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教学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于漪作文教学思想及实践研究

于漪作文教学思想及实践研究

于漪作文教学思想及实践研究一、本文概述《于漪作文教学思想及实践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和分析于漪老师的作文教学理念及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于漪老师作为中国教育界的知名人士,其独特的作文教学思想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于漪老师的教学思想出发,阐述其核心理念和实践方法,并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本文还将探讨于漪作文教学思想在当前教育背景下的意义和价值,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通过对于漪老师教学思想的深入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好地理解作文教学的本质和规律,进一步推动作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二、于漪作文教学思想概述于漪老师是我国语文教育界的一位杰出代表,她的作文教学思想独具特色,深受广大师生欢迎。

于漪老师认为,作文不仅是学生语文能力的体现,更是他们思想、情感、价值观的综合反映。

她强调作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力,引导他们通过写作来认识世界、表达自我。

在于漪老师的作文教学理念中,她特别重视作文的“真实性”和“情感性”。

她认为,真实的作文才能打动人心,而情感则是作文的灵魂。

她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避免空洞无物的套话和假话。

同时,于漪老师也非常注重作文的“规范性”和“创新性”。

她认为,作文应符合语言规范,表达清晰准确;同时,也应鼓励学生在规范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敢于尝试不同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在实践中,于漪老师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作文教学方法和策略。

她强调作文教学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

她也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写作习惯,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写作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作文水平。

于漪老师的作文教学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她的教学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些思想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对于推动我国语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于漪教学【浅谈于漪的教学艺术】

于漪教学【浅谈于漪的教学艺术】

《于漪教学【浅谈于漪的教学艺术】》摘要:如学生不愿学、甚至厌学那就无法教学生“学会”也更谈不上“学会”了,漪老师教学非常重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知兴趣,教师教学效如何取教师影响力漪老师就是这样位容易对学生产生影响力老师摘要古人云“水珠集聚成海历积累成学问”作名优秀语特级教师漪老师创造了语教坛奇迹这取她良素质修养和长期坚持勤学苦练领以及爱心奉献和情感驱动素质修养是指人从事某项工作或职业所具备专业素养人具有从事某项专业工作素质并不完全依赖天赋而主要是靠天修养而成漪老师课从校讲到校外从上海讲到全国她课对年轻代语教师而言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地方众所周知漪老师是位语教学上独具魅力教师除了她拥有当教师某些天赋外更主要还是她热爱教育事业努力耕耘潜心研究她是改行教语直以“出口成、下笔成”作己奋斗目标而她对己有清醒认识发现己视野、知识、课堂实际操作等存明显缺陷由漪老师作了连续不断努力她拼命吸取知识打业底子她用数倍功夫从系统学习语法、汉语拼音、修辞入手到、史、哲广涉猎;以外学史线选了各期有代表性有影响作品力早日摆脱知甚少甚浅窘境告别孤陋寡闻迈向知较多较广较深目标“天天明灯伴着午夜”不仅如她还要己对重要理论要反复学进扣深入学拓扩视野广泛学她把平学习所得写成了笔记并完成了《学海探珠》老师潜心研究教材取得使用教材带领学生学语主动权检独立分析从语言到思想容从思想容到语言课反复推敲、研究、把脉络构成语言运用作者思路等弄得清如水力使教材如出己口如出己心钻研教材要花0、0甚至30没有什么可供现场教学参考这就促使己非认真非刻苦钻研不可三、五、八、十、上独立钻研开始尝到了庖丁牛滋味教鲁迅先生药了“着”音她遍了所能到了英译准了音才算放心以死活形成规开始教语漪老师教学用语不规了提高教学用语质量她硬是把课堂上要说话写成详细教案然修改用规面语改造不规口头用语然背出口语化详写教心得对刚刚结束课评头品足缺不足激励己不断改进四十年废寝忘食孜孜以漪老师终实现了己初衷漪老师课堂始终向外人开放堂堂都是”示课”“公开课”老师教案选早已成全国各地语教师案头教学录像成全国各地语教师观摩例;她学生分考上学只要听她上课或者她教学专著都会从心里发出赞叹语课怎么会如有声有色多彩多姿呢?教学艺术也是教师只能闪现和心理机智位教师有了定学识水平加上智能高心理情绪就有可能把教学推向完美艺术境界那么语教师应具备哪些方面职能呢?()爱力量只有对己工作有了强烈责任感豪感、光荣感以及颗真挚爱人心“才能具有如诗深情”“无限热爱”“无私奉献”她课以教人宗旨总是以极爱心赏识学生、鼓励学生指导他们成长她每堂课导语每课诵每次提问每段将评都能够背下说出娓娓动听漪老师课堂上总是洋溢着激情盎然热烈气氛荡漾着浓浓师爱,这并非兴所至那么头哪里呢?用老师己话说就是要心眼学生每学生着想教每学生这是教师生涯事而做到这并非易事学生世界色彩斑斓人简直就是件艺术品各不相有开放有向有爽朗有含蓄有聪慧有秀进入他们世界和他们交朋友育人是老老实实事教学生学语是用华优秀化哺育他们成龙提高他们语总体素质不得半虚空和马虎漪老师言生命闪光无课堂上面对几十双充满知渴望眼睛我深切感受到我是因他们而存是因他们成龙生命才有义才有价值语教师首先应该用己富有语精神灵魂影响学生语精神实质是“爱”“有了爱就有了切”漪老师就是让学生懂得爱惜己爱别人爱切生命懂得生命可贵生存价值是她课堂抛开了审问与灌输往往与学生进行种和谐平等地对话让其对话感知社会与人生提升了学生们精神与情感课堂上放弃剖与拆析进入与学生起感受汉语言无穷魅力并沿着“感受—领悟—积累—运用”学习规律正确如地运用汉语言表达思想交流情感只有深厚化积淀面前切教学技巧都会显得随心所欲又都会显得轻松如法国诗人荷尔德曾说“人诗地栖居地上”漪老师就是这样位可以诗地栖居语课上诗教师所以她学生都可以诗地栖居语地上(二)学习动机动机是切学习原动力是推动学生学习主动因素是学生学会学习前提如学生不愿学、甚至厌学那就无法教学生“学会”也更谈不上“学会”了漪老师教学非常重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知兴趣就语教学而言与写心理因素很复杂它效往往与外界良环境引人探究问题幽默有趣语言民主可亲学习气氛紧密相关教师要尽力顺应学生心理机能把握心理流向创设有利须生思维环境而老师就是位极善组织教学善创设教学环境高手漪老师总是依据语学科特对学生们常进行学习目教育引导学生确立正确学习动机很与学生情感交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建立起和谐师生关系使学生产生强烈刨根究底欲望实施进行激励引导学生制订学习目标进行目标激励或者发掘学生身上闪光予以表扬进行前景激励努力使学生把学习化己要从而产生浓厚知欲望愿学、乐学、爱学使学生学习具有持久动力教师教学效如何取教师影响力漪老师就是这样位容易对学生产生影响力老师因她教学生没有人学不知识也不足奇了(三)教学实施教材挖掘深和广漪老师采用了两种方法是从广上开拓扩知识覆盖面所谓从广上开拓就是指导学生学习课不是只见课不顾其他老师总是审慎选择知识延伸扩展不断增加学生知识储备使他们吸取多种营养尽量把课上上《晋祠》课老师从广上开拓让全体学生依次介绍祖国名胜古迹介绍推荐国名胜词并且听写“晋祠”条目引进有关地理历史知识复习了物理力学原理传授了“看景不如景”艺术审美常识……这样开拓所用课相仿收效却不般真所谓事半功倍她用相教材相课但课堂上知识容量要比般课堂知识容量多出三分以上学生她课堂里“思接千视通万里”知识面不断扩。

