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教案设计
《基本不等式》教案
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探索不等式 的证明过程。
【教学难点】
基本不等式 等号成立条件。
【授课类型】新授课
【授课安排】共3课时,此为第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课件
【内容分析】
基本不等式是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必修内容,一般放在高二上学期进行学习。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过不等式的相关内容,如一元一次不等式等。这一章将不等式集中起来进行探讨,在学习基本不等式之前已经学习了不等关系与不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以及一元二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等内容。将基本不等式放在这里进行学习,符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解:∵x,y都是正数
∴ >0, >0,x2>0,y2>0,x3>0,y3>0
(1) =2即 ≥2.
(2)x+y≥2 >0
∴
即
三.随堂练习
1.已知a、b、c都是正数,求证
(a+b)(b+c)(c+a)≥8c
分析:对于此类题目,选择定理: (a>0,b>0)灵活变形,可求得结果.
解:∵a,b,c都是正数
2.得到结论:一般的,如果
3.思考证明:你能给出它的证明吗?
证明:因为
当
所以, ,即
4.1)从几何图形的面积关系认识基本不等式
特别的,如果a>0,b>0,我们用分别代替a、b ,可得 ,
通常我们把上式写作:
2)从不等式的性质推导基本不等式
用分析法证明:
要证 (1)
只要证a+b (2)
要证(2),只要证a+b- 0(3)
将图中的“风车”抽象成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右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设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为a,b那么正方形的边长为 。这样,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的和是2ab,正方形的面积为 。由于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小于正方形的面积,我们就得到了一个不等式: 。
高中数学《不等式》教案
高中数学《不等式》教案教学内容:不等式
教学目标:
1. 理解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
2. 掌握不等式的解法和解集表示法。
3. 能够根据不等式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能够利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 熟练掌握各种不等式的解法。
2.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建立并解决不等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不等式的概念,并和等式做比较,引发学生思考。
二、讲解不等式的性质和解法(15分钟)
1. 讲解不等式的符号表示及性质。
2. 讲解不等式的解法,包括加减法、乘法、除法等。
三、练习与讨论(20分钟)
1. 练习不等式的基本运算和解法。
2. 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解决不等式问题。
四、实际问题应用(10分钟)
1. 列举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建立不等式解决。
五、总结与展望(5分钟)
1. 总结不等式的性质和解法。
2. 展望下节课内容,讲解高级不等式的解法。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练习题,巩固不等式的知识。
教学板书:
不等式
1. 定义: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关系的代数式。
2. 符号表示:大于(>)、小于(<)、大于等于(≥)、小于等于(≤)。
3. 特性:加减法、乘除法性质。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有了初步了解,并能够熟练解决基本的不等式问题。
下一步可以引入更复杂的不等式,挑战学生的解题能力。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多篇)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多篇)第1篇: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基本不等式一、教学设计理念: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用新课程理念打造新的教学模式.二、教学设计思路: 1.教学目标确定这节课的目标定位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知识与技能层面,①了解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的概念;②要创设几何和代数两个方面的背景,从数形结合的高度让学生了解基本不等式;③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证明基本不等式;④用基本不等式来证明一些简单不等式.第二层面:过程与方法,通过掌握公式的结构特点,适当运用公式的变形,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第三层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去感受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等关系,鼓励学生用数学观点进行归纳,抽象,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美,走进数学,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思维方式;②通过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同时去感受数学的运用性,体会数学的奥妙,数学的简洁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教学过程本节课我设计了五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我设计了两个情境:一个是天平测量的问题,另一个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试验,从不同的角度体验和理解基本不等式,让学生能够体会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后面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环节:探究交流,发现规律.我在问题的情境中,让学生带着不同的数据去比较几何平均数和算术平均数的大小,并通过小组折纸试验,通过这样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几何平均数和算术平均数之间的大小关系.第三个环节:启发引导、形成结论.