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美术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合集下载

美术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美术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美术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一、美术学科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美术学科教学不仅仅是教授学生画画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美术学科的教学中,需要多方面的情感参与和心理活动,学生面对形形色色的事物,需要在大脑跨越的协调和灵活的应对,这就需要学生在心理层面上具备一定的能力。

美术学科与心理健康教育密不可分。

美术学科因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表达内心感受,开发情感智力,提高情商。

在美术教育中,学生可以通过绘画、雕塑、摄影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有助于他们理解并管理自己的情绪,增强自信心,培养乐观向上的心态。

在美术学科的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尊、自信和情感表达能力,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坚韧和自信。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种种压力,而压力的应对往往与个体的心理健康有关。

通过美术学科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韧性,增强应对压力和逆境的能力。

在美术学科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表达他们的情感、想法和感受,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心态,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1. 布置作业和课题老师在设计美术作业和课题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选择一些关于情感表达、情绪调节、心理疏导的主题。

让学生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设计一个与心理健康相关的主题作品。

通过这样的作业和课题,可以引导学生用艺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增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2. 利用艺术作品进行引导在美术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介绍一些著名的艺术作品,让学生欣赏和解读这些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和内涵。

通过与学生一起欣赏和讨论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让学生从中获得情感的启迪和提升,增强对美的追求和审美情感,从而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3. 提供情感疏导和心理支持在美术课堂上,老师可以适时提供情感疏导和心理支持,鼓励学生敞开心扉,倾诉自己的烦恼和困扰。

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1.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味美术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品味,提高他们的情感表达和创造能力。

通过欣赏、分析和创作艺术作品,学生能够感受到美的力量,提升自身正向情绪,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美术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通过艺术创作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创作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作品,培养了解决问题和应对困难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

1.调整教学内容,注重情感体验和情绪管理在美术教学中,可以引入一些情感题材的艺术作品,如描绘孤独、友谊和幸福等情感主题的作品。

通过欣赏和分析这些作品,引导学生对情感进行思考和体验,学习情绪的调控和管理,提升自身的情感表达能力。

2.开展艺术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在美术教学中,可以加强学生的艺术创作实践,鼓励他们通过绘画、雕塑和摄影等形式去表达内心的想法和情感。

创作过程中,学生需要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培养他们的毅力和耐心,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3.创设艺术情景,培养学生的情感交流能力在美术教学中,可以创设一些艺术情景,如合作创作、角色扮演和情境创作等活动,让学生在情感交流的过程中培养沟通、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自身的情感表达和交流能力。

1.组织专题讲座和座谈会组织专业教师和心理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和座谈会,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与学生一起探讨情感体验和情绪管理的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2.设置相关课程和学习任务在美术教学中设置相关课程和学习任务,如情感表达和情绪调控的课程,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学习任务等。

通过这些课程和任务,让学生对艺术和情感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提升他们的情感表达和情绪管理能力。

3.开展艺术展览和作品分享活动组织学生参加艺术展览和作品分享活动,让学生的作品能够展示出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情感和创作经验。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增加学生对艺术的自信和自豪感,提升他们的自我认同和自尊心。

美术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美术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美术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促进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艺术创作是一种情感宣泄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释放负面情绪,缓解压力,促进情绪的平衡和稳定。

学生可以通过绘画、雕塑等形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展示自己的内心感受,增强自我认知和自我表达能力,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艺术作品背后的情感和情感表达方式,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从作品中理解艺术家的情感、情绪和内心世界,并鼓励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分享。

通过观察和欣赏艺术作品,学生可以提高对美的感知能力和欣赏水平,培养积极的审美情趣,增强情感交流和沟通的能力,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在美术课堂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情感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情感管理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集体创作活动,让他们体验到合作与分享的乐趣,培养积极的集体情感。

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一些与情感管理相关的知识和技巧,提醒学生如何应对负面情绪,建立良好的情绪调节策略,提升情感抗压能力。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艺术创作和生活中更好地处理情感问题,增强心理韧性,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美术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发展。

