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迁移(精编)
学习迁移实验报告分析(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学习迁移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影响。
学习迁移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如学习数学知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学习外语对其他语言的掌握等。
为了探究学习迁移的规律,本实验旨在通过设计一系列实验,分析不同学习情境下学习迁移的效果。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学习迁移的概念和类型;2. 探究不同学习情境下学习迁移的效果;3. 分析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4. 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采用前测后测设计,将被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在学习新知识前,接受与目标知识相关的旧知识训练;对照组在学习新知识前,不接受任何训练。
2. 实验材料:选择初中数学和物理课程中相关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基础、中等、困难。
3. 实验步骤:a. 对被试进行前测,测试其旧知识掌握程度;b. 对实验组进行旧知识训练,对照组不进行训练;c. 对所有被试进行后测,测试其新知识掌握程度;d. 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组在旧知识训练后,新知识掌握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 不同层次的学习迁移效果存在差异:基础层次迁移效果较好,中等层次次之,困难层次迁移效果较差;3.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包括:知识间的相似性、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学习策略等。
五、讨论1. 学习迁移是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实验结果验证了这一观点;2. 旧知识训练对学习迁移有显著影响,说明在学习新知识前,对相关旧知识的复习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3. 不同层次的学习迁移效果存在差异,说明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4.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众多,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策略等,以提高学习迁移效果。
六、结论1. 学习迁移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对教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2. 旧知识训练有助于提高学习迁移效果,教学中应重视旧知识的复习;3. 不同层次的学习迁移效果存在差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4.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众多,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策略等,以提高学习迁移效果。
第七章学习迁移
一、什么是学习迁徙迁徙的种类有哪些学习迁徙是在某一种学科或情境中获取的技术、知识、理解或态度对在另一学科或情境中技术、知识、理解或态度的获取的影响。
简单地说,学习迁徙就是指一种学习活动对另一种学习活动的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常常能够看到迁徙现象。
比如,掌握英语的人学起法语来就比较简单;会骑自行车的人比不会骑的人学开摩托车要简单一些;会拉二胡的人,再学习弹三弦、拉小提琴,也比较简单。
别的,也能够看到一些与此相反的现象,如学汉语拼音对有些英语字母语音的学习常常发生扰乱;习惯于右脚起跳的跳高技术对掌握用左脚起跳的撑杆跳高也有扰乱作用。
这些都是学习迁徙现象。
1.从迁徙的性质来分,能够分红正迁徙和负迁徙。
正迁徙也叫“滋长性迁徙”,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使作用。
如学习数学有利于学习物理,学习珠算有利于默算,掌握平面几何有助于掌握立体几何等,懂得英语的人很简单掌握法语。
负迁徙也叫“克制性迁徙”,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阻挡作用。
如掌握了汉语语法,在初学英语语法时,老是出现用汉语语法去套英语语法,进而影响了英语语法的掌握,在立体几何中搬用平面几何的“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的定理,则会对峙体几何相关内容的学习产生扰乱等。
2.从迁徙的方素来分,迁徙能够分为顺向迁徙和逆向迁徙。
顺向迁徙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发生的影响。
在物理中学习了“均衡”看法,就会对此后学习化学均衡、生态均衡、经济均衡产生影响。
往常所说的“贯通融会”就是顺向迁徙的例子。
逆向迁徙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发生的影响。
如学习了微生物后对先前学习的动物、植物的看法会产生影响等。
3.依据迁徙发生的方式来分,能够分为特别迁徙和非特别迁徙。
特别迁徙是指学习迁徙发生时,学习者原有的经验构成因素及其构造没有变化,不过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因素从头组归并移用到另一种学习之中。
如跳水的一些项目,弹跳、空翻、入水等基本动作是同样的,运动员在某些项目中将这些基本动作娴熟掌握,那么在学习新的跳水项目时,就能够把这些基本动作加以不一样的组合,很快形成新的动作技术。
第十部分学习迁移
第三节 学习迁移的当代理论
• 一、认知结构的迁移理论 • 奥苏伯尔认为,学习迁移不是简单的一个学习对另一个
学习活动的影响,而是先前所有学学习获得的认知结构 对于后继学习的影响。认为一切新的有意义学习都是在 原有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是实现 迁移的关键。 • 学习迁移能否发生取决于认知结构的一下几个特性:
• 二、相同要素(identical elements)说 • 桑代克提出,即“只有当两种心理机能具有共同成分作为要素时,一
种心理机能的改进才能引起另一种心理机能的改进”。
• 后来被伍德沃斯(R.S.Woodworth)修改为共同成分(common components)说,意指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 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另一种学习,即产生迁移。例如,在活动 A12345和活动B45678之间,因为有共同成分4和5,所以它们才会 有迁移出现。
