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电影赏析---《活着》影评论文
活着电影分析小点(五篇材料)
![活着电影分析小点(五篇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c3f5063d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4d.png)
活着电影分析小点(五篇材料)第一篇:活着电影分析小点视听语言分析视觉:1,在电影《活着》之中,中国的民间艺术皮影戏被引入,承担了视觉符号这一角色。
皮影戏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绕有韵味的民间艺术形式——光影下,纷繁灵巧的皮影人物频繁动作,配以高亢苍凉的秦腔和铿锵紧凑的鼓点,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把“皮影戏”运用在电影《活着》中,极大地增加了电影的观赏性和视觉美感。
2,光色搭配上,色调的恰到好处的运用,整个影片都呈现稳定的色彩基调。
张艺谋特别注重的色彩美学的表现,当然在《活着》里也不例外。
同时在光线变幻上极具戏剧的表现力,游刃有余又不动声色的穿插了时空的转换。
比如说福贵回家的那一段,他在光线变换中就那样走过了漫漫长途,走到了想念的妻子和儿女身边。
3,景别选择上,战争场面使用的大全景镜头,展示了场景史诗般的气魄,表达了在大的历史背景下人的渺小和无能为力。
而使用最多的应是人物脸部的特写,刻画强调人物细腻心理,增强影片的感染力。
4,造型构图上,很多地方都做的很好,比如巩俐回娘家时渐渐远去的车和那个孤零零的月亮构成的哀伤而凄美的景象。
这点不用多说,看看他刚出道时为陈凯歌的《黄土地》担任摄影师时的一些惊为天作的黄土地的构图(比如“祈雨”,“腰鼓舞”片段中的很多场景的绝美构图),就知道追求造型之美对张大导演的一大喜好,也是他的一大法宝。
5,在美工、道具上,影片跨度时间中国历史上比较动荡的30年,涉及的场景和时代背景纷繁复杂,但是在影片中都处理的很好,无论是40年代的赌场,大跃进时期的炼钢处,还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贴满大字报的医院,都做到了妥贴与自然,无造作虚假的痕迹。
听觉:1,最大的特色是民俗音乐的运用。
无论是咿咿呀呀的二胡,哀伤绵延的笛音,还是磅礴高亢的秦腔唱腔,都达到了渲染气氛和反映环境,刻画人物心理,照应影片主题的作用。
使整部影片既具有独特的风情和韵味,又具有其特定的情感基调和艺术触感2,在配乐(背景音乐)方面,赵季平那具备典型西北风味的配乐,苍凉浑厚哀婉凄切的音律,使影片饱含感情,顺应情节的发展,也调动观众的情绪。
【最新文档】活着电影影评-优秀word范文 (10页)
![【最新文档】活着电影影评-优秀word范文 (10页)](https://img.taocdn.com/s3/m/b80d80f3d15abe23482f4dbd.png)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活着电影影评活着电影影评(一)电影《活着》被誉为一部活生生的中国当代野史,确实名副其实。
这是一部安静的影片,不曾出现多少大哭大嚎、大悲大戚和竭斯底里,仿佛只是一段主人公福贵一路走来的注释。
片名为《活着》,可是贯穿整部影片的却是接踵而至的死去,主人公福贵先后在民国失去了父亲,在内战中母亲逝去,在“大跃进”中失去了儿子,在“文化大革命”中死了女儿。
每一次的死亡,看似意外,但冥冥之中又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
动荡、抑制的时代,是对生存在底层的百姓无情的掠夺,使他们和他们的家庭,从形式到内在实现,一贫如洗。
作为一个旁观者,看着他始终怀揣着海市蜃楼般的希望,踩在现实的浮冰上。
无法掌控的表象迸裂之后,依靠自身本能的漫长耐心,在窒息状态下延续生存。
生命如同一块海面,对所有的惨剧照单全收。
弗洛伊德对受虐狂的成因有这样一种解释:人若落入一种无法摆脱的痛苦之中,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就会把这种痛苦看作是幸福,用这种方式来寻求解脱——这样一来,他的价值观就被扭转过来了。
这是这部影片的主人公、也是从五六十年代乃至今日的中国普通老百姓,一种真实、麻痹的生活状态。
按这个定义来说,我们每个人成了受虐狂。
由是,观众,不仅是旁观者,也是套入这个故事中的一员。
每个人的自身,既是历史铺展开的卷轴,又是受历史牵引压榨而生的产物。
现实没有为人们怎样活着提供选择,而每一步前进的步伐都成了一种必须。
有人说这是张艺谋拍的最成功的一部片子。
影片平实、朴素的记叙与情节保持了一致,场景永远是灰蒙蒙的,一如那个荒谬的时代和蒙昧的社会。
葛优饰演的福贵,表情和动作维持在一种混沌的状态,活灵活现地叙述出了在那个时代的小人物身上那种自然而又悲哀的耐性,在被迫面对各种失去后,继续平静地生活下去,仿佛领略过了生命的各种真谛,但最终兴许还是归于无物,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人世,又赤裸裸地离去。
电影《活着》赏析
![电影《活着》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3cb51c54028915f804dc2fc.png)
苦也好,乐也好,活着就好——观《活着》有感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
活着的确是一个很纠结的问题,因为生命里总会有令人难以忍受的残酷,会有令人欲哭无泪的人生况味。
尽管一切都会与善良人们的愿望相反,但却能提醒人们从绵延不绝的苦难中懂得珍视生命,懂得坚强地活下去。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就是要演绎这种“坚忍”的活着。
该影片是根据余华同名小说《活着》改编的,主要讲述了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中国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中一个家庭的生活经历。
影片主角是没落地主徐福贵和他坚毅的妻子陈家珍。
30年的历史进程——国内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两次政治运动——每一次历史事件都直接撞击到这个家庭的生活神经。
余华在小说中曾说: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就是这样的命。
年轻是靠着祖上留下来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破落了,这样反倒好。
看着身边的人,龙二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
做人还是得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性命。
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接着一个死去,可我还活着。
