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雨的形成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雨的形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自然现象》章节中的“雨的形成”部分。
详细内容包括:雨的成因、雨水的作用、雨的分类、雨的预测以及与雨相关的趣味知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雨的形成过程,知道雨水的作用,认识不同类型的雨。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及探究自然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幼儿关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雨的形成过程、不同类型的雨。
重点:雨的成因、雨水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视频、图片、实验器材。
学具:记录本、画笔、彩纸、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让幼儿观察窗外或播放雨的视频,引导幼儿关注雨的形态、声音和感觉。
(2)邀请幼儿分享自己在雨中的经历,讨论雨的趣味现象。
2. 例题讲解(10分钟)(1)通过PPT课件,讲解雨的形成过程,引导幼儿理解雨的成因。
(2)讲解雨水的作用,让幼儿了解雨水对大自然和人类的重要性。
(3)介绍不同类型的雨,如:锋面雨、地形雨、对流雨等。
3. 随堂练习(5分钟)(1)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让幼儿用自己的话复述雨的形成过程。
(2)让幼儿观察图片,辨别不同类型的雨。
4. 实验探究(10分钟)(1)带领幼儿进行简单的雨形成实验,让幼儿亲身体验雨的形成过程。
(2)引导幼儿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培养观察、思考、表达能力。
(1)回顾所学内容,加深幼儿对雨的认识。
(2)引导幼儿思考如何保护水资源,培养环保意识。
六、板书设计1. 雨的形成过程图解。
2. 雨水的作用列表。
3. 不同类型的雨图片展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雨的形成过程。
(2)举例说明雨水的作用。
(3)画出你最喜欢的雨,并注明类型。
2. 答案:(1)雨的形成过程:水蒸气上升,遇到冷空气凝结成水滴,形成云层。
当云层中的水滴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从云层中落下,形成雨。
(2)雨水的作用:提供水源、滋润植物、调节气温、清洗空气等。
雨的形成教案(最终版)
雨的形成教案(最终版)第一篇:雨的形成教案(最终版)小雨滴活动目标:1.2.3.4.通过实验帮助幼儿了解雨的形成过程;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幼儿在实验中学习,激发有而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对科学的热爱。
活动重点:雨的形成过程的实验活动难点:由实验引导幼儿理解雨的形成活动准备:1.实验材料:酒精灯、烧杯、水、夹子、镜子等2.准备相关教学影片。
活动过程:一、导入小朋友们听这是什么声音?(雷声)小朋友们知道在什么时候才能听到打雷的声音啊?(下雨的时候)那小朋友们知道为什么要下雨或者雨是从哪里来的吗?现在老师就要给大家讲解雨是从哪里来的,小朋友们一定要仔细听,认真观察哦。
二、实验连接好实验仪器,在烧杯中加入少量水,给水加热,让小朋友们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主要是观察谁在加热过程中有水蒸气产生。
(水加热到沸腾状太就会形成白色的气体,就叫做水蒸气)水蒸气由于自身的重量较轻会向上飞升。
小朋友们在观察镜子上面有什么啊?(小水滴)。
小水滴是怎么来的呢?引导幼儿慢慢观察。
告诉小朋友,水蒸气在上升的过程中遇到冷的镜子,就会停下来,慢慢的水蒸气越积越多就会变成小水滴。
引导幼儿观察镜子上面的现象。
过了一会儿,镜子上的小水滴会慢慢的落下来。
小水滴越积越多,就会变成大的水滴,镜子托不住水滴的时候就会慢慢落下来。
三、雨的形成刚才小朋友们都很仔细的观察了老师做的实验,老师现在就告诉小朋友们雨是怎么形的在大自然中,水在太阳公公的照射下也变成了水蒸气,水蒸气上升遇到高空中的冷的空气,就会凝结成小水珠,很多的小水珠聚集在一起就变成了云,小水珠变成大水珠,当云托不住大的水珠的时候就会落到地面上,就是我们看到的下雨了。
指导幼儿在自然中太阳就相当于酒精灯,冷空气就相当于镜子。
四、结束小朋友们,大自然中有很多奇妙的现象等着我们去探索,我们要知道大自然的秘密就要好好学习科学知识,长大以后啊成为一名科学家。
帮助我们解决不知道的秘密。
第二篇:《雨的形成》教案雨的形成教学目标:科学知识探究目标:1、能通过观察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幼儿园教案雨的形成
幼儿园教案:雨的形成一、引入主题:认识雨的形成过程,让孩子们了解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教具:透明玻璃杯、热水、盐。
引入方式:1.观察室内外的天气,询问孩子们今天的天气如何?2.提问:为什么这个季节常有雨?3.通过讨论来导入今天的主题:雨的形成。
二、新知和实验1. 雨的形成雨是从云层里面落下来的,那么,云又是怎么形成的呢?1.当地球表面受到太阳热量时,水会转化成水汽,升到大气中形成云层。
2.云层中的水蒸气因为受到冷空气的影响而变成小水滴,这些水滴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云朵。
3.当云层中水滴足够大时,它们就会从云层中掉落下来,形成了雨。
2. 实验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观察雨是怎么形成的。
材料:透明玻璃杯、热水、盐。
步骤:1.在透明玻璃杯中倒入一些热水,让孩子们看看里面的水变成了水蒸气。
2.接下来,我们向透明玻璃杯中加入一些盐,搅拌均匀后,再让孩子们看看白色的水蒸气变成了小水滴。
3.继续观察一段时间,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水滴聚集在一起,最后就会形成水滴沿玻璃杯壁滑落。
3. 学习活动通过上述实验,让孩子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雨水是如何形成的,同时了解到自然界的规律和美妙。
三、总结和拓展总结:通过本次教学,让孩子们了解到雨的形成过程,并通过实验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认知和理解。
同时,我们也要提醒孩子们关注天气预报,及时应对外界环境变化和注意安全。
拓展:1.带领孩子们观察日出、日落、彩虹和石头变红等自然现象,探索自然规律。
