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药理考试重点

合集下载

药理学期末重点复习重点

药理学期末重点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副作用:是药物在治疗剂量下发生的不符合用药目的的不适反应,是药物本身固有的作用。

毒性反应:是指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首过效应: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有胆汁排泄的量大,则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的一种现象。

生物利用度:是指制剂中药物被吸收进入人体循环的速度与程度。

肾上腺素翻转:α受体阻断药能选择性地与α肾上腺素受体结合,其本身不激活或较少激活肾上腺素受体,却能阻碍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及肾上腺素受体激活药与α受体结合,从而产生抗肾上腺素作用。

耐药性:系指微生物、寄生虫以及肿瘤细胞对于化疗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

耐药性根据其发生原因可分为获得耐药性和天然耐药性。

耐受性:是指人体对药物反应性降低的一种状态,按其性质有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之分。

耐受性是一种生物学现象,是药物应用的自然结果。

调节麻痹:是一种调节障碍可为单侧或双侧。

可突然发病,也可由部分性调节衰竭迁延发展形成。

原因可为眼局部或全身等多种因素,可为先天性异常,或神经性;也可为药物作用、感染、中毒、外伤等。

二重感染:抗广谱抗生素长期使用,使敏感菌受到抑制,不敏感菌(如真菌等)趁机在体内繁殖生长,造成二重感染,又称菌群交替症。

合并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抗代谢或抗肿瘤药物更易引发二重感染。

抗菌谱:是泛指一种或一类抗生素(或抗菌药物)所能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类、属、种范围。

治疗指数:为药物的安全性指标。

通常将半数致死量(LD50)与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

但治疗指数并不能完全反映药物的安全性。

药物半衰期:一般可称作生物半效期或者是生物半衰期,也可以简写为“t1/2”,指的是血液中药物浓度或者是体内药物量减低到二分之一所花费的时间。

反跳现象β受体阻断药停药后的现象: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心绞痛等“停药综合征”。

