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时1-课件-人教版必修3(1)教学讲义ppt
合集下载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PPT课件

鸡、鸭、猪、羊;甚至包括里面的气温和气候,也由自己控 制。
-
3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费县实验中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 2.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 3.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 4.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 教学重点 : • 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教学难点 : • 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二)物质循环的特点:全球性、循环性、反复利用 物质循环是带有全球性的,生物群落
和无机环境之间的物质可以反复出现、反复
利用,周而复始进行循环,不会消失。
(三)小结: 1.循环的物质:
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基 本元素。不是指单质,也不是化合物。
即为元素的循环: 碳循环、氮循环、硫循环
思考? 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回答下列问题:
1、这里的物质是指什么? 2、这里的生态系统是指什么? 3、在哪两者之间循环?
-
6
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1.物质循环的概念 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 、H 、
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 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 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2.危害:
①气温上升;
②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
③进而对陆地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
④旱、涝灾害频发,气候- 异常。
25
3、提倡和实践 低碳生活:
①节约用电、用水; ②少开或不开汽车等
2.物质循环的归纳: (1)生态系统:生物圈 (2)物 质:化学元素 (3)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
-
3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费县实验中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 2.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 3.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 4.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 教学重点 : • 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教学难点 : • 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二)物质循环的特点:全球性、循环性、反复利用 物质循环是带有全球性的,生物群落
和无机环境之间的物质可以反复出现、反复
利用,周而复始进行循环,不会消失。
(三)小结: 1.循环的物质:
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基 本元素。不是指单质,也不是化合物。
即为元素的循环: 碳循环、氮循环、硫循环
思考? 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回答下列问题:
1、这里的物质是指什么? 2、这里的生态系统是指什么? 3、在哪两者之间循环?
-
6
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1.物质循环的概念 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 、H 、
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 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 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2.危害:
①气温上升;
②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
③进而对陆地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
④旱、涝灾害频发,气候- 异常。
25
3、提倡和实践 低碳生活:
①节约用电、用水; ②少开或不开汽车等
2.物质循环的归纳: (1)生态系统:生物圈 (2)物 质:化学元素 (3)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
新版人教版高中生物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共34张PPT)学习演示PPT课件

(1)体液各成分之间的转化关系: 组织液与血浆及细胞内液间都是双向交换,组织液 与淋巴以及淋巴与血浆之间都是单向交换,因此图 1 中甲是细胞内液,乙是组织液,丙是血浆,丁是淋巴。
[联前系后]
巧用单、双箭头判断相关成分或结构间的相互关系
(2)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关系: 垂体与其他腺体(如甲状腺、肾上腺等)之间为双向箭头,其 他腺体与下丘脑以及下丘脑与垂体之间为单箭头,故图 2 中 1 是下丘脑,2 是垂体,3 是其他腺体如甲状腺、肾上腺等。
4、循环过程:
CO2
无机环境
光合组作成用生、物化体能的合元成素作用
生物群落
呼吸反作复用循、环分解作用、化
石燃料燃烧
练习巩固1:
判断正误
(1) (2014·江苏)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 (1)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________________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三、温室效应的原因及缓解措施:
4.环境问题是全世界人民密切关注的问题,以低能 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越来越 成为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 济模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致使大气中的CO2 急剧增加
B.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只能是植物的光合 作用
C.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大气的方式只能是微生 物的分解作用
必修③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默写:光合作用、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__态__系_统__组___成__成_分_, _营_养__结__构_。 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哪些?
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__食__物_链___和_食__物__网____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 系统的_能_量__流__动__ 和_物__质_循__环__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联前系后]
巧用单、双箭头判断相关成分或结构间的相互关系
(2)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关系: 垂体与其他腺体(如甲状腺、肾上腺等)之间为双向箭头,其 他腺体与下丘脑以及下丘脑与垂体之间为单箭头,故图 2 中 1 是下丘脑,2 是垂体,3 是其他腺体如甲状腺、肾上腺等。
4、循环过程:
CO2
无机环境
光合组作成用生、物化体能的合元成素作用
生物群落
呼吸反作复用循、环分解作用、化
石燃料燃烧
练习巩固1:
判断正误
(1) (2014·江苏)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 (1)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________________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三、温室效应的原因及缓解措施:
4.环境问题是全世界人民密切关注的问题,以低能 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越来越 成为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 济模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致使大气中的CO2 急剧增加
B.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只能是植物的光合 作用
C.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大气的方式只能是微生 物的分解作用
必修③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默写:光合作用、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__态__系_统__组___成__成_分_, _营_养__结__构_。 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哪些?
