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单一的油气聚集圈闭中
04 第三章 圈闭和油气藏——【石油地质学 姜福杰】
第一节 圈闭与油气藏的概念
二、油气藏
1.油气藏的概念
油气藏是地壳上油气 聚集的基本单元,是 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 聚集。具有统一的压 力系统和油、气、水 界面。
第一节 圈闭与油气藏的概念
一个油藏
两个油气藏
三个油气藏
第一节 圈闭与油气藏的概念
大类
构造圈闭与构造油气藏 地层圈闭与地层油气藏 岩性圈闭与岩性油气藏 复合圈闭与复合油气藏
类型
背斜圈闭与背斜油气藏 断层圈闭与断层油气藏 裂缝性油气藏 岩体刺穿圈闭与岩体刺穿油气藏 地层不整合圈闭与地层不整合油气藏 地层超覆圈闭与地层超覆油气藏 储集岩上倾尖灭圈闭与储集岩上倾尖灭油气藏 储集岩透镜体圈闭与储集岩透镜体油气藏 生物礁圈闭与生物礁油气藏 地层-构造圈闭与地层-构造油气藏 岩性-构造圈闭与岩性-构造油气藏 地层-岩性圈闭与地层-岩性油气藏
构造圈闭与构造油气藏 背斜油气藏 断层油气藏 裂缝性油气藏 岩体刺穿油气藏
第三节 构造圈闭和构造油气藏
一、背斜圈闭和背斜油气藏
背斜圈闭:由背斜作为遮挡条件而形成的圈闭
第一节 圈闭与油气藏的概念
背斜圈闭:溢出点、闭合度
闭合度
水平面
无闭合
构造幅度,各剖 面中都相同
构造幅度:以区域倾斜面为基准 闭合度: 以水平面(海拔)为基准
第一节 圈闭与油气藏的概念
a 完全封闭 b 部分封闭
若断层两侧系渗透性岩层相 遇,A点为溢出点,此时断层圈 闭的闭合高度和闭合面积就都 相应变小了。假如断层面本身 不封闭,不可能形成圈闭。
第二节 圈闭与油气藏的类型
二、油气藏按烃类相态的分类
油藏工程基本名词解释
油藏工程基本名词解释六、掌握常用的油藏工程基本名词解释。
1.油田勘探开发过程:(1)区域勘探(预探):在一个地区(盆地或坳陷)开展的油气勘探工作。
(2)工业勘探(详探):在区域勘探所选择的有利含油构造上进行的钻探工作。
(3)全面开采2.油藏(Oil Reservior):指油在单一圈闭中具有同一压力系统的基本聚集。
3.油气藏分类:(1)构造油气藏:油气聚集在由于构造运动而使地层变形(褶曲)或变位(断层)所形成的圈闭中。
(2)地层油气藏:油气聚集在由于地层超覆或不整合覆盖而形成的圈闭中。
(3)岩性油气藏:油气聚集在由于沉积条件的改变导致储集层岩性发生横向变化而形成的岩性尖灭和砂岩透镜体圈闭中。
4.油田地质储量:N=100Ah?1?S wiρ0/B oi5.气田地质储量:G=0.01Ah?S gi/B gi6.油气储量:探明储量、控制储量、预测储量7.油藏驱动方式(Flooding Type):(1)弹性驱动(Elastic Drive):在油藏无边水或底水,又无气顶,且原始油层压力高于饱和压力时,随着油层压力的下降,依靠油层岩石和流体的弹性膨胀能驱动的方式。
(2)溶解气驱(Solution Gas Drive):在弹性驱动阶段,当油层压力下降至低于饱和压力时,随着油层压力的进一步降低,原来处于溶解状态的气体将分离出来,气泡的膨胀能将原油驱向井底。
(3)水压驱动(Water Drive):当油藏与外部的水体相连通时,油藏开采后由于压力下降,使周围水体中的水流入油藏进行补给。
(4)气压驱动(Elastic Drive):气压驱动的油藏存在一个较大的气顶为前提,在开采过程中,从油藏中采出的油量由气顶中气体的膨胀而得到补给。
(5)重力驱动(Gravity Drive):靠原油自身的重力将原油驱向井底的驱油方式。
8.划分开发层系:把特征相近的油(气)层组合在一起,用单独的一套生产井网进行开发,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生产规划,动态研究和调整。
油藏工程原理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圈闭:能够阻止油气继续运移并能使其聚集起来的地质构造。
2、油气藏:单一圈闭中的油气聚集或单一圈闭中被油气占据的部分叫做油气藏。
若圈闭中聚集的是液态石油则为油藏;若圈闭中聚集的是气态石油,则为气藏;若圈闭中同时聚集了油和气,则为油气藏。
3、采出程度:油藏的累产油量与油藏地质储量的比值,定义为油藏的采出程度。
4、开发方式:就是油藏的驱动方式,即开采原油采用哪种或哪几种驱动能量。
5、采油速度:油田年采油量占油田可采地质储量的百分数。
6、驱动指数:每一种驱动能量占总驱动能量的百分数。
7、吸水指数:单位注入压差下的油层注入流量。
8、可采储量:油气藏废弃时的产油气量。
9、卸载效应:油井开井时,压力降落过程中的井筒储集效应。
10、续流效应:油井关井时,压力恢复过程中的井筒储集效应。
11、试井:就是对油气井进行的测试,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油气井或地层的某些参数。
12、稳定试井:在稳定流动过程中对油井进行的测试。
13、拟稳定试井:在拟稳定流动状态下对油井进行的测试。
14、表皮效应:表皮对油井产量影响称作表皮效应。
15、活塞驱替:指注入水像活塞一样将油全部驱替走的一种驱替方式。
16、非活塞驱替:指被水驱替过的地方,依然存在剩余油的驱替方式。
17、亏空体积:油藏的净产出体积,矿场上通常称之为油藏的亏空体积。
18、注采比:注入剂(水或气)的地下体积与采出剂(油气水)的地下体积之比。
19、油藏累计注采比:油藏总注入液量与总采出液量的比值。
20、油井临界产量:当水锥刚好锥进到井底时的油井产量,称作油井的临界产量。
