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

四年级下册语文优质教案: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几种常见的共栖动物及其生活习性。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理解共栖现象对动物的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视频,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提高合作和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究,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动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学生培养尊重生命和多样性的观念,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几种常见的共栖动物及其生活习性。

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理解共栖现象对动物的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动物共栖现象的图片、视频和资料。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彩色笔,用于记录和绘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张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张图片中的动物在做什么吗?它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共栖现象的基本概念。

教师展示几张不同动物共栖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它们的生活习性。

3. 小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共栖动物,讨论它们的特点和共栖现象的意义。

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4. 探究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共栖现象对动物的生存和发展有什么意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共栖现象对动物的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并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

5.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以及共栖现象对动物的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动物共栖现象的奥秘。

五、作业布置:学生完成一篇关于一种共栖动物的观察报告,包括它们的特点、共栖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教案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教案
(五)互动讨论
1.提问: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共栖现象的例子?
2.学生分享:请同学们轮流分享自己知道的共栖现象,并简要说明它们的特点。
2.拓展:请同学们课下查阅资料,了解共栖现象在农业、医学等领域的应用。
(七)课后作业
2.收集关于共栖现象的图片或视频,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五、教学反思
1.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重难点补充:
(一)导入新课
展示海葵与小丑鱼的图片。
教师:同学们,你们看到这两个生物在一起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学生:它们好像在一起生活。
教师:对,它们就是共栖现象的一个例子。那么,什么是共栖现象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二)自主学习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特别是关于共栖现象的部分,然后我们一起来讨论。
(三)课堂讲解
1.讲解共栖现象的定义: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对双方都有利,但分离后,双方都能独立生活。
2.讲解共栖现象的特点:互利共生、相互依存、分离后能独立生活。
3.讲解共栖现象的分类:互利共生、共栖共生、竞争共生。
(四)案例分析
1.展示案例:海葵与小丑鱼、犀牛与犀牛鸟、寄居蟹与海葵等。
2.分析案例:讲解每个案例中生物之间的共栖关系,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学生阅读教材。
教师:好,请停下。谁能告诉我共栖现象的定义?
学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对双方都有利,但分离后,双方都能独立生活。
(三)课堂讲解
教师:很好。那么共栖现象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来一一讲解。
展示共栖现象的特点。
教师:第一个特点是互利共生,就是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对彼此都有好处。第二个特点是相互依存,它们需要彼此的存在。第三个特点是分离后能独立生活,即使不在一起,它们也能自己生存。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案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案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共栖现象,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意义。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动物共栖现象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提高保护生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共栖现象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分析共栖现象中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实例讲解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采用小组讨论、学生讲解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共栖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动物共栖的图片、视频资料。

2. 准备教学PPT,包括动物共栖实例讲解。

3.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有趣的动物共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共栖现象?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有什么意义?2. 知识讲解介绍共栖现象的定义、特点及共栖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 小组讨论布置讨论题目:请同学们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共栖现象,并分析这些共栖现象中的相互关系。

小组内讨论,并选代表进行讲解。

4.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共栖现象,如蜜蜂与花、苍蝇与腐肉等,引导学生理解共栖现象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6. 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及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共栖现象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观察、分析共栖现象的能力。

3. 评价学生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七、教学内容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共栖现象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引导学生思考共栖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 引导学生关注共栖现象在生物进化中的意义。

八、教学实践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寻找共栖现象的实例。

2. 让学生动手制作关于共栖现象的展板或手抄报。

3. 开展关于共栖现象的演讲比赛或写作活动。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大班教案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大班教案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大班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共栖现象的定义,知道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通过观察、讨论,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及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对动物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大自然的欲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共栖现象及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培养幼儿观察、讨论、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共栖现象的定义及实例。

2. 幼儿观察、讨论、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共栖现象的图片及视频。

2. 教具:动物玩偶。

3. 环境布置:自然生态环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a. 带领幼儿观察课件中的图片,引导幼儿说出图片中动物的名字。

b.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动物为什么生活在一起吗?它们之间有什么特殊的关系?2. 讲解共栖现象:a. 解释共栖现象的定义,引导幼儿理解共栖现象。

b. 举例说明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如:共生菌帮助动物消化食物,动物帮助植物传粉等。

