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的加法(2)》参考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有理数的加法》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有理数的加法》第二课时教案

课题 1.3.1有理数的加法(2)备课时间序号授课时间主备人授课班级七年级课标要求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能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用运算律简化有理数加法的运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的探索过程,理解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逐渐养成,“算必讲理”的习惯,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及其合理、灵活的运用教学难点合理运用运算律教学方法类比教学过程设计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引出课题回顾复习:小学时已学过的加法运算律有哪几条?提出问题:这些运算律在有理数加法中适用吗?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课题。

二、分析问题、探究新知1.有理数加法交换律的学习问题1:我们如何知道加法交换律在有理数范围内是否适用?问题2:我们如何用语言来叙述有理数加法的交换律呢?教师归纳后板书:“有理数加法中,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问题3 :你能把有理数加法的交换律用字母来表示吗?〔1〕式子中的字母分别表示任意的一个有理数。

(如:既可成表示整数,也可以表示分数;既可以表示正数,也可以表示负数或0)。

(2)在同一个式子中,同一个字母表示同一个数.2.有理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基本步骤同于加法交换律的学习)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问: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或举例子来说明一下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吗?先由教师举一些实际例子来说明,然后鼓励学生举不同的数来验证由学生回答得出a+b=b+a后,教师说明“加法运算律对所有有理数都成立”目前只能直接给出,让学生举例尝试只起到验证的作用.要让学生举不同的数验证,是为避免学生只由一个例子即得出某种结论.鼓动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贻论或规律.让学生感受字母表示数的含义,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符号语言的简洁性板书设计:1.3.1 有理数的加法有理数的加法中,两个数相加, 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加法交换律:a+b=b+a有理数的加法中,三个数相加,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 后两数相加,和不变。

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加法》教案 (公开课获奖)2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加法》教案 (公开课获奖)2 (新版)新人教版

有理数的加法教学目标明确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重点难点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教师强调进行分式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按从左到右的方向,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 有括号要按先小括号,再中括号,最后大括号的顺序.混合运算后的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分子或分母的系数是负数时,要把“-”号提到分式本身的前面. 教学过程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教科书例7、例8是分式的混合运算. 分式的混合运算需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小结 五、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探索了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灵活运用加法的运算律使运算简便.一般情况下,将互为相反数的数结合相加;同分母的分数能凑整的数结合;正数、负数分别相加,以使计算简便.作 业 1、教科书 习题1.3第1题;2、配套练习相关题目。