2.制作云朵、雨滴、风车等手工制作,加强孩子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3.教授常见诗歌、童谣等相关绘本,让孩子们在悠扬的歌声中体验到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四、反思和建议通过这次教学我们了解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拓展视野、引导引导思路和发掘潜力的过程。
同时也发现,孩子们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不认真听讲、不集中注意等问题,我们应该加强教育引导,提高孩子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最后,在下次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孩子的兴趣,加强互动交流,营造更加和谐的教育氛围。
小班科学教案雨的形成
小班科学教案雨的形成小班科学教案雨的形成引言:天空中的降雨是自然界中的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自然现象之一。
小班的孩子们对于雨的形成可能会感到好奇,通过本篇科学教案,我们将带领孩子们一起探索雨是如何形成的。
一、导入(15分钟)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导入过程帮助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相关知识,例如:天气的变化、水的三态等。
导入方式:1. 让学生观察窗外的天气,询问他们今天的天气是晴天还是阴天,是否有下雨。
2. 让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到的水的三态,简单回顾水的液态、固态和气态,并问他们知道降雨是哪个态的表现形式吗?二、探究(20分钟)本活动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雨的形成过程,帮助他们理解雨的形成原理。
活动一:云朵的形成材料:塑料瓶、热水、冰块、喷雾器。
步骤:1. 教师将塑料瓶倒立放在热水中,一段时间后再倒立取出,让学生观察瓶口附近是否有水滴出现。
2. 教师将冰块放在瓶口附近,让学生观察瓶外是否有水滴形成。
3. 教师用喷雾器向瓶内喷水雾,让学生观察是否能够看到类似云朵的现象。
活动二:雨的形成材料:透明塑料袋、吹风机、水。
步骤:1. 教师将一小杯水倒入塑料袋中,并将袋子封口。
2. 教师用吹风机对袋子进行吹风,让学生观察袋子的变化。
3. 继续吹风一段时间后,教师请一个勇敢的学生打开袋子,让大家观察袋内是否有像雨一样的水滴。
三、总结(15分钟)通过活动的探索,学生可以初步理解雨的形成过程,但还需要进一步加深对于过程的理解和总结。
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总结:1. 雨是由什么形成的?2. 云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3. 雨是从云朵中的哪个部分形成的?4. 活动二中,袋子内部的水滴是怎样形成的?5. 雨水是如何从云朵中落到地面上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逐步解释和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拓展活动(15分钟)在完成了基础的教学活动之后,为了巩固学生对于雨的形成过程的理解,可以进行一些拓展活动或游戏。
科学作业教案《雨的形成》
教案《雨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雨的形成过程,知道云、雨、雪等天气现象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天气、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3.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创作关于雨的绘画或写作作品。
二、教学重点:1. 雨的形成过程。
2. 天气现象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 雨的形成过程中水蒸气的凝结。
2. 引导学生理解天气现象之间的关联。
四、教学准备:1. 图片素材:云、雨、雪等天气现象的图片。
2. 教学视频:雨的形成过程的视频。
3. 绘画材料:水彩笔、画纸等。
4. 写作材料:作文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1 出示云、雨、雪等天气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1.2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天气现象之间的关系吗?1.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云、雨、雪等天气现象是自然界中水循环的一部分。
2. 新课导入:2.1 出示雨的形成过程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2 播放雨的形成过程的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雨的形成。
2.3 讲解雨的形成过程:水蒸气在空气中遇到冷空气时,会凝结成小水滴,形成云。
当云中的水滴足够多时,就会降落到地面上,形成雨。
3. 课堂互动:3.1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雨的形成过程吗?3.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实践活动:4.1 绘画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力,画出雨的形成过程。
4.2 写作活动:让学生写一篇关于雨的作文,描述雨的形成过程和对大自然的感受。
5. 课堂小结: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雨的形成过程以及天气现象之间的关系。
5.2 强调观察大自然、了解天气现象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6.1 观察天气现象,记录下自己喜欢的天气现象。
6.2 思考:雨对我们的生活和环境有什么作用?6.3 准备下一节课的分享。
六、教学拓展:6.1 出示其他天气现象的图片,如风、雾、霾等,引导学生了解它们与雨的关系。
6.2 邀请气象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天气现象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雨的形成》教学设计3篇 雨的形成的教学设计
《雨的形成》教学设计3篇雨的形成的教学设计下面是整理的《雨的形成》教学设计3篇雨的形成的教学设计,欢迎参阅。
《雨的形成》教学设计19、《雨的形成》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根据计划进行实验操作,明白“雨是怎样形成的”。
