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课件
合集下载
节肾小管和集合管的泌尿功能课件
肌酐 0.01 0.01 1.5
氨 0.001 0.001 0.4
1.1
-
1.1 1.6 7.5 25.0 67.0 150.0 400.0
重吸收的方式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方式
被动: Passive reabsorption
单纯扩散、渗透、易化扩散、溶剂拖曳(溶质随水分子一起转运)
重吸收和分泌的证据: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①比较下表原尿与终尿中成分的质和量可见: 蛋白质、葡萄糖原尿中有→终尿中无(=重吸收); 肌酐、氨原尿中微量→终尿中大量(=分泌)。
②比较原尿与终 尿量: 原尿量
=125ml/min×60 ×24=180L/d 终尿量
肾小管各段对物质的转运水平 :
近端小管约重吸收67%的Na+ 、 2Cl-、 K+、和水,85%的HCO3-、全 部的GS、AA、分泌H+ 。约有20%的Na+ 、 2Cl-、 K+等物质在髓襻被 重 吸收。远曲小管,结合管重吸收约 12%的Na+ 、 2Cl-,分泌不同量的K+、 H+ ,
管重吸收不同量的水。
(五)K+的重吸收
原尿中的 K+绝大部分 (≈70%)在近端小管被重吸 收入血 ,终尿中的 K+主要是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 的。
K+重吸收的机制 :主动过程(尚不清楚)。
∵[K
] ∶ + [K 管内
+]管外=1∶40
(4mol/L) (150mol/L) ∴是逆浓度差进行的,故认为是主动的。
七年级生物课件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尿的形成示意图
尿的排出
肾脏中形成的尿液,经输尿管流入膀 胱暂时储存。当膀胱内的尿液储存到一定 量时,人就产生尿意,进行排尿、尿液经 尿道排出体外。
谢谢大组成?各有什么功能? 泌尿系统:肾脏(形成尿液)、输尿管(输送尿液)、 膀胱(暂时储存尿液)、尿道(排出尿液)。
②尿是在哪儿形成的?这个器官与血管相连吗? 肾脏、相连。
③你认为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没有关系? 有关系。
肾脏的结构
肾(形成尿液的器官):每个肾包括大约100万个结构和功能单位,叫做 肾单位。每个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等部分组成。肾小球是个血管 球,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许多毛细血管相互缠绕而成,这些毛细血管汇集成出 球小动脉。肾小囊套在肾小球的外面,下接肾小管。肾小管细长而曲折,周围 缠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的结构,就像一个“小漏斗”。
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第一节 尿的形成和排出
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人体生命 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氧气是从外界环境中获 取的,人体的生命活动中会产生许多废物,如 二氧化碳、尿素和粪便以及多余的水,这些废 物必须及时通过各种途径排出体外。我们这节 课就来学习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排出体外的 过程叫做排泄。粪便是由食物消化后的残渣 形成的。它的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遗。首 先,让我们一同来学习 第一节 尿的形成 和排出。
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的水和某些 溶质被管壁上皮细胞全部或部分地重吸收回血液。例如葡萄糖和氨基酸完全被重吸 收;水合一些盐类中的钠、钾、钙、氯等成分绝大部分被重吸收;尿素、尿酸等则 重吸收较少;肌酐完全不被重吸收。上述被重吸收的物质大部分由近曲小管重吸收, 而其他各段重吸收较少。
