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留守儿童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留守儿童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留守儿童教育研究文献综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伴随农村劳动力转移而产生的新问题,涉及农村未成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农村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留守儿童”逐渐成为农村中学教育的一个难点,更是社会各个部门所不可忽视的。

他们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的出现,引起了一系列的基础教育问题,如厌学、流生、问题青少年,这不仅影响到这些孩子本身的健康成长,也影响到农村人口综合素质的提高。

影响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国策,影响到《义务教育法》的深入实施。

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是家庭、学校的责任,政府及社会各界也是责无旁贷,面对“留守儿童”,我们应该形成共识,齐抓共管,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一)政府应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给予高度重视。

我校小勐统中学现在有88名在校“留守儿童”,几乎是每一班有有“留守儿童”,面对现实问题,政府在经费调控、政策扶持、社会管理方面积极主动,切实解决问题,寻求新对策。

第一,增加农村义务教育投入,解决“留守儿童”住宿问题。

第二,组织社会力量共同关爱“留守儿童”。

针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对于提高全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家庭、社会对留守儿童的生存和成长都肩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三方面缺一不可。

(二)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学校是儿童少年成长的乐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各环节,这要求在学校教育与管理上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

一是要建立学校“留守儿童”管理档案,建立学校热线,教师、学生与家长保持经常性联系,有助于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及时沟通,学生学习生活上的障碍能及时破解,亲情教育也得到一些弥补。

二是要丰富校园文化。

四是要落实帮助“留守儿童”的责任机制。

同时学校要建立关注“留守儿童”生活的后勤保障机制,使儿童在学校不仅有丰富的学习生活保障,而且能养成节俭、卫生的生活习惯等。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一)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全球关注的紧迫话题,虽然我国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独特时代背景下产生特殊现象。

但国外也会发生劳动力大幅度流动的浪潮,它不时发生在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但这一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落后地区显得更为明显。

正因为如此,留守儿童问题属于所有国家都要积极应对的实际问题,但也存在因国家或地区的现实差异性,其问题特点也存在差异。

国外关于移民人口儿童抚育课题的研究大多反映在国际移民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和由其亲属抚育儿童这两方面,这二者都属于亲子分离后的委托抚养范畴。

国外专家学者通过对上述两种留守儿童模式的研究,发现大部分委托抚育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Kuo认为,当孩子被留守后,儿童的安全存在隐患并且学习教育也会受到不利影响,并且也容易受到虐待,其被留守的经历还会对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1]国外这些流动人口子女抚养问题的研究,为解决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抚养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启发。

国外有专家从人口迁徙的角度研究了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家庭教育缺位问题,从物质生活保障方面来说,SHU Wen认为:如果父母外出打工能因此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能因此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教育和成长的物质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积极作用。

[2] 但Mordeno Imelu G在多项实证研究中发现,孩子在关键的成长时期因父母的缺位带来的是亲子关系不佳,让孩子与父母关系疏远,家庭教育和关爱的缺位带来的是孩子长期成长中无可挽回的身心伤害。

[3]另外,儿童要想获得健康成长,这与他们的心理健康有着密切关系,心理健康的孩子往往综合素质会更高。

但由于留守儿童普遍面临家庭教育缺失,缺少父母陪伴和关爱,他们大多数会有沟通障碍或性格孤僻的情况。

Davis Jason指出,与其他留守儿童相比,孩子们需要在家里做更多的工作,而这些家务活会耗费孩子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影响被遗弃儿童的教育质量。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机会。

然而,这一社会现象也带来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

这些孩子因为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无法享受到正常的家庭教育和关爱,导致他们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其原因,探讨有效的解决策略,以期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和心理健康状况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本文将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调查的方式,全面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和特点。

结合相关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理论,分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包括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

接着,本文将从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层面,提出一系列具体的解决策略和建议,以期构建一个多方联动、协同合作的关爱体系,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本文还将对提出的策略和建议进行实证评估,以检验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和重视,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贡献一份力量。

二、文献综述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留守儿童指的是因父母长期外出务工或离异等原因,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由祖父母、亲戚或朋友照顾的儿童。

这一特殊群体面临着家庭结构不完整、亲情缺失、教育资源匮乏等多重困境,其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国内外学者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

