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面试教案模板
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物理教案模板(多篇)
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物理教案模板(多篇)第1篇:初中物理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大气压强..初中物理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模板:《大气压强》【教学目标】1.体验“饮料是用力吸上来的吗?”,前后形成强烈反差,做出猜想引出课题。
2.经历“拔河比赛”,证明大气压强的存有,列举实例佐证自己猜想。
3.通过类比液体压强形成,分析大气压强成因。
4.通过课件、视频、探究大气压强的测量,并计算出大气压的值。
5.通过大气压强的应用实例剖析和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改造自然的愿望。
【教材分析】重点:大气压强的存有证明;大气压强值和测量方法;大气压强的应用难点:探究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原理和方案;大气压强的应用实例分析。
关键点:一是存有证明要做好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二是在托里拆利实验中,大气压强能支持760mm高水银柱,可实行受力分析,根据二力平衡知识实行推导,得出大气压强的值;讨论粗略测大气压方案应围绕P=F/S展开;分析气压计原理时,应深刻理解大气压强随高度变化的关系。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本节内容需要掌握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力的平衡等知识;在物理方法上需了解等效替代法和转换法;在生活经验方面需有拔;...火罐、钢笔吸墨水等常识。
学生可能对大气压强存有表现漠然,应用也缺乏充足的理解,所以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可能在受力分析和计算中存有困难,所以我在课前设计有热身训练,为新课的顺利实行扫清障碍。
【教学策略】1.课前热身,为突破重难点铺路搭桥,同时即时反馈,为教师更好掌握学生情况,有针对性的实行教学提供可能,确保所讲是学生所需,让教学真正有效。
2.置疑体验,通过前后强烈反差,在学生内心产生剧烈碰撞,引导学生猜想,课题引入自然,流畅。
3.拔河比赛震撼学生心灵,游戏之后,教师巧妙过渡到马德堡半球实验,并通过演示实验、课件展示,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4.视频展示托里拆利实验,能支持760mm高水银柱,10m高的水柱。
采用受力分析和转换法、等效替代法计算出大气压强值。
教师面试物理教案模板(共8篇)
教师面试物理教案模板(共8篇)第1篇:老师招考面试初中物理教案初中物理面试试讲模板一、课题:大气压强二、课型:讲授课三、课时:1 课时四、教学目标学生学习本节内容须要控制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力的平衡等学问;在物理办法上需了解等效替代法和转换法;在生活阅历方面需有拔火罐、钢笔吸墨水等常识。
学生可能对大气压强存在表现漠然,应用也不足足够的认识,所以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学生可能在受力分析和计算中存在困难,因而我在课前设计有热身训练,为新课的顺利进行扫清障碍。
七、教学策略1.课前热身,为突破重难点铺路搭桥,同时准时反应,为老师更好控制学生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提供可能,确保所讲是学生所需,让教学真正有效。
2.置疑体验,通过前后剧烈反差,在学生内心产生强烈碰撞,引导学生猜测,课题引入自然,流畅。
3.拔河竞赛震撼学生心灵,游戏之后,老师巧妙过渡到马德堡半球试验,并通过演示试验、课件展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师:夏天,同学们常常用吸管喝饮料,请问饮料是使劲吸上来的吗? 生:是师:今日教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瓶特别的饮料(出示自制牛奶:将玻璃瓶中装满牛奶,用带吸管的橡皮塞塞紧瓶口,并用蜡将瓶口及吸管与橡皮塞接触处密封,确保气密性良好),看你们能否将牛奶吸上来?生:(用力吸牛奶)不能师:怎样才干将牛奶用吸管吸上来? 生:(思量并研究)让瓶中进入空气。
师:再思量:饮料是使劲吸上来的吗?是什么使饮料吸入口中? 生:不是,可能是大气压强。
(1)大气压能支持多高的水银柱?(2)玻璃管变粗、变细、倾斜、向下压、向上提只要不让管口脱离水银面,大气压能支持的水银柱高度差会变化吗?(3)大气压强的存在我们无法直接感知,而通过它能支持一段水银柱的办法让我们感触到大气压的存在这是什么物理办法?(4)大气压有多大,我们并不清晰,可以通过计算 760mm 高的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来间接大气压,这又用到了什么物理办法?2.学生计算 760mm 高的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老师检查并赋予指导,后沟通并指出大气压强 P0=1.013×105Pa。
教师面试初中物理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了解大气压强的基本概念。
2. 通过实验和实例,使学生理解大气压强的形成原因及其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 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大气压强的存在证明、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大气压强的应用。
难点:探究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原理和方案;大气压强的应用实例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通过播放生活实例视频,如吸管吸饮料、钢笔吸墨水等,让学生初步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2. 提问: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引出课题《大气压强》。
二、新课讲授1. 大气压强的存在证明- 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
- 讨论实验现象,总结出大气压强的存在。
2. 大气压强的成因- 通过类比液体压强,分析大气压强的成因。
- 引导学生理解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
3. 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 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
- 讲解实验原理,推导出大气压强的计算公式。
4. 大气压强的应用实例- 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展示大气压强的应用实例,如吸盘、打气筒、气压计等。
- 讨论实例,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实验探究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3. 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交流实验心得。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大气压强的概念、成因、测量方法和应用。
2. 强调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收集生活中与大气压强相关的实例,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实例、讲解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强的基本概念、成因、测量方法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
初中物理老师面试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初中物理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初中物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物理实验操作、复杂物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物理学科的特点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理现象,引入新课。
2. 新课讲解(1)讲解物理基本概念,如力、速度、质量等。
(2)讲解物理基本规律,如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
(3)讲解物理基本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等。
3. 课堂练习(1)布置与新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针对练习题中的难点,进行个别辅导。
4. 物理实验(1)组织学生进行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2)讲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确保实验安全。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评价(1)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四、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 注重物理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结合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4. 课后及时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包括物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等内容。
