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科中医优势病种优化诊疗方案
针灸科优势病种项痹病诊疗方案及优化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一、诊断中医病名:项痹 BGS000西医病名:颈椎病(神经根型) M47.221+G55.2*(一)疾病诊断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痛,可以忍受。
3.康复期: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存,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三)证候诊断1.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亏虚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
舌红少苔,脉弦。
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二、治疗方案(一)针灸疗法1.针刺法:局部取穴为主,远部取穴为辅,可选用运动针灸、平衡针、头针、火针等特色针刺疗法。
(1)急性期主穴:阳性点曲池合谷阳性点选取:①压痛点明显处,②局部有条索状结节处,③颈部敏感点,按压此点可引起肢体、肩背部或头面部疼痛加重或放射痛,符合以上任一点即可确定为阳性点,体表定位。
配穴:头痛头晕者加风池风府百会下肢无力者加足三里阳陵泉太冲,心慌加内关,恶心呕吐加内关足三里治疗方法:①体针:患者俯卧位或坐位,穴位常规消毒后,用直径0.30 mm、长50 mm毫针;阳性点采用单针刺或傍针刺,用泻法,轻刺激,其余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刺激可稍强,留针30分钟。
针灸康复科中医优势病种脑卒中后遗症诊疗方案
针灸康复科中医优势病种脑卒中后遗症诊疗方案一、概述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脑卒中后遗症指脑卒中发生半年后遗留的偏瘫(半身不遂)、半侧肢体障碍、肢体麻木、语言障碍等功能障碍的一类后遗症。
本病属中医“中风”范畴。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
中医病名:中风病;西医病名:脑梗塞后遗症。
二、诊断【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1.急性期:发病1个月。
2.恢复期:发病2~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中医辨证分型】本病总的病机是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病变日久,因肝肾阴虚,气血亏损未复,风、火痰、瘀之邪留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仍留有半身不遂,口歪或不语等后遗症。
1.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
舌质暗淡体胖或有齿印或有瘀点,苔薄白,脉细缓或细涩。
2.风痰瘀阻证凌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失语,手足拘急或肢体麻木,头晕目眩。
舌暗紫,苔滑腻,脉弦滑。
3.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或患肢僵硬拘挛,舌歪语蹇,心烦失眠,手足拘挛或蠕动。
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三、治疗方案1.西医治疗原则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卒中分型和基础疾病等采取最适当的治疗。
整体化治疗:采取针对性治疗同时,进行支持疗法、对症治疗和早期康复治疗,对卒中危险因素及时采取预防性干预。
(1)一般支持治疗血压、血糖、血脂调控,营养支持。
(2)改善脑血循环、抗凝治疗润坦30mg,静滴,一天1次。
阿司匹林0.1g口服,一天1次。
尼莫地平30mg,口服,一天3次。
(3)营养神经维生素B1,注射液100mg,肌内注射,一天1次;或口服10mg,一天3次。
维生素B12注射液100ug或弥可保注射液500ug,肌内注射,一天1次。
针灸科优势病种面瘫病诊疗方案及优化
面瘫病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一、定义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最常见病因为茎乳孔内非化脓性面神经炎,又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上可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面瘫,本诊疗方案主要指周围性面瘫。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女发病无差别,无明显季节性。
中医属于“口辟”、“口喎”疾病范畴。
本证是由于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脉络,气血痹阻而发生,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中的贝尔麻痹。
二、疾病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主板社,2007年)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二)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1.病史:急性起病,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睑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有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三)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
(四)症候诊断1.风寒袭络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有面部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沫,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三、中医治疗方案1.体针疗法(1)急性期治法:疏风袪邪,通经活络。
针灸科优势病种腰痛病诊疗方案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中医病名:腰痛 BNS150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 M51.202(一)疾病诊断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可减弱。
6.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
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缓解期: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3.康复期:腰腿病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
(三)证候诊断1.中医辨证(1)血瘀气滞证: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僵硬,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或脉弦。