21、划分开发层系:就是把特性相近的油层组合在一起,用单独一套井网进行开发,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生产规划和动态研究。
二、简答1、开发层系的层间差别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1)储层岩性和物性2)流体性质3)压力状态4)油水关系2、划分开发层系的原则:1)储集层特性相近原则2)储量规模原则3)液体性质相近原则4)隔层原则5)压力系统一致性原则6)驱动方式一致性原则7)层位相近原则8)与经济技术条件相适应的原则。
石油地质学名词解释
石油地质学:是矿床学的一个分支,是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及开采的大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勘探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课。
石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氧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原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空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氧化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沉积有机质:通过沉积作用进入沉积物中并被埋藏下来的那部分有机质称为沉积有机质。
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统称为石油沥青类。
它们同煤类、油页岩、一部分硫,都是自然界常见的可燃矿产。
因为这些矿产多由古代的动物、植物遗体演变而来,属有机成因,又具有燃烧能力,所以常被人们总称为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
烃源岩:指富含有机质能生成并提供工业数量石油的岩石。
如果只提供工业数量的天然气,称生气母岩或气源岩。
二次生烃:是指烃源岩在地质历史过程中的受热温度降低以后,导致生烃作用中止(一次生烃作用或初次生烃作用),当受热温度再次升高,并达到适合的热动力条件时,烃源岩有机质再次活化生烃的过程。
引起烃源岩二次生烃的因素有多种可能,但归根到底是由于沉积盆地后期叠加的热力作用引起的。
门限深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度门限称门限温度,与门限温度相对应的深度称门限深度。
门限温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石油,这个温度界限称门限温度。
生油窗:在热催化作用下,有机质能够大量转化为石油和湿气,成为主要的成油时期,称为生油窗。
CPI 值:称碳优势指数,是指原油或烃源岩可溶有机质中奇数碳正构烷烃和偶数碳正构烷烃的比值。
TTI 值:有机质成熟度主要受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因此,根据温度和时间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方法称TTI 法。
即时间—温度指数,简称TTI 值。
生物标志化合物:是指沉积有机质或矿物燃料(如原油和煤)中那些来源于活的生物体,在有机质的演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稳性、基本保存了原始化学组份的碳架特征、没有或较少发生变化,记录了了原始生物母质的特殊分子结构信息的有机化合物,具有特殊的标志性意义。
圈闭和油气藏的概念
一、圈闭
背斜圈闭的构造幅度与闭合度
构造幅度: 以区域倾斜面为基准。
闭合度: 以水平面(海拔)为基准
一、圈闭 断层圈闭的溢出点与闭合度
溢出点
二、油气藏
1.油气藏的概念 油气藏: 单一圈闭中的油气聚集,具有统一的压力系 统,统一的油(气)水界面 “单一圈闭” :单一要素控制、单一的储集层、统一的压 力系统、统一的油气水界面
二、油气藏
2. 油气藏中油气水分布 (1)油气藏:
气在上,油居中,水在下 油-气界面、油-水界面 (2)油藏: 油在上,水在下 油-水界面 (3)气藏: 气在上,水在下 气-水界面
二、油气藏
3.油气藏的度量 (1)含油边界与含油面积 ①外含油边界:油水界面 与储层顶面的交线
②内含油边界:油水界面与 储层底面的交线
盖层本身的弯曲作为遮挡 断层遮挡(封闭) 地层不整合遮挡 岩性变化遮挡(封闭)
③地层不整合作为遮挡
④地层岩性变化作为遮挡
一、圈闭
2.圈闭的度量
①溢出点:油气充满圈闭 后,开始流出的点
②闭合度(closure):圈 闭的最高点与溢出点之间 的海拔高差
③闭合面积(closesing area):通过溢出点的储层顶面 构造等高线所圈出的面积。也称为圈闭的面积。
③含油面积:外含油边 界围成的面积
二、油气藏
(2)油气柱的高度:油(气) 水界面至油藏最高点的垂 直距离
(3)充满系数:含油面积与 闭合面积(圈闭面积)的 比值。或油气柱高度与闭 合高度的比值
二、油气藏
4、边水和底水
边水:只分布在内含油边界以外的水 底水:存在于整个油层底部的水
二、油气藏
第三章 圈闭和油气藏
圈闭和油气藏的概念 圈闭与油气藏的类型 构造圈闭与构造油气藏 地层圈闭与地层油气藏 岩性圈闭与岩性油气藏 复合圈闭与复合油气藏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名词解释总结