板 书 设 计一、 复习引入 二、 讲授新课 三、 例题讲解 四、 当堂检测 五、课时小结教 学 反 思组长查阅2.教科书练习1:写出教科书问题3和问题4的计算结果.这道题与第一节课相呼应,也解决了本节引言中所列分式的计算,完整地解决了应用问题. 二、课堂引入1.说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2.教师指出分数的混合运算与分式的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三、例题讲解(教科书)例7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教科书)例8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注意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四、随堂练习 计算:(1) xx x x x 22)242(2+÷-+- (2))11()(b a a b b b a a -÷--- (3))2122()41223(2+--÷-+-a a a a 五、课后练习 1.计算: (1))1)(1(yx xy x y +--+ (2)22242)44122(aaa a a a a a a a -÷-⋅+----+(3)zxyz xy xyz y x ++⋅++)111(2.计算24)2121(aa a ÷--+,并求出当=a -1的值.六、答案: 四、(1)2x (2)ba ab- (3)3 五、1.(1)22y x xy- (2)21-a (3)z 12.原式=422--a a ,当=a -1时,原式=-31.13.3.1 等腰三角形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3.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应用.(二)能力训练要求1.经历作(画)出等腰三角形的过程,•从轴对称的角度去体会等腰三角形的特点.2.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学生的操作和思考,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并在探究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重点难点重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教学方法探究归纳法.教具准备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生:硬纸、剪刀.教学过程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探究了轴对称的性质,•并且能够作出一个简单平面图形关于某一直线的轴对称图形,•还能够通过轴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这节课我们就是从轴对称的角度来认识一些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来研究:①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②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生]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不是.[师]那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生]满足轴对称的条件的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也就是将三角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师]很好,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种成轴对称图形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Ⅱ.导入新课[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做一个等腰三角形.ABICABI作一条直线L,在L上取点A,在L外取点B,作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C,连接AB、BC、CA,则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生乙]在甲同学的做法中,A点可以取直线L上的任意一点.[师]对,按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得到一系列的等腰三角形.现在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硬纸和剪刀,按自己设计的方法,也可以用课本探究中的方法,•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师]按照我们的做法,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底角.同学们在自己作出的等腰三角形中,注明它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 [师]有了上述概念,同学们来想一想. (演示课件)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找出它的对称轴. 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3.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4.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生甲]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所以把这两条腰重合对折三角形便知: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师]同学们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进行折叠,找出它的对称轴,并看它的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 [生乙]我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折叠后,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生丙]我把等腰三角形折叠,使两腰重合,这样顶角平分线两旁的部分就可以重合,所以可以验证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生丁]我把等腰三角形沿底边上的中线对折,可以看到它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说明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生戊]老师,我发现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也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 [师]你们说的是同一条直线吗?大家来动手折叠、观察. [生齐声]它们是同一条直线.[师]很好.现在同学们来归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生]我沿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对折,发现它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由此可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而且还可以知道顶角的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 [师]很好,大家看屏幕. (演示课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通常称作“三线合一”).[师]由上面折叠的过程获得启发,我们可以通过作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这些性质.同学们现在就动手来写出这些证明过程). (投影仪演示学生证明过程)[生甲]如右图,在△ABC 中,AB=AC ,作底边BC 的中线AD ,因为,,,AB AC BD CD AD AD =⎧⎪=⎨⎪=⎩所以△BAD ≌△CAD (SSS ). 所以∠B=∠C .[生乙]如右图,在△ABC 中,AB=AC ,作顶角∠BAC 的角平分线AD ,因为,,,AB AC BAD CAD AD AD =⎧⎪∠=∠⎨⎪=⎩所以△BAD ≌△CAD . 所以BD=CD ,∠BDA=∠CDA=12∠BDC=90°. [师]很好,甲、乙两同学给出了等腰三角形两个性质的证明,过程也写得很条D CA BD CABDCAB理、很规范.下面我们来看大屏幕. (演示课件)[例1]如图,在△ABC 中,AB=AC ,点D 在AC 上,且BD=BC=AD , 求:△ABC 各角的度数.[师]同学们先思考一下,我们再来分析这个题.[生]根据等边对等角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 ∠A=∠ABD ,∠ABC=∠C=∠BDC ,•再由∠BDC=∠A+∠ABD ,就可得到∠ABC=∠C=∠BDC=2∠A . 再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就可求出△ABC 的三个内角.[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对我们以前学过的定理也很熟悉.如果我们在解的过程中把∠A 设为x 的话,那么∠ABC 、∠C 都可以用x 来表示,这样过程就更简捷. (课件演示)[例]因为AB=AC ,BD=BC=AD , 所以∠ABC=∠C=∠BDC . ∠A=∠ABD (等边对等角).设∠A=x ,则∠BDC=∠A+∠ABD=2x , 从而∠ABC=∠C=∠BDC=2x .于是在△ABC 中,有∠A+∠ABC+∠C=x+2x+2x=180°, 解得x=36°.在△ABC 中,∠A=35°,∠ABC=∠C=72°.[师]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Ⅲ.随堂练习(一)课本练习 1、2、3. 练习1. 如图,在下列等腰三角形中,分别求出它们的底角的度数.(2)120︒36︒(1)答案:(1)72° (2)30°2.如图,△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 ,∠BAC=90°),AD 是底边BC 上的高,标出∠B 、∠C 、∠BAD 、∠DAC 的度数,图中有哪些相等线段?D CA答案:∠B=∠C=∠BAD=∠DAC=45°;AB=AC ,BD=DC=AD .3.如图,在△ABC 中,AB=AD=DC ,∠BAD=26°,求∠B 和 ∠C 的度数.答:∠B=77°,∠C=38.5°.D C A B(二)阅读课本,然后小结. Ⅳ.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对性质作了简单的应用.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它顶角的平分线,并且它的顶角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高.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首先就是要理解并掌握这些性质,并且能够灵活应用它们. Ⅴ.课后作业(一)习题13.3 第1、3、4、8题. (二)1.预习课本.2.预习提纲: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Ⅵ.活动与探究如图,在△ABC 中,过C 作∠BAC 的平分线AD 的垂线,垂足为D ,DE ∥AB 交AC 于E .求证:AE=CE .EDCAB过程: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结果:证明:延长CD 交AB 的延长线于P ,如图,在△ADP 和△ADC 中,12,,,AD AD ADP ADC ∠=∠⎧⎪=⎨⎪∠=∠⎩∴△ADP ≌△ADC .∴∠P=∠ACD .又∵DE ∥AP , ∴∠4=∠P . ∴∠4=∠ACD . ∴DE=EC .同理可证:AE=DE .∴AE=C E .板书设计一、设计方案作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二、等腰三角形性质 1.等边对等角 2.三线合一 三、例题分析 四、随堂练习 五、课时小结 六、课后作业 备课资料 参考练习EDCA B P1.如果△ABC 是轴对称图形,则它的对称轴一定是( ) A .某一条边上的高 B .某一条边上的中线 C .平分一角和这个角对边的直线 D .某一个角的平分线 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100°,它的顶角的度数是( ) A .80° B .20° C .80°和20° D .80°或50° 答案:1.C 2.C3.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比底边多2 cm ,并且它的周长为16 cm .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边长. 解:设三角形的底边长为x cm ,则其腰长为(x+2)cm ,根据题意,得 2(x+2)+x=16.解得x=4.所以,等腰三角形的三边长为4 cm 、6 cm 和6 cm .15.2.2 分式的加减教学目标明确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重点难点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教师强调进行分式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按从左到右的方向,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 有括号要按先小括号,再中括号,最后大括号的顺序.混合运算后的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分子或分母的系数是负数时,要把“-”号提到分式本身的前面. 教学过程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教科书例7、例8是分式的混合运算. 分式的混合运算需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2.教科书练习1:写出教科书问题3和问题4的计算结果.这道题与第一节课相呼应,也解决了本节引言中所列分式的计算,完整地解决了应用问题. 二、课堂引入1.说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2.教师指出分数的混合运算与分式的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三、例题讲解(教科书)例7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教科书)例8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注意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四、随堂练习 计算:(1) xx x x x 22)242(2+÷-+- (2))11()(b a a b b b a a -÷---(3))2122()41223(2+--÷-+-a a a a 五、课后练习 1.计算: (1))1)(1(yx xy x y +--+ (2)22242)44122(aaa a a a a a a a -÷-⋅+----+ (3)zxyz xy xyz y x ++⋅++)111(2.计算24)2121(aa a ÷--+,并求出当=a -1的值.六、答案: 四、(1)2x (2)ba ab- (3)3 五、1.(1)22y x xy- (2)21-a (3)z 12.原式=422--a a ,当=a -1时,原式=-31.。

