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名著导读《谈美》教案(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名著导读《谈美》教学设计
名著导读《谈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谈美》作者,作品主要内容。
2、学习:发现“美”、感知“美”、欣赏“美”的一般方法3、初步树立在艺术欣赏中熏陶情感,净化心灵的观念学习重点:学习:发现“美”、感知“美”、欣赏“美”的一般方法学习难点:初步树立在艺术欣赏中熏陶情感,净化心灵的观念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探索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提问导入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对美德体验,大家来谈谈,你在哪些时刻,或者哪些东西让你感受到了美?学生:看到美景时、美女,漂亮衣服,一副美丽的画·····教师:看来我们每个人对美的感受不同,这都是一些现象,从本质上说,美是一门学问,也就是美学,说到这个大家也许就会感觉到深奥难懂,不知所云,那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部有关美学的,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佳作,朱光潜的《谈美》。
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朱光潜,字孟实,1897年生于安徽,朱先生是现代美学大家,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为北京大学教授,直到1986年逝世。
他90年的生涯的大部分都献给了中国的美学事业,晚年被尊称为:“美学老人”。
2、作品介绍:《谈美》写于1932年,在此之前,他写过一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用书信形式,漫谈文艺,美学,哲学、道德政治等问题,娓娓道来,平易亲切、引起很大反响。
之后,作为姊妹篇,朱光潜以”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为副标题,写了这本《谈美》,此书充分表达了他的美学思想。
朱光潜善于把西方各种美学,心理学理论与中国人熟悉的文学现象结合起来,和鲜活的审美现象结合起来,见解精辟,读来让人津津有味。
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明白如话的语言把高深的美学问题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语文,文学是与美学密切相关的,我们如果能具备一些基本的审美观念,对美学有个基本了解,对我们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会大有裨益。
三、深入探究《谈美》的主要内容和思想(一)“免俗”——“美感修养”问题朱先生认为:“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能做入世的事业。
《谈美》教学设计
《谈美》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掌握基本的美学知识。
2、文学作品中,如何用审美的体验来感悟自己的内心感受。
3、学会在生活中体验美好事物,培养自己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学习重点】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并通过感悟和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出来。
【学习难点】1、美的认知和审美的体验。
2、文学欣赏和美的关联。
【学法指导】典型例子引导法、提问法、朗诵感悟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提问:是什么让文学世界如此丰富多彩?为什么我们会对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感到豪情万丈,为什么又对他的“拔剑四顾心茫然”感到惆怅?为什么我们会徜徉在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流连忘返,为什么又会为在月台上爬上爬下的“背影”留下眼泪?为什么我们会向往着在三国演义中征战沙场扬名立万,为什么又会渴望着过上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讨论。
二、讨论:什么是美?美是什么?1、展示图片:古典美、神秘美、生命美、书法美、自然美、心灵美。
组织学生讨论,美是多种多样的。
2、明确美是什么首先,我们需要确认美学中的美是什么。
美美吃一顿、天公作美、想得美……都不是美学所要讨论的美美学中的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美:指“优美”,即一种单纯、完整、和谐的美,也就是古希腊式的美。
广义的美:包括一切审美对象,优美、崇高、悲剧、喜剧、荒诞、丑、沉郁、飘逸、空灵等各种审美形态。
三、我国当代美学的发展,简单介绍四个阶段,推荐两本书。
(一)蔡仪:美是客观的(二)吕荧、高尔太:美是主观的(三)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美的历程》(四)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谈美》四、文学和美学什么关系呢?1、举例:惠能(638年-713年),俗姓卢氏,唐代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
佛教禅宗祖师,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
唐中宗追谥大鉴禅师。
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
惠能父亲早亡,家境贫穷以卖柴为生。
一次,惠能卖柴回家的路上听到有人读诵《金刚经》,便蒙生学习佛法之念。
《谈美》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谈美》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美的概念和观点。
(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学作品中的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美的热爱和追求,提高审美素养。
(2)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增强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对美的观点。
2. 分析并欣赏文学作品中的美。
三、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美的理解和感受。
(2)展示与美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课后习题,自主学习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美的概念和观点。