名词解释部分第一二章1.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的地质科学。
2.石油:是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以液态烃为主体的可燃有机矿产,又称原油,在成分上以烃类为主,含有数量不等的非烃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在相态上以液态为主,溶有大量烃气及少量非烃气和数量不等的固态烃类和非烃类物质。
3.石油的组分组成:利用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对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的性能,选用不同的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将原油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组分。
4.石油的馏分:是利用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各自具有不同沸点的特性,通过对原油加热蒸馏,将原油分割成不同沸点范围的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馏分。
5.:石油能使偏振光的振动面旋转一定角度的性能。
6.临界温度:气相纯物质能维持液相的最高温度。
高于临界温度时, 无论压力有多大, 都不能使气态物质凝为液态。
7.临界压力:在临界温度时, 气态物质液化所需的最低压力。
8.逆蒸发:在地下较高温度( 即物系的临界温度和最高凝结温度之间) 的特定条件下, 随压力增加液态烃可以转变为气态,是凝析气藏形成的基本原因。
9.天然气(广义):自然界中存在的一切气体。
(狭义):岩石圈中以烃类为主的天然气。
10.气藏气:圈闭中具有一定工业价值的单独的天然气聚集。
11.气顶气:与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态位居油气藏顶部的天然气。
12.凝析气:是一种含有一定量凝析油的特殊的气藏气,在地下较高的温压条件下,凝析油因逆蒸发作用而气化或以液态分散于气中,呈单一的气相存在,称之为凝析气。
13.凝析油气藏:凝析气被采出后因地表的温度压力降低,其中凝析油呈液态析出与天然气分离,这种含有一定量凝析油的气藏,称之为凝析油气藏,简称为凝析气藏或凝析油藏。
14.煤层气:是腐殖煤在热演化变质过程中的产物,以甲烷为主,又称煤层甲烷或煤层瓦斯,主要以吸附态赋存于煤的基质表面,在煤层割理和裂隙及煤层水中还存在有少量的游离气或溶解气。
石油地质学课程知识点总结
石油地质学课程知识点总结一、绪论1、石油地质学又称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原理和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2、石油的特点:石油热值高,比重低。
石油燃烧充分且易引燃。
具流动性。
开采容易,成本低,投产快。
用途广泛。
3、石油的作用:工业的血液工业食粮良田沃土战略资源4、学习石油地质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掌握油气藏的基本特征、形成原理、产出状态、分布规律,用以指导油气田的调查、勘探,以便更有效地发现和探明地下油气藏。
5、石油地质学的内容:生、储、盖、圈、运、保6、石油地质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综合性强,需要的知识面广,必须全面地综合地质、地球化学、岩石矿物学、构造地质学、地史学、水文地质学和数学、物理等多种学科的知识,才能深入认识和掌握油气藏的特征,真正学好石油地质学。
二、第一章油气藏中的流体—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1、石油(又称原油)—crude oil :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2、石油的组成石油的元素组成:碳、氢、氧、氮、硫灰分:微量元素,构成了石油的灰分。
石油的组分组成:油质、苯胶质、酒精苯胶质及沥青质。
石油的化合物组成: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芳烃,和非烃化合物及沥青质。
原油的成熟度:未成熟的石油,主要含大分子量的正构烷烃;成熟的石油中,主要含中分子量的正构烷烃;降解的石油中,主要含中、小分子量的正构烷烃;原油中大于四环的环烷烃一般具有很高的旋光性,所以没成熟的原油旋光性高。
3、石油的物理性质颜色:从白色、淡黄、黄褐、深褐、墨绿色至黑色比重:是指一大气压下,20℃石油与4℃纯水单位体积的重量比,用d420表示。
一般介于0.75~0.98之间。
通常把比重大于0.90的称为重质石油;小于0.90的称为轻质石油。
石油的粘度:代表石油流动时分子之间相对运动所引起的内摩擦力大小。
溶解性:石油难溶于水,但却易溶于多种有机溶剂。
石油地质学-5. 圈闭与油气藏
三、裂缝性背斜圈闭和裂缝性背斜油气藏
(一)概 念
在背斜构造控制下,裂缝性储集层(体)被非渗透性 岩层和水体联合封闭所形成的圈闭称为裂缝性背斜圈闭。
