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学解读

合集下载

放牛班的春天的教育启示

放牛班的春天的教育启示

放牛班的春天的教育启示一、尊重与信任学生1. 影片体现- 在电影中,马修老师面对的是一群被认为是“问题儿童”的学生。

他们调皮捣蛋,被学校以高压手段管理。

但马修老师并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歧视他们,而是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

例如,他发现莫杭治具有极高的音乐天赋,便给予他信任,让他担任合唱团的主唱,这种信任让莫杭治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2. 教育启示- 在实际教育中,尊重和信任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无论是性格、学习能力还是家庭背景。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教师要像马修老师一样善于发现并信任学生能够在某一方面取得进步,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成长中。

二、因材施教1. 影片体现- 马修老师根据学生们不同的嗓音条件,将他们安排在合唱团的不同声部。

对于那些嗓音条件较差或者有其他问题的学生,他也没有放弃,而是为他们设计了适合的演唱方式,如让五音不全的郭邦负责“翻乐谱”,让他也能参与到合唱团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自己的价值。

2. 教育启示- 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而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具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则要给予更多的辅导和支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三、用爱和宽容感化学生1. 影片体现- 影片中的学生们经常犯错,如偷东西、捉弄老师等。

但马修老师总是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们。

当发现学生偷了自己的乐谱时,他没有严厉惩罚,而是用一种巧妙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错误并归还乐谱。

他的爱和宽容逐渐融化了学生们心中的坚冰,使他们从叛逆走向了积极向上。

2. 教育启示-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难免会犯错。

教师不能一味地批评和惩罚,而应该用爱去包容他们的错误,用宽容的态度引导他们认识错误并改正。

爱和宽容能够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教育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从而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学解读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学解读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学解读这是一部关于师生关系的电影,也是关于心灵与爱的电影。

电影的情节或平淡或曲折,但是确给我们爱的感悟与心灵的启迪。

影片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群顽劣成性的学生,一位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教师,再加上一个或几个顽固不化,粗暴专制的学校领导,这好像成了教育题材电影的固定模式,但是导演出色地运用了音乐来作为影片的主要表现手段,《放牛班的春天》给人的第一感受则是心灵的沉醉:孩子们清澈的眼神,甜美清亮的童声合唱,以及悠扬的歌声中放飞的童心、梦想、感激、怀念……这一切无不美得令人动容。

让我们在动容之余也引起一些从教育学的角度对影片的理解。

首先,我们可以从音乐与教育的关系问题来分析影片。

学生在宿舍脱口创作、任意高歌,以发泄内心的不满和愤懑,引起了马修的注意。

虽然他们根本就缺乏歌唱技巧,甚至屡屡跑调,但是用音乐表达内心,自然、快乐而又满足。

马修立刻感受到心灵的震撼:他的音乐创作将和孩子的生命一起迎来新生!音乐,一个被学校完全忽视了的名词,一种贴近人类心灵节奏的律动,让孩子看到黑暗中的希望之光,感受到单调生命深处的热忱。

故事情节在发生着,而孩子们在音乐的熏陶下都证明了自我价值的存在,连顽固保守的校长也找到了儿童时的乐趣,最后,师生之情也在美妙的音乐中得到了升华。

该影片包含的童声合唱清澈透明。

片子的后半部,马修和孩子之间所建立起来的互相信任和依赖,就随着音乐慢慢铺陈开来。

所有的演员都是本色而单纯的,正符合影片简单干净的基调。

“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

”在这部电影中音乐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在这部影片中,那个默默无闻的马修老师用最优美的音乐打动了那些在别人的眼中看来是问题少年的一群孩子,让他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也同时感染了我们。

当孩子们用他们那干净的嗓音唱出动听的和声时,他们的眼神,都是那么清澈见底,都是那么圣洁。

教师的意义在于开发学生潜能,拓展心智发展的疆域的同时,培养可持续性发展的自觉性。

从这个角度去审度马修,他就是在在自己擅长音乐中带领学生飞翔。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理念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理念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理念放牛班是一部经典的电影,它讲述了一群农村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放牛的过程,学习了许多知识和技能,也体验了生活的真谛。

这部电影中所体现的教育理念,对于现代教育仍然有着深刻的启示。

一、注重实践在放牛班中,老师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知识和技能。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记忆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注重个性在放牛班中,老师注重发掘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

这种教育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发掘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个性化教育。

三、注重情感在放牛班中,老师注重与学生建立情感联系,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支持。

这种教育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与学生建立情感联系,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支持,实现情感教育。

四、注重人文在放牛班中,老师注重人文教育,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

这种教育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人文教育,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实现全面发展。

五、注重团队在放牛班中,老师注重团队合作,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这种教育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沟通能力。

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团队合作,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实现协同育人。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理念,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它注重实践、个性、情感、人文和团队,能够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和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现代教育应该借鉴放牛班的春天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协同育人。

《放牛班的春天》带给教育的启示

《放牛班的春天》带给教育的启示

《放牛班的春天》带给教育的启示《放牛班的春天》是2004年3月17日上映的一部法国音乐电影,它讲述了一个传统但又特别的故事:一群生性顽皮的“问题少年”在一位善良、有耐心的音乐老师的感化和教育下,对未知的生活有了方向。

这是一部关于教育主题的经典之作,经典的作品是经得起时间打磨的,《放牛班的春天》仍然能给今天的教育带来启示与思考。

一、学校与制度:灵活变通,人道主义在马修的日记中,他曾写道:“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来这里,哈森(校长)令我害怕,这里阴森的建筑令我害怕,这些孩子也让我害怕,我怕他们会进来谋害我。