3. 观察、讨论:a. 组织幼儿观察教具中的动物玩偶,引导幼儿发现它们之间的共栖关系。

b. 分组讨论:幼儿们认为这些动物生活在一起有什么好处?它们是如何相互帮助的?4. 实践活动:a. 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共栖现象。

b. 引导幼儿表达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感受,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

a. 回顾共栖现象的定义及作用。

b. 引导幼儿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共栖动物,并说明原因。

6. 课后作业:a. 观察身边的动植物,发现它们之间的共栖关系。

b. 家长协助幼儿记录观察到的共栖现象,并拍照留念。

六、教学延伸:1. 开展“共栖动物知多少”的调查活动,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搜集有关共栖动物的资料,了解更多的共栖动物及其生活习性。

2. 组织幼儿进行“共栖动物”绘画活动,让幼儿发挥想象力,画出自己喜欢的共栖动物。

七、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幼儿对共栖现象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家长反馈:了解幼儿在家中的表现,观察幼儿是否能够发现并理解生活中的共栖现象。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精彩教案设计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精彩教案设计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精彩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知道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2. 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作用3. 常见的共栖生物案例分析4. 学生实践观察和分析共栖现象5. 环保意识的培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2. 学生实践观察和分析共栖现象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共栖现象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常见的共栖生物案例。

3. 实践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和分析身边的共栖现象。

4.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共栖现象的意义和环保意识。

五、教学准备1. 课件:共栖现象的图片和案例。

2. 实验材料:动植物标本、显微镜等。

3. 教学视频:介绍共栖现象的实例。

教案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共栖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共栖现象。

2. 提问:什么是共栖现象?共栖现象有哪些特点?二、讲解共栖现象(15分钟)1. 讲解共栖现象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2. 分析常见的共栖生物案例,如寄居蟹和海葵、牛和牛蝇等。

三、实践观察(10分钟)1. 学生分组,利用显微镜观察动植物标本,寻找共栖现象。

2. 各组汇报观察结果,讨论共栖现象的意义。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观看教学视频,了解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分析视频中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共栖现象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五、环保意识培养(5分钟)1. 引导学生探讨共栖现象与环保的关系。

2. 提出环保建议,如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等。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共栖现象的特点和作用。

2. 学生反思自己在观察、分析和讨论中的收获。

七、作业布置1. 绘制一幅共栖现象的图片,并简要描述其特点。

八、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讨论、提问等。

3. 学生对共栖现象的理解和环保意识的培养。

(完整word版)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学设计

(完整word版)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学设计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了解课文讲述的三种动物共栖现象,弄清共栖的原因,增长科学知识,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

学情分析:重点、难点:重点:了解课文讲述的三种动物共栖现象,弄清共栖的原因,增长科学知识,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

难点:领悟文中采用的说明方法和拟人化手法,体会共栖现象的有趣。

课前准备:熟读课文,完成预习卡,搜集其他生物共栖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导语:同学们,在自然界里有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共栖。

你们想了解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篇选读课文《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读准“栖"字的读者.3.解题,谁能根据自己课前查阅到的资料说一说什么是共栖现象。

二、预习检测1.读准下列词语。

xī méng qū zhǎo zé cán zhā犀牛虻蛆沼泽残渣zhòu zhě fèng tī fū luǎn yù chú皱褶缝剔牙孵卵育雏2.说说课文中讲了哪几种动物共栖的现象。

三、自主学习1.出示学习要求默读课文解决下列问题:(1)课文讲了哪些动物的共栖现象?(2)它们是怎样共栖的?(3)它们共栖的原因是什么?(4)你从课文的哪些描绘中感受到这些共栖现象是有趣的?2.出示方法提示:自学方法:朗读法、自问自答法、列表法、图示法、解说法.四、小组合作。

1.合作完成以下表格.2。

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选读感兴趣的段落,并说一说通过读课文,你解决哪些问题?3。

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4.小组长组织组员选择一组动物共栖现象编演课本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五、精彩展示1.各小组展示填表情况,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达成共识.2.各小组选择感兴趣的段落朗读给大家听,并选派代表谈谈读后的感受。

老师和其余同学可以点评或补充。

3. 指派准备充分的小组上台表演课本剧,老师和其余同学相机点评。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案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案学科领域:生物学年级:小学四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 使学生认识几种常见的共栖动物及其共栖方式。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 几种常见的共栖动物及其共栖方式。