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__食__物_链___和_食__物__网____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 系统的_能_量__流__动__ 和_物__质_循__环__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生物必修Ⅲ人教新课标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件(33张)

提示:在能量流动中,生产者固定太阳能,使能量流入生物 群落;在物质循环中,生产者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
[跟随名师·解疑难]
1.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项目 形式 特点 范围
联 系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光能→化学能→热能
化学元素(无机物→有机 物→无机物)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往复循环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
生物圈(全球性)
A2 沉淀
B
B1
B2
变蓝 不变色
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
能分解淀粉
碳循环过程分析
如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
误的是 A.甲为分解者,乙为消费者,丙为生
()
产者
B.①②③表示 CO2 通过甲、丙、乙的 呼吸作用进入大气中
C.④表示大气中 CO2 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 D.碳元素以无机物形式在丙→乙→甲所示的渠道流动
[思路点拨]
[解析] 据图可知:大气中的 CO2 只能通过丙进入生物群落, 故丙为生产者,④为生产者将 CO2 固定为有机物;丙被乙捕食(图 中过程⑤),丙和乙最终被甲分解,故甲、乙分别为分解者、消费 者;①②③表示通过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将生物 群落内的有机物分解为 CO2 返回大气。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以有 机物形式传递,其途径为食物链(网),故 D 错误。
提示: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中以二氧化碳或碳酸盐的形式存 在,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在无机环境和生 物群落中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
2.碳元素通过什么生理过程进入生物群落?大气中二氧 化碳的来源有哪些?
提示:碳元素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进入 生物群落。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于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质仍然是呼吸作用)、化学燃料的燃烧。
[跟随名师·解疑难]
1.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项目 形式 特点 范围
联 系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光能→化学能→热能
化学元素(无机物→有机 物→无机物)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往复循环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
生物圈(全球性)
A2 沉淀
B
B1
B2
变蓝 不变色
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
能分解淀粉
碳循环过程分析
如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
误的是 A.甲为分解者,乙为消费者,丙为生
()
产者
B.①②③表示 CO2 通过甲、丙、乙的 呼吸作用进入大气中
C.④表示大气中 CO2 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 D.碳元素以无机物形式在丙→乙→甲所示的渠道流动
[思路点拨]
[解析] 据图可知:大气中的 CO2 只能通过丙进入生物群落, 故丙为生产者,④为生产者将 CO2 固定为有机物;丙被乙捕食(图 中过程⑤),丙和乙最终被甲分解,故甲、乙分别为分解者、消费 者;①②③表示通过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将生物 群落内的有机物分解为 CO2 返回大气。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以有 机物形式传递,其途径为食物链(网),故 D 错误。
提示: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中以二氧化碳或碳酸盐的形式存 在,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在无机环境和生 物群落中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
2.碳元素通过什么生理过程进入生物群落?大气中二氧 化碳的来源有哪些?