”起初,这确实是一个笼罩着阴霾的“灰蒙蒙”的学校。

马修第一天来上班,校长就跟他强调要先学习这里的规章制度。

马克森斯大叔的眼睛因为学生们的恶作剧受伤,血流不止,此时校长却让马修赶紧敲钟召集所有人,马修说,我们是不是应该先找个医生?而校长却回答说:“你知道这里寄宿的规章吗?我怎么跟你说的?”听到钟声,孩子们纷纷下楼,走在最后的一个孩子明明什么话都没说,却被校长和另外一个老师粗鲁地用手打了脑袋,大声呵斥“安静!”解决这场恶作剧的方法就是按照学校一贯的“行动—反应”原则,给肇事者严厉的惩罚,怎么找出那个人?竟是先从名单册中随便挑一个学生出来接受惩罚,不管他是否是无辜的,直到真正的肇事者自首或被举报为止。

校长哈森对付这些桀骜不驯的学生就是简单粗暴的方法:关禁闭、打耳光、揪耳朵、辱骂。

不管是否正确,他总是以最冷酷的态度来对待学生们,甚至连娱乐活动都被禁止。

学校是宣传、灌输、传播一定阶级的思想体系、道德规范、政策路线的有效阵地,而不是充斥暴力的牢房。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在确立教育制度时也必须适应这些规律。

恰恰因为这是一个特殊的学校,所以更应该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人的发展需要,在收、放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而不是制定一种如铁门般硬邦邦的制度,把其他所有可能对学生们有益的方法拒之门外。

二、老师与学生:温暖彼此,相互成就教师作为教育工作里的灵魂人物,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发展的引导者,而马修就是这样一位老师。

论《放牛班的春天》中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解释说明

论《放牛班的春天》中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解释说明

论《放牛班的春天》中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法国电影,故事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农村。

该影片讲述了一位无名音乐家克莱门特教师受命去一所位于偏远山村的学校教授音乐。

在这所学校中,学生们对音乐一无所知,他们没有乐器,也没有任何音乐知识的基础。

面对这样的情况,克莱门特教师采用了独特的教育方法和理念,通过他的辛勤努力,学生们不仅充分发展了自己的音乐潜能,还在音乐考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放牛班的春天》中所体现的教育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首先,克莱门特教师注重个体差异的教学。

他以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为出发点,针对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例如,对于喜欢唱歌的学生,他鼓励他们参与合唱团队;对于擅长演奏乐器的学生,他倡导他们加入乐团,培养他们的音乐表演能力。

这种因材施教的方法为学生们提供了个性化的教育体验,让他们在音乐学习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其次,克莱门特教师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他通过独特的音乐游戏和互动活动,激发学生们对音乐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在他的引导下,学生们不仅学到了音乐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还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表达的能力。

这种积极的参与和探索精神,不仅让学生们在音乐学习中享受到乐趣,也激发了他们对音乐艺术的追求。

此外,在《放牛班的春天》中还强调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要性。

克莱门特教师号召学生们团结协作,通过集体合唱和乐团合奏等活动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他鼓励学生们互相帮助、互相支持,让他们意识到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创造出更加美妙的音乐作品。

通过这种集体合作的方式,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还培养了他们在集体中发挥个人才能的能力。

综上所述,《放牛班的春天》中的教育方法注重个体差异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这些方法相辅相成,旨在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全面发展的音乐教育环境。

通过这样的教育方法,学生们不仅在音乐技能方面得到了提高,还养成了自信和自律的品质。

《放牛班的春天》之教育学分析

《放牛班的春天》之教育学分析

《放牛班的春天》之教育学分析《放牛班的春天》是法国导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与作家菲利普·在范尼斯合作创制的传世之作。

该片通过讲述一个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法国传教士学校中的故事,探讨了自由、个性、教育与音乐的关系。

在教育学上,影片中的角色、情节、教育方式等都值得细细探究。

首先,影片中的角色呈现了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效果。

主人公克莱门特·马席饰演的教师克雷门,通过启发学生内心的热情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给他们提供了音乐的天空,让他们从音乐中找回自己。

克莱门承认每个学生都独一无二并尊重他们的个性,他试图用音乐唤醒学生内心的激情,让他们拥有自己独特的声音。

相比之下,校长饰演的拉席尔的教育方式更注重规则、纪律和成绩。

他追求的是学术成就和学校荣誉,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他认为学生是“块石头”,需要经过他的“雕刻”才能变成优秀的音乐家,而不是尊重他们的天赋和兴趣。

其次,影片中表现了音乐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音乐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表达和交流的语言。

在影片中,克莱门的音乐课不仅仅是教学技巧和音乐知识,更是一种沟通与倾听的过程。

他通过音乐,让学生们找到自己独特的声音,并赋予他们自信和勇气,激发出他们内心的热情和潜能。

此外,影片中也揭示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局限。

法国传统的教育体系中,学校追求学术成就和标准化的教学方法,对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关注不足。

这种教育体系使一些学生在竞争和压力下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甚至厌学。

克莱门上任后,他的教学方式虽然给学生带来了乐趣,但也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质疑。

最终,由于克莱门的辞退,学生失去了原本陪伴、扶持和指导他们的灵魂,也失去了对自由和个性的追求。

总体上,《放牛班的春天》通过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的塑造,揭示了教育的问题与挑战,同时强调了尊重学生个性、激发学生创造力和潜能的重要性。

影片让人们思考教育应该追求的目标,并提出了对传统教育方式的反思与批判。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心理学分析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心理学分析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心理学分析《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教育中的诸多问题与可能。

影片中的教育场景和人物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剖析,能带来许多启示。

首先,影片中的学生背景复杂,多来自问题家庭或有着不良过往。

这些孩子在传统的教育环境中被贴上了“坏学生”的标签,他们的自我认知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这种先入为主的负面评价会让学生产生自我实现的预言。

当他们不断被认为是无可救药的,就可能真的放弃努力,走向自暴自弃的道路。

然而,新学监马修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

他没有被这些孩子的表面行为所迷惑,而是尝试去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

这体现了教育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

马修明白,孩子们的不良行为并非天生如此,而是受到家庭环境、学校教育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他不将问题简单地归咎于学生本身,而是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根源。