2、能举例说出有些物质的变化是可逆的,并愿意关注科学技术(人工降雨)的发展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
探究目标:能独立提出要研究问题的假设,并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探究物态变化的兴趣。
2、能与其他同学愉快地交流自己的观点教学重点:设计实验来验证雨的形成的猜想,并创造条件,使学生尽可能独立地探究雨的成因。
教学难点:组织学生自行探究雨的形成实验。
教学准备: 热水、冰块、酒精灯、烧杯、烧瓶、蒸发皿、保鲜膜、塑料袋、火柴、石棉网、三角铁架、铁架台、导管、软木塞、水槽、试验记录表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教师:上节课,我们一块儿研究探讨了生活中常常出现的小水珠,谁还记得我们都讨论了哪里出现的小水珠?学生交流:烧水时,锅盖的里面有小水珠;秋天早晨的树叶上有小水珠;我到浴池洗澡时,看到房顶上有小水珠等。
教师:这些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空气中有许许多多的水蒸气,当遇到冷的物体后,就会凝结成小水珠。
教师:今天,我们将继续共同探究一种特殊的小水珠,它们从天而降,你们猜一猜,是什么?学生:雨。
教师:好,大家来看一下这张图片(出示下雨的幻灯片)。
看到雨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雨是怎样形成的呢?师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1、猜想教师:那雨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同学们开动你们善于思考的头脑,猜一猜吧!学生思考、交流、汇报: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许许多多的小水珠,这些小水珠落下来,就形成了雨。
师相机板书。
2、设计实验教师:我们不能像孙悟空那样飞到天上去观看,那我们在实验室设计一个实验模拟一场小雨,怎么样?师:我们的猜想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许许多多的小水珠,水珠落下来就形成了雨。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雨的形成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雨的形成教学目标:1. 了解雨水的来源及形成原理。
2. 能够简单描述雨水的形成过程。
3. 培养幼儿观察、探究和实验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海绵、水杯、喷壶、纸杯、笔、小黑板。
2. PPT图片资料。
3. 书籍:科普读物《谁升起了这颗蓝色的水滴》。
教学过程:1. 导入:老师让幼儿们看看窗外,询问是否见到过雨,并以此为引入,让幼儿们开始思考:雨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下雨?2. 了解雨的来源及形成原理:老师通过PPT图片资料,讲解水蒸气是通过太阳能蒸发地表水而产生的水气,经过大气层的运动,形成水滴,从云层中降落到地表上的过程,并简单图示。
3. 实验:老师借助幼儿园实验室和小黑板,向幼儿展示实验。
首先将海绵浸泡在水里,浸透后将海绵从水中拿出来,用手按压海绵可以看到水滴从海绵中滴下。
接下来,老师借助喷壶对幼儿作出演示,喷出水汽通过大气层运动,形成水滴,从云层中降落到地表上的过程。
同时,老师也要引导幼儿操作,让幼儿通过摸、看、拍、捏等方式,自主体验实验过程。
4. 总结:老师带领幼儿总结实验过程,引导幼儿回答问题:水蒸气是怎样形成的?雨是怎样形成的?并将答案用简单的语言讲给幼儿听。
5. 拓展:老师引导幼儿通过所提供的科普读物《谁升起了这颗蓝色的水滴》,了解更多关于雨的知识。
教学反思:1. 教学准备要充分,除了PPT图片资料,还应携带有关实验器材,在课程的真实场景模拟中,幼儿可以更深刻地学习到了解雨的来源及形成原理。
2. 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采用略带引导性的方式,让幼儿通过摸、看、拍、捏等方式,自主体验实验,增强幼儿的实际操作和创新思维能力。
3. 在教学之后,老师可以及时地让幼儿总结所学到的知识和实验经验,可以带领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共同探讨出更多有关雨的知识。
4.老师可以通过书籍、谈话、实验等多种方式,创设多元的教学场景,培养幼儿的多元探究和思考的意识,实现课程的优质发展。
中班科学教案雨是怎么形成的
中班科学教案雨是怎么形成的中班科学教案:雨是怎么形成的在中班科学教学中,让幼儿了解自然界的变化和现象是十分重要的。
其中一个关键主题就是雨水的形成过程。
通过让幼儿探索和理解雨水的形成原因,他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然界的运作,并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本文将介绍一种教学方法与活动,帮助中班幼儿理解雨是如何形成的。
1. 活动目标为了让幼儿理解雨水的形成,我们需要先引起他们的兴趣。
通过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使幼儿能够理解云和雨之间的关系,并能模拟出雨的形成过程。
这样,他们会从实际的观察和实验中学到最基本的科学原理。
2. 活动准备在教学活动前,教师需要准备一些基本的材料,其中包括:透明玻璃杯、温水、扫帚、喷雾器、小镜子和一些棉球。
这些材料将有助于实践性的学习和观察。
3. 活动步骤a) 直观呈现: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和短视频的形式,向幼儿展示云和雨的图片,并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云和雨。
鼓励幼儿提出问题,比如:“云是怎么形成的?”、“雨水是从哪里来的?”等等。
b) 实地观察: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现有的天气条件,带领幼儿到户外进行观察。
教师可以提醒幼儿注意天空中的云朵,是否有阴天、多云或晴朗的现象。
同时,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观察降雨过程,并鼓励他们问更多的问题。
c) 实验模拟:回到室内,教师可以使用透明玻璃杯、温水和喷雾器进行实验模拟。
先让幼儿将温水倒入杯子中,然后用小镜子悬在杯口上方,边拿着扫帚挥动边喷雾向镜子上喷雾。
幼儿会观察到镜子上出现模糊的水滴。
教师可以向幼儿解释,这个实验模拟了云拿雨的形成过程。
d) 亲身体验:最后,教师可以给每个幼儿一些棉球,让他们在玻璃杯内进行实际操作。
幼儿可以沿着杯壁摩擦棉球,观察是否出现水滴。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摩擦会导致水滴形成?这个实验中起到了什么作用?4. 结课和反思在活动的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
