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朗读训练语感培养论文

合集下载

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论文

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论文

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论文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论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论文篇1[摘要]朗读能力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过程中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良好的朗读能力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而且也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直接体现。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确立明确的朗读能力培养目标;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有效提升学生朗读能力;制订科学合理的朗读能力培养规划。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朗读能力;培养策略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性(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知识的趣味性与学生接受程度成正比,也就是说,新知识点的趣味性越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越高,接受和理解的程度也会越好。

[2]但是,受传统教学模式中不利因素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枯燥无味、教学手段单一,因此,学生非常容易产生一定的厌学情绪,这不利于教师有效地开展后续教学。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教师可以在充分关注教学趣味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朗读课文,学生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理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并体会表达效果。

学生能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缺陷,帮助学生消除厌学情绪,从而达到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符合教育发展趋势的整体要求在当前的教育发展趋势下,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给传统教学形式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素质教育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2020年朗读训练之我见论文

2020年朗读训练之我见论文

朗读训练之我见论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然而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也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朗读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口头表达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掌握主动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从而更深入地去理解文本。

我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教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

”是啊,我们语文教师只要充分的摆正朗读的地位,明确每一次的朗读目标,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朗读训练,行之有效的进行朗读指导……我们的朗读必将会真正地点亮我们的语文课堂。

在这喧嚣的世界,独自绽放其本色美,犹如“灵秀之泉”源源不断地滋养着每一个学生纯净的心田!因而抓好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怎样以读为本进行朗读训练,让语文课堂琅琅的读书声发出迷人的光彩?《大纲》指出:“朗读,首先要做到正确的读,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

在正确的基础上,做到流利地读,有感情的读。

”可见,朗读是阅读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训练,是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

作为语文教师,应明确它的地位和意义,摆正读与讲的关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单是靠教师讲出来,而是在教师的引导和指点下,由学生去读、去领悟、去积累,从而为日后在生活中运用语言打下良好的基础。

成功的范读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的感情色彩,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朗读训练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声情并茂地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在读时给学生提示、暗示,引起学生的注意,强化他们的记忆,帮助学生揣摩教师是怎样读的,感情又是怎样变化的,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共鸣。

朗读,语感摇篮论文

朗读,语感摇篮论文

朗读,语感的摇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努力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老师范读,感受语感的形象性小学生读书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有很强的模仿力。

教师精彩的范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指引学生把心放在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去读、去想,让学生在教师投入的范读中深切感受课文的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小池塘》时,我就注意发挥教师范读的作用。

我先让学生听课文录音,闭上眼睛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然后让学生自己反复读,并小组互读,交流自己是怎样读的;再播放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轻读课文;最后,我特意配合着钢琴曲音乐,请学生听我范读,我以抒情的语调读出本文优美的环境。

我的范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纷纷模仿我刚才的朗读,读得非常陶醉,读得声情并茂……在这个基础上,学生能体味到课文形象生动的语言,小池塘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

可见,教师在教学时善用范读,能让学生敏感地触摸到语言文字的语言旋律美,深深地感受到课文内在的情趣,激发学生积极地仿读和创造性朗读,这也是朗读训练中语感培养的重要方法。

二、指导精读,揣摩语感的敏锐性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语感是伴随读、写、听、说、思的运作而产生、形成的。

在教学中,我认为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学会借助朗读去领悟,去表达,在读中逐步训练语感,培养读书能力。

课文中有些词句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不难理解,但却富有鲜明的感情色彩,体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

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课,教学时,可让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一边自由朗读,一边闭上眼睛想象不同的人物形象,并随着老师感情朗读时的感情变化联系类似的电影、电视中的有关镜头,将人物的具体情景浮现于眼前,引发学生敏锐的语感。

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论文(最终5篇)

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论文(最终5篇)