初中数学新人教版七上《有理数的加法(2)》课堂实录(优质实录配套配套教案配套练习、反思等)(关老师)

初中数学新人教版七上《有理数的加法(2)》课堂实录(优质实录配套配套教案配套练习、反思等)(关老师)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21世纪教育网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有理数加法2》评课记录参评人员 胡广良、高艳玲、谢贵清、黄新庆、苏锦洪、梁玉群、赵明明、秦荣芳 评课意见: 姓名 优点缺点胡广良 课堂组织教学到位、课堂驾驭力强。

拓展教学内容要求细谢贵清1、 教学中的语言规范2、板书规范,给学生做了很好的示范 提出的一些问题,启发性、激趣性不足黄新庆1、 例题的选择很好,很有代表性2、 教学导入开门见山,简洁明快3、 最后的总结比较到位学生练习的时间控制,还要注意按内容的重点来落实梁玉群 1、板书规范,教学语言节奏把握好 2、讲评练习细致 加强课堂巡视,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 何海辉1、 教学准备充分2、 课件简洁实用1、 教学中有事要注意语速,基础差的学生对听懂普通话需要一个过程 苏锦洪1、 关心学生,突出学生探究、交流等主体作用2、教学标高把握的准确1、要善于引导学生读教材,特别是要求学生探究的内容2、突破教学难点时不要着急,要善于引导高艳玲1、 安排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与表达比较到位。

2、 教学的模式可行3、 教学的设计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4、 教态教风自然,对学生亲切,师生融洽5、 对“三生”的关注很到位,既注意了学困生,也注意到学有余力的学生,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得到发展1、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时机控制不好,导致部分学生不能有所收获2、评价学生表现时,不够及时,没有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秦荣芳1、 教学中的语言规范2、板书规范,给学生做了很好的示范要加强对学生的落实。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二)教案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二)教案

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6.有理数的加法混合运算(二)一学生起点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初步接触了含有小数或分数的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知道加减混合运算利用加法法则和减法法则可以统一成加法进行运算,但还不够熟练,对在混合运算中如何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还不了解。

[来源:]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本章前面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探索、发现的数学活动,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同时在本章前面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运算技能,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这些为本节课的学习作了很好的奠基和知识准备。

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就是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熟练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时,体会可以适当地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来简化运算.为了避免学习对单纯的运算产生厌烦情绪,所以利用游戏来训练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1.让学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并利用运算律简化运算.[来源:学.科.网]2.灵活运用有理数运算法则进行加减混合运算.熟练掌握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及其运算顺序.3.能根据具体问题,适当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三教学过程设计[来源:Z。

xx。

k.]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问题引入;第二环节:讲授新课;第三环节:合作学习;第四环节:练习提高;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来源:ZXXK][来源:学&科&网]第一环节:问题引入活动内容:请学生说出-6+9-8-7+3两种读法.活动目的:复习前面所学的知识,引出今天所学的内容,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活动的实际效果: 学生多数能从有理数加法和减法的关系说出上式的两种读法.[来源:Zxxk.]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活动内容:通过游戏来进一步熟练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课前每人准备红色卡片和白色卡片共20张,在每张卡片上写上任意数字).游戏规则如下:(1)四人一组,每组选一学生当代表,在同组的80张卡片中,抽取4张,如果抽到白色卡片,那么加上卡片上的数字;如果抽到红色卡片,那么减去卡片上的数字.[来源:学,科,网Z,X,X,K](2)每组四人都计算,然后看结果的正确与否,再看一看谁用的计算方法最简便。

数学有理数的加法教案精选8篇

数学有理数的加法教案精选8篇

数学有理数的加法教案精选8篇有理数的加法教案篇一(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熟练进行整数加法运算。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教师创设的熟悉情境与学生探索法则的过程中,通过观察结果的符号及绝对值与两个加数的符号及其绝对值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分类、归纳、概括的能力。

2、在探索过程中感受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3、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师生交流、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2)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体验成功,树立学习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和运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难点: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尤其是理解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三、教学组织与教材处理:在教学过程中一如既往的开展“新、行、省、信”四字教育模式的教学。

新: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足球净胜球数)、开展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交流)、进行新的评价体系(个人评价、教师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行: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新知(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教师关注学生是否积极思考问题(几组有理数加法的符号与绝对值特征)、是否主动参与讨论(同号与异号的特征)、是否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概括);省:在特殊实例的基础上观察、归纳、概括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在实例讲解和自主练习的基础上总结心得、反省得失(如:解后思)。

信:在本节课的探究法则与运用法则中体验成功,增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心(如在教师用数带正号球的方法得出(+2)+(+3)=+5后,学生按照此思路可以很快得出(-2)+(-3)等其它情形。

又如以口答形式判断几组有理数加法的和的符号和在最后以“挑战老师”的形式判断一句话的正误等等)。

同时本节课在运用“正负抵消”和数轴探讨有理数法则时,教师只对第一个或前两个进行指导和示范,其它的留给学生独立得出或合作完成。

2.5 有理数的加法(2)教学案

2.5 有理数的加法(2)教学案

第课 2.5 有理数的加法教学案(2)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并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及运算能力。

