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典型经济法律案例分析(3篇)

典型经济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8年,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开发商”)在市南区开发了一处住宅项目,并公开销售。

购房者张先生在了解该项目后,与开发商签订了《商品房买卖合同》,约定购买该小区一套住宅。

合同签订后,张先生支付了首付款,并按约定时间办理了贷款手续。

然而,在交房时,张先生发现房屋存在质量问题,与开发商协商未果,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二、争议焦点1. 房屋是否存在质量问题;2. 开发商是否应当承担违约责任;3. 购房者张先生能否要求开发商承担违约金。

三、案件分析1. 房屋是否存在质量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五十八条规定:“出卖人应当按照约定的质量要求交付标的物。

出卖人交付的标的物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应当按照当事人的约定承担违约责任。

”在本案中,购房者张先生与开发商签订的《商品房买卖合同》中约定了房屋的质量标准。

经鉴定,房屋确实存在质量问题,如墙面裂缝、地面不平整等。

因此,房屋存在质量问题。

2. 开发商是否应当承担违约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在本案中,开发商未按照合同约定交付符合质量要求的房屋,已经构成违约。

因此,开发商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3. 购房者张先生能否要求开发商承担违约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

”在本案中,购房者张先生与开发商签订的《商品房买卖合同》中约定了违约金。

因此,张先生有权要求开发商支付违约金。

四、判决结果法院审理后认为,开发商未能按照合同约定交付符合质量要求的房屋,已经构成违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判决开发商支付购房者张先生违约金人民币10万元,并承担案件受理费。

五、案例启示1. 购房者在签订购房合同时,应仔细阅读合同条款,明确房屋的质量标准、交付时间等关键信息。

经济法律的案例分析(3篇)

经济法律的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原告:王某,男,40岁,某市居民。

被告: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某公司”)案情:2019年3月,王某在某公司开发的某住宅小区购买了一套商品房。

在购房过程中,王某看到某公司宣传该小区绿化覆盖率高达40%,且周边配套设施齐全,交通便利。

然而,王某入住后发现,该小区绿化覆盖率不足30%,周边配套设施不齐全,交通也不如宣传所述。

王某认为某公司存在虚假宣传行为,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某公司退还购房款及赔偿损失。

二、争议焦点1. 某公司是否构成虚假宣传?2. 某公司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三、案例分析(一)某公司是否构成虚假宣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内容,不得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

在本案中,某公司宣传该小区绿化覆盖率高达40%,而实际绿化覆盖率不足30%,明显与事实不符,属于虚假宣传。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条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

某公司宣传周边配套设施齐全、交通便利,而实际并非如此,同样属于虚假宣传。

综上所述,某公司在本案中存在虚假宣传行为。

(二)某公司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1. 退还购房款及赔偿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

据此,法院判决某公司退还王某购房款,并赔偿王某购房款的三倍。

2. 惩罚性赔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发布虚假广告的,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停止发布广告,责令在相应范围内消除影响,处广告费用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可以吊销营业执照,由广告审查机关撤销广告审查批准文件、广告登记证书,并予以公告。

经济法律关系案例分析(3篇)

经济法律关系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甲公司与乙公司于2018年签订了一份买卖合同,约定甲公司向乙公司出售一批货物,总价款为100万元。

合同中约定,乙公司应在合同签订后10日内支付30万元预付款,剩余70万元货款在货物交付后30日内支付。

合同签订后,乙公司按约定支付了30万元预付款。

然而,在货物交付过程中,甲公司因资金周转困难,未能按时交付货物。

乙公司多次催促甲公司交付货物,但甲公司始终未能履行合同义务。

乙公司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甲公司承担违约责任。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甲公司是否构成违约?2. 甲公司应承担何种违约责任?3. 乙公司是否有权解除合同?三、案例分析1. 甲公司是否构成违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07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本案中,甲公司未能按时交付货物,已构成违约。

2. 甲公司应承担何种违约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14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当事人一方违约后,对方有权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

”本案中,甲公司应承担以下违约责任:(1)继续履行合同,即甲公司应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数量、质量、方式交付货物。

(2)赔偿损失,即甲公司应赔偿乙公司因其违约行为而遭受的损失。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13条规定:“当事人一方违约,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本案中,乙公司因甲公司违约而遭受的损失包括预付款的利息损失、因未能及时获得货物而造成的经营损失等。

(3)支付违约金,即甲公司应按照合同约定支付违约金。

本案中,合同中未约定违约金,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14条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违约金。

因此,甲公司应按照合同约定支付违约金。

3. 乙公司是否有权解除合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94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二)在履行期限届满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三)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四)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五)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法律经济法案例分析(3篇)

法律经济法案例分析(3篇)

第1篇案情简介:某市房地产公司(以下简称“房地产公司”)于2010年取得一块位于市中心的土地使用权,并计划开发建设一栋高档住宅小区。

经过两年多的前期准备,房地产公司于2012年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人民币。

然而,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由于设计变更、材料价格上涨、施工质量问题等原因,项目成本大幅增加,预计总投资将超过12亿元人民币。

同时,由于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影响,销售情况不佳,房地产公司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

2015年,房地产公司因资金链断裂,无法继续支付工程款项,导致施工单位(以下简称“施工单位”)停止施工。

施工单位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房地产公司支付工程款及逾期付款利息,并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房地产公司则辩称,由于市场变化和不可抗力因素,项目成本增加,销售情况不佳,请求法院酌情减轻其责任。

案例分析:一、法律适用本案涉及的法律关系主要包括建设工程合同关系、合同违约责任、不可抗力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法院应依法审理本案。

1. 建设工程合同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七十二条规定:“建设工程合同是承包人进行工程建设,发包人支付价款的合同。