• 高路迁移(high-road transfer)涉及有意识地应用先前习 得的抽象知识于新的情境。
• 这种应用可分两种情形:第一,在当前的学习中想到今后 的应用。
• 例如,你在学习教育心理学原理时想到这些原理将来在你 的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应用。
• 第二,在面对新的问题时,回头思考先前习得的知识在新 情境中的应用。
况作分析和调整的新问题。”
• 四、关系转换说(transposition theory) • 格式塔心理学家并不否认依赖学习原理的迁移,但他们
强调“顿悟”是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他们认为,迁移 不是由于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成分、原理或规则而自 动产生的,而是由于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 存在关系的结果。迁移是顿悟,即两个情境突然被联系 起来的意识。
第五章 学习迁移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学习迁移本章导读⏹人类学习的普遍特征:迁移⏹学校教学假设:学生能够用他们在学校中所习得的知识、技能以及态度、行为方式等去解决今后在生活和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
⏹“为迁移而教”迁移的概述迁移的理论迁移的指导学习的迁移第一节迁移的概述⏹一、学习迁移的概念⏹迁移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人们常说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一通百通”等都可以用迁移的道理来解释。
例如,掌握英文的人学起法文来就比较容易;会骑自行车的人就容易学会骑摩托车;学过加法再学乘法就比较容易。
此外,也可以看到一些与此相反的现象,如,学汉语拼音对有些英语字母语音的学习常常发生干扰;不良的工作习惯可以从一个情境迁移到另一个情境等,类似这样一些现象,心理学上都称之为迁移。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一种影响;或者说是将学得的经验有变化地运用于另一情境。
⏹二、迁移的种类⏹ 迁移在学习中的影响有不同表现形式,可根据不同维度对学习的迁移现象进行分类。
分类BE C G A 内容 顺序效果意识参与程度 影响的领域F D 发生的水平情境的相似性 Go on按迁移的内容,可分为认知迁移、态度迁移和技能迁移⏹认知迁移——指在人脑的知识结构中发生的迁移。
如学习了数学的基础知识,有助于对物理学和化学中的一些数量关系和方程式的理解。
⏹态度迁移——指一种态度对另一种态度的影响。
如一个不喜欢数学的学生,在多次得到数学教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后,不仅对数学教师产生了好感,而且喜欢上数学这门课。
⏹技能迁移——可分为认知技能迁移和动作技能迁移。
如一个掌握数学中因式分解技巧的学生,解任何因式分解题都显得游刃有余,这是认知技能的迁移。
棒球选手打高尔夫球也会打出高水平是动作技能的迁移。
back按迁移的顺序,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顺向迁移(forward transfer)指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学习迁移概述
( 三
学习的定势可以帮助
)
小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
学
和技能积极迁移。但是,
习 的
学习的定势有时候也会妨
定
碍小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 根
是指学生把已经获得的经验迁
是指学生把已经获得的经验迁
据
移到与原来的学习情境比较相近的
移到与原来的学习情境极不相似
迁
情境中。
的其他情境中。
移
的
范
围
分
三、学习迁移在小学生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首先,学习迁移可以提高小学生解决问 题的能力。
其次,可以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新的 改造和建构,使其得以概括化和系统化,使 已有的认知结构更为充实和完善。
) 根
者两种学习之间没有直接的相互影响作用,迁移效果
据
或迁移量为零。
迁
如果两种学习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或者学生没有
移 的
意识到两种学习之间的内在联系,就会表现为零迁移。
性
质
分
二、学习迁移的分类
(
1.顺向迁移
二 )
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发生影响的迁移。
根
据
迁 移
2.逆向迁移
的 方
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发生影响的迁移,它可以使原有的经验、知识结构
容易。
四、影响小学生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
二
)
2.原有认知结构和概括化水平
原 有
在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必须依据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
认
并理解新的知识和经验,解决新的问题。
知
如果小学生具备较强的总结和归纳能力,以及融会贯通和举
结 构
一反三的能力,他们可以很容易地实现学习迁移。反之,他们缺
学习迁移_1
学习迁移一、学习迁移的概念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如通常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学习迁移的分类(一)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可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1.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正迁移。
2.负迁移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
如学习汉语拼音后学习英语的48个音标发音最初受到的干扰。
(二)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1.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顺向迁移。
如刚开始用拼音汉字学习英语的发音。
2.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是逆向迁移。
如学了英语字母的发音后习惯性的用同样的方式读语文拼音。
(三)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不同,可分为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1.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如直角、钝角、锐角、平角等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都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层次。