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等方面。

研究发现,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与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支持等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等()通过对某地区留守儿童的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存在,且家庭环境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等()则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出发,提出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师生关系等措施来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留守儿童论文及文献综述

留守儿童论文及文献综述

留守儿童论文及文献综述留守儿童是指在农村地区,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长期不得陪伴在父母身边生活的儿童。

在中国,留守儿童问题逐渐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本文将对留守儿童问题展开论述,并进行相关的文献综述。

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包括心理健康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社会适应问题等。

首先,留守儿童由于与父母长期分离,常常面临孤独、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研究表明,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更容易出现自卑、情绪不稳定等心理健康问题。

其次,留守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面临不少困境。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注和指导,他们的学习成绩常常滞后于非留守儿童。

此外,由于缺乏丰富的社交经验,留守儿童在学校中也容易受到同学排挤和欺凌。

最后,留守儿童在社会适应方面也存在挑战。

与其他儿童相比,他们更容易陷入犯罪、早婚和早育等问题。

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学者们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案。

首先,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

研究表明,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恢复至关重要。

其次,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条件。

相关研究表明,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机会,加强与学校的合作,有助于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和社交技巧。

此外,社会各界应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援助,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帮助。

文献综述显示,留守儿童问题在过去几年里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许多学者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和定性研究等方法,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们的研究成果丰富了我们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认识,并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并非一蹴而就。

它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扶助和保护;学校应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关怀;家庭应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需求,尽力与他们保持联系;社会各界应加强社会支持网络建设,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机会。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重的社会问题。

我们必须认识到其存在的困境,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帮助他们。

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

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

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或监护人长期外出工作而留在原居住地独自生活的儿童。

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和照顾,留守儿童可能面临心理健康问题。

下面是一些关于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的文献综述。

1. 杨婷婷,王军. (2017).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综述.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5(1), 120-123.
该综述回顾了近年来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包括心理压力、焦虑、抑郁和自卑等方面。

作者提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和原因,并探讨了可能的干预措施。

2. 赵江婷,徐文婷,燕春芳,戈雪梅. (2016).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干预研究述评. 现代预防医学, 43(20), 3789-3792.
该述评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和干预措施三个方面综述了相关研究。

文章强调了社会支持、心理教育和亲子关系的重要性,并讨论了社区和学校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干预作用。

3. 吴晓雅,吴国华,胡玉梅,何杰. (2013).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干预研究综述.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8(12), 956-959.
该综述介绍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焦虑、抑郁、自尊和适应能力等方面。

作者探讨了社区和学校的干预措施,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4. 林海燕. (2018).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方向, 4,
134-136.
该研究综述了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现有研究,包括心理压力、自尊和亲子关系等方面。

文章还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如干预方法和评估工具的改进。

以上是一些关于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的文献综述,有助于了解留守儿童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可能的干预措施。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与日常生活的文献综述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与日常生活的文献综述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与日常生活的文献综述摘要:留守儿童问题日益成为当代社会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学术界对此也进行不少调查研究,对此也有不少争论。

本文将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和日常生活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回顾与归纳,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与日常生活问题产生的背景、留守儿童的数量规模与特点、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生活问题的情况和特点以及现实性对策等几个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对全面认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和日常生活的问题、了解当前的研究进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日常生活;文献综述一、留守儿童问题的背景由农村向城市的认可大规模流动已成为中国20余年的社会历史现象。

到2000年人口普查时全国流动人口规模已经超过1亿。

这些流动人口以及农村青壮年为主,在人口流出密集的地区,农村留守家庭问题开始凸现,特别是“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留守家庭”以及“留守儿童”的问题与人口的流动相伴而生,留守儿童这一群体所受到的影响和呈现的问题又有所差异。

由此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和日常生活的问题也逐渐的浮出水面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与日常生活研究(一)、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父母一方或双方出去打工,留守在家的孩子在其生活中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叶敬忠的《别样童年》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情况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调查,如下所述:1.留守儿童的生活照料;2.留守儿童的闲暇活动;3.留守儿童的劳动负担;4.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5.留守儿童的自我生活管理。

