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翻译家介绍及鲁迅翻译理论精品PPT课件
近代中国翻译家介绍及鲁迅翻译理论
![近代中国翻译家介绍及鲁迅翻译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6be97bee518964bce847c55.png)
杨宪益在翻译上的最大成就,就是和夫人一起,翻译出 了《红楼梦》。上文所述的翻译家都是外文翻译成中文, 而杨宪益的成就,则是将中文向国际输出。他选择了 《红楼梦》,这本被很多人看做“不可译”的小说。
可见,“宁信而不顺”只是鲁迅在特定背景 下矫枉过正的过激话,它只能说明一个问题, 鲁迅非常注重译文的“信”,强调译文对原 作的忠实。 强调译文的“信”几乎可以说是
鲁迅硬译思想的灵魂,而“信而不顺”是鲁 迅翻是“信” 的结果。
鲁迅的硬译主张之内涵 :
双关语,杨宪益采取了直译,然后注释的方法。如对
“王仁”这个人名的翻译,中文读者知道它代表“忘
仁”。杨宪益译作:Wang Ren (forgetting humanity),
而霍克斯则仅仅翻成Wang Ren。对于书名的处理,杨
译本直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霍译本为
"The Story of the Stone",前者原汁原味,后者避开了
此外,1946年朱自清在 《鲁迅先生的中国语文观》 一文中,也表达了对鲁迅在当时提倡语言的欧化的 肯定。他也认为欧化文法之侵入中国白话的原因不 是为了好奇,而是相当有必要。那么具体如何依靠 翻译来弥补中国语文在思维与表达方面不够精确的 缺陷呢?鲁迅说:“要医这病,我以 为只好陆续吃 一些苦,装进异样的句法去,古的,外省外府的, 外国的,后来便可以据为己有。”〔2〕(p589) 而要 “装进异样的句法”,鲁迅认为,就必须通过 硬译的方式,努力寻求译文对原文内容以及语法层 面上的“信”。 这样做的目的“不但在输入新的内 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
翻译理论(1) (上课用)中国翻译史、严复、鲁迅及其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1) (上课用)中国翻译史、严复、鲁迅及其翻译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8d050d09fc4ffe473368ab80.png)
“信”、“达”、“雅”提出的历史背景
• 严复是中国近代第一位系统介绍西方学术 的启蒙思想家,在介绍西学的同时提出了 翻译的标准 — “信、达、雅”,对中国现 代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影响巨大。
社会背景
当时民族危机和国内政治危机不断加深。严复深感国势危
急,他思考西方列强富强、中国贫弱之原因,清醒地认识
翻译理论家;浙江上虞人 • 在理论建树方面,率先提出 “建立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 理论”(1984), 即由“案本—求信—神似—化境”等基本 观念构建的理论整体。 • 主要译作如斯汤达《红与黑》(公认为世 界名著之重译佳作
严复和他的翻译思想
严复主要译著
1. 2. 3. 4. 5. 6. 7. 8. T.H.赫胥黎的《天演论》(1898) A.斯密的《原富》(1902) H.斯宾塞的《群学肄言》(1903) J.S.密尔(又译穆勒)的《群己权界论》(1903) 甄克思的《社会通诠》(1904) C.de孟德斯鸠的《法意》(1904~1909) 《穆勒名学》(1905) W.S.耶方斯的《名学浅说》(1909)等
翻译目的
翻译外国学术名著,引进近代西方先进 科学思想,作为改造中国人世界观的理论 基础和思想启蒙的武器,为救国富国服务。 译文要更容易被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所接受, 实现思想启蒙的目的,从根本上彻底改造 中国。
译品类型