提示:碳元素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进入 生物群落。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于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质仍然是呼吸作用)、化学燃料的燃烧。
生物必修Ⅲ人教新课标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件(15张)

-3-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二
目标导航
Z D 重难聚焦 HONGNANJUJIAO
典例透析
IANLITOUXI
2.特点 (1)全球性: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因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反复利用,循环往返:物质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 用、循环往返。
-4-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二
-2-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二
目标导航
Z D 重难聚焦 HONGNANJUJIAO
典例透析
IANLITOUXI
一、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特点 1.概念 (1)参与循环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 元素,而不是指由这些元素组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2)循环的具体形式: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 境之间的往返运动,是伴随着复杂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而进行的, 并不是单纯的元素的移动。 (3)概念中所说的“生态系统”指的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
-11-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目标导航
Z D 重难聚焦 HONGNANJUJIAO
典例透析
IANLITOUXI
题型一 题型二 题型三
题型一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特点 【例1】下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 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8-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二
目标导航
Z D 重难聚焦 HONGNANJUJIAO
典例透析
IANLITOUXI
(2)大气中CO2含量持续增加的原因 ①工厂、汽车、飞机、轮船等对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向大气中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共31张PPT)

课堂巩固
1、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循环的形式是 A.CO2 B.碳酸盐 C.碳酸 D.碳元素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发生在 A.生物群落中 B.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 C.生产者与消费者间 D.生产者与分解者间
3、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人体内的碳元素究其根 源是来自 A.食物中的碳 B.大气中CO2 C.燃料中的碳 D.非生物环境中的碳
2.节约用电 1.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 3. 提倡公交出行 极地冰川加速融化 2.节约纸张、不践踏草坪、 2、温室效应的危害 3.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沿海城市被淹没
3.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
减少化学染料的燃烧
增大绿化面积
四、能量流动 VS 物质循环(P103)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无机物CO2
甲
乙
CO2 + H2O
丙
7.随着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可能会引起海洋表 层的浮游植物大量死亡,从而进一步加剧温室 效应。这是因为浮游植物死亡会 A.使大气中的CO2增加 B.使大气中的臭氧增加 C.使海洋表层的无机物增加 D.使海洋表层的含氧量减少
学.科.网
8.在南极工作的人员,形成的生活垃圾必须及 时运走,主要是因为 A.生产者少 B.消费者少 C.分解者少 D.人类活动少
(4)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碳返回大气中,而一部 分则 化石燃料 以形式储藏在地层中。碳在无机环 CO2和碳酸盐 境中以 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 有机物 间的流动形式是 。 (5)碳循环始终与 能量流动
C
结合在一起。
D A B
16.下面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请回答: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1)生态系统中碳循环首先依赖于________________ 有氧呼吸 和______________ 无氧呼吸(发酵)两种分 (2)图中分解者通过________ 解方式将生物组织内的碳放回大气中。 (3)图中A里的碳, 除碳酸盐外,通过 燃烧过程 ________回到大气 中。 (4)在生态系统 中,碳元素主要以 CO ________ 2(气体) 状态进行 循环,碳循环始终 能量流动结合在 与________ 一起进行。
高中生物必修3课件: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共28张PPT)[优秀课件][优秀课件]
![高中生物必修3课件: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共28张PPT)[优秀课件][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ebc2ded9b6648d7c1c746f0.png)
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时逐级递减,环境中的一些有毒物 质比如农药或重金属盐是不是浓度也越来越低?
伴随着物质循环过程,环境中的一些有毒物质会出现生 物富集现象,即沿着食物链,营养级越高,富集物浓度越 高。例如:汞、DDT等
温室效应
1、温室效应 2、CO2增多的原因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森林、草原等植被的破坏
复习巩固
1、能量的最终源头: 太阳能
2、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3、能量传递的途径: 食物链和食物网
4、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来源: 6、能量的最终去路:
5、各个营养级能量的去路:
热能
①被流该入营养到级各生级物消呼费吸者作的用分总解能消量耗是一指部各分级,其中
产消生费的A者T所P用同于化生的命能活动量,,热排能出从的生粪物便群落中散的失到 大能气量中 不计入排便生物所同化的能量。 ②③进动生 分入植解产下物一遗者者个体的的营、能能养残量量级枝来来的落自自生叶太 生物、粪(产阳便最者能等高和被营消分养费解级者者生物利除用外)
蓝色
结论 分析
微生物对落叶有分解作用
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能分解淀 粉
说明:A1、B1 中加入碘液,A2、B2 中加入斐林试剂。