药理期末复习知识点

药理期末复习知识点

药物作用部位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禁忌症呋塞米(袢利尿药:依他尼酸、布美他尼)髓袢升支粗段(皮质和髓质部)1、利尿作用强2、舒张血管1、降低了尿液的稀释功能和浓缩功能2、抑制前列腺素分解酶的活性1、治疗水肿:①急性肺水肿i.v.②脑水肿③严重水肿2、急慢性肾功能不全3、高钙血症ivgtt4、加速毒物排泄1、水与电解质紊乱(低血容量、K+、Na+、Mg2+、低钾性碱血症)四低:增加外排2、耳毒性3、高尿酸血症(诱发痛风)4、胃肠/过敏,久用引起高血压、高血脂、急性胰腺炎5、老年人:低血压、电解质紊乱、血栓、肾功能损害1、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链霉素)合用:增强耳毒性;可致永久性耳聋2、不可与氢氯噻嗪联合用药氢氯噻嗪(噻嗪类利尿药)远曲小管近段1、利尿作用中效2、抗利尿作用(抑磷酸二酯酶3、降血压4、抑制碳酸酐酶5、升高血糖6、提高血浆尿酸浓度降低肾脏的稀释功能,不影响尿液的浓缩功能(抑制Na+-K+共转运子)(抑制远曲小管近端Na+-Cl-共转运子)1、水肿(轻、中度心源性/肾性/肝性(体内水盐分、减少减轻肾负担)2、高血压(基础用药之一3、尿崩症4、高尿钙伴尿结石者1、水电解质紊乱(低血K+、Mg2+、Na+、低氯性碱血症、高钙血症2、高尿酸血症3、影响代谢:高血糖、高血脂4、过敏反应1、痛风患者2、糖尿病水肿者3、高脂血症患者4、对磺胺过敏者螺内酯(安内舒通)(保钾利尿药:依普利酮、氨苯蝶啶、阿米洛利)远曲小管远端及集合管1、利尿作用:弱、慢、久2、体内有醛固酮存在时才发挥作用3、对抗醛固酮(排钠保钾)4、切除肾上腺,则无利尿作用抑Na+-K+交换保K+排Na+利尿作用拮抗醛固酮(依普利酮:对醛固酮受体有高度选择性、不易引起性激素副作用)1、治疗伴醛固酮增高的顽固性水肿2、充血性心衰1、高血钾2、性激素副作用1、肾功能不良者2、血钾偏高者药物作用部位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禁忌症乙酰唑胺(碳酸酐酶抑制药)1、减少房水和脑脊液的生成量2、降低pH抑碳酸酐酶,使HCO3-重吸收减少1、青光眼2、急性高山病3、碱化尿液4、纠正代谢性碱中毒5、其他癫痫的辅助治疗/伴有低钾血症的周期性瘫痪/严重高磷酸盐血症1、过敏2、代谢性酸中毒/钾丢失3、肾结石4、较大剂量:引起嗜睡/感觉异常5、肾衰竭者:引起蓄积效应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毒性甘露醇20%(渗透性利尿药:山梨醇、高渗葡萄糖)1、脱水作用2、利尿作用i.v.提高血浆渗透压;降低颅内压和眼压;p.o.渗透性腹泻1、治脑水肿(首选)(降低颅内压)2、治疗青光眼(降低眼内压)3、从胃肠道清毒4、预防急性肾衰1、滴速过快可致头痛、眩晕、视物模糊2、V注射勿漏出血管外:致局组肿胀,需热敷3、循环血量增加引起肺水肿(注意血压、呼吸)4、气温低易析出结晶,热水浴(80℃可溶解)与其他药物混滴药物概念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禁忌症地高辛(正性肌力药)(强心苷类/洋地黄类药)儿童以房室心律失常为中毒征兆!治疗中毒:①停药;②补K+(快速心律失常,轻者po,重者静滴);③使用抗心律失常药(频发室早、室速:苯妥英钠、利多卡因);④地高辛Ab:FAB片段1、对心脏作用:①正性肌力作用:舒张期相对延长,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不增加心肌耗氧量()②负性频率(作用)③负性传导作用(对传导组织和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降低窦房结自律性(使迷走N兴奋,K+外流,若过量,则引发快速型心律失常,禁用呋塞米)心房的有效不应期缩短;(过量中毒:房室传导阻滞)2、神经和内分泌系统:抑制交感N及RAAS活性3、利尿作用:直接抑制肾小管Na⁺-K⁺-ATP酶,减少肾小管对Na4、对血管的作用:收缩血管平滑肌,提高外周阻力,扩张血管1、在心电图的表现:S-T段下降,T波低平/倒置,R-R/P-R间期延长,Q-T间期缩短①P-Q间期延长:房室传导↓②Q-T间期缩短:浦肯野纤维和心室APD缩短③P-P间期延长:心率减慢2、治房颤:抑制房室传导,使心室率减慢(阻断β受体)3、正性肌力药:抑制Na-K+-ATP酶4、非正性肌力药:抑制磷酸二酯酶III,提高细胞内的cAMP5、不增加正常心脏的搏出量:收缩血管,提高外周阻力作用6、药理学基础①治心衰:加强心肌收缩力②治房扑:缩短心房的有效不应期1、治疗心衰(原发作用:增加心肌收缩性,且对利尿药、ACEI、β受体阻断药疗效欠佳者)(疗效最好的适应症:高血压性心衰伴房颤)Eg:①伴有房颤和心室率快的心衰②高血压、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所致(低排血量):疗效良好(主要适应症)③疗效差:甲亢、严重贫血、维生素B1缺乏症、心肌炎、严重心肌损伤、肺源性心脏病、伴机械阻塞性病变)引起的心衰2、治疗某些心律失常(1)心房纤颤(房颤)(2)心房扑动(房扑)(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常见室性早搏1、心脏毒性:(治疗:禁Ca补K)①过速性心律失常;②房室传导阻滞(阿托品治疗);③窦性心动过缓(阿托品治疗)、窦性停搏!!诱因:①电解质紊乱:低K、低血Mg、高血钙;②疾病:甲低、严重心衰、严重心肌损害!