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血管蒂腓骨瓣移植的研究进展
带血管蒂腓骨移植治疗四肢创伤性长段骨缺损
应 用显 微 外 科 技 术 进 行 修 复 。 临床 效 果 良好 。 该科 f l 2 o o 5 年6 月一 合 。 设 计 需要切 取 的腓 骨长 度 , 通 常要 比测量 的骨 质缺 损 长度
1 . 2 . 2 腓骨瓣、 腓骨皮瓣 的切取及注意事项 ① 在气囊 止血带控
制 下进 行手 术 , 取 健 侧 小 腿 外 侧 切 口, 从 腓骨长、 短 肌 和 比 目鱼 肌
方法 ; 如行游离移 植同时合并有血管 缺损, 则根据腓 动静脉与受
区血管 吻合时缺 损 长度 , 在 健 侧 小 腿 内侧 切 取 足 够 长 度 的 大 隐
择 期手术术 前准备 : 术 前伤 口全 部控 制感 染 , 患肢 行动脉造
伤1 9 例, 重物砸5 例, 机器致伤l 例。 骨 缺 损长 度 6 ~ 1 8 . 5 c m, 合 并长 段 血管 损 伤2 例, 合并 软组 织 缺 损1 0 例, 软组 织 缺 损面
积2 e m ×4 . 5 c m-6 . 3 c m ×1 0 c m, 修 复方 法 选 择 , 带 血 管 蒂
4 7 1 0 0 2 ; 2 . 湖南中医药大学, 湖南长沙
4 1 0 0 0 0
【 摘 要】 目的 观 察 带 血管 蒂腓 骨 移 植 治 疗 四 肢创 伤性 长段 骨 缺 损 的疗 效 及 临床 应 用 价 值 。 方 法 采 用带 血 管 蒂腓 骨 移 植 治 疗 四肢 创 伤 性 长 段 骨 缺 损 患 者 2 5 例。 男2 O 例, 女5 例, 骨 缺 损 长度 平 均 1 0 . 5 c m, 切 取 腓 骨 长 度 平均 1 5 . 6 c m。 结 果 所 有患 者 切 口
本 组2 5 例, 男2 0 例, 女5 例。 年龄 l 6 — 5 5 岁。 创伤 原 因: 车 祸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跟踝部缺损56例临床分析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跟及踝部缺损56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总结56例带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跟及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及体会。
方法 2008年1月——2012年1月,采用带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56例。
组织缺损创面面积最大18cm×16cm,最小9cm×8cm,切取皮瓣面积最大20cm×118cm,最小10cm×8cm,均伴骨、关节、肌腱或钢板外露。
结果 4例皮瓣远端边缘部分坏死,5例术后皮瓣明显肿胀,经对症换药处理后成活,余皮瓣均顺利成活。
供区伤口i期愈合,56例均获随访,时间6个月——2年,皮瓣质地良好,厚薄均匀,色泽与周边皮肤相似,下肢负重、行走正常。
结论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皮瓣质地良好,厚薄均匀,成活率高,疗效可靠。
【关键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足跟及踝部缺损;修复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562-01小腿胫前、中下部、内外踝及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临床较常见,因皮下软组织少.皮肤弹性较差,外伤、感染、慢性溃疡及踝部的手术等均容易导致踝部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并常造成骨、关节、肌腱或钢板外露,给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皮瓣移植进行修复,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1]。
自masquelet等(1992)首次报道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以来,该皮瓣已成为修复小腿中下部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2]。
2008年1月——2012年1月,我们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跟及踝部软组织缺损56例,取得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56例,男性39例,女性17例;年龄17-56岁。
致伤原因:车祸伤20例,重物压伤15例,皮带绞伤6例,糖尿病外伤后感染创面溃疡3例,足部感染慢性溃疡8例,ⅲ度烫伤足背4例。
缺损部位:小腿中下部及足跟部37例,内踝11、外踝8例。
带血管蒂髂骨瓣移植在治疗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进展
带血管蒂髂骨瓣移植在治疗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进展[关键词] 股骨头健康讯:范忠明 244000安徽省铜陵市人民医院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股骨头的血液循环障碍,即动脉灌注不足及静脉回流受限,并导致骨内压升高所造成的最终结果[1]。
股骨头坏死后,如未能修复,则进而发生股骨头塌陷,影响髋关节功能。
既往手术治疗方法虽多,但都不能令人满意。
目前,临床较多采用的带血管蒂髂骨瓣移植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
现将有关诊断、治疗的文献综述如下。
1 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因与诊断病因外伤多为股骨颈骨折及髋关节脱位后,供应股骨头血流中断,其发生率为20%~30%。
若为头下型、粉碎型骨折等不稳定性骨折,股骨头坏死率可高达84%。
非创伤性原因大野[2]报道的原因有:(1)皮质激素治疗后;(2)饮酒;(3)镰刀状细胞贫血病;(4)Gaucher病;(5)骨髓增殖性疾患;(6)凝血机制缺陷;(7)慢性胰腺炎;(8)潜水减压病;(9)放射性损害;(10)系统性红斑狼疮;(11)高尿酸血症;(12)静脉炎。
国人以激素性和酒精性占多数,约达90%。
过去称为特发性是指原因不明,随着研究的深入,称为特发性的病例比例逐渐减少。
诊断早期可以没有临床症状,而仅在X线片上发现。
典型的症状为腹股沟处疼痛,有时可放射到膝部或臀部。
体检,髋关节内旋时疼痛加重。
因影像技术的发展,近年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早期诊断水平已有很大的提高。
X线表现仍是最为常见的诊断手段。
目前国内外广泛采用Ficat分期法,将其分为四期。
Ⅰ期:无异常X线表现;Ⅱ期:骨囊肿、骨硬化区域、囊肿部位X线透明,代表骨吸收;骨硬化改变见于坏死组织边缘处表现骨修复过程,在坏死骨小梁上形成新骨。
Ⅲ期:新月型,可见某种程度的软骨下骨塌陷或股骨头变扁平。
Ⅳ期:关节间隙变窄,髋臼出现继发性退行病变,包括囊肿、边界内赘及关节软骨破坏[3]。
核磁共振早期诊断最为敏感的手段首推核磁共振成像(MRI),它能反映髓腔组织的坏死及血管改变。
带血管蒂游离腓骨治疗股骨头坏死
