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合集下载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原文、赏析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原文、赏析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出自南北朝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
原文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鲍照(约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

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

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

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

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有《鲍参军集》。

创作背景: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

鲍照出身寒微,怀才不遇。

于是常常借诗歌来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出了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了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

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了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译文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各自向不同方向流散。

鲍照《拟行路难》原文翻译赏析

鲍照《拟行路难》原文翻译赏析

鲍照《拟行路难》原文翻译赏析鲍照《拟行路难》原文翻译赏析【原作】拟行路难(其四)——(南北朝)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注视】拟行路难:“行路难”,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松山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作十八首,题为《拟行路难》。

“拟行路难”中的“拟”应为“模仿、模拟”之解,是鲍照模仿原“行路难”的风格而作。

例如:拟作、拟音、拟古等。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诗人以平地倒水,水流方向不一这一自然现象喻人生贵贱不齐。

泻,倾泻。

行叹复坐愁:整天哀叹抱怨(命运之不济)。

举杯断绝歌路难: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吞声:声音将要发出又停止。

踯躅(zhízhú):犹豫,徘徊不前。

【古诗今译】将水倾倒在水平地,水会自然地向四处流淌。

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哀叹抱怨呢?想要借喝点酒、唱几句《行路难》来宽慰自己,可是却因举杯饮酒而唱不下去。

人心不是草木石头,怎么会没有感情?然而想说又不能说,还是不说了吧。

【赏析】鲍照(412?-466),字明远,南北朝时期东海(今江苏涟水北)人。

鲍照出身于平民家庭,社会地位卑微,曾做过王府参军,统治集一团一内乱时为乱兵所杀。

后人称他为鲍参军。

鲍照的作品在艺术风格上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俊一逸豪放,奇矫凌厉,对后世李白、岑参、高适、杜甫都有较大影响。

特别是他的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思想内容上,多表现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及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亦有少部分作品描写了边塞战争和征戍生活,被后人视为唐代边塞诗的萌芽。

鲍照诗作今存204首。

其中的《拟行路难》十八首,主要抒发诗人对人生艰难的感慨,表达寒门士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

也有描写游子和思妇之作,大多感情强烈,语言遒劲,辞藻华丽。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诗歌鉴赏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诗歌鉴赏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诗歌鉴赏《拟行路难·其四》是南北朝时期诗人鲍照的作品,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所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

首先,诗的前两句“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诗人鲍照以水为喻,说明像水一样各自向不同方向流去,人生亦有命,不能行叹复坐愁。

这既是对当时门阀制度下,人们各自不同命运的写照,也是诗人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和孤寂思乡的情怀的倾诉。

接着,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

他通过“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的描写,展现了自己在困境中试图以酒自宽,但又无法摆脱内心痛苦的挣扎。

这种挣扎,进一步体现了诗人在门阀制度下的无奈和苦闷。

最后,“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这两句,诗人鲍照以木石无情来反衬自己是有情感的,内心是激荡不平的。

然而,由于社会现实的压迫,诗人却只能吞声踯躅,不敢轻易言说。

这种内心的矛盾和痛苦,更是深化了诗歌的主题,使人们对诗人的遭遇产生了深深的同情。

整首诗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

诗人鲍照以泻水为喻,通过对自身境遇的描写,抒发了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和抗争精神。

同时,诗人也通过对自我情感的深入剖析,展示了他在困境中的坚韧和勇气。

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使这首诗成为了鲍照《拟行路难》中的一篇杰作。

总的来说,《拟行路难·其四》是一首充满悲愤和抗争精神的诗歌,它通过对泻水现象的描绘和诗人自身境遇的抒发,深刻揭示了门阀制度下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鲍照高超的艺术才华,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研究南北朝时期社会历史的重要视角。

《拟行路难·其四》是南北朝诗人鲍照的作品。

原文如下: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译文如下: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怎么能逢事忧愁叹息呢?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翻译及赏析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翻译及赏析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翻译及赏析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

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拟行路难·其四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南北朝]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译文及注释:译文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各自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走路叹息坐卧惆怅。

喝酒来宽慰自己,因举杯饮酒而中断歌唱《行路难》。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注释“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踯躅(zhí zhú):徘徊不前。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断绝:停止。

断绝:停止赏析: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

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因此说,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读者惊疑的气势。

正如清代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

”这种笔法,正好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

拟行路难·其四-古诗-赏析

拟行路难·其四-古诗-赏析

拟行路难·其四-古诗-赏析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1)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2)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3)注释(1)“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2)“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3)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踯躅:徘徊不前。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断绝:停止。