福贵在经历了家道败落、女儿变哑、儿子被车撞死、妻子去世、女儿难产而死……一系列生命的陨落之后,我想他比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懂得活着的意义。
电影《活着》里面许多细节都能传达出“苦也好,乐也好,活着就好”这种思想。
福贵被国民党抓壮丁逃回来再之后,看着女儿凤霞对他笑,只是笑,没有说话。
当他得知凤霞因病变哑之后,这时候来了一个特写镜头,福贵也只是咧开嘴,对着女儿貌似十分轻松的笑了一下,然后赶紧避开她的目光,低下头去,就像一个十恶不赦的罪犯躲避威严的法官的目光一样。
表面上看福贵的一笑一低头十分简单,但他的内心深处情感的波涛是怎样的汹涌澎湃啊!孩子的目光是纯洁无知的,她不知道自己以后将会受到怎样的歧视,不知道自己以后如何在社会上立足;而此时福贵也许在想作为一个父亲,由于命运捉弄人,他无法听到这么可爱的孩子叫自己一声“爸爸”,无法听见她银铃般的笑声,她无法放声歌唱,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的残酷,但是还好,在这样一个乱世里,妻子儿女都还好好的活着,他们的家还在,这多多少少给了他一点安慰。
《活着》电影赏析
![《活着》电影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9ea770aeff9aef8941e06ec.png)
《活着》电影赏析——悲喜人生当耳边响起悠长悲怆的二胡弦音,眼前黑幕上映出两个鲜红如血般的两个大字——“活着”。
触目惊心的红,让人感到沉重无比。
电影《活着》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在小说以文字的表现基础上,增加了电影独有的画面感、音乐感,从一开始就让人卷入时代的漩涡之中,并且在整个观影过程中令人深陷难以自拔。
之前就听人推荐过这本书,但因了解到书中的结局很令读者受折磨,就不忍心去品读。
所以对于电影,我一开始便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试着用心去欣赏完《活着》。
电影结束的时候,我不禁想到:人生究竟是喜剧还是悲剧?为何生活让无数人受尽折磨?我们究竟是在为什么而活着?我想每个观众,都在这部电影中,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一.主题对于这部电影,我感触最深的三点:(1)生活就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活着即是承受着所有的一切。
生活也是个不断获得的过程,活着就是积累教训,不断反省,终方能领悟人生之真谛;电影主人公福贵,原本是一个有钱地主人家的长子,却因为嗜赌,最后把自己的祖传家宅输给了皮影戏班子的班主龙二。
在失去了财产的同时,他的妻子家珍对他失望了,带着女儿凤霞,未出世的孩子离开了他,然后他的父亲也被他气死,他最后只能带着生病的老母亲和大包小包的行李搬去了贫民房。
而他自己只能靠在街上摆摊维持生计。
在他越来越落魄的时候,家珍却带着两个孩子回来了,一家人又在一起了。
福贵在尝到了妻离子散的痛苦之后,终于反省,发誓再也不赌,只想带着家人一起过安生日子,在失去了之他还是获得了教训,明白了家人的重要。
解放后,幸好输掉了那座宅子,不然被枪决的那个人就不是龙二,而是他了。
他失去了房子,却捡回了条命,同时也获得了自己讨生活的能力,获得了想活下去的意志。
在之后的生活中,他的人生历经波折,至亲一个个的离开自己,但他却在苦难中坚持着希望,失去了至亲但他却有了活着的坦然。
(2)一个家庭的悲剧,反映出的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时代的变迁造成了家庭的变故,无数个变故凋零的家庭代表着这个时代;电影是沿着时间顺序叙述的,从四十年代开始到以后,福贵一家的变化都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的。
电影《活着》影评
![电影《活着》影评](https://img.taocdn.com/s3/m/1051f6cc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fa.png)
电影《活着》影评第一篇:电影《活着》影评《活着》影评电影《活着》,改编自余华的小说,是张艺谋导演1994年作品。
故事发生在中国二十世纪四十至八十年代。
40年代,主人公徐富贵赌博输掉了祖业,从地主家的阔少爷到一贫如洗,气死了父亲,随后被抓去当壮丁打仗;50年代,富贵一家经历了大跃进,生活艰苦,但是却在挤牙缝一般的日子中存活了下来,富贵的儿子有庆因意外事故夭折,白发人送黑发人;60年代,文化大革命悄然而至,在**中人们的生活生命毫无保障可言,富贵的战友春生被批斗致死,哑女儿凤霞在生孩子时因大出血惨死。
电影中故事到此便谢幕了,结尾是富贵夫妇和外孙一起活了下来,富贵重复着曾经对有庆说过的话“鸡长大了变羊,羊长大了变牛,牛长大了到共产主义了……”一、片中对中国时代与家庭的变迁进行了深刻反映,描写了一个普通家庭祖孙三代在社会风雨中飘荡的辛酸故事。
主题沉重的设置是影片出彩的关键。
这便使在那个最好的时代诞生的《活着》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厚重,这种厚重被包装在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之下,《活着》几近真实地刻画了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和苦难,由四十年代始,经过提炼精简后,将三十余年浓缩到了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中,集中体现了福贵这个小人物悲欢离合的人生。
二、一部张艺谋的老电影,《活着》几乎具有那个时代好片的所有特征。
那个时间,或许是中国电影最好的年代,第五代导演的现实主义作品蔚然成风,具有深刻的反思与人道主义精神。
就是在今天来看,《活着》仍然具有震撼人心的强大力量。
三、有人说这是张艺谋拍的最成功的一部片子。
影片平实、朴素的记叙与情节保持了一致,场景永远是灰蒙蒙的,一如那个荒谬的时代和蒙昧的社会。
葛优饰演的福贵,表情和动作维持在一种混沌的状态,活灵活现地叙述出了在那个时代的小人物身上那种自然而又悲哀的耐性,在被迫面对各种失去后,继续平静地生活下去,仿佛领略过了生命的各种真谛,但最终兴许还是归于无物。
四、《活着》以其独特的视角,朴实鲜明地记述,生动地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所经历的一系列可悲荒唐的事实。
《活着》电影评论
![《活着》电影评论](https://img.taocdn.com/s3/m/9ee2bcde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fb.png)
《活着》:生命的可贵和人性的脆弱中国影片《活着》是根据作家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由中国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影片于1994年上映。
