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经络——针刺的作用机制

合集下载

针刺疗法的原理是什么

针刺疗法的原理是什么

针刺疗法的原理是什么针刺疗法是中医学的传统疗法之一,可以治疗许多疾病和症状,如疼痛,消化问题,呼吸问题等。

这种疗法利用特殊的针刺穴位来治疗,并且和其他中医疗法结合使用。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深入了解针刺疗法的原理:经络理论、神经生理学和统计学。

一、经络理论经络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认为人体内有一些密闭的脉络,连接着人体的脏腑和经络,传递着人体内的能量。

这些能量既可以是正常的,也可以是阻塞或者异常的。

一旦这些能量出现问题,就会引发身体的病症。

针刺疗法的原理就是通过调整脉络内的能量状态,调整和恢复身体内的平衡,从而治疗疾病和症状。

通过特定的针刺穴位,可以刺激脉络内的能量,使之流通,疏通经络,从而恢复身体的正常功能。

二、神经生理学在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针刺疗法的原理主要包括神经和生理学。

针刺穴位是在人体表面上能够刺激肌肉、神经、皮肤、深部组织、血管等多种组织的特定区域。

当刺激这些区域时,会释放出各种生物化学物质,如内啡肽、血管活性物质、神经肽等。

这些生物化学物质可以影响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从而产生抗炎、镇痛、舒筋活络等作用,进而起到治疗疾病和缓解症状的作用。

三、统计学针刺疗法不仅有理论上的支持,而且也有一些实验证明了其有效性。

在临床实践中,针刺疗法可以显著降低疼痛、恢复手术后的肠功能、缓解压力和焦虑等,且不产生重大的不良反应。

有研究表明,针刺疗法的治疗效果不仅与刺激穴位的选择有关,更重要的是与针刺师的技能和经验有关。

因此,使用针刺疗法的治疗时,必须选择经验丰富、资质过关的针刺师,同时配合其他中医疗法,如中药疗法、推拿疗法等。

在总结上述原理后,我们可以看出,针刺疗法的治疗原理是多方面的,涉及到中医经络理论、神经生理学和统计学等多个学科。

尽管在现代医学中仍然存在一些争议,但是从临床实践来看,针刺疗法的有效性已经得到了肯定。

在治疗疾病和缓解症状方面,针刺疗法可以发挥出很好的作用,同时也适用于不适合手术或者药物治疗的患者。

中医针灸疗法的作用机理是什么

中医针灸疗法的作用机理是什么

中医针灸疗法的作用机理是什么针灸,作为中医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然而,对于其作用机理,却并非人人都能说得清楚。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探究中医针灸疗法背后的神秘机制。

要理解针灸的作用机理,首先得从人体的经络系统说起。

经络就像是人体内部的高速公路,气血在其中运行不息,以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针灸所选取的穴位,正是分布在这些经络之上的关键点。

当针灸针刺激穴位时,就如同在这条高速公路上设置了一个交通信号,能够调节气血的运行。

从神经调节的角度来看,针灸刺激可以通过神经系统传递信号。

穴位所在的部位往往富含神经末梢,当针刺入穴位时,会引起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这些神经冲动沿着神经纤维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大脑。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这些信号会被整合和处理,然后通过传出神经纤维,对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产生调节作用。

例如,针灸可以刺激神经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这些物质具有镇痛的效果,能够有效地缓解疼痛症状。

针灸还对免疫系统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和数量,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当人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时,免疫系统会启动防御机制来对抗病原体。

针灸的刺激可以帮助免疫系统更好地发挥作用,提高身体的抵抗力,从而预防和治疗疾病。

在体液调节方面,针灸可以影响体内各种激素和生物活性物质的分泌。

例如,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改善激素失衡引起的各种疾病。

同时,针灸还能够影响细胞因子的释放,调节炎症反应,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此外,针灸还具有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

当针灸刺激穴位时,会引起局部血管的扩张,增加血液流量,从而为组织和器官提供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良好的血液循环有助于代谢废物的排出,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加速疾病的康复。

针灸对于身体的调节作用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不同的穴位组合和刺激方式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

例如,对于一些慢性疼痛疾病,针灸师可能会选择一些具有镇痛作用的穴位进行刺激;而对于消化系统疾病,则可能会选取与脾胃相关的穴位进行调理。

针刺治病的作用原理是什么

针刺治病的作用原理是什么

针刺治病的作用原理是什么
针刺治病是中医特有的疗法之一,它基于中医理论,通过针刺人体特定部位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人体的自我调节和自愈能力。

在中医学中,人体的健康和疾病都是由于阴阳失衡造成的,而针刺治病就是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来调整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从人体的结构来看,人体的经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连接了人体所有的器官和组织。

经络是传递气血和信息的通道,其贯穿于人体的表里,具有重要的生理和病理作用。

针刺治病也是基于经络的理论来进行的,通过刺激经络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治疗疾病。

针刺治病的作用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调节气血:中医学认为,气是人体的基本物质,气的运行和不畅会导致身体不适和疾病。

针刺可以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来调节气的运行,促进气血的畅通,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2.调节阴阳平衡:中医学认为,阴阳是一对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体,它们之间的平衡关系对身体的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针刺可以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来调节阴阳的平衡,促进机体的自我调节和自愈能力,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3.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针刺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增加局部的供血量和营养物质的供应,从而加速伤口的愈合和疾病的康复。

4.促进神经系统的调节:针刺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从而调节机体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缓解疾病和疼痛的症状。

总体来说,针刺治病的作用原理是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自我调节和自愈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针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疾病的症状,但也需要根据病情制定合理的针刺方案,慎重操作,并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针灸什么原理

针灸什么原理

针灸什么原理
针灸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其原理是通过在特定穴位上插入细针来刺激身体的自愈能力。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经络系统是贯穿全身的能量通道,而穴位则是这些通道上的特定点。

通过刺激穴位,针灸能够调节和平衡人体的能量流动,以及促进机体的自我修复。

具体来说,针灸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原理来产生疗效:
1. 经络调整:刺激特定穴位可以调节经络的气血流动,疏通堵塞的经络,促进气血的循环,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2. 神经调节:针刺穴位可以刺激神经末梢,通过神经途径传递信号到脑部,产生反射作用,引起身体的内源性物质释放。

