的运用,探讨宇宙的变化和事物的发展规律。
2. 《诗经》(Shī Jīng):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古代各个时期的诗篇。
其中包括了爱情、民生、政治等各类题材的诗歌,通过对这些诗歌的分析和解读,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民俗习惯。
3. 《书经》(Shū Jīng):也称《尚书》,是古代中国的一部记载历史事件和政府文件的文集。
《书经》内容包括封建时代的土地分配、官职制度、政治制度等内容,通过对这些记录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政治制度和治理方式。
4. 《礼记》(Lǐ Jì):是一部关于礼仪制度和社会生活的经典文献,记载了古代中国的仪式、礼节和礼仪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礼记》的研读,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生活习惯、社会道德及价值观念等。
5. 《春秋》(Chūn Qiū):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齐、卫、晋、楚、吴、越等诸侯国的政治、外交和战争等事务。
《春秋》以年代为序,通过对当时历史事件的记录和分析,可以了解那个时期的政治局势、斗争和变迁等。
6. 《论语》(Lún Yǔ):是记录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对话的文献。
《论语》内容包括了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对这些对话的解读可以了解孔子的思想及其影响。
六经辩证体系的研究和运用,是对这六部经典的综合性解读和相互关联的分析,可以帮助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并获得智慧和启发。
六经经络学说之我见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是我国古代医家研究《伤寒论》的重要学说。
其基本内容是根据《素问》运气七篇大论中六经标本中气理论及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经移植与发挥用来分析阐述《伤寒论》六经病发生发展及证治规律。
这一学说推动了《伤寒论》的研究及学术思想的发展。
1、气化学说的渊源气化学说渊源于《素问》中由王冰补充的运气七篇大论,《素问·六微至大论》载:“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
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
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之也。
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
所谓本也。
本之下,中之见也。
见之下,气之标也。
本标不同,气应异象。
”《素问·至真要大论》载:“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
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
”阐述了自然界六气阴阳消长生克制化的规律,即三阴三阳以六气为本,六气以三阴三阳为标。
其六气标本中气从化规律,即具有互为阴阳表里制约相配关系的六气如何从标从本从中气运化。
后世医家在《内经》基础上又有阐发,如金·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指出“大凡治病,必先明标本,……六气为本,三阴三阳为标。
故病气为本,受病经络脏腑谓之标也。
”张子和《儒门事亲》编成“标本中气歌”:“少阳从本为相火,太阴从本湿上坐;厥阴从中火是家,阳明从中湿是我;太阳少阴标本从,阴阳二气相包裹;风从火断汗之宜,燥与湿兼下之可。
万病能将火湿分,彻开轩岐无缝锁。
”明·张景岳《类经图翼》描绘了“标本中气图”,以脏腑为本居里,十二经为标居表,表里相络者为中气居中,六经六气各有所从所主不同。
何为六经辨证1000字感悟
何为六经辨证1000字感悟
六经辨证是中医临床诊断的一种方法,是将外感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症状,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为六个类型,以辨别疾病的病因、病变部位、疾病性质以及正邪盛衰等情况,从而指导临床治疗的方法。
通过学习六经辨证,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理论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六经辨证不仅仅是对症状的简单分类,更是从整体上把握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将人体内外环境、脏腑经络等因素相互联系,全面考虑疾病的发生发展。
六经辨证让我明白了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它强调在疾病的不同阶段,症状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需要根据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这让我意识到在面对疾病时,我们不能仅仅关注眼前的症状,而应该从全局的角度去思考和治疗。