股骨头坏死是临床上常见的骨科疾病之一,主要以髋关节疼痛、负重行走障碍及关节活动障碍等为临床表现,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等特点,对患者日常活动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已成为当今社会日益突出的一大健康问题[1]。
因此,对其采取早期积极有效的治疗十分重要。
目前在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治疗中,有髓芯减压、骨移植、截骨术等多种治疗方法,临床效果各不相同[2]。
我院2016年3月至2019年9月收治26例股骨头坏死患者,均采取了带血管蒂游离腓骨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6年3月至2019年9月期间收治的26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1例,女性5例,年龄56~71岁,平均年龄(64±8)岁。
1.2方法:所有患者均予以带血管蒂游离腓骨治疗,具体手术步骤如下:麻醉满意后,患者取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单,采用改良的W atson 切口暴露股直肌、股中间肌,显露旋股外侧动静脉分支,选择其中较粗分支,以便与腓血管进行吻合,随后将坏死股骨头清除干净,取大小转子间松质骨并植入到股骨头内,切取适宜长度带血管蒂的腓骨段,应注意尽量保留血管长度,修剪腓骨段,后与腓动、静脉一同插入股骨头颈中心,血管蒂方向应朝向前方,以便更好的吻合,并避免受压,使用克氏针对移植腓骨段进行固定于显微镜下对动脉和静脉行无张力吻合,避免血管蒂受压,止血完成后依次关闭手术切口。
术后处理:术后常规卧床2~3周,予以肝素和右旋糖酐抗凝治疗3~5d 。
1.3观察指标:所有患者随访半年,观察恢复效果,并采用Harris 评分对治疗前后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分数越高,代表髋关节功能越好。
1.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统计,Harris 评分以x ±s 表示对比,采用t 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所有患者恢复情况:26例患者均完成随访,其中25例股骨头成活,功能恢复良好,1例股骨头坏死,行股骨头置换术。
带血管蒂腓骨移植治疗长骨骨髓炎并骨缺损
a ae f u e u . s t lh a e u vv db e arn o gbo ed fc i e a c lrfb lrta s ln nd5c s so h m r s Re ulsAl tec sss r ie y rp iig ln n e e t t f ev s ua ua n p a — w hr i r
的纵 向弧 形 切 口, 次 切开 皮 肤 、 依 皮下 组 织及 小腿 筋 膜 , 于
很难奏效, 我科 自 20 年 4月~2 1 年 1 09 00 2月采 用 带 血 管 蒂 腓 骨 移 植 治疗 长 骨 骨 髓 炎 并骨 缺 损 l 例 , 1 疗效 显 著 。
l材 料 与方 法
股 二 头 肌 后 缘 解 剖 游 离 出腓 总神 经 予 以保 护 , 自腓 骨长 肌 、 目鱼 肌肌 间隙 进入 , 拇 长 屈肌起 点 内上缘 , 见腓 比 在 可 动 静 脉 向 下进 入 深 面 , 后 向上游 离 至 胫 后 动 脉分 叉 处 , 然
疗 大段骨缺损 并慢 性骨髓 炎 患者 I 例 , 中肱骨 6 , I 英 例 胫骨 5 例 结 果 I 例 患者 术后 6 l 个 月回访功 能恢 复 良 l ~2
好 , 植骨 与受体 愈合 , 感染 , 移 无 骨不愈 合等发 生。 结论 采用 带血 管蒂腓骨 瓣移 植修复 是临床 治疗长骨 骨髓 炎并骨
缺损缺 损的较 好方 法。
【 关键词】} ;移植 ;骨 髓炎 ;骨缺损 用骨 【 中图分类 号1 6 7 8- R 3 【 标识码J 文献 B
Re ii gbo e e ta t o parngl ned fc ndose myeii t r ev s uarfbulrt a s l n a in on l swihf e a c l t i a r n p a t t0
腓骨移植术后形态变化的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腓骨移植术后形态变化的实验研究王平山 蔡锦方 曹学诚 梁 进 摘 要 目的:研究带血供腓骨移植术后的形态变化。
方法:手术切除大鼠胫骨中段1cm ,造成骨缺损;取腓骨中段约1.5cm ,保护附着的肌肉和血管制成带血管的腓骨瓣;将腓骨两端分别插入胫骨髓腔内,用克氏针和钢丝固定,术后1周、1个月和2个月切取标本进行X 线、大体标本测量和光镜检查。
结果:术后2个月移植腓骨明显增粗,直径与正常腓骨有显著差别(P <0.01),与胫骨之间无差别(P >0.05)。
移植腓骨的组织形态发生显著改变,主要由皮质骨构成,中间的皮质骨较松散。
结论:腓骨移植到胫骨缺损处后,形态发生的改变与受区局部非力学环境有较重要的关系。
关键词 腓骨移植; 形态变化中图分类号 R68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8478(2001)09-0892-02Experimental Study on Morphologic Changes of Fibula G raft in R ats ∥W A N G Ping -shan ,CA I Jin -f ang ,CA O X ue -cheng ,et al.T raum atic Orthopedic Depart ment.General Hospital of Ji ’nan Military Com m and ,Ji ’nan 250031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morphologic changes of vascularized fibula graft.Methods :Thirty 2five 2week old SD rats were used.The left fibula 15mm in length was isolated while keeping the muscle intact.The left tibia 10mm in length was re 2moved.Both the end of fibula graft was fixed in the medullary cavity of the tibia using K irschner wires with additional wiring.The specimens were harvested at first week ,first and second monthspostoperatively ,and they were examined histologically and roentgenographically.Results :1.Roentgenography study :At the second month postoperatively bony union at both ends can be seen and the fibula show significant bone hypertrophy compared with normal fibula.2.Histological study :The section of the fibula graft was like a ellipse at two months postoperatively.Significant hypertrophy of the fibula was seen ,fibula graft was com 2posed of cancellous bone and a small bone marrow.Conclusions :The fibula graft showed significant morphologic changes in early stage after transplating to recipient bed.The hypertrophy of the fibula was also related to the reci pient bed.K ey w ords Vascularized fibula ; Morphologic changes△本文为作者在第二军医大学的硕士毕业论文作者单位:济南军区总医院骨创伤外科,山东济南 250031作者简介:王平山(19692),男,山东荣城人,主治医师,硕士。