(2)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分享和讨论。
4. 分析与欣赏:(1)让学生举例分析文学作品中的美。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文学作品中的美。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课文内容和学生们的讨论成果。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美的理解和追求。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内容,总结作者对美的观点。
2. 分析并欣赏一部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中的美。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美的理解和追求。
4. 下一节课分享自己的作业成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文学作品美的分析和欣赏以及个人对美的理解和追求的表述。
3.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在课堂提问中的思维敏捷性和对美概念的理解深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将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学生的学习反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名著导读《谈美》教案
名著导读无心以出岫——《谈美》朱光潜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1、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文学理论著作2、拓展视野,提升阅读鉴赏能力。
3、通过阅读提升学科的核心素养。
二、学习目标:1、通读全书,梳理全书纲目及关联2、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及价值取向。
3、深入理解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教学重难点:理解并领会“美”的内涵四、学习方法:摘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学习过程:一、课前诵读《蒹葭》二、导入: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朱光潜先生的《谈美》告诉我们“生活中不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是应该有感受美的心灵”。
那么,我们经常说“美”,请同学们畅所欲言,说说你们认为什么是“美”?三、提纲挈领——美是什么?1、学生活动一:自由回答自己感受的“美”。
预设学生答案——美女、美景、美文、美物、心灵美2、教师点拨: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人就有一千种对美的理解,那朱光潜先生认为什么是美呢?他用三个不同身份的人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形象的告诉我们什么是美。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
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
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
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
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
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
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
善(实用的态度)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
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真(科学的态度)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美(美感的态度)3、教师明确:美即直觉——脱净了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动叫做“直觉”,直觉所见到的孤立绝缘的意象叫做“形象”。
【语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名著导读《谈美》教学设计(1)
【语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名著导读《谈美》教学设计(1)名著导读《谈美》教学设计教学目的:了解《谈美》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谈美》中的一些美学观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谈美书简》作者作品简介:《谈美书简》是中国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在八十二岁高龄的情况下写就的“暮年心血”之作,它既是对自己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整理,也是“给来信未复的朋友们”,尤其是青年朋友们的一次回复。
《谈美书简》不是一般的高头讲章,它采用书信体的形式,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将许多深奥的美学知识通俗化。
全书由十三封书信结集而成,书中,朱光潜先生就青年朋友们普遍关心的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也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的创作规律及特点作了详尽的阐释,既是思想上的,又是方法上的,是初涉美学者学习美学知识的重要参考书籍。
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
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1925年起先后赴英、法等国学习,获博士学位。
1933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
生前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名誉会长,毕生从事美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重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悲剧心理学》等,并有多种美学译著行世。
朱光潜在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认为,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呈现于心者只是直觉,物所以接物者只是形象。