2. 物理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刻度尺、天平等。
3. 教学参考资料:如物理教材、辅导书籍等。
4. 课堂评价表:用于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物理实验中的操作能力。
3.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
4. 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情况。
初中物理教师面试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
2. 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演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2. 通过问题引导、案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探究物理现象的欲望。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 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
2. 实验操作技能。
【难点】1. 学生对核心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三、教学方法1.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引导学生理解。
2. 实验演示:教师演示实验过程,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实验原理。
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 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5.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提问或讲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 课堂讲解(1)讲解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引导学生理解。
(2)结合实例,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
3. 实验演示(1)教师演示实验过程,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实验原理。
(2)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4. 小组合作(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2)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问答法(1)教师提问,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
6. 案例分析(1)分析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引导学生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
7. 总结与作业(1)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实验操作、作业完成情况等,评价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初中物理试讲招教教案模板
一、课题:《光的直线传播》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知道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1. 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2. 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四、教学难点:1. 实验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2.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创设情境: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光的传播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光是如何传播的。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光是如何传播的吗?(二)新课讲授1. 讲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通过实验、图片等形式展示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2. 讲解实验探究方法:介绍实验器材、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等。
3.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三)巩固练习1. 判断题:判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2. 选择题:选择正确的答案。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光的传播现象,提高物理素养。
(五)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收集生活中光的传播现象,撰写观察日记。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课堂练习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光的传播现象。
2.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4. 注重教学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物理面试教案模板
初中物理面试教案模板初中物理面试教案模板【篇一:教师资格证教案面试模板】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模板注意:1.教师资格证面试时,提供的是一张b5的白纸,不是表格式教案,写教案时间20分钟,故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教案每个部分都囊括进去。
2、教案在书写时,不可透露个人信息,不可在教案纸上做任何标记。
【篇二:初中物理教案模版】第1页低碳办公,支持环保,请正反打印!第2页低碳办公,支持环保,请正反打印!【篇三:物理教师资格证试讲面试模版】物理教师资格证试讲面试模版目录《浮力》 (2)《欧姆定律》 (6)《电功》 (10)《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3)《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17)《运动的快慢》 (21)《变阻器》 (27)《电磁感应现象》 (31)本资料为云南教师资格面试试讲科目测试复习资料,仅供大家复习下载,切莫错过说课试讲测试公告和测试时间以及网上报名。
《浮力》—说课试讲测试复习资料本节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物理第一册(人教版)第十二章第一节(p141~p142)。
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要点: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使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教学目的: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
还要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4.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和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
初中物理面试常考教案
初中物理面试常考教案【知识与技能】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能举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2、了解重力、摩擦力、弹力等常见力的概念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2、通过实例分析,理解不同力的作用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力的知识,培养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探究和不同力的特点理解。
三、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如掷纸飞机,引出力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力的作用效果。
2、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实验,发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的效果,如拉伸弹簧、挤压海绵等。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总结力的作用效果。
3、学习不同力的概念和作用。