本节课的重要任务就是对基本不等式进行严格的证明,包括了比较法,综合法和分析法,而学生对作差比较法是比较熟悉的,综合法和分析法的过程要加强引导,并组织学生去探究这两种方法之间的关系,并规范证明过程,为今后学习证明方法打下基础.第四个环节:训练小结,巩固深化.学习基本不等式最终的目的体现在它的运用上,首先在例题选择上,注重让学生充分认识和间的关系,给出一般的结论,在练习中我选择了题组形式,目的是与让学生强化对基本不等式成立条件包括等号成立的条件.第五个环节:研究拓展,提高能力.我设计了一道关于例题的变式题,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通过适当的变形将其化为例题中出现的形式,体现化归的思想,最后设计三道思考题,两道进一步巩固化归思想及应用基本不等式的条件,一道需要分类讨论,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好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得到进一步提高.最后我通过问题式的小结,让学生自行归纳我们这节课当中学到的知识,特别是最后一问中,让学生去总结在使用基本不等式的时候要注意哪些条件.虽然我没有点出“一正二定三相等”这样的结论,但已潜移默化为我们下一节课使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问题作了铺垫,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三、本节课重点重点: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日常生活中例子理解基本不等式,并从不同的角度探索不等式的证明过程.难点:灵活使用化归思想把问题转化为运用基本不等式,以及基本不等式成立条件中包括等号成立的条件.在这一节中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包括它的成立条件,在这一节课中我的总体想法是通过互动,发现规律,直接猜想,指定验证,得出结论,最后灵活运用这个结论来解决问题.四、本节课亮点:1.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2.灵活运用转化与化归的思想.3.实现课堂三大转变:①变教学生学会知识为指导学生会学知识;②变重视结论的记忆为重视学生获取结论的体验和感悟;③变模仿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4.课堂小结采取问题式小结给学生留下满口香.导入新课探究:上图是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会标是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像一个风车,代表中国人民热情好客,你能在这个图中找出一些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吗??(教师用投影仪给出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并介绍此会标是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像一个风车,代表中国人民热情好客.通过直观情景导入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推进新课师同学们能在这个图中找出一些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吗?如何找??【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够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生活中的应用问题2.进一步掌握用基本不等式求函数的最值问题;3.审清题意,综合运用函数关系、不等式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4.能综合运用函数关系,不等式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二、过程与方法本节课是基本不等式应用举例的延伸。
高中数学问题的设计与解决——《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的教学实践
【 问题设计 4 若 ob为 大于等于零 的数, 】 , 上述
不等 式还 成立吗? o b为任 意实数 , 若 , 上述不 等式
还 成立 吗 ?
一 题】有 个角积面 的系正 什 数形方 么 直?和积 量 1间4 角何形 样 【的之与 问面的 关证 三明 设? 如 计
图1 设计说 明: 学生在尝试 归纳 、 明 证
【 问题 设计 2 改变数量关系 中字母 的范围, 】 数
量关 系还 成 立 吗? 设 计 说 明 : 导 学 生对 基 本 不 等 式 的适 用 范 围 引
的气氛和情境 , 有利于促进学 生的主动学习与思维 进行探 索。 完成探 索后 , 学生 尝试 归纳和概括 在 让
发展 。 此外 , 课堂教学 目标 的实现 与教学效率 的高 基本不等式。基本 不等 式 1 对于任意实数 a和 6 ( : ,
数 量 关 系的 同时 , 师 引导 学 生 不 断修 正 归纳 出 的 教 数量 关 系。 时用 几 何 画板 演 示 以 帮助 学 生理 解 数 同
设计说明:基本不等式 2 “ ”成立 的条件是非常
重要的 , 通过 问题 设计让 学生关注这个要 点 , 并且
领 悟 强 调 a b 为正 数 的 原 因。 ,都
首先 , 学 问题解 决 的起 点应在 “ 数 过程 ”在 问 。
题解 决时 , 学生 要综合 运用 已有 的知识 经验 , 时 有
问题设计要紧紧 围绕教学 目标 , 针对学生 的 还要动手操作 ,从而形成 自己的假设和解决方 案。 并
中, 为学生营造一个又一个跌宕而 自由的适合 学生 解 决主要要关 注三个 维度 , 过程 ” “ 即“ ,策略 ” 以及 发展 的学 习空 间 。 为此 , 我们 在教 学 中要遵 循针对 “ 效 ” 实 。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教案设计
不等式是数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主要用于描述两个或多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在数学中,不等式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从中学到大学,不等式都是数学教育中必须要学习的一部分。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教案设计,旨在帮助初学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不等式。
不等式的基本概念不等式是数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用来描述两个或多个数的大小关系。
通常用符号≤或≥来表示大小关系,例如:a≤b,表示a小于或等于b,a≥b,表示a大于或等于b。
不等式有许多种形式,例如一元不等式、二元不等式、绝对值不等式等等。
下面我们将对一元不等式进行介绍。
一元不等式:指只涉及一个未知数的不等式,其中未知数通常用x表示。
例如:x>3,x≤4.基本性质不等式有以下的性质:1.传递性:如果a≤b,b≤c,则有a≤c。
如果a≥b,b≥c,则有a≥c。
2.对称性:如果a≤b,则b≥a。
如果a≥b,则b≤a。
3.加减法原则:如果a≤b,c是任意实数,则a+c≤b+c、a-c≤b-c。
如果a≥b,c是任意实数,则a+c≥b+c、a-c≥b-c。
4.乘法原则:如果a≤b,且c>0,则ac≤bc;如果a≥b,且c<0,则ac≤bc。
5.反证法:假设a>b,但是a≤b,这个假设就是错误的。
不等式的应用不等式在高中数学中有多种应用,例如求解负数幂函数、代数式中的绝对值和最值问题等等。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些典型的不等式应用。