本片以中国社会的大变革为背景,通过一个富家子弟的经历,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经历,从中反映出人性的脆弱和生命的可贵。
本文将从剧情、角色、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剧情简介《活着》讲述了一个名叫福贵的农民,他在饥荒年代吃草根、吃树皮,为了不死,他不得不把自己的女儿卖掉,甚至不惜跑到城里去给别人搬煤,去当雇工,为了换取一口饭吃。
之后,福贵逃离了煤矿,回到老家。
他的妻子随之去世,儿子成为了军阀的保镖,福贵变得孤苦伶仃。
在新中国成立后,他重建家庭,儿子为了夺取土地,把他打成了半身不遂,福贵终身未娶,只能依靠儿媳妇的照顾。
最后,他的儿子也死去了,福贵在孙子的陪伴下,孤苦一生。
二、角色分析1.福贵:福贵是本片的主角,他从一个富家子弟到农民,经历了中国社会的大变革。
他的命运是中国农民的缩影,他的遭遇让人不禁感慨生命的脆弱和不可预测性。
福贵是一个顽强的生命,他从不放弃,即使遇到了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刻,他也从不向命运低头。
福贵的一生是不幸的,但他的坚韧和生命力是可贵的。
2.家人:福贵的家人是他生命中的重要支柱,他的妻子、儿子、女儿和儿媳妇都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是,随着社会的变革,福贵的家人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了他,最终只有孙子陪伴在他身边。
家人的离开也反映出了中国传统家庭观念和价值观的变迁,以及个体和集体的矛盾。
福贵的家人在离开他的过程中,也展现出了不同的性格和心态。
妻子连连生育却无一幸免,最终因此而离开他;儿子离开家庭寻找更好的出路,却酗酒赌博,最终与他的父亲失去联系;女儿嫁到了离家较远的地方,无法照顾福贵,也因此与他断了联系。
儿媳妇则是一个个性独立、意志坚定的人,她们在面对离开家庭的选择时,做出了自己的决定。
这些角色的塑造也反映了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不同层面和多元性。
3.大兴:大兴是福贵的养子,他在片中代表了中国社会的贫困阶层,他的一生都在为温饱而奔波。
《活着》赏析论文2011年
![《活着》赏析论文2011年](https://img.taocdn.com/s3/m/e3afc08ed0d233d4b14e6944.png)
赏析《活着》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讲述的是一个叫徐福贵的老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作者的笔触很平静,没有刻意去烘托一种跌宕起伏的气氛,随着作者平实的叙述中,经历着主人公的一生苦乐哀愁.看完后掩卷沉思,内心沉重,感觉有说不出的悲——悲凉,悲哀,悲伤……似乎人生所能经历的不幸都降临到了主人公身上。
想着主人公的经历,禁不住疑问: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活着》向读者传达了“亲情”这种感性关怀,它是小说主人公福贵在苦难的一生中坚强活下去的理由。
面对一个个亲人的死亡,福贵一家人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镇定和理智,他们相互扶持、相互安慰、相互理解,演绎了一场感人肺腑的亲情故事。
正是亲情让徐福贵战胜了死亡,与命运之间的相互博弈他选择了不放弃、不抱怨,最终将亲情内化为一种精神力量支撑着自己坚强地活下去。
主人公徐福贵本来是旧社会中有钱地主的阔少爷,却因为腐化堕落、嗜赌成性而败掉了家中所有的财产,一下子坠入了穷困潦倒的境地。
虽然他顽劣不堪,输光了家产,让人咬牙切齿,但还是得到了家人的原谅。
气归气,父亲还是将房子和一百多亩地都抵押了还债,叫福贵亲自担铜钱去还债,从而让他“知道钱来得千难万难”;当福贵还债回来后还要看福贵的肩膀磨破了没有,并戏谑称父子俩是败家子,并没有将责任推到福贵一个人身上,到了一无所有的时候还“嘿嘿”地笑,让福贵的精神负担一下子卸了下来。
听到他输光家产后,母亲只是抹着眼泪说:“上梁不正下梁歪。
”她还在心疼福贵,没有怪福贵,反倒是去怪福贵父亲。
妻子则哭着替他捶背,说:“只要你以后不赌就好了。
”当父亲从粪缸上摔下来死了后,母亲和家珍都不敢怎么大声哭,她们不是不伤心不难过,而是怕徐福贵想不开,跟着去了。
母亲也不是爱儿子胜过丈夫,不然她怎么会仅仅因为徐福贵父亲的坟在乡下而不同意安家到城里呢?她们都知道只要亲人活着就好,即使穷困也不怕。
正是这种浓浓的温情让福贵从忏悔和痛楚中走了出来,开始承担起这个家庭的责任和义务。
活着影评
![活着影评](https://img.taocdn.com/s3/m/8a1bdb34de80d4d8d15a4f84.png)
活着影评活着影评(一)文/陈穗筠我们不能预知明天,不能预知生死,但我们可以笑着活下去。
活着,本是一种希望,上苍赐予我们生命,我们就得坚强地活下去。
至于活着的价值,就是你生命的意义。
福贵,本是一个有钱人,家庭条件非常好,但他却是生在福中不知福,整天浸在赌场里。
赌场,会让人丧失理智,在那里,人们是麻木的。
谁也抵御不了赌的诱惑,包括福贵。
他把自己的房子都赌没了,最后还想赌上自己的生命。
被迫使得他的妻子和孩子离他而去,更可气的是,他气死了自己的父亲,害得母亲重病。
好在他觉悟得早,当朋友提起“赌”字时,他非常敏感,并再三强调,再也不赌了。
直到福贵一贫如洗,整个家都已是七零八落。
春夏秋冬,那一幅幅在街头饱经风霜的画面,使人看了不禁为之同情。
也许有人说,像他这种人,不需要别人去同情他,这是他的报应。
而我是希望,福贵在接下来的生活中,关爱母子,脚踏实地地养家糊口。
但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就在一切即将从新开始的时候,福贵被抓走了。
显然,上天一点都不眷顾他。
但福贵明白,自己必须得活着回去。
但接下来发生的一连串的事情,让人觉得越来越不幸——有庆被车撞死了。
而撞死他的人,是春生。
这对于大家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打击,可是家珍却能不计前嫌,让春生好好活下去。
他们认为,一个人的生命是最可贵的吧。
在经历了这么多的波折,幸福还是没有光临福贵家,反而是一次又一次的死亡的噩耗。
但是,福贵他们能够不屈不挠,坚强乐观的活下去,这又让我们再次体会到了生命的意义。
他们,不能预知下一个死亡的会是谁,也许,就是自己,但他们还是抱着生的希望,活下去。
生死离别,事事难料,唯有活着,最好!活着影评(二)“有一种伟大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
但也有一种伟大叫作活着,受辱地活着,无论出现多少大哭大嚎、大悲大戚和歇斯底里,都忍受一切地活着,吃喝拉撒、生老病死,这样的无奈与孤独就是生活,并且世上没有比这更真的生活。
《活着》,这部安静朴实的影片,就是简单的叙述了这样一个长达四十年的故事,一个从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发生在一个小人物身上的故事。
《活着》电影赏析
![《活着》电影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1fd354dc850ad02de804166.png)
