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适用专业:课程名称:中医护理学课程代码:课程类型:职业方向学分: 1.5总学时: 24 理论学时:20 实验(上机)学时: 4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基础课后续课程:《内科护理》《母婴护理》《儿科护理》《成人护理》二、课程简介(一)课程性质和任务中医护理基础是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护理等各相关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和基础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绪论、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特点和基本操作,着重体现辩证施护和整体护理的系统性,其任务是将祖国传统医学的精华内容充实于临床护理之中,使医学、护理更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为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拓展思路、提高水平起积极作用。
(二)课程目标(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应达到的目标要求)1.知识教学目标(1)了解中医护理学的基本原则(2)理解中医辨证、辩证施护的基本方法(3)理解各操作技术的作用和适应范围2.能力培养目标(1)掌握中医的煎煮方法和中药给药规则(2)初步学会用中医理论分析护理问题(3)学会中医护理操作技术的操作方法3.思想教育目标(1)认识祖国传统医学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培养中医思维模式(2)培养用中医、西医两种理论分析、解决护理问题的思维习惯。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总学时:1)主要知识点重点:中医护理学的发展简史难点:各历史阶段的著名医家、著作、对护理学的贡献教学目标和要求:1.掌握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2.了解中医护理学的概念教学方法:讲授法作业:战国东汉时期的医学著作、作者、及对护理学的贡献?第二章中医护理的任务和基本特点(总学时: 1 )主要知识点重点: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难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教学目标和要求:1.掌握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2.熟悉中医护理的任务与内容3.了解西医结合护理的内容教学方法:讲授法作业:阴阳的基本内容第三章中医基础理论(总学时: 4 )主要知识点,重点:阴阳五行学说、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生理联系难点:阴阳五行的基本内容、五脏的生理功能教学目标和要求:1.掌握阴阳五行的基本内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2.熟悉阴阳五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讲授法作业:阴阳、五行的基本内容、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第四章四诊(总学时: 2 )主要知识点,重点:望神色形态、望舌;闻声音;问一般现状;常见病脉及主病。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适用专业:护理学专业本科)中医学教研室修订日期:2015年12月目录课程介绍 (2)绪论 (5)中医基本理论 (5)中医护理基本知识 (17)中医护理的临床运用 (19)针灸学部分 (20)“中医护理学”课程介绍一、课程基本信息(本项若不清楚请向教务部对口课程教辅老师咨询)课程名称:中医护理学英文名: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课程号(代码):502220020课程类别:选修课学时:32(讲26,习6)学分:2二、教学团队教学单位负责人:毛兵,教授,85422210,电子邮件:课程负责人:(同上)课程秘书:王华楠,85422210,电子邮件:三、课程教学目的认知教学目标: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中医学的发展史及其基本特点、中医学基本思维方法、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理论(藏象)、病因病机、四诊、辨证、防治原则、中药方剂概述、经络针灸概述、中医护理的基本方法技术、中西医结合内科护理基础等知识。
技能教学目标:掌握中医学四诊、辩证论治等诊治疾病的基本方法。
中医护理的一般方法和基本技术操作、中西医结合内科护理的基本技能。
职业素养教学目标:在课堂及实践教学中,促进从历史背景、中西比较、学科现代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多元知识汇通,科学构建中医护理学知识结构体系。
促进独立思考、独立实践和团队合作实践能力。
四、教学计划表五、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护理学》,孙秋华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7月第3版,ISBN:978-7-117-15945-6六、主要参考资料1.《中医学》,李家邦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第六版。
2.《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七、成绩评定办法(成绩构成、各部分比例、考核方式等)成绩构成成绩比例考核方式期末成绩基础理论知识——闭卷考试 70% 笔试平时成绩课后作业(综述) 10% 相关专业教师评价见习学习态度、纪律、见习报告10% 带习教师点名、观察、评阅见习报告(以见习报告10分为基础分,二次见习中一次迟到或未着工作服者扣2分,一次未到者扣5分)随机课堂成绩 10% 课堂回答问题、课堂讨论报告、课堂纪律抽查等(上课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及教学内容进行课堂随机回答问题、组织讨论及点名进行评分或扣分)第一章绪论【知识点与教学要求】一、掌握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二、熟悉古代中医护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三、了解近代、现代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四、了解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的意义、中医护理学发展展望【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一、古代中医护理学的形成与发展标志性意义:《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第二节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1.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 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3. 