在其中形成油气聚集的则称为裂缝性背斜油气藏。 此类油气藏与背斜油气藏的主要区别在于它的储集层 不是层状的孔隙-渗透层,而是经裂缝改造的非渗透或渗 透性很差的岩层。其储集空间为构造裂缝。
Clq 2019/11/7
(1)圈闭
圈闭的度量
构造起伏幅度与闭合高度
Clq 2019/11/7
(1)圈闭
有效孔隙度值主要根据实验室岩心测定、 测井解释资料统计分析求得,做出圈闭范围内 的等值线图储集层有效厚度则是根据有效储集 层的岩电、物性标准,扣除其中的非渗透性夹 层而剩余的厚度。
Clq 2019/11/7
逆 牵 引 滚 动 背 斜 成 因 示 意 图
Clq 2019/11/7
江 汉 王 场 油 田 底 辟 油 藏 平 剖 面 图
Clq 2019/11/7
(二)背斜圈闭的特点
背斜的成因不同,其形态各异,其闭合度和闭合面积 也差异悬殊。
但背斜圈闭有一个共同特点。即背斜圈闭向下往往垂 直延伸较大厚度的沉积岩层,在较深的储集层中也能形成圈 闭。
二、不整合油气藏
(一)地层超覆圈闭及油气藏 这种圈闭一般位于盆地边缘不整合面之上,水退期,
在不整合侵蚀面上,首先沉积了孔隙性和渗透性均好的 储集层;水进期,在储集层之上超覆沉积了不渗透的盖 层,而不整合面下的不渗透层,又将下面与储集层上倾 方向相切产生遮挡,从而形成圈闭。
Clq 2019/11/7
三角洲的分流河道砂体和河口砂体皆可形成重要的岩性油 气藏
与堡坝(障壁砂坝)及河口坝有关的岩性油气藏
油气藏
对厚层烃源岩而言,容易发生排烃的是其上、下边缘部位,或者靠近断层的部位,而源岩内部则难以排烃从 而容易滞留成藏,是连续型油气聚集的主要部位。自源岩排出的油气在向外运移的过程中,由于距离源岩最近的 储层往往是致密储层,因此油气在烃源岩外的聚集通常首先发生在致密储层中,从而形成致密油气藏或准连续型 聚集,除非有断层将源岩与常规储层直接连通。当油气满足了致密储层中的聚集后,富余的油气开始向距离烃源 岩相对较远的常规储层进行运移聚集,从而形成常规油气藏或不连续型聚集。
描述
指油气储层的岩石物理性质、储层内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在地层条件下的相态和体积特性,以及岩石一 流体的分子表面现象和相互作用,油、气、水的驱替机理等。研究油气藏物性为油气田开发设计、开发动态分析, 以及提高最终采收率提供参数和依据,是油气田开发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油气聚集类型划分及其特征
准连续型油气聚集
真正的连续型聚集应是烃源岩内形成的聚集,其典型代表为页岩油气、煤层气等。但并非所有的页岩油气藏 和煤层气藏均为连续型聚集,二者同样可存在准连续型和不连续型(常规圈闭型)聚集,尤其是不连续型(常规 圈闭型)聚集甚至可能还是煤层气藏乃至页岩油气藏的另一种重要类型。
总结连续型油气聚集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如下: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油气藏概念主要都是基于常规油气藏的研究提出的。随着越来越多非常规油气藏 的发现,逐渐认识到包括致密油气、页岩油气、煤层气在内的许多非常规油气藏,通常并不具有边、底水。
形成的基本条件
《石油地质基础》-11-油气藏的形成
随着油气的不断进入,依次由较高部 位向较低部位聚集,同时气-油、油 -水界面不断下移。一旦油水界面达 到溢出点位置,该圈闭的聚油阶段即 告结束。
此后若仍有油气供给,油将无法再进 入圈闭,只能通过溢出点向上倾方向 溢出.气则可继续进入,并将聚集的 油排出,直至气、水在逸出点直接接 触为止。至此,该圈闭的油气聚集已 最后完成。
油气差异聚集原理适用的地质条件:
1.在区域倾斜的背景上存在溢出点依次抬高的一系列连通圈闭; 2.烃源区位于系列圈闭的下倾方向, 在静水条件下油和游离气一 起运移; 3.有足够数量的油气补给; 具有区域性较长距离运移的条件.
• 常见的干扰因素:
- 支流油气供给 - 油内溶解气随温压降低而逸出
- 油气成藏后发生的油气再分布
圈闭的大小用圈闭最大有效容积来度量, 它表 示圈闭能容纳油气的最大体积:
V = F H
V - 圈闭最大有效容积,m3
F - 圈闭的闭合面积,m2
H - 储集层的有效厚度,m
- 储集层的有效孔隙度,%
三、油气藏的度量
油气藏的大小用储量气)边缘
(一)生储盖组合的类型
• 正常式:下生、中储、上盖(亦称下伏式)
•
• •
侧变式:生储同层,侧生、侧储、上盖
顶生式:顶生、底储,烃源岩兼作盖层(亦称上覆式) 自生自储自盖式:生、储、盖均为同一地层
生储盖组合分类(二)及模式图
(据潘钟祥,1986)
烃源岩 储集层 油气运移方向 烃源岩 储集层 油气运移方向
第十一章
第一节
油气藏的形成
圈闭与油气藏概述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油气聚集 油气藏的再形成 油气藏形成时间的确定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第四章 圈闭和油气藏
第四章圈闭和油气藏(Chapter4 trap and hydrocarbon reservoir)学时:8 学时基本内容:① 圈闭和油气藏的分类及基本要素。
② 各类圈闭和油气藏的形成条件、类型及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各类圈闭和油气藏的形成条件、类型及特征。
教学内容提要:第一节圈闭和油气藏概述一、圈闭的概念和发展油气圈闭:油、气、水流体,在其力场强度的作用下,油气将由高势区向各自的低势区流动,这种储集层中被高油或气势面、非渗透性遮挡单独或联合封闭而形成的油或气的低势区,称为油气圈闭。