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论文(最终5篇)第一篇: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论文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一种对语言文字的丰富联想、想象的感知活动,它是理解一切语言文字的基础,是人们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长期语言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尤其重要,在实践训练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一、换一换换,就是语言转换训练,在学习课文语言时,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改变评阅的表达形式,变课文语言表达的一种形式为多种形式。

在阅读教学中,我采用转换词语、句式的形式,让学生学习语言,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意义。

如在《雾凇》中有这样的句:“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用其他的词换“镀”字,比如“涂”、“贴”、“加”、“漆”等,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因为雾凇的形成过程是缓慢的,是个逐渐的过程,一个“镀”字不仅体现了这一过程的特点,而且把这种很轻很薄的柔美也充分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美的享受。

只有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才能体会到遣词造句的精到之处,品味出其神韵。

二、丢一丢丢,是指教师有意识地将范文的重点词句去掉,来训练语言,培养语感。

比如在《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就在这里住一夜吧!”训练时,我故意丢掉“就”字,让学生体会,这样丢了行不行,对表达的效果有什么影响。

经过讨论得出,去掉一个“就”字,就不能看出李时珍的那种“为了万民得福”而甘愿吃苦、只能“将就”住在破庙里之意。

通过这样一“丢”,学生便从中发现了问题,找到了语言的规律,获得了“语感”。

三、比一比有比较就有发现。

进行语言训练,也应让学生通过比较,比出问题,比出规律,领会语境。

比如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抓住两个词来比较:他看到人类生活在寒冷和黑暗中,决心为人类盗取天火。

宙斯……便大发雷霆,决定要狠狠惩罚他。

通过比较,同学们能体会到“决心”一词用得非常准确,“决心”不仅说明了普罗米修斯立志要解除人类无火的痛苦,还说明了盗取天火并非简单的事,需要有克服困难和面对天神宙斯的勇气。

在朗读训练中培养学生语感论文

在朗读训练中培养学生语感论文

在朗读训练中培养学生语感摘要:文章对教师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对朗读达到最好的语感效果、如何进行范读、并指导学生体会在朗读过程的注意事项以及培养学生在朗读过程中需要掌握的要点进行了描述和概括。

关键词:朗读;范读;思考;感悟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5-084-02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文章对如何过好读书关相关做法进行了描述和概括。

一、充分发挥在教学中的范读作用为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教师就要充分地重视范读。

黑格尔曾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在语文教学中,应多注意给学生示范影响。

范读课文时,学生可以视其人,闻其声,直接领略老师的语气、语调及表情,进而仔细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

如能经常给学生正确、动之以情的范读,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不断提高读书的兴趣。

人的感情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儿童自然也不会例外,在朗读教学中,应顺应这一规律,通过多种手段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入境”。

引导“入境”的方法有很多,如示范法、描述法、看图法、创设情境法等,其中最有效的是示范法。

在朗读中的“示范法”形式多种多样,可由教师范读,也可用朗读磁带代替教师范读,还可让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

可以真情实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语言文字变为鲜明的形象或场景,使学生虽在教室之中,却有身临其境之感,与教师、与作者、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

这样,孩子们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和终生难忘。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词句优美,色彩鲜明,感情充沛。

教这类文章前如能首先激起学生的情感,对学好课文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要根据课文的感情基调,采用适当的音量、语调和语速进行表情范读,显得尤为重要。

这样,一开篇就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情的感染,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新课的强烈愿望。

高中语文朗读教学论文4篇

高中语文朗读教学论文4篇

高中语文朗读教学论文4篇第一篇:高中语文教学朗读教学研究张颂认为:“所谓朗读,指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

”新课标高度关注朗读教学,要求高中生“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要求学生诵读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朗读教学是一种基本课型,抓好朗读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运用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提升学生审美水平和语文素养。

然而,朗读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朗读教学流于形式,尤其是年级越高,朗读越被边缘化,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对朗读失去兴趣,甚至讨厌朗读。