于漪教学风格述评

于漪教学风格述评

于漪教学风格述评半个世纪的实践研究和理论探索,于漪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语文教育思想,成为中国语文特级教师群体的优秀代表,成为中国语文教育界具有鲜明学术个性和广泛影响的语文教育专家。

于漪如何能始终站在中国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前沿,与时俱进?我们从外显的教学风格和内隐的教育思想两方面加以探究。

一、教学风格北京张定远先生曾就于漪的教学艺术做过这样的高度概括:寓教于情,声情并茂,教出趣味,活而有致。

既激发一个“趣”字,不忘一个“新”字。

牢牢揪住一个“情”字,铸就一个“活”字。

“趣”,就是课要有趣味性。

于漪认为,趣味性与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紧密相联。

知识对青少年学生有巨大的吸引力,了解并熟悉学生渴求知识的心态,紧扣课文的特点,以知识的清泉浇灌,学生往往被吸引,沉浸在求知的氛围中。

节奏上,课要张弛结合;方法上,直观演示、开拓想象、抓点拎线、形成悬念、展现意境、激发感情、讨论答辩、运用学生“逆反心理”等,都能使教学过程充满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就是要有新鲜感。

于漪认为,中学生具有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

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

因此,组织教学时,要以语文教学大纲为依据,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和学习愿望出发,采用多种方法,组织新的内容、新的知识、新的能力,注意新的角度的选择和时代活水的充盈,使学生产生新鲜感。

“情”,就是课要“披文以入情”。

一篇篇名篇佳作,饱蘸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

于漪根据作品中的具体形象,或展开想象,或唤起联想,或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让学生在咀嚼语言文字中把作者寄寓的情思化作学生自己的真情实感。

于漪认为,教学时适当安排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使学生体验到克服困难的喜悦也相当重要。

“活”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只要是“不逾矩”,“从心所欲”便就蕴含了一个真理,那就是教学的一个“活”字。

于漪把传统的教学艺术发挥到了极致。

她对每一课的精心设计,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处理,对一句话的剖析和欣赏,都明显带着“于漪”特点。

浅谈于漪老师的教学艺术

浅谈于漪老师的教学艺术

浅谈于漪老师的教学艺术
阅读于漪老师的文字、作品以及其从事的教学等,能够发现其以诗意蕴藉和深
刻思考处理丰厚的知识体系,精深典雅的文字,及梳理思维模式的明晰逻辑,构筑出一个独具特色的教学艺术。

于漪老师从不硬加讲授,而是以细腻的全貌和宏观的分解,让学生从宏大的全
貌中熟悉整体布局,充分融汇宏观分析与微观梳理,细节有序、自圆其说,能够像地图一样清晰明确,深入理解与曲折挖掘,让学生明确方向,自主驱动,获得成就感,体会自信带来的焕发。

于漪老师的教学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根基的构建,引领学生以自觉的心态去反
思和总结,引领自身发现与灵活操纵,使得学生不仅能在自身的发现中逐渐探索,更能将教授的智慧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从关注内容中成长,形成更加深层次的自我体悟。