2.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垂直迁移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自上而下的迁移,又称下位迁移。
如将水果的感念迁移到苹果、香蕉中去。
二是自下而上的迁移,又称上位迁移。
如将苹果、香蕉的概念迁移到水果中去。
(四)根据迁移内容不同,可分为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1.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如将学习的理论运用到实际的题目当中去。
2.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学习迁移发生时,学习者原有的经验组成结构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将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动到另一种学习之中。
如先学习“日”、“月”,再学习“明”。
(五)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不同,可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和重组性迁移。
1.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
教学实践中学习迁移(3篇)
第1篇一、引言学习迁移,即学习者在不同情境下,将已学知识、技能、策略和方法应用于新情境中的能力。
学习迁移是教学实践中的重要问题,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探讨如何促进学习迁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学习迁移的类型1. 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有积极影响,即一种学习促进了另一种学习。
如学习英语词汇后,有助于学习法语词汇。
2. 负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有消极影响,即一种学习干扰了另一种学习。
如学习汉语拼音时,对英语音标的学习产生干扰。
3. 零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没有影响,即两种学习之间没有相互联系。
三、教学实践中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1. 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购物、旅游、工程等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数学知识。
2. 强化知识间的联系,构建知识体系教师要注意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联系起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文学作品。
3. 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实物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讨论式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如:(1)预习策略:提前预习课程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复习策略:及时复习所学知识,巩固记忆。
(3)总结策略: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4)提问策略: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提问,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学习迁移的实践教学活动(3篇)
第1篇一、引言学习迁移是指学习者将已有的知识、技能、态度和方法等迁移到新的学习情境中,以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合理运用学习迁移理论,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将围绕学习迁移的实践教学活动进行设计与应用。
二、实践教学活动设计1. 活动目标(1)使学生掌握学习迁移的理论和方法。
(2)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2. 活动内容(1)理论教学:介绍学习迁移的概念、类型、影响因素等基本理论。
(2)案例分析:分析成功的学习迁移案例,使学生了解学习迁移在实践中的应用。
(3)实践操作:设计实践项目,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
3. 活动流程(1)理论教学:教师讲解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学习迁移现象。
(3)实践操作:教师布置实践项目,学生分组讨论、设计解决方案,并实施操作。
(4)成果展示与评价:各小组展示实践成果,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
4. 活动评价(1)理论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学习迁移理论的理解程度。
(2)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实践项目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3)团队合作精神:通过观察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环节,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创新意识:通过实践项目的创新程度,评估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实践教学活动应用1. 课程教学将学习迁移的实践教学活动融入课程教学,如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设计实践项目,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机械设计。
2. 实习实训在实习实训环节,引导学生运用学习迁移理论,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实习实训效果。
3. 竞赛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如科技创新大赛、职业技能大赛等,引导学生运用学习迁移理论,提高竞赛成绩。
4. 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区调研等,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提升综合素质。