译文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创作背景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

当时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而鲍照出身寒微,他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但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

于是常借诗歌来抒发他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

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2]赏析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

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因此说,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悲歌一曲诉愁肠——鲍照《拟行路难》(其四)赏析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悲歌一曲诉愁肠——鲍照《拟行路难》(其四)赏析

悲歌一曲诉愁肠──鲍照《拟行路难》第四首赏析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这是南朝宋代著名诗人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

诗人寄激情于平淡,以浑朴的笔调,表达了沉郁不舒的情怀。

鲍照生活的时代,正是门阀制度盛行的时期。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寒微的文人往往空怀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不得不在壮志未酬的憾恨中坐视时光流逝。

即使跻身仕途,也多是充当幕僚、府掾,备受压抑,在困顿坎坷中徒然挣扎,只落得身心交瘁。

鲍照的遭遇就是这样的。

他出身寒素,“身地孤贱”,无高贵的门第可资凭借。

虽然年轻时即以诗为临川王刘义庆所赏识,但始终不得志,一生中只做过诸如王国侍郎、县令、中书舍人、参军等一类小官。

尽管他的诗文在南朝时已和谢灵运一样,成为很有影响的三体之一,尤其是他的乐府诗“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沈德潜《古诗源》卷十一),但是这样一位重要诗人居然史书无传,仅在《宋书》及《南史》的《临川王义庆传》中附带提到几句。

由此可见鲍照身前身后寂寞冷清境况之一斑!难怪钟嵘为之叹息:“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诗品》)仕途的艰难,世道的不平,世人的冷眼,像铅似的乌云笼罩着诗人敏感的心灵,而在精神压抑中迸发出来的愤懑之情,也往往在他的笔端化为警世的闪电,直指黑暗的现实。

上面提到的《拟行路难》第四首,即是鲍照此类作品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这是人们习见的现象,真实而又平常。

诗人拈出这一平常无奇的自然现象作为比兴,以引出他对社会人生的百般感慨,这就使他的感慨也来得那么自然。

它发自真实的生活感受,并非故作惊人之语:“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人的命运就像那“各自东西南北流”的泻地之水一样,漂泊到何处?流逝到何方?是平坦无阻?还是一路颠沛?这都是安排定了的,苦恼也没有用。

乍读之下,似乎诗人是在不动感情地叙述一个客观的道理,似乎他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及翻译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及翻译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词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拟行路难·其四》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拟行路难·其四》原文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1《拟行路难·其四》原文翻译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是既定的,怎幺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幺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幺。

1《拟行路难·其四》诗歌赏析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

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因此说,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读者惊疑的气势。

正如清代。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和翻译译文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和翻译译文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和翻译译文《《拟行路难(其四)》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拟行路难(其四)》原文和翻译译文《拟行路难(其四)》原文和翻译原文: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1)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2)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3)作品注释(1)“泻水”二句:以平地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不齐。

泻,倾泻。

(2)“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3)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踟蹰:徘徊不进的样子。

[1]作品译文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2、史记《商君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四)史记《商君列传》原文及翻译(四)司马迁原文: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赵良见商君。

商君曰:“鞅之得见也,从孟兰皋,今鞅请得交,可乎?”赵良曰:“仆弗敢愿也。

孔丘有言曰:‘推贤而戴者进,聚不肖而王者退。

’仆不肖,故不敢受命。

仆闻之曰:‘非其位而居之曰贪位,非其名而有之曰贪名。

’仆听君之义,则恐仆贪位贪名也。

故不敢闻命。

”商君曰:“子不说吾治秦与?”赵良曰:“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彊。

虞舜有言曰:‘自卑也尚矣。

’君不若道虞舜之道,无为问仆矣。

”商君曰:“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

今我更制其教,而为其男女之别,大筑冀阙,营如鲁卫矣。

子观我治秦也,孰与五羖大夫贤?”赵良曰:“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武王谔谔以昌,殷纣墨墨以亡。