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临床应用研究
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临床应用研究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以旋髂深血管为蒂的髂骨瓣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采用带旋髂深动静脉为血管蒂的髂骨瓣移植治疗11 例11 髋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探讨其疗效。
结果:本组患者均或随访,效果满意。
结论:以旋髂深血管为蒂的髂骨瓣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的Ⅱ期以下青壮年股骨头坏死患者髂骨瓣移植后,临床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青壮年股骨头坏死FicatⅢ期,患者不再适宜采用自体松质骨及带血管蒂髂骨瓣移植。
【关键词】股骨头坏死;髂骨瓣;移植【中图分类号】R73-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4)03-020-01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ONFH)又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一种常见病,患者生活能力丧失较严重,现在还没有任何一种治疗方法能逆转股骨头坏死的病理过程。
该病临床资料较多,有各种药物的保守治疗、理疗、体外振波治疗、介入治疗及各种手术治疗和晚期的人工假体置换术等。
带血管蒂骨瓣移植术是目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较公认有效的方法,适应证是Ficat II、Ⅲ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尤其是中、青年患者的治疗。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11 例11 髋,女5 例5 髋;男6 例6 髋,年龄在18~58岁,平均41 岁。
酒精性5 例,激素性1 例,酒精性+激素性2 例,创伤性2 例,关节结核1 例。
主要临床症状为患髋疼痛,活动受限、跛行。
骨坏死影像学评估,按照国际骨循环学会(Association ResearchCirculation Osseous,ARCO)骨坏死分期标准:Ⅱa 期1 例,Ⅱb 期1例,Ⅱc 期2 例,Ⅲa 期3 例,Ⅲb 期2 例,Ⅲc 期2 例。
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HHS)为(64.10±5.95)分。
1.2 手术方法全麻或持续硬膜外麻醉下患者取仰卧位,患侧臀部垫高,取改良smith.petersen 切口,于髂前上棘内侧约1cm 处深筋膜层下方寻及股前外侧皮神经,橡皮条保护。
带腓动脉蒂小腿外侧皮瓣转移的临床应用观察
通过皮下隧道或者切开皮肤将皮瓣转位至需修复的 创 面 。如血 管蒂 长度 不够 , 则切 开 骨 间膜 , 皮瓣 通 将 过骨间隙转移 。用肌瓣填塞骨死腔 , 腓骨移至胫骨
缺损 处插 入胫 骨 骨髓腔 内 , 两端 各用 一枚 螺钉 固定 ,
华中医学 杂志 2 0 0 8年第 3 卷第 6期 2
・ 41 ・ 7
带腓 动 脉 蒂小 腿 外侧 皮 瓣 转 移 的 临床 应 用观 察
( 10 襄樊) 湖北省襄樊市康达医院骨科 程 建华 程越 清 赵 红卫 4 03 4
【 摘要】 目的 探讨带腓动脉 蒂小腿外侧 皮瓣 的临床应用和效果 。方法 对 1 例小 腿和足部软组织缺损 的患者采用带 2 带腓
缩 , 溃疡 , 无 功能 满 意 。
讨 论
2 .皮瓣 切取
沿皮 瓣 后缘 切 开皮 肤至 深 筋膜 ,
切开 同 时将深 筋膜 与皮 下 组 织 缝 合 , 止 筋 膜 与皮 防 肤剥 离而损 伤 皮血 管 。在深 筋膜 下 向前游 离皮 瓣至
腓 骨后 缘 , 于腓 肠肌 与 比 目鱼 肌 间 隙 寻 找穿 出 的皮
计在 小腿 的中下部 , 逆行 皮 瓣设计 在 小腿 的 近侧 。
1 2例皮瓣 成 活 1 1例 , 1 3年 随 访 , 折 愈 经 ~ 骨 合 良好 , 溃疡 和感 染 , 无 皮瓣 质地 柔 软 , 感觉 良好 。1
例皮肤及皮下脂肪坏死 , 但筋膜成活 , 切除坏死组织
植 皮后 创 面 愈 合 , 随访 2年 , 前 可 见 轻 度 疤 痕 挛 胫
交通 , 故可 以切取腓动脉逆行皮瓣转移 。小腿外侧
带血管蒂游离腓骨骨肌瓣修复下颌骨缺损
Th p i a i n o r e fb l l p i e o t u to f m a d b e d f c s e a plc to ff e i u a f a n r c ns r c i n o n i l e e t
G ENG o g l,M A n ln,LIH o g t o,e l Zh n -i Bi —i n -a ta
( p rme t f Bra t De a t n e s ,He da d Nek S r c lOn oo y,A iitd Tu u s t l o a n c u gia c lg la e mo r Hopia ,
Xij a gM e c lUn v r iy,Ur mq 3 0 1 h n ) n i n dia i e st u i8 0 1 ,C i a
维普资讯
新 疆 医科 大 学 学报
J OUR L OF X N I NG ME I AL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NI E S T 2 0 e . 3 ( ) NA I J A D C V R IY 0 8 F b , 1 2
19 3
带血 管 蒂游 离腓 骨 骨 肌瓣 修 复 下颌 骨缺 损
耿 中利 ,马 斌 林 ,李 洪 涛 ,阿力 比亚 体 ・艾 尼
( 疆 医 科 大 学 附属 肿 瘤 医 院 乳 腺 头 颈外 科 ,新 疆 新 乌鲁 木 齐 801) 3 0 1
摘 要 :目 的 : 讨 带 血 管 蒂 游 离 腓 骨 骨肌 瓣 同期 修 复下 颌 骨 缺 损 的方 法 。 方 法 : 我 院 2 0 年 3月 ~ 2 0 探 对 01 07 年 8 采 用 带 血 管 蒂 游 离 腓 骨 骨 肌 瓣 同 期修 复下 颌 骨 缺 损 4 患 者 的临 床 资 料 进 行 回 顾 性 分 析 , 讨 此 法 的优 点 月 例 探 及 注 意事 项 。 结 果 : 部 游 离 腓 骨 骨 肌 瓣 均 获 成 活 , 有 患 者 下 颌 骨 形 状 和 功 能 恢 复 良 好 。 结 论 :腓 骨 骨 肌 瓣 全 所