教学难点:1. 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意义。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共栖现象。

二、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动物之间的共生关系。

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动物共生现象。

环节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 学生举例说明几种常见的共栖动物及其共栖方式。

环节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意义。

2.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

环节四: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调查生活中常见的共栖现象。

2. 学生汇报调查结果,互相交流学习。

环节五:课堂小结2. 学生分享自己对共栖现象的认识和体会。

三、课后作业1. 学生绘制一幅共栖现象的图片,并写上说明。

2. 学生家长参与评价,了解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

四、教学反思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3. 学生对共栖现象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 家长反馈意见。

六、教学内容拓展环节一:共栖现象的应用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共栖现象在农业、医药等领域的应用。

2.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共栖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环节二:共栖现象与人类生活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共栖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学生举例说明共栖现象在人类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七、课堂互动游戏环节一:共栖现象知多少1. 教师设计一个关于共栖现象的互动游戏,如问答、填空等。

2. 学生参与游戏,巩固所学知识。

环节二:共栖现象我来秀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共栖动物,扮演相应的角色。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大班教案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大班教案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大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和认识共栖现象,知道共栖现象是不同物种间相互依存、互惠互利的关系。

2. 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环节,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了解共栖现象及其特点。

2. 学会观察和描述共栖动物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共栖现象对生物生存的意义。

2. 能够发现和描述生活中的共栖现象。

四、教学准备:1. 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记录卡、画笔等绘画工具。

3. 教学PPT。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共栖动物的例子,如犀牛和鸟、海葵和小丑鱼等,引导幼儿观察和关注共栖现象。

2. 讲解:教师讲解共栖现象的定义、特点及其意义,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共栖现象。

3. 观察:让幼儿观察和描述一些共栖动物的特点,如外观、生活习性等。

4. 操作:让幼儿通过绘画、记录卡等方式,记录和表达自己观察到的共栖动物。

5. 讨论:组织幼儿展开讨论,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共栖现象,引导幼儿发现和理解共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

6. 总结:教师总结共栖现象的特点和意义,强调共栖现象对生物生存的重要性。

7. 延伸:让幼儿课后观察和记录更多的共栖现象,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8. 作业:鼓励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的共栖现象,并进行记录和分享。

六、教学策略: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让幼儿直观地了解共栖现象。

2. 运用观察法,引导幼儿主动观察和描述共栖动物的特点。

3. 采用讨论法,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4. 利用记录法,让幼儿通过绘画、记录卡等方式,记录和表达自己观察到的共栖动物。

5. 运用家园合作法,鼓励家长参与幼儿的学习过程,共同观察和记录生活中的共栖现象。

七、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共栖现象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学设计(精选7篇)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学设计(精选7篇)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学设计(精选7篇)《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篇1《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的一篇选学课文,这篇课文所对应的单元是四下第三单元。

这个单元教学主题是: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

根据单元教学主题,结合本篇课文的特点,我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了解什么是共栖现象。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第二,品味语言,作者是怎样写出动物共栖时的有趣的。

第三,。

能仿照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描写其他动物共栖时的有趣。

我在处理这篇课文时,还是以精读课文来对待的。

二、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动物共栖现象,了解课文列举的三组动物共鸣现象,弄清动物共栖的原因。

2、感悟作者怎样用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科普知识,产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

3、能仿照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描写其他动物共栖时的有趣情景。

三、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作者是怎样写出动物共栖时的有趣的。

2、能仿照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描写其他动物共栖时的有趣。

四、教学难点:能仿照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描写其他动物共栖时的有趣。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课前学生预习要求。

1、看看《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电视节目以及文中相关动物的图片。

2、课文介绍了哪些动物的共栖现象?它们共栖的原因是什么?组别谁和谁共栖共栖的原因第一对第二对第三对七、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师:同学们看过《动物世界》吗?请你给大家介绍一下你脑海中印象深刻的情景。

导入新课,读题激疑:1、解释“共栖”的意思,2、教师整理问题(从题目入手总领文章主要内容)检查预习1、字词:第一组词语:沼泽虻蛆残渣剔牙育雏寝食不安第二组词语:皱褶缝皮肤薄吸血着地照看2、句子:原来,犀牛的皮肤很厚,有很多皱褶。