1.求解不等式使用不等式求解问题是初学不等式的基础问题。
例如:求解不等式2x-5≤7,先将不等式转化为等价不等式,2x≤12,x≤6。
所以x的解集为{x| x≤6 }。
2.证明不等式使用不等式证明问题是在高中数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例如证明a²+b²≥2ab。
方法是将不等式化为一个标准形式,即(a-b)²≥0,然后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进行证明。
3.最值问题最值问题在高中数学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例如求解最大值、最小值等。
高中数学《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高中数学《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内容摘要:本人根据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数学六大核心素养,以些为设计主线,从内容分析、目标分析、学情分析、策略分析、过程分析以及评价分析六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设计的反思。
关键词:新课标能力培养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基本不等式》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内容,许多教师在设计、组织本节教学时常以常规模型开展教学,本人在收集并研究其他课例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下面是本人的实践过程一、分析内容。
从整体上看,相等关系和不等关系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数量关系,是建立方程不等式的基础。
本节课是一类基本不等式,这类基本不等式是学习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基础。
它是解决其它不等式问题的重要方法。
这种基本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从数和运算的角度进行分析。
不等式涉及代数的基本量与基本运算,从几何学的角度可由图形性质直观地理解。
其次,可从多角度证明基本不等式。
基本不等式的代数结构是数学模型思想的范例。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目标是:能够抽象描述基本不等式,利用不等式性质证明基本不等式,通过几何直观和合探究说明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
能用基本不等式求解简单极小值问题。
在此基础上,教学重点是:基本不等式的定义证明,几何解释,以及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最值问题。
难点是基本不等式几何解释和基本不等式求解简单最值问题。
三、学情探析首先,从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上看,学生在前几节课里已经学会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可以用坐差法证明不等式,但由于缺乏代数证明的经验,学生很难正确地运用不等式的性质,对不等式进行等价变形。
需要老师的引导和示范。
其次,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对学生来说也不容易理解,需要数形结合才能理解。
最后,用基本不等式解决两类最值问题时,需要理解和识别数量关系,这与学生熟悉的方程模型、刻画问题等量关系不同。
四、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不等式的获得、证明和简单应用作为明线,数学思维方法渗透和体验作为暗线,按照观察、抽象、归纳、探究、应用的方法进行教学。
高中数学基本不等式教案设计(优秀3篇)
高中数学基本不等式教案设计(优秀3篇)篇一: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明确等差数列的定义。
2、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会解决知道中的三个,求另外一个的问题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1、等差数列的概念;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教学难点等差数列“等差”特点的理解、把握和应用教具准备投影片1张教学过程(I)复习回顾师:上两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数列的定义及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
这两个公式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数列的特点,下面看一些例子。
(放投影片)(Ⅱ)讲授新课师:看这些数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1,2,3,4,5,6;①10,8,6,4,2,…;②生:积极思考,找上述数列共同特点。
对于数列①(1≤n≤6);(2≤n≤6)对于数列②—2n(n≥1)(n≥2)对于数列③(n≥1)(n≥2)共同特点:从第2项起,第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
师:也就是说,这些数列均具有相邻两项之差“相等”的特点。
具有这种特点的数列,我们把它叫做等差数。
一、定义:等差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空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如:上述3个数列都是等差数列,它们的公差依次是1,—2……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师:等差数列定义是由一数列相邻两项之间关系而得。
若一等差数列的首项是,公差是d,则据其定义可得:若将这n—1个等式相加,则可得:即:即:即:……由此可得:师:看来,若已知一数列为等差数列,则只要知其首项和公差d,便可求得其通项。
如数列①(1≤n≤6)数列②:(n≥1)数列③:(n≥1)由上述关系还可得:即:则:=如:三、例题讲解例1:(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解:(1)由n=20,得(2)由得数列通项公式为:由题意可知,本题是要回答是否存在正整数n,使得—401=—5—4(n—1)成立解之得n=100,即—401是这个数列的第100项。
高中数学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高中数学中的基本不等式,包括其定义、性质以及应用。
通过具体例子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让学生能够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数学问题,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