这些物质包括内啡肽、血清素等,它们具有镇痛、抗炎、抗压等作用,有助于缓解疼痛和改善身体的功能状态。

3. 局部效应:针刺穴位后,局部会产生微创伤,进而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如组织修复、炎症反应等。

这些反应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增加局部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有利于身体自身的康复。

针灸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在很多疾病的治疗中被广泛应用。

虽然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理解,但通过调整机体的平衡,刺激自愈能力,针灸能够帮助缓解疼痛,改善身体功能,并在某些情况下辅助治疗疾病。

毫针针刺作用原理

毫针针刺作用原理

毫针针刺作用原理
毫针针刺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插入毫针来调理身体。

毫针针刺的作用原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刺激穴位:毫针针刺能够直接刺激人体的穴位,使得穴位周围的组织得到刺激,进而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

中医认为,人体的穴位与经络相连,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经络气血的流通,达到平衡阴阳、调整脏腑功能的目的。

2. 调节神经系统:毫针针刺可以刺激神经末梢,传导刺激信号到中枢神经系统,进而调节机体的神经功能。

通过刺激穴位,可以影响脑部神经中枢,调节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抑制性,改善神经衰弱、失眠等症状。

3. 促进血液循环:毫针针刺可以通过刺激穴位,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血液供应。

良好的血液循环对于维持正常的身体功能非常重要,毫针针刺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一些疾病,如冷症、手脚发凉等。

4. 调节免疫系统:毫针针刺可以调节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通过刺激穴位,可以促进免疫细胞的产生和活性,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预防和治疗一些免疫性疾病。

5. 调整内分泌系统:毫针针刺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整内分泌系统
的功能。

内分泌系统是人体的调节中枢,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内分泌腺体的分泌,平衡体内激素水平,改善内分泌失调引起的一些疾病,如月经不调、不孕症等。

总的来说,毫针针刺通过刺激穴位,调节身体的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虽然毫针针刺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对于其具体的作用机制,目前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毫针针刺作为一种非常古老的疗法,凭借其独特的作用原理和疗效,一直被人们所推崇和使用。

针刺镇痛的效应及其机理

针刺镇痛的效应及其机理

针刺镇痛的效应及其机理针推1201 120102154 陈耀宗疼痛是大多数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发现了多种缓解以至于消除疼痛的方法,针灸就是其中的一种古老的镇痛方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者开始对针刺镇痛原理进行研究,几十年来经过多学科专家的多层次(从整体水平进入到分子和基因水平)、多角度(神经、体液和经络等)的探索,对针刺镇痛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比较全面合理的解释。

笔者认为,针刺镇痛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涉及整个神经系统,既涉及中枢神经系统及其核团,又涉及周围神经及其传导体系,并与神经体液,神经介质关系较为密切。

针刺镇痛是一个整体综合作用,是神经各部功能及体液各系统之间,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激发而形成的镇痛机制,仅就此问题作简述。

1.脊髓的针刺镇痛机制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中枢,是痛觉信息加工、处理和译释的第一站,也是一个疼痛反射中枢,疼痛信息和伤害性信息经脊髓后根传入到脊髓,再经脊髓的初步整理和分析,一方而继续上升到脑的不同节段,另一方而经传出神经层有大量的特异性伤害性神经元,电针穴位可使脊髓背角V层神经元的痛放电减少一半以上,而达到镇痛作用。

单个电脉冲刺激穴位,可使脊髓背角V层神经元先后产生兴奋性突触电位(EPSP)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通过突触后抑制来抑制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痛放电,以减少疼痛反应,表明针刺信息在脊髓水平发生相互作用,针刺信息在脊髓水平就已能抑制伤害性信息。

另据针刺镇痛的脊髓节段性抑制的研究,表明脊髓水平的Y氨基丁酸、阿片肽和P物质,均不同程度地参与了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从而产生镇痛效应。

2.脑干的针刺镇痛机制2. 1针刺信息与伤害性信息在脑干的相互作用在脑干网状结构汇集了不同来源、不同性质的各种感觉和运动的信息,各种不同的纤维可以终止在同一个网状结构细胞上,针刺信息和伤害性信息在脊髓发生相互作用后,二者均可经前连合交叉至对侧,然后沿脊髓上行传导束传向丘脑。

针灸对慢性疼痛的缓解作用和机制研究

针灸对慢性疼痛的缓解作用和机制研究

针灸对慢性疼痛的缓解作用和机制研究慢性疼痛是一种长期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的疼痛感觉,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之一——针灸,在缓解慢性疼痛方面有着广泛应用和良好效果。

本文将深入探讨针灸对慢性疼痛的缓解作用及其机制。

一、针灸对慢性疼痛的缓解作用1. 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针刺经络可以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人体内源性物质的产生和释放,如内啡肽、去甲肾上腺素等,从而影响人体自身的抗痛能力。

这些内源性物质能够与感觉神经末梢相互作用,阻断或减轻疼痛信息传导。

2. 炎性因子调节针灸刺激能调节局部和全身的免疫状态,抑制多种促发和维持慢性疼痛的炎性因子的生成。

通过减少炎性介质的释放,针灸能够降低组织的炎性反应,减轻慢性疼痛。

3. 神经可塑性调节针灸能改变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或处于休眠状态的突触,调节神经元兴奋性和抑制性参数,从而改善和缓解慢性疼痛。

针灸通过影响大脑中与传导和调控疼痛相关的神经途径,重建新的突触连接和关闭异常强化突触连接。

这种神经可塑性的调节效果可以长期维持,并且能够改变大脑区域的功能布局。

二、针灸对慢性疼痛机制的研究1. 神经系统机制针灸对慢性疼痛缓解作用与人体神经系统紧密相关。

根据现代神经生物学理论,刺激穴位通过感觉神经末梢传递信号至中枢神经系统,并在大脑中产生镇静、镇痛效应。

影响疼痛信息传导的关键结构有丘脑、脊髓背角和下丘脑等。

2. 免疫系统机制针灸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活性,改变白细胞分布以及相关细胞免疫功能,从而缓解慢性疼痛。

