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心理学分析
放牛班的春天的教育心理学知识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 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 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 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 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 校长和马修老师的不同教育方式都会给 学生带来不同的“反射”。
而马修老师对学生的“惩罚”方法也很科 学
• 在处理乐格克弄伤马桑大叔的问题上,马修老 师让乐格克去照顾马桑大叔。在与马桑大叔相 处时,乐格克发现马桑大叔其实是一个很善良、 和蔼、宽容的人,也认识到自己错误,当马桑 大叔因病情恶化被推走时,乐格克不安地问马 修“他会死吗?”可见乐格克从心底认识到自 己的错误,他衷心地希望马桑大叔好起来,这 种希望不是因为他可以不用再照顾马桑大叔, 而是因为他从心底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认识 到自己给马桑大叔造成的伤害是多么的不应该, 在之后也自然会主动克服和避免类似事情的发 生。 •
(一)校长派--行为主义论
• 以“行动——反应”为口号的校长自然代表着刻板冷 酷的行为主义者,频繁而花样繁多的惩罚措施便是他 的强化手段。为了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反应,这种强化 是非常及时而有力度的——校长在惩罚犯错的学生时, 其态度可说是雷厉风行、不遗余力。 • 但是,这种强化却不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雅克·贝克说: “孩童时代的面孔, 连同内心深处的情 感对我们是如此珍 贵,以致在日后的 人生道路中,幼年 时期的记忆永远无 法磨灭。”
这句话不仅是雅克作为一个 电影人对自己失去青春的怀 念,也是作为皮埃尔对池塘 之底的一种无法忘怀。一段 音乐,一首歌,一组合唱链 接起记忆的回声。
雅克· 贝克(饰老年的皮埃尔)
• 他给了学生最大的宽容和保护,他尊重每一位学生, 不放弃每一位学生。在马修老师为了组合唱团将大家 分组时,出现了两个特例,一个是不会唱任何歌曲的 小派皮诺,另外一位是老走音的科宾。马修没有让他 们做在教室的一角观看,没有将他们置身事外,而是 分别任命他们为“合唱团指挥助理”和“乐谱架”影 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在任命科宾为“乐谱架”时, 他侧过身,乐谱就在伸手可拿的地方,可他特别对坐 在讲桌一侧的派皮诺说“派皮诺先生,把乐谱给我 “派皮诺先生,指挥棒,非常感谢”如果说“乐谱架” 还有些必要的话,“指挥助理”就纯粹是为了让派皮 诺参与进来而设的职位。他没有让这两个孩子感到被 放弃或是被抛弃,他鼓励每个孩子,让每个孩子都享 受到了音乐和集体合作的快乐,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 价值
以爱之音传递教育真理——《放牛班的春天》的教育心理学分析
以爱之音传递教育真理——《放牛班的春天》的教育心理学分析最近几年,由于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这些要求在孩子们身上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因此,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非常关注“放牛班的春天”中的心理教育,并试图通过教育心理学的分析来探讨如何平衡社会的对教育的日益增长的要求和孩子们的实际需求。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关于法国乡村小学生的电影,叙述的是一位教师的奋斗史。
该片记录了一位勇敢坚强的教师在面对学生和社会的负面因素时,用爱和耐心来帮助孩子们走出困境的故事。
影片的背景是虚弱的乡村,这些孩子们受到家庭、社会环境和贫困的压力,他们缺乏学习的激情和知识,很多孩子们停滞不前,常常在老师们的教育下产生逆反心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放牛班的春天”中所涉及的心理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表达了老师们应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而不是仅仅作为一个知识储备的盒子来看待,从而教会学生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这部电影也表明,孩子们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而老师的言行和关爱也能影响孩子们的情感和成长。
此外,在“放牛班的春天”中,另一个显著的心理教育原理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电影中可以明显看出,电影中的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教会他们如何解决问题。
有时候,教师会给孩子们布置问题,让他们自己思考,而这种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和动手能力。
此外,这部电影中也体现出了一种新的教育形式“以爱的音调传递教育信息”。
在教室里,老师可以用温柔耐心的态度来请求、要求学生,同时还采用一些轻松欢快的方式来传授知识,这样能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最后,在心理学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放牛班的春天”中最重要的心理概念就是“以爱之音传递教育真理”,这表明,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知识,而且还要对孩子们充满爱心,用耐心去指导孩子们,这样孩子们才能真正地学习到知识,感受到爱的温暖。
综上所述,“放牛班的春天”的心理教育内容十分丰富,能够为学生们提供教育的参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放牛班的春天》之教育学分析
《放牛班的春天》之教育赏析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是04年的法国电影,本片借助大音乐指挥家皮埃尔的立场讲述一个老师和一群问题学生的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华横溢的音乐教师克雷蒙·马修在连续失业后接受了在“池塘畔底”辅育院的代课教师工作。
这里的学生大部分是难缠的问题儿童,他们能想出一切能够的想出的办法,对抗教师,对抗学校,对抗教育。