《活着》电影赏析《活着》是由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
由张艺谋1994年执导,葛优饰演福贵,功利饰演家珍的一部电影。
我第一次观看它,是在高一一次晚自习,那个时候看到后的第一感觉是震撼,感情是随着故事的情节波动而起伏不平,那时年轻的我感觉结局似乎太过悲凉,大二的选修课上,第二次观看这部作品,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看后不再觉得只是故事中主人公的命运的悲剧,而是看到了当时社会的悲凉,看到了那时候真正存在的社会本质问题。
故事主要围绕福贵一家及其一声坎坷的命运为主要线索展开,讲述了20世纪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几十年中福贵一家的变化情况。
故事从国共内战时期开始讲起,福贵(葛优饰)是当地一个显赫有钱家庭的长子,他天性懒惰,嗜好赌博。
因他人设计,福贵很快把家产全部输给了狡诈的皮影剧团的领班龙二,福贵的父亲因此气得一病不起,在龙二来讨要房契的时候被活活气死了。
因为生计,福贵被迫沿街卖线。
六个月后,福贵无奈向龙二借钱,但龙二并没有借给他,只是把他以前工作时的皮影给了他,让他自谋生路,后来福贵和他原来的长工长根带着那个皮影箱子,在乡下走街窜巷靠表演皮影谋生,但福贵又被国民党抓去当名,解放后一家人团聚。
当福贵回到了现在已经被解放的村子,被告知他母亲已经死了,凤霞因高烧哑了,龙二又被新政府定为恶霸地主,被枪毙了。
福贵和家珍重新建设起他们的生活。
到了1958年,开始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
有一天晚上,福贵正在唱皮影戏,被告知有庆被区长的汽车倒车撞倒砖墙砸死。
在此期间,嫁给了二喜(姜武饰)的凤霞要生产了,福贵和家珍连忙把她送往医院。
凤霞生了,但随后却突然大出血,学生们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孩子虽然健康地出生了,但凤霞却由于大出血死去了……影片结尾,福贵对馒头说,“你是赶上好时候了,将来这日子就越来越好了。
”四十年,弹指一挥或是沧海桑田,无数黄面孔的、沉默的、坚韧的中国人就这默默的生活着。
作者余华这样解释“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观后感]活着影评(精选8篇)
![[观后感]活着影评(精选8篇)](https://img.taocdn.com/s3/m/74cb1d4bf5335a8103d22014.png)
[观后感]活着影评(精选8篇)活着影评活着影评(一):《活着》这部电影根据小说《活着》改编而来的。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小说中的主人翁福贵是民国时期的一个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由于嗜赌放荡,输尽家财。
父亲被气死后,福贵一家成为佃农,并很快被国军抓壮丁卷入国共内战。
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他的人生和家庭也不断经受着苦难,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小说中很多情节都没有在电影中出现,所以看完电影后,我又看了遍小说。
电影和小说给我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作为张艺谋导演的作品,《活着》能够说是他不同风格的代表作。
1994年,该片在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评委会大奖、最佳男演员奖等奖项。
虽然电影给人伤感,但远没有小说给人带来的震撼。
小说给人带来的震撼是福贵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的离他而去,那种死亡所产生的悲痛感是十分紧凑的,让读者感觉到生命的脆弱。
而电影在表现这点上有点散漫,也不够着重,反正是想死又死得不能感动人,要死又死得不彻底。
比如有庆的死,小说中本来是写有庆给县长的老婆去献血,结果他献死了。
不像电影里死得那么不值一提,荒诞却不如小说那种写法让人心痛。
如果这件事跟后面凤霞难产而死的事联系起来,两个小孩都死在同一家医院里,就更具有杯具色彩。
然而电影中却加入了政治因素,这也是为什么该电影呗禁止上映的原因之一。
整部电影给我一种灰色的伤感。
如儿子先被倒塌的墙压死,凤霞先天聋哑,然后难产超多出血而死等等。
小说中最后只剩下福贵和一头老牛,两者相依为命。
而亲人一个个的死去。
张导在电影中加了一些讽刺的东西。
如:救风霞的教授因为太饿被馒头噎着,而不能去动手术,眼睁睁地看着凤霞被红小兵们弄得大出血死亡,还有加了福贵靠皮影吃饭的情节。
电影还有一个情节,就是当年透过赌博赢取福贵祖屋的龙二在建国时期抗法和破坏国家财产而被判处死刑,福贵感慨着自己的“幸运”。
虽然龙二的死是因为其违法抗法,他被枪毙也是死有余辜的,而福贵如果当年继续保留着祖屋,那他难免也会成为一个冷酷自私的刻薄地主。
活着 影评
![活着 影评](https://img.taocdn.com/s3/m/93668992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8d.png)
活着影评
电影活着影评:
《活着》是一部我深感触动的电影,它以其真实而残酷的描绘,让我对生命的珍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部电影由张艺谋导演,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以其震撼人心的故事和卓越的表演而广受赞誉。
首先,我要称赞电影中的表演。
主演葛优和巩俐展现了出色的演技,他们的表演让我完全沉浸在故事中。
葛优饰演的福贵在电影中经历了家庭的破裂、人生的坎坷,而巩俐饰演的福贵的妻子更是在不幸中保持了坚强的生存意志。
他们的演技让我感受到了角色内心的痛苦和挣扎,让我对他们的命运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其次,电影中对人性的描绘令人深思。
故事发生在中国的农村,通过福贵一家的生活经历,电影展现了人们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状态。
影片中的人物面对饥饿、贫困和死亡,他们的生活变得毫无尊严,甚至失去了人性。
这种对人性的描绘让我深感震撼,让我反思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选择和态度。
此外,电影的镜头运用和音乐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艺谋的导演手法非常独特,他运用了大量的长镜头和特写镜头,将福贵一家的生活细节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镜头语言让我更加贴近角色,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
