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北京师范大学自然灾害学专业自然灾害风险分析与摸性考博真题-参考书-状元经验
![北京师范大学自然灾害学专业自然灾害风险分析与摸性考博真题-参考书-状元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6d4ecd3acfc789eb172dc85a.png)
北京师范大学自然灾害学专业自然灾害风险分析与摸性考博真题-参考书-状元经验一、专业的设置北京师范大学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每年招收博士生30人,下设自然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自然资源、全球环境变化、自然灾害学,共5个专业。
自然灾害学专业下设自然灾害评价,导师有Carl Christian Jager、胡霞、胡小兵、李宁、刘吉夫、刘连友、刘燕华、史培军、王瑛、徐伟、张朝、张国明;自然灾害风险分析与模型,导师有方伟华、黄崇福、孟耀斌、汪明、杨赛霓、叶谦、叶涛、赵晗萍,培养从事灾害风险识别、风险定量化分析、风险综合评估的科研和行业专业人才。
本专业拟招生10名二、考试的科目自然灾害评价①1101英语或1103日语②2049自然地理学③3051气象灾害学或3056灾害学原理或3064自然灾害风险分析三、导师介绍黄崇福(1958-),男,云南个旧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民政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系统仿真与灾害模拟研究中心主任。
孟耀武:北京师范大学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风险分析与模拟汪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风险模型,灾害风险管理,风险认知与范式杨赛霓: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交通应急,系统建模,系统优化,交通规划。
赵晗萍: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四、参考书目专业课信息应当包括一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关于参考书和资料的使用。
这一点考生可以咨询往届的博士学长,也可以和育明考博联系。
参考书是理论知识建立所需的载体,如何从参考书抓取核心书目,从核心书目中遴选出重点章节常考的考点,如何高效的研读参考书、建立参考书框架,如何灵活运用参考书中的知识内容来答题,是考生复习的第一阶段最需完成的任务。
另外,考博资料获取、复习经验可咨询叩叩:肆九叁叁,柒壹六,贰六,专业知识的来源也不能局限于对参考书的研读,整个的备考当中考生还需要阅读大量的paper,读哪一些、怎么去读、读完之后应该怎么做,这些也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分数。
自然地理学研究生课程
![自然地理学研究生课程](https://img.taocdn.com/s3/m/2238102c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c6.png)
自然地理学研究生课程
自然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规律。
对于研究生阶段的自然地理学课程,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其课程设置、研究方向及学习重点。
一、课程设置
1.必修课程
(1)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介绍现代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及其发展动态。
(2)自然地理学综合实习:通过野外实地考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
(3)自然地理信息系统:学习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应用软件及在自然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2.选修课程
(1)气候学:研究地球表面气候形成、分布、变化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地貌学:研究地表形态、成因、发展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联。
(3)水文与水资源:研究水文循环过程、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方法。
(4)生态地理学:探讨生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二、研究方向
1.自然地理学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2.自然资源评价与规划
3.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4.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
5.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
三、学习重点
1.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及其发展动态。
2.学习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等现代技术在自然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3.提高对自然地理现象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为我国自然地理学领域的研究和发展贡献力量。
总之,自然地理学研究生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我国自然地理学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52e4155c850ad02de8041ab.png)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学院全球环境变化专业(代码:070521)(一级学科:地理学)本专业具有本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学位授予权一、培养目标与学习年限1.培养目标(1)硕士生本专业培养全球环境变化相关的科研、教学专业人才。
注重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求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掌握现代全球环境变化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全球变化理论和技术解决环境、气候、生态、资源、灾害等实际问题。
工作(或继续深造)去向主要在气象、国土资源、环境等专业管理部门及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
(2)博士生本专业培养全球环境变化相关的科研、教学高级专门人才。
注重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求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掌握系统的全球环境变化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地学科学研究的创新意识和独立工作的专门技术水平;能熟练运用模式、计算机、遥感等技术发现、分析和解决相关地学问题;具有使用第一外国语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能够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文献,并具有初步撰写外文科研论文的能力。
毕业后可以胜任相关专业领域的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
