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基本原理
第一章自然灾害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
第一章自然灾害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第一章自然灾害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1.1自然灾害灾害——指因致灾因子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与资源破坏的情况。
致灾因子——可能引起人民生命伤亡及财产损失与资源破坏的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
1.1.1灾害链——一种灾害发生引发一系列灾害发生的现象串发性灾害链:指因某一种原生灾害发生后,诱发产生的一系列的灾害现象。
并发性灾害链:指某一原因或某个地区同时所产生或发生的一系列的灾害现象。
1.1.2 灾害群灾害群聚:灾害多度(DD)=单元灾种数(n)/区域灾种总数(N)单位:%灾害群发:灾害频度(DF)=期间灾害发生频次(f)/时段灾害发生频次(F)单位:%1.1.3灾害强度和被灾指数相对致灾强度:自然致灾因子造成的相对破坏或毁坏能力的程度,是造成区域灾情的基本原因(条件)。
被灾指数:某县域所受各种自然致灾因子影响的规模程度,为被灾指数(C)1.1.4灾害机制——物质与能流耗散机制与灾害生态机制A:物质和能流耗散机制——因为灾害系统是一类非平衡的耗散系统。
就逻辑概念来说,它表现出系统物质流和能量流的一系列扰动——涨落——相变——新态------的耗散机制,具体则表现为系统的波动、渐变与突变。
波动与渐变——目前可以利用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建立动态机制模型;突变——则可利用突变论模型转换为灾害突变机制模型。
灾害系统的物质与能量流的耗散机制,其核心是灾害时空变化的动力学过程,集中反映了灾害系统的致灾过程。
B:灾害生态机制——指灾害系统所具有的一系列共同或相似的生态学特征,主要揭示成灾过程。
(1)反馈机制正反馈机制——使系统越来越不稳定的过程。
负反馈机制——使系统越来越稳定的过程。
(2)阀值机制——在致灾因子与承灾体的相互作用下,出现致灾的临界值(域)的机制。
(3)迟滞与综合加重机制迟滞——环境灾害、人为灾害均表现出明显的致灾与成灾的时间差,把这种时间差理解为灾害系统的迟滞机制。
如:沙漠化;人吃污染水等等。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地质灾害概述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地质灾害概述灾害学原理第一章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和分布第一节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及分类一、灾害的基本涵义(一)灾害的定义联合国减灾组织(UNDRO,1984):“一次在时间和空间上较为集中的事故,事故发生期间当地的人类群体及其财产遭到严重威胁并造成巨大损失,以至家庭结构、社会结构也受到不可忽视的影响。
”联合国灾害管理培训教材:“自然或人为环境中对人类生命、财产和活动等社会功能的严重破坏,引起广泛的生命、物质或环境损失;这些损失超出了受影响社会靠自身资源进行抵御的能力。
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包括两个方面:(ⅰ)自然动力过程或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ⅱ)受灾害影响的对象,即人类生命财产以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与环境。
前者可称为灾害体,后者可称为承灾体或受灾体,二者的对立统一便形成了灾害。
(二)灾害的类型1.按成灾条件①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包括两个方面:(ⅰ)自然动力过程或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ⅱ)受灾害影响的对象,即人类生命财产以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与环境。
前者可称为灾害体,后者可称为承灾体或受灾体,二者的对立统一便形成了灾害。
(二)灾害的类型1.按成灾条件②人为灾害人为灾害其有两方面的含义:(i)指由干人类活动在自然界诱发的灾害,如修建水库诱发的地震等;(ii)指在人工环境中发生的灾害,有时被称做技术灾害,如人的身体暴露于含有汞或石棉纤维的空气中而发生的中毒事件。
(二)灾害的类型2.按成灾潜势①高潜势灾害如洪水、飓风、龙卷风、海啸激浪火山、地震、野火等;②中潜势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旱灾等;③低潜势灾害如海岸侵蚀、霜冻胀缩土、虫灾、生物灾害等。
(二)灾害的类型3.自然灾害的圈型分类自然灾害类型自然灾害系列岩石圈型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崩塌圈型沙漠化、干旱、滑坡地裂缝水土流失、地而沉降水圈型洪水、暴雨、雪崩冻害、海啸海水倒灌大气圈型暴风龙卷风、台风、酷热、严泉干早生物圈型蝗灾、森林火灾、植被退化、植物病虫害(三)环境灾害史密斯(Keith Smith 1996)提出了环境灾害的概念,他认为“环境灾害”术语涵盖了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范畴,并将其概括为“极端的地质事件、生物变化过程和技术事故以能量和物质的集中释放为特征,并对人类生命安全构成不可预料的威胁及对环境和物质造成极大的破坏。
主要的地质灾害地震知识讲解
主要的地质灾害地震知识讲解要点一:地震灾害的形成机制与发生过程1.地震的形成机制①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
各种地震中,构造地震影响最大,世界上发生的地震大部分属于构造地震。
②构造运动使岩石圈内的岩石发生变形,当变形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岩石发生破裂和错动,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就会引起地面的震动。
③除了构造运动,外力作用有时也会诱发地震,例如水库蓄水、人工爆破等都可能诱发地震。
2.地震的发生过程要点二:震级与烈度1.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所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
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
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0多倍。
2.烈度概念: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影响烈度的因素: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
它们的关系如下:总结:【典型例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震源深度越大,震级越大B、震源深度越大,烈度越大C、震级越大,烈度越小D、震源越浅,震级越大,烈度越高解析:考查地震要素中的震级、震源深度与烈度的关系。
震源越浅,震级越大,烈度越大;烈度的大小还与震中距地面建筑及地质构造有关。
答案:D要点三:分布地壳中有断层——具有活动性的断层、断裂构造运动、板块交界处为易发区。