此外,电影中的音乐也非常出色,它与故事情节相得益彰,增强了电影的感染力。
总的来说,《活着》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
它以其真实而残酷的描绘,让我深刻地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电影中的表演、人性描绘以及镜头运用和音乐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让人思考人生的力作。
我强烈推荐观众们去观看这部电影,相信它会给你带来深
刻的感受和共鸣。
活着----影视欣赏论文。终于写完了喵~
![活着----影视欣赏论文。终于写完了喵~](https://img.taocdn.com/s3/m/c48aa82b58fb770bf78a55d6.png)
活着,就要好好活——《活着》电影简评一、影片概况《活着》这部电影生动形象地揭示了中国社会20世纪40年代及以后的生活状况。
它以一个徐福贵的典型家庭为例,展示了中国旧社会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带着些许的讽刺意味。
本片是以徐福贵因为赌钱由少爷的身份沦落到倾家荡产的地步开头的,继而讲述了他们一家人作为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诠释了“活着”的意义。
二、人物性格徐福贵原本出生富贵,年轻的他却是个败家子,整天赌博,输光了所有的家产,变成了一个穷光蛋。
失去了一切的徐福贵接收了自己的新身份,开始有所改变。
他不再赌博,一点一点赚钱好好活着。
知道了他已经改过,他的妻子家珍也回来了,似乎幸福又在向他招手。
他一生命途多舛,却一直对命运的波折逆来顺受,相比很多其他的人,他有更多的理由死去,但是他没有,他的生活目标就是活下去,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坚持下去。
正如福贵在被抓去充军打仗的时候说过:“我可得活着回去,老婆孩子比什么都好”。
他变得热爱生活,疼爱自己的家人,为了家人而活着。
而福贵的妻子家珍是旧社会妇女的典范,她有着中国女性的优点:勤劳、善良、任劳任怨,家庭观念特别强,心中只想和丈夫福贵过个安生日子,对生活的艰辛没有任何的怨言,包容了丈夫,与他共度苦难。
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家珍依然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压迫下的以为女性的代表,在她身上体现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思想,在她的内心中,男人永远是女人的天,即使福贵已经不再是阔少爷,但是,在听说他不再赌博以后,毅然地回来了。
往后的日子里,不管生活多么艰苦,她都安安分分过日子,跟着福贵度过了波折的一生。
三、主线分析本片主要有三条主线。
一是徐福贵一家人的生活和思想变化;二是本片的时代背景,也就是:解放战争时期——大跃进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三是一个比较隐藏的主线,就是龙二借给徐福贵的皮影箱。
这三个主线是相互关联的。
徐福贵一家人的变化是与时代的变化有关的,随着时代的变化,徐福贵一家人也慢慢发生了变化。
电影活着鉴赏论文
![电影活着鉴赏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071866e71a37f111f1855bd7.png)
电影活着鉴赏论文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影视鉴赏论文电影《活着》活着有的时候人生在徘徊中度过,有的人在挫折的失意中度过,有的人在伤痛的打击中度过,有的人。
不去品尝生活的苦就不会懂得幸福的真谛。
从古至今,有谁没有遭遇过挫折,又有谁没有过不幸的时刻呢韩信强忍胯下之辱,最终成为一代名将;司马迁百忍宫刑之痛,激鸣‘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传说。
不论如何,坚强的人都会努力克服艰难而坚持活下去。
有些人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显得脆弱了。
但人只要有毅力和决心,就会发现活着就是幸福。
电影《活着》就很生动的演绎这种坚忍的“活着”。
人生就是这样的无奈,不去品味生活的痛苦,就不会懂得幸福的真谛。
从古至今,又有谁没有遭遇过挫折又有谁没有过不幸的时刻呢但不管怎样,坚强的人都会努力克服艰难而坚持活下去。
有些人在曲折的生活道路面前就显得有些脆弱了。
但是人只要有毅力和决心,就会发现活着就是幸福。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就是要演绎这种坚忍的“活着”。
《活着》讲述的是中国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个家庭富有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夫妇,丈夫富贵,妻子家珍。
由于吃喝享乐,沉迷于赌博,富贵最终把家里的财产输得一干二净。
父亲因为他的沉迷赌博而被气死。
从此之后,家破人亡。
佛家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有果必有因”。
富贵家境衰落,他的妻子就是因为他的堕落而离家出走。
难道是他们不关心富贵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得出富贵的本性。
他对他父亲和妻子的多次规劝,忽视不听,仍然执迷不悟,最终致使家的房子被迫卖掉,在外漂泊,天天过着痛苦的生活。
他曾被国民党抓住并差点丧命;他在别人盛气凌人的语调中领悟。
也就是在那时候,他才开始反省以前的事,才真正懂得幸福的价值。
另外,影片中另一重要的角色家珍。
先给她作个分析。
影片中描绘她的镜头没有富贵多,可是我们可以看得出她是个通情达理而且又温柔贤惠的妻子。
人总是有喜怒哀乐的,家珍有时也生丈夫的气,所以她才在怀孕时带着那个哑巴女儿回娘家。
电影《活着》评析
![电影《活着》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9dda83adcf84b9d529ea7aad.png)
苦也要活下去——电影《活着》评析摘要:电影《活着》通过福贵的一生遭遇,涵盖着人在历史中的命运无法掌控的生命之痛,衍生出了对死亡的苦笑。
电影虽是悲剧却没有给观众压抑,体现了中国式的黑色幽默,整个电影用幽默稀释悲剧,加上演员的精湛的表演和皮影道具与音乐色彩的运用,使得电影浑然一体,推动情节的发展,通过刻画福贵这个小人物,反映了旧中国时代与家庭的变迁,有很深的寓意。
关键字:电影《活着》;小人物;幽默;皮影;表演;音乐;电影《活着》是张艺谋导演执导,葛优和巩俐主演的一部影片,获第四十七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最佳男主角奖(葛优)、人道精神奖,第十三届香港电影“金像奖”10大华语片之一,全美国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英国全国“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奖。