这里教育的原则便是“犯错,处罚”,拉齐校长以残酷高压的手段管制这班问题儿童,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
与原先的院长及教务人员不同,马修老师带着一颗包容的心和充满爱的情怀来对待这些可恨却又可怜的孩子们。
马修没有责骂唱着歌骂他的学生,而是从中发现他们的音乐天赋,还组织了合唱团,开始了用音乐感化心灵,让艺术提升孩子们生命境界的旅程。
最后,马修这种充满爱的教育方法还是与院长冷漠残酷的原则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被解雇的马修深情沮丧的走出学校的大门。
而孩子们原本充满怨恨、叛逆的心却被这位“秃头”老师感化了,在马修还在因为孩子没有来为他送行而沮丧时,无数带有学生自己签名的纸飞机从教室窗口飞出,马修也看着孩子们挥动的小手微笑而去……通观全片,我们可以从教育学的角度再来赏析赏析这部影片中所包含的一些教育学知识:一:教育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功能。
“池塘畔底”辅育院,一个条件简陋、环境恶劣的所谓的校园,这里,绝大多数孩子都是单亲家庭或者是孤儿,他们没有宽裕的物质生活,没有丰富的课外活动,有的只是无聊的课程学习和残酷的体罚,就是因为这样的一种环境才促使了他们找不到学习的兴趣,变得顽皮捣蛋,不思进取。
然而,马修老师的到来却一步步改变了这种情况,他帮助皮埃尔修复和他妈妈的关系;用校长的木柴给孩子们烧热水洗澡;偷偷带孩子们出去春游,偷偷组建合唱团,丰富课余生活;在校长要体罚他们的时候他又一心护着孩子们,减少他们的皮肉之苦,关心关爱他们……马修的到来,不仅改变了辅导院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环境,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也在不知不觉之间改变了孩子们以往对老师的看法,缓解了孩子们对于老师的敌对状态。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心理学分析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心理学理论分析春天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放牛班的春天”代表着这群被社会遗弃的孩子们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属于他们自己的季节。
当处于自己人生低谷的克莱门特·马修老师,来到了一个叫“池塘之底"的学校做学监,遇到了这群不学无术、野蛮、冷漠的问题学生.在与这群学生相处的过程中,马修老师用他春天般温暖的心,融化了他们心里的坚冰,带领他们找回自信,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马修老师到来之前的“池塘之底”是一个到处被阴影笼罩的地方,学生一直生活在恐惧和害怕之中,而院方的高压政策激化了这群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经常发生严重的冲突,但是没有耐心的校长却只懂得用以暴制暴的方式来压制学生,体罚、关禁闭对于他们来说已成了家常便饭。
马修老师的到来无疑是给这群学生带来了希望,虽然一开始的他们并不能理解马修老师所做的一切,还处处和他作对,花招百出的捉弄他,每到上课时间,都吵吵闹闹,一会儿在黑板上乱画,一会儿骂老师秃头、亮光头。
但是马修老师并不在意,而且用一颗善良的心包容了他们.因为他了解这些孩子的心理,知道他们的需求。
在长期的鄙视与压制下,孩子们迫切渴望受人理解、被人尊重。
马修老师的教育正是体现了这样一种人文关怀。
马修老师是个好老师,因为他的教育方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纵观整部电影,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中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罗杰斯提出)”贯穿始终.马修老师的第一节课就是特别的,他没有用严肃的表情面对学生,也没有对他们提出什么要求,反而是要他们写下自己的梦想。
在面对一个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皮埃尔时,尽管他经常捉弄别人,还侮辱院长、老师,干了数不清的坏事,但是他没有放弃他,而且极力的劝阻想改变校长体罚学生的想法,想保护这群孩子极强的自尊心。
即使是面对屡教不改的孟丹的时候,马修老师也人仍改初衷.当他决定为郭合班隐瞒错误并且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的时候,他想到的是“情感先导”的理念。
他“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对于差生没有任何歧视,并且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分配给不同的任务。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心理学角度分析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心理学角度分析放牛班的春天我认为这部电影是行为主义论与人本主义论的冲突,校长习惯性的咆哮如雷惩罚的政策与马修学监的温和诙谐、善良宽容这两种作风、两种人格形成强烈的对比,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这实际上还反应了两种教育理念、两种心理学流派的对立。
1、影片概述:教师马修刚到学校时,遇到了保安马克森斯大叔遇害导致一只眼睛暂时性失明。
校长要根据“行动—反应”原则对肇事者进行严厉的惩罚。
但是找不到是谁犯的错就让他们互相举报,在此之前取消一切娱乐活动直到找到作案者,并轮流对他们进行六小时关禁闭的惩罚。
但新来的教师马修对此做法不认同并表示“这只会让他们互相中伤”。
情景分析: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行为主义学派;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行动—反应”为口号的校长自然代表着刻板冷酷的行为主义者,频繁而花样繁多的惩罚措施便是他的强化手段。
为了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反应,这种强化是非常及时而有力度的,校长在惩罚犯错的学生时其态度可以说雷厉风行不遗余力的,但是这种强化不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
当他们身上存在着各种需要被矫正的行为时,校长及学校的其他教员没有给他们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在“行动惩罚”的原则下,通过关禁闭,暴力体罚的方式来制止他们的错误行为,只着重于负面惩戒而忽视正面鼓励,永远只把眼睛钉在学生所犯的错误上,对他们的淘气顽劣行为极度敏感,而对他们的正确反应熟视无睹,更遑论及时加以引导,这在某些程度上反而给孩子们树立了反面的榜样。
