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美术教案-第18课 妈妈和孩子 ▏人美版
一年级上美术教学设计-第18课妈妈和孩子▏人美版
一年级上美术教学设计——第18课《妈妈和孩子》▏人美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践,掌握描绘妈妈和孩子形象的基本技巧,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家庭的热爱,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和家庭观念。
3.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二、教学内容1. 学习描绘妈妈和孩子的基本技巧,如比例、线条、色彩等。
2. 学习表现亲子关系的情感,如关爱、陪伴、互动等。
3. 学习创作方法,如观察、想象、构思、绘制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描绘妈妈和孩子形象的基本技巧,创作出富有亲情关系的画作。
2. 教学难点:如何表现亲子关系的情感,如何运用色彩和线条描绘出温馨、和谐的氛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画纸、画笔、水彩颜料、投影仪等。
2. 学具:画纸、画笔、水彩颜料、彩色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妈妈和孩子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亲子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基本技巧讲解:讲解描绘妈妈和孩子形象的基本技巧,如比例、线条、色彩等。
3. 情感表现讲解:讲解如何表现亲子关系的情感,如关爱、陪伴、互动等。
4. 创作方法讲解:讲解创作方法,如观察、想象、构思、绘制等。
5. 学生创作:学生在指导下进行创作,教师巡回辅导。
六、板书设计1. 妈妈和孩子形象的基本技巧比例线条色彩2. 亲子关系的情感表现关爱陪伴互动3. 创作方法观察想象构思绘制七、作业设计1. 完成一幅描绘妈妈和孩子的画作,要求体现亲子关系的情感。
2. 写一篇关于《我的妈妈》的作文,描述妈妈的外貌、性格、爱好等。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爱家人,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亲情观。
我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教学过程”这一部分。
一年级上美术教案-第18课妈妈和孩子▏人美版
一年级上美术教案-第18课妈妈和孩子▏人美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了解人物的基本结构,并能用简单的线条和颜色进行描绘。
-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验母爱的能力。
- 培养学生运用美术语言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人物画的基本技巧。
-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家人的情感。
- 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兴趣。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 介绍人物画的基本结构。
- 学习如何用线条和颜色描绘人物。
- 通过观察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妈妈和孩子的关系。
- 引导学生用美术作品表达对妈妈的爱。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 人物画的基本结构。
- 用线条和颜色描绘人物。
教学难点:- 如何用美术作品表达情感。
- 观察生活,体验母爱。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人物画作品、画纸、画笔、颜料等。
- 学生准备:画纸、画笔、颜料等。
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 教师通过展示人物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新知识学习- 教师介绍人物画的基本结构,讲解用线条和颜色描绘人物的方法。
-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学习,实践描绘人物。
第三环节:实践操作-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一幅描绘妈妈和孩子的作品。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第四环节:展示与评价-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和同学进行评价。
-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板书设计- 课题:妈妈和孩子- 1. 人物画的基本结构- 2. 用线条和颜色描绘人物- 3. 用美术作品表达情感作业设计- 作业内容:回家后,观察妈妈和孩子的互动,用线条和颜色描绘一幅妈妈和孩子的作品。
课后反思- 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一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18课 妈妈和孩子》 人美版
一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18课妈妈和孩子》人美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描绘,学生能够理解人物的基本比例和特征,学会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表现妈妈和孩子的形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学生将掌握描绘人物的基本技巧,提高观察力和绘画表现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庭的热爱和感恩之情,增强对亲情的认识和尊重。
教学内容1. 人物比例: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妈妈和孩子的身高比例,理解基本的身体比例关系。
2. 人物特征:通过观察和描绘,引导学生关注妈妈和孩子的面部特征、发型、服装等,表现人物的特点。
3. 情感表达:鼓励学生通过绘画表达对妈妈的爱和感激之情,创作出富有情感的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会观察和描绘人物的基本比例和特征,用线条和色彩表现妈妈和孩子的形象。
2. 难点:理解和掌握人物的比例关系,以及如何通过绘画表达情感。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画纸、画笔、彩色铅笔、教材、PPT等。