一、《活着》的主旨思想的表达(一)对小人物的塑造电影《活着》鞭鞑了新中国成立的几十年中所走的弯路,《活着》这部电影,给了我们一个了解历史的机会,大炼钢,大跃进,大批判,文革等等。
同时活着是一个非常美的故事,很亲切,很真实,以贴近生活的小人物反映数十年来中国老百姓“好死不如赖活”的生活观,故事很亲切,很真实,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
一个小人物在巨变的历史中浮沉,完全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幸和坎坷总是缠绕着他。
然而他从没有放弃活下去的信念,从不怨天尤人,并且对生活和未来报着无限美好的希望。
四十年,弹指一挥或是沧海桑田,无数黄面孔的、沉默的、坚韧的中国人就这么无声无息地继续活着。
《活着》几近真实地刻画了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和苦难,由四十年代始,经过提炼精简后,将三十余年浓缩到了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中,集中体现了福贵这个小人物悲欢离合的人生。
二、《活着》的艺术特色(一)幽默稀释悲剧电影《活着》是中国式的黑色幽默片,张艺谋把小说情节改变后,同时却插入了不少有所指的情节,例如凤霞的死中本没有王教授这一角色,又如镇长(小说中的队长)提到的发炮解放台湾的情节,张艺谋悄然地把镇长的原话改成张狂的笑语,故意制造出讽刺的效果以达到丑化那个时代的目的,这都是值得观众留意并深入分析的作为导演的张艺谋有何目的的细节。
电影《活着》剪辑评论
![电影《活着》剪辑评论](https://img.taocdn.com/s3/m/885d07f27c1cfad6195fa7bf.png)
电影《活着》剪辑评论电影《活着》是一部纪实风格的影片,该影片大量运用了长镜头,给人一种切身经历的感觉,影片剪辑自然流畅,让人不知不觉就融入影片中,随片中人物悲喜,也使人为片中人物那悲惨的命运而心酸落泪。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是四十年代的一条民间小巷,交待了影片开始时的背景,而背景音乐也是符合当时时代背景的乐曲,为整个影片垫下了情感基调。
接着,镜头切换到一家赌场中,从而带出本影片的主人公,为后面埋下了伏笔。
整个影片中都穿插了一个看似无意的主线——皮影戏。
当福贵是个二世祖时,皮影戏是一种纯粹的艺术追求;到后来他败了家后,这既是艺术,又是谋生的手段;到解放战争时期以至后来的文革时期,关系就更为微妙了,那既是他的“干革命”的本钱,又是他需巧妙地保护以免于被扼杀毁灭的“传统”。
虽然后来皮影戏还是给“灭”了,但在片子最后,我们发现那箱子还在,只是变成了装小鸡。
小鸡是新生命的象征,箱子曾经装过代表艺术的皮影戏道具,如今又装载着新生命,这就使艺术、传统与新生命有着相通与联系,使影片的主题——“活着”的意义又有了更深远的内涵。
在叙事结构上,电影《活着》采用了以时间推移带动影片情节发展的明线线索,由此可将影片划分成四个部分,分别是: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以后。
大户人家的公子哥福贵由于嗜赌成性,不但输光了祖上的家业还气死了父亲,身怀六甲的妻子家珍无奈领着女儿凤霞回了娘家。
福贵只得靠变卖仅存的一点家财维持生活。
一年后,家珍带着凤霞和出生不久的有庆回来。
本以为日子从此会一帆风顺,却不料一家人此后又经历了福贵被抓去当了壮丁,凤霞成了哑巴,有庆被倒塌的墙圮压死等等一系列的悲剧事件。
该影片的镜头间的切换大都是非技巧性切换,镜头间有着一定的联系,使得镜头的切换自然流畅而不显突兀。
在少部分情节中,影片的切换用了非技巧性过渡,如淡入淡出,叠影等,这些技巧性切换大都因为镜头间没有多大联系,而运用技巧性切换使得影片更具艺术感。
影片中还运用了多种蒙太奇的编辑思维方式,如在影片开头,福贵在赌场里赌博,镜头就在他赌博与皮影戏间切换,此处用的是平行蒙太奇,后面多处描写皮影戏的镜头也都用了平行蒙太奇的手法,更完整地表达了事情的发展;在福贵被共军解放后,回到来看见女儿凤霞,问她她母亲在哪,然后下个镜头家珍就出现了,这是典型的叫板式蒙太奇,这样的表现形式使观众能即时看到想看的;在批斗龙二时,人群的呼喊声的处理用了象征蒙太奇,突显了人们对中共的支持。
电影《活着》影评
![电影《活着》影评](https://img.taocdn.com/s3/m/a36009dcce2f0066f5332263.png)
平民就好——评电影《活着》从玩世不恭的少爷讲起,到平淡温和的姥爷结束,《活着》讲述了富贵这一典型的中国式农民多灾多难的一生。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文革期间龙二被枪毙,富贵跟妻子确认自家是“城镇平民”后松了口气似的自语——“平民就好”。
自从输光了家里仅剩的一个大院,“富贵少爷”就成了普通得再普通不过的平民。
老婆回来时为养家糊口四处奔波唱皮影戏,做了俘虏时念叨“老婆孩子比什么都好”,大炼钢铁时全民奋进也坚决“不能落后”,他有着农民式的勤劳、安贫与愚昧盲从。
个人的命运被历史牵引着,他没有任何反抗的余地,况且,他也不曾去尝试,只有一味地投降、服从,只因那一句“活着比死了好”。
这不仅仅是一个平民的贪生怕死,而是包含了平民发自内心的对生命中的那些“好”的渴望,渴望简简单单的家人团聚,渴望牛长大之后的“共产主义”,渴望好时代里的日子越过越好,简单而又平凡,却是含着微笑的。
富贵写满人生无常的命运,让我们不能再喊那些“为美好生活努力奋斗”的空洞而又喧嚣口号,反而让我们沉下心来思索平民的人生:柴米油盐,喜怒哀乐,生老病死……是的,平民的人生平凡而又多磨,但这并不代表这种人生的平庸无意。
富贵抱着凤霞飞奔到家门口对家珍讷讷地问了一句“回来了?”;富贵为了“给大家鼓劲”在炼钢现场认真卖力地唱皮影戏;富贵和他老婆目送被打成反革命想自杀的春生,喊着“你还欠我们家一条人命呢,你的好好活着”。
这平凡的一幕幕却最让人感动。
不是每个人都能是纵横捭阖,指点江山,然而,平民有平民的质朴、善良、坚韧,成不了国家社会的支柱他们可以做彼此的支柱。
有了彼此就有了活着的乐趣,活着的希望,活着的意义,于是再多的苦难也不至于使他们怨天尤人甚至一蹶不振。
死是短暂的,而生却是永恒的,就像影片最终那群养在旧时盛皮影的箱子里的小鸡,长大,长大,一直长到日子越过越好。
平凡的富贵因为其多难的人生被搬上荧屏展现在我们面前,不是要表现波折面前人生的无奈与绝望,而是要提醒我们,平凡简单的人生也是一种生存方式,它或许跟国家前途人类命运扯不上关系,却仍有其存在的价值,历史不在乎,还有一小群人在乎,所以自己也要在乎。
电 影《《活 着》 赏 析
![电 影《《活 着》 赏 析](https://img.taocdn.com/s3/m/453f66966bec0975f465e284.png)
讨 论 题
• 1、说说在你生活中,让你感到最痛苦的 一件事,你是如何度过的? • 2、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你是如何 把握自己的命运的。 • 3、想想你周围都发生了哪些变化,你又 是如何应对的呢?