2、影片概述:莫郎奇在课堂上画了一幅关于辱骂校长的画被关禁闭、做劳动。
情景分析:刺激—反应的联结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结果表现出来的就是学生在校长面前噤若寒蝉,规规矩矩仿佛是机器人,而在校长背后则是放肆捣蛋无所不为;而且当面被压抑得越厉害,转过身来的报复就会更加的肆意妄为。
3、影片概述:即将走的学监告诉马修伤害马克森斯大叔的凶手是谁,在听到校长对犯错的学生进行殴打时,马修并没有对其进行举报,而是对他进行了其他的“惩罚”让他答应照顾马克森斯大叔。
放牛班的春天
从学习与教育心理角度看《放牛班的春天》汉语言文学师范世承140100392 顾佳妹如果以我们的第一印象来概括“池塘之底”的孩子们,无非是“问题”二字。
产生这种问题的根源不仅仅是他们的家庭教育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更是由于校长较为极端地使用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他们进行教育。
这群孩子对于校长的畏惧与服从,实际上类似于“条件反射”。
因为学生一旦有了错误的出现,依据校长奉行的“行动——反应”,校长及学校的其他教员不会给他们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是通过关禁闭、劳动、暴力体罚等方式来使他们做出所谓“正确”的反应。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以动物实验为基础,电影中校长无疑是将孩子们视为动物,仅仅进行简单的,刻板的行为训练,而无视他们内心丰富的活动和情感因素。
这就是校长的行为主义教学的弊端所在。
这种处罚不断地刺激学生,学生为了免受处罚,便会在表面上被动服从,实际上内心却充满了敌意。
所以在这所学校中,这群孩子亟需的学习,不是知识的获得,而是情谊基础上的人格的成长。
与校长这位行为主义者完全对立的马修的人本主义教学,做到了这一点。
因为他深刻地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和意愿。
尽管他们顽劣,但是对于自己的未来还有认真的憧憬。
因为这种比较积极的信号的存在,他主动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并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价值观方面的适宜的教育。
对于佩皮诺与郭邦,他主要以鼓励为主,没有因为他们能力不够而将他们排斥于合唱团之外,而是给予他们适当的职位与适当的尊重。
使不自信的他们获得从内而外的被认同感与归属感。
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他并不像校长那样使用重罚,而是通过温和的方式让他们认识自己的错误。
误伤神父的孩子,承担起照顾神父的责任,最终在实践中产生了愧怍,得到了自发式的教育。
这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一方面体现,那便是教师应该成为一个真诚的、可信赖的有感情的指导者。
此外,马斯洛认为人类存在两种潜在的力量,一股是防卫的力量,使人有退缩倾向,不愿意接受挑战。
校长的行为实际上诱发了这群孩子内心的这种力量的形成,学生们在情感上对于校长的反抗与防卫,转化为他们对学习的消极。
《放牛班的春天》之教育学分析
《放牛班的春天》之教育学分析《放牛班的春天》是法国导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与作家菲利普·在范尼斯合作创制的传世之作。
该片通过讲述一个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法国传教士学校中的故事,探讨了自由、个性、教育与音乐的关系。
在教育学上,影片中的角色、情节、教育方式等都值得细细探究。
首先,影片中的角色呈现了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效果。
主人公克莱门特·马席饰演的教师克雷门,通过启发学生内心的热情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给他们提供了音乐的天空,让他们从音乐中找回自己。
克莱门承认每个学生都独一无二并尊重他们的个性,他试图用音乐唤醒学生内心的激情,让他们拥有自己独特的声音。
相比之下,校长饰演的拉席尔的教育方式更注重规则、纪律和成绩。
他追求的是学术成就和学校荣誉,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他认为学生是“块石头”,需要经过他的“雕刻”才能变成优秀的音乐家,而不是尊重他们的天赋和兴趣。
其次,影片中表现了音乐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音乐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表达和交流的语言。
在影片中,克莱门的音乐课不仅仅是教学技巧和音乐知识,更是一种沟通与倾听的过程。
他通过音乐,让学生们找到自己独特的声音,并赋予他们自信和勇气,激发出他们内心的热情和潜能。
此外,影片中也揭示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局限。
法国传统的教育体系中,学校追求学术成就和标准化的教学方法,对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关注不足。
这种教育体系使一些学生在竞争和压力下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甚至厌学。
克莱门上任后,他的教学方式虽然给学生带来了乐趣,但也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质疑。
最终,由于克莱门的辞退,学生失去了原本陪伴、扶持和指导他们的灵魂,也失去了对自由和个性的追求。
总体上,《放牛班的春天》通过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的塑造,揭示了教育的问题与挑战,同时强调了尊重学生个性、激发学生创造力和潜能的重要性。
影片让人们思考教育应该追求的目标,并提出了对传统教育方式的反思与批判。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心理学分析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心理学分析《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教育中的诸多问题与可能。
影片中的教育场景和人物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剖析,能带来许多启示。
首先,影片中的学生背景复杂,多来自问题家庭或有着不良过往。
这些孩子在传统的教育环境中被贴上了“坏学生”的标签,他们的自我认知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这种先入为主的负面评价会让学生产生自我实现的预言。