教学分析1.重点:有理数加法运算律。

2.难点:灵活运用运算律使运算简便.教学过程一、复习1.叙述有理数的加法法则.2.“有理数加法”与小学里学过的数的加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答: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先要根据具体情况正确地选用法则,确定和的符号,这与小学里学过的数的加法是不同的;而计算“和”的绝对值,用的是小学里学过的加法或减法运算.3.计算下列各题,并说明是根据哪一条运算法则?(1)(-9.18)+6.18; (2)6.18+(-9.18); (3)(-2.37)+(-4.63)4.计算下列各题:(1)[8+(-5)]+(-4); (2)8+[(-5)+(-4)];(3)[(-7)+(-10)]+(-11);(4)(-7)+[(-10)+(-11)];(5)[(-22)+(-27)]+(+27);(6)(-22)+[(-27)+(+27)].二、新授通过上面练习,引导学生得出:交换律——两个有理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用代数式表示上面一段话:a+b=b+a.运算律式子中的字母a,b表示任意的一个有理数,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或者零.在同一个式子中,同一个字母表示同一个数.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用代数式表示上面一段话:(a+b)+c=a+(b+c).这里a,b,c表示任意三个有理数.根据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推出:三个以上的有理数相加,可以任意交换加数的位置,也可以先把其中的几个数相加.例1计算16+(-25)+24+(-32).引导学生发现,在本例中,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结合在一起再相加,计算就比较简便.解:16+(-25)+24+(-32)=16+24+(-25)+(-32) (加法交换律)=[16+24]+[(-25)+(-32)] (加法结合律)=40+(-57) (同号相加法则)=-17. (异号相加法则)本例先由学生在笔记本上解答,然后教师根据学生解答情况指定几名学生板演,并引导学生发现,简化加法运算一般是三种方法:首先消去互为相反数的两数(其和为0),同号结合或凑整数.例310袋小麦称重记录如图所示,以每袋90千克为准,超过的千克数记作正数,不足的千克数记作负数.总计是超过多少千克或不足多少千克? 10袋小麦的总重量是多少?教师通过启发,由学生列出算式,再让学生思考,如何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解:7+5+(-4)+6+4+3+(-3)+(-2)+8+1=[(-4)+4]+[5+(-3)+(-2)]+(7+6+3+8+1)=0+0+25=25.90×10+25=925.答:总计是超过25千克,总重量是925千克.三、练习1.计算:(要求注理由)(1)23+(-17)+6+(-22); (2)(-2)+3+1+(-3)+2+(-4);(3)(-7)+(-6.5)+(-3)+6.5.2.计算:(要求注理由)四、小结1、。

2022人教版数学《有理数的加法法则2》配套教案(精选)

2022人教版数学《有理数的加法法则2》配套教案(精选)