1.世界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典型例题】读下列关于地震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0年以来世界上发生了一系列强烈地震,图中显示了其中六次大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材料二2010年2月27日智利地震,引发滑坡等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
地震引发的海啸甚至波及到日本,导致该国水产设施严重破坏,海水养殖遭受巨大经济损失.材料三海地多年来政治经济不稳定。
许多建筑物无法达到合格的抗震标准.而智利社会相对稳定,经济较为繁荣,政府颁布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将不合规范的房子拆除。
材料四(1)读图判断图中地震发生地所属的火山地震带,填写下表。
(2)图中地震发生地①、③、⑤所处位置分别是太平洋板块与________板块、________板块、________板块的交界处。
科普地震原理知识点总结
科普地震原理知识点总结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它的发生主要与地球的构造、板块运动、构造应力等有关。
地壳是地球上能活动的固体地幔层,是我们所在的地球的外壳。
地震一般是由地球内部岩石的原地变形,产生应力,当应力超过岩石的破裂强度时,岩石就会发生破裂,形成裂缝,从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形成地震。
地震的能量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称为地震波,它能够穿透地球内部并传播到地表、空气和水中。
地震波可以分为P波、S波和表面波三种类型。
P波(纵波)是最快的地震波,它具有压缩性,可以穿过固体、液体和气体。
S波(横波)是第二快的地震波,它具有振动性,只能穿过固体,无法穿过液体和气体。
表面波是地震波中速度最慢的波,它只能沿着地表和地壳表面传播。
地震波的传播路径通常会导致地震破坏。
当地震波传播到建筑物或其他结构上时,它会导致结构振动,造成房屋倒塌或其他损坏。
因此,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和结构的抗震性能十分重要。
地震的强度和破坏程度通常通过地震震级来描述。
地震震级通常使用里氏震级、矩震级或地震波幅度(震级)来表示。
里氏震级是根据地震波在地震时通过地壳和岩石的传播速度来描述地震能量的大小,它是根据地震波在地壳和岩石中传播时释放的能量来计算的。
地震预警系统已经在一些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地震预警系统通过监测并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和方向来估计地震震级和到达时间,从而提供给公众一些准备时间,以减少地震所造成的损失。
地震预警系统对于减少地震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地震是地球地壳内部的一种重要的自然现象,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球内部岩石的应力破裂,释放能量形成地震波的传播。
地震波的传播路径会导致地表和建筑物的振动,造成破坏。
因此,了解地震的原理对于我们更好地准备和应对地震事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地震知识考点汇总
地震知识考点汇总地震是由于地壳的破裂和运动引起的自然现象,是地球上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
对于地震的了解对于人们的生命安全以及减少地震灾害的影响非常重要。
以下是关于地震知识的一些考点:1.地震的定义和原理:地震是指地球上因地壳发生破裂和运动,导致地表震动的现象。
地震的主要原理是地壳板块的相互作用,包括板块的碰撞、剪切和拉伸等。
2.地震的震级和震源深度:地震的震级是用于衡量地震强度的指标,常用的有里氏震级、矩震级等。
震源深度是指地震发生的深度,通常分为浅震源、中震源和深震源。
3.地震波的类型和传播:地震波是地震能量在地球内部传播时产生的振动波动,主要包括纵波、横波和面波。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路径与地球内部的物质特性有关。
4.地震的破坏力和影响:地震的破坏力取决于地震的震级、震源深度以及震中距离等因素。
地震可以引起地面晃动、土壤液化、山体滑坡等灾害,对建筑物、交通设施以及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5.地震带和地震活动性:地球上的地震并不均匀分布,而是沿着一些特定的地震带集中发生。
地震带是指地球板块相对运动导致的地震密集区。
不同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不同,有些地区经常发生地震,有些地区则较为稳定。
6.地震预测和预警:地震预测是指根据地震前兆和历史地震数据对未来地震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推测。
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波传播到人们所在地之前,通过监测仪器提前发出警报,以便人们有时间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7.地震安全措施和应急响应:为了减少地震灾害对人们生命和财产的危害,人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地震安全措施,包括建筑物抗震设计、地震应急救援设施的建设等。
在地震发生时,需要迅速组织应急响应,包括逃生、救援和物资供应等。
8.地震与地质灾害的关系:地震常常会引起其他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同时,一些地质灾害也可能导致地震,如火山喷发、洪水侵蚀等。
地震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对于人们的安全意识、灾害防范意识以及科学素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地震原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地震原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地震是地球内部浓缩和释放能量的结果。
地球内部在地震发生前会积累大量的能量,当这些能量超过了岩石强度的上限时,岩石就会发生破裂或错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形成地震。
地震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如下:一、地震震源和地震波1. 地震震源地震的震源是指地震发生的具体地点,通常位于地壳的深部。
地震震源是地震产生的能量释放的起点。
根据地震震源的深浅,地震分为浅震、中震和深震。
2. 地震波地震波是地震产生的能量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动。
地震波可以分为纵波、横波和表面波。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路径是地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地震的成因1. 地震的释放能量地震的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和地热能。