让幼儿将实地观察和实验模拟的结果整理出来,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雨水的形成过程。
大班科学教案:雨是怎样形成(三篇)
大班科学教案:雨是怎样形成【活动目标】1、了解云和风的关系,产生探究的兴趣。
2、知道雨是怎样形成的。
【活动准备】云、风的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一、雨是这样形成的。
1、教师故作神秘的说:我听到笑话、小草、大江、小河、池塘、小鱼的叹息声,他们都说太热了,要被晒干了。
请大家帮他们想想办法。
2、有个朋友是一定要来帮忙的,他就是”云”,你们知道他能帮上什么忙吗?3、原来”云”会变。
他把自己变成了什么?”云”能自己变吗?是谁帮助了他?怎么帮他?许多云聚在一起发生了什么事?4、无数小小的水滴聚在一起,就形成了云。
当谢谢水滴越聚越大,直到负荷太重、漂浮不动就会”嘀嗒”一声掉下来。
那就是雨。
二、游戏:云彩和风儿1、幼儿自由选择角色扮演风或扮演云彩。
2、扮演”风”的幼儿站在周围一圈,用力吹起。
当所有的”云”聚在一起时,发出”哗啦啦”的雨声。
大班科学教案:雨是怎样形成(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雨的形成过程和原因,并能简单解释雨的形成过程。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关注和热爱自然现象,发展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雨的形成过程。
2. 雨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1. 展示板、图片、视频等教具。
2. 学生实验用材料:水、玻璃瓶、冷凝管、冷凝板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5分钟)展示一张下雨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谈在下雨的时候,他们都能看到什么现象。
引导学生猜测雨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
2. 知识讲解(30分钟)2.1 通过幻灯片或视频等形式,讲解雨是怎样形成的:a) 水汽形成:水蒸气是空气中水的气态形式。
当地面的水受热蒸发后,水蒸气上升到高空,形成了水蒸气。
b) 水蒸气凝结:当水蒸气上升到一定高度时,遇到较冷的空气,水蒸气就会冷却下来,由气态转变为液态,形成小水滴。
c) 云形成:大量的水滴在空气中形成了云,云是由无数微小的水滴组成的。
d) 雨滴形成:当云中的水滴足够大时,它们就会落下来,形成雨滴。
科学作业教案《雨的形成》
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雨的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1.2 教学内容:雨的形成原因。
云和雨的关系。
1.3 教学方法: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天空和天气变化,了解雨的形成。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雨的形成过程。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雨的形成。
1.4.2 讲解:讲解雨的形成原因和云与雨的关系。
1.4.3 观察:让学生观察天空和天气变化,了解雨的形成过程。
1.4.4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雨的形成过程。
1.4.5 总结:总结雨的形成过程和云与雨的关系。
第二章:云的形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云的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2.2 教学内容:不同类型的云。
2.3 教学方法: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天空和天气变化,了解云的形成。
图片展示法:展示不同类型的云,引导学生认识和学习。
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云的形成。
2.4.2 讲解:讲解云的形成原因和不同类型的云。
2.4.3 观察:让学生观察天空和天气变化,了解云的形成过程。
2.4.4 图片展示:展示不同类型的云,引导学生认识和学习。
2.4.5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云的形成过程。
2.4.6 总结:总结云的形成过程和不同类型的云。
第三章:水蒸气的凝结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水蒸气凝结成云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2 教学内容:水蒸气凝结的原因。
凝结过程的描述。
3.3 教学方法: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天空和天气变化,了解水蒸气凝结的过程。
图解法:通过图解展示水蒸气凝结成云的过程。
3.4 教学步骤:3.4.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水蒸气凝结成云的过程。
3.4.2 讲解:讲解水蒸气凝结的原因和凝结过程的描述。
3.4.3 观察:让学生观察天空和天气变化,了解水蒸气凝结的过程。
3.4.4 图解展示:通过图解展示水蒸气凝结成云的过程。
3.4.5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水蒸气凝结成云的过程。
大班科学雨是怎样形成的微教案含反思
大班科学雨是怎样形成的微教案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以“雨是怎样形成的”为主题。
通过学习,让幼儿了解和掌握雨的形成过程,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知道雨的形成过程,了解水循环的基本原理。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了解雨的形成过程,掌握水循环的基本原理。
难点:水循环过程中各环节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运用实验方法验证雨的形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验器材(如烧杯、玻璃棒、热水、冷水等)。
2. 学具:每人一份实验套件,包括烧杯、玻璃棒、热水、冷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雨的童话故事,引发幼儿对雨的兴趣,引导幼儿思考雨是怎样形成的。
2. 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热水和冷水中的水蒸气变化,探讨雨的形成过程。
3. 讲解:结合实验结果,讲解雨的形成过程,强调水循环的基本原理。