整体护理与整体观念二、辨证施护三、防护结合(一)未病先防(二)既病防变【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时数】2学时第二章中医基本理论第一节阴阳学说【知识点与教学要求】一、掌握阴阳的概念与特性、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二、熟悉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教学内容】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与特性(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二)阴阳的特性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阴阳的相互对立(二)阴阳的相互依存(三)阴阳的相互消长(四)阴阳的相互转化三、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一)说明组织结构(二)概括生理功能(三)阐释病理变化(四)指导疾病诊断(五)确立护治原则(六)指导养生保健【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时数】1.5学时第二节五行学说【知识点与教学要求】一、熟悉五行的基本概念与特性二、了解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教学内容】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与特性(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二)五行的基本特性【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时数】0.5学时第三节藏象学说【知识点与教学要求】一、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二、掌握五脏的功能特点三、熟悉六腑的功能特点四、熟悉奇恒之腑五、熟悉脏腑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藏象的基本概念与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五脏、六腑的功能特点一、五脏(一)心1. 主要生理功能(1)主血脉(2)心藏神2. 心与体、窍、志、液的关系(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2)开窍于舌(3)在志为喜,(4)在液为汗(二)肺1. 主要生理功能(1)主气、司呼吸(2)主宣发、肃降(3)通调水道(4)朝百脉,主治节2. 肺与体、窍、志、液的关系(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2)开窍于鼻(3)在志为悲(忧)(三)脾1. 主要生理功能(1)主运化(2)主升清(3)主统血2. 脾与体、窍、志、液的关系(1)在体合肉、主四肢(2)开窍于口,其华在唇(3)在志为思(4)在液为涎(四)肝1. 主要生理功能(1)主疏泄(2)主藏血2. 肝与体、窍、志、液的关系(1)在体合筋、其华在爪(2)开窍于目(3)在志为怒(4)在液为泪(五)肾1. 主要生理功能(1)藏精(2)主水(3)主纳气2. 肾与体、窍、志、液的关系(1)主骨生髓,其华在发(2)开窍于耳和二阴(3)在志为怒二、六腑(一)胆1. 贮存和排泄胆汁2. 主决断(二)胃1. 主受纳、腐熟水谷2. 主通降、以降为和(三)小肠1. 主受承和化物2. 泌别清浊(四)大肠传化糟粕(五)膀胱贮尿和排尿(六)三焦通行元气,运行水液三、奇恒之腑(一)脑(二)髓(三)女子胞四、脏腑之间的关系(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二)脏与腑之间的关系(三)腑与腑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时数】3学时第四节气血津液【知识点与教学要求】一、掌握气的来源和生成、气的运动及形式、气的主要生理功能、气的分类、分布及功能二、熟悉血的来源与生成、血的运行、血的主要生理功能三、熟悉津液的代谢(生成、输布、排泄)、津液的主要生理功能四、了解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一、气(一)气的来源和生成(二)气的运动及形式(三)气的主要生理功能1. 推动作用2. 温煦作用3. 防御作用4. 固摄作用5. 气化作用6. 营养作用(四)气的分类、分布及功能1. 元气2. 宗气3. 营气4. 卫气二、血(一)血的来源与生成(二)血的运行(三)血的主要生理功能三、津液(一)津液的代谢(生成、输布、排泄)(二)津液的主要生理功能四、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一)气与血之间的关系(二)气与津液之间的关系(三)血与津液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时数】1学时第六节病因病机【知识点与教学要求】一、掌握六淫的概念和致病的共同特点二、掌握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三、掌握七情内伤的概念和致病特点四、掌握痰饮、瘀血的概念和致病特点五、熟悉疠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六、熟悉饮食失宜、劳逸过度的概念和致病特点七、熟悉病机的概念和病机的基本机理(基本规律)【教学内容】病因、病机的概念一、病因(一)外感病因1. 六淫六淫的概念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风: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伤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2)寒: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3)暑: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暑多挟湿(4)湿: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碍气机;湿性趋下(5)燥: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6)火:火为阳邪,其性炎上;易伤津耗气;易生风动血;易扰乱心神;易生疮痈疔疖2. 疠气(二)内伤病因1. 七情内伤2. 饮食失宜3. 劳逸过度(三)病理产物病因1. 痰饮概念、致病特点(1)阻碍气血运行(2)影响水液代谢(3)蒙蔽心神(4)致病广泛、变化多端2. 瘀血概念、致病特点(1)阻碍气机(2)影响血脉运行(3)影响新血生成(4)病位固定、病证繁多(四)其他病因二、病机病机的概念病机的基本机理:(一)邪正盛衰1. 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2. 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二)阴阳失调1. 阴阳偏盛2. 阴阳偏衰3. 阴阳互损4. 阴阳格拒5. 阴阳亡失(三)气血津液失常1. 气的失常2. 血的失常3. 津液的失常(四)内生五邪【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时数】2学时第七节四诊【知识点与教学要求】一、掌握望神中神的含义、神的表现类型和临床意义二、掌握望舌的概念,舌体分布与所代表的脏腑;望舌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望舌的意义;望舌质、望舌苔的基本内容、临床意义。
中医护理教学大纲
中医护理教学大纲(供护理、助产、涉外护理专业用)一、课程任务中医护理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护理、助产、涉外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方向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医护理程序、中医常用疗法和各临床专科中医护理等。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树立现代中医护理理念,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内容、特点和原则,掌握临床常用中医护理操作技能,能运用中医护理程序为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