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会导致板块运动,产生地震;地热能的积累和释放也是地震发生的原因之一。
2. 地震的破裂和错动地震震源周围的岩石会发生破裂和错动,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形成地震。
地震破裂和错动的过程是地震发生的必要条件。
三、地震波的传播和检测1. 地震波的传播地震波可以在地球内部的不同介质中传播,根据介质的性质和厚度,地震波的速度和路径会有所不同。
2. 地震波的检测地震波可以通过地震仪和其他地震探测设备来检测和记录,从而研究地震的震源和地震波的传播路径。
四、地震的影响和预防1. 地震的影响地震会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包括建筑物倒塌、道路和桥梁断裂、地面沉降和地裂等。
2. 地震的预防地震的预防主要包括地震监测和预警、建筑抗震设计和工程、地震应急救援等方面。
总的来说,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能量的积累和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面和地下的运动的结果。
地震的震源和地震波的传播是地震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地震的影响和预防也是人类必须要了解和掌握的重要知识。
通过对地震的研究和预防,可以减少地震对人类的影响,保护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
解灾技术常用的五大基本原理
解災技術常用的五大基本原理曲煒第一原理:正意識原理所謂正意識,就是有災之人必須有強烈的解災意識,必須要積極配合,積極行動才能解災功。
舉例來說:某人貧窮異常,但貧窮的根源是好吃懶做,如果此人沒有強烈的發財欲望,或雖有強烈的發財欲望但又不思改變,不思進取,那麼無論什麼解災調理辦法都將無法改變他貧窮的面貌;又如某人生病臥床,但卻拒絕吃任何藥,拒絕採用任何醫療手段,那麼此人之病怎能治癒呢?所以說,正意識原理是解災成功的基礎。
第二原理:時間原理所謂時間原理,就是指利用錯過災難發生時刻的方法來解災。
舉例來說,如果我們預測出某次航班客機要出事,那麼我們就不在那個時間乘坐那架飛機出行,就可免去災難臨身之險。
第三原理:地點原理所謂地點原理,也就是方位原理,就是指不去災難發生之地而化解災難的方法。
舉例來說,伊拉克正在戰爭,我們如不去伊拉克,就不會有遭到戰爭損害的危險,而如果正好去了,就有遭受戰爭損害的可能。
第四原理:外力輔助原理外力輔助原理,就是指利用外界力量來化解災難的方法。
舉例來說,如果一個人被巨石壓住了腳,自己一個人又抬不起這塊巨石,這時如果有他人幫忙,就可抽出腳來化解了這個被巨石壓住腳的災難。
在災難化解技術中,外力是災難能否化解的關鍵。
解災技術中所用的外力,一般包括下列內容:通過調理環境風水,改變生存的能量場態來解災,在外力解災技術中,這是最主要,最本質的解災技術。
通過吃藥和特定的食物來平衡自身的內部能量場。
通過利用各種色彩來平衡自身五行能量場。
通過氣功修煉來調整自身的五行能量場。
通過姓名改換而迫使別人對自己發出有利的能量場。
通過做好事來改變周圍人群的資訊場,使這個場有利於自己生存。
通過信教,做法事,皈依等來溝通神秘能量場。
通過“吃苦受累,折磨自己肉體”來平衡自身能量場,必解大災大難。
通過“符咒”來溝通神秘能量場,用它來平衡自身能量場。
通過“放生”的方法,來溝通自己與大自然某個特定能量場的聯繫,以利於平衡自身五行。
科普自然灾难知识点总结
科普自然灾难知识点总结
1.地震
地震是指地壳发生剧烈震动而引起的现象,是一种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表现。
地震的危害
主要来源于地震震波产生的威力,包括地震震动、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火山喷发等)和地震海啸。
地震发生时,首先应迅速采取安全措施,如躲避到有抗震设施
的地方,避免在建筑物下躲避;其次要妥善处置次生灾害,如避免滑坡、泥石流等。
2.海啸
海啸是一种大型海洋波浪,通常由地球表面发生剧烈变化引起。
海啸主要危害来自其庞大
的波浪,可以在海岸线上造成毁灭性的影响,包括水淹、房屋倒塌等。
在海啸来临之际,
人们要迅速撤离并尽量远离海岸线的危险地带,以免受到波浪的侵袭。
3.飓风、台风、风暴
飓风、台风和风暴都是大范围的热带气旋,具有极强的风力和大量的降雨,对沿海地区和
岛屿造成严重影响。
在气旋来临之前,应采取紧急疏散措施,远离危险区域,确保个人安全。
4.洪水
洪水是指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泛滥,对周围地区造成的泛滥现象。
洪水会导致河堤决堤、山洪暴发、积涝等次生灾害,给周围地区带来巨大的损失。
对于洪水来临之际,人们
应尽快疏散,并避免过度搬动物资,以免被困。
5.旱灾
旱灾是指持续干旱天气造成的严重影响,包括农作物减产、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
在旱灾发生时,人们应合理利用水资源,避免浪费,并采取节水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自然灾害是无法预测和干预的自然现象,但人们可以通过科学的防灾减灾措施,减少自然
灾害带来的损失。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和应对方法,增强自我保护
意识。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地震灾害
第四章地震灾害4.1、地震概述一、地震的基本参数1.地震的定义(掌握)地下某处岩层突然破裂或因岩层突然塌陷、火山突然喷发等引发的震动,以波的形式传到地表引起地面波动;或地下岩层破裂造成地面形变、错动、开裂,这种地面运动称为地震。
2、地震的几个基本参数(掌握)震源、震源深度、震中、震中距、等震线:主震、余震: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的时候,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
3、震级与烈度的关系(表示地震大小通常有哪两种方法)(掌握)(1)震级和烈度都是表示地震大小的量,但是两者有很大的不同。
(2)震级是表示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的, 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3)烈度表示的是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
4、什么是震级?震级与地震释放能量的关系是什么?(熟悉)(1)地震的震级(magnitude)表示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震级大的地震,释放的能量就多。
(2)地震释放的地震波能量E与震级M有下列关系(能量E以尔格计):log+=震级每大一级,地震的能量就大101.5≈31.6倍。
11ME5.18.5、地震的矩震级和里氏震级有何不同?(了解)(1)矩震级是根据地震矩公式计算出来的;里氏震级是根据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幅度进行测定的。
(2)对于大多数中等地震,两种震级基本相同;对于特别大的地震,矩震级比里氏震级描述较好。
6、影响烈度的因素(掌握)影响烈度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地震参数;场地条件;建筑物质量;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程度、公民的防灾减灾意识等等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破坏越大,宏观震中烈度就越大;震中距越小,破坏越大,烈度越高;震源深度越浅,破坏越大,烈度越高,反之亦然。
