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常用穴位及适应症教学内容
中医护理——操作流程——技术规范

中医护理操作规程目录一、耳针法(耳穴压豆法)--------------------------------3-5二、穴位贴敷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8三、艾条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11四、拔罐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13五、穴位注射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16六、刮痧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20七、熏洗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23八、中药塌渍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26一、耳针法(耳穴压豆法)耳针是采用针刺或其他物品(如菜籽等)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
1.评估:1.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1.2耳针部位的皮肤情况。
1.3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
1.4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1.5心理状况。
2、目标: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3.禁忌症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
4.告知耳针局部有热、麻、胀、痛感。
5.物品准备治疗盘、针盒(短毫针等)或菜籽等,碘酒、酒精、棉签、镊子、探棒、胶布、弯盘等。
6操作程序:6.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6.2遵照医嘱,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
6.3体位合理舒适,严格消毒,消毒围视耳廓大小而定。
中医护理操作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中医护理操作技能训练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中医护理操作的基本原理和作用。
2. 掌握中医护理操作的正确步骤和方法。
3.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提高临床护理水平。
4. 强化无菌操作观念,确保患者安全。
三、教学内容:1. 中医护理操作概述2. 常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详解- 刮痧技术- 拔罐技术- 艾条灸法- 穴位贴敷技术- 推拿技术3. 中医护理操作注意事项与禁忌四、教学对象:中医护理专业学生或中医护理工作人员五、教学时间:2课时六、教学地点:中医护理实验室或临床实训室七、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中医护理操作示范视频3. 实验室或实训室操作所需物品(刮痧板、拔罐器、艾条、穴位贴敷材料、推拿工具等)4. 无菌操作包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 简要介绍中医护理操作在临床护理中的重要性。
- 引导学生了解中医护理操作的基本原理和作用。
2. 讲授新知- 讲解刮痧技术、拔罐技术、艾条灸法、穴位贴敷技术和推拿技术的操作步骤和方法。
- 结合视频演示,让学生直观了解操作过程。
3. 学生练习- 学生分组进行中医护理操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 强调无菌操作的重要性,确保操作安全。
4.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第二课时1. 复习上节课内容- 回顾刮痧技术、拔罐技术、艾条灸法、穴位贴敷技术和推拿技术的操作步骤和方法。
2. 深入讲解注意事项与禁忌- 讲解中医护理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如操作前后的准备工作、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操作后的观察等。
- 强调操作禁忌,如过敏体质、孕妇、皮肤破损等不宜进行中医护理操作。
3. 学生实践操作- 学生进行中医护理操作实践,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中的错误。