当他们不断被认为是无可救药的,就可能真的放弃努力,走向自暴自弃的道路。
然而,新学监马修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
他没有被这些孩子的表面行为所迷惑,而是尝试去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
这体现了教育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
马修明白,孩子们的不良行为并非天生如此,而是受到家庭环境、学校教育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他不将问题简单地归咎于学生本身,而是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根源。
马修采用了音乐教育的方式来引导学生。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音乐具有舒缓情绪、促进情感表达和增强团队合作的作用。
通过组织合唱团,马修让孩子们找到了一种积极的情感宣泄途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自信心。
对于那些在学习上表现不佳的孩子,音乐让他们发现了自己的闪光点,从而改变了对自己的认知。
在教育过程中,马修还充分运用了奖励机制。
他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哪怕是微小的改变。
这种正强化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积极行为,让他们更愿意去表现出良好的一面。
相比之下,之前的校长采取的惩罚手段,如关禁闭等,只能暂时压制学生的不良行为,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内心。
影片中,我们还能看到师生关系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马修以平等、尊重和关爱的态度对待学生,他不仅是他们的老师,更像是一位朋友和引路人。
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安全的心理环境,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敢于尝试新事物。
在教育心理学中,安全的心理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学习的基础。
另外,马修的教育方式也符合个体差异的原则。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心理学分析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心理学分析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心理学分析1.简介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是由法国导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执导,于2004年上映。
该片以教育为主题,讲述了一位音乐教师在一所寄宿学校中教导一群问题学生音乐的故事。
电影通过展示主人公展现对学生的关爱与理解,并呈现了教育对学生和教师心理的影响。
2.教育心理学分析2.1 学生的成长环境2.1.1 教育制度:学生所处的学校采取的是严格的寄宿制度,学生缺乏自由和自主性,对学生的发展可能造成限制。
2.1.2 家庭背景:电影中的学生来自各种家庭背景,其中一些学生可能受到家庭问题的影响,如家庭破裂、家庭暴力等。
2.2 学生的学习特点2.2.1 学习兴趣:学生在音乐方面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通过音乐获得了情绪的宣泄和自我认同。
2.2.2 学习障碍:一些学生存在学习障碍,如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动力不足等,这些问题可能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和自信心。
2.3 教师的教育方法2.3.1 温情关怀:教师通过温情和关怀,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3.2 个性化教学: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他们量身定制了学习计划和教学方法,提供了个性化的教育帮助。
3.效果评价3.1 学生的成绩提升:通过教师的悉心教导和个性化教学,学生的音乐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们在音乐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3.2 学生的心理发展:学生在参与音乐活动和教师的关注下,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心得到了提升,心理健康状况有所改善。
附件:-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剧照和海报- 学生的成绩单和音乐比赛获奖证书注释:1.个性化教学:个性化教学是指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教学,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学习风格等特点,量身定制教学内容和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寄宿制度:寄宿制度是指学生在学校寄宿,与家庭分离,学校提供住宿和生活服务,学生在校园内度过大部分的时间。
《放牛班的春天》心理学分析与对人性的延伸
《放牛班的春天》心理学分析与对人性的延伸【摘要】电影《放牛般的春天》为我们展现了一群问题儿童在一位职场失意的老师的带领下,在音乐的熏陶下,由叛逆重回童真,拥有自信,懂得感恩。
一部影响深远的教育影片,我们看到了人性在环境中发展,人性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表现。
【关键词】音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人性1.心理学分析1.1音乐心理学当最后一个音符落地,那由音乐带来的感动深深的烙印在每个人的心中,灵魂完美的契合。
音乐以它特有的方式震撼着每个人,也让我们知道了音乐审美教育作为人的思维存在和精神价值的存在,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情绪、性格甚至人生。
音乐是最能引起人们的共鸣的,在每一个跳动的音符的带动下,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斥着感动。
1.1.1从影片自身分析在众多教育类电影中,情节大多老套,不外乎问题学生在遇到了好的老师,老师们用正确的方法改变或者说是感化了他们,然而本部影片在故事情节中加入了音乐这一元素。