皱褶缝里面的皮肤很薄,常常钻进一些吸血的蝇、虻等昆虫。

这些昆虫在里面产卵生蛆,搅得它寝食不安。

3、出示课前预习的表格课文都讲了些哪些动物之间的共栖现象?它们为什么会共栖在一起?了解文章结构,引出题眼1、根据板书,结合自己的预习,用一句话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案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动物共栖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理解共栖现象对动物的意义。

教学重点:1. 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 共栖现象对动物的意义。

教学难点:1. 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具体实例。

二、教学准备教学材料:1. PPT课件:介绍共栖现象的图片和实例。

2. 视频材料:播放有关共栖现象的短视频。

3. 学生分组活动材料:动物图片和相关信息。

教学工具:1. 投影仪:用于展示PPT课件和视频材料。

2. 电脑:用于播放视频材料。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利用PPT课件展示一些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动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生活习性吗?”Step 2: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10分钟)1. 利用PPT课件介绍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 举例说明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具体实例。

Step 3:观察和分析(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些动物图片和相关信息。

2. 要求学生观察和分析这些动物的共栖现象,并讨论共栖现象对动物的意义。

Step 4:视频材料观看(5分钟)1. 播放有关共栖现象的短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共栖现象。

2. 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进一步理解共栖现象的特点和意义。

Step 5:总结和反思(5分钟)1. 利用PPT课件总结共栖现象的定义、特点和意义。

2. 提问:“你们认为共栖现象对动物有什么意义?”四、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查找其他有关动物共栖现象的资料,下节课分享自己的收获。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共栖现象的定义、特点和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加深对共栖现象的理解。

利用视频材料和图片,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共栖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后,教师可以通过作业的设置,延伸学生的学习范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精彩教案设计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精彩教案设计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精彩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生物共栖现象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共栖现象的定义和分类2. 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实例及作用3. 共栖现象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2. 共栖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作用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共栖现象的意义。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共栖实例。

3. 运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有趣的共栖生物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共栖现象的定义和分类。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共栖实例,如蚂蚁与蚜虫、蜜蜂与花、海葵与小丑鱼等,让学生了解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探讨共栖现象对生态平衡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5.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共栖现象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中的重要性。

7. 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活动名称:共栖现象观察比赛2.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共栖现象的能力。

3. 活动内容: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共栖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共栖生物的特点和作用。

4. 活动步骤:a.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共栖现象。

b. 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共栖生物的特点和作用。

c. 各组分享观察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

d.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共栖现象的特点和作用。

七、教学评价设计1. 评价目的:评估学生对共栖现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评价方法:学生观察报告、小组讨论表现、课堂提问回答。

3. 评价内容:a. 学生观察报告的质量,包括观察到的共栖现象、生物特点和作用等。

b. 小组讨论的表现,包括参与程度、分析和总结能力等。

人教新课标语文四年级下册选读3《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案

人教新课标语文四年级下册选读3《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案

人教新课标语文四年级下册选读3《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动物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掌握文章的大意和主要内容。

3.理解文章中提到的不同动物之间的互动关系。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动物共栖现象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动物世界的关注和热爱。

2.培养学生保护动物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学习理解文章《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的内容。

2.分析文章中展现的动物之间的互动关系。

教学难点1.理解和把握文章中较为复杂的动物共栖现象。

2.通过阅读理解,领会动物之间的互动关系并进行文字表达。

三、教学过程安排第一课时:导入与整体阅读(40分钟)1.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展示引入动物共栖现象的主题。

2.教师简要介绍文章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3.学生自主阅读全文,了解文章整体内容。

第二课时:细节阅读与思考(40分钟)1.学生小组合作阅读,记录文章中描述的不同动物之间的共生现象。

2.学生互相讨论,总结各种动物之间的互动关系。

3.教师组织学生展示小组成果并进行讨论。

第三课时:语言表达与展示(40分钟)1.学生个人或小组撰写关于动物共栖现象的读后感。

2.学生展示自己的读后感并相互交流。

3.教师点评学生的表达,并指导学生改进。

四、教学反思与评价经过以上教学,学生在动物共栖现象方面的认识得到了拓展,阅读与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