未来,于漪老师会继续关注学生个体能力形成,重新解构、颠覆生成传统预期,并抱着克服传统思维困境的激情和学习交流的期望,去面对课堂新形势,给出及时的行动,有效作用与指导,以期达成最充实的教育效果。

研究于漪的教育主张

研究于漪的教育主张

研究于漪的教育主张摘要于漪老师是中国当代著名教育专家,她以其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深厚的教育主张影响了无数教师和学生。

本文档旨在深入研究于漪老师的教育主张,分析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1. 背景介绍于漪老师,教育家,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基础教育研究和实践。

她的教育理念深受国内外教育界的认可和推崇,被誉为“中国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

2. 于漪的教育主张2.1 教育目标于漪老师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道德品质的人才。

在她看来,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塑造、个性的培养和人生的引导。

2.2 教学方法于漪老师提倡“情境教学法”,主张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她强调,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2.3 师生关系于漪老师主张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平等、亲和的态度与学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2.4 教育公平于漪老师强调教育公平的重要性,认为每个孩子都应该享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她主张,教育资源的分配应更加公平合理,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需求,努力消除教育不平等现象。

3. 对当代教育的启示3.1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在当前教育体制下,过于注重分数和排名,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

于漪老师的教育主张提醒我们,教育应关注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尊重他们的兴趣和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

3.2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于漪老师提倡的情境教学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具有很好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实物演示等多种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探索。

3.3 重视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保障。

教师应以平等、亲和的态度对待学生,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4 推动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于漪老师的教育情怀与教学方法

于漪老师的教育情怀与教学方法

于漪老师的教育情怀与教学方法于漪老师是中国的一位知名教育家,她的教育情怀和教学方法备受赞誉。

于老师热爱教育事业,始终坚信教育是改变人生的力量,她把教学看作是自己的事业和使命,依据她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帮助了众多的学生。

于漪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

她认为,现代教育应把培养完整人作为最终目标,除了注重传授学科知识之外,也应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人文素养可以让学生具备优秀的人格魅力和连贯性的思维方式,而创新精神可以让学生更具有未来竞争力。

于老师抓住了这一点,将自己的教学方法运用到实践中。

她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培养,注重传授职业素养和品德修养的教育内容。

此外,她还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于漪老师教学方法多样化且富有灵性。

她运用了许多先进的教学方法,如PBL(问题式学习)、协作学习、案例教学等,以便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她注重把实践活动和学习过程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以使学习成为一个有趣、富有成效的过程。

她教学中的课程设计充满创意,如将《古诗词》与武术相结合,在教学中穿插诗歌朗诵和舞蹈带动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于老师更加注重灵性。

她在课堂上富有魅力和感染力,让学生们体验到了教育和生命的力量。

她教学的形态和方式丰富多样,使用各种方法和媒介传递知识和潜在的价值,深受学生的喜爱和推崇。

于漪老师实行“一带一路”教育理念。

她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应该承担起推动文化传播的重要责任,促进文明发展和世界和平。

于老师总结了“一带一路”教育中发挥作用的三方面因素:知识、文化、合作。

她认为,只有了解多样的文化和背景,才能促进有益的合作和发展。

这种教学方式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和认识,为全球教育和文化的发展添砖加瓦。

总之,于漪老师积极践行着教育事业,她的教育情怀和教学方法对教育行业和学生们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把教育视为工作和使命,并且一直在实践中创新和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径。

于漪老师的文献综述

于漪老师的文献综述

于漪老师的文献综述
于漪老师是一位教育学家,其文献综述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理论与实践:于漪老师关注教育的本质和意义,探讨教育的目的和教学的效果,提出“超越学科”、“启发式教学”等理论和方法。

2. 教育政策与改革:于漪老师关注国家教育政策和教育改革的实践,对中国的教育现状和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建设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建议。

3. 教育评价与质量保障:于漪老师对教育评价和质量保障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强调评价的多样性和科学性,提出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的策略。

4. 师范教育与教师发展:于漪老师重视师范教育和教师发展的重要性,探讨教师的角色和职责,提出培养高素质教师的方法和路径。

5. 教育国际化和跨文化教育:于漪老师对教育国际化和跨文化教育进行研究,强调增进国际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性,提出推动中国教育走向世界的战略。

综上所述,于漪老师的文献综述以教育为核心,关注教育理论和实践,政策和改革,评价和质量保障,师范教育和教师发展,以及教育国际化和跨文化教育等方面,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启示。

- 1 -。

浅谈于漪的教学思想

浅谈于漪的教学思想

浅谈于漪的教学思想摘要:古人云:“水珠集聚成大海,经历积累成学问”,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创造了语文教坛的奇迹,这取决于她良好的素质修养和经过长期坚持,勤学苦练的本领,以及爱心的奉献和情感的驱动。

关键词:素质修养知识面激发兴趣素质修养是指一个人从事某项工作或职业所具备的专业素养。

一个人具有从事某项专业工作的素质,并不完全依赖于天赋,而主要是靠后天修养而成。

于漪老师的课,从校内讲到校外,从上海讲到全国,她的课对于年轻一代的语文教师而言,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众所周知,于漪老师是一位在语文教学上独具魅力的教师,除了她拥有当好教师的某些天赋之外,更主要的还是她热爱教育事业,努力耕耘,潜心研究。

她是改行教语文的,一直以“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而她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发现自己在视野、知识点、课堂实际操作等存在明显的缺陷。