马修采用了音乐教育的方式来引导学生。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音乐具有舒缓情绪、促进情感表达和增强团队合作的作用。

通过组织合唱团,马修让孩子们找到了一种积极的情感宣泄途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自信心。

对于那些在学习上表现不佳的孩子,音乐让他们发现了自己的闪光点,从而改变了对自己的认知。

在教育过程中,马修还充分运用了奖励机制。

他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哪怕是微小的改变。

这种正强化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积极行为,让他们更愿意去表现出良好的一面。

相比之下,之前的校长采取的惩罚手段,如关禁闭等,只能暂时压制学生的不良行为,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内心。

影片中,我们还能看到师生关系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马修以平等、尊重和关爱的态度对待学生,他不仅是他们的老师,更像是一位朋友和引路人。

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安全的心理环境,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敢于尝试新事物。

在教育心理学中,安全的心理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学习的基础。

另外,马修的教育方式也符合个体差异的原则。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心理学分析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心理学分析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心理学分析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心理学分析1.简介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是由法国导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执导,于2004年上映。

该片以教育为主题,讲述了一位音乐教师在一所寄宿学校中教导一群问题学生音乐的故事。

电影通过展示主人公展现对学生的关爱与理解,并呈现了教育对学生和教师心理的影响。

2.教育心理学分析2.1 学生的成长环境2.1.1 教育制度:学生所处的学校采取的是严格的寄宿制度,学生缺乏自由和自主性,对学生的发展可能造成限制。

2.1.2 家庭背景:电影中的学生来自各种家庭背景,其中一些学生可能受到家庭问题的影响,如家庭破裂、家庭暴力等。

2.2 学生的学习特点2.2.1 学习兴趣:学生在音乐方面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通过音乐获得了情绪的宣泄和自我认同。

2.2.2 学习障碍:一些学生存在学习障碍,如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动力不足等,这些问题可能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和自信心。

2.3 教师的教育方法2.3.1 温情关怀:教师通过温情和关怀,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3.2 个性化教学: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他们量身定制了学习计划和教学方法,提供了个性化的教育帮助。

3.效果评价3.1 学生的成绩提升:通过教师的悉心教导和个性化教学,学生的音乐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们在音乐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3.2 学生的心理发展:学生在参与音乐活动和教师的关注下,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心得到了提升,心理健康状况有所改善。

附件:-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剧照和海报- 学生的成绩单和音乐比赛获奖证书注释:1.个性化教学:个性化教学是指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教学,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学习风格等特点,量身定制教学内容和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寄宿制度:寄宿制度是指学生在学校寄宿,与家庭分离,学校提供住宿和生活服务,学生在校园内度过大部分的时间。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启示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启示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启示《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让人感动的电影,它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育启示。

影片以一个特殊的放牛班为背景,通过描述一位音乐教师和学生们之间的故事,展现了教育的力量和对个体潜能的发掘。

从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教育启示。

《放牛班的春天》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潜能。

影片中的主人公克莱门特·马修先生是一位富有教育热情和耐心的音乐教师。

他通过不同寻常的教学方法,发现了学生皮埃尔的音乐天赋,并鼓励他去发展自己的才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教育者应该用心去观察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潜能,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和培养,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

《放牛班的春天》强调了对学生的关爱和理解的重要性。

在影片中,学生们来自各个家庭,有的家庭环境不好,有的学生心理有障碍。

克莱门特·马修先生通过倾听、理解和关心,帮助学生们克服了困难,树立了自信心。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品德,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得到关怀和支持。

《放牛班的春天》告诉我们,教育需要注重个性化和多样化。

在影片中,克莱门特·马修先生采用了独特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通过音乐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他鼓励学生们去表达自己的独特性,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教育不应该只是简单地灌输知识,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发展出自己的个性和风采。

《放牛班的春天》还强调了团队合作和集体荣誉感的重要性。

在影片的结尾,学生们通过合作创造了美妙的音乐,展示了他们的才能和团队精神。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是个体的成长,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放牛班的春天》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教育启示。

它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潜能,教育者应该用心去发现和培养。

它强调了对学生的关爱和理解的重要性,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品德。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心理学分析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心理学分析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心理学分析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习与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在《放牛班的春天》中,影片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展现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1.个体差异:影片中的主要人物包括学校的校长、音乐老师克莱门特、学生们等,他们各自具有不同的个体差异。

校长以严格的纪律要求学生,希望通过惩罚来管理学校;克莱门特则以开放、自由的方式对待学生,鼓励他们发展个性。

这种个体差异的处理方式,直接影响了学生们的学习和成长。

2.动机与目标:影片中的主人公是一群在学习、生活中经常出现问题的学生,他们缺乏自信和动机。

克莱门特通过鼓励他们发挥个性、表现才能,帮助他们树立目标和增加动机。

通过音乐的学习与创作,他使学生们发现到自己的潜能,并且学会为自己的目标努力。

3.自我概念与自我肯定:学生们在过去的教育模式下,常常受到严格的批评,导致他们对自己产生了否定的自我概念。

克莱门特通过接纳学生们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逐渐让他们树立起积极的自我概念,并在音乐表演中找到自我的肯定。

4.人际关系:学校中的人际关系对学生们的成长和学习起着重要的影响。

在《放牛班的春天》中,学生们经历了从互不了解、互相排斥,到相互接纳和支持的过程。

他们通过音乐的学习与共同的目标,建立了密切的人际关系,帮助彼此克服困难。

5.情绪与情感:学生们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带给他们很多的负面情绪,如焦虑、沮丧、自卑等。

而克莱门特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绪表达能力,鼓励他们用音乐来宣泄情感。

通过音乐的情感表达,学生们逐渐学会面对负面情绪,并找到一种有效的情绪释放方式。

总之,《放牛班的春天》通过对教育心理学的运用,揭示了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通过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理解、激发学生动机、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处理情绪与情感等方面的手法,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这些教育心理学的原则对于我们理解教育与学生的关系、开展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放牛班的春天》之教育学分析