二、课程目标1.了解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及思维特点。
2.掌握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以及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熟悉脏腑的功能以及脏腑之间的关系,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并能应用于护理程序,指导护理实践。
4.掌握中医基本诊法的知识和中医护理程序的基本内容。
5.熟悉中药、方剂的基本知识和各种药物疗法的护理。
6.掌握针灸学基础理论以及各类针灸疗法的护理。
7.具有规范、熟练的中医推拿手法及护理操作技能。
8.具有准确辨证施护、分析和解决中医临床各科常见护理问题的专业能力。
9.具有良好的护士职业素质、行为习惯、职业道德修养。
10.具有良好的护患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时间分配教学内容学时理论实践合计一、绪论二、中医护理学的哲学基础2222三、中医护理基础理论四、中医护理诊断程序五、中医护理原则六、药物施护七、针灸与推拿疗法八、心理护理九、常见病证护理十、常用饮食调护4226621024844626142142合计38 16 54 四、教学内容和要求五、大纲说明(一)本教学大纲主要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护理、助产、涉外护理专业教学使用,总学时为5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8学时,实践教学16学时。
(二)教学要求1.本课程对理论部分教学要求分为:掌握、熟悉、了解3个层次。
掌握:指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有较深刻的认识,并能综合、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熟悉:指能够领会概念、原理的基本含义,解释中医护理现象。
了解:指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能有一定的认识,能够记忆所学的知识要点。
中医护理教学大纲
中医护理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医护理二、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三、课程目标:1.熟悉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培养学生运用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进行临床实践的能力;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不断提高中医护理水平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内容:1.中医基础理论a.中医五行学说b.中医阴阳学说c.中医经络学说2.中医养生学a.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b.中医膳食养生c.中医气功3.中医按摩推拿a.中医按摩的基本原理和手法b.中医穴位按摩的要点和技巧c.中医推拿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巧4.中医药膳烹饪a.中医药膳的基本原理和分类b.中医药膳的常用药材和配方c.中医药膳的烹饪方法和技巧5.中医护理实践a.中医护理常用技术和方法b.中医护理常见疾病的护理操作和要点c.中医护理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和技巧六、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采用讲授和互动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实践教学:开展中医护理技能操作训练,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3.个案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临床问题,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七、教学评估:1.平时评估: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2.实践评估:中医护理操作技能考核;3.考试评估:期末闭卷考试。
八、教材:1.主教材:《中医护理学》2.辅助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教程》、《中医药膳养生》、《中医按摩推拿技术》等。
1.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编写的相关专业教材和参考资料;2.特定中医护理领域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
十、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占70%,主要包括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等;2.期末闭卷考试占30%,考核学生对中医护理的理论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十一、参考学时安排:1.中医基础理论:8学时2.中医养生学:10学时3.中医按摩推拿:12学时4.中医药膳烹饪:10学时。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一)课程编号:02020061(二)课程名称:中医护理学(Chinese Medicine Nursing)(三)学分:2(四)总学时:36学时(五)理论学时:24学时(六)实践学时:12学时(七)课程类别:选修(八)开课时间:第3学期(九)适应专业:护理学专业四年制本科二、课程简介:中医护理学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的预防、保健、治疗和康复活动。
《中医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讲述了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本课程既突出了中医特色,又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引入了现代护理学的思想及概念。
《中医护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课程。
其实验课(中医护理基础技术操作)主要讲授各实验项目的目的、用物准备、操作程序及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其中针刺法、灸法、拔罐法、刮痧法等是中医护理基础操作的特色。
这些实验不仅是中医护理学基础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整个护理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验证、巩固和补充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综合分析能力及运用所学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医护理理论知识;掌握各种中医护理基础技术操作;能够运用中医理论对常见的临床疾病进行整体护理,并且能将现代护理学的思想与传统医学护理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中西结合的高级护理人才。