4.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注意事项和禁忌。
九、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医护理操作原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
3. 学生对无菌操作观念的重视程度。
十、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操作技能。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标准

中医护理技术一、穴位贴敷(一)概念穴位敷贴技术是将药物制成一定剂型敷贴到人体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发挥治疗作用。
(二)适应症发热、咳嗽、气喘、腹痛、腹泻、夜惊、流涎、纳差等(三)禁忌症1.孕妇:2.皮肤疾病人群3.易过敏人群4.有疖、疮、肿、痈和皮肤破损者5.阴虚火旺者、咳血者6.严重的荨麻疹患者(四)评估1.病室环境,温度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药物及敷料过敏史,是否妊娠。
3.敷药部位的皮肤情况。
(五)物品准备治疗盘、中药穴贴、宣纸、遵医嘱配制的药物,压舌板,必要时备屏风、毛毯。
(六)操作重点步骤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注意保暖。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根据敷药部位,协助患者取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贴敷处,必要时屏风遮挡患者。
4.根据敷药面积,取穴位贴,用压舌板将所需药物均匀地涂抹于穴位贴上,加宣纸覆盖厚薄适中。
5.将药物敷贴于穴位上,做好固定。
6.温度以患者耐受为宜。
7.观察患者局部皮肤,询问有无不适感。
8.操作完毕后擦净局部皮肤,协助患者着衣,安排舒适体位。
(七)健康宣教1.孕妇的脐部、腹部、腰骶部及某些敏感穴位,如合谷、三阴交等处都不宜敷贴,以免局部刺激引起流产。
2.药物应均匀涂抹于穴贴中央,厚薄一般以0.2~0.5cm为宜,覆盖宣纸大小适宜。
3.对于残留在皮肤上的药物不宜采用肥皂或刺激性物品擦洗。
4.使用敷药后,如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应暂停使用,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5.贴敷24小时内避免感受风寒,不吹风扇,要避免出汗。
6.贴敷期间,禁食生冷、辛辣、海鲜、荤腥发物,不喝酒,不吃肉,清淡饮食。
二中药熏洗(一)概念中药熏洗是将药物煎汤,趁热在患处熏蒸、淋洗,借助药力和热力,通过皮肤、粘膜作用于机体,促使腠理疏通、脉络调和、气血流畅,以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痒目的一种外治方法。
(二)适应症周围血管疾病、软组织损伤、骨折恢复期等、疖、痈、带状疱疹、湿疹、急性结膜炎、麦粒肿、过敏性紫癜、痔疮等(三)禁忌症1.急性传染病、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病等。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手册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手册一、前言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手册旨在为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提供一套全面、系统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指南。
本手册涵盖了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技术操作、护理流程及注意事项等内容,以期提高护理人员对中医护理技术的掌握与应用,提升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二、中医护理基本理论1. 整体观念:中医护理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护理人员应从整体出发,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
2.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阴阳五行所构成,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阴阳五行失衡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调整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3. 脏腑经络学说:脏腑经络学说认为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护理人员应熟悉经络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护理操作。