生理学之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
已达极限。 ④ 人体两肾全部近端小管在单位时间内能重吸收葡萄糖的最大量,称为葡萄
糖的吸收极限量。 ⑤ 肾糖阈:尿中刚刚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
HCO3-的重吸收
部位:近端小管80-90%,其余在远端小管和集合管 机制: 被动重吸收 特点:⑴ 以CO2的形式重吸收;
⑵ HCO3-的重吸收优先于Cl-的重吸收; ⑶ HCO3-的重吸收与Na+-H+逆向交换呈正相关(H+分泌↑→ 重吸收HCO3-↑)。 意义:维持体内酸碱平衡
NaCl:主动重吸收 水:渗透性被动重吸收 K+:近端小管重吸收,远端小管分泌 葡萄糖:仅在近端小管主动重吸收 HCO3-:以CO2形式重吸收 氢离子:分泌 氨:分泌
N皮a+质重吸肾收单,位C和l-重近吸髓收肾单位
近端小管前半段:主动过程,跨细胞途径 ,
近端小管后半段:被动重吸收 细胞旁路途径,1/3;Cl- 被动重吸收(主要)
肾外髓质部高深梯度形成
原因:髓袢升支粗段钠氯钾同向转运体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造成
肾内髓质部高深梯度形成
① 尿素及其再循环 ② NaCl的扩散
肾髓质高渗梯度的维持
直小血管的逆流交换作用
① 重吸收证据 量:原尿180L/d→终尿1-2L/d 质:原尿中的葡萄糖、氨基酸浓度与血浆相同,终尿中几乎没有葡萄糖、氨基酸。
② 重吸收的特点:选择性重吸收 有用的全部、大部、部分重吸收(如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等)(如水、Na+、Cl-) 无用或有害的则不吸收(如肌酐、氨等)。
主要物质的重吸收与分泌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
掌握: ❖ ❖ ❖ ❖
了解: ❖ 尿浓缩与尿稀释 HCO3-的重吸收
糖的吸收极限量。 ⑤ 肾糖阈:尿中刚刚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
HCO3-的重吸收
部位:近端小管80-90%,其余在远端小管和集合管 机制: 被动重吸收 特点:⑴ 以CO2的形式重吸收;
⑵ HCO3-的重吸收优先于Cl-的重吸收; ⑶ HCO3-的重吸收与Na+-H+逆向交换呈正相关(H+分泌↑→ 重吸收HCO3-↑)。 意义:维持体内酸碱平衡
NaCl:主动重吸收 水:渗透性被动重吸收 K+:近端小管重吸收,远端小管分泌 葡萄糖:仅在近端小管主动重吸收 HCO3-:以CO2形式重吸收 氢离子:分泌 氨:分泌
N皮a+质重吸肾收单,位C和l-重近吸髓收肾单位
近端小管前半段:主动过程,跨细胞途径 ,
近端小管后半段:被动重吸收 细胞旁路途径,1/3;Cl- 被动重吸收(主要)
肾外髓质部高深梯度形成
原因:髓袢升支粗段钠氯钾同向转运体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造成
肾内髓质部高深梯度形成
① 尿素及其再循环 ② NaCl的扩散
肾髓质高渗梯度的维持
直小血管的逆流交换作用
① 重吸收证据 量:原尿180L/d→终尿1-2L/d 质:原尿中的葡萄糖、氨基酸浓度与血浆相同,终尿中几乎没有葡萄糖、氨基酸。
② 重吸收的特点:选择性重吸收 有用的全部、大部、部分重吸收(如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等)(如水、Na+、Cl-) 无用或有害的则不吸收(如肌酐、氨等)。
主要物质的重吸收与分泌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
掌握: ❖ ❖ ❖ ❖
了解: ❖ 尿浓缩与尿稀释 HCO3-的重吸收
第三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 物质的转运功能重吸收(reabsorption
CO2 + H2O 碳酸酐酶 H2CO3 →HCO3- + H+ 分泌
部位及机制: ①近端小管:分泌80%的H+,H+-Na+逆向交换 ②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闰细胞:
H+泵泌H+ 入小管液, H+与HPO4 2-和NH3 结合排出 ; 胞内HCO3-与Na+一起入血。