四、学时安排(一)中医护理学课程总学时一览表(二)实践项目教学一览表五、课程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基本内容、基本方法等第一章 绪论【教学目标】1.掌握中医学的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2.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3.熟悉中医护理学发展概况。
章次 教 学 内 容 理论学时 实践学时 合计第一章 绪论 2 2第二章 中医基本理论 10 4 14第三章 中医护理基本知识 4 4第四章 中医护理基本技术 4 8 12第五章 辩证施护 4 4总计 36序号 实践项目名称 实践项目提要 学时 方法 备注 1 护理技术一 耳穴压豆法、穴位按摩法、拔罐法等4 实验2 护理技术二 针灸、刮痧 4 见习3 腧穴 腧穴定位4 实验1.学生树立现代中医护理理念;2.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内容、特点和原则;3.掌握临床常用中医护理操作技能;4.能运用中医护理程序为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
《中医护理学》实训教学大纲(适用于护理学专业)
《中医护理学》实训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英文名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Nursing Care课程性质:选修是否独立设课:否总学时: 32 其中实验学时:16总学分: 1.5 其中实验学分:0.5适用专业::护理学专业(涉日护理方向)开课单位:护理学院实验项目数:5 必做项目数:5选作项目数:0 综合性、设计性项目数:0一、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中医护理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探讨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的一门课程。
通过实训教学,使学生掌握临床常用穴位的定位、常用推拿手法、灸法和拔罐法,了解十四经循行部位及常用针刺方法。
二、主要仪器设备及工具经络人、按摩床、各种针具、罐具、艾条等。
(1)演示性实验指为便于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以直观演示的形式,使学生了解其事物的形态结构和相互关系、变化过程及其规律的教学过程。
(2)验证性实验: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实验方法与技能为目的,验证课堂所讲某一原理、理论或结论,以学生为具体实验操作主体,通过现象衍变观察、数据记录、计算、分析直至得出被验证的原理、理论或结论的实验过程。
(3)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
(4)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
四、考核方式1.实验报告要求:本课程结束后写一份总结报告,要求写出所参加的实训项目名称、内容、心得体会。
2.考核方式:实验课考核方式见下表,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40%,(1)教材:刘革新.中医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参考书:石学敏.针灸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梁繁荣.针灸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沈雪勇.经络腧穴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陆寿康.刺法灸法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中医护理学是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选修课程,也是护理专业学生研究和掌握中医学及其护理技术的主要课程。
着重体现辨证施护和整体护理,其任务是将中医学的精华内容充实于临床护理之中,使医学护理更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为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拓宽思路、提高水平起积极作用。
二、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课堂练和课堂讨论等方法,以增强学生对中医护理知识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研究方法,锻炼培养思维和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教师语言应规范通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并交代疑点,既要充分考虑护理专业学生在对中医的认知和研究方法方面的适应能力,又要充分体现中医护理知识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反映中医护理现代化的要求。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目的要求】一、熟悉中医学的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二、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三、掌握中医护理学的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讲授内容】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二、中医学的根本特点一)整体观念二)辨证论治三、中医护理学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二)辩证施护阴阳五行学说目的要求】一、把握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根本概念和主要内容二、了解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讲授内容】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三、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一)基本概念二)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三)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六、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脏象目的要求】一、掌握藏象的概念;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特点。
二、掌握五脏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掌握各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三、熟悉五脏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四、了解三焦、奇恒之腑的功能,脏腑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一、藏象的基本概念、藏象学说的特点二、五脏一)心1、部位:居于胸腔之内,与小肠互为表里2、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3、心的系统联属:在液为汗,其华在面,开窍于舌二)肺1、部位:位于胸中,上连气道,喉为其门户,与大肠互为表里。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二、课程代码XXXXX三、学时总学时:XX学时理论学时:XX学时实践学时:XX学时四、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介绍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及相关技术,培养学生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独立地进行中医护理工作。
