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中国传统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教育思想

1、孔子的生平:

公元前551年,孔子生于鲁国陬(zōu)邑

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尼山附近),因父母祷于尼丘山而生,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在母亲颜征在的教育下,自幼好礼,“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演习礼仪。孔子29岁时学琴于师襄子。他长时间练习一支曲子,直到理解了乐曲的内涵,进而领悟到作者是周文王,师襄很佩服他,告诉他乐曲名叫《文王操》。杏坛讲学——孔子30岁左右开始创办平民教育,收徒讲学,在最早的弟子当中,比较知名的有颜回、子路、子贡等人。50岁左右,孔子当上了鲁国的中都宰,不久又升为司寇。

君子之道——仁爱”贯穿始终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而“士”的标准是“君子”或“君子儒”。

君子的标准——士” “儒” 职业分化修己——“德”:忠恕之道安人、安百姓——“才仁者、智者、勇者内外兼修

2、仁者爱人的忠恕之道:道德行为都是相互的,普遍伦理必须普遍适用,忠恕之道便是可以普遍适用的道德原则。而且恕道比忠道更具基础性和普遍性,是人类社会维持正常秩序的起码准则,被称为黄金规则。

安人、安百姓——才:治国安民之术,治国安邦的才干;具有一定的才智和从政的能力;能治“千乘之国”,;能长“千室之邑”;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大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

诗: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学修养,同时兼有思想品德教育、思维能力培养以及增长综合知识等其它功能。

书:政治历史教材;培养目标:学生的从政能力,注重要求学生从古代杰出帝王那里学习治国经验。孔子是把读好《书》作为从政的必要条件。

礼:仪礼》主要讲的是士(君子)在各种场合的典礼节仪,也就是君子行为规范之“礼”。

德育,即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规范为主要目的思想品德课。

乐:孔子深知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教授“乐”,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弹琴唱歌和一般的音乐理论,而且将音乐作为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一种手段。

易:《易》的内容比较深奥复杂,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广泛记录了西周社会各方面,包含史料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

大体说来,它用简略的语言说明事物变化的规律,以及事物的辩证关系。

《春秋》是记载鲁国历史的编年史,可以说是“本国当代史”教材。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取材范围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

《左传》本不是儒家经典,但自从它立于学官,后来又附在《春秋》之后,就逐渐被儒者当成经典。

“有教无类”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适应了“士”阶层的兴起及文化学术下移的历史潮流,其实质是要求将教育对象从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的来源,把学校由“官府”移到“民间”,这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

启发诱导、因材施教:(一)“愤悱启发”,循循善诱,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个性,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实行“因材施教”(三)主张教学相长,发扬教学民主,将师生共同讨论作为经常性的教学形式。

为师之道:师在宏道;知识渊博;师生平等;关爱学生,严格温和;言传身教,以身作

则;安贫乐道,忠诚教育

自省:经常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自我省察,严格要求自己,坚持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修正自己的过错和不足,不断增进自己的道德修养

自讼:经常自觉地与自己的不良思想和行为进行斗争,勇于揭露它,然后把它改正。

克己:胜己,约己以一定的道德规范,道德标准来克制、约束自己。

立志:在思想深处树立人生目的和远大的理想,明确努力的方向使之成为个人前进的动力。

3、孔子思想的贡献与局限——贡献:创立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籍教育体系的基础;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对教育教学方法有新的创造,他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原则等都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倡导尊师爱生,提出了作为一个理想教师的要求。

局限:特定的历史背景不可能完全实现人人接受教育;轻视劳动技术教育。(君子不器);孔子的教育方式在当时就受到当代人的批判,因为孔子的教育是教官,不是教民。整个科举教育就是教考官、做官的学校,是统治人的艺术,不是官民平等合作的艺术;孔子的教育思想实际导致了从政者如何获得、维护当官的技巧,是为少数个人服务的。

墨子的教育

他——学说产生于儒学,但曾是与孔子学派相互对立的最大学派;他——在先秦诸子百家中的科学地位极高;他——开创了中国古代哲学史、古代逻辑史的新高度。

儒墨之争:孔子的教育哲学以『人』为中心,他的教育目的是把他的弟子培养成为『士』。墨子的教育哲学是以『天』为中心,他的教育目的是把他的弟子培养成为『尊天、事鬼、爱人、节用』的智者。万事莫贵于义义,天下之良宝也。义,天下之大器也。

墨子所说的「义」,来自于万善的「天志」。墨子贵「义」就是以天志为法,就是要人敬天爱人节用,表现出正当合宜且有利于全体人类的行为,落实于实践就是积极为义。所以,在墨子的教育下,他的学生也都成为推动十论的义勇之士。

墨子,约在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名翟,鲁人。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紧接着孔子而活跃于中华大地的第二文化巨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墨子论教育的作用:对社会的作用:实现兼爱,改良社会;对人性的作用:染丝说

墨子论教育的目的:墨子在政治上主张“尚贤”,主张教育要培养“贤士”,由于“贤士”的主要品德是“兼爱”,故亦称“兼士”。

“兼士”的标准: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道德的要求;思维论辩的要求;知识技能的要求

墨子的教育内容:「谈辩」、「说书」、「从事」三科施教。;谈辩与训练口才,说书与研发古书,从事与训练防御、生产科技有关,亦各有所长。;墨子也以《诗》、《书》和百家春秋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但是他又不同于儒家的教学内容。以“兼爱”为核心的道德教育;重视科技知识和生产知识的传授重视研究军事知识和军事技术;重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兼爱”为核心的道德教育

墨子认为,检验科学真理的标准有三条:其一,根据历史事实。其二,老百姓的现实经验和实际活动。其三,有利的效果,符合老百姓的利益

墨子的教育方法:《墨子》<贵义篇>云:“必去六辟。嘿则思,言则诲,动则事,使三者代御,必为圣人。”本着这种求己为圣的精神去影响学生,所以墨子一方面以言语谆谆教诲,一方面则以实际的行动成为学生学习的模范,可说理论与实务双管齐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