• 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 严复的翻译著作主要有《天演论》、《原富》、 《群学肆言》、《社会通诠》、《穆勒名学》、 《名学浅说》、《法意》和《群己权界论》。这 些作品都是西方社会科学著作。为什么他选择翻 译西方社会科学著作呢?这与他的学习经历和当 时的社会背景有关。 1877 年到 1879 年,严复等被 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 林威治海军学院。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 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 论。因此翻译西方社会科学著作他就有强烈的兴 趣和丰富的理论基础。
鲁迅翻译课用公开课获奖课件省赛课一等奖课件
![鲁迅翻译课用公开课获奖课件省赛课一等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c44481c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c7.png)
第十三组
Contents
1
鲁迅简介
2翻译目旳3翻译理论34翻译策略
45
翻译贡献
6
结论
周树人(1881年9月25 日-1936年10月19日),浙 江绍兴人,以笔名鲁迅闻名 于世。鲁迅旳作品涉及杂文、 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 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后来 旳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旳影 响。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旳 无产阶级旳文学家、思想家、 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旳 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 魂”。
鲁迅以为翻译另一目旳是:翻译作为文学
和语言引进旳途径。鲁迅以为异化文本旳 语言也能够改善中国旳语言和中国人旳思 维,所以他主张引进西方新旳文学样式和 体现方式,丰富汉语旳文学样式和体现方式, 促使白话文在汉语中旳推广,增进汉语旳当 代化。
作为翻译理论家,他刊登了大量论述翻 译理论和翻译思想旳文章,阐发了自己对 翻译旳观点和主张,同当初翻译界旳多种 错误思想和不良风气与倾向进行了不懈旳 斗争,巩固和发展了中国老式翻译理论和 思想。
鲁迅主张直译, 但同步并不反对意译, 反 正确是偏颇旳所谓“ 顺译” 等错误作法;
鲁迅提出了“宁信而不顺”旳翻译原则, “信”即忠实于原文,“顺”即通顺。即 忠实于原文,以信为主,以顺为辅。鲁迅 以为,译得“信而不顺”旳至多但是看不 懂,想一想可能能懂;译得“顺而不信” 却令人迷误,怎么也不会懂。
国主流文化儒家思想旳影响。翻译旳文本 主要是来自西方旳反应科学技术旳新文艺, 如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地底旅行》 和雨果旳《哀尘》。用文言文来翻译,翻 译效果用他自已旳话来概括便是:“虽说 译,其实乃是改作。”
五四”运动是新旧文化旳分水岭.也
是鲁迅翻译措施变化旳关节点,他深受运 动影响,成了坚定旳无产阶级革命者,并 产生了新认识,即归化翻译过于照顾读者 感受和阅读习惯.并不能对读者旳意识形 态产生巨大旳冲击,损害了原作旳内容, 这种译法和原文“貌合神离”,从严格意 义上看,“它算不得翻译”。所以他决定 要让中国旳读者切实感受到异国情调,便 由早期旳归化翻译转变为异化翻译 (Foreignization)。
国内著名翻译(理论)家介绍
![国内著名翻译(理论)家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8bd67320ddccda38366baf33.png)
3. “此无故不翻”
目的语文化中没有的词语不用 意译,而应采用音译。
例如,“阎浮树”又名“胜金 树”,只产于印度等地,中国 没有这种树,所以采用音译。 同样,“槟榔”是印尼语的音 译,“葡萄”是大宛语的音译, “西瓜”是女真语的音译, “茉莉”和“昙花”是梵语音 译,等等。
这种彼有我无或彼无我有的文 化局限词,即只存在于一种文 化当中,而另一种文化中没有 的事物或概念,一般都采用音 译的方式,保持原文化的形态 和精神。