三、中医护理技术操作1. 耳穴压豆:耳穴压豆是一种简便、有效的中医护理技术,通过刺激耳穴,达到调整气血、平衡阴阳、缓解症状的目的。
操作步骤包括:清洁耳部、选取耳穴、贴压豆、按摩等。
2. 拔罐:拔罐是通过局部负压作用于体表,达到通经活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效果。
操作步骤包括:选择罐具、加热、拔罐、留罐、起罐等。
3. 艾灸:艾灸利用艾草的温热作用,通过刺激穴位,达到温经散寒、补气养血、调整阴阳的效果。
操作步骤包括:准备艾条、选取穴位、点燃艾条、施灸、熄灭艾条等。
4.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局部或全身,达到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缓解疼痛、增强体质的效果。
操作步骤包括:评估患者病情、选取合适手法、施术、结束手法等。
5. 中医膳食护理:中医膳食护理是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季节等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以达到调整阴阳、补益气血、预防疾病的目的。
操作步骤包括:膳食评估、制定膳食计划、指导患者饮食等。
四、护理流程1. 接诊:接诊时,护理人员应全面了解患者病情,进行中医四诊(望、闻、问、切),初步判断病情,为后续护理工作奠定基础。
中医护理技术之穴位按摩详解

操 作 程 序
告知
按摩时局部出现酸胀的感觉。
操 作 程 序
物品准备:治疗盘 、治疗巾、润肤介质、 纱布等。 环境准备:要求环境安静、舒适、保暖。 患者准备:取合理体位,必要时松开衣着, 进行腰腹部按摩时,嘱患者先排空膀胱, 注意保暖。
操 作 程 序 实施
1.按要求着装,洗手。 2.携用物至床旁,核对、解释。嘱患者排空膀胱。 3.安排合适体位,必要时协助松开衣着,注意保暖。 4.遵医嘱取穴。根据患者的症状、发病部位、年龄及耐受 性,选用适宜的手法和刺激强度,进行按摩。 5.在操作过程中,观察患者对手法的反应,如果有不适 应,要及时调整,防止意外发生。 6.操作完成后,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卧位,整理床单 位,清理用物等。 7.根据医嘱,详细记录按摩的客观情况,记录并签名
外科疾病 妇科疾病
肠粘连、慢性阑尾炎、 前列腺炎及增生、乳腺 炎及增生等。
月经不调、痛经、闭 经、盆腔炎等。
小儿感冒、呕吐、腹 泻、夜啼症等。
儿科疾病
禁
忌
症
各种出血疾性病,妇女月经期、孕 妇腹部腰骶部、皮肤破损及瘢痕等部 位禁止按摩。
按摩手法
推 拿 按 抹 揉 法 法 法、均匀、持久、渗 透的原则。
穴位按摩
外科:
定
义
穴位按摩法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
下,运用手法作用于人体穴位,通过局部 刺激,疏通经络调节机体抗病能力,从而 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目的的一种技术操 作。
适 用 范 围
如落枕、颈椎病、肩周 炎、网球肘、软组织损 伤、关节脱位等。
骨科疾病
高血压、冠心病、中风后 遗症、面瘫、遗尿症等。
内科疾病
操 作 程 序
1.目的 2.评估 3.告知 4.准备 5.实施 6.评价
中医护理学操作讲课稿范文

中医护理学操作讲课稿范文中医护理学操作讲课稿第一部分:中医护理学概述一、中医护理学的定义及发展历程1. 中医护理学是指运用中医理论与技术,对病人进行护理的学科。
2.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历程:由中医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和传承发展而来。
二、中医护理学的基本原理1. 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范畴,指事物相对而言的两个方面。
2. 五行学说:中医理论将万物分类为五行,即木、火、土、金、水。
3. 脏腑学说: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由五脏六腑组成。
第二部分:中医护理学的操作技术一、中医常用护理技术1. 推拿按摩:利用手法在人体穴位、经络和组织上施加力量,调节气血运行,达到舒筋通络的效果。
2. 刮痧疗法:用硬物在患者皮肤上进行刮擦,促进气血运行,改善病情。
3. 灸疗法:运用艾绒或其他熏灼物燃烧产生的热量,刺激经络及相关穴位,疏通经络,调理脏腑功能。
4. 中药熏蒸:将中药煮熟后放入袋内,让患者吸入药气,起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二、中医穴位与按压技术1. 经络与穴位:解释了经络的概念,介绍了主要经络的走行和常用穴位。