另外,工程场地条件是软弱场地还是坚硬场地;建筑物的质量是否合格,是否经过抗震施工:是否属于抗震设防城市,人口密度大小、公民的防灾意识强弱都会影响地震烈度大小。
《灾害学》
《灾害学》课程内容要点第一章绪论1.灾害:指某一地区,由内部烟花或外部作用所造成的,对人类生存环境、人身安全与社会财富构成严重危害,以致超过该地区抗灾能力,进而丧失其全部或部分功能的自然社会现象。
2.地区承载力:指某地区对一种或多种灾害的抗御能力、救助能力与恢复能力的综合,它反映了该地区抗御灾害的综合水平。
3.致灾因子:是指可能引起人员生命伤亡、财产损失及资源破坏的各种自然与人文因素。
4.孕灾环境:5.承灾体:指承受灾害的对象6.原生灾害:即最先出现的灾害。
7.灾害学:以灾害及灾害系统作为特定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8.灾害学宏观层次的研究内容灾害成因动力学研究、灾害运动学研究、灾害预测学研究、灾害防治对策学研究9.灾害学研究对防灾减灾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研究灾害发生的原因,探求灾害形成的规律性,通过综合分析方法和预测技术来寻求灾害发生的可能机会,从而把灾害的不良影响与损失减少到最低的程度。
第二章地质灾害1.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2.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
3.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
4.震源深度浅源地震:0~60Km(占地震总数 70%);中源地震:60~300Km(占地震总数 25%)深源地震:〉300Km(占地震总数 5%)5.地震震级: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
微震 M<2;有感地震 2< M< 4;破坏地震 M > 5;强烈地震 M > 76.地震烈度(分为12度):地震的震动剧烈程度和破坏状况的测度。
A:震源B:震中A~B:震源深度B~D:震中距7.褶皱:当作用力使岩层产生弯曲而没有丧失其连续完整性时,岩层便产生褶皱8.断裂:当岩层脆弱部分的岩石强度承受不了强大力的作用时,岩层便产生断裂9.地层:是在一定地质时期内的层状堆积物或岩石,包括沉积岩、火山岩以及由它们变质而成的变质岩。
10.世界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洋中脊地震带)11.中国地震活动特点“多、大、广、浅”简述原因。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地震灾害
第四章地震灾害4.1、地震概述一、地震的基本参数1.地震的定义(掌握)地下某处岩层蓦地破裂或者因岩层蓦地塌陷、火山蓦地喷发等引起的震动,以波的形式传到地表引起地面波动;或者地下岩层破裂造成地面形变、错动、开裂,这种地面运动称为地震。
2、地震的几个基本参数(掌握)震源、震源深度、震中、震中距、等震线:主震、余震: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的时候,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
3、震级与烈度的关系(表示地震大小通常有哪两种方法) (掌握) ( 1)震级和烈度都是表示地震大小的量,但是两者有很大的不同。
(2)震级是表示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的, 一个地震惟独一个震级。
( 3)烈度表示的是地面及房屋等建造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
4、什么是震级?震级与地震释放能量的关系是什么? ( 熟悉 )( 1)地震的震级(magnitude)表示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 ,震级大的地震,释放的能量就多。
(2)地震释放的地震波能量E 与震级M 有下列关系(能量E 以尔格计):logE 11.8 1.5M 震级每大一级,地震的能量就大 101.5 31.6倍。
5、地震的矩震级和里氏震级有何不同? ( 了解 )( 1 ) 矩震级是根据地震矩公式计算出来的;里氏震级是根据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幅度进行测定的。
( 2 ) 对于大多数中等地震,两种震级基本相同;对于特殊大的地震,矩震级比里氏震级描述较好。
6、影响烈度的因素 (掌握)影响烈度的因素有不少,主要有地震参数;场地条件;建造物质量;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程度、公民的防灾减灾意识等等普通来说,震级越大,破坏越大,宏观震中烈度就越大;震中距越小,破坏越大,烈度越高;震源深度越浅,破坏越大,烈度越高,反之亦然。
此外,工程场地条件是软弱场地还是坚硬场地;建造物的质量是否合格,是否经过抗震施工:是否属于抗震设防城市,人口密度大小、公民的防灾意识强弱都会影响地震烈度大小。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基本原理
自然灾害概述第一节自然灾害基本概念灾害:是能够给人类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的事物或现象的总称。
一般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自然灾害:(与自然现象的区别)是指对自然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人类及其生命财产造成破坏和危害的自然现象或一系列自然事件。
(对人类和人居环境没有造成破坏的自然现象不能称为自然灾害)1.1 自然灾害的内涵与本质“自然灾害”是人类生存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
地球上的自然变异,包括人类活动诱发的自然变异,无时无地不在发生,当这种变异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时,即构成自然灾害。
两个属性:一是其自然属性,就其本身而言仍然是自然界部分物质以特殊方式进行的自然运动,这种特殊方式的自然物质运动可称为事件;二是其社会属性,上述事件会对它所及范围内生存和活动的人员、生物和已存在的资产产生一定的损害,这种损害被称为“灾害”。
自然灾害发生基础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也即部分自然界物质进入急剧位移运动的发生(或变异),必须有一个能量积累的过程和发生能量转换的条件,能量积累的过程和所达到的程度则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
我们把自然灾害的发生所必须具备的能量积累的条件和发生能量转换的条件合称为自然基础。
发生滑坡事件的自然基础是比较陡的地形坡和坡地组成物质的结构构造特征,也即特定的地质地貌条件。
灾害系统是由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与灾情共同组成具有复杂特性的地球表面系统,灾情是由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相互作用的产物。
孕灾环境是由地球几个圈层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作用环境,它对灾害系统的复杂程度、强度、灾情程度以及灾害系统的群聚与群发特征起着决定性作用。
致灾因子致灾因子是指可能造成财产损失、人员伤亡、资源与环境破坏、社会系统混乱等孕灾环境中的变异因子,指造成灾害的罕见或极端的事件。
致灾因子包括自然致灾因子、技术致灾因子和人为致灾因子。