(2)寒湿痹阻证: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痛减,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3)湿热痹阻证:腰重腿痛,痛处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口渴不欲饮,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肝肾亏虚证:腰腿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乏力、不耐劳,劳则加重,卧则减轻;包括肝肾阴虚及肝肾阳虚证。
阴虚证病见:心烦失眠,口苦咽干,舌红少津,脉弦细而数。
阳虚证病见:四肢不温,形寒畏冷,筋脉拘挛,舌质淡胖,脉沉细无力等症。
2.经络辨证(1)太阳经证:腰或臀、下肢沿足太阳经放射性疼痛。
(2)少阳经证:臀、下肢沿足少阳经放射性疼痛。
针灸推拿科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颈痹病(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一、概述:由于颈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称为颈椎病。
相当于中医“项痹病、眩晕病”范畴。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痛,可以忍受。
3、康复期: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存在,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三)证候诊断1、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
舌红少苔,脉弦。
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三、治疗方案(一)手法1、松解类手法(1)基本手法:头颈部一指禅推法、点按法、滚法、拿法、揉法、叩击法等,可选择上述手法一种或几种放松颈项部的肌肉,时间可持续3~5分钟。
(2)通调督脉法:患者俯卧位,医者以大拇指指端按顺序分别点按风府穴、大椎穴、至阳穴、命门穴,每穴0.5~1分钟,点揉第1胸椎至第12胸椎两侧夹脊穴、膀胱经腧穴,反复三遍,力量以患者出现局部温热、酸胀、传导为度。
(3)间歇拔伸法:患者仰卧位,一手托住颈枕部,一手把住下颌,纵向用力拔伸,持续2~3分钟,可反复3~5次。
项痹病诊疗方案分析总结优化
2021年针灸科中医优势病种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分析、总结及优化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要点]:1诊断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①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②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玩者, 往往呈慢性发病.③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④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⑤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2证候分类:?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 ???中医证候分类:主证:①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 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②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③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舌暗红,苔厚腻, 脉弦滑.④肝肾缺乏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⑤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证候分析:风寒湿之邪侵袭经络,气血闭阻不能畅行,引起颈、肩、上肢等处的痛、麻、重、僵硬及活动不利等病症,脉弦紧主寒主痛,苔白为寒邪之象;长期低头工作,久劳伤筋,以至气血不能畅通,瘀血阻于经脉,故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舌质暗为血瘀之象,弦脉主痛证;素体痰湿偏盛,或脾胃缺乏,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气交阻,蒙蔽清阳,那么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苔厚腻,脉滑;肝肾阴虚,不能滋养头目,故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阴虚生内热那么面红目赤、舌红少津;气血亏虚不能上营于头目面部及滋养四肢,故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2)病理分型:①颈型:枕颈部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 X线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节段改变.②神经根型: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牵拉试验、压头试验阳性.颈椎X线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③脊髓型:早期下肢发紧,行走不稳,如履沙滩,晚期一侧下肢或四肢瘫痪, 二便失禁或尿潴留.受压脊髓节段以下感觉障碍,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椎体束征阳性.X线片示: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增生较严重并突人椎管.CT、MRI 检查示:椎管变窄,椎体后缘增生物或椎间盘膨出压迫脊髓.④椎动脉型: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有体位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时,病症加重.X线片示:横突间距变小,钩椎关节增生. CT检查可显示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一侧相对狭窄.椎动脉造影见椎动脉迂曲,变细或完全梗阻.⑤交感神经型:眼睑无力,视力模糊,瞳孔扩大,眼窝胀痛,流泪,头痛,偏头痛,头晕,枕颈痛,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前区痛,血压增高,四肢凉或手指发红发热,一侧肢体多汗或少汗等.X线片见钩椎增生,椎间孔变狭窄,颈椎生理弧度改变或有不同程度错位.椎动脉造影有受压现象.[治疗方案]: 1治那么:舒筋整复,活血通络2治法: ①?针刺治疗:取手足太阳经穴为主.处方:穴取风池、天柱、颈夹脊、颈百劳、肩井、肩中俞、肩外俞、阿是穴.操作:用毫针施以泻法或平补平泻法,局部穴位加以电针,电流量以病人能耐受为度,留针30min, qd , 10次为1个疗程.随证配穴:疼痛剧烈加后溪、申脉;气血亏虚加血海、足三里;肝肾缺乏加肾俞、关元;痰湿阻络加足三里、丰隆.方义:处方主要是根据病所的经络循行部位选穴,以疏通经络气血的闭滞,使营卫调和那么风、寒、湿三气无所依附而痹病得解.后溪通于督脉,申脉通于阳跷,为八脉交会穴配穴法,主治颈、肩、背之病.