但在教学中也发现有些学生对部分动物共栖现象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和巩固。

同时,鼓励学生多与同学合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精彩教案设计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精彩教案设计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精彩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员了解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 培养学员对生物共栖现象的兴趣。

【教学内容】1. 共栖现象的定义。

2. 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 讨论法:引导学员思考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教学评估】1. 观察学员对共栖现象的理解程度。

2. 收集学员对共栖现象的思考和观点。

第二章:微生物共栖现象【教学目标】1. 让学员了解微生物共栖现象的例子。

2. 培养学员对微生物共栖现象的兴趣。

【教学内容】1. 微生物共栖现象的例子。

2. 微生物共栖现象的作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微生物共栖现象的例子。

2. 观察法:让学员观察微生物共栖现象的作用。

【教学评估】1. 观察学员对微生物共栖现象的理解程度。

2. 收集学员对微生物共栖现象的思考和观点。

第三章:植物共栖现象【教学目标】1. 让学员了解植物共栖现象的例子。

2. 培养学员对植物共栖现象的兴趣。

【教学内容】1. 植物共栖现象的例子。

2. 植物共栖现象的作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植物共栖现象的例子。

2. 观察法:让学员观察植物共栖现象的作用。

【教学评估】1. 观察学员对植物共栖现象的理解程度。

2. 收集学员对植物共栖现象的思考和观点。

第四章:动物共栖现象【教学目标】1. 让学员了解动物共栖现象的例子。

2. 培养学员对动物共栖现象的兴趣。

【教学内容】1. 动物共栖现象的例子。

2. 动物共栖现象的作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动物共栖现象的例子。

2. 观察法:让学员观察动物共栖现象的作用。

【教学评估】1. 观察学员对动物共栖现象的理解程度。

2. 收集学员对动物共栖现象的思考和观点。

第五章:共栖现象与人类生活【教学目标】1. 让学员了解共栖现象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员对共栖现象的兴趣。

【教学内容】1. 共栖现象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

四年级下册语文优质教案: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认读和理解“共栖”等词语;(2)了解动物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3)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和交流讨论来获取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和实例,培养学生对动物共栖现象的观察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3)学会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生物的热爱,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动物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和交流讨论来获取知识。

2. 教学难点:(1)理解动物共栖现象中的相互关系;(2)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相关的动物共栖现象的图片和实例;(2)准备教学课件和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生字词;(2)搜集动物共栖现象的相关信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出示各种动物共栖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搜集到的动物共栖现象的信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动物共栖现象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动物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2)结合实例,分析动物共栖现象中的相互关系。

4. 实践环节(1)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个动物共栖实例进行分析;(2)各小组汇报分析结果,其他同学补充意见。

5. 总结提升(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动物共栖现象的意义;(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五、作业布置:1. 观察身边的动植物,发现它们之间的共栖现象,记录下来并与同学交流;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汇报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批改,评估学生对动物共栖现象的理解程度。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学设计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学设计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动物共栖现象及其特点;2.探究动物共栖现象的原因;3.了解各种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

教学准备:投影仪、电脑、图片,PPT制作软件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在黑板上写下“动物共栖现象”四个字,并请学生围绕该词发表一下自己对它的理解。

2.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经常见到一些动物在一起出现的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我们今天就来说说这种现象。

二、知识讲授(10分钟)1.通过播放图片和视频等素材,简要介绍一下动物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分析动物共栖现象的原因,引导学生讨论。

三、讨论与案例分析(20分钟)1.分小组讨论,根据自己身边见到的动物共栖现象,回答以下问题:a.你们身边有哪些动物常常共栖在一起?b.你们认为它们为什么会选择共栖?c.它们是否能够互相从对方身上获得利益或帮助?2.请各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鼓励他们互相交流和补充。

四、案例解析与总结(15分钟)1.选择几个典型的动物共栖现象作为案例,对其进行详细解读。

2.进行小结,总结出动物共栖现象的原因和特点。

五、小组表演(25分钟)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动物共栖现象进行表演。

2.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可以选择进行情景再现,模拟动物的行为和互动等等。

3.每个小组表演结束后请其他小组和全班同学给予评价和点评。

六、课堂作业(5分钟)请学生回家后整理当天所学内容,制作一个PPT或写一篇小论文,总结一下自己所了解的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设计,学生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思考并了解动物共栖现象,增强他们对动物世界的兴趣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和小组表演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总结和课后的作业,学生们能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并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构建PPT的能力。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四稿)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四稿)