通过艺术创作、艺术欣赏和情感教育等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情感表达,提升他们的情感体验能力和情感管理水平,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和心理素质。

这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挑战,提高综合素质和幸福感。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美术教育具有塑造学生健康心理、陶冶学生的情操、树立正确审美价值观等的独特作用,如何更好的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于美术教学之中是我们初中美术老师一直不断探索的课程。

面对学生问题,或许我还没有娴熟的经验和处理方法,但我始终相信,凡事只要自己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努力寻找问题的突破口,善于分析和思考,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

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为人师表,倾心以授。

所以,碰到问题时,我更多想到的是如何应对,如何更快、更合理的处理好各方面的问题。

知识改变命运。

教育,是公平的起点。

教育,就是要让人们看到希望。

小迪这个学生不容易,小小年纪跟随父母来到陌生城市接受教育,作为一名初中生,他所要经受的考验比其他同学要多得多,我们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同样遭遇的同学还有很多,充分利用美术课堂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作为学生工作的一线工作者,需要敏锐的觉察能力,擅于发现问题,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不管哪一位学生,都需与其进行真诚交流,关心他的发展,事情总会迎刃而解的。

此外,当然也少不了虚心求教,不断学习,掌握更多更完善的学生工作方法。

青春对于人生只有一次,青春永远属于力争上游,拼搏进取的年轻人。

通过美术课程,更大程度的用自己实际的、实在的行动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证明学生的价值,证明学校的价值!学校是培养社会人才的基地。

作为培养肩负未来建设使命的人才摇篮,初中的教育工作犹显重要。

而与学生接触最多、了解学生最多的一线教师对初中生品格的形成、正确人生观的确立的指导作用则是重中之重。

教师只有在学生工作中仔细分析每一位学生的个案,用心去体贴、感化自己的学生,才能把学生工作做好。

用自己的爱心与耐心换来学生的认同。

我认为教师应建立在深入、耐心地了解学生真实情况的基础上,以真诚和恰当的激励为新时期教育工作的切入点,从真诚和恰当的激励入手,扎实推进学生工作。

第一,做到对学生真实情况的深入、耐心的了解。

第二,落实辅导环节,更多侧重于进行一对一的帮助。

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美感。

美术教育不仅仅是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他们对美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而艺术创作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和对美的追求,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创作,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美对心灵的滋养和疗愈作用。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更加自觉地通过艺术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美感。

那么,如何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呢?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心理健康相关的主题或情感表达的课题,让学生在艺术创作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可以让学生绘画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或者通过雕塑、摄影等形式进行情感表达。

教师可以在学生的作品展示和评价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引导学生用艺术作品对自己的情感进行反思和调适。

教师还可以通过艺术欣赏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美。

在美术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绘画、构图、色彩等专业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通过欣赏名家作品、学习艺术史和文化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到美的源头,了解美的内涵和意义,并通过欣赏作品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美对心灵的滋养和疗愈作用,从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学校和教育部门也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课程安排,为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支持。

学校可以加大对美术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提供必要的教学设施和资源,培养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能力的美术教师。

教育部门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明确美术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要求和方向,为学校和教师提供指导和支持。

美术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美术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美术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美术学科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促进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情感调节。

在美术学科的课堂上,可以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史和理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的美感和情感体验。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解读,学生可以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也可以通过艺术的力量来调节自己的情绪,释放压力和消除焦虑。

美术学科可以通过绘画、创作和设计等活动,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感。

在美术学科的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绘画、创作和设计等活动,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所思所想。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不断地探索自己的才能和潜力,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

通过和他人分享作品和交流心得,学生可以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支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自尊心和社交能力。

美术学科可以通过艺术创作的过程和成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美术学科的课堂上,学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艺术创作任务和问题。

通过思考和实践,他们不断地追求新颖和独特的解决方案,锻炼了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培养和发展自己的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美术学科可以通过艺术教育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培养学生的自我接纳和他人尊重。