在教学内容方面,我们将重点探讨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点:(1)基本不等式的定义及其证明;(2)基本不等式的性质;(3)基本不等式在数学问题中的应用;(4)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学生,他们在先前的数学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不等式的知识,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
然而,对于基本不等式的深入理解和应用,他们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以便使他们在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更好地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问题。
此外,由于高中生的思维逐渐趋于成熟,他们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等方式,发现基本不等式的规律,提高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使他们能够在面对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时,运用基本不等式进行分析和解决。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基本不等式的定义,能够准确表述并证明基本不等式;(2)掌握基本不等式的性质,能够运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3)学会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题技巧和速度;(4)培养学生运用基本不等式进行数学推导和分析的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基本不等式的性质和应用;(2)采用问题驱动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3)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4)设计具有层次性和挑战性的练习题,使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提高技能;(5)通过总结和反思,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化的认知结构。
高中数学基本不等式教案设计
高中数学基本不等式教案设计基本不等式是主要应用于求某些函数的最值及证明的不等式。
其表述为:两个正实数的算术平均数大于或等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数学基本不等式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高中数学基本不等式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系统的学习了不等关系和不等式性质,掌握了不等式性质的基础上展开的,作为重要的基本不等式之一,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要进一步了解不等式的性质及运用,研究最值问题,此时基本不等式是必不可缺的。
基本不等式在知识体系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它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所以基本不等式应重点研究。
教学中注意用新课程理念处理教材,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要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而且要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师生互动,教师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揭示本质、经历过程。
通过本节学习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提高学习数学的乐趣。
课程目标分析依据《新课程标准》对《不等式》学段的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特确定如下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掌握基本不等式,并能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一些简单的求最值问题;理解算数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概念,学会构造条件使用基本不等式;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按照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剖析归纳证明→ 几何解释→ 应用(最值的求法、实际问题的解决)的过程呈现。
启动观察、分析、归纳、总结、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体会数学概念的学习方法,通过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引领学生主动探索基本不等式性质,体会学习数学规律的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从实际中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通过数学思维认知世界,从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基本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及应用。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教材: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A 版)》必修第一册课题:2.2 基本不等式(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分析《基本不等式》是高中教材人教A 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系统地学习了等式性质和不等式性质,掌握了不等式性质的基础上展开的,是从几何背景(赵爽弦图)中抽离出的基本结论,是证明其他不等式成立的重要依据,也是求解最值问题的有力工具之一。
基本不等式的学时安排是3课时,它涉及基本不等式的推导教学和求解最值问题两大部分。
本节课是基本不等式教学的第一课时,其主要学习任务是通过赵爽弦图中面积的直观比较、抽象概括,提炼出不等式222(,)a b ab a b R +≥∈。
在此基础上,通过演绎替换、证明探究、数形结合及实际应用等四种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基本不等式。
其中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是从代数、几何多方面展开,既有逻辑推理,又有直观的几何解释,使学生充分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进一步培养其抽象概括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
这就使得不等式的证明成为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基本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