(部二位)N:H近3的端分小泌管、髓袢升支粗段、远曲小
(二) Na+、Cl-和水的重吸收 1.近端小管
重吸收的量大、种类多,等渗重 吸收。
①近端小管前半段:
A. Na+-H-交换体,逆向转运。 B. Na+与GS、AA、Cl-等同向转运。
基侧膜Na+泵将Na+泵入细胞间隙, GS、AA、Cl-易化扩散入间隙。 均为继发主动重吸收。
C. 水重吸收:上述物质被重吸收入 细胞间隙→间隙渗透压↑→水通 过紧密连接、上皮细胞入间隙→ 间隙静水压↑→水重吸收入血。
①远曲小管始段: A.该段小管对水不通透,仍能主动重吸
NaCl,使小管液渗透压继续降低。 B.小管管腔膜Na+-Cl-通过同向转运体
转运入胞,再由Na+泵泵入细胞间隙。
(噻嗪类利尿剂抑制此处Na+-Cl-转运) ②远曲小管后段和集合管:
主细胞:重吸收Na+ 和水。 Na+通过管腔膜Na+通道顺电化学梯 度入胞,再由Na+泵泵入细胞间液。
Na+、水重吸收多于Cl- ,HCO3-重吸收 优于 Cl-, Cl-留在小管液中,浓度高。
②近端小管后半段
A.跨上皮细胞途径: 有Na+-H+和Cl--HCO3-的逆向交换 体,其转运结果,Na+、Cl-进入细胞 内,H+、HCO3- (HCO3-以CO2方式可 重新进入细胞)进入小管液;进入细胞 内的Na+由Na+泵泵入细胞间隙、Cl由基侧膜K+-Cl-同向转运体转运至细 胞间隙,再吸收入血。
部位及机制: ①近端小管:分泌80%的H+,H+-Na+逆向交换 ②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闰细胞:
H+泵泌H+ 入小管液, H+与HPO4 2-和NH3 结合排出 ; 胞内HCO3-与Na+一起入血。
(部二位)N:H近3的端分小泌管、髓袢升支粗段、远曲小
(二) Na+、Cl-和水的重吸收 1.近端小管
重吸收的量大、种类多,等渗重 吸收。
①近端小管前半段:
A. Na+-H-交换体,逆向转运。 B. Na+与GS、AA、Cl-等同向转运。
基侧膜Na+泵将Na+泵入细胞间隙, GS、AA、Cl-易化扩散入间隙。 均为继发主动重吸收。
C. 水重吸收:上述物质被重吸收入 细胞间隙→间隙渗透压↑→水通 过紧密连接、上皮细胞入间隙→ 间隙静水压↑→水重吸收入血。
①远曲小管始段: A.该段小管对水不通透,仍能主动重吸
NaCl,使小管液渗透压继续降低。 B.小管管腔膜Na+-Cl-通过同向转运体
转运入胞,再由Na+泵泵入细胞间隙。
(噻嗪类利尿剂抑制此处Na+-Cl-转运) ②远曲小管后段和集合管:
主细胞:重吸收Na+ 和水。 Na+通过管腔膜Na+通道顺电化学梯 度入胞,再由Na+泵泵入细胞间液。
Na+、水重吸收多于Cl- ,HCO3-重吸收 优于 Cl-, Cl-留在小管液中,浓度高。
②近端小管后半段
A.跨上皮细胞途径: 有Na+-H+和Cl--HCO3-的逆向交换 体,其转运结果,Na+、Cl-进入细胞 内,H+、HCO3- (HCO3-以CO2方式可 重新进入细胞)进入小管液;进入细胞 内的Na+由Na+泵泵入细胞间隙、Cl由基侧膜K+-Cl-同向转运体转运至细 胞间隙,再吸收入血。
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质的重吸收和分泌 [自动保存的]
重吸收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对不同物质的重吸收率、重吸收部位和 机制是不同的 • 4)K +的重吸收:K+在近端小管和髓袢重吸收,远端小管除 重吸收外还能分泌K+ • 5)葡萄糖的重吸收:葡萄糖在近端小管顶端膜和基底侧膜 经不同的转运体被重吸收 • 6) Ca2+的重吸收: Ca2+通过不同的机制经跨细胞和细胞旁 途径重吸收 • 7)肾小管还能重吸收其他物质
重吸收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对不同物质的重吸收率、重吸收部位和 机制是不同的 • 3)HCO3-的重吸收: • 85%在近端小管重吸收,近端小管每分泌一个H+,可使1个 HCO3-和1个Na+被重吸收。 • 乙酰唑胺可抑制碳酸酐酶活性,减少Na+-H+交换,HCO3-排 出增加。
• 髓袢对HCO3-的重吸收主要发生在升支粗段,机制同近端小 管。
重吸收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对不同物质的重吸收率、重吸收部位和 机制是不同的 • 1)Na+和Cl-的重吸收: • 3. Na+和Cl-在远端小管(7%)和集合管(3%)的重吸收:
• 远端小管起始段,Na+和Cl-经同向转运机制(氢氯噻嗪作用 点)进入细胞,细胞内的Cl-经Cl-通道扩散到细胞外 • 远端小管后段和集合管:主细胞(阿米洛林作用点)和闰 细胞。
• 影响泌K+的因素: • 1.钾的摄入量
• 2.远端小管的流量,排钾利尿剂
• 3.小管液相对于主细胞内的负电位,阿米洛林作为保钾利尿 剂 • 4. 小管液内 Cl- 浓度: Cl- 浓度降低,可能刺激主细胞顶端膜 上K+-Cl-同向转运体而增加泌K+
• 5.醛固酮的作用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对不同物质的重吸收率重吸收部位和机制是不同的在肾小管和集合管各段都被重吸收但各段参与的载体和通道的种类不同的形式重吸收hco二肾小管和集合管对不同物质的重吸收率重吸收部位和机制是不同的在近端小管和髓袢重吸收远端小管除重吸收外还能分泌k5葡萄糖的重吸收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
白城师范学院生物系
图1-9
白城师范学院生物系
2. 钾的重吸收:
肾小管对钾离子的重吸收既有主动重吸收,又 有分泌。肾小球滤液进入肾小管中后,约有 2/3的钾离子在近球小管被重吸收,其余的钾 离子在远球小管被重吸收,最后随尿排出的钾 离子基本是由远球小管分泌出来的。
白城师范学院生物系
3.碳酸氢根的重吸收
组成。
图1-4
白城师范学院生物系
二、肾血液循环特点
1. 肾血流量大,血压高。 2. 肾动脉在肾内形成两段毛细血管网。 3.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高---入球小动脉直径粗
于出球小动脉。 4. 球后毛细血管和直小血管胶体渗透压高。
白城师范学院生物系
图1-5
白城师范学院生物系
三、肾的神经支配
人的肾具有丰富的神经支配,这些神经纤维主 要是由脊髓 胸段第十二节和腰段1、2节发出的 交感神经。其纤维末梢主要分布于入球和出球 动脉上,同时也支配肾小球旁细胞。
白城师范学院生物系
4.葡萄糖的重吸收
滤液中的葡萄糖全部在近曲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由肾小管 细胞膜的载体主动转运,这一主动转运过程与钠离子转运 有密切关系。钠离子不足时,常导致葡萄糖的重吸收减少。 所以认为:葡萄糖要和载体及钠离子结合形成三者的复合 物才能穿过细胞膜被重吸收回血。
白城师范学院生物系
图1-10
肾小管中的碳酸氢根是不易透过管腔膜的,必须同肾小管 各段细胞分泌的氢离子结合,生成碳酸。碳酸在分解成二 氧化碳和水,而二氧化碳是高度脂溶性物质,能迅速通过 管腔膜进入细胞内,在碳酸酐酶的催化下又生成碳酸。碳 酸进而分解成氢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氢离子可由细胞分 泌到小管液中,碳酸氢根离子与钠离子一起被转运回血。 因此,肾小管吸收碳酸氢根离子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 的。肾小球滤过的碳酸氢根离子约有80%~85%在近球小 管被重吸收。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
☺ 在近球小管,Na+的重吸收量等于主动重吸收量减去回漏 量,即泵漏模式
髓袢:20%
降支: 钠泵活性低,对Na+不通透 升支: 对Na+、Cl-通透, 升支粗段是NaCl在髓袢重吸收的主要部位。 Na+:2Cl-:K+协同转运
远曲小管:继发性主动转运
Na+重吸收量少,重吸收受醛固酮调节
☺ 紧密连接对Na+通透性低 ☺ 管内外浓度差大 20mEq/L : 140mEq/L
重吸收部位:
近球小管 髓袢 远球小管 集合管
一、重吸收的方式
1.被动转运:指小管液中的水和溶质依借电化学差通过
肾小管上皮细胞进入细胞外液的过程。
水----借渗透压之差被动重吸收,渗透压差是其动力。 溶质----浓度差和电位差(电化学差)是其被动重吸收
的动力。(尿素,Cl-)
浓度差 Na → Na 主动 H2O →
意义:排酸保碱,维持机体酸碱平衡 Na+ - H+ 交换(Na+泵依赖性) 方向相反 --逆向交换 H+分泌到小和集合管的上皮C在代谢过程中产生NH3 谷氨酰胺(脱氨基): NH3 NH3+H+ NH4+ 扩散到小管液