在美术学科的课堂上,学生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和艺术风格。

这些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可以教会学生接纳不同的观点和审美标准,培养他们的宽容心态和多元思维。

美术学科还可以通过教授艺术家的生平和作品,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的努力和成就,促进学生与他人之间的合作和包容。

美术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和情感调节能力,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感,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促进他们的自我接纳和他人尊重。

这些积极的影响将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美术教学具有直观性和感性的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绘画、雕塑、摄影等形式的创作,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和体验通过艺术表现出来,进而促进情感的宣泄和情绪的调节。

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艺术创作来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了解自我,表达情感,从而提升自身的情绪管理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

美术教学注重个体的表现和独特性,强调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为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持。

学生可以通过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展示来展现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提升自信心和自尊心。

教师可以在美术教学中注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展示自我,接纳自我,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适应能力。

美术教学注重感知与观察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对外界事物进行准确的观察和理解。

这为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契机。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绘画、摄影等方式来观察和描绘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等,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

通过观察和感知外界,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培养同理心和宽容心态,进而提升学生的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

美术教学注重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

这为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机会。

学生通过欣赏和理解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感受到美的力量和美的价值,培养积极向上的情绪和态度。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艺术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通过艺术享受来疏解负面情绪,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在实施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个具体的方法:1.作品创作:鼓励学生以自身的经验和感受为主题进行艺术创作,引导学生自主表达情感和思想。

2.心理疏导:通过艺术创作和欣赏,引导学生放松心情,宣泄情感,提升情绪管理能力。

3.情绪调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绘画、摄影等艺术活动来调节负面情绪,培养积极向上的情绪和态度。

4.团体合作:在美术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团体合作,通过合作创作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促进良性的人际关系。

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课程之一。

而美术教学是一门需要发挥心理能力,追求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的课程。

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美术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果,已经成为美术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之一。

一、面对心理问题,美术教育需要有效教学策略美术教育是一种多元素、多感知的艺术教育,通过视觉、听觉、语言和身体等渠道,对学生的感知、想象、表达和体验能力进行全面培养。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有效策略,帮助学生面对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问题。

例如:1.创造宁静的学习环境人在如水般的情境之中,容易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美术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宁静、和谐的学习环境。

通过调节学习氛围、控制噪音和引导学生在专注和冥想的基础上,实现孩子的情感稳定和心理健康。

2.引导学生表达情感美术教育注重个性和情感的表现,教师可以适度引导学生在绘画作品中表达自己的深层情感与体验。

这些绘画体验表达出的情感将潜移默化地加深宣泄舒适效果,帮助学生理解与自己相关的情绪,从而促进心理健康与情感稳定。

3.趣味与乐趣共享美术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和良好的学习态度,教师应该设计趣味化、富有启发性的绘画课程,帮助学生感受艺术之美和自我探索的乐趣,从而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与学习疲劳,促进心理健康。

二、美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美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对不容分割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和交融,要做好融合工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慈善性课程美术教师应该把握每一次教学机会,为学生成长发挥积极作用。

让学生感受到美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紧密关系,并加强个体与群体的理解,从而增强心理辅导的功能。

2. 培养多元的教育方法美术教育注重培养多元化视角、关注学生个性以及响应社会多元化需求的能力,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人格教育和精神修养的培养,引导学生感受文化和艺术的内涵,帮助学生获得艺术的启发与积极的人性补充。

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增强情感管理能力和应对压力的重要手段。

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美术创作水平的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全面培养学生成为有情感智慧的美术人才。

美术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和情感管理能力。

美术作品是学生情感的表达器,通过自我创作,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增强对自我身份的认知。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创作,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艺术评论和情感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提高情感管理能力。

美术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应对压力和逆境。

高中阶段,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社交压力等多种压力因素,很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通过美术创作,学生可以有一个独特的情境来释放压力,缓解紧张情绪。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手工艺术创作,让他们沉浸在艺术创作中,享受创作的乐趣,从而降低焦虑和压力。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作品进行情感指导,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