血海有活血、养血作用,取“血行风自灭〞之意.足三里健运脾胃而化湿,以治着痹,又益气血生化之源.丰隆为胃之络穴,可化痰湿.肾俞、关元益火之原而补原阳.②TDP电磁波治疗:局部照射30min, qd.因其具有热效能,用以治疗寒证、虚证、痛证.③拔罐:适量,留罐5〜10min , qd.拔罐具有温经通络、驱湿逐寒、行气活血及消肿止痛的作用.④中频脉冲电治疗:患部,20〜30min , qd.以镇痛、锻炼肌肉、促进血液循环作用.⑤颈椎病推拿:准备手法:先用滚法放松患者颈、肩背部的肌肉;接着,用拇指与食中三指拿捏颈项两旁的软组织由上而下操作.治疗手法:用拇指指腹点揉风池、太阳、百会、风府、天宗、曲池、合谷等穴;弹拨缺盆、极泉、小海等穴;牵引颈部,即用两手托患者下颌及耳后部,对称用力向上拔伸,动作轻缓持续,逐渐加大力量,然后在保持拔伸同时缓缓作颈部前屈、后伸与左右旋转的动作.结束手法:拍打颈肩背部和上肢;搓揉患肢肌肉;牵抖上肢.⑥药物:内治:风寒痹阻型,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方用桂枝附子汤加减;气滞血瘀型, 宜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方用舒筋汤;痰湿阻络者,除湿化痰、温经通络,方用温胆汤;肝肾缺乏者,补益肝肾、平肝潜阳,方用天麻钩藤汤;气血亏虚型, 宜补益气血,方用归脾汤.各型可用云南白药胶囊.⑦健康教育和心理疗法.⑧整肌理筋法:患者取坐位,首先使用根底手法,揉捏颈部肌肉和韧带,提拿肩部肌肉,重点用拇指指腹与中指指腹按揉风池穴、风府穴及脊柱旁开 1.5寸的软组织,对颈部出现的痛性筋结,手法的刺激量要偏重,以患者能耐受酸胀度为限,以到达整肌理筋的效果.⑨调颈法.(1)C1-4 :以C2左侧触痛为例,患者坐位,腰部挺直、颈肩部肌肉放松、颈部前屈约10度-15度.向左侧弯10度-15度医者站于患者背后,左手拇指固定之触痛点,右手放于患者前额部向左下方瞬间旋转,即可听到咔喀声音,诊查触痛点消失或缓解.(2)C5-7 :以C5:左侧触痛为例,患者坐位,腰部挺直,全身放松,让患者头部后仰约20度左右,并向左侧弯15度-20度,医者站于患者背后,左手拇指固定之触痛点,右手放于患者前额部,向左下方瞬间旋转,即可听到咔喀声音,诊查触痛点消失或缓解.[疗效评定]:?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①治愈:原有各型病症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②好转:原有各型病症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③未愈:病症无改善.[运动辅助疗法]:①?双手托顶:站立或坐位.两手手指交叉相插,反转交叉指手掌,掌心向上, 尽量伸直两上肢顶举,同时头部后仰,直视手背.使经常低头垂臂的工作姿势得以舒展平衡.② 单手托顶:站立位,两手手腕尽量背屈,一手向上挺举托天,另一手向下牵压压地,使两上肢在腕背屈位形成上下对抗性伸展,同时头颈转向〔上肢下压〕一侧.两手交替自我推托,缓慢进行.③转颈后瞧:站或坐位〔有眩晕者宜坐位〕.将头颈慢慢向一侧旋转,并尽量向后瞧望,直至最大限度;再缓慢恢复到正中位,准备向另一侧旋转头颈瞧望前方.如是交替操作.④ 抬头望月:坐位,仰头,面看向天花板,用枕颈部关节和肌肉力量作为支点;先收缩右侧枕颈部肌肉,同时将头看向右上前方,好象观看右上方天空月亮那样的动作;然后再用同样的方法,收缩左枕颈肌,将头看向左上前方,如是交替进行.此法目的,主要是增进枕下三角区小肌肉群和血管神经功能.[分析、总结和优化]:1、我院针灸科在诊治项痹病的过程中,发现局部患者对该病的认知严重不足,依从性差,在到达该病治疗周期后仍有局部临床病症无好转.因此我们推荐实施个体化的康复举措.应考虑到患者的生活和职业环境,根据其实际需求和目标选择个体化的康复举措,满足患者出院后的实际需要. 因此在原诊疗方案中增加了健康教育和心理疗法.2、进一步完善项痹病的诊疗方案,充实项痹病的传统医学治疗方法,发挥中医药优势.3、继续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提出合理化中医药解决方案,对于顽固性面瘫提出了在局部取穴根底上配合经络取穴,进一步扩大了选穴的治疗范围.4、完善项痹病各期的治疗方案,提出“针刺+电针+灸法+中药〞的治疗方法.验证了多种疗法效果要优于单纯针刺治疗的作用.将传统中医药治疗手法应用于现代医学中,传统医学以其副作用小,效果显着的优势,进一步表达了传统医学的治疗优势.5、整肌理筋法和调颈法是根据病情需要,在科学的力学原理指导下以“四两拔千斤〞的轻巧之力纠正筋骨的病理位置,特别是在颈椎前屈后伸旋转的同时,能使椎间子L受到牵张,加上调颈的力量落到交点上,因而,能使病变颈椎的椎间子L较大幅度的张开,调整了颈椎的生理平衡,恢复了脊柱的内外平衡,到达使错位的关节复位,重建脊柱新的力学平衡.同时调颈法中采用“均抗;〞矫正法的原理,有助于肌肉的放松.同时又根据颈椎生理力学的原理特点, 我们在上段治疗时以颈部前屈为主,由于前屈要比后仰平安的多.在颈椎下段以后仰为主,平安系数高,有利于手法的操作.但是,颈椎的生理曲度是否正常,操作时,手法的角度、力度、大小都不相同.所以应特别注意手法的应变水平、及辩证施治,应根据病灶点的部位、程度、方向、病情的轻重、缓急, 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及心理状态,选用轻巧平安的治疗手法.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所讲“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这样才能到达预期的效果.同时,调颈法不需天天进行,一般急性病那么每周三次矫正,急性期过后那么以每周二次为佳,然后改为一次,慢性病患者那么每周一次或二次.这样才能做到筋骨并重,才能做到整肌和整脊同时进行,才能提升疗效,适应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对老年人,或有严重骨质疏松、高血压、心脑血管病变的患者,不宜采用该手法治疗.。
医院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的实施方案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 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的标准化和 规范化成为了提高医疗质量和效
率的重要手段。
目的和意义
制定针对中医优势病 种的临床路径和诊疗 方案,以提高医疗质 量和效率。
促进中医临床实践的 传承和发展,提升中 医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
通过标准化和规范化 ,降低医疗成本,减 轻患者负担。
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在实施方案前,应明确目标和计划, 包括病种选择、诊疗方案制定、培训 和宣传等。
总结实施方案的经验与教训
• 强化培训和宣传:确保医护人员充分了解和掌握 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通过培训和宣传提高实施 效果。
总结实施方案的经验与教训
重视医护人员的反馈
在实施过程中,应积极收集医护人员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和改进实施方案。
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的认识和接受度。
树立中西医结合的观念
02
鼓励医护人员学习现代医学知识,将中医和西医结合起来,形
成综合治疗理念。
建立激励机制
03
通过设立奖励机制,激励医护人员积极参与中医优势病种的临
床实践和科研工作。
医疗资源分配问题
01
02
03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合理分配医疗资源,确保 中医优势病种的临床路径 和诊疗方案的实施得到充 分支持。
减少医疗差错
标准化的诊疗过程有助于减少医生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 差错,从而降低医疗事故的风险。