2.学习年限本专业硕士生的学习年限为2.5-3年,按规定修满学分、成绩合格,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硕士生可以在2.5年内完成学业。
博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其中北京地区的定向、委托培养在职博士生的学习年限可以为4年。
硕博连读生、本科直博生学习年限为5年。
二、专业研究方向全球环境变化下设两个研究方向(表1)。
表 1 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方向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生导师1 全球气候变化利用诊断和模拟技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机理及其区域响应龚道溢教授杨静讲师2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全球或区域尺度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过程、机理及其环境、气候、生态效应周涛教授三、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1.硕士生总学分要求:36分。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d86efb1ba8114431b90dd861.png)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自然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系统)以及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
其特色和优势在于从系统科学和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人地相互作用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区域联系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角度,探讨地球表层自然环境以及环境与人类的相互作用。
其目的在于通过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达到保护环境、合理利用环境、与环境协调共处,从而保障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应用基础型的科学特点。
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地理科学理论基础,掌握自然地理学及有关学科的系统理论知识和野外工作及实验技术,了解本领域发展的现状和动态;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基本上能独立开展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坚定的爱国主义思想,高尚的道德品质,朴实的作风与较深的文化素质修养的研究、教育、规划与管理专家。
成为科研、教学和生产实践中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复合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方向根据当代科学发展的趋势、本校的优势、师资队伍与技术设备条件,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方向和硕士培养方向包括二大个方面。
区域自然资源与环境研究:主要从事区域自然地理、自然资源和环境管理,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其研究内容主要有:自然资源利用规划与管理、水资源与水环境、区域环境评价与规划、区域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发展研究等。
资源环境信息系统:主要研究空间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PS)集成及其在资源环境领域的应用,特别是在森林资源-森林环境-森林灾害系统管理、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水土资源综合管理、生态环境管理等方面的应用。
具体涉及:空间信息技术集成与应用系统开发;森林资源-森林环境-森林灾害系统管理(森林资源调查、评价与管理,森林资源监控系统,森林环境评价系统,森林灾害损失评估等)与决策支持系统;土地覆盖/土地利用空间信息系统;生态环境空间信息系统;可持续发展信息系统等。
《自然灾害学》-课程教学大纲
![《自然灾害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603c47661a37f111f0855b2a.png)
《自然灾害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135002课程名称:自然灾害学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of Catastrophology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地质学,地貌学,环境科学概论等二、课程简介《自然灾害学》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必修课程。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总是与灾害相伴随。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灾害不仅没有减少,各种灾害反而日趋严重。
目前人类面临的灾害类型多种多样,成灾机制复杂各异,防灾减灾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有鉴于此,为培养能有效防御各种灾害,普及灾害知识、提高防灾意识、增强减灾技能的合格人才特开设本课程。
本课程论述了灾害学的理论、原理、方法,同时反映本学科最新进展。
主要介绍了灾害与灾害系统等基础知识以及灾害学研究理论体系,并对自然灾害区域分异规律与制度灾害链、灾害风险管理、应急管理、减灾系统工程、主要灾害的防治措施、现代高新技术在灾害监测分析与管理中的应用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全部课程教学共分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灾害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灾害概述等内容。
第二部分讲述主要灾害及灾害链、灾害区域分异。
第三部分介绍灾害风险分析及风险管理、灾害应急管理。
第四部分讲述了高新技术在灾害管理中的应用、减灾系统工程与措施。
Introduction of Catastrophology is the required course for the major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urban planning management.