君若不非武王乎,则仆请终日正言而无诛,可乎?”商君曰:“语有之矣,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夫子果肯终日正言,鞅之药也。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鲍照)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鲍照)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 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 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
结合全诗,想象勾画诗人形象,说一说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
不平之气 宽慰克制 悲愤难抑 矛盾痛苦
以以水水起起兴兴
人生有命
酌酒歌难 岂无感不 敢言)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总是息息相关,“英雄无用武之 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歌。面对困 境,鲍照被迫选择愁到一蹶不振,陶渊明果断选择独善其身、 归隐田园,李白则选择继续勇往直前,“直挂云帆济沧 海 ”。面对人生困境,每个人的选择都不尽相同。值得庆 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同 学们,为了将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机会,为了将来不被生活选 择我们而是由我们自己选择生活,请从现在起,再次思考自 己的人生,规划好自己的人生,及时清除消极的思想,大胆 的发出自己的人生宣言,走出自己的绚烂人生。
运用了借物起兴手法。诗人信手拈来泻水流淌这 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 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 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 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遭际,是门第的高低贵贱 决定的。
拟行路难·其四 南北朝·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三)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哪句诗最能看出来? 悲愤无奈。
“吞声踯躅不敢言”。
(四)齐读,再次感受诗人的悲愤无奈。
深入研读
第一二句“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赏析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赏析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赏析《拟行路难》(其四)是一首直抒胸臆、沉郁悲愤之作,令人读后深为作者怀才不遇、饱受压抑的人生处境深深掬一捧同情之泪。

诗歌首二句从泻水于地起兴,以水的流向四面八方、不一而同来隐喻人生命运走向的不可预期,生动形象而耐人寻味,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

三、四句,紧承上文,由水之流向而论及人生命途之变幻莫测,为自己的不幸遭遇作自我宽慰。

“安能行叹复坐愁”,这是诗人的强颜欢笑与自嘲、调侃,也是失遇者彷徨无据的愤懑而无奈的牢骚。

如此坦率道出,真切动人。

五、六两句以特写镜头描画酌酒自宽的场景。

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孤独寂寞、抑郁苦闷,如何消解呢?他只能以酒消愁,痛饮狂歌,狂歌《行路难》,以此抚慰自我;而歌唱声因举杯饮酒愈发悲愁而黯然中断、难以维继。

这样一个逼真的场景,让读者能更直截地触摸到诗人内心中那种岩浆般沸腾的愤怒,仿佛看到一座就要汩汩喷发的火山一样。

七、八两句呈现的本诗情感洪峰舒缓下泄且复归平静的过程。

“心非木石岂无感”这一句发自肺腑的真言道出了上文他那样躁动、勃然的郁怒的原因:人性非同草木,怎能没有感情呢?他无法矫情地掩饰自己遭遇的不公,也无法阻挠自己心灵的呐喊。

从这里,读者不难看出一个有血性的真君子的率真。

但是,他终究还是“吞声踯躅不敢言”,为何会如此?这要联系到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

鲍照生活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森严,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这就阻截了寒门子弟的仕进道路。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北州衰沦,身地孤贱”、“孤门贱生,操无迥迹”、“负锸下农,执羁末皂”,空怀高才与宏图,却“英俊沉下僚”,始终郁郁不得志。

如此令人窒息的时代大环境,他那理想不得实现的苦闷自然是如影随形地纠结着,但是他终究无力去推翻大山般重压的门阀制度,除了哀怨、郁闷,又能有什么办法呢?欲语不能,欲说还休,无法真正彻底地宣泄内心的痛苦与幽怨;而只能忍气吞声,不敢畅言:这才是最最凄惨的。

全诗虽有形象的比兴与场景的烘托,但汩汩滔滔的胸臆的直陈,心迹的裸露,占据主导的位置。

高二语文下册拟行路难原文

高二语文下册拟行路难原文

高二语文下册拟行路难原文
《拟行路难》有多个同名诗词,以下是南北朝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

全文如下: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这首诗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

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此诗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达到了启人思索的艺术境界。

《拟行路难·其四》译文及赏析

《拟行路难·其四》译文及赏析

《拟行路难·其四》译文及赏析《拟行路难·其四》译文及赏析nǐ háng lù nán qí sì拟行路难其四bào zhào鲍照xiè shuǐ zhì píng dì ,gè zì dōng xī nán běi liú 。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rén shēng yì yǒu mìng ,ān néng xíng tàn fù zuò chóu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zhuó jiǔ yǐ zì kuān ,jǔ bēi duàn jué gē lù nán 。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xīn fēi mù shí qǐ wú gǎn ?tūn shēng zhí zhú bù gǎn yán 。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翻译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

赏析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

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

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

诗的'结尾,作者才吐出真情。

“心非木石岂无感”,人心不是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诗人面对社会的黑暗,遭遇人间的不平,不可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

这首诗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达到了启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

《拟行路难(其四)》赏析

《拟行路难(其四)》赏析

《拟行路难(其四)》赏析泻水置平地①,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②。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③。

【注释】①泻:倾,倒。

②断绝:停止。

这句是说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③踯躅(zhízhú):徘徊不进。

《拟行路难十八首》作者自己出面直抒胸臆,着重表现诗人在门阀制度压抑下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不平。