美术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人文情怀,而美术教育则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欣赏和分析经典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去感受、品味艺术的美和深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览、艺术活动等,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

有效利用美术教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有效利用美术教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有效利用美术教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1. 引言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美术作为一种表达情感和创造力的艺术形式,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本教案旨在探讨如何利用美术教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帮助学生发展积极的情感态度和自我认知。

2. 目标- 了解美术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 研究如何设计和实施美术教案,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 探索如何评估学生在美术活动中的心理健康状况。

3. 理论基础3.1 美术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表明,参与美术活动可以降低焦虑和抑郁水平,提高情绪稳定性和创造力。

美术创作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增强自我认知和情感调节能力。

3.2 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个体差异性: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美术活动。

- 安全感:创造一个安全、支持的环境,让学生自由表达。

- 目标导向:明确美术活动的目标和预期成果。

4. 教案设计4.1 教学内容- 绘画技巧:教授基本绘画技巧,如线条、色彩、构图等。

- 主题选择: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主题,如家庭、友谊、梦想等。

- 创作过程:引导学生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4.2 教学方法- 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引导学生研究绘画技巧。

- 引导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 分组讨论:学生之间进行作品分享和讨论,促进情感交流。

4.3 教学评估- 过程评估:观察学生在绘画过程中的表现,了解其情感状态。

- 成果评估:评价学生的作品质量,了解其情感表达的深度。

-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方案。

5. 教学案例以“家庭”为主题的绘画活动:-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表达对家庭的爱和感激之情。

- 教学过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绘画表达对家庭的感受,鼓励学生分享家庭故事和照片。

-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绘画过程中的情感变化,评价学生的作品表达效果。

6. 总结利用美术教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发展积极的情感态度和自我认知。

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Jiao fa tan hang 衽美术教学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美术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具有浓厚的人文性,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品格素养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

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一、以作品唤起情感的共鸣美术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着民族智慧。

以剪纸为例,剪纸作为民族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学生在学习剪纸艺术的过程中,能够对民族文化形成正确的认知,生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建立起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不同的美术作品,如极具地方民族特色的建筑,以及经典、传统的美术作品所呈现的艺术特色有着显著的差异。

这些作品造型优美,让人看了心旷神怡。

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能够舒缓心理的压力。

欣赏饱含美好情感的作品,也能够端正学生对生活的认知,让学生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生活。

美术作品中线条和色彩的不同搭配,会传递出不同的情绪、情感色彩。

规律的线条能够让学生感觉到冷静和沉着;扭曲、变形的线条会让学生产生焦虑感。

在色彩方面,绿色代表生机与活力,红色代表热情和振奋。

学生欣赏色彩清新、线条简约的画作时,会感到平静和放松,可以调节繁重学习任务带来的压力。

在美术创作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不同的色彩和线条,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得到“倾诉”的目的;也可以带领学生研究美术作品中线条和色彩的运用技巧,在创作中积极地融入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让学生勇于表现自我,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O二、且做且学,唤醒对生活的美好感知教师布置趣味性的美术作业,可以让学生在参与作业实践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形成欣赏生活、发现美好的品质,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也能够让学生在自主创作的过程中产生自信,从而将美术创作作为一种爱好和特长坚持下去,保持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在作业设计中,教师要注重作业的个性化、创新性,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比如,在“春天的畅想”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布置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自主创作,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寻找触动心灵的景象。

美术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渗透

美术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渗透

美术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渗透
简介
本文旨在探讨美术教学中心理健康渗透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美术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还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他们提供一个积极、健康的研究环境。

重要性
1. 美术作为一门创造性的学科,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表达能力。

2. 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耐心和毅力,提高他
们的情绪调节能力。

3. 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可以让学生学会接受他人的意见和批评,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实施方法
1. 创造积极的研究环境:教师应营造积极向上的研究氛围,鼓
励学生尝试新的创作方式,提供支持和鼓励。