1.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朗读水平朗读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普通话水平,特别是方言区的教师,要掌握好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的正确发音和普通话音变规则,注意普通话和自己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

教师要不断总结,发现规律,并反复练习。

教师要提高朗读水平,还要掌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朗读技巧。

停顿一般分为语法停顿、逻辑停顿、情感停顿三种。

重音分为语法重音、逻辑重音、感情重音三种类型。

句调一般分为升调、降调、平调、曲调四种类型。

节奏指朗读过程中由声音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形成的回环交替的声音形式,常见的节奏类型有轻快型、沉稳型、舒缓型、强疾型等。

朗读时必须做到语速适中,语调抑扬顿挫,语气刚柔相济,语意褒贬分明,体态自然得体。

2.教师要做好朗读示范教师范读时,要深刻体味作品并恰当运用各种技巧,准确、鲜明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

对学生的朗读要具体评价,评价态度要实事求是,如朗读得不好,要指出哪个方面处理得不当,并指出如何具体处理,还可以说一说为什么不能这样读的理由。

3.朗读教学设计要循序渐进朗读受书面语言制约,朗读之前必须对作品本身进行认真研究,透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实质。

只有透彻地理解,才能有深切的感受,准确传达作者的心声。

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描述作者离开英国剑桥大学时的复杂内心感受,把握好淡淡的哀愁的感情基调。

关于朗读的语文教学论文 训练朗读增强语感

关于朗读的语文教学论文 训练朗读增强语感

关于朗读的语文教学论文训练朗读增强语感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的多种意味包含在语音的高低快慢强弱之中,非通过多读、熟读、朗读无以全面把握。

如果朗读时仅是简单地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就无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也就不能深入理解文意。

因此,朗读时要感情充沛,甚至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尽可能融为一体。

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会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其语感、审美能力等都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它的重要地位,用有效的方法去训练学生。

一。

加强朗读示范教师带表情朗读,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

学生从教师的朗读中获取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蕴,进而萌发朗读的兴趣。

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教师以充满喜悦和希望的感情基调,以轻柔、缓慢的基本语调进行朗读,在各层次间停顿时力求做到音停意不停,语断情不断,便可将学生带进春天优美的景色中。

学生被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所感染,便会忘情地沉浸在文章的优美意境中,进而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

二。

注重朗读技巧掌握了朗读技巧,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达到朗读的目的。

三。

采取多样形式根据文章的感情特点,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感情奔放的,组、班齐读;感情婉约的,要求学生跟着录音单读;情景交融的,配乐朗读;戏剧文学则分角色读。

也可以一篇课文运用多种方式来读。

如教《钱塘湖春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味诗中的美感,可以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录音,去感触诗中所表现的美妙境界;可以由教师或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范读,让学生在沉浸中受感染。

为了使感情色彩更浓,还可以配乐朗读。

这样运用多样的形式朗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诗的意境的感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养成学生的语感能力。

四。

倡导自由品读。

在朗读时不带任何问题,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进行品读,从而充分享受读书乐趣。

教学《谈生命》这篇课文时,我们在两个班做过这样的试验:在第一个班,让学生读完课文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讨论、交流;在第二个班,则放手让学生品读,熟读后让他们谈谈对文章的理解。

语文朗读论文(5篇)

语文朗读论文(5篇)

语文朗读论文(5篇)语文朗读论文(5篇)语文朗读论文范文第1篇课堂上老师起到主导的作用,老师的心情能够感染课堂上的同学,因此,要想使学校生语感与语言力量得以提升,就要对老师领读加以重视,确保领读的正确。

比如,苏教版四班级上册的课文《珍宝鸟》,在对第四自然段进行领读的时候,老师教学不能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必需要加入自己的感情,这一段通过对珍宝鸟动作的描写,写出了鸟儿的可爱、淘气,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珍宝鸟的爱惜和宠爱之情。