带血管蒂腓骨骨皮瓣交叉移植治疗胫骨和皮肤缺损
带血管蒂腓骨骨皮瓣交叉移植治疗胫骨和皮肤缺损作者:潘露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第02期【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带血管蒂的腓骨骨皮瓣交叉移植治疗胫骨和皮肤缺损的疗效。
方法自2004年以来依照患者肢体复合缺损情况及全身情况,采用带血管蒂腓骨骨皮瓣交叉移植治疗胫骨和皮肤缺损15例,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12~45岁,2例于术后3~6个月行二期肌腱移位、动力重建术。
结果本组15例,随访3~36个月,平均10个月,伤口一期愈合6例,二期愈合2例,5例行置管冲洗引流后愈合,2例出现骨折不愈合经髂骨植骨后达骨性愈合,经术后随访伤肢功能活动良好。
结论带血管蒂腓骨骨皮瓣交叉移植是治疗胫骨和皮肤缺损的一种有效办法。
【关键词】腓骨骨皮瓣;移植;腿损伤;治疗严重碾压伤、爆炸伤、火器伤造成的复杂骨折、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并骨缺损,血管神经损伤和创面严重感染,临床上并不少见,处理十分棘手,常规处理方法并不理想,最终可能需要截肢造成重大残疾,2004年以来作者依照患者肢体复合缺损情况及全身情况采用带血管蒂的腓骨骨皮瓣移植治疗胫骨和皮肤缺损15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5例,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12~45岁,平均28.5岁。
受伤原因:车祸伤10例、重物砸伤3例、其他工伤事故2例,所有病例均为胫骨严重开放性粉碎骨折,均为小腿中下段缺损,入院时均经急诊清创,外固定架固定,平均缺损面积(6~16)cm×(5~15)cm,所有病例均行带血管蒂的腓骨皮瓣移植予以修复,移植腓骨长度9~15 cm,平均12 cm,皮瓣面积(8~15)cm×(6~17)cm。
1.2 手术方法硬膜外麻醉下患者仰卧屈膝,以术前彩色多普勒血流仪测定腓动脉血管发出处为中心,偏向腓骨后方,依照骨缺损及软组织缺损大小,于腓骨头后侧始,切开深层组织显露腓总神经和腓动静脉,保护腓骨营养支及环形动脉皮肤穿支,显露腓动脉及须切取的腓骨段后按所需长度进行截骨。
带血管蒂腓骨瓣移植修复肱骨瘤段切除后的骨缺损
28
实用 临床 医学) o2年 9月 第 l 20 6卷第 3期
表 1 2例烧 烫伤 创面过敏分 类及 百分 比 1
接触 途径进入 体 内 , 导 过敏 体质 发生 局部 和 全身 诱 性 过 敏 反 应 。 主 要 症 状 有 : 部 或 周 身 潮 红 、 血 局 斑 疹、 瘙痒 、 组织或 粘 膜水 肿等 , 少部分 病 人有 全 身发 热症状 。 我 们 认 为 在 对 烧 烫 伤 病 人 治 疗 过 程 中 , 意 创 注 面 处 理 和 治疗 的 同 时 , 应 预 防 过 敏 的 产 生 。 过 敏 还 反应随环境及 情绪 等 条件 的变 化而 变 化 , 烧烫 伤 患 者 因病情焦 虑 、 紧张 、 身体情 况 虚弱 等情 况上 , 都可
【 关键词】 带血管蒂腓骨移植 ; 肱骨瘤段切除 ; 骨缺损 【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 R 3 . 783
移植 修复肱 骨上段软骨 肉瘤 瘤段 切除术 后大段 骨缺 损, 等长 重建患 肢功 能 。随访 4年零 3 月 患肢 功 个 能恢 复 良好 , 复发 。现报告如下 : 无
1 临 床 资 料
3 方 培跃 . 伤后 免疫 功 能 变化 的研 究 . 伤 医学 在 中 国 . 南 烧 烧 湖
科 学技 术 出版社 ,9 9 11 7 . 19 .6 —11 4 陈 意生 , 景泉 . 史 烧伤病 理学 . 重庆 出版社 ,97 2 7 18 .4 .
(0 0 1-0收 稿 ) 20 -03
的原 因主 要 包括 : 物 类 、 触 类 物类 三 大类 。 食 接 药
( 表 1。这些过敏原 可通 过 呼吸道 、 化 道 、 肤 见 ) 消 皮
带 血 管 蒂 腓 骨 瓣 移 植 修 复 肱 骨 瘤 段 切 除 后 的 骨 缺 损
1例带血管腓骨瓣游离移植下颌骨重建术
1例带血管腓骨瓣游离移植下颌骨重建术摘要】目的探究带血管腓骨瓣游离移植下颌骨重建术效果及手术配合方法。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1例CT检查结果显示为左侧下颌骨缺损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对其采取的手术方法及手术护理配合方法,评价效果。
结果手术经过顺利,麻醉满意,术中出血量少,术中输血100ml,术中输液2500ml,导出尿液900 ml,手术结束后安返病房。
结论血管腓骨瓣游离移植下颌骨重建手术恢复了患者的口腔颌骨畸形和生理功能,患者摆脱了自卑的心理,比较自信地出入公共场所,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进行这种治疗的过程中,辅以有针对性的护理配合,利于促进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提高治疗效果,利于充分发挥这种治疗方法在下颌骨缺损治疗中的作用。
【关键词】颌骨缺损;颌骨重建术;腓骨肌皮瓣【中图分类号】R7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5-486-01由于外伤感染、肿瘤等原因导致下颌骨缺损,影响了患者自身的外观,同时也使患者本人缺乏了自信,影响到了他们的工作及生活,近些年来,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血管化的游离组织瓣移植口腔颌面部手术后缺损日益受到重视。
腓骨肌皮瓣是重建大型下颌骨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1-2]。
1临床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有1例病人,女性,40岁,下颌骨肿物手术后8年,2月前左侧下颌反复肿胀3个月,患者面部不对称,颌部隆起、稍肿胀,左侧下颌角处可触到0.3×0.3cm肿物。
CT左侧下颌骨缺损。
1.2手术方法患者全麻手术后,协助其取仰卧位,将其肩部垫高,确保其头部稍微后仰,偏向右侧,常规铺巾消毒,口内0.5﹪碘伏消毒。
于颏下向左沿原来手术切口至耳垂下方,切开皮肤至颈阔肌层下,钝锐性分离至下颌骨残端及重建板表面,左下颌角处于皮下翻瓣,建重建板下颌角处0.3×0.3cm肿物,浅表与表面皮肤粘连,深面包绕重建板,肿物呈囊性,内容物为淡黄色稀薄液体,于肿物外锐性分离,完整并扩大切除肿物,与肿物粘连皮肤作梭形切口切除。
腓骨(皮)瓣移植修复前臂复合组织缺损八例重点
主堡显筮处型盘查!!!!生!旦箜!!鲞笠!塑£!i!』丛i!翌!坠强,垒!耻虫!Q!!:!!!:!!,塑!:垒
腓骨(皮)瓣移植修复前臂复合组织缺损八例
刘光军
李振王谦谭琪杨磊
目的探讨应用腓骨(皮)瓣修复前臂复合组织缺损的方法及临床效果。 方法2008年4
【摘要】
皮瓣面积6
月一2015年2月.应用腓血管供血的腓骨(皮)瓣修复前臂复合组织缺损8例,切取腓骨长度13~19 cm,携带
典型病例 患者男,31岁,因机器绞伤导致右前臂组织严重创伤、缺损。检 查可见:右前臂尺骨中远段缺损12 em,尺掌侧中远段皮肤软组织毁 损.尺动脉大段缺损,桡动脉断裂,皮肤缺损20(3m×16 cm(图1、2)。 急诊清创,并端端吻合桡动脉,固定下尺桡关节,缺损尺骨旷置。二期 行游离腓骨皮瓣移植修复,腓动、静脉桥接尺动、静脉远近端。应用长 锁定钢板桥式内固定(图3、4)。术后1年患肢屈伸、旋转功能及手部 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图5)。