因此美感的态度与科学的和实用的态度不同,它不涉及概念、实用等,只是聚精会神地对于一个物孤立绝缘的意象的观赏。
1950年以后提出主客观统一说,认为美必须以客观事物作为物的形象,然后提美。
60年代,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把主观视为实践的主体“人”,认为客观世界和主观能动性统一于实践。
(二)、《谈美》主要内容:一.代前言:怎样学美学?二.从现实生活出发还是从抽象概念出发?三.谈人四.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一些误解五.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六.冲破文艺创作和美学中的一些禁区七.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德八.形象思维与文艺的思想性九.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十.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十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十二.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和喜剧性。
人教部审版高中语文必修4《著导读 《谈美》》优质课教案_10
《谈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读并了解朱光潜的《谈美》;理解人对事物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提高学生审美态度和审美能力。
2.通过学生交流与教师展示相结合,让学生了解“美”的三个特点,明晰“刚性美”与“柔性美”,并运用审美知识观照自我,观照人生。
3.培养提升学生的“美感修养”,增强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
【教学重点】1.理解审美的本质及人对事物的三种态度。
2.了解“美”的三个特点。
【教学难点】1.对“美”三个特点的理解与把握。
【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探究学习法、对比阅读法【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导入新课:面对这样一棵古松,您会想到什么?假如你是一位木商,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值几多钱的木料。
假如你是一位植物学家,你也脱离不了植物学家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
而假如你是画家,那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木材商是站在实用的角度,植物学家是站在科学的角度,而画家则是站在审美的角度。
你觉得这些图片美吗?一、什么是美?1.你觉得什么是美?柳宗元《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美”是指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共同的本质属性,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
这里,柳宗元提出了一个思想,自然景物(“清湍修竹”)要成为审美对象,要成为“美”,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必须要有人的意识去“发现”它,“唤醒”它,“照亮”它,使它从实在物变成“意象”(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
“彰”,就是发现,就是唤醒,就是照亮。
外物是不依赖于欣赏者而存在的。
但美并不在外物(自在之物)。
或者说,外物并不能单靠了它们自己就成为美的(“美不自美”)。
高中语文必修四名著导读《谈美》优秀教学设计
师生共同寻找生活中的例子,分别从实用的态度、科学的态度和美感的态度三个不同角度来审视,进而体会朱光潜提出的的免俗后净化心灵后,基于基本生理、生活需求之外的更高尚的精神企求。
(三)难度提升:
朱光潜《谈美》的末篇《慢慢走,欣赏啊!》中劝告年轻人,好好珍惜生命,体味生活,让人生有意义,有价值,有意义。
三、预习检测:
检查学生第一课时中对朱光潜的《谈美书简》是否已完成了初读任务,
(1)基础检测:学生简单概括该书主要章节内容。
(2)效果检测:学生谈印象最深的章节及其理解。
(3)难点检测:学生谈理解有难度的章节。
三、教学过程
(一)重点研读:
1、师生再读朱光潜的《谈美》中的《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2、找出关键段落,三次研读。教师点拨,师生共同感受此章节中的精华—-审美就要有感受美得态度和发现美得眼睛,而不是带着庸俗和功力的目光单纯的从实用价值和科学的角度去考虑。(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读书交流)
4.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朱光潜“慢慢走,欣赏”美审美方法,进而积累更多正确的审美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对朱光潜《谈美书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的解读,慢慢体会如何培养审美态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慢慢体会朱光潜的“免俗”境界,培养学生的“美感修养”,增强学生高尚的道德依托。
教学难点:在初读《谈美书简》基础上,综合把握关于审美的精髓
教学方法:1·自读法2·讨论法3·点拨释疑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欣赏下列一组图片,说说哪张更有美感:
多媒体展示断臂的维纳斯图片和另外一幅浓妆艳抹的美女图。
学生品评:维纳斯更美。另外一张虽然也很美,但却很庸俗。
高中语文必修四《谈美》优秀教学设计
《谈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朱光潜的生平与创作,并了解《谈美》的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2、阅读《谈美》的部分文段,体味何谓“美”3、探究“美、移情、艺术和人生、美感和快感”等章节的内涵。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美和美感、移情、艺术和人生、美感和快感等美学一系列的基本常识。
过程和方法1、以老师的讲解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地品读名著。
2、要求学生用圈点批注的方式阅读,并找出各个章节的关键词。
情感和道德目标:1、让学生真正理解美学的内涵是免俗,远离功利。
2、培养学生纯正高雅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用出世的心态去做入世的事业。
教学设想名著导读的精髓应该是让学生主动地去品读名著,老师的任务主要是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阅读的重点。