诗歌开首两句由泻水于地起兴,以水流方向的不一,来喻指人生穷达的各殊。

它从平凡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耐人咀嚼,叫人感悟。

次二句承接上文:既然人的贵贱穷达就好比水流的东西南北一样,是命运注定,那又何必烦愁苦怨、长吁短叹呢?表面上,这是叫人们放宽心胸,承认现实,其实内里蕴蓄着无限的酸辛与愤慨。

把社会生活中一切不正常的现象归之于“命”,这本身就包含着无言的控诉。

认了“命”,就应设法自我宽解,而喝酒正是消愁解闷的好办法。

我们的诗人于是斟满美酒,举起杯盏,大口大口地喝将起来,连歌唱《行路难》也暂时中断了,更不用说其余的牢骚和感叹。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陡然翻转,用反诘语气强调指出:活着的心灵不同于无知的树木、石块,怎么可能没有感慨不平!简简单单七个字,把前面诸种自宽自解、认命听命的说法一笔抹倒,让久久掩抑在心底的悲愤之情如火山般喷射出来。

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扔下手中的酒杯,横眉怒目,拍案而起,正要面对不公平的命运大声抗辩。

可是,他却轻轻一掉,用“吞声踯躅不敢言”一句收结全诗,硬是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重又吞咽下去。

“不敢言”三字蕴藏着无穷的含意,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愤激不平的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愈是不敢言说,愈见出感愤的深切。

经过诗篇结末两句这样一纵一收、一扬一抑,就把诗人内心悲愤难忍、起伏顿宕的情绪,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这首诗在音节上有独到之处。

它采用长短相间的杂言体。

杂言诗有个好处,就是能灵活组织句子,便于选择合适的声腔,以配合文情的传递。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翻译及诗歌赏析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翻译及诗歌赏析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翻译及诗歌赏析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词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拟行路难·其四》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注释(1)“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2)“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3)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踯躅:徘徊不前。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断绝:停止。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翻译 在平地上倾倒杯水(介宾后置),水向四处分流(比喻人生际遇不同). 人生是即定的,怎幺能成天自怨自艾. 举杯饮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这句说,歌唱声因举杯饮酒愈益悲愁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幺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徘徊不前,不再多说什幺不敢表达自已的思想.
 悲愁深沉,郁结在胸,酌酒难以自宽,长歌为之断绝。

满腹感慨吞声不能言,(其内心痛苦可想而知。

)
 《拟行路难·其四》诗歌赏析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

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

拟行路难(其四)翻译及赏析

拟行路难(其四)翻译及赏析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翻译: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也是有宿命的,怎么能在行走,坐着而叹息又哀愁呢?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木头,石头,怎么会没有感情?声将发又止,徘徊不前,我不敢再说什么了。

赏析: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

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不同处境下高低贵贱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因此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读者惊疑的气势。

正如清代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

”这种笔法,正好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

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

此句(安能行叹复坐愁)运用了互文的写法来宽慰自己。

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

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

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

这种口吻和这笔调,愈加透露出作者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造成了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原文+赏析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原文+赏析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原文+赏析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1)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2)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3)【注释】(1)“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2)“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3)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踯躅:徘徊不前。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断绝:停止。

【译文】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创作背景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

当时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而鲍照出身寒微,他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但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

于是常借歌来抒发他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

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2]【赏析】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

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因此说,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中学语文:《拟行路难(其四)》赏析

中学语文:《拟行路难(其四)》赏析

《拟行路难(其四)》赏析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赏析:据《乐府解题》,“行路难”这一乐府题目“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鲍照此诗既明言拟作,则“悲情”实为理解该诗题旨的核心。

“悲”从何来?须看作者鲍照生活的时代和社会。

鲍照(?~466),字明远,一般认为祖籍东海(今山东郯城),南朝刘宋时期文学家,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

但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钟嵘《诗品》),此时,门阀世族在社会的统治地位虽较晋代有所削弱,但他们依然顽强的维护着本阶层在政治上的垄断、经济上的控制和文化上的话语权。

鲍照自称“孤门贱生”(《解褐谢侍郎表》),虽也曾经得到临川王刘义庆赏识,但长期担任的是府中幕僚或永安令和、海虞令、秣陵令、永嘉令等低级官吏,也曾长期赋闲在家,还受到过别人的诬陷。

这种沉于下僚的生活和他在文学艺术才能上的自负形成尖锐的矛盾,所以,他发出了“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拟行路难》其六)的呼喊。