”本案中,房地产公司与施工单位之间存在建设工程合同关系。

2. 合同违约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本案中,房地产公司未能按合同约定支付工程款,构成违约。

3. 不可抗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七条规定:“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本案中,房地产公司是否可以以不可抗力为由减轻责任,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二、案件焦点1. 房地产公司是否构成违约:法院应认定房地产公司未能按合同约定支付工程款,构成违约。

2. 房地产公司是否可以以不可抗力为由减轻责任: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经济法律法规案例分析(3篇)

经济法律法规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市房地产公司(以下简称“该公司”)在市区繁华地段开发了一块土地,建设了一处住宅小区。

为了吸引购房者,该公司在广告宣传中夸大了小区的配套设施、绿化面积和交通便利程度。

然而,实际交付的住宅小区与广告宣传内容存在较大差异,导致购房者与该公司产生了纠纷。

二、案情简介1. 案件起因购房者李某在该公司广告宣传的诱惑下,购买了该公司开发的住宅一套。

在签订购房合同前,李某仔细阅读了广告内容,并对小区配套设施、绿化面积和交通便利程度表示满意。

然而,在收房时,李某发现实际交付的住宅小区与广告宣传存在以下差异:(1)绿化面积不足:广告宣传中称绿化面积为30%,实际绿化面积仅为20%。

(2)配套设施不完善:广告宣传中提到小区内有健身房、游泳池等配套设施,实际交付时,健身房、游泳池等设施并未建设。

(3)交通便利程度下降:广告宣传中称小区紧邻地铁站,实际交付时,地铁站距离小区较远。

2. 纠纷处理购房者李某与该公司就上述问题进行协商,但双方未能达成一致。

李某认为该公司虚假宣传,要求退还购房款并赔偿损失。

该公司则辩称,广告宣传内容均属实,不存在虚假宣传行为。

三、法律分析1. 虚假广告的法律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内容,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

”本案中,该公司在广告宣传中夸大小区配套设施、绿化面积和交通便利程度,存在虚假宣传行为。

2. 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条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有权要求经营者赔偿损失。

”本案中,购房者李某在购买住宅时,由于该公司虚假宣传,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有权要求该公司赔偿损失。

3. 违约责任的法律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本案中,购房者李某与该公司签订的购房合同中,关于小区配套设施、绿化面积和交通便利程度等条款与广告宣传内容存在差异,构成违约。

经济法律行为案例分析(3篇)

经济法律行为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XX公司成立于2000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

2005年,公司因经营不善,决定对外转让部分股权。

经过多方洽谈,公司最终与王某达成股权转让协议,约定王某以1000万元的价格收购公司20%的股权。

协议签订后,王某按照约定支付了股权转让款,XX公司也向王某办理了股权转让手续,王某成为了公司的新股东。

然而,在股权转让完成后不久,公司原股东李某某以股权转让协议存在欺诈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确认股权转让协议无效,并要求王某返还股权转让款。

李某某认为,王某在签订股权转让协议时,隐瞒了公司的真实经营状况,使李某某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转让了股权,侵犯了其合法权益。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股权转让协议是否有效?2. 王某是否构成欺诈?3. 李某某的合法权益是否受到侵犯?三、案例分析1. 股权转让协议是否有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股东之间转让股权,应当签订书面协议,并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办理变更登记。

”本案中,XX公司与王某签订的股权转让协议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且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要件,因此股权转让协议有效。

2. 王某是否构成欺诈?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行为。

本案中,王某在签订股权转让协议时,并未隐瞒公司的真实经营状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十七条规定:“股东转让股权,应当如实向受让人提供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和重大诉讼、仲裁等情况。

”王某在签订协议前,已向李某某提供了公司的财务报表、经营状况等资料,不存在故意隐瞒事实的行为。

3. 李某某的合法权益是否受到侵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股东转让股权,应当取得其他股东的同意。

”本案中,李某某在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前,已得知王某有意收购公司股权,且在王某与XX公司签订股权转让协议的过程中,李某某未提出反对意见。

因此,李某某的合法权益并未受到侵犯。

经济法律课程案例分析(3篇)

经济法律课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市A公司是一家从事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A公司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决定与某市B公司签订一份合作协议。

根据合作协议,A公司负责向B公司提供一批电子产品,而B公司则负责在约定区域内销售这些产品。

双方约定,若B公司未能按照约定完成销售任务,则应向A公司支付违约金。

然而,在合作过程中,B公司未能按照约定完成销售任务,导致A公司遭受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A公司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B公司支付违约金。

二、案例分析(一)合同效力问题1. 合同签订主体是否合法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合同当事人应当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在本案中,A公司和B公司均为合法注册的企业,具备签订合同的主体资格。

因此,合同签订主体合法。

2. 合同内容是否合法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合同内容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违反公序良俗。

在本案中,合作协议的内容未违反法律法规,且符合公序良俗,因此合同内容合法。

(二)违约责任问题1. 违约行为是否成立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当事人一方未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在本案中,B公司未能按照约定完成销售任务,已构成违约行为。

2. 违约责任承担方式根据《合同法》的规定,违约责任承担方式包括: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支付违约金、赔偿损失等。

在本案中,A公司要求B公司支付违约金,符合《合同法》的规定。

(三)诉讼时效问题根据《民法典》的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

在本案中,A公司于合同到期后三年内向法院提起诉讼,未超过诉讼时效期间。

三、案例分析结论1. A公司和B公司签订的合作协议合法有效。

2. B公司未能按照约定完成销售任务,已构成违约行为。

3. A公司要求B公司支付违约金,符合《合同法》的规定。

4. A公司提起诉讼未超过诉讼时效期间。

四、启示1. 企业在签订合同时,应充分了解对方企业的信誉、实力和履行能力,以降低合同风险。

经济法案例分析题(附答案)

经济法案例分析题(附答案)