2.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画纸、画笔、彩色铅笔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妈妈和孩子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人物的比例和特征。
2. 观察与讨论: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人物图片,讨论人物的比例关系和特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人物的基本比例和特征。
3. 示范与指导:教师进行示范,展示如何用线条和色彩描绘人物,指导学生进行绘画实践。
4. 实践与创作:学生根据观察和理解,进行绘画实践,创作出妈妈和孩子的作品。
5.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给予评价和反馈。
板书设计1. 《妈妈和孩子》2. 内容:- 人物比例:头、身体、四肢的比例关系- 人物特征:面部特征、发型、服装等- 情感表达:通过绘画表达对妈妈的爱和感激之情作业设计1. 课堂作业: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幅妈妈和孩子的绘画作品。
2. 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观察和描绘自己的妈妈,创作一幅作品,表达对妈妈的爱和感激之情。
一年级上美术教案-第18课妈妈和孩子人美版
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绘画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使学生在愉快的绘画实践中感受家庭的温暖。
二、核心素养目标
《妈妈和孩子》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通过观察和分析妈妈与孩子的形象特征,提高对人物形象的识别和表现力。
2.教学难点
(1)人物形象的准确表现,特别是五官的描绘和比例关系。
举例:在绘画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五官比例不协调、位置不准确等问题。教师需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绘画方法。
(2)绘画技巧的运用,如线条的流畅性、色彩的均匀性等。
举例:学生在绘画时可能因为技巧掌握不熟练,导致线条不流畅、色彩涂抹不均匀。教师应教授相关技巧,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掌握。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绘画作品。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用绘画表达家庭成员间的情感”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2.培养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运用线条、形状和色彩等绘画元素,创作出富有表现力的画作,展现家庭成员间的情感关系。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对家庭和谐美的感知,培养关爱家人、珍惜亲情的情感态度。
4.培养学生的创意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发挥想象,表达自己对妈妈和孩子的独特理解。
5.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通过绘画活动,使学生了解家庭文化,尊重和传承家庭传统美德。
在情感表达方面,学生们通过绘画作品传达出了对妈妈和孩子的关爱之情。但也有一些学生过于注重技巧,而忽略了情感的表达。针对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加强对学生情感引导,让他们明白绘画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情感的表达。
一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8课《妈妈和孩子》人美版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妈妈和孩子的形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绘画能力。
2. 通过对比不同画家对妈妈和孩子形象的描绘,提高学生对艺术表现手法的认识和理解。
3. 培养学生对家庭、亲情的热爱和尊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学习观察和描绘妈妈和孩子的形象。
2. 欣赏和分析不同画家对妈妈和孩子形象的描绘。
3. 学习使用线条、色彩等绘画元素表现妈妈和孩子的情感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观察和描绘妈妈和孩子的形象,使用绘画元素表现情感关系。
2. 难点:对比分析不同画家对妈妈和孩子形象的描绘,理解艺术表现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画作样本、绘画材料。
2. 学具:绘画本、铅笔、橡皮、水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画家对妈妈和孩子形象的描绘,引发学生对家庭、亲情的关注和思考。
2. 教学新课:讲解妈妈和孩子的形象描绘技巧,引导学生观察和描绘。
3. 实践操作:学生自主绘画妈妈和孩子的形象,注重表现情感关系。
六、板书设计1. 妈妈和孩子形象的观察与描绘。
2. 艺术表现手法:线条、色彩等。
3. 亲情、家庭的情感表现。
七、作业设计1. 回家后,观察自己和家人的相处场景,绘画一幅《我和家人》的作品。
2. 选择一位画家,分析其对妈妈和孩子形象的描绘特点,写一篇短文。
八、课后反思1. 学生对妈妈和孩子形象的观察和描绘能力有所提高。
2. 学生能理解不同画家对妈妈和孩子形象的描绘手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3. 学生对家庭、亲情的关注和尊重意识得到加强,审美情感得到培养。
4. 教学过程中,是否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绘画时间和空间,以及是否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评价,需要进一步反思和改进。
5. 在欣赏与评价环节,是否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需要进一步关注。
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教学过程”这一部分,因为它详细描述了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步骤和活动,这对于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一年级上美术教学设计-第18课妈妈和孩子▏人美版