有些词语用音译能令人生尊重 之念,否则容易等闲视之,所 以对这类词语不用意译,而应 采用音译。
例如,“般若”跟汉语里的 “智慧”意思差不多,但有着 轻重之分。
“所谓般若不是普通的智慧, 是指能够了解道、悟道、修证、 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这个智 慧。 这不是普通的聪明,这是 属于道体上根本的智慧。这不 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两 方面整个投入求证到的智慧。”
2)定公译之例
一是音译要统一,外文以英语为 准,中文以京语(即国语或官语) 为准,而制一中西对照表,以 为参照。
二是对译之名,虽间有声读之误, 而依约定俗成之例,仍可沿用。
在近代译学理论史上,直译意译一 直是翻译理论界争论的焦点,涉及 这个问题论旨如此全面的,当推梁 启超。
梁启超在《翻译文学与佛典》、 《佛典之翻译》中,首次总结了古 代佛经翻译各个阶段的特点以及直 译和意译的交替。
清末民初翻译家(林纾、严复、梁启超、马 建忠、周氏兄弟、王国维、苏曼殊、周桂笙等)
民国时期翻译家(鲁迅、林语堂、茅盾、瞿 秋白、郭沫若、朱光潜、胡适、郑振铎、董 秋斯、梁实秋、朱生豪等)
新中国成立后翻译家(傅雷、钱钟书、季羡 林、杨宪益、叶君健等)
国内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最新十二鲁迅对译学理幻灯片
![最新十二鲁迅对译学理幻灯片](https://img.taocdn.com/s3/m/eda24f53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13.png)
第二,关于“直译”与“硬译”。
鲁迅与周作人兄弟在清末民初就已比较明确地提出“直译” 的观点,并作出示范,在近代译坛独树一帜。
本来,鲁迅提倡的“直译”正是针对“歪译”而说的,实 际就是“正译”,而不仅仅是相对于“意译”而言的。鲁迅对 “直译”与“意译”这一对矛盾,也持一种非常辩证的看法。他对 一味强调“直译”容易产生的偏差,以及对自己的译文的不足 之处,都有清醒的认识。他是主张“直译”的,但并不赞成枯 涩和拘泥;而对经过“潜心研究”的“意译”,他是求之不得 的。
第四,关于重译与复译问题。
关于重译(转译)问题,鲁迅一贯的看法是,理想的翻译, 应该由精通原文的译者从原著直接译出;但由于各种客观条件 的限制,重译有其存在的必要;他最反对不加分析地鄙薄重译 的做法。
鲁迅有许多作品是重译的,但是他对重译持事实求是的态 度。他希望有更多的直接译本,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译本来填 补暂时的空缺。 P301《论重译》论述了重译的必要性,而且“最要紧”的是看 译文的质量。(看直译本的质量是否比重译的好,好则重译本 淘汰,切不可将“直译”当护身的箭牌)
也希望“此外更译几种虽然往往被称为无产者文学,然而还
不免含有小资产阶级的偏见和基督教社会主义的偏见的代表 作。 加上了分析和严正的批评,好在那里,坏在那里,以备比
较参考之用,那么,不但读者的见解,可以一天一天的分明起 来,就是新的创作家,也得了正确的师范了。
主张看帝国主义作品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针对当时的现状他庄重地号召:甘为泥土的作者和译者的 奋斗,是已经到了万不可缓的时候了,这就是竭力运输些切实 的精神的粮食,放在青年们的周围,一面将那些聋哑的制造者 送回黑洞和朱门里去。
他认为翻译批评担负着“或者培植,或者删除,使翻译 界略免于芜杂”的责任的,就是批评家。他还提出翻译的工作 要放宽,不管直接译还是重译都可以;而同时,“批评的工作 要着重”。只有这样翻译工作才能兴盛。
鲁迅详细简介PPT课件
![鲁迅详细简介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6d8ab6c0912a2161579290b.png)
周作人在国内新学的风潮中, 于1901年到南京进入江南水师学堂, 在管轮班读了6年,当时专业科目 都用英文书,他因此有了相当的英文基
础,后来考取官费生,和哥哥鲁迅留 学日本。 1909年周作人在日本东京娶了所寄居公 寓做工的羽太信子为妻.