经济法案例分析题(附答案)1.甲公司对乙公司享有50万元的到期货款,经索要一直未还。

经查:乙公司对丙公司享有30万元的到期运费;乙公司对丁公司享有10万元的货物债权,已过交付期限;乙公司在戍公司中享有10万元价值的股份。

乙公司对丙公司未提起诉讼,乙公司对丁公司的货物一直处于催交之中。

问:(1)甲公司能否对丙公司提起代位权诉讼?为什么?(2)甲公司能否对丁公司和戍公司提起代位权诉讼?为什么?(3)如果甲公司能够提起代位权诉讼,应以谁的名义进行?为什么?(4)若甲公司代位权诉讼胜诉,次债务人应向谁履行债务?答案:(1)甲公司可以对丙公司提起代位权诉讼。

提起代位权诉讼应符合的条件:a.债权人对债务人的债权合法;b.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c.债务人的债权已经到期;d.债务人的债权不是专属于债务人自身的债权(基于抚养、继承等关系产生的给付请求权和劳动报酬、养老金等请求权等权利)。

债权人乙公司对丙公司的到期运费符合上述条件,甲公司可以提起代位权诉讼。

(2)甲公司对丁不能提起代位权诉讼,原因是不符合第二条,乙公司一直在催交,不属于怠于行使到期债权;对戊公司也不可提起代位权诉讼,因为不符合第三条,股权不同于债权,股权如不主动撤出,没有到期日。

(3)甲公司应以自己的名义提起代位权诉讼,讲的是代位权,即代替怠于行使权利的债务人行使其债权人的权利。

(4)若胜诉,次债务人应向甲公司履行清偿义务,即丙公司直接向甲公司清偿30万欠款,清偿后,债权人甲与债务人乙、债务人乙与次债务人丙之间30万的债权债务关系消灭。

2.张某在某宾馆住宿时,发现有小偷偷钱包,就与小偷厮打起来,在打斗过程中,该宾馆的工作人员无人出手相救。

结果,张某被小偷打伤,而且小偷逃脱,未被抓获。

张某请求宾馆赔偿其损失。

问:是否合理。

答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04年5月1日施行)第6条规定:“从事住宿、餐饮、娱乐等经营活动或者其他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对相关公众负有在合理限度范围内的安全保障义务,由于其未尽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经典经济法律案例分析(3篇)

经典经济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XX公司与YY公司均为我国某省内的知名企业,分别从事电子产品和建筑材料的生产与销售。

2018年,双方达成合作协议,约定XX公司向YY公司采购一批建筑材料用于其新建的厂房建设。

合同金额为人民币1000万元,约定付款期限为货物交付后30日内。

然而,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双方因货款支付问题产生纠纷,最终诉至法院。

二、案件事实1. 合同签订与履行:2018年6月,XX公司与YY公司签订《建筑材料采购合同》,约定XX公司向YY公司采购建筑材料一批,总价款1000万元。

合同约定,YY公司应在2018年8月前将货物交付至XX公司指定地点,XX公司应在收到货物并验收合格后30日内支付货款。

2. 货物交付与验收:2018年8月,YY公司按照合同约定将货物交付至XX公司指定地点。

XX公司在验收过程中发现部分货物存在质量问题,遂与YY公司协商处理。

YY公司同意退货,但要求XX公司先行支付部分货款。

3. 货款支付纠纷:由于质量问题,XX公司认为YY公司应承担违约责任,遂拒绝支付货款。

YY公司则认为,货物存在质量问题是由于运输过程中造成的,与自己无关,要求XX公司按照合同约定支付货款。

4. 诉讼请求:XX公司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YY公司承担违约责任,退还部分货款,并赔偿因其违约行为造成的损失。

YY公司则反诉请求判令XX公司支付货款。

三、法律分析1. 合同效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应当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XX公司与YY公司均具备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且双方签订的《建筑材料采购合同》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合同合法有效。

2. 违约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在本案中,YY公司交付的货物存在质量问题,已构成违约。

经济法法律案例分析(3篇)

经济法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甲公司是一家从事电子产品销售的企业,乙公司是一家从事手机配件生产的企业。

甲公司与乙公司于2019年签订了一份手机配件采购合同,约定甲公司向乙公司采购一批手机配件,总价为100万元,支付方式为分期付款,首付50万元,余款在产品交付后60天内支付。

合同中还约定了质量保证、违约责任等条款。

二、案例事实1. 乙公司按照合同约定生产了手机配件,并交付给甲公司。

甲公司验收后,认为手机配件存在质量问题,与乙公司协商解决。

乙公司表示愿意承担质量责任,但要求甲公司先支付余款。

2. 甲公司以手机配件存在质量问题为由,拒绝支付余款。

乙公司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甲公司支付余款。

3. 法院受理案件后,经审理认为,乙公司提供的手机配件确实存在质量问题,且双方在合同中约定了质量保证条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乙公司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三、法律分析1. 合同的效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循自愿、等价、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本案中,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的手机配件采购合同,双方意思表示真实,内容合法,符合法律规定,合同有效。

2. 质量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出卖人应当按照约定的质量要求交付标的物。

本案中,乙公司提供的手机配件存在质量问题,违反了合同约定的质量要求,应承担违约责任。

3. 违约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本案中,乙公司提供的手机配件存在质量问题,甲公司有权要求乙公司承担违约责任。

四、判决结果法院判决甲公司向乙公司支付余款50万元,并承担本案诉讼费用。

五、案例分析本案涉及的主要法律问题有合同的效力、质量责任和违约责任。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当事人订立合同,应当遵循法律规定,确保合同的效力。

2. 出卖人应当按照约定的质量要求交付标的物,如存在质量问题,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经济类法律案例及分析(3篇)