教育心理学之学习迁移
教育心理学之学习迁移学习迁移的作用(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是习得的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环节。
(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条件)研究表明,学习迁移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发生的,它会受到一系列的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1.学习材料的特点学习材料作为学生学习的对象和知识的主要来源,对学习迁移有着重要影响。
很多迁移理论都在其理论假说中提及材料对迁移的重要作用,如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说。
例如,英语和法语在字形、读音和语法结构上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学习这两门外语时,在听、说、读、写能力以及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方面有共同要求,所以学习时就容易产生正迁移。
又如平面几何、立体几何之间共同因素比较多,学习时也有正迁移。
相反,学习对象没有或缺少共同因素,或虽有共同因素,但要求学习者做出不同的反应时,则可能在学习时产生负迁移。
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因素是学习迁移产生的客观必要条件,但不是唯一的条件2.原有的认知结构奥苏贝尔的认知绪构迁移理论认为,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直接决定了迁移的可能性及迁移的程度。
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2)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3)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对迁移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3.对学习情境的理解大多数心理学理论都强调情境在迁移中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学习迁移,学校环境下的真实学习活动中的情境化内容.其中心问题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创建实习场,在这个实习场中学生遇到的问题和进行的实践与今后在校外遇到的问题是一致的。
此外,知识经验获得的情境与知识应用的情境在许多方面都密切相关,如情境中事物之间的关系、问题呈现的方式与空间位置、两种情境的类似情况等。
学习的迁移——精选推荐
第六章学习的迁移、保持和遗忘第一节学习的迁移学生对其学得的东西,不仅能重复、应用或表现,而且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推广类化。
这种现象就是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问题是学校教育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历来为人们所重视。
研究和掌握学习迁移的实质,揭示其规律,对教材的选择、编排,对教育教学过程的合理组织与教学方法的选择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提倡“为迁移而教,为迁移而学”。
一、什么是学习迁移迁移一词最初来源于桑代克。
他把迁移定义为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这种理解的局限性,而认为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种学习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以表现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形成方而,也表现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相互影响方面。
学习迁移表现最为人们熟知的是在知识和技能的相互影响方面。
例如,学习加法与学习乘法之间的相互影响,学习汉语与学习英语之间的相互影响,这主要是知识学习的迁移;骑自行车和驾驶摩托车两种技能间的相互影响,主要是技能之间的迁移,等等。
与知识和技能的迁移相比,学习态度的迁移易被忽视。
其实,这同样是普遍而重要的迁移表现形式。
早在50年代,布鲁纳就曾指出教师对数学学习的态度迁移到学生,是中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
同样,对学校和教师的不利态度可以从家庭直接迁移到学校;反之,用“铁腕”管理课堂而且常常谩骂和侮辱学生的教师,势必引起学生的不安全感和自卑感,同时还会引起对作为权威的教师的反抗,这些在学校形成的态度又会迁移到社会,最终影响到学生的人际关系甚至可能导致形成某种“反社会”的倾向。
当然,最为常见的学习态度迁移还是发生在不同活动和不同学科之间。
例如,喜欢学习数学,常导致对物理的兴趣,平时喜欢饲养小动物,进而热爱动物课的学习,等等。
学习方法的迁移主要表现在从事某种学习时所用的方法,一经养成习惯,以后此种方法也可应用于其它的学习。
例如,学生采用试图回忆的方法去记忆中国散文,以后也能采用同样的方法,去背诵英文或记忆数学公式;学习数学的方法影响了学习物理的方法等。
教育心理学-学习迁移
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理解
影响可以是先前对后继;也可以是后继对先前。 既包括积极影响,也包括消极影响。
二、学习迁移的类型
对学习迁移的不同分类方法
正迁移 顺向迁移 迁移方向 逆向迁移
迁移性质
负迁移
一般迁移 迁移内容 具体迁移 迁移难度
水平迁移 垂直迁移
二、学习迁移的类型
迁移的种类 (一)从性质结果上看:正迁移VS.负迁移
识结构得到充实、修正、重组或者重构等 。
过去经验 学习A 顺向迁移 学习B
(迁移实验状况)
逆向迁移
二、学习迁移的类型
(三)从内容上看: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布鲁纳)
一般迁移(nonspecial transfer):原理、原则和态度的迁
移。 如学生学习中获得的一些基本运算技能和阅读技能
可以运用到各种具体的数学或语文学习中。
特殊迁移(special transfer):具体知识与动作技能的迁
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到 另一种学习之中。 如跳水的一些项目,弹跳、空翻、入
水等基本动作加以不同的组合,形成新的动作技能。
二、学习迁移的类型
(四)根据迁移内容的难度差异:水平迁移和垂直迁 移(加涅) 水平迁移(侧向迁移):指在内容和难度上相似的 两种学习之间的迁移。如人们常说的“举一反三”、
一体化:教材的各构成要素能整合为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 网络化:是一体化的引申,指教材各要素之间上下左右、纵横交 叉联系要沟通、要突出各种基本经验的联结点、联结线,这既有 助于了解原有学习中存在的断裂带及断裂点,也有助于预测以后 学习的发展带、发展点,为迁移的产生提供直接的支撑。
2.