《放牛班的春天》之教育学分析

《放牛班的春天》之教育赏析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是04年的法国电影,本片借助大音乐指挥家皮埃尔的立场讲述一个老师和一群问题学生的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华横溢的音乐教师克雷蒙·马修在连续失业后接受了在“池塘畔底”辅育院的代课教师工作。

这里的学生大部分是难缠的问题儿童,他们能想出一切能够的想出的办法,对抗教师,对抗学校,对抗教育。

这里教育的原则便是“犯错,处罚”,拉齐校长以残酷高压的手段管制这班问题儿童,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

与原先的院长及教务人员不同,马修老师带着一颗包容的心和充满爱的情怀来对待这些可恨却又可怜的孩子们。

马修没有责骂唱着歌骂他的学生,而是从中发现他们的音乐天赋,还组织了合唱团,开始了用音乐感化心灵,让艺术提升孩子们生命境界的旅程。

最后,马修这种充满爱的教育方法还是与院长冷漠残酷的原则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被解雇的马修深情沮丧的走出学校的大门。

而孩子们原本充满怨恨、叛逆的心却被这位“秃头”老师感化了,在马修还在因为孩子没有来为他送行而沮丧时,无数带有学生自己签名的纸飞机从教室窗口飞出,马修也看着孩子们挥动的小手微笑而去……通观全片,我们可以从教育学的角度再来赏析赏析这部影片中所包含的一些教育学知识:一:教育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功能。

“池塘畔底”辅育院,一个条件简陋、环境恶劣的所谓的校园,这里,绝大多数孩子都是单亲家庭或者是孤儿,他们没有宽裕的物质生活,没有丰富的课外活动,有的只是无聊的课程学习和残酷的体罚,就是因为这样的一种环境才促使了他们找不到学习的兴趣,变得顽皮捣蛋,不思进取。

然而,马修老师的到来却一步步改变了这种情况,他帮助皮埃尔修复和他妈妈的关系;用校长的木柴给孩子们烧热水洗澡;偷偷带孩子们出去春游,偷偷组建合唱团,丰富课余生活;在校长要体罚他们的时候他又一心护着孩子们,减少他们的皮肉之苦,关心关爱他们……马修的到来,不仅改变了辅导院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环境,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也在不知不觉之间改变了孩子们以往对老师的看法,缓解了孩子们对于老师的敌对状态。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启示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启示
20XX
放牛班的春天教 育启示
XXXX
目录 Content
-
01
背景介绍
02
影片分析
03
教育启示
1.背景介绍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 部法国音乐电影,由克 里斯托夫·巴拉蒂执导 ,于2004年上映
背景介绍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位名 叫克莱门特·马修的音 乐教师,在二战后法国 一所男子寄宿学校里的 故事
马修通过自己的音乐才 华和热情,改变了学校 里的问题学生,并激发 了他们对音乐和生活的 热爱
2 除了以上提到的教育启示,电影《放牛班的 春天》还强调了以下几点
9
教育启示
1. 尊重和接纳每一个学 生
电影中,马修对待每一个学生的 态度都是非常平等和尊重的。他 不仅关注学生的音乐才华,更关 心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成长。他理 解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并接纳他 们的差异。这种尊重和接纳的态 度对于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 建立非常重要
感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XXXX
XXXXX
2.影片分析
影片分析
电影通过马修与学生们 的故事,展示了教育的 力量和音乐的美妙。马 修作为一名音乐教师, 不仅在课堂上教授音乐 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以 音乐为媒介,引导学生 们发现自己的价值和潜 力。他用音乐激发了学 生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
未来的希望
电影中,马修对待每一个 学生的态度都是平等和尊 重的。他不仅关注学生的 音乐才华,更关心他们的 内心世界和成长。他通过 自己的行动,让学生们感 受到被尊重和被关注的感 觉,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
尊和自信Βιβλιοθήκη 此外,电影还展示了团队 合作的重要性。马修通过 组织合唱团,让不同的学 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音 乐作品。这种团队合作不 仅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

从放牛班的春天看现代教育学

从放牛班的春天看现代教育学

从放牛班的春天认识现代教育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5班郭天怡 20110101129看了《放牛班的春天》这个故事之后的这一周,我不断地思考关于现代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在用教育学理论剖析这部电影之前,请允许我对这个故事做简要的再述。

一、故事梗概故事发生在1949年一个叫“池塘底”的专门对坏孩子和无法融入正常同龄人的孩子实施管理教育的学校。

一个叫马修的学监的到来改变了这所学校也改变了这所学校里孩子的命运。

但是,马修学监到来之初,这所学校的气氛令人恐惧不安,这里的孩子顽劣而不服管教,但这般孩子却全拜倒在哈森校长的威严之下。

马修初来乍到,校工马克森斯大叔被一个名叫勒盖莱克的坏孩子所伤,一个努力向上的孩子博尼费斯替他背了黑锅,为补偿自己的过错但又避免受罚,马修安排勒盖莱克照顾病中的马克森斯大叔。

马修在小孩无意的游戏中发现原来这班问题孩子其实喜欢音乐,直到有一次他的乐谱被几个男孩偷取,他下定决心重拾他成为音乐作曲家的梦想。

很快他就采取行动了,他让所有的学生唱歌分高低音区。

并且在白天的课堂和晚上睡觉之前让他们练习他谱的曲子。

但是受戒的莫朗奇错过了这次分音区,不过他天籁的嗓音还是被马修所挖掘,将他培养成乐团的独唱。

逐渐地,马修的行动浅浅地引起了整个学校的一连串改变,随着孩子在歌唱方面的进步,孩子们变得越来越服从教育,严肃的校长开始懂得生活可以变得惬意,从未开玩笑的授课老师变得幽默。

