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复习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版)-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讲解学习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总纲)——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含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简称“两室一院”)一、“两室一院”研究生培养的学科与目标(一)培养学科及专业方向(二)培养目标(三)学习年限二、“两室一院”研究生课程设置原则和学分要求(一)研究生分类学分要求(二)“两室一院”学位课程设置原则三、“两室一院”研究生的培养与考核方式(一)硕士生培养与中期考核(二)博士生培养与考核的基本要求(三)硕博连读研究生资格考试的基本要求四、学位论文与论文答辩(一)硕士学位论文与申请答辩需满足的条件(二)博士学位论文申请答辩需满足的基本条件(三)博士生论文进展报告实施办法(试行)(四)硕士、博士学位论文评阅和答辩委员会组成的要求五、各专业培养方案(一)自然地理学(二)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三)自然资源(四)全球环境变化(五)自然灾害学(六)生态系统生态学(七)微生物生态学(七)微生物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北师大研究生培养方案—微生物生态学_简略版.doc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九)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六、说明减灾与研究管理研究院研究生招生专业(按照国务院1997年修订后的学科目录)(按照国务院2011年修订后的学科目录)12011年学科目录新增。
22011年学科目录新增。
一、“两室一院”研究生培养的学科与目标(一) 培养学科及专业方向“两室一院”包括减灾与研究管理研究院,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生培养由减灾与研究管理研究院统一负责。
“两室一院”以地理学(学科代码0705)和生态学(新学科代码0713)为依托学科,主要在自然地理、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等学科方向建设学科和培养学生;同时,积极培育发展工科门类中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代码0816)中的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新学科代码0837)中的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旧属土木工程0814),实现理工结合,整体提升的长远学科发展目标。
《自然灾害与防治》课程方案
选修课程《自然灾害与防治》课程方案课程类别:知识拓展类教研组:地理组开发人员:柴佳男虞兰琴一、课程背景中国自然灾害种类多样、发生频繁且强度大。
作为全球第三大土地国、第一大人口国以及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每年都要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损失。
减灾要从每一个人做起,对于高中生来说,不仅要掌握灾害与防治的基本知识,建立防灾减灾意识,还要了解中国国情,肩负起未来国家灾害研究和救助的重任。
二、课程目的(1)学习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2)力求培养学生具备现代公民的地理素质教育学生逐步树立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正确认识和评价自然灾害与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形成健康情感、积极态度正确行为方式和地理价值观念。
三、课程形式课堂理论学习为主,结合防灾减灾演练。
四、课程内容“自然灾害与防治”的依据《课程标准》分为四章,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较为系统地里了解自然灾害方面的知识,每章都有相对独立的内容。
其中“自然灾害概述”是学习一些有关自然灾害的基础知识,为后面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列举了众多对人类影响较大的灾害实例;“自然灾害与环境”侧重对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与分布进行理性分析;“防灾与减灾”是学习本模块的最终目的。
五、教学安排六、评价方式:书面测试和防灾减灾知识简报评比附: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第一章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与分布1、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自然灾害是伴随着地球演化过程的一种自然变异过程和现象,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人员、财产损失。
防灾减灾是人类持之以恒的重要任务。
要担此重任,就必须首先了解自然灾害的一些基础知识,既然地理《课程标准》将“自然灾害与防治”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模块出现,那么,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教材把“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与分布”作为第一章,最先学习,就是想让学生了解有关自然灾害的概念、分类、特点、成因、世界分布规律等方面的知识,初步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是学生学习后面三章内容的必要的知识基础。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方案旨在培养具有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具备较强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二、培养要求1.掌握防灾减灾基础理论,了解灾害形成机理和演化规律;2.掌握灾害识别与评估方法,具备灾害风险分析和预测能力;3.掌握防灾减灾工程设计原理和方法,具备实际工程设计能力;4.掌握结构防护技术,具备应对不同灾害的防护设计能力;5.掌握灾害监测与预警技术,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6.熟悉灾害应急管理流程和方法,了解灾害救援和恢复重建的基本知识;7.了解灾害对社会的影响,掌握减轻灾害风险和灾后恢复的社会管理知识;8.熟悉国际防灾减灾案例,掌握国际防灾减灾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9.掌握防灾减灾前沿技术,具备在相关领域进行创新和发展的潜力。
三、主要课程及内容1.防灾减灾基础理论:介绍灾害基本概念、形成机理、分类与分布,以及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等内容。
2.灾害识别与评估: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学习灾害识别的方法和步骤,掌握灾害评估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3.防灾减灾工程设计:系统学习防灾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结构防护技术:深入了解各种结构防护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培养针对不同灾害的防护设计能力。