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s always accompanied with all kinds of disaste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increase of population, human society is facing more and more disaster. The human society is faced with various types of disasters, and its disaster mechanism is complex,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is also a complex systematic project. In order to cultivate effective defenses against various disasters, popularize knowledge, improve the awareness of disaster prevention, enhance ability of disaster reduction, we set up the curriculum.This course discusses the disaster theory, principle, method. Meanwhile it also reflects the discipline 's new progress. This course mainly introduces the basic knowledge of disaster, disaster system and disaster research theory system, and the natural law of region difference and system disaster chain,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engineering for disaster reduction, disaster prevention, contemporary and new and high technology in disaster monitoring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content of system description. All curriculum schedule is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four parts: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object of catastrophology and subject system, disasters overview, etc. The second part is about the main disasters and disaster chain, disaster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The third part introduces the disaster risk analysis and risk management, disaster emergency management. The fourth part describes the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in disaster management in the application of system engineering for disaster reduction, and measures.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自然灾害学研究灾害问题的新兴学科。
自然地理学硕士专业(070501)
![自然地理学硕士专业(070501)](https://img.taocdn.com/s3/m/72e082fac1c708a1284a44b1.png)
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专业代码:授予理学硕士学位)一、学科专业简介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自然地理专业硕士点始设于1985年,是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自然地理学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主要研究领域有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环境生态、旅游资源与环境等。
现有教授、副教授3人,每年都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拥有地理过程与空间分析实验中心、地理信息系统、土地研究中心等实验室。
毕业生就业门路宽阔,20余年来,为国家教育部门和行政部门输送了上百名优秀硕士毕业生。
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整体及其组成要素的空间联系和地域分异规律。
通过研究能量和物质的迁移转换以及人对环境的塑造,解释地球表层的地域结构形式、功能关系及动态过程。
在当代,该学科以全球变化为核心,研究地球表层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及生物圈层界面的相互作用过程,以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资源之间相互协调、持续发展的规律。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增进了人类对其家园的认识,从而更为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更有效地治理和保护自然环境。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高层次的自然地理专业人才。
即掌握自然地理学及有关学科的系统理论知识和野外工作及实验技术,掌握现代研究方法与技术,具有地球表层系统科学研究能力,能洞察本领域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及跨学科的科学研究能力,基本上能独立开展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三、研究方向简介四、学习年限本专业学习年限为2—3年。
第一、二学期学习公共政治理论、外语、专业学位课程等公共课。
第三、四学期学习选修课程及实习、科研活动。
第五、六学期主要做调查研究和学位论文。
个别成绩优秀,提前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其他培养环节的考核符合相关要求,经申请批准可以2年毕业。
特殊情况可以延长至4年,但最长不得超过4年。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为38分。
1)学位公开课9学分,其中外语5学分,科学社会主义2学分,自然辩证法2学分。
自然地理学硕士专业(070501)
![自然地理学硕士专业(070501)](https://img.taocdn.com/s3/m/82372ed87f1922791688e82b.png)
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专业代码:070501授予理学硕士学位)一、学科专业简介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自然地理专业硕士点始设于1985年,是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自然地理学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主要研究领域有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环境生态、旅游资源与环境等。
现有教授、副教授3人,每年都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拥有地理过程与空间分析实验中心、地理信息系统、土地研究中心等实验室。
毕业生就业门路宽阔,20余年来,为国家教育部门和行政部门输送了上百名优秀硕士毕业生。
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整体及其组成要素的空间联系和地域分异规律。
通过研究能量和物质的迁移转换以及人对环境的塑造,解释地球表层的地域结构形式、功能关系及动态过程。
在当代,该学科以全球变化为核心,研究地球表层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及生物圈层界面的相互作用过程,以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资源之间相互协调、持续发展的规律。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增进了人类对其家园的认识,从而更为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更有效地治理和保护自然环境。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高层次的自然地理专业人才。