讲朱光潜先生的《谈美》,我认为“美学”本身就是一个很深奥的问题,专业性很强,术语较多,学生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作支撑,不可能认识得很清楚,过于枯燥的讲解学生一定不会接受。
我想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导学生去感知美,然后从文本中找出各个知识点的关键词,对照作者的观点体味什么是真正的美,从而结合文本研读美感、移情、艺术和人生、美感和快感等基本的美学知识。
学生在初步认知了美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认知美的核心是“免俗”和“远离功利”,最后告诫学生珍惜生命,体味生活,引导学生用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业。
教学过程一、导入:列举学生熟知的名著,利用名著的魅力,引出朱光潜的名著《谈美》。
二、介绍作者、了解创作背景三、美感修养:结合教材上的内容,首先要学生明白美感修养,并且列出这一章节的关键词:出世、免俗、无所为而为、道德依托。
讲解这些词语的含义,让学生明白美是流淌在心中的一种不带功利的认知,“免俗”是其核心。
四、明白了美感修养,就该弄懂美感是如何培养的。
这一节,我结合文本中商人、科学家和画家对一棵古松的不同态度的具体事例,解读实用、科学和美感三种态度以及它们不同的目标。
接着展示古松和万里长城的图片,让学生从美感的态度来认知,来感受古松和万里长城带给他们的心灵震撼。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著导读 《谈美》》公开课教案_11
《谈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了解《谈美》以及朱光潜二、解读《谈美》,培养美感三、运用《谈美》,慢慢欣赏教学重难点:理解朱光潜先生关于美和美感、移情作用、美感和快感、美与自然、艺术和人生等的理论。
过程和方法:一、以老师的讲解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地品读名著。
二、要求学生用圈点批注的方式阅读,并找出各个章节的关键词。
情感和道德目标:一、让学生真正理解美学的内涵是免俗,远离功利。
二、培养学生纯正高雅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用出世的心态去做入世的事业。
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名著导读的精髓应该是让学生主动地去品读名著,老师的任务主要是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阅读的重点。
“美学”本身就是一个很深奥的问题,专业性很强,术语较多,学生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作支撑,不可能认识得很清楚,过于枯燥的讲解学生一定不会接受。
于是在讲课中,我会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导学生去感知美,然后从文本中找出各个知识点的关键词,对照作者的观点体味什么是真正的美,从而结合文本研读美感、移情、美感和快感、艺术和人生等基本的美学知识。
最后劝导学生学会欣赏自己,活出自己的精彩,享受艺术的人生。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激情导入,多媒体显示人物、花鸟鱼虫图片,让学生进行审美。
“美”字是不花本钱的,你喝了一杯酒,觉得味道好,就说是它美;观赏一朵花,觉得赏心悦目,也说它美;品读一首诗,觉得感同身受,也可以说它美。
可见这些体验是不尽相同的,那么审美是美呢?美的标准是什么?今天,我们就跟随者朱光潜先生,谈一谈美。
二、知人论世《谈美》是朱光潜先生早期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之一。
全书从、“免俗”、“人心净化”的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开,抒发了这位美学大家的审美理想,提出了他的美学理想——“人生的艺术化”。
多媒体显示: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学习《谈美》作者(),字(),()人。
因大部分生涯献给了中国美学事业,所以晚年被尊称为()。
《谈美》-人教版必修4语文教案
谈美 - 人教版必修4语文教案课程背景本课程为人教版必修4语文课程中的一节,主要围绕美的概念展开,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掌握以下知识:•对于美的概念有更准确的理解;•了解美的种类和特征;•学习欣赏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美的概念;•了解不同类型的美;•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为美而感动的情感。
探究美的概念1. 课前感性体验让学生看一段美的视频、图片或播放美妙的音乐,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美?对各自眼中的美的感受进行描述。
2.探究美的概念介绍美的概念并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以便学生更加明确、准确地理解美的概念。
3.讨论美的特点引用相关文学、艺术作品,让学生讨论不同类型的美所具有的特点。
学习欣赏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的方法1. 学习文学作品的欣赏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借助教师对文学手法的分析和讲解,学生了解文学作品中的美和手法。
2. 学习艺术作品的欣赏方法介绍用于分析艺术作品的方法和技巧,展示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让学生体验艺术作品所传达的信息和美感。
创造美鼓励学生通过绘画、写作、摄影等方式创造出自己眼中的美。
教学重点•掌握美的概念;•了解不同类型的美;•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培养审美能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深入理解美的本质和意义。
教学方法•情感教育法;•合作探究法;•体验式教学法。
教学资源•课文《谈美》。
•美的图片、音乐和视频资源。
•相关文学、艺术作品资源。
教学评估•学生思考和描述美的感受的练习;•文学、艺术作品欣赏和分析的小组讨论;•创作美的绘画、写作、摄影等作品。