(1)教师介绍重力、摩擦力、弹力等常见力的概念和作用。
(2)学生通过实例分析,理解不同力的作用特点。
例如,重力使物体向下运动,摩擦力阻碍物体运动,弹力使物体恢复原状。
4、巩固知识,拓展应用。
(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力的知识解决问题。
如:为什么抛出的篮球会落地?(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5、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了解了力的作用效果和不同力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初中物理面试教案试讲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折射定律,能够运用折射定律解释简单折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究精神,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的应用。
2. 难点:折射定律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折射现象图片,如水中的筷子、凸透镜成像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2. 提问:同学们能否发现这些现象中都存在光线的改变方向?这背后有什么科学道理呢?3. 引入课题:光的折射。
(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光的折射现象,结合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折射定律: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且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正弦值之比是一个常数。
2. 通过多媒体展示光的折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入射角、折射角和法线的关系。
3. 教师演示实验:将透明玻璃板放置在白纸上,通过观察光线的折射现象,让学生体会折射定律的应用。
(三)巩固练习1. 教师出示一系列折射问题,如计算入射角、折射角、判断光线传播方向等,让学生运用折射定律进行解答。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及其应用。
2.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提出疑问。
(五)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观察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
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折射定律。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3. 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注:以上教案试讲模板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初中物理招教面试教案模板
####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使学生掌握物理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主动探究物理现象。
2.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交流与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实验操作。
2. 教学难点:物理现象背后的原理分析。
#### 三、教学突破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 四、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物理现象。
2. 讲授法:讲解物理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协作能力。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如水沸腾、物体下落等,引导学生思考物理现象背后的原理,从而引入新课。
2. 讲解新课- 教师结合实验,讲解物理概念和原理,如力学、热学、光学等。
- 鼓励学生提问,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实验操作-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实验安全、准确。
-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分析结果。
4. 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实验原理,总结规律。
-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讨论成果,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
5. 案例分析- 教师提供实际问题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汇报。
6. 总结与作业-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评价学生的注意力、表达能力等。
2.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如实验步骤的准确性、实验现象的观察等。
初中物理教资面试教案模板(精选7篇)
初中物理教资面试教案初中物理教资面试教案模板(精选7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物理教资面试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物理教资面试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杠杆,能画出杠杆的五要素。
2、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生活中的杠杆,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突破】首先认识杠杆,能抽象出杠杆的定义,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创造一种探究气氛,通过用杆秤称物体,提出猜想,激发兴趣。
三、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人们在生活中、劳动中经常使用各种机械,同学们想一想你使用过哪些机械?或你看到别人使用过哪些机械?同学们想起很多人们常用的机械,这说明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
在同学们说出的机械中有的比较复杂,有的比较简单。
例如:镊子、钳子、锤子、剪刀、瓶盖起子等都属于简单机械,播种机、缝纫机等是复杂机械。
复杂机械也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
这一章我们学习几种简单机械。
同学们在你们的桌上放着钳子、锤子、瓶盖起子分别试着用一用,看会有什么发现?(各小组同学分别进行操作,有的用钳子剪断铁丝,有的用锤子起木板上的钉子,有的用瓶盖起子起瓶盖,有三个小组用钳子分别把铁丝弯成了三角形、长方形、圆形。
约2分钟后平静下来。
)初中物理教资面试教案篇2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2、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二、重点难点重点:什么是弹力,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初中物理老师试讲教案模板【优秀4篇】
初中物理老师试讲教案模板【优秀4篇】初中物理说课稿篇一我说课的内容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一节《认识浮力》,下面我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儿童和青少年的过渡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越来越强,并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
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仍需要借助具体形象的材料来支持。
教学中应注意充分发挥实验与实例的作用,借助他们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培养他们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对浮力的认识结合了前面所学的液体压强、压力,为后面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依据课标,制定了本节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认识浮力及浮力的测量方法---称重法;使学生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去认识现象,发现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及对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称重法测浮力难点: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三、说教法学法:教法:设疑,引导学法:观察、小组讨论、实验探究四、教学过程(一)列举实例,引入课题课件投影:水里游泳情景、海上轮船、热气球等图片利用学生所熟知的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进行1、浮力概念的建立(1)让学生充分感受浮力的存在在盛水的水桶中放一个球,找一名学生按球,谈感受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列举生活中、身边的实例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浮力的存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体现出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的思想。