5.灾害监测与预警: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在灾害监测与预警中的应用,了解实时监测和预警系统设计。
6.灾害应急管理:学习灾害应急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的流程和措施。
7.灾害对社会影响:分析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探讨减轻灾害风险和灾后恢复的社会管理策略。
8.国际防灾减灾案例分析: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防灾减灾案例,了解国际防灾减灾的先进经验和趋势。
9.防灾减灾前沿技术:关注最新的防灾减灾技术发展动态,学习并掌握相关前沿技术和方法。
自然灾害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灾害:指自然发生或人为产生的,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的事件或现象。
灾难: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等损失与后果。
灾害地理学:运用地理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研究自然灾害的类型、发生机制和分布规律,以及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对自然灾害进行预防与控制的科学,是自然灾害学与应用地理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
原生灾害:即主发灾害,是灾害链中最先出现的灾害。
次生灾害:由原生灾害诱发的灾害,是灾害链中后来出现的灾害。
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区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变现象,是产生于山地沟谷或坡地上的水与大量泥沙石块和巨砾组成的固液两相流体。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屑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向下坡整体滑动的现象。
地震:地壳任何一部分的快速颤动叫地震。
震中:地震发生在地下深处,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离地面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地方叫震中。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能量大小的等级,与震源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有关,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
烈度:是表示地面和建筑物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台风:台风是指中心附近风力达到12级或以上(32.6m/s)的热带气旋。
热带气旋:产生于热带洋面的大气旋涡称为热带气旋。
洪水:洪水是河流水位超过河漫滩的溢流现象。
洪水强度:洪水强度:一次洪水过程的洪峰流量。
洪峰流量是指一次洪水过程中通过某一监测断面的最大流量。
洪水频率:指某一洪峰流量出现的累积频率。
即在多年时期内,等于或超过某一洪峰流量的洪水可能出现的次数。
也可折合成每一年内可能出现的频率,以百分数表示。
其倒数称为重现期。
洪水重现期:指某一洪峰流量等于或大于一定数值,在长时期内平均多少年出现一次的概念。
海啸:海啸是一种具有超长波长和周期的大规模海水行波。
思考题:1、自然灾害与地质灾害有何不同?自然灾害(Natural Hazards)指由自然事件或力量为主因的,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的事件或现象。
例谈地理大单元教学的设计思路与实施策略以“自然灾害”复习课为例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学生对电化学有机反应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能灵 活运用电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他们在面对有机合成题目时,能迅速找到解题 思路,准确分析反应过程,得出正确结论。这种大单元教学设计策略不仅提高了 学生的成绩,还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高三化学“电化学有机”单元复习中,大单元教学设计策略为教师 提供了新的教学视角和思路。通过明确教学目的、分析单元知识点和能力要求、 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和策略,以及教学效果和反思,学生得以全面提升对电 化学有机的理解与应用能力。这一教学实践无疑为提高高三化学复பைடு நூலகம்效果提供了 有益的参考。
在高三化学复习中,大单元教学设计是一种高效的教学策略,它以单元为单 位,整合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本次演示将以“电化学有机” 单元复习为例,探讨高三化学大单元教学设计策略的实际应用。
首先,明确教学目的是关键。在“电化学有机”单元复习中,教学目的应聚 焦于两点:一是掌握电化学有机反应原理,了解有机物在电场作用下的反应特性; 二是理解电化学反应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能运用电化学知识解决有机合成中的 实际问题。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原有的物质结构被破坏,形成新的物 质结构,并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高中化学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化学变化类 型主要包括: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加成反应、取代反应等。这 些反应类型具有各自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在复习“认识化学变化”主题时,我们采取以下步骤:
谢谢观看
总之地理大单元教学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教学形态它通过将相关知识点进行 整合和重构以形成具有逻辑关系和实际应用价值的教学单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地 理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在“自然灾害”复习课中通过明确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对 象、制定具体的教学策略和评估方式以及开展课后实践和反思等步骤可以有效地 实施大单元教学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然灾害的相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81405)学科专业简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是土木工程学科中的交叉学科,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积极作用。