因此,老师在领读时,要想象出这种人和自然之间和谐的画面,读出感情。

老师要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对文章表达的思想进行正确处理,并把握好语音和语调,对语速进行正确把握,不能矫揉造作,这是要好好进行学习的,对老师朗读技巧的要求特别高,只有做好了这点,才能对课文中的词句和内涵进行理解,从而将语感把握好。

二、强调细读的方式读书是不能慌惊慌张、急于求成的,肯定要重视涵咏,对书中的韵味进行咀嚼,对其进行渐渐消化和理解,从中获得肯定的启示。

比如,苏教版五班级下册课文《只拣儿童多处行》,要对表现儿童多的语句进行细细品尝,说明孩子们在哪,那么春天就在哪,跟着孩子们就能找寻到春天,通过对文章语句的品读,我们可以理解其隐含的意思:孩子们活泼可爱,就像春天似的生气勃勃。

比如,在对古诗进行教学时,肯定要让同学反复诵读,之后利用领读以及赛读还有唱读等方式,再引导同学去理解其中的诗意,了解其中的感情,最终再进行诵读,加深同学对古诗的理解。

同学在反复进行诵读的时候,感情也会更加深化,在反复诵读之后就会对其更加理解。

反复诵读是学习和鉴赏的一种方法,对于同学语感的培育以及阅读和写作力量的提高都有很好的关心。

有哲学家认为,仿照这一行为是推动人类不断进步的一个重要缘由。

宋代朱熹曾经说过,看书就要首先熟读,将书中话背诵下来,就像从自我心中说出似的,如此便可在书中获得肯定的收获。

仿照也就是依据前人阅历进行进展的自己的理论,当自身还没有力量制造理论时就要借鉴前人阅历,并对前人讨论路线进行仿照,省掉不少麻烦。

培养语感提高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教育论文

培养语感提高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教育论文

培养语感提高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教育论文培养语感提高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教育论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第一学段的朗读目标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且朗读要在“正确”的基础上,逐步达到:“流利”、“有感情”,要有轻重起伏,力戒唱读和一字一顿地读。

然而,良好的朗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或是通过某节课练就的,而是靠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一点一点地培养出来的。

尤其是对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如果不重视朗读能力的培养,会直接影响孩子今后所学知识内容的表达和理解。

1.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朗读对低年级学生极为重要,教师必须明确朗读是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之一,并使之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入学不久,不懂得任何朗读技巧,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

要求学生每篇课文都要读准字音,讯出语气,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第二册《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把每个字音读准,然后组内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读给组内小伙伴后,接着指名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教师重点指导:当小壁虎没有借到尾巴很失望时,引导学生读出小壁虎难过的语气,读出节奏来。

当小壁虎发现自己长出新尾巴时,指导学生读时,声音洪亮,语速稍快,读出为自己尾巴有再生能力而兴奋的语气。

2.培养学生说普通话,提高朗读能力普通话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

由于受地方方言的影响,要求低年级的学生说普通话极为困难,特别是地处偏远山区的孩子,他们平翘舌音区别不开。

常常把翘舌音的字读成平舌音,学习拼音后,学生对平翘舌有了初步的认识,对于掌握生字的读音,学说普通话打下了基础,课堂上,我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回答问题,读课文,做到:语音要标准,吐字要清晰,圆润,字正腔圆。

从读字、词语、到读句子、读段、篇,都教给学生正确的发音方法。

在朗读训练中培养语感论文

在朗读训练中培养语感论文

在朗读训练中培养语感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

语感训练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

吕叔湘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感,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想就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谈点滴体会。

一、语感的性质和特点1、什么是语感。

我们在语言实践中不会觉得文章的语句不顺,某字、某词用得不准确、不到位。

这种识别、判断既非通过语法验证的结果,也不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理性辨析所得,甚至有时也说不出来所以来,完全是一种感觉,如同乒乓球运动员对瞬息间球感的判断一样。

可以简单地说语感是对语言的判断感受能力,是以感性形态为特征,感性与理性相统一,个体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一种能力。