二、圈闭和油气藏的分类按成因可将圈闭分为:构造、岩性、地层、水动力和复合圈闭五大类。
圈闭成因分类系统表大类构造圈闭岩性圈闭地层圈闭水动力圈闭复合圈闭亚类1.背斜圈闭1.透镜体型1.地层超覆圈闭1.构造鼻和阶地型水动力圈闭1.构造-地层复合圈闭2.断层圈闭2.上倾尖灭型2.不整合圈闭2.单斜型水动力圈闭2.水动力-构造复合圈闭3.裂缝性背斜圈闭3.礁型圈闭3.古潜山圈闭3.纯水动力圈闭3.地层-水动力复合圈闭4.刺穿圈闭4.沥青封闭圈闭4.构造-地层-水动力复合圈闭三、圈闭和油气藏的度量(本节重点)(一)圈闭的度量1.闭合度(高)和闭合面积的确定闭合度:是指圈闭顶点到溢出点的等势面垂直的最大高度。
溢出点:是指圈闭容纳油气的最大限度的位置。
闭合点:从另一角度来描述溢出点的特征,意即闭合的最低点,低于该点位置,圈闭就不存在了(不闭合),或超出圈闭的范围。
2.有效孔隙度和储集层有效厚度的确定(二)油气藏的度量1.油气藏的概念油气藏:是相当数量的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在一个油气藏内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统一的油、气、水界面,是地壳中最基本的油气聚集单元。
2.油气藏内油、气、水的分布3.度量参数对于油气藏来讲,其大小通常是用储量来表示的,主要用到以下几个参数和术语。
(1)油气藏高度和油气柱高度油气藏高度:是指油气藏顶(闭合高和储层顶面交点)到油气水界面的最大高差。
石油开发地质学-第5章 圈闭和油气藏
(2)含油边界和含油面积 含油边界是油水界面与储层顶面的交线, 油水界面与储层底面的交线称含水边界。
含水边界
含油边界
背斜油气藏中油、 气、水分布示意
图
(2)底、边水 如果油层厚度不大,
或构造倾角较陡,油气 充满圈闭高部位,水围 绕在油气藏四周,即在 内含油气边缘以外,这 种水称为边水
同一背斜中有三个储集 层,分别组成三个圈闭,三 个不同的压力系统,不同的 油、气、水边界,就应该认 为是三个油气藏。
同一套储层, 四个油气藏
同一套储层, 三个油气藏
第一节 圈闭及油气藏的概念
四、油气藏的度量
(1)油水界面、油气界面 在油气藏中,由于重力分异,气在上,油居中,水在
下;形成油-气分界面、油-水分界面。 一般情况下,这些分界面是近水平的,在水动力作用
(1) 溢出点
流体充满圈闭后,开 始向外溢出的点,称该圈 闭的溢出点。
(2)闭合面积 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圈出的面积称该圈闭的闭
合面积。闭合面积愈大,圈闭的有效容积也愈大
(3)闭合高度 从圈闭最高点到
溢出点之间的海拔 高差称该圈闭的闭 合高度
背斜圈闭中,度量最大有效容积的有关参数示意图
油 气
(1)断层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 封闭作用:由于断层的存在,使油气在纵、横向上都被 密封不逸散,聚集成油气藏。
在纵向上,断层的封闭作用决定于断层带的紧密程度, 主要取决于以下四个因素:
A 断层性质及产状:压扭力作用产生的断层断裂带紧密,断 层面具封闭性质。张性断层断裂常不紧密,易起通道作用 。断面陡则封闭性差;断面缓则封闭性好
生物礁油气藏生物礁指由珊瑚层孔虫苔藓虫藻类古杯类等造礁生物组成的原地埋藏的碳酸盐岩建造生物礁圈闭指礁组合中具有良好孔隙渗透性的储集岩体被周围非渗透性岩层和下伏水体联合封闭形成的圈闭其本身具有良好的生油条件储集条件好生物礁本身原生孔隙和次生溶洞都很发育加拿大的油气产量约有60产自生物礁油气藏墨西哥70
圈闭与油气藏类型
五.复合油气藏
构造、地层、岩性、水动力等因素中, 2种或2种以上同时起作用。
金县1-1油田
构造层状油藏为主
复杂断块油藏
东块发育地层油藏 部分单元受岩性、构造双重作用 部分单元具气顶
谢谢
3、
塑性拱张背斜油气藏
——与地下柔性物质活动有关
塑性拱张背 斜油气藏 刺穿接触 油气藏
☆盐、膏、
欠压实泥岩, 欠压实泥岩 ∵密度倒置 又受到不均衡 压力作用所致
4、披覆背斜油气藏
☆与地下古凸起
+ + + + + +
(潜山、基石) 和差异压实作用 有关,继承古凸 起或者沿沉积基 底的隆起形态而 发育成。
圈闭和油气藏的类型
一
圈闭(Trap)的定义
储集层中油气物质自身势能最小而其
动能为零的地方。
盖层封闭
圈闭:适合于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的场所。
圈闭两个基本要素:
储 集 层
封闭条件
:储集油气 :阻止油气散失
a.盖层本身的弯曲变形 b.盖层 + 其它侧向遮挡条件
储集层
无圈闭
圈闭
一、储集岩和储集层的含义
•储集层上倾尖灭油气藏 •透镜型岩性油气藏 •低渗透砂岩中之高渗透带 •生物礁油气藏
盖层
砂岩(储层)
高渗透
低渗 透
A-砂岩尖灭体 油气藏
B-砂岩透镜体 油气藏
C-低渗透砂岩 中之高渗透带
图:各类砂岩体岩性油气藏
原苏联卡杜辛油田渐辛统砂岩尖灭油气藏剖面图
低渗砂岩中高渗透带透镜体油藏
阿巴拉契亚盆地下石炭统的“百呎砂岩”油藏剖面图
断层油气藏
储集层沿上倾方向受断层遮挡所形成的圈闭+油气聚集
石油地质学名词解释(物探、测井方向)
石油地质学名词解释石油(Petroleum):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由多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可燃有机矿产。