(2)称重法测浮力?(教师设疑)同学们知道那么多关于浮力的例子,那么像铝块石块这样的物体在水中受不受浮力呢,如何来验证??学生小组讨论并说说自己的验证方案?根据学生说出的方案,让他们亲自动手做一做。
(为学生准备的实验仪器有弹簧测力计、石块、杯子、水)在学生说和做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弹簧测力计挂着石块放入水中时示数比在空气中是减小的,那减小的那部分就是浮力,指出这种方法即称重法测浮力,同时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在液体中受浮力,且浮力的大小为F浮=G-F′④对于浮力的方向,可让学生回答。
初中物理面试说课稿(5篇)
初中物理面试说课稿(5篇)初中物理面试说课稿1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学会了什么)了解、掌握、认识......(2)过程与方法:经历(通过)对......的探究过程,初步学会......,提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学好物理的信心,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意识。
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新概念的理解及其应用、实验探究。
难点:新概念的理解、总结实验规律、各种规律的灵活应用。
3.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常用的导入方法实验导入、联系实际导入、直接导入)采用联系实际导入法:讲述游乐场激流勇进的过程,提出问题:小车沿着轨道下滑的时候,它的速度是怎么变化的?导入新课:用平均速度的知识来解决。
(2)新课讲授(知识点条理清晰的呈现)①简单讲解本节课基础知识点。
②归纳总结该课题中的重点知识内容。
尤其对该注意的一些情况设置易错点,进行强调。
可以设计分组讨论环节。
③拓展延伸,将所学知识拓展延伸到实际题目中,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在新授课里面一定要表现出讲课的大体流程,但是不必太过详细。
(3)巩固练习练习题一练习题二(4)小结作业①请学生代表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②布置课后作业。
4.板书设计初中物理面试说课稿2光的折射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光的折射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光现象》第四节的内容。
本课题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
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是为以后几节课学习活动进行充分准备。
所以本节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对教材地位和作用的分析,结合学生的情况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将教学目标定位以下三个维度:(1)知识目标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能够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初中物理面试说课稿通用5篇
初中物理面试说课稿通用5篇初中物理面试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要点:第一、安全电压第二、用测电笔辨别火线第三、安全用电常识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安全用电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也是作为现代公民所必需的知识,让学生掌握安全用电常识,提高安全用电的意识,具有实际意义,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本节的内容不同于前面规律性知识的学习,注重的是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好的体现了STS精神。
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安全电压知道测电笔的构造,学习使用测电笔辨别家庭电路的火线和零线知道安全用电的常识(2)技能目标通过学习用测电笔辨别家庭电路的火线和零线,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通过学习安全用电常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安全用电的意识,能自觉地执行和宣传安全用电4、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安全用电的原则是学生今后生产、生活中保障自身安全的准则之一,因此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难点:对于触电事故的发生,无论是高压触电还是低压触电都具有不可实验与体验性,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对于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是本节的难点。
二、教法和学法教法:依据本节教材的内容,采用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实例、图片,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动态教学手段,通过讨论、问答、练习等一系列的师生活动展开教学。
学法:引导学生采用讨论法、问答法、练习法、记忆法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三、教学过程(一)事例引课(2')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人体触电事故发生的视频,这样做可以达到两个目的:(1)兴趣是的老师,具体事例引课比语言引课更具有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真实的事例教育学生安全用电的重要性,导出课题。
(二)师生互动——知识的学习1、安全电压(5')人体也是导体,对于人体的触电现象学生较易理解。
初中物理资格证面试教案模板
课题:《力的作用效果》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2.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力的演示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等)3.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 教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如拉门、推车、举重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
2. 提问:什么是力?力的单位是什么?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单位是牛顿(N)。
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和物体的形状改变。
2.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力的作用效果实例,如球被踢飞、弹簧被拉伸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效果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三、实验探究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2. 实验步骤:a.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钩码的重力。
b. 将钩码挂在橡皮筋上,观察橡皮筋的形变。
c. 改变钩码的数量,观察橡皮筋的形变。
d.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力的作用效果与物体质量、形变程度的关系。
3.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
四、讨论交流1. 学生分组讨论力的作用效果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交通、医疗等领域。
2.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2. 引导学生关注力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观察生活中力的现象,思考力的应用。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初中物理教案模板面试
一、课程名称初中物理二、授课年级八年级三、授课班级八年级(1)班四、授课时间第2课时五、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分类;(2)掌握摩擦力的计算方法;(3)学会运用摩擦力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3)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精神;(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摩擦力的概念和分类;(2)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1)摩擦力的计算公式的应用;(2)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图片,如鞋底防滑、汽车刹车等,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作用。