一年级上美术教学设计——第18课《妈妈和孩子》▏人美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人物画的基本技巧,能够观察和描绘出妈妈和孩子的神态、动作和情感。
2. 培养学生对家庭、亲情的认识和感悟,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线条、色彩等美术元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4.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家庭的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学习人物画的基本技巧,如观察、描绘人物的神态、动作和情感。
2. 学习运用线条、色彩等美术元素表现人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欣赏和分析国内外优秀的人物绘画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
4. 开展亲情主题的绘画创作,培养学生的家庭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人物画的基本技巧,能够观察和描绘出妈妈和孩子的神态、动作和情感。
难点:运用线条、色彩等美术元素表现人物,创新画面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绘画作品、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学具:画纸、画笔、水彩颜料、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温馨的妈妈和孩子的人物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2. 基本技巧学习:讲解人物画的基本技巧,如观察和描绘人物的神态、动作和情感。
3. 欣赏与分析:展示国内外优秀的人物绘画作品,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线条、色彩和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
4. 实践教学:学生分组进行亲情主题的绘画创作,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线条、色彩等美术元素表现人物,创新画面效果。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分为两部分:1. 人物画基本技巧:神态、动作、情感2. 创作要求:运用线条、色彩表现人物,创新画面效果七、作业设计1. 完成一幅以妈妈和孩子为主题的亲情绘画作品。
2. 写一段关于作品的创作思路和感受。
八、课后反思本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家庭观念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8课妈妈和孩子▏人美版
一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8课《妈妈和孩子》| 人美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践,了解和掌握描绘妈妈和孩子形象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对家庭、亲情的热爱。
3. 培养学生学会与同学交流、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学习描绘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亲情关系,通过绘画表现家庭温馨氛围。
2. 学习简单的构图技巧,运用色彩、线条表现妈妈和孩子的形象特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会描绘妈妈和孩子形象的基本方法,创作出富有情感的作品。
2. 难点:如何表现妈妈和孩子的亲情关系,以及温馨的家庭氛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画纸、画笔、水彩颜料、油画棒等。
2. 学具:学生自带画具(画纸、画笔、水彩颜料、油画棒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家庭照片,引导学生谈论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亲情,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2. 讲解:讲解描绘妈妈和孩子形象的基本方法,包括构图、线条、色彩等方面。
3. 示范:教师示范绘制妈妈和孩子,讲解绘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比例、动态等。
4. 练习:学生分组合作,每组绘制一幅妈妈和孩子的作品,要求表现亲情关系和家庭氛围。
5. 展示:学生将作品展示给大家,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6. 点评: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板书设计1. 妈妈和孩子形象的描绘方法2. 亲情关系的表现3. 家庭氛围的营造七、作业设计1. 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回家后绘制一幅妈妈和孩子的作品,要求体现亲情和家庭氛围。
2. 家长参与评价,填写评价表,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
八、课后反思2. 关注学生的作品,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3.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情况,更好地指导学生。
一、导入环节:1.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不同家庭的照片,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妈妈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氛围。
一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18课 妈妈和孩子1-人美版
《妈妈和孩子》教学设计课型:造型•表现年级:一年级教材版本:人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一节“造型•表现”领域的课。
以表现动物母子之间温馨感人的画面为主题,引导学生感悟动物母子间的亲情。
本课侧重运用捏塑成型法,表现动物的动态特点和母子亲情。
学生分析: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超轻粘土更适合表现本课内容。
二年级学生已经创作过此类型的课,如《花点心》《太阳》等,超轻粘土的基本技法学生已经掌握。