经济类法律案例及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企业(以下简称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了一份买卖合同,约定甲公司向乙公司采购一批原材料,总价款为1000万元,支付方式为分期付款。

合同签订后,甲公司按照约定支付了首期款项500万元,但随后因市场行情变化,甲公司资金链出现问题,导致无法按时支付后续款项。

乙公司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甲公司支付剩余款项及违约金。

二、案情分析1. 合同效力本案中,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的买卖合同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合同主体合格,意思表示真实,内容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因此合同合法有效。

2. 合同履行根据合同约定,甲公司应向乙公司支付剩余500万元款项。

然而,甲公司未能按时履行合同义务,导致合同履行出现障碍。

乙公司作为守约方,有权要求甲公司继续履行合同,支付剩余款项。

3. 违约责任甲公司未能按时支付剩余款项,已构成违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因此,乙公司有权要求甲公司支付违约金。

4. 诉讼请求乙公司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甲公司支付剩余款项500万元及违约金。

同时,乙公司还要求甲公司承担诉讼费用。

三、法院判决法院审理后认为,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的买卖合同合法有效,甲公司未能按时履行合同义务,已构成违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法院判决甲公司支付乙公司剩余款项500万元及违约金。

四、案例分析1. 合同履行的重要性本案中,甲公司因市场行情变化导致资金链出现问题,未能按时履行合同义务。

这表明,企业在签订合同后,应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确保合同的有效性。

否则,一旦出现违约情况,企业将面临违约责任。

2. 违约责任的承担甲公司未能按时支付剩余款项,已构成违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甲公司应承担违约责任,支付乙公司违约金。

这体现了法律对于违约行为的惩罚性,以维护合同的严肃性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经济法律法规案例及分析(3篇)

经济法律法规案例及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该公司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开始采取一系列违规操作。

这些违规操作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偷税漏税、虚开发票、拖欠员工工资等。

本文将以该公司偷税漏税为例,分析其违规操作的原因、后果及法律依据。

二、案例经过1. 偷税漏税该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为了降低税收负担,采取了一系列偷税漏税手段。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虚开发票:该公司通过虚构业务内容,开具大量虚开发票,以此减少实际销售收入的申报。

(2)隐瞒收入:该公司将部分销售收入转入关联公司,以此减少实际纳税所得。

(3)违规抵扣:该公司利用虚假凭证,违规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

2. 后果由于该公司长期偷税漏税,导致其面临以下后果:(1)税务部门查处:当地税务部门在例行检查中,发现了该公司的偷税漏税行为,对其进行了查处。

(2)罚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相关规定,税务部门对该公司进行了罚款,金额高达数百万元。

(3)声誉受损:该公司的违规操作被曝光后,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影响,严重损害了公司的声誉。

三、案例分析1. 违规操作原因(1)公司管理层对税收法律法规的认识不足:该公司管理层对税收法律法规的了解不够深入,导致其在经营过程中,忽视了税收风险。

(2)市场竞争压力: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该公司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不惜采取违规操作。

(3)内部监管不力:该公司内部监管机制不健全,导致违规操作得以滋生。

2. 后果分析(1)经济损失:该公司因偷税漏税被罚款,导致公司经济遭受重大损失。

(2)声誉受损:该公司违规操作被曝光后,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影响,严重损害了公司的声誉。

(3)法律风险:该公司违规操作可能面临刑事责任,给公司带来更大的法律风险。

四、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条规定,纳税人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或者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法律讲堂经济法案例分享(3篇)

法律讲堂经济法案例分享(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法律关系日益复杂,经济纠纷也日益增多。

为了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普及经济法律知识,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对经济法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广大读者提供有益的法律借鉴。

二、案例分析1. 案例一:合同纠纷案情简介: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一份购销合同,约定甲公司向乙公司购买一批货物,总价为100万元。

合同约定,乙公司应在收到货款后10日内将货物发至甲公司指定地点。

然而,乙公司在收到货款后并未按约定发货,甲公司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法院判决:法院认为,乙公司违反了合同约定,构成违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07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因此,法院判决乙公司向甲公司支付违约金,并承担本案诉讼费用。

案例分析:此案涉及合同纠纷,主要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在签订合同过程中,双方应明确约定合同条款,避免因条款模糊而引发纠纷。

同时,合同履行过程中,双方应严格按照约定执行,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 案例二:不正当竞争案情简介:丙公司发现丁公司在其销售的某品牌产品上使用了与其公司注册商标相同的标识,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丁公司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损失。

法院判决:法院认为,丁公司的行为构成商标侵权,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的相关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57条规定,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的,属于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

因此,法院判决丁公司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丙公司经济损失。

案例分析:此案涉及不正当竞争,主要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的相关规定。

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应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得采取不正当手段进行竞争。

3. 案例三:劳动争议案情简介:戊公司因经营不善,决定裁员。

在裁员过程中,部分员工对公司的裁员决定提出异议,认为公司未按照法律规定进行裁员。

经济法律案例分析范文(3篇)

经济法律案例分析范文(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某公司成立于2005年,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股东为甲、乙、丙三人,分别持股40%、30%、30%。

公司成立初期,经营状况良好,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公司业绩逐渐下滑。

2018年,甲、乙、丙三人因公司发展方向和分红等问题产生分歧,甲乙要求丙退出公司,并主张丙应按照其持股比例分配公司财产。

丙则认为,甲乙的行为违反了公司章程,且其要求不符合法律规定,拒绝退出公司。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丙是否应当退出公司?2. 公司财产的分配是否符合法律规定?3. 甲乙的行为是否违反了公司章程?三、法律分析1. 丙是否应当退出公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七十一条的规定:“股东会或者董事会可以依据公司章程规定或者股东会决议,决定公司解散或者股东转让股权。