中毒先兆: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二/三)联律2、胃肠道反应(中毒早期反应):腹泻、呕吐、厌食、恶心3、中枢神经系统反应(CNS反应):眩晕、头痛、失眠、疲倦、谵妄、黄视症、绿视症4、视觉障碍(停药指征1、肝、肾功能减退者2、老人3、缺血性心脏病、心肌病、肺心病者4、强心苷中毒时:房室传导阻滞不应给K盐5、扩张型心肌病、心肌肥厚、舒张性心衰(首选用β受体阻断药、ACEI)6、不应给钾盐:房室传导阻滞药物作用部位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禁忌症卡托普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ACEI)】【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药(RAS抑制药)】1、防止和逆转心室重构2、缓解心衰CHF1、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心脏后负荷2、减少醛固酮生成3、抑制心肌及血管重构4、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①降低血管阻力,增加心输出量,改善心脏舒张功能②降低肾血管阻力,增加肾血流量5、降低交感神经活性1、各阶段HF(舒张性心衰)2、与强心苷和利尿药一起作为治疗心衰的一线药物1、双侧肾动脉狭窄2、血肌酐水平显著升高3、高钾血症4、低血压5、左室流出道梗阻:主A瓣狭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卡维地洛、比索洛尔、美托洛尔(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1、拮抗交感活性2、抗心律失常与抗心肌缺血作用1、扩张型心肌病/缺血性CHF:阻止恶化、改善心功能、降低猝死及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长期用药)2、(初期用药)血压下降、心律减慢、充盈压上升、心输出量下降、心功能恶化(小剂量开始,与强心苷合用,消除其负性肌力作用1、左室功能减退2、明显房室传导阻滞3、低血压4、支气管哮喘2、耐药机制在室温下放置:抗菌作用减弱,过敏反应增加过敏性休克肿、支气管痉挛性哮喘、血压下降、循环衰竭、惊2、细胞膜通透性改变靶位改变细菌代谢途径改变1、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慢性充血性心衰):RAS抑制药(ACEI、ARB、醛固酮拮抗药);地高辛(强心苷类;正性肌力药;β受体阻断药(美托洛尔、卡维地洛、拉贝洛尔)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传出神经系统的药物):αβ受体激动药(肾上腺素)、α受体激动药(去甲肾上腺素)、β受体激动药(异丙肾上腺素)3、利尿药:呋塞咪、氢氯噻嗪、螺内酯、乙酰咪唑、甘露醇4、作用于血药及造血系统的药物:抗凝血药(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华法林、枸橼酸钠)、促凝血药(维生素K)、抗贫血药(铁剂)5、胰岛素及其他降血糖药:胰岛素、口服降糖药:磺酰胺类药(格列美脲)、双胍类药(二甲双胍、苯乙双胍)、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罗格列酮、呲格列酮、曲格列酮)6、抗生素(1)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青霉素G)、头孢菌素类(5代头孢菌素)(2)大环内酯类:一代:红霉素、二代:阿奇霉素、克拉霉素(3)林可霉素类:①林可霉素②克林霉素(4)多肽类:万古霉素(5)氨基糖苷类:①天然:链霉素、庆大霉素;②半合成:阿米卡星(第三代)(6)四环素类:①天然:四环素(一代);②半合成:多西环素、米诺环素(二代)(7)氯霉素类:氯霉素7、人工合成抗菌药:喹诺酮类、磺胺类(中效类:磺胺甲恶唑、磺胺嘧啶)、其他:甲氧苄啶(TMP)8、抗结核药:①一线:异烟肼(首选药)INH、利福平RFP、乙胺丁醇(强抑菌作用:繁殖期结核杆菌;最严重的毒副反应:球后视神经炎)、链霉素、呲嗪酰胺PZA;②二线:对氨水杨酸PAS(最不易产生抗药性的抗结核药)、乙硫异烟胺(抗菌机制:阻碍细胞壁的合成)9、英文缩写1i.v.静脉注射2ivgtt静脉滴注3i.m.肌肉注射4p.o.口服5皮下注射6ACEI:血管紧张素I转化酶抑制药7HP:幽门螺杆菌8TB菌:结核分枝杆菌10、二重感染概念: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使敏感菌受到抑制,而不敏感菌乘机在体内生长繁殖,造成二重感染,又称菌群交替症11、敏感菌:对某种抗生素药物具有有效反映的细菌,即为这种药物的敏感菌12、不敏感菌:除敏感菌以外的细菌13、前庭反应:人体感受器官受到过度刺激时,反射性地引起骨骼肌紧张性的改变,眼震颤以及自主功能反应,出现心率加快、血压下降、恶心呕吐、眩晕出汗、运动失调等症状。

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重点归纳- 试卷概括- 期末考试必须备

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重点归纳- 试卷概括- 期末考试必须备

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重点归纳- 试卷概括-
期末考试必须备
本文档旨在总结药理学的重点知识点,提供试卷概括以备期末
考试之用。

1. 药理学基础知识
- 药物分类:根据作用机制、化学结构、来源等分类药物。

-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掌握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特点。

- 药物作用机制:了解不同类别药物的作用机制,包括受体结合、信号传导等。

-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药物与其他物质(如食物、饮品)的相互作用。

2. 药物治疗相关知识
- 药物治疗原则:了解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包括个体化治疗、剂量选择等。

- 常见疾病的药物治疗:重点关注各种常见疾病的药物治疗原
则和常用药物。

3. 药物安全与不良反应
- 药物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了解药物的常见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以及预防和应对措施。

- 过敏反应和药物相容性:掌握药物过敏反应和药物相容性的
知识,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4. 药物开发与临床试验
- 药物研发过程:了解药物开发的各个阶段和相关要点。