2. 穴位按压:通过对穴位的按压刺激,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治疗作用。
第三部分:中医护理学的应用领域一、中医护理在常见病护理中的应用1. 感冒、发热的护理:推拿按摩、灸疗法、中药熏蒸等。
2. 头痛、头晕、失眠的护理:穴位按压、刮痧疗法等。
3. 高血压、糖尿病的护理:按摩穴位、中药熏蒸等。
二、中医护理在慢性病护理中的应用1. 风湿性关节炎的护理:推拿按摩、灸疗法、中药熏蒸等。
2. 糖尿病的护理:按摩穴位、刮痧疗法等。
3. 心脏病的护理:穴位按压、中药熏蒸等。
第四部分:中医护理学的注意事项一、中医护理的禁忌症1. 怀孕期间和月经期禁用灸疗法。
2. 高血压患者禁止使用刮痧疗法。
3. 肝功能不全患者禁用中药熏蒸等。
二、操作中的安全注意事项1. 操作前要做好消毒措施。
2. 操作时要注意力度和时间的掌握。
3. 控制好操作的温度,避免烫伤。
八项常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详解

烧毁衣物。 2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疱
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 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的。 (二)禁忌证
体形过于消瘦、有出血倾向、皮肤病变处等禁用此法。 (三)护理及注意事项 1 保持空气新鲜,以防复感风寒而加重病情。 2 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3 刮痧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立即停刮,报告医师,
配合处理。 4 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安定,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油腻之品。 5 使用过的刮具,应消毒后备用。
不宜拔罐。 2 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 3 防止烫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4 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消毒后备用。 ‘ 5 起罐后,如局部出现小水疱,可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 6 如永疱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
四、穴位按法
(一)目标 1 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2 通过穴位按摩,达到保健强身的目的。 (二)禁忌证
七、涂药法
(一)目标 患处涂药后可达到祛风除湿、解毒消肿、止痒镇痛等治疗效果。 (二)禁忌证 婴幼儿颜面部禁用。 (三)护理及注意事项 1 涂药前需清洁局部皮肤。 2 涂药次数依病情、药物而定,水剂、酊剂用后须将瓶盖盖紧,防止
挥发。 3 混悬液先摇匀后再涂药。 4 霜剂则应用手掌或手指反复擦抹,使之渗入肌肤。 5 涂药不宜过厚、过多,以防毛孔闭塞。 6 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不可涂于面部。婴幼儿忌用。 7 涂药后观察局部皮肤,如有丘疹、奇痒或局部肿胀等过敏现象时,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一艾条炙【目的】:预防或治疗某些痹症,如头痛、心悸,温通经脉,消瘀散结,升阳举陷,回阳固悦,预防保健。
【作用原理】:用艾绒制成的艾条烧灼或熏烤体表穴位或患部,通过激发经气,加强气血运行,从而使痹阻、壅滞的经络疏通,达到预防治疗疾病的目的。
【适应症】:风湿病、外伤、瘀血、痛经、颈肩腰腿痛【禁忌症】:孕妇的小腹,腰骶部等。
【注意事项】:1、室内温度要求适中,以防感冒,施灸前根据病情及部位采取适当的方法2、施灸程序一般先上部、背部、后下部、腹部、先灸头部后灸四肢3、根据施灸目的的不同,选择不同类型的艾条4、施灸处一般局部红润不处理,切忌在灸后用力摩擦,若灸处出现小水泡让其自行吸收5、施灸时防止艾火脱落烧伤皮肤及损及衣物6、对于过激、过饱、过劳、醉酒、情绪激动者不宜立即施灸【用物准备】:治疗盘、无茵纱布缸、艾条、打火机、弯盘、灭火小口瓶、酒精灯、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步骤】1、着装整齐。
2、转抄医嘱并核对。
3、携治疗单到病房核对床号、床尾卡并解释如×床×××小组你好!我是今天的当班护士×××,因为最近外感风寒,引起了胃部不适现在遵医嘱给你进行一个艾条炙,这样可以祛风散寒,缓解胃部不适的效果,请问你需要解大、大小便吗?今天艾条炙的部位在内关穴,在手上,请将手伸出来(检查局部皮肤:完好无破损)你先休息一下,我去准备用物,马上过来。