实验证明,针灸刺激可以抑制白细胞向伤口区域聚集,减少伤口渗出液中各类免疫细胞的数量。

3. 内啡肽假说针灸对慢性疼痛缓解作用与内啡肽假说也密切相关。

内啡肽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内源性物质,具有镇静镇痛作用。

针灸能够促进内啡肽的合成和释放,并与其受体结合,产生止痛效应。

三、临床实践及总结在现代医学中,针灸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缓解慢性疼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据支持了针灸的疗效,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针灸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针灸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针灸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一、引言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已经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它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内部的生理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本文将探讨针灸的作用机制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二、针灸的作用机制1. 穴位刺激引起神经系统反应:针灸通过对穴位进行刺激,可以激活神经末梢,并沿着神经纤维向脑部传递信号。

这些信号可以触发大脑内各种区域,包括脑干、脑皮层和下丘脑等。

这些反应可以改变人体的神经兴奋性,并调节多种生理功能。

2. 针刺促进血液循环:在特定穴位接受针刺后,周围组织和毛细血管会受到改变。

这种改变伴随着局部血流增加,而增强了氧气和营养物质向周边组织的输送。

同样,代谢产物也会被更快地排除,从而促进组织修复和愈合。

3. 针刺调节炎症反应:针刺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降低炎症水平。

它能够通过激活神经内分泌系统来抑制炎性介质的释放,并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

这种调节作用有助于减轻炎症和改善相关疾病的症状。

4. 脑化学物质和神经递质的影响:针刺在穴位上产生微弱电流和化学变化,进而激发脑内多种神经递质的释放。

这些神经递质包括内啡肽、γ-氨基丁酸(GABA)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物质,它们对镇静、镇痛以及情绪调节起到重要作用。

三、针灸在临床上的应用1. 长期慢性疼痛管理:针灸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长期慢性疼痛,如头痛、颈肩痛、腰背痛和关节炎等。

临床实践和研究表明,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神经末梢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来改善疼痛感知,并减少对传统药物治疗的依赖。

2. 神经功能障碍康复:针灸在脑卒中、帕金森氏综合征等神经功能障碍的康复上也展现出显著效果。

它可以刺激和调节受损组织及周围组织的血流,促进受损区域的修复,并增强相应肌肉的力量和均衡性。

3. 内分泌失调治疗:一些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以及甲亢等内分泌失调相关问题,也可以通过针灸得到缓解。

该治疗方法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平衡体内荷尔蒙水平,并恢复正常生理功能。

针刺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针刺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针刺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针灸作为传统中医疗法之一,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尽管在当今医学领域已有许多新的高科技医疗技术出现,但是针灸治疗作为一种非常常见的治疗方式,仍然得到广泛应用和关注。

针灸治疗的基本原理是刺激穴位,从而达到调节人体机能的目的。

其中,人体的神经系统对针灸的治疗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神经系统的角度探讨针刺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一、针灸对神经系统的影响1.1 针灸对交感神经系统的影响针灸能通过交感神经系统调节身体的机能,从而实现缓解病症的目的。

交感神经系统是自主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它负责调节身体的心血管、消化、呼吸等机能的运转。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针灸能够减轻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度,从而达到促进心血管、消化和呼吸系统的调节作用。

尤其是在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上,针灸可以降低血压、改善心率变异性等指标。

1.2 针灸对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影响除了对交感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外,针灸还能够影响副交感神经系统,从而发挥调节作用。

副交感神经系统负责调节人体的平静、休息、消化等机能,它与交感神经系统相对应。

在针灸治疗中,适当的针刺可以通过副交感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缓解患者心理紧张、焦虑等情绪问题,有助于促进身体的放松和恢复。

1.3 针灸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最为重要的神经系统之一,它包括了大脑、脊髓及其附属神经组织。

针灸能够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具体而言,针灸可以促进温和的兴奋神经元,减弱病态的兴奋,从而改善机体的功能状态。

同时,针灸还能够通过神经调节、激素调节等多种途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信号传递,并发挥相应的治疗作用。

二、针灸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机制2.1 针灸对神经递质的调节作用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介质,它在神经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实验证明,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及其作用,从而对神经系统产生调节作用。

例如,针灸可以调节人体内啡肽、压肽、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含量和释放,从而改善身体状态。

针灸的经络原理

针灸的经络原理

针灸的经络原理针灸是一种古老的中医治疗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刺激经络系统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理论中,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一套络脉系统,称为“经络”。

经络的存在和运行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体五脏六腑相互联系的桥梁。

针灸治疗的基本原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第一,经络通协原理。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经络是连接脏腑组织器官的系统,它们之间通过经络形成一个密切的联系,并通过经络互相通连,通力协作,以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平衡。

经络通协的原理是针灸治疗的基石,通过在特定的穴位刺激经络,可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疏通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第二,气血运行原理。

中医理论认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也是气血运行的载体。

气血是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们在经络中流动,为脏腑组织器官提供养分和能量,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

通过在特定穴位刺激经络,可以调节气血运行的畅通,促进气血的运行和代谢,达到调节人体生理功能、治疗疾病的作用。

第三,神经调节原理。

针灸刺激经络的作用不仅仅是机械刺激,更重要的是通过神经调节来产生效果。

针刺经络可以激发神经系统,通过神经递质传导作用,对机体产生影响,从而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

例如,针刺某些穴位可以刺激交感神经系统,调节心率和血压;针刺其他穴位可以刺激副交感神经系统,促进消化和睡眠。

第四,类金属效应原理。

针灸针的材质多是金属,针刺穴位后可以引起电生理反应。

这种电生理反应类似于金属之间的金属效应,即金属导电的特性。

通过电生理反应的作用,可以调节机体的电生理活动,从而影响生理功能。

综上所述,针灸的经络原理包括经络通协、气血运行、神经调节和类金属效应。

这些原理相互作用,通过在特定穴位刺激经络,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对许多疾病具有重要的疗效。