本学科主要研究各种重大灾害的成灾模式、破坏作用和毁损效应,发展和完善工程结构防灾设计理论和方法以及城市防灾减灾决策相关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作为独立的二级学科是在近几十年内才形成的,以适应现代化城市与重大工程综合防御重大灾害的需要。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防灾减灾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同济大学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是在适应与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需要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在已故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豪教授的领导下,早在1964年就开展防护工程的多学科研究,同时开始招收研究生,1984年被批准为地震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的博士学位授予点,1998年地震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更名为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
本学科研究依托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和上海市重点学科。
本专业在日本丰桥科技大学栗林荣一教授资助下,设立了“章在墉—栗林荣一地震工程奖学金”。
本专业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科学研究人才。
在专业方面应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敢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具有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应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备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1.工程结构抗震 2.工程结构抗风 3.城市防灾减灾 4.防护工程 5.环境振动监测与控制 6.工程灾害风险评估与保险三、学制与修读年限本专业硕士生学制为2.5年,其中课程学习1~1.5年,论文工作不少于1年。
修读年限最长不超过4年。
提前完成培养计划、学位论文符合申请答辩要求的研究生,经过审批可以提前答辩、毕业并申请学位。
自然灾害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1、相比其他星球,地球具有哪些特点使它适合人类居住?(1)首先,地球距日距离适中,不太近,也不太远。
这样就有利于接受适中的光照,给植物提供太阳能,让其自如利用进行光合作用。
而且太阳能够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此外,太阳辐射还能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运动的主要动力。
所以,地球距离太阳适中的距离,使地球得到稳定的太阳光照,是适合人类居住的重要条件。
而其他的星球,距日距离不是太远,就是太近。
(2)其次,宇宙上的行星运动都有相同的特点: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并且各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这也就形成了地球安全的空间运动轨道,有利人类生存。
这是地球适合人类居住的外部条件。
而地球自身也拥有优越的、其他星球不具备的生命存在条件。
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
生命的活动需要的能量是通过新陈代谢供给的,而过冷或过热的环境都不利于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也就不利于生命的正常活动。
所以,适宜的温度是生命活动必需的。
对地球上的生命而言,大气层保护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
而地球上有合适的大气和重要的大气层保护。
它可以挡住来自宇宙空间强烈的紫外线,让地球上的生命免遭伤害;它可以挡住大部分撞向地球的陨石,保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它可以使照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阳光均匀散发,避免了地球温度的剧烈变化(3)生命都离不开水,地球上有充足的水分,也为生命提供了适合生存的条件。
(4)地球是太阳中唯一具有板块构造的行星。
正是板块构造把构成生命基础的营养物质和其他物质送进行星内部,然后再回到地表。
(5)地球是唯一拥有一个氧气占五分之一的大气圈的行星。
这种氧气是由单细胞生物在漫长的历程中产生的,他反过来刺激了多细胞生物的演化。
2、什么力量驱使地球内部产生高温,地球通过什么方式和外部进行热量交换?原因:地球内部最高的温度在地核中,温度产生的原因是万有引力的作用,使地球内部物质挤压,压缩后产生的高温。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热能,以及地球转动和其他化学反应产生的热能。
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1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
目录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1)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地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4)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生物)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7)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0501)一、学科简介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是地理科学主要分支学科之一,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的学科。
自然地理学把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要素相互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研究,以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间的结构、功能、物质迁移、能量转换、动态演变以及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为地球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区间内的一个特殊圈层。
它是在太阳辐射能、地球内能和生物能作用下形成的,比地球的其他圈层的特征要复杂得多。
在这里各种固体、液体、气体状态的物质同时稳定地存在并且相互渗透。
只有在地球的这一部分才具有生物产生和繁衍的条件,并成为生物圈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因素。