二.教学目标设置《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有以下两条:①探索并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②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值问题。
根据《课标》要求和本节教学内容,并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通过观察图形,抽象出基本不等式,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2)让学生经历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理解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通过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小)值问题,加深学生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认识数学的对称性与完整性。
三.学生学情分析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具备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掌握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比较法证明不等式。
同时,高二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图形分析能力、抽象概况能力以及一定层次上的交流沟通能力。
高一数学上册《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教案、教学设计
5.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存在差异,教师应关注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基本不等式的定义和性质,特别是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之间的关系,是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
4.强调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识和尊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5.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风貌,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共同进步。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数学上册《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这一章节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进行以下学情分析: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并及时给予反馈。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指导。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基本不等式的定义是什么?
2.基本不等式的性质有哪些?它们在实际问题中如何应用?
3.学会了哪些证明基本不等式的方法?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
2.学会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是教学的另一个难点;
3.掌握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方法,尤其是构造法和分析法,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教学的重点;
4.能够灵活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综合性较强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是本章节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设想
针对以上重难点,我设想以下教学策略和方法:
1.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发现基本不等式的内涵和性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基本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2. 掌握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方法;3. 能够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基本不等式的定义;2. 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方法;3. 基本不等式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在开始教学之前,通过简单的例子引出不等式的概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例如:已知a > b,b > c,求a与c的大小关系。
2. 理论讲解(15分钟)首先,介绍基本不等式的定义:若a > b,则a - b > 0,这就是基本不等式的定义。
接着,讲解基本不等式的性质:可以对不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且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可以对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且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对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反转。
3. 证明方法教授(30分钟)以证明a² ≥ 0为例,介绍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步骤一:假设a > 0,根据基本不等式的定义,有a - 0 > 0,即a > 0。
步骤二:两边同时乘以a得到a² > 0,即a² ≥ 0。
步骤三:当a = 0时,直接代入原不等式得到0² ≥ 0,即0 ≥ 0。
结论:无论a为正数还是零,都有a² ≥ 0成立。
4. 练习与讨论(25分钟)分发练习题给学生,让他们尝试证明不等式的正确性,并在学生结束练习后,采用板书的形式,对解题思路和方法进行梳理和讲解。
5. 应用实例(20分钟)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问题。
例如:已知a + b = 10,求a² + b²的最小值。
6. 拓展延伸(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更复杂的不等式问题,例如:证明(a + b)(b + c)(c + a) ≥ 8abc。
7. 总结归纳(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的基本不等式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基本不等式在数学证明和实际问题解决中的重要性。