4. 巩固:通过PPT展示,复习雨的形成过程,加深幼儿对知识点的理解。
5. 应用:让幼儿发挥想象,设计一个关于雨的的故事,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主题:雨是怎样形成的2. 板书内容:热水→ 水蒸气→ 遇冷→ 凝结→ 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向家长讲述雨的形成过程,并解释水循环的基本原理。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使幼儿了解了雨的形成过程,掌握了水循环的基本原理。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幼儿对实验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实践操作的训练。
2. 拓展延伸:可以让幼儿观察生活中与雨相关的现象,如雨后的彩虹、湿润的地面等,让幼儿更加深入地理解雨的形成过程。
同时,可以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让幼儿亲身体验雨水带来的乐趣,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幼儿了解和掌握雨的形成过程,以及水循环的基本原理。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雨的形成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雨的形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天气的变化》,详细内容为第一节《雨的形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雨的成因、种类及作用,培养幼儿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认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掌握雨的形成过程,了解雨的种类及作用。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幼儿对自然现象的科学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幼儿热爱生活、关爱环境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雨的形成过程、雨的种类及作用。
难点:雨的形成原理、不同类型雨的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图片、视频、实验器材(热水、冰块、玻璃瓶、透明塑料袋等)。
2. 学具:画笔、画纸、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雨的视频,引导幼儿观察雨的形态,讨论雨的成因。
2. 讲解雨的形成过程:利用图片、实验演示,让幼儿了解雨的形成原理。
3. 例题讲解:介绍不同类型的雨(如锋面雨、地形雨、对流雨等),分析其特点及成因。
4. 随堂练习:让幼儿分组讨论,举例说明生活中遇到的雨的类型。
六、板书设计1. 雨的形成过程水蒸气上升遇冷凝结形成云层云层增厚降水形成2. 雨的种类及作用锋面雨:冷暖空气交汇,带来大量降水,利于农作物生长。
地形雨:空气上升遇到山脉,降水明显,形成地形雨。
对流雨:热空气上升,遇冷凝结,形成对流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心中的雨,并描述其特点。
2. 答案示例:画出一滴雨滴,描述其形状、颜色。
画出雨后的景象,如地面湿润、花草树木更绿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观察幼儿对雨的形成、种类及作用的掌握程度,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观察雨后的自然景象,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同时,鼓励幼儿在家中与家长一起进行关于雨的实验,提高幼儿的实践操作能力。
《模拟雨的形成》教案设计
模拟《雨的形成》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同学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同学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能力,尝试探究“雨是怎样形成的?”协助同学再次感知物质状态的变化,尤其是水三态之间循环往复的变化,通过实践发现这种变化是可逆的过程。
从中初步体验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
并体会到科学技术的运用可以影响雨的形成,改善干燥的环境。
重点:发明条件,理解凝结的概念,使同学尽可能独立的探究雨的成因。
难点:选择不同的方式和资料进行实验研究验证结论二、教学目标1 、探究目标引导同学回想生活中一些有趣现象,提出现象成因的假设;能选择不同的方法和资料研究、设计、验证自身的假设是否正确。
2 、知识目标能用自身的话说明什么叫凝结。
并利用这个概念来解释雨的形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同学细致观察的习惯,动手的能力以和合作意识。
使同学对自然现象发生兴趣,从而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三、教法学法谈话法讲解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观察法尝试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等。
四、教学手段教学中充沛地利用幻灯、投影、多媒体等各种电化教学手段,使笼统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优化教学环境,拓宽教师和同学的思路,从而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作用。
鼓励同学亲自动手实验,提高同学的动手和动脑的能力,体验实践出真知的快乐!五、教学过程教具、学具准备:课件、酒精灯、同样大小的杯子、玻璃片、试管夹、热水、冷水、铁丝网、三角架、烧瓶、橡胶塞、玻璃管、铁架台、铝盘、冰块、塑料膜、量杯。
(一)、情景引入,导入新课(出示幻灯片)教师请同学观看视频晶莹的水滴,使同学对荷叶上滚动水滴发生兴趣,从而很快的融入课堂。
(二)、走进生活,感知新知。
提出假设,解释现象教师请同学说说与视频相似的生活中的水滴现象。