4、回治疗室,六步洗手法洗手,带口罩。
5、准备用物并检查:无菌纱布缸、95%酒精灯、灭火小口瓶、弯盘、打火机、艾条(治疗单、笔)推治疗车至病房。
6、对床尾卡:例如:×床的×××小姐你好,请问你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好的我现在给你艾条炙,请你配合,请将手伸出来(定位:腕横纹线上三指,两肌腱中点,按压穴位)×××小姐会有像麻的感觉吗?“有”。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一艾条炙【目的】:预防或治疗某些痹症,如头痛、心悸,温通经脉,消瘀散结,升阳举陷,回阳固悦,预防保健。
【作用原理】:用艾绒制成的艾条烧灼或熏烤体表穴位或患部,通过激发经气,加强气血运行,从而使痹阻、壅滞的经络疏通,达到预防治疗疾病的目的。
【适应症】:风湿病、外伤、瘀血、痛经、颈肩腰腿痛【禁忌症】:孕妇的小腹,腰骶部等。
【注意事项】:1、室内温度要求适中,以防感冒,施灸前根据病情及部位采取适当的方法2、施灸程序一般先上部、背部、后下部、腹部、先灸头部后灸四肢3、根据施灸目的的不同,选择不同类型的艾条4、施灸处一般局部红润不处理,切忌在灸后用力摩擦,若灸处出现小水泡让其自行吸收5、施灸时防止艾火脱落烧伤皮肤及损及衣物6、对于过激、过饱、过劳、醉酒、情绪激动者不宜立即施灸【用物准备】:治疗盘、无茵纱布缸、艾条、打火机、弯盘、灭火小口瓶、酒精灯、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步骤】1、着装整齐。
2、转抄医嘱并核对。
3、携治疗单到病房核对床号、床尾卡并解释如×床×××小组你好!我是今天的当班护士×××,因为最近外感风寒,引起了胃部不适现在遵医嘱给你进行一个艾条炙,这样可以祛风散寒,缓解胃部不适的效果,请问你需要解大、大小便吗?今天艾条炙的部位在内关穴,在手上,请将手伸出来(检查局部皮肤:完好无破损)你先休息一下,我去准备用物,马上过来。
4、回治疗室,六步洗手法洗手,带口罩。
5、准备用物并检查:无菌纱布缸、95%酒精灯、灭火小口瓶、弯盘、打火机、艾条(治疗单、笔)推治疗车至病房。
6、对床尾卡:例如:×床的×××小姐你好,请问你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好的我现在给你艾条炙,请你配合,请将手伸出来(定位:腕横纹线上三指,两肌腱中点,按压穴位)×××小姐会有像麻的感觉吗?“有”。
常用中医护理技能 穴位按摩法

穴位按摩“力”的要求
• 均匀:是指手法操作时力量和速度要一致,不要忽 轻忽重,忽宽忽慢。
• 柔和:是指手法操作时力量不可粗暴,要轻柔和缓。 • 深透:是指手法操作时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要深达病所,不能浮于
表皮。 • 有力:是指强刺激,手法要重,必须要达到要求的
力量限度。 • 持久:是指手法操作时要持续一定的时间,以利治
• 主治 –头痛、眼病
④人中
• 位置 –人中沟内上 1/3与下2/3交 界处
• 主治 –昏迷、急性腰 扭伤
⑤风池
• 位置 –胸锁乳突肌与 斜方肌之间凹 陷处,平耳垂
• 主治 –头晕、后头痛、 颈痛
2、颈背腰部常用穴位
• ①大椎 • ②天宗 • ③肾俞 • ④大肠
俞
①大椎
• 位置 –第七颈椎与第 一胸椎棘突之 间
• 主治 –眼病、发热、 颈痛、中暑
②天宗
• 位置 –肩胛冈下缘正 中与肩胛下角 连线的上1/3与 下2/3交界处
• 主治 –肩胛部疼痛、 落枕
③肾俞
• 位置 –第二、三腰椎 棘突间旁开1.5 寸
• 主治 –腰痛、肾炎
④大肠俞
• 位置 –第四、五腰椎 棘突间旁开1.5 寸
• 主治 –腰痛、肾炎。
• 主治 – 昏迷、中暑、 足底抽筋
3、上肢部常用穴位
• 1曲池 • 2扭伤 • 3外关 • 4内关 • 5合谷 • 6落枕
1曲池
• 位置 –屈肘90度,肘 横纹与肱骨外 上髁之间
• 主治 –肘痛,肩臂痛;
2扭伤
• 位置 –稍屈肘,半握 拳,掌心向内, 曲池与腕背横 纹中央连线的 上1/4与下3/4 交界处
• 主治
3外关
• 位置 –腕背横纹上2 寸,尺、桡骨 之间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目录一、针刺法二、拔罐法三、穴位按摩法四、刮痧法五、湿敷法六、灸法七、电针法八、耳针疗法九、小针刀十、穴位注射疗法一、毫针法毫针法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针刺技术。
1、评估〔1 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 针刺取穴部位的局部皮肤情况。
〔3 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 心理状况。
2、目标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者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3、禁忌证〔1 疲惫、饥饿或者精神高度紧张时。