”本案中,公司章程并未规定股东退出公司的条件,且甲乙二人也未召开股东会或董事会作出相关决议。

因此,丙不应当退出公司。

2. 公司财产的分配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七十六条的规定:“公司解散时,应当依法清算,并按照股东的出资比例分配剩余财产。

”本案中,甲乙主张丙应按照其持股比例分配公司财产,符合法律规定。

3. 甲乙的行为是否违反了公司章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股东会或者董事会可以依据公司章程规定或者股东会决议,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投资计划、利润分配方案等事项。

”本案中,甲乙要求丙退出公司,但公司章程并未规定股东退出公司的条件,且甲乙未召开股东会或董事会作出相关决议,因此其行为违反了公司章程。

四、判决结果法院经审理认为,甲乙要求丙退出公司的行为违反了公司章程,不符合法律规定。

同时,公司财产的分配应按照股东出资比例进行。

因此,法院判决:1. 丙不应当退出公司;2. 公司财产应按照甲乙丙三人的出资比例进行分配。

五、案例分析本案涉及公司股权纠纷,涉及的法律问题较为复杂。

以下是对本案的几点分析:1. 公司章程是公司治理的基础,股东应当遵守公司章程的规定。

经济法法律案件分析(3篇)

经济法法律案件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成立于2008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

经过多年的发展,甲公司积累了丰富的房地产开发经验,并在市场上取得了良好的口碑。

2018年,甲公司决定将其持有的股权转让给乙公司(以下简称“乙公司”),以进一步扩大公司规模。

双方经过协商,于2018年10月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约定甲公司将其持有的甲公司100%的股权转让给乙公司,股权转让价格为1亿元人民币。

股权转让协议签订后,甲公司依约履行了股权转让手续,乙公司也按照约定支付了股权转让款。

然而,在股权转让完成后不久,甲公司发现乙公司在股权转让过程中存在欺诈行为,导致甲公司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甲公司遂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乙公司返还股权转让款并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二、案件争议焦点1. 乙公司在股权转让过程中是否存在欺诈行为?2. 乙公司是否应当返还股权转让款并承担赔偿责任?三、案件分析1. 乙公司在股权转让过程中是否存在欺诈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在本案中,甲公司主张乙公司在股权转让过程中存在欺诈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乙公司在股权转让协议签订前隐瞒了其公司实际控制人信息,导致甲公司在签订协议时未能充分了解乙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背景。

(2)乙公司在股权转让协议签订前隐瞒了其公司存在的重大债务,导致甲公司在签订协议时未能充分了解乙公司的财务状况。

(3)乙公司在股权转让协议签订前隐瞒了其公司涉及的诉讼案件,导致甲公司在签订协议时未能充分了解乙公司的法律风险。

针对甲公司的主张,乙公司进行了答辩,认为其在股权转让过程中并未存在欺诈行为,上述事实均为虚构。

乙公司辩称,其在股权转让协议签订前已经向甲公司提供了公司相关资料,包括公司章程、财务报表、法律文件等,甲公司有义务在签订协议前对乙公司进行充分了解。

典型经济法律案例分析(3篇)

典型经济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XX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与销售业务。

公司成立之初,由三位股东共同出资设立,分别为张三、李四和王五,各自持有公司30%的股权。

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竞争力逐步提升。

然而,随着公司经营权的逐步集中,三位股东在公司管理和发展方向上产生了分歧,最终导致股权纠纷。

二、案件争议焦点1. 股东会决议效力问题2. 股东知情权、质询权及查阅权问题3. 股东分红权问题4. 股权回购问题三、案件事实1. 2009年,公司召开股东会,决定由张三担任公司法定代表人及执行董事。

李四和王五认为张三在经营管理中存在重大失误,导致公司损失严重,遂提出反对意见。

然而,由于张三持股比例最高,股东会决议仍得以通过。

2. 2010年,公司召开股东会,讨论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

李四和王五提出要扩大公司业务范围,进军其他领域。

张三则认为应专注于房地产开发业务。

在股东会上,李四和王五的提议未获通过,他们认为股东会决议违反了公司章程规定,损害了他们的合法权益。

3. 2011年,公司实现盈利,但分红方案未在股东会上讨论。

李四和王五认为张三利用其控制地位,未公平分配公司利润,遂要求查阅公司财务报表。

然而,张三以保密为由拒绝提供相关资料。

4. 2012年,李四和王五因个人原因希望退出公司,与张三协商股权回购事宜。

张三提出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回购股权,李四和王五认为不合理,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四、法院判决1. 关于股东会决议效力问题:法院认为,张三在股东会上利用其持股优势,未充分尊重其他股东的合法权益,导致股东会决议存在瑕疵。

但考虑到公司经营需要,判决该决议有效,但张三需承担相应责任。

2. 关于股东知情权、质询权及查阅权问题:法院认为,张三未履行股东义务,拒绝提供公司财务报表,侵犯了李四和王五的知情权。

判决张三提供公司财务报表,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3. 关于股东分红权问题:法院认为,张三未在股东会上讨论分红方案,侵犯了李四和王五的分红权。

经济学法律案例分析(3篇)

经济学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经济危机不断,我国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此背景下,许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采取了裁员、降薪等措施。

然而,这些措施往往引发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劳动合同纠纷。

本案例将围绕一起因经济危机引发的劳动合同纠纷进行分析,探讨在特殊时期劳动合同法的适用。

二、案例描述甲公司是一家从事制造业的企业,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公司经营状况严重下滑。

为了降低成本,公司决定对全体员工进行裁员,并降低部分员工的工资。

然而,这一决定引发了员工的强烈不满,他们认为公司违反了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甲公司与员工签订的劳动合同中明确规定,双方应遵守国家有关劳动法律法规,合同期内,甲方不得无故解除劳动合同。