2. 引导情绪表达:教师可以通过美术作品的创作,引导学生将
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帮助他们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绪。

3. 培养合作精神: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创作,让他们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想法,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积极的沟通方式。

4. 鼓励自我评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客观评价,从中发现自己的优点和改进的方向,培养积极的自我认知能力。

结论
美术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渗透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创造积极的研究环境、引导情绪表达、培养合作精神和鼓励自我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培养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渗透心理健康的美术教案

渗透心理健康的美术教案

渗透心理健康的美术教案
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美术教育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心理健康渗透途径,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美术教育来渗透心理健康,以及设计一份心理健康的美术教案。

渗透心理健康的美术教案内容
1. 美术作品欣赏
通过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情绪表达能力。

2. 创作绘画
让学生进行创作绘画,可以帮助他们表达内心的情感,释放压力,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3. 色彩心理学
通过色彩心理学的教育,让学生了解不同颜色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心情的颜色。

4. 艺术治疗
引导学生通过美术创作来进行心理治疗,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教案设计要点
1. 设定明确的教育目标
明确美术教育对心理健康的渗透目标,例如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等。

2. 选取合适的美术作品
选择能够激发学生情感的优秀美术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艺术之美。

3. 创设宽松的研究环境
创造轻松、愉快的研究氛围,让学生在美术教育中感受到放松和愉悦。

4. 引导学生进行情感表达
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勇于表达内心情感,释放压力,培养积极的心态。

通过以上设计,可以使美术教育更好地渗透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美术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渗透

美术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渗透

美术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渗透1. 引言在当今社会,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为一门关注人类情感和认知发展的艺术学科,美术教学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途径。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有效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美术教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2.1 美术教学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情感宣泄:美术创作是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释放压力,调节情绪。

- 认知发展:通过绘画、雕塑等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提高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认知能力的提升。

- 自尊与自信:学生在美术创作中获得成功体验,有助于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

2.2 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情绪管理:帮助学生学会正确面对和处理情绪,避免情绪失控带来的负面影响。

- 人际交往: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 自我认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

3. 心理健康渗透的策略3.1 创设安全、舒适的课堂环境- 建立信任关系: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感受,营造一个包容、支持的氛围。

- 鼓励自由表达: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进行创作,不拘泥于技巧和结果。

3.2 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情绪认知: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和调节。

- 自我探索:通过美术创作,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提高自我认知。

- 人际交往:利用小组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3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绘画疗法:运用绘画活动,帮助学生表达和处理内心的情感困扰。

- 雕塑创作:通过雕塑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自我表达和情感释放。

- 欣赏与评述: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培养审美情感,提高情感素养。

3.4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关注特殊需求:对于有心理困扰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提供个性化的辅导。

- 设置合适的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合适的创作目标,使学生在努力后能获得成就感。

美术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渗透

美术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渗透

美术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渗透1. 引言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在自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技能和知识水平的提升,还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渗透到美术教学中,旨在通过艺术活动的独特魅力,帮助学生释放压力、提高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审美情感。

2. 美术教学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2.1 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美术教学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和欣赏各种艺术作品,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在欣赏和创作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艺术的美,从而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愉悦,有助于缓解学习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美术教学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绘画、制作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这种表达方式有助于学生释放内心的压力和负面情绪,提高心理素质。

2.3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获得教师的肯定和同学的赞扬。

这种正面的反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更加坚定和乐观。

2.4 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美术教学往往需要学生进行合作创作,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创意,从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心理健康。

3. 心理健康在美术教学中的渗透策略3.1 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教师应注重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包容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充分放松心情,享受艺术创作的乐趣。

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创意,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不对学生进行负面评价。

3.2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因材施教。

对于有心理困扰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3 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应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将绘画、雕塑、设计等不同艺术形式融入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美术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美术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美术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美术学科的创作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表达情感、释放压力。

在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情感、情绪通过色彩、形状等艺术形式表达出来,这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宣泄,减轻心理压力。