体内代谢产生大量酸性物质 (泌H+↑, 泌NH3↑) NH3 + H+ → NH4+ + 强酸盐的负离子→酸性铵盐→排出 作用: 排酸; 维持血浆的NaHCO3浓度; 维持体内酸碱平衡.
近球小管后半段: Na+、Cl- ——细胞旁路被动重吸收。
近球小管——泵漏模式
☺ 小管腔Na+顺浓度差扩散入小管细胞内 ☺ 细胞侧膜的钠泵将其泵入细胞间隙 ☺ 水因渗膜压被吸引到间隙, 造成间隙内静水压升高 ☺ 静水压升高引起Na+ 和水通过基膜进入细胞间隙和相邻毛细 血管,并有回漏现象 ☺ 在Na+被重吸收时,尚有相当量的负离子(HCO3- 或Cl-)顺 Na+被重吸收时造成的电位差而被重吸收。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功能
肾小管还能通过分泌作用,将代谢废物和多余的物质从血液中
排出到尿液中。
调节酸碱平衡
03
肾小管通过重吸收和分泌作用,调节尿液的酸碱平衡,以维持
体内酸碱平衡。
集合管的生理变化
调节尿量
集合管是调节尿量的关键部位,通过调节水通道蛋白 的合成和释放,控制尿液的量和排尿频率。
维持电解质平衡
集合管通过调节电解质的重吸收和分泌,维持体内电 解质平衡,如钠、钾、钙等。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 功能
contents
目录
• 肾小管的功能 • 集合管的功能 •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关系 •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疾病 •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生理变化
01
CATALOGUE
肾小管的功能
肾小管的吸收功能
吸收水、钠、钾、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
肾小管通过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的方式,吸收水、钠、钾、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
参与血压调节
集合管通过调节水分的重吸收和分泌,参与血压的调 节,维持体内血压稳定。
肾小管与集合管在生理变化中的相互作用
协同调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在生理变化中相互协调 ,共同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的稳定。
VS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信息传递
肾小管和集合管之间的信息传递和相互作 用,可以调节肾脏的功能,维持体内环境 的稳定。
肾小管上皮细胞含有多种氨基酸 转运体,能够将氨基酸逆浓度梯 度转运到血液循环中。
02
CATALOGUE
集合管的功能
集合管的调节功能
浓缩与稀释
集合管能够通过改变自身管腔容积对尿液进 行浓缩和稀释,以适应机体对水分和电解质 的需要。
维持酸碱平衡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功能
2023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功能 》
目录
• 肾小管的功能 • 集合管的功能 • 肾小管和集合管在调节体内的水盐平衡中的作用 • 肾小管和集合管功能障碍对机体的影响 •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病理生理意义
01
肾小管的功能
近端肾小管的功能
重吸收功能
近端肾小管可以重吸收大部分 的葡萄糖、氨基酸和盐,以维
持体内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病变还可导致 矿物质代谢紊乱,引发骨质疏松
、高钙血症等病症。
肾小管和集合管在药物或毒物中毒中的作用
01
02
03
肾小管和集合管是药物或毒物中毒的 主要受害者之一,可导致肾功能受损 。
某些药物或毒物可直接损害肾小管和 集合管,引起肾毒性反应,如庆大霉 素、汞等。
在药物或毒物中毒时,肾小管和集合 管的病变可导致尿量减少、水肿、高 血压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肾功能衰 竭。