人体经络按摩针刺平衡疗法治疗颈椎病的病理机制探讨

人体经络按摩针刺平衡疗法治疗颈椎病的病理机制探讨

岁, 平均( 7 8 岁 。多为司机 、 4+ ) 打字员 、 办公室工作人员等 , 均
经西医治疗无效而转 中医治疗 。病程 2周至 1 年 。 1
1 诊 断 . 2
替使用。 ②辨证配穴 : 寒湿痹阻加风府 、 风池 、 合谷 、 曲池 , 痰瘀 阻络加丰隆 、 血海 、 膈俞 , 气血不足加肺俞 、 手三里 、 足三里 、 脾 俞 , 肾不足加大杼 、 肝 肾俞 。 方法 : 针具选用 03m . m无 菌性一次性毫针。针刺 颈项 部 压痛点或阳性反应点时针尖指向病所 、 采用平补平泻手法 , 针 刺肩部和上肢腧穴时进针后以得气感 向手部放射为佳 ,实证
予 以泻 法 , 证 者 予 以平 补 平 泻 或 补 法 。 虚
1 . 基础诊断 : .1 2 ①检查颈椎活动度 : 把头缓慢向各个方位旋 转, 看颈部是 否出现疼痛 ; ②检查 颈椎 出毛病的部位 : 微微低
头, 从最 突出的第 7颈椎 开始往上 , 手轻轻地 按压 颈椎及左
右两侧。
脊。 颈部痛 , 感觉 障碍 , 颈椎 34棘突之间旁开 0 取 、 . 5寸夹脊 ;
如颈肩痛 向上臂外侧和前臂侧有放射痛及麻木 ,取 C. 突 棘
之间旁开 0 . 5寸夹脊 ; 如麻痛沿上述路线 至食 中指 , C 棘 取 突之间旁开 05寸夹脊 ;如麻痛沿 上臂 内侧 和前臂 尺侧 到环 . 指小指 ,取 cT 棘突之 间旁开 05寸夹 脊 ,此外 还可循经取 7。 .
工作 。x线检查 :从 医学角度分析该患者症状为颈椎弧度变
直、 小关节骨 质增生 。
1 . 人体经络按 摩平 衡疗法 : .1 3 经络按摩平衡疗法 的治疗 原
治疗 : ①推拿手技 : 放松 , 侧位扳法( 先患侧 , 后健侧 。 要求

针灸作用机理的现代研究

针灸作用机理的现代研究

针灸作用机理的现代研究卢森堡国家健康研究中心国际合作项目负责人佰瑞福世联国际中医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王宁教授、医学博士针灸学是中国独创的一种治疗体系,是中医最主要的非药物疗法。

其特点是:针灸对多个功能系统均有调节作用,能够发挥比药物更符合生理规律的调控效应,其科学性是不容置疑的。

1、针刺镇痛机制的研究:针刺产生的镇痛效应可分为局部镇痛和全身性镇痛。

在同神经节段水平,针刺只要能兴奋穴位的A类纤维就有明显的镇痛效应。

其机制为粗纤维的传入在脊髓对痛敏神经元起抑制作用,从而关闭了伤害性信息向高位脑中枢传递的闸门。

也就是说,针刺只要激活较粗的传入纤维就能产生节段性的镇痛效应。

针刺引起全身各部位的镇痛效应,是因为针刺激活了机体的抗痛系统。

只有较强的针刺激,在Aδ类或/ 类传入纤维能被兴奋时,才能有效激活内源性镇痛系统的有关结构,并在临床和实验条件下已观察到了明显的广泛性镇痛作用,从而揭示了局部与全身性镇痛作用的机理。

2、针刺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的研究人类的许多疾病如心脑血管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过敏性疾病(哮喘)、免疫功能低下、内分泌系统疾病、神经—肌肉系统疾病等,都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有关,而针灸对这些疾病都有较明显的治疗作用。

由于这些疾病的表现大多以数个脏器或多个功能系统受损,针灸经络的特异性联系不很明确。

因此,针灸经络的作用还涉及到整体非特异调节效应,这种效应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发挥治疗作用。

例如:海洛因依赖者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下丘脑—垂体—性腺系统。

在女性患者,99.8%月经异常,尤以闭经或周期延长为多见。

海洛因依赖者对免疫系统的损害是多方面的,包括非特异免疫功能,体液免疫功能,细胞免疫功能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临床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针刺调整其免疫功能,对海洛因依赖女性患者药物戒断和月经功能恢复,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3、经、穴—脏腑相关机制的研究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常常可在穴区皮下触到结节状或条索状物,这些现象常与内脏的某些病理变化有关。

针灸原理是什么

针灸原理是什么

针灸原理是什么
针灸原理是中医学中一种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上刺入针具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它基于中医理论中的经络与脏腑相互联系的观念,认为人体的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上的穴位与脏腑器官相互关联。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气血的流动,平衡脏腑功能,从而恢复健康。

据中医理论,穴位是人体经络上的特定点位,也是人体生理和病理反应的敏感区域。

针灸的原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刺激效应:针刺穴位可以产生机械、神经和生化的刺激效应。

机械刺激可以诱发特定的生理反应,例如增加血液流量、改变细胞代谢等。

神经刺激可以通过神经传递信息到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

生化刺激可以促进体内的物质代谢,释放内源性物质如内啡肽、多巴胺等,从而产生镇痛和抗炎等效应。

2. 气血调节:针刺穴位可以调节经络的气血运行。

中医理论认为气血的流通与健康密切相关,如果经络有阻塞或不畅通,容易引起疾病。

针灸的刺激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运行,从而改善病理状态。

3. 神经调节:针刺穴位可以通过神经反射机制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

针灸刺激可以激活局部神经末梢,通过神经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影响脑部的神经调节中枢,调节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等器官的功能。

综上所述,针灸原理是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气血的流动,平衡脏腑功能和神经调节,以达到促进健康和治疗疾病的效果。