马修谱写的歌儿让孩子们爱上音乐,莫朗奇甚至对歌曲进行自学,这让马修喜出望外。

尽管马修看到这一切的改变心底很开心,但从未喜形于色。

因为一个叫蒙东的桀骜不驯的男生逃跑同时校长的私款不翼而飞的事情发生,哈森校长决定停止马修的合唱团。

无奈之下马修只好在夜里校长不知情的情况下让孩子歌唱。

一天,拥有天籁声音却内向敏感的莫朗奇在一次马修学监与他妈妈的谈话中泼马修墨水让他十分丢脸,并令他妈妈很失望。

马修学监决定以不让他留在合唱团的方式惩罚他。

莫朗奇感到愤怒又失落,当然,马修很明白莫朗奇的感受。

从教育学的角度解读影片

从教育学的角度解读影片

从教育学的角度解读影片《放牛班的春天》文学院汉语言文学系五班于慧颖1140015031《放牛班的春天》是由法国著名导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执导的一部十分经典的剧情电影,影片以回忆的方式娓娓道来,向我们讲述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教育者——马修在被誉为“池塘之底”的问题儿童学校的一段执教经历,影片以温情为基调,以诙谐为辅料,在宛若天籁的童声合唱中,向我们展示了一位教育者的仁爱之心,育人之功,并从中折射出许多教育学原理,以下便从几个方面进行简要阐述。

一、充分发挥教育功能教育主要有两大类功能,分别是: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一方面,教育可以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增强个体享用意识和能力,有助于个人的身心发展和人生世界的丰富。

另一方面,教育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够保存、传递以至创造人类文化,又可以促进社会生产,巩固经济基础,成为社会政治斗争的手段,影响民主法制建设,对社会政治、经济等都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教育的功能如此巨大,作为执教者,在教育过程中运用合理有效的方法使教育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充分发挥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影片中的学校是一所被誉为“池塘之底”的问题儿童学校,一如其名,学校拥有阴森古陈的建筑、笨重重叠的大门,灰色斑驳的教室以及幽暗闭塞的氛围。

夏丏尊曾说:“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虚空。

”处于池塘之底,那就意味着幽晦如地狱,没有阳光温暖心灵;意味着井底之蛙,笼中之鸟,没有湛蓝的天空任意飞翔;意味着冰冷如冬,污秽丛杂,没有真情实爱的润泽。

在这里,我们看到教育的“理念”——“行动—反应”原则,如果有孩子触犯了纪律,将受到严厉的惩罚。

在这里,有着严格的客人探访条例,只可以在规定时间段亲子见面,其余时间都处于鞭子与辱骂的凌威之下;在这里,缺乏公义、尊重、爱心。

学校的教师个个行为乖戾,面目可憎,令人匪夷所思。

他们忘记了说笑,也就失去了生活的情趣与品位。

《放牛班的春天》的教育心理学分析

《放牛班的春天》的教育心理学分析

《放牛班的春天》的教育心理学分析第一篇:《放牛班的春天》的教育心理学分析《放牛班的春天》的教育心理学分析《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讲述是1949年发生在法国乡村一所专为“再教育”儿童设置寄宿学校——“池塘之底”里的故事。

在这里,一位失意的音乐家马修用自己音乐和宽容拯救了几十名孩子的心灵,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春天,带来了希望,教师马修的教育哲学也在帮助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展示的淋漓尽致。

一、阴森的“池塘之底”学校名叫“池塘之底”,“池塘之底”这四个字,一方面反映了学校的学生不是普通学生,他们有的被父母放弃,有的双亲在二战中战死,他们顽劣,甚至冷酷。

另一方面呢,这四个字也反映了这所学校的教育——黑暗、压抑、永无天日。

校长哈珊秉着“行动——惩罚”的原则来管理这所学校,如果有人犯错,就得被关禁闭,还得做学校服务,不幸运者还得被校长带到办公室暴打一顿。

对校长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教育,而是维持一种表面上的纪律,以达成其“升迁”的愿望。

对孩子们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学习,而是如何在犯错之后躲避惩罚。

殊不知,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更容易因这种强制性的教育而违抗师长,校长及其它教员们越是压制他们,他们的心理就越反抗。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

行为的习得既受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制约,又受后天经验环境的影响。

儿童的大多数学习发生在社会环境中,儿童通过观察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1】。

在“池塘之底里”里,学生的来源五花八门,他们身上存在着各种需要被矫正的行为,他们的相互模仿则会使情况变得更糟。

在这种情况下,校长及学校的其他教员没有给他们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在“行动——惩罚”的原则下,通过关禁闭,暴力体罚的方式来制止他们的错误行为,这在某些程度上反而给孩子们树立了反面的榜样。

二、前方总有希望在等待学校的现状因一位新学监——克雷蒙•马修的到来而改变。

克雷蒙•马修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在其人生的低谷到了这所“池塘之底”学校,但他的到来却为这所学校带来的希望,带来了春天,他像对待音乐一样对待这些几乎被所有人放弃的孩子——“永不放弃,前方总有希望在等待”。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心理学分析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心理学分析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心理学分析《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法国电影,讲述了一个乡村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人故事。

电影中涉及到了许多教育心理学的概念和原理,下面将对《放牛班的春天》进行教育心理学分析。

首先,电影中的教师克朗斯基通过运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和鼓励的方式,改变了学生们一开始消极厌学的心态。

教育心理学中有一种概念叫做自我实现预言,即人对自己有信心时,就会表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度和行为;而当人对自己没有信心时,就会表现出消极抵触的态度。

在电影中,克朗斯基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潜力,这让学生们感到被重视和被期待,进而产生了积极向上的态度。

其次,电影中的学校环境也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教育心理学中有一种概念叫做社会支持,即人们在社会环境中感受到的支持和关怀。

在《放牛班的春天》中,学校里的组织和管理相对宽松,学生们能够有比较自由的学习空间,并能够得到教师的关注和帮助。

这种社会支持有助于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此外,电影中体现了学生个体差异的重要性。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和性格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个别化的教学方法。