此外,六经辨证还让我认识到中医的治疗方法是个体化的。
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而不是一刀切的治疗方法。
这让我明白了每个患者都是独特的,我们需要根据他们的体质、病情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总之,学习六经辨证让我对中医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
明白了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性。
它不仅是一种诊断方法,更是一种思维模式,一种从整体、动态的角度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方法。
希望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我能够不断深入学习六经辨证,提高自己的中医临床水平。
六经与六气的讲解
六经与六气的讲解
六经指的是《易经》、《书经》、《诗经》、《礼记》、《春秋》和《周易》等六部经典书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经以其深刻的哲理和独特的文化价值一直被人们所推崇。
六气指的是金、木、水、火、土、风六种元素。
在中医学中,六气是指人体内的六种气质,即肝气、心气、脾气、肺气、肾气和胃气。
这六种气质相互作用,协调平衡,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将六经和六气结合起来,可以理解为在中华文化和医学中,人的生命和发展是由天地之气和人体自身之气共同作用而成的。
六经和六气的讲解,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和中医学,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地保护和调节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 1 -。
中医六经理论如何指导疾病预防与康复
中医六经理论如何指导疾病预防与康复中医六经理论,源自《伤寒论》,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理论不仅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而且对于疾病的预防与康复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六经,即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和厥阴经。
它们分别代表了人体不同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
理解六经的特点和相互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康复措施。
从疾病预防的角度来看,六经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整体的、动态的观察人体健康状况的方法。
以太阳经为例,太阳主表,是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
如果一个人的太阳经气旺盛,那么他抵御风寒邪气侵袭的能力就较强。
反之,如果太阳经气不足,就容易出现感冒、发热等表证。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保护太阳经的功能。
比如,根据季节和天气的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过度劳累和出汗后受风着凉。
同时,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也有助于振奋太阳经气。
阳明经多气多血,其功能主要与消化和代谢有关。
保持阳明经的通畅对于预防疾病至关重要。
这就要求我们在饮食方面要注意规律、均衡,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食用油腻、辛辣、生冷的食物。
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助于维护阳明经的正常功能,促进气血的化生和运行,从而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少阳经主枢机,具有调节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作用。
情绪的波动和压力往往会影响少阳经的功能。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容易导致少阳枢机不利,进而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我们要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通过合理的方式释放压力,如听音乐、旅游、与朋友交流等,以维持少阳经的正常运转,预防疾病的发生。
太阴经主运化,与脾胃的功能密切相关。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养护好太阴经,就要注意调理脾胃。
饮食有节、定时定量,避免过度思虑和劳累,都有助于保护脾胃的功能。