根据此年段的特点此课侧重于泥球的组合变化即怎样表现立体的动物形象,培养学生的立体造型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观察、回忆、分析动物母子形象的特点和亲情活动。
并学习运用揉、搓、压、堆塑的制作方法表现动物母与子在一起温馨的画面。
过程和方法: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引导学生运用堆塑成型的方法创作一个小动物和妈妈在一起的情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耐心细致,敢于实践的良好学习习惯,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热爱之情。
重点:观察、分析动物宝宝和妈妈的动态特点,学习运用超轻粘土制作立体小动物的方法。
难点:能够用超轻粘土创作生动有趣的动物宝宝和妈妈在一起的场景。
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用了教师引领,以启发引导为主,引导学生如何进行观察,对比,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以自主探究为主,在交流、分析的过程中学会创造立体的、生动有趣的母子形象。
教学准备:学生:超轻粘土教师:课件、超轻粘土作品教学过程:一、学生尝试、总结制作方法1、师:玩过超轻粘土吗?会用它做什么?知道哪些制作方法?揉、搓、压、捏等2、考考你:课件出示关于动物的文字(恐龙)学生尝试创作(1分钟)3、出示小动物和妈妈在一起的超轻粘土作品——引出课题(设计意图:开课伊始让学生尝试做出立体小动物形象,激发学生兴趣。
)二、回忆、感受动物母子间的亲情1、欣赏视频——动物母子在一起情景——边看边说看到了什么动物2、生活中看到了哪些动物母子在一起的画面,都带给你们什么感受?3、研究动物母子动态特点(亲昵的动作:抱、亲、蹭、依偎、靠、舔)4、师:动物宝宝和妈妈在一起就像你们和妈妈一样,充满了爱与温馨,让我们非常感动。
一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8课 妈妈和孩子 ▏人美版
一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8课妈妈和孩子▏人美版教学目标:1.能够初步感知母爱和亲情的温暖2.了解手指、手掌的简单表现形式3.喜欢绘画创作,发掘自身的美感和创造力教学重难点:•如何表现母亲的爱和温情•如何运用大量平面造型来表达母爱和和亲情教材准备:•A4白纸•颜料、刷具•彩铅、彩色笔•双面胶、剪刀教学过程:步骤1:连线比大小1.展示不同的手指和手掌的形态和大小让学生比较,并问他们认为哪一只手最大。
2.描述大手的特点和小手的可爱之处,引导学生体会画面中存在的大小关系,明暗对比和构成形式。
步骤2:创意手绘1.为学生讲解本课的创意任务,并让他们自愿踊跃报名参加。
2.讲解绘制母亲和孩子的基本构图和表现技巧,并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母亲形象是什么样子的。
3.让学生随意发挥,绘画自己心中理想的母爱场景:妈妈带孩子玩、妈妈给孩子讲故事、妈妈煮饭给孩子吃等等,或者根据自己的经历,画出他们深入记忆的母爱情景。
步骤3:丰富表现1.引导学生在纸张上表现出孩子和妈妈的形象,并考虑如何丰富画面内容与组合构图,颜色和线条的应用等。
2.让学生多想一些有关母亲和孩子的场景和细节,如母亲亲吻孩子的头、孩子依偎在母亲的身边等,以增加画面的生动感和情感。
步骤4:展示作品1.让学生自主提交作品,然后在课堂上交流作品经历,并展示出优秀作品。
2.引导学生欣赏、赏析、评价展示的作品。
并发放比赛奖项,细心点评和鼓励学生的绘画创造。
思考:1.在本课中,有哪些内容和体验值得家长们了解和参与?2.在绘画和沟通中,学生们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疑惑有哪些?应当如何引导帮助他们解决?3.如何让学生能够更自主的发挥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总结: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着重提醒学生注意构图和表现手法的简单性和形象化,让他们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练习感受和表达母亲之爱。
同时,我们还对学生的作品进行一一点评,鼓励发现和释放他们的美感和创造力。
In the Markdown format, the document can easily organize and provide a clear structure for the teaching process, including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content preparation, teaching process, thinking questions, and conclusion. With the help of the visual editor, teachers can quickly insert styles, links, and tables into the document, promote work efficiency, and ensure the document’s readability and usability.。
一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8课妈妈和孩子▏人美版
一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8课妈妈和孩子▏人美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妈妈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对家庭的热爱和感恩之情。
2. 通过观察和描绘妈妈和孩子的形象,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绘画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线条和色彩表达情感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观察和描绘妈妈和孩子的形象,包括面部特征、身体姿态和服饰等。
2. 学习运用线条和色彩表达情感和创造美的方法。
3. 创作一幅描绘妈妈和孩子的画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观察和描绘妈妈和孩子的形象,运用线条和色彩表达情感和创造美。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线条和色彩表达情感和创造美,以及如何观察和描绘人物形象。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妈妈和孩子的图片、画纸、画笔、颜料等。
2. 学具:画纸、画笔、颜料等。
教学过程1. 引入:向学生展示妈妈和孩子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妈妈和孩子的形象,引发学生对家庭的热爱和感恩之情。
2. 讲解:讲解如何观察和描绘妈妈和孩子的形象,以及如何运用线条和色彩表达情感和创造美。
表达情感和创造美。