2、语感的基本特点。

笔者认为语感可以概括为基本的四种感觉:其一是对语言形象性的意象感觉,即大脑对文字表述的意象的形象、生动的映象和再现;其二是对语言表情达意的情感感觉,即对语言文字蕴含的充沛活力情感的感悟力;其三是对于语言遣词造句的精确感觉,即对于语言中遣词造句的洗练、精确的感觉,平时讲的“推敲”、“咬文嚼字”就是这语感。

其四是对语言的顺畅感觉,即对语句是否气通意畅的辨别力和行文的正确、流利、连贯,自如驾驭文字能力。

二、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语感阅读教学,无疑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主要阵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也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坚持贯彻以读为本的原则,根据语感的性质和特点,探索朗读的有效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感觉语言文字的意象,在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情感,在读中玩词把句,咬文嚼字,在读中浸淫玩味,培养语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通过朗读,激发想象,培养形象感。

阅读教学中朗读的形式众多,可齐读、范读、分角色读等。

不管采取何种形式的朗读训练,都要紧密同培养语感、理解文章内涵结合起来。

抓朗读,促语感,提升语文素养论文

抓朗读,促语感,提升语文素养论文

抓朗读,促语感,提升语文素养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的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

语感的形成是先前的感知不断被后天的学习内容同化或顺化,从而养成的一种经验性的直接的敏锐的感悟能力,它是语文素养的一种体现。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来培养语感、发展语感、促进良好语感的形成,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率先垂范,深入情境,初步培养语感。

小学生年龄小、经验少,为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力度,使学生形成最初的对语言的理解,增强语言文字的感染力,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兴趣,适应语感直觉性的特点,范读至关重要。

教师范读时,首先要入情,通过眼神、面部表情、姿势等体态语言把课文所表达的喜怒哀乐直接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进行情感体验;同时,根据范读时的轻重、缓急、停顿、语气、语调,全面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加上有意识的模仿,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

这是录音朗读所不能比的。

如教学《黄继光》,在夺取597.9高地时,我军遭遇了敌人火力点凶猛的射击,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

黄继光“愤怒地注视着敌人的火力点……”这是爱与恨、悲愤与心痛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时的表情,也说明了黄继光对祖国、对战友的热爱。

就是这个顽强的战士,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还坚持向敌人的火力点靠近,最后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壮烈牺牲了┅┅如何将这一感人的片断在学生脑海中显现,并声情并茂地演绎出来呢?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表演,教师适时指导、示范,从而让学生体会到黄继光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再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入情入境的表演,使学生更加形象地感知课文内容,感受人物思想境界,最后让学生品读这一片断。

这样既促进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在不经意间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二、深入文本,指导朗读、增进语感在指导学生朗读人物对话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理解文本的内涵,把握文章主旨,可以让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进入角色,揣摩人物的内心、思想活动,在对话前添加一些表示动作神态、心情的提示语导读。

浅谈语文朗读能力培养_小议朗读训练中的语感培养_语文论文

浅谈语文朗读能力培养_小议朗读训练中的语感培养_语文论文

浅谈语文朗读能力培养_小议朗读训练中的语感培养_语文论文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

它是人们在阅读文章时能从内心直接感悟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培养语感的方法固然很多,而朗读是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方法之一。

古人非常重视朗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正是古人对朗读作用的形象说明。

在语文教学中,作为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之一的朗读,仍具有重要的作用。

放声朗读文章,可以增强对语音、语义和语法的感受能力。

对优美的文章反复进行朗读,会增加对语言规范的敏感和鉴别能力,听到不正确的读音或词不达意、生硬不通的句子,就会从感觉上感到不适而发现问题。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强朗读训练。

在训练学生朗读时,应有明确的要求,并给以方法上的指导。

第一,在教学中必须使用普通话。

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用普通话进行教学的重要意义,并自觉运用普通话来进行教学。