(二)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的主要类型有单亲教育、隔代教育、亲属教育以及寄宿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许多的问题,如家长缺位又缺职、隔代监护力不从心。

许多的家庭教育侧重于儿童的智力教育而忽视道德教育,品德教育等。

学者普遍认为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之后给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弱化。

家庭结构的不完整致使家庭教育对孩子在思想方面,学习方面,心里方面,安全方面,行为方面产生不利的影响。

留守儿童论文及文献综述

留守儿童论文及文献综述

留守儿童论文及文献综述留守儿童是指在农村地区,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将子女留在家中由亲戚或奶奶爷爷等其他成年人照顾的儿童。

随着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的激增,留守儿童问题在中国逐渐凸显。

本论文将对留守儿童的现状、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进行综述和讨论。

一、留守儿童现状留守儿童的数量庞大,据统计,中国的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6000万。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面临着诸多困境。

首先,他们缺乏父母关爱,无法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其次,他们面临着教育和心理健康问题,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心理辅导;最后,他们还容易受到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增加了犯罪和青少年问题的风险。

二、留守儿童的影响留守儿童问题对儿童身心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教育方面,留守儿童往往面临学习压力和思想孤立,导致学业成绩下降。

同时,由于缺乏亲子交流和家庭教育,他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能受到严重损害。

此外,留守儿童还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他们常常感到孤独、无助和情感空虚,易患抑郁症和焦虑症。

长期处于这种心理状态下,可能对他们的未来造成长远的影响。

三、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方案为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各级政府、学校、社会组织和家庭都需要共同努力。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解决方案:1. 家庭关爱加强:父母尽量减少外出打工时间,增加与孩子的交流和陪伴,创造更温暖的家庭氛围。

2. 学校支持与帮助:加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制定更贴合他们需求的教育方案,提供更多的学习辅导和心理咨询服务。

3. 社会关怀与支持: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可以积极参与到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和帮助中,开展关爱活动,提供爱心陪伴和心理支持。

4. 制度保障:政府需要加大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和投入,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政策,确保留守儿童的权益得到保障。

四、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需多方合作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关注,只有政府、学校、社会组织和家庭多方合作,才能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

总结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社会问题,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农村留守儿童文献综述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文献综述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文献综述论文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大量农村居民涌向城市寻找更好的生活机会,而他们的子女由于各种原因而被迫留守在农村。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学术界的研究。

本文旨在综述农村留守儿童相关文献,分析其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一方父母外出打工,留下未成年子女独自在农村生活的现象。

根据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他们普遍面临着教育和成长环境的问题。

由于缺乏性别角色的指导和亲子关系的互动,留守儿童易受到欺凌、性侵犯和其他不良行为的影响。

同时,他们也面临精神和心理问题的困扰,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

二、留守儿童问题存在的挑战和影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涉及多个层面的挑战和影响。

首先,教育方面,留守儿童的学习机会受到限制,缺乏家庭关怀和指导,导致学业成绩普遍较差。

其次,心理健康方面,他们易受到孤独、自卑、焦虑等负面情绪的困扰,甚至引发心理障碍。

此外,农村留守儿童还面临照料不周、生活不便、安全隐患等问题,这些影响着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策略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相关研究和实践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策略。

首先,加强家庭教育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

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和父母的教育意识,通过家长参与教育、亲子关系建设等方式,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

其次,加强社区和学校的支持是必要的。

社区可以提供各类兴趣活动、教育资源等,学校可以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以及智力开发等辅导。

同时,加大对农村教师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关爱留守儿童的意识,也是有效的解决手段。

此外,政府部门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并加强宣传,引导社会各界关注留守儿童的问题。

四、前景展望尽管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影响,但随着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相关研究和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可以得到更好的解决。