4. 练习:让学生观察妈妈和孩子的图片,并运用线条和色彩表达情感和创造美,创作一幅描绘妈妈和孩子的画作。
5. 评价:评价学生的画作,鼓励学生运用线条和色彩表达情感和创造美,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绘画能力。
板书设计1. 妈妈和孩子2. 子观察和描绘妈妈和孩子的形象,运用线条和色彩表达情感和创造美。
作业设计1. 观察和描绘妈妈和孩子的形象,运用线条和色彩表达情感和创造美,创作一幅描绘妈妈和孩子的画作。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妈妈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培养对家庭的热爱和感恩之情。
同时,学生的观察力和绘画能力得到了提高,能够运用线条和色彩表达情感和创造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妈妈和孩子的形象,以及运用线条和色彩表达情感和创造美。
在评价学生的画作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线条和色彩表达情感和创造美,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绘画能力。
一年级上美术教学设计-第18课 妈妈和孩子 ▏人美版
一年级上美术教学设计-第18课妈妈和孩子▏人美版
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妈妈和孩子”形象的意义;
2.通过绘画表现形象的铺展和构图;
3.培养学生的美术绘画技能与创意表达能力。
2. 教学材料
1.画纸、颜料、画笔;
2.本节课的人美版讲义、妈妈和孩子图片素材。
3. 教学过程
3.1 导入(5分钟)
通过带领学生获得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妈妈和孩子”的了解,以及如何画出妈妈和孩子的画面的手法,来导入本节课:
•学生可以选择在本次课前,自行搜索相关资料在线学习,或者与家长互动讨论。
3.2 展示案例(10分钟)
介绍一些历史上著名的“妈妈和孩子”画作,以鼓励学生对妈妈和孩子形象具有审美、情感和文化意识,并启发学生对妈妈和孩子形象的绘画创意和表现。
3.3 制定构图(10分钟)
展示妈妈和孩子的图片素材和平面图案式构图的范例,激活学生的绘画创意和创新思维,让学生自主选择解决方案并采用图案式构图来构建自己的妈妈和孩子形象。
3.4 绘画实践(35分钟)
根据学生自主选择的构图,让学生在画纸上运用颜料和画笔,完成一幅关于“妈妈和孩子”的形象。
3.5 展示交流(10分钟)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绘画作品,互相欣赏、借鉴和交流经验和技巧。
4. 教学总结
本节课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中“妈妈和孩子”的形象,以及相关的绘画技能和创意表达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妈妈和孩子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好象征。
同时,在绘画创作实践中,让学生培养出对绘画及艺术创作的初步认识和兴趣,为未来的音乐绘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18课 妈妈和孩子》 人美版
一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18课妈妈和孩子》人美版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母亲对孩子的重要性,学会珍惜母爱。
•通过绘画表现母亲与孩子之间的情感、场景等。
•提高学生绘画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表现母亲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让学生理解和珍惜母爱。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验、把握场景中情感,用美术语言表达。
教学准备:1.准备p图软件,如Photoshop等;2.准备相关画面和图片素材;3.准备美术绘画工具,如颜料、画笔、纸张等。
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15分钟)1.老师可以通过展示母爱相关的故事、电影或图片来引入本节课。
同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表述母亲对孩子的重要性。
2.老师简要介绍本节课要表现的母亲和孩子的关系,并展示一些经典的绘画作品,如母与子、母与女、母乳喂养、母亲抚养婴儿等名作。
鼓励学生在绘画中表达母爱的感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意。
3.引导学生观察教室中的母爱场景,如卡通画,墙上的装饰画、别墅花园里紫藤花下的母子萌图等,让学生理解和感受母爱的力量,启发学生的绘画创作思路。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本节课知识点:色彩、线条、形状。
老师通过展示相应的图片,解释色彩、线条和形状的作用,让学生了解这些要素如何在画面中表现情感、变换场景环境和产生情绪反应。
2.引导学生观察相关表现方式,如用红色表达激情与喜怒,蓝色表达平静的感觉等,解释素材中选择哪种颜色的重要性。
同时,老师也可以展示部分画作给学生做解析,引导学生发现其隐含的含义。
三、课堂实践(90分钟)1.学生绘制母爱画面,学生按照自己在老师引导下的真实感悟,思考画中所体现的场景和情感。
2.引导学生用颜色、线条和形状表达母爱情感,同时老师可以帮助学生纠正笔画、线条、色彩等关键绘画要素。
3.老师指导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注意场景和情感间转换,包括画中人物的形象和位置、场景要素的细节安排、情感的细节表情等。
4.利用互动往返式的教学创意游戏进行教学,比如选择最喜欢的色彩和加入游戏场面或引入差异猜规则等。
一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8课《妈妈和孩子》 人美版
一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8课《妈妈和孩子》人美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人物的基本比例,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形状表现人物。
2. 培养学生用线条和色彩表达情感的能力。
3.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绘画,增进对家庭成员的了解和感情。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人物的基本特征。
2. 引导学生用几何形状简化人物,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
3. 通过绘画实践,让学生掌握人物画的基本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家庭的热爱和感恩之情。