此外,中医的一些保健方法,如艾灸足三里、按摩腹部等,也可以增强太阴经的功能,提高身体的免疫力,预防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六经概念不同: 《灵枢 ·经脉篇》三阴是指: 足太阴脾、手太阴肺; 足少阴肾、手少阴心; 足厥阴肝、手厥阴心包; 三阳是指: 足太阳膀胱、手太阳小肠; 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 足少阳胆、手少阳三焦。 这里的六经(三阴三阳)实质是指五脏六腑(六脏六腑)及其 十二经络。
《伤寒》的六经概念,不是脏腑经络概念,而是八纲概念, 实为六经病提纲即: 三阴证是指: 太阴病即第275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 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其证为在里的阴证,虽有太阴之名,但不同于足太阴脾, 也不同于手太阴肺; 少阴病即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为在表的阴证,虽有少阴名,但不同于足少阴肾,也不同 于手少阴心; 厥阴病即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 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其证为在半表半里的阴证,虽有厥阴名,但不同于足厥阴 肝,也不同于少厥阴心包。
辅助提纲: ①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这是说,每-个病位
皆有阴阳两类证,表证亦分阴阳两类证,即表证有发热恶 寒者,此为发于表的表阳证即太阳病;若表证呈现不发热 而恶寒者,此为发于表的表阴证即少阴病。
②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 脉缓者,名为中风”。这是说,上述的太阳病,
综上所述,《伤寒》与《内经》六经概念不 同,后世医家柯韻伯、恽铁樵、章太炎、姜春华 等早有认识,如章太炎指出:“《伤寒》的六经 不同于《内经》之十二经脉之含义”。六经传变 是《伤寒》中病证传变的一种形式,指出:“王 叔和强引《内经》一日传一经之说”,是错误的, “因仲景并无是言”,且以“阳明篇有云:阳明 居中,土也,无所复传184条,可见阳明无再传三阴 之理”。更观太阳篇中,有云二三日者,有云八 九日者,甚至有云过经十余日不解者为据,指出 “何尝日传一经耶”?并赞柯氏“曾谓六经各有 提纲,非是以次相传”。总之,不能用《内经》 的六经、脏腑经络来解释《伤寒》的六经。
二、《伤》六经来自八纲
经方辨证主要是六经八纲,经方施治,亦 主要是在六经八纲基础上制定治疗的准则, 所以对于中医辨证施治的研究,则六经和 八纲是首应探讨的核心问题,为便于说明, 以下先从八纲谈起。
八纲,是指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而言, 1、表:表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等所组成的机 体外在躯壳,则谓为表,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体部,即 称之为表证。 2、里:指机体的极里面,即由食道、胃、小肠、大肠等 所组成的消化管道,则谓为里,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体 部,即称之为里证。 3、半表半里:指表之内,里之外即胸腹二大腔间,为诸 脏器所在之地,则为半表半里,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 即称之为半表半里证。
表、里、半表半里三者,为固定的病位反映,或 为表,或为里,或为半表半里,虽有时表与里、 或与半表半里、或半表半里与里、或表与半表半 里、又与里同时出现,但绝不出此三者范围。
病位,是指病邪所反映的病位,不是指病变所在 的病位,虽病变在里,但病邪集中地反映于表位, 中医称之为表证,亦或称之为邪在表、或病在表。 反之,虽病变在表,但病邪集中反映于里位,中 医即称之为里证,亦或称之为邪在里、或病在里, 以下同此,不另说明。
表
里 表 仲景加入半表半里理念
表 阳证 太阳病 半表半里 阳证 少阳病
里 阳证 阳明病 里 阴证 太阴病 半表半里 阴证 厥阴病 表 阴证 少阴病
《伤》六经来自八纲示意图
两者对比,《内经》的六经是内含十 二脏腑经络,从病位讲,是代表十二 个病位。《伤寒》的六经是六个证候 提纲,从病位讲,是代表三个(表、里、 半表半里)病位,从病情看,又分阴阳 两类,即把人体患病后出现的症状分 病位为三,每个病位分病情为二,统 合证候为六类证候。可知《内经》和 《伤寒》六经名同,但其概念、实质 完全不同。
若同时更见有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按之缓弱者,则名之为 中风。
③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 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 名为伤寒”。 即是说,太阳病1、有阳实热2、又有伤寒、 中风之分。
中风和伤寒为太阳病两类不同的病证。前者由于汗出而敏 于恶风,因名之为中风;后者由于无汗而不恶风,或少恶 风,但重于恶寒,因名之为伤寒。不过于风曰中,而于寒 曰伤,实亦不无深意。即太阳病原是人体欲借发汗的机转, 自体表以解除其病,但限于自然的良能,或虽得汗出而邪 反乘汗出之虚深入于肌腠。中者中于内,名曰中风者,以 示在表之邪深也。或不得汗出,病邪郁集于肤表,只是不 得其汗而出。伤者伤于外,名为伤寒者,以示在表的邪浅 也。中风、伤寒均属证名,不要以为中风,即真的中于风, 伤寒即真的伤于寒。