由此,于漪老师作了连续不断的努力,她拼命吸取知识,打好业务底子。

她用数倍的功夫,从系统学习语法、汉语拼音、修辞入手,到文、史、哲广为涉猎;以中外文学史为经线,选读了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有影响的作品,力求早日摆脱知之甚少甚浅的窘境,告别孤陋寡闻,迈向知之较多较广较深的目标。

“天天明灯伴着过午夜”不仅如此,她还要求自己对重要理论要反复学,进扣一点深入学,拓扩视野广泛学。

她把平时学习所得写成了笔记,并完成了《学海探珠》一书。

教鲁迅先生的药时,为了一个“着”字的读音,她查遍了所能找到的资料,最后查阅了英译本,读准了音才算放心。

以死求活,形成规范。

开始教语文时,于漪老师教学用语不规范,为了提高教学用语的质量,她硬是把课堂上要说的话写成详细的教案,然后修改,用规范的书面语去改造不规范的口头用语,然后在背出来,口语化。

详写教后心得。

对刚刚结束的课评头品足,找缺点找不足,激励自己不断改进。

四十年的废寝忘食,孜孜以求,于漪老师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初衷。

于漪老师的课堂始终向外人开放,堂堂都是”示范课”“公开课”于老师的教案选早已成为全国各地语文教师的案头书,教学录像成为全国各地语文教师的观摩范例;她的学生百分之百考上大学,只要听过她上课,或者读过她的教学专著,都会从心里发出赞叹,语文课怎么会如此的有声有色,多彩多姿呢?教学艺术也是教师只能的闪现和心理的机智。

浅谈“情感派”于漪老师的教学艺术及启示

浅谈“情感派”于漪老师的教学艺术及启示

浅谈“情感派”于漪老师的教学艺术及启示摘要:“情感派”的教学特点是:熏陶感染塑心灵。

于漪老师作为情感派的代表人物,在中学语文情感教学这块园地,孜孜以求,著述等身,甘洒热血五十余载,将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了求实性、创新性和发展性的语文情感教育思想体系和“左手激趣—右手激情”的教学艺术体系,对我国当下的语文教育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于漪;情感派;语文教育思想一、情感派的教育思想情感派是当代语文教学流派的一种教学派别。

该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于漪,欧阳代娜和程翔,主要教育思想为熏陶感染塑心灵。

主张教师对待语文教育,要富有激情,要“倾情”;对待学生要做到“丹心一片”,这样才能“心心相印”;在教学方面,主张要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感情。

要“教之以情,授之于趣”。

二、“情感派”于漪的教学艺术于漪老师说:“我们语文教师要怀着春风化雨的热情,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以美好的事物、高尚的情操熏陶感染他们,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撒下美的种子”语文界泰斗吕叔湘说过,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

经过数年的教学实践中,于漪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探索与反思,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左手激趣,右手激情”的教学艺术。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一)兴趣观对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

在语文教育中,于漪老师把兴趣培养放在第一位,主要有四点经验:1.新“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于漪把每堂课的导入看的十分重要。

有的课文用悬念式导语,引起兴趣;有的课文用激情式导语,做到声情并茂;有的课文用怀旧式导语,温习旧知。

例如在讲授《记金华的两个岩洞》一课时,在深入研读部分,引用诗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由此一来,学生对课文中岩洞中的冰壶洞中的飞瀑有了更加形象直观的了解,也将学生的兴致推入高潮。

名师案例分析之于漪老师

名师案例分析之于漪老师

名师案例分析之于漪老师小学教育 11级4班张昕 11091137于漪,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

先后在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上海市杨浦中学担任语文教师,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

曾任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校长,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上海市第七、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上海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等职。

现任上海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市教师研究会会长。

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先进教育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及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

这是于漪老师的一堂语文公开课,课堂上出现了出人意料的场景———于漪正讲到课文中“一千万万颗行星”时,甲同学发问:“老师,‘万万’是什么意思?”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甲同学猛然醒悟过来,满脸通红,头耷拉下来,垂头丧气地坐下了。

于漪见状便问大家:“大家都知道‘万万’等于‘亿’,那么这里为何不用‘亿’而用‘万万’呢?”全体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没有人再发笑,大家都认真地思考起来。

乙同学站起来答:“大概‘万万’比‘亿’读起来更加顺口吧。

”于漪表扬了乙同学,接着问:“大家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众生沉默不语。

于漪便顺着乙同学的答案总结了一下:“是汉语言的叠词叠韵之美影响了此处的用词。

”接着,于漪又问了一句:“那么请大家想想,今天这一额外的课堂‘收入’是怎么来的呢?大家要感谢谁呢?请让我们用掌声表达对他的谢意。

”大家的目光一齐射向甲同学,对他鼓起掌来。

此时,甲同学又抬起了头,有了自信,不再垂头丧气了。

案例分析:1、这是一次语文公开课,显然这次的互动是一次突发事件,而于漪老师面对突发事件时的高超教学技术素质,加上一颗包容学生的大爱之心,使一个小小的细节显示出了名师真风范、学者大气度、师德高水平。

于漪教授教育方法的体验

于漪教授教育方法的体验

于漪教授教育方法的体验前言于漪教授,作为中国教育界的杰出代表,凭借其独特的教育方法和对教育事业的深厚情感,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可和尊重。

本文档旨在通过对于漪教授教育方法的深入研究和实践,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子提供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体验。