提升医疗团队协同能力
实施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有助于提高医疗团队之间的协同 能力,确保团队成员在为患者提供服务时能够高效、准确 地协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优化医疗流程
1 2
缩短平均住院时间
针灸推拿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针灸推拿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针灸推拿科是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其主要通过针灸和推拿手法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临床上,针灸推拿科有许多优势病种,下面将详细介绍其中的几个常见疾病及诊疗方案。
一、颈肩腰腿疼痛颈肩腰腿疼痛是目前非常常见的病症,常常由于生活和工作姿势不正确、过度劳累、缺乏运动等原因引起。
针灸推拿科可以通过刺激人体的经络和穴位,调节气血运行,缓解痛感,并且能够改善肌肉的松弛度,减轻疼痛。
主要治疗方法为针刺和推拿。
1.针刺:通常采用局部和远端穴位,如肩井穴、足三里穴等。
通过在疼痛处或相应的穴位上进行针刺,可以刺激经络和穴位,调节气血运行。
针刺时注意要深浅适度,避免误伤。
2.推拿:推拿是通过按摩和揉捏的手法来调节气血,缓解疼痛。
可以结合草药拔罐等辅助治疗方法来增强疗效。
二、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是很常见的病症,常见的有胃痛、腹泻、便秘等。
针灸推拿科可以通过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缓解病症,并且具有较好的疗效。
1.针刺:常用的穴位有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穴、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等。
通过针刺这些穴位,可以调节脾胃功能,缓解胃痛和腹泻等症状。
2.推拿:推拿可以通过按摩和揉捏腹部来刺激和调节脏腑功能,促进消化吸收,缓解胃肠道的不适。
三、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包括偏头痛、神经性耳鸣等症状,常常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
针灸推拿科可以通过调节气血的运行和神经的功能,缓解症状,并且较少出现副作用。
1.针刺:常用的穴位有足阳明胃经的额外穴、手太阳小肠经的阳池穴等。
通过针刺这些穴位,可以调节神经的功能,缓解疼痛和其他不适。
2.推拿:推拿可以通过按摩和揉捏头部和颈部来刺激神经和穴位,缓解头痛和耳鸣等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针灸推拿治疗时,需要由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严格掌握治疗的方法和技巧。
同时,需要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
优势病种治疗方法总结
优势病种治疗方法(fāngfǎ)总结优势(yōushì)病种治疗方法总结台儿庄区中医院康复理疗科优势病种治疗方案(fāng àn)总结〔2022年12月〕我科自开展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以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颈椎病的治疗取得(qǔdé)了良好的效果,根据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颈椎病针对椎动脉颈椎病,结合2ml丹参注射液+2ml强的松注射液于C5-6颈夹脊穴,每天一次,左右交替(jiāotì)使用,10天一个疗程,总有效率高达98%。
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配合颈部牵引3-5分钟,每天一次,疗效较为满意,针灸推拿结合治疗颈椎病可明显改善病症,尤其对,颈型、椎动脉型、神经根型有较为满意的效果。
肩周炎治疗肩周炎时,扳法较为关键,是肩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手段,针对患者怕痛特点,可结合患者自行吊单杠锻炼等自我锻炼法。
本病预后良好,一般功能恢复较快,预后良,但有糖尿病或结核病的患者,治疗效果差。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治过程中,环跳穴的针刺方法是疾病疗效显著的关键,用5-7寸毫针针刺于此穴位,有下讷放电感。
此时,可以加电针与环跳穴,效果更好。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法治疗取得较好效果。
其作用有两方面:一、通过手法操作,促使髓核回纳;二、是通过手法操作改变髓核和神经根的相对位置,从而解除了突出对神经根的压迫与刺激。
具体操作手法重点是:直腿抬高法反复5次;腰椎定点斜板发,左右各1次。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科室人员的进一步实践改善。
台儿庄区中医院理疗科二九年十二月台儿庄区中医院康复理疗科优势病种治疗方案总结〔2022年1月〕我科自开展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以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颈椎病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根据医学统计学知识抽取2022年期间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现对各优势病种治疗方案总结如下:颈椎病疗效观察:60例患者经2个疗程后,痊愈〔主要病症体征消失〕16例占43.3%,显效〔病症体征根本消失〕18例〔30%〕,有效〔病症体征减轻〕10例〔16.7%〕无效〔病症无改善〕4例〔6.7%〕。
针灸科优势病种优化
2010—06针灸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评估小结本科制定的三个优势病种诊疗方案(颈椎病、痹病、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经上一阶段实施,临床疗效得到进一步提高,诊疗过程进一步规范,中医特色更加突出,中医中药使用率较前提高。
但此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部分地方与临床实际应用不符,经科内方案评估小组讨论,对方案进一步优化如下:颈椎病1.在治疗过程中,神经根型经针灸、中药辩证治疗后,疗效满意。
但部分椎动脉型及交感型颈椎病病人仍疗效欠佳,根据我科经验,加用人迎穴进行治疗,具体针刺方法如下:押手在结喉旁触及经总动脉,并将其压在指尖下,轻轻向下压直至触及骨质,刺手持针,沿压手甲缘进针,直至刺及骨质,松开押手,待皮肤恢复后,记录针刺深度,将针退至皮下,改变针刺方向,针尖刺向结喉方向,至记录深度,停止进针,快频率捻转,至针感向头或向胸部放射或患者面部发红,停止行针留针30min。
2.交感型颈椎病患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可根据症状加用以下药物:伴失眠者:刺五加夜交藤伴胸闷不舒者:枳壳柴胡厚朴伴头痛头晕者:天麻钩藤半夏伴情绪抑郁者:合欢花萱草玫瑰花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治疗后疼痛症状均可缓解,但病情易反复,部分病人易复发,究其原因为:1患者在急性期因疼痛较剧烈,床上运动较少,血液循环差,局部脉络不通。
2患者长期卧床及佩戴腰围,致使腰背肌力量减弱。