- 临床试验设计与实施:研究临床试验的设计和实施原则,包
括伦理、监管等方面的要求。

以上是药理学知识点的重点归纳,通过掌握这些知识并进行适
当的复,相信能够为期末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祝你考试顺利!。

药理期末重点

药理期末重点

一、名词解释1、首过消除:指从胃肠道吸收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前被肠壁和肝脏部分代谢,从而使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减少的现象,也称首过代谢或首过效应。

P72、量效关系: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这就是剂量-效应关系,简称量-效关系。

P233、瑞夷综合征(阿司匹林):在儿童感染病毒性疾病如流感、水痘、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使用阿司匹林退热时,偶可引起急性肝脂肪变性-脑病综合征(瑞夷综合征),以肝衰竭合并脑病为突出表现,虽少见,但预后恶劣。

P1734、抗菌后效应: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抗生素浓度下降,低于MIC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这种效应即抗生素后效应。

P3625、赫氏反应:应用青霉素G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雅司、鼠咬热或炭疽等感染时,可有症状加剧现象,表现为全身不适、寒战、发热、咽痛、肌痛、心跳加快等症状。

此反应可能是大量病原体被杀死后释放的物质所引起。

P373二、填空题1、反跳现象:长期应用B(贝塔)受体阻断药时如突然停药,可引起原来病情加重,如血压上升、严重心律失常或心绞痛发作次数增加,甚至产生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此种现象称为停药反跳。

其机制与受体向上调节有关,因此在病情控制后应逐渐减量直至停药。

2、强心苷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心脏反应(快速型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胃肠道反应、中枢神经系统反应。

p2373、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共同具有的不良反应,包括耳毒性,肾毒性,神经肌肉麻痹,过敏反应4、口服降糖类药物:p346磺酰脲类:格列齐特双胍类:二甲双胍(甲福明),苯乙双胍(苯乙福明)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环格列酮,吡格列酮阿尔法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其他类:瑞格列奈5、甲亢的术前准备:一般在术前两周给予复方碘溶液,因为大剂量碘能抑制TSH促进腺体增生的作用,使腺体缩小变韧,血管减少,利于手术进行及减少出血。

6、引起金鸡纳反应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是奎尼丁。

药理学(药)期末复习重点

药理学(药)期末复习重点

药理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一定剂量范围内,多数药物吸收后,只对某一、二种器官或组织产生明显的药理作用,而对其他组织作用很小甚至无作用,药物的这种特性称为选择性。

2.生物利用度:指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生物利用度高,说明药物吸收良好;反之,则药物吸收差。

3.治疗指数:是药物安全性的指标,以LD50/ED50比值表示,此值越大越安全。

4.首关消除:口服药物,经胃肠道吸收后,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脏,再进入体循环前被肠黏膜及肝脏酶代谢灭活或结合贮存,使进入人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这种现象称为首关消除。

5.半衰期:体内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是表示药物消除速度的一种参数。

6.二重感染: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使体内敏感细菌被抑制,而不敏感细菌得以繁殖而引起的新感染。

7.抗菌活性: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称为抗菌活性。

8.安全范围:5%致死量(LD5)与95%有效量(ED95)之间的距离称为药物的安全范围。

9.量效关系:药物剂量与效应之间的规律变化称为量效关系。

10.抑菌药:仅有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称抑菌药。

11.耐受性:反复给药后机体对该药的反应减弱,这种现象称为耐受性。

12.抗菌谱: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根据抗菌范围大小,分为窄谱抗菌药和广谱抗菌药。

13.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降到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

如,服用巴比妥类催眠后,次日出现乏力、困倦现象等。

14.药酶诱导剂:药物代谢主要在肝脏经药酶的催化,有些药物能增强药酶的活性,加速其本身或者其他药物的代谢,称为药酶诱导剂。

15.药酶抑制剂:药物代谢主要在肝脏经药酶的催化,有些药物能抑制或减弱药酶的活性,减慢其本身或者其他药物的代谢,称为药酶诱导剂。

二、填空题在有关知识点信息的提示下,重点要求掌握的药物分类、主要的药理过程及其临床应用。

1.药物作用的基本表现是()和()。

兴奋抑制2.药物产生一定效应所需要剂量称为药物作用的()。

药理学期末重点整理

药理学期末重点整理

名解:1.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人体和病原体)相互作用的科学。

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原理的科学。

2.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原理的科学。

3.药动学(体内过程):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即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4.药物选择性:药物对某种组织或器官发生作用,而对其他组织或器官较少或不发生作用,药物的这种特性称为药物的选择性。

5.不良反应: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药物反应。

6.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7.效能(效应力、最大效应):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

8.效价(强度):达到一定效应所需药物的剂量或浓度。

9.治疗指数:LD50/ED50的比值,药物的安全性指标。

10.耐受性:长期反复使用某种药物后,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

11.耐(抗)药性:长期反复使用某种药物后,病原体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

12.受体:细胞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细胞蛋白组分,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合物并与与其结合,通过中介的信息传导与放大系统,触发生理或药理效应。

13.亲和力:是指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14.内在活性:是指药物与受体结合后产生效应的能力。

15.激动剂:对受体亲和力高,内在活性高(α=1)的药物。

16.向下调节(脱敏):受体周围生物活性物质浓度高或长期使用激动剂后,使受体数量减少。

17.向上调节(增敏):受体周围生物活性物质浓度低或长期使用拮抗剂后,使受体数量增加。

18.副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作用无关的作用。

19.变态反应:药物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映。

20.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对机体损害性反应。

21.极量: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对机体损害性反应。

22.两重性:药物既能产生对机体有力的防治作用又能产生对机体不利的不良反应。

23.半数致死量:导致一半动物死亡的剂量。

药理学期末复习重点4

药理学期末复习重点4

药理学期末复习重点41、药理学基本概念(1)药物是指影响细胞生物学的过程,用于预防(保健)、治疗、诊断疾病及具有某些特殊用途(避孕、堕胎等)的物质。

(2)药物只能使细胞原有功能产生量的变化,但不能产生质的改变。

(3)药物经加工制成符合临床使用的成品,称药物制剂或药品。

(4)药物、食物、及毒物之间并无绝对的界限,一般仅存在用量差异。

(5)药物的两重性:治疗作用、不良反应。

2、药理学的概念及发展(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是一门以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等为基础,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医学与药学紧密联系,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桥梁学科。

(2)《神农本草经》是中国最早的一本药书,也是世界上第一本药学著作;《新修本草》是中国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3、药理学研究方法(1)根据研究对象不同分为基础药理学方法(实验药理学和实验治疗方法)、临床药理学;(2)实验药理学方法:采用健康动物整体或离体器官、细胞、微生物等作为研究对象;实验治疗方法:以病理模型动物或组织器官等为研究对象;临床药理学方法:以健康志愿者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药效学药动学和药物安全性研究。