五、教学目标1.了解中医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相关理论;2.掌握中医护理的常用技术和方法,能够进行基本中医护理操作;3.能够运用中医护理的理论和方法,做好病人的护理工作;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教学内容1.中医护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历史发展1.1中医护理学的定义与特点1.2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历程1.3中医护理学的研究方法2.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理论2.1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2.2中医护理学中的经络学说2.3中医气功在护理中的运用2.4中医腧穴学在护理中的应用3.中医护理技术与方法3.1中医体温的护理方法3.2中医脉诊的护理方法3.3中医舌诊的护理方法3.4中医穴位按摩的护理方法3.5中医草药护理的方法3.6中医经络调理的方法4.常见疾病的中医护理4.1呼吸系统疾病的中医护理4.2循环系统疾病的中医护理4.3消化系统疾病的中医护理4.4泌尿系统疾病的中医护理4.5神经系统疾病的中医护理4.6其他疾病的中医护理七、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2.实践操作3.个案讨论与分析4.课堂互动5.案例研究6.学生自主学习八、考核方式1.课堂测验:占总成绩的20%2.实验操作技能考核:占总成绩的30%3.期末综合考试:占总成绩的50%九、教材及参考书目1.主教材:《中医护理学教材》2.参考书目:2.1《实用中医护理学教程》2.2《中医养生学导论》2.3《中医基础理论与技能》十、实践环节根据课程内容和学时安排,设置适当的实践环节,包括中医护理技术实训、病房实习、病例分析等,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十一、其他要求1.课程结束后,学生要进行总结与反思,撰写课程学习报告;2.学生可以参加科研、学术交流等相关活动,提升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中医护理学
学时:32学时
学分:2学分
教材:《中医护理学》
二、课程目标
1. 了解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历史和研究内容。
2. 掌握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 熟悉中医护理学的实践应用。
4. 培养学生的中医护理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法
1. 理论教学:采用课堂讲授的形式,结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教学。
2.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中医护理实践操作,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内容
1. 中医护理学的概述
(1)中医护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2)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历程
(3)中医护理学与现代护理学的关系
2.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理论
(1)中医护理学的基本概念
(2)中医护理学的基本原则
(3)中医护理学的基本方法
3.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知识
(1)中医体质分类与护理
(2)中医护理常用穴位与方法
(3)中医护理中的饮食调养
(4)中医护理中的按摩与推拿
(5)中医护理中的气功与调理
4. 中医护理学的实践应用
(1)中医护理在常见病护理中的应用
(2)中医护理在慢性病护理中的应用
(3)中医护理在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五、教学评估
1. 课堂表现:包括听课积极性、主动参与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实践操作:对学生在护理操作中的技术熟练度和注意事项等进行评估。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目标及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三、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按章编写)
注:“学生学习预期成果”是描述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应具有的能力,可以用认知、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判断等描述预期成果达到的程度。
注:“考核方式”主要有:作业、案例分析、实验/实习/调研/设计报告、平时表现、考试等。
六、教材及参考资料
1.《中医护理学学》,孙秋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7月第3版
2.《中医护理学》王凤丽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版
3.《中医学》奚中和主编,人卫出版社,1998年第3版、。
大纲执笔人:
审核人(专业负责人/教学院长):制定时间:2021 年7 月15 日。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
湖北医药学院《中医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中医护理学2.课程类型:专业课3.学时学分:1。
0学分,18学时4.适用对象:护理学专业本科二、课程定位1.课程性质:选修课2.课程任务:本课程向学生介绍中医护理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今后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应用和发展奠定基础。
3.前导、后续课程:三、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
能正确解释中医的名词术语.2。
能解释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3.能区分中西医脏器的异同,熟悉理解中医各脏腑的功能,正常与异常的表现.4。
能解释理解人体的必需物质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关系。
5.能解释经络的概念、组成、十二经的分布规律;腧穴的含义、分类、作用。
6.能解释中药的四气五味概念和作用.7。
能用敲胆经、按摩心包经(二)能力目标:1.能正确的使用舌诊、脉诊诊病的方法。
按照中医的问诊内容进行问诊。
2。
学会中药的煎服方法。
3。
能熟练的用针灸、推拿、刮痧、火罐等中医方法护理疾病。
(四)素质目标:1。
培养自学和终身学习的素质.2。
良好的心理素质。
3。
较强人际沟通能力。
4。