对方案进一步优化:指导病人进行康复训练是十分重要的,也是保证效果的必要手段。
一般来说,疼痛能耐受后应在床上做肢抬高训练。
疼痛缓解后应逐步减少腰围佩戴时间并循序渐进地进行腰背肌力量训练。
(1)仰卧位锻炼法:①双肘屈曲向下支撑肘后,仰头和抬起胸部。
②双肩和足跟支撑时抬起臀部。
③交替直腿抬高或双腿直腿抬高。
④头、双肘和脚跟支撑时抬起胸腹部和骨盆(图42一A)。
(2)俯卧位锻炼法:①双前臂支撑时抬起头与上身。
②交替直腿向后抬起。
③两手放背后,抬起头及上体。
④飞燕,即上肢后仲,头与背部尽力后仰,下肢伸直后伸,全身翘起,让腹部着床(图42一B、C、D)。
针灸科优势病种腰痛病诊疗方案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中医病名: 腰痛 BNS150西医病名: 腰椎间盘突出症 M51.202(一)疾病诊断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 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 腰椎生理弧度消失, 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 并向下肢放射, 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 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 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 拇指背伸力可减弱。
6.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 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 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
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 腰腿痛剧烈, 活动受限明显, 不能站立、行走, 肌肉痉挛。
2.缓解期: 腰腿疼痛缓解, 活动好转, 但仍有痹痛, 不耐劳。
3.康复期:腰腿病症状基本消失, 但有腰腿乏力, 不能长时站立、行走。
(三)证候诊断1.中医辨证(1)血瘀气滞证: 近期腰部有外伤史, 腰腿痛剧烈, 痛有定处, 刺痛, 腰部僵硬, 俯仰活动艰难, 痛处拒按, 舌质暗紫, 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 脉沉涩或脉弦。
(2)寒湿痹阻证: 腰腿部冷痛重着, 转侧不利, 痛有定处, 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 日轻夜重, 遇寒痛增, 得热痛减, 舌质胖淡, 苔白腻, 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3)湿热痹阻证:腰重腿痛, 痛处伴有热感, 或见肢节红肿, 口渴不欲饮, 苔黄腻, 脉濡数或滑数。
(4)肝肾亏虚证:腰腿痛缠绵日久, 反复发作, 乏力、不耐劳, 劳则加重, 卧则减轻;包括肝肾阴虚及肝肾阳虚证。
阴虚证病见:心烦失眠, 口苦咽干, 舌红少津, 脉弦细而数。
阳虚证病见:四肢不温, 形寒畏冷, 筋脉拘挛, 舌质淡胖, 脉沉细无力等症。
医院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的实施方案
医院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的实施方案1. 引言中医作为中国特色的传统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医优势,本文提出了医院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的实施方案。
2. 实施目标本实施方案的目标是通过确定中医优势病种的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促进中医在医院内的推广和应用。
3. 实施步骤本实施方案的实施步骤如下:步骤一:确定中医优势病种首先,医院需要根据自身的资源和专业优势,确定中医的优势病种。
这些病种可以是中医在治疗上有较高成功率的疾病,也可以是中医在病种特色方面有独特优势的疾病。
确定中医优势病种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医院的诊疗实力、医生队伍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
步骤二:制定临床路径针对每个中医优势病种,医院需要根据疾病的特点和治疗过程,制定相应的临床路径。
临床路径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为达到特定疾病治疗的目标,制定出来的一系列操作、检查、治疗等活动的临床管理方案。
临床路径需要明确病程分期、主要治疗手段、检查项目等内容,以指导医生在实际诊疗过程中的操作。
步骤三:制定诊疗方案在制定临床路径的基础上,医院还需要制定相应的诊疗方案。
诊疗方案是指针对特定疾病,在临床路径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的治疗计划。
诊疗方案需要明确药物治疗、针灸治疗、中药汤剂等治疗手段和方案,以及相应的用药剂量和疗程等信息。
步骤四:推广和培训制定完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后,医院需要进行相应的推广和培训工作。
推广工作包括通过宣传渠道向患者和社会公众介绍医院的中医优势病种以及相应的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
培训工作则是针对医生和护士进行相关的培训,以提升他们在中医优势病种的诊疗能力。
4. 实施效果评估为了评估本实施方案的效果,医院可以制定相应的评估指标和方法。
评估指标可以包括患者的治疗效果、患者的满意度、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等。
评估方法可以包括问卷调查、随访访谈、数据统计等方式。
医院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
医院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医院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中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现代医学的发展过程中,中医在许多病种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医院中医科作为一支重要的医疗队伍,具备了治疗许多常见病和疑难杂症的优势。
本文将就医院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加以阐述。
一、肝胆疾病1、临床路径(1)初诊:为患者进行病史及身体状况详细询问,综合分析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2)诊断:通过对患者的抽血检查、肝功能检测等检查,来诊断肝胆疾病的具体类型和程度。
(3)治疗: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采用针灸、中药、推拿等中医方法来治疗疾病,并辅以西医药物。
(4)观察: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定期观察,如诊断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随访:对治疗完成的患者进行随访,倾听患者宣泄情绪,纠正生活习惯,做好肝胆疾病的预防工作。
2、诊疗方案(1)肝炎:治疗方案根据实证、表里、振奋解毒规律,选用清热解毒、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填精补气等治疗方法。