创建自主学习新课堂——《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学设计(四稿)一、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内容。

2.补写省略号,了解作者构句的方式,尝试自己写一写。

2. 合作研究,填写表格,了解动物共栖的原因。

3. 搜集资料,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合作研究,填写表格,了解动物共栖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反复思考,感受动物共栖现象带来的启示,为文章补写一个结尾。

四、学习单设计五、导学案设计(一)预习切入,直击“难读字词”1.课前同学们都根据预习单实行了课文的预习,大部分同学觉得这些词语很难读。

你瞧,有你写下的词语吗?这么多同学提到这些词,真是英雄所见略同,那么请同桌之间互读,纠正错音。

(生字词根据学生预习情况而定)2.我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

读得不错,奖励你带着大家读。

(二)引入课题,聚焦“关键词语”1.读准了字音我们就走进课文,读课文首先得读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请你圈出关键词(有趣、共栖)2.课文哪一部分写出了“有趣”你们找到的也是这句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1)老师把这句话改了改,你瞧哪变了(2)老师这种写法你们觉得可行吗?(不行,句与句之间要有所对应,有些对有些,凶猛强大对弱小无比,巨兽对小雀)(3)原来是这样,你们发现这句话后头还跟着个省略号了吗?它有这么几种作用,在这里哪种比较合适?(4)小组合作一:①看来相对应的事物还有许多,作者不一一列举了。

然而,老师这有几个词语,你能帮着往下写吗?②写完了吗,那么我们进行组内交流,确定一个你们觉得最合适的答案。

③好了吗?我请几组来说一说(5)各种各样的动物就组成了充满奇趣的动物世界,而从表面看,它们(引导生接读)像这样的现象我们就称为(共栖现象)(6)紧接着作者为了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共栖现象”,详细地为我们举了三个例子,预习的时候同学们都能很准确地找到,分别是(犀牛和犀牛鸟,鳄鱼和燕千鸟,金黄鼠和百舌鸟)所以我们马上就能清楚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总分结构)(三)设计表格,自主“解难答疑”小组合作二:小组交流设计并完成表格1.先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第二自然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

四年级下册语文优质教案: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共栖现象的定义及特点。

(2)学生能够举例说明不同种类的动物之间的共栖关系。

(3)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共栖现象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分析动物之间的共栖关系。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共栖现象的理解和看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对自然生态的关注。

(2)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动物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共栖现象的定义及特点。

(2)让学生能够举例说明不同种类的动物之间的共栖关系。

2. 教学难点:(1)让学生理解共栖现象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发现共栖现象的规律。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动物共栖现象的图片、实例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PPT中的动物共栖现象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共栖现象。

(2)教师提问:“你们听说过共栖现象吗?请大家谈谈对共栖现象的理解。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共栖现象的定义及特点。

(2)学生举例说明不同种类的动物之间的共栖关系。

3. 课堂讨论:(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共栖现象的理解和看法。

(2)每个小组选代表进行发言,总结共栖现象的意义。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PPT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共栖现象。

(2)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发现共栖现象的规律。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共栖现象的特点及意义。

五、课后作业:1. 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绘制一幅动物共栖现象的画作,并在画作下面简要描述共栖关系。

2.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动物共栖现象的知识,下节课分享给同学们。

3. 学生写一篇关于动物共栖现象的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学设计《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了解课文讲述的三种生物共栖现象,弄清共栖的原因,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导语:同学们,在自然界里有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共栖。

你们想了解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30课《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

(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读准“栖”字的读者。

3.解题,谁能根据自己课前查阅到的资料说一说什么是共栖。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读书交流。

(1)请学生选读感兴趣的段落。

(2)说一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理解“奇趣”“水火不相容”“居然”“和睦相处”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2.重点探究2-4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述了哪些动物的共栖现象。

为什么说这些共栖现象是有趣的;它们共栖的原因是什么?(2)小组内讨论、交流(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他们把握如下要点:①第2自然段讲了犀牛和犀牛鸟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