针灸在临床实践中已被广泛应用,并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展现出一定的疗效。

针刺疗法的三大作用 哪个让你心动了

针刺疗法的三大作用 哪个让你心动了

针刺疗法的三大作用哪个让你心动了中国古时候的医疗和现在的医疗其实有蛮的区别。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不断涌现的先进的设备,很多人都不再使用古时候的针刺疗法。

针刺疗法其实是蛮有研究的,可以说,虽然现在的科技先进却也很少有人能够传承到中国的针刺疗法。

究竟针刺疗法有什么诱人的作用呢?下面便跟着我一起来看看针刺疗法的作用以及感受下中国古时候人的智慧。

针刺疗法的作用1.疏通经络人体是一个经络系统,其中有很多大小不同的经络,通畅的经络可以保护人体,防治疾病的出现,如果这些经络系统不畅通的话,就很容易出现各种疾病。

比如很多时候腰酸背痛,做做针灸就能缓解,这主要是依赖于针刺疗法的疏通经络的作用。

经络不通、经络受阻容易使得体内的气血运行不畅出现比如麻木、肿胀、淤斑等情况。

2.扶正祛邪扶正祛邪其实也很好理解,通俗理解就相当于人体的抵抗力,它的存在没有生病的时候可以防止生病,在生病之后可以与侵袭身体的邪气也就是各种不好的因素做斗争,使得疾病逐渐好转。

针刺疗法不仅能帮助增强身体的抵抗力,达到增强正气的作用,而且在邪气出现或者已经侵袭身体的时候,扮演巨噬细胞的角色,将这些不好的东西给消灭掉。

3.调和阴阳虽然人体生病的原因有很多,但中医认为阴阳平衡是万物存在的原因,同样也是人体不容易发病的原因,而很多时候体内的阴阳平衡被打破,比如表现阴虚则热、阳虚则寒等情况,阴虚体质的人容易出发热的情况,而阳虚体质的人又很怕冷。

如果是类似于阴阳平衡被破坏出现的疾病或者疾病表现的话,通过针刺疗法可以达到调整的目的,因为针刺疗法是可以起到双向调节作用的,如果是太过旺盛的比如阳气过于充足导致的阳强,通过针刺是可以帮助卸掉过于充足的阳。

即使是虚象,比如是阴虚,又可以通过针刺疗法达到补阴的作用。

其实,除了治疗疾病以外,针刺疗法还有保健的功能,例如更年期快接近时可以采取针刺疗法来缓解等。

可见,针刺疗法的作用还是蛮多的。

最重要的是针刺不比现阶段的西医药,对人身体危害那么大。

经络以及针刺养生的方法

经络以及针刺养生的方法

经络及功法保健实验目的:通过观看视频以及老师的指导:1、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及流注次序;2、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及常见腧穴的具体部位和主治,了解腧穴的作用、分类、功能;3、掌握八段锦的动作。

实验原理:1、经络具有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以及调节的作用,运行于其中的经气可以对信息进行感受与传导,各种治疗刺激以及信息可以随经气到达病所,起到调整疾病虚实的作用。

经络循行分布于人体各脏腑形体官窍,通上达下,出表入里,形成一个具有完整结构的网络状调节系统,进行信息的传导及调节,以用来阐释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以及指导疾病的治疗。

通过刺激其上的穴位或一些特定穴位可以治疗穴位所在部位、邻近部位组织器官、脏腑病变、本经循行所过的远隔穴位所在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变、调节机体功能。

2、八段锦是形体活动与呼吸运动相结合的传统运动,其八个动作分别以躯体的伸展、俯仰、肢体的屈身运动,伴随呼吸来加强五脏六腑的功能性锻炼,其养生功效是通过对肢体的伸拉、牵张肌肉经筋进而引动经络畅通气血、调畅气机、疏肝理气调畅情志;通过牵动经络之根结调动经络气机。

实验步骤:1、八段锦的动作步骤: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两手攀足固肾腰;攥拳怒目增气力,背后七颠百病消。

同时,在做八段锦时,要做到松静自然,形息相随,动作准确,圆活连贯。

2、腧穴分类: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治疗作用:近治作用(所有穴位的共同点)-治疗穴位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组织器官、脏腑病变的作用;远治作用-治疗本经循行所过的远隔穴位所在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变,甚至对全身有影响;特殊作用-双相良性调节作用:当机体功能低下时刺激某些穴位使机体功能增强,当机体功能亢进时刺激相同穴位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相对特异性:如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素髎升压。

定位方法:.骨度分寸法:头面部:前两额发角之间为9寸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为12寸眉间至前发际正中为3寸第七颈椎棘突下至后发际正中为3寸胸腹部:胸骨上窝至胸剑联合中点为9寸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为8寸两乳头之间为8寸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为5寸。

针刺的脑机制与临床应用

针刺的脑机制与临床应用

针刺的脑机制与临床应用针刺作为一种中医传统疗法已经存在了数千年。

在中国国内,针灸治疗已被很多人所接受,但是对于西方人来说,针刺的疗效以及作用机理还有待深入研究。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开始通过不同的研究手段,对针灸治疗作出了更加深入的探讨。

针刺治疗的引入,有了科学论据和基础,对于推广和应用针灸也有现实的意义。

本文将会详细谈及针刺治疗的脑机制以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

一、针刺的基本原理针刺是运用麻醉和感觉神经学的基础知识、中医经验和疗效,通过针具、手法等手段,刺激人体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其中,每个穴位都有着不同的诊治方法和具体应用。

针刺虽然源自于中医,但其作用机理已被科学所证实。

针刺可以调节大脑的神经递质和激素,改善身体的内分泌及免疫功能,从而达到调节身体平衡、促进健康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针刺的作用机制1. 神经递质影响神经递质是人体内部传递信号的媒介,是调节人体各系统和器官正常功能的关键。

针刺可以调节神经递质,包括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γ-氨基丁酸、亚硫酸甘氨酸和肽类等,从而起到调整身体机能的作用。