〔2 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者肿痛部位。
〔3 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
〔4 小儿囟门未闭合时的头顶腧穴部位。
4、告知〔1 针刺过程中浮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胸闷、欲呕等属于晕针现象,及时通知医师。
〔2 针刺时可能浮现疼痛、血肿、滞针、弯针等情况,患者不必紧张,医护人员会妥善处理。
如有酸麻、胀痛、沉、紧、涩等感觉,属正常针感。
5、物品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皮肤消毒液、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屏风等。
6、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 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 遵医嘱选择腧穴,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问询患者的感觉。
〔4 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 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6 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者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
得气后调节针感,留针。
〔7 起针时一手按压针刺周围皮肤处,一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
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
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8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穿衣,安置舒适卧位。
整理床铺,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7、护理及注意事项〔1 操作前检查用物是否齐备,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中医护理技术——穴位贴敷(贴敷疗法)的护理及操作要点

发生流产
穴位贴敷药物的选择和制作
药物选择
药物制作
1.多用通经走窜、开窍活络之品 如:麝香、冰
片、肉桂、花椒、生姜、葱白、大蒜等。
2.多选气味俱厚、甚至选用力猛有毒之品 如:
半夏、川乌、巴豆、马前子等。
3.补法可选血肉有情之品 如:羊肉、龟板、动
物内脏等。 4.选择适当的溶剂调和贴敷药 ①酒调:行气通络、消肿止痛。可促进血液循环、
4.膏剂:将药物制成膏药或软膏。
5.饼剂:将药物研末,加适量的水调匀,制成药 饼。
穴位贴敷常见的穴位
穴位贴敷操作流程
一、操作前准备 1.人员:着装规范、举止端庄。 2.物品准备:遵医嘱准备药粉、6×7cm自粘性无菌敷料、
小药杯,压舌板、蒜泥、姜汁、温水或蜂蜜适量,生理盐水小 棉签、弯盘、测量棒、必要时住备一次性备皮刀等
促使药物的渗透、吸收。 ②醋调:解毒化瘀敛疮。 ③油调:润肤生肌、小麻油还能清热解毒。 ④水调:专取药物性能,只调溶而不增加作用。 ⑤姜汁调:温经活络、行气活血。能促进药物的
渗透与吸收。
(二)药物的制作 1.丸剂:将药物研末,用水、蜜、药汁均匀拌和,
制成圆形药丸。
2.散剂:药物研末。
3.糊剂:将药物研末,用姜汁或其他溶剂调成糊 状。
新中国成立后
建国以来,专家学者们对历代文献进行考证、研 究和整理,大胆探索,不但用以本法治疗常见病 ,而且应用本法治疗肺结核、肝硬化、冠心病、 高血压、传染病以及其他疑难病种。如用抗癌中 药制成的化瘀膏,外用治疗癌症取得了可靠效果. 不仅有止痛之效,而且还有缩小癌瘤之功。尤其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许多边缘学科及交叉学 科的出现,为穴位贴敷疗法注入了新的活力,一 方面运用现代生物、物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研制出新的具有治疗作用的仪器并与穴位贴敷外 治协同运用,另一方面研制出不少以促进药物吸 收为主,且使用方便的器具。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一、患者评估在进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之前,护士应当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心理状态等方面。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