.1 有理数的加法第1课时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教学目标: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初步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教学难点:异号两数相加.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合作交流,解读探究活动一我们已经熟悉正数的运算,然而实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有可能超出正数范围,例如,在本章引言中,把收入记作正数、支出记作负数,在求“结余”时,需要计算8.5+(-4.5),4+(-5.2)等.这里用到正数与负数的加法.活动二看下面的问题:问题:一个物体作左右方向的运动,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向右运动5 m记作+5 m,向左运动5 m记作-5 m.1.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 m,再向右运动3 m,那么两次运动后的结果是什么?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8 m,写成算式就是5+3=8 ①.2.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5 m,再向左运动3 m,那么两次运动后的结果是什么?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左运动了8 m,写出算式就是(-5)+(-3)=-8 ②.这个运算也可以用数轴表示,其中假设原点为运动起点(见课本P17图1.3-2).活动三1.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 m,再向左运动3 m,那么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2 m,写成算式就是5+(-3)=2 ③.这个运算也可以用数轴表示,其中假设原点为运动起点,你能用数轴表示吗?2.探究:利用数轴,求以下情况时物体两次运动的结果:(1)先向右运动3m,再向左运动5m,物体从起点向运动了m;(2)先向右运动5m,再向左运动5m,物体从起点向运动了m;(3)先向左运动5m,再向右运动5m,物体从起点向运动了m.活动四你能从算式中发现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吗?有理数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二)应用迁移,巩固提高【例1】计算:(1)(-4)+(-6)= ;(2)(+15)+(-17)= ;(3)(-6)+│-10│+(-4)= ;(4)(-37)+22= ;(5)-3+3= .【例2】甲地海拔高度是-28 m,乙地比甲地高32 m,乙地的海拔高度是m.【例3】一个数是11,另一个数比11的相反数大2,那么这两个数的和为()【例4】下面结论中正确的有()①两个有理数相加,和一定大于每一个加数;②一个正数与一个负数相加得正数;③两个负数和的绝对值一定等于它们绝对值的和;④两个正数相加,和为正数;⑤两个负数相加,绝对值相减;⑥正数加负数,其和一定等于0.个个个个(三)总结反思,拓展升华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时,首先应先判断加数类型,然后确定和的符号,最后计算和的绝对值.特别是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和的符号与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相同,并把绝对值相减.(四)课堂跟踪反馈夯实基础1.填空题(1)绝对值不小于3且小于5的所有整数的和为;(2)①若a>0,b>0,则a+b 0;②若a<0,b<0,则a+b 0;③若a>0,b<0,且│a│>│b│,则a+b 0;④若a>0,b<0,且│a│<│b│,则a+b 0.提升能力2.列式计算(1)求3的相反数与-2的绝对值的和;(2)某市一天上午的气温是10℃,下午上升2℃,半夜又下降15℃,则半夜的气温是多少?3.若a<0,b>0,且a+b<0,试比较a、b、-a、-b的大小,并用“<”把它们连接起来.第3课时二次函数y=a(x-h)2+k的图象和性质1.会用描点法画出y=a(x-h)2+k的图象.2.掌握形如y=a(x-h)2+k的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并会应用.3.理解二次函数y=a(x-h)2+k与y=ax2之间的联系.一、情境导入对于二次函数y=(x-1)2+2的图象,你能说出它的顶点坐标、对称轴和开口方向吗?你能再说出一个和这个函数图象的顶点坐标、对称轴和开口方向一致的二次函数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二次函数y=a(x-h)2+k的图象和性质【类型一】二次函数y=a(x-h)2+k的图象求二次函数y=x2-2x-1的顶点坐标、对称轴及其最值.解析:把二次函数y=x2-2x-1化为y=a(x-h)2+k(a≠0)的形式,就会很快求出二次函数y=x2-2x-1的顶点坐标及对称轴.解:y=x2-2x-1=x2-2x+1-2=(x-1)2-2,∴顶点坐标为(1,-2),对称轴是直线xx=1时,y最小值=-2.方法总结:把二次函数y=ax2+bx+c(a≠0)化成y=a(x-h)2+k(a≠0)形式常用的方法是配方法和公式法.【类型二】二次函数y =a (x -h )2+k 的性质如图是二次函数y =ax 2+bx +c (a ≠0)图象的一部分,x =-1是对称轴,有下列判断:①b -2a =0;②4a -2b +c <0;③a -b +c =-9a ;④若(-3,y 1),(32,y 2)是抛物线上两点,则y 1>y 2.其中正确的是( )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②③④解析:∵-b 2a=-1,∴b =2a ,即b -2a =0,∴①正确;∵当x =-2时点在x 轴的上方,即4a -2b +c >0,②不正确;∵4a +2b +c =0,∴c =-4a -2b ,∵b =2a ,∴a -b +c =a -b -4a -2b =-3a -3b =-9a ,∴③正确;∵抛物线是轴对称图形,点(-3,y 1)到对称轴x =-1的距离小于点(32,y 2)到对称轴的距离,即y 1>y 2,∴④正确.综上所述,选B. 方法总结:抛物线在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由a 、b 、c 的符号确定:抛物线开口方向决定了a 的符号,当开口向上时,a >0,当开口向下时,a <0;抛物线的对称轴是x =-b2a ;当x =2时,二次函数的函数值为y =4a +2b +c ;函数的图象在x 轴上方时,y >0,函数的图象在x 轴下方时,y <0.【类型三】利用平移确定y =a (x -h )2+k 的解析式将抛物线y =13x 2向右平移2个单位,再向下平移1个单位,所得的抛物线是( ) A .y =13(x -2)2-1 B .y =13(x -2)2+1 C .y =13(x +2)2+1 D .y =13(x +2)2-1 解析:由“上加下减”的平移规律可知,将抛物线y =13x 2向下平移1个单位所得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 =13x 2-1;由“左加右减”的平移规律可知,将抛物线y =13x 2-1向右平移2个单位所得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 =13(x -2)2-1,故选A. 探究点二:二次函数y =a (x -h )2+k 的应用【类型一】y =a (x -h )2+k 的图象与几何图形的综合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在第二象限,以A 为顶点的抛物线经过原点,与x 轴负半轴交于点B ,对称轴为直线x =-2,点C 在抛物线上,且位于点A 、B 之间(C 不与A 、B 重合).若△ABC 的周长为a ,则四边形AOBC 的周长为________.(用含a 的式子表示)解析:如图,∵对称轴为直线x =-2,抛物线经过原点,与x 轴负半轴交于点B ,∴OB =4,∵由抛物线的对称性知AB =AO ,∴四边形AOBC 的周长为AO +AC +BC +OB =△ABC 的周长+OB =a +4.故答案是:a +4.方法总结:二次函数的图象关于对称轴对称,本题利用抛物线的这一性质,将四边形的周长转化到已知的线段上去,在这里注意转化思想的应用.【类型二】二次函数y =a (x -h )2+k 的实际应用心理学家发现,学生对概念的接受能力y 与提出概念所用的时间x (分钟)之间满足函数y =-110(x -13)2+59.9(0≤x ≤30),y 值越大,表示接受能力越强. (1)x 在什么范围内,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增强?x 在什么范围内,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降低?(2)第10分钟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是多少?(3)第几分钟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解:(1)0≤x ≤13时,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增强;13≤x ≤30时,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降低.(2)当x =10时,y =-110(10-13)2+59.9=59.故第10分钟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是59. (3)当x =13时,y 值最大,,故第13分钟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三、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在操作中探究二次函数y =a (x -h )2+k 的图象与性质,体会数学建模的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第2章 图形的轴对称复习课学习目标:1、理解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掌握轴对称的性质.2、掌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及应用.3、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够简单应用.4、理解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够简单应用.5、能够按要求做出简单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体会从对称的角度欣赏设计简单的轴对称图案.重点:掌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难点:轴对称图形以及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概念,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应用复习过程:【课前准备】如何画一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图形?【课内探究】知识点整理:1、如果一个图形沿着某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这个图形的对称轴.轴对称图形是—个具有特殊性质的图形.常见的轴对称图形有:线段、角、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正n 边形、圆形.2、 把一个图形沿着某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1、 什么叫轴对称图形?2、 什么叫做两个图形关于某一条直线成轴对称?3、 “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一条直线成轴对称”有什么区别?4、 什么叫做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有什么性质?如何用尺规作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5、 角的平分线具有什么性质?如何做角平分线?6、 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等边三角形呢?已知哪些条件,可以用尺规做出等腰三角形?7、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这两个图形具有什么性质?E DBC A 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就是它们的对称轴.而两个图形中的各自的相对应点叫做关于这条直线的对称点.(1) 轴对称是指两个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2)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互相重合的;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所连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牛刀小试:下面几种图形,一定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3、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巩固训练:(1)已知△ABC 中,AB = AC ,其周长为18cm ,AB = 5cm ,则BC = .(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4cm ,底边长为6cm ,则它的周长为 .(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6cm 、3cm ,则它的周长是 .(4)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3,另一边为5,则它的周长是 .4、线段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等腰三角形的性质:①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②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③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平分线(或底边上的高或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巩固训练:(1) 已知△ABC 中,AB = AC ,∠C = 50°,则∠B = .(2) △ABC 中,AB = AC ,若AD ⊥BC 于D ,则∠1 ∠2,BD CD.(3)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为45°,则它的顶角为 .(4)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70°,则其余两个角的度数是 .(5)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120°,则其余两个角的度数是 . 思考:本章的作图有哪几种类型?(1)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2)作角的平分线;(3)作等腰三角形;(4)作对称点.【巩固提升】1、已知A (-1,1),在y 轴上找一点P,使△AOP 是等腰三角形.这样的P 点可能有几个?2、已知Rt △ABC 中,∠C=90°,DE 垂直平分AB(1)若∠CAD=20°,则∠B=____°(2)若AC=4,BC=5,则△ACD 的周长为______.(3) 若∠B=30°,则∠CAD=____°图中共有几组相等的线段?为什么?【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本章又增加了哪些新的认识?【达标检测】1、下列图形中一定是轴对称的图形是().A、梯形B、直角三角形C、角D、平行四边形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50°,则另外两个角的度数分别是().A、65° 65°B、50°80°C、65°65°或50°80°D、50° 50°3、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是6和3,那么它的周长是().A、9B、12C、12或 15D、154、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距离相等的点是().A、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B、三条中线的交点C、三条高的交点D、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有理数的加法》教案【优秀4篇】