即掌握自然地理学及有关学科的系统理论知识和野外工作及实验技术,掌握现代研究方法与技术,具有地球表层系统科学研究能力,能洞察本领域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及跨学科的科学研究能力,基本上能独立开展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三、研究方向简介四、学习年限本专业学习年限为2—3年。
第一、二学期学习公共政治理论、外语、专业学位课程等公共课。
第三、四学期学习选修课程及实习、科研活动。
第五、六学期主要做调查研究和学位论文。
个别成绩优秀,提前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其他培养环节的考核符合相关要求,经申请批准可以2年毕业。
特殊情况可以延长至4年,但最长不得超过4年。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为38分。
1)学位公开课9学分,其中外语5学分,科学社会主义2学分,自然辩证法2学分。
自然灾害学教学大纲
![自然灾害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36dd5927fd5360cbb1adbb5.png)
《自然灾害学》教学大纲Natural Disaster Science课程编码:21A54076 学分:2.0 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计划学时:32 其中讲课:32 实验或实践:0 上机:0适用专业:地理科学(师范类)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推荐教材:陈颙,史培军著,《自然灾害》,北京师大出版社,2007年。
参考书目:杨达源,闾国年著,《自然灾害学》,测绘出版社,1993年。
高庆华等著,《中国自然灾害与全球变化》,气象出版社,2003年。
范宝俊著,《中国自然灾害与灾害管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自然灾害知识体系,掌握防灾减灾技能,形成防灾减灾意识,具有编制防灾减灾方案的能力。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目前关于自然灾害的科学认识、研究途径和可选择的减轻自然灾害与自然灾害防治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措施;通过分析自然灾害的本质,包括它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发生基础、诱发因素以及成灾机制等,讨论自然灾害的分类,自然灾害的群发,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以及自然灾害基础研究的基本内容、减轻自然灾害的基本措施、自然灾害防治的基本原则,以及应急方案的编制。
课程的基本要求1、使学生在梳理部门自然地理的基础上,了解自然现象和自然灾害事件之间的关系,在系统论的基础上了解灾害链和灾害群的特点,建立区域灾害观;通过与社会经济的联系,使学生掌握灾害与经济、灾害与社会的关系,形成灾害治理的区域观、综合观和经济发展观。
2、通过课堂讲解、讨论和学生课下阅读、思考,使学生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区域环境进行简单的剖析,找出区域防灾减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3、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能够根据未来的工作环境,做出正确的灾害分析,找到防灾减灾的基本措施和策略。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第一章绪论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世界范围内自然灾害的严重性、分布特征、发展趋势、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全面认识自然灾害在全球的影响力。
《自然灾害与防范》 学习任务单
![《自然灾害与防范》 学习任务单](https://img.taocdn.com/s3/m/80d100e0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91.png)
《自然灾害与防范》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了解常见自然灾害的类型、特点和危害。
2、掌握自然灾害的形成机制和预警信号。
3、学习有效的自然灾害防范措施和应对策略。
4、培养在自然灾害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二、学习内容(一)常见自然灾害的类型1、气象灾害(1)台风:了解台风的形成条件、路径、风力等级和可能造成的破坏,如强风、暴雨、风暴潮等。
(2)暴雨洪涝:学习暴雨的形成原因、降雨量标准,以及洪涝灾害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包括房屋倒塌、农田被淹、交通瘫痪等。
(3)干旱:认识干旱的定义、发生地区和对农业、水资源的严重影响,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人畜饮水困难。
(4)寒潮:掌握寒潮的冷空气来源、降温幅度和带来的灾害,如大风、降温、霜冻等,对农业和交通的不利影响。
2、地质灾害(1)地震:研究地震的成因、震级和烈度的概念,以及地震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如火灾、滑坡、泥石流等。
(2)滑坡和泥石流:明白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如地形、地质、降水等因素,了解其危害和防范方法。
3、海洋灾害(1)风暴潮:学习风暴潮的产生原因、危害和预警措施,以及对沿海地区的影响。
(2)海啸:了解海啸的形成机制、传播速度和巨大破坏力,掌握海啸的预警和应对方法。
(二)自然灾害的形成机制1、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对气象灾害的影响。
2、地球内部构造和板块运动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加剧或减缓作用。
(三)自然灾害的预警信号1、气象灾害的预警信号,如台风的蓝、黄、橙、红预警,暴雨的蓝、黄、橙、红预警等,以及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和相应的防范措施。
2、地质灾害的预警方式,如通过监测地面变形、地下水变化等进行预警。
(四)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1、个人层面(1)了解居住地的自然灾害风险,制定家庭应急预案。
(2)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如食品、水、药品、照明设备等。
(3)学习基本的自救和互救技能,如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等。
2、社区层面(1)加强社区的灾害宣传和教育,提高居民的防灾意识。
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1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
![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1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https://img.taocdn.com/s3/m/45e71c2cdd36a32d73758163.png)