教学后记本节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将学习、欣赏和创作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选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加强教学评估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和向导,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著导读《谈美》》公开课教案_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著导读《谈美》》公开课教案_1《谈美》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a、了解朱光潜先生的生平与创作,了解《谈美》的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b、品读《谈美》的部分选段,探究“美,移情,艺术和人生,美感和快感”等章节的内涵2、过程与方法a、圈点批注,让学生从课文的作品导读中找出各个章节的关键词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a、让学生理解美学的真正内涵b、培养学生高雅纯正的审美情趣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美、移情、艺术和人生、美感和快感等一系列美学常识难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设计(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前几年一位民歌赛观众提问引发的思考:为何长得漂亮的歌手得分高?韩红回答:“星路坎坷”,宋祖英回答:“一帆风顺”。
李谷一评委解答说:“这是当然的事情了,你看我们小韩,小宋站到舞台上都是很漂亮的,漂亮的选手自然得分要高一些....”如果你是提问者或者现场观众,你会对这个解答满意吗?如果是由美学学者来回答:首先,从艺术形态角度来看,不管是舞台上的演唱还是歌手电视大赛,都是一种视听艺术。
所谓视听艺术,就要有听觉和视觉两方面的要素,缺了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完整的。
其次,从美学范畴来看,民歌在音乐上是诞生于古典时期,民歌属于古典美,古典美的核心要素就是和谐,民歌的美学范畴要求它既要有美的内容(声音,技巧),又要有与之相对应的美的外在形式(歌手的长相,服装),从这个角度来说,唱的好,长相又俊美的歌手自然是民歌这种美学形态更完整的表达者和实践者,因此他们得分要更高一些。
如果李谷一老师当时能用这两点来回答,全国观众应该会是心服口服的,所以:美学这门课程锻炼我们的逻辑思维,给我们提供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视角,方法和手段的课程,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美好的生活。
(二)整体了解,初步感受1、关于作者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
我国著名美学家,文学理论家,翻译家。
《谈美》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谈美》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谈美》,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美的基本概念、美的种类和美的价值,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美的事物,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谈美》的基本内容介绍美的基本概念、美的种类(如形式美、内容美、艺术美等)和美的价值,分析美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2 课文中的美的事物举例分析课文中所提到的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等具体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和欣赏美。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掌握美的基本概念、美的种类和美的价值,能够分析生活中的美的事物。
3.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主动交流。
4.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课文中的美的事物,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美丽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谈论对美的认识,从而引入新课《谈美》。
5.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美的基本概念、美的种类和美的价值。
5.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美的事物实例,引导学生分析美的特点和价值。
5.4 课堂小结5.5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美的价值和作用。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课文延伸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关于美的文章或著作,如《美学原理》、《审美教育论》等,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
6.2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校园美化、公益活动等,让学生将所学的美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升审美实践能力。
第七章:教学评价7.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7.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对美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名著导读:谈美》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谈美》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梳理《谈美》整体行文逻辑,辨析每一章材料和观点的联系。
2.探索并积累学术著作的阅读经验。
3.把握书中观点,理解“美”与“人生艺术化”的关联,以此获得审美情趣的提升和精神的成长。
教学重点:1.梳理《谈美》整体行文逻辑,辨析每一章材料和观点的联系。
2.探索并积累学术著作的阅读经验。
教学难点:1.探索并积累学术著作的阅读经验。
2.把握书中观点,理解“美”与“人生艺术化”的关联,以此获得审美情趣的提升和精神的成长。
教学方法:默读、速读、赏读、悟读、研读(生生合作研读、师生合作研读)、读写结合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读课此环节分三步进行:其一,兴趣激发。
强调阅读品位的意义,引入《谈美》的有关介绍。
示例:相关介绍:略学习重点:梳理《谈美》的整体行文逻辑,辨析每一章材料和观点的联系;体悟人生与艺术的关系其二,明确阅读目标。
“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重在引导学生建构整本书的阅读经验和方法”新课标有如此指导。
故而,我将《谈美》的阅读目标明确为三点:1.梳理《谈美》整体行文逻辑,辨析每一章材料和观点的联系。
2.探索并积累学术著作的阅读经验。
3.把握书中观点,理解“美”与“人生艺术化”的关联,以此获得审美情趣的提升和精神的成长。
其三,策略初探。
基于阅读过程,首先向学生明确阅读四步:整体架构→通读→研读→追问阅读收获。