人类出现后,又成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环境。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随着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广泛,但主要还是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结构、成因、动态和发展规律;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转化的动态过程;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研究不同自然地理特征,并进行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评价,为区域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受人类干扰、控制的人为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寻求合理利用的途径和整治措施。
随着自然地理学的发展以及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了众多的分支学科。
按研究的特点,自然地理学可分为综合性和部门性两个分支学科。
综合性的分支学科有综合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和历史自然地理学等;部门性的分支学科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冰川学、冻土学、化学地理学和医学地理学等。
现代自然地理学在着重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机制及其响应体系,不断加强定量分析、生态化和应用研究,注重吸收其他学科的新成就和研究方法,开始进行地理预测研究,尤其重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并应用地理系统的原理,探讨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全球变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开发之间的协调发展等问题。
自然灾害学教学大纲
《自然灾害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编号:二、课程名称:自然灾害学(Natural Disaster)三、学分、学时:2学分; 32学时四、教学对象: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五、开课单位: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六、课程性质:选修课程七、课程性质、作用、教学目标:《自然灾害学》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选修专业课。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目前关于自然灾害的科学认识、研究途径和可选择的减轻自然灾害与自然灾害防治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措施。
通过分析自然灾害的本质,包括它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发生基础、诱发因素以及成灾机制等,讨论自然灾害的分类,自然灾害的群发,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以及自然灾害基础研究的基本内容、减轻自然灾害的基本措施和自然灾害防治的基本原则。
此课程的目的旨在拓宽学生在防灾减灾方面的知识面,为将来毕业后从事有关的工作打好基础。
八、教学内容基本要求:本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是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应具备以下知识:1.了解自然灾害的本质以及自然灾害的分类2.了解中国自然灾害3.了解目前减轻自然灾害的基本措施九、具体教学内容如下:1. 绪论自然灾害的定义自然灾害的分类自然灾害的严重性自然灾害的分布自然灾害的发展趋势及特点2. 自然灾害学的基本理论自然灾害的本质及属性自然灾害的共同特点及其启示自然灾害发生的自然基础自然灾害学的研究目标和目的自然灾害学研究的6个基本内容自然灾害学研究的3个基本方法3. 自然灾害的减轻与防治减轻自然灾害的基本措施制定自然灾害防治计划的五项原则人类减轻或防治某些自然灾害的发生4. 地震灾害地震的成灾机制地震的分类地震的几个基本概念地震灾害的特点地震灾害的预测预报目前地震预报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展望防震减灾的主要技术措施地震紧急预案与灾后重建的主要内容5. 台风灾害台风概述台风的形成条件和机制防风减灾对策6. 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概述我国洪涝灾害形成的原因洪水的监测和预报防洪减灾措施我国1998年特大洪水案例分析7. 旱灾旱灾概述形成旱灾的主要原因旱灾的预测预报抗旱减灾措施重庆2006年特大旱灾案例分析十、实践指导:2006、2007、2008年带领学生到宜昌湖北第八中学考察泥石流情况。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5版)一级学科:土木工程(代码:0814)本学科具有“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代码:081405)硕士学位授予权。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典型自然灾害及其引发的事故灾难等公共安全的风险分析和应急响应理论与技术领域的专业人才。
本专业培养的硕士毕业生,应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拥有公共安全科学与工程领域较全面的知识体系、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扎实的自然灾害相关的风险识别与评估、灾害调查与应急处置、灾害损失评估、应急管理的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能力,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专业培养的硕士毕业生,应能熟练运用一门外语,了解与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创新的科研精神;具有独立从事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应急处置、风险管理以及与公共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紧密相关的工作的能力,并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本专业培养的硕士毕业生工作(或继续深造)去向主要在保险、民政、应急、物流、交通、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专业管理部门,保险行业、应急物流行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行业,与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紧密相关的行业,以及高等学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等。
二、专业研究方向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的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下设四个研究方向。