自然致灾因子:自然界对人类的各种威胁现象,地震、暴雨、泥石流等;技术致灾因子:起因于技术或工业环境的致灾因子,如生产上的安全事故;人为致灾因子:造成灾害的人为原因,包括动乱、暴乱和战争等。
防震减灾基本知识
防震减灾基本知识防震减灾基本知识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能够造成严重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为了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人们必须采取相应的防震减灾措施。
以下是一些关于防震减灾的基本知识,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一、地震的发生和原理地震是由地壳内部的断裂造成,地球内部的光球是由岩石和熔岩组成的,当地壳发生断裂时,能量会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地震波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体波,从震源中心向地壳内部传播;另一种是表面波,从震源中心向地壳表面传播。
地震波的振幅和频率决定了地震的强度和震感。
二、地震的影响地震造成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直接影响包括地面的震动和地壳的破裂,可以造成建筑物倒塌、道路毁坏等。
间接影响包括地震引发的火灾、洪水、滑坡等次生灾害,还有地壳震动引发的海啸等。
三、地震的预警和警示地震预警系统可以提前几秒或几分钟发出警报,让人们有时间采取避难措施,避免受到严重的伤害。
地震警示是在地震发生后及时发布的警报,提醒人们注意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
四、地震的防震减灾措施1. 建筑物要具备一定的抗震能力,采用地震时可抗震设备,如减震器等。
2. 公共设施和重要建筑物要做好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确保人员安全。
3. 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防止因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
4. 加强地震救援和抗震应急演练,提升应对地震的能力和反应速度。
5. 培养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加强地震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
五、公众的防震减灾责任公众是防震减灾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自己的防震责任。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防震减灾措施:1. 在室内时,保持冷静,迅速找到安全的避难点,如桌子下、墙角等,避免站在窗户或大型家具旁边。
2. 在室外时,远离高楼建筑、树木和电线杆等可能会倒塌的物体。
3. 在地震发生时,遵循警示和指示,尽快有序地撤离危险区域。
4. 注意检查家庭和工作场所的消防器材和应急设备,保持其正常状态,并定期进行检修和维护。
灾害信息知识点归纳总结
灾害信息知识点归纳总结一、灾害概念及分类1. 灾害的定义灾害是指自然或人为的突发事件,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
灾害通常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影响范围广的特点。
2. 灾害的分类灾害按照引起灾害的原因可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大类。
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洪水、干旱等;人为灾害包括工业事故、交通事故、恐怖袭击等。
二、自然灾害1. 地震地震是地球表面突然发生的震动现象,是由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产生的地壳震动。
地震的主要特点是突发性、破坏性和难以预测性。
2. 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指火山口向外排出大量火山岩浆、烟气和火山碎屑的现象。
火山喷发通常伴随着地震、岩浆喷发和火山灰等现象,对周围的人类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3. 台风台风是热带海洋上产生的强烈风暴,具有低气压、狂风暴雨和强烈风浪的特点。
台风对沿海地区和岛屿地区造成严重破坏,是热带地区的常见自然灾害之一。
4. 洪水洪水是指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的水位大幅度上涨,造成周围地区被淹没的现象。
洪水通常由降雨、融雪、暴雨等自然因素引起,对人畜、农田、建筑物等造成严重影响。
5. 干旱干旱是指气候条件下降雨量明显偏少,地表水资源严重缺乏的自然现象。
干旱对农作物、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造成重大影响,是全球范围内的常见自然灾害。
三、人为灾害1. 工业事故工业事故是指在生产、运输、储存等工业活动中发生的事故。
工业事故常常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活造成重大威胁。
2. 交通事故交通事故是指在道路交通、铁路交通、航空交通等交通活动中发生的事故。
交通事故常常导致严重伤亡和交通堵塞,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3. 恐怖袭击恐怖袭击是指恐怖组织或个人利用暴力手段对人群、政府机构、重要场所等进行袭击的行为。
恐怖袭击造成严重损失和恐慌,对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四、灾害管理与应对1. 灾害监测预警灾害监测预警是指通过科学仪器、技术手段对可能发生的灾害进行监测和预警,提前通知相关部门和民众采取措施应对灾害。
灾害信息知识点总结大全
灾害信息知识点总结大全一、自然灾害概述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界因素引起的对人类活动、生产和生存造成严重危害和破坏的现象和事件。
自然灾害通常包括地震、台风、龙卷风、洪水、干旱、雪灾、地质灾害等多种类型。
二、地震地震是由地球内部的构造活动引起的地球表面振动现象。
在地震发生时,地球表面将体现出激烈的摆动,破坏性非常严重。
地震的危害主要是地震本身造成的房屋倒塌、火灾、山体滑坡和次生灾害等。
地震预警:地震预警系统是一种基于地震发生前的前兆现象,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提前几秒至几分钟发出地震即将发生的警报,为人们做好应急准备提供宝贵的时间。
防御方法:建筑物抗震设防、抗震设备、地震避难规划等。
三、台风台风是一种热带气旋,是一种巨大的旋转风暴,带有极强的风力和降雨。
台风可造成破坏性的风灾和水灾。
台风常伴随着暴雨、暴风、海啸等多种灾害。
预警系统:气象部门将通过气象雷达和卫星图像监测台风路径和强度,并发布台风警报。
防御方法:防汛减灾、强化建筑物抗台风设防、疏散撤离等。
四、洪水洪水是指由降雨、融雪、山洪、河流决口等原因引起的地表或河道水位急剧上升所产生的灾害。
洪水造成的灾害主要有人员死亡、农田和城镇被淹、土地冲毁、房屋倒塌、财产损失等。
预警系统:气象部门通过监测气象条件提前发布洪水预警。
防御方法:防洪工程、搬迁危险地区居民、制定防洪预案等。
五、干旱干旱是指由气候条件造成的持续低雨或无雨的情况,导致土地和植被水分不足。
干旱造成的灾害主要是粮食减产、饮用水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