同时,合同中也没有约定经济危机时期可以降低工资或裁员的规定。

在员工提出异议后,甲公司认为,由于经济危机导致公司经营困难,裁员和降薪是无奈之举,且在履行了法定程序后,并未违反劳动合同法。

双方就此事协商无果,员工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

三、案例分析1. 经济危机对劳动合同法的影响经济危机对劳动合同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面临经营困难,可能会采取裁员、降薪等措施降低成本。

(2)员工对自身权益的保护意识增强,更容易引发劳动合同纠纷。

(3)劳动合同法在应对经济危机时的适用性受到考验。

2. 劳动合同法的适用在分析本案例时,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点:(1)经济危机是否构成劳动合同法中“不可抗力”的情况?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三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因不可抗力导致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

经济危机虽然对企业的经营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并不属于不可抗力的范畴。

因此,甲公司不能以此为由解除劳动合同。

(2)裁员和降薪是否违反劳动合同法?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因生产经营需要调整工作岗位、降低工资的,应当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并签订书面协议。

法律经济案例分析(3篇)

法律经济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XX公司成立于2000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

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竞争力逐渐增强。

2018年,公司决定进行股权转让,引进战略投资者,以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扩大业务规模。

在股权转让过程中,因各方利益分配问题,引发了一起股权转让纠纷案。

二、案件经过1. 股权转让协议签订2018年5月,XX公司与A公司签订了一份股权转让协议,约定A公司以1亿元的价格收购XX公司60%的股权。

协议中明确约定了股权转让的付款方式、交割时间、违约责任等内容。

2. 股权转让履行过程中产生纠纷在股权转让履行过程中,双方就股权转让款的支付问题产生分歧。

XX公司认为,A公司应按照协议约定在股权转让完成后10日内支付股权转让款。

而A公司则认为,由于项目开发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要求在项目完工并实现预期收益后再支付股权转让款。

3. 协商无果,提起诉讼协商无果后,XX公司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A公司按照协议约定支付股权转让款。

A公司则辩称,由于项目开发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要求法院判决其无需支付股权转让款。

三、法院判决1. 法院审理过程法院受理该案后,依法进行了审理。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对股权转让协议的合法性、有效性进行了审查,并依法调取了相关证据。

2. 法院判决结果法院经审理认为,股权转让协议合法有效,双方应按照协议约定履行各自义务。

A公司作为收购方,应按照协议约定支付股权转让款。

至于项目开发过程中的风险,属于股权转让协议履行过程中的正常风险,不应成为A公司拒绝支付股权转让款的理由。

据此,法院判决A公司支付XX公司股权转让款1亿元。

四、案例分析1. 股权转让协议的效力本案中,XX公司与A公司签订的股权转让协议合法有效。

股权转让协议作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的结果,符合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具有法律效力。

2. 股权转让款支付问题股权转让款支付是股权转让协议的核心内容。

本案中,法院判决A公司支付股权转让款,体现了我国法律对股权转让协议的严肃性和严肃性。

经济法案例分析(附答案)(共5篇)

经济法案例分析(附答案)(共5篇)

经济法案例分析(附答案)(共5篇)第一篇:经济法案例分析(附答案)经济法案例分析(附答案)一、北京卢沟桥酒厂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案。

1995年,北京卢沟桥酒厂生产的“古德牌”、“卢沟桥牌”北京醇酒的商品名称与北京市牛栏山酒厂所生产的“华灯牌”北京醇酒的商品名称相同,包装、装潢相近似,足以造成消费者的误认。

1996年春,北京市房山区工商局根据北京市牛栏山酒厂的投诉,依法对北京卢沟桥酒厂仿冒北京市牛栏山酒厂知名商品“华灯牌”北京醇酒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行为进行了调查,认定北京卢沟桥酒厂的上述行为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

二、甲卷烟厂使用注册商标蓝鸟牌香烟,一年后发现乙乡政府卷烟厂未经商标注册,也生产销售蓝鸟香烟,且质量低。

甲厂认为乙厂的行为严重损害了自己的产品信誉,就委托某律师事务所丙律师,意诉请法院求偿。

乙厂得知后,找到甲厂,申明:本厂使用该商标已有二年之久,并无假冒侵权之意。

并主张通过许可协议,取得甲厂的使用权。

甲厂同意,并订定商标许可协议,但坚持要求乙厂先行赔偿。

后,双方找到律师进行咨询,问:1、乙厂的行为属于何种性质?违反我国商标管理的哪些规定?其法律后果如何?2、如果甲、乙双方达成了使用许可协议,当事人应遵循我国商标法的哪些规定?答:1、乙厂属于违反商标注册管理和商标侵权的双重性质。

A乙厂的行为违反了我国强制性注册规定,根据规定,产销烟草制品必须使用注册商标,否则不得在市场上销售。

对乙厂的此种行为,工商企业部门可依法责令其限期注册,并罚款。

B乙厂的行为侵犯了甲厂的注册商标专用权,根据商标法规定,未经商标权人许可,在同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商标的,构成商标侵权。

工商管理部门或人民法院可根据甲厂请求,责令乙厂停止侵权,赔偿损失,并加处罚款。

2、如果甲、乙双方事后达成使用许可协议,乙厂又承担侵权行为,双方应遵循以下规定:A双方除需订立书面协议外,甲厂作为许可方,还必须在规定期间内将合同副本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存查,并报送商标局备案,否则不发生合同效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企业法制制度一、2000年3月,某公务员甲出资15万元,拟设立个人独资企业,取名为红星公司。