一同学要探究土壤微生物能否分解农药,并尽快得出实验结 论,用“敌草隆”(一种除草剂)进行实验:取等量砂土分装于 相同的两个容器中,a组高压灭菌,b组不灭菌。下列有关事项 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实 实验组 验 对照组 设 计 自变量
对土壤高温处理 对土壤不作任何处理
土壤中是否含微生物
A 杯中加入 30 mL 土壤浸出液 B 杯中加入 30 mL 蒸馏水 土壤中是否含有分解淀粉的微生 物
实验 现象
生物必修Ⅲ人教新课标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件(45张)

生 物 必 修 ③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3.特点:具有__全__球__性_____、循环性。 4.温室效应 (1)形成原因:___化__学__燃__料____很短时间内大量燃烧,使大气中__二__氧__化__碳___ 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___碳__循__环__的平衡。 (2)危害: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_上__升___,进而对人类和 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2.特点
生
(1)循环流动。
物 必 修
(2)具有全球性,因此又称____生__物__地__球__化__学__循__环___。
③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1.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联系 (1)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___主__要__功__能___,二者是___同__时__进__行___
生 物 必 修 ③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解析] 碳元素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为光合作用,A正确; 温室效应是由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造成环境中二氧化碳过高引起的,B正确; 大气中的CO2要维持稳定需要大气中CO2的来源和去路维持动态平衡,CO2的来 源包括化石燃料的燃烧和生物的呼吸作用等,CO2的去路包括生产者的光合作 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等,C错误;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 的动力,D正确。
生 物 必 修 ③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知识贴士
物质循环中“物质”和“范围”的认识误区
(1) 物 质 循 环 的 范 围 并 不 是 特 指 哪 个 生 态 系 统 , 而 是 指 整 个 生 物
返回导航
·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3.特点:具有__全__球__性_____、循环性。 4.温室效应 (1)形成原因:___化__学__燃__料____很短时间内大量燃烧,使大气中__二__氧__化__碳___ 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___碳__循__环__的平衡。 (2)危害: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_上__升___,进而对人类和 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2.特点
生
(1)循环流动。
物 必 修
(2)具有全球性,因此又称____生__物__地__球__化__学__循__环___。
③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1.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联系 (1)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___主__要__功__能___,二者是___同__时__进__行___
生 物 必 修 ③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解析] 碳元素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为光合作用,A正确; 温室效应是由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造成环境中二氧化碳过高引起的,B正确; 大气中的CO2要维持稳定需要大气中CO2的来源和去路维持动态平衡,CO2的来 源包括化石燃料的燃烧和生物的呼吸作用等,CO2的去路包括生产者的光合作 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等,C错误;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 的动力,D正确。
生 物 必 修 ③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知识贴士
物质循环中“物质”和“范围”的认识误区
(1) 物 质 循 环 的 范 围 并 不 是 特 指 哪 个 生 态 系 统 , 而 是 指 整 个 生 物
高中生物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ppt精选
14
解析: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 动力;物质可循环利用,但能量只能单向流动; 能量除了在食物链中流动外,还可以在生物群 落与无机环境之间流动;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 生物数量金字塔可以倒置。 答案:A
ppt精选
15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ppt精选
5
特别提醒:物质循环的概念辨析 (1)参与循环的物质:不是指由C、H、O、N、 P、S等这些元素组成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 生物体内所特有的物质,也不是单质,而是化 学元素。 (2)物质循环的具体形式: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 本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运动, 其中伴随着复杂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并不 是单纯物质的移动。 (3)循环的过程: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
ppt精选
8
解析:由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特点可 知,本题的A、B、C选项都是正确的。物质 在循环过程中是不会递减的,因为物质只能 进行转移和变化,但不会消失。 答案:D
ppt精选
9
要
点
探究二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探
究
别提醒: 伴随着物质循环过程,环境中的一些有毒物质 会出现生物富集现象,营养级越高,富集物浓 度越高。 例2 (2015·珠海质检)分析以下生态系统的能量 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简图,不能得到的结论 是( )
ppt精选
3
要
点
探究一 碳循环的分析
探
究
ppt精选
栏 目 链 接
4
1.过程。 (1)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 用。 (2)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 ①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质是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人教版 生物 必修三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共28张ppt)

兄弟, 冰去哪 儿了?