42
历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东方文学系
主任,燕京大学新文学系主任、客座
27
爱情的春天
1925年3月,许广平给鲁迅投寄了第一 封信,信中以“小鬼”自称,探问鲁 迅“孤寂生活,其味如何”。随后, 两人展开了书信往还。鲁迅在信中称 许广平为“兄”、“大人”或者“阁 下”,而许广平则自称“愚兄”并称 鲁迅为“嫩弟”。许广平成了他的学 生。
28
爱情的春天
尽管与鲁迅相差十八岁,鲁迅也有着 包办婚姻强加给他的“礼物”。 但随着了解的深入,两人还是互生了 好感,萌生了爱意。
鲁迅赶回来,看到家里张灯结彩,办喜事 的所有准备都已经作好了。母亲送给鲁迅的 “礼物”,是一位普通人家的女儿,名叫朱 安,也是绍兴人,比鲁迅大3岁。在族人的 簇拥下和司仪的叫喊声中,新娘的盖头被掀 开,鲁迅看了一眼新娘,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21
婚姻枷锁
当天,鲁迅根本就没有就寝,在 书桌边看了一夜书。第2天鲁迅 下楼时,有人发现鲁迅还是流泪 了。因为当时的被子是蓝洋布作 的,泪水一流,颜色要褪,那么 鲁迅的脸上就留下了蓝颜色。
18
“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 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 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 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我 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 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 ”(《<呐喊>自序》)
19
20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翻译八大家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翻译八大家](https://img.taocdn.com/s3/m/388d71048762caaedd33d48d.png)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近代中国八大翻译家1.严复的“信达雅”2.鲁迅的直译3.林语堂的美学4.郭沫若的创作论5.朱光潜的艺术论6.傅雷的神似7.钱钟书的化境8.许渊冲的竞赛论1 严复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2 鲁迅宁信而不顺(Rather be faithful than smooth.)•Lu has translated & introduced 200 works by 100 authors from 14 countries, half of which are in Russian.•The first period:(1903---1919)•While he was in Japan.in 1903年凡尔纳的著名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和雨果的《随见录》中的《哀尘》以及编译的《斯巴达之魂》。
•In 1907,《红星佚史》cooperated with Zhouzuoren.•In 1909,《域外小说集》•“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与“以信为主,以顺为辅”的思想•鲁迅先生主张翻译“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与“以信为主,以顺为辅”。
反对顺而不信。
鲁迅所主张的“宁信而不顺”中的“不顺”,就是在翻译时,“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而“其中一部分,将从不顺而成为顺,有一部分,则因为到底不顺而被淘汰,被踢开。
”•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异化的翻译理论,•其实,韦努蒂早在1986年在其发表于Criticism28(Spring)的一篇名为“TheTranslator’Invisibil时”的论文中已经明确提出了“异化翻译”的概念(参见Robinson,1997:97).但这个概念真正产生国际影响是在其名作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于1995年出版之后。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翻译八大家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翻译八大家](https://img.taocdn.com/s3/m/a293f3df03d8ce2f006623f2.png)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翻译八大家中国翻译理论浅说―近代中国八大翻译家1.严复的“信达雅”2.鲁迅的直译3.林语堂的美学4.郭沫若的创作论5.朱光潜的艺术论 6.傅雷的神似 7.钱钟书的化境 8.许渊冲的竞赛论 1 严复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2 鲁迅宁信而不顺(Rather be faithful than smooth.)? Lu has translated & introduced 200 works by 100 authors from 14 countries, half of which are in Russian. ? The first period:(1903---1919)? While he was in Japan.in 1903年凡尔纳的著名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和雨果的《随见录》中的《哀尘》以及编译的《斯巴达之魂》。