cm以上,以保持踝关节稳定性,预防外翻畸形。我们不常
规行下胫腓关节融合,因为其并不能明显预防踝关节外翻畸
形…]。⑥腓骨瓣固定务必严格准确对位对线,因为有研究表明
前臂单骨成角超过5。即明显影响其旋转功能[12]。 此外,前臂是由上、下尺桡关节和斜索、骨间膜连接尺、桡 骨组成的一个整体.其中某一结构损伤甚至缺损.必然影响其 旋转功能,而前臂旋转功能对手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游 离腓骨(皮)瓣仅能提供骨缺损重建及皮肤软组织的覆盖,骨间 膜及斜索等软组织功能的重建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果
本组8例均术程顺利,切取腓骨瓣长度13—19 cm,平均
16
cm,均无感染,腓骨(皮)瓣成活良好。平均随访13个月,可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的应用分析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的应用分析发表时间:2016-04-20T11:40:35.09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1月第1期作者:王宇[导读] 全部患者经3个月-5年随访,皮瓣质地良好,弹性及色泽正常,无明显色素沉着,耐磨,饱满,功能评价优良,外观评价良。
结论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王宇辽宁省朝阳县第三人民医院辽宁朝阳 211300【摘要】目的分析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0年5月-2015年5月对我院踝部,足跟及小腿远端损伤致骨和肌腱外露患23例患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为皮瓣提供血供,设计岛状皮瓣进行修复,观察修复效果。
结果术后23例全部成活,3例术后2-3天皮瓣肿胀,呈暗紫色,形成水泡,经间断拆除蒂部缝合线,抬高患肢和皮瓣远端作小口放血2-3天肿胀消退,水泡吸收,2例发生浅表感染,经换药后自行愈合。
全部患者经3个月-5年随访,皮瓣质地良好,弹性及色泽正常,无明显色素沉着,耐磨,饱满,功能评价优良,外观评价良。
结论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足跟;踝部;小腿远端损伤;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足跟,踝部及小腿远端损伤导致骨和肌腱外露,创面的愈合非常困难,修复这类损伤以带血管的游离皮瓣为主,手术难度非常大,容易发血管危象。
2010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治疗的手术患者共23例,效果满意。
1一般资料本组共23例。
男16例,女7例,年龄31-56岁。
平均42岁。
内踝皮肤缺损5例,外踝皮肤缺损9例,足跟皮肤缺损3例,小腿下1/3胫骨外露6例。
皮瓣面积最大14X12厘米,最小5-7厘米。
神经血管蒂最长11厘米,最短6.5厘米。
平均9.1厘米。
2手术方法以腘窝中点与外踝和跟腱中点的连线为皮瓣的中轴线,血管蒂的旋转点位于外踝上5-7厘米[1],根据受区的形状、大小、距离,在次线上设计皮瓣,一般采用逆行分离法,在皮瓣的远端切开皮肤,在深筋膜下浅层找到腓肠神经和小隐静脉并将小隐静脉切断并结扎,于深筋膜下分离,注意固定深筋膜与皮肤,如果皮瓣较大,可将腓肠神经外侧支一并切取于皮瓣中,蒂部切开,沿真皮下向两侧分离。
带蒂比目鱼肌瓣移位术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伴胫前软组织缺损
带蒂比目鱼肌瓣移位术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伴胫前软组织缺损发布时间:2022-11-21T01:23:46.186Z 来源:《健康世界》2022年16期作者:栾俊[导读] 报道带蒂比目鱼肌瓣移位术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伴胫前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栾俊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樟村坪镇卫生院湖北省宜昌市 443145[摘要]目的报道带蒂比目鱼肌瓣移位术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伴胫前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 2015-2022年应用带蒂比目鱼肌瓣移位术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伴胫前软组织缺损10例结果 10例肌瓣全部成活结论带蒂比目鱼肌瓣移位术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伴胫前软组织缺损手术相对简单、安全、成功率高。
关键词比目鱼肌瓣修复胫前软组织缺损小腿严重外伤易致骨外露和软组织缺损,继发感染。
我院自2015年以来采用带蒂比目鱼肌瓣移位覆盖创口与一期或二期中厚皮片移植,治疗共10例,效果满意。
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0例。
男8例,女2例,年龄18—50岁,清创固定后直接行带蒂比目鱼肌瓣移位术二期游离中厚皮片移植4例,因初期清创内固定缝合后胫前软组织坏死,骨或内固定物外露,而二期行带蒂比目鱼肌瓣移术及游离皮片移植6例,创口缺损最大12×10cm,最小5×4cm。
1.2 手术方法。
连续硬膜外麻醉后,患者侧卧。
彻底清创后将胫骨骨折复位内固定或扩创后不取出内固定物。
沿小腿内侧切口,钝性分离腓肠肌,显露比目鱼肌。
治疗小腿下段胫前轻组织缺损的修复者,采用结扎发自胫后动脉近端到比目鱼肌的分支,注意勿损伤其到比目鱼肌最远端,距内踝上5—7cm处的营养分支,以远端分支为蒂的比目鱼肌瓣逆行翻转覆盖创面并以丝线固定。
对中上段胫前软组织缺损者的修复,采用结扎胫后动脉远端到比目鱼肌的分支,以近端分支血管为蒂,将比目鱼肌瓣顺行翻转覆盖创面,同样以丝线固定。
根据缺损的大小亦可以取内侧半比目鱼肌。
2、结果10例移位比目鱼肌瓣血运均良好,软组织缺损及骨外露均消灭,所植游离中厚皮片均存活。
腓骨瓣移植治疗肱骨骨旁骨肉瘤3例报告
{ 摘要 : 目的 ( 岛市立医院西院区骨科 , 东 青 岛 261) 青 山 60 1 评 价 瘤 段 大 段 切 除 游离 腓 骨 瓣 移 植 重 建 肱 骨 治 疗 肱 骨 皮 质 旁 骨 肉瘤 的长 期 疗 效 。 方 法 将 肱 骨 瘤
段 大 段 完 整切 除 , 离 腓 骨 瓣 移 植 重 建 肱 骨 及 三 角 肌 止 点 , 后 就 放 射 学 及 功 能 进 行 随 访 。结 果 3例 病 人 获 得 随 访 游 术 1 4年 , 瘤 无 复 发 , 骨 肱 骨愈 合 良好 , 人 上 臂 功 能 良好 。结 论 ~ 肿 腓 病 瘤 段 大 段 切 除 游 离 腓 骨瓣 移植 重 建 肱 骨 治 疗 肱
病理检查镜下可见狭长而平行排列的高分化骨小梁, 大 量分界不清的编织骨和骨样组织岛, 骨小梁间充满低细胞性
4 2岁。病程 1 个月。主要症状为局部肿块和局部疼痛。 ~9
1 2 方法 .