目录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1)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地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4)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生物)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7)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0501)一、学科简介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是地理科学主要分支学科之一,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的学科。
自然地理学把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要素相互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研究,以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间的结构、功能、物质迁移、能量转换、动态演变以及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为地球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区间内的一个特殊圈层。
它是在太阳辐射能、地球内能和生物能作用下形成的,比地球的其他圈层的特征要复杂得多。
在这里各种固体、液体、气体状态的物质同时稳定地存在并且相互渗透。
只有在地球的这一部分才具有生物产生和繁衍的条件,并成为生物圈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因素。
人类出现后,又成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环境。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随着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广泛,但主要还是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结构、成因、动态和发展规律;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转化的动态过程;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研究不同自然地理特征,并进行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评价,为区域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受人类干扰、控制的人为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寻求合理利用的途径和整治措施。
随着自然地理学的发展以及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了众多的分支学科。
按研究的特点,自然地理学可分为综合性和部门性两个分支学科。
综合性的分支学科有综合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和历史自然地理学等;部门性的分支学科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冰川学、冻土学、化学地理学和医学地理学等。
现代自然地理学在着重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机制及其响应体系,不断加强定量分析、生态化和应用研究,注重吸收其他学科的新成就和研究方法,开始进行地理预测研究,尤其重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并应用地理系统的原理,探讨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全球变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开发之间的协调发展等问题。
自然地理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自然地理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381973996bec0975f465e26d.png)
自然地理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70501)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资源环境学科领域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具体要求是:1.掌握坚实的自然地理学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相关的专门知识,把握学科前沿研究动态。
2.能够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计算机技术及现代地理学研究手段,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撰写外文科研论文和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3.学位获得者能够从事地理学和资源环境领域内的研究、教学或管理工作。
二、研究方向1.综合自然地理2.生物地理学与生态恢复3.土壤生态4.生态气候学三、修业年限博士生修业年限为 3 ~ 6 年,基本学制为 3 年。
生源为 2 年制硕士生的博士生或非全日制博士生,基本修业年限为 4 年。
若在 SCI 检索源刊物上发表与博士论文相关的论文 2 篇以上(含 2 篇),经博士生指导小组审核同意后,可申请提前答辩。
硕搏连读生基本修业年限为 5 年。
四、培养方式1.采取集体培养和导师负责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成立本专业博士生指导小组,成员为本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并设组长一名。
导师是博士生培养的第一负责人,博士生指导小组全程参与博士生的指导工作。
2.课程学习应在一年内完成,教学形式应以专题讲座和学术研讨为主。
3.博士生应自主完成各个培养环节。
在入学后一个月内,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制定个人研究和学习计划,并经博士生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后报学院备案。
博士生应在每学期末向导师汇报学习及研究进展。
4.实行学术讨论班制度。
博士生导师应在每学期开学两周内主持制定本学期的讨论班计划,经博士生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后报学院备案和公布。
5.实行学术交流和报告制度。
博士生在学期间应至少参加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 1 次,并提交和宣读论文;还应在学院范围内公开做学术报告 2 次。
6.实行博士生助教制度。
博士生可以申请学院的助教岗位,以提高教学能力和积累教学经验。
《自然灾害》 学习任务单
![《自然灾害》 学习任务单](https://img.taocdn.com/s3/m/7b80518c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27.png)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常见自然灾害的类型、特点和形成原因。
2、掌握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
3、学习应对自然灾害的预防措施、应急处理方法和救援策略。
4、培养对自然灾害的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学习内容
1、自然灾害的分类
(1)气象灾害:如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等。
(2)地质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喷发等。
(3)海洋灾害:如风暴潮、海啸等。
(4)生物灾害:如蝗灾、鼠灾、森林病虫害等。
2、自然灾害的特点
(1)突然性:许多自然灾害发生突然,难以预测。