农村“留守儿童”文献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文献综述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作业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姓名:张智渊
班级:07小教(学前)
学号:12007240880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单位:宁大教育学院作者:张智渊学号:12007240880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与变迁,农村家庭经历着深刻变化,其中最突出的现象是留守家庭的大量出现。在很多贫困落后乡村,由于许多父母选择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和小孩呆在乡村,形成数量庞大的留守家庭、留守儿童。据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多万人,并呈继续增长趋势
1.1.1家庭结构
父母双双长期外出打工后,农村“留守幼儿”家庭结构的变化影响着家长与孩子的相互作用,导致家庭教育出现失调现象,从而影响着农村“留守幼儿”的社会化过程。我国学者曾对家庭结构与幼儿个性发展进行相关研究。研究者认为,三代人家庭比两代人家庭在教育子女上有更多的弱点,祖辈对孙辈多偏重于养育。而农村“留守幼儿”家庭基本上是“隔代家庭结构”(这是一种特殊的三代人家庭),这种家庭在教育子女上有更多的弱点,一方面,祖辈多偏向于养育,较溺爱孩子,易使“留守幼儿”过于放纵、任性、唯我。另一方面,农村“留守幼儿”长期缺乏父母亲的抚养与教育。而父母亲是幼儿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在幼儿的社会情感、社会认知、社会交往和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过程中,父母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农村“留守幼儿”家庭结构的特殊性,造成了农村“留守幼儿”生活中“重要他人”的缺失,不利于他们的社会化。
1.1.3家庭经济状况。
农村“留守幼儿”家庭在夫妻双双外出打工,家庭经济状况有所好转,从而对其家庭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用。出于补偿的心理,农村“留守幼儿”父母和老人在经济上对农村“留守幼儿”往往是有求必应的。这不利于“留守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

留守儿童论文文献综述

留守儿童论文文献综述

留守儿童论文文献综述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到城市打工,而他们的子女也面临着留守现象。

留守儿童,指的是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工作而留在农村的子女。

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学者们对留守儿童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讨论。

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了解留守儿童在心理、教育和社会关系等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并探讨可能的解决办法。

一、心理问题许多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在心理上更容易出现问题。

他们可能感到孤独、焦虑和自卑,缺乏安全感和亲情的滋润。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他们在学习和社交中遇到困难,甚至出现行为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

研究者提出,建立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增加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支持,是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

二、教育问题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由于缺乏足够的监护和家庭教育,他们常常缺乏自律能力和学习动力。

加之农村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他们往往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机会。

这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和未来的发展,也加大了城乡教育差距的存在。

一些研究者提出,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加强对留守儿童的个性化辅导和关爱。

三、社会关系问题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常常缺乏亲密的家庭关系。

他们可能更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面对同伴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困境。

这也可能导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感到孤独和无助。

研究表明,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支持和关爱至关重要,同时,加强校园社会工作和心理辅导的力度,也能帮助留守儿童改善他们的社会关系问题。

四、解决办法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办法。

首先,加强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投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以满足留守儿童的需求。

其次,加强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参与,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此外,加强学校教育和心理辅导,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和心理支持,也是改善留守儿童状况的重要途径。

最后,家庭教育的力量不可忽视,家长应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和成长,营造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

中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文献综述

中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文献综述
关键词 : 守儿童; 育 ; 留 教 问题
中 图分 类 号 :9 3 5 C 1.

文献 标 识 码 : A
对 于 留守 儿 童 教 育 管 理 中存 在 的 问题 , 目前 主要 的
留 守 儿 童 的 概 念 界 定
自上世纪 8 0年代农 民大规模 进城 务工 以来 , 留守 “ 儿童” 的概念越来越为大家关注和熟知。
的都 包 括 在 内 , 枫 、 善 同将 父 母 外 出务 工 时 问 界 定 为 胡 李