预警系统:气象部门通过监测气象条件提前发布干旱预警。
防御方法:节水减灾、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等。
六、雪灾雪灾是指因降雪造成的对人类生活和生产造成严重影响的灾害。
雪灾主要给交通、电力、农业等带来严重破坏。
预警系统:气象部门通过监测天气情况提前发布雪灾预警。
防御方法:保暖保暖、留意天气预报、设施设备维护等。
七、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构造、气候、地表活动等因素引起的对人类活动和生存造成威胁的自然灾害。
地震基础知识点总结
地震是地球上较为常见的自然灾害,它造成的破坏力很大,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严重威胁。
了解地震的基础知识对于预防和减少地震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地震的定义、地震的原因、地震的预测和预警、地震的共振与滑动等方面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了解地震,提高对地震灾害的防范意识。
一、地震的定义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地球表面沿地壳断裂线产生的振动,通常由岩石的破裂和摩擦造成。
地震是地球表面一种极为复杂的物理现象,具有突然性、破坏性、周期性、传播性等特点。
二、地震的原因1. 惯性力:地球自转引起的离心力使地壳表面不断运动,而地球的外部层是固体而不是液体,所以地壳不断运动会产生应力。
2.岩石本身的自重:岩石越深处受到的重力越大,因此,即使没有其他因素,存在着一定的地质构造应力。
3.熔岩的运动:当岩浆在地下运动时,也会给地壳带来振动。
4.地壳运动:地壳板块在造山运动、裂谷运动中引起的地震。
5.人为因素:人类采矿、地下水抽取等活动也会引起地震。
三、地震的预测和预警地震预测是指根据地震前兆现象,对地震发生可能性、时间和地点进行预测和研究。
地震前兆包括地震波、地震云、地震地磁异常、地震电磁异常等。
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震级、震中位置确定之前,根据地震预警系统的警报发射,提前几秒钟到几十秒钟向地震既定范围发送信息,以降低地震灾害。
四、地震的共振与滑动地震产生的振动通过地壳和地幔的介质传播,引起了地震波。
地震波主要有横波(s波)、纵波(p波)和面波(l波)三种。
共振是指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与地壳岩层的固有振动频率相吻合而引起的振动现象,当地震波的频率接近地壳的固有频率时,就会产生共振现象。
地震滑动是地震波在地壳岩层中传播时,由于应力的作用,使岩层发生相对滑动的现象,从而产生地震破坏。
1.科学规划: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合理规划建筑物和道路,减少地震影响。
2.地震应急预案:建立完善的地震应急预案,提前进行演练和培训。
科普自然灾害了解灾害背后的科学原理
科普自然灾害了解灾害背后的科学原理科普自然灾害:了解灾害背后的科学原理自然灾害是地球上发生的一系列灾难性事件,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要全面了解和应对自然灾害,我们需要了解灾害背后的科学原理。
本文将对几种常见自然灾害的科学原理进行介绍,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灾害的发生机制。
1. 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一般由地壳发生断裂和移动引起。
地震的原因有地球板块活动、火山爆发、岩石蠕变等。
当地震发生时,地震波会向周围传播,导致地面晃动。
地震破坏的程度取决于地震的震级和震源的距离。
科学家通过地震仪等工具来测量和监测地震活动,以提前预警和减少地震带来的破坏。
2. 台风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种,是由于热带海洋上的暖湿空气在地球自转力的影响下形成的旋转气旋。
台风具有强大的风力和降水,极易引发海上和沿海地区的灾害。
科学家通过卫星和气象雷达等工具对台风进行监测和预测,以提前采取措施减少对人们的伤害和财产的损失。
3. 飓风飓风是一种热带气旋,通常是由海洋上空中湿度大、温度升高、风速较低的气流形成的。
飓风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地球自转力、海洋表面温度和湿度等。
一旦飓风登陆,将带来极强的风速和暴雨,造成严重的破坏。
科学家利用卫星观测和气象模型等工具来预测和监测飓风的路径和强度,以便提前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
4. 水灾水灾是由于降水过多、暴雨、河水泛滥或海洋水位上升等原因引起的灾害。
气候变化是导致水灾频发的重要因素之一。
水灾可造成山体滑坡、泥石流、河流泛滥等灾害。
科学家通过气象预报和水文监测等手段来预警和控制水灾的发生,同时也需要人们加强水土保持和减少排放污水等做好防灾工作。
总结起来,自然灾害背后都有一定的科学原理。
了解这些原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预测和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科学家们致力于灾害监测和预测技术的研究,以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并采取相应的防灾措施。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应对,做好自身的防范和准备工作,以保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灾害地理学复习总结
一、主要名词术语1、灾害:是指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带来灾祸的自然与人为现象和过程。
2、自然灾害:通常把以自然变异为主因产生的并表现为自然态的灾害称之为自然灾害.3、灾害系统则是由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和灾情共同组成的、具有复杂特性的地球表层变异系统。
4、灾害链就是一系列灾害因成因上有关联而相继发生的现象,还包括出现某种灾害以后使另一种灾害不在发生的情况。
5、灾害群—是指灾害在空间上群聚与时间上群发的现象,是灾害时空方面的两个标识6、灾害群发——由于灾害在时间上分布的不均匀性,结果产生了灾害在时间上众灾丛生与少发现象,把这种现象称为灾害群发。
7、干旱——由于较长时间内无雨或少雨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8、旱涝指数I=某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降水量/年降水量标准差。
9、寒潮——指高纬度地区聚集的强冷空气南侵造成大范围的急剧降温,并伴有大风、大雪、霜冻等特殊天气现象。
10、孕灾环境——包括孕育产生灾害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孕灾环境是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物质文化(人类—技术)圈所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环境。
11、致灾因子——指可能造成财产损失、人员伤亡、资源与环境破坏、社会系统混乱等孕灾环境中的异变因子。
12、承灾体——指各种致灾因子作用的对象,是人类及其活动所在的社会与各种资源的集合。
13、灾情——指在一定的孕灾环境和承灾体条件下,因灾导致某个区域内,在一定时期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的情况。