三、学习年限硕士生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为2.5-3年。
按规定提前修满学分、成绩合格、符合学位分会提出的硕士生科研要求,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硕士生可以在2.5年内完成学业。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注:(1)公共选修课中的方法课原则上应选修由研究生院开设的方法课或跨一级学科学位基础课中的方法课。
(2)研究生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具体可采用笔试/口试、闭卷/开卷、撰写论文、完成项目等形式进行。
除实习、实验、社会调查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可采用考查进行考核外,其他课程原则上要进行考试。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培养方案-ok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1405 授予工学硕士学位)一、培养目标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研学术作风。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掌握一门外国语,并应能运用该门外国语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
具备运用各种分析、计算和实验方法进行研究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以及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研究态度和作风。
胜任教学、科研、设计、技术管理和其它工程技术工作。
3.身心健康。
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为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于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该学科点具有一支雄厚的师资队伍,具有很强的科研和教学能力,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人;目前承担国家交战办、铁道部、河北省重大科研项目9项,其他技术开发项目3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其他科技进步奖10多项。
本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和发展用以提高交通工程结构和工程系统抵御自然灾害和战争破坏能力的科学理论、设计方法和工程技术,通过工程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未来灾害和战争可能造成的破坏,保证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保障灾害期间和战争期间交通设施的基本(或必须)功能,保障灾后经济恢复和发展所需的交通运输能力,提高国防交通设施的防护能力。
本学科目前研究的灾害种类包括:地震、洪水、滑坡、泥石流、地下工程施工地质灾害、爆炸等灾害。
主要研究各类灾害的成灾机理,毁损效应,各类交通工程结构与工程系统在灾害作用下的破坏机理、结构反应分析方法与试验技术,防灾减灾的设计理论、方法与工程技术,抢修抢建的设计理论、方法与工程技术,灾害荷载引起的工程结构与工程系统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等。
《自然灾害学》-课程教学大纲
《自然灾害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135002课程名称:自然灾害学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of Catastrophology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地质学,地貌学,环境科学概论等二、课程简介《自然灾害学》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必修课程。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总是与灾害相伴随。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灾害不仅没有减少,各种灾害反而日趋严重。
目前人类面临的灾害类型多种多样,成灾机制复杂各异,防灾减灾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有鉴于此,为培养能有效防御各种灾害,普及灾害知识、提高防灾意识、增强减灾技能的合格人才特开设本课程。
本课程论述了灾害学的理论、原理、方法,同时反映本学科最新进展。
主要介绍了灾害与灾害系统等基础知识以及灾害学研究理论体系,并对自然灾害区域分异规律与制度灾害链、灾害风险管理、应急管理、减灾系统工程、主要灾害的防治措施、现代高新技术在灾害监测分析与管理中的应用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全部课程教学共分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灾害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灾害概述等内容。
第二部分讲述主要灾害及灾害链、灾害区域分异。
第三部分介绍灾害风险分析及风险管理、灾害应急管理。
第四部分讲述了高新技术在灾害管理中的应用、减灾系统工程与措施。
Introduction of Catastrophology is the required course for the major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urban planning management.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s always accompanied with all kinds of disaste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increase of population, human society is facing more and more disaster. The human society is faced with various types of disasters, and its disaster mechanism is complex,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is also a complex systematic project. In order to cultivate effective defenses against various disasters, popularize knowledge, improve the awareness of disaster prevention, enhance ability of disaster reduction, we set up the curriculum.This course discusses the disaster theory, principle, method. Meanwhile it also reflects the discipline 's new progress. This course mainly introduces the basic knowledge of disaster, disaster system and disaster research theory system, and