因为标准的普通话易于表情达意,而方言则不然,甚至会令人感到别扭。

同时,使学生能说比较标准的普通话,也是教学大纲的要求。

第二,要引导学生注意把握作品的文气。

何谓文气呢?著名学者唐同志曾说过:一个句子的构成,或长或短,或张或弛,彼此并不是一律的。

因此,读起来的时候,我们从这些句子所得到的感觉,以及读出来的声音,也就有高低、有强弱、有缓急,抑扬顿挫,这就是所谓文气了。

(唐《文章修养》)文气是由作品中所蕴涵的情感体现的,当然也就决定着朗读时语调的轻重、抑扬和舒缓的变化。

比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全文的情感基调是悲愤和沉痛。

开头,作者用了一个长句点明烈士遇害的时间、地点和我的沉痛心情。

那么,在朗读时就宜用缓慢、低沉的语调,以表达出作者沉痛的心情。

又如作者在写到当局的凶残和流言家的卑劣时,用了一连串短句。

在朗读时,就应用高亢、激越的语调,以表达出作者的愤激之情。

第三,应仔细品味关键词语,感受关键词语在语言中的表意效果。

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

小学语文论文: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小学语文论文: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关键词:朗读语感数量质量感悟形式内容摘要:良好语感的形成最直接来源于朗读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各个学校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同时也能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因此要做到朗读的量要足,朗读的质要高,朗读的形式要多样。

语感能力是一种语言修养,是经过长期的语言训练逐步养成的比较直觉、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各个学校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因此可以良好语感的形成最直接来源于朗读训练。

说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

”“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同时也能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我认为要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1、朗读要有数量。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读的遍数多了,自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蜻蜓点水,没有数量保证的读,只能使读流于形式,不能起到朗读培养语感的作用。

只有通过多次朗读,才能使学生逐步掌握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

表达出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图,领悟课文的用词、造句和巧妙的布局以及感人的情感,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的感受。

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教师必须从繁琐的、没有必要的讲解中摆脱出来。

要善于点拨,精于诱导,指导学生通过初读探索,萌生情感;范读诱发,渲染情感;重点试读,体会情感;回读全段,抒发情感,这样一个反复读的过程,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从而加深对文章的感悟。

2、朗读要有质量。

朗读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后果往往是事倍功半。

要提高朗读的质量,就要在老师的指导点拨下,熟读精思,最后达到有真情实感地读。

做到老师训导有方,学生练得到位。

例谈朗读训练与语感培养

例谈朗读训练与语感培养

《 心 类 编 》 说 的 “ 读 百 遍 , 义 自现 ” 养 中 书 其 就是 这 个 意 思 。 有 反 复读 , 只 并在 读 中做 到 2激发情感 。 突出语感 出 于 口 , 于 耳 、 然 于 心 , 能 使 语 感 熟 入 了 才 “ 的 有 感 情 ” 首 先 要 对课 文有 理 解 、 读 ,
体验 , 意 听 自 己的 朗读 的 声 音 、 调 , 愿 语 愿

说, 朗读 训 练 是 培 养 语 感最 基 本 、 有 效 的 最
感呢 ?
方 法 。 么 , 何抓 好 朗 读 , 养 学 生 的 语 意被 自己的 朗 读 所 感 动 。 那 如 培 教材 处 理 中 , 应抓 这 句 话 中的 两 个 “ 的 天 堂 ” 为 什 么 前 一 鸟 , 住 值 得 品 味 、 读 的 语 言 , 学 生 好 好 地 个加 引号 , 后 一 个 不加 引号 呢 ? 师 可 以 诵 让 而 教 读 , 分 地 读 。 学 教材 中许 多课 文意 境 优 充 小
引导 学 生 通 过 精 读 来 理 解 。 “ 的 天 堂 ” 那 鸟 天堂 ?听 说 的 ) 什 么要 加 上 引号 ? 因为 这 ( 为 (
1理解 内容 。 感受语感
读 懂 课 文是 培 养学 生语 感 能 力的 基础 ,
美 , 教 学 中 , 们 要善 于 引导 学 生通 过 反 是 指 什 么 ( 榕 树 ) 在 我 大 作者 怎 么 知 道 它 是 鸟的 复 朗 读 , 合 图像 来 想象 体 会 。 结 种 悟 性 。 学 时 , 创 设 某 种 情 境 , 发 教 应 激 语 感 是 表 现 感 情 的 、 性 的 、 统 一 的 并 非 真 的 鸟 的 天 堂 , 比 喻 的 说 法 ) 面 的 理 相 是 后