在电影中,克朗斯基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要,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另外,电影中也触及了学生的情感需求。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需求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在《放牛班的春天》中,克朗斯基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技能发展,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和自我认同感。

他与学生之间建立了平等、信任和理解的关系,给予学生相应的情感关怀,这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总结来说,《放牛班的春天》通过教师的积极态度、个体化的教学、社会支持、情感关怀和音乐教育等方式,成功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这些教育心理学的概念和原理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教育启示,即教育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和情感支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放牛班的春天从教育学的角度的观后感(结合教育学原理)

放牛班的春天从教育学的角度的观后感(结合教育学原理)

放牛班的春天从教育学的角度的观后感(结合教育学原理)放牛班的春天从教育学的角度的观后感1每个孩子都是上帝派往人间的天使,不管这个孩子智商多高,也不管他是听话还是调皮,甚至可能会做点小坏事,但是,如果有一个像马修那样的老师,那么即使是在放牛班也会有花开一般的春天。

马修会征服一群调皮捣蛋的小鬼,靠的不是斥责与打骂,不是严肃与威胁,而是用心的倾听与交流。

有时候,得到一个孩子的心仅仅只是一瞬间,所以马修在池塘之底短短几个月却收货了所有孩子的心。

从马修老师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跟孩子交流,取得孩子信任的办法,接下来我会列举部分发表我的看法。

首先,马修很维护孩子的尊严。

他来到学校第一天,就有孩子调皮导致管理大叔受伤,校长扬言要抓住凶手严厉惩罚,马修老师维护了“凶手”,没有向校长告发,同时也没有轻易放过肇事的孩子。

他让那个孩子去照顾受伤的大叔,并且还因此得到了表扬。

这会让孩子产生愧疚感,然后才会从心底里认识到自己做错了,这比关禁闭更能惩罚人,毕竟身体的惩罚远远没有心灵的惩罚管用,同时孩子对大叔的悉心照顾也算是用行动在弥补自己做过的错事。

另外一个孩子则是因为被罚不能见母亲,而莫杭治的母对自己的孩子也相当失望,马修老师用了善意的谎言告诉家长,莫杭治没有被罚,哪怕只是宽了一下母亲的心,却维护了小小孩子的尊严,因为没有一个孩子会不希望自己在母亲心中有一个美好的形象。

也正是着些善意的举动,明显的改善了母亲与莫杭治的关系。

其次,马修老师认真的对待每个孩子天真的梦想。

电影中的孩子们认真写自己梦想的场景很能感动人心,那个时候他们并不喜欢马修老师,但是却是很认真的完成了这个任务,也许在成人的世界里他们的梦想的确很天真,但是在孩子的心中,那是他们的希望和信仰。

就算是“坏孩子”,他们也有最真挚的渴望。

马修老师没有嘲笑他们那些“幼稚”的渴望。

而是认真的对待,让孩子们意识到梦想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必须要谨慎对待。

再次,马修老师善于发现孩子们的兴趣与特长,并且好好的利用。

从《放牛班的春天》学习如何教育孩子,爱孩子的父母都该看看

从《放牛班的春天》学习如何教育孩子,爱孩子的父母都该看看

从《放牛班的春天》学习如何教育孩子,爱孩子的父母都该看看每日教育· 悟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前言:《放牛班的春天》是04年上映的法国电影,豆瓣评分高达9.3分,曾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位失意但是很有音乐才华的马修老师被分配到了一个名字叫做“池塘底”的教养院里面做代课老师,这是一间寄宿学校,专门为“问题少年”的“再教育”而设立。

马修初来学校时,便受到了同事的警告:这里的孩子都是老师和家长们眼里毫无希望的学生,他们认为这群孩子脾气暴躁、打架斗殴、无恶不作、甚至于毫无未来可言。

马修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制这班学生,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

但在经过一系列的斗争磨合后,马修创造性地把“放牛班”组建成一个分工合理、人尽其才的合唱团,春风化雨般用音乐解除了孩子们麻木困顿的心灵束缚,唤醒了孩子们尘封已久的对自由、友爱、人性真善美的渴望。

这部电影以它独特的魅力给观影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是从内容,从它本身的故事剧情,从它的拍摄角度还是从它的音乐,从它要表达的主题,都体现了这部电影的成功。

相信看过影片的我们都会感觉到,《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温暖的电影,就像窗外春天的阳光,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和感动。

今天我将展示影片中成功运用教育心理学实施教育的案例,分析为什么在校长严厉甚至残暴的管束下,孩子们不但没有变好,反而激起了更加多的反抗;而马修老师的温和慈爱,却能唤起学生心灵的美好,成功引导学生发现天赋并走向成功。

在文章最后,我将根据影片的启示,从现实生活的角度,谈谈我对如何做好教育的几点看法。

1从教育心理学看《放牛班的春天》给我们的4重启示1.校长与马修老师的冲突——行为主义VS人本主义影片中,以一般的眼光来看,可能只会看到校长习惯性的咆哮如雷加大棒政策与马修老师的温和诙谐、善良宽容这两种作风的鲜明对比,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这实际上还反应了两种教育理念、两种心理学流派的对立: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教育学角度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教育学角度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教育学角度《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经典的法国电影,讲述了一群被视为“差生”的孩子,在一位富有激情的音乐教师的帮助下,找回自信并获得成长的故事。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思考和启发。

首先,电影中的音乐教师克莱门特·马提厄(Clement Mathieu)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

他对音乐充满了热情,并通过音乐的力量改变了学生们的生活。

在他的引导下,这些“差生”们逐渐找回了自信和自我认同感。

克莱门特·马提厄用他个人的优势和关爱去理解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并创造了一个积极、温暖和鼓励的学习环境。

这启示我们,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以他们的兴趣和优势为出发点,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其次,电影中的学校管理者展示了让人深思的一面。