14、自然灾害风险——是指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空间、强度的可能性。
15、自然灾害风险分析——对尚未发生的自然灾害进行各种可能性分析,称为自然灾害风险分析。
16、自然灾害风险评价(Risk Assessment),是指通过风险分析(Risk Analysis)的手段,对尚未发生的自然灾害之致灾因子强度、受灾程度,进行评定(Assessment)和估计(Estimate)。
17、自然致灾因子多度(HD)——指自然致灾因子在一定区域内的群聚性程度,18、自然致灾因子相对强度(Hi)——自然致灾因子造成的相对破坏或毁坏能力的程度19、自然致灾因子被灾指数(HC)——各种致灾因子影响面积的百分比20、自然灾害成灾多度(DD)——指自然灾害灾种在一定区域内的群聚性程度21、自然灾害频次(DF)——一定区域内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22、脆弱性评价——面对自然灾害袭击时易于受灾的程度评价23、自然灾害损失评估——评估风险区一定时段内可能发生的一系列不同强度自然灾害给风险区造成的可能后果,即可能遭受的实际损失。
灾害学原理与减灾
灾害学原理与减灾鲜洁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自然地理教研室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一、关于灾害定义的理解: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灾祸的现象和过程,它包括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两类。
自然灾害,则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灾祸的自然现象和过程,它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但是对人类而言则是不正常的。
(一)灾害的主体与客体灾害主体-----灾害本身灾害客体-----受到灾害影响的人类任何灾害都应该包括这两个方面,单方面不构成灾害(二)灾害的现象包括灾害现象和被害现象两个侧面,分别由现象和现象量两个方面来定义。
比如:地震:I、灾害现象----地动、裂缝、火灾、地陷灾害现象量------震级II、被害现象----建筑物倒塌、道路损坏、死伤人被害现象量----经济损失、死伤人数(烈度)灾害的大小是以被害量来定义的(三)灾害现象和被害的关系式:L=f(D,E,A,B)L---被害量,D---灾害现象量,E---当地的自然环A---当地的人工环境,B---事先的防备及灾害时的行动反应等。
世界灾情数据库自然灾害政府管理数据库自然灾害国际组织数据库世界巨灾案例数据库二、灾害地理学灾害地理学:指运用地理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来综合研究自然灾害的新兴学科,主要研究地表自然灾害的地理规律和结构。
地理学理论和方法-----地域分异规律、系统结构理论等等。
自然灾害的地理规律-----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以及运动变化规律。
自然灾害的结构-----即灾害生态系统。
灾害生态系统就是生命系统(包括人类)、环境系统和灾害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
灾害地理与地理灾害(一)灾害地理:是一门灾害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即以地理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灾害。
(二)地理灾害:没有明确的含义建议不使用。
区域灾害与灾害区域(一)区域灾害:多种灾害的地区性组合特点,说明了灾害的地区性和特殊性。
是灾害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二)灾害区域:指某种灾害的分布地区,是灾害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三、灾害的分类(一)根据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综合成因成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灾害概述第一节自然灾害基本概念灾害:就是能够给人类与人类赖以生存得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得事物或现象得总称。
一般分为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
自然灾害:(与自然现象得区别)就是指对自然生态环境、人居环境与人类及其生命财产造成破坏与危害得自然现象或一系列自然事件。
(对人类与人居环境没有造成破坏得自然现象不能称为自然灾害)1、1 自然灾害得内涵与本质“自然灾害”就是人类生存依赖得自然界中所发生得异常现象。
地球上得自然变异,包括人类活动诱发得自然变异,无时无地不在发生,当这种变异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时,即构成自然灾害。
两个属性:一就是其自然属性,就其本身而言仍然就是自然界部分物质以特殊方式进行得自然运动,这种特殊方式得自然物质运动可称为事件;二就是其社会属性,上述事件会对它所及范围内生存与活动得人员、生物与已存在得资产产生一定得损害,这种损害被称为“灾害”。
自然灾害发生基础自然灾害事件得发生也即部分自然界物质进入急剧位移运动得发生(或变异),必须有一个能量积累得过程与发生能量转换得条件,能量积累得过程与所达到得程度则受到一定条件得限制。
我们把自然灾害得发生所必须具备得能量积累得条件与发生能量转换得条件合称为自然基础。
发生滑坡事件得自然基础就是比较陡得地形坡与坡地组成物质得结构构造特征,也即特定得地质地貌条件。
灾害系统就是由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与灾情共同组成具有复杂特性得地球表面系统,灾情就是由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相互作用得产物。
孕灾环境就是由地球几个圈层组成得综合地球表层作用环境,它对灾害系统得复杂程度、强度、灾情程度以及灾害系统得群聚与群发特征起着决定性作用。
致灾因子致灾因子就是指可能造成财产损失、人员伤亡、资源与环境破坏、社会系统混乱等孕灾环境中得变异因子,指造成灾害得罕见或极端得事件。
致灾因子包括自然致灾因子、技术致灾因子与人为致灾因子。
自然致灾因子:自然界对人类得各种威胁现象,地震、暴雨、泥石流等;技术致灾因子:起因于技术或工业环境得致灾因子,如生产上得安全事故;人为致灾因子:造成灾害得人为原因,包括动乱、暴乱与战争等。
灾害与致灾因子得区别:灾害就是致灾因子造成得社会后果,就是致灾因子所造成得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与资源环境得破坏情况,就是致灾因子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得结果,灾害影响得大小不仅取决于致灾因子得性质、概率与强度,而且取决于社会得抗灾能力。
灾害链现象灾害链:许多自然灾害,特别就是等级高、强度大得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常常诱发出一连串得其她灾害接连发生,这种现象叫灾害链。
原生灾害:灾害链中最早发生得起作用得灾害称为原生灾害。
次生灾害:而由原生灾害所诱导出来得灾害则称为次生灾害。
间接灾害:也称衍生灾害,指自然灾害发生之后,破坏了人类生存得与谐条件,由此还可以导生出一系列其她灾害,这些灾害泛称为衍生灾害。
因果型灾害链:这就是指灾害链中相继发生得自然灾害之间有成因上得联系。