2. 提问:摩擦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何减小或增大摩擦力?(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和分类,引导学生理解摩擦力的产生原因。
2.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摩擦力的现象,加深对摩擦力的认识。
3. 讲解摩擦力的计算方法,结合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计算公式。
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
(三)巩固练习1. 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纠正错误,帮助学生掌握重点难点。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2. 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的摩擦现象,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五)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观察生活中的摩擦现象,思考如何减小或增大摩擦力。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应注重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面试教案模板
一、教学科目及年级:初中物理二、课题:(请根据面试要求填写具体课题,如“物体的浮沉条件”、“电路的串并联”、“光的反射与折射”等)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理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1. 本节课的核心概念和原理。
2. 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难点:1. 理解复杂物理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2. 解决实际问题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五、教学突破:1. 导入新课:- 结合生活实例,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导入新课,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 探究实验: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发现物理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 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规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 应用练习: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 教学方法:-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发现问题。
- 实验法:通过实验探究,验证物理规律。
- 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 问答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 提出问题:如“为什么船可以浮在水面上?”- 回顾已学知识:如浮力、重力等概念。
- 引入新课:如“物体的浮沉条件”。
环节二:探究实验- 实验一:探究浮力与物体体积的关系。
- 实验二:探究浮力与物体形状的关系。
环节三:讨论分析-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规律。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进行分类?环节四:应用练习- 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初中物理面试礼仪教案模板
初中物理教资面试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面试的基本礼仪和技巧。
2、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进行自我介绍和问题回答。
【过程与方法】1、通过模拟面试、讨论等方式,提高面试礼仪和技巧。
2、通过自我学习和反思,提升自我介绍和问题回答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面试礼仪和技巧,增强自信心,提高面试成功率。
二、教学重难点面试礼仪和技巧的运用三、教学方法模拟面试、讨论、自我学习、反思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讲解面试的重要性。
师:面试是求职、求学的重要环节,良好的面试表现可以帮助我们获得理想的工作或学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面试礼仪和技巧。
2、讲解面试礼仪。
(1)着装:简洁、得体,符合面试场合的要求。
(2)仪态:保持微笑,保持眼神交流,坐姿端正。
(3)语言表达:清晰、流畅,注意语速和音量。
(4)倾听:认真倾听面试官的问题,不要打断面试官的发言。
3、讲解面试技巧。
(1)自我介绍:突出自己的优势和特点,简洁明了。
(2)问题回答: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采取不同的回答策略。
(3)举例:运用物理知识,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举例说明。
4、模拟面试。
(1)学生分组,轮流扮演面试官和面试者的角色。
(2)面试官提问,面试者回答。
(3)结束后,相互交流感受,总结经验教训。
5、总结和反思。
(1)学生自我总结面试中的优点和不足。
(2)教师给予点评和建议。
(3)学生撰写反思日记,记录面试心得。
五、课后作业准备一次自我介绍,突出自己的优势和特点,下次课进行展示。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学生能够掌握面试的基本礼仪和技巧,提高自我介绍和问题回答的能力,增强自信心,为今后的求职、求学之路打下坚实基础。
教师初中物理面试教案模板
课题:《力的合成与分解》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 能够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现象。
2.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树立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 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
2. 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难点】1. 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如拔河、推车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
2. 提问:力的作用有哪些特点?如何描述力的作用?【环节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 通过动画演示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过程,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
3.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力的合成与分解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环节三:小组合作探究】1. 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规律。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环节四:问题解决】1. 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如如何设计一个简易起重机?如何使重物上升?2.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组讨论并设计解决方案。
【环节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知识,强调重点与难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收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不足。
五、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的表现。
4. 问题解决:评价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备注:本教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面试教案模板
【篇一:教师资格证教案面试模板】
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模板
注意:1.教师资格证面试时,提供的是一张b5的白纸,不是表格式
教案,写教案时间20分钟,故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教案每个部分都
囊括进去。
2、教案在书写时,不可透露个人信息,不可在教案纸上做任何标记。
【篇二:初中物理教案模版】
第1页低碳办公,支持环保,请正反打印!