4、温室效应
下图是一幅1989年世界环境日主题的宣传画
概念: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 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 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 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 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温室效应:
(1)温室气体: CO2 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
(2)CO2增多的原因 燃烧
森林、草原等植被的破坏 极地冰川加速融化、沿海
(3)温室效应的危害 城市被淹没、土地干旱, 沙漠化面积增大等
(4)措施 开发新能源(根本措施)、植树造林
1、目前地球大气的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导致
温室效应,主要原因是 ( B )
A.人口剧增,呼出的二氧化碳增多
B.化石燃料的燃烧和自然资源的不合理 利用
3、碳循环模型
化石燃料
生产者
消费者
大气中的 CO2库
遗体、残骸、粪便
分解者
碳循环小结:
1.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 含碳有机物。 2.碳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 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3.碳在生物群落之间传递的途径:食物链(食物网)
4.碳出生物群落的方式:①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5.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形式: 是以CO2的形式进
2、碳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靠食物链和食物网,
传递形式为有机物。
1
(对 )
3、实现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的关键 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1
(对 )
下图是碳循环的图解:
大气中的CO2
1.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叙述不正确
的是:( C )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ppt课件1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如果你生活在这里,你有何感受?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物质循环的概念
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基本元素 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运 动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这里的物质是指? 这里的生态系统是指?
特点: 循环往复; 有全球性。
在哪两者之间循环?
经离开教室,也可以向同学请教,及时消除疑难问题。做到当堂知识,当堂解决。 • 二、补笔记 • 上课时,如果有些东西没有记下来,不要因为惦记着漏了的笔记而影响记下面的内容,可以在笔记本上留下一定的空间。下课后,再从头到尾阅读一
遍自己写的笔记,既可以起到复习的作用,又可以检查笔记中的遗漏和错误。遗漏之处要补全,错别字要纠正,过于潦草的字要写清楚。同时,将自己 对讲课内容的理解、自己的收获和感想,用自己的话写在笔记本的空白处。这样,可以使笔记变的更加完整、充实。 • 三、课后“静思2分钟”大有学问 • 我们还要注意课后的及时思考。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在心中快速把刚才上课时刚讲过的一些关键思路理一遍,把老师讲解的题目从题意到解答整个过 程详细审视一遍,这样,不仅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一些关键的解题技巧。所以,2分钟的课后静思等于同一学科知识的 课后复习30分钟。
3、温室效应的危害
极地冰川加速融化 沿海城市被淹没
农田减少,粮食减产
开发新能源 4.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
增大绿化面积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物质 形式
以有机物形式流动
特点 单向传递、逐级递减
范围 生物群落各营养级之间
以无机物形式循环 往复循环、全球性
生物圈
联系
如果你生活在这里,你有何感受?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物质循环的概念
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基本元素 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运 动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这里的物质是指? 这里的生态系统是指?
特点: 循环往复; 有全球性。
在哪两者之间循环?
经离开教室,也可以向同学请教,及时消除疑难问题。做到当堂知识,当堂解决。 • 二、补笔记 • 上课时,如果有些东西没有记下来,不要因为惦记着漏了的笔记而影响记下面的内容,可以在笔记本上留下一定的空间。下课后,再从头到尾阅读一
遍自己写的笔记,既可以起到复习的作用,又可以检查笔记中的遗漏和错误。遗漏之处要补全,错别字要纠正,过于潦草的字要写清楚。同时,将自己 对讲课内容的理解、自己的收获和感想,用自己的话写在笔记本的空白处。这样,可以使笔记变的更加完整、充实。 • 三、课后“静思2分钟”大有学问 • 我们还要注意课后的及时思考。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在心中快速把刚才上课时刚讲过的一些关键思路理一遍,把老师讲解的题目从题意到解答整个过 程详细审视一遍,这样,不仅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一些关键的解题技巧。所以,2分钟的课后静思等于同一学科知识的 课后复习30分钟。
3、温室效应的危害
极地冰川加速融化 沿海城市被淹没
农田减少,粮食减产
开发新能源 4.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
增大绿化面积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物质 形式
以有机物形式流动
特点 单向传递、逐级递减
范围 生物群落各营养级之间
以无机物形式循环 往复循环、全球性
生物圈
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2014·山东滨州高二检测)如图为一个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模式 图,则( A )
A.碳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甲 B.乙只表示初级消费者 C.丙处于最高营养级 D.丁主要是微生物
栏目 导引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 者,丁为大气中的CO2,则B、C、D错误;生产者中包括能 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和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如硝化细 菌),A正确。
③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往复循环的动力
栏目 导引
项目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图示
栏目 导引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特别提醒 (1)绘制物质循环图解时,注意物质是可以循环 的,即物质循环的箭头可以是双向的。 (2)绘制能量流动图解时,只要有有机物传递即伴随着能量的 传递(如动植物遗体、残枝败叶→沼气池;沼渣→食用菌等, 均既有物质传递,又有能量流动)。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时 1-课件-人教版必修3(1)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学习导航 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重点] 2.掌握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之间的关系。[重点]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物质循环