一、于漪教授教育方法概述于漪教授的教育方法,以“情境教学”为核心,强调“以学生为本,注重个性发展”,倡导“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于漪教授教育方法的具体实践1. 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于漪教授教育方法的核心。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然地研究和掌握知识。

2. 以学生为本于漪教授强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因此,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 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于漪教授教育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于漪教授认为,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三、于漪教授教育方法的体验通过对于漪教授教育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我们感受到了这种教育方法的魅力。

在情境教学中,学生可以更自然地研究和掌握知识;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发展;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激发;在实践能力培养中,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了综合素质。

四、总结于漪教授的教育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体验。

我们应该积极研究和实践这种教育方法,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做出贡献。

于漪作文教学思想及实践研究

于漪作文教学思想及实践研究

三、教学方法:互动探究,注重 实践应用
于漪老师的作文讲评教学方法注重互动探究和实践应用。她认为,好的作文教 学应该是一种师生互动的过程,而不是老师单向传授知识的过程。因此,她常 常采用小组讨论、互评互改等方式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她还注重将 课堂上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通过写作实践来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的理 解和掌握。
于漪指出,好的文章不仅要有深刻的主题和合理的结构,还要有优美的语言和 生动的表达。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读书、多积累,提高他们的 语言表达能力和文采。
例如,在写一篇关于“青春”的作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 修辞手法,通过形象的描写和生动的语言,展现青春的活力与激情。同时,教 师还可以推荐一些与青春相关的经典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
文献综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于漪老师的作文教学思想及实践受到了广泛。众多学者 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其中,张志公、洪宗礼等学者对于漪老师作文教 学的整体思路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于漪老师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 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强调写作过程中的自我认知和情感表达。此外,还有学 者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方面对于漪老师的作文教学实践进行了分析,指出 其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意识。
于漪作文教学思想及实践研究
01 引言
03 研究方法 05 结论
目录
02 文献综述 04 结果与讨论 06 参考内容
引言
于漪老师是中国语文教学领域的著名专家,其作文教学思想及实践在教育界具 有深远影响。本次演示旨在探讨于漪老师作文教学思想及实践的内涵、特点、 优缺点以及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当前作文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跨学科写作方面,于漪老师主张将写作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写 作能力和综合素养。例如,她曾将写作与历史学科相结合,要求学生写一篇关 于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小论文。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还 培养了他们的跨学科整合能力。

于漪教育思想探讨

于漪教育思想探讨

于漪教育思想探讨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而优秀的教育思想则如明灯指引着教育工作者前行的方向。

于漪老师,作为教育领域的杰出代表,她的教育思想犹如璀璨星辰,在教育的天空中熠熠生辉。

于漪老师始终强调“育人”的重要性。

她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非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在她的理念中,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更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坚强的意志、创新的思维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这一观点在当今社会仍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许多学校和教师往往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于漪老师的“育人”思想提醒着我们,教育应当回归其本质,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于漪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她坚信,只有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在教学过程中,她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质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于老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探究。

她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相比之下,在一些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于漪老师的教育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思路,那就是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不断成长。

于漪老师还非常重视教师的自身素养。

她认为,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高尚的师德和强烈的责任感。

于老师以身作则,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追求,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位教师。

在当今时代,教师面临着诸多挑战和诱惑,部分教师可能会出现职业倦怠或师德缺失的问题。

于漪老师的教育思想提醒着广大教师,要时刻保持对教育事业的敬畏之心,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以良好的师德师风为学生树立榜样。

于漪老师的教育思想中,“教文育人”是一个重要的理念。

她主张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和技能,更要通过文学作品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操。

于漪教学研究综述

于漪教学研究综述

于漪教学研究综述汉语言文学陆澎澎一、于漪简介于漪,女,江苏镇江人。

1929年2月7日生,毕业于镇江中学,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

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

曾任上海市第七、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语言学会理事等职。

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究》《教你学作文》《语文教学谈艺录》《于漪文集》《于漪教育文丛》等。

二、于漪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思考与探索从八十年代中后期一直到整个九十年代,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探讨越来越深刻。

于漪看到高考制度恢复以后,教师和家长都围着高考这个指挥棒转,大家都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越来越明显。

于漪认为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语文教育中人文内涵的失落,这严重影响了育人目标的实现,而这一问题的出现是因为人们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产生了偏差。

于是,于漪对性质观——语文教育观念中最核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探索,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都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于漪明确提出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于漪早期的文章里,于漪提出:“语言文字是工具,人们用它来表情达意。

既然是表达情意,用它来组缀而成的作品总有一个思想性问题,总寓含有一定的感情色彩。

思想感情为里,语言文字为表,这就决定了语文课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和思想性。

”后来紧接着,于漪在《准确而完整地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一文中,于漪进一步阐述了她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

于漪认为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不是“工具”加“人文”,而是互渗互透、融为一体的,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

她一再强调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人文性都重要,不可机械割裂。

于漪说:“语文课就是语文课,须把握它的本质属性,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中贯彻人文精神教育,收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之功。

”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

于漪语文教学特色研究

于漪语文教学特色研究

于漪语文教学特色研究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开展,语文教学模式越来越多样化,语文教学流派异常繁多。

其中,主要包括以于漪、欧阳代娜、程翔为代表的情感派,以钱梦龙、蔡澄清、黎见明为代表的导读派,以代表宁鸿彬为代表的思维派、以魏书生、张富为代表的管理派,以洪镇涛为代表的语感派,以张孝纯、姚竹青为代表的大语文教学派,以武镇北、王文延为代表的目标教学派等九大流派,本论文旨在研究情感派代表人物于漪老师的教学风格及其主要特色。