通过美术作品的创作,学生可以找到合适的方式来宣泄负面情绪,提升情感管理能力,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美术学科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在美术作品的观察和创作过程中,学生需要细致观察对象,并将所观察到的事物进行再现或创造。

这种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使他们更加敏锐地发现和理解周围的事物,从而增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提升自我认知能力。

美术学科的教学也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表达和自信心。

通过美术作品的创作和展示,学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获得他人的认可与肯定,从而增强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

在美术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与支持,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在美术学科的教学中,老师还可以通过相关的绘画作品、艺术作品来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分析和欣赏名家的作品,学生对于人生、情感、家庭、社会等方面的问题有了新的认知,可以从中得到对心理健康的启发。

在教学活动中,老师也可以引导学生用艺术的形式去探讨和表达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话题,比如情绪管理、人际关系、成长困惑等,让学生在美术作品中找到对应的表达方式,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美术学科的教学还可以通过启发性问题、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提出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让学生从艺术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历,从中获得他人的理解和支持,培养积极的心理健康态度。

美术学科的课堂教学在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美术作品的创作和鉴赏,学生可以提升自身的情感管理能力、压力应对能力以及自我认知能力,培养积极的心理健康态度,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美术学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教案

美术学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教案

美术学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教案一、引言本教案旨在介绍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美术学科中,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及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本教案将提供一些实用的策略和方法,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参考和运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对学生发展的积极影响;2. 掌握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美术学科教学中的方法和技巧;3. 增强学生的情感认知、情绪调控和艺术创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与情绪理解:- 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和分析艺术作品,培养情感认知能力;-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绪,并理解他人的情绪。

2. 通过美术创作促进情绪调控能力:- 引导学生利用美术创作的方式表达情绪;- 培养学生处理负面情绪的能力,提升情绪调控水平。

3. 美术学科与心理健康主题的结合:- 在美术教学中引入与心理健康相关的主题,如自我认同、自尊心等;- 通过美术创作帮助学生探索与心理健康相关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四、教学策略1. 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利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艺术展示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设计富有情感体验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情绪的表达和调控。

2. 鼓励自主研究和思考:- 提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在艺术创作中表达独特的观点和情感。

3. 提供积极的反馈和支持:- 对学生的创作和表达给予积极评价,增强其自信心;- 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给予适当的支持和指导。

五、教学评价1. 考察学生对情感及其表达的理解和运用能力;2. 评估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和在美术创作中的表现;3. 分析学生对心理健康相关主题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六、参考资源1. 《情绪智力与艺术教育》(杜娟著)2. 《美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实证研究》(王丽娜著)以上是关于美术学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教案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够为教师们在美术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

美术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渗透

美术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渗透

美术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渗透引言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个体的心理健康,而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应该注重心理健康的培养。

美术教学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在其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本文将探讨在美术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方法与策略1. 培养情绪表达能力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以帮助学生通过绘画、雕塑等方式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情绪。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美术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鼓励他们勇敢面对自己的情绪,并通过艺术创作找到宣泄的途径。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情绪表达能力,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

2. 引导积极思维美术作品可以展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创作积极向上的作品,如描绘美好的场景、表达对未来的期望等,来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

这有助于学生培养乐观的心态,增强他们的抗挫折能力。

3. 培养自我认知能力美术作品可以反映学生的内心世界和个性特点。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创作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

通过与艺术作品的互动,学生可以培养自我认知的能力,加深对自己的理解,从而有助于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4. 提升审美情趣美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欣赏各种艺术作品,培养他们对美的敏感性和鉴赏能力。

这有助于学生培养积极的情感体验,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进而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结论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心理健康的发展。

通过培养情绪表达能力、引导积极思维、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以及提升审美情趣,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健康的研究环境,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心态,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注重心理健康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是大家比较关注的话题,以学科渗透的方式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和点化,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笔者认为,美术教师也可以利用美术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鼓励互借工具、培养互助精神在我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就听到别的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懒,上美术课只带本书,其他的东西都不带,真是没办法上课。