在欣赏这部电影的同时也是享受了一场听觉上的盛宴。
影片中的色彩跳跃度极低,颜色几乎接近了饱和,这为观众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在视觉上耗费的心神,从而将其主要精力集中在对影片的理解以及音乐的感悟。
1.1.2从剧中人物角度分析新来的学监克莱蒙马修,多年来在不同的领域的尝试都失败了,他深信自己的未来将是最为悲惨的。
当他提着行李来到这所谓的“池塘之底”时,自认为自己的人生也是到了“池塘之底”,然而,虽然只是一名代课老师,一个失意的中年音乐家,他对于音乐的那份执着与热爱一直都在,那小小的公文包塞满了乐谱,那不仅盛放着他多年来的心血,更是贮藏着他对音乐的梦想。
在那样失意的年月里,又遇到了一群“劣迹斑斑”的问题学生,一个苛责自私的院长,但是这个平凡的小人物,却借用这些孩子实践了自己对音乐的爱和陶醉,借用了莫翰奇把自己升华为音乐家的假设,完成了自己伟大的理想。
莫翰奇以及众多孩子在音乐中找到了自我,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
他们向往自由与美好,在一起的合唱中,音乐洗涤着他们的心理。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心理学分析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心理学分析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习与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在《放牛班的春天》中,影片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展现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1.个体差异:影片中的主要人物包括学校的校长、音乐老师克莱门特、学生们等,他们各自具有不同的个体差异。
校长以严格的纪律要求学生,希望通过惩罚来管理学校;克莱门特则以开放、自由的方式对待学生,鼓励他们发展个性。
这种个体差异的处理方式,直接影响了学生们的学习和成长。
2.动机与目标:影片中的主人公是一群在学习、生活中经常出现问题的学生,他们缺乏自信和动机。
克莱门特通过鼓励他们发挥个性、表现才能,帮助他们树立目标和增加动机。
通过音乐的学习与创作,他使学生们发现到自己的潜能,并且学会为自己的目标努力。
3.自我概念与自我肯定:学生们在过去的教育模式下,常常受到严格的批评,导致他们对自己产生了否定的自我概念。
克莱门特通过接纳学生们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逐渐让他们树立起积极的自我概念,并在音乐表演中找到自我的肯定。
4.人际关系:学校中的人际关系对学生们的成长和学习起着重要的影响。
在《放牛班的春天》中,学生们经历了从互不了解、互相排斥,到相互接纳和支持的过程。
他们通过音乐的学习与共同的目标,建立了密切的人际关系,帮助彼此克服困难。
5.情绪与情感:学生们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带给他们很多的负面情绪,如焦虑、沮丧、自卑等。
而克莱门特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绪表达能力,鼓励他们用音乐来宣泄情感。
通过音乐的情感表达,学生们逐渐学会面对负面情绪,并找到一种有效的情绪释放方式。
总之,《放牛班的春天》通过对教育心理学的运用,揭示了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通过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理解、激发学生动机、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处理情绪与情感等方面的手法,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这些教育心理学的原则对于我们理解教育与学生的关系、开展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从教育心理学看《放牛班的春天》
从教育心理学看《放牛班的春天》《放牛班的春天》是教育主题片领域赫赫有名的经典之作,之前就在电视上看过这部影片,当时还没有那么触动心灵,只是觉得如果我也能遇上这么好的老师该有多好。
而当在课堂上以一个师范类的学生来看这部电影,并联系我的教育学知识,才感受到这部电影带给我的一种令我泪流满面的力量。
影片和《死亡诗社》一样,都是讲的一个教师改变一群学生的故事,听上去很平常的故事,但是我觉得教育的真谛往往就在于这个“改变”的过程之中。
为什么叫“放牛班的春天”?我查过资料,“放牛班”在台湾是指由被学校放弃管教的差生组成的班级,片名是直接用的台湾那边的译法,那里的学生脾气像牛一样倔,而这个班的班主任就被其他老师讥笑为在“放牛”,所以就被称作“放牛班”了。
影片关注的对象正是这样一个普遍关注以外的边缘群体——问题学生。
电影描写的是一个落魄的音乐家助理教师和一群调皮捣蛋的孩子的故事。
电影用略带灰暗的色彩和稍显悲伤的情调,展示了1949年法国乡村一所外号叫“池塘之底”的男子寄宿学校的生活场景。
无所作为的失意音乐家马修为生活所迫来到这里当助理教师。
这里的学生各个调皮捣蛋,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校长、老师被迫采取高压管治,体罚禁闭是家常便饭,换来的却是孩子们加倍的调皮和无法无天的恶作剧,甚至是对教师和牧师的人身伤害。
初来乍到吃尽了苦头的马修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
马修从不体罚和禁闭学生,他宽容地对待学生的种种恶作剧,经常在校长面前掩盖学生的错误,但私下却让打伤了牧师的孩子去护理住院的牧师,并告诉牧师是孩子主动请求来做的,警告欺强凌弱的孩子改掉恶习,不准再欺负小贝比诺……马修没有伟岸的身躯、俊美的外貌和豪言壮语,他的矮胖的身材、半秃的头顶、稍显木讷的表情以及偶尔表现出的一点诙谐与幽默让他更像一个普普通通的家长,让孩子们渐渐觉得他并不像其他老师那么“坏”,但事情仍然不断地在发生。
马修发现这群孩子虽然调皮,但是他们却都喜欢唱歌,他们通过歌唱表达心声并从中得到快乐。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心理学分析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心理学分析
教育心理学分析: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⒈引言
●简要介绍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指出分析该电影的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
⒉主要角色分析
●描述主要角色,如克莱门特先生、皮埃尔·莫鲁瑟等
●分析每个角色的个性特点、心理状态以及影响教育的因素⒊班级氛围与情绪管理
●评估电影中班级的氛围和情绪表达方式
●分析情绪管理对学生学习和教育的影响