二、穴位按摩中医护理技术中,穴位按摩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在进行穴位按摩操作时,护士应当准确找准穴位,掌握按摩力度和频率,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三、中草药熏洗中药熏洗是中医护理技术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可以缓解疼痛、舒缓疲劳。
护士在进行中草药熏洗操作时,应当注意药物浓度、温度和时间的控制,避免烫伤患者皮肤。
四、拔罐疗法拔罐疗法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具有排毒、调理气血的作用。
护士在进行拔罐操作时,应当注意火候的掌握,避免造成皮肤烫伤或其他损伤。
五、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各种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护士在进行针灸操作时,应当注重穴位选择、针刺技巧和消毒防感染措施,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
六、药膳烹饪药膳烹饪是中医养生的一种方法,可以通过食疗调理身体。
护士在进行药膳烹饪操作时,应当注意药食搭配、烹饪技巧,确保药膳的疗效和安全性。
七、理疗按摩理疗按摩是中医护理技术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可以舒缓疲劳、促进血液循环。
护士在进行理疗按摩操作时,应当注意手法的轻重、速度和部位,避免给患者带来不适。
以上是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的相关内容,护士在实践中应当严格遵守规程,确保操作安全、有效。
中医护理技术是中医传统医学宝贵的遗产,通过规范的操作,可以更好地发挥其疗效,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愿每一位护士都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为患者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新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1目录23第一章针刺疗法45一电针疗法6二穴位注射7三耳针疗法(耳穴埋籽)8四针刺护理9第二章灸法一艾条灸1011二艾炷灸12三温针灸13四灯火灸14第三章放血疗法15第四章挑治疗法16第五章拔罐疗法17一拔火罐法18二拔药罐法19第六章发泡疗法20第七章磁疗法第八章推拿疗法2122附:小儿推拿疗法第九章刮痧疗法2324第十章数码多功能治疗仪的使用25第十一章换药法26第十二章熏洗疗法27第十三章溻渍法28第十四章涂药法第十五章敷药法2930第十六章贴药法31第十七章吹药法第十八章点眼药法3233第十九章药熨法34第二十章导便法35第二十一章坐药法36第二十二章煎药法37第二十三章服药法38第二十四章口腔护理法3940第一章针刺疗法4142一、电针疗法电针疗法是将亳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在针上通以微量电流,加强对穴位的刺激,达4344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一) 适应症用于多种疾病,如神经痛、神经麻痹与痉挛、神经官能症、关节痛、4546中风后遗症、外伤性截瘫、反应性精神病、小儿麻痹后遗症、针刺麻醉等。
47(二) 物品准备治疗盘、针盒、消毒亳针、75%酒精棉球、消毒干棉球、镊子、电48针仪。
49(三) 操作方法501、常规消毒针刺部位皮肤。
2、按毫针刺法进针。
51523、针刺得气后,先将电针仪上的输出电位器调至零值,再将两根输出导线分别接于53两根针的针柄或针体上。
4、开启电针仪的电源开关,再慢慢旋转电位器,逐渐调高输出电流至所需电流量,5455以患者能忍耐为度。
565、通电时间视病情及病人体质而定,一般为10~20分钟。
576、治疗完毕,把电位器调低到零值,关闭电源,拆去输出导线。
587、按起针法退出毫针。
59(四) 注意事项1、电针刺激量较大,所给电流量须以患者能耐受为限,以防晕针,调节电流量时须6061慢慢由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强,避免引起肌肉痉挛,造成弯针、折针。
622、有心脏病者,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以免发生意外。