原 因, 也有学校 、 区、 社 家庭 等多方 面 的原 因。社会 制度 方面 , 学者们都 承认 城乡 二元分 割是 出现 留守 儿童 的根 本原 因。城市化 、 工业化是 中国发展的必然趋 势 , 随这 伴 种趋势的是城市对 于进城 务工人 员 的需 求。然 而, 当大
人 员 缺 乏 , 理 存 在 漏 洞 。他 们 调 查 发 现 , 中 小 学 教 师 管 “
定的共识 。叶敬忠 、 潘璐 综合 关于留守 儿童 的学术研 究 ,
认 为 留 守 儿童 概 念 界 定 需 要 把 握 四个 要 点 : 母 外 出 、 父 父 母 外 出 时 间 、 童 居 住 地 和 儿 童 年 龄 。 对 于 父 母 外 出 和 儿
统计 局 主要 统 计 1 以下 的儿 童 。 5岁 二 留守 儿 童 教 育 问题 及 原 因 学 术 界 通 过 调 查 研 究 总 结 出 的 留 守儿 童 教 育 问 题 主
要 有 两 个 大 的 方 面 : 守 儿 童 自身 在 教 育 方 面 存 在 的 问 留
不够 , 政策法规滞后 、 政府 已经颁布 的公共政 策落实不到
儿童居住地 , 学者 们普遍 认为 留守儿童是 父母 双方或 一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文献综述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得到持续发展,社会转型和城市化发展使得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经济落差拉大,人口迁移和流动日益频繁,大量农村中青年为了改变生活困境、提高生活质量而远赴发达地区务工,而他们的子女则因为多方面原因滞留家中,因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一、概念界定虽然社会各界给予农村留守儿童高度关注,并且进行多角度的报道,然而就“留守儿童”这一概念仍然缺少清晰的界定和明确的定义(潘璐叶敬忠,2022),根据不同的研究实地取样情况,以及不同的研究着眼点,对留守儿童的概念也有着不一样的定义。

(一)留守儿童概念界定的共识就概念而言,学者均认为留守儿童是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被留在农村家乡的儿童。

有学者专门就留守儿童的概念进行研究,指出目前国内对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是以流动儿童为参照的,同时指出,留守儿童比流动儿童复杂的多,因开阔视野,从多个维度来界定留守儿童的概念(林培森袁爱玲,2007)。

(二)留守儿童概念界定的分歧当前对于留守儿童的的概念主要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定义。

1.父母外出现象现有的研究对于这一标准说法不一,有学者认为是其父母双方长年外出而被留在家乡的儿童才可称为留守儿童;当然大多数学者认为,父双方只要有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人照顾的孩子就可称为留守(罗静等,2022)。

2.留守时间就留守时间而言,研究者也有不同的角度。

有的学者描述过于模糊,如范方用到的是长年外出这一词;也有学者用了具体时间,吕绍清则以半年作为标准。

然而究竟是以一个累加的时间还是一个连续性的时间,并没有明确的研究。

3.儿童年龄维度现有研究对于儿童年龄维度的使用差别较大,丁杰、吴霓等认为在6~16周岁之间;吕绍清则认为在读初中或小学阶段;范方认为在未成年阶段;段成荣、周福林认为在14岁以下;于小燕则认为在4~16周岁之间。

4.留守地域留守地域是其留守状态的一个体现(潘璐叶敬忠,2022)。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或其他原因,无法与父母同住,独自或与其他亲属生活在农村的儿童。

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逐渐增加。

这一群体由于缺乏父母的照顾和关爱,处于缺乏安全感和情感支持的环境中,容易受到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帮助了解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还可以为制定相应的心理保护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因此,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本文拟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调查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心理保护与干预措施,以期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1.2 研究意义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长时间留在农村家乡由其他家庭成员或亲友照料的儿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差距的拉大,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

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意义不仅在于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的身心健康状况,更重要的是探讨如何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扰,增强心理健康能力。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常常面临着孤独、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干预和关注,容易影响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甚至会造成长期的心理创伤。

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有助于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可以为相关部门和机构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指导他们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心理保护和干预措施,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深入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因工作等原因长期在外务工,留守在农村家乡由其他家庭成员或亲戚照料的儿童。

这一群体在农村地区越来越普遍,而其心理健康问题也备受关注。

留守儿童论文文献综述

留守儿童论文文献综述

留守儿童论文文献综述在当代社会中,留守儿童问题备受关注。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监护人在外地务工或其他原因导致长期分离的儿童。

他们通常在家乡的亲属照料下成长,缺乏足够的家庭陪伴和关爱。

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探讨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以及相关研究的进展。

一、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源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人口流动。

在中国,农村地区的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许多儿童被迫留在家乡。

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中国有近6000万左右的留守儿童,占全国儿童总数的约一半。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家庭陪伴和关爱,面临着许多问题。

其中,情感问题是最为突出的。

他们无法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和温暖,容易感到孤独和失落。

此外,留守儿童还存在教育问题、身心健康问题以及社会问题等方面的困扰。

二、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学者们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以期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研究表明,留守儿童问题与家庭因素、社会支持以及教育资源等因素密切相关。