(3)药理学必须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符合随机、对照、重复、均衡的原则。

4、药物的基本作用一、药物作用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影响是动因;药理效应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为机体反应的表现。

(一)基本作用(1)兴奋与抑制:药理效应使机体原有功能水平提高称为兴奋;使原有功能活动减弱称为抑制,如苯巴比妥的镇静作用,深度抑制称为麻痹。

(2)杀灭病原体:有些药物通过杀灭或抑制机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恶性肿瘤细胞,消除或缓解由它们引起的疾病,如青霉素治疗脑膜炎。

(3)补充不足(补充治疗):如胰岛素(糖尿病)、硫酸亚铁(缺铁性贫血)、维生素等。

(4)双向作用:与受体分布和反应性剂量有关(二)药物作用类型(1)作用和吸收作用(全身作用)局部作用:药物无吸收而在用药部位发挥的直接作用,如局部麻醉,口服硫酸镁的导泻作用;吸收作用:药物被吸收入血后分布到机体各部分而产生作用,如口服地高辛的强心作用;(2)原发作用和继发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原发作用:药物对机体首先产生的作用,如地高辛使心肌收缩力增强;继发作用:药物的原发作用引起的进一步作用,如地高辛使心输血量增加,利尿;(3)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对因治疗(治本)的目的消除原发致病因素,如青霉素治疗脑膜炎;对症治疗(治标)的目的消除或减轻疾病症状,如吗啡镇痛,阿司匹林解热;二、药物作用规律药物作用规律表现具有特异性、选择性、两重性、差异性、量效关系和构效关系。

药理学重点期末整理

药理学重点期末整理

名词解释1.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2.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3.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

4.效能:药物产生的最大效应,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5.效价: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反映药物和机体的亲和力。

6.治疗指数:药物的LD50/ED50的比值,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7.安全指数:LD1/ED99的比值,越大说明药物越安全8.耐受性:机体在连续多次用药后反应性降低9.耐药性: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也称抗药性。

10.受体: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反应。

11.受体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能与受体结合并激活受体而产生效应。

12.受体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13部分激动剂:对受体有亲和力但内在活性较弱的药14.副反应: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在治疗剂量下发生,多数较轻微,并可预料,不可避免。

15.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是少数人对某些药物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与剂量无关。

16.极量:引起最大效应而不出现中毒的剂量,即治疗量的极限。

大于常用量而小于最小中毒量17.两重性:药物既能产生对机体有利的防治作用又能产生对机体不利的不良反应。

18.半数致死量:能引起50%的实验出现死亡反应时的药物剂量。

19.半数有效量:能引起50%的实验出现阳性反应时的药物剂量。

20.吸收: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21.首关消除:药物口服后进入体循环之前,部分在肠粘膜和肝脏中极易被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作用。

22.生物利用度:药物制剂被机体吸收利用的程度和速度23.分布:药物吸收后从血液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

药理学期末重点

药理学期末重点

14PT班药理学期末重点一、名词解释1、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人体和病原体)相互作用的科学。

包括药效学和药动学。

2、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原理的科学。

3、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即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4、副作用: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作用无关的作用。

(如阿托品用于解除胃肠痉挛时,可引起口干、心悸、便秘等反应。

这个可能考选择题,记一下,名词解释的时候不用加上去)5、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对机体损害性反应。

6、变态反应:是指少数人对某些药物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与该药的使用剂量无关。

7、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下降至阈浓度以下而残存的药理效应。

(如头一日晚上服用巴比妥类催眠药后。

次日早晨仍然有困倦、头晕、乏力等的后遗作用。

)8、量效关系:药理效应的强弱与其剂量大小或浓度高低呈一定关系。

9、治疗指数:半数中毒剂量与半数有效剂量或半数中毒浓度与半数有效浓度的比值,动物实验中常用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的比值表示,是药物的安全性指标,该值越大,说明药物越安全。

该值仅适用于治疗效应与致死效应量效曲线相互平行的药物,对不平行的药物还应参考安全范围。

10、安全范围:最小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差距,其值越大越安全。

11、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一种能选择性地同相应的递质、激素、自体活性物质或药物等相结合,并能产生特定生理效应的大分子物质。

12、耐药性:又称抗药性,是指细菌与抗菌药物反复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

13、二重感染: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使敏感菌受到抑制,而一些不敏感菌如真菌或耐药菌乘机大量繁殖,造成新的感染,称为二重感染,又称菌群交替症。

14、首剂效应:病人首次用药的90分钟内出现体位性低血压,表现为心悸、晕厥、意识丧失,约有50%的患者会发生。

它是哌唑嗪的不良反应。

15、首关效应:又称首过消除,是指某些药物首次通过肠壁或肝脏时被其中的酶所代谢,使体循环药量减少的一种现象。

药理学期末重点

药理学期末重点

1.药物: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以及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绝大多数药物是能2.增强或减弱机体某些器官的生理功能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活性物质。

3.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原理,不良反应的作用及机制。

4.药动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即机体对药物处置的5.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大多数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只对某一个或几个组织器官产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组织器官无作用或无明显作用。

6.化疗指数(CI):动物半数致死量和半数有效量之比。

是毒性、疗效的重要指标,值越大,表明药物毒性小,疗效高,临床应用价值也较高。

7.抗菌药物:对细菌或其它病原体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包括天然(抗生素)、合成。

8.抗生素:来自真菌或细菌的具有干扰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必需的某些重要的结构与生化过程的典型抗菌药物,而对感染细菌的真核细胞无明显的毒性作用。

9.抗菌活性(antimicrobial activity):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

10.抗菌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 PAE):指细菌短暂接触抗菌药物后,当血药浓度降低于MIC或已消失后,对细菌的抑菌作用依然持续一定时间。

11.抗菌谱:是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

是临床选药的基础。

12.治疗作用:符合用药目的,能达到治疗效果作用称为治疗作用。

13.临床医学应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

"14.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和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的药物反应称为不良反应。

15.①副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引起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16.②毒性反应: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药物在体内积蓄过多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

特殊毒性:致癌、致畸胎、致突变。

17.③后遗效应: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留的药理效应。

18.④变态反应:药物引起的免疫反应,反应性质与药物原有性质无关。

19.⑤停药反应: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是原有疾病迅速重现或加剧的现象。

药理学重点_期末考试用

药理学重点_期末考试用

药理学重点_期末考试用一.名词解释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分布(药物吸收后从血液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代谢(药物作为一种异物进入机体后,机体要动员各种机制使药物从体内消除,代谢就是药物从体内消除的重要途径)----排泄(主要经尿,其次是粪便,挥发性经肺,汗液和乳汁也是排泄途径)首过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成称~。