”我怀着不安的心情去二年级上美术课,果不其然,许多学生都没有带全材料。

正在懊恼之际,我发现了一个坐得端端正正的小朋友,在他的桌子前放着两盒水彩笔。

我走到他跟前问道:“小朋友,你怎么带两盒水彩笔啊!”这位小朋友认真地说:“老师,我家里刚好有两盒水彩笔,所以就带来了。

我想要是有小朋友没带我可以借给他。

”听了这位小朋友的话,我心头一喜:“我不正可以借此机会给学生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教育吗?”于是,我组织学生进行了讨论,通过讨论,同学们对刚才那位小朋友的行为进行了肯定,同时表示要向他学习。

我的目的达到了,学生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一直记得要带绘画工具,即使忘带也有同学主动借给他。

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望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在理性上、情感方面的互动过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力,会逐渐发展成为个体活动的内在动机。

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中我充分应用美术教材的特殊性,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通过创设情景,带领学生实地写生,通过和音乐、舞蹈、泥塑等的整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牢固掌握有关知识的目的。

三、采用多样方法、创设和谐氛围要使每个同学的人格都能得到健康发展,关键之一就在于要为他们创设平等自主、充满关爱,尊重个性的教育环境。

1 真诚的老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美术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美术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美术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美术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和心理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增强学生自我认知、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审美情趣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美术学科可以通过自我认知的培养来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

通过绘画作品和创意的表达,学生可以反思自己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并对自己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在美术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感知自身的情绪和心理反应,并通过自我评价、自我激励等方式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美术学科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创意是美术学科的核心要素,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通过美术学科的课堂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能够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和适应性。

美术学科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心理健康的形成。

美术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和审美性,能够促进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的提升。

通过欣赏名画、学习艺术史和文化背景,学生可以培养自己对美的敏感,提高审美情趣。

美术学科的课堂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从艺术作品中寻找美的感受和情感寄托,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心理幸福感和满足感。

美术学科的课堂教学能够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培养创新思维和提升审美情趣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通过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和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发展积极心态和健康的人格特质。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术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在美术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现代教育中越来越凸显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注重在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渗透。

所谓育人先育心,而作为新时期的美术教育,我们要如何去改变以往的美术教育观念、教育形式,挖掘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状态等的教育元素,最终获得“润物细无声”的最佳教育效果,值得我们去不断探索。

[关键词]学科渗透;心理健康;美术教育;
近年来,不断有各种关于中小学生轻生的报道屡见不鲜,有离家出走、吸毒甚至跳楼轻生等,是家庭原因还是教育问题,令人深思。

不管是哪一方面的原因,暴露出来的是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弱。

在学校方面,一直都在探索如何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最好最直接的办法除了正常的心理辅导之外,就是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在所有学科中,美术教育具有塑造学生健康心理、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树立正确审美价值观等的独特作用,我一直在探索如何更好的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于美术教学之中。

一、美术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要想在美术教学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得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的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⑴。

而美术本身就具有“教化”的功能,因此教师必须深入地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挖掘美术本身的心育内容,掌握什么东西是学生需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

美术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载体,从古至今的美术作品,无不体现了画家的内在思想与审美追求,无不体现画家的激情与无奈。

空洞说教,会容易造成学生的审美疲劳,而美术教育就是用图式审美的视觉体验,陶冶学生的性情,让学生跟随艺术作品的节奏感进行律动,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审美过程,让学生跟美术作品对话,在情感上跟艺术品产生共鸣。

二、美术教学过程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
教学是一种多边互动的过程。

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师生关系、课堂秩序、学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课堂上教师的表扬与批评、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的处理,都将对学生的情绪产生重大影响。

所谓情绪:指“在人的认知层面上的主观体验、生理层面上的生理唤醒,在表达层面上的外部行为”⑵。

它能集中反映出学生是否对课程感兴趣。

美术课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向上、自由、发展的学习空间。

老师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轻松开放的学习氛围,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的情绪,这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