(2)破坏性: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环境造成巨大破坏。
(3)广泛性:影响范围广泛,可能波及多个地区甚至全球。
(4)连锁性:一种自然灾害可能引发其他次生灾害。
保护生态环境,减少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2)应急处理
及时发布灾害信息,组织人员疏散和转移。
开展抢险救援工作,救助受伤人员,抢修基础设施。
调配物资,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3)救援
组织专业救援队伍和志愿者参与救援工作。
建立临时避难所,提供医疗、食品、饮用水等保障。
开展心理疏导,帮助受灾群众恢复心理健康。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发生的自然灾害案例,深入理解灾害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4、实践活动:参加应急演练、科普宣传等实践活动,提高应对灾害的实际能力。
五、学习评估
1、知识测验:通过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形式,考查对自然灾害知识的掌握程度。
2、案例分析报告:要求学生对特定的自然灾害案例进行分析,撰写报告,评估对灾害影响和应对措施的理解。
三、学习资源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培养方案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036e629a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ff.png)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培养方案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以及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培养该专业的学生要具备扎实的自然地理、资源环境学科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和地理统计方法等分析工具,具备较高的科研和实践能力。
以下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培养方案。
一、基本要求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以下基本要求:1.具备较高的自然地理学基础知识和资源环境学科相关知识;2.熟悉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和遥感图像处理技术,能够进行地理信息数据处理和分析;3.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独立进行地理调查和实地调查;4.具备较高的科研能力,能够进行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论文撰写;5.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二、培养目标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掌握自然地理学和资源环境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3.具备较强的实地调查和实验研究能力;4.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能够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5.具备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6.具备较强的跨学科综合应用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
三、专业课程设置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该专业设置了以下课程:1.自然地理学:主要介绍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形成与演化、自然灾害的发生与防治等内容;2.资源环境学原理:主要介绍资源的形成与利用、环境的质量评价和环境保护等内容;3.地理信息系统:主要介绍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地理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技术;4.遥感技术:主要介绍遥感图像处理和解译方法,以及遥感数据在资源环境监测中的应用;5.环境科学导论:主要介绍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等内容;6.自然地理调查与实验:主要介绍地理调查和实地实验的方法和技术;7.环境规划与管理:主要介绍环境规划和管理的原理和方法;8.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研究方法:主要介绍自然地理和资源环境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https://img.taocdn.com/s3/m/2fbb78cdf8c75fbfc77db2cf.png)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5版)一级学科:土木工程(代码:0814)本学科具有“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代码:081405)硕士学位授予权。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典型自然灾害及其引发的事故灾难等公共安全的风险分析和应急响应理论与技术领域的专业人才。
本专业培养的硕士毕业生,应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拥有公共安全科学与工程领域较全面的知识体系、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扎实的自然灾害相关的风险识别与评估、灾害调查与应急处置、灾害损失评估、应急管理的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能力,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专业培养的硕士毕业生,应能熟练运用一门外语,了解与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创新的科研精神;具有独立从事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应急处置、风险管理以及与公共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紧密相关的工作的能力,并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本专业培养的硕士毕业生工作(或继续深造)去向主要在保险、民政、应急、物流、交通、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专业管理部门,保险行业、应急物流行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行业,与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紧密相关的行业,以及高等学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等。
二、专业研究方向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的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下设四个研究方向。
三、学习年限硕士生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为2.5-3年。