研究表明,耳穴针刺会改变脑内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含量。

在针刺治疗中,这些神经递质的变化和趋势反映出了治疗的效果和过程。

2. 脑区功能调控从观察针刺的反应可知,针刺穴位位于皮肤或肌肉表层,但治疗效果却可以远远超过针刺部位。

这是因为针刺可以利用皮肤、肌肉和神经系统的反射传递,使中枢神经系统根据不同需求进行功能调控。

研究表明,针刺刺激不同穴位时,会激活大脑中的特定区域,如前额叶、后枕部和下丘脑等。

这些区域与情绪、疼痛、认知和意识等方面的变化有关,进而影响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3. 免疫调节研究发现,针刺可以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包括提高机体的抗体水平、增加免疫细胞的活性和促进免疫相关的细胞因子的合成和释放等。

从针刺反应的角度来看,穴位反应的显著度与身体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

中医针灸疗法针刺穴位的奥秘

中医针灸疗法针刺穴位的奥秘

中医针灸疗法针刺穴位的奥秘针灸疗法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都享有盛誉。

它不仅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还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康复手段。

针刺穴位是针灸疗法的核心,背后蕴含着丰富的中医学理论和奥秘。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医针灸疗法的针刺穴位奥秘。

一. 穴位的选择中医学认为,人体有365个主要穴位和1600多个次要穴位。

在进行针灸疗法时,医生需要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穴位。

穴位的选择是基于中医的经验和病情分析,通过观察舌苔、望诊脉搏和询问病史等方法来确定。

二. 针刺的深度和方向针刺的深度和方向是针灸疗法中另一重要的考虑因素。

不同的穴位和疾病需要不同的深度和方向。

中医认为,通过针刺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和平衡阴阳。

深度和方向的准确掌握可以确保针刺的效果。

三. 穴位的分类根据中医学理论,穴位可以分为经络穴位和非经络穴位两类。

经络穴位是人体经络系统上的一系列穴位,它们与脏腑器官具有密切的关系。

非经络穴位则是分布在身体其他区域的穴位,例如头部、手部和足部等。

在针灸疗法中,不同类型的穴位有不同的治疗效果。

四. 针刺的技巧针刺技巧是针灸疗法的关键,其中包括进针、转针、提插、回旋等操作。

准确的插针技巧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病人的痛感,并确保治疗效果。

此外,医生还需掌握调节针刺的力度和节奏,根据病情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

五. 针刺的作用机制中医认为,针刺可以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

针刺可以产生一系列生物效应,包括神经反射、神经调节、内分泌调节、免疫调节等。

此外,现代科研也发现针刺可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和细胞再生,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六. 针灸的疗效与应用针灸疗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例如疼痛、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针灸作为一种低风险、无药物依赖的治疗方法,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此外,针灸还被用于康复和改善生活质量,例如戒烟、减肥、调节情绪等方面。

针灸作用的原理

针灸作用的原理

针灸作用的原理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插入细长的针来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

尽管针灸的疗效在西方医学界一直备受争议,但它在世界范围内仍然被广泛使用,并且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揭示其作用的原理。

针灸的原理可以归结为三个主要方面:神经调节、神经内分泌和免疫调节。

第一,针灸的神经调节作用是通过刺激针灸穴位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研究表明,插入针头后,针刺部位的神经纤维会释放多种神经递质和生物活性物质,如内啡肽、多巴胺和组织胺等。

这些物质可以抑制疼痛传导,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并通过对神经元的刺激来调节神经活动。

第二,针灸的神经内分泌作用是通过调节内分泌系统来产生治疗效果。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调节垂体-下丘脑-靶腺系统,改善内分泌的平衡。

它可以促进某些激素的分泌,如内啡肽、血清素和胰岛素等,从而产生镇痛、抗炎和抗衰老的作用。

第三,针灸的免疫调节作用是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来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

研究发现,针灸可以调节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活动,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除了上述的三个主要方面,针灸还可以通过刺激局部组织、改善氧气和营养供应、促进细胞代谢等方式产生疗效。

尽管针灸的作用机制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但众多的临床研究和案例都证明了针灸的治疗效果。

许多人通过针灸成功治疗了各种疾病,包括慢性疼痛、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在许多情况下,针灸可以与药物治疗相辅相成,提供更全面和综合的疗效。

虽然针灸的原理并非完全被科学所证实,但其作用的确被广大患者所认可和接受。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对针灸疗效更深入的研究,相信针灸的作用原理将会有更全面、深入的解释。

尽管如此,针灸依然是一种安全、有效且可靠的治疗方式,为人们的健康带来了福音。

针灸作为传统中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疗效和作用原理一直备受关注。

无论是对于针灸的信仰者还是持怀疑态度的人来说,研究针灸的原理对于推动医疗科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针灸物理的原理

针灸物理的原理

针灸物理的原理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因其针灸操作简单、安全、疗效显著等优点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使用。

在针灸治疗过程中,针具直接作用于身体上的特定穴位,通过调节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针灸这一疗法的实践基础和理论支撑,既有中医经验的总结,也有现代医学理论的解释,其物理原理不仅和人体生理过程有关,也受到物理学方面的影响。

1. 针刺刺激作用的物理原理针刺刺激是针灸疗法最基本的操作,起到了调节全身生理和病理状态的作用。

针刺对机体产生的作用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释。

物理学角度,针刺刺激作用主要是通过刺激穴位以及与针头接触的皮肤、神经、筋脉等组织产生的力和能量所作用于机体内部的相关组织、器官,促进机体生理活动与代谢的调节。

这与物理学中的机械刺激法,如振动、压力、摩擦等的作用机制类似。

2. 穴位电磁现象的物理原理穴位是针灸治疗的重要目标和基本操作对象,其所处的位置是人体存在大量神经和血液等生物物质聚集的地方。

穴位上存在着一些特殊的电磁现象和反应,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穴电现象”。

穴电现象是指穴位表面的电位状态特有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电位的大小、稳定性、频率等,与穴位所处的处于神经和导电组织的丰富有关。

这些电磁现象的存在不仅影响了穴位的生理效应,而且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

3. 针灸的神经调节作用针灸的神经调节作用是一种广泛的生物物理现象。

该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正反馈循环的反馈机制调节人体内分泌物质和相关脑区的神经传导,从而产生一系列机体反应,如释放代表止痛和幸福感的内啡肽等荷尔蒙,抑制肌肉痉挛,协调人体各个器官的功能等。