? In 1907,《红星佚史》cooperated with Zhouzuoren. ? In 1909,《域外小说集》? “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与“以信为主,以顺为辅”的思想 ? 鲁迅先生主张翻译“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与“以信为主,以顺为辅”。
反对顺而不信。
鲁迅所主张的“宁信而不顺”中的“不顺”,就是在翻译时,“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而“其中一部分,将从不顺而成为顺,有一部分,则因为到底不顺而被淘汰,被踢开。
”? 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异化的翻译理论,? 其实,韦努蒂早在1986年在其发表于Criticism28(Spring)的一篇名为“TheTranslator’Invisibil时”的论文中已经明确提出了“异化翻译”的概念(参见Robinson,1997:97).但这个概念真正产生国际影响是在其名作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于1995年出版之后。
翻译家与翻译流派简介之六:鲁迅
![翻译家与翻译流派简介之六:鲁迅](https://img.taocdn.com/s3/m/0007c51955270722192ef714.png)
鲁迅的译论思想
• • • • • 翻译目的 翻译标准 重复和复译问题 翻译批评问题 对翻译理论的创新
鲁迅对翻译理论的创新(异化翻译)
• 鲁迅的翻译活动始于1903年,在翻译之初,由于受 到林纾等人的影响,他采取的也是晚清时期流行的 意译手法。 • 1909年纪,鲁迅和他的兄弟周作人翻译出版的两册 《域外小说集》,一改他以前意译的复燃策略,重 视地保留了援助的内容、文采及章节格式,开了近 代文言直译小说的先河,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 座丰碑。 • 鲁迅主张在翻译中尽量保存原作的“洋气”,以体 现“异国情调”。他主张的“欧化”、“保存洋气” 是典型的异化翻译法。
•
翻译标准
• “
• “宁信而不顺”,是鲁迅先生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 一种翻译主张。多年来中国译学界大多从翻译的层 面对其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多是贬谪或负面的。 宁信而不顺’’不是一种翻译技巧或翻译标准,也 不是“矫枉过正”或“意气用事”。它是鲁迅提出 的一种理性的文化主张,是他为中国的新文化建设 而发出的呐喊。它是鲁迅文化观的反映,与他的 “拿来主义”思想是一致的。这一主张令译界不少 学者大跌眼镜,也一直为不少人所诟病。从文化视 角对“宁信而不顺”进行审视,这一主张其实蕴涵 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及极高的译学价值,它饱含了鲁 迅为创获中国文化的现代性的良苦用心,也大大开 拓了中国译学研究的视野。“宁信而不顺”非但没 有削弱鲁迅“文化巨人的形象,反而使这一形象更 加高大。
国魂翻译家 ——鲁迅
• 生平简介 • 译论思想 • 名人评价 • 对后世的影响
• 生平简介 • 译论思想 • 名人评价 • 对后世的影响
• 浙江绍兴人,字豫才, 原名周樟寿,1898年 改为周树人,出身于 封建官僚家庭。 • 1902年去日本留学, 原学医,后从事文艺 等工作,企图用以改 变国民精神。
鲁迅的翻译思想精品.ppt
![鲁迅的翻译思想精品.ppt](https://img.taocdn.com/s3/m/a5aa40fef46527d3240ce0d7.png)
3.鲁迅还翻译了大量日文版科幻小说,如法国作 家儒勒·凡尔纳的两部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和 《地底旅行》
演示课件
二、 鲁迅介绍、推广了一大批容易 为人忽视的小国的进步作家和作品。
波兰诗人密茨凯维支、作家 显克微支的作品
罗马利亚作家索陀威奴的作 品。
演示课件
鲁迅主张 宁信而不顺,并不意味 着对“顺”的否定。他对翻译中 “信”与“顺”的关 系有着清醒的认识
演示课件
宁信不顺的目的
( 一) 端正不信之译风 ( 二) 改造、发展白话文 ( 三) 要改造社会, 改造国人的思想, 推动新文化运动
演示课件
四.直译硬译与宁信不顺的关系
鲁迅一再提到硬译,而这硬译正是宁信 而不顺在具体翻译实践中的体现。
演示课件
《出了象牙之塔》
这本书“于本国的微 温, 中道, 妥协, 虚假, 小气, 自大, 保 守”等世态, 一一加 以辛辣的攻击和无所 假借的批评。
演示课件
一、鲁迅的一生翻译了不少的外国作品。 主 要是俄、日德法等国的作品。
《死魂灵》、《毁灭》、《浊流》都是其中翻译的代表 作。
1.1909年,鲁迅和周作人合作译印俄《域外小说集》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作。 芬兰女作家明那·康特的《疯姑娘》
保加得亚作家跋佐夫的小说《战争 中的威尔柯》
演荷示课兰件作家望·蔼覃的《小约翰》
《小约翰》
鲁迅自己举过一个例子: “务欲直译,文句也反成蹇涩; 欧文清晰,我的力量实不足以 达之。《小约翰》虽如波勒兑 蒙德说,所用的是‘近于儿童 的简单的语言’,但翻译起来, 却已够感困难,而仍得不如意 的结果。
演示课件
3.通过对外国作品的翻译帮助我们创造出新的字眼 词汇以及句法改进和完善当时的白话文,为中国 的语言引进新的表现形式,输人新的表现方法。
鲁迅详细简介PPT课件
![鲁迅详细简介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6d8ab6c0912a2161579290b.png)
他希望通过学习现代医学来
拯救千千万万个像他父亲那
样的国人。他是东北大学的
第一位外国留学生,也是当