教育心理学第七章-学习迁移
2、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按时间顺序分)
顺向迁移(forward transfer):先前的学习对 后来学习的影响。 – 逆向迁移(backward transfer):后来的学习 对先前学习的迁移。
过去经验
学习A
学习B
(迁移实验状况)
顺向迁移
逆向迁移
3、特殊迁移与一般迁移 (布鲁纳)
越大。
• 与共同要素说的关系。
3.2.2 迁移的分类
• ACT理论按知识的不同类型对迁移的种类进行重 新划分。 ACT理论的迁移分类
目标知识
程序性 原有 知识 程序性 陈述性 1 2 陈述性 4 3
第三节 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
一、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一)相似性 • 从客观条件来说,学习 对象之间具有共同因素, 并要求学习者作相同或 相似的反应,迁移就越 明显。迁移效果就越好。
三、经验泛化说 (概括说)
• 贾德(C.H.Judd),1908年所做的“水下击靶” 实验 。 • 经验泛化说先期学习A中所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 迁移到后期学习B,是因为在学习A时获得了一般 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于A、B 之中。 • 根据这一理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 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 是学习者在两种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即 在于主体所获得的经验的类化。
– 特殊迁移(special transfer):具体知识与动作技能的 迁移,这是习惯与联想的延伸。 – 一般迁移(nonspecial transfer):原理和态度的迁移。 这一类迁移是教育的核心。 “面积计算原理:面积可加”
4、横向迁移与纵向迁移(加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迁移(精编)
(一)学习迁移的含义与作用
1)学习迁移的含义:
学习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或习得经验对完成其他新活动的影响;
2)学习迁移的类型
(1)正迁移、负迁移与零迁移
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负迁移:两种学习之间互相干扰、阻碍
零迁移:两种学习间不存在直接的互相影
(2)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顺向迁移:先前的学习对后来学习的影响
逆向迁移:后来的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3)一般迁移(非特殊迁移)与具体迁移(特殊迁移)
一般迁移:一种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或态度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具体迁移:一种学习中的具体特殊性经验直接运用到另一种学习中
(4)近迁移、远迁移与自迁移
自迁移:个体所学的经验影响着相同情景中的任务操作
近迁移:把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初学习情景相似的情境中
远迁移:把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初学习情景极不相似的情境中
(5)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水平迁移:同一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互相影响
垂直迁移: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互相影响
(6)低通路迁移与高通路迁移
低通路迁移:反复练习的技能自动化地迁移
高通路迁移:有意识地将习得的抽象只是运用到新的情境中
3)学习迁移的作用
(1)迁移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性密切相关;
(2)认清迁移的实质和规律对教材的选择和编写,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过程的组织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迁移的主要理论
1)学习迁移的经典理论
(1)形式训练说:主张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
是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的,认为学习内容不重要,重要的在于形式训练,学习的具体内容是会遗忘的,其作用是有限的,而只有通过这种形式的训练而达到的官能的发展才是永久的,才能迁移到其他的知识学习上去,终生受用;
(2)共同要素说