三、六经之辨
(一)提纲之辨;(二)条文之辨;(三)临证之辨。
(一)提纲之辨 1、太阳病(表阳证)提纲 主提纲:《伤》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是说,太阳病,不是指的一种个别的病,而是 指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特征的一般常见的证。 即是说无论什么病,若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等一系列症状者,即称太阳病。提纲高度概括而 准确。 入眼功夫:以八纲认知:阳热实表证
4、阴和阳:阴指阴性证,阳指阳性证。人如患了 病,未有不影响机体的机能改变的,尤其首先是 代谢机能的改变,而其改变不是较正常为太过, 便是较正常为不及,如其太过,则患病机体亦必 相应的要有亢进的、发扬的、兴奋的等等这类太 过的病征反映出来,即称之为阳证。如其不及, 则患病机体,亦必相应的要有衰退的、消沉的、 抑制的等等这类不及的病征反映出来,即称之为 阴证。
继承和弘扬祖国医学
纪念胡希恕先生 诞辰一百一十周年
认识《伤寒论》六经
一、研究《伤》六经概况
六经实质的看法,有四十一种观点
分类,除少数用现代理念者外,实不过二端:
一者用《内经》五运六气、脏腑经络说;
二者用八纲辨证说。
一者,受王叔和、成无己影响,认为《伤寒》的 六经是在《内经·热论篇》六经的基础上产生和发 展而来,而用这种观点解释恰切与否呢?简单地 对比一下,即可知道了
三阳病是指:太阳病即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 浮、头顶强痛而恶寒。” 其证为在表的阳证,此之太阳不同于足太阳膀胱, 更不同于手太阳小肠; 阳明病即第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 也。” 其证为在里的阳证,虽有阳明名,但不同于足阳 明胃(脏腑经络足阳明有胃家虚,这里但为胃家 实),亦不同于手阳明大肠。; 少阳病即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 目眩也。”其证为在半表半里的阳证,虽有少阳 名,但不同于足少阳胆,也不同于手少阳三焦;
王、成、张中风为中于风,伤寒为伤于寒、“风伤卫”、 “寒伤营”之说,是“《伤》研究史上误导传统”的根源
2、少阴病(表阴证)提纲
主提纲: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 微细,但欲寐也”。
读这条,必须对照第1条!少阴病,除无 热恶寒与太阳病发热恶寒显然不同外, 并由于虚衰,脉浮之中而有微细之象, 而且精神不振,故其人但欲寐也。
6、虚和实:虚指人虚,实指病实,病还未解,而人的精 力已有所不支,机体的反映显示出一派虚衰的形象者,即 称之为虚证。病势在进,而人的精力并亦不虚,机体反映 显示出一派充实的病征者,即称之为实证。
由于以上的说明,可见虚实亦和寒热一样,同属阴阳中的 一种特性,不过寒热有常,而虚实无常,寒热有常者,即 如上述,寒者必阴,热者必阳,在任何情况下永无变异之 谓。但虚实则不然,当其与寒交错互见时,而竞反其阴阳, 故谓无常,即如虚而寒者,当然为阴,但虚而热者,反而 为阳。实而热者,当然为阳,但实而寒者,反而为阴。以 是则所谓阳证,可有或热、或实、或亦热亦实、或不热不 实、或热而虚者,则所谓阴证,可有或寒、或虚、或亦虚 亦寒、或不寒不虚、或寒而实者。
(三)治则不同:
《内经》对六经病的治则亦见于《素问·热论篇》: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通其脏脉,病 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 者,可泄而已”,即笼统谓三阳病用汗法、泄法, 三阴病亦用汗法、泄法,强调三日为期。而《伤 寒》强调病在表,即属太阳、少阴者可汗,且不 论几日;病属少阳治用和解;病属阳明治用清热 (吐、清、下);病属少阴治用温阳发汗;病属太 阴治用温里;病属厥阴治用温阳和解(温下清上)。 这里可知,《伤寒》的少阳、阳明忌用汗法;太 阴、厥阴忌用汗法、泄法;而《内经》的三阳三 阴皆用汗泄法。
入眼功夫:阴虚寒表证。脉微:津虚, 但欲寐:无力、神疲、精气虚
辅助提纲: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 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是说表阴证其主 证是无热恶寒。
少阴病为表证的阴性病。依据八纲的分析,同- 病位均有阴阳两种不同的病证,表证当然亦不例 外。验之临床,老年或体质素虚之人,若患外感, 往往表现为少阴病这样的表证,而且《伤寒论》 的少阴病篇,自证治论述开始,即首先提出麻黄 附子甘草汤条(第302条), “以二三日无里
证,故微发汗也”。可见少阴病二三日之前,纯 属表证甚明。
唯以少阴病本来正气虚衰,维持在表的时间甚短暂,二三 日后即常传里、半表半里,而并发呕吐下利的太阴病(胃 肠型感冒)。篇中有关四逆辈诸证治,大都属于并病和合 病之类,而非单纯的少阴病。凡诸病死,概在胃气衰败之 后,亦即太阴病的末期阶段,少阴病死证诸条,亦多系二 阴的并病,仲景不于太阴病篇提出,而特出示于少阴病篇 者,实亦大有深意。这就是,病之初作,即见少阴病这种 表证,万不可等闲视之,因其二三日之间即有并发太阴死 证的风险,必须抓紧时机及时治疗乃可救凶险于未萌。太 阳与少阴均属表证,故均有传里或传半表半里的变化。但 太阳以传阳明、少阳为常,而间有传太阴、厥阴者,故少 阴病篇亦夹有大承气汤和四逆汤等证治的出现。少阴篇本 就难读,如用经络脏腑解释则难得头绪,如用八纲分析之, 尚易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