01
02
03
钾是维持体内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离 子之一。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钾的重吸 收也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钾的重吸收主要受到醛固酮的影响。 醛固酮可以促进钠的重吸收,从而间 接影响钾的重吸收。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钾的重吸收主要发 生在近端小管、髓袢降支细段和升支 细段以及远曲小管。这些部位通过跨 膜转运体和通道蛋白来实现钾的重吸 收。
调节功能
远端肾小管通过调节尿液的成分来维持体内酸碱 平衡和电解质平衡。
髓袢降支粗段的功能
运输功能
髓袢降支粗段可以运输水和盐,以维持体内水和电解质平衡。
调节功能
髓袢降支粗段通过调节尿液的渗透压和电解质浓度来维持体内水平衡。
02
集合管的功能
集合管的节段功能
浓缩功能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功能 》
目录
• 肾小管的功能 • 集合管的功能 • 肾小管和集合管在调节体内的水盐平衡中的作用 • 肾小管和集合管功能障碍对机体的影响 •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病理生理意义
01
肾小管的功能
近端肾小管的功能
重吸收功能
近端肾小管可以重吸收大部分 的葡萄糖、氨基酸和盐,以维
持体内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病变还可导致 矿物质代谢紊乱,引发骨质疏松
、高钙血症等病症。
肾小管和集合管在药物或毒物中毒中的作用
01
02
03
肾小管和集合管是药物或毒物中毒的 主要受害者之一,可导致肾功能受损 。
某些药物或毒物可直接损害肾小管和 集合管,引起肾毒性反应,如庆大霉 素、汞等。
在药物或毒物中毒时,肾小管和集合 管的病变可导致尿量减少、水肿、高 血压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肾功能衰 竭。
01
02
03
钾是维持体内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离 子之一。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钾的重吸 收也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钾的重吸收主要受到醛固酮的影响。 醛固酮可以促进钠的重吸收,从而间 接影响钾的重吸收。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钾的重吸收主要发 生在近端小管、髓袢降支细段和升支 细段以及远曲小管。这些部位通过跨 膜转运体和通道蛋白来实现钾的重吸 收。
调节功能
远端肾小管通过调节尿液的成分来维持体内酸碱 平衡和电解质平衡。
髓袢降支粗段的功能
运输功能
髓袢降支粗段可以运输水和盐,以维持体内水和电解质平衡。
调节功能
髓袢降支粗段通过调节尿液的渗透压和电解质浓度来维持体内水平衡。
02
集合管的功能
集合管的节段功能
浓缩功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xits leakage from interstitial fluid to tubule.
E 在Na+被重吸收时,尚有相当量的负离子( HCO3- 或Cl-)顺Na+被重吸收时造成的电 位差而被重吸收。
Many negative ions are reabsorbed by difference of potential
一、重吸收的方式
1.被动重吸收(passive transport):指小管液中的水和溶 质依借电化学差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进入细胞 外液的过程。
Water and solutes are transported across the tubular epithelial cells into the extracellular fluid that is mediated by electronic and chemical forces.