血脑屏障:脑组织内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相连,内皮细胞之间无间隙,且毛细血管外表面几乎均为星形胶质细胞包围,这种特殊的结构形成了血浆和脑脊液之间的屏障,称之为~。

肝肠循环: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泄出去,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再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

一级消除动力学:是体内的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的百分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

一级动力学过程也称线性动力学过程。

零级消除动力学: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

非线性动力学。

消除半衰期: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其长短可以反映体内药物消除速度。

清除率:是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

因为它是体内肝脏,肾脏和其他所有消除器官清除药物的总和,故实际上是总体清除率。

表观分布容积: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要的体液容积称~,Vd。

对因治疗:用药的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对症治疗:用药的目的在于改善症状,称为~,不能根除病因,但对某些危急重症更为重要。

药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药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药理学期末复习重点1·T1/2是指半衰期,即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般所需要的时间2·Bioavilability是指生物利用度,即药物制剂给药后其中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物相对份量和速度3·Therapeutic index(TI)是指治疗指数,即半数致死量和半数有效量的比值(LD50/ED50)4·potency是指效价强度,即药物达一定药理效应时所需要的剂量,反映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5·efficancy是指效能,即药物所能够达到的最大药理效应(增加浓度或剂量时效应不在继续上升)。

反应药物的内在活性6·强心苷中毒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心脏毒性反应,其中最常见的是室性期前收缩7·长期应用皮质激素后的停药反应包括失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反跳现象、糖皮质激素抵抗8·内源性noradrennaline(NA,去甲肾上腺素)的主要消除途径是uptake(摄取),而乙酰胆碱的主要消除途径是AChE途径(乙酰胆碱脂酶水解)9·氢氯噻嗪的药理作用是利尿作用、强压作用、抗利尿作用10·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机制是抑制细菌DNA拓补异构酶,小儿慎用此类药物的原因是对机骨骼系统的影响11·甲硝唑可为治疗阿米巴肝脓肝、阴道毛滴虫感染、厌氧菌感染和贾第鞭毛虫感染的首选药12·细菌对streptomycin产生耐药性主要是产生钝化酶,其主要包括乙酰化酶、腺苷酰化酶和磷酸化酶13·请列出三个作用机制为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的广义的化疗药物乙胺嘧啶(pycimethamine)、甲氧苄啶(TuP)和氨甲蝶呤MTX14·抗高血压的一线药物包括利尿药、β受体阻断药、ACE抑制菌、AngⅡ受体阻断药、钙通道阻滞药15·一类抗结核病药有异烟肼、利福平(及其类似药物)、乙胺丁醇、链霉素和吡嗪酰胺16·代谢去甲肾上腺素的酶是单胺氧化酶MAO和儿苯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uT,代谢乙酰胆碱的酶是乙酰胆碱脂酶AChE17·控制急性阿米巴痢疾的症状首选甲硝唑,并用二氯尼特肃清肠腔内包囊控制复发18·药物体内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药理学期末考试知识点

药理学期末考试知识点

中枢神经系统1、试比较苯二氮卓类和巴比妥类药物的异同相同之处是都具有镇静催眠作用,抗惊厥,抗癫痫的作用。

不同点在于苯二氮卓类通过促进GABA与GABAa受体结合,增加氯离子通道开放的频率而增加氯离子内流,产生中枢抑制效应,巴比妥类通过增加GABA与GABAa受体的亲和力,延长氯离子通道开放的时间而增加氯离子内流,增强GABA的抑制作用。

此外苯二氮卓类安全范围大,几乎无麻醉或致死作用,不良反应少。

巴比妥类在更大剂量是可深度抑制中枢,引起麻醉,严重者出现昏迷、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2、试述苯妥英钠的作用、应用和不良反应的防治作用:具有膜稳定作用,可降低细胞膜对钠离子和钙离子的通透性,抑制钠离子和钙离子内流,导致动作电位不易产生应用:治疗癫痫大发作和局限性发作的首选药物,对小发作无效,甚至使病情恶化;治疗三叉神经痛和舌咽神经痛等中枢疼痛综合征;抗心律失常;强心苷中毒所致室性及室上性心律失常不良反应的防治:(1)口服引起厌食、恶心、呕吐等症状,故宜饭后服用;齿龈增生,停药后可自行消退;神经系统(眩晕,眼球震颤,共济失调);血液系统反应(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宜用甲酰四氢叶酸防治;骨骼系统反应(加速维生素D代谢导致低钙血症,软骨病,佝偻病)应用维生素D预防3、硫酸镁的口服和注射各有哪些作用和用途口服:吸收少,有泻下和利胆作用。

用于手术或结肠镜检前排空肠内容物;便秘;治疗食物或药物中毒;阻塞性黄疸及慢性胆囊炎注射:肌松作用用于抗惊厥;降压作用用于扩血管以及高血压危象;中枢抑制作用用于镇静4、比较氯丙嗪和阿司匹林对人体体温的影响氯丙嗪对人体体温的影响:(1)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能力,体温调节失灵(2)使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升降(3)既可降低发热体温也可降低正常体温阿司匹林对人体体温的影响:高浓度阿司匹林直接抑制血管壁中COX,减少PG合成。

使发热者体温下降;体温不受环境因素影响5、吗啡有呼吸抑制作用,为什么可用于心源性哮喘的治疗左心衰竭突发急性肺水肿所致的呼吸困难称为心源性哮喘。

药理期末考点总结

药理期末考点总结

药理期末考点总结药理学是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在机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药物相互作用等的科学。

掌握药理学的知识对于合理使用药物、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药理学的一些重要考点总结,供大家在期末考试中参考。

一、药物的分类1. 按化学结构分类(1)有机化合物药物,如阿司匹林、氨苄青霉素等。

(2)无机化合物药物,如硫酸铜、磺胺药等。

2. 按制剂性状分类(1)固体药物,如片剂、胶囊等。

(2)液体药物,如注射剂、滴剂等。

3. 按作用部位和效应分类(1)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如镇静催眠药、抗焦虑药等。

(2)心血管系统药物,如降压药、扩血管药等。

(3)消化系统药物,如抗酸药、止痛药等。

(4)呼吸系统药物,如氨茶碱、沙丁胺醇等。

(5)泌尿系统药物,如利尿剂、消炎药等。

(6)内分泌系统药物,如胰岛素、甲状腺药物等。

(7)抗生素和化学抗菌药物,如青霉素、四环素等。

(8)抗肿瘤药物,如化疗药物、免疫抑制剂等。

4. 按其药代动力学特性分类(1)短效药物,如硫喷妥钠、吗啉胍等。

(2)长效药物,如地高辛、普萘洛尔等。

5. 按其来源分类(1)化学合成药物,主要是通过化学合成得到的药物。

(2)生物制剂,主要是通过生物技术制备的药物,如基因工程药物、体素疫苗等。

二、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1. 药物吸收过程(1)给药途径:口服给药、注射给药、局部给药等。