注重朗读训练,培养朗读能力论文

注重朗读训练,培养朗读能力论文

注重朗读训练,培养朗读能力【摘要】在回归“语文本味”的探索中,语文课堂出现了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

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

而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朗读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和记忆力,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关键词】朗读必要性能力培养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

在回归“语文本味”的探索中,语文课堂出现了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

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一、朗读训练的必要性朗读是传统的语文学习的方法。

朗读就是用形象化的口语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段。

它是培养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朗读能加强记忆,有益于健康;它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必须要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语文基本功训练中关键的是培养语感,而语感的培养与朗读又密切相关,因为语感的培养基于对语言文字的感觉及其引起的身心反应而实现的语言模式的内化。

其基本途径有二:一是现实的语言交际活动;二是典范的文章作品的朗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传统教学的法宝,也是我国几千年传统的语文学习的方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是朗读与理解的关系。

朗读又是一种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达艺术。

(一)朗读能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其一,通过语言技巧的运用和语音的多种变化,把文章中的人、事、意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趣味,绘声绘色的表达出来,也能使字里行间潜在的含义溢于言表,还可以把书面文字难以表达或者根本无法表达的隐情妙趣抒发出来。

其二是有助于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朗读是把握教材内容的一种手段,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

初中语文论文:在朗读训练中培养学生语感

初中语文论文:在朗读训练中培养学生语感

在朗读训练中培养学生语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朗读出语感对于理解阅读材料的重要性。

因为朗读是对语言文字由外而内的吸收,语感则是对语言文字吸收内化的感受。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叶圣陶先生也说:“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

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可以说,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包括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核心,而朗读训练是语感培养的重要手段,它对语感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而,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加强朗读训练和语感培养。

而如何深入理解朗读训练和语感培养并付诸实践,是语文教学研究工作的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

一、培养语感,朗读课文起着主要的作用什么是语感?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或者说是人对语言直觉地感知、领悟和把握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从语表到语里,从形式到内容,包括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在内的一种'正确丰富的理解能力。

而朗读是学习语言知识所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是学好语文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语言感悟能力的主要途径。

可见,朗读训练是语感培养途径的必然选择,究其作用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一)发展语言能力。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掌握、规范语言文字大有裨益。

如教学《与朱元思书》,文中描写富春江静、清、绿的水,两旁奇、秀、险的山的优美句子,学生通过朗读,再认真理解,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提高理解能力,了解语言的多种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谈朗读训练与语感培养
摘要: 语感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是语文能力的核心,而朗读训练又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重要手段,它对语感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加强朗读训练与语感培养。

这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语文教学的需要。

在语文教学中,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就必须以读为本,以朗读为依托,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

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适合朗读。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朗读,抓住并努力抓好朗读至关重要。

结合教学实际,我将从“理解内容,感受语感;激发情感,突出语感;加强训练,培养语感”这三个方面阐述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抓好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语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9795(2012)01(a)-0000-00
语感是学生语言基础、生活经验、思想情趣和文学修养的综合体现。

语感能力是语言能力的核心,是最高水平的语言能力。

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语言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语言教学的归属。