《有理数的加法》教案【优秀4篇】

《有理数的加法》教案【优秀4篇】《有理数的加法》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加减法统一成加法的意义,能准确、熟练地进行加减混合运算,能自觉地运用加法的运算律简化运算,2. 过程与方法:经历加减法统一成加法的过程,体会加法的运算律在运算中的应用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用转化的思想看问题以及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依据法则简化运算教学重点:能准确、熟练地进行加减混合运算,能自觉地运用加法的运算律简化运算,教学难点:准确、熟练地进行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是什么?2、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是什么?3、有理数的加法有什么运算律?具体内容是什么?4、计算下列各题(1)(-5)+(-8) (2)(-5)-(-8) (3)(-5)-8 (4)3-12二、自主探索根据有理数减法法则,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例1、计算(1)14-(-12)+(-25)-17 (2)2+5-8 (3)7-(-4)+(-5) (4)-7.2+4.7-(-8.9)+(-6) (5) - +(- )-(- )-(+ )解: (1) 14-(-12)+(-25)-17 =14+12+(-25)+(-17)____统一为加法= 26+(-42)____运用运算律=-16 (2) (3)(4) (5)算式(-6)-(-13)+(-5)-(+3)+(+6)是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我们还可以按下列步骤进行计算:解:(-6)-(-13)+(-5)-(+3)+(+6)=(-6)+(+13)+(-5)+(-3)+(+6)__统一加号=-6+13-5-3+6____省略加号=-6-5-3+13+6____-运用运算律=-14+19=5 说明: 省略加号的形式-6+13-5-3+6 表示-6,+13,-5 ,-3,+6这五个数的和。

例2.计算:(1) -3-5+4 (2)-26+43-24+13-46解:(1) (2)例4、若a=-2,b=3,c=-4,求值(1)a+b-c (2)-a+b-|c| (3)a-b+c (4)-a-b-c解:(1)a+b-c=-2+3-(-4)=-2+3+4=5 __ [ 数据代入时,注意括号的运用](2) (3)(4)例5、在伊拉克的战争中,谋生化小组沿东西方向路进行检查,约定向东为正,某天从A地到B地结束时行走记录为(单位:km)+15,-2,+5,-3,+8,-3,-1,+11,+4,-5,-2,+7,-3,+5 问:(1)B地在A地何方,相距多少千米?(2)这小组这一天共走了多少千米三、学习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哪几种运算?四、随堂练习A类1、计算:(1)(-30)-(+24)-(-20)+(-32)-(-32)(2) (-2.1)+(-3.2)-(-2.4)-(-4.3)(3)(+ )-(- )+(- )-(+ )(4) -7.52+ -1.48(5)21-12+33+12-67 (6)-3.2+5.8-8.6+122 计算(1) 1+2-3-4+5+6-7-8++97+98-99-100(2) 66-12+11.3-7.4+8.1-2.5(6)-2.7-[3-(-0.6+1.3)]B类3. 计算(1) + + ++ (2) + + ++《有理数的加法》教案篇二教材分析分析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分析数学大纲的基础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有理数的加法(第2课时)》精品教案

《有理数的加法(第2课时)》精品教案

有理数的加法
第2课时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一、教与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加法的运算律,简化加法运算;
2.体会简便运算的常用策略,渗透字母表示数的意识.
二、教与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能比较灵活的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加法运算.
三、教与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四、教与学过程: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
即 a+b=()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则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
即(a+b)+c=a+()
六、作业布置:。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3.1《有理数的加法》教案2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3.1《有理数的加法》教案2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3.1《有理数的加法》教案2一. 教材分析《有理数的加法》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更复杂数学运算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加法的运算律以及加法运算的优先级。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概念,掌握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加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概念、加减法的基本运算,对数学运算有一定的基础。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有理数加法的理解不够深入,对于加法的运算律和优先级规则可能存在模糊之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概念,掌握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方法。