1、在第一环节的导读课上指导如何进行整体架构:首先明确概念及意义:整体上把握一本书的艺术架构,有助于学生走进其完整的艺术世界,获得更为全面、深刻的思考。
其次明确具体方法:阅读目录、序言、后记等,和书籍建立一种连接,获得有关写作目的和结构框架的整体印象。
示例如下:序言:略开场白:略目录:略整体印象:帮助青年走出认识的误区,获得有关美学的知识;引导青年将审美情趣融入生活,令生活艺术化。
《谈美》-人教版必修4语文教案
谈美 - 人教版必修4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美的概念和内涵,懂得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2.培养学生的美学情趣,增强文学艺术的鉴赏力和表达能力。
3.把握美与人生、美与社会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美的概念和内涵。
2.艺术的生命力,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3.美与人生、美与社会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美学情趣的培养和文学艺术的鉴赏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2.如何将美学思想和现实生活相结合。
四、教学内容1. 美的概念和内涵美是人类的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美所具有的普遍性、永恒性和共同性正好说明了它的重要性。
本节课将通过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的欣赏,让学生了解到美的概念和内涵。
2. 艺术的生命力,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和技巧艺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也是一种鉴赏性的活动。
本节课将通过对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的欣赏,让学生了解艺术的生命力和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3. 美与人生、美与社会的关系美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文学艺术作品中的美往往是与人生和社会相联系的。
本节课将通过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的欣赏,让学生认识到美与人生、美与社会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1.讲述法。
通过详细讲解和解答问题,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程内容。
2.分组讨论法。
将学生分组,让他们进行讨论和分享。
这有助于学生思考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3.案例分析法。
通过真实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了解美与人生、美与社会的关系。
六、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通过演讲、视频、音乐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美以及它的重要性。
2. 讲述美的概念和内涵通过讲述,让学生了解美的概念和内涵。
运用《诗经》中的《国风·邶风·静女》、《庐山谣》等文学作品,在欣赏的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美与人生、美与社会的关系。
3. 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和技巧运用钢琴演奏、素描、油画等形式让学生了解艺术作品和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谈美》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谈美》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观点;2. 掌握文中重要的概念和术语;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和讨论,理解作者对美的探讨和认识;2. 学会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3.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美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培养对美的敏感和鉴赏能力;2. 理解美的价值和意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3. 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追求美的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谈美》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简介,引发学生对美的思考和兴趣。
2.2 课文解读分析文章的主旨和观点,解读作者对美的探讨和认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2.3 课文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美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美的思考和兴趣,导入新课。
3.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观点,标记重要的概念和术语。
3.3 课文解读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解读,分析作者的论证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3.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总结和反思,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和讨论的积极性,以及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的分享。
4.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作业或小测验,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3 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学生的讨论和作业,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情况。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谈美》的文本,包括作者简介和相关背景资料。
5.2 图片或视频准备与美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用于导入和辅助教学。