具有团队协作精神.5.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感.四、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1。
教学目标:了解:中医护理学发展展望及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的意义。
熟悉:1、“症、证、病"的概念及三者的区别;2、辩证与施护两者之间的关系;3、中医护理学的各个发展时期的重要著作与成就。
掌握:1、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2、整体观念、辩证、施护、同病异护、异病同护的概念;3、防护结合的主要内容.2。
重点与难点:重点:辩证、施护、辩证施护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难点:“症”、“证”和“病"的概念.3.教学时数:2学时4。
教学内容: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第二节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的意义;中医护理学发展展望.第二章中医基本理论1。
教学目标:了解:1、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2、五行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22088课程名称:中医护理学总学时:36理论学时:33实验学时:3适应专业:护理中等专业教材:1、中医护理学,赵从玲主编,第一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参考教材:2、临床常见病护理:山东省泰安卫生学校赵从玲编写;3、诊断与辩证:内蒙古医学院护理学院韩新荣编写;4、病因病机:黄河科技学院李高申编写;5、方药施护:宁夏医科大学高职学院赵淑红编写;6、阴阳五行学说、中医护理原则:首都铁路卫生学校郭晖编写;7、藏象:山东省泰安卫生学校何长杰编写;8、针灸推拿疗法理论: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中等卫生学校黄富献编写。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中医护理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预防、保健、康复贺治疗的活动。
《中医护理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阐述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护理原则与方法。
本课程既突出了知识的实用性和技能实践性,重视理论知识系统性,又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引入了现代护理学的思想及概念,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中医护理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常用技能。
为培养继承和发扬中医护理的高级人才奠定了基础。
二、学习任务《中医护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其中针灸、拔罐、推拿、刮痧法等是中医基础操作技能的特色,这些实验不仅是中医护理学基础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整个护理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三、学习目的通过学习,要求学生系统的掌握中医护理理论知识,掌握各种中医护理基础技能操作,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并能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医护理理论和技能,按照中医护理程序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实施护理,成为德才兼备的实用型人才。
四、考核考核方式:理论考试(笔试)成绩构成:理论考试90%,平时成绩10%五、课程基本内容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一、掌握中医学的特点: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护二、熟悉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三、掌握中医学的学习方法【教学内容】一、中医护理学发展概况1、《皇帝内经》现存的中国医学史最早的典籍,为中医护理学奠定了基础2、《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载药365种,早期就对药物进行了分类3、《伤寒杂病论》张仲景著丰富和发展了辨证论治的原则二、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人体与自然密切相关3、人体与社会和谐统一(二)辨证施护辨证——分析、辨别、认识疾病的症候。
2023年护理本科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
xxxx护理学院《中医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中医护理学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Medicine Nursing课程编号:学时:26 学分:1.5授课学期:第6学期考核方式:考试成绩构成:形成性评价占比20%,期末终结性评价占比80%适用对象:护理学专业本科一、课程描述(一)课程简介《中医护理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阐述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护理原则、方法与技能。
课程既突出知识的指导性与技能的实践性,又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引入了现代护理学的思想及概念。
通过中医护理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常用技能、辨证施护的学习,可为中医护理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通过《中医护理学》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医基本理论、中医护理基本知识,掌握常用中医护理技术,如灸法、拔罐法、刮痧法等,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为患者提供专业的中医护理特色服务。
能将所学的理论、技能知识融会贯通,能对临床常见病证开展辨证施护和中医康复护理,并结合现代护理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为患者的身心健康提供中西医结合护理。
培养学生具有爱国情怀,树立为人类健康服务的职业道德观和价值观。
(三)基本学习方法采用讲授、提问、小组讨论、情景模拟、临床见习等教学方法,辅以多媒体、视频等教学,并进行网上及电话咨询答疑。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既要以中医基本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又要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以及不同护理对象的特殊情况,采取恰如其分的评估手段和护理措施,学会对不同护理对象进行四诊资料的采集、评估、分析,并提出主要中医护理诊断;学会根据同一疾病不同证型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学会对不同护理对象进行中医养生保健教育与中医康复指导。
通过对技能操作的学习,除了掌握基本操作方法,还应深刻领悟人文关怀在操作中的体现。