⒋教育方法与效果评估
●探讨克莱门特先生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效果
●分析正面教育、情感教育等教育方法的使用与效果
⒌学生个体差异与个别化教育
●分析学生个体差异对教育的影响
●探讨个别化教育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⒍自我概念与自我效能
●评估电影中学生们的自我概念和自我效能
●探讨教育对学生自我概念和自我效能的塑造作用
⒎社会认同与人际关系
●分析电影中学生们的社会认同和人际关系
●探讨社会认同和人际关系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影响
⒏情感与情绪管理
●分析电影中学生们的情感表达和情绪管理
●探讨情感和情绪管理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性
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探讨电影中学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关系
●分析家庭教育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影响
⒑教育心理学启示与反思
●总结电影中的教育心理学启示
●提出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应该关注的问题和改进的措施附件:
⒈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剧本
⒉相关研究论文及教育心理学领域教育案例
法律名词及注释:
⒈著作权法:一种法律保护作家、艺术家和其他创作者的独特创作成果的法律制度。
⒉侵权:违反著作权法规定,未经授权使用他人作品的行为。
⒊注释:对法律名词的解释和说明。
《放牛班的春天》的心理学分析
《放牛班的春天》的心理学分析《放牛班的春天》讲述了在法国农村一个叫“池塘之底”的寄宿学校,一位失意的音乐家——马修,怀着包容和爱的教育理念,用音乐改变了几十个“问题孩子” 的生活,拯救了他们的心灵,给他们的人生带去春天般的温暖,带去希望。
出纯粹地欣赏影片外,细细观察后会发现在马修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闪现着一些心理学原理的运用。
一、在人本主义环境中学习一个人若在关系融洽、和睦、健康上进的群体中环境中,就会有利于学习。
在真诚、尊重和理解的气氛中,人们的态度会从僵化刻板转向灵活变通,生活方式从墨守成规转向富有创兴精神。
教师应当成为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尽量避免对学生作出强制性的命令、决定,是学生对教师有值得依赖和可亲近之感。
对照看来,“池塘之底”就是一个彻底的反例。
学校的名字就给人阴森之感,这里充满阴暗和恐惧。
老师只是实施惩罚者,学生只是接受惩罚者。
唯一的教育理念就是“行动——惩罚”,没有调查,没有辩解。
只有暗无天日的禁闭室,无穷无尽的体罚。
对校长而言,重要的不是教育,而是表面的管束有方以达成升迁得目的。
学生关心的不是学习,而是时刻想着在这样混乱的环境里怎样不受同学的欺负,不受老师的惩罚。
马修却是唯一的例外,他给这些所谓的问题学生最大的宽容。
第一天上课,全班同学耍弄马修,丢他的帽子,封他“光头”的外号。
若是校长,必定又会全班惩罚。
但是,当校长那个来兴师问罪时,马修先替孩子们圆场,让所有人免受惩罚。
看到莫翰奇在黑板上丑化自己时,他不但没气急败坏,还开起玩笑也给莫翰奇画一张侧像。
他不会板着脸面对学生,不会像其他老师一样讨厌见到这群难管束的学生。
马修反而把自己的精力倾注在这个问题班,不惜跟校长起冲突,不顾所有老师的嘲讽,办起合唱团。
在白天带孩子们练唱,在夜晚为孩子们谱曲作词,在他的努力下,这个学校发生惊人的变化。
老师们十分惊讶,如此天籁竟是出于一群恶魔之口,渐渐地老师们也意外发现孩子们可爱的一面。
体育老师为孩子们烧热水洗澡,算术老师加入合唱团为孩子们伴奏,甚至校长也忍不住在孩子们踢球时也补上一脚。
《放牛班的春天》的教育心理学分析
《放牛班的春天》的教育心理学分析第一篇:《放牛班的春天》的教育心理学分析《放牛班的春天》的教育心理学分析《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讲述是1949年发生在法国乡村一所专为“再教育”儿童设置寄宿学校——“池塘之底”里的故事。
在这里,一位失意的音乐家马修用自己音乐和宽容拯救了几十名孩子的心灵,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春天,带来了希望,教师马修的教育哲学也在帮助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展示的淋漓尽致。
一、阴森的“池塘之底”学校名叫“池塘之底”,“池塘之底”这四个字,一方面反映了学校的学生不是普通学生,他们有的被父母放弃,有的双亲在二战中战死,他们顽劣,甚至冷酷。
另一方面呢,这四个字也反映了这所学校的教育——黑暗、压抑、永无天日。
校长哈珊秉着“行动——惩罚”的原则来管理这所学校,如果有人犯错,就得被关禁闭,还得做学校服务,不幸运者还得被校长带到办公室暴打一顿。
对校长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教育,而是维持一种表面上的纪律,以达成其“升迁”的愿望。
对孩子们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学习,而是如何在犯错之后躲避惩罚。
殊不知,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更容易因这种强制性的教育而违抗师长,校长及其它教员们越是压制他们,他们的心理就越反抗。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
行为的习得既受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制约,又受后天经验环境的影响。
儿童的大多数学习发生在社会环境中,儿童通过观察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1】。
在“池塘之底里”里,学生的来源五花八门,他们身上存在着各种需要被矫正的行为,他们的相互模仿则会使情况变得更糟。
在这种情况下,校长及学校的其他教员没有给他们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在“行动——惩罚”的原则下,通过关禁闭,暴力体罚的方式来制止他们的错误行为,这在某些程度上反而给孩子们树立了反面的榜样。
二、前方总有希望在等待学校的现状因一位新学监——克雷蒙•马修的到来而改变。
克雷蒙•马修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在其人生的低谷到了这所“池塘之底”学校,但他的到来却为这所学校带来的希望,带来了春天,他像对待音乐一样对待这些几乎被所有人放弃的孩子——“永不放弃,前方总有希望在等待”。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心理学分析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心理学分析《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法国电影,讲述了一个乡村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人故事。