中医护理_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目录第一章针刺疗法一电针疗法二穴位注射三耳针疗法(耳穴埋籽)四针刺护理第二章灸法一艾条灸二艾炷灸三温针灸四灯火灸第三章放血疗法第四章挑治疗法第五章拔罐疗法一拔火罐法二拔药罐法第六章发泡疗法第七章磁疗法第八章推拿疗法附:小儿推拿疗法第九章刮痧疗法第十章数码多功能治疗仪的使用第十一章换药法第十二章熏洗疗法第十三章溻渍法第十四章涂药法第十五章敷药法第十六章贴药法第十七章吹药法第十八章点眼药法第十九章药熨法第二十章导便法第二十一章坐药法第二十二章煎药法第二十三章服药法第二十四章口腔护理法第一章针刺疗法一、电针疗法电针疗法是将亳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在针上通以微量电流,加强对穴位的刺激,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一) 适应症用于多种疾病,如神经痛、神经麻痹与痉挛、神经官能症、关节痛、中风后遗症、外伤性截瘫、反应性精神病、小儿麻痹后遗症、针刺麻醉等。
(二) 物品准备治疗盘、针盒、消毒亳针、75%酒精棉球、消毒干棉球、镊子、电针仪。
(三) 操作方法1、常规消毒针刺部位皮肤。
2、按毫针刺法进针。
3、针刺得气后,先将电针仪上的输出电位器调至零值,再将两根输出导线分别接于两根针的针柄或针体上。
4、开启电针仪的电源开关,再慢慢旋转电位器,逐渐调高输出电流至所需电流量,以患者能忍耐为度。
5、通电时间视病情及病人体质而定,一般为10~20分钟。
6、治疗完毕,把电位器调低到零值,关闭电源,拆去输出导线。
7、按起针法退出毫针。
(四) 注意事项1、电针刺激量较大,所给电流量须以患者能耐受为限,以防晕针,调节电流量时须慢慢由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强,避免引起肌肉痉挛,造成弯针、折针。
2、有心脏病者,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以免发生意外。
3、经温针使用过的毫针,针柄因烧黑氧化不导电,应将输出线接在针体上。
4、如输出电流时断时续,可能是导线接触不良所致,应检修后再用。
二、穴位注射法在穴位中进行药物注射,通过针刺和药物对穴位的刺激和药理作用,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叫穴位注射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常用穴位及适应症
一、腧穴的定位
肺俞:在第三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定喘:在第七颈椎棘突下缘中点(大椎穴)旁开五分处取穴。
大椎:在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
尺泽: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缘。
胃俞: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中脘:脐上四寸。
天枢:脐旁2寸
气海:脐下1.5寸。
中极:脐下4寸。
内关: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三阴交: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期门: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
肾俞: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门穴(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委中:腘横纹中央。
承山:腓肠肌两肌腱凹陷的顶端。
啊是穴:压痛点,天应穴,不定穴。
合谷: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简便取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指尖压下是穴)。
涌泉:在足底(去趾)前三分之一处。
二、灸法、贴药法、拔罐法的治疗症状
咳嗽:肺俞、定喘。
大椎、尺泽、列缺。
胃痛:足三里、胃俞、中脘、内关。
泄泻:天枢、足三里、三阴交、中脘、气海。
腹胀:足三里、中脘、胃俞、期门。
月经不调:肾俞、天枢、三阴交、气海、中极腰痛:委中、肾俞、承山、啊是穴。
便秘:合谷、天枢、足三里、承山、气海、涌泉。
遗尿:中极、气海、委中、肾俞、三阴交。
三、耳穴的定位及治疗症状
1、耳穴
大肠:在耳轮脚上方外三分之一处。
直肠:在与大肠穴同水平的耳轮处。
交感:(下脚端)在对耳轮下脚端与耳轮内侧交界处。
小肠:耳轮脚上方中三分之一处。
胃:在耳轮脚消失处。
耳中:(膈)耳轮脚上。
神门:在三角窝的外三分之一处,对耳轮上下脚交叉之前。
胰(胆):在肝穴下方,耳甲腔的外上方。
心:在耳甲腔中心最凹陷处。
皮质下:(脑)在对耳屏的内侧面。
枕:在对耳屏外侧面后上方。
口:外耳道口的上缘和后缘
颌:上颌,耳垂3区正中处;下颌,耳垂3区上郭横线之中点。
牙:齿1,耳垂1区的外下角;齿2,耳垂4区的中央。
2、耳穴压豆主要治疗症状
便秘:大肠、直肠、交感腹泻:大肠、小肠、胃
膈肌痉挛:耳中、胃、神门食欲不振:胃、胰胆、脾
恶心呕吐:胃、神门、交感失眠:神门、心、皮质下、枕、额、脾
头痛:神门、皮质下、交感
牙痛:颌、口、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