按规定提前修满学分、成绩合格、符合学位分会提出的硕士生科研要求,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硕士生可以在2.5年内完成学业。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注:(1)公共选修课中的方法课原则上应选修由研究生院开设的方法课或跨一级学科学位基础课中的方法课。
(2)研究生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具体可采用笔试/口试、闭卷/开卷、撰写论文、完成项目等形式进行。
除实习、实验、社会调查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可采用考查进行考核外,其他课程原则上要进行考试。
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394317d8cc1755270622089c.png)
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具有扎实的地理科学理论基础,较好地掌握现代自然地理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学科发展的现状和动态;应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能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从事自然地理学研究,从事本领域科研、教学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本专业总体概况、优势与特色自然地理学以地球表层,即自然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学是把组成自然环境的各种要素相互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以阐明自然环境的整体,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间的结构、功能、物质迁移、能量转换、动态演变以及地域分异规律。
现代自然地理学着重研究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过程机制及其响应体系。
尤其重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并应用地理系统的原理,探讨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全球变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开发之间的协调发展等问题。
三、本专业研究方向及简介1.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研究主要研究地球系统演变的基本规律、第四纪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全球变化的历史过程;揭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和影响、气候变异与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生态系统对气候风险和气候变化的适应、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全球变化的区域性响应;建立减灾防灾的预警机制以及对灾害的评估系统。
2.环境评价与规划本研究方向以自然地理和环境科学理论为基础,侧重区域和各功能区环境质量评价,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资源开发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估以及区域和各功能区环境规划、生态规划等。
如旅游区环境规划、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规划、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规划及环境影响评价等,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3.自然资源评价与合理利用本研究方向以自然地理学和资源科学基本原理为指导,重点开展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的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自然资源利用结构变化动力机制、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关系、自然资源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管理及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中职防灾减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职防灾减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c2c04c3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fe.png)
中职防灾减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背景介绍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给社会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损失,因此加强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和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为适应社会需求,中职防灾减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显得迫在眉睫。
二、专业规划1. 专业定位中职防灾减灾专业是立足于培养学生具备灾害防控理论和实践技能,从事灾害应对、减灾救灾等工作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2. 专业目标培养学生具备较扎实的防灾减灾理论基础、较强的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能够胜任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单位从事防灾减灾工作的需要。
三、课程设置1. 专业课程(1)防灾减灾理论与实践(2)灾害监测与预警技术(3)灾害事故应急管理(4)灾害救援与心理疏导(5)地质灾害防治技术(6)社会风险评估与管理(7)防灾减灾工程技术(8)法律法规与政策(9)实习与实训2. 核心素质课程(1)专业英语(2)计算机应用(3)心理健康(4)信息素养四、实践教学1. 实训基地学校将与当地防灾减灾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组织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
2. 校企合作学校积极与当地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展校企合作,组织学生参与实际项目,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五、师资队伍建设1. 学科带头人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专家学者担任学科带头人,引领专业发展。
2. 教师队伍培训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参加防灾减灾相关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六、毕业要求1. 素质要求毕业生应具备较好的人文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团队合作能力。