• 地点和吸收比例:
近球小管:占滤过量65~70% 远曲小管:10% 髓袢:20% 集合管:耗O2 1克,重吸收Na+ 20~30克─主动转运
各段小管重吸收Na+ 的机制 近球小管
Proximal tubule
• 近球小管前半段: Na+与GS、氨基酸同向转运(symport)
Na +与H +
逆向转运(antiport)
尿素
Na+ 主动
尿素被动扩散
Na+ Cl-
Na+_ Cl
特点:顺电化学差进行,不需耗能
2.主动重吸收(active transport):指肾小管上皮 细胞逆电化学差,将小管内溶质主动转 运到小管外组织间液的过程。
Active transport can move a solute against an electrochemical gradient and requires energy derived from metabolism.
D 静水压升高引起Na+和水通过基膜进入细胞 间液和相邻毛细血管,并有回漏现象.
Sodium and water are reabsorbed from the interstitial fluid into the
peritubular capillaries by hydrostatic pressure ,meanwhile,there also
主动重吸收(active
transport)
• 近球小管后半段:
Na+ 、 C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细 胞 旁 路 被 动 重 吸 收 ( paracellular
pathway)。
近球小管——泵漏模式(pump-leak
model)
A 首先小管腔Na+顺浓度差扩散入小管细胞内
There is a concentration gradient favoring sodium diffusion into the cell.
泄
• u/p<100 尿素(aquacare)、钠(sodium)等被不同程度 地重吸收
• u/p>100如肌酐(creatinine)等,提示肾小管还有分泌 和排泄功能
重吸收部位:
• 近球小管(proximal tubule) 14mm,刷状缘(brush border) 增大重吸收面积
• 髓袢(Henle's loop) 2~10mm • 远球小管(distal tubule) 13.6mm • 集合管(collecting duct) 20mm
• 逆浓度差 • 逆电位差
• 髓袢升支粗段(thick segment of ascending limb) 继 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
• 特点:逆电化学差 耗能
Characteristics: against an electrochemical gradient and requires energy )
• 超滤液量(ultrafiltrate volume)180L /日 尿量(urine volume)1.5L /日 提示99%被重吸收 1%排出体外
• 某物质 终尿浓度u / 血浆浓度P 反映物质被重吸收或分泌的情况
• 因为水的重吸收量达99%,流量缩小了100倍, • 所以u/p=100的物质既不被重吸收又不被分泌和排
B 细胞侧膜的钠泵将其泵入细胞间隙
The cell has sodium pump to transport sodium out of the cell into the interstitium.
C 水因渗透压被吸引到间隙,造成间隙内静水 压升高
Water moves to the interstitium by osmosis,and it leads to a high level of hydrostatic pressure in interstitium.
• 水──借渗透压(osmotic forces)之差被动重吸收,渗 透压差是其动力。
• 溶 质 ─ ─ 浓 度 差 ( difference of concentration) 和 电 位 差 (difference of potential)(电化学差)是其被动重吸收 的动力。
浓度差
电位差
Na+ H2O
induced by the process of sodium reabsorption .
• 远曲小管:Na+重吸收量少
A 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s)对Na+通透性低,回漏 量少
B 管内外浓度差大,电位差大 20mfT/L : 140mfT/L 管内-10~45 mV
C 管 腔 膜 ( luminal membrane) 和 管 周 膜 ( basolateral membrane)分布有Na+泵(sodium pump),可将Na+泵 到细胞外液和毛细血管内
葡萄糖(glucose)、氨基酸(amino acid)、Na+等主 动重吸收
二、几种物质的重吸收
1. Na+的重吸收:
• 方式──主动重吸收(active transport)
原尿(glomerular filtrate) Na+ 500g /日, 终尿(urine) Na+ 3~5g /日 99%回收
E 在Na+被重吸收时,尚有相当量的负离子( HCO3- 或Cl-)顺Na+被重吸收时造成的电 位差而被重吸收。
Many negative ions are reabsorbed by difference of potential
一、重吸收的方式
1.被动重吸收(passive transport):指小管液中的水和溶 质依借电化学差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进入细胞 外液的过程。
Water and solutes are transported across the tubular epithelial cells into the extracellular fluid that is mediated by electronic and chemical forces.