2. 增进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和自信心。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人物基本比例的认识:介绍头部、身体、四肢的基本比例,让学生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形状表现人物。
2. 家庭成员的观察与表现:引导学生观察家庭成员的特点,用线条和色彩表达情感。
3. 绘画实践: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独立完成一幅《妈妈和孩子》的画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人物基本比例的掌握。
2. 用几何形状简化人物的表现方法。
3. 用线条和色彩表达情感。
教学难点1. 人物比例的准确把握。
2. 用几何形状表现人物的技巧。
3. 线条和色彩的运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材、人物画作品、PPT、黑板。
2. 学具:绘画纸、铅笔、彩色笔、橡皮。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人物画作品,引发学生对家庭成员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
2. 新知识讲解:介绍人物的基本比例,让学生学会用几何形状表现人物。
3. 观察与讨论:引导学生观察家庭成员的特点,讨论如何用线条和色彩表达情感。
4. 绘画实践: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独立完成一幅《妈妈和孩子》的画作。
5. 作品展示与评价:展示学生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总结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板书设计1. 《妈妈和孩子》2. 知识点:人物基本比例、几何形状表现人物、线条和色彩表达情感。
作业设计1. 完成一幅《妈妈和孩子》的画作,要求用几何形状表现人物,用线条和色彩表达情感。
一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8课《妈妈和孩子》人美版
-难点三: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可能缺乏创新思维,容易陷入固定模式,作品表现单一。
-解决方法: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表现手法,如夸张、拟人等,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提高作品的表现力。
-难点四:学生合作交流过程中可能出现沟通不畅,影响团队协作。
一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8课《妈妈和孩子》人美版
一、教学内容
《妈妈和孩子》为一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8课,人美版。本节课主要内容紧密结合单元主题“家的温暖”,通过观察和分析教材中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妈妈与孩子之间的亲情。教学内容包括:
1.欣赏教材中的画作,了解妈妈与孩子的形象特点。
2.学习运用线条、形状和颜色表现妈妈与孩子的关系。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生活中发现和表现亲情”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教学反思
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妈妈和孩子》这一课的内容非常感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也提出了很多有创意的想法。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感受到了学生们对亲情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关于日常生活中妈妈的爱,学生们迅速进入了课堂情境,这让我意识到,将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尽量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线条、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和颜色的运用,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一年级上册美术教案-18妈妈和孩子|人美版(2023秋)
4.作品欣赏与评价:欣赏教材中的优秀作品,学会从线条、色彩、构图等方面进行评价,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与教材紧密关联,旨在培养学生对母爱的认识,同时提高他们的绘画技能和审美水平。
二、核心素养目标
《一年级上册美术教案-18妈妈和孩子|人美版(2023秋)》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线条与色彩的运用: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教授学生如何运用线条和色彩描绘妈妈和孩子的形象。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人物基本比例、面部表情和衣物的绘制技巧,以及如何运用色彩表达情感。
-例如:讲解人物比例时,强调头部与身体的比例关系,以及四肢的长度和位置。
(2)母爱主题的表达:引导学生通过绘画表达对母爱的理解和感悟,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
1.培养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通过绘画妈妈和孩子的形象,提高他们的线条、色彩运用能力。
2.增强学生对母爱的感知与表达能力,引导他们关注家庭亲情,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态度。
3.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作品欣赏与评价,学会从多角度分析、评价美术作品,形成自己的审美观点。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动手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发挥想象,勇于尝试新方法,激发艺术创造力。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尝试通过示范和步骤分解来帮助学生掌握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从学生的作品来看,这种方法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绘画技巧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比如线条不够流畅,色彩搭配不够和谐。这提示我在接下来的课程中,需要针对这些技巧进行专门的训练。