同时,神经调节机制还能影响免疫系统和炎症反应,从而发挥抗炎、免疫调控的作用,这也是针灸疗法得到医学认可和应用的原因之一。

4. 针灸的生物磁场效应生物磁场是指生物体内和周围所产生的磁场。

作为一种含有自然物理学、氧化还原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知识的交叉领域,生物磁场的建立和特征对于人体内部的调节和恢复有着一定的影响。

针刺治病机理综述

针刺治病机理综述

针刺治病机理综述发布时间:2021-02-03T11:29:03.883Z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31期作者:王睿智王俊仁张炎铎王成轾[导读] 目的探讨针刺治病基础及机理方法收集目前国内外关于经络穴位及针刺王睿智 1王俊仁2 张炎铎3 王成轾3 1朝阳区孙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北京 100012. 2北京朝阳区和平医院中医科北京 100012 .3航空总医院北京 100000择要目的探讨针刺治病基础及机理方法收集目前国内外关于经络穴位及针刺治病机理研究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推测。

结论经络穴位是针刺治病基础,机理是向穴位输入反馈信息,与神经协同作用,引发肥大细胞脱颗粒反应, 调节免疫功能与整体调理。

关键词针刺治病基础输入反馈信息协同神经作用中医经络学说是传统中医学的核心,也是经典中医针灸学核心,均为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

然而,这千古之迷直到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科技发展、检测仪器进步和研究的深入,人们才认识到经络穴位客观存在,对其实质及针刺治病机理也有了越来越多了解。

经络穴位是针刺治病基础经络穴位客观存在李志道等认为,经络是信息流或为具有较强传导作用的暗物质流[1]。

韩金祥[2]提出 “经络-光子”学说。

张力[3]提出人体各组织存在不等的梯度电场,此类梯度力作用的结果即构成线性、稳固性的生物电网。

马玉宝等[4]认为,经络是具有独立性的内控系统,络气即生物电粒子。

康徕(聚医康?2017-06-05)认为经络里运行的是气,它以势能、电能、光能、热能、磁能、化学能等多种能量形式富集于经络上。

庞明?(智能气功?2018-05-07)认为经络体系在人体皮下和筋膜里气束是最明显,体外经络体系在人体皮肤表面至皮外5~10厘米之内,练功到一定程度不用接触人,就可以有较强气感。

刘执玉教授提出经络是”人体淋巴管前组织通道系统”。

美国科学家利用最新技术发现了一条“流动流体的高速公路”。

这一新发现的质液网络遍布全身的筋膜其间充满了液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经络——针刺的作用机制
摘要:针刺的特异临床疗效主要是刺激快痛神经活动脑啡肽类抑制神经,使慢痛神经制约环路的功能正常发挥,恢复病变组织,改善组织功能。

关键词:探索经络;针刺机制;脑啡肽;GABA;感觉神经增长;伤害性信息
针刺向来以特异的临床疗效为世人称道,针刺有两大作用: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本篇侧重于协调阴阳作用的分析。

1 经络神经及针刺案例
经络系统包括两种感觉神经,即痛觉神经,一种为感受牵拉机械刺激的、有髓鞘的、属Aδ纤维的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快,为快痛神经;一种为感受酸度等化学刺激的、无髓鞘的、属C纤维的神经(不包括温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比较慢,为慢痛神经。

这两种神经的周围突皆为非特化的游离神经末梢,既是感受器又是效应器,接受刺激传导冲动,同时释放递质(主要为神经肽)。

两种神经的胞体位于脊神经节或脑神经节中,是分出中枢突和周围突的假单极神经元。

慢痛神经递质主要为SP,H+、缓激肽、五羟色胺、腺苷、组胺、辣椒素等都是其刺激物。

下面为针刺治疗内热的典型病例:王某,女,32岁,就诊于2003年10月18日,主诉:胸闷2天。

患者2天前因情绪波动而感胸闷不畅,胸部如有重物压迫,乳房胀痛,攻窜作痛,心慌疲惫,太息嗳气,左胸乳房上方有2分硬币大小结节,今在结节上方又出现一5cm长条索状包块,均触之软,推之可移动。

除外器质性心脏病,为气滞性胸闷患者。

治疗方法:针刺膻中穴予宽胸理气,消散结块;用直径0.25mm、长25mm毫针斜刺膻中穴,针刺深度到胸骨,行提插手法,使针感传至左胸心前区,患者即诉胸中豁然开朗,留针30min。

出针后患者诉胸闷不畅等症状消失,查左胸乳房上方结节和条索状包块也消失,随访1周无异常,为临床治愈[1]。

2 针刺作用机制的探索
针刺的临床疗效主要是兴奋快痛神经和慢痛神经所致。

兴奋慢痛神经可以产生热、酸的感觉,热感是神经末梢释放递质SP通过使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扩张微血管,同时增强代谢的结果;酸感与代谢产物增加及神经敏感化感觉阈降低有关。

兴奋快痛神经可以产生胀、重感觉,也与组织水肿和感觉阈降低有关。

有研究显示在正常大鼠的脊髓薄片上对脊髓背根Aδ传入神经纤维进行低频(1Hz)条件电刺激,在初级传入纤维与脊髓背角伤害性感受神经元之间形成的突触传递能诱发明显的长时程抑制(LTD)。

不需要GABAA 受体或甘氨酸受体的激活(Sandkuhler等,1997),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可以阻止这种LTD 的诱导。

这表明兴奋快痛神经会通过阿片肽能神经元对慢痛神经作用产生抑制影响。

脑啡肽能增加背角伤害性神经元的K+电导,导致膜的超极化而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