犀牛皱褶缝里面的皮肤很薄,常常钻进一些吸血的蝇、虻等昆虫。

这些昆虫在里面产卵生蛆,搅得它寝食不安,犀牛鸟啄食寄生在犀牛身上的昆虫和蛆卵,还能为犀牛鸟放哨、报警。

所以大犀牛和小小的犀牛鸟成了一对好朋友。

指导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②第4自然段讲了鳄鱼和燕千鸟是如何和睦相处的。

鳄鱼的牙缝里经常塞满残渣,牙齿和口腔又痛又痒,鳄鱼张开大嘴巴,燕千鸟就飞进鳄鱼的嘴巴里,为它剔牙。

这样燕千鸟吃饱了,鳄鱼的牙也不痛不痒了。

指导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

③第3自然段讲了百舌鸟和金黄鼠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

春夏之季,百舌鸟到金黄鼠的洞穴里去产卵,在它的洞穴里孵化育雏。

金黄鼠不但不伤害百舌鸟的卵和雏鸟,而且还替它照看着。

一直到小百舌鸟飞出,这一对好朋友才分手。

金黄鼠收留百舌鸟,并非有利可图,只是喜欢听百舌鸟的歌声。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五、扮演动物,编演课本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1.从课文中任选一对共栖的动物,自愿扮演角色,在小组内编演童话剧。

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在班上展演。

六、总结、拓展1.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犀牛和犀牛鸟、鳄鱼和燕千鸟、百舌鸟和金黄鼠之间有趣的共栖现象。

在自然界中还有许多有趣的现象,如果你还知道生物的其他有趣现象,说给同学听。

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其他有趣现象。

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动物共栖现象,了解课文讲述的三组动物共栖现象,弄清动物共栖的原因。

2、感悟作者怎样用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科普知识,产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

3、能仿照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描写其他动物共栖时的有趣。

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作者是怎样写出动物共栖时的有趣的。

2、能仿照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描写其他动物共栖时的有趣。

教学难点能仿照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描写其他动物共栖时的有趣。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学生预习要求。

1、课文介绍了哪些动物的共栖现象?它们共栖的原因是什么?2、查找资料,了解其它动物的共栖现象。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科普文章,谁来读题,理解“栖”(课件出示:居住、停留的意思)。

理解“共栖”。

2、据题测文。

同学们,读了课题,我的脑海中就会情不自禁地产生问题,你们有吗?二、默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

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结构上有什么特点?2、按总分关系分为两大段,用符号隔开。

3、课文中列举了哪些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呢?用横线划出。

板书,让我们叫一叫这些动物的名字吧。

4、用上板书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三、检查字词:师:读通课文是深入学习课文的第一步。

第一组词语:沼泽虻蛆残渣剔牙育雏寝食不安第二组词语:皱褶缝皮肤薄吸血着地照看四、品读句子深入课文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谁能用这个自然段中的两个词来说解释什么叫“共栖”吗?用小圆圈圈出:朝夕与共、和睦相处(板书)2、课文中讲这些动物“水火不相容”,但是现在却成为――生答;朝夕与共,和睦相处的好朋友,你又产生了什么问题呢?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古人说的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我们不仅要爱学习,还要会学习。

五、聚焦语言,细品,感受语言的生动、富有情趣。

研读第二自然段。

1、师:请同学们明确研读问题,(犀牛和犀牛鸟为什么能共栖在一起呢?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得生动有趣?)2、出示填空:因为(),而(),它们互惠互利,所以它们成了朝夕与共、和睦相处的好朋友。

3、导读要求:读段――找句――圈词――谈体会引导、启发、点拨处:1)豹、狮和大象都不敢惹它,一种黑色的小鸟却可以在它的身上蹦来跳去,这里啄啄,那里啄啄。

策略预设:①删去“这里啄啄,那里啄啄”比较,体会词语的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

②结合“不敢惹它”,滚动学习前文描写犀牛外形特点句,感受词语的情趣性。

2)犀牛鸟非常机灵,还能为犀牛放哨。

周围一有异常的动静,它就惊飞起来,叫个不停,向犀牛报警。

策略预设:①关注“放哨”“报警”,结合生活情境感受语言拟人手法的准确运用,体会词语的情趣美。

②“一……就……”通过换关联词比较,感受具体语言的准确、生动、富有画面感。

3)这些昆虫在里面产卵生蛆,搅得它寝食不安。

策略预设:将“寝食不安”换成“难受”细品,感受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2、学生个体学习,品味三、四段部分语句师:其实,这么有意思的语言在第三、四段中也有很多,下面就请大家轻轻地读读三、四自然段,同样用你喜欢的符号标记出那些句子和词语,好好体会,然后把你的感受与同桌分享。