假设后来该个人独资企业成立,因业务繁忙,便聘请朋友乙负责事务管理,同时规定,凡乙对外签订标的额超过2万元以上的合同,须经甲同意。

6月,乙未经甲同意,以个人独资企业名义与善意第三人丙签订了购入3万元价值货物的合同。

2001年10月,因企业连续亏损,甲解散了个人独资企业。

2001年12月,丙要求甲偿还在企业存续期间所欠其货款1万元。

甲以企业已解散为由,拒绝偿还债务。

问:(1)该个人独资企业的设立过程中有哪些不符合法律要求?(2)乙与丙签订的购入3万元价值货物的合同是否有效?为什么?(3)甲以个人独资企业已解散为由拒不还款,其行为是否正确?为什么?二、2003年11月,吴某个人投资设立个人独资企业液压工具厂。

2003年11月至2006年4月,液压工具厂向金某购买千斤顶底座,尚欠金某货款12万元未支付。

2006年10月8日,吴某将该液压工具厂作价30万元转让给了高某,转让协议约定:吴某将该厂的所有权、经营权全部转让给高某;转让前以该厂名义发生的债权债务由吴某享有和承担;吴某同意高某继续使用原企业名称。

协议签订后,双方到工商局办理了该厂的投资人变更手续。

后金某为12万元货款将吴某、液压工具厂一并起诉至人民法院,要求液压工具厂承担支付货款的法律责任,吴某对液压工具厂的付款义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本案在审理过程中,形成了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个人独资企业并非绝对无独立法律人格,而是具有相对独立的法律人格,在债务的承担上亦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应先以其独立的自身财产承担责任。

吴某与液压工具厂构成连带责任,液压工具厂和吴某应各自独立地对金某负全部义务之履行的责任,并因液压工具厂或吴某任何一人之履行而使另一人之履行义务免除。

第二种观点认为,个人独资企业虽具有法律上的相对独立性,但原投资人对于转让之前债务,仍应是责任主体,而受让企业的投资人则应在受让资产范围内承担补充责任。

第三种观点认为,个人独资企业系由个人投资设立并由投资人承担无限责任的经济组织,其并无独立的法律人格,个人独资企业变更投资人后,对于变更前的债务应由原投资人承担。

你同意哪种观点?三、2004年4月,蔡庆与王紫藤、李靖等3个朋友计划共同出资合伙经营一家酒吧,合伙协议决定使用王紫藤的个体工商营业执照。

并决定:蔡庆与王紫藤各出资5000元,李靖1万元。

利润分配为25%比25%比50%。

王紫藤向朋友借款4000元,购买酒吧办公用品。

后王紫藤提出,这4000元债务应该按照25%比25%比50%的利润分配比例承担。

蔡庆与李靖都不同意。

发生争议。

请问:1、合伙企业设立条件是什么?2、本案之酒吧设立符合法律规定么?3、4000元借款如何处理?四、合宜服务中心是一家合伙企业,合伙企业协议约定,余得利为合伙企业的负责人,对外代表合伙企业,签约的责任权限是10万元以下的合同。

2004年4月,合伙企业要与天利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一项合同。

由于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合同,同时,合同标的大约70万元。

合伙企业内部规定,余得利须将合同交全体合伙人审查同意后,方可签字。

为了慎重起见,专门出具了一份函件交给天利有限责任公司,声明该合伙人只有在持有全体合伙人签名的授权委托书的情况下才能代表合伙企业在合同上签署。

2004年4月12日,谈判十分顺利,双方对达成的协议非常满意,尤其是对于合伙企业一方,合同结果远远高于预计的最低标准。

余得利认为这个结果是很好的,其他合伙人一定会同意,而且担心夜长梦多,经过与其他个别合伙人电话联系,提议马上签字。

天利有限责任公司见此情况,也认为不会有变,于是,双方在合同上签了字。

2004年4月20日双方开始执行合同。

几乎与此同时,余得利由与利民生电子有限责任公司签定了一份合同,从利民生电子有限责任公司购进一批计算机配件,价值15万元。

2004年10月供货。

后,利民生电子有限责任公司按合同规定的时间提供货物。

合宜服务中心无法支付货款。

利民生电子有限责任公司要求合宜服务中心的合伙人承担连带责任,支付货款。

合宜服务中心的合伙人认为,在合伙协议中已经明确约定,余得利对外代表合伙企业,签约的责任权限是10万元以下的合同。

余得利违反合伙企业约定,合同无效,合伙企业不承担责任。

同时决定撤销余得利为合伙企业负责人,对外代表合伙企业的约定。

2004年11月时,天利有限责任公司发现市场变化,情况不利。

认为如果能终止执行合同,可以减少部分损失。

有人说,合同签字时,对方没有出具授权委托书,现在我们手中还有天利有限责任公司的有关函件为证,具此可以证明合同无效,从而达到终止合同的目的。

问:1、余得利违反伙企合业约定,与利民生电子有限责任公司签定的合同是否无效?合伙企业是否应该承担责任?2、天利有限责任公司认为合同没有成立,有理由吗?•本案参考结论1、合宜服务中心与利民生电子有限责任公司签定的合同是有效的,合伙企业应该承担责任。

虽然余得利无权签署这个合同,利民生电子有限责任公司是不知情的,合同是受法律保护的。

合宜服务中心在支付了合同价款以后,可以追究余得利的责任。

2、天利有限责任公司认为合同没有成立,没有道理。

本案中,合宜服务中心为了慎重起见,专门出具了一份函件交给天利有限责任公司,声明余得利只有在持有全体合伙人签名的授权委托书的情况下才能代表合宜服务中心在合同上签署。

应该说,在没有全体合伙人签名的授权委托书的情况下,不能代表合伙企业在合同上签署,签了字也是无效的。

但是,在签字以后,双方开始执行合同。

双方履约行为,已经认可了合同。

所以,应该认为合同是有效的。

五、李某与郝某于各出资5万,设立了福顺昌挂面厂。

挂面厂建好后,经营状况相当好,每月利润有2万元。

郝某见有利可图,又与刘某各出资15万元,兴建了瑞芙祥挂面厂,该厂与永兴厂相距一条街。

由于瑞芙祥挂面厂规模大,流水线生产,成本很低,不久就占领了大部分当地市场份额,福顺昌挂面厂几乎处于半停产状态,给李某造成了极大的损失,而纪某却从瑞芙祥挂面厂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李某与郝某交涉未果。