人教版本高中语文必修4名著导读《谈美》学习教案
《谈美》一、授课目的:1.知识与能力:认识朱光潜的一生与创作,并认识《谈美》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经过合作与研究,赏析书籍优异段落,领会何为美。
3.感神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的理解、感悟文字美学。
二、授课重难点:1.授课重点:认识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及文学的审美特色、文学的创作规律及特色。
2.授课难点:培养学生对美的理解、感悟文字美学。
三、授课课时1课时四、授课工具:多媒体、黑板、实物教具(书籍)五、授课过程:1.导入:《谈美》写于 1932 年,是继《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此后的 " 第十三封信,《中学生》杂志曾选刊了其中的部分篇章,同年 11 月由开通书店初版 ( 《谈美 : 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开通书店民国二十二年初版 ) 。
他曾说 : “在写这封信时,我和平时写信给我的弟弟妹妹相同,眼前一张纸,手里一管笔,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什么书也不去翻看,我所说的话都是你所能认识的,可是我不敢勉强要你全盘接收”。
作者自称是“平时叙议”《文艺心理学》的“缩写本”。
( 需要说明的是,与朱光潜先生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版的《谈美书函》对照,《谈美》更为本真,更少意识形态上的色彩,所以也更好读。
)本书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以及美的特色等问题层层张开,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
朱先生以一种对老朋友的语气娓娓而谈,将他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浸透在朴实清爽的文字中,“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朱自清语) 。
全书最后呼吁人们“慢慢走,欣赏啊”,认为“欣赏之中都寓有创立,创立之中也都寓有欣赏”。
2.作者简介:朱光潜( 1897-1986),字孟实,安徽桐城人。
我国出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被尊称为“美学老人” 。
1925 年开初后赴英、法等国学习,获博士学位。
1933 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读并了解朱光潜的《谈美》;理解人对事物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提高学生审美态度和审美能力。
2.通过学生交流与教师展示相结合,让学生了解“美”的三个特点,明晰“刚性美”与“柔性美”,并运用审美知识观照自我,观照人生。
3.培养提升学生的“美感修养”,增强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
【教学重点】1.理解审美的本质及人对事物的三种态度。
2.了解“美”的三个特点。
【教学难点】1.对“美”三个特点的理解与把握。
【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探究学习法、对比阅读法【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导入新课:面对这样一棵古松,您会想到什么?假如你是一位木商,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值几多钱的木料。
假如你是一位植物学家,你也脱离不了植物学家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
而假如你是画家,那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木材商是站在实用的角度,植物学家是站在科学的角度,而画家则是站在审美的角度。
你觉得这些图片美吗?一、什么是美?1.你觉得什么是美?柳宗元《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美”是指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共同的本质属性,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
这里,柳宗元提出了一个思想,自然景物(“清湍修竹”)要成为审美对象,要成为“美”,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必须要有人的意识去“发现”它,“唤醒”它,“照亮”它,使它从实在物变成“意象”(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
“彰”,就是发现,就是唤醒,就是照亮。
外物是不依赖于欣赏者而存在的。
但美并不在外物(自在之物)。
或者说,外物并不能单靠了它们自己就成为美的(“美不自美”)。
美离不开人的审美体验。
一个客体的价值正在于它以它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呼唤并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了主体的审美体验。
这种体验,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沟通。
法国哲学家萨特说过一段话,和柳宗元的命题极为相似。
萨特说,世界万物只是因为有人的存在,有人的见证,有人的唤醒,才显示为一个统一的风景,因为有了人,“这颗灭绝了几千年的星,这一弯新月和这一条阴沉的河流得以在一个统一的风景中显示出来”,这就是柳宗元说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萨特又说,“这个风景,如果我们弃之不顾,它就失去了见证者,停滞在永恒的默默无闻状态之中”,这也就是柳宗元说的,“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
2.朗诵诗歌《什么是美》什么是美,哲人说,美是一种感性,我说,美是你小小的眼睛里羞涩下淡蓝的清白。
什么是美,路人说,美是一种感觉,我说,美是路边的乞丐的手霜冻下褶皱龟裂的颤抖。
什么是美,诗人说,美是一种境界,我说,美是深林中秋暮下独行者走进的天地一色。
什么是美,僧人说,美是一种空,我说,美是高山上钟声的回荡的沉重千古与旷远。
什么是美,隐居者说,美是一种修为,我说,美是村落边枯藤上落日下的苍烟的孤直。
什么是美,恋人说,美是一个他,我说,美是下坠的泪水里倒影着的一个人的清晰。
二、美的特性(1)请任意说出跟“月”有关的诗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请任意说出跟“桃花”有关的诗句。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崔护《题都城南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1.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