烃类(Hydrocarbon):指全部由氢和碳原子构成的化合物——烷烃、环烷烃、芳香烃旋光性(optical rotation)溶解性(Solubility)重质油(heavy oil)沥青砂(Asphaltic sands)天然气(Natural gas):与油气田有关的烃类气体。
油田水(oil field water):广义油田水:油气田区域(含油构造)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
是指油气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矿化度:mineralization of water储集层(reservoir ):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的岩层。
含油气层(oil-bearing ):储集层中储集了一定数量的石油或天然气。
原生孔隙(primary pore):和碎屑物质同时形成或与岩石本身同时形成的孔隙。
次生孔隙(secondary pore):岩石形成后,经过淋滤、溶解或交代、重结晶等次生改造作用形成。
孔隙度(porosity) 岩石孔隙的发育程度用孔隙度表示总孔隙度(绝对孔隙度)(total/absolute porosity) 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总体积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有效孔隙度(effective porosity) 岩样中相互连通的、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可以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空间总体积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岩石的流动孔隙度(flow porosity) 岩石中流体能在其内流动的孔隙体积Vff 与岩石的外表体积Vb之比渗透率(permeability一定的压力条件下,衡量流体在岩石中渗滤能力的大小的参数。
相渗透率(有效渗透率)( phase permeability) 岩石中有多相流体存在时,岩石对其中每相流体的渗透率相对渗透率(relative permeability)相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之比值孔隙结构(pore geometry ) 指储集层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相互连通配置关系。
圈闭与油气藏类型(业界相关)
专业课堂
4
储集层的分类
按岩类分为: 碎屑岩储层、 碳酸盐岩储层、 特殊岩类储层(包括岩浆岩、变质岩、泥质岩等) 按储集空间类型分为: 孔隙型、裂缝型、孔缝型、缝洞型、 孔洞型、孔缝洞复合型 按渗透率的大小分为: 高渗储层、中渗储层、低渗储层
专业课堂
5
盖层
覆盖在储集层之上能阻止油气向上运动的 细粒致密的岩层称为盖层。
灰岩、 泥灰岩、泥岩等(致密盖层)
专业课堂
28
二.地层圈闭与地层油气藏:
地层连续性中断(不整合)而形成的圈闭中聚集油 气而形成。
不整合 ?
专业课堂
29
地层接触关系
整合——连续沉积地层无缺失
平行不整合 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
不整合原因:地层沉积连续性中断。
a.平行不整合:(无构造运动,地层保持原始平行)
22
①储集层沿上倾方向 ②两侧储层对置时,上 与断层另一盘的非透 倾地层的排替压力大, 性层接触:封闭。 则封闭;否则不封闭。
盖层
PB PA
专业课堂
23
(2)泥岩涂抹封闭:塑 性泥岩层沿断裂带涂抹, 使断裂带本身具有高排替 压力,封闭。
(3)颗粒碎裂封闭:碎 裂作用使断裂带中颗粒颗 级和渗透率降低,如砂质 颗粒破碎形成细粒的断层 泥。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课程综合复习资料-知识归纳整理
知识归纳整理《油田开辟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标准层——岩性特殊、岩层稳定、厚度较薄、分布广泛的岩层。
2、干酪根——油母质,沉积岩中不溶于非氧化型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3、生储盖组合——生油层、储集层、盖层在时光、空间上的组合形式或配置关系。
4、石油——是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液态可燃有机矿产,是成分十分复杂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
5、地温级度——指地球不受大气温度影响的地层温度随深度增加的增长率。
表示地球内部温度不均匀分布程度的参数。
普通埋深越深处的温度值越高。
6、油气田——是指受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的同一面积内的油藏、气藏、油气藏的总和。
如果在这个局部构造范围内惟独油藏,称为油田;惟独气藏,称为气田。
7、地温梯度——指地球不受大气温度影响的地层温度随深度增加的增长率。
表示地球内部温度不均匀分布程度的参数。
普通埋深越深处的温度值越高。
8、可采储量——在目前工艺和经济条件下,能从储油层中采出的油量。
9、断点组合——把属于同一条断层的各个断点联系起来,全面研究整条断层的特征,这项工作称为断点组合。