时仙台唯一的中国留学生。
在仙台给鲁迅影响最大的是
解剖学老师藤野严九郎。
16
17
鲁迅先生想通过医学将中国人身体变 得强健。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 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 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 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 视。 “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 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 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
23
上下求索
1909年鲁迅结束了长达七年之久的留 日生涯,回到故乡。 1912年,31岁的鲁迅受蔡元培之邀, 到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工作,袁世凯 做大总统后,随政府搬到北京,历任 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1科科长、教育部 佥(qiān)事。
24
上下求索
1918年5月, 37岁的周树人首次用“鲁 迅”的笔名,在中国杂志《新青年》 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 说《狂人日记》,奠定了“五四”新 文化运动的基石。
1937年7月7号,日军围攻北京。
44
1939年夏天,周作人正式下水, 他选择了日本,出任华北政务委员 会教育总署督办兼北大文学院院长。 因为这个经历,日本投降后便以 “汉奸罪”论处,要执行枪决。
1946年,北大校长胡适等人使尽 浑身解数,把周作人从枪口下夺回 来。改判14年有期徒刑。 1947年,周作人又由14年徒刑改 为10年。
18
“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 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 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 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我 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 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 ”(《<呐喊>自序》)
中国翻译名家PPT课件
![中国翻译名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c9b6ad416fc700aba68fc7d.png)
-
25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
26
•Drinking Alone under the Moon
•
tr Xu Yuanchong许渊冲, 1997
4
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公元244—413年),
天竺(即印度)人,在东晋苻
秦时代应道安之邀来华,译经
300余卷,其中有《金刚经》、
《法华经》、《维摩诘经》等。
他的译作颇 “天然西施之趣”,为世人所称道。
现在人们公认,他的这些译作为我国的翻译文
学奠定了基础。
-
5
真谛
真谛(公元499—569年) 亦为印度学者,南北时期 来华,译经、论29部,其 中对我国佛教思想影响最 大的是〈摄大乘论〉。
中国翻译史及翻译名家
-
1
一、翻译的历史
人类的翻译活动源远流长。可以说,在人类的语言产生 的同时,就有了翻译活动。人们之间的语言交流,特别 是操着不同方言或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少不了 翻译这个媒介。
-
2
中国翻译史上有影响的大家
1、鸠摩罗什、真 谛、玄 奘 2、徐光启、 严 复、 林 纾 3、鲁 迅、朱生豪、梁实秋、林语堂 4、傅 雷、杨宪益、钱钟书、许渊冲、草 婴
-
12
几乎译遍法国重要作家如伏尔泰、巴尔扎克、 罗曼·罗兰的重要作品。15卷《傅雷译文集》 ,共五百多万字,是中国翻译史上空前的巨著 。“傅雷体华文语言”。
-
13
-
14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对 翻译理论有独道见解,提出化境说。 提出以诗 译诗的主张,并以典雅文言的翻译风格独步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令人惊讶的是,这位译著等身的翻译家,居 然不懂外文!林纾从小受桐城派影响很深, 古文被认为“文字所出,有不可磨灭之光 气”。不过,他从没学过外文。每次翻译, 他总是找一名会外语的朋友,拿着原本口译, 他听过之后,随手将译文写在纸上,速度非 常快,“口述者未毕其词,而纾已书在纸, 能一时许译就千言,不窜一字。”这也是他 被称为“译界之王”的原因,同时也让他成 为了空前绝后的翻译家。
林纾翻译小说始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与精通 法文的王寿昌合译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 事》,二十五年一月在福州由畏庐刊行。这是中 国介绍西洋小说的第一部,为国人见所未见,一 时风行全国,备受赞扬。其实,林纾走上翻译之 路十分凑巧。当时恰逢林纾母亲去世,妻子又接 着病故,为帮助林纾走出消沉,几位朋友邀他一 起译书。再三推托不成后,林纾最终接受了这一 请求。不料,牛刀小试却一战成名,林纾从此沿 着翻译的道路走了下去。