同学可能会说出许多例子,(出示幻灯片,观看生活中常见的水滴图片)然后提出问题,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的现象,你知道这些神奇的小水滴是怎么来的吗?先让同学猜想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然后,再猜想小水珠在什么情况下形成的?这样一环紧扣一环,在老师的引导下,让他们的猜想由随意性趋向科学性。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质教案雨的形成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质教案雨的形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天气的变化》,详细内容为第一节《雨的形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雨的成因,认识不同类型的降水,培养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雨的形成过程,知道不同类型的降水。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自然现象的探究欲望,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雨的形成过程的理解。
教学重点: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雨的形成动画课件、图片、实验器材。
幼儿准备:画纸、彩笔、水杯、冰块。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雨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雨是从哪里来的吗?它是怎样形成的呢?”2. 新课导入:通过动画课件,讲解雨的形成过程。
3. 例题讲解:讲解不同类型的降水,如毛毛雨、雷阵雨、暴雨等。
4.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冰块融化成水的过程,让幼儿理解雨的形成。
5. 随堂练习:发放画纸和彩笔,让幼儿画出自己喜欢的雨天场景。
7. 情感教育:教育幼儿珍惜水资源,保护环境。
六、板书设计1. 雨的形成过程图解。
2. 不同类型的降水。
3. 幼儿雨天场景画作展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最喜欢的雨天场景。
答案: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完成画作。
2. 作业题目:回家后,向家长讲述雨的形成过程。
答案: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向家长描述雨的形成过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关注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雨的形成过程的掌握情况,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参观气象局,了解更多的气象知识,激发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验操作环节中,冰块融化成水的过程。
2. 作业设计中,幼儿向家长讲述雨的形成过程。
3. 教学难点:雨的形成过程的理解。
中班科学教案雨的形成
中班科学教案雨的形成中班科学教案-雨的形成一、起始活动:1. 激发兴趣:老师带来一个水蒸汽的模型,向学生展示,并问学生们知道水蒸汽是什么吗?2. 集中学生注意力:打开窗户,让学生们听一下外面是否下雨。
然后问学生们知道雨从哪里来吗?3. 引入主题:告诉学生们今天的主题是“雨的形成”,接下来我们要一起探索雨是怎样形成的。
二、核心知识讲授:1. 云的形成:向学生们展示云的图片,解释云是由水蒸汽和微小的水滴组成的,并且云是在大气层中形成的。
通过蒸发,水会变成水蒸汽,然后上升到大气层中,当水蒸汽遇到冷空气时,它会变成小水滴,从而形成云。
2. 雨的形成:解释当水蒸汽在云中聚集到一定程度时,云中的水滴就会结合在一起,形成越来越大的水滴。
当这些水滴变得足够重时,它们会从云中下落,形成雨滴。
这些雨滴会下到地面上,让大地变得湿润。
3. 降雨的过程:解释当大气中的水蒸汽遇到冷空气时,水蒸汽会凝结成小水滴,从而形成云。
随着云中的水滴逐渐增多,它们会聚集在一起形成雨滴。
当这些雨滴足够大和重时,它们会从云中掉落,落到地面上形成雨水。
三、实践环节:1. 观察云的形态:带领学生们望着天空,观察不同形态的云朵是什么样子的,并给予简单的命名,例如“卷云”、“洋葱云”等。
向学生们解释不同形态的云朵对应着不同的天气状况。
2. 实验模拟降雨:准备一个透明容器,装满温水(不烫手),然后用一个玻璃板将容器封住。
让学生们观察一会儿,随着时间的推移,玻璃板上会出现水滴。
解释这是因为容器里温水的水蒸汽遇冷后凝结成水滴的过程,就像云中水滴凝结形成雨滴一样。
3. 制作云瓶:让学生们动手制作云瓶。
准备一个透明的塑料瓶,倒入热水,然后盖上盖子。
让学生们摇晃瓶子几次,然后突然放开盖子。
学生们会看到瓶内产生了白色的云状物。
解释这是因为摇晃瓶子时,瓶内的水蒸汽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形成了云。
四、巩固练习:1. 分发练习册,让学生们完成相关练习,巩固知识内容。
2. 设计绘画活动:要求学生们用画笔和颜色,绘制下雨的场景,包括云朵、雨滴和地面。
亲手制作模拟雨的实验活动教案
实验名称: 模拟雨实验适用年级: 小学二年级教学目标:1.让学生从实践中了解关于降雨的知识。
2.提高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通过 hands-on 实验来激发学生探究和创造的精神。
3.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生活技能。
教学内容:1.讲解降雨的形成过程以及雨水的作用及影响。
2.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模拟雨的形成,并引导学生完成实验。
3.结合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讨论降雨对大自然及人类的影响。
教学准备:1.白板,黑板,彩色粉笔。
2.瓶子、喷壶、水龙头、盆,小木棒等简单工具。
3.实验设备(莱曼做法,灯泡,面纸等)。
教学过程:第一步: 了解雨水的作用及影响1.用白板/黑板,向学生讲述降雨的形成过程。
2.教师讲解雨水的作用及影响。
可以谈论一下雨水对大自然及人类的重要性和影响,比如滋润作物,补充水资源等等。
3.分组活动/讨论: 将学生分成数组,让他们讨论并列举出降雨对大自然及人类的影响。
最后由组长发布小组总结。
第二步: 设计实验模拟雨的形成1.通过观察、体验、操作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手工制作一个简易的“仿真雨”的实验模型。
2.请每个小组准备好瓶子、喷壶、水龙头、盆,小木棒等简单工具。
3.教师现场直接示范如何进行莱曼做法,可以安排家长助手参与示范。
第三步: 实验操作1.让孩子们移步工作区,并开始实验前的说明和操作安排。
2.教师现场监督指导,并鼓励学生自主操作。
保证安全和卫生。
3.引导孩子们完成实验,观察、记录、交流实验效果。
第四步: 分析实验结果并总结1.在实验指导后,建议对实验取得的结果做一个总结。
可以让每位组员把自己的实验结果展示出来。