1.物质循环的概念 (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 C、H、O、N、P、S 等__元__素____。
栏目 导引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碳循环示意图中各组成成分的判断方法
(1)首先判断双箭头的两端是生产者和大气中的CO2库,除双 箭头,生产者(A)只有出发箭头,大气(B)只有接受箭头。 (2)除大气(B)外,其余各成分都指向的为分解者(D),分解者 则只指向大气(D),其余成分为消费者(C)。
栏目 导引
栏目 导引
[思维导图]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栏目 导引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解析] 据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原理可知a为生 产者,①是光合作用;b是初级消费者;c为次级消费者,② ③④为呼吸作用;d为分解者,⑤为分解作用。按照能量逐级 递减的原则,若使c增加200 kg至少需要a的量为200×5×5= 5 000 kg。
(2)过程:无__机__环__境__
元素 元素
(3)范围:_生__物__圈___。
生__物__群__落__。
栏目 导引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栏目 导引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栏目 导引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栏目 导引
1.连线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栏目 导引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2.判断 (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 内各生物体之间反复循环利用。( × ) 分析: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 圈的生物群落和其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 (2)在碳循环中,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相联系的生物作用主要 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 ) 分析: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是光合作用和化能 合成作用,从生物群落归还到无机环境的途径是呼吸作用。 (3)能量流动伴随着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反复利用。( × ) 分析: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4)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个主要功能。( √ )
栏目 导引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3.温室效应 (1)主要成因: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 平衡,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迅速增加。 (2)影响:地球气候异常,灾难性气候增加;温度上升,冰川 融化,沿海国家和地区可能被海水淹没。 (3)解决方法: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新的能源,改进能 源结构,如利用风能、水能、核能等。
栏目 导引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1.过程
物质循环的实例—统及其稳定性
2.图解说明 (1)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或 化能合成作用完成的。 (2) 碳 元 素 在 生 物 群 落 与 无 机 环 境 之 间 循 环 的 主 要 形 式 是 CO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 行,传递形式为有机物。 (3)大气中CO2的主要来源有三个,一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二是动植物的细胞呼吸;三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4)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 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相互的,其他成分之间的传递都是单 向的。
栏目 导引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比较
项目 形式 过程 范围
联系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以有机物为载体
主要是无机物
单向传递、逐级递减
往复循环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
生物圈(全球性)
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①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
合成和分解
②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
栏目 导引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2014·吉林一中高二检测)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 循环过程,其中A、B、C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下列有 关叙述正确的是( D )
A.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A、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 C.⑦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D.疏松土壤可以加快⑤过程
栏目 导引
栏目 导引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如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碳循环的关系图,据图回答下 列问题。
(1)对物质循环起关键作用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是[ a ]_生__产__者___ 和[ d ]_分__解__者___。 (2) 图 中 的 ①③⑤ 表 示 的 生 理 过 程 分 别 是 : ①光__合__作__用__ , ③ 呼__吸__作__用__,⑤_分__解__作__用_。 (3)c生物处于第___三_____营养级,若要使c增加200 kg至少需 要消耗a__5__0_0_0__kg。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解析] 根据图示碳循环的过程可以看出A、B、C分别代表 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③⑤⑦代表呼吸过程,④代表光 合作用,⑥过程是化石燃料的燃烧,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原 因。疏松土壤可以增加土壤的氧含量,加快分解者的有氧呼 吸过程。
栏目 导引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1)并非是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成分,且能起到加快物质循环 的是图中的哪个字母代表的成分? (2)B所代表的成分中都含有叶绿体吗?举例说明。 提示:(1)C。 (2)不一定,如硝化细菌为生产者,但细胞内 无叶绿体。