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的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热烈。通过分组讨论和创作指导,学生们的绘画作品展现出了对母爱的多样化理解和表达。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能够相互启发,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的真实感受,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将情感融入作品。
一年级上美术教案-第18课 妈妈和孩子 ▏人美版
妈妈和孩子一、教学目标:1、在欣赏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大胆抒发自己对妈妈的爱,并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
2、通过欣赏,观察以及交流讨论,掌握人物年龄特征的表现方法。
3、通过本课学习,更加珍惜母爱的温暖,用发自内心的爱去对待家里的人,并能把这种爱传递出去。
二、教学重点:回忆与妈妈在一起的温情时刻,捕捉母子间温馨、快乐、幸福的情景,并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
三、教学难点:人物年龄特征的表现。
四、教学准备:老师:PPT、范画学生:勾线笔、炫彩棒、彩色卡纸。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老师:今天美术课甘老师带来了一位朋友,我们先通过几张图片来认识她好吗?但我希望小朋友们和我约定,在我没有问到她是谁以前,谁也不能说出答案,能做到吗?欣赏绘本《我妈妈》片断。
①是位手艺特好的大厨师。
②是一位好心的仙子,我难过时,总能把我变得很开心······师:她是谁呀?生:妈妈!师:妈妈最爱的是谁?生:宝宝、孩子!师:那我们今天这一节课就来看看妈妈和孩子之间会发生哪些有趣的故事。
(板书课题)(二)新课1、说说“我的妈妈”①师:说起我的妈妈,最难忘的一个记忆就是,在我比你们还小一点的时候,生了一场很严重的病。
住院的时候已经不能自己下床行走了,但小朋友天性就是闲不住,喜欢玩的呀。
所以我的妈妈就背着我天天在医院里转悠,直到我又能够活蹦乱跳。
所以,妈妈背着我的那个动作每当我想起来心里都是充满了爱的。
②师: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和大家分享你和妈妈在一起最温馨最难忘的时刻吗?③PPT展示母子间日常相处的照片。
小结,妈妈不仅是一位无所不能的超人妈妈,更是一位随时陪伴我们身边,逗得我们哈哈大笑,在需要时给我们一个温暖拥抱的最棒的老妈!2、说说“我”①师:妈妈这么爱你们,和妈妈在一起的时间那么快乐,那么小朋友们,你们会通过哪些行为表达对妈妈的爱呢?②PPT展示范画的同时也请学生谈谈他们会怎么像妈妈表达爱意,在引导交流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有很多方式都是我们爱着妈妈的表现。
一年级上美术教案-第18课 妈妈和孩子 ▏人美版
本课引用了不同表现形式以妈妈和孩子为主题的艺术作品来展现妈妈和孩子的亲情,同时让孩子们在色彩、表情、构图、瞬间捕捉、创意、感受认识美术的多样性,并从中感受世间母爱的伟大。让他们懂得用爱心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教学对策:
采用自主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感情的投入,从中获得情感体验。使小朋友们认识到妈妈的爱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激情导入
A拿出自己和妈妈或家人的合影
回忆一下当时的情景,讲给同学和老师们听听。
B请同学们自己会唱的歌曲。来表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C引导同学们观察欣赏教材中的作品,说说自己喜欢的一张。
二.欣赏评述
1.认识作品的表现方法(色彩、造型、材质),看看自己喜欢那种形式的?为什么?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教学重点:
让学生发表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体会艺术作品中表现得母子情,观察艺术作品中妈妈对孩子的爱的不同表达方式,使小朋友认识到妈妈的爱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
教学难点:
让小朋友学习观察艺术作品,对作品的造型、色彩、情节予以描述,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情分析:
妈妈是每个一年级的小朋友最熟悉的人,小朋友们会唱出很多歌曲如《我的好妈妈》。《世上只有妈妈好》。而妈妈究竟给了孩子们什么样的爱?妈妈是怎样爱孩子的?恐怕小朋友们从来没有注意观察、体会过。
以儿童的兴趣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让孩子们认识到妈妈的爱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个角落。
懂得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引导同学们进入新课
引导观察艺术作品,体会并表达对艺术作品的感受,提高鉴赏力,学会思考,学会观察。
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在学习中有感情的投入,从中获得情感体验
人美版美术小学一年级上册第十八课《妈妈和孩子》教案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天之大》引入
视频中表现的是什么内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妈妈和孩子
认真观看并回答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二、新授:
1.引导启发:引导学生观看课件图片
讲一讲,和妈妈在一起的故事?
进行爱的教育妈妈爱我,我们也要爱妈妈和爸爸
2.探究学习
作品欣赏分析欣赏:洗澡(油画)卡萨特(美国)和母亲保护他的儿女(版画)珂勒惠支(德国)
2.过程与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在观察、体验中分析作品,细心观察作品的细节,从艺术作品中感受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学生初步了解描述美术作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以“妈妈和孩子”为主题的艺术作品,感受世间母爱的伟大。无论人还是动物,母爱都让人感到那么温暖,要珍惜这份爱,要爱自己的妈妈,用发自内心的爱去对待家里的人。
小组认真观察
两位妈妈的面部表情有什么不同?