the natural law of region difference and system disaster chain,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engineering for disaster reduction, disaster prevention, contemporary and new and high technology in disaster monitoring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content of system description. All curriculum schedule is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four parts: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object of catastrophology and subject system, disasters overview, etc. The second part is about the main disasters and disaster chain, disaster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The third part introduces the disaster risk analysis and risk management, disaster emergency management. The fourth part describes the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in disaster management in the application of system engineering for disaster reduction, and measures.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自然灾害学研究灾害问题的新兴学科。
自然灾害与灾难防治教学计划
自然灾害与灾难防治教学计划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原因而导致的不可预测且无法避免的灾害事件,如地震、洪水、台风、火山喷发等。
这些灾害给人类的生命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提高公众对自然灾害的认知和防范能力,教育部门应加强灾害防治知识的教育,并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灾害防治教学计划。
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份自然灾害与灾难防治教学计划。
一、课程目标1. 提高学生对自然灾害的认知水平,了解各种灾害类型、成因及其危害性。
2. 掌握自然灾害防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培养学生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团队精神,使他们能够在应对自然灾害时有效地组织资源和行动。
二、教学内容1. 灾害基础知识a. 了解常见自然灾害的类型和特点,如地震、洪水、台风、暴雨等。
b. 了解各类灾害的成因和危害性,分析其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2. 灾害风险评估与预警a. 学习灾害风险评估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掌握常见灾害的预警信号和预警系统。
b. 掌握灾害应急响应的流程和步骤,学习如何制定预案、规划疏散路线等。
3. 灾害防治与减灾a. 学习灾害防治的原则和方法,如土地利用规划、建筑物抗震设计等。
b. 掌握应对自然灾害的基本技能,如急救、自救、逃生等。
4. 灾后恢复与重建a. 了解灾后恢复与重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习灾后恢复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b. 分析不同灾害情境下的重建需求,并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案。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教学:通过教师的讲解,给学生介绍自然灾害的基本知识和防治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灾害案例分析与讨论。
2. 实践教学:组织学校场地的安全演练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灾害应急响应和自救的过程。
3. 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在小组内分享和交流自己对于灾害防治的理解和经验,并进行小组报告。
四、教学评价1. 通过小测试、作业以及课堂上的互动讨论,评估学生对于灾害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演练和小组合作学习,并根据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自然灾害应急培训课程
自然灾害应急培训课程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它们具有不可预测性和巨大的破坏力。
为了提高我们在自然灾害面前的应对能力,减少生命和财产损失,自然灾害应急培训课程应运而生。
这门课程旨在向参与者传授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能够在紧急情况下迅速、有效地采取行动。
一、课程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显著,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
地震、洪水、飓风、台风、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在这样的背景下,掌握自然灾害应急知识和技能变得至关重要。
二、课程目标1、提高参与者对各类自然灾害的认识和了解,包括其特点、形成原因和可能造成的危害。
2、传授应急准备的方法和策略,如制定家庭应急计划、储备应急物资等。
3、培养参与者在灾害发生时的应对能力,包括自我保护、疏散逃生、紧急救援等。
4、增强参与者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以便在应急情况下能够高效地协同工作。
5、帮助参与者树立正确的灾害应对心态,克服恐慌和无助情绪。
三、课程内容1、自然灾害概述常见自然灾害的类型和特点,如地震、洪水、台风、飓风、山体滑坡、泥石流等。
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全球和国内自然灾害的发生趋势和案例分析。
2、应急准备家庭应急计划的制定,包括确定紧急联系人、规划疏散路线等。
应急物资的储备,如食品、水、药品、照明设备、通讯工具等。
房屋和财产的防护措施,如加固房屋、防水处理等。
3、灾害应对技能自我保护技巧,如在地震中寻找安全角落、在洪水中避免触电等。
疏散逃生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如有序撤离、避免拥挤等。
紧急救援的基本技能,如心肺复苏、止血包扎、搬运伤员等。
4、团队协作和沟通团队在应急情况下的作用和重要性。
有效的沟通方式和技巧,包括使用简单明确的语言、手势等。
分工协作的原则和方法,确保各项任务能够高效完成。
5、心理调适灾害带来的心理压力和影响。
应对恐慌和焦虑的方法,如深呼吸、积极思考等。
灾后心理恢复和重建的知识。