10、储集层——凡是可以储集和渗滤流体的岩层,称为储集层。
11、油气藏——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水界面,是油气在地壳中聚集的基本单位。
圈闭中只聚集了油,算是油藏,只聚集了气,算是气藏;既有油又有气,则为油气藏。
12、岩性标准层——在举行岩土工程勘察时,为便于项目组举行统一的描述,对勘察区域的岩性进行总体分层、编号以及对颜色、性状、物理力学性质等的描述,形成统一模板,即岩性标准层。
13、沉积旋回——指沉积作用和沉积条件按相同的次序不断重复沉积而组成的一具层序地温梯度。
14、含油气盆地——发生过油气生成作用,并富集为工业油气藏的沉积盆地。
沉积盆地是指在漫长的地质历史阶段,地壳表面曾经不断沉降,接受沉积的洼陷区域。
15、异常地层压力——地层压力是作用于地层孔隙空间流体上的压力。
第五章 5.3 油气聚集原理
美国阿巴拉契亚盆地油气藏分布图 (A.I.L evorson)
油藏
油气藏
气藏
油气运移主要方向 俄罗斯台地斯大林格勒区下石炭统斯大林山层三个相联系 的构造中的圈闭中油气分布
三、油气的差异聚集
1. 单一圈闭中油气的差异聚集
第一阶段:水被排出,气在顶部, 油在中间,水在下面。(上气、中 油、下水)
第二阶段:气在上部,油在下部, 油水界面下降到溢出点。
第三节
油气聚集原理
一、油气聚集的动力学机制
二、各种圈闭中的油气聚集模式
三、油气的差异聚集
一、油气聚集的动力学机制
油气聚集:油气在圈闭中排开 孔隙水而积聚起来形成油气藏的过 程。
1、渗滤作用
由于盖层对 烃类的毛细管封 闭。游离烃被阻 止在盖层之下的 储层中。水可通 过盖层继续运移。
2、排替作用
当盖层成岩程度很高或具超压 时,圈闭中的水难通过盖层排出,
油气从位于储集层下倾方向的烃
源区沿储集层向上运移,在低渗
透段遮挡下发生聚集 ; 随下倾方 向的油气不断补充 , 当圈闭内的 油气柱高度达到低渗透段的最大 封存油柱高度后,从下方继续进 入圈闭的油气将通过渗漏方式把 圈闭顶部同体积的油气替换到上 倾方向相邻的圈闭中。由于气聚 集在顶部, 最先渗漏的是气, 因此, 在这种受渗漏机理控制的系列圈闭油气聚集中 , 油气按与Gussow提出的差异聚集原 理相反的规律分布,即高部位圈闭中形成气藏,向下倾方向则依次为油气藏、油藏。
第三阶段:石油被排出圈闭,天然 气充满圈闭,石油过溢出点向上倾 方向运移,无油水界面,只有气水 界面。
气 油 水
背斜油气藏的立体模型
2. 区域倾斜 带上、岩性稳 定的同一渗透 层内、一系列 溢出点依次抬 高的相邻圈闭
在单一的油气聚集圈闭中
2、含油边界和含油面积 一般油水接触面与 储集层顶、底面的交线称 作含油边界。其中,与顶 面的交线称为外含油边界, 与底面的交线称为内含油 边界。 由相应含油边界所圈定的面积分别称为内含油面积和外 含油面积。
第二节 油气藏形成条件
一、油气成藏要素
1 、源岩
2、储集层
3、盖层 4、圈闭 5、油气运移 6、油气藏保存条件
如果气藏的规模达到现实开采价值,则该油气藏 称为工业油气藏,反之称为非工业油气藏。
二、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
在单一的油气聚集圈闭中,①位于顶部的气体称为气顶; ②气顶之下为纯含油带(仅含束缚水);③往下为只含部分自由
水,只产油不产水层;④再往下为油水同产层;,⑤再往下为只
产水不产油层(但含少量油);⑥再往下为只产水层。
4、储集层中充满地下水,而且处于相对静 止状态。
油气差异聚集原理可以归纳为:在油源区形成 的油气进入饱和水的储集层后,沿一定的线路向储 集层上倾方向运移,位于油气运移线路上的系列圈 闭将被油气所充满,不在油气运移线路上的圈闭不 能聚集油气;油气差异聚集的结果是天然气位于靠 近油源区一侧的圈闭中,向上倾方向依次为油气藏、 纯油藏、和空圈闭 这一原理的主要意义:指明了油气运移的方向 和路线,为我们选择勘探对象时提供了重要依据。
前所述及的溢出点,是指 流体充满圈闭后,开始流出圈 闭的地质特征点。
注意:在系列互相联系的圈闭中,对差异聚集作用起控 制的,并非圈闭的高度,而是溢出点的相对高度。
油气差异聚集发生的基本条件有四点:
1、 有区域倾斜,下倾方向有充足的油源区
2 、具有良好的油气通道,供油气在较大的 范围内作区域性运移。 3 、在区域倾斜背景上,存在相互连通的系 列圈闭,而且,溢出点向上倾方向递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油气藏储量大小,除与圈闭大小有关外,还 涉及到如下一些概念:
1、油气柱高 度
将油气藏最高 点到油水接触面 的垂直距离称为 油气柱高度。
油气藏中油气按比重分异,气总是占据圈闭的最高 部位,构成气顶,油层中间,水在最下面,在此情况下, 油在平面上常呈环带状分布,即所谓的油环。
2、含油边界和含油面积
油气富集条件主要包括:充足的油气源、良好的 储集层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以及大容积的有效圈闭。
(一)、 充足的油气源
一个含油气区油气量生成的丰富程度主要取决于五 个基本条件:
1、有机质丰度 2、有机质类型 3、有机质成熟度 4、排烃效率或排烃系数 5、烃源岩发育程度
具备上述条件的沉积区,称之为 生油凹陷。
生油凹陷的面积与盆地的规模紧密相关,一般大型 盆地的生油凹陷面积较大,可以形成丰富的油源。但中小 型的沉积盆地,若沉积岩系和生油层厚度很大,也可形成 丰富的油源。