另外,在学习过程中,应始终贯彻中医护理整体观念、辨证施护及防护结合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思政目标1.通过学习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历程,了解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增进中医药文化的自信,树立爱国主义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22088课程名称:中医护理学总学时:36理论学时:33实验学时:3适应专业:护理中等专业教材:1、中医护理学,赵从玲主编,第一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参考教材:2、临床常见病护理:山东省泰安卫生学校赵从玲编写;3、诊断与辩证:内蒙古医学院护理学院韩新荣编写;4、病因病机:黄河科技学院李高申编写;5、方药施护:宁夏医科大学高职学院赵淑红编写;6、阴阳五行学说、中医护理原则:首都铁路卫生学校郭晖编写;7、藏象:山东省泰安卫生学校何长杰编写;8、针灸推拿疗法理论: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中等卫生学校黄富献编写。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中医护理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预防、保健、康复贺治疗的活动。
《中医护理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阐述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护理原则与方法。
本课程既突出了知识的实用性和技能实践性,重视理论知识系统性,又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引入了现代护理学的思想及概念,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中医护理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常用技能。
为培养继承和发扬中医护理的高级人才奠定了基础。
二、学习任务《中医护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其中针灸、拔罐、推拿、刮痧法等是中医基础操作技能的特色,这些实验不仅是中医护理学基础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整个护理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三、学习目的通过学习,要求学生系统的掌握中医护理理论知识,掌握各种中医护理基础技能操作,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并能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医护理理论和技能,按照中医护理程序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实施护理,成为德才兼备的实用型人才。
考核方式:理论考试(笔试)成绩构成:理论考试90%,平时成绩10%五、课程基本内容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一、掌握中医学的特点: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护二、熟悉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三、掌握中医学的学习方法【教学内容】一、中医护理学发展概况1、《皇帝内经》现存的中国医学史最早的典籍,为中医护理学奠定了基础2、《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载药365种,早期就对药物进行了分类3、《伤寒杂病论》张仲景著丰富和发展了辨证论治的原则二、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人体与自然密切相关3、人体与社会和谐统一(二)辨证施护辨证——分析、辨别、认识疾病的症候。
施护——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三、中医护理学的学习方法1、明确学习目的,牢记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的职责和医德规范。
2、讲究学习方法,从整体出发,运用好“阴阳”“五行”等朴素的辨证方法论,牢记脏腑的生理功能、病因病机,药勤思考、善总结。
3、结合“四诊”,运用经络,学会针灸、推拿等技术和饮食调护,对病人进行临床观察和全方位的护理。
【教学形式】多媒体教学【教学时数】2课时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目的要求】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三、五行的特性及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教学内容】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的对立制约2、阴阳的互根互用3、阴阳的消长平衡4、阴阳的相互转化三、(一)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3、说明人体病理变化4、用于疾病的诊断5、确定治疗原则(二)五行的特性1、“木曰曲直”木具有向上、向外舒展的特性。
2、“火曰炎上”火具有发热、温暖、向上的特性。
3、“土爰稼啬”土具有载物、生化的特性。
4、“金曰从革”金具有刚硬、变革、沉降的特性。
5、“水曰润下”水具有滋润、趋下、闭藏的特性。
(三)五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脏腑之间的生理联系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3、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教学形式】多媒体授课【教学时数】2课时第三章藏象【目的要求】一、五脏、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二、气、血、津液的生成及功能三、气与血的关系四、脏与腑的关系【教学内容】一、五脏(一)心1、部位:居于胸腔之内,与小肠互为表里2、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明•系统联属:在窍为舌,在体合筋、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二)肺1、部位:位于胸腔,位置最高,与大肠互为表里关系2、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系统联络:在窍为鼻,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志为悲,在液为涕(三)脾1、部位:位于中焦,膈之下,与胃互为表里关系2、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系统联络: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四)肝1、部位:位于横膈之下,右胁之内,与胆互为表里关系。