真正用简单而有力的口号,将翻译和国家联系起来的是 _____梁_启__超_1897年,梁__启_超___在《论译书》中说:“处 今日之天下,则必以译书为强国第一义。”全面学习西 方的想法暴露无遗。次年(1898年),他又撰《译印政 治小说序》,明确提出“特采外国名儒撰述,而有关切 于中国时局者,次第译之”。事实证明,甲午战争之后, 特别是进入20世纪后,翻译文学作品逐渐增多,而且呈 直线上升的趋势,中国近代翻译文学进入发展期。
由于自己有大量的创作经验,杨绛的译文非 常注意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度,逐渐形成了自 成一格的翻译风格。而且,她还认为,读者 对译本的要求,不仅是要看到原作的本来面 貌,他们也不希望译文与本国语言差别太大。 因此,杨绛的译文幽默诙谐,十分注重描摹 细节。
译坛孤鹤__傅_雷____
法文翻译的巨人,他一生共翻译了33部共600 万字的作品,他让中国人认识了罗曼罗兰、伏 尔泰、杜哈曼、梅里美等人物。人们说,“没 有他,就没有巴尔扎克在中国。”
“傅__雷_____的译文不仅译出了作品的文字,还 译出了作品的生命。”
傅雷在翻译中还讲究用字不重复。比如在原著中 两次出现表示“难过”的法语单词,他却在译文 中用“悲哀”和“苍凉”来区分。法语中对“难 过”不像中文分得这么细,但傅雷通过自己仔细 的阅读和精心的体会,准确体现了两种心情的差 异。什么心情用什么字,很有讲究。
不懂外文的“译界之王”
他的其人,连同他的翻译,用“空前绝后” 来形容应该是最恰当不过的了。这是中国翻 译史上唯一的一朵奇葩,以后再也不可能有 了。 深爱中国传统文学,从此与文学结林下纾不解之 缘。和每个中国旧式文人一样,______渴望 走上科举的道路。不过,已过而立之年的他, 七次上京参加会试林却纾无一中的,屡战屡败之 后心灰意冷,____绝意于仕途,从此专心致 志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翻译《红楼梦》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因为曹雪芹在
民国才女___杨__绛____
进入到近现代,活跃着一名女性翻译家。她 不仅翻译外文著作,还自己写小说、散文, 创作话剧,堪称“翻译与创作并举”。并且, 这种创作特点还深入到了她的翻译风格中, 以更风格化的语言翻译作品。她就是著名学 者钱锺书的夫人,_杨__绛_______。
20世纪40年代末期,杨绛的兴趣转向了翻译。 194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杨绛翻译的《1939 年以来英国的散文作品》,成为杨绛最早期的翻 译作品。她的翻译代表作为《堂吉诃德》,于 1961年开始翻译。当时,杨绛开始自学西班牙语, 并通读了当时影响比较大的西班牙文学史以及 《堂吉诃德》的一些研究成果。之后,她开始翻 译这本著作。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杨 绛译的《堂吉诃德》,这是中国直接从西班牙语 翻译的第一个译本。
傅雷之于中国翻译史的意义,在于他将整个法文 的翻译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他的翻译质与量并 重,至今无人能够代替。今天,也许有人会说有 的译本在某些细节的翻译上,在准确程度上超过 了傅雷译本。但论综合成就,论法文原文在中文 意境中的重现,仍然没有任何人成就超过了傅雷。
著名翻译家_杨_宪_益_与爱人_戴__乃_迭_。
____马_建__忠_,__梁_启__超_____二人为中国的近代翻 译建立了理论和政治基础
__严__复____则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为中国
的近代翻译指明了“信、达、雅”的原则和 标准。“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 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 (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 (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 这条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 实践的影响很大,民国时期的译者将其奉为 圭臬,其影响绵延至今。
Translators in modern China
Guessing game
1
23
45Leabharlann 清末_马_建__忠___为近代翻译建立理论基础
首先,关于翻译的重要性,他说:“余也蒿目时 艰,窃谓中国急宜创设翻译书院,爰不惜笔墨, 既缕陈译书之难易得失于右,复将书院条目与书 院课程胪陈于左。倘士大夫有志世道者,见而心 许,采择而行之,则中国幸甚。” 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提出了“善译”的翻译标 准,他说:“一书到手,经营反复、确知其意 旨之所在,而又摹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然 后心悟神解,振笔而书,译成之文,适如其所 译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夫而后能使 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是则为善译也 已。”
在中国的民国翻译家中,有这么一位奇人。 他早年留学英国牛津大学,毕业后赶赴国难 毅然回国入川。同他一起回国的,竟然有一 位英国太太。两人在英国相识,因对中国传 统文学共同的爱而结缘,最后一起翻译出了 《红楼梦》。他就是中国著名翻译家, _杨__宪__益
杨宪益在翻译上的最大成就,就是和夫人一起,翻译出 了《红楼梦》。上文所述的翻译家都是外文翻译成中文, 而杨宪益的成就,则是将中文向国际输出。他选择了 《红楼梦》,这本被很多人看做“不可译”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