高中数学不等式及应用教案
高中数学不等式及应用教案
目标:学生能够掌握高中数学常见的不等式类型,并能够灵活运用不等式进行解题。
一、导入(5分钟)
老师通过展示一道简单的不等式题目引导学生思考,如2x + 3 > 7,然后请学生讨论这个
不等式的意义以及如何解决这个不等式。
二、概念讲解(15分钟)
1. 直接比较法:介绍不等式的大小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对不等式两边进行比较来解决问题。
2. 代数法:介绍通过代数运算来解决不等式问题,如加减乘除、移项、取对数等方法。
三、练习与讨论(20分钟)
1. 让学生通过练习题目来巩固所学的不等式解题方法。
2.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解答过程,分享解题思路。
四、拓展应用(10分钟)
1. 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应用题目,让学生尝试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不等式运用到其他数学领域中,如几何、概率等。
五、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老师对本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不等式解题的重要性和灵活性。
布置一些相关的作
业让学生进行巩固复习。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不等式进
行解题。
通过多样化的练习和应用,帮助学生提高数学解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高中高一数学上册《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身作则,关心学生,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态度。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教师应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生活化。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施:
3.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本案例注重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使他们学会倾听、表达、交流、分享,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4.反思与评价相结合,提升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同伴评价,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监控能力。通过反思与评价,学生能够更好地总结经验,发现不足,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2.能够运用基本不等式分析实际问题,建立不等式关系,从而解决具体问题。
3.学会运用基本不等式对数学表达式进行简化、变形,提高代数运算能力。
4.能够运用基本不等式分析函数的性质,解决函数相关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和运用,通过典型例题、练习题和拓展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解题技能。
1.教师首先给出基本不等式的定义,如算术平均数大于等于几何平均数等。
2.接着,教师通过具体实例,讲解基本不等式的性质,如对称性、可加性等。
3.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方法,如比较法、综合法等。
4.教师通过典型例题,讲解基本不等式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基本不等式的价值。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将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必修五高中数学不等式教案
必修五高中数学不等式教案
主题:不等式
教学目标:
1. 了解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
2. 能够解决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
3. 能够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
2.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难点:
1. 解决复杂一元一次不等式。
2. 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不等式相关的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通过提出一个问题引入不等式的概念,如:假设今天外面的温度高于25摄氏度,用一个不等式表示这个条件。
二、概念解释
1. 讲解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
2. 介绍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3. 展示解决不等式的步骤和技巧。
三、练习
1. 让学生做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练习。
2. 带领学生一起解决一些稍复杂的一元一次不等式。
四、实践
1.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不等式解决。
2. 学生可以自行制定一些实际问题,并用不等式来解决。
五、总结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学过的知识点,并强调运用不等式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六、作业
布置相应的作业,让学生复习不等式相关知识。
教学评价:
1. 学生是否能够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概念。
2. 学生是否能够熟练解决一元一次不等式。
3. 学生是否能够应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数学教学课例《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的教学设计》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题的解决中应用广泛。因此,必须从基本不等式的代数
结构和几何意义两方面入手,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它的Fra bibliotek本质。
教学策略选
本节课采用“问题——思考——剖析——归纳——
择与设计 应用”的教学设计思路:
1 提出问题、启发诱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基本不
等式为主线,从实际问题出发,放手让学生探究思索;
2.讲练结合,同时采用变式教学,巩固应用,加深
理解;
在周长保持不变的条件下,何时矩形的面积最大?
猜想:由几何画板演示得出.
解:设矩形的长、宽分别为 a、b 且周长(定值),
则同样周长的正方形的边长为 a.