美术教学过程有一个先天优势,教师可以用大量图片、视频、实物、动手演示、亦或让学生亲身体验等方式,创造出这样一个空间氛围,使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的热情,达到教育的目的,反之,课堂气氛过于紧张,呆板,充满敌对,会使学生思维混乱、迟滞,行为对抗,导致课堂秩序混乱。

因此,创造愉悦的学习情绪,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其心育的功能。

然而,美术课毕竟不是心理健康课,如何才能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值得我们去探寻:
1、教师应树立现代教学目标观。

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突飞猛进,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速度越来越快,传统的教学观念不能满足21世纪的现代学生的
需求。

而教师往往只注重从自己出发,向学生灌输他们的思想,没有真正的去了解现在学生的心理特征,即是用老办法教新学生,那肯定会出现所谓的“问题学生”。

传统的教学是一种知识教学,强调知识传授并以学生获得知识为最终目的。

如有的美术教师在上美术欣赏课时,专业素养很高,自己滔滔不绝,不顾学生的反应,这就违反了“以生为本”的教学规律,也不利于学生审美体验的培养。

现代美术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现代化的教学条件让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就能欣赏到大量优秀的美术作品,学生的选择性更大,这就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才能从各方面满足学生的的好奇心理,能更好的在心理上进行正确的引导。

现在提倡的“教书育人”观、“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

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有思想政治工作和知识技能训练应达到的水平,还要有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的能力,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全面的作用,。

2、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发掘渗透的主要内容。

“美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⑶美术教材上有很多可以加以引申,并成为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

如校风校纪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团结互助精神的培养,热爱祖国等等。

根据我校德育“三立”课程,初一先“立归”,其中一条“穿成套校服上学”,我就结合教材中《多姿多彩的服装设计》一课,开展了《我的校服我设计》——中学生校服设计课程。

教学过程中,有学生认为“校服呆板、没有特点,个性都得不到张扬”。

我很肯定的表扬了学生想法,同时也提出了学校校服的特点和一个学生的标志,即鼓励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培养,还想学生传达了一个社会人的基本概念。

我又根据学生忽略传统艺术、沉浸在美、日漫画里,我又开展了历代书法作品欣赏和中外美术经典鉴赏等。

同此种种,在学生中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给学生的心理进行洗礼。

3、精选教学内容,巧妙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我们常说:教无定法、法无常法。

同样,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没有固定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教育是以一种自然而然、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实现教育目标,具有潜移默化的效果。

教育没有捷径,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学科的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如有的老师擅长运用视频资源,让学生在视听的过程中感受艺术的魅力,陶冶学生的心灵;有的老师运用优美的语言,让欣赏课不再枯燥,而是沉浸在如诗似画的想象之中等等,但不论用哪种方法,我们应该遵循是以“学生为主”的原则,不要老师自己唱“独角戏”。

毕竟教育的对象是学生。

但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教师要根据美术作为课程它的具体内容和这些内容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寻找合适的渗透点。

我们反对作秀,在渗透的过程中,讲究自然、贴切,并能与整个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浑然一体,环环相扣,不做作,不生搬硬套,无中生有。

其次,在具体的渗透过程中,教师还要把握好“度”。

美术课跟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毕竟有质的区别,在一节课中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不宜过长,不脱离美术进行心理教育,,不然就喧宾夺主,不叫学科渗透,而叫心理辅导课了。

所以,在美术学科教学过程当中,要充分调动教师的教育智慧,适时的进行
心理健康教育并加以指引,解除学生心中的迷惑和恐惧,每一个问题行为都有一个深层次的心理问题,如果教师能运用教育智慧,就能在课堂当中游刃有余,引导学生在你的课堂里活泼、自由、健康的成长。

注释:
(1)张厚粲主编《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51页
(2)张厚粲主编《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75页
(3)劳凯声主编《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6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