纤维间质。 梭形纤维母细胞的核呈卵圆形, 有轻度不典型性,
仅有少量核分裂, 无典型核分裂, 髓腔受累。 例患者术后切 3 口一期愈合, 例患者术后出现脾趾跖屈功能障碍, 个月后 1 2 恢复正常。3 例患者获得随访 1 年, ~4 经放射学检查证实肿 瘤无复发, 腓骨肱骨愈合良好, 平均骨性愈合时间为 32 .个 月, 患者上臂功能良好, 肩关节外展正常, 患者能够正常地生 活、 工作、 学习。全组患者于随访中证实主观满意度为优良。
皮质旁骨肉瘤行瘤段大段切除、 带血管蒂游离腓骨移植重建 肱骨, 获得了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静脉一肱深静脉。
2 结 果
1 1 一般资料 2 0 年6 . 0 1 月至2 1 年4 0 O 月年我院共收治
延长血管蒂的腓肠肌内侧头肌瓣游离移植修复胫前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例 , 为 3~ 均 4个 月 出 现 背 屈 动 作 , 部 病 例 除 一 例 失 访 外 经 l 全 2~1 8月 随 访 骨 折 处 均 达 到 骨 性 愈 合 。 结论 用 延 长 血 管 蒂 的 腓 肠 肌 内侧 头 肌 瓣 游 离 移 植 加 二 期 植 皮 修 复小 腿 严 重 损 伤 后 胫 前 大 面 积 软组
D : 0 3 7 / ma jis . 6 39 5 . 0 . 3 0 5 O11 . 8 7 c . . n 1 7 —4 0 2 1 0 . 1 s 1
本 组 病 例 肌 瓣 及 植 皮 全 部 成 活 , 伤 口一 期 愈 合 , 4例 3例 伤 口形 成 窦 道 迁 延 不 愈 , 中 2例 行 再 次 清 创 取 出 内 固定 及 其
皮修复胫前大范围软组织缺损 、 骨外露的优 、 缺点 其 优点 为 :1 最大 限度 地发挥 了腓肠肌 内侧 头肌瓣 的 () 覆盖作用 , 并且 在覆 盖创 面 的 同时还 可 以用于 重建 肌 肉功 能 ;2 减少 了手术 部位 , () 降低 了对麻 醉 的要 求 ; 3 就近 取 ()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 电子版)o1年第 6卷第 3期 Gr iyR 2l i JIL 印击 adW td}a ( em iE i J 2 1 , o 6, o 3 n n矿 n o m Il H d a d  ̄)1 0 1 V l N . e咄 c f i
.4 . 9
.
经 验 交 流 .
侧组织完整性较好者 , 常规带蒂移植难 以达到修复范 围且 用 有足够长健康血管可供移植者。
三 、 长 血 管 蒂 的腓 肠 肌 内侧 头 肌 瓣 游 离移 植 加 二 期 植 延
骨髓炎的治疗 J 。对于 中 、 范 围的缺损 , 过一些局 部转 小 通
带血供腓骨近段骨瓣的临床应用
板, 以供修复某些管状骨 骨端缺损 。腓骨拥 有多源 性 血供可构成带不 同血管 蒂的腓骨 近侧段 骨瓣 , 以应 供
3 腓 骨 近 段 骨 瓣 的 适 用 范 围
部 。该隆起 向上移行至腓骨 头关节 面下缘 , 向下移 行 于腓 骨颈。隆起 部宽 2 . 1 c m, 厚2 . 0 c m。
2 腓骨近段的血供特点及其血管蒂 的选择依据
腓动脉的滋养支进入腓 骨处 , 位 于腓骨 头下方 约 1 5 . 1 c m, 而腓 动脉 的弓状动脉亦 只分布 于腓 骨干 , 第
区的不 同需求 。随着时 间的推移 , 对该 系列 骨瓣 的认
知亦 有所 深 入 , 今 就其 解 剖结 构 、 适 用 范 围、 手 术 操 作, 以及可能 发生 的并 发症 等 问题 “ , 择 要分 述 如
下。
1 腓骨近段与腓骨头的形态观测 腓骨为一细长 管状 骨 , 形 态 笔直 , 全长约 3 8 c m,
腓骨为致密 的细长管状骨 , 是 小腿两 根管状 骨 中
功能次要者 。选择腓 骨 近段 骨瓣 乃考 虑 到该 骨瓣 具
有充 裕长 度及其 头端 的关 节面 和含有 生长 潜能 的骺
骨近段 , 但损 失一 条 主干血 管 终非 上 策。况且 , 胫前 动脉分布到腓骨头 、 颈部 的各 分支 与腓 神经及 其分支 交错分布 , 同时 , 分 支血 管 的 动 、 静 脉 之 间 亦相 互 包 绕, 使局部解 剖情 况异 常 繁杂 , 手术 难度 大 。有 报道 在一组切取 以胫前血管 为蒂 的腓 骨近段 骨瓣 的 2 4例 病人 中有 1 6例出现神经损 害症状 , 出现率之 高 , 足 以 佐证手术之艰险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0
em发出.向内与胫后动脉相交通。由于上述吻合网的存
在。故可构成带血管蒂逆向腓骨瓣和逆向小腿外侧皮瓣㈦】。
2.膝下外侧动脉的起源、走行及分支:膝下外侧动脉于腓 骨头上方1.9 cm处起自胭动脉,起始部外径1.7 mm,主干在 腓肠肌外侧头和跖肌起始部深面走向外侧,远端参与膝关节动 脉网。主干在股二头肌肌腱和腓侧副韧带深面发出2—3支外
cm
X
6.0