1. 家庭因素家庭因素是影响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许多研究指出,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普遍存在着经济困难、父母关系不和谐等问题。

这些问题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

2.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帮助留守儿童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一些组织和政府部门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关爱和帮助。

例如,一些中小学设立了留守儿童关爱班,提供家庭作业辅导和心理咨询等服务。

3. 教育资源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也是导致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教育资源的差异很大,导致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的机会较少。

因此,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方向。

三、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途径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学者们提出了一些解决途径。

例如,加强家庭教育,提高留守儿童家庭环境的质量;设立更多的留守儿童关爱机构,提供全方位的帮助和支持;加大教育资源投入,改善农村地区教育条件等。

同时,政府也应加大力度,出台相关政策来关注和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文献综述

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文献综述

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文献综述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文献综述————以西部地区为例摘要:留守儿童是新农村建设的新生力量,然而目前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不容乐观。

普遍存在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导致的学习问题,缺乏温暖家庭带来的心里问题以及缺乏亲情交流带来的思想行为生活问题。

本文对西部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中出现的学习教育和心理等问题的成因做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加大教育法律宣传、建立“寄宿制”学校,发挥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作用。

关键词:西部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今年暑假我前往甘肃会宁进行了为期20天的支教活动,那些山区里的孩子们大多是留守儿童,对我的感触特别大,所以想研究一下有关农村特别是西部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自1980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转移向城市。

然而,由于受到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问题,这些农村父母在进城落脚的同时,却无法让孩子在城市里有读书的机会。

因此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给家里的老人或亲戚朋友照看,最后造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分隔在两地的局面。

由此,在农民工成为一个社会的大现象的同时,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也应运而生了。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亿农民外出打工,其中能够随父母进城的儿童只占极少数,绝大部分被留守在户籍所在地生活、接受教育。

全国农村目前有留守儿童2000多万,并且每年呈递增的趋势。

尤其是在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由于多种原因,其留守儿童的数量尤为庞大,问题日益突出,受到社会有关部门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所指的“留守儿童”指在甘肃农村贫困地区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被迫留在家里,处在学龄阶段正在接受基础教育的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因为工作原因或其他原因长期在外地工作,孩子则留在农村老家由其他亲戚或祖父母照顾。

这种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在中国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而这类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就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文献综述,以期进一步了解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和特点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监护人在外务工或其他原因,长期不在家照顾孩子,导致儿童在家乡生活的一种现象。

这类儿童面临着父母长期分离、家庭关爱不足、亲子沟通不畅等问题,其心理健康问题备受重视。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地工作,留守儿童通常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照料,受教育水平较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家庭环境贫困等因素也会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1. 孤独感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农村留守儿童面临较大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不仅来自于对父母的思念,还来自于在家乡中缺乏同龄人、同伴的陪伴。

研究表明,孤独感会对儿童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严重的孤独感会导致抑郁、焦虑等问题。

2. 注意力缺失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环境的贫困和监护人水平的低下,通常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监督,导致注意力缺失问题较为突出。

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因为注意力缺失问题而影响学业表现的情况较为普遍。

3. 自我认知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面临着缺乏有效的亲子教育和引导,自我认知问题较为突出。

研究表明,这类儿童对自我价值和自我认知常常存在偏差,容易出现自卑、自尊心脆弱等问题。

4. 情绪问题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各种情绪问题,如焦虑、抑郁、愤怒等。

这种情绪问题一旦得不到及时的干预和治疗,可能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1. 家庭支持应加强对留守儿童家庭的支持力度,加强爷爷奶奶、亲戚的家庭教育,提高监护人的教育水平和关注留守儿童的责任感,以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论文文献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论文文献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论文文献综述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备受关注,不仅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研究热点。

在这篇文章中,将综述农村留守儿童相关的论文文献,对其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思路和参考。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在外地务工等原因,不能陪伴在身旁生活的儿童。

这一群体在家庭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面临较大的困境和挑战。

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研究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议题。

李小明等人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一文中指出,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明显问题,包括情感不稳定、焦虑、抑郁等。