2.掌握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和优先级规则。

3.能够运用加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方法。

2.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和优先级规则。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有理数加法的应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

2.教学案例和习题。

3.的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加法实例,如购物时物品的总价、烹饪时食材的配比等,引导学生关注加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加法有什么运算规律吗?”2.呈现(10分钟)通过PPT课件呈现有理数加法的定义和运算方法,讲解加法的运算律和优先级规则。

结合案例,让学生了解加法在数学中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有理数加法的运算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加法的运算律和优先级规则,并加以运用。

4.巩固(5分钟)通过PPT课件呈现一些有关有理数加法的应用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2.1有理数的加法(2)(教案)

2.1有理数的加法(2)(教案)

2.1有理数的加法(2)(教案)课题 2.1有理数的加法(2)单元第2章有理数的运算学科数学年级七年级学习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公式的简洁美,对称美,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信心.能力目标通过经历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的探索过程,感悟有理数加法运算的技巧及运算规律,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知识目标1.理解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2.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有理数加法的运算.重点有理数加法运算律.难点合理灵活地运用运算律使运算简便.学法合作探究法.教法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复习回顾回顾有理数加法法则:导入新课请在下面图案内任意填入一个有理数,要求相同的图案内填入相同的数.(1)比较各算式的结果,比较左,右两边算式的结果是否相同.(2)换不同的几个有理数试一试,结果如何?你发现了什么?回顾法则.完成数据填写并计算.让学生自己复述,增强复习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讲授新课加法运算律探究:计算下列各式,验证你发现的规律是否成立?通过上面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归纳: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a+b=b+a.计算下列各式,验证你发现的规律是否成立?(1)[7+(-4)]+(-3)(2)7+[(-4)+(-3)](3)[(-7)+(-8)]+(+11)(4)(-7)+[(-8)+(+11)]通过上面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归纳: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a+b)+c=a+(b+c).一般地,任意若干个数相加,无论各数相加的先后次序如何,其和都不变.典例解析:例1 计算:(1)15+(-13)+18;(2)(-2.48)+4.33+(-7.52)+(-4.33);(3)5116()()() 6767+-+-+-.归纳:使用运算律通常有下列几种方法:(1)能凑整的先凑整简称凑整结合法;完成探究问题,合作学习.完成例题的解答.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渗透字母表示数的意识,体验公式表达的简洁美和对称美.强调算理,让学生在具体运算中体会运算律对简化运算的作用.针对练习:某升降机第一次上升8米,第二次又上升6米,第三次下降7米,第四次又下降了9米,这时升降机在初试位置的什么位置?升降机共运行了多少米?巩固提升1、大于-3且小于4的所有整数的和为()A.0 B.-1 C.3 D.72、下列各式中正确利用了加法运算律的是()A.(+5)+(-7)+(-5)=(+5)+(-5)+(-7)B.1111 ()()()() 2332 -++=-++C.(-1)+(-2)+(+3)=(-3)+(+l)+(-2)D.(-1.5)+(+2.5)=(-2.5)+(+1.5)3、计算(-2.8)+3+1+(-3)+2.8+(-4)的结果为()A.0 B.-3 C.-8 D.54、利用运算律计算:(1)(-1.9)+3.6+(-10.1)+1.4;(2)(-7)+(+11)+(-13)+9;(3)33+ 311+(-2.16)+8911+(21325-);(4)491921+(-78.21)+22721+(-21.79).5、计算:1+(-2)+3+(-4)+5+(-6)+…+(+99)完成练习.通过练习,灵活运用运算律进行简化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有理数的加法教案

有理数的加法教案

有理数的加法教案1.有理数的加法教案(精选篇1)师:在小学里,同学们已经学过数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

这些数是正整数、正分数、和零,也就是说,这些运算是在非负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

自从引进负数后,数的范围就扩大到整个有理数。

那么,在有理数范围内,怎样进行四则运算呢?今天,我们来探索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教师板书课题:有理数的加法)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两个有理数进行加法运算时,这两个加数的符号可能有哪些情况。

生1:加数都是正数或都是负数。

(教师板书:同号两数相加)加数一正一负(教师板书:异号两数相加)师:还有其他情况吗?生2:正数与零,负数与零,或者两个都是零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具体问题:某人从一点出发,经过下面两次运动,结果的方向怎样?离开出发点的距离是多少?①先向东走了5米,再向东走3米,结果怎样?生3:向东走了8米师:如果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同学们能不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生4:表示为(+5)+(+3)=+8(教师板书)师:我们可以画出示意图。

(教师用投影仪显示图1)②先向西走了5米,再向西走了3米,结果如何?生5:向西走了8米。

可以表示为:(-5)+(-3)=-8[教师板书](教师用投影仪显示图2)③向东走了5米,再向西走了3米,结果呢?生6:向东走了2米。

可以表示为:(+5)+(-3)=+2[教师板(教师用投影仪显示图3)④先向西走了5米,再向东走了3米,结果呢?生7:向西走了2米。

可以表示为:(-5)+(+3)=-2(教师板)(教师用投影仪显示图4)⑤先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5米,结果呢?生8:回到原地位置。

可以表示为:(+5)+(-5)=0(教师板书)(教师用投影仪显示图5)⑥先向西走5米,再向东走5米,结果呢?生9:仍回到原地位置。

可以表示为:(-5)+(+5)=0[教师板书](教师用投影仪显示图6)师:同学们开动脑筋,完成上面这组问题完成得非常好,我非常高兴,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下面一组有理数加法的具体问题,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