2. 技术要求毕业生应具备扎实的防灾减灾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技能,能够熟练运用相关技术工具解决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七、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地方政府的防汛减灾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安全管理部门、社会组织的应急救援队伍等方面从事防灾减灾工作。
也可在地质勘查、工程建设等相关领域从事防灾减灾技术应用和管理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灾害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减灾与应急管理学院自然灾害学专业(代码:070522)
一级学科:地理学(代码:0705)
本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学位授予权
一、研究方向
目前自然灾害学专业的主要有两个研究方向:自然灾害和风险管理,其对应的主要研究内容见下表:
二.培养目标和学习年限
培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能够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理想,面向国际自然灾害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对减灾需求的,具有健康心身体魄的自然灾害高层次创新型科研人才
(1)硕士生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
注重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求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灾害管理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有较强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能熟练运用一门外语和借助计算机进行科学研究,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具备扎实的灾害调查、风险评估与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专业基础理论和基础技能;了解与
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创新的科研精神,善于与人合作。
工作(或继续深造)去向主要在保险公司、民政部门、国土资源、测绘、城市规划等专业管理部门及高等学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产业(公司)等。
(2)博士生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灾害风险管理的高级专业人才。
注重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求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熟练掌握灾害管理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熟练运用一门外语,具有国际论文写作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能胜任灾害风险管理及相关专业领域的高层次业务工作、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
工作(或继续深造)去向主要在保险公司、民政部门、国土资源、测绘、城市规划等专业管理部门及高等学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产业(公司)等。
(3)培养年限
本专业学术型硕士生,学习年限为2.5-3年,按规定修满学分、成绩合格,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硕士生可以在2.5年内完成学业。
本专业普通博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其中北京地区的定向、委托培养在职博士生的学习年限可以为4年。
硕博连读生、本科直博生学习年限一般为5年。
博士生学位论文科研工作因有重大发现和成果而在以上规定年限内无法完成毕业论文的,经院教学与学位委员会提议,学科学术委员会同意后,向研究生院申请延长学习年限1年。
三.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
(1)硕士生
硕士生在读期间的总学分不低于36学分。
课程和必修环节等具体要求与“两室一院”相同,本专业不作特殊要求。
(2)博士生
博士生在读期间的总学分不低于13学分。
课程等具体要求与“两室一院”相同,本专业不作特殊要求。
博士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投身科学研究实践,在科学研究中不断的巩固、深化和拓展自然灾害学的基础理论;在实际的科学研究实践过程中训练自己科研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交流能力和高层次科技论文(含SCI论文)写作能力。
(3)本科直博生
本科直博生在读期间的总学分不低于45学分。
课程等具体要求与“两室一院”相同,本专业不作特殊要求。
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投身科学研究实践,在实际科学研究中不断的巩固、深化和拓展自然灾害学的基础理论;在实际的科学研究实践过程中训练自己的科研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交流能力和高层次科技论文(含SCI论文)写作能力。
(4)港澳台和外国留学研究生
港澳台研究生总学分要求与普通研究生相同,免修公共政治课。
外国留学研究生免修公共政治和外语课,必修“中国概况”(2学分),硕士生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博士生不低于11学分。
四.培养方式与考核方法
(1)硕士生
硕士生课程学习安排在前三学期完成,中期考核一般应在第三学期末完成,考核的结果将作为硕博连读候选人选拔的重要依据。
中期考核合格者方能进入撰写论文阶段。
具体要求与“两室一院”相同,本专业不作特殊要求。
硕博连读生
的选拔方式遵照院教学与学位委员会根据学校相关规定确定的规则。
(2)博士生
博士生课程学习安排在第一学年完成,在第三学期前期,应完成文献综合及博士论文的研究计划并进行博士论文的开题报告。
具体要求与“两室一院”相同,本专业不作特殊要求。
五.学位论文与论文答辩
(1)硕士生学位论文
硕士学位论文类型可以多样化,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既可以是基础研究,也可以是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等。
鼓励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生通过调查研究,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并提供可行性方案。
硕士生在论文工作期间应当发表科研成果,具体要求参照减灾院(“两室一院”)要求,本专业不再作特殊要求。
(2) 博士生学位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应反映出博士生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专业创造性研究工作和实际应用工作的能力。
博士生在校期间原则上必须发表与学科专业相关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具体要求参照减灾院(“两室一院”)要求,本专业不再作特殊要求。
博士生须通过预答辩后方可参加答辩,具体要求遵照“两室一院”预答辩规则执行。
六、课程一览表与主要参考书目
(1)研究生课程(硕士生、博士生通用)
安排在前两学期分秋季、春季较为固定地开设。
“上课学期”用1、2标注,如两学期都开设,填写“1和2”。
基础课和专业课一般为3学分,专业选修课为2学分,每学分对应18学时,即3学分=54学时,2学分=36学时,1学分=18学时。
院系可以自主设置模块化课程,规定相应的学分和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