(2)脂肪肝:选用明目、解毒、加强新陈代谢和抗氧化的治疗方案,辅之以适度的瘦身及运动,对脂肪肝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二、心血管疾病1、临床路径(1)初诊:对患者进行身体状况及病史详细询问,采集病例信息。
(2)辅助检查:通过测量血压、心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综合分析病情。
(3)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辨证情况,选择中医针灸、推拿、气功等方法,辅之以西医药物治疗。
(4)随访:治疗完成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指导患者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加强运动与锻炼。
2、诊疗方案(1)高血压:选用扶正固本、清热祛瘀、通络行血等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2)冠心病: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借鉴中医疗法进行防治,寻找治疗久远、安全有效的方法。
(3)心律失常:中西医结合,针对个体化选用中药、针灸、调理饮食等治疗方法。
三、呼吸疾病1、临床路径(1)初诊:对患者进行病史详细询问,辨证施治。
针灸推拿中医优势病种中医(针灸推拿)诊疗方案
针灸推拿中医优势病种中医(针灸推拿)诊疗方案一:颈椎病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颈椎骨质增生,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脊髓、神经根、血管及交感神经,并由此产生颈、肩、上肢一系列表现的疾病,简称颈椎病。
颈椎病分为五型,即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和交感型。
中医理论认为,感受外邪、跌扑损伤、动作失度、可使项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颈部疼痛、僵硬、酸胀;肝肾不足,气血亏损,督脉空虚,筋骨失养,气血不呢益脑窍,而出现头痛、头晕、耳鸣、耳聋;经络受诅,气血运行不畅,导致上肢疼痛麻木等症状。
针刺治疗:穴取双侧:风池,颈夹脊穴,肩井,肩中俞,肩外俞,夹脊。
椎动脉型加脑空,太阳,角孙,脑户,百会,后顶,强间等;神经根型加肩髓,肩修,肩贞,曲池,合谷等。
每日交替取一定数量以上腌穴上电,平补平泻,留针30minqdTDP照射:偈部30minqd获罐:适量,5minqd中频脉冲电治疗:颈部及患部适当部位,30minqd颈椎病推拿:30minqd①准备手法:先用滚法放松患者颈、肩背部的肌肉;接着,用拇指与食中三指拿捏颈项两旁的软组织由上而下操作。
②治疗手法:用拇指指腹点揉风池、太阳、百会、风府、天宗、曲池、合谷等穴;弹拨缺盆、极泉、小海等穴;牵引颈部。
③结束手法:拍打肩背部和上肢;搓揉患肢肌肉;牵抖上肢。
【按语】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结合2m1当归注射液+2πι1骨肽注射液于C5-C6颈夹脊穴穴位注射。
qd,左右交替用,10日为一疗程,疗效轿好。
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务必配合颈部牵引3-5分钟,qd,疗效轿满意。
针灸推拿结合治疗颈椎病可明显改善症状,尢其对颈型、椎动脉型、神经根型有轿好的效果。
二:肩周炎是以肩部长期固定疼痛,活动受限为主症的疾病。
中医认为风寒是本病的重要诱因,故中医常称为“漏肩风”、“肩凝症”、“冻结肩”等。
针刺治疗:穴取:肩井,肩中俞,肩外俞,肩髓,肩修,肩贞,曲池,合谷及痛点明显阿是穴等。
每日交替取一定数量脸穴上电,平补平泻,留针30minqdTDP照射:患部,30minqd获罐:适量,5minqd 中频脉冲电治疗:肩部及患部适当部位,30minqd肩重推拿:30minqd①准备手法:用滚法或拿揉法施术,重点在肩前部、三角肌部及肩后部,配合患肢的被动外展、旋外和旋内活动,以缓解肌肉痉挛,促进粘连松解。
针灸康复科中医优势病种项痹诊疗方案
针灸康复科中医优势病种项痹诊疗方案(神经根型颈椎病)一、概述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指由于颈椎间盘、椎间关节退行性改变本身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相应节段颈神经根而出现根性压迫或刺激的症状和体征。
多见于40~60岁人群,起病缓慢,以长期伏案工作者、机动车驾驶员及长时间低头等不良姿势者多发。
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归属于“项痹”的范畴。
中医病名:项痹;西医病名:颈椎病。
二、诊断【西医诊断标准】1.诊断标准(1)病史长期伏案工作,有慢性劳损或外伤病史,颈椎退行性病变,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
(2)临床症状、体征疼痛、麻木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主要症状,具有根性分布的特点,其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基本相一致。
表现为颈、肩背疼痛,颈部僵滞,活动功能受限,前臂至手指呈放射性疼痛、麻木,颈椎相应病变节段压痛,可有上肢肌力减弱或肌肉萎缩。
颈椎病变节段与手指疼痛、麻木的一般规律:①C5/C6节段病变,其疼痛、麻木放射至拇指根部。
②C6/C7,节段病变,其疼痛、麻木放射至拇指、示指、中指及环指的桡侧半指。
③C7/T1节段病变,其疼痛、麻木放射至小指及环指的尺侧半指。
(3)特殊检查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4)辅助检查X线片CT及三维重建技术、MRI检查显示,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所见均符合颈椎病者可以确诊。
一般X线平片可显示颈椎曲度改变、椎节不稳及骨刺形成等异常,CT\MRI成像技术清晰地显示脊神经根受累的部位和受累的程度。
肌电图(EMG)对于MRI提示多节段病变患者,有助于明确责任神经节段,并有助于与其他神经病变相鉴别。
(5)除外颈椎外病变颈椎骨骼实质性病变(结核、肿瘤等)、胸廓出口综合征、腕管症候群、尺神经/桡神经和正中神经损伤、肩关节周围炎、网球肘及肱二头肌腱鞘炎等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需要说明的是,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需要临床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相互符合才能成立。
【中医辨证分型】1.风寒阻络证患肢窜痛及麻木,以疼痛为主;颈部活动受限,僵硬,怕风畏寒,有汗或无汗。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实施措施
生颈、肩、上肢一系列表现的疾病,简称颈椎病。
颈椎病分为五型,即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
型和交感型。
【治疗】因其主要病机为颈椎退行性变,局部气血不和
淤血阻滞,压迫了邻近的脊髓、神经根、血管及交感神经出
现上述临床症状,因此最有效治疗方法是消除局部气血淤
势:这两个病种比较常见,尤其是病情较重和病情较长的,
一般治疗效果较差。由戴维生主任担任诊疗方案的制定和实
施,
6
年来临床治疗
1500
多例。
方案中主要采取用具有活血
化瘀的中药注射液直接穴位或痛点注射,不仅能迅速有效地
改善局部神经、血管受压和粘连状况,使病情缓解或临床治
愈,而且复发率较底,复治仍然有效。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颈椎骨质增生,刺激