在盆地中,生油凹陷可以位于盆地中心,也可以位于 盆地的一侧,还可以是若干个分布于盆地各区,具体分布 规律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二)、良好的储集层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在静水条件下,单一圈闭中的油气若已聚集满,则 后来的油无法继续在其中聚集,只能通过盖层向上倾方 向溢流,若后来者为气体则比重较小的气体会将石油挤 出油气藏,只到整个油气藏为气体所充满。
三、油气在系列圈闭中的聚集
通常,油气藏的出现常常不是孤立的、零散的,而是 成群成带的,表明了油气的聚集是区域性的,是在一系列 圈闭中同时进行的。
良好的储集层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是大型油气藏形 成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
1、生储盖组合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生储盖组合是指生储盖三者的组合型式。其实质是 以怎样的关系组合在一起,才能使生成的油气有效地驱 向储集层,而储集层中的油气不致向上逸散。 按上述观点,根据生储层接触关系可将生储盖组合 分为两型七式 即⑴连续组合,⑵不连续组合,之后再根据接触方 式和通道方式将各类组合进一步细分。
一般油水接触面与 储集层顶、底面的交线称 作含油边界。其中,与顶 面的交线称为外含油边界, 与底面的交线称为内含油 边界。
由相应含油边界所圈定的面积分别称为内含油面积和外 含油面积。
第二节 油气藏形成条件
一、油气成藏要素
1 、源岩 2、储集层 3、盖层 4、圈闭 5、油气运移 6、油气藏保存条件
二 、油气富集条件
圈闭面积是指通过溢出点 的构造等高线所圈闭的面积。
在上述概念 中,一定不要 将闭合高度与 构造起伏度相 混。
构造起伏度 是指褶皱最高 点至区域倾斜 面的垂直距离
除以上两概念外,评价圈闭还必须考虑储集层 的有效厚度和有效孔隙度等概念。
圈闭最大有效容积: V = F .H .¢
其中:V—圈闭最大有效容积 F—圈闭闭合面积 H—储的溢出点,是指 流体充满圈闭后,开始流出圈 闭的地质特征点。
注意:在系列互相联系的圈闭中,对差异聚集作用起控 制的,并非圈闭的高度,而是溢出点的相对高度。
油气差异聚集发生的基本条件有四点:
1、 有区域倾斜,下倾方向有充足的油源区
2、具有良好的油气通道,供油气在较大的 范围内作区域性运移。
3、在区域倾斜背景上,存在相互连通的系 列圈闭,而且,溢出点向上倾方向递升。
其中,只产油不产水、油水同层及只产水不产油三层称之为 油水过渡带。但实际上只把油水同层称为油水过渡带。
油水过渡带的存在造成了最大油气藏高度和最大 烃拄高度的差异。圈闭能够封闭的最大烃柱高度不仅与 油气藏高度有关,还与盖层封闭能力有关,如果盖层封 闭能力较差,就有可能造成能封闭的临界烃柱高度小于 闭和度。如果,盖层封闭能力较强,则有可能造成能封 闭的临界烃柱高度大于闭合度。
这一原理的主要意义:指明了油气运移的方向 和路线,为我们选择勘探对象时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 、圈闭及油气藏的度量
衡量圈闭的大小可用圈闭 的有效容积,而求得圈闭的有 效容积,必须了解闭合高度, 闭合面积等概念,现以背斜圈 闭为例说明如下:
所谓闭合高度或闭合度是指 从背斜圈闭的最高点到溢出点 之间的垂直距离或两点的高度 差。
第五章 油气藏的形成和破坏 第一节 石油和天然气的聚集
一、圈闭与油气藏的概念
所谓圈闭就是储集层中具 有捕抓储藏油气能力的一种封 闭或半封闭形态。或者说,圈 闭就是储集层中可以阻止油气 继续运移,并在那里储存起来, 成为油气聚集的一种场所。
任何一种圈闭均有孔隙性、渗透性较好的储集层和不渗透的 盖层及一定的遮挡条件所组成。
油气藏是指单一圈闭 内具有独立压力系统和统 一油水界面的油气聚集, 是地壳中最基本的油气聚 集单元。
概念中的单一,主要是指在同一面积内在单一的储集 层中,受单一圈闭要素控制,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统一 的油气水边界。
如圈闭中为气体充填时则成为气藏 如圈闭中为石油充填时则成为油藏 如圈闭中为石油天然气充填时则成为油气藏
关于油气在系列圈闭中的聚集规律,比较系统的有代 表性的理论,就是加拿大学者格索提出的差异聚积原理。
格索认为,在一个区域倾斜带上,在相互连通的同一 地层中,如果有多个褶皱圈闭同时存在时,那么,聚集在 这些构造中的油气,将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以溢出点为基点,溢出点 最低的构造含气,稍高者含油 气,再高者含油,最高者为空 圈闭或含水圈闭。
4、储集层中充满地下水,而且处于相对静 止状态。
油气差异聚集原理可以归纳为:在油源区形成 的油气进入饱和水的储集层后,沿一定的线路向储 集层上倾方向运移,位于油气运移线路上的系列圈 闭将被油气所充满,不在油气运移线路上的圈闭不 能聚集油气;油气差异聚集的结果是天然气位于靠 近油源区一侧的圈闭中,向上倾方向依次为油气藏、 纯油藏、和空圈闭
如果气藏的规模达到现实开采价值,则该油气藏 称为工业油气藏,反之称为非工业油气藏。
二、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
在单一的油气聚集圈闭中,①位于顶部的气体称为气顶; ②气顶之下为纯含油带(仅含束缚水);③往下为只含部分自由 水,只产油不产水层;④再往下为油水同产层;,⑤再往下为只 产水不产油层(但含少量油);⑥再往下为只产水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