电影中涉及到了许多教育心理学的概念和原理,下面将对《放牛班的春天》进行教育心理学分析。
首先,电影中的教师克朗斯基通过运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和鼓励的方式,改变了学生们一开始消极厌学的心态。
教育心理学中有一种概念叫做自我实现预言,即人对自己有信心时,就会表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度和行为;而当人对自己没有信心时,就会表现出消极抵触的态度。
在电影中,克朗斯基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潜力,这让学生们感到被重视和被期待,进而产生了积极向上的态度。
其次,电影中的学校环境也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教育心理学中有一种概念叫做社会支持,即人们在社会环境中感受到的支持和关怀。
在《放牛班的春天》中,学校里的组织和管理相对宽松,学生们能够有比较自由的学习空间,并能够得到教师的关注和帮助。
这种社会支持有助于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此外,电影中体现了学生个体差异的重要性。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和性格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个别化的教学方法。
在电影中,克朗斯基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要,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另外,电影中也触及了学生的情感需求。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需求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在《放牛班的春天》中,克朗斯基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技能发展,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和自我认同感。
他与学生之间建立了平等、信任和理解的关系,给予学生相应的情感关怀,这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总结来说,《放牛班的春天》通过教师的积极态度、个体化的教学、社会支持、情感关怀和音乐教育等方式,成功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这些教育心理学的概念和原理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教育启示,即教育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和情感支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最新]从《放牛班的春天》中看行动主义心思学
从《放牛班的春天》中看行为主义心理学1.影片概述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位富有才华却失败的音乐家马修作为代课老师到被称为“池塘之底”的学校去教书的事情,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学校各项严厉的惩罚手段、管理制度。
让马修产生了一种想改变学校的管教制度的想法,他反对用强权制度压迫学生的校长,他在乐谱上写下了专门为孩子们谱写的歌曲,试着用纯净的音乐唤回了孩子们冰冷已久的心,想让他们的心重新换回希望。
1.1行动——反应的教育模式以“行动——反应”为口号的校长自然扮演着刻板冷酷的行为主义者,频繁而花样繁多的惩罚措施便是他的强化手段。
为了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反应,这种强化是非常及时而有力度的——校长在惩罚犯错的学生时,其态度可说是雷厉风行、不遗余力。
刺激-反应的联结当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结果表现出来就是学生在校长面前噤若寒蝉,规规矩矩仿佛机器人,而在校长背后则是放肆捣蛋无所不为;并且,当面被压抑得越厉害,转过身来作为一种报复,也就更加地恣意妄为。
行为主义者的做法之弊端也在这一生动的案例中暴露无遗,那就是将人视为动物,仅仅进行简单的、刻板的行为训练,而无视人丰富的内心活动和情感因素。
经过长期的这种方式影响,孩子们逐渐地麻木,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背后暗暗的报复老师。
1.2宽容——仁爱的人文情怀于此相对,马修学监便是春风化雨的人本主义者了,他与校长对待孩子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他将学生当成同自己的孩子一样,当做有血有肉有尊严的活生生的人来看待,会在满足学生作为正常人类的基本需要的前提下,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引导教育,马修帮助学生实现了哪几点。
首先是安全需要:虽不能说他将学生完全从校长的淫威下解脱出来——某种程度上他自己也是这种淫威的受害者——但至少他在心理上总是站在学生一边,并竭力为犯错的学生寻求庇护,保护他们不受伤害。
1.3刺激——反应的关系我相信,“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一个好孩子和一个坏孩子”。
正是马修与校长不同的人性观才使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不同,对孩子们产生不同的刺激,最终产生不同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此之前,也看过一遍《放牛班的春天》,那是在大一的时候。
以前看怎么也不明白为何片名会取之为“放牛班的春天”,也疑惑过为何会有像“池塘之地”般的学校,还有譬如“马修老师为何选择给学生组合唱团?”之类的问题,然而对于片中各个学生貌似“怪异”举动却从未迟疑过,我想这也许也是符合我当时年龄心态的一种心理活动,对于多少有些叛逆的年龄,看待像大家眼中的叛逆行为却多了一份看似平常的态度。
此次观看该影片,不知道真的只是因为年龄的增长,还是因为对待事物的看法不一样,看到了两年前看不到的一些东西。
当然也明白了“春天”涵义,明白了“音乐”的魅力,还有“池塘之地”的普遍性和现实性。
同样,影片中学生们的转变,甜美清亮的合唱声音,还有悠扬歌声中传递出来的信心、梦想、感动和希望,也让人心灵震撼!