面部表情:温柔、亲切手部:手指纤细,动作轻柔
两位妈妈的手分别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面部表情:紧张、坚定,手部:粗壮、有力量,给人安全感
母与子(农民画)潘常旺
请你说一说这幅画都画了些什么?
了解吉祥纹样:脸上的桃子是福寿吉祥的寓意、手中的鱼是富裕的寓意、鱼上面的石榴是多子多福的寓意。
你知道什么叫农民画吗?
作者潘常旺并不是专业的画家,而是普通的陕北农民,画画是她劳动之余的爱好,我们把这些农民画的画叫农民画。
比较作品:说一说这三幅画当中的《母与子》与后两幅作品有什么不同?
农民画的特点:色彩鲜艳、装饰性强、夸张变形、构图饱满,以红、黄、蓝为主。
《欢乐柱》雕塑作者田世信,猴妈妈和宝宝 雕塑 毕加索(西班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妈妈和孩子》第一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接触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感受美术的多样性。
通过欣赏认识艺术作品表达的主题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学习观察艺术作品的造型、色彩、材质、表现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结合作品展开联想,发表对作品的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妈妈和孩子为主题的艺术作品,感受世间母爱的伟大。
认识到人与动物都生活在爱中,被妈妈爱是无比的温暖,小朋友同样要珍惜这份爱,要爱自己的妈妈,用爱心对待家里的人、同学、老师、班集体。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让学生发表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体会艺术作品中表现的母子情,观察艺术作品中妈妈对孩子的不同表达方式,使小朋友认识到妈妈的爱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
(二)难点:学生发表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体会艺术作品中表现的母子情。
三、教学过程:
(一)歌曲《好妈妈》导入
师:播放歌曲《好妈妈》”。
生:会唱跟着唱《好妈妈》。
师:为什么说是妈妈好呢?
生:具体的妈妈是怎样爱自己的?
师:导言,揭示课题。
(板书:妈妈和孩子)
设计意图:以歌曲导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孩子对母爱的思考。
(二)授新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妈妈,想不想看看艺术家们是如何表达母子情的?(播放课件)
1、课件出示《母与子》
师:请说一说这张画了些什么?为什么叫农民画呢?
师:这幅画表现了妈妈和孩子怎样的心情呢?
生:欣赏作品对画面进行描述。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作品使孩子们了解母亲向往自己的孩子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的心情,并初步了解农民画。
2、课件展示图片油画《洗澡》、版画《母亲保护她的儿女》。
师:这两幅作品中两位妈妈的面部表情有什么不同?
她们的手分别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生:《洗澡》中的妈妈面部表情温柔、亲切。
手部手指纤细动作轻柔。
《母亲保护她的儿女》中的妈妈面部表情紧张、坚定,手部粗壮、有力量给人安全感。
师:你能说一说是为什么吗?为什么两幅画中妈妈有这么大的差别?
生:一位妈妈是在给孩子洗澡。
另一个妈妈是在保护自己的孩子。
师:妈妈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
在生活对我们细致入微的关怀。
在危险时刻妈妈视孩子比自己生命还要重要。
那是一种怎样的爱。
设计意图:通过作品使孩子们感悟爱的不同表现方式。
3、课件展示三幅作品。
师:三幅作品中你更喜欢哪一幅为什么?你还见过其它类型表现母爱的作品吗?
生:描述自己见过的生活中的母爱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对三幅作品的对比,使孩子们初步尝试对艺术作品的评价。
4、课件展示雕塑《猴妈妈和宝宝》。
师:这件雕塑表现了什么?找一找:猴妈妈与小汽车有联系吗?
生:这件作品展现了动物母与子之间亲密的爱。
师:这件作品体现了,伟大艺术大师毕加索对生活细致观察,丰富的联想和特有的幽默感。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艺术创新的乐趣。
(三)巩固练习
课件展示木雕《欢乐柱》
师:同学们看书上本课的最后一件作品,谁愿意把它介绍给大家?
生:孩子用自己的话语来描述作品。
设计意图:锻炼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来对作品进行赏析。
(四)拓展
课件展示《游子吟》。
师:我们一起朗读《游子吟》体会诗中妈妈的爱。
师:生活中不只有妈妈爱我们,还有爱我们的爸爸,爷爷奶奶,和姥爷,姥姥等,他们随着我们一天天的长大,他们也天天的变老了,我们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通过本课引发孩子对爱的深入思考,从被爱到爱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