矩形面积 ab,正方形面积 a*a
2a+2b(定值).当且仅当 a=b,即矩形为正方形时,
矩形的面积最大. 教学过程
思考:例 3 中的,为什么要为定值呢?如果不是定
周长最小”等实际问题的计算中也经常涉及到。
从学生能力的培养来看,基本不等式的探究与推导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是培养学生应
用意识和数学能力的良好载体。
1.教学重点:两个基本不等式的知识发生过程和证
明;基本不等式的应用;
2.教学难点:基本不等式的应用,包括解决实际问
题,求最值;
1.理解并掌握两个基本不等式,并能运用它们解决
一些简单问题,如本节课导入环节中的实际问题;
2.思考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感受基本不等
式的知识产生过程,并在练习中逐步体会基本不等式应
用的特点及优势; 教学目标
3.经历观察、分析、归纳、总结、抽象概括等思维
活动,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形结合、
类比代换等学习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标准
文档大全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基本不等式a2+b2≥2ab(a、b∈R,当且仅当a=b时取“=”号)和a3+b3+c3≥3abc(a、b、c∈R+,当且仅当a=b=c时取“=”号)及其推论,并能应用它们证明一些不等式.
(2)通过对定理及其推论的证明与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综合法进行推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过证明不等式的哪一种方法?它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生:求差比较法,即
师:由于不等式复杂多样,仅有比较法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学习一些有关不等式的定理及证明不等式的方法.
如果a、b∈R,那么(a-b)2属于什么数集?为什么?
生:当a≠b时,(a-b)2>0,当a=b时,(a-b)2=0,所以(a-b)2≥0.即(a-b)2∈
R+∪{0}
..
师:下面我们根据(a-b)2∈R+∪{0}这一性质,来推导一些重要的不等式,同时学习一些证明不等式的方法.
实用标准
文档大全二、推导公式
1.奠基
师:如果a、b∈R,那么有
(a-b)2≥0.
①
把①左边展开,得
a2-2ab+b2≥∴a2+b2≥2ab
..
②
②式表明两个实数的平方和不小于它们的积的2倍.这就是课本中介绍的定理1,它是一个很重要的绝对不等式,对任何两实数a、b都成立.由于取“=”号这种特殊情况,在以后有广泛的应用,因此通常要指出“=”号成立的充要条件.②式中取等号的充要条件是什么呢?
师:充要条件通常用“当且仅当”来表达.“当”表示条件是充分的,“仅当”表示条件是必要的.所以②式可表述为:如果a、b∈R,那么a2+b2≥2ab(当且仅当a=b时取“=”号).
以公式①为基础,运用不等式的性质推导公式②,这种由已知推出未知(或要求证的不等式)的证明方法通常叫做综合法.以公式②为基础,用综合法可以推出更多的不等式.现在让我们共同来探索.
2.探索
实用标准
文档大全师:公式②反映了两个实数平方和的性质,下面我们研究两个以上的实数的平方和,探索可能得到的结果.先考查三个实数.设a、b、c∈R,依次对其中的两个运用公式②,有
a2+b2≥2ab2+c2≥2bc2+a2≥2ca
..
把以上三式叠加,得
a2+b2+c2≥ab+bc+ca
③
(当且仅当a=b=c时取“=”号).
以此类推:如果a i∈R,i=1,2,…,n,那么有
④
(当且仅当a1=a2=…=a n时取“=”号).
④式是②式的一种推广式,②式就是④式中n=2时的特殊情况.③和④式不必当作公式去记,但从它们的推导过程中可以学到一种处理两项以上的和式问题的数学思想与方法——迭代与叠加.
3.再探索
师:考察两个以上实数的更高次幂的和,又能得到什么有趣的结果呢?先考查两个实数的立方和.由于
a3+b3=(a+b)(a2-ab+b2),
启示我们把②式变成
实用标准
文档大全a2-ab+b2≥ab,
两边同乘以a+b,为了得到同向不等式,这里要求a、b∈R+,得到
a3+b3≥a2b+ab2.
⑤
考查三个正实数的立方和又具有什么性质呢?