走过冬天,才会迎来春天。
无论是对于马修老师、麦神父,还是“池塘之地”学生们,在学校期间,无疑有着大家眼中认为的冬天,马修老师的到来,不仅是对学校对学生,甚至是对学校的老师都带来了春天;同时,在学校很长一段时间的教学,也让他重新获取了对音乐的信心,对生活的希望,给自己人生也带来了“春天”。
也许作为一名代课老师,作为一名中年失意的音乐家,马修老师如他日记中所说的“失败”,因为他“多年来在不同领域尝试”都失败了,深信着会面临最悲惨的未来,最终选择了来到这锁学校,也许这动机都会让他成为一名不合格的老师。
其实起初也确实是这样,我
想最开始的马修老师也没有那么好的耐心和信心会教育好这一群大家眼中的“问题生”,但是秉着一份教师的职责,还有他善良正直的心,他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燃烧的火焰。
这是一所寄宿学校,学校里的学生一言一行都被学校的老师监控着,他们似乎没有自由,就像是已经被抛弃了一样,随时都会无条件无反抗被校长惩罚,他们就像是在阳光下那些漂浮跌落的尘埃,连自己漂浮和跌落都不受自己的控制。
最终导致了他们开始了不一样的人生态度,没有儿童般的天真和朝气,有的只是对学校的怨气,对老师的愤怒,他们自暴自弃,内心的孤独和恐惧全部化成了老师眼中的叛逆。
校长无休止和无秩序的惩罚,只是在无形中促长了学生们对于现实的恐惧和想反抗的心理。
“池塘之地”和学生们都处在了冬天之中。
也许对于当时的马修老师对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并非是建立在一种教育心理的态度上,但却无疑给了教育者一种启示。
第一次的上课就给了我们启示:宽容很重要;对于一名刚到学校就被学生们欺负的老师,校长的解围应该让他趁机向校长告状从而让校长知道他教学的困难性,然而宽容的马修老师却向校长解释了并非是学生闹事,而是他要求学生上黑板前作答。
面对这一情形,受到保护的学生有一个惊讶望着老师的表情,确实,在这样的一个学校里,以前会有这样一名老师么?袒护了学生的过错不说,还让自己摊上了无法维持教堂秩序的头衔。
在获知将麦神父眼睛弄伤的孩子是盖勒克之后,本想把他拉到校长室去接受禁闭的惩罚,不过在听到校长室传出的殴打声之后,他决定和孩子做一个交易,让他主动去照顾麦神父
作为对他的惩罚。
只是一种信任和宽容的结合,相信作为老师的人们都能够体会到马修的良苦用心。
同样,在发现自己最珍爱的乐谱被学生拿走之后,马修老师也只是紧张了自己的东西,对学生没有过多的责备,反而又一次的向同校的老师掩盖了学生们的“罪行”,称是自己在组合唱团。
对于学生们的恶劣行为,马修老师给予的更多是宽容,虽然有时会给学生们一些“威胁”,但那也只不过是故意说出来给自己增加阵势罢了。
第二点启示就是:尊重学生,让他们自己选择;取得别人的尊重同时也要尊重别人,作为老师,首要的是要尊重学生,马修老师成功的做到了这一点,给予了学生们最大的支持与鼓励。
教育是一种手段还是一种目的?作为学校的校长,看重的不是教育,而是维持着整个校园的一种表面上纪律,以惩罚的手段进行着教育;在这样一所特殊的学校中的学生,他们缺乏的是关爱与尊重,有一些是孤儿,再也看不到亲人,有一些是一两年才能看到自己的父母或亲人,即使是能经常看到自己的父母,在别人甚至是自己父母眼中,都不是正常的孩子,他们总是想法设法的引起别人的注意,或者是在犯错之后想法设法的逃避惩罚,一种心理的反抗贯穿在整个影片中。
对于马修老师而言,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在组合唱团的时候,有一个不会唱歌的贝比若还有一个发不准音的郭和颁,分配给他们一个合唱团团长助理和乐谱架的职责,并非否定他们在团体中的作用。
而且在语言上巧妙的幽默感,更加抓住的两位学生的心理特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并不是多余的
莫翰奇在课堂上看到自己的母亲和马修老师在操场上谈话,敏感的心灵中,更多是夹杂了对马修老师的误解,他用墨水从楼上扔在了马修老师的头顶上,对于这个行为,马修老师也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是取消了他的独唱部分。
然而在伯爵夫人来观赏演唱的那天,马修老师依旧向莫翰奇做出了“请”的手势,完美的合拍让伯爵夫人赞赏不已,也让莫翰奇在演唱时,眼神中流露出了对马修老师的感激,自己的自信和赢得谅解和尊重的快乐!作为老师,没有比让学生学会人生道理更加值得骄傲的了。
第三点启示:老师的对待学生的平等性。
马修老师作为一名代课老师,但是却从未怠慢过作为一名老师的职责,在他眼中,每一位学生都是有自己的长处所在,而不像学校里类似校长的老师们一样,对待“池塘畔底”的孩子们,就像是对待犯人一样——犯错,惩罚,禁闭。
在一次课堂上,小贝比诺因为答不出奈元帅是怎么死的而被罚抄答案一百遍。
下课之后,校长和蔼可亲地给了他最喜欢的乖孩子伯尼饼干的奖励,说:“你知道奈元帅是被枪决的吧?”伯尼自信地说:“是的,先生,就像拿破仑一样。
”校长十分尴尬。
另一幕,马修在厕所里堵住了偷他乐谱的学生,刚好被学校的另一位老师撞见。
马修谎称是在教学生合唱。
但是马修对老师的宽容换来的确实那位老师的警告:不要总是袒护学生。
马修愤愤地说:“你真是看什么都觉得是坏事!那位老师转过身冷漠地说:“在这里吗?没错!”如果一个老师认定自己的学生无药可救,那么自然学生的一切行为都是坏事,哪
怕他们什么都还没有做,也很可能是在进行预谋策划。
这种防患于未然的心态一旦过了头,势必就要演变成罗森塔尔所说的“自我实现的预言”。
可以想见,在老师的偏见与歧视之下,再天性纯良的孩子,也极有可能成长为心理扭曲的人。
《放牛班的春天》作为一部教育片是非常成功的,我们希望在社会上可以看到更多的像马修一样的老师,也希望我们的孩子们都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