你看到的是“竹子”,但又不仅仅是竹子,而是坚贞不屈的品格;你看到的是“夕阳”,但又不仅仅是夕阳,而是日暮途穷的悲凉;你看到的是“杜鹃鸟”,但又不仅仅是杜鹃鸟,而是凄楚哀婉的愁绪;在审美活动中,“物”的有用性以及它的自然科学属性是不被注意的。
审美观赏者注意的是“象”。
一座山,它作为“物”(物质实在),相对来说是不变的,但是在不同的时候和不同的人面前,它的“象”却在变化。
“象”不能离开观赏者。
“物”是实在的世界,“象”是知觉的世界。
竹子是“物”,眼中之竹则是“象”。
“象”是“物”向人的知觉的显现,也是人对“物”的形式和意蕴的揭示。
当人把自己的生命存在灌注到实在中去时,实在就有可能升华为非实在的形式——象。
这种非实在的形式是不能离开人的意识的。
所以席勒说:“事物的实在是事物的作品,事物的外观是人的作品。
”(《审美教育书简》)席勒的话就是说,“物”(事物的物理实在)是客观的,而“象”(事物的外观)是不能离开观赏者的,它包含有人的创造。
这正是朱光潜一贯强调的观点。
朱光潜谈美,总是一再强调指出,把美看作天生自在的物,乃是一种常识的错误。
他指出,“象”不能离开“见”的活动,有“见”的活动,“象”才呈现出来,所以美的观赏都带有几分创造性。
美不能离开观赏者,美的观赏是发现,是照亮,是创造,这是“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第一层意思。
2.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具有不同的意蕴。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与“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同一黄昏也,而一为欢憨,一为愁惨,其境绝异。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与“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同一桃花也,而一为清净,一为爱恋,其境绝异。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与“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同一江也,同一舟也,同一酒也,而一为雄壮,一为冷落,其境绝异。
(梁启超《自由书•惟心》)阿米尔说得好:“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
”景是各人性格和情趣的反照。
情趣不同则景象虽似而实不同。
比如陶渊明在“悠然见南山”时,杜甫在见到“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时,李白在觉得“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时,辛弃疾在想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时,姜夔在见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时,都见到山的美。
在表面上意象(山)虽似都是山,在实际上却因所贯注的情趣不同,各是一种境界。
我们可以说,每人所见到的世界都是他自己所创造的。
物的意蕴深浅与人的性分情趣深浅成正比例,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
诗人与常人的分别就在此。
同是一个世界,对于诗人常呈新鲜有趣的境界,对于常人则永远是那么一个平凡乏味的混乱体。
人们欣赏艺术作品,这种情况也很明显。
同样是读陶渊明的诗、读《红楼梦》、看梵•高的画、听贝多芬的交响乐,不同文化教养的人、不同格调和趣味的人以及在欣赏作品时心境不同的人,他们从作品中体验到的美是不一样的。
不同的人,在同样的事物面前,他们会看到不同的景象,感受到不同的意蕴,这是“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第二层含义。
3.美带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级,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
(1)美的时代性今天,人人都认为花卉是美的,所以在公共场所要建设花坛,到人家家里做客都要带一束鲜花。
但是花卉并不是从来就是美的。
原始狩猎社会的人,他们生活在花卉茂盛生长的地区,却宁愿用动物的骨头、牙齿作为自己身上的装饰,而从不用花卉作为装饰。
格罗塞曾说:“从动物装潢到植物装潢,实在是文化史上一种重要进步的象征——就是从狩猎变迁到农耕的象征。
”这说明,我们今天的人与原始狩猎社会的人存在着美感的差异。
今天,一般人都认为一个人长得太胖是不美的,所以很多人都在想办法“减肥”。
但是在历史上,无论中国或外国,都有某个时期,在人们的观念中,肥胖是美的。
在欧洲的文艺复兴时代,人们认为丰腴的、富态的女人才是美的。
我国唐代,人们也认为丰腴的、富态的女人才是美的。
大家都知道“环肥燕瘦”的成语。
“燕”是汉代美人赵飞燕(汉成帝的皇后)。
相传她可以在宫女托起的一个水晶盘中跳舞,可见她身体轻盈,也可见当时的风尚是以瘦为美。
“环”就是杨玉环,她“肌态丰艳”,得到唐玄宗的宠爱。
宋代郭若虚说:“唐开元、天宝之间,承平日久,世尚轻肥。
”说明开元、天宝之时以肥为美是一种时代的风尚。
从唐代画家张萱、周昉画的仕女画,我们可以看到这种风尚。
以上文艺复兴时代和唐代都是历史上的状况,说明时代不同,人们的美感会有差异。
这些例子说明,地区不同,文化不同,人们的美感会有差异。
(2)美的民族性我们还看到,世界上有的地区还有这样的民族,他们以脖子长为美,所以拼命把脖子拉长,或者以嘴唇宽大为美,所以在嘴巴中塞进一个大盘子。
但是对我们来说,这些都不美。
原始民族喜欢文身。
文身很痛苦,但是他们愿意忍受,因为他们觉得文身很美。
但是到了今天,欣赏文身的人就比较少了。
这些都说明美感存在着时代的差异和文化的差异。
(3)美的阶级性十九世纪,肺结核是死亡率最高的传染病。
不过,肺结核又是一种进行性的疾病。
它是逐渐消耗着病人的生命,而且在这过程中,营造出病人“美丽的生命正逐渐被吞噬”的意象。
一个艺术家如果能死于肺结核,可以说比死于其他疾病都要来得“高贵”,因为肺结核有“美化死亡”的效果。
狄更斯就曾说:“肺结核……灵魂与肉体间的搏斗是如此的缓慢、安静而庄严,结局又是如此的确定。
日复一日,点点滴滴,肉身逐渐枯萎消蚀,以致于精神也变得轻盈,而在它轻飘飘的负荷中焕发出异样的血色。
”托马斯·曼在《魔山》这本小说里曾说:“疾病的症状是爱情力量的假面演出,所有的病都只是爱的变形。
”肺结核的患者会发烧,而使脸颊现出红晕,所以它是一种“热情之病”;但因为它发烧时的体温通常不会很高,所以这种热情较接近于“在内心闷烧”,有着压抑的性质。
拜伦、济慈、萧邦、史蒂文生、劳伦斯、梭罗、卡夫卡等知名的艺术家都患有肺结核,肺结核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艺术家之病”,它不仅是一个人“优雅”“细腻”“善感”的指标,更是一个人“才情”的戳记,雪莱就曾对“肺病鬼”济慈说:“这种痨病特别喜欢像你这种能写出如此优美诗文的人。
”提到不同文化教养的人,不同格调和趣味的人,不同心境的人,在同样的事物面前会产生不同的美感,如果再扩大一点,不同时代的人,不同民族的人,不同阶级的人,美感的差异更大。
三、美的分类有两句诗说: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
这两句诗每句都只提起三个状貌。
然而可以象征一切美。
自然界有两种美:老鹰古松是一种,娇莺嫩柳又是一种。
倘若你细心体会,凡是配用美字形容的事物,不属于老鹰古松的一类,就属于娇莺嫩柳的一类,否则就是两类的混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