2、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系统联络:在窍为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其液为泪(五)肾1、部位:位于腰部,左右各一,状如豇豆,与膀胱相互表里关系2、肾的主要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主水•主纳气•系统联属:在窍为耳及二阴,在体合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志为恐、在液为唾二、六腑(一)胆1、部位:附于肝2、胆的主要生理功能•贮藏胆汁•排泄胆汁(二)胃1、部位:位于膈下,分上、中、下三部,上接食管,下通小肠2、胃的主要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三)小肠1、部位:位于腹中,上接幽门与胃相通,下端通过阑尾与大肠相连2、小肠是主要生理功能•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四)大肠1、部位:位于腹中,上接阑门,下接肛门2、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传化糟粕(五)膀胱1、部位:位于小腹中央2、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贮尿•排尿(六)三焦1、部位:根据部位分为上、中、下三焦2、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水液运行的通道三、气、血、津液的生成及功能(一)气1、气的概念——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2、气的生成——源于先天之精、后天的水谷精气和自然界清气,通过肺、脾和肾等的共同作用而生成。
3、气的功能:①推动作用②温煦作用③防御作用④固摄作用⑤气化作用4、气的运动——气机5、气的分类与分布及其功能①元气——先天之气来源:先天之精化生,赖后天之精充养,藏于肾功能:推动人体生长发育②宗气——后天之气来源:水谷精气和自然界清气结合而成,分布于胸中功能: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③营气来源:水谷精气精微化生,行于脉中功能:化生血液;营养周身④卫气来源:水谷精微化生,行于脉外功能:护卫肌表;温养机体;调控汗孔(二)血1、血的基本概念2、血的生成3、血的循行4、血的功能(三)津液1、基本概念津液——是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清稀部分的称为津;浊稠部分的称为液2.津液的代谢3、津液的功能【教学形式】多媒体授课【教学时数】7课时第四章经络【目的要求】一、经络的概念、组成和生理功能二、十二经脉的命名、分布、走向和交接规律三、奇经八脉的主要生理功能【教学内容】一、经络的概念、组成和生理功能1、经络的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调节功能平衡的通道。
2、经络的组成正经(十二正经)和奇经(奇经八脉)组成3、生理功能①沟通联络作用②运输渗灌作用③感应传导作用④调节平衡作用二、十二经脉的命名、分布、走向和交接规律1、命名内为阴,外为阳,脏为阴,腑为阳。
内侧前、中、后为太阴、厥阴、少阴;外侧前、中、后为阳明、少阳、太阳。
2.走向和交接规律走向: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交接规律:肺经大肠胃,脾心小肠合,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回三、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1、督脉一是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二是反映脑、髓和肾的功能。
2.任脉一是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二是与月经来潮及妊养、生殖功能有关。
3.冲脉一是调节十二经气血,为“十二经脉之海”;二是调节月经、主生殖。
4、带脉约束纵行诸经,主司妇女带下。
【教学形式】多媒体授课【教学时数】2课时第五章病因病机【目的要求】一、六气、六淫的概念及区别二、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三、痰饮、瘀血的形成和病症特点四、七情的概念及致病特点五、基本病机【教学内容】一、六气、六淫的概念及区别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六气——风、寒、暑、时、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区别:六气成为六淫的关键在是否导致机体发病。
二、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性质:1、风邪2、寒邪3、暑邪4、湿邪5、燥邪6、热(火)邪致病特点:1、外感性2、季节性3、地域性4、相兼性5、转化性三、痰饮、淤血的形成和病症特点1、痰饮概念:是人体的津液在恕不和排泄过程中发生障碍,停留于体内而形成的病理产物。
形成:外感六淫、七情内伤、饮食劳逸等致病特点:病症复杂;病情缠绵2.瘀血概念:是指体内血行不畅,血液凝聚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形成:气滞致瘀;气虚致瘀;血寒致瘀;血热致瘀;血出致瘀致病特点:疼痛、肿块、出血四、七情的概念及致病特点1、概念——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外界事物不同刺激的反应。
2、致病特点:肢节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机;影响病情变化五、基本病机1、邪正盛衰2、阴阳失调【教学形式】多媒体授课【教学时数】4课时第六章诊法与辨证【目的要求】一、望、闻、问、切四诊的含义及主要内容二、八钢辨证的主要临床证候三、脏腑辨证的主要临床表现【教学内容】一、望诊(一)望神1、神——表现于外的精神状态及意识思维活动2、病理情况•得神•失神•假神(二)望色1、通过观察面部和全身皮肤色泽的变化来诊查病情的方法2、病色白——主虚证、寒证黑——主肾虚、水饮、瘀血黄——主湿证、虚证青——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赤——主热证(三)望舌1、望舌质(1)颜色淡白——主寒证、虚证红——主热证绛——主内热深重紫——主血瘀(2)舌型老嫩:老——多热、实证嫩——多虚、寒证裂纹与齿痕:裂纹——阴液亏损,不能荣润舌面齿痕——同胖大舌胖瘦:胖大——主虚、寒、心脾热盛瘦小——主阴血亏虚,舌体不充(3)舌态3、舌苔(1)苔色白——主寒证、表证黄——主里证、热证灰——寒重、寒湿、热重黑——与灰苔相同,惟反应的病情更重(2)苔质薄厚:薄——属表证厚——属里证润燥:苔滑腻——水湿过剩苔干燥——津液不足苔白滑——寒证苔黄燥——热证苔腐腻——食积、痰浊、湿浊苔剥脱——伤阴(二)、闻诊(一)听声音语声呼吸咳嗽(二)嗅气味(三)、问诊问寒热问汗问痛问饮食口味问睡眠问二便问经带问小儿(四)、切诊1、脉诊的部位和方法2、基本脉象:三部有脉,不浮不见,步快步慢,和缓有力,节律一致3、按诊(1)、按肌表(2)、按手足(3)、按腹部二、八钢辨证八纲:阴、阳、表、里、寒、热、实、虚。
八纲辨证是各种病症的总称。
主要临床症候(一)表里辨证表证:起病急,病位浅,病情轻,病程短里证:起病可急可缓,病位较深,病情较重,病程较长(二)寒热辨证寒证:恶寒,或畏寒喜暖,面色苍白,口淡不渴,肢冷蜷卧热证:发热喜冷,面红目赤,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三)虚实辨证虚证:面色萎黄,少言懒语,眩晕耳鸣,形寒肢冷,口淡不渴等实证:发热,形体壮实,声音气粗,胸胁脘腹胀痛、拒按(四)阴阳辨证阴证:精神萎靡,面色苍白,气短声低,畏寒肢冷,口不渴,小便清长阳证:身热面赤,精神烦躁,呼吸气粗,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三、脏腑辨证临床表现(一)心与小肠病辨证(二)肺与大肠病辨证(三)脾与胃病辨证(四)肝与胆病辨证(五)肾与膀胱病辨证(六)脏腑兼病辨证【教学形式】多媒体授课【教学时数】4课时【实验教学】1课时第七章中医护理原则【目的要求】一、预防的基本原则二、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主要内容三、治疗疾病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教学内容】一、预防的基本原则预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