有理数的加法(第2课时)教学案

有理数的加法(第2课时)教学案

教材分析有理数的加法是有理数运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它建立在小学算术运算的基础上。

由于有理数的加法是有理数运算的开始,因而它是进一步学习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实数运算、代数式的运算、解方程以及函数知识的基础。

同时,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减少两极分化、增强学生学习代数的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节是第2课时。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我结合所教的七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在教学中,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问题,有意识地创设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体验和发现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不但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乐学”。

设计理念七年级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对观察、猜想、探索性的问题充满好奇,又刚从小学升上初中,人人都自信满满,因此我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以“问题串”引领整个课堂,请同学们通过计算、分析得出结论,并利用组间游戏帮助学生理解法则,运用法则。

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的归纳概括过程,会运用运算律进行简化运算。

2、运用有理数的加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意识。

学习重点1、探索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的归纳概括,会用运算律进行化简运算;2、能运用有理数加法运算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探索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的归纳概括,会用运算律进行化简运算。

教学准备先一天发放导学卡,让学生预习完成。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过程设计三个阶段学习内容教师行为期望学生行为课题: 1.5有理数的加法(第2课时)课型:新授课时: 1主备人:审核人:授课时间:年月日自主学习阶段【旧知回顾】1、在小学,我们学过的加法运算律有哪些?2、它们的内容是什么?3、请一两个例子来?【新知探究】一、做一做1、计算:⑴5+(-13)=_______ (-13)+5=_______⑵(-4)+(-8)=_______ (-8)+(-4)=_______2、计算⑴[3+(-8)]+(-4)=______3+[(-8)+(-4)]=______⑵[(-6)+(-12)]+15=_______(-6)+[(-12)+15]=_______二、总结规律:1、通过上面的计算,我们发现,有理数的加法仍满足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1 有理数的加法(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加法运算.
②理解加法运算律在加法运算中的作用,适当进行推理训练.
2.过程与方法
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②经历对有理数的运算,领悟解决问题应选择适当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如何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难点: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
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思考在小学里,我们学过的加法运算有哪些运算律?它们的内容是什么?能否举一两个例子来?
那这些加法运算律还适于有理数范围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知识讲解
一、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请你计算30 +(-20),(-20)+30.
通过这两个题计算,可以看出它们的结果都为10,说明有理数的加法满足交换律,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用式子表示为:
再请你计算一下,[ 8 +(-5)] +(-4),8 + [(-5)]+(-4)].
通过这两个题计算,可以仍然可以看出它们的结果都为-1,说明有理数的加法满足结合律,即: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用式子表示为:
上述加法的运算律说明,多个有理数相加,可以任意改变加数的位置,也可以先把其中的几个数相加,使计算简化.
二、例题
例1 计算:16 +(-25)+ 24 +(-35).
若使此题计算简便,可以先利用加法的结合律,将正数与负数分别结合在一起进行计算.
解: 16 +(-25)+ 24 +(-35)
= (16 + 24)+ [(-25)+(-35)]
= 40 +(-60)
=-20.
例2 每袋小麦的标准重量为90千克,10袋小麦称重记录如下:
91 91 91.5 89 91.2 91.3 88.7 88.8 91.8 91.1
10袋小麦总计超过多少千克或不足多少千克?10袋小麦的总重量是多少千克?
解法1: 91+ 91+91.5 +89 + 91.2+ 91.3+ 88.7 + 88.8+ 91.8 +91.1=905.4.
再计算总计超过多少千克
905.4-90×10=5.4.
答:总计超过5千克,10袋水泥的总质量是505千克.
解法2:略.
课堂练习
1.计算:
(1)(-7)+ 11 + 3 +(-2);
(2)3 +(-5)+ 12 +(-1)+(-9);
(3)(-0.3)+ 1.3 +(-0.6)+(-3.1)+ 0.2;
(4)).3
1()41(65)32(41-+-++-+ 2.第20页练习1、2。

3.最小的正整数、绝对值最小的数、最大的负整数的和.
4.绝对值不大于10的数有几个?它们的和是多少?
课后作业
第25页第2题,第26页9,10题。

课后拓展题
1、填空:
(1)若a >0,b >0,那么a +b 0.
(2)若a <0,b <0,那么a +b 0.
(3)若a >0,b <0,且│a │>│b │那么a +b 0.
(4)若a <0,b >0,且│a │>│b │那么a +b 0.
2.计算:
(1)13+(-12)+17+(-18);
(2)5.6+(-0.9)+4.4+(-8.1)+(-1);
(3);412216313324⎪⎭⎫ ⎝⎛-+⎪⎭⎫ ⎝⎛++⎪⎭⎫ ⎝⎛-+⎪⎭⎫ ⎝
⎛- (4)│-4.4│+(+831)+113
2+(-0.1); (5)()().116105.1725.211594317⎪⎭⎫ ⎝
⎛-+-+-+⎪⎭⎫ ⎝⎛-+⎪⎭⎫ ⎝⎛+ 3.飞机的飞行高度是2200米,上升500米,又下降600米,这时飞行高度是多少?
4.某储蓄所在某日内做了7件工作,取出950元,存入5000元,取出800元,存入12000元,取出10000元,取出2000元.问这个储蓄所这一天,共增加多少元?
课后拓展题答案:
1.(1)>; (2)<; (3)>;(4)<.
2.(1)0; (2)0; (3)-4
33; (4)-24.3; (5)-22. 3.2100米.
4.共增加3250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