因此,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和干预十分必要。

三、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议题。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家庭教育的照顾和引导,因此他们在学业、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王丽娟等人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中提到,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求,需要加强学校教育、社会支持等方面的工作,以提高留守儿童的教育水平和发展潜力。

四、留守儿童的健康问题研究留守儿童的健康问题也备受关注。

由于缺乏家庭陪伴和照料,留守儿童更容易受到疾病和意外伤害等威胁。

农村地区医疗资源的匮乏也使他们更难获得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

赵玲等人的研究表明,在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发展方面,应加强健康教育、完善医疗保障等措施,为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五、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问题研究农村留守儿童还存在着与社会适应相关的问题。

由于与父母分离,缺乏亲子关爱,留守儿童在与社会其他成员的交往和相处中可能会存在困境。

范文华等人在《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中指出,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机构,提供适当的社会支持和帮助,对于解决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六、留守儿童的保护与帮扶政策研究为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政府和社会各界纷纷出台相关的保护与帮扶政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文献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文献综述

【摘要】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存在许多问题,包括基本权利难以保障、学习问题、生活问题、心理问题等等。

从教育的角度看,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社区、家庭的协调合作。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政府主动承担相应的教育责任;建立农村社区少年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加快寄宿制学校的建立;在学校教育中增设相关的课程. 【前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一、我国留守儿童基本现状和他们在教育上存在的问题(一)我国留守儿童基本现状1 农村中小学父母外出打工者众多.依2000年普查的人口数据推算,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指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约为1980万,流动儿童为农业户口的约有1000万.)低年级学生家长比高年级学生家长打工人数多。

小学生家长外出打工的比初中家长外出打工的要高出10到30个百分点,而小学低年级学生家长外出打工又比高年级学生家长外出打工的多10到20个百分点.[1]2 农村留守儿童在各地的分布很不均衡。

主要分布在四川、江西、安徽、湖南等经济比较落后的农业地区,在重庆、江西、安徽等省市,留守儿童在当地全部儿童中所占比例高达20%左右,此外经济比较发达的广东、海南、江苏、浙江也存在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2](二) 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上存在的问题1 道德教育危机.留守儿童大都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但是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的外出务工,孩子往往就成了家中的“孤儿”.如果是由祖辈隔代教育往往意味着过多的溺爱,这样容易形成孤僻、任性等不良的人格特征,无论是对当前的学习生活还是对将来的人生,都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如果是托付亲戚监护,由于中国农村的特殊情况,亲戚们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

由于长期缺乏管束,一部分留守儿童的道德状况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甚至一些留守儿童成了一系列让人难以置信的“恶性事件”的主谋或被害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守儿童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一个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扩大的群体--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正在日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本文将对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报道、概念界定、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解决对策进行了综述,同时也对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综述
一、国内相关媒体对留守儿童问题报道综述
留守儿童是一个社会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

从以下数据就能看出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广泛关注,新浪爱问网页:搜索“留守儿童”找到网页约324000个,(用时0.026秒);;当然除了网络之外,电视、报纸等也都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报道。

以下是对相关报道的综述。

(1)新华社报道:2004年2月,江西省都昌县一对夫妇双双到东莞打工,将孩子寄养在妻妹家中。

2月19日,孩子从两米多高的床上摔了下来。

因未能及时发现脑内淤伤,最后因医治无效而死亡。

(2)《中国青年报》报道:2004年6月,湖北省黄梅县一名上小学四年级的留守女孩因与奶奶顶嘴斗气而被脾气暴躁的奶奶用毛巾勒死,当时女孩的父母正在外地打工。

(3)延庆县珍珠泉乡八亩地村的孩子珍珍特别想外出打工的爸爸,经常睡到半夜要找爸爸,有时候做梦还会喊“爸爸救我”。

可当她爸爸回来时又认生,躲在一边不出声。

(中国儿童信息中心)
二、国内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综述
(一)留守儿童问题产生背景及定义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农民工在自己进城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将要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了农村——留守儿童由此诞生了(叶敬忠1[②]等,段成荣2[③]等,周爱民2005)。