2.分析实验结果,鼓励孩子们在思维议论和达成共识的过处理解和探究,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教学反思:本实验活动通过亲手制作模拟雨形成的实验,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进行探究,实现了教材知识的详细描绘和深入理解。
同时,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开展了小组讨论,让学生们探究并总结了降雨对大自然及人类的影响。
教案 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
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本课的关键是从雨的形成导入,通过真实的模拟,让学生感受气态水变成液态水的过程。
通过实验的方法、真实的现象让学生思考,来拓展思维空间,并让学生在探究“雨”的形成的过程中了解液化的两种方法,增加有关物态变化的知识,提高利用实验进行探究的能力。
课的类型:探究式实验课教学方法1、利用多媒体影象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2、利用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学习探究式学习方法。
教学用具1、多媒体电脑1台,液晶投影仪1台,实物展示台1台。
2、圆锥瓶、蒸发皿、抹布、冰块、开水、冷水,(每4人一套)3、注射器、乙醚、橡皮塞,(一套)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请一位同学回顾一下上一课所学内容的主要部分,并适当播放电子板书。
2、利用多媒体播放真实自然中的雾景和雨景。
3、教师提问:能否在实验室里模拟“雨”的形成?请大家举手表明自己的态度。
4、调整座位:①认为能模拟的同学坐在左边,你们扮演正方,负责设计实验,并回答反对派提出的问题;②认为不能模拟的同学坐在右边,你们扮演反方,负责提出问题,所提问题应围绕今天的主题;③各自准备。
二、问题交流1、由反方提出问题,教师适当整理后进行板书。
参考问题:①雨水是从冰变成的还是从水蒸气变成的?有没有可能是先从水蒸气变成冰,再从冰变成水?你们准备怎么用实验来检验这些猜测?(这是针对物态变化的类型进行提问,对目1前难以回答的问题教师可以适当干预,让学生将问题留到以后去研究。
)②如果雨水是从水蒸气变成的,那么这一变化要满足什么条件?既然你们认为是这些条件,那么你们设计了怎样的实验来满足这些条件?我们猜测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正好与你们的‘相反’,你们准备怎么用实验来分辨?(这是针对液化的条件进行提问,可以按照控制变量法、并只针对吸放热这一方面进行实验设计。
)2、由正方介绍所设计的实验,再由反对派提问。
参考问题:①实验所需的水蒸气那里来?为什么用温水而不用冷水、开水?(这是针对水蒸气的来源提问,对开水问题可以不在这节课内解决。
大班科学雨是怎样形成的教案
大班科学雨是怎样形成的教案大班科学雨是怎样形成的教案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科学雨是怎样形成的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班科学雨是怎样形成的教案1【活动目标】1、了解云和风的关系,产生探究的兴趣。
2、知道雨是怎样形成的。
【活动准备】云、风的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一、雨是这样形成的。
1、教师故作神秘的说:我听到笑话、小草、大江、小河、池塘、小鱼的叹息声,他们都说太热了,要被晒干了。
请大家帮他们想想办法。
2、有个朋友是一定要来帮忙的,他就是“云”,你们知道他能帮上什么忙吗?3、原来“云”会变。
他把自己变成了什么?“云”能自己变吗?是谁帮助了他?怎么帮他?许多云聚在一起发生了什么事?4、无数小小的水滴聚在一起,就形成了云。
当谢谢水滴越聚越大,直到负荷太重、漂浮不动就会“嘀嗒”一声掉下来。
那就是雨。
二、游戏:云彩和风儿1、幼儿自由选择角色扮演风或扮演云彩。
2、扮演“风”的幼儿站在周围一圈,用力吹起。
当所有的“云”聚在一起时,发出“哗啦啦”的雨声。
【活动反思】活动设计思路比较清晰、简单的,通过图片、欣赏课件、游戏表演,一环紧扣一环,过渡也较自然,幼儿能随着老师的思路,一步步接近主题。
整个活动中,幼儿的表现可以说是非常不错的。
注意力都很集中,思维也很活跃,常规纪律自觉遵守。
大部分幼儿举手发言很积极,思维至始至终都跟随着老师,当然也有极个别幼儿虽然做似端正,却没有主动发言,他们应成为老师关注的焦点,要想办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大班科学雨是怎样形成的教案2活动意图:接连的炎热之后,雨水带来的凉爽让人非常惬意。
幼儿对雨十分好奇,有浓厚的兴趣,也有很多疑惑,并对此充满幻想。
本活动从幼儿这一兴趣点出发,抓住当前夏季这一教育契机,根据大班幼儿思维和认知发展的特点,在大班幼儿已有的语言储备的基础上,力争更进一步的丰富幼儿语言词汇量,促进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园教案 雨的形成
幼儿园教案雨的形成教案标题:幼儿园教案-雨的形成教案目标:1. 让幼儿了解雨的形成过程。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3. 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1. 雨的形成过程。
2. 雨水的来源。
教学准备:1. 图片或图片卡片展示雨的形成过程。
2. 模拟实验所需材料:水、锅、玻璃碗、冰块。
教学过程:引入:1. 引导幼儿回忆他们是否见过雨,并询问他们对雨的了解。
2. 准备一张描绘雨的图片或图片卡片,并向幼儿展示,引发他们的兴趣。
探究:1. 让幼儿观察图片或图片卡片,引导他们描述雨的形状和特点。
2. 向幼儿提问:“你们知道雨是从哪里来的吗?”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想法。
3. 通过展示图片或图片卡片,向幼儿介绍雨的形成过程,包括水蒸气上升、冷却凝结、云和雨的形成。
4. 进行简单的模拟实验,将水倒入锅中加热,然后将玻璃碗倒置在锅上方,再加入冰块。
观察幼儿对实验的反应,并引导他们发现锅上方的玻璃碗上会出现水滴,类比雨的形成过程。
总结:1. 回顾雨的形成过程,让幼儿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
2. 引导幼儿思考雨水的来源,如海洋、湖泊、河流等。
拓展活动:1. 观察天气预报,带幼儿了解不同天气状况下是否会有雨。
2. 与幼儿一起制作云和雨的手工制品,加深对雨的形成过程的理解。
评估: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对雨的形成过程的理解程度,可以通过问答、绘画或练习等形式进行评估。
教学延伸:1. 带幼儿观察不同季节的降雨情况,并与他们讨论不同季节的降雨原因。
2. 通过实地参观或观察视频,让幼儿了解不同地区的降雨情况,培养他们的地理常识。
教案撰写时要注意:1. 教案的语言简洁明了,易于幼儿理解。
2. 教案中的活动和教学资源要与幼儿的认知水平相匹配,确保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和理解。