桑代克认为只有当两种情境中具有相同的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而且相同的元素越多,迁移越大;
(3)概括化理论
贾德的水下打靶实验;
认为产生迁移的关键是概括化的原理和经验,对原理了解概括得越好,对新情境的适应性就越强,迁移就越好;
(4)关系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迁移的实质是对事物间关系的理解,强调行为和经验的整体性;迁移能否发生取决于能否理解各要素间的整体关系;
(5)分析--概括理论鲁宾斯坦
迁移发生的内在机制是对两课题的分析和概括,认为概括是迁移的基础,要迁移得以实现,必须首先把两课题相互联系起来,使之包括在一个统一的分析和综合过程中;
2)学习迁移的现代理论
(1)奥苏贝尔的理论
从认知的角度来解释学习迁移;
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其中认知结构是迁移得以产生的重要中介,原有认知结构的清晰性,稳定性,概括性,包容性,连贯性,可辨性等会影响学习的获得与保持;
(2)符号性图式理论
霍利约克提出,认为当原有表征与新表征相同或相似时即产生迁移;
(3)产生式理论(辛格莱和安德森)
认为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迁移之所以产生,主要是先前学习或源问题解决中,个体所学会产生的产生式规则与目标问题解决所需要的产生式规则具有一定程度的重叠;
每个产生式包含一个用于识别情境特征模式的条件表征和一个当条件被激活时用来建构信息模式的活动表征;
若两表征含有相同或相似的产生时即产生迁移;;产生式是产生迁移的一种共同要素;(4)结构匹配理论
金特纳为代表,假定迁移过程中存在一个表征匹配的过程;
表征包括:结构特征,内在关系与联系等,若两个表征匹配,则可以产生迁移;其中时间的结构特征或本质的关键特征的匹配在迁移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5)情境性理论
以格林诺为代表;
学习是个体与环境中的事件相互作用,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是动作图式,迁移就在于如何以不变的活动结构或动作图式来适应不同的环境;
(三)学习迁移的条件和促进
1)学习迁移的条件
a.个人因素(1)智力:智力对迁移的质和量都有重要的作用;
(2)年龄:不同年龄的个体处于不同的思维发展阶段,从而迁移的条件和机制有所不同;
(3)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由个体的知识经验组成的心理结构,认知结构的质量高低影响迁移的发生;
(4)对学校和学习的态度:对学校与学习的态度的好坏,对迁移也影响迁移;
(5)心向或定势:心向,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当个体具有利用已有知识与获得新知识的心理准备状态时,能够促进迁移;定势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它既能促进迁移又能阻碍迁移;
b.客观因素(1)学习材料的特性:学习的知识,技能之间是否具有共同的成分和要素,以及学习材料的组织结构及其逻辑层次的实用价值;
(2)教师的指导:教师有意识的指导,能够促进迁移;
(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学习的场所,环境的布置,以及学习或测试时的人员配置等越相似,越有利于迁移,迁移发生越容易;
(4)迁移的媒体:有时迁移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媒体才能使两个学习之间产生迁移,因此,选择正确的媒体对迁移十分重要;
2)学习迁移的促进
促进迁移的方法:(1)确立明确具体现实的教学目标,确立具体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对于学习目标有关的已有知识形成联想,产生先行组织者,从而促进迁移;
(2)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注意在各教学内容单元相对独立的前提下,体现各内容单元之间的内在逻辑性;
(3)在教学过程中,应具体分析所教授的内容适合于何种迁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白,他们所学习的内容是适合于共同要素的迁移还是原理原则间的迁移;
(4)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教师应引导学生总结出概括化的原理,培养和提高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在解释概念,原则时,应引用大量例证,使学生能够正确他握其内涵与外延;
(5)有意识的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帮助他们掌握概括化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使学生掌握这些策略,从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并促进迁移;
(6)利用反馈和归因控制,使学生形成对学校和学习的积极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避免消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