例如,大震之后引起瘟疫、旱灾之后引起森林火灾等。
同源型灾害链:这就是指形成链得各灾害得相继发生就是由共同得某一因素引起或触发得情形。
例如太阳活动高峰年,因磁暴或其她因素,心脏病人死亡多、地震也相对多、气候有时也有重大波动,这三种灾情都与太阳活动这个共同因素相关。
重现型灾害链:这就是同一种灾害二次或多次重现得情形。
台风得二次冲击、大地震后得强余震都就是灾害重现得例子。
互斥型灾害链:这就是指某一种灾害发生后另一灾害就不再出现或者减弱得情形。
民间谚语“一雷打九台”就包含了互斥型灾害链得意义。
历史上曾有所谓大雨截震得记载,这也就是互斥型灾害链得例子。
偶排型灾害链:这就是指一些灾害偶然在相隔不长得时间在靠近得地区发生得现象。
例如,大旱与大震、大水与地震、风暴潮与地震等就属于这类灾害链。
还有一种分类方法就是北京师范大学史培军老师提出得,按照发生方式分为:串发链与并发链。
灾害频度(DF)=期间灾害发生频次(f)/时段灾害发生频次(F)。
单位:%。
承灾体就是指包括人类本身在内得物质文化环境,主要有农田、森林、草场、道路、居民点、城镇、工厂等人类活动得财富聚集体,人类既就是承灾体又就是至灾因子,如人为灾害、环境灾害中得人为过度利用等。
灾情就是指在一定得孕灾环境与承灾体条件下,因灾导致某个区域内、一定时期生命与财产损失得情况。
自然灾害被喻为自然事件(灾害)得自然物质得运动(变异),通常具有以下得共同特点:(1)潜在性。
在开始运动之前,有一段较长时间得能量积累或能量转换过程,直到突破原来得平衡。
(2)触发性。
自然界物质运动往往就是由其她因素得触动,而突然进入高速位移运动。
(3)急剧性。
—旦开始运动便来势凶猛,瞬间释放巨大得能量。
因此,人类对即将发生得急切运动,即便已有所察觉也仍然会陷入卒不及防,即便已有所设防,也没有能力加以抑制或抗衡,甚至避之不及。
(4)偶发性。
有多种不同得因素可以促发部分自然界物质发生某种形式得急剧运动,因此除了在特定条件下必然会发生这种形式得物质运动之外,至于它到底在何时刻发生,似乎总带有偶然性色彩。
(5)有限性。
部分自然界物质得急剧运动本质上仍然就是以急剧运动得方式释放能量,潜伏时期积累得能量越多,急剧运动时期释放得能量也越大,但必定有个时空限度。
洪灾得形成:水流汇集(势能—动能,能量汇集)——汇集成雍,下泄不畅,水头抬高(动能—势能)——水涨压强、越堤溢流、水淹低洼(势能—动能—释放)。
这就就是洪灾得潜在性——能量得积累、突发性——骤然发生得能量转化、急剧性——瞬间释放积累得巨大得能量。
一个灾害事件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时间、地点或范围、性质、强度、直接与间接损失。
从过程上瞧,自然灾害应当有环境条件——形成机制——启动机制——成灾机制得过程。
自然灾害得分布相对有规律得自然灾害就是客观存在得,不可能消亡自然灾害就是以自然力量引起得为主,人类得作用将会越来越大1、2 自然灾害得分类自然灾害得分类得意义自然灾害分类关系到对灾害本质得理论认识、指导对灾害得科学研究。
自然灾害分类关系到选择有针对性得减灾防灾与灾害治理措施、建立最有效得监测系统、客观评价减轻灾害之实效等基本问题与基本原则。
自然灾害得分类应于反映自然灾害得本质特征。
突发型与缓发型灾害按照灾害形成与发展过程得长短及缓急,可分为突发型与缓发型(又称累积型灾害)两类。
自然灾害得致灾因子会在很短得时间内迅速发展,表现为灾害行为,称为突发型自然灾害。
自然界存在致灾因子并对人类形成潜在或初步威胁时称为“胁迫”,再经过长时期作用危害日益明显就形成缓发型或累积型自然灾害。
灾害得分级巨灾:死亡1万人以上,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人民币。
大灾:死亡1千-1万人,经济损失1千万-1亿元人民币中灾:死亡1百人-1千人,经济损失100-1000万元人民币小灾:死亡10人-1百人,经济损失10-100 万元人民币微灾:死亡少于10人,经济损失少于10万元人民币自然灾害得分类气象灾害:由于大气圈得异常活动与变异引起。
海洋灾害:由于水圈异常活动与变异引起。
地质灾害:由于岩石圈得活动所引起。
生物灾害:由于生物圈得异常活动与变异引起。
人为自然灾害:由于人类活动引起得以自然态出现得灾害。
宇宙灾害:由于天体与宇宙异常现象引起得灾害。
人为灾害得分类生态环境灾害:烟雾与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水体污染,水土流失,气候异常,人口膨胀等。
工程事故灾害:岩土工程塌方,水库溃坝,爆炸,人为火灾,核泄露,房屋倒塌,有害物失控(毒气,毒物,有害病菌等),各类交通事故等。
政治社会灾害:球迷骚乱,战争,集团械斗,人为放毒,社会暴力与动乱,金融风暴等。
自然灾害按破坏程度得分类:损失性灾害:减少了收益,对系统得构成要素没有实质性破坏,一般没有造成人员得伤亡,如沙尘暴、冰雹;破坏性灾害:对系统得构成要素有实质性破坏,但系统得大部分构成要素没有实质性破坏,系统得基本功能正常运行,如台风;毁灭性灾害:系统得大部分构成要素造成实质性破坏,系统得基本功能无法正常运行,如大地震、大海啸。
自然灾害按影响范围得大小得分类:个体灾害、局部灾害、区域灾害、全域灾害。
1、3 自然灾害系统得特征自然灾害一般都不就是孤立存在得,有联系得自然灾害组合成得整体称为自然灾害系统➢自然灾害得时空群发性➢灾害链现象➢自然灾害得周期性➢自然灾害得二元属性➢自然灾害得利与害得双重性➢自然灾害得严重性与可减性➢自然灾害减灾与致灾得转化性➢发展、环境与灾害得统一性1、4 自然灾害得分析方法:条件论辩证唯物主义得条什论,就是普遍联系得观点在工作方法与思想方法上得运用。
条件论认为,一切事物得存在与发展都就是有条件得,即使改变条件、创设条件本身也就是有条件得,任何事物得存在、运动、发展,只有“有条件”这一点才就是无条件得。
第一,任何事物都就是由条件构成得,构成这些事物得条件,同样也就是由其它条件构成得,这就就是对事物得构成条件进行逐级得分解。
第二,就是“条件得相容与排斥”。
随着事物得发展变化,不断有新条件加入,加入得条件与灾害得发生相容就加速灾害得发生,相斥就迟滞甚至破坏灾害得发生。
第三,“条件与过程”。
任何事物由条件构成得,因此它有一个形成得过程,反过来,任何一个物质如果有形成得过程,那么它就一定就是由条件构成得。
因此许多灾害表现出周期性。
第四,凡就是由条件构成得事物,没有自主性,随着条件得变化而变化,随着条件得消失而消失。
第五,就就是“条件得存真”。
任何一个条件,任何一个事物,对它得条件进行分解,最终一定能够找到一个真实得条件。
所有灾害都离不开引发灾害得能量,能量越大,灾害越大。
第六,“共性条件与个性条件”。
“共性条件”,任何一类灾害,必然有它们共同得条件。
“个性条件”就是个体得差异性,每一个灾害都有区别其她同类灾害得特点。
第七,“条件与特征”。
条件与特征也就是非常关键得。
任何事情都就是由条件构成得,那么这些条件在这个事物内就是没有消失得、就是存在得,它以这种物质得特征与功能得形式存在。
第八,条件得简单至上法则。
越就是简单得灾害,需要条件越少得灾害越难以防治。
第二节为什么要进行防灾减灾2、1 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得灾难2、2 社会得发展对减轻自然灾害提出了更高得要求2、3 中国就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得国家之一原因:大陆性季风气候处于两大板块交汇部幅员辽阔,地形起伏变化大生态环境多样人口众多、开发历史长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性中国自然灾害得特点灾害种类多,连发性强灾害强度大,频次高,趋势强化灾害危害面广,破坏性大灾害时空分布具有韵律性与群发性第三节防灾减灾工作3、1 防灾减灾得科学研究2008年6月23日,胡锦涛在中国“两院”院士大会开幕上专门讲到防灾减灾问题,她强调:必须把自然灾害预测预报、防灾减灾工作作为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得一项重大工作进一步抓紧抓好,从长远瞧,要加强自然灾害监测与预警能力建设等六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