生存—生命的意义
• • • • • •
人生尽受福,人苦不知足。 思量事劳苦,闲着便是福。 思量疾厄苦,无病便是福。 思量患难苦,平安便是福。 思量死来苦,活着便是福。
适应并改变
明智的人积极地去适应世界 • 不明智的人固执地要世界适应自己 • 接受、承认 • ——放宽眼界,积极、乐观的着生存的痛苦和痛苦后的麻木或者说是 达观 • 一个破败前不懂得伤心而破败后不能伤心的 人;一个懂得变化的人,一个乐观的人 • 家珍 • 一个独立、富有有家庭责任感和同情心人
几点启示
•生存—适应—改变—发展 •转变认知,积极应对我们周 围的变化 •客观、正确的认识自我
影片内容回顾
•
本片根据余华同名原著小说改编,获得了法国第 47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奖,最佳男主角奖。在影片中 大少爷徐福贵嗜赌成性,妻子家珍屡劝无效,带着 女儿凤霞回了娘家。当夜福贵输光全部家产,气死 了父亲。一年后,家珍带着女儿及手抱的男婴有庆 回家,福贵痛改前非,以演皮影戏维生。可适逢国 共内战,福贵先被国民党抓去当兵,后被俘掳。好 不容易获释回乡,庆幸一家团圆,却发现凤霞生病 成了哑巴。数年后,大跃进运动及文化大革命先后 发生,有庆与凤霞亦先后死去。剩下凤霞难产生下 的孙子馒头,跟老人家继续活着下去。
• 面对变化你可能愤怒,也可能无奈, 也可能窃喜,唯有持第三种态度的人能 从变化中得到最大的好处。
主动积极与被动消极的语言
• • • • • • 被动消极 我必须去.... 我无能为力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 除非..才能.. 他们是不会接受的
《#活着》影评
![《#活着》影评](https://img.taocdn.com/s3/m/a643c26a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2a.png)
《#活着》影评《活着》是一部以丧尸末日为背景的电影,影片讲述了主角在丧尸横行的世界中挣扎求生的故事。
然而,尽管电影中有一些亮点,但其剧情和逻辑上的问题却让人难以忽视。
电影的开场设定就存在一些问题。
丧尸的突然爆发和主角女儿的迅速变异让人感到有些突兀,没有给观众足够的时间去理解和适应这个新的世界。
此外,邻居小哥的尸变过程也显得过于缓慢,给了主角足够的时间反应,这在丧尸题材中似乎有些不合理。
在生存阶段,主角的一些行为也让人感到困惑。
比如,他先吃容易保存的食物,而不是先吃蔬菜和水果,这与正常人的思维逻辑不太相符。
此外,他把食物放进冰箱却不及时处理,导致食物被撞掉地上洒了,这也让人觉得有些不合理。
电影中的一些情节也显得过于巧合。
比如,男主通过无人机找到了信号,但却没有及时通知救援人员,而是选择了自拍并上传到网上。
这种行为不仅让人感到有些愚蠢,而且也不符合现实情况。
此外,男主在与丧尸的战斗中也过于幸运,总是能够在关键时刻化险为夷,这让观众感觉有些不真实。
电影中的丧尸设定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丧尸的行动速度过于缓慢,这让主角有足够的时间去躲避和攻击它们。
此外,丧尸的智商也似乎有些低下,它们只会盲目地攻击人类,而不会采取一些更加聪明的策略。
电影的剧情发展也有些不合理。
比如,男主在生存了一段时间后,突然开始出现幻觉,这让观众感到有些莫名其妙。
此外,电影中也没有解释丧尸爆发的原因和范围,这让观众感觉有些困惑。
电影的结尾也有些仓促和不合理。
男主和女主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困难后,终于成功地逃离了城市,但电影却没有给观众一个明确的结局。
比如,他们是否成功地找到了安全的避难所?他们是否会遇到其他的幸存者?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解答,让人感觉有些失望。
《活着》是一部充满瑕疵的丧尸求生之旅。
尽管电影中有一些亮点,但它的剧情和逻辑上的问题却让人难以忽视。
如果你是一个丧尸题材的粉丝,那么你可能会对这部电影感到失望。
电影活着论文
![电影活着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fcf0fc06137ee06eff918c3.png)
姓名:班级:学号:电影《活着》观后感电影《活着》是中国式的黑色幽默片,主人公福贵的遭遇异常凄惨。
影片透过一个人的一生遭遇,涵盖着人在历史中的命运无法掌控的生命之痛,衍生出了对死亡的苦笑,从而在哲学上也告诉了大家一个很深刻的道理。
《活着》实际上讲述的是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时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部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它富于内涵和哲理太过复杂,至少在那个特殊年代下是普通的——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至九十年代。
我们抛开小说反映的政治因素,单从文学角度说,《活着》绝对可以称为一部不朽的著作。
在我眼中,一部好的小说,绝不是仅仅表达出作者的情感,那还不如去写诗歌来得更直接。
它必须能够客观地反映某种现实,并通过作家自己对于文字的驾驭能力,让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自己所传递的情感。
其间虽有夸张,但不失真实;虽有描写,但不失质朴;虽然写实,但不乏可读性。
这也是我欣赏这部电影的原因。
电影以时间为主线,讲述了福贵如何从游混于社会的阔少爷变成一无所有的佃农,如何从刚开始无所事事的“败家子”到最后持家生活的“顶梁柱”,如何从刚开始的淡漠亲情到后来饱尝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痛。
小说中,作者对于“死亡”的安排更是匠心独运。