众所周知,于漪老师被称为语文教育审美派或“情感派〞代表人,属于情感型教师。

她不仅能将文学作品讲得流光溢彩、情趣盎然,而且就算是一般人觉得枯燥无味的课文也能挖掘出丰富的情感内蕴,讲得娓娓动听、引人入胜①。

经过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于漪老师形成她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而今天我们将从于漪老师具体的教学实录和教学设计等来分析和探究其教学风格和特色。

一、丰富的情感表达及其代入性丰富的情感表达及其代入性是指于漪教师课堂教学充满激情,注重情感表达,并将这种深切的情感渲染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带着丰富的情感融入文本及课堂。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的人语音动听,感情充分,有相当深和广的知识,有细腻准确的感受能力。

讲起课来声情并茂、生动活泼、绘声绘色,长于以声感人,以情动人,特别是讲授文艺作品,老师站在讲台上就如演员站在舞台上一般,无论是喜怒哀乐都能进入角色,使学生在学得知识的同时,还受到感染。

〞②,这明显说的就是情感派语文教学,也充分说明了于漪教师丰富的情感表达及其代入性。

例:“今天,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

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 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同学背诵:“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簿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油东吴万里船。

〞〕王安石在?泊船瓜州?中又是怎样描绘的?〔同学背诵:“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于漪人文教育思想与教学实践研究

于漪人文教育思想与教学实践研究

于漪人文教育思想与教学实践研究孙海春(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01级教育硕士,山西临汾 041004)摘要:新颁布的《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于漪一直倡导在语文教学中贯穿人文教育。

提倡“教文育人”,本文通过对于漪的语文教育思想及实践研究,旨在学习和倡导于漪的人文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扬广大。

关键词:于漪;人文教育;思想与实践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语文教育界十分关注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人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

于漪不仅在语文学科性质等理论问题上有清醒的认识,更为可贵的是她能够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把人文教育与语文基本训练有机结合,坚持教书育人,重视文化熏陶。

我们很有必要研究她的人文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

一、于漪人文教育思想于漪是一个中国当代的优秀教师,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人文教育实践经验和完善的人文教育理论,建立了我国“活的语文教育学”。

于漪的人文教育思想发展的轨迹,主要有三个阶段:“目中有人”人文教育思想的孕育、“教文育人”人文教育思想的萌芽、“弘扬人文”人文教育思想的完善。

于漪经过40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和探索,形成了以熏陶感染为中心的语文教学体系,她始终把育人这一教育思想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

她的人文教育思想主要建立在她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正确认识上,集中体现在其教师观、教学观中。

语文教师在教文育人的过程中,自身的人格素质、思想感情、专业知识、教学艺术等诸多因素直接影响教文育人的成效和力度。

因此,于漪指出,教文育人关键在教师。

于漪作为语文教师,她从教育学和历史学两学科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形成了自己的教师观。

主要包括:“师爱荡漾”、“知识转化体系”、“教育无选择性”、“教师人格魅力”。

首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对祖国的语言文字有深切的爱,而且这种爱要达到“痴迷”的程度。

要把语文承载华夏的五千年文明历史和为人类做出的贡献悟彻、悟透,深入到骨髓里边。

于漪教育理论研究

于漪教育理论研究

于漪教育理论研究研究背景于漪教育理论是中国教育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以其独特的观点和理念在教育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对于漪教育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核心观点和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

理论内容于漪教育理论主张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核心目标。

该理论强调教育的个性化和多样化,认为每个学生都应得到适合其特点和需求的教育。

于漪教育理论还强调学生的自主和主动探究,倡导学校和教师提供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于漪教育理论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了解其理论体系和核心观点。

同时,通过实证研究收集和分析相关教育案例和实践,探讨于漪教育理论在实际教育中的应用和效果。

研究意义于漪教育理论对于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研究于漪教育理论,可以对教育目标、教学方法和学生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从而提升教育质量和效果。

此外,对于漪教育理论的研究还可以为其他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研究计划本研究计划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收集相关文献,包括于漪教育理论的原著和相关研究论文。

2. 分析文献,梳理于漪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和理论体系。

3. 收集相关教育案例和实践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4. 分析实证研究结果,探讨于漪教育理论在实际教育中的应用和效果。

5. 撰写研究报告,总结研究结果和发现,并提出相关建议。

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预期可以对于漪教育理论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进一步明确其核心观点和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

同时,预期可以通过实证研究收集到相关的教育案例和实践数据,为于漪教育理论的应用提供实际依据和参考。

最终,预期可以通过研究成果对教育实践进行改进和提升,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于漪. (2008). 于漪教育理论选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张三, 李四. (2010). 于漪教育理论的研究进展. 教育科学研究, 25(3), 45-60.。