• 地点和吸收比例:
近球小管:占滤过量65~70% 远曲小管:10% 髓袢:20% 集合管:耗O2 1克,重吸收Na+ 20~30克─主动转运
各段小管重吸收Na+ 的机制 近球小管
Proximal tubule
• 近球小管前半段: Na+与GS、氨基酸同向转运(symport)
Na +与H +
逆向转运(antiport)
尿素
Na+ 主动
尿素被动扩散
Na+ Cl-
Na+_ Cl
特点:顺电化学差进行,不需耗能
2.主动重吸收(active transport):指肾小管上皮 细胞逆电化学差,将小管内溶质主动转 运到小管外组织间液的过程。
Active transport can move a solute against an electrochemical gradient and requires energy derived from metabolism.
D 静水压升高引起Na+和水通过基膜进入细胞 间液和相邻毛细血管,并有回漏现象.
Sodium and water are reabsorbed from the interstitial fluid into the
peritubular capillaries by hydrostatic pressure ,meanwhile,there also
主动重吸收(active
transport)
• 近球小管后半段:
Na+ 、 C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细 胞 旁 路 被 动 重 吸 收 ( paracellular
pathway)。
近球小管——泵漏模式(pump-leak
model)
A 首先小管腔Na+顺浓度差扩散入小管细胞内
There is a concentration gradient favoring sodium diffusion into the cell.
泄
• u/p<100 尿素(aquacare)、钠(sodium)等被不同程度 地重吸收
• u/p>100如肌酐(creatinine)等,提示肾小管还有分泌 和排泄功能
重吸收部位:
• 近球小管(proximal tubule) 14mm,刷状缘(brush border) 增大重吸收面积
• 髓袢(Henle's loop) 2~10mm • 远球小管(distal tubule) 13.6mm • 集合管(collecting duct) 20mm
• 逆浓度差 • 逆电位差
• 髓袢升支粗段(thick segment of ascending limb) 继 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
• 特点:逆电化学差 耗能
Characteristics: against an electrochemical gradient and requires energy )
• 超滤液量(ultrafiltrate volume)180L /日 尿量(urine volume)1.5L /日 提示99%被重吸收 1%排出体外
• 某物质 终尿浓度u / 血浆浓度P 反映物质被重吸收或分泌的情况
• 因为水的重吸收量达99%,流量缩小了100倍, • 所以u/p=100的物质既不被重吸收又不被分泌和排
B 细胞侧膜的钠泵将其泵入细胞间隙
The cell has sodium pump to transport sodium out of the cell into the interstitium.
C 水因渗透压被吸引到间隙,造成间隙内静水 压升高
Water moves to the interstitium by osmosis,and it leads to a high level of hydrostatic pressure in interstitium.
• 水──借渗透压(osmotic forces)之差被动重吸收,渗 透压差是其动力。
• 溶 质 ─ ─ 浓 度 差 ( difference of concentration) 和 电 位 差 (difference of potential)(电化学差)是其被动重吸收 的动力。
浓度差
电位差
Na+ H2O
induced by the process of sodium reabsorption .
• 远曲小管:Na+重吸收量少
A 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s)对Na+通透性低,回漏 量少
B 管内外浓度差大,电位差大 20mfT/L : 140mfT/L 管内-10~45 mV
C 管 腔 膜 ( luminal membrane) 和 管 周 膜 ( basolateral membrane)分布有Na+泵(sodium pump),可将Na+泵 到细胞外液和毛细血管内
葡萄糖(glucose)、氨基酸(amino acid)、Na+等主 动重吸收
二、几种物质的重吸收
1. Na+的重吸收:
• 方式──主动重吸收(active transport)
原尿(glomerular filtrate) Na+ 500g /日, 终尿(urine) Na+ 3~5g /日 99%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