第2页低碳办公,支持环保,请正反打印!
【篇三:物理教师资格证试讲面试模版】
物理教师资格证试讲面试模版
目录
《浮力》 (2)
《欧姆定律》 (6)
《电功》 (10)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3)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17)
《运动的快慢》 (21)
《变阻器》 (27)
《电磁感应现象》 (31)
本资料为云南教师资格面试试讲科目考试复习资料,仅供大家复习
下载,切莫错过说课试讲考试公告和考试时间以及网上报名。
《浮力》
—说课试讲考试复习资料
本节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物理第一册(人教版)第十二章第一节(p141~p142)。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要点:
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
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
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
这一节是本
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
奠定了基础。
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
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教学目的: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
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
能力等。
还要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
教育。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
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
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
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
力要求提高了。
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
来获得知识。
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
的要求。
二、学生分析
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
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
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
性和主动性。
15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
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当然在此过
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
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
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学程序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
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浮力的概念。
我将书中图12-2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
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到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托的力,这里我增加设计一个用手托石块使弹簧秤示数减小这样一个随堂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概括总结出浮力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个重、难点时,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的经验或思维定势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模糊的观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
这里可以演示一个小实验:一根小铁钉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块在水中会上浮,大木块显然比小铁
钉重。
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学这时会提出小铁钉下沉是因为铁的密度大。
教师可再演示一个小实验:一个废牙膏壳密度没有变,空心时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团后在水中会下沉。
说明密度也不是决定浮沉的条件。
这样经过演示,讨论和分析,纠正了错误观点,引导学生从运动和力的关系角度来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根据二力合成知识,由学生讨论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这时强调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
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
并再演示一下浸没在水中的木头的上浮过程,以加深印象。
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学生产生“物体的漂
浮与悬浮是一回事或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的错误观点,这时我用一个乒乓球和一个空心金属球投入水中分别演示漂浮
与悬浮实验。
使学生直观比较出漂浮是物体浮在液面的平衡状态,
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
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强调同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
浮是不可能的。
揭示浮力产生的原因这又是一个重、难点。
这时可
请同学回顾做过的一个旧实验:六个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体,当
它浸没在水中时,六个面的橡皮膜均向内凹进,而且前后左右面凹
进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进的程度要大。
引导学生密切
联系原有的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识,
通过由浅入深分层次的分析,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变成巩固和加深对
旧有知识理解应用的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
由学生
归纳总结出浮力等于物体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最后再用如
下演示实验加以验证:
(1)将石蜡投入装水的烧杯中,观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
(2)将石蜡放在另一烧杯底使其和杯底紧密接触,沿杯壁缓慢注水观察其是否上浮从而通过实验证明前面理论分析得到的结论。
并指
出这也是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达到从小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内容已经讲授完毕,浮力作为同学们新认识的一种力,
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据农村学校学生情况,我继续引导同学们思考课文后的想想议议,由此引入对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
学生经过合理猜想,讨论,
设计出探索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方案。
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得
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
密度有关,与物体浸没后深度改变无关。
受时间、器材限制,浮力
大小与物体本身密度、形状等因素无关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说明。
这样就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悬念,作好铺垫,同时也有
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3.反馈和巩固:
,为下一节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作准备。
二是受力平衡法,指
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
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
4.板书设计:
第一节:浮力
1.什么是浮力
2.物体的浮沉
(1)下沉:f浮<g
(2)上浮:f浮>g
(3)悬浮:f浮=g
(4)漂浮:f浮=g--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 3.浮力产生的原因 4.布置作业: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