父亲的死第一次把他从生活中唤醒,使他开始谋求自己的生活;老全以及伤员们的死使他开始了解到战争的残酷,生活的残酷,更体会到家的温暖;就在他与家人团聚之时,母亲的死更是引发他对自己深深的自责,也让他刚刚品尝到亲情的心跌落谷底;就在一切趋于平静的时候,儿子“有庆”的死再次给了这个家庭以沉重的打击;人近暮年,就连唯一支撑他活下去的希望——孙子“苦根”也离他而去,死因是撑死的…现在看来近乎荒谬的情况,也是当时人们生活中的各种遭遇,集中反映在主人公福贵的身上:生活的疾苦,亲人的离去,一次又一次地体会着从天堂直坠入地狱的感觉,使晚年的他能够平静地讲述这一切。
电影通过一系列的“死亡”来表现“活着”的手法,更能体现出人生的哲理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着》观后感
姓名:张季学号:201002007014 班级:10制药班
不去品尝生活的苦就不会懂得幸福的真谛。
从古至今,有谁没有遭遇过挫折,又有谁没有过不幸的时刻呢?但不论如何,坚强的人都会努力克服艰难而坚持活下去。
有些人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显得脆弱。
但人只要有毅力和决心,就会发现活着就是幸福。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就是要演绎这种坚忍的“活着”。
《活着》讲述的是中国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个富有家庭里发生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夫妇,丈夫富贵,妻子家珍。
由于吃喝享乐,沉迷于赌博,富贵最终把家里的财产输得一干二净。
父亲因为他的堕落气得生病而死。
从此,家破人亡,他们两口子不得不面对苦难的生活。
俗话说:“有果必有因”。
富贵家境衰落,他妻离子散的悲剧是他走上堕落的不归路,成日不思进取吃喝赌博的结果。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得出富贵固执的本性。
他漠视父亲和妻子的多次规劝,执迷不悟,最终致使家境衰败、贫穷潦倒,天天过着痛苦的生活。
他曾被国民党抓住并差点丧命;他曾在被别人鄙视的环境中醒悟。
也就是在那时候,他才反省以前的事,才真正懂得幸福的价值。
影片中有一个关于他教训孩子的情节值得我们思考。
“小鸡长大会成鹅,鹅长大会成羊,羊长大会成牛。
”小鸡怎么能变成鹅呢?或许想告诉孩子,再贫困弱小的人也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吧。
富贵和家珍的故事伴着前进的历史走到中国建国初期。
这期间,他们的孩子友庆被春生(他们的老朋友)骑车撞死了。
其实春生不会开车,却自以为是,结果……这个可怜的孩子再也没有机会品尝妈妈给他做的12个饺子了。
另一个令人痛心的情节是富贵的女儿在生孩子时也不幸死去了。
她的死并不像人们说的那样是由老天爷安排的,我觉得是由当时迂腐的社会观念造成的。
我们都知道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让许多知识分子被批判为资产阶级。
影片中的医生是个典型的例子。
如果给富贵的女儿接生的接生员是个有经验的医生的话,这个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这种情节真令人悲哀愤怒。
亲眼看着自己的孩子死去,身为父母该有多痛苦呀!凤霞的死对当时的社会是一个极大的讽刺,漫天的批斗竟然成为杀害无辜孕妇的凶手!
在故事的最后,悲剧和失败越来越多,眼泪和痛哭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然而故事的结局并不显得突兀,而是蕴涵着生存的神话。
这个千疮百孔的家庭似乎再也经不起生活的折腾了,也算老天怜悯他们,老年有女婿和外孙陪伴。
影片结尾又显得温暖了一些,福贵深情的对外孙馒头说话,眼中满是希冀:“你是赶上好时候了,将来这日子就越来越好了。
”是啊!活着不就图个希望吗?
《活着》是一部意味深长的电影。
富贵和家珍夫妇的人生经历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生活就像是一条路,不总是平坦而笔直的。
人只有一勇气、毅力和信心去面对和克服种种的挫折与不幸,体会幸福的不易与甜蜜,才会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活着是一种证明,是一种历练。
影片充满着大喜大悲的情节,看了让人不禁感叹:人就是这样也只能这样活着,而且必须活着,只要活着就有痛苦,但也会有希望,而希望让人更加珍惜活着的时光。
“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
” 影片中的人们为了活着,忍受着一切的苦难和折磨,为了心中那一份对生命的执着。
故事中尤为宝贵的就是这种思想,我想,作者和导演试图表现的也是这样的思想吧。
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活着才有希望,才能不顾一切的继续活下去。
在福贵的一生中,命运总是一次又一次的强迫他面临生命的抉择。
命运在他活着的时候,将一切都撕碎,包括他的梦。
他本来有儿
有女,他本有他的欢愉,看着身边的人匆匆变作回忆,一切都死了!这样一个苦涩的悲剧,这就是他的命运,可他仍然活着,因为生命要求他活着。
他从没有放弃活下去的信念,从不怨天尤人,并且对生活和未来抱有无限美好的希望。
或许人活着,不为别的,只为自己。
历尽苦难而又坦然自若的活着,其本身就是一种高尚,一种伟大。
当生命中遭遇苦难,活着的生命受到威胁,让人始终不愿放弃生存的便是想要活下去的希望。
活着,是一种资本;活着,才能体会牵挂;活着,才有机会享受快乐,甚至痛苦。
不管路走的有多么艰辛,只要活着,希望就不会消失。
最后,我们的确应该庆幸生活在现在的社会,改革开放后,首先社会相对自由,有能力的人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为社会为人民作出贡献,不会再像影片中出现难产没人救治的情况;再来,法制更加完善,没有驾照的人不能驾车,这就大大减少了那些技术不过关的人开车伤人的事;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社会更加稳定、安定,正是如此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