次,有明显的效果或临床痊愈。
2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腰椎间盘退变与损伤,导致脊
柱外力学平衡失调,使椎间盘的髓核自破裂口突出,压迫
腰骶脊神经根或马尾神经而引起腰腿痛的一种病症。
【治疗】因其主要病机为腰椎间盘突出,压迫了邻近的
脊髓、神经根,使局部气血不和、淤血阻滞而出现上述临床
阻,局部用药是最佳的途径,适当剂量是疗效的关键。我们
多年对
1000
余例颈椎病的治疗经验证明,该诊疗方案不仅
疗效好、复发少,而且安全。
具体治疗方案是:用
5
号或
7
号针头的注射器抽取复方
当归注射液
10-14
毫升和
1.5-2
毫升利多卡因注射液于
C5-C6
颈夹脊穴或痛点向内侧
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中医针灸推拿在许多疾病的诊疗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以下是一些常见疾病的中医针灸推拿诊疗方案。
一、消化系统疾病1.胃痛:中医认为胃痛是由于脾胃虚弱、气滞血瘀等原因引起的,可采用灸法治疗,选择胃俞、脾俞、足三里、关元等穴位进行灸热治疗,以缓解胃痛症状。
2.腹泻:腹泻多为脾胃虚寒、湿热蕴结所致,可使用艾灸温阳散寒,选择足三里、神阙、关元等穴位进行艾灸或推拿按摩,帮助恢复脾胃功能,调节肠道功能,缓解腹泻。
3.便秘:便秘多为脾胃湿滞、气滞、肠燥等原因引起,可采用针刺和推拿结合的方法,选择足三里、大肠俞、关元、气海等穴位进行刺激和按摩,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症状。
二、呼吸系统疾病1.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多为湿热痰浊阻滞所引起,可采用针灸和拔罐相结合的方法,选择肺俞、脾俞、风门、大椎等穴位进行治疗,以清热祛痰、活血化痰。
2.支气管哮喘:哮喘发作时,可采用针刺和拔罐相结合的方法,选择肺俞、风门、百会等穴位进行治疗,以平喘化痰、舒肺开窍。
3.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多为风寒、风热侵袭所致,可采用艾灸和推拿相结合的方法,选择风池、大椎、合谷等穴位进行治疗,以祛风散寒、解表开窍。
三、神经系统疾病1.失眠:失眠多为心脾不调、肝阳上亢所致,可采用针灸和推拿相结合的方法,选择心俞、脾俞、神门、足三里等穴位进行治疗,以平衡脏腑功能、舒缓神经压力,促进睡眠。
2.头痛:头痛多为气滞血瘀、风寒侵袭所引起,可采用针刺和推拿结合的方法,选择太阳、阳陵泉、巅顶等穴位进行治疗,以理气活血、祛风止痛。
3.面瘫:面瘫由于风寒湿气侵袭面部所致,可采用针刺和推拿相结合的方法,选择人中、迎香、阳白等穴位进行治疗,以舒筋活络、祛风散寒。
四、骨骼肌肉疾病1.颈椎病:颈椎病多为风寒湿邪困结所致,可采用艾灸和推拿相结合的方法,选择风池、天柱、大椎等穴位进行治疗,以舒筋活络、祛风散寒。
2.腰背痛:腰背痛多为气滞血瘀、肾虚所致,可采用针灸和推拿相结合的方法,选择肾俞、腰阳关、中脘、命门等穴位进行治疗,以舒筋活络、温肾壮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文县中医院针灸科中医优势病种优化诊疗方案一、颈椎病(痹症)[诊断要点]:1诊断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①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②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③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④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压头试验阳性。
⑤ 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证候分类:《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医证候分类:主证:①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②气滞血瘀: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③痰湿阻络: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④肝肾不足: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
⑤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证候分析:风寒湿之邪侵袭经络,气血闭阻不能畅行,引起颈、肩、上肢等处的痛、麻、重、僵硬及活动不利等症状,脉弦紧主寒主痛,苔白为寒邪之象;长期低头工作,久劳伤筋,以至气血不能畅通,瘀血阻于经脉,故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舌质暗为血瘀之象,弦脉主痛证;素体痰湿偏盛,或脾胃不足,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气交阻,蒙蔽清阳,则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苔厚腻,脉滑;肝肾阴虚,不能滋养头目,故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阴虚生内热则面红目赤、舌红少津;气血亏虚不能上营于头目面部及滋养四肢,故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2)病理分型:①颈型:枕颈部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
X线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节段改变。
②神经根型: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牵拉试验、压头试验阳性。
颈椎X线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
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③脊髓型:早期下肢发紧,行走不稳,如履沙滩,晚期一侧下肢或四肢瘫痪,二便失禁或尿潴留。
受压脊髓节段以下感觉障碍,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椎体束征阳性。
X线片示: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增生较严重并突人椎管。
CT、MRI检查示:椎管变窄,椎体后缘增生物或椎间盘膨出压迫脊髓。
④椎动脉型: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有体位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时,症状加重。
X线片示:横突间距变小,钩椎关节增生。
CT检查可显示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一侧相对狭窄。
椎动脉造影见椎动脉迂曲,变细或完全梗阻。
⑤交感神经型:眼睑无力,视力模糊,瞳孔扩大,眼窝胀痛,流泪,头痛,偏头痛,头晕,枕颈痛,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前区痛,血压增高,四肢凉或手指发红发热,一侧肢体多汗或少汗等。
X线片见钩椎增生,椎间孔变狭窄,颈椎生理弧度改变或有不同程度错位。
椎动脉造影有受压现象。
[治疗方案]1治则:舒筋整复,活血通络。
2治法:①针刺治疗:取手足太阳经穴为主。
处方:穴取风池、天柱、颈夹脊、颈百老劳、肩井、肩中俞、肩外俞、阿是穴。
操作:用毫针施以泻法或平补平泻法,部分穴位加以电针,电流量以病人能耐受为度,留针30min,qd ,10次为1个疗程。