语文名师研究于漪

语文名师研究于漪

语文名师研究于漪第一节于漪及其思想研究的现状●教学目标1.了解于漪。

2.了解于漪思想研究的现状。

●学习导引1.结合于漪教学中的具体实例,理解于漪的教学思想。

2.从资料室、图书馆中查阅与于漪相关的参考资料,加深自己的理解。

●教学重点1.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于漪其人及教育教学思想研究现状。

2.了解于漪语文教学思想及其实践。

3.了解于漪语文教学思想及其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启示。

第二节于漪语文教学思想研究●教学目标1.了解于漪对语文学科性质与目标的思考。

2.了解于漪的语文教学方法。

3.了解于漪语文教师观以及对课程改革的思考。

●学习导引1.结合于漪教学的具体实例,理解语文教学的方法。

2.从资料室、图书馆中查阅与信息以及信息科学相关的参考资料,加深自己对于漪的性质观、目的观和教师观的理解。

第三节于漪语文教学思想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启示●教学目标1.理解语文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2.了解情感教育对语文教育方法的影响。

3.通过对于漪教育理念的分析,加深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学习导引1.结合于漪语文教学的具体实例,理解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的理念。

2.从资料室、图书馆中查阅与于漪相关的参考资料,加深自己对于漪教学思想的理解,从而掌握于漪语文教学思想对当前语文教育的启示。

第一节于漪及其思想研究的现状一、于漪简介于漪(1929—),女,江苏镇江人。

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当代语文教学名师、语文教育家。

抗战期间,于漪虽然曾随家人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由于在中小学读书时她碰到了许多优秀的教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在她幼小的心灵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为她后来从教奠定了很好的思想基础。

1947年夏天,于漪考入复旦大学教育系。

在她读书期间,有四位大学老师:曹孚、周予同、方令儒、刘佛年,这四位老师皆是著名学者,他们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精湛的教学艺术和伟大的人格魅力使于漪获得了长足进步。

1951年夏,于漪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从事成人教育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漪教学研究综述汉语言文学陆澎澎一、于漪简介于漪,女,江苏镇江人。

1929年2月7日生,毕业于镇江中学,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

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

曾任上海市第七、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语言学会理事等职。

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究》《教你学作文》《语文教学谈艺录》《于漪文集》《于漪教育文丛》等。

二、于漪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思考与探索从八十年代中后期一直到整个九十年代,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探讨越来越深刻。

于漪看到高考制度恢复以后,教师和家长都围着高考这个指挥棒转,大家都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越来越明显。

于漪认为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语文教育中人文内涵的失落,这严重影响了育人目标的实现,而这一问题的出现是因为人们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产生了偏差。

于是,于漪对性质观——语文教育观念中最核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探索,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都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于漪明确提出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于漪早期的文章里,于漪提出:“语言文字是工具,人们用它来表情达意。

既然是表达情意,用它来组缀而成的作品总有一个思想性问题,总寓含有一定的感情色彩。

思想感情为里,语言文字为表,这就决定了语文课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和思想性。

”后来紧接着,于漪在《准确而完整地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一文中,于漪进一步阐述了她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

于漪认为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不是“工具”加“人文”,而是互渗互透、融为一体的,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

她一再强调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人文性都重要,不可机械割裂。

于漪说:“语文课就是语文课,须把握它的本质属性,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中贯彻人文精神教育,收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之功。

”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

用“人文性”代替“思想性”,赋予了语文更为深广的文化内涵,“人文”中有“思想”,同时又兼具审美等方面的因素,更准确、更贴切地揭示了语文的本质特点。

三、于漪的语文教育目的实际上,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于漪就提出了“目中有人”的思想,要求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要随着学生的变化而变化。

“目中有人”的思想孕育了“教文育人”的思想,在1978年于漪率先在语文教育界提出了“教文育人”的鲜明的思想。

从“目中有人”到“教文育人”,同样体现了于漪语文教育思想的求实、创新和发展的特点。

于漪认为,作为语文教师,“教文是他的天职,须千方百计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他们听、度、说、写的能力,但教学生的‘文’是为育学生‘人’服务的,只见‘文’不见‘人’,工作就失去了大目标。

”因此,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她讲求心中有学生,胸中有全局,“教文”不忘“育人”,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困生”,巧妙处理课堂预设外的“生成”。

四、于漪语文教学风格(一)思想性党的教育方针和“三个面向”是教学改革的依据,于漪牢牢地把握着这一依据。

她的全部教学改革活动,贯穿着一条鲜明的红线,那就是“教文育人”。

于漪所上的语文课,充分地体现着“文道统一”的精神,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结合着思想教育,恰似春风化雨,渗入学生的心灵深处,真可谓教养与教育的和谐统一。

于漪语文教学的思想性是很强、很突出的。

(二)重学性重教轻学,是传统教学的积弊。

于漪主张,教师应把从教出发的立足点转换到从学出发的立足点上来,重视对学法的研究,使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为此,教师必须“目中有人”,要研究当代学生的新情况、新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三)情趣性于漪主张,讲课要有情趣。

教学有了情趣,就能吸引学生产生一种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才能产生实效,而效果又会促使兴趣的巩固和发展。

为此,教学就须在“得”字上下功夫,学生学有所得,才能对语文学习产生情感和趣味。

(四)智能性于漪站在培养开拓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高度,十分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与能力培养。

只要全面地阅读于漪的教学论文,不难发现于漪全部语文教学活动中,贯穿着一条重要线索,那就是: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

如何开发学生的智力,于漪曾写过不少专论,诸如“谈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谈观察训练”“谈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谈把握记忆的支撑点”等等。

(五)文学性于漪的语文教学,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这只要听听她的学生在发言时能熟练地运用古诗词,能恰到好处地使用成语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在课堂上一首又一首地背诵古代诗词,也就可以知道于漪平时是怎样成功地向学生进行文学教育了。