em。成人
患者只需要切取10 em以内的腓骨上段骨瓣时,腓动脉已无法 供血,因而膝下外侧动脉当列腓骨上段骨瓣最佳营养血管f¨】。 3.旋腓骨颈动脉的起源、走行及分布:旋腓骨颈动脉于腓 骨头下3.3 cm处自胭动脉发出.起点外径为1.4 mm.主干经 比目鱼肌起始部深面向外绕腓骨颈后、外侧面,分出3—4支 骨膜支分布于腓骨头、颈及腓骨干上部,并与膝下外侧动脉、 胫前返动脉和腓浅动脉的骨膜支构成丰富的吻合网¨0 J。旋腓 骨颈动脉主干长1.4 em。指从起点至分出第l骨膜支之间的 距离。 4.胫的动脉的起源、走行及分支:胫前动脉于腓骨头下
腱旁皮支.也町能整个皮瓣只觅及I条皮支。此后,连贯腓骨
瓣切口线的上下两端,全线切开骨皮瓣的皮肤切口。在分离切 断腓侧副韧带时.应妥善保护从其前、后缘发出的骨膜支及皮 支。其余步骤同切取腓骨上段骨瓣所述。
cm。先切断远端腓If『L管束,再进一步分离近端腓血管。
至此。除血管蒂与胫后动脉相连外。骨瓣已完全游离待用【5】。 骨皮瓣的切取:以小腿后肌间隔作为皮瓣的纵轴,设计切 口。深筋膜下锐性分离皮瓣,在后肌间隔处可见有几束血管皮 支自比目鱼肌外侧缘及比目鱼肌肌腹近侧缘处穿出.经深筋 膜进入皮肤。在离皮支穿出点之后方约0.5 cm,纵行切开比目 鱼肌,使之与后肌间隔连成一体。按预计长度截断腓骨。将腓 骨段前旋。并向后方牵开比目鱼肌,即可显露腓骨后侧组织。
1.2
径为0.3—0.6 mln的下行骨膜支.分布于腓骨头外侧面。从胴
动脉发出点至第l下行骨膜支距离3.2 em。此外,主干段沿途
还发出2—3支外径为0.4.0.7 ID_nl的皮支分布于膝关节外 侧皮肤,其腱旁支(1—2支)发出处在腓侧副韧带前缘0.8
cm
或后缘0.7 cm,外径为0.4~0.7 mm。从胭动脉发出点至第1皮 支距离为3.9 cm。另有髌周支在近髌骨外侧处发出,多为1支, 其外径为0.4~0.7 nlln。皮瓣墨染面积为9.0
—1.0
3.旋腓骨颈血管腓骨上段骨瓣的切取方法:体位与切口同 上。,切开皮肤,于股二头肌肌腱后缘昆露并保护腓总神经,切 断股二头肌腱,残留部分肌腱于腓骨头上。分离腓肠肌外侧头 及跖肌,绕以纱条拉向内侧。继之切离比目龟肌在腓骨头后方 的起始部,将其拉向内侧,最露发自胭动脉横行向外的旋腓骨 颈动脉及其分支,也可同时见及膝下外侧动脉及其分支。分离 旋腓骨颈动脉之主干段。此时即已完成血管蒂的游离。切离部 分腓骨肌后,即按需要妊度锯断腓骨干,继之切断腓侧副韧 带,离断腓上关节,将部分关节囊留置在腓骨头上。此时,已可
受区有关神经进行缝接。据我们的解剖观测.胫神经在胭窝下 部距腓骨头下2 cm处。从腓侧分出该肌支。并与其一起下行。 该肌支在距腓骨头下12.7 cm处进入躅长屈肌肌腹…。此外。 腓骨长肌亦可连同腓骨一并取下构成腓骨肌复合瓣m]。 3.腓骨下段移位的应用:腓骨下1/4段的内侧面与胫、距
骨面形成侧向相贴的构建。为此,当踝部疾患需行踝关节或四
3.5
cm处发自胭动脉,起点外径3 inln,主干穿骨问膜后紧贴
骨间膜前面,在胫前肌和趾长伸肌之间下行,发分支营养腓骨 头及腓骨上1/2—2/3段。切取以胫前血管为蒂的腓骨瓣,手 术操作较困难,并要牺牲一条小腿主干血管,故应用受限…也1。 三、关于带血管蒂腓骨瓣移植的手术适应证 腓骨形态笔直、质地坚硬。并能贴切地嵌入肱骨、股骨和 胫骨的髓腔,起到内固定作用,同时还可构成骨、肌、皮复合 瓣。因此.腓骨一直是作为修复各种原因所致长管骨、大段骨 或合并软组织缺损的最主要供区。在成人切取10 em以内(或 略长)带腓骨头上:段骨瓣和儿童带骨骺的腓骨上1/4段骨瓣, 应以膝下外血管为首选血管蒂。旋腓骨颈动脉与膝下外动脉 解剖位置相邻。一旦膝下外侧血管术中遇到意外情况,可以旋 腓骨颈动脉作为替补血管蒂。腓骨中段骨瓣是腓动脉的滋养 动脉和弓状动脉双蓖分布区,以腓血管为蒂乃最佳选择。 1987年在广东顺德召开显微外科专题讨论会上提出.成 人长管骨缺损应用腓血管腓骨瓣修复者,其长度应达6—8 em以上,或达到该长管骨全长的1/5—1/4,可供参考。 因血源性或创伤性骨髓炎引起大段骨质缺损者.要求炎 症已完全消除,最好能在伤口已愈合半年左右,再行带血管腓 骨瓣移植术。以策安全。至于创伤性骨缺损,急诊施行此手术 应慎重。 四、手术方法 1.腓血管蒂腓骨瓣的切取方法:体位以兼顾到受区、供区操
这样在切离腓骨四周组织时。难度较大。鉴于目Ij{『已有许多更
优良的骨膜瓣供区选择.该骨膜瓣已几近弃用¨“。 六、膝下外侧血管腓骨上段骨瓣临床应用要点 1.腓骨上段骨瓣重建桡腕关节的依据和方法:腓骨头关 节面的外内角(内倾角)为28.8。,后前角(前倾角)为10.30。桡 骨卜.端关节面的尺倾角为20。~25。。掌倾角为100一15。.两 者之间有相似的倾斜角度。而腓骨头关节面作为关节窝与腕 骨向r:端凸出的天节头相容并取轴向对接,这完全符合关节
・89・