学校校长雷昂·布里厄(Rachin)相信严格的纪律和高标准是教育的关键。

然而,电影通过克莱门特·马提厄和学生们的故事揭示了,只强调纪律和高标准是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发展潜力的。

学校管理者应该更加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倾听他们的需求和意见,并提供支持和鼓励。

严格的纪律和高标准可以存在,但应该以学生的整体发展和幸福为中心。

第三,电影中的剧情呈现了批判传统教学方法的一面。

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常常以知识传授和考试成绩为评判标准。

而《放牛班的春天》通过音乐这一艺术形式,表达了知识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情感表达和团队合作方面的重要性。

音乐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艺术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这提醒我们,教育不应仅仅关注学科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

电影还通过一系列情节展示了友谊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克莱门特·马提厄的指导下,学生们逐渐学会团结起来,互相帮助,共同克服困难。

这种合作精神不仅在音乐表演中得到展现,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这告诉我们,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评析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评析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评析一、摘要《放牛班的春天》中,“池塘之底”是一所再教育学校,这里“关押”了传统观念上的问题学生。

调皮捣蛋、胡作非为、性格缺陷等等是对这群孩子们的写照。

校长制订了“行动——反应”的制度对孩子们进行严格残酷的管理。

关禁闭、被罚进行一个月公共服务、取消所有娱乐活动、打板子是校长对所有孩子们的不定期惩罚。

因为只要他发现哪个孩子有问题,就要立即对孩子进行惩罚。

在这里,教育的方式只有一个:惩罚。

在这里,孩子们看不到人生的希望,因为自己永远被惩罚的方式进行教育,根深蒂固的认为自己就是一名问题学生。

校方的唯一目的就是防止孩子们“出现问题”,用“行动——反应”的制度来维持学校的运行为自己谋利。

当新来的学监马修让孩子们写下自己将来的梦想时,教室出人意料的安静,孩子们都认真的写着。

其实,他们内心充满了对人生的渴望,只因为制度的束缚而将梦想深深地埋在心底。

马修的到来刮起了思想解放和灵魂重塑的风暴。

二、评析前言:在池塘之底这个小型社会的缩影中,“人性”二字是遥不可及的,校长好大喜功为己谋私,把权力攥的死死的,压迫学生压榨学生的任何尊严自尊自信,这是反面。

马修老师的到来,他虽失意,但音乐中的修养保有了他的善良宽容博爱,就是这些给“池塘之底”带来了希望,带来了阳光和春天。

根据摘要提出以下几点评析:(一)师生应当是平等的关系而不是上级和下级,教师间亦是校长在池塘之底的行为无疑就是一个暴君,独断专横,把学生当成蝼蚁,随意处罚。

马修老师到来的第一天正好碰上马桑老师因为学生的恶作剧眼睛受伤,校长不但没有先让马桑老师去医务室,而是先召集学生,而且还很荒唐的把学生名单交给初来乍到的马修,让他随意点出一个“倒霉鬼”“替罪羊”。

这样的行事风格,任意践踏学生的尊严,而真正的肇事者依然逍遥法外,这样的教育,谈何师德?简直蛮不讲理,不查事实,不究真理。

校长对学生是这样,对待其他老师不是没有好脸色就是命令式,唯我独尊,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学解读
这是一部关于师生关系的电影,也是关于心灵与爱的电影。

电影的情节或平淡或曲折,但是确给我们爱的感悟与心灵的启迪。

影片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群顽劣成性的学生,一位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教师,再加上一个或几个顽固不化,粗暴专制的学校领导,这好像成了教育题材电影的固定模式,但是导演出色地运用了音乐来作为影片的主要表现手段,《放牛班的春天》给人的第一感受则是心灵的沉醉:孩子们清澈的眼神,甜美清亮的童声合唱,以及悠扬的歌声中放飞的童心、梦想、感激、怀念……这一切无不美得令人动容。

让我们在动容之余也引起一些从教育学的角度对影片的理解。

首先,我们可以从音乐与教育的关系问题来分析影片。

学生在宿舍脱口创作、任意高歌,以发泄内心的不满和愤懑,引起了马修的注意。

虽然他们根本就缺乏歌唱技巧,甚至屡屡跑调,但是用音乐表达内心,自然、快乐而又满足。

马修立刻感受到心灵的震撼:他的音乐创作将和孩子的生命一起迎来新生!音乐,一个被学校完全忽视了的名词,一种贴近人类心灵节奏的律动,让孩子看到黑暗中的希望之光,感受到单调生命深处的热忱。

故事情节在发生着,而孩子们在音乐的熏陶下都证明了自我价值的存在,连顽固保守的校长也找到了儿童时的乐趣,最后,师生之情也在美妙的音乐中得到了升华。

该影片包含的童声合唱清澈透明。

片子的后半部,马修和孩子之间所建立起来的互相信任和依赖,就随着音乐慢慢铺陈开来。

所有的演员都是本色而单纯的,正符合影片简单干净的基调。

“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

”在这部电影中音乐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在这部影片中,那个默默无闻的马修老师用最优美的音乐打动了那些在别人的眼中看来是问题少年的一群孩子,让他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也同时感染了我们。

当孩子们用他们那干净的嗓音唱出动听的和声时,他们的眼神,都是那么清澈见底,都是那么圣洁。

教师的意义在于开发学生潜能,拓展心智发展的疆域的同时,培养可持续性发展的自觉性。

从这个角度去审度马修,他就是在在自己擅长音乐中带领学生飞翔。

其实在这样一所问题学生众多的学校里,还会采用什么方法会比音乐来引导学生步入正轨更有效呢?这里涉及到对问题学生如何教育的一件事情。

我以为,青少年是精力最充沛的时候。

对于这样学生而言,除了日常的课堂学习之外,还有许多过剩的精力。

因此,能通过音乐使学生有些事情去做,在做的过程就会不知不觉受到音乐的感染。

马修老师采用了合唱团的形式将大家集中了起来,每个学生在其中都有他的声部位置。

如同一个机器一样,只有当每个部门正常工作的时候,一个整体才能有效的运转。

因此,在今天我们讨论应该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只把眼光盯住分数,盯住了老师的粉笔与课本,而忘记了体育、音乐、美术等众从人文社会科学的感染力与对青少年心灵的冲击力。