请问:1、纪某的做法合法吗?违反了合伙企业法的什么规定?2、对此,依合伙企业法应该任何处理?3、李某该怎么办?•本案参考结论1、违反竞业禁止规定。

2、承担赔偿责任。

3、协商解决,或者起诉。

六、朱某与甲、乙两人商议合伙开办一小食品加工厂,三人商定各出资2万元,订立了书面协议,领取了营业执照.在准备生产过程中,发现资金仍然不够,朱某于是动员胞弟朱丙支持他们2万元。

朱丙表示出资可以,但要参加合伙的盈余分配。

经朱某与甲乙两合伙人商议,对朱丙参加盈余分配表示同意,但约定朱丙不得参与合伙的经营活动,正式写下书面协议。

小食品加工厂成立1年后,朱丙了解到该厂经营情况不景气,就以父亲生病缺钱为由,要求抽回他的2万元。

朱某不答应。

某日,朱某外出,朱丙遂找到甲、乙两位合伙人,以同样理由要求还钱,并声称朱某已经同意,碍于朱某与朱丙的关系,两合伙人便将该小食品加工厂当时仅有的12000元现金交给了朱丙。

朱某回来后对此表示十分不满。

又过了半年,朱某告知朱丙,小食品加工厂现已累计亏损32000元,小食品加工场的债权人正在追讨债务。

朱丙的8000元应当用来还债,不予归还。

问:1、朱某找其胞弟朱丙支持他们时,该合伙企业是否已经成立?2、朱丙的出资行为能否视为新加入合伙企业?3、对朱丙抽走12000元的行为应如何认定?他是否有权再要求抽回剩下的8000元?4、朱丙对小食品加工厂的债务承担什么责任?为什么?•本案参考结论1、朱某找其胞弟朱丙支持他们时,该合伙企业已经成立。

朱某三人已经商定各出资2万元,并且订立了书面协议,合伙企业已经具备了成立的条件。

2、朱丙的出资行为可以视为新加入合伙企业。

有书面协议,朱丙参加盈余分配,不参与合伙的经营活动,可以认为是新人入伙。

同时,有关约定也不违反法律规定。

3、朱丙抽走12000元的行为违法。

他无权再要求抽回剩下的8000元。

合伙企业存续期间,合伙人的出资和所有以合伙企业名义取得的收益均为合伙企业的财产。

合伙企业的财产由全体合伙人依照本法共同管理和使用。

4、朱丙对小食品加工厂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七、张德权欲加入他人的合伙企业。

但是,原合伙人的态度和表示态度的方式不一样:•李小平对此未置可否;•贾军山出国未归,但是在电话中表示同意;•刘名援口头表示同意,但是未签订书面协议;•霍光来在入伙协议书上签了字;•霍光来依据单国强从国外发回的委托传真,代为在该协议书上签字。

分析:1、霍光来和单国强的态度明确,并已经在书面协议上签字。

单国强有正式书面委托,霍光来代为签字。

2、李小平对此未置可否,没有明确同意。

贾军山出国未归,仅仅在电话中表示同意,没有书面表示同意。

刘名援口头表示同意,也没有签订书面协议。

3、在没有取得全体合伙人书面同意以前,张德权不能被认为已成为新合伙人。

八、一合伙企业,在清算时,其企业财产加上各合伙人的可执行财产,共计有50万元现金和价值150万元的实物。

其负债为:职工工资10万元,银行贷款40万元和其他债务160万元,欠缴税款60万元。

问:1、如果你是清算人,该如何清算和清偿?2、全部财产不足清偿其债务时,应该如何处理?•本案参考结论一、清算和清偿。

1、首先用现金50万元中的10万元偿还职工工资;2、其次用余下的现金40万元缴税款;以实物变现所得150万元中的20万元缴齐税款,余下130万元;3、再次用余下的130万元偿还银行贷款与其他债务,尚有70万元钱缺口。

九、三个企业准备投资组建一新的有限责任公司。

经协商,他们共同制定了公司章程。

其中,章程中有如下条款:(1)公司由甲、乙、丙三方组建;(2)公司以生产经营某一科技项目为主,但非高新技术企业,注册资本为30万元人民币;(3)甲方以专利权和专有技术折价出资,占注册资本的30%;乙方以机器设备折价出资,占注册资本的40%;丙方以土地使用权与房屋折价出资,占注册资本的30%;(4)公司获得利润时,除依法提取各项基金外,甲、乙、丙分别按40%、30%、30%的比例进利润分配;(5)公司存续期间,出资各方均可自由抽回投资。

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条款:(1)货币出资基本限额未达30%。

(2)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在公司存续期间,出资者不得抽回出资,如确须抽回投资,须按转让投资的方式进行。

因此,第5条的约定是不符合规定的。

十、1996年7月,A,B,C,D四家企业共同投资设立某物资有限公司,公司依法成立,注册资本为200万元,为扩大经营规模,该公司董事会拟定了增加注册资本的方案,提出公司注册资本增加到300万元,A,B,C,D四个股东分别增资30万元,30万元,20万无,20万元,1998年2月,该公司股东会表决时,占出资比例60%的A,B两个股东表示赞成,而占出资例40%的C,D两个股东表示反对,公司在相对多数的情况下通过了决议,由董事会按增资方案实施,但C,D两企业均不愿增资,于是董事会决定暂停,C,D两企业的年度分红,用以抵作出,C,D两企业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确认股东会的增资决议无效,并要求按章程分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