李雯婷(2005)【1】和段成荣等(2005)【2】都将把留守儿童界定为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刘允明(2005)【3】将留守儿童概念界定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需要他人照顾的1岁以下的孩子、在学龄上一般反应为小学和初中生。

曹加平(2005)【4】则认为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在户籍所在地,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而由其他监护人长期监护抚养或独立生活的儿童。

(二)留守儿童教育和发展中主要出现问题及原因分析
1. 安全和权益问题
郭三玲(2005)指出监护权的缺失,父母疏于照顾,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因年老体弱等多种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儿童的监护权,安全保护意识不强,导致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医治和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屡有发生,尤其是留守女童屡被猥亵的情形令人揪心。

很多学者都指出“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父母不在身边没有直接的关爱与监护,很可能会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而且有时受到侵害,没有倾诉的亲人,往往不易被发现。

“留守儿童”中男性儿童多会成为人贩子注意的目标,而女性儿童多受到人身的侵害。

这里的安全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二是自己行为失控,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自杀轻生之路,危及自己的人身和生命(周宗奎等,2005)【5】。

本文在前面相关报道综述(3)就是很好的例证。

1[②]叶敬忠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农村发展中心副主任、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
2[③]段成荣,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2. 学习和教育问题
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孩子的学习无人辅导和督促,独立作业能力不强,学习自主性差,大部分留守子女学习成绩平平,少数孩子有厌学情绪、甚至有逃学行为。

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等级为优的比例明显低于其他儿童,而等级为"差"的比例又明显高于其他儿童(郭三玲,2005)。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实际上是隔代抚养(即祖辈抚养),曹加平(2005)认为祖辈囿于教育观念落后和精力有限,对于留守儿童的学习往往疏于管教或管教不当。

在农村,很多留守儿童因祖辈管教不力,在学习上放松自己,大部分时间耗费于看电视、与伙伴嬉戏,甚至沉迷于录像、网络、电子游戏,学业几近荒废。

3. 心理情感和道德发展问题
心理方面,吴霓等认为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成长的烦恼。

这时,他们需要有倾诉的渠道,家人在这方面应该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家人交流的机会,这对于儿童心理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留守儿童问题应对策略和方法
刘允明(2005)对留守儿童问题提出了以下建议:一是在广大农村中小学提供食宿,配备以专门的生活指导老师,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同时强化家庭的监护意识和教育责任,确保家庭教育力量的存在。

二是政府和社会的热心关注。

这样政府资金注入,保障寄宿制中小学的正常运转。

创新管理模式,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援。

留守儿童问题的存在和城乡二元结构有莫大关系,所以要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还必须考虑如何从城市入手。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吕绍清(2005)【6】建议加强对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实施过程的监督;政府加大对打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力度;打破户籍制度的束缚,给予流动农民市民待遇,保护流动农民的权益;充分发挥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监护作用。

三、对现有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评价
综上所述,自2005年以来,国内相关学者和专家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进行了比较多的研究和探索。

但国内目前这些研究在取得很大进步和成果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足和缺憾。

我认为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研究对象概念界定不清晰。

对于什么是“留守儿童”,国内学者往往只从自己的理解角度去“轻松”下定义,学界没有统一概念界定。

因此也导致了研究对象的缺失。

二是研究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由于留守儿童是一个全国性存在的群体,所以任何只针对一小部分留守儿童或一个地方的留守儿童研究都有其局限性
三是系统研究不够。

当前对于留守儿童的研究可谓“百家争鸣”,但是系统、全面性研究很缺少,另外跨区域的深入研究更是缺少。

这也是造成留守儿童研究片面化、局部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的来说,国内目前主要还是通过一些大媒体来进行对留守儿童的报道从而引起社会对其关注。

但是大量报道只是给人感性的认识素材,学界研究之后提出的解决对策也欠缺操作性、可行性。

给留守儿童“一片广阔的绿洲”,让大家共同参与到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中来!
参考文献
【1】李雯婷:《浅谈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基于隔代教育对其的影响》,载《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10月第10期
【2】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载《人口研究》2005第1期
【3】刘允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载《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4】曹加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及策略思考》,载《教育科学论坛》2005年第10期
【5】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6】吕绍清:《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与心理的双重冲突》,载《中国发展观察》2005年9月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