(2)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剂型、药物物理化学性质、pH 值、溶解度等。

2. 药物分布过程(1)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会影响药物的有效浓度和药物的代谢和排泄。

(2)组织分布: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不同组织和器官的分布差异很大。

3. 药物代谢过程(1)肝脏是药物主要的代谢器官,药物主要经过肝脏的氧化、还原、羟化、脱甲基等反应进行代谢。

(2)药物代谢的前提是药物必须能够被肝脏细胞摄取,各种药物在摄取和代谢速率上有差异。

4. 药物排泄过程(1)肾脏是主要的药物排泄器官,药物主要通过肾小管的被动转运和主动分泌进行排泄。

(完整word版)药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完整word版)药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药理学期末重点一、名词解释:1.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2.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包括药物的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或适应证等。

3.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包括药物在机体的吸收、分布、转化及排泄过程,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4.量效关系:指药物的效应,在一定范围内随剂量增加而增强,这种剂量与效应之间的关系称为量效关系。

5.继发反应:是指药物发挥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

6.药物选择性:药物对某种组织或者器官产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组织或器官较少或不产生作用,药物的这种特性称为药物的选择性。

7.不良反应:药物产生的不符合用药目的或对病人不利的反应。

8.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低至阈浓度以下时仍残存的药理效应。

9.效能:指药物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或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所产生的最大效应。

10.效价(强度):药物达到同等效应时,所需药物剂量的大小。

(剂量越小,效价越高。

常用一定效应所需的剂量或一定剂量产生的效应来表示。

)11.治疗指数TI:LD50/ED50,药物研究时用来表示药物安全性的指标,值越大,越安全。

12.安全指数:LD1/ED99,越大说明药物越安全。

13.安全范围:ED95与LD5之间的范围。

14.耐受性:长期反复使用某种药物后,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需加大剂量才能达到原有效应。

15.快速耐受性:短时间内多次用药后立即发生耐受性。

16.耐药性:长期反复使用某种药物后,病原体或肿瘤细胞等对化疗药的敏感性下降,使药物疗效下降甚至失效。

17.受体: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一种能选择性的同相应的递质、激素、自体活性物质或药物相结合并能产生生理效应的大分子物质。

18.亲和力: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与效价成正比,是作用强度即效价的决定因素。

19.内在活性:也称效应力,是指药物与受体结合引起受体激动产生效应的能力,是药物最大效应或作用性质的决定因素。

高职高专 药 理 期末考试重点

高职高专 药 理  期末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5个)1.首过效应: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由门静脉进入肝脏,受肝脏的作用,使吸收的药物代谢灭活,进入体循环的药物减少,导致疗效下降或消失的现象。

2.半数有效量ED50:引起50%最大反应强度或引起50%实验对象出现阳性反应时的药物剂量。

3. 肝肠循环:有些药物经肝脏转化后由胆汁排泄,进入肠道后经水解,或解离出药物在肠道内再吸收,经门静脉、肝脏重新进入体循环,称为肝肠循环。

肝肠循环的药物往往具有持效时间长的特点。

4.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一种能选择性地同相应的递质、激素、自体活性物质或药物结合,并能产生特定生理效应的大分子物质。

5.抗生素:指对病原体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某些微生物代谢产物和它们的化学合成、半合成品或结构改造的衍生物。

6.抗菌后效应(PAE):停用抗菌药物后,仍然持续存在的抗菌效应。

7.激动药:既有较强亲和力又有较强内在活性的药物,这些药与受体结合能产生该受体兴奋的效应。

8.递质:指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它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9.二重感染:指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可使敏感菌群受到抑制,而一些不敏感菌(如真菌等)乘机生长繁殖,由先前的劣势菌群变成优势菌群造成新的感染。

二:选择填空(15个)1.药效学主要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规律);药动学主要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变化及其规律)2.苯巴比妥中毒时应用碳酸氢钠的目的是:(加速药物从尿液的排泄.加速药物由脑组织向血浆转移减少肾小管的重吸收)3.药物进入循环后首先:(与血浆蛋白结合)4.药物的排泄途径不包括:(肝脏)5.药物首关消除可发生于下列何种给药后:(口服)6.某降压药停药后血压剧烈回升,此种现象称为:(停药反应)7、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B)A 乙酰胆碱B 去甲肾上腺素C 胆碱酯酶D 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E 单胺氧化胺8、ACh作用的消失,主要:(D)A 被突触前膜再摄取B 是扩散入血液中被肝肾破坏C 被神经未梢的胆碱乙酰化酶水解D 被神经突触部位的胆碱酯酶水解9、M样作用是指:(E)A 烟碱样作用B 心脏兴奋、血管扩张、平滑肌松驰C 骨骼肌收缩D 血管收缩、扩瞳E 心脏抑制、腺体分泌增加、胃肠平滑肌收缩10、在囊泡内合成NA的前身物质是:(C)A 酪氨酸B 多巴C 多巴胺D 肾上腺素E 5-羟色胺11、某受体被激动后,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松驰,此受体为:(C)A α-RB β1-RC β2-RD M-RE N1-R12、毛果芸香碱主要用于:(B)A 重症肌无力B 青光眼C 术后腹气胀D 房室传导阻滞E 眼底检查13、匹鲁卡品对视力的影响是:CA 视近物、远物均清楚B 视近物、远物均模糊C 视近物清楚,视远物模糊D 视远物清楚,视近物模糊E 以上均不是14、切除支配虹膜的神经(即去神经眼)后再滴入毛果芸香碱,则应:(B)A 扩瞳B 缩瞳C 先扩瞳后缩瞳D 先缩瞳后扩瞳E 无影响匹鲁卡品对视力的影响是:15.可直接激动M、N-R的药物是:(B)A 氨甲酰甲胆碱B 氨甲酰胆碱C 毛果芸香碱D 毒扁豆碱E 加兰他敏16、新斯的明最明显的中毒症状是:(C)A 中枢兴奋B 中枢抑制C 胆碱能危象D 青光眼加重E 唾液腺分泌增多9.17、新斯的明作用最强的效应器是:(C)A 胃肠道平滑肌B 腺体C 骨骼肌D 眼睛E 血管18、可用于治疗青光眼的药物有:(A B D)A 氨甲酰胆碱B 匹鲁卡品C 氯磷定D 阿托品E 依色林13.阿托品对眼的作用是:扩瞳,降低眼内压,腺体对阿托品阻断最敏感,阿托品对胃肠道平滑肌痉挛效果最好19、用于晕动病及震颤麻痹症的M-R阻断药是:(B)A 胃复康B 东莨菪碱C 山莨菪碱D 阿托品E 后马托品20、乙醚麻醉前使用阿托品的目的是:(A)A 减少呼吸道腺体的分泌B 增强麻醉效果C 镇静D 预防心动过速E 辅助松驰骨骼肌21.肾上腺素与局麻药合用于局麻的目的是:(使局麻时间延长,减少吸收中毒)22.去甲肾上腺素不同于肾上腺素之处是:(在整体情况下心率会减慢)23.异丙肾上腺素治疗哮喘的常见不良反应是:(心动过速)24.异丙肾上腺素没有下述哪种作用?(收缩支气管粘膜血管)25.肾上腺素禁用于:(甲亢)26.有一药物治疗剂量静脉注射后,表现出心率明显加快,收缩压上升,舒张压下降,而总外周阻力明显降低,该药应是:(C)A 去甲肾上腺素B 肾上腺素C 异丙肾上腺素D 阿拉明E 多巴胺27.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应首选:(D)A 去甲肾上腺素B 麻黄碱C 异丙肾上腺素D 肾上腺素E 多巴胺28、既可直接激动α、β-R,又可促进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递质的是:(A)A 麻黄碱B 去甲肾上腺素C 肾上腺素D 异丙肾上腺素E 苯肾上腺素29、去甲肾上腺素静脉滴注时间过长或剂量过大的主要危险是:(B)A 抑制心脏B 急性肾功能衰竭C 局部组织缺血坏死D 心律失常E 血压升高30、肾上腺素与局麻药合用于局麻的目的是:(D)A 使局部血管收缩而止血B 预防过敏性休克的发生C 防止低血压的发生D 使局麻时间延长,减少吸收中毒E 使局部血管扩张,使局麻药吸收加快31.可选择性阻断α1-R的药物是:(E)A 氯丙嗪B 异丙嗪C 肼屈嗪D 丙咪嗪E 哌唑嗪32.下列哪种药物可以用于处理氯丙嗪引起的低血压? (去甲肾上腺素)33.给予酚妥拉明,再给予肾上腺素后血压可出现:(降低)34.氯丙嗪引起的视力模糊、心动过速和口干、便秘等是由于阻断:(M胆碱受体)35.强心苷治心衰原发作用:增强心肌收缩力36.人工冬眠合剂的组成是:(哌替啶、氯丙嗪、异丙嗪)37.吗啡不具备下列哪种药理作用?(引起腹泻)38.吗啡急性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是( 呼吸麻痹)39.解热镇痛抗炎药作用机制是( 抑制前列腺素合成)40.具有解热镇痛但无抗炎的药物是(贝诺酯)三‘简答题(5道)1.(1)过敏性休克的特点:①小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循环血量和外周阻力降低,血压降低;②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粘膜水肿,呼吸困难;③心脏抑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副作用?说明其产生原因和特点。