(交流,学生自由畅说,教师以欣赏者的角度穿插。

)师:同学们都很会合作学习,老师相信,你一定发现了更多的精妙之趣,积累了更多的精彩语句。

我也想与大家分享一下我最喜欢语言,可以吗?[出示:闲暇时……]我想邀请大家一起来读,愿意吗?(师生齐读)多么有趣的画面,多么默契的一对朋友,多有情趣的动物世界啊!难怪课文这样来命题――3、聚焦段落结构,理清段落层次1)引导发现二、三段结构特色,按“现象――原因”给给段分层。

2)关注连接词“原来”。

4、小结语段结构特点、语言特点。

六、拓展视野、尝试写段1、师:同学们,动物世界中的共栖现象种类繁多,有像课文例举的这类凶猛强大的动物与弱小无比的动物共栖的,比如文章中的――也有巨兽与小雀共栖的,比如文章中的――,其实还有很多,看图“形影不离的鲨鱼和向导鱼”,看资料。

2、看谁能模仿课文底二自然的写法,根据材料把话写生动。

尝试将部分语言写具体、写生动。

3、交流,比较(关注语言是否准确、形象、富有情趣)。

4、再次小结语段结构、语言特点,肯定学生的'习得,激励学生课后搜集信息了解更多的动物共栖现象,鼓励再次尝试写话。

四、总结拓展,完成作业。

动物世界真是充满奇趣,想不到凶猛强大的动物和弱小无比的动物还能这样朝夕与共,和睦相处的生活。

在自然界中还有许多有趣的共栖现象,如果你还想知道生物的其他有趣现象,可以去查找资料,增长见识。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犀牛与小黑鸟水火不容燕千鸟与鳄鱼朝夕与共和睦相处百舌鸟与金黄鼠教学反思:一、聚焦目标搞突破《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就阅读理解的层面看,重点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感受基本的表达方法。

在阅读方法层面,提倡多种读书方法的运用,比如浏览、细读、默读等能力的培养。

就四下第三组课文的重点来看,可指导学生了解动物界的奇趣现象以及用词的准确生动。

结合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我的教学设计视角专注于文本独特的语言现象,即科普文生动形象的富有情趣的用词用语。

因此,我把目标锁定在引导学生去关注“怎么写”,去发现“语言的秘密”。

回顾自己的课堂教学,我在学生读懂课文写三对动物共栖现象的同时,一直要凸现的是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怎么写”这一主线。

在理解犀牛与犀牛鸟为什么共栖的同时,一直努力引领学生去发现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语言特色,所以,在课堂中,我尽情地与学生抓词品句,目的是品出语言的画面感,嚼出文字的情趣味。

所以,我认为选读课文的意义也在于此:选的是必需的教学目标,选的是语文本位的目标,选是为了“精”,为了聚焦,有了聚焦才能有突破。

二、板块推进求实效我的《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设计有这样三个层面:第一板块,借助预习,把握主要内容,初步了解动物界有趣的共栖现象;第二板块,围绕第二自然段细读语言,品味语言的生动形象即情趣性;第三板块,模仿迁移,尝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具体地说,第一板块,我重视预习资源的利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预习功能。

如果说四下第三组课文中的精读课为的是知识方法的习得,略读课为的是能力的形成,那么选读课文《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就是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从精读略读过渡到选读,这样使第三组课文的学习与选读课文的学习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

第二板块的主要任务是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张力、活力和弹力,引导学生发现语言的奥秘,体会表达效果,在感受情趣化语言魅力的同时体验言语带给我们的快乐。

第三板块重在尝试运用语言。

我想,就是这种尝试,可能已经点燃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玩味运用的激情。

三、以写促读成能力选读课文作为一种课程形态出现在教材中,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各种阅读能力,包括批注的能力、品评语言的能力和模仿语言创新语言的能力。

从第二板块的品味富有情趣化的语言,到小练笔中尝试运用富有情趣化的语言,应该是“以写促读”的一个有效载体,或者说是深度阅读,是让阅读根植于语言文字之中的有力举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