这首诗在书写个人失意上和他的大多数诗歌是一样的,但没有直抒胸臆。

首句“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以水起兴。

泻水置地,各自东西,行于所不得不行,止于其不得不止。

同时兴中有比,人如流水,“穷途运命委皇天”(《拟行路难》其十八),感叹自己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

俗谚曰:“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才华横溢的鲍照有着“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的抱负,但却是“资储无担石”(《松柏篇》),“长叹至天晓,愁苦穷日夕”(《代贫贱愁苦行》)。

这种情感在诗首句之初即已酝酿,但却只是凌空作势,到了笔下化为绕指愁思。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既然人的命运已经由上天安排妥当,自己努力只是徒劳,又何必行叹坐愁,怨天尤人?或许鲍照想到了难封的李广,易老的冯唐……左思《咏史》曾有诗句“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拟行路难》诗意理解与知识归纳

《拟行路难》诗意理解与知识归纳

《拟行路难·其四》诗意理解与知识归纳一、课文再现拟行路难·其四〔南北朝〕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二、对照翻译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各自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

喝酒来宽慰自己,因举杯饮酒而中断歌唱《行路难》。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三、课文简析3、创作背景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

鲍照出身寒微,怀才不遇。

于是常常借诗歌来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出了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了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

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了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这首诗是《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

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

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此诗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达到了启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

这首诗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达到了启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

从作者的表达情感方式来说,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

明代王夫之评论此诗说:“先破除,后申理,一俯一仰,神情无限。

”清代沈德潜评价说:“妙在不曾说破。

”准确地指明了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伴随感情曲折婉转的流露,五言、七言诗句错落有致地相互搭配,韵脚由“流”、“愁”到“难”、“言”的灵活变换,这一切,便自然形成了全诗起伏跌宕的气势格调。

四、字词解释“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高中古诗文欣赏之拟行路难·其四

高中古诗文欣赏之拟行路难·其四

拟行路难·其四南北朝: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译文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各自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走路叹息坐卧惆怅。

喝酒来宽慰自己,因举杯饮酒而中断歌唱《行路难》。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注释“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踯躅(zhí zhú):徘徊不前。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断绝:停止。

断绝:停止赏析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

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因此说,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读者惊疑的气势。

正如清代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

”这种笔法,正好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

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

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

安能行叹复坐愁

安能行叹复坐愁

安能行叹复坐愁
这句话出自南北朝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

“安能行叹复坐愁”意思:怎么能走路叹息坐卧惆怅。

【原文】
拟行路难·其四
【南北朝】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意思】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走路叹息坐卧惆怅。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赏析】
人生下来不管是贫穷还是富贵,命运早已注定,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大胆去做你想做的。

当时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而鲍照出身贫寒,他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却受
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

他借诗歌来抒发他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路难行。
人生之路(仕途) 艰险坎坷,才华埋没, 壮志难酬。
诗歌特点
• 1、语言质朴。近乎口语,明白晓畅。
• 2、此诗以真情动人。
• 3、音律也很独特。一与三、二与四分 别押韵,错落有致。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 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 看法?
“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 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 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 出愤怒的控诉。
第七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 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 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 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 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 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3、联系作者的生活背景,思考
“愁”是为何?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 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 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 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 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 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4、开头两句用什么手法写出了怎样 的人生哲理?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说明了水是 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 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 决定的。
第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 “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 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 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 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 致。
本诗小结:
本文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 下的怀才不遇,抒发愁苦的感 叹,表达了深感世路艰难激发 起的愤慨不平之情。
结合全诗,理解标题:“行路 难”字面意思是什么?又有什么深 沉的象征意味?
拟行路难(其四)
【南朝· 宋】鲍照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 海.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 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 重大影响。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 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 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 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鲍照擅长诗 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 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言。
问题
1、这首诗哪一个字最能表达心中的情感? “愁” 2、哪几句表达了作者无法排遣的愁? 酌酒已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吞声踯躅不敢言。 3、联系作者的生活背景,思考“愁”是为何? 4、开头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怎样的人 生哲理? 5、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 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6、七八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7、后人对鲍照的评价很高,你认可这些评价 吗?
春日忆李白——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1、这首诗哪一个字最能表达心中 的情感?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 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 不敢言者更添愁。“妙在不曾说 破,读之自然生愁”.
比较鲍、李的《行路难》
写作缘由
鲍照
情感
语言风格
李白
比较鲍、李的《行路难》
写作缘由
鲍照 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
情感
抒悲愤
语言风格
李白
抒悲愤 + 明豪情 + 展自信
深受乐府影响,语 言清新质朴,气势 连贯,笔力酣畅淋 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