3. 教案中的活动要有趣味性和互动性,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培养他们的探究兴趣。
幼儿园教案雨的形成
幼儿园教案雨的形成教案标题:幼儿园教案-雨的形成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雨是水蒸气凝结和形成云后降落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水循环。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探索欲望,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幼儿探索雨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1. 展示材料:云朵、太阳、山峰、河流、湖泊、大海、树木、雨滴等模型或图片。
2. 教具/实验用具:透明玻璃杯、吹风机、冷水、盐、蓝色颜料、粘土、透明塑料袋等。
教学活动:1. 导入(引起兴趣):- 利用展示材料引起幼儿对雨的兴趣,并提问:“大家知道雨是如何形成的吗?”2. 探究雨的形成过程:a. 云朵的形成:- 展示云朵模型或图片,解释云朵是由水蒸气凝结形成的,可以通过吹风机吹在冷水杯上展示水蒸气凝结成云朵的过程。
b. 雨滴的形成:- 通过观察模型或图片,解释雨滴是云朵中的水蒸气凝结后形成的小水滴。
可借助粘土制作雨滴,并让幼儿用手指将粘土滴入透明塑料袋中来模拟雨滴形成的过程。
c. 雨的下落:- 引导幼儿思考雨是怎样从云朵掉落下来的,解释雨滴掉落是因为重力作用将雨滴从云朵上凝聚的过程。
可进行但幅简单的实验,如将蓝色颜料滴在透明玻璃杯底部,让孩子观察颜料如何下落。
3. 操作实践:- 分发实验用具和材料,并引导幼儿模仿上述实验,亲自参与雨滴的形成过程。
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并进行交流。
4. 总结:- 对于幼儿的观察和实践结果进行总结解释,并重申雨的形成过程,强调水蒸气、云朵、雨滴和雨的重要性。
5. 温故知新:- 利用图片或模型复习所学的内容,问答复习雨的形成过程。
6. 结束活动:- 鼓励幼儿分享课堂经验和体会,表扬他们的努力和参与。
教学延伸:- 让幼儿观察各种天气现象,如阴天、晴天、多云天气,并与已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探索不同天气的形成原因。
可以通过观察、讨论、绘画等方式进行延伸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
本课的关键是从雨的形成导入,通过真实的模拟,让学生感受气态水变成液态水的过程。
通
过实验的方法、真实的现象让学生思考,来拓展思维空间,并让学生在探究“雨”的形成的过程中了解液化的两种方法,增加有关物态变化的知识,提高利用实验进行探究的能力。
课的类型:探究式实验课
教学方法
1、利用多媒体影象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2、利用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学习探究式学习方法。
教学用具
1、多媒体电脑1台,液晶投影仪1台,实物展示台1台。
2、圆锥瓶、蒸发皿、抹布、冰块、开水、冷水,(每4人一套)
3、注射器、乙醚、橡皮塞,(一套)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一位同学回顾一下上一课所学内容的主要部分,并适当播放电子板书。
2、利用多媒体播放真实自然中的雾景和雨景。
3、教师提问:能否在实验室里模拟“雨”的形成?请大家举手表明自己的态度。
4、调整座位:①认为能模拟的同学坐在左边,你们扮演正方,负责设计实验,并回答反对派提出的问题;②认为不能模拟的同学坐在右边,你们扮演反方,负责提出问题,所提问题应围绕今天的主题;③各自准备。
二、问题交流
1、由反方提出问题,教师适当整理后进行板书。
参考问题:①雨水是从冰变成的还是从水蒸气变成的?有没有可能是先从水蒸气变成冰,再
从冰变成水?你们准备怎么用实验来检验这些猜测?(这是针对物态变化的类型进行提问,对目
1
前难以回答的问题教师可以适当干预,让学生将问题留到以后去研究。
)
②如果雨水是从水蒸气变成的,那么这一变化要满足什么条件?既然你们认为是这些条件,那么你们设计了怎样的实验来满足这些条件?我们猜测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正好与你们的‘相反’,你们准备怎么用实验来分辨?(这是针对液化的条件进行提问,可以按照控制变量法、并只针对吸放热这一方面进行实验设计。
)
2、由正方介绍所设计的实验,再由反对派提问。
参考问题:①实验所需的水蒸气那里来?为什么用温水而不用冷水、开水?(这是针对水蒸气的来源提问,对开水问题可以不在这节课内解决。
)
②怎么使水蒸气吸热或放热?
③实验中我们从那里可以看到“雨”?
④实验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三、学生分组实验(每4人一组)
1、课本图2-19(a),向圆锥瓶内注入少量的温水,稍后,取一干燥的蒸发皿盖在瓶口,在蒸发皿中放置一些冰块。
观察:瓶口内是否出现朦胧的"白雾"?蒸发皿的底部出现了什么?
2、课本图2-19(b),另换一只干燥的蒸发皿,盖在瓶口,向蒸发皿中倒入开水,瓶口内还有"白雾"出现吗?蒸发皿底部呢?
四、交流与讨论
1、让正方交流实验现象,教师适当板书。
2、让反方判断上述现象的正、误,叙述判断依据。
3、共同总结出结论。
"雨滴"的形成经历了怎样的物态变化?需要什么条件? 瓶中潮湿而暖和的空气(上升/下降),当在瓶口附近遇(冷/热)时,水蒸气凝结成。
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做液化,液化时气体会放出热。
五、实验与思考
1、演示实验:课本图2-20,用注射器吸进一些乙醚,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孔,先向外拉动活塞,当看不见针筒中的乙醚液体时,再推压活塞,观察注射器中是否又出现了液态乙醚。
2、让学生查找有关信息后回答:这个实验中采用的液化方法是什么?
2
3、总结结论: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降低/升高)温度和(增大/压
缩)体积。
4、解决问题:(课本上图2-21,图2-22)下列事物在
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见到,你能给予解释吗?
图2-21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烧开水时。
图2-22 石油气是怎样液化的?
六、结束新课
1、当堂评价:①肯定学生们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积极
性和学习的能力,肯定学生们在探究物态变化、探究液化现
象方面所取得的进展。
②对模拟“雨”的形成所持观点相反的双方,不表态,不下定论,只建议学生们继续探究下去。
2、布置作业:①课本WWW?②做学习指导用书上相关题目;③搜集有关资料:人工降雨,
冰雹,龙卷风等;④预习。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