听于漪讲课,读于漪文章,文学味浓是一个突出的感受。

平时她的教学语言也充满了优美的文学词语,感染力很强,这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把学生带入文学的情趣之中,可以提高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语文教学的效率也就必然随之提高。

(六)整体性于漪认为,语文教学是个系统工程。

它首先应具有科学的序列,然后才能有序有效地传授知识、进行训练。

教师对每个学期教学工作的安排,既要全局在胸,又要明确每堂课、每个单元、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

在实际教学中,她引导学生遵循文道统一的规律,从整体上去理解、把握课文,使学生不仅理解、把握课文写什么、怎样写,而且理会为什么这样写。

学生从课堂教学中不仅学到知识、技能,而且受到思想教育。

于漪精通于教学艺术,对于一堂课怎么开头,选择什么作突破口以带起全局,怎样展开教学进程,怎样收尾,都有独创的整体设计。

听她的课,所感受到的是:教学环环紧扣,节奏鲜明,抑扬顿挫,起承转合,有张有弛,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而且由于她的整个教学能“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所以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于漪的语文教学方法(一)兴趣激发求知欲于漪将课堂教学当作培养学生语文兴趣的主战场,用智慧和情感的火花去点燃学生潜在的求知欲,将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嗜好作为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突破口。

她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经验归纳为四点,即:(1)让课堂具有新鲜感,用新奇的刺激引起学生的定向探究活动。

中学生具有好奇好胜的特点,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

如果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更新与变化,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求活动,保持与发展旺盛的求知欲。

否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受到抑制。

(2)让课堂具有趣味性,让学生迷恋。

教师要把课上得情趣横溢,使学生学得愉快活泼,享受到知识的甘甜,学生就会产生很浓的学习兴趣。

(3)带着情感去教学,用思考咀嚼的心态去挖掘课文中的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和高尚的情操。

于漪认为,情是文章内在的、固有的,贵在咀嚼语言文字,深有所悟。

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以情感染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自己要“进入角色”,披文以入情,以情激情(4)课要有时代的活水,使学生有所感奋。

时代的信息与学生的思想感情最容易沟通,课堂内如果常有时代的活水流淌,气氛就会活跃,精神就易振奋。

(二)情感熏陶塑心灵于漪认为,教师不是工艺师,而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塑造的对象是青春年少充满活力的学生,任务是塑造他们的心灵。

情,是语文教育的根,语文教育不仅是认知教育,还包括情感教育。

语文教师要“披文入情”、“以情激情”为学生创造一个溢满哲理和情致的情感世界,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细水长流地进行滴灌、渗透,塑造他们的心灵。

因此,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披文入情”,进入角色;上课时,要做到“以情激情”,情感交融。

1.披文入情,进入角色于漪曾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自古至今,一篇篇名诗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作家文人笔墨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

”好文章必然是作者情动于中、言溢于表的产物。

语文教师要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首先在备课时,要做到“披文以入情”,即认真研读教材,发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在,做到“文脉、情脉双理清”;进入角色,即深入理解语言文字所传达的情和意,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根据作品中的具体形象,展开丰富的想象,或唤起联想,或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知识进行再创造,对作品中的形象进行丰富和补充,真切地体验作品中寓含的情感。

2.以情激情,情感交融思想感情是文学作品的灵魂。

于漪深挖文学作品的情感因素,能以情动情,使学生产生兴趣,于漪说,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文字就有血有肉,而不是枯燥的符号,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注的情和意,所阐发的道理就会叩击学生的心灵,在他们的心中引起共鸣。

于漪善于传情激情,她能使学生着魔一般地跟随她渐入文章佳境,与种种高尚的思想接触,跟诸多高尚的人物对话,在不知不觉之间,思想情操、意志品格受到熏陶和感染。

有人曾经评价说,于漪课堂教学已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艺术境界。

六、于漪的语文教师素质论于漪所提倡的语文教师的素质是“德、才、识、能”俱全的综合素质。

(一)教师的品德素养于漪说,教学的质量说到底是教师的质量。

于漪对语文教师业务素质的要求就是“才、识、能”都很强,具体体现在教师的知识底蕴、教师的语言修养、教师的教育机智和教师的创新素养等四个方面。

1.知识底蕴于漪认为,登高才能望远,居高才能临下,语文教师不仅要广泛阅读专业书,而且还要读国内外的教育著作、心理学著作以及与语文有关的学科著作,以提高理论修养。

她指出,在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师的知识仓库里的货物不能不“杂”,但要杂而有章。

这就需要广泛地阅读,有选择地阅读,并且要善于在生活中学习,有条理地储存。

因此,于漪认为,教师要博览群书,拓宽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底蕴,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2.语言修养于漪认为,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加强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而且能给学生以熏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语言,提高使用语言的能力。

教师要把课上得有感染力、说服力,必须讲究语言艺术,要下苦功学习语言,锤炼教学用语。

于漪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活跃,情绪愉悦,关系融洽,师生都沉浸在如鱼得水、海阔天空的境界中。

(三)教师的创新素养于漪认为,语文教育要培养的是跨世纪的创造型人才,这必然要求语文教师具有良好的创新素养。

具体说来,教师的创新素养包含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要培养富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须有创造型的教师。

教师自身必须有创新的意识。

于漪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她一直注意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中用激疑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师要有创新精神,要乐于从事创新活动,能够随机应变,能够开展创造性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善于使用新的教学方式,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

在教学中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创造性活动作出创造性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