所以,每个学生都有他的优点与天才所在,要用一种赏识的眼光去看每一个孩子,不能总是以分数一把尺子来要求所有人,这样下去肯定会影响到一部分学生正常或健康的发展。

其次,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行为主义者与人本主义者的对立。

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校长习惯性的咆哮如雷加大棒政策与马修老师的温和诙谐、善良宽容这两种作风、两种人格的鲜明对比,而且可以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看出它实际上还反应了两种教育理念、两种心理学流派的对立。

以“行动——反应”为口号的校长自然代表着刻板冷酷的行为主义者,频繁而花样繁多的惩罚措施便是他的强化手段。

为了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反应,这种强化是非常及时而有力度的——校长在惩罚犯错的学生时,其态度可说是雷厉风行、不遗余力。

刺激-反应的联结当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结果表现出来就是学生在校长面前噤若寒蝉,规规矩矩仿佛机器人,而在校长背后则是放肆捣蛋无所不为;并且,当面被压抑得越厉害,转过身来作为一种报复,也就更加地恣意妄为。

要用爱心去试着感化迷失的羔羊,否则只能驱使迷失的羔羊步入极端,那个被冤枉的孩子蒙丹最终用同样极端的方式来回赠给寄宿学校。

毁损的不止是校舍,还有那个孩子早已残缺的心灵,这便是以暴制暴的结果。

行为主义者
的做法之弊端也在这一生动的案例中暴露无遗,那就是将人视为动物,仅仅进行简单的、刻板的行为训练,而无视人丰富的内心活动和情感因素。

话说回来,仅以行为主义的标准来衡量的话,校长的教育手段也颇多可指摘之处,最大的问题在于他的强化只着重于负面惩戒而忽视正面鼓励,永远只把眼睛钉在学生所犯的错误上,对他们的淘气顽劣行为极度敏感,而对他们的正确反应熟视无睹,更遑论及时加以引导,促使其转化为积极反应。

学生们无时无刻不被告诫着不许这样做,不许那样做,却没有人来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怎样做。

所以,即使是典型的行为主义者,肯定也会对这个校长的教育方法大摇其头的,因为他太缺乏建设性精神了。

当然了,影片本来也就是要把他塑造成一个庸碌小人来做马修的陪衬,我们不必对他抱太高期望。

相比之下,马修便是人本主义者了,他与校长的最大区别在哪里呢?我想主要还在于他将学生当成同自己一样的,有血有肉有尊严的活生生的人来看待,会在满足学生作为正常人类的基本需要的前提下,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引导教育。

对于犯错的学生,她不是依据学校的“行动—反应”原则,禁闭三天,给学生们来个下马威;不是以此杀鸡儆猴,也不是严惩恐吓抽打或是进行思想教育,反省检查。

马修选择的是宽容的力量和爱的引导。

让我们来看看马斯洛提出的人类七大基本需要中,马修帮助学生实现了哪几点。

首先是安全需要:虽不能说他将学生完全从校长的淫威下解脱出来——某种程度上他自己也是这种淫威的受害者——但至少他在心理上总是站在学生一边,并竭力为犯错的学生寻求庇护,保护他们不受伤害:因此,他首先是一个能给予学生安全感的老师。

归属与爱的需要:他给予弱小而无依无靠的佩皮诺更多的关爱,到最后几乎完全充当了父亲的角色。

尊重的需要:当发现校长的十万法郎是Corbin所偷时,他询问了原因;想要一只热气球的愿望是意料之外的天真和单纯,为此他不忍心打碎这个孩子的人生梦想,于是又一次成为了包庇窝藏“坏孩子”的“同谋”。

审美需要:这无需拿什么特别的例子来多说,整部电影的核心事件——成立合唱团——足以凸现这一点。

最后是自我实现的需要,集中体现在那个有着“天使脸孔”的音乐天才皮埃尔身上,可以说,完全是马修老师的慧眼识珠,为皮埃尔一生辉煌的音乐事业奠定了基础,搭好了阶梯,令
他实现了原本无法想象的人生价值。

再次,影片也引导着我们去探寻现实与理想的关系。

在影片的开始阶段,最鲜明的一个印象就是,现实的教育重来都不是与教科书上描写的理想的学校教育一致的。

影片中的学校里,大都是问题少年。

平时印象中的学生尊敬老师,老师爱护学生在这里完全被巅倒。

除马修老师,学生与其他老师,或者说更主要的是同校长之间完全是对立的两派。

校长始终认为:对于问题学生唯有通过严惩才可以维护纪律。

但是严厉的惩罚不能让学生知错而改之,反而会加重学生的反抗情绪。

所以,我想对于现实的学校教育我们不能抱里太多不切实际的理想,要相信在现实的校园里,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是天使的。

教育现实的恶果,也是教育变革的反抗力量。

在此,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些被我们称之为不是天使的学生是如何变为魔鬼的呢?却是有些令人费解的。

但是,我们从影片中可以看出,教育和社会的不理解是造成心理阴影的主要因素。

大人们总是把罪恶和自己对社会的不满发泄到孩子身上。

比如那个不赖烦的校长,心术不正,吧自己官场上的失意发泄到孩子身上,打骂孩子成了家常便饭,而且为了自己升职吧马修对“合唱团”的心血都说在自己头上。

而最后放火烧掉学校的插班生的心理歪曲的原因,社会的原因是很大的,校长的误解,社会的误解造成了他的心灵的扭曲。

所以,我们都需要一个最基本的信念——相信学生是可以教育和改变的。

特别是对于教育者,要努力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去改变现实的状况,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