答: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产生原因与药物的选择性低、作用广泛有关。

特点:(1)每个药物的副作用和治疗作用不是固定不变的,常随治疗目的不同而变化。

(2)(因)副反应是药物本身固有的作用。

(3)一般症状轻、对机体危害不大,且可以预知。

药物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哪三种?试列表比较。

答:药物血浆半衰期的定义和意义。

答:血浆半衰期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意义:(1)反映药物消除的速度(2)反映体内消除药物的能力与阿托品相比,山莨菪碱的作用特点及临床作用。

答:a:解除平滑肌痉挛和改善微循环作用突出,主要用于内脏绞痛和感染性休克的治疗b:不良反应较阿托品轻,抑制腺体分泌,扩瞳作用弱,几无中枢兴奋作用(不易通过血脑屏障)。

肾上腺素为何能用于过敏性休克的抢救?如何通过相应受体发挥作用。

β受体阻断药主要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美托洛尔的β受体阻断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主要临床:1 高血压 2 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3 某些心率失常 4 充血性心力衰竭 5 其他如甲亢不良反应:1 一般反应胃肠道症状偶见超敏反应 2 心脏抑制 3 诱发或加重支气管哮喘 4 外周血管收缩和痉挛 5 反跳现象美托洛尔的β受体阻断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阻断β1受体 1 心脏抑制 2 抑制肾素释放在林场上为何将左旋多巴与卡比多巴同时用于帕金森病治疗?答:进入中枢的左旋多巴转变为多巴胺,补充纹状体中多巴胺的不足,发挥抗帕金森病作用卡比多巴只为外周多吧脱羧酶抑制药,但它是左旋多巴的辅助药与左旋多巴合用 1 可减少多巴胺在外周组织的生成,减轻多巴胺对外周的不良反应 2 使进入中枢的左旋多巴增多,提高脑内多巴胺的浓度,增强左旋多巴疗效与吗啡相比,哌替啶有何特点?主要不良反应?答:1 镇痛作用较吗啡弱且短,呼吸抑制,镇静,致欣快和血管扩张作用与吗啡相当,但无镇咳,缩瞳作用 2 兴奋胃肠道,支气管平滑作用较吗啡弱,短,较少引起便秘和尿潴留有轻微兴奋子宫作用,不多抗缩宫素的作用,故不延缓产程 3 哌替啶产生依赖性比吗啡慢,轻,临床上几乎取代了吗啡哌替啶常见不良反应:1 恶心,呕吐,眩晕(↑前庭器官较敏感) 2 较大剂量可抑制呼吸 3 反复应用易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与阿司匹林相比,对乙酰氨基酚有何特点?布洛芬又有何特点?答:对乙酰氨基酚:1 抑制中枢PG合称的作用强度与阿司匹林相似,抑制外周PG合称的作用很弱解热作用较强而持久,镇痛作用较弱,几无抗炎,抗风湿,抗血小板凝集作用 2 治疗量不良反应少,偶见过过敏反应,过量可产生肝,肾毒性 3 临床用于解热以及镇痛对布洛芬:1 抑制PG合称酶的作用强度与阿司匹林相似,但胃肠道反应较轻 2 主要用于风湿性及类风湿关节炎,也可用于解热镇痛在心血管临床,氢氯噻嗪有何应用?若长期大剂量应用会有什么不良反应?答:临床应用:1 高血压病 2 慢性心功能不全不良反应:1 低血钾 2 高血糖 3 高血脂症(血浆胆固醇升高) 4 高尿酸血症常用于治疗高血压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有哪二种?各举一药名,试比较二者的共性和区别答:包括:1 血管紧张素I转换酶抑制剂(ACE1):如卡托普利 2 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断药:如氯沙坦共性:基本作用:抑制血管紧张素II的作用(影响前后不同环节)独特优点:防止心血管重构(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临床应用:a 高血压 b 慢性心能不全(常与利尿药合用)不良反应:高血钾低血压区别:1 两药通过R-A-A前后二个不同环节,抑制血管紧张素II(AngII)的作用ACE1抑制血管紧张素的生成,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断药在受体水平,直接阻断AngII作用的发挥2 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断药不良反应少ACE1因增家缓激肽或其代携产物可产生刺激性咳嗽,血管神经性水肿简述硝酸甘油的基本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答:作用:松弛血管平滑肌临床作用:1 心绞痛 2 急性心肌梗死 3 心功能不全不良反应:1 舒张血管引起的头痛,面部潮红,低血压降压可引起反射性交感兴奋,耗氧量增加而加重心绞痛发作 2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3 耐受性硝酸甘油与β受体阻断药常合用抗心绞痛,有何理论依据?答:β受体阻断药通过阻断β1减慢心率,抑制心肌收缩力可纠正硝酸酯类因降压英气的反射性心率↑,心肌收缩力↑,及耗氧量↑硝酸酯类通过扩张静脉,减少回心血量,缩小心室容积可克服β受体阻断药因心肌收缩力减弱英气的心室容积扩大,心室内压增加,耗氧量↑两者合用对耗氧量的降低有协同作用肝素,香豆素类抗凝药过量最重要的不良反应是什么?严重时可用何药抢救?答:两类药最重要的不良反应是自发性出血肝素过量严重出血可用特效拮抗剂鱼精蛋白缓慢静注解救香豆素类则可用维生素K缓慢静注参与治疗维生素K和氨甲苯酸可防止出血,但各有怎样不同的适应症?为什么?答:维生素K可用于维生素K缺乏所致出血:1 梗阻性黄疸,胆瘘,慢性腹泻(维生素K吸收障碍) 2 早产儿,新生儿出血(维生素K合成障碍) 3 香豆素类,水杨酸类药物引起的出血(凝血酶原含量过低)理由:维生素K作为γ-羧化酶的辅酶,通过促进凝血因子II、VII、IX、X前体的γ-羧化,使这些因子具有活性,发挥促凝血作用,而维生素K缺乏时,这些因子因无活化导致凝血障碍出血氨甲苯酸故用于治疗纤维蛋白溶解亢进所致的出血:如肺,肝,胰,前列腺,甲状腺手术所致的出血链激酶,尿激酶过量所致的出血理由:这些脏器富含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因子,当受到创伤时被释放入血,导致纤溶酶活性亢进而出血不止,氨甲苯酸竞争性抑制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因子,使纤溶酶原不能转化为纤溶酶,从而抑制纤维蛋白溶解作用产生止血效应,链激酶,尿激酶系纤溶酶原激活药平喘药中最为常见的支气管扩张药和抗炎性平喘药是哪二类药物?它们为何常用气雾剂吸入给药?答:最为常用的支气管扩张药是选择性β2受体激动药如沙丁胺醇抗炎性平喘药是糖皮质激素如倍氯米松常用气雾剂吸入给药的好处是:直接通过局部作用,起效快,作用显著,且因用量少,不良反应少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可引起哪些不良反应?答:1 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2 诱发或加重感染 3 诱发或加重溃疡 4 骨质疏松 5 其他:可造成精神失常影响生长发育偶致畸胎胰岛素的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答:临床应用:1 糖尿病 2 纠正细胞内缺钾和高血钾症不良反应:1 低血糖 2 超敏反应 3 局部反应脂肪萎缩 4 耐受性(少数)使用青霉素时,为何必须现用现配?答:在溶液状态下药物的β-内酰环不稳定易被水解开结果:1 药物易被降解 2 产生有抗原性的致敏物现用现配是为了防止:a 药物失效 b 过敏反应发生率增加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有何优点?四代头孢菌素类的临床应用有何不同?写出各代各一个常用药名答:优点:1 抗菌谱广,杀菌力强 2 对β-内酰胺酶有不同程度的稳定性 3 变态反应少(与青霉素约有5-10%交叉过敏)头孢菌素四代临床应用:第一代:耐青霉素G+菌感染头孢拉定头孢唑林第二代:G-杆菌感染头孢克洛头孢呋辛第三代:重症耐药G-杆菌感染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哌酮第四代:对第三代耐药的重度G-杆菌感染头孢匹罗头孢利定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地位和特点,写出一个常用药名答:1 是迄今抗菌谱最广,抗菌作用最强的一类抗菌素 2 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 3 毒性低 4 可用于所有需氧和厌氧的G+,G-菌引起的严重感染代表药:亚胺培南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和万古霉素类抗生素的抗菌谱与青霉素有所相似,但在临床应用上又各有何特殊之处?答: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非典型病原体如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林可霉素类抗生素:各类厌氧菌万古霉素类抗生素:严重的G+特别是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苏葡萄球菌MRSA,对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菌球MRSE 和肠球菌引起的感染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最常见的原因有何不同?阿米卡星突出的优点是什么?答:产生耐药性的最常见的原因: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细菌产生钝化酶阿米卡星突出的优点:对多种氨基糖苷钝化酶稳定喹诺酮类抗菌药常见不良反应答:1 肠胃道反应 2 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兴奋 3 超敏反应 4 软骨损伤可影响软骨发育简述抗恶性肿瘤药常见的不良反应答:1 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常见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2 消化道反应 3 抑制免疫功能易诱发感染 4 内脏器官毒性肝,肾,心,肺等器官损害 5 神经毒性 6 其他脱发,致畸,致癌,致突变何谓糖皮质激素的隔日(晨)疗法?有何好处?答:将2日总量,隔日清晨7~8时一次给药(用中效类药)隔日(晨)疗法符合生理分泌节律,对肾上腺皮质功能抑制较小半衰期的意义,反映药物在体内消除的速度和机体对药物的消除能力。

肾上腺素与局麻药配伍,其目的是延长局麻时间和减少中毒。

长期大量的应用抗精神病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锥体外系症状。

治疗帕金森病时,卡比多巴必须与左旋多巴合用才有疗效,它的作用是减少多巴胺在外周组织的生成,增高脑内多巴胺的浓度,增强左旋多巴的疗效。

哌替啶常见副作用是恶心,呕吐,眩晕,较大剂量出现时抑制呼吸,长期应用时可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

与吗啡相比,哌替啶的优点是依赖性较吗啡轻且产生较慢,故临床上取代了吗啡。

哌替啶临床主要用于镇痛,慢性哮喘和麻醉前用药。

解热镇痛抗炎药共同的作用机制是抑制体内环氧酶,减少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

阿司匹林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是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和影响血栓形成。

目前常用的一线抗高血压药有四类利尿药,β-受体阻断药,钙通道阻断药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

β受体阻断药降压机制至少与其阻断β1-受体阻断药,抑制心脏,减少心排血量和减少肾素与分泌降低RAA系统活性作用有关。

强心苷正性肌力作用的特点是加快心肌性维收缩速度,使收缩期缩短,相对延长舒张期,降低衰竭心脏耗氧量和增加衰竭心脏的心排血量。

氨苯蝶啶常与氢氯噻嗪合用,不仅增强疗效而且因保钾和促尿酸排泄降低氢氯噻嗪相关的不良反应。

强求有机磷酸酯类中毒,应该使用山莨菪碱和阿托品抢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