生:由③式的推导方法,再增加一个正实数c,对b、c,c、a迭代⑤式,得到
b3+c3≥b2c+bcc3+a3≥c2a+ca2.
三式叠加,并应用公式②,得
2(a3+b3+c3)≥a(b2+c2)+b(c2+a2)+c(a2+b2)
≥a·2bc+b·2ca+c·2ab=6abc
..
∴a3+b3+c3≥3abc
⑥
(当且仅当a=b=c时取“=”号).
师:这是课本中的不等式定理2,即三个正实数的立方和不小于它们的积的3倍.同学们可能想到n个正实数的立方和会有什么结果,进一步还会想到4个正数的4次方的和会有什么结果,直至n个正数的n次方的和会有什么结果.这些问题留给同学们课
外去研究.
4.推论
师:直接应用公式②和⑥可以得到两个重要的不等式.
实用标准
文档大全
⑦
(当且仅当a=b时取“=”号).
这就是课本中定理1的推论.
⑧
(当且仅当a=b=c时取“=”号).这就是课本中定理2的推论.
当a i∈R+(i=1,2,…,n)时,有下面的推广公式(在中学不讲它的证明)
实用标准
文档大全
⑨
(当且仅当a1=a2=…=a n时取“=”号).
何平均数.⑨式表明:n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这是一个著名的平均数不等式定理.现在只要求同学掌握n=2、3时的两个公式,即⑦和⑧.三、小结
(1)我们从公式①出发,运用综合法,得到许多不等式公式,其中要求同学熟练掌握的是公式②、⑥、⑦、⑧.它们之间的关系可图示如下:
(2)上述公式的证法不止综合法一种.比如公式②和⑥,在课本上是用比较法证明的.又如公式⑦也可以由①推出;用⑦还可以推出⑧;由⑦、⑧也可以推出②、⑥.但是不论哪种推导系统,其理论基础都是实数的平方是非负数.
四个公式中,②、⑦是基础,最重要.它们还可以用几何法或三角法证明.
实用标准
文档大全几何法:构造直角三角形ABC,使∠C=90°,BC=a,AC=b(a、b∈R+),则a2+b2=c2表示以斜边c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而
如上左图所示,显然有
(当且仅当a=b时取“=”号,这时Rt△ABC等腰,如上右图).这个图是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证明勾股定理时所用过的“勾股方圆图”,同学们在初中已经见过.
三角法:在Rt△ABC中,令∠C=90°,AB=c,BC=a,AC=b,则
2ab=2·c sin A· c sin B=2c2sinAcos A=c2·sin2A≤c2
=a2+b2 (∵sin2A≤1)
(当且仅当sin2A=1,A=45°,即a=b时取“=”号).
实用标准
文档大全
三、应用公式练习
1.判断正误:下列问题的解法对吗?为什么?如果不对请予以改正.
a、b∈R+.若tgα、ctgα∈R+.解法就对了.这时需令α是第一、三象限的角.]
改条件使a、b∈R+;②改变证法.a2+ab+b2≥2ab+ab=3ab
..]
师:解题时,要根据题目的条件选用公式,特别注意公式中字母应满足的条件.只有公式①、②对任何实数都成立,公式⑥、⑦、⑧都要求字母是正实数(事实上对非负实数也成立).
2.填空:
实用标准
文档大全(1)当a________时,a n+a-n≥________;
(3)当x________时,lg2x+1≥_________;
(5)tg2α+ctg2α≥________;
(6)sinxcosx≤________;
师:从上述解题中,我们可以看到:(1)对公式中的字母应作广义的理解,可以代表数,也可以代表式子.公式可以顺用,也可以逆用.总之要灵活运用公式.(2)上述题目中右边是常数的,说明左边的式子有最大或最小值.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应用重要不等式也可以求一些函数的最大(小)值.(3)重要不等式还可以用于数值估计.如
表明任何自然数的算术平方根不大于该数加1之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