四、课程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讲解、演示和案例分析,向参与者传授自然灾害应急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灾害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减灾与应急管理学院自然灾害学专业(代码:070522)
一级学科:地理学(代码:0705)
本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学位授予权
一、研究方向
目前自然灾害学专业的主要有两个研究方向:自然灾害和风险管理,其对应的主要研究内容见下表:
二.培养目标和学习年限
培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能够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理想,面向国际自然灾害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对减灾需求的,具有健康心身体魄的自然灾害高层次创新型科研人才
(1)硕士生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
注重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求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灾害管理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有较强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能熟练运用一门外语和借助计算机进行科学研究,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具备扎实的灾害调查、风险评估与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专业基础理论和基础技能;了解与
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创新的科研精神,善于与人合作。
工作(或继续深造)去向主要在保险公司、民政部门、国土资源、测绘、城市规划等专业管理部门及高等学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产业(公司)等。
(2)博士生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灾害风险管理的高级专业人才。
注重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求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熟练掌握灾害管理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熟练运用一门外语,具有国际论文写作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能胜任灾害风险管理及相关专业领域的高层次业务工作、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
工作(或继续深造)去向主要在保险公司、民政部门、国土资源、测绘、城市规划等专业管理部门及高等学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产业(公司)等。
(3)培养年限
本专业学术型硕士生,学习年限为2.5-3年,按规定修满学分、成绩合格,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硕士生可以在2.5年内完成学业。
本专业普通博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其中北京地区的定向、委托培养在职博士生的学习年限可以为4年。
硕博连读生、本科直博生学习年限一般为5年。
博士生学位论文科研工作因有重大发现和成果而在以上规定年限内无法完成毕业论文的,经院教学与学位委员会提议,学科学术委员会同意后,向研究生院申请延长学习年限1年。
三.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
(1)硕士生
硕士生在读期间的总学分不低于36学分。
课程和必修环节等具体要求与“两室一院”相同,本专业不作特殊要求。
(2)博士生
博士生在读期间的总学分不低于13学分。
课程等具体要求与“两室一院”相同,本专业不作特殊要求。
博士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投身科学研究实践,在科学研究中不断的巩固、深化和拓展自然灾害学的基础理论;在实际的科学研究实践过程中训练自己科研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交流能力和高层次科技论文(含SCI论文)写作能力。
(3)本科直博生
本科直博生在读期间的总学分不低于45学分。
课程等具体要求与“两室一院”相同,本专业不作特殊要求。
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投身科学研究实践,在实际科学研究中不断的巩固、深化和拓展自然灾害学的基础理论;在实际的科学研究实践过程中训练自己的科研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交流能力和高层次科技论文(含SCI论文)写作能力。
(4)港澳台和外国留学研究生
港澳台研究生总学分要求与普通研究生相同,免修公共政治课。
外国留学研究生免修公共政治和外语课,必修“中国概况”(2学分),硕士生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博士生不低于11学分。
四.培养方式与考核方法
(1)硕士生
硕士生课程学习安排在前三学期完成,中期考核一般应在第三学期末完成,考核的结果将作为硕博连读候选人选拔的重要依据。
中期考核合格者方能进入撰写论文阶段。
具体要求与“两室一院”相同,本专业不作特殊要求。
硕博连读生的选拔方式遵照院教学与学位委员会根据学校相关规定确定的规则。
(2)博士生
博士生课程学习安排在第一学年完成,在第三学期前期,应完成文献综合及博士论文的研究计划并进行博士论文的开题报告。
具体要求与“两室一院”相同,本专业不作特殊要求。
五.学位论文与论文答辩
(1)硕士生学位论文
硕士学位论文类型可以多样化,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既可以是基础研究,也可以是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等。
鼓励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生通过调查研究,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并提供可行性方案。
硕士生在论文工作期间应当发表科研成果,具体要求参照减灾院(“两室一院”)要求,本专业不再作特殊要求。
(2) 博士生学位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应反映出博士生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专业创造性研究工作和实际应用工作的能力。
博士生在校期间原则上必须发表与学科专业相关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具体要求参照减灾院(“两室一院”)要求,本专业不再作特殊要求。
博士生须通过预答辩后方可参加答辩,具体要求遵照“两室一院”预答辩规则执行。
六、课程一览表与主要参考书目
安排在前两学期分秋季、春季较为固定地开设。
“上课学期”用1、2标注,如两学期都开设,填写“1和2”。
基础课和专业课一般为3学分,专业选修课为2学分,每学分对应18学时,即3学分=54学时,2学分=36学时,1学分=18学时。
院系可以自主设置模块化课程,规定相应的学分和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