随证配穴:疼痛剧烈加后溪、申脉;气血亏虚加血海、足三里;肝肾不足加肾俞、关元;痰湿阻络加足三里、丰隆。
方义:处方主要是根据病所的经络循行部位选穴,以疏通经络气血的闭滞,使营卫调和则风、寒、湿三气无所依附而痹病得解。
后溪通于督脉,申脉通于阳跷,为八脉交会穴配穴法,主治颈、肩、背之病。
血海有活血、养血作用,取“血行风自灭”之意。
足三里健运脾胃而化湿,以治着痹,又益气血生化之源。
丰隆为胃之络穴,可化痰湿。
肾俞、关元益火之原而补原阳。
② TDP电磁波治疗:局部照射30min, qd。
因其具有热效能,用以治疗寒证、虚证、痛证。
③拔罐:适量,留罐5~10min ,qd。
拔罐具有温经通络、驱湿逐寒、行气活血及消肿止痛的作用。
④中频脉冲电治疗:患部,20~30min ,qd。
以镇痛、锻炼肌肉、促进血液循环作用。
⑤颈椎病推拿:准备手法:先用滚法放松患者颈、肩背部的肌肉;接着,用拇指与食中三指拿捏颈项两旁的软组织由上而下操作。
治疗手法:用拇指指腹点揉风池、太阳、百会、风府、天宗、曲池、合谷等穴;弹拨缺盆、极泉、小海等穴;牵引颈部,即用两手托患者下颌及耳后部,对称用力向上拔伸,动作轻缓持续,逐渐加大力量,然后在保持拔伸同时缓缓作颈部前屈、后伸与左右旋转的动作。
结束手法:拍打颈肩背部和上肢;搓揉患肢肌肉;牵抖上肢。
⑥水针(椎动脉型):选颈5、6夹脊穴,以当归注射液2ml注入穴位中,qd ,10次为1个疗程。
当归有活血补血作用,注入穴位可收到穴位刺激和药物的双重效果。
⑦ 药物:内治:风寒湿型,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方用桂枝附子汤;气滞血瘀型,宜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方用舒筋汤;痰湿阻络者,除湿化痰、温经通络,方用温胆汤;肝肾不足者,补益肝肾、平肝潜阳,方用天麻钩藤汤;气血亏虚型,宜补益气血,方用归脾汤。
各型可用云南白药胶囊。
外治:外贴齐正消痛贴。
[疗效评定]:《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①治愈:原有各型病症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
②好转:原有各型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
③未愈:症状无改善。
[运动辅助疗法]:①双手托顶:站立或坐位。
两手手指交叉相插,反转交叉指手掌,掌心向上,尽量伸直两上肢顶举,同时头部后仰,直视手背。
使经常低头垂臂的工作姿势得以舒展平衡。
② 单手托顶:站立位,两手手腕尽量背屈,一手向上挺举托天,另一手向下牵压压地,使两上肢在腕背屈位形成上下对抗性伸展,同时头颈转向(上肢下压)一侧。
两手交替自我推托,缓慢进行。
③转颈后瞧:站或坐位(有眩晕者宜坐位)。
将头颈慢慢向一侧旋转,并尽量向后瞧望,直至最大限度;再缓慢恢复到正中位,准备向另一侧旋转头颈瞧望后方。
如是交替操作。
④ 抬头望月:坐位,仰头,面看向天花板,用枕颈部关节和肌肉力量作为支点;先收缩右侧枕颈部肌肉,同时将头看向右上后方,好象观看右上方天空月亮那样的动作;然后再用同样的方法,收缩左枕颈肌,将头看向左上后方,如是交替进行。
此法目的,主要是增进枕下三角区小肌肉群和血管神经功能。
[分析、总结和评估]:在颈椎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病人经过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但复发率较高,常需反复治疗。
导致复发率较高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体位性损伤。
颈部肌肉,因头部频繁地旋转、低头活动,容易引起疲劳。
头颅和颈部的正确体位对控制全身姿态、保持头颈部活动平衡,显得十分重要。
人们日常很多工作须采取头前屈、两上肢前屈外展90度以下的范围内活动,时间久了,必然影响颈项肩部肌肉的动态或静态平衡。
中医学认为,中老年患者因肝肾不足,气血渐亏,经筋失养,加之长期伏案低头工作,久劳伤筋。
因此,在治疗中及结束后,我们采用针对性强的运动辅助疗法,让患者进行自我操作,防止和纠正不良姿势和体位,以达到巩固疗效、防止复发、提高体力。
因此在原诊疗方案中增加了运动辅助疗法。
二、肩周炎(漏肩风)[诊断要点]1诊断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①慢性劳损,外伤筋骨,气血不足复感受风寒湿邪所致。
②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
③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④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外展功能受限明显,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⑤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2证候分类:《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①风寒湿型:肩部串痛,遇风寒痛增,得温痛缓,畏风恶寒,或肩部有沉重感。
舌质淡,苔薄白或腻,脉弦滑或弦紧。
②瘀滞型:肩部肿胀,疼痛拒按,以夜间为甚。
舌质暗或有瘀斑,舌苔白或薄黄,脉弦或细涩。
③气血虚型:肩部酸痛,劳累后疼痛加重,伴头晕目眩,气短懒言,心悸失眠,四肢乏力。
舌质淡,苔少或白,脉细弱或沉。
[治疗方案]〔1〕治则:行气活血,疏通经络,松解粘连。
〔2〕治法:①针刺治疗:取手阳明、太阳经穴为主,以行气活血,疏通经络。
处方:取肩髃、肩髎、肩内陵、肩外陵、肩贞、曲池、秉风、臑俞、阿是穴。
随证配穴:肩不能上举,加后溪、养老;肩不能后伸,加太渊、经渠、手三里;肩不能平举,加会宗、支沟、中渚、阳池。
操作:肩部穴位深刺或透刺。
用毫针施以泻法或平补平泻法,部分穴位加以电针,电流量以病人能耐受为度,留针30min, qd 10天为1个疗程。
方义:肩髃、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俞穴,配经外奇穴肩内陵、肩外陵,以缓解肩周疼痛;肩贞至肩外俞七穴,为手太阳小肠经穴,又名“七星台”,对缓解肩胛部位疼痛有特殊治疗效果;余穴之义,乃“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道理。
② TDP电磁波治疗:局部照射30min, qd,以温通经络。
③拔罐:适量,留罐5~10min ,qd,以活血祛瘀、行气通滞。
④中频脉冲电治疗:患部,20~30min ,qd,以镇痛、促进血液循环、松解粘连作用。
⑤肩周炎推拿:患者坐或侧卧位,医生用右手拇、示、中3指握三角肌束,垂直于肌纤维走行方向弹拨6~10次,再弹拨冈上肌6~10次,然后点压、揉或滚肩前、后及外侧,以缓解肌肉痉挛,促进粘连松解。
继之,医生一手扶住肩部,另一手握患手,将肩关节分别进行外展、内收、外旋、内旋、前屈、后伸和上举活动,当活动至最大幅度时,略停片刻,再做肩关节各方向稍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以患者能承受为度,以剥离粘连。
最后轻揉肩部,结束手法。
⑥肩关节粘连传统松解术:qd。
⑦刺络拔罐:阿是穴,3天1次,意在祛除瘀阻,畅通经脉,使其通则不痛。
⑧水针:用于疼痛剧烈者。
用0.9NS5ml 、2%利多卡因2ml、强的松龙25mg、维生素B120.5mg,混合后注入阿是穴,1周1次,可收到穴位刺激和药物的双重效果。
⑨药物:内治:风寒湿型,治宜疏风散寒、温通经络,方用麻桂温经汤;瘀滞型,治宜补气活血、通经活络,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气血虚型,治宜补气血,通经络,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
成药用大、小活络丹或云南白药胶囊。
外治:外贴齐正消痛贴。
⑩功能锻炼:单手爬墙、手拉滑轮、体后拉手、摇臂等。
[疗效评定]:《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