语感是通过长期的语言感知和训练积淀而成的,是可以培养的,在大量阅读中自觉或不自觉的获得语感,是我国传统培养语感的作法。

朱熹《养心类编》中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这个意思。

只有反复读,并在读中做到出于口,入于耳、了然于心,才能使语感熟练化、自动化,最终产生顿悟的感觉。

所以说,朗读训练
是培养语感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

那么,如何抓好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1理解内容,感受语感
读懂课文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基础,没有“读”这个基础、这个平台,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民。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哪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

通过读,学生理解了内容,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

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学生对漓江水的“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了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

再如老舍的《猫》,朗读猫的特点的句子,通过平淡朴实、乡土味十足的语言,让人看到了老舍笔下真实乖巧调皮可爱的猫。

这些课文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经典文章,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积累了语言材料,了解了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也学会了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了自己的语言。

学生在朗读中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从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语
感能力的培养也就水到渠成了。

正所谓“好酒不品不知其味,好文章不读不知其美”,学生在反复的朗读过程中,不仅仅是读出了文章的味道,理解了含义,更是在一种不知不觉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

2激发情感,突出语感
“读的有感情”,首先要对课文有理解、有体悟、有感受,然后愿意表达自己的自我体验,愿意听自己的朗读的声音、语调,愿意被自己的朗读所感动。

教材处理中,应抓住值得品味、诵读的语言,让学生好好地读,充分地读。

小学教材中许多课文意境优美,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结合图像来想象体会。

语感是表现感情的、理性的、相统一的一种悟性。

教学时,应创设某种情境,激发学生感情,再进行感情的指导与训练。

如教《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的重点段——炸暗堡这一段时,让学生初读课文后,可先放炸暗堡这一录像片段,学生通过耳闻目睹,感受到冲锋号响起,喊杀声由远及近这一关头万分紧急,感受到董存瑞在这危急的关头,昂首挺胸,舍身炸暗堡时英雄形象的高大,场面的壮烈,受到革命大无畏精神的感染,从而激发对英雄的崇高赞美之情,产生了与作者强烈的共鸣,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的训练,学生就能较快较深入融合文中的思想感情,这时教师抓住感性朗读这一环节,指导学生深入地体会文章的含义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突出语感。

例如文中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都表现了董存瑞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3加强训练,培养语感
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重要手段,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学生在学习中,必须通过多次朗读逐步掌握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表达出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图,领悟文章的用词、造句和巧妙的布局以及感人的情感,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的感受。

而朗读的方法多种多样,各种读的要求和方法不同,效果也不一样。

粗读,要求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工具书来理解生字新词,能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细读,要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细读来分清段落、划分层次,从而较准确地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精读,是在细读的基础上深入体会含义深刻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根据训练目标进行深化学习,精读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强化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例如《鸟的天堂》一课中的最后一句:“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这句话中的两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前一个加引号,而后一个不加引号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精读来理解。

那“鸟的天堂”是指什么(大榕树)作者怎么知道它是鸟的天堂?(听说的)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因为这并非真的鸟的天堂,是比喻的说法)后面的“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鸟的乐园)作者是怎么知道的?(亲眼看到了这儿鸟多,由衷地发出这样的感叹,他认为这里确实是鸟的乐园)读的形式也有多种:朗读、轻声读、默读等等。

在什么情况下采用这些不同的读的形式呢?学生通过多读可以逐步悟出:在自学生字词、熟悉课文时,以朗读为宜,给课文分段或体会课文思想内容时,轻声效果更好;深入品
味词语,句、段落的深层含义时,需要积极而反复的思考,采用默读形式最佳。

学习通过读掌握了读书的方法,就可以“自能读书”,终身受用不尽。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道出了语文学习的内涵。

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种很好的意会方法,是一种最重要的语言训练,还是语感最初形成的基本手段。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必要、更有义务将它继承并发扬!加强朗读训练,让书面的无声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艺术,让意境以朗读创设,去广化、深化、美化学生的语感……
参考文献
[1] 朱熹.养心类编.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