-专论・ 带血管蒂腓骨瓣移植技术的应用,骨移植也得到了新的发展。 1975年Taylor等…首次报道应用带腓血管的自体对侧腓骨移 植治疗胫骨大段缺损取得成功.标志着骨移植进入一个新的 历史阶段。时至今日,带血管蒂腓骨瓣已取得长足的进展,尤 其对多条营养血管的选择、对骨瓣不同部位的运用更趋多样 与成熟,为临床提供诸多有效的术式以修复长管骨大段缺损。 本文拟从基础与临床两方面.作一较系统的论述。 一、腓骨的骨性结构 腓骨是小腿非主要负重骨。全长34em。不参与膝关节的 组成。上端腓骨头呈棱形膨大,其关节面为朝向前、上、内的浅 凹面.与胫骨外侧髁下后方的胫腓关节面以轴向相对方式衔 接。腓骨头关节面的外内角(内倾角)为28.80,后Ij{『角(1;{『倾角) 为lO.30。腓骨头内侧中央有一逐渐突出的坡状隆起.系腓骨头 的最为宽厚部.宽2.1 em。厚2.0 em。腓骨体缘、面变化较多,呈 不规则状,从f:而下。骨缘时而汇合。时而分叉。各骨面则作顺人 体纵轴向外旋转,在腓骨F 1/4段形成一缘(fj{『缘)与三面(内、 外侧面和后面)的骨性结构。其内侧面为一较平坦的骨面,与胫 骨、距骨形成侧向相贴,远端为外踝,组成踝关节[圳。 二、腓骨的血供特点 腓骨为多源性血供,由腓动脉、膝下外侧动脉、旋腓骨颈动 脉和胫前动脉所供养。其问相互吻合构成丰富的骨膜动脉网。 1.饵E动脉的起源、走行及分支:腓动脉于腓骨头下方(指 头尖部。下同)6.6 cm处自胫后动脉发ff{,起点外径为3.7 inln,主干沿腓骨后面与躅长屈肌之问下行.终支为跟外侧动 脉。腓骨滋养动脉多为1支.起点距腓骨头下15 cm。外径为
2.腓骨肌瓣的应用:腓骨一躅长屈肌瓣复合移植,对于前臂
凶肿瘤切除或外伤所致的骨与肌组织联合缺损者.具有一定应 用价值,町以补救手的部分功能。切取带蹲长屈肌的游离腓骨. 其关键是将由支配该肌的胫神经肌支完好地保留下来,使之与
此后,其余步骤均同前述后外侧入路切取带血管蒂腓骨的方
法。 2.膝下外侧血管腓骨七段骨瓣的切取方法:平卧位供侧 臀部鹅高.向对侧倾斜15。~20。。膝关节略屈。切口起自腓骨 头沿腓骨长肌与比目鱼肌间隙按所需骨瓣长度向下延伸;再 自腓骨头沿股二头肌肌腱向上走行5—6 cm后弧向胭窝中 线。切开皮肤后,于股_头肌腱内侧缘显露并保护腓总神经。 切断股二头肌腱。残留部分肌腱下腓骨头上,继之分离腓肠肌 外侧头及跖肌,绕以纱条拉向内侧,即可见及自胭血管分出的 膝下外侧Il}L管.切断腓侧副韧带后。向外继续分离该『札管直至 其下行骨膜支进入腓骨头处.切断结扎其上行支及贴外侧半 月板外行的终末支。此时,已完成血管蒂的游离。切开部分腓 骨长肌按需要长度锯断腓骨1二。切离附着在腓骨上段外侧的 肌组织.继之离断胫腓上关节.小心保护膝下外血管的下行骨 膜支,将部分关节囊留置在腓骨头上。转动腓骨瓣,继续切离 附在腓骨瓣的肌组织,留一薄层肌袖.需密切注意保护腓浅神 经、腓深神经和胫前血管。际此。除If『L管蒂与胭血管相连外.腓 骨上段骨瓣已完全游离待用。骨瓣切取后,需将股-二头肌腱和 腓侧副韧带与胫腓上关节附近的深筋膜和残留的关节囊妥善 缝合,以维护膝荚节的稳定。 骨皮瓣的切取:以腓骨E:段骨瓣切口线为纵轴.设计切 口。先切开皮瓣的前缘达深筋膜下。将皮缘与深筋膜缝合,提 起皮瓣于深筋膜下向中线解剖。寻觅发自腓侧副韧带前方的
关节融合时。取经腓骨的踝外侧入路,清理关节内病变后.将 带咀管蒂的腓骨F段向F移位,架接在胫骨、距骨或跟骨之 间,行植骨融合,将加速其骨性愈合及抗感染能力ⅢJ。, 4.腓I|iL管蒂腓骨瓣在组合移植中的应用:由于腓血管蒂贯 穿于腓骨瓣的全长。其两端flIL管均可进行血管吻合.故腓骨瓣 在构成串联式组合瓣时具有作为桥梁瓣的条件。目前临床上 有利用双腓骨瓣串联或腓骨与髂骨瓣串联构成组合瓣以增加 移植骨的骨量。 5.腓血管蒂腓骨骨膜瓣的应用价值:腓骨膜所切取面积. 在长度方面虽较充裕.但在宽度方面却极有限。腓骨膜切取方 法与切取腓骨大致相同,因腓骨未曾截断,故无法转动腓骨.
mm,经滋养孔进入骨内,分为升支和降支。弓状动脉起自
腓动脉,呈节段性分布于腓骨干,供应腓骨骨膜,有7-9支。第 1弓状动脉发出处距腓骨头下方9.2 cm。此后。每支间距3—
4
em。弓状动脉起始后,紧贴骨膜表面,由后向外、向Ij{『环绕腓
骨,其皮支、肌皮支经小腿后肌问隙营养邻近肌肉及小腿外侧
皮肤。踝部吻合支:①穿支自外踝上方3.5~5.0 cm处发出。
腱斜向后上方5—6 cm,再沿腓骨外侧向下延伸至所需长度, 切口下段略旱弧形转向后外侧。该切口相当于腓骨肌与比目 鱼肌间隙所在,上端则为腓总神经走行方向。切开皮肤及小腿 筋膜.首先在股二头肌腱后下缘分离腓总神经,并向远侧游离 至腓骨长肌入口处,予以保护。然后自下而上分离腓骨长、短 肌与比目鱼肌的间隙,向后拉开比目鱼肌,在躅长屈肌起始部 的内上缘,可见腓血管从后上方斜行向下进入该肌深面。锐性 分离附着于腓骨外面的腓骨长、短肌。以腓骨的滋养动脉进入 腓骨处为中心,按手术所需长度,在腓骨近、远端选好截骨平 面.用线锯截断腓骨。将腓骨瓣按其长轴向后旋转,锐性分离 腓骨前面的伸肌及骨问膜。当切离腓骨前外侧面时只能在腓 骨上保留一薄层肌袖,厚度为2—3 mill。继之将腓骨段向前 旋转以便清楚显露后侧组织.沿腓血管束切开部分躅长屈肌 及胫骨后肌,使腓骨后侧留下含有腓动、静脉的肌袖,厚为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