激活阿片肽受体能减少无髓初级感觉神经的Ca2+内流及SP的释放。

GABA 通过GABAB受体也有同样作用。

T:脊髓投射神经元SG:伤害感受神经元ENK:脑啡肽类神经元+:兴奋-:抑制
下面将痛觉调控的闸门学说示意图稍加改动来分析可能的快、慢痛神经制约机制。

Aδ、C分别为同一脊髓节段相匹配的快痛和慢痛神经纤维,T为脊髓背角上行投射神经元,SG为脊髓背角伤害性感受中间神经元,ENK为脑啡肽类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如图1所示:Aδ、C都能兴奋投射神经T;C强刺激可兴奋SG 神经元并打开闸门,通过T将伤害性信息上传脑干、丘脑等高级中枢;Aδ可兴奋ENK类神经制约性调控C,C分支与ENK类神经构成反馈调节环路,C分支释放递质兴奋,ENK类神经突起释放抑制性ENK或GABA递质对自身兴奋性及递质释放进行负性调节,这个制约环路应是在Ⅰ型突触球内以容积传递的方式进行,两者互为突触前和突触后成分。

也可有轴-轴突触性突触前抑制。

平时快痛神经和慢痛神经本身通过ENK类神经元对慢痛神经的递质分泌进行基础调节并控制慢痛神经的增长,慢痛神经兴奋性增高、递质分泌增多时可通过ENK类抑制神经进行负反馈调节。

当慢痛神经受到伤害性刺激,电活动增强、递质分泌骤增时,如果快痛神经兴奋性不能相应升高则环路抑制作用减弱,慢痛神经可产生伤害性信息,兴奋SG打开闸门将伤害性信息上传并伴发炎症、疼痛;慢痛神经抑制环路破坏,慢痛神经增长失控可在神经生长因子作用下发生增长,也有可能使ENK类抑制神经损伤。

在不同的情况下慢痛神经兴奋导致的结果是不同的。

①健康组织正常生理功能活动加强时,局部代谢产物、K+、腺苷、组胺、缓激肽等可刺激微血管周围的慢痛神经(即SP能感觉神经)末梢感受器,使其兴奋并增加递质的释放。

SP 直接间接介导微血管扩张,增加局部组织血供及代谢水平;也可使脊髓背角相关神经元突触传递长时程增强以维持SP感觉神经的兴奋性及敏感化;这种状态下脊髓背角伤害性感受中间神经元不会把闸门打开、无伤害性信息上传;②适宜刺激物浓度升高可构成伤害性刺激,炎症介质、组织坏死产物可构成伤害刺激,在伤害性刺激和神经营养因子的维持下慢痛神经冲动骤增、SP及NKA递质释放骤增,使微血管扩张、局部血液灌注增加,破坏同脊髓节段的自身抑制环路,同时打开伤害性信息上传的闸门并产生痛觉;通过脑痛觉调制下行径路抑制慢痛传入神经及脊髓背角相关神经元的兴奋性,控制炎症反应;通过迷走背核下调相关内脏器官的功能活动。

炎症时慢痛神经兴奋可使内脏组织病理代谢旺盛而生理功能活动减弱,从而实现微循功能单位的能量代谢分配。

因此痛觉调制环路也可执行对内脏生理功能活动进行的负调节,防止代谢过旺引发的炎症等损伤。

长期、慢性、反复的炎症易导致慢痛神经抑制环路得不到完生恢复,致使疾病慢性迁延化;
③局部抑制环路破坏,慢痛神经在神经生长因子作用下发生增长[2]。

首先,在脊髓背角同节段水平与之相连接的其它神经元未发生增长,也就是说慢痛神经变强壮了而其它神经相对弱小,神经功能协调紊乱;部分抑制环路破坏,慢痛神经
递质分泌容易增多引发外周炎症;周围端刺激物神经未增长时的伤害浓度,增长后不使其产生伤害性信息,不打开闸门上传;痛觉下行抑制径路对其作用失灵。

其次,在外周组织,增长的慢痛神经导致毛细血管数目增多,基础代谢水平提高,软组织增生;组织液增多,阳虚、组织功能下降;兴奋时递质释放增多,病理性代谢旺盛产生内热;血管自律运动改变,微小静脉血回流不足、血循环障碍;局部氧自由基产生增多、基质沉积。

增长的慢痛神经兴奋时局部SP、自由基、缓激肽、组胺等炎症介质易增多,血液瘀滞白细胞贴壁,诸多不良因素极易导致炎症发生。

快痛神经与慢痛神经之间存在着严密的制衡机制,快痛神经应是构成慢痛神经抑制环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释放的兴奋性递质应能加强中间神经元的抑制活动。

快痛神经兴奋性的缺失或抑制都可能使慢痛神经抑制环路破坏,相反兴奋快痛神经既可抑制慢痛神经增高的兴奋性,也可使增长的慢痛神经缩回到原来的水平。

针刺的协调阴阳就是兴奋快痛神经,既刺激脑啡肽类神经的抑制活动、使制约环路功能正常,发挥快速、强大、精密的负调控效应,又能直接增强组织活动,从而产生特异临床疗效。

按摩作用基础亦同理。

3 结论
综合针刺的作用:①刺激C类慢痛神经增加局部血供;②刺激Aδ类快痛神经促进生理活动、改善组织功能,通过刺激快痛神经恢复制约慢痛神经环路;③消减病理性代谢、调整不合理的能量分配;④使组织结构的病理性改变复原、改善局部血循环;⑤清除诱发炎症的不良因素,减少炎症的发生;⑥降低慢痛神经兴奋性、消除增生的软组织及水肿,减轻疼痛。

总之,就是恢复和增强组织功能。

健康组织相匹配的快痛神经制约着慢痛神经。

各种因素使快、慢痛神经兴奋性失衡,或慢痛神经发生增长变强壮,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如神经衰弱、肌肉酸痛、咳喘、消化不良、便秘、疾病迁延等。

恢复快痛神经对慢痛神经的制约使两者兴奋性维持动态平衡,就可使疾病痊愈。

中医针炙、用药治病主要目的就是促使阴阳血和。

所谓阴阳自和就是恢复快痛和慢痛神经的功能协调。

参考文献:
[1]陆永辉.针刺膻中穴宽胸理气即时作用观察[J].甘肃中医,2004(8).
[2]方胜林,方立新.探索经络——气行血